《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新增内容

2024-05-26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新增内容(精选5篇)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新增内容 篇1

2010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新增内容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七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人口少的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工作。

第八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

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九条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推动农村社区建设。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遵守并组织实施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办事公道,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接受村民监督。第十二条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当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或者因其他原因出缺的,按照原推选结果依次递补,也可以另行推选。

第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选举前,应当对下列人员进行登记,列入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

(一)户籍在本村并且在本村居住的村民;

(二)户籍在本村,不在本村居住,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

(三)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

已在户籍所在村或者居住村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不得再参加其他地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第十四条 对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有异议的,应当自名单公布之日起五日内向村民选举委员会申诉,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公布处理结果。

第十五条 选举村民委员会,由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村民提名候选人,应当从全体村民利益出发,推荐奉公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村民为候选人。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由候选人介绍履行职责的设想,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

选举村民委员会,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 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当选人数不足应选名额的,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的,第一次投票未当选的人员得票多的为候选人,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所得票数不得少于已投选票总数的三分之一。

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选举结果应当当场公布。选举时,应当设立秘密写票处。

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加投票的,可以书面委托本村有选举权的近亲属代为投票。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公布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的名单。

具体选举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第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丧失行为能力或者被判处刑罚的,其职务自行终止。

第十九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出缺,可以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补选。补选程序参照本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办理。补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到本届村民委员会任期届满时止。

第二十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自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十日内完成工作移交。工作移交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监督。

第二十一条 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召集村民会议,应当提前十天通知村民。第二十三条 村民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代表会议不适当的决定。

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撤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第二十四条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七)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

(八)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

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前款规定的事项

第二十五条 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设立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五分之四以上,妇女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

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五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村民代表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村民代表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代表应当向其推选户或者村民小组负责,接受村民监督。

第二十六条 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组成人员参加方可召开,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

第二十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

第三十条 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

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下列事项,接受村民的监督:

(一)本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

(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

(三)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救灾救助、补贴补助等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

(四)村民委员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的情况;

(五)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

前款规定事项中,一般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财务收支情况应当每月公布一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随时公布。

村民委员会应当保证所公布事项的真实性,并接受村民的查询。

第三十二条 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管理知识的人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机构成员。村务监督机构成员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可以 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

第三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以及由村民或者村集体承担误工补贴的聘用人员,应当接受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由村务监督机构主持。

村民委员会成员连续两次被评议不称职的,其职务终止。

第三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机构应当建立村务档案。村务档案包括:选举文件和选票,会议记录,土地发包方案和承包合同,经济合同,集体财务账目,集体资产登记文件,公益设施基本资料,基本建设资料,宅基地使用方案,征地补偿费使用及分配方案等。村务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规范。

第三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包括下列事项:

(一)本村财务收支情况;

(二)本村债权债务情况;

(三)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

(四)本村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以及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情况;

(五)本村资金管理使用以及本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担保、出让情况,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情况;

(六)本村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要求审计的其他事项。

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部门、财政部门或者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审计结 果应当公布,其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在下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之前公布。

第三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成员作出的决定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村民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责任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村民委员会不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事项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第三十七条 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开展工作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需要经费的,由委托部门承担。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公益事业所需的经费,由村民会议通过筹资筹劳解决;经费确有困难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给予适当支持。

这次修改后的新法进一步完善了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和罢免程序,健全了村民民主议事制度,强化了农村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新法由原来的30条增加到41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顺序,将法律规定的内容分为总则、村民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及附则共六章,使村民自治各个环节的制度更加一目了然。村集体财务公开由原来“涉及财务的事项至少每六个月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的监督。”改为“一般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财务收支情况应当每月公布一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随时公布。”,明显加强了村级财务管理,提高村级财务透明度。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新增内容 篇2

城市化, 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并转变为市民, 同时它们的价值观念、行动方式、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 是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型转向三二一型的过程, 是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村民自治, 是中国现阶段在农村推行的一项村级社区政治制度, 一个或几个自然村的村民, 自己组织起来, 在基层政府的指导下, 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党的政策,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自主办理村内公共事务, 促进农村社会良好发展。它是否能协助基层组织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组织好农业合作经营、发展好农村工商贸, 是能否加快促进城市化的关键所在。

