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一区三块项目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2024-06-18

县一区三块项目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共6篇)

县一区三块项目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篇1

引进一流企业建设一流环境构筑一流园区

——某县“一区三块”项目建设情况调查

一、某县“一区三块”基本情况工业园区(工业区)是企业集聚、产业培育的重要平台,工业项目投资是我县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近几年,我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积极调整工业发展理念,举全县之力狠抓园区平台建设和项目推进工作,以此加快我县工业化进程,实践中成效明显。

1、初步形成了“一区三块”的发展平台格局

我县园区建设是随着规划的深入而不断深化,宏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治理,阶段的不同而不断调整重点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工业区块规划面积25087亩,其中已开发土地12757亩,出让土地面积10887亩,尚余可供熟地1000余亩。初步形成了“一区三块”的发展格局,较好地解决了工业发展平台问题。首先,优化了空间布局。我县于1992年启动城南开发区建设,2002年提出“工业立县”战略,在加大城南工业区建设的同时,面上铺开湖镇工业区和溪口工业区建设;2003年正式推开龙北经济开发区建设,同年引进民营投资主体建设湖镇沙田湖工业区,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强规划、拉框架、建基础、提品位,不断推进工业园区平台建设。2003年下半年,宏观环境趋紧,8月份对工业园区进行专项治理整顿,我县沉着应对,将龙北开发区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积极建设并争取省政府批准,其余园区调整为城镇建设的工业功能区块予以丰满繁荣,至2006年5月份,龙北经济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浙江龙游工业园区。至此,“一区三块”空间发展平台基本形成。其次,推进了工业集聚发展。在铺开园区建设的同时,对面上企业进行了严格的布点控制,新建工业项目一般要求进入园区,尤其是2005年县委八届八次全会以后和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以来,引进企业和入园项目逐年递增,集聚效应逐渐显现。截止目前,全县“一区三块”共引进企业270余家,已投产企业171家,开工在建项目53个,未落地开工项目50个;2005年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7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6,园区企业完成工业入库税金2898万元。园区工业已成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第三,引导了产业集聚。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不同区块之间的产业布局功能和相互协调功能,明确定位龙游工业园区以高档特种纸、五金机械、服装饰品等为主,城南工业区以五金机械、食品加工、电器电子等为主,溪口工业区以笋竹加工产业为主,湖镇工业区以造纸、棉纺等为主,从而较好引导了产业的集聚发展。目前溪口工业区已引进竹木加工企业10家,龙游工业园区引进特种纸企业5家、饰品企业14家。

2、较好推进了入区工业项目建设进度

入园项目“四率”指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投产率,其中履约率从严格意义上讲[找文章到-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文=秘=114=网=站]是按照投资协议约定事项百分之百到位,涉及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到位资金等复杂情况,必须通过逐个项目核查才能汇总判定,实际上目前百分之百履约项目也基本没有,本文以项目开工视为履约,未做深度分析。

据调查,自2003年以来,我县工业园区(工业区)已签约协议入园企业203个,项目协议总投资55.17亿元,计划需用土地7040亩,具体开工建设情况如下表:

*县入园项目建设情况调查表

时间:2003年至今单位:个、万元、序号

项目

合计

龙北

城南

溪口

湖镇

协议入园企业总数

203

项目协议投资总额

551749

286784

176805

20210

67950

项目计划用地

7040

2874

2704

457

1005

开工企业数

149

开工率

73.40

45.28

81.08

92.86

88.00

投产企业数

投产率

52.71

16.98

62.16

71.43

协议企业到位资金额

199338

55109

84808

13280

46141

协议企业资金到位率

36.13

19.22

47.97

65.71

67.90

已投产企业协议投资额

215865

62600

87300

14900

51065

县一区三块项目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篇2

1 发展势头迅猛

⑴起步良好, 群众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继2009年3月13日旬邑县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启动仪式后, 全县14乡镇陆续召开了“商品代种猪场建设启动仪式”、“万头示范村建设启动仪式”、“千头种猪场开工奠基仪式”等群众性大会, 把宣传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一时间县农业局、畜牧局、县疫控中心来电、来访群众不断。

⑵规模养殖户陡增, 存栏量大幅增加。据调查统计, 截止2009年11月底, 全县100头以上养殖户多达748个, 是2008年底43个的17倍, 600头商品代种猪场从无到有, 养猪千头或接近千头的村发展到8个, 10栋以上标准化猪舍小区新增到28个, 生猪存栏比2008年底的15.3万头增长33%。

