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教学设计教案

2024-06-19

1美国教学设计教案(共10篇)

1美国教学设计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自行阅读地图,了解美国的组成、位置。2.知道美国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及其原因。

3.知道美国的人种构成,清楚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了解各种族在美国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各种族所受到的待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类地图,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3.习题过程中,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并分析题目。(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生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重点:地理位置、人口增长快的原因、美利坚民族的构成。难点:学生读图分析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在前面所学的各地区和国家都是属于东半球的,那么我们今天就去游一回“西游记”,看看西半球的国家又是怎么样的呢?是跟东半球一样?还是有另一番景象呢?我们先看看下面的图片,看看我们今天游的是西半球的哪个国家?

自由女神像、乔丹、奥巴马

。。【板书】美国

【教师】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美国,那么美国到底由哪几部分组成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地图

【学生回答】本土、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三部分组成 【板书】

美国=本土 + 阿拉斯加州 + 夏威夷州 【教师】区分“洲”与“州”

【教师】本土、阿拉斯州都位于哪个洲?夏威夷州又在哪个大洲呢? 【学生回答】本土、阿拉斯州都位于北美洲,夏威夷州位于大洋洲。【教师总结】美国跨北美洲和大洋洲两个大洲

【教师】美国跨越了北美洲和大洋洲两个大洲,而且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中南部,这么说我们只是知道了美国在世界上大致的位置而已,那如果我们要知道美国具体的位置,要从那么方面来了解呢? 【学生回答】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分钟时间学生看图,弄清位置,让后起来回答。【板书】 半球位置:北半球、西半球

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夏威夷州,北极圈穿过阿拉斯加州,美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于热带和北寒带。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北临北冰洋,与加拿大接壤 南临墨西哥湾,与墨西哥接壤

【教师】我们之前学东半球国家的时候曾经学过世界上第一人口、第二人口大国,他们分别是谁啊?

【学生】第一是中国,第二是印度 【教师】那么第三人口大国呢??? 【学生】美国

【教师】中国和印度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人口那么多呢? 【学生】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基数大

【教师】那美国呢?它又是什么原因,它是发达国家哦,难道也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吗?

【学生】不是,其他地方有人搬过来

【教师】人口的增长有两方面,一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自然增长,还有一种是机械增长,所谓机械增长指的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迁入超过迁出引起的增长。刚刚有同学说是其他地方搬过来的,那美国属于哪种啊? 【学生】第二种

【教师】美国他本身的人口增长率很低,只有0.97,在16-20世纪,迁入美国的人口来自于世界各地,这些人叫做移民,这些移民的出现,以及他们的后代,使得美国成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所以主要是由于移民导致的。【板书】人口: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主要原因是移民

这些移民所占的比例分别有多少呢??美国此时的民族构成中,主要的是什么人种呢?

【学生】白种人79.96%,黑种人12.85%,亚洲人(黄种人)4.43%,印第安人1.15% 主要是白种人为主。

【教师】主要是白色人种,那白色人种是美国本身所有的原著居民吗? 【学生】不是,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教师】也就是说现在美国的人种构成中主要不是原来的土著居民,而是移民占主要,所以这个国家是移民国家,而且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

我们学校也有很多外教,我们走在大街上也有很过外国人,我们能不能说我们国家也是移民国家呢? 【学生】不能

【教师】我们国家主要人口不是移民,所以不是移民国家 【教师】在这些移民中,有来自于我们亚洲的人,我们称他们为华人华侨,而且又400多万人,在美国主要居住的地方是? 【学生】唐人街

【教师】唐人街有主要在哪些城市里呢? 【学生】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

【教师】来到美国的各种族都给美国带来了许多贡献,如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篮球飞人:乔丹。他们都生活在美国,原著居民也还在,但却不是主要的种族,为什么呢?他们各种族都有什么感受呢?谁愿意来扮演一下这些人种,来体会一下他们心中的感受?

【学生】三个学生分别扮演 黑种人、印第安人、华人 【教师】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啊?印第安人舒服吗? 【学生】不舒服,我们被杀戮、还赶去住山区 【教师】黑种人、华人呢? 【学生】不舒服,不公平

【教师】都是人,而有色人种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说明美国各种族间什么现象?

