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沙盘体验

2024-07-29

团体心理沙盘体验(精选7篇)

团体心理沙盘体验 篇1

“体验式团体沙盘游戏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借助沙盘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通过图说沙盘引导,增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教具准备:沙盘 教学对象:本班学生 教学过程:

一、热身游戏:《传声报数》

游戏规则:请全体同学站成一排,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报数。第一个同学在老师的示意下开始报数1,并要将头转向右边,看着右边的同学的眼睛,同时报数字1,第二个同学依次轮流。如果不会的同学请出列,练习用这种方法报数,如果还不会,则要站到队伍的最末端,并按照队伍报数的顺序,牢记自己的号数。

二、认识沙盘、沙具。(指导语)

同学们,你们面前现在摆放的这个装满沙子的东西就叫做沙盘。沙盘的边是蓝色的,就像蓝天,拨开沙子,同学们可以看见蓝色的底部,在沙子中间他看起来就像蓝色的海洋对吗?这个沙盘是可以千变万化的,我们可以把他变成河流、湖,池塘,大海。。等等。

这是沙具架,你们看是不是很多玩具呀!有人物、动物、房子,数目,玩具,兵器。。。等等,一会儿同学们就可以自由的选择一 些玩具讲他摆放到沙盘中,进行游戏。这些玩具只用来做沙盘游戏,不可以带走或者扔掉。下面我来讲一下沙盘的游戏规则。

三、讲解沙盘游戏规则。(指导语)

同学们按照刚才报数的顺序,依次到沙具架上选择自己的喜欢的玩具将他摆放在沙盘内,每个同学每次只能选择一样玩具,摆放沙具的时候要站在沙盘外的固定位置,不可以随便站随便摆。摆完沙具后继续跟在队伍后面。没有轮到的同学要安静的看着别人摆放沙盘,如果违反规则将不能继续参与游戏,好,现在给同学们30分钟的时间(可以根据人数而定时间),开始!

四、团体沙盘体验步骤:

1.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报数的顺序站好,记住自己的号数。按

照顺序到沙具架上选择沙具。

2.制作沙盘。依次循环摆放沙具,每个同学最少4次摆放机

会,最多不超过8次,或者根据沙盘制作规定的时间到了后,停止游戏。

3.说说你的沙盘故事。(教师引导:你第一次拿的沙具是什

么?你为什么拿这个沙具?你拿的这4次(或其他次数)你摆在沙盘中的时候,你是想表达什么什么想法吗?)

4.给每个同学一次调整自己沙具的机会,你会怎么做?可以

随意调整沙盘。

5.说说你的沙具被人移动后有什么感受。(教师给予无条件

积极关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使学生做出积极改变,积极投入到 团队和沙盘游戏中)

6.集体商议,给沙盘取个名字。(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现在沙盘里有同学们各自从沙具架上取的沙具,那么摆在沙盘中的时候,就会形成全新的沙盘画面,从整体上看,你们觉得这个沙盘像什么呢?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每个人都想想,然后每个人为这个沙盘说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名字。)

五、学生谈感受(教师教师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增强学生表达 的自信心,参与游戏的自信心)

六、课堂总结

1.沙盘游戏中,要讲究规则,学会遵守规则。团体沙盘游戏

中设定的时间限制和规则,是为了让沙盘游戏有效快速的进行,同时训练团体成员间的组织纪律。

2.通过游戏,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学会合作。

有利于同学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通过大家合作完成的一个沙盘场景,同学们学会了看图讲

故事的能力,还能给自己摆的沙盘场景想出一个好听的名字。

团体心理沙盘体验 篇2

现代社会沟通无处不在, 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沟通和语言艺术对生活、事业的重要性, 但是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沟通技巧远远不够, 还需启用我们不易觉察的, 大脑思维中无意识的自我对话和内在的情绪感觉, 以及身体语言等, 只有这些不同层面的语言和谐统一时, 沟通的影响力才能发挥到最大。“沟通是一种能力, 只有进入心灵频道的沟通才能共赢。”[1]心理沙盘可以走进人的内心世界, 其独特高效的作用与沟通理念不谋而合。

1 何谓沙盘游戏

心理沙盘游戏又称箱庭疗法, 是通过专业的用具, 根据制作者当下的心情和脑中的意象完成一幅沙盘作品, 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用各种模型、玩具组建心灵庭院, 摆弄心灵故事, 探索自我的心路历程。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 采用意象的创造性治疗形式, “集中提炼身心的生命能量” (荣格) , 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气氛中, 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富有创造的意象, 这便是沙盘游戏之心理治疗的创意和象征模式。一个系列的各种沙盘意象, 反映了沙盘游戏者内心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沟通与对话, 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 是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

2 团体沙盘游戏在培训中的应用及意义

沙盘游戏已经在世界各地被广泛运用, 心理治疗师可用沙盘作为心理分析、心理治疗以及心理疾病诊断的手段, 对于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如自闭症等有明显的治愈效果, 在此意义上不失为心理疗法。而团体沙盘, 笔者更倾向称之为沙盘游戏或团辅活动, 对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如朋友关系、同事关系、情侣关系、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等) , 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通过团体沙盘, 参与者按照规则无意识地在沙盘上摆设沙具, 用一种非言语的方式与大家进行一种真实的沟通。经由心理咨询师陪伴, 带领大家与沙盘进行非言语的交流, 在互动过程中, 每个人都可感受到与人接近时的那种内心能量互动, 当中还可能出现非言语战争, 你攻我守的情境, 这些情境会将个人问题呈现出来, 激发对自我的反省与提升, 同时促进团队精神的升华, 提升团队凝聚力, 加强成员间的精神交流, 改善团队气氛。

以笔者指导供电企业班组长培训时做沙盘游戏为例, 虽然成员都不甚熟悉, 之前都没有做过沙盘游戏, 但是当他们组合在一起完成一个团体沙盘作品时, 可以深刻感受到团体心理场的作用, 感受到他们之间潜在冲突背后非言语沟通的独特魅力, 以及个体和团体的变化, 在其中很好地诠释了张日昇所指沙盘游戏的五点意义[2]。