⑶新技术推广步伐加快, 规模养猪效益可观。

⑷产业带动效应明显, 发展养猪业已成共识。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项目之所以进展顺利。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领导重视, 保障有力。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深入乡村、养殖户检查指导工作。二是多方协作, 政策优惠。县农业、财政、土地、广电、保险、信用等部门多方协作配合, 从技术、资金、物质、土地流转等方面确保项目建设之所需。三是典型带动, 全面发展。县农业局党委班子成员, 基层站所负责人和技术干部组成包抓领导小组, 在全县重点抓了5个万头生猪养猪示范村。其中原底乡下西头养殖小区采取“支部牵头、干部带动、群众入股”的方法, 引领全村78户群众共集资80万元, 参与到了养猪业中来, 这一做法值得在全县推广。四是强化培训, 夯实基础。五是严把关口, 引进良种。按照“本地为主、引进为辅、好中选优”的原则, 县农业局聘请市上畜牧专家、组织重点养殖场、养殖户赴河北裕丰公司考察二元母猪。六是严格督查, 推动落实。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工作作为乡镇一项重点考核工作, 实行季考核, 半年讲评, 年终总评。县委、县政府督察考核由县办牵头组织、监察、财政、畜牧等部门参与进行定期不定期督促检查, 检查结果及时通报, 对于发展快, 工作扎实的乡镇及时表彰奖励, 并对工作浮夸, 缺乏主动性的人员进行了批评处理。

2 问题亟待解决

截至目前, 旬邑县仍然没有龙头企业落户, 虽然多次与汉宝集团、四川洛东公司、江苏雨润集团等积极洽谈协商, 但终未达成合作意向。目前与陕西星光达成合作意向, 但工作进展缓慢, 产业链短缺是生猪养殖的巨大障碍。

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县、乡两级共有防疫人员不足100人, 其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50人, 而且年龄偏大, 知识老化, 很难满足全县生猪疫病防治的艰巨任务。

3 发展之我见

旬邑县素有养猪传统, 加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目前开端良好, 发展迅猛, 只要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 到2011年可以实现存栏量达到60万头, 出栏达到100万头的目标。

⑴结合县情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生猪生产应考虑到旱塬缺水的实际、山区交通运输不便的实际, 应将重点放在中、下部塬区, 甚至半山区。

⑵坚持“以畜促果、以果养畜、果畜互动、实现双赢”。

⑶严格操作程序, 把疫情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疫病风险是养猪业的最大风险, 特别是在引种时一定要做好消毒、隔离等工作, 严格免疫程序, 教育群众绝对不能在不正规的养猪场购猪。

⑷抓点示范, 带动发展。坚持高标准, 高质量地抓出一批示范场、示范户、示范小区、实现点上开花, 面上结果。

县农村公路建设情况报告 篇3

一、农村公路建设基本情况

宣汉县地处大巴山南麓,幅员面积4271平方公里,辖54个乡镇,497个行政村,总人口118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0%)。全县公路总里程4013公里,占综合运输网总里程的88.9%,其中上等级公路有507公里。从整体看,全县交通建设发展仍然滞后,上等级公路仅占总里程的13.6%,路面铺装率仅占总里程的6.3%,等外级公路2891公里。