【学生】种族歧视

【板书】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

种族歧视现象严重

【教师】但经过了几个世纪的融合,繁衍,各种族之间,在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渐趋于一致,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叫做。。【学生】美利坚民族

【小结】学生在不看书的前提下,通过屏幕上的提纲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课堂练习】通过屏幕投出,并让学生自己解释每个答案的原因。

板书

1美国教学设计教案 篇2

1. 课标要求: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北美13州召开了制宪会议, 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通过三者间的分权、制衡, 以实现公共权力的平衡。这部宪法虽然也有局限, 但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后来成为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它不仅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 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

3. 学情及教学策略分析:

由于学生缺乏系统的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和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 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 由于美国在当今世界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 学生对美国的历史及现状都挺感兴趣。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 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有了初步了解, 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 以突出重点, 达到以点代面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 应充分结合现实, 创设情境, 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并引导他们将之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比较, 将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置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理解。

4.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材料, 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严峻形势, 认识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 通过角色扮演及绘画结构示意图, 理解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体现的原则, 以激发学生的个性, 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从而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的政治智慧。

(3) 通过提供材料评价1787年宪法, 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发展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4) 通过列表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认识到民主制度发展的共性与多元性, 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

(5) 通过提供华盛顿的相关材料, 使学生感悟其人格魅力, 及其为民主发展贡献毕生心血的精神。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发展而奋斗。

5. 教学重点。

(1) 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2) 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6. 教学难点。

(1) 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2)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的比较。

(3) 感悟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人类的政治智慧。

7. 教学方法:

讲解, 讨论, 探究, 互动。

二、课堂系统

1. 导入新课:营造情境。

教师: (多媒体播放美国国歌且提供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图片。) 从图片中你能读出怎样的信息?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过渡:两党制、总统制、联邦制等相关民主制度, 这些制度是如何确立的?让我们共同穿越时空隧道去寻找其历史源流!

(1) 设计意图:烘托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新课教授:问题探究。

【探究1】在独立之初, 美国面临怎样的形势?

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本第40页“资料回放”及“教材引言”, 并思考华盛顿为什么说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你认为该如何解决?华盛顿等资产阶级领导人的思想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点评: (多媒体显示1787年宪法颁布的必要性) (1) 政治:松散联盟 (邦联) ; (2) 经济:国内:互设关卡;国际:没有统一关税。

2.1787年宪法颁布的可能性: (1) 已经独立; (2) 启蒙思想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及学会发挥想象、深入历史思考问题。

教师: (过渡) 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先是有人迟到, 后是有人早退, 最后又有3人拒绝签字, 罗德岛则始终不肯派代表参加。会议过程中充满了唇枪舌剑, 许多人最初的意见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了。会议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 当时已经80高龄的富兰克林对此忧心忡忡, 专门请了个牧师, 每天开会之前让全体代表先做祷告, 企求全能的上帝保佑他们的会议能顺利进行。会议开了近4个月, 最终才形成了1787年的宪法草案。那么, 他们究竟围绕哪些问题展开激励的争论, 并最终达成妥协呢?

【探究2】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教师: (多媒体显示) 第一条:第一款: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 全属合众国的国会……第十款:未经国会同意, ……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 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 除非实际遭受入侵, 或者遇到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形时, 不得从事战争。

第四条:第三款:国会有权处置合众国之属地及其它产业, 并制定有关这些属地及产业的一切必要的法规和章则。

第六条: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 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 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美国《1787年宪法》

学生:阅读材料及课本思考、回答。

教师: (归纳点评) 联邦拥有立法、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 如国防、战争、外交、货币、征税和外贸等。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美国通过确立联邦制, 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 有一定的自治权, 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多媒体显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联邦制度)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体会集权与分权思想。

【探究3】:如何处理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角色任务。

学生:角色扮演 (总统、议长、法官) ,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结构示意图。

教师:演示三权分立图。

教师:巩固练习:面对金融危机, 奥巴马政府将如何通过救市方案?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点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及动手能力, 能自己表演及与他人合作, 感悟“分权与制衡”的政治智慧。

【探究4】如何处理地方各州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供材料: (1) 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参议员每州两名。 (2) 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点评:协调各方、利益均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体会协调各方、利益均衡思想。

【探究5】美国民主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点?