2.1 促进现实人际关系的改善

沙盘游戏中, 有时候在有限的条件和有限的空间里很难寻找到满意的东西, 或者很难把选择好的物件放在满意的位置, 现实也如此, 如何与人、与环境、与团队很好地沟通协调呢?例如制作沙盘作品过程中有人找不到合意的东西, 于是放弃寻找, 而是挖了一个坑, 在交流中他认为现实满足不了愿望时, 自己大胆开辟出路, 没想到得到大家一致认同。在沙盘作品制作中, 大家通过观察、讨论、沟通, 可以学会如何面对自己、开放自己, 如何主动融入团队;如果将团体沙盘活动中获得的人际互动的成功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就可能促使其反思, 促进现实人际关系的改善。

2.2 提供“和他人一样的”体验

人的想法并非独一无二, 事实上很多人拥有类似的想法和体验, 所以当团体沙盘游戏中, 某人发现团体中另外一位成员选择了自己也想选择的玩具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心理时, 自然会感到欣慰, 会因为对方与自己的这种默契而感到被理解, 从而达到自我接纳。这就是沙盘游戏中提供“和他人一样的”体验, 正所谓现实中我们将快乐说给别人听时, 快乐就增加了一倍;将悲伤说给别人听时, 悲伤就减少了一半。

2.3 共享多种心理资源和观点

沙盘游戏中, 团体成员无论是进行信息交流、问题解决、价值观探索还是共同情感的发现, 同一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而彼此共感和启发, 提供丰富多样的心理资源和观点。沙盘游戏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 就是每个成员在其中都能提供各自的观点和表现, 在沙盘制作结束后的讨论交流中, 每个成员都能得到更多的心理支持、理解和经验。

2.4 创造心灵的归宿

有时候我们做出的行为, 即使是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或许也并不是别人需要的, 如何在团队中相互理解、配合、达成默契?示例作品中 (见图1) , 有学员在第二轮放了一只老虎, 有人就不理解, 第三轮中将虎移至树林边, 第四轮中那位学员又把虎移回去了, 后面有人围上栅栏圈住了虎, 终于得到众人首肯, 平息了冲突。当最终作品呈现, 每个成员实现相互间的充分认同, 产生强烈的团队归属感, 这种感觉会给人力量和信心, 并将它延伸到现实生活。

2.5 增加成员的责任感

团体沙盘游戏是有规则和限制的, 例如按约定好的顺序摆放玩具, 每人每一轮只许放一个玩具或进行一个动作, 制作过程中不得进行言语交流等等, 正如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限定, 团体中对于规则的遵守无疑增加了成员对自己、对团体和对规则的责任感, 每个人都不想因为自己的动作而破坏沙盘作品的和谐, 在团体心理场的推动下不断修正自己。心理咨询师引导大家沟通交流后, 成员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更加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实现个体和团体的成长。

3 团体沙盘游戏中非言语沟通的独特魅力

人类语言只是一种有限的交流工具, 它并不能充分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团体沙盘游戏的意义在于为人们搭建一座桥梁, 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沙盘游戏有别于一般游戏之处, 恰恰在于其非语言性的特点, 揭示了沟通来自心理的深层影响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沟通中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层面, 而且意识只占1%, 潜意识占99%。有效的沟通是在潜意识层面的, 有感情的、真诚的沟通。非言语沟通在人们日常交往中有时可以起到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个人的手势、动作、表情、眼神、笑声等等都可以表达某种涵义。非言语沟通不仅是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补充, 而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 是人的情绪和情感、态度和兴趣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感应。

沙盘游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中, 对应沙盘游戏的五大作用应注重以下几点做法, 这也正是非言语沟通的独特魅力所在。

3.1 面对自己, 开放自己

团队中成员各有差异, 只有达成共识才是有效沟通。在沟通过程中, 人们一方面想满足个人需求, 另一方面又要顾虑与别人的冲突, 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而人员的复杂关系令沟通更加复杂化。借助沙盘和沙具, 团队成员开放自己, 与自我对话, 这也是团队沟通的首要条件, 让他人懂得自己的本意, 自己明白他人的意思。只有以开放主动的心态去沟通, 才能赢得相互的理解, 创造团队的共识。

3.2 倾听他人, 关注他人

个体要想在团队中取得成功, 学会倾听是沟通的基本要求。沙盘作品最后的完美呈现, 往往与其中成员的“关注他人”、“大局意识”密切相关, 而这种人在沟通中也更能获得团队其他人的认可。一对一的沟通中, 可能一半时间用于倾听, 团队沟通中倾听他人的对象更多、时间更长, 非言语的体态、动作、表情等起到维持和调节沟通的作用。在无声的沙盘世界构建中, 团队成员从最初各自摆弄自己的玩具, 到察言观色配合他人动作, 最终共同配合完成和谐作品。有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公式:情感表达=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表情动作[3]。抛开沙具的象征意义,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学会察言观色, 善于察觉别人的非言语信息并作出有效反应。倾听他人、关注他人意味着一个人对于沟通对象的尊重,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3.3 共情理解, 尊重接纳

良好的沟通必定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 这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沟通有个黄金定律: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 你就要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沟通不在于说什么, 而是在于怎么说, 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态度说, 只有共情理解才能心心相通。

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是建立在承认你和我原本就不完全相同的前提下, 是建立在承认你和我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的基础上, 更是建立在我们不可以操控对方的基础上[1]。理解别人不容易, 被别人理解也不容易, 团体沙盘活动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彼此尊重、互相接纳的空间, 也是人际沟通和谐的重要因素。

3.4 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

我们在进行沟通的时候, 往往只注重充分表达自我, 而忽视了解对方的真意, 因而产生矛盾和纠纷。沙盘游戏中的成员会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 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人际关系的协调。孔子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他的立场, 都有他考虑问题的角度, 所以我们只有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自己建议的合理性, 才能够获得别人的支持。只有在充分了解对方真意的前提下, 才能够充分地表达自我。在沟通中进行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 表达支持、理解、肯定的态度, 对于达成一致, 实现沟通的预期目的, 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5 个人责任, 团队意识

在团队的执行过程中, 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问题需要沟通, 需要交流, 只有不断沟通, 才能提高效率, 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由于沙盘游戏采用的是一种非言语的方式, 他们之间的交流不是直接的言语, 而是用玩具和动作象征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既避免了言语交流过程中自身形象遭受损害的威胁, 也有助于相互沟通的深刻化。沟通中个人责任更加突出, 团队意识更加明晰, 团体沙盘活动的治愈意义就在于此。