二、丰富村民自治组织的经济职能内容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逻辑关系

20世纪80年代, 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 旨在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和农村经济, 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30多年来, 它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不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给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甚至有些村庄基本没什么大改变。相反, 随着村里青壮年人的外出进城务工, 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村民自治面临无自治主客体的局面。通过观察发现, 村民自治的活跃程度与村庄经济的发达程度多数成正比, 丰富村民自治组织的经济职能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促进民主进程。

1. 加快农村的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民减少了, 市民

化了, 我国才真正的实现了城市化, 而农村的最大的财产是土地, 土地的所有者是村集体, 村民自治组织是村集体财产的管理者, 可见, 村民自治组织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所以, 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要在基层政府的指导下组织协调好农村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土地流转事宜, 这就保证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农村的田地不仅有别人耕种, 自己还可以从土地中获得收益, 为务工的农民在城里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为务工农民的市民化积累了资本。

2. 农村的就地城市化, 也是可以选择的城市化道路。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城市化, 在经济上表现为农工贸在农村得到较大发展。在生活上表现为村民生活方式的都市化, 农民的生活富裕。在村貌上表现为在农村具有现代大都市风格的高楼林立、都市型的大公园、娱乐场、大商场、工厂等在农村都有。在人口的流动方面主要表现为, 大量的外来人员在本村务工, 本村的村民很少迁出或外出打工。华西村就是就地城市化的典型村庄, 华西村富甲一方, 这跟村民自治组织卓有成效的组织了村民发展经济紧密相关。

三、村民自治组织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案例

现实中, 村民自治组织有力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案例要数华西村最为典型。华西村位于长三角中部, 是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的一个村庄, 1961年刚成立时却是一穷二白, 全村六百多人, 耕地八百多亩, 水稻平均亩产不足三百五十斤, 还欠外债一万多元。但华西村委出了个吴仁宝, 并且一当就当了48年, 20世纪70年代他带领村民平整土地发展农业生产, 可他看到发展农业仅仅能让农民解决温饱问题, 根本富裕不起来, 于是偷偷办起了一个小五金厂, 正是这个五金厂为华西村积累了原始的资本, 截至1978年创造利税约135.03万元。20世纪80年代当全国大部分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 吴宝仁为核心的华西村委组织认为, 华西集体经济发展较好, 不适合搞承包联产制, 于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把村里的土地集体承包给种田能手统一耕种, 把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生产中去, 这一时期是华西村的造厂年代。华西的村委领导团体就这样把华西引向了农工商相结合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吴宝仁为核心的华西村委时期, 就创出了适合本村发展的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等特色社会制度, 在管理方式上, 村委、党委、企业三位一体, 三大班子一套人马;在分配方式上, 少发现金, 少分红, 多积累。奖金和分红20%发到个人, 80%转资到集体。这样, 使得华西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 能集中资源、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发展经济。2001年, 华西村将周边的16各村庄并入华西, 叫“大华西”, 对大华西, 在经济上统一管理, 在干部上统一使用, 在人员上统一使用, 村民福利统一、村庄建设统一。时下, 大华西人口3.5万, 面积35万平方公里, 有企业60多家, 企业总资产超过300个亿, 全村销售总额超过400亿, 华西股票市值50亿左右, 人均年收入8万元, 家庭存款100—1000万元, 家家有小车, 有别墅, 现代都市建筑林立, 有高达98米的金塔, 有328米高的“增地新农村大厦” (高度在世界排名第15位) , 贯穿于整个村庄的万米长廊, “直升飞机空游”华西村旅游项目, 发展航海物流。

总而言之, 在前任书记吴宝仁和现任书记吴协恩为主的村民自治组织领导班子的相继带领下, 华西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华西村民自治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就地城市化的宝贵经验可以归结为:一、以村民自治组织为领导力量发展村办企业, 村企共同发展, 农、工、商协调发展, 单单靠发展农业, 农民只能温饱, 很难富裕;二、村民自治组织一把手任职的长期性、稳定性, 吴宝仁, 他任职华西书记48年, 使得华西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战略、政策等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走, 这个走向连续而且稳定, 保证了华西村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这个方向是“共同富裕”、“后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混合, 农业和工业混合, 公有和私有混合) ;三、实事求是, 有条件的要尽快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 尽快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早在别村搞家庭联产承包时, 华西村认为自己集体经济较好, 不搞联产承包, 而将田地集体承包给种田能手, 机械化统一集约生产, 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生产中去。农民变成了工业工人。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就地城市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不能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农民变成市民将无从谈起。