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决战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通水泥路(油路),力争实现40%的村通水泥路(油路)”的奋斗目标,吹响了全县进军农村公路建设的号角。全县下达农村公路建设计划217个,计划修建通乡水泥路247.718公里,新增23个乡镇通水泥路(油)路;改造和新建村道公路517公里其中:下达通乡公路硬(油)化计划30个,通村公路建设计划187个(其中:村通达146个、村通畅41个)。截止今年5月25日,全县已启动农村公路建设计划项目168个、占总计划的77.4%,其中:启动通乡公路硬(油)化23个,占计划的76.7%;通村公路145个(其中:通达121个、占村通达计划的82.9%,村通畅24个、占数村通畅计划的58.5%);建成163.7公里,占总计划的15.1%,其中:硬(油)化通乡路53.9公里,占计划任务的20.7%.庆云乡、隘口乡、马渡乡、双河镇、红峰乡、芭蕉镇、塔河乡、峰城镇8个乡镇完成了通乡路建设任务;完成通村公路104.6公里(通达75.8公里、通畅28.8公里),占计划的13.6%;计划外村通畅公路13条、54.8公里,已完成7.1公里。七里乡、华景镇、隘口乡、土黄镇、南坝镇、大成镇、三墩乡、白马乡、东乡镇、毛坝镇、君塘镇等乡镇进度较快;凤林乡、下八乡、茶河乡、黄金镇、峰城镇、天台乡、清溪镇、上峡乡、柳池乡等乡镇进度相对较慢。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一是成立了高规格的“加快全县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和县委常委、副县长任副组长,24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设立了“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二是实行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挂包农村公路建设重点项目制度和县级领导分片区督导通村公路的通达和通畅工程制度。今年,16位县级领导分别挂包16条通乡水泥路(油路)建设项目,8个县级领导带领交通局16名技术管理人员,分8个片区对通村公路通达和通畅工程进行督导。三是推行县级部门定点联系乡镇抓农村公路建设制度。每个县级部门联系一个乡镇,县级部门要经常深入联系乡镇调研和指导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加强现场检查指导,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定点联系的乡镇按时按质完成全年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任务。县级部门要将联系乡镇的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要全力帮助乡镇做好项目争取、资金筹措、进度质量监管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了联系工作扎实有效。

(二)突出民主,规范程序。一是突出民主决策程序。严格执行乡村公路项目“三张表”(即《村民大会决议书》、《乡镇人大代表决议书》、《县人民政府立项申请书》)的决策程序和公路建设“三大机制”(即自上而下的宣传机制、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和社会全面支持的援助机制)的监督管理规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和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形成部门协助修、群众自发修、企业捐助修农村公路的良好氛围。二是突出项目公示程序。所有项目从施工单位、技术标准建设里程、资金来源、受益范围、责任人员等群众所关心国家大的事项,在公示墙进行全面公开,全方位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三是严格招标程序。由村民大会民主推荐代表组成项目管理班子,实行公示制,将项目实施的时间、规模、资金安排、技术标准、举报电话等全部公示,同时执行最低评标价法和严格的履约保证金制度,确保民主管理,程序合法。

(三)整合资源,多法筹资。一是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及整合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将项目纳入2010年投资建设计划,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强力争取各类农村公路项目资金,同时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整合效应。二是大力加强县级财政预算。预安排1000万元作为农村公路建设专项奖励补助资金;安排7500万元通乡水泥路(油路)建设补助。同时对验收合格的乡村公路项目和农村招呼客运站,按乡道10万元/公里、村道3万元/公里、乡道公路养护补助资金5000元/公里、农村招呼站XX元/个的标准进行补助。三是加大社会支持力度。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力支持农村公路建设。采取招商引资、农村客货运输企业投资、路桥冠名权、广告权、道路沿线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多种渠道收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积极协调争取中石化、中石油在宣单位和煤矿企业大力硬(油)化矿区乡镇、村连接干线公路的乡镇、村公路,建立新型的“油地”、“煤地”的共生共荣关系。努力形成“开放领域多方位,投资渠道多元化,引资方式多形式”的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机制。

(四)严格把关,确保质量。一是严把工程设计关。统筹规划,布局合理。结合“十一五”公路建设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科学便捷的公路网络;设计科学,方便群众。县交通局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测设计,并结合基层组织和当地群众的积极建议优化建设方案;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并从实际出发,兼顾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在保证行车安全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技术指标。二是严把施工队伍关。坚持阳光操作,公开透明原则,通乡路委托了市招投标中心进行了公开招投标。通村公路由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自主决策,并由村民大会民主推荐代表组成项目管理班子,实行公开招标制度,同时执行最低评标价法和严格的履约保证金制度,确保施工队伍按时按质完成任务。三是严把材料进场关。各条公路都明确了材料的质量要求,规定了水泥标号、石料标准,强调了工程用砂和水的注意事项;要求对所有的工程材料,必须严格检验,对达不到标准的碎石和含泥量重的沙、石一律不准进入施工现场。选好配齐必备机具,配置了台秤、搅拌机、振动棒(板、梁)、钢管滚杠、手工抹刀、压纹机等修路机具。施工搅拌现场一律吊挂由交通局统一制作的农村公路建设混凝土配合比公示牌,并严格按公示内容进行配料和搅拌。四是严把工程技术关。抓好路基工程,严格按要求处理地面、填筑碾压、开挖,做好挡墙和边沟,确保路基平整坚实,水沟沟底平整、排水通畅。抓好水稳层铺筑碾压,保证了水稳层的密实及厚度。抓好混凝土浇注,做好模板和隔板,施工中正确使用振动棒,确保工艺合理。各道工序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上道工序不合格的,坚决不准进入下道工序。五是严把工程监督关。强化现场监理。县交通局聘请工程质量监理人员到施工现场监理。强化质量监管。各乡镇质量监督小组全程进行质量监督,重点是对水稳层碾压、混凝土配合比例、水泥路面浇筑等进行全程跟踪监管。强化社会监督。制作了工程公示牌,公布了举报电话,设置意见箱,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强化督促检查。各乡镇成立督促检查组,由责任心强、公道正派的老党员、离退休老干部、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部分群众代表组成,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现场进行检查督促。