4 结束语

团体沙盘游戏用玩具来表达无意识, 在游戏中互动与融合, 为团体成员创造一个轻松、包容和接纳的空间, 搭建潜意识心理层面沟通理解的桥梁。通过制作一个共同的沙盘作品, 加深成员间的理解, 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协调以及自己对组织的责任和义务, 感受到非言语沟通的独特魅力, 从而促进现实中人与人之间更好的沟通与合作。沙盘世界是沉默无语的世界, 但是它带给每一位团体成员相互间安全、尊重、信赖、接纳的感受和语言背后的深层思考。

摘要:沙盘游戏采用的是一种非言语的方式, 蕴涵潜意识沟通理念。以团体沙盘活动为例, 解读沙盘的非言语沟通意义以及沟通的原则方法, 剖析人际之间关系处理中心理层面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沙盘,非言语沟通,意义

参考文献

[1]袁立君.NLP语言魔方:缔造共赢的高效沟通技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1.

[2]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团体心理沙盘体验 篇3

【关键词】团体沙盘游戏 特需儿童 心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G8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04-03

一、研究目的

第一,帮助特需儿童了解自己、感悟他人、适应和接纳他人和环境;第二,引导特需儿童主动调整自身、互相共感理解,实现团体的整合。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实验对象是我校七~九年级的7名智障儿童,3名男生,4名女生,年龄范围在14~17岁。智力落后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并伴有轻度自闭、肢体残疾和人际交往差。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前后测设计,每周四下午开展一次团体沙盘游戏辅导,为期三个月,共计12次课程。以绘画测验为主、康纳氏教师量表为辅,对实验对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问题进行前测、后测,考察学生在接受团体沙盘游戏辅导后的变化。

四、研究材料

本研究所需材料为8k白纸、24色水彩笔、康纳氏儿童行为量表(教师用)沙盘、沙子和沙具。

五、研究过程

(一)前测

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团体绘画,记录绘画的颜色、位置、内容,及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和情绪状态等。访谈学生的班主任,了解学生日常情况,完成康纳氏量表的数据收集。

(二)实验

1.团体沙盘游戏的设置

(1)指导语

欢迎大家参加沙盘游戏。首先请大家将手放在沙箱里,感受一下手在沙子里的感觉。拨开沙子,大家可以看到一片蓝色,可以把它当作天空或者是江河湖海。沙具柜上有很多小物件,你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去挑选你们喜欢的沙具,在沙箱里建立一个你们喜欢的世界。

(2)沙游的规则

每人每轮只能做一个动作(摆放沙具或者感受沙子),不能拿走他人已摆放的东西,但是可以移动(移动也算一个动作);制作过程中,团体成员之间不能过多交流;别人做动作时予以眼、心、脑的关注和支持,不可心不在焉或干扰他人。

(3)辅导教师的角色

在沙世界的创作过程中,前期辅导教师的角色偏重于守护者,创设包容、安全、舒适的咨询氛围,建立信任、接纳的咨访关系;中期辅导教师的角色主要是观察者,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沙游过程、作品、肢体动作、语言、神态等,了解沙盘作品或沙具让学想到了什么,什么东西触动了他们等;在沙游的中后期,辅导教师还要担当心灵旅程共同探索者的角色,辨别在学生身上发生了什么,保护和支持这个过程,并在紧要的关头进行干预,加入不多的、恰到好处的评论,使学生正在进行的转化过程继续下去[1]。

2.操作程序

(1)感受沙子

在辅导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放松身心,把双手放在沙子上,展开积极想象,感受沙子传递给自己的体验。

(2)制作沙盘作品

按照自己的感觉,逐一自由选择沙具,在沙箱内自由地制作作品。7人一轮,共10轮,约用时40~50分钟。

(3)体验、讨论和重置沙盘作品

学生制作完团体沙盘作品后,辅导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体验沙世界。并讨论制作的感受、最喜欢和最讨厌的部分、深有感触的部分,以及为沙盘作品命名。如果发现不妥或不之处,每人有一次机会微调作品。

(4)记录、拆除作品

每一轮完成后,进行拍照记录;10轮结束后,按学生个体转录至记录表。

(三)后测

团体沙盘游戏课辅导束后一周内,再次进行团体绘画测验,并对学生的班主任进行访谈,填写康纳氏师评量表,记录学生的日常变化。

六、研究分析

(一)初始沙盘分析

初始沙盘是团体形成后第一次制作完成的团体沙盘作品。它是一次心灵旅程的开始,能够反映出来访者所带来的问题的本质,提供治疗的方向以及治愈的可能等重要信息[2]。

1.受伤主题

第一,威胁与攻击。中央站在公交车上的霸王龙,从南侧攻击公交车的犀牛,北面呼啸而来的黑熊以及右下角的三角龙,将代表动力的公交车团团包围,形成了一幅激战的场景;公交车四面楚歌、腹背受敌,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第二,分裂。沙盘左侧由直立的路面将沙盘分割成左右两部分,左小有大,使得沙盘呈现一种割裂,而不完整的状态。这些象征性表现的背后,都可能是某种实际的创伤性经历的投射。

2.治愈线索

首先,具有灵性和精神意义的佛、观音、新人能够对此次心灵之旅起到指引作用;出现在未来方向的小婴儿代表着新生与希望;可以提供庇护的房子、代表规则与秩序的交通标志牌都是沙盘中积极的意象,这些将是特需儿童心灵成长的内在指引和动力源泉。

第二,代潜在滋养与能量的水果店、代表动力的汽车、风车和代表前进方向的马路,虽然它们此时还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受阻的情况,如水果店这个意象离真正能提供滋养的食物还有差别;马路虽有,但其中一段被用作障碍物分割沙盘,另一段被黑熊踩踏,均没有发挥出指引前进的作用,但随着这些受阻的意象得到疏通,特需儿童的心灵也将一同得到一定的疗愈。

第三,即使是在初始沙盘中聚焦的“问题”中,如受困的公交车、凶残的大型动物也同样包含了潜在的治愈线索,比如帮助公共汽车脱困,解救车内人群;驯化或清除大型食肉动物;让汽车重新开动,让风车转动发电,让受阻的道路恢复通行能力等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治愈线索和工作思路。