教师: (多媒体显示表格)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教师:归纳点评:从全球史观角度审视两国的这段历史, 我们应当认识到, 各国的国情固然不同, 具体的政治文明建设路径及方案也有差异, 但它们的政治文明建设更有相通与相同之处, 因为我们都是人类, 理应有普世的民主政治基本准则:如政府应当民有、民治、民享;如国家的权力应当分立并实现制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使之能在全球视野看待问题, 并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

【探究6】谈谈你对1787年宪法的看法。

教师:请学生阅读第42页“历史纵横”, 且问:如何理解英国政治家说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为什么恩格斯认为“它最先承认了人权, 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学生:讨论思考、作答。

教师:归纳点评, (多媒体显示) :进步性: (1) 它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 (2) 它 (确立了联邦制) 强调加强国家权力, 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 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 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防止独裁统治出现, 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3) 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 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 有利于州域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4) 西欧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结合, 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 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局限性: (1) 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2) 反映人民权益的法案是经过几年斗争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

教师:演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及美国总统奥巴马大选图片, 然后提问:以奴隶制的解决为例, 美国人民为什么没有在当时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重大问题?

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归纳点评。 (多媒体显示) : (1) 这既是由当时的具体形势决定的, 也是由新生的美国已形成的利益格局决定的。要实现废奴, 仅凭“正义之剑”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 建国之父们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将一个随时可能瓦解的邦联改造成为一个民主宪政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联邦。因此, 需要维持一个强大的政权, 而不是将各类矛盾激化。 (2) 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 也是一个注定要付出代价的过程。政治文明 (制度文明) 的建设也是如此, 不可能一步到位, 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及修订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3)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 从无到有就是一个进步, 然后通过渐进式改良将它变得更好。审视“美国经验”, 其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 正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发展、变得更好的过程。其中宪法至上的法政文明建设是关键之一。正因为如此, 有学者认为: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 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 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这种机制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治国之道。

设计意图:学生能多角度、辩证、发展地评价1787年宪法, 感悟民主制度的时代性及发展性, 树立现代化的世界意识。

3. 课堂总结:

理清线索。师生共同演示板书: (1) 探源1787年宪法; (2) 探微1787年宪法; (3) 反思1787年宪法。

4. 巩固知识:课堂练习。

高考母题精析: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华盛顿, 异人也。 (1) 起事勇于胜广, 割据雄于曹刘, 既已提三尺剑, 开疆万里, (2) 乃不僭位号, 不传子孙, 而创为推举之法, (3) 几于天下为公, 骎骎乎三代之遗意。 (4) 其治国崇让善俗, 不尚武功, 亦迥于诸国异。……米利坚, 合众国以为国, 幅员万里, (5) 不设王侯之号, 不循世及之规, 公器付之公论, 创古今未有之局, 一何奇也!”

本材料画线的5部分, 有2部分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________787年宪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

学生:思考作答。

三、课后系统

教师: (布置任务) 请学生课后阅读华盛顿传记并谈谈感想。

【教学点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1. 新的教材观。

本课教材共有三目:“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的教材观和知识观下, 这三目内容是都要进行学习的, 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材是学材”, 教学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 因此, 选择哪些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是本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笔者在处理本课教材内容时, 能够扣住本课的核心知识, 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这一核心内容组织教学, 删繁就简, 突出了重点, 很好地解决了新教材知识内容较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的矛盾。

2. 新的学生观。

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这是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重要一点。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这一目标比较的有效教学策略。为此, 本课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一是以“宪法如何协调各方面关系”等三个问题为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二是以“角色扮演”为情境, 运用所学知识对议会、总统、法院的权力进行表演, 从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加深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权力结构的理解;三是以“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材料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为情境, 让学生谈谈对美国宪法的认识, 使他们在合作中加深理解, 受到教育。