(五)强化考核,逗硬奖惩。一是对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严格考核,明确了奖励和惩处措施。县委目标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2010年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工作专项目标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对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且得分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给予表彰奖励。设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5名,分别奖励现金5万元、3万元、2万元,该乡镇党政“一把手”可按奖金总额的20%提取。对得分在80分以下的予以通报批评。对因组织领导不力、发动群众不充分、建设进展缓慢、完不成年度目标任务、不严格执行“村民自治”原则、因工作方法简单酿成严重事端的、出现农村公路建设重大安全质量问题的、公路建设与管理中严重违规违纪的、养护责任不落实影响行车安全及人民群众出行且社会反响较大的,取消评比资格,并视其情节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及责任人的责任。今年有建设项目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一律与县委、县政府签定承诺书,明确承诺如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不能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造成重大影响,向县委、县政府作出书面检讨并引咎辞职。二是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县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县级部门定点联系乡镇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及时通报督查情况,有关工作情况将作为考核县级部门的重要依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各地发展不平衡。全县通乡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但通村公路多数还停留在宣传发动阶段或备料阶段、路基施工阶段,未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二是部分建设项目质量不高。虽总体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但部分项目乡镇、村不按技术规范操作,导致部分公路技术等级低,错车道少,工程质量不高。三是资金筹措压力大。部分山区乡镇农村公路建设成本较高,项目资金缺口大,“一事一议”筹资难。四是养护力量弱。大多数乡镇基本未配备专门的公路建设管理人才,通村公路“重建轻养”现象非常严重。

四、几点建议

县一区三块项目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篇4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支撑,是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解决的最为重要的依托。通过艰苦努力和顽强拼搏,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贡献增大,让全县人民看到了加快竹溪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新的希望。为了不麻痹大意,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为了更好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解决好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以此促进我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六月中旬,在常委会领导张胜全同志带领下,我们对全县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我县坚定不移实施了“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0.1亿元,实现20.1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完成3.6亿元,20完成8.3亿元,是年的1.3倍;规模以上企业个数,2004年为27家,年底达到32家,净增5家;规模以上工业税收2004年实现1225万元,2007年实现3281万元,是2004年的1.68倍;2004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55亿元,2007年实现6.51亿元,是2004年的1.55倍。

以上数据变化,反映了我县工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得到了质的加强:

(一)依托优势资源,形成四大支柱,特色产业有了较好规模和质量。一是水电产业。全县7大流域均得到开发,总装机达到23万千瓦,去年发电量突破5亿度,实现发电收入1.5亿元,税收2700万元。今年可新增装机10万千瓦,明年可再新增8万千瓦。二是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先后培植了龙王垭、梅子垭、银松果汁等20多家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4亿元,增加值1亿元以上。三是医药化工产业。云浩药业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创艺皂素公司引进了国家863 科技项目成果,华驰化工公司开发的双稀和奥氏氧化物产品,被省科技厅评为高科技产品。医药化工业年产值3亿元以上,税收2500万元。四是矿产建材产业。百万吨水泥生产项目已完成投资9800万元,今年10月份将正式投产。板石企业和煤炭企业通过市场开拓和资源整合,生产能力大大加强。到年底,矿产建材企业将规范为15家,产值将超过1.5亿元。