四、小结

丰富村民自治组织的经济活动内容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化和保持村民自治制度与时俱进的要求, 是村民自治制度长青的关键。首先, 经济因素的活跃, 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关联度, 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其次, 现阶段加快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可以解决农村现有劳动力因进城务工而缺乏的问题, 土地流转利益处置的公平合理同时也有利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市民化, 因为土地流转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提供保障, 在未取得市民身份之前, 从土地流转中得到的利益会为市民化提供资本;再次, 村民自治组织带领村民发展村办企业, 促进农工商的协调发展可以就地吸纳农民, 使农民变成工业工人, 实现农村就地城市化。

参考文献

[1]高佩义.城市化发展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2]刘文纪.中国农村就地城市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3]赵秀玲.村民自治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米有录, 王爱平.静悄悄的革命——中国村民自治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职称英语教材新增内容 篇3

1. 词汇选项:没有变动

2. 阅读判断:C级新增1篇,B级新增1篇,A级没有新增

3. 概括大意与完成句子:C级新增1篇,B、A级没有新增

4. 阅读理解:C级新增5篇、B级新增15篇,A级新增8篇

5. 补全短文:C级新增2篇、B级新增1篇,A级没有新增

6. 完形填空:C级、B级、A级各新增5篇

二、【理工类】新增篇幅

1. 词汇选项:没有变动

2. 阅读判断:没有变动

3. 概括大意与完成句子:没有变动

4. 阅读理解:C级、B级、A级各新增2篇

5. 补全短文:没有变动

6. 完形填空:C级、B级、A级各新增2篇

三、【卫生类】新增篇幅

1. 词汇选项:没有变动

2. 阅读判断:没有变动

3. 概括大意与完成句子:没有变动

4. 阅读理解:C级新增1篇,B级、A级各新增2篇

5. 补全短文:没有变动

6. 完形填空:C级、B级各新增1篇,A级新增3篇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新增内容 篇4

根据《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2011年版)》,由于内容变化较少,考试所涉及四科教材在2010年版基础上仅做了相应的再版。2011年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中仅《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一科内容有少量变化。具体变化内容如下:

第四章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三、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管理

8.重新登记(1~8新增加)

注销登记人员符合下列情形的,可申请重新登记:

(1)因所在单位不具备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资质注销登记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接受继续教育并符合登记条件的;

(2)登记有效期满6个月未办理再次登记,自注销登记之日起已满1年的;

(3)再次登记时工作业绩或者继续教育学时不符合要求,自注销登记之日起已满1年的;

(4)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以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名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 自注销登记之日起已满3年的;

(5)以他人名义或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自注销登记之日起已满3年的;

(6)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活动中不负责任或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文件失实,自注销登记之日起已满3年的;

(7)因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失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后果,自注销登记之日起已满3年的;

(8)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自注销登记之日起已满3年的。

申请重新登记的人员,需提交以下材料:

(1)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重新登记申请表;

(2)《职业资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3)身份证件复印件及近期一寸免冠正面照片3张;

(4)专职受聘证明;

(5)所在单位相关资质证明;

(6)自最近一次登记之日起至申请重新登记期间接受继续教育的证明。

其中(4)、(5)项材料的具体要求按照原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第52号公告执行。

申请重新登记人员的登记单位与注销登记时的所在单位不一致的,还需参照注销登记需提交的材料第(4)项规定提交有关材料。重新登记时不得变更登记类别。

五、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职责及违规处罚(新增加3)

3.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为规范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职业行为,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010年6月,环境保护部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该规范所称从业人员是指在承担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三同时”环境监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工作的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持有人员、技术评估人员、接受评估机构聘请从事评审工作的专家、验收监测人员、验收调查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等。规范的主要内容如下:

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应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行职业操守,规范日常行为,坚持做到依法遵规、公正诚信、忠于职守、服务社会、廉洁自律。

一、依法遵规

(一)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拥护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遵守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自觉接受管理部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公正诚信

(三)不弄虚作假,不歪曲事实,不隐瞒真实情况,不编造数据信息,不给出有歧义或误导性的工作结论。积极阻止对其所做工作或由其指导完成工作的歪曲和误用。

(四)如实向建设单位介绍环评相关政策要求。对建设项目存在违反国家产业政策或者环保准入规定等情形的,要及时通告。

(五)不出借、出租个人有关资格证书、岗位证书,不以个人名义私自承接有关业务,不在本人未参与编制的有关技术文件中署名。

(六)为建设单位和所在单位保守技术和商业秘密,不得利用工作中知悉的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