3. 新的史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对美国1787年宪法及民主制度的评价可以有不同的结论, 本课用文明史观及现代史观审视了1787年宪法, 使学生感受到美国开国元勋的政治智慧和人类的创造活力。本课用全球化史观看待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使学生认识到政治民主化是历史潮流, 也使他们明白了民主政治的多样性。

1美国教学设计教案 篇3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共有四目即“年轻美国的窘境”、“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从‘邦联’到‘联邦’”和“两党制的雏形”。四目知识贯穿一个核心知识,即1787年宪法。分别为宪法制定的背景、1787年宪法、宪法的实施和影响以及美国的政党制度。为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北美13州殖民地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通过三者间的分权、制衡从而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它虽有局限性,但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后来成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它不仅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因此本节内容的地位十分重要。在处理本课教材内容时,要扣住本课的核心知识,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美国独立之初的形势,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积极作用,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结构(“制衡”原则的具体体现);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和内容,并概括该宪法的特点;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联邦政府的权力分配和构建相应的结构示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探究美国宪法的特点并对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评价;通过情景的创设和图表的设计,探究美国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事物,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进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2、难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的比较;感悟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人类的政治智慧。

教学资源

1、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精选相关的音像资料及图片丰富课件内容。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基本史实。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并进行准备,自主搜集资料,由“课题组长”负责,各组员共同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及其突破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以学生探讨研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以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的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具体来说,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多采取启发式提问、情景式教学法和谈话法并辅以必要的讲解。本课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性,如教师“满堂灌”,学生接受不仅困难,记忆也会如走马观花。另外,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子图片或音像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理解。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放映多媒体课件:美国自由女神像和美国“白宫”、“国会”、“联邦法院”的外观图片。【教师讲授】这就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权力中枢,它们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联邦政府。那么美国的联邦政府究竟是如何建立的?要了解这一问题,必须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因为它是建立联邦政府的依据。下面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122页。

【新课学习】问题情境1:年轻美国的窘境

【教师】请同学们看这样一段材料:

【课件展示】独立战争结束后,军队复员,粮价下跌,农民收入减少,无力偿还各种债务而落狱。1786年秋,谢斯(美国退伍上尉)在康科德一带发动了农民武装起义。他提出了为人民分配土地、取消公私债务、对司法进行民主改革等主张。起义发展迅猛,最多时曾达到15000人。

【思考】1、结合教材思考美国当时面临什么处境?2、从材料中分析美国出现这一处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委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由于美国当时是一个松散的邦联,邦联议会(当时的中央政府)只是一个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导致美国在经济上、财政上、政治上面临一系列问题,国家存在分裂的危险。因此,只有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才能摆脱窘境。

【引导提问】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怎样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呢?

【学生回答】制定1787年宪法,改变国家政治体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设计意图】教材内容并不复杂时,可以充分发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

问题情景2: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课件展示】放映多媒体课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草案签署时的情景等三张图片。

【教师讲解】第三张图片右上方站立在书桌旁的即为担任主席的华盛顿(制宪会议主席),中部持杖者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制宪会议副主席),其右边与他讲话的人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坐在富兰克林左边桌旁的是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的托马斯·杰斐逊。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共有55名代表,会议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当时已经81岁高龄的富兰克林对此忧心忡忡,专门请了个牧师,每天开会之前让全体代表先做祷告,祈求全能的上帝保佑他们的会议能顺利进行。

【引导提问】他们围绕哪些问题展开争论并达成妥协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委派代表回答。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筛选后留下主干问题,结合学生的问题,展示下列问题。

【课件展示】

1、如何加强联邦的权力?

2、如何构建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

3、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大小州和南北方的关系?

4、如何防止专制,保障民主?

【教师】1、如何加强联邦的权力?

美国教案设计 篇4

一、移民国家

1.导人新课。

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创设情景: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播放美国街头行走队伍录像片段),看看在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板书:移民国家。

2.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3.阅读教材81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4.阅读教材81页2题中印第安人、黑人和华人的对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话,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对此谈谈你自己的感想?(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美国政府总是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而自己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

板书:种族歧视。

5.情景教学。

(1)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展示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 (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

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板书:华人的贡献。

6.过渡:有众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美国,那么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环境与中国有哪些异同?