(二)沙游历程及发展阶段分析

在这10次团体沙游中,特需儿童进行了一场心灵之旅,经历了由对抗到探索,再到整合的过程。

1.冲突对抗阶段

在前4次团体沙游中,同学们给自己的作品命名为“世界大战”、“大乱斗”、“末日之战”等等,从初始沙盘中受到威胁的公共汽车,到第2次沙盘中大型古生物和动力机车的针锋相对、中心位置的新式武器:原子弹和汽油桶,再到第3次沙盘中厮打在一起的大型古生物,以及第4次沙游中大型动物、机车、建筑物和军事武器暴力相向的超级战争(见图1),由挑衅到厮打,冲突不断升级;从S同学试图制服他人,树立自己在沙盘中的中心位置,到S同学与H同学相互扭打,最后,一向温顺的D同学也大打出手,由冲突双方到波及第三方。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战争规模、参战数量还是激烈程度都不断升级,仿佛一发不可收拾。如此强烈和反复出现的战争、打斗场景表明相关学生可能经历过某些较强的创伤,如被欺负、不被接纳和欣赏等,内心压抑,负性能量积攒过多,亟待通过某种渠道宣泄和释放出来。

2.察言观色阶段

经过前期沙游的情绪释放、教师的无条件接纳和适时引导以及团体动力相互作用,促使大家改进交往方式。在第5、6、7次沙游中,车兽大战的局面不复存在,同学们转而改变策略,不断尝试新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并制作沙盘作品。

如在第5次沙游中,S同学开始放弃控制和攻击他人转而在沙游伊始就创造性地使用马路当作围挡,划出一片自留地,不与他人争锋,在自己的领地里导演了一场机车比赛。此时的宣泄方式虽然依旧比较激进、血性,但是比起之前的挑衅和打斗,显得“合法”了很多,可谓是一大进步。

在第6次沙游中,原来激烈角逐的赛车偃旗息鼓,正被一辆大型车辆装载运输,踏上休整之路;沙盘上分布着恐龙、黑熊等大型动物,但已不是厮打的局面,仿佛在觅食或者散步;左上方出现代表沟通的桥梁和部分鲜花,中间偏左上方出现三个孩童聚餐的情景。

在第7次沙游中,大型动物减少至一只,出现坡陡、弯急,却具有通行能力的马路,以及能够为卡通人物提供保护的栅栏。

在此阶段,如果说“搁置争议,互不干涉”的寂寞车赛还是一种有点赌气成分、略显消极的宣泄方式的话,那么穿梭于鲜花和孩童之间闲适的动物和并行不悖的马路,以及寻求保护的栅栏则表明学生在尝试着放下有色眼镜,重新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与同学沟通,对冲突的解决方式逐渐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3.调整与整合阶段

经过三次沙游的冷静,同学们继续他们的心路历程。在第8、9、10次沙游中,大家的沟通方式更加恰当,沟通效果更加有效,团体领导者已经凸显出来,并能自发地引导大家讨论。S同学开始放下“武器”,显示出自己脆弱地心灵小屋。他无视他人的激惹,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同学们变得可以关注,甚至点缀他人。

尤其在第9次沙游(图2)中,S简陋的小茅屋盛开了簇簇鲜花,并用木栅栏围挡院子,保护家园。这说明S心里已照进阳光,并开始滋养他。他也懂得用合适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此外,更可喜的是出现了代表对立统一的新人,具有精神意义的观音,代表转化和新生的恐龙蛋以及代表智慧的垂钓老者。在此次沙游在重置沙盘时,进行了四处调整(图3):第一,一截马路上相向而行的汽车调整为顺向而行,潜在危险得到化解;第二,左上角对抗的犀牛和黑熊取消了对抗,是疗愈的体现;第三,为垂钓的智者开辟了一湾碧水,是心灵整合走向深入和探索的体现;第四,恐龙蛋成功孵化出小恐龙,是典型的转化,代表新的起到和未来的希望。这四处调整,同时也象征着他们此次心灵之旅走上了转化、整合之路。

在第10次沙游中(见图4),出现了坚固的欧式别墅、院落和厨师,有了家的庇护和家人的温暖,使得代表滋养的食物:汉堡出现在正中央的餐桌上,表明同学们已经能够借助家和家人的爱与力量成长起来;初始沙盘中背对整个沙盘的新人,如今置身沙盘之中,表明原来未被挖掘的、不可用的精神力量如今已畅游在心灵花园之中,引领他们的心灵整合与成长;而那些消极、暴力、攻击的力量则转化为哈利波特和他的魔法学院,找到了恰当、合理的表现方式。

(三)绘画测验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更适于特需儿童表达的绘画的方式来收集实验前后的心理差异资料。

1.团体绘画前测分析

前测作品有单个的人物、小树和小花,小房子,怪异汽车,但房子和树都是长又尖的造型,加上细长、涂黑的烟囱,表明可能有一种青春躁动,甚至是攻击的意味;虽然色彩上比较明快、多彩,但所绘之物布局散乱、随意,相互之间缺乏关联,如花儿比树还大,人、车、房没有关联,表明他们之间缺乏交流,还不会共处;团体尚没有形成归属感和凝聚力。

2.团体绘画后测分析

后测时,作品上方出现白云两朵,右上角出现太阳,下方有草坪、大树,中间有房子、花、树、飞行器,虽然也仍有两处类似“树”和“人”的意象难以让人理解,但是有太阳普照大地,大树和草坪茁壮成长,生命力显得十分旺盛,作品整体感觉有了一种情景感,并富有生机。其中s同学画的大树有啄木鸟正在为其捉虫,表明潜在力量被调动出来正在为生虫的大树医治,不再讳疾忌医;树干粗壮有力,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力量和自信得到了强化;树冠茂盛,且上面结有果实,表明整合的心灵已经能够滋养代表自我的大树结出果实。这些改变也间接的反映出沙盘游戏对特需儿童心态的改变。

整体来说,这些意象表明团体成员之间变得可以相互关照、信任,团体令其中的成员具备了感全感,团体凝聚力加强。

七、研究结论

经过10次沙盘游戏辅导,从前测、后测绘画作品投射的意象,康纳氏量表的得分,辅导教师在陪伴整个沙游过程中观察到的微妙变化以及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观察,均反映出沙盘游戏在知、情、行等方面对特需儿童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宣泄情绪