三、忠于职守

(七)在维护社会公众合法环境权益的前提下,严格依照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开展从业活动。

(八)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提供本人不能胜任的服务。从事环评文件编制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遵守相应的资质要求。

(九)技术评估、验收监测、验收调查人员、评审专家与建设单位、环评机构或有关人员存在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在相关工作中予以回避。

四、服务社会

(十)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保护自然环境、人类健康安全臵于所有地区、企业和个人利益之上,追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十一)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相关专业培训教育和学术活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技能。

(十二)秉持勤奋的工作态度,严谨认真,提供高质量、高效率服务。

五、廉洁自律

(十三)不接受项目建设单位赠送的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不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人员赠送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也不邀请其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

(十四)自觉维护所在单位及个人的职业形象,不从事有不良社会影响的活动。

(十五)加强同业人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性竞争格局,尊重同行,不诋毁、贬低同行业其他单位及其从业人员。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其他法律法规规定

第十九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有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于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10年1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是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土资源、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规定:

第二十四条 生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当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无法避让的,应当提高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损坏范围,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

第二十五条 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按照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没有能力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应当委托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机构编制。

水土保持方案应当包括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范围、目标、措施和投资等内容。

第二十八条 依法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其生产建设活动中排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应当综合利用;不能综合利用,确需废弃的,应当堆放在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专门存放地,并采取措施保证不产生新的危害。

第三十八条 对生产建设活动所占用土地的地表土应当进行分层剥离、保存和利用,做到土石方挖填平衡,减少地表扰动范围;对废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存放地,应当采取拦挡、坡面防护、防洪排导等措施。生产建设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在取土场、开挖面和存放地的裸露土地上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对闭库的尾矿库进行复垦。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讲课稿 篇5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解读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一、关于村委会组织法涉及到的几个概念;

二、村委会组织法的立法过程;

三、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呈现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组织法》)于1987年制定,88年6月试行,98年11月第一次修订,2010年10月28日第11届全国人大第17次会议进行了第二次修订。这部牵涉到10亿农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法律,总结了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多年来进行村民自治的实践,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我讲第一个问题。

一、关于《村委会组织法》涉及到的几个概念

要真正了解村委会组织法,首先要弄清楚“村”、“村民”、“本村村民”、“村民委员会”和“组织法”这几个概念。

(一)什么是村?

目前我国的村有两种:自然村与建制村。自然村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自然聚集。“建制村”是相对于自然村而言的一个概念,是乡镇以下的区域划分的单位。在许多地方,建制村与自然村是重叠的。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了解,就是“行政村”一词。“行政村”曾经有确定的内涵,是指“我国革命根据地以及建国初期部分地区的农村基层行政区域”。1 1954年乡政府成立后,行政村撤消。所以,现在就不存在“行政村”这个概念。

(二)什么是村民?

什么是村民,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定义。“村民”通常的理解是农村居民或居住在农村的居民。过去人们认为,村民是具有农业户口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这种理解和认识是片面的。现在提倡户籍改革,打破城乡界线,“村民”相应的界定也发生了变化。当前对村民的理解剥离了村民农业户籍和农民职业特征,既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也不违背法律的规定。村委会组织法中多次提到“本村村民”,那么“本村村民”又是什么呢?

(三)什么是本村村民?

一是户籍在本村的居民,二是户籍虽不在本村但现在本村居住且在本村已经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居民可视作本村村民。也就是说本村村民有两种情况:即户在人在,人在户不在。过去认为本村村民是户口在本村的农民,现在又增加了一种,即户籍不在本村但现在本村居住且在本村已经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居民。

(四)什么是村民委员会?

有了村,就得有一套机构管理这个村。那么,这个机构就是村民委员会。《村组织法》从其性质、任务、地位等方面对村民委员会进行了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 2 和提出建议。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五)什么是组织法?