二、农业地区专业化

1.导语: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4.展示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5.展示美国的气候图。

引导: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最主要的是哪种?(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温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高山气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带大陆气候。)

6.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1美国教学设计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华盛顿的成长历程;概述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主要事迹;概述华盛顿在总统任期内为美国的稳定和民主制度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通过对华盛顿为什么拒绝当国王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杰出人物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从而初步学会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

2、过程与方法:挖掘利用丰富的图片和史料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学习华盛顿的优秀品质:英勇顽强的斗争毅力,关心国家与社会,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贪恋权位,坚持民主与法制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担任总统期间的主要事迹。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感悟华盛顿的精神品质。

2、难点:如何认识华盛顿的历史贡献。体验华盛顿的精神品质。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美国国父华盛顿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要复习克伦威尔,并引出华盛顿,由总统山、华盛顿特区、华盛顿纪念碑和华盛顿大学等图片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情境设计:“记住这个人,他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亨利•李。思考:亨利•李为何如此评论华盛顿?

1、领导独立战争:

(1)原因:英国高压殖民政策激化了与北美人民的矛盾。(2)性质: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双重性)

(3)概况:①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华盛顿参加反英斗争。②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弗吉尼亚代表。③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开始标志。

④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1776年,解放波士顿,首次重大胜利。

1776年,《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1776年,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⑤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点。

⑥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战争结束。⑦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主持制宪:

(1)背景:①华盛顿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不做国王。

②邦联政府软弱无能,无力解决美国面临的国内外问题,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概况: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出任主席。

(3)结果:制定《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确立民主共和制度,实行三权分立。

3、首任总统:

(1)第一届:组成内阁,调和内部矛盾;财政上建立国家银行,活跃经济;外交上改善同英国的关系,加强同印地安人的友好;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2)第二届:巩固第一届任期的成果;宣布“严守中立”政策避免介入欧洲战事;开展西进运动。

(二)、情境设计:“在美国数十位历任总统中,华盛顿和林肯是受后人崇敬的两位最伟大的总统。然而,两人造就自己历史英名的行为模式却不尽相同。林肯依靠‘有所为’而成就英名。„„华盛顿的历史英名造就,主要靠的却是他终身一贯的‘有所不为’„„”——张光《谁造就了华盛顿不朽的英名》。思考:张光所说的“有所不为”指什么?为什么这能造就华盛顿的历史英名?这些事迹体现了华盛顿哪些优良的品质?

1、有所不为:(1)拒绝当国王。(2)、辞去大陆军总司令职位。(3)、不当终身总统。

2、认识:高尚的品质:不贪恋权力。具有民主精神和爱国精神。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

(三)、情境设计:1799年冬,华盛顿病逝。请你为他设计一份悼词,要求:越精炼越好。

三、总结:华盛顿的一生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美国资产阶级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美国的建立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完善做出了卓越贡献,无愧于美国国父。

四、巩固:课件、《金榜直通》。

课堂小结

他昔日的部下这样告诉人们:“记住这个人,他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由于他扮演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中最重要的角色,华盛顿通常被称为美国国父。学者们则将他和亚伯拉罕·林肯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在美国在线于2005年举办的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中,华盛顿被选为美国最伟大的人物第四位。

课后习题

华盛顿提出的美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他是基于哪些政治、地理条件提出这项原则的?你怎样看待这种外交政策?

提示:(1)原则:孤立主义原则。(2)政治、地理条件:从政治上,欧洲利益与美国利益不同,无明显利害关系。从地理上看,美洲同欧洲远隔大西洋,距离遥远,不便发生联系。

1美国教学设计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学生串讲第二段,教师订正后提问:“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见“扩展资料”部分)