我县通过培育特色品牌,推动了产业升级。全县有5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6家企业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32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 2家列入了省级龙头企业,5家列入了市级龙头企业,6家列入了全市中小企业成长工程,1家企业列入了市政府支持的双亿企业。

在加快工业发展同时,我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茶叶、魔芋、中药材等板块基地达到了40多万亩,为工业加工提供了厚实的农产品原材料来源,正确处理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关系,逐步形成了农业和工业良性互动长效机制。

以上情况还说明,我县工业经济投资结构已经发生质的变化,正在向良性方向发展,除开水电产业以外,农林特色资源、医药化工、矿产建材等具有较强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的项目,正在形成我县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搭建了工业发展平台。县工业园区实施特殊政策优惠和服务受到欢迎。截止2007年12月,园区占地面积达到27.38公顷,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到近1亿元。入园企业总数达到15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2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亿元,实现税收278万元。在全省92家县(市)级开发区经济指标统计考核中,竹溪工业园区固定资产和税收增幅分别比上年增长170.9%和272.2%,增幅排名在全省分别为第8位和第5位。综合排名第21位,居全市8家开发区之首。

(三)建立了机制。,县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意见》,近期还将出台《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意见》。政府定期召开工业运行分析会、银企项目对接会、工业生产现场调研会和企业业主座谈会,及时掌握情况,研究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引进项目的有功人员和企业纳税大户,每年都进行奖励。

(四)逐步加大了企业家队伍培训。企业家队伍建设正在得到重视。今年以来,政府先后两次组织部分企业法人到外地参观学习,并积极筹备成立我县中小企业协会,为实现企业家自律和维护其合法权益搭建平台。

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我县工业经济,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出现良好势头,已经和即将发挥富民强县的重大作用,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工业经济的基本方法步入科学轨道。经过多年实践,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最终认识到,竹溪地处偏僻,交通信息阻隔严重, 远离大城市大市场,发展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项目,成本高,反应迟钝,代价的`昂贵,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要想有出路,只有着眼外地和本地两大市场,按照效益原则,依靠本区域内优势资源,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好的产品项目,才能站住脚跟, 稳步发展,做强做大。在这一思想观念指导下,没有出路的项目被淘汰,市场形势看好的产品不断得到开发,链条不断延长,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增加值不断增多,逐步促成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调查中,很多同志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近几年我县工业经济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理清了思路,走上了发挥优势资源的路子。

(二)县域经济民营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县域经济民营化,是我县实施的重大战略,一方面,通过改制,将原国有和集体企业及时转化为民营性质,另一方面,改善环境,强化服务,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创业。这一措施,对聚集生产要素,兴办产业,创造财富,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量。近年来,制约因素很多的竹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经济运行质量,在全市一直名列前茅,而政府投资比例只有的0.6%、2007年的0.55%、元至5月份的 3%,由此可见,我县工业类项目投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为私人自筹或银行贷款,社会自然人与私人企业的投资意愿主导着我县工业投资领域。

(三)招商引资起到了决定作用。近几年,我县坚持把招商引资、扩大开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取得了可喜成绩。通过集中招商、地域招商、亲情招商、小分队招商、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招商,20至205月,全县共引进内资达到22.04亿元,利用外资达到505.5万美元。引资总额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历史上,我县最大资源优势是水力。近几年来,我县水电产业建设完成投资22.5亿元,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实现的。这一资源快速开发,书写了我县工业发展辉煌。其他方面,如建筑材料、医药化工、绿色食品等领域,如果没有招商引资的成功,也同样没有目前的理想成就。

(四)不断改善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几年来,在宏观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我县提供了最大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诸如“零地价、零收费、零距离”和银行信贷闸门放宽等,在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服务方面,用刚性措施规范执法执收部门行为,形成了行政主管部门经济局、龙头企业平台工业园区、各专业办公室、办事服务机构民营办,还有各种形式的社会民间组织等,建立起了立体的服务与管理网络。我县优势资源依靠良好的发展环境,产生了强大吸引力,在开发中,使得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地向本县集中,一批又一批的外商进得来,留得住,能发财,有贡献。

三、我县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我县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目前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规模以上企业块头小,主导作用不突出。主要反映在在全县经济份额中所占比重和财政贡献率依然较低等方面。2007年,我县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32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3亿元,占全县20.1亿元的41%;实现工业增加值3亿元,只占全县生产总值17.5亿元的17%,占全县工业增加值6.5亿元的46%;实现税收0.33亿元,仅占全县1.2亿元财政收入的27%。