先看一下法的概念,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的总称(法区别于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区别于其他行为规章制度,区别于习俗)。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不是法)四个不同的层次和位阶。

那么,什么是组织法?组织法是专门规定某类国家机关的组成和活动原则的法律,是实体法的一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村委会是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叫法受到质疑,有人提出村自治法、基层民主法等不同的叫法。因为《村组织法》是中国独创,理论准备不足,立法过程曲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叫村自治法是西化,叫基层民主法政治味太浓,不符合法的概念,所以,在这次修订中还是保留了原叫法。

这就是我要说的几个概念,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村组织法》的立法过程。

二、《村组织法》的立法过程

(一)村民委员会产生过程

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政府后,生产大队已不再存在,一些地方的基层权力瘫痪,民间出于维护社会治安的需要,自发成立的一种组织形 3 式叫村委会,填补了乡村政治空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1981年初出现在广西宜山县三岔公社,随即在广西宜山、罗山一带成片出现。同年,中共中央转发《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纪要》,首次正式提出在农村要有计划地进行建立村民委员会的试点工作,发动群众制定乡规民约。次年12月,第四部《宪法》的第111条规定: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给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定下了名称。83年的中共中央1号文件说 “在政社尚未分设之前,社队要认真担负起应负的行政功能,保证政权工作的正常进行”。随着乡镇政府的普遍建立,生产大队也都陆续改为村委会,到85年2月队改村工作结束时,全国共设村委会948628个。此时的村委会实际就是生产大队的代名词,并不是真正的自治组织。

(二)立法过程

从1984年起,民政部便根据彭真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并参照天津市等省级单位制定的《村民委员会工作简则》(试行草案),草拟《村组织法》的最初腹稿《村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其制定过程,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史上最激烈的争论,三年多时间里,前后修改三十几次,经过三次人大常委会议和一次全国人大会议审议,委员长彭真先后发表七次讲话说服动员,乘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主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东风,人大常委会23次会议于87年11月24日,以113票赞成,1票反对,6票弃权,才通过,但加上了“试行”二字,从而为一些地方继续实行村公所体制开了一个后门。87年的《村组法》的核心是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定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的关键性条 4 款规定: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委会成员不脱离生产,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三)质疑与修改

89年以后,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村民自治与民主政治一起再度受到质疑,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说是他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产物,二是说农民群众还不具备必要的民主素质,村委会仍然应该是行政组织;三是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提出的乡政府和村委会是指导关系在实践中行不通。就是在这种舆论思潮下,有少数地方,继续建立具有行政性质的村公所。

90年9月,民政部发出《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通知》,把依法全面推广变成了个别典型示范。经过短时间的沉寂后,村民自治通过了审查,其政治上的清白得到肯定。从88年至95年,全国先后有24个省、市、区制定了实施办法,93年,中共中央发出7号文件 “为减少管理层次,乡镇不再设置派出机构村公所”,此举为村民自治排除其竞争对手提供了一个有力武器,到99年底,全国村公所全部取消,但中央明确规定: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具体的领导方式主要是以下四种:提出全村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通过村委会的工作,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党支部的意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讨论村委会的重要工作;协调村委会和其他组织的关系;对在村民自治组织中工作的党员和干部进行考核和监督}。农村有村委会的名,但村党支部领导农村一切工作。村民自治的时来运转,在90年代中期。在吉林省第三、第四届村委员会换届期间(95年、98年),西方学者、5 官员和新闻记者相继前往考察。97年7月6日,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CNN)向全球播放了介绍福建省沙县两个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全过程的采访实录。美国《时代》周刊,高度评价“中国的乡村选举”。他们的关心和评论反过来推动了国内媒体对村民自治的宣传热潮,寄希望于“农村包围城市”,以村民自治作为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个突破口。

《村组织法》从试行到正式颁布实施,再走到今天,这部法律对于对于推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从13年的运行来看,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社会各界对村委会组织法的争议和质疑一直不断,总的来看主要在以下11个问题上争议很大:

1、名称问题,2、村民委会员的两种含义问题,3、关于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问题,4、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关系问题,5、妇女比例问题,6、村委会经济职能问题,7、村民委员会任期问题,8、选民资格和候选人资格问题,9、村民自治权利问题,10、关于村民代表会议召开问题,11、村委会经费问题。

针对存在的这11问题,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或多或少地进行了修改。从修改内容上来看,大多是在总结各地在村民自治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这其中就有我们高平的影子,比如:三甲镇提出的候选人承诺“五公开”。下面我讲第三个问题,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呈现的亮点。