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师总结讨论情况。

美国华美1号名贵人参 篇7

美国华美1号人参是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稀人参, 是国际市场急需的药食两用参;美国华美1号人参, 是通过我院科研人员采用转基因工程技术栽培成功的名贵人参, 具有耐旱涝、耐酸碱、不受季节、环境、士壤限制, 适宜南北、城乡、室内外种植、生长期短等特点。美国华美1号人参栽培场地不限, 我国各个地区城市、农村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室内外栽培, 一般露天田地、山岗、庭院均可作为美国华美1号人参种植场地。在栽培期间可与农作物、花卉或果树套种, 室外种植美国华美1号人参生长周期80天, 下种后每100平方米可产美国美洲人参成品6-8公斤。室内阳台、楼房屋顶、室内闲置空房, 均可作为美国华美1号人参室内栽培的理想场所。室内栽培温度在0℃-38℃之间, 美国美洲人参均可正常生长。

室内种植均可进行棚架式立体栽培, 美国华美1号人参在室内栽培生长期间, 对光线的要求不严格, 每天保持室内通风即可。据我单位华美1号人参生产示范基地研究人员经验分析:

种植户投资100平方米, 按最低产量产成品6公斤干品计算, 我单位回收价3600元/公斤×6公斤=21600元, 80天后除去人工工资、肥料、农药等种植费用, 获利万元左右, 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我院为完成出口创汇任务, 特面向全国开展联合种植, 并免费提供种源及生产技术 (附寄合同) , 产品由我单位上门收购, 收购价每公斤3600元。详情请来电或发短信至13681115718 (注明详细通信地址、姓名、邮编) , 免费索取种植指南及联合种植合同以便尽快合作。

相关链接:

全国免费电话4000-990818官方网站www.jinxiu999.com

招商电话北京总部010—86967327 86967357 86967387

上海分部021—60512601 13681115718

信函请寄北京100097一038号锦绣华美生物技术研究院邮编100097电子信箱:ZMLB668@sina.com

办公地址:北安河车站路1号中国科学植物研究院大厦10层317联系人常旺锦

1美国教学设计教案 篇8

乘数分析显示,美国经济放缓1个百分点导致中国GDP增速下降约1.1个百分点

美国经济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最主要是通过贸易机制来传导的,即美国GDP增速放缓,消费疲软会导致其对于中国消费晶的进口需求放缓,从而使得中国出口增速放缓,进一步影响到中国的GDP增速。我们认为,分析美国经济增长放慢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局限于从静态的国民账户统计角度分析,将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局限在净出口(贸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净出口的变化率是不够的。考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除了直接拉动作用以外,还应将其乘数效应包括在内。因为出口下降会导致国民收入下降,从而降低消费和进口,因而最终整体GDP的减少可能会大于出口的下降幅度,这正是出口的乘数效应。

可根据收入的消费倾向和进口倾向来计算出口乘数,通过计算中国的出口乘数来大致估算美国经济放缓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计算消费倾向,以进口占GDP比重计算进口倾向,测算出2005年度中国出口乘数为1.1左右。这意味着,中国的出口每减少1美元,在经历了一轮的消费和进口引致效应之后,中国GDP最终会降低1.1美元。这一结果也意味着,如果出口增速降低1个百分点,根据2005年中国出口在GDP中的比重(34%),GDP增速将下降0.37个百分点(1×34%×1.1=0.37)。根据利用OEF(Oxford Economic Forecast)宏观经济模型计算的结果,美国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将带来中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加权平均GDP增速下降约0.5个百分点。假定美国2007年经济放缓1个百分点令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速降低0.5个百分点,这将导致中国的2007年总出口增速下降约3个百分点(我们认为,中国出口的需求弹性约为6,0.5×6=3)(表1);那么经过出口乘数效应后,中国2007年全年的GDP增速将下降1.1个百分点左右。有的机构预测中国全年出口增速下降10个百分点才会使GDP下降1.2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这是没有综合考虑在经济的动态均衡中出口所引致的其他效应。

全球宏观预测显示,美国经济放缓1个百分点导致中国GDP增速两年内分别下降0.86和1.18个百分点

利用被IMF等机构广泛使用的OEF全球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对于美国经济可能进一步放缓进行情景分析:由于中东地缘政治冲突在今明两年可能进一步恶化,全球油价可能会进一步上涨并居高不下等因素,美国在今后若干年内可能出现一个供给冲击,造成其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同时考虑到美国经济放缓将影响到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如欧洲经济影响中国出口,中国经济影响日本出口等等);出口放缓也会影响到每个国家内各个变量。