(二)规模以上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扩张困难。发挥主导作用的水电企业,今年以来,由于降雨较多,水量充足,遇到了难得的好形势,但在全省发电的统一调度中受到限制,不能满负荷生产,下降严重。元至5月份,龙滩电站、宏林公司、新正公司同比分别下降了21.5%,33.7%和18.5%。销售市场在外, 特别是面向大城市、沿海和国外的产品加工,如黄姜、魔芋、中药材、茶叶、板石、黄豆制品等,要么大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不能快速向终端延伸,要么依赖传统消费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富养便捷需要,要么流动资金不足、污染环境而停产半停产,虽然市场空间巨大,利润空间却很难拓展。

县一区三块项目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篇5

X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法制办的指导帮助下,X 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大系列全会及十九大有关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及省市县工作重点,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X―X 年)》、《X 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X―X 年)》和《X 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X―X 年)》为载体,以全面推进《X 县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X―X 年)》为主线,始终把法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健全行政决策机制,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一、推进职能转变,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一)依法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组建成立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设立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派驻执法中队 17 个。启动法检两院和审计管理体制上划工作。配合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完成人员上划和中小学校去行政化工作。设立县委巡察办和个巡察组,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召开盐务体制改革联席会议,将县盐务局的职能划分至县经信局和县食药局。完成第一批三定规定的修订,对政府部门进行综合评估,实现评估工作全覆盖。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无依据、无标准、无空间”事项 301项,最终保留行政许可 224 项、行政处罚 2347 项、行政强制 135 项、行政征收26 项、行政给付 20 项、行政裁决 9 项、行政确认 60 项、行政奖励 22 项、行政监督 300 项、其他行政权力 282 项。取消行政权力事项 31 项,调整 18 项,增加 12 项,承接 15 项,及时将事项落实到政务窗口。健全完善行政审批流程,政务服务平台与省市实现互通。

(三)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编制随机抽查事项目录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精简行政审批事项 80 个,公布第一批“零跑腿”事项 13 个、“只跑一次”事项63 个,取消前置事项 19 个;编制年检和政府指定培训事项目录,保留年检事项18 项和政府指定培训事项 6 项;对公共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公布县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保留事项 486 项,全部纳入省政务服务平台统一管理。14 个镇(街道)编制行政权力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形成“120+80”的服务框架。

(四)改革市场监管体系。深化工商等级制度改革,继续巩固“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推行“多证合一”改革,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成市场主体抽查工作。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建设。外商投资企业年检程序改为网上申报信息及共享公示制度,办理时限压缩为即刻办理,为 32 家企业办理备案登记。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落实;市场主体总量达到 2.6 万户,同比增长14.6%,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五)优化公共服务。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制定《X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完成《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X-X 年),出台《X 县 X 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分工意见》。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被评为全省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县。公共资源交易完成 174 次,交易金额 16.4 亿元,主流程实现电子化。完成地面无线数字覆盖二期工程暨李庄镇转播点建设,送电影下乡 13200场。

(六)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出台《X 县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细则》,建立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政法综治组织网络,实现综治机构全覆盖。出台《关于全县综治中心建设试点的实施方案》,县级综治中心、14 个镇(街道)综治中心全面建成。出台《X 县网格化管理考核办法》,城区划分网格 31 个,14 个镇(街道)全部实现三级网格划分。加强“雪亮工程”建设,形成环县、环城、环镇视频卡口圈,城区主要路口、重点部位初步实现视频全覆盖。创新“1+1+1+N”农村警务模式,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出台《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网上办理登记社会组织 24 家、变更登记 16 个、注销登记 1 个,认定慈善组织 1 个,评估社会组织 8 家。

(七)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加强部门镇办协调联动,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县范围内持续、全面排查整改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污染隐患,始终保持严查、严处、严管的高压态势,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大力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摸索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完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 11 个。

二、强化制度落实,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严格落实《X 省行政程序规定》,出台《县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发计划》,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的统一登记、编号、公开工作,按照规定向市政府、县人大进行备案,新制发《X 县设施农用地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6 件。对全县各部门和有关单位 2012 年以来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经清理,继续有效的县政府规范性文件有《X 县公务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X 县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等 20 件,废止 1 件。完成规范性文件备案系统的调试、录入工作。