沙盘游戏是一种象征性游戏,团体成员在沙游过程中,将生活中无法赤裸裸表达的情绪,如攻击、愤怒,不会表达的情绪,如脆弱,通过沙子和沙具表现的淋漓尽致。辅导教室安全、接纳的氛围,辅导教师与同学们之间信任的咨访关系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的关注、倾听和包容,使那些负面情绪得到了安全、充分的释放与宣泄。当团体成员内心清除了这些情绪垃圾,就为阳光、自信和快乐腾出了空间。

(二)调节认知

沙盘游戏疗法通过沙盘作品的制作和团体讨论与分享,为成员们提供了体察自我、了解他人和审视自己与环境的途径。通过沙游中的矛盾、冲突,团体成员不但逐渐澄清了自我价值观,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存在方式,而且开始觉察到他人的存在,学着倾听、关注他人,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他人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联,进而习得与他人相处的方法。

(三)调整行为

在沙盘游戏中,团体成员是他们沙游作品的创造者,也是沙盘动态发展的导演者。团体成员不仅有机会在系列沙游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尝试多种与他人的互动方式,直至感到满意;而且在某一次的沙游中,也可以通过“重置”的方式,当即调整不妥之处,对沙盘作品进行动态演绎。通过这种“排练”,学会利用沟通、合作的方式消除矛盾,解决冲突。微缩的沙游世界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在沙游中学到的方法,将带入现实世界指导他们的行为。

八、反思

在一系列的测验和辅导过程中,我目睹了团体成员的种种积极变化,也感到存在些许的困惑与矛盾,如沙游所强调的“自性”与辅导老师的“干预”的把握,心理辅导教师和学科教师角色之间的矛盾等都是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巴尔巴拉·拉博维茨·博伊科、安娜·古德温[美] 著, 田宝伟 译.沙游疗法完全指导手册:理论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高岚,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体验心理游戏在新生团体中的魅力 篇4

从一个旧环境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每个人都会经历迷茫、焦虑、失落。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新集体,更好地建立归属感和彼此支持的关系,在学期初的团队干部竞选后,学校组织了新生团体熔炼活动,用几个心理游戏促进团队干部之间的了解,并以这种活泼的方式向队员们传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团体中的成员相识

(1)“刮大风游戏”帮助成员初步相识

所有队员围成圈,请其中一人站到中间主持活动。围成圈的每人都有一把椅子,站在中间的人是号令“刮风”的主持人,刮什么风全由他定。比如他说“西伯利亚的大风刮过来了,刮呀刮呀刮,刮到了担任班长职务的人身上”,那所有坐着的班长必须起身换个位子,主持人可以趁机坐下,必有一个人没有占上位子,这个人就是下一个指挥“刮风”的人。要想调动所有人的话,可以刮“所有的男生和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某个年级同学”之类的风,也可以突出心理特征、内部特征、生理特征。有人会不知所措,突然发觉自己是被刮的人之一,然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这个游戏中,队员们的位置一次次发生变化。通过寻找有不同共性的新队员,使小组成员快速相识,并建立起了良好的团体气氛。

(2)“连环扣游戏”拓展成员相识面

辅导员要求八人组成一组,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一句话中必须包含姓名、所属班级、自己的特征。当第1人说完后,第2人必须从第1个人开始讲起,第3个人一直到第8个人都必须重复第1个人的介绍内容。八人团体成员距离很近,表现出对他人介绍的极大兴趣。而当成员一时记不起太多的信息,全体成员就会一起帮助他。小组成员在多次重复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他人的信息,新生彼此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时,辅导员请每个小组出一个代表,把全组成员一一向团体内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介绍,并谈对活动的感想。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认识这么多的朋友,队员们感到高兴和新鲜。

团体中的相互接纳

进入团体内的成员在初步相识后,需要进一步的相互接触、相互了解,以逐渐建立信任的关系,相互接纳,减少防卫心理。

引导队员之间相互接纳,“接龙游戏”能够满足队员的心理需要。团体中的队员,两人一组,简单自我介绍后,协商产生龙头、龙尾;两人小组之间合作,要通过每组龙头相识,面对面采用“剪刀、锤子、布”的形式开始相互随机确定新的龙头。经过几回合后,形成的是一条长长的“龙舟”。队员之间前后站立,双手搭肩,配合前行。在辅导员的启发下,请所有队员思考:当相邻两人身体接触,互相拍打肩、背、腰时,有什么感觉?当全体队员手拉手围成圆时,有什么感觉?

本来不太熟悉的队员,通过接龙游戏,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当相邻两人身体相互接触,互相拍打肩、背、腰时,不需要任何防备,全身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感觉到的是同伴的力量,同伴的帮助。当全体手拉手时,所有队员都意识到我是团体中的一员,要保持和团体一致的认识和评价,以团体为荣,爱护和保护团体的形象及荣誉。

团体中的自我认识

在团体中,每位成员在信任、理解、关怀的气氛中逐渐减少自我防卫心理,开放自己,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觉,诚恳地与他人交换彼此的思想、感情,也通过他人的反馈,进一步了解自己。辅导员组织了“无家可归”游戏,通过设计三个环节进一步启发和引导队员自我认识。

第一环节:相邻的两名队员自由组合,组成一个家。当三人、五人、九人一组的指令分别下达后,先后出现了当时没有找到家和经过帮助后找到家,以及一个人积极努力后仍然没有找到家的情况。辅导员针对三种情况,提出三个问题;当时没有找到家的感觉是什么?经过努力找到家的感觉是什么?看到别人手拉手在一起,你是怎样想的?

第二环节:请所有队员组合成九人小组,相邻队员记住自己左手和右手边同伴的名字。队员在小团体活动范围中可自由地走动,当听到停止的指令后,所有队员马上停止活动,原地不动。观察你相邻的队员,按原来的样子拉他们的“左手和右手”。面对现在的状态,想办法还原刚才的状态。游戏在愉悦、兴奋的气氛中结束,大家集中讨论,交流各自在游戏中的感受。谈一谈大家是怎样解开“矛盾和死结”的?怎样做才能合作的更好?