分析结果表明,如果未来两年美国GDP增速各放缓1个百分点,中国GDP的主要组成部分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2):中国的出口增速在2007年受影响下降2.39个百分点,进口增速随之下降了1.92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目前约55%的出口属于加工贸易,出口放缓会影响这类原材料的进口需求。受出口放缓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于当年和次年下降0.8和2.29个百分点。消费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两年中分别下降0.31和0.65个百分点。由于出口下降,中国贸易顺差下降幅度较大,当年和次年分别降低13.6和4.4个百分点。通胀所受的影响相对微小。这些效应综合起来,最终2007和2008年中国的GDP增速比原预测值分别下降0.86和1.18个百分点。这与乘数效应法分析的结果比较吻合。

我们注意到,在OEF分析框架下,出口增速的降低幅度低于乘数分析框架下,这是由于在OEF模型中,所有的变量几乎都是内生变量,随着美国经济放缓而有所变化并相互作用,比如各国货币汇率都是内生变量。而在出口乘数分析框架下,我们假定其他变量不变,仅考虑一个出口传导机制效应。这样,在OEF模型情景分析中,欧元和日元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较大,使人民币汇率相对于一篮子货币贬值,导致中国出口下降幅度比出口乘数分析框架下要小。

国内消费行业所受影响较小,值得投资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中国出口依存度较高,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偏弱。如果美国经济在未来真的经历幅度较大的放缓,中国的GDP增速也会放缓,两者之间的下降幅度之比大约是1:1,即美国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速可能也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但中国经济依然可以保持9%以上的增速。由此而引起的中国出口增速的放缓和贸易顺差的减小可能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但出口行业尤其是消费品出口行业当年将受较大负面影响,投资的反应滞后一年,相比之下国内消费行业所受影响较小。

《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篇9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荀子《劝学》篇全文共15节(有的选本是14节),这篇课文节选了其中的第1、3两节和第6节前半部分,是全篇的精华所在,都应视为教学重点──这是从内容方面来说的。从学习文言文的角度来说,则应以探究词义为重点。2.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最后,教师要给学生示范背诵,必要时还可以逐句地领读。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3.课时安排。

本课用2.5课时理解课文,教学生诵读。具体安排如下: 第二课时:诵读第2、3段;总结全文。第三课时(前半课时):连贯背诵全文。(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预习安排

1.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輮(ru)虽又(yu)槁(gǎo)暴(p)砺(l)参(cān)省(xǐng)乎己 知(zh)明 跂(q)生(xng)非异也 跬(kuǐ)骥(j)驽(n)锲(qi)镂(lu)螯(o)2.朗读全文至少二遍。

3.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叫学生说说自己抄下了哪些句子。(主要的句子有:“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提问:秦以前还没有“对偶句”的概念,但先秦著作中已经出现了许多跟对偶句相似的句组,有些甚至算得上是对偶句,试从这篇课文里找出几个例子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提示学生:掌握这些句组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记诵这些课文。3.正音,然后齐读全文。4.提问:

(1)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追问: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2)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久而成学。”这说的是学习的道理。在这篇课文中有哪些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积土成山„„金石可镂”。)追问:这段话的关键是哪个字?(“积”)

提示: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有成。我们在初一时学过《乐羊子妻》,文中将学习比喻成什么?(“织布”)要积累就必须用心专一。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春申君用他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南)令,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荀子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反对儒家的先验论,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在教育问题上,他和孟轲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三、诵读第1段。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提示〕画“·”的虚词要轻读;加横线的虚词可读出延长音。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3.文理分析。第一步:找观点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四、留作业。

1.诵读第1段,强化记忆。

2.朗读第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2段没有现成的句子可用来概括本段的基本观点,试自行概括。

②第3段有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问依靠积累?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 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一段,试背第2、3段。

二、诵读第2段。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踮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3.文理分析。