三、完善工作机制,行政决策水平全面提升 (一)重大行政决策行为不断规范。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五步走”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制定出台《X 县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办法》,将县政府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影响面广的决策事项纳入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出台《关于公布X 全县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的通知》并抓好跟踪落实。

(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有效落实。坚持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县长办公会议题、县政府文件及合同“法制前置审核”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的不提交会议讨论、作出决策、出台文件,共审核文件、合同等近140 份,出具书面意见 70 余份,实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三)法律顾问参政议政作用充分发挥。积极推行党政一体法律顾问工作,成立县委县政府法律顾问领导小组,聘任县委县政府法律顾问 10 名,组建由 15名专家组成的县委县政府法律专家库,成立法律顾问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建立健全聘任法律顾问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在各镇街道建立推行党政一体法律顾问制度。完成食药局等 7 个部门的培训和个案指导工作。组织法律顾问参与政府涉法工作 51 人次,提高了政府依法行政的公信力。

四、加大执法监督,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升 (一)“三项制度”工作有序推进。组建成立县行政执法监督局。制定下发《X 行政执法监督计划》,出台《X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工作方案的通知》,成立推行行政执法公示等三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道)、各执法部门也

成立相应的领导、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实施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组织召开全县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推进会议,对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等 7 项内容统一报送格式并进行讲解培训,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案卷评查活动扎实有效。下发《关于开展 X 年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的通知》,制定《全县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方案》,先后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 2 次,共对 33 个单位的 57 份案卷进行评查。强化案卷评查结果的运用转化,将评查结果作为法治政府考核的依据。

(三)行政执法行为日益规范。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审核两年年审人员 78 人、四年年审人员 132 人、新申领人员 308 人,清理不符合条件的执法人员 24 人,组织四年年审行政执法考试人员 121 人、新申领执法证考试人员 92人。注重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定出台《X 县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工作方案》,举办全县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培训 215 人,全县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理念和综合执法水平全面提升。

(四)行政执法保障不断强化。加强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实行行政执法争议协调裁决制度。将法律顾问工作经费、行政执法经费等纳入本级财政

预算,确保执法经费足额拨付。不断改善执法条件,合理安排执法装备配备、科技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能力。

五、构建长效机制,行政权力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制度,开展明察暗访,深入开展巡察及廉政谈话,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 3 件、县人大代表建议 51 件、政协提案 139件。不断完善审计制度,印发《X X 县审计(审计)项目计划》,推行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全覆盖。完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畅通举报箱、电子信箱、热线电话等监督渠道,方便群众投诉举报、反映问题。扎实开展“问需于民大走访”活动,走访群众 17.2 万户、企业 820 家,梳理化解各类问题 2.58 万件,答复群众来电来访 6000 余次。加强官方政务新媒体管理,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全县政务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完成微信公众号登记备案 69 家。实施舆情日报告制度,及时回应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舆情事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制定《政府信息

公开相关制度》,建设县级政务服务平台,印发《X 年 X 县政务公开考核实施方案》,明确考核任务,完善考核细则。

六、创新工作举措,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逐步建立 (一)健全依法化解纠纷机制。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建立维护稳定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行动,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 99%。以县司法行政“四个中心”为依托,积极打造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为核心,纵向贯通、横向对接的调解平台,设立各级调委会 1159 个。

(二)行政复议工作进一步加强。调整充实行政复议委员会成员,制定行政复议答复制度。创新案件审理机制,构建当事人沟通协调平台。完成上年结转审理10 件,新受理 42 件,完成审理 31 件,中止审理 9 件,正在审理 2 件。完成履职申请、信息公开等市复议案件答复 5 件,处理涉行政复议信访事项 1 件。

(三)行政应诉工作进一步规范。积极开展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纳入全县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开展行政应诉能力培训、庭审观摩各 2 次。高度重视司法权威,全面履行判决义务。积极参与应诉、抗诉,完成行政应诉 7 件、行政民事检察申请案 7 件,处理行政诉讼二审案件 3 件、分析汇报处理涉及工程合同、结算等民事案件 5 件。

(四)健全行政调解和裁决机制。加强诉调、公调、检调、访调对接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方案》,超前介入化解矛盾纠纷;在全市率先设立派驻法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室”,将法律监督关口前移,方便群众申诉。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完善行政裁决程序,强化行政机关解决同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功能,依法全面履行行政裁决职责。