三、新修订的《村组织法》的亮点

1998年颁布实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共三十条、3151个字,没有分章。这次修定,在总结地方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以民主选举、6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顺序,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内容分为“总则”、“村民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及“附则”共六章、四十一条、5881个字。这样就使村民自治各个环节的制度设计更加一目了然。这是章节上的变化,下面我主要从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管理和监督三个方面来说说这次修订的亮点。

(一)进一步完善了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和罢免程序 对于民主选举这一章节的修订,也可以说是把中央两办(2009)20号文件,或者说把江苏的选举经验变成了法律。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委员会选举作了五个方面的完善,分别是:完善了村民选举委员会,完善了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程序,增加了选民登记的内容,完善了罢免程序和补选程序。咱们先讲第一点:

一是明确规定了村民选举委员会的职责、组成、推选程序和缺额、免职办法。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这部法律的第十二条,咱们先来看一下,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组成,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当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退出村民委员会或因其他原因出缺的,按照原推选结果依次递补,也可以另行推选。

第一句话“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这是明确村民选举委员会的职责,即主持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也就是说村 7 民选举委员会是主持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唯一机构,其他任何机构和组织都无权组织村民委员会的选举。那么,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的工作由谁主呢?法律没有规定,一般是由村党组织或原村民委员会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是一个临时机构,按照规定,换届选举结束,新旧村民委员会的交接工作完成后,村民选举委员会就应当解散。

第二句话“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组成,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明确了村民选举委员会的组成和推定。村民选举委员由主任和委员组成,其组成人员的数量一般根据村的大小和选民多少来决定,一般是三至七个人。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由推选产生。具体产生方式有三种: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考虑到农村因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日益增多等原因,召开村民会议的组织实施难度很大,而采用村民小组会议推选存在程序复杂,难以反映和代表全村选民意志的不足。这次修订增加了村民代表会议推选方式。

第三句话“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当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退出村民委员会或因其他原因出缺的,按照原推选结果依次递补,也可以另行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实行回避制度,一旦被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就应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另外,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主动辞去职务或不能履行职务导致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出缺,应当及时增补空缺的位置。增补的方式有两种,既可以按照原推选结果依次递补,也可以另行推选。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程序。

第十五条:选举村民委员会,由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村民提名候选人,应当从全体村民利益出发,推荐奉公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村民为候选人。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候选人和村民见面,有候选人介绍履行职责的设想,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

选举村民委员会,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当选人数不足应选名额的,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的,第一次投票未当选的人员得票多的为候选人。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所得票数不得少于已投选票总数的三分之一。

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选举结果应当当场公布。选举时,应当设立秘密写票处。

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加投票的,可以书面委托本村有选举权的近亲属代为投票。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公布委托人和受委托人名单。

具体选举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规定。关于村民委员会的选举,1998年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作出了一些规定,但较为简略。这次修订,丰富了选举过程,对候选人资格进行了限制,增加了候选人与村民见面、发表竞选演说、与选民互动的环节,同时规范了村民委托投票行为,保障选举过程更加透明、公正。

1、提名候选人。选举村民委员会,由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也就是说,只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才能提名侯选人,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提名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有两种方式提名候选人,一是确定候选人方式,由本村选民“海选”提名确定正式候选人,再召开正式选举大会。另外一种是不确定候选人方式,采取选民自报竞选职位,通过资格审查,由选民一次投票选出村民委员会。这种方式也叫“一次直选法”,我们一般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更简单易行,节省成本,减少工作量。

2、候选人资格。村民提名候选人,应当从全体村民利益出发,推荐奉公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村民为候选人。这次修订,对候选人资格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特意增加了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当然,这个积极的要求仍然较为宏观,在实际工作中仅是一个参考标准。

3、差额选举。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这就是实行差额选举原则。应当注意的是,对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候选人,应当分别规定差额数。如果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五人,主任、副主任各一人,委员三人,那么主任、副主任的候选人应为两人以上,委员的候选人为四人以上。

4、候选人与村民见面。这次修订规定:“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候选人和村民见面,由候选人介绍履行职责的设想,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候选人可以通过直接与村民见面的方式向村民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履职设想,并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我们在实际操作中,10 一般采取张贴竞选演说、竞选承诺书的方式。

5、投票程序。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遵循“双过半”的原则,即: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也就是说,投在票箱中的票超过了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的半数选举有效,竞选人获得投进票箱里的过半数赞成票,直接当选。需要注意的是,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而不是选民的半数,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修改。