浮力教案设计1 篇10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力、力的平衡条件、密度和液体内部压强等知识的基础上来探究浮力的。讲述了浮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应用。本节知识在生产技术中有很多应用,是力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其综合性强,因此有利于有关知识的学习、巩固和理解。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浮力现象只有感性认识,因此要经过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提高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推出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学习到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通过对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较抽象,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因素有着模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设计适当的场景来提高学生的猜想的准确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行,体验科学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用溢水杯法探究浮力的大小时,测出浮力的大小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在本节课学习中,学生通过对证据的收集和整理,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初步学习归纳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弄清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3)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探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浮力,经历阿基米德原

理的形成过程

(2)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

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初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得出物理规律,认识到科学方法的价值。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

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演示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两个体积相同的铜柱和铝柱、装水的彩色气球、透明大玻璃圆桶、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细线、水槽、大量筒。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体积大小不同的小石块、空矿泉水瓶、盐水、水、酒精、木块、橡皮泥、烧杯、细线、两个体积相同的铜柱和铝柱。【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教师活动:(播放录像)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在水面航行、潜艇在水中潜行、乘坐热气球环球旅行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学生活动:(猜想)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举力、托力或支持力,提

到“浮力”

(板书:第五节 浮力)

设计思路:通过播放生活中有关浮力现象的录像、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有意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习惯。更体现了物理

源于生活,丛生活走向物理

教学环节一 浮力概念

教师活动:演示木块漂浮于水面,装水的彩色气球悬浮于水中。启发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得出浮力概念。

学生活动:通过与放在桌子上的木块受力情况对比,分析木块与彩色水球的受力情况,并画出二力平衡示意图,归纳出浮力的概念。观察物体浸入了水中。并知道物体漂浮时F浮=G;物体悬浮时F浮=G。

设计思路:通过类比让学生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方向,初步体验归纳法。让学生观察物体受浮力时浸入了液体,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现象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二 下沉的物体受浮力

教师活动:让石块沉入水中,提出问题--石块受浮力吗?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从而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并计算浮力的大小,F浮=G-F示。

设计思路:由于学生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较模糊,因此设计这一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并利用转换法,得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是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并让不同小组选择不同的物体(铜柱、铁柱、石块)实验,为下一步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作铺垫。

教学环节三 浮力的大小

教师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用大小的橡皮泥制作船,看谁的船载物多;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体会浮力的变化。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利用桌面上的橡皮泥做船,通过装沙石的多少,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将空矿泉水瓶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同时体会手的感觉,并观察瓶在水中的体积和水面上升的高度。

学生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密度、物体体积、物体质量、物体重力、物体形状、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及液体密度有关。

教师活动:板书猜想。让学生将上一环节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数据展示,要学生分析浮力大小相同小组实验情况,分析浮力大小不同小组实验情况。并指出可排除几种猜想。

学生活动:通过比较分析体积相同的铜柱和铝柱所受浮力大小相同,排除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质量、重力有关。将剩余的几种猜想分组探究。

① 探究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 ② 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③ 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各小组据选择的课题,设计实验。然后进行交流,上台演示过程(两个有代表性的小组)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修正。设计纪录数据表格并进行实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设计思路:凭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探究实验,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有许多的猜想,这是情理之中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猜想。本节设计两个实验,并结合上次实验的现象启发学生动脑猜想。本节充分利用了上次实验数据,减少了实验次数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使学生养成一个认真分析数据的习惯,提高全面分析和进一步处理数据能力。通过从设计实验到完善方案,最后进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结协作精神。

教学环节四 阿基米德原理

教师活动:与学生共同总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引导学生分析,由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想到排开液体的质量,进一步推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从而引导学生猜想并探究最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学生活动:①猜想:F浮 = G排或F浮 <

G排 或 F浮 > G排

②实验:利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 = G排。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板书

二、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 = G排=ρ

v排g)

设计思路:对上次实验结论进一步推理,启发学生把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联系起来。让学生猜想,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浮力大小的兴趣。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力。

教学环节五 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①得出浮力大小的方法:漂浮时F浮=G;悬浮时F浮=G;称重法F浮=G-F示;阿氏原理法F浮 = G排=ρ

v排g。

②获得知识方法:类比法,分析归纳法,实验探究法。

上一篇: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下一篇:2019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