(五)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完善人民调解制度,重点抓好劳动争议、交通事故赔偿、医疗卫生、学校意外伤害、资源权属、征地拆迁、物业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行政调解工作。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县综治中心成立张素贞调解工作室,完善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联动工作体系。

(六)信访工作不断改进。优化传统信访途径,坚持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配备信访代办员 1118 名,实现“信访通”全覆盖。建立快速反应和排查调处制度,规范信访工作程序,严格实行诉访分离,推进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

诉请求,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坚持依法规范信访行为,引导信访人依法理性表达诉求。

七、强化法治思维,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高 以抓好抓实领导干部法治教育为突破口,下发《关于在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实施全过程控制积分制管理的办法(试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在学习机制上,将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在年初制定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中,注重将法治教育培训纳入各类主体班次主要学习内容。在学习对象上,按照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领导干部,量身定制调训计划与学习计划,保证脱产学习培训时间。利用 X 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就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方案》,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德述廉述法四位一体的考核制度。全面启动“七五”普法工作,举办全县“弘扬法治精神,共建和谐 X”法律知识竞赛,扎实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

八、不断加强领导,完善组织保障和落实机制

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各镇(街道)、各单位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建设法治政府摆在重要位置,谋划和落实各项任务,积极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出台《X 县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制度》,规范报告主体、内容、形式、时限、公开、审查、处理、问题整改及组织领导等内容。强化考核评价,把法治建设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坚决查处执法违法、滥用职权等行为。加强理论研究、典型示范和宣传引导,开展法治政府建设集中宣传月活动,征集法律顾问对依法行政工作的建议 6 篇在《X 大众》刊发,以“6.26”国际禁毒日等重要节点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加强法制信息编报,其中,被《公权与法制》杂志采用 5 篇、省法制网采用 29 篇、市法制网采用 49 篇。在全县各镇(街道)建立法制机构,充实法制人员,全面加强基层法制队伍力量和建设。

X 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距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今后,我县将继续按照中央、省、市要求,牢牢抓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法治政府建设这根主线,突出重点、服务大局,开拓

阜蒙县畜牧业发展的情况调查 篇6

1 畜牧经济成倍增长

2011年, 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72亿元, 增加值实现20亿元, 分别比2005年增加4.8倍和4倍。

2 畜牧生产总量快速增加

2011年, 全县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85万头、24万头、250万只、4400万只;出栏分别达到200万头、12万头、165万只和3300万只;奶牛存栏实现5万头, 肉驴饲养量达到30万头, 出栏12万头。

3 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

2011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7万吨、6.6万吨、15万吨, 分别比2005年增加3.89倍、2.29倍和4.95倍, 成为全国肉类百强县。

4 畜牧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规模化生产经营有了显著提高。到2011年, 全县建设各类养殖小区761个, 发展各类规模养殖大户2.2万户, 牛羊等草食家畜大面积舍饲圈养实现了新突破, 秸秆饲料利用率明显提高, 畜牧业规模效益成倍增长。二是龙头企业发展迅猛, 拉动作用明显加大。自2007年以来, 先后有阜新华禾鹅业、阜新关东肉业、阜新兴尧驴业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 阜新华星薰兔等老企业生产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扩大。2010年, 新引进的日处理鲜奶达800吨的阜新伊利乳业正式开工建设;之后又引进了国内最大的肉食品加工企业江苏雨润集团畜禽屠宰项目已入驻阜蒙县民族工业园区并开工建设。这些龙头企业的相继建成投产, 对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强力拉动作用。三是各类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组织踊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头连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一头连接千家万户小生产, 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建立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推进了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

5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得到完善

阜蒙县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在畜牧局原体制上组建了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 成立了17个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 在全县招骋了526名村级防疫员, 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动物防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有力地保护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6 畜产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 阜蒙县重点加强了对奶站、兽医饲料经营场所及畜产品市场的监督检查工作力度, 打击了经营劣质奶, 假、劣兽药和病死畜禽产品的行为, 确保了市场畜产品的安全。

7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阜蒙县加强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工作力度, 按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项目要求, 完善了各项防疫制度, 健全了动物疫病防控体制, 为全县动物防疫及防疫监督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8 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上一篇:小猪装病作文下一篇:公民道德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