这一条还对未能选足村委会成员的情况如何处理作了规定,即:当选人数不足应选名额的,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是对“双过半”原则的重要补充,但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另行选举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原则上要在第一次投票选举后的5日内进行;二是另行选举也实行差额选举,按未当选的人员得票的多少顺序确定候选人;三是另行选举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所得票数不得少于已投选票总数的三分之一。其实,对未能选出村委会成员的情况,也是按照刚才说的原则进行另行选举。

同时,选举应采取无记名投票,不能采取其他方式,如举手表决。村民在填写选票时,可作出四种选择:一是投赞成票,但赞成的人数不能超过应选名额,否则无效;二是投反对票,对选票上的候选人可部分反对,也可全部反对;三是可另选他人,可以对全部候选人不同意全部另选他人,也可部分不同意,部分另选他人;四是可以弃权,可对全部候选人弃权,也可部分弃权。

选举时,应当设立秘密写票处。投票结束后,应当公开计票,当 11 场宣布结果

6、委托投票。什么是委托投票呢?委托投票是受委托人严格遵照委托人的意思写票和投票,它不同于代为行使选举权。但在实际操作中,委托投票很容易变成了代为行使选举权。所以,这次修订增加了委托投票的规定,明确规范了委托投票行为,更好地保障了不能参加投票人员的权利。是这样规定的: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加投票的,可以书面委托本村有选举权的近亲属代为投票。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公布委托人和受委托人名单。这里有两个问题应当明确:一是接受委托的“近亲属”的范围,我国不同的法律和司法解释有不同的界定,在实施的过程中“近亲属”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明确;二是受委托的“本村有选举权”的范围,首先是本村村民,其次是有行为能力的人,最后是已经登记参加选举的有选举权的村民。

三是增加了选民登记的内容。

选民资格问题是近年来村民委员会选举实践中争议比较多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随着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和人口流动的日益增多,选民资格问题更加复杂。针对这些问题,这次修订作出了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选举前,应当对下列参加选举的村民进行登记:(一)户籍在本村并且在本村居住的村民;(二)户籍在本村,不在本村居住,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三)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已在户籍所在村或者居住村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不得再参加其他地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这是这次修订中最大的一个亮点,它是适 12 应了当前中国的新形势,照顾了流动人口的选举权。

四是完善了对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罢免程序。

近年来,村干部违法违纪呈高发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村干部虽经村民选举产生,但村民如果有意见,却很难罢免。要想减少村干部腐败,要想让村干部切实为村民服务,关键是要加大村民对村干部的监督,而这种监督是通过选举和罢免来实现的。原《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赋予了村民罢免村干部的权利,但在实际中很难操作。原来的规定是:罢免村委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而选举村委会成员理论上最低只须有选举权的村民的四分之一以上的选票,即可。这就导致了罢免要件和选举要件的不对等,致使现实中“罢免难”。而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了对村委会成员的罢免程序,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并说明要求罢免的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并须经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这就意味着,一旦难以征集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还可以征集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上述新规定修改通过,无疑将降低罢免村干部的门槛。

五是明确了村民委员会成员补选程序。

第十八条:村民委员会成员丧失行为能力或者被判处刑罚的,其职务自行终止。

第十九条:村民委员会成员出缺,可以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 13 会议进行补选。补选程序参照本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办理。补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到本届村民委员会任期届满时止。

依照第十八条的规定,职务自行终止,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丧失行为能力,也就是说当事人无法独立行使权力或承担义务;二是判处刑罚,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有主刑和附刑两类,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三种。但是我国刑法中还存在免于刑事处罚的制度,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于刑事处罚。像这种虽然判决犯罪但没有被判处刑罚的,不在职务自行终止之列。

第十九条规定,补选应当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补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产生、投票和计票都适用本办法第十五规定的选举程序和方法。

(二)进一步完善了民主议事制度

民主议事是村民民主参与的重要方式,是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制度,对于制约村民委员会不作为或者滥作为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规定上完善,有利于更好的集中民智,落实民意。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主要从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小组会议制度三个方面加以健全和完善。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村民会议制度。明确规定了村民会议的组成人员、召集方式、参会人员资格和表决方式以及讨论事项。

第二十一条: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 14 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召集村民会议,应当提前十天通知村民。

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村民会议组成成员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十八周岁以上和本村村民。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本村村民是否可以参加村民会议。这部分村民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时,也不享有表决权,但是作为村民的一员,他们可以参加村民会议,并有权对村民会议讨论的各项问题发表意见并参与表决。