团体心理沙盘体验 篇5

1.团体氛围设定

·主要指陪伴者所营造的包容、安全的感觉。·陪伴者在团体沙游中的角色是一个见证者和促进者,是团体所需要的安全与受保护的心理空间的营造者。

·这种受保护的心理空间给团体成员非常重要的安全感和自由感。

2.团体的构成

·具有同一特征或面临相同问题的个体组成团体 ·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人组成一个团体

·不同年龄、班级、组织的个体按分层抽签的方式组成团体 ·自然团体

·团体人数:根据需要来定,一般4-8人

3.指导语

我们每个人都有想和别人交流的想法,也都有遇到的问题,但有时我们用言语不太容易表达得清楚。现在让我们用这些玩具在沙箱里共同做个作品,这不是心理测试,所以不需要考虑好坏对错问题,只要将自己想放的玩具放上,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就可以了。摆放的顺序由抽签决定,每人每次只能放一个玩具,不许拿走他人已摆放的玩具,但可以挪动,成员之间不能进行任何形式交流。

4.团体沙游治疗的规则

·a首先要按先后顺序轮流摆放玩具。

·b每人每次只允许一个作业,如放一个玩具,挖一条河,或堆一座山等。每次只能选择一个玩具或制作地形。移动时只能移动一个玩具,若选择移动或制作地形,则不能再放玩具。

·c不能交流(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但成员可以与陪伴者之间有互动。

·d不能将他人或自己已摆上的玩具拿走或放回玩具架,如果对别人摆放的玩具感到不舒服,可以在沙盘内移动位置或用沙子将其埋掉,但不可以拿回到玩具架上去。同时移动时也就放弃一次选择玩具的机会。

·e制作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选择在某一轮放弃,什么东西都不摆放。

·f整个制作过程最后一轮中的最后一个人在摆完后还可以有一次修饰的机会,对整个作品进行一些调整,但不能再添加玩具,也可以放弃修饰。

·g团体成员参与团体活动是根据自愿原则进行的。每个成员都有权在中途提出退出的要求,但必须向陪伴者说明自己退出的理由。如果以后再想加入的话,应先向陪伴者提出申请,由团体其他成员和陪伴者一起协商决定。

——每次的制作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但一般4-8人的团体以一次咨询的时间(50-60分钟)为准。

5.制作

(1)触摸沙子,体验沙的感觉

感悟沙子让成员闭上双眼,双手轻轻放在沙子上,调节呼吸。

指导语:请你大家闭上双眼,双手轻轻放在沙子上,调节呼吸。大胆去感觉沙子的质地、温度、以及其他你们所有的感觉。(约1分钟后)大家可以任意移动沙子,同时放飞想象,去体验、感觉这种想象。(约1分钟后)请大家慢慢张开眼睛。

(2)成员猜拳或抽签决定摆放的顺序

6.欣赏、体验、理解箱庭作品

(1)欣赏体验作品:成员制作完箱庭作品后,请成员用1分钟左右时间从不同角度欣赏自己的作品,体验不同角度作品所传达给自己的感受。

(2)理解作品:请成员对自己作品的内容、主题、自我像等进行描述、解释,陪伴者对作品及成员的解释存在不明白的地方向成员询问。成员间也可相互讨论。

7.记录、拆除作品

·记录:理解箱庭作品之后,由陪伴者从正下面、左面、右面、左下角、右下角共五个方向为作品拍照。

·拆除: 由成员自己拆除,如果有成员表示不愿意自己的作品在自己面前被拆除,可以等成员离开后,由陪伴者拆除;或请该成员转过身去,由陪伴者帮其拆除,并对作品中使用玩具情况进行记录。

8.讨论

·谈自己摆放每个玩具的意图 ·对他人摆放玩具的感受 ·每个人对作品主题命名

9.记录和整理

·记录以每一次每一轮为单元进行记录

·包括每个成员制作的情况,摆放玩具的个数、名称、所占的区域,每轮的时间等。·每一轮完成后,对作品进行拍照,方便以后整理和讨论。

10.团体沙游中的陪伴者的角色

·见证者和促进者

·记录制作过程和讨论过程

·给每个成员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他们感到包容、受保护

·关注成员间的心理变化、团体间的互动与融合的状况有所共感、能感觉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作品进展到了什么阶段,在制作快要结束的时候的提醒以及促进各成员彻底讨论的积极参加。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 篇6

摘 要:体验式教育是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先进学校的实践经验,创设体验式情境的一种新型学校教育模式。依据体验式团体教育的服务方向,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被划分为四个维度,即教师心理成长、班级管理与建设、课堂教学动力与技术、校园心理生态与心理健康教育等。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体验式;团体教育;理论基础;维度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正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学校教育也不再只是教授学生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的学习愿望、兴趣和方法,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教育部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与现有教育管理、师资、环境等的匹配存在问题,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三维课程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而时代的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又迫切需要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来保证实施。在这种需求的背景下,我们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科学思想和原理,结合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根据各个学校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二.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构建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的。1.哲学基础

历史上教育类课程可以分为教育学科课程与教育经验课程。教育经验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以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的经验课程”、以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自然主义的经验课程”以及以美国的格林、休伯纳等等和加拿大的奥凯、范奈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本主义教育学者提出“人本主义经验课程”三大学派。前者的“经验”是建立在感官知觉基础上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其理论是主客体二元分立的“启蒙哲学”。中间者的“经验”则是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行动与对行动结果之反思的结合,其理论基础是经验自然主义哲学或实用主义哲学。而后者的“经验”是“存在”体验或“反思”精神,其理论基础是现象学、存在哲学等当代人本主义哲学,这彻底消除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等二元对立,使“经验”成为“存在”体验、成为一种“反思”。而我们的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就是从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衍生出来的[1]。2.教育学基础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毕生从事教学工作及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他在《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体系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2]实践证明,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最优化理论不但在他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也在世界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借鉴、实践与研究。但是,巴班斯基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只注重了方法等客体方面的优化,而忽视了教师、家长、管理者等主体方面的优化。所以,我们在继承他的最优化理论时,应该认识到最优化是时代发展中的的产物,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也就是说教育教学的最优化要与时代的发展同步。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教育教学最优化探新-----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3.心理学基础

以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发展随时存在着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是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能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第二种水平是指依靠他人(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的指导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也叫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虽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在他人指导帮助下,经过努力刚好可以解决问题,这种发展水平也就是最近发展区,它是一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在于训练和强化已经形成的发展区,而在于激发、形成正处于成熟过程中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发展区。

以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为代表人物的格式塔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团体动力学”的创始人勒温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整体作为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互不相干的个体[3]。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以这些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注重创设体验式情境,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内涵

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主要是根据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进科学、系统、全面的整体三维优化。三维优化包括教师的理念与能力优化、学生理念与环境优化、教育方法与过程优化。优化的顺序依次是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因为,教师的身心和谐与职业幸福感决定着教育教学能否成功,所以,把教师作为首要的优化对象。教师的理念和能力的优化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开展:教师心理资本、班级管理与建设、三位一体课堂技术与过程。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在学生的优化方面不仅关注学生个体,还高度关注学生的家庭,高度关注教育的其他外在环境因素。但是,它的重点是学生心理资本优化,包括三个方面,即心理教育与预防、自主管理能力提升、关系(即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打造高效课堂。要澄清的是实现课堂高效需要以教师的成长作为前提,以学生的成长作为保障,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三位一体实现联动,使每一位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有可持续的更好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学校教育中,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如何展开?如何实施呢?我们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总结出了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在学校应用中的一套系统方案——学校教育帮助计划。它主要包括教师心理成长、班级管理与建设、课堂教学动力与技术、校园心理生态与心理健康教育四个维度,并可相应地进一步细分为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教师、班主任、校长),体验式家长会(家长)、体验式班会(学生),课堂优化改革(课堂教学过程),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学校文化)等五个优化层次。1.教师心理成长

教师心理成长也就是对教师进行心理资本建设。美国组织行为学家、管理学会前主席路桑斯2007年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其特征是:(1)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自我效能感);(2)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乐观);(3)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希望);(4)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韧性)[4]。可见,心理资本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积极心理能力,也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的一种积极状态。教师的心理资本也是一种能力,与教学效果相匹配。自我效能感高、积极乐观、坚韧的老师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在课堂上更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对学生更有责任感,从而也会有更好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成绩。所以,对教师的心理资本进行优化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教师心理资本优化的核心理念是:“老师幸福学生才能幸福”。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通过体验式工作坊和体验式团体教育两种方式对教师自身的心理能力和心理条件进行优化,主要围绕自我效能感(自信),积极的心态(乐观),成功的愿望和育人理念(希望),抗挫折的能力(韧性),职业幸福感(价值),应对问题的能力(管理)六个方面。传统的认知教育试图透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来缓解自身心理倦怠和压力,这种方式似乎起到作用越来越小。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人的心理内部出现了问题,需要针对这个人心理内部开展工作,而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这种提升需通过“体验式培训”的形式来完成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通过科学、系统、全面的体验式培训,让教师首先成长,协助教师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扰,提升幸福指数,掌握心理学知识,提升人本管理绩效,让教师成为教育发展的最大受益者。2.班级管理与建设

班级管理与建设主要通过体验式家长会和体验式班会两方面进行优化。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而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和效果却不理想,令人堪忧。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家长,仅有良好的愿望和良好的动机,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的。最有效和最佳的途径就是:家长要加强学习,明确角色、提高素质、善用方法,自觉地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工作。体验式家长会便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学习与成长的机会。它依据家长的成长需要和家庭教育需要,通过成长工作坊、体验式培训和讲座交流三种培训方式对家长的心理资本建设、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技术等进行优化,从而让家长通过成长和学习,成为自己和孩子的心灵导师;并有效改善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形成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班会不是为了服务于班主任的工作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但是,传统班会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好这一目标,存在着数量和效益不成正比;学生不喜欢常规说教、索然 无味的班会等问题。体验式班会则能很好地完成上述目标。它是依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成长规律和班级建设的需要,在团体动力推动下,通过绘画、音乐、具象、此时此地技术等体验式心理教育技术,围绕教育主题而开展的班会活动。在体验式班会活动中,老师更多的是导师,是引领者、参与者、分享者,让学生感受教师角色的另一面,同时感受更多的温暖、包容、理解和支持,这样学生在安全的心理空间内才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快乐,学生创造的思维和潜能才能不断得到开发。3.课堂教学动力与技术

课堂不仅仅是一个场所,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空间的过程,是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要打造具有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等特征的高校课堂,必须做到动力均衡发展、技术协调匹配。

在课堂中动力形成因素有很多。物理层面包括:教室大小、学生座位的安排、室内布置、文化因素、男女生人数等。人的层面:包括教师、学生、小组、班级。在人的层面中形成动力均衡的效果除了教师的因素外,关键在于学生、小组、班级。三者点、线、面关系的良性建构和发展是关键的。这里首先要涉及第一核心人物就是我们每个小组小组长人选。例如这个组长在小组里,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学习方面或其他方面在小组中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树立组长的威信,同时在组间和班级形成介绍个小组先进管理经验氛围和平台,让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学习、扬长补短,实现整个班级的稳步推进的蒸蒸日上班级风气。

教育技术是教育中的媒体、教育心理学和系统方法的融合。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需要的是团体技术。我们倡导的体验式团体教育技术是运用具象法、象征法、模拟法等多种科学方法,对教学内容在团体动力场中进行立体、全面的转换与制作的手段与过程。从理论背景上,可分为团体教育技术和团体心理技术。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就是要使用团体教育技术和团体心理技术,只是团体教育技术要占的比例更大一些,教育层面更多一些。比如:情景的引入环节本身是要以引起学对本节课知识的注意(心理层面)、引发思考和探究(认知层面),为后面的主动积极学习行为产生做了一个很好铺垫的技术。4.校园心理生态与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资本的提升不能单靠个体咨询和小组带领,而应从整个校园的生态系统下手。另外,学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有广泛覆盖意义的心理健康课是值得推广的,而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顺利的成长,完善其人格发展。建设生态校园主要从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人文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环境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人文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努力构建好校园生态文化,使学校成为一个“舒适、和谐、平等、宽松、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生态系统。

另外,学校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课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课,而应是联系实际的应用课、师生之间的互动课。教师要传授给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识、心态调适的方法与技巧,进而使学生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了解。同时,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教师也要灵活采用讨论分析、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各种方法,做到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心理上与学生相容,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四、总结