村民会议由村委会负责召集,并有村委会全体成员集体主持。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会议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召开:(1)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2)推选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3)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4)审议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5)讨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6)制定、修订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7)对外来人口在本村参加选举的选民资格认定;(8)有十分之一以上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召开村民会议。

第二十二条: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或者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村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 半数通过。法律对召开村民会议及作出决定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召开村民会议,根据需要可以邀请驻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派代表列席。

为了进一步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这次修订明确了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九个方面的事项必须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村民委员会方可办理。这九项是:(一)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二)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三)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

(四)土地承包经营方案;

(五)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

(六)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七)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

(八)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

(九)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二是完善了村民代表会议的组成和议事程序。

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绝大多数人不愿专门为参加村民会议或选举而回村,加之部分村民参与意识不强,从而使村民会议召集难成为普遍现象。村民会议召开难,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鉴于上述情况,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代表会议的组成和议事程序进行了完善。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设立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五分之四以上,妇女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五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村民代表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村民代表可以连选连任。村民代表应当向其推选户或者村民小组负责,接受村民监督。村民代表会议由村 16 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组成人员参加方可召开。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

规定了两种可以设立村民代表会议:一是人数较多的村,二是村民居住分散的村。村民代表会议的组成人员包括村民委员会成员和村民代表。为了保证村民代表会议组成的民主性,规定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五分之四以上;为了保障妇女的权益,鼓励农村妇女参政议政,要求女性代表应当占到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的推选方式是按户推选或村民小组推选。村民代表的任期和村民委员会一样,三年。村民代表的职责是参加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反映推选自己的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向他们反馈会议决定。

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不但有权召集村民会议,也有权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但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一般是在推选选委会、听取审议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评议村委会成员的工作、撤销或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讨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对外来人口在本村参加选举的选民资格认定、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这六种情况下召开。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应该符合法定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参加方为合法。村民代表会议的表决和村民会议一样,少数服从多数,经过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的决定才是合法有效的。

三是增加了村民小组会议制度。

第二十八条: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应当有本村民小组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三分之二以上,或者本村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

村民小组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村民小组组长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

属于村民小组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企业和其他财产的经营管理及公益事项的办理,由村民小组会议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讨论决定,所作决定及实施情况应当及时向本村民小组的村民公布。

这一项新增条款,在1998年的村委会组织法里没有。这一条主要是村民小组会议做了个明确、详细的规定。村民小组会议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深化了村民自治,扩大了村民参与,有助于村民更好的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三)进一步完善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

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大量资金流入农村,大批项目在农村展开,在一些有着较多可支配集体资源的村庄,村官是一级组织的“干部”,位小权大缺少监督。修改后的《村组织法》增加了村务监督机构和村务档案制度。

本次修订从以下五个方面完善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 一是增加了村务监督机构。

第三十二条: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成员由村民 18 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选举产生,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管理知识的人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机构成员。村务监督机构成员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可以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

二是完善了民主评议的内容。

第三十三条:村委会成员以及由村民或者村集体承担误工补贴的聘用人员,应当接受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由村务监督机构主持。村民委员会成员连续两年被评议不称职的,其职务终止。

三是增加了村务档案制度。

第三十四条: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机构应当建立村务档案。村务档案包括:选举文件和选票,会议记录,土地发包方案和承包合同,经济合同,集体财务账目,集体资产登记文件,公益设施基本资料,基本建设资料,宅基地使用方案,征地补偿费使用及分配方案等。村务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规范。

四是完善了村民委员会成员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并明确了任期和离任审计包括的事项。

第三十五条:村民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包括下列事项:(一)本村财务收支情况;(二)本村债权债务情况;(三)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四)本村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以及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情况;(五)本村资金管理使用以及本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担保、出 19 让情况,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情况;(六)本村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要求审计的其他事项。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部门、财政部门或者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审计结果应当公布,其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在下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之前公布。

五是增加了对村民委员会依法工作的监督。

第三十六条: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成员作出的决定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村民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责任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村民委员会不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事项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此外,本次修订还把农村社区建设写进了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服务型、公益性、互动性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推动农村社区建设”、“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 业、事业单位及其人员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但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并遵守有关村规民约”。有关农村社区建设内容的增加,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更加广泛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上的有效支持。

上一篇:画画作文300字下一篇:湖美景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