团体心理沙盘体验 篇7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心理学思潮, 它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 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 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使人类走向幸福[1]。积极心理学关注三个方面: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规则环境[2]。积极心理学研究分为三个层面: (1) 在主观层面上, 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 (对过去) 、希望和乐观主义 (对未来) , 以及快乐和幸福流 (对现在) , 包括这种体验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 (2) 在个体自我层面上, 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学习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 (3) 在集体层面上, 研究个体的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集体规则, 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积极心理学的这些研究取向符合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目标中的身心素质、劳动素质、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都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相吻合。体验式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载体和方法, 已经在众多学校得到应用。本文着重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体验式团体辅导进行研究, 通过团体模式的积极互动和分享, 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完善人格成长, 激发内心自我体验和动力, 从而最终达到与社会和谐相处。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采用招募团体成员方式, 在学生中召集20位自愿参与者进行积极心理学体验式团体辅导。

(2) 方法:实验组采取体验式团体辅导, 为期9周, 每周1次, 每次2.5小时。入组、出组分别填写主观幸福感问卷和SCL-90。

(3) 工具:分别采取主观幸福感问卷和SCL-90, 主观幸福感问卷由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量表组成, 采取1~7级评分。生活满意度量表包含5项内容, 量表分为各题总分, 得分越高, 生活满意度越好;快乐量表共包含14题, 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分量表, 得分越高说明相应情感越强烈。SCL-90是国际通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 评定最近一周内心的感觉, 能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评定心理健康状况, 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

2 积极心理学体验式团体辅导步骤

采用体验式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团体成员进行辅导。进行3个单元9次团体辅导设计, 安排每周1次, 每次2~2.5小时辅导, 每次辅导按照“热身活动—团体游戏—活动反思—活动分享—团体总结”的步骤进行。活动方案如表1所示。

3 活动测试结果及分析

辅导结束, 主观幸福感明显变化 (如表2所示) , 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明显降低 (如表3所示) 。

4 高职院校实施体验式团体辅导活动的意义

目前高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信不足、人际关系不协调、自我调控失灵, 自我情绪调节控制能力不强, 意志力偏弱, 自我认识、受挫能力没有清晰认识, 缺乏对自我的整体目标和规划。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在症状的消除, 理论的传授, 这些“问题式”或“诊治式”心理健康教育暴露的基本都是人生和社会的消极因素, 渲染和传播的是消极的心理体验。部分高职学生是从留守儿童成长起来, 在其自身的成长经历中甚至有着很深的创伤事件, 过多渲染负性经验反而不利这部分学生的身心成长。而且,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多数以公共课形式开展, 多讲授, 少实践, 学生很难把课堂上的枯燥知识转化为自身改变的动力和改变的行为, 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问题, 迫切需要完善的能激发学生感受, 积极面对人生的心理辅导方式。

此次辅导着重在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情绪、人格、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出相应体验式团体辅导, 帮助学生在安全、融洽、积极的氛围下建立积极情绪体验、积极自我认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积极心理学体验式团体辅导对于高职学生的情绪、人格、社会适应有着显著帮助。

4.1 有助于学生建立积极情绪体验, 增强自我意识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我们每一个都向往和期待的,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引发的, 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脑是心理的机制, 大脑的生物化学变化, 是心理产生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变化的物质基础;反过来, 心理的变化也可以导致大脑的物质基础的变化。外界心理刺激可以改变大脑的物质基础, 这意味着, 我们如果总是给人良好的心理刺激、积极的心理体验, 大脑的物质组织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所以, 人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力的获得与其他心理能力的获得一样, 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的影响形成的。

积极心理学体验式团体辅导着重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核心信念, 从情绪中找背后的核心信念, 从建立积极的核心信念入手, 从而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 完善自我成长。

4.2 有助于学生完善人格成长,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一个个体处于抑郁、敌对、焦虑、强迫等神经症性问题甚至精神疾病的环境中, 后天环境缺乏父母积极关注或者其遗传素质较差的情况下, 身体中的消极力量如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自然就会在我们身上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要防止在其身上不出现以上问题可能性不大。但是在我们每一个个体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心理疾病、完善自己成长, 探索积极自我的力量, 它们是勇气、希望、诚实、毅力、信仰、乐观主义、关注未来、职业道德、人际技巧和洞察力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应该是去弄清如何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体验式团体辅导更看重爱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 在团体活动中让成员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到每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积极人格特质, 因此更能让个体看到自身所拥有的, 把着眼点放在自身优点上, 完善人格, 并且用发展、积极的眼光看待身边人的不足, 帮助自己积极地看到周围人的优点, 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3]。

4.3 有助于学生积极认知社会, 特别是重新看待成长中的挫折

每个人的一生成长中都会有巅峰和低谷, 而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低谷。积极心理学把挫折看得更加微小, 更看重挫折的积极性意义:生命中美好的一面与糟糕的一面同等重要。积极心理学关注挫折事件中个人获得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积极心理学认为生活的核心并不只是避免麻烦、防止困扰, 因而更加关注人生中那些风景美好的一面。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是那些发生在生活正常轨道上的事件。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体验式团体辅导提倡的是对挫折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 在团体活动中分享团体成员的挫折经历, 引导团体成员积极看待挫折, 传递挫折的出现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 化危机为转机, 让成员从挫折中看到积极的意义, 从而使自身获得成长[4]。

4.4 有助于学生积极构建未来, 认识当下存在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个体的痛苦和缺点, 而是认为美好与卓越和疾病与悲痛都是真实存在的;很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努力、聪明, 却为自己所谓性格的缺陷焦虑不安。他们对自己的不足了如指掌, 对自己的优势和天赋却一无所知。他们经常思考如何才能克服内向、敏感、软弱、迟疑……却浑然不知, 正是对这些“缺点”的过度关注妨碍他们走向成功和幸福。他们忘了, 克服缺陷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优势和天赋会为我们指出一条明路, 沿着这条路努力前行, 缺陷会自然地慢慢消退。

5 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体验式团体辅导更关注当下自身的优势和天赋, 提倡成员用发展的眼光, 带着自己的预期, 去发现和创造更完善的自我。

以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体验式团体辅导在当前高职学生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大力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体验式团体辅导能更有效地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和载体。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何瑾.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应用研究——对西部高校贫困生自强训练的实验[C].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2009.

[2]毛廷芳.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3 (02) .

[3]叶红萍, 陆伟.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2011 (10) .

上一篇:关于幼儿园教师岗位职责下一篇:2010金秋助学市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