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诗三首》导学案答案(吴立光)教师版

2024-09-26

(必修2)《诗三首》导学案答案(吴立光)教师版(通用7篇)

(必修2)《诗三首》导学案答案(吴立光)教师版 篇1

★★★★★监利实验高中导学案★★★★★★

必修2《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年级: 高一

学科:语文

模块:必修2

章节:第二单元第7课

编者:吴立光

编审:胡超庆

班级:____ 姓名:____ 评分:____

《涉江采芙蓉》

信息筛选:

明确:

1、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扣《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2.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赋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它为“一字千金”。3.中国历代文学理论研宛者对<古诗十九首》评价很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合作探究:

明确:

诗歌翻译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能力提升:

一、4、涉江采芙蓉

踏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吧。

回头望望远处那曾经的家,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至终老。

二、1、明确: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可能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已经很盛行了。兰草生长的沼泽里兰花盛开得正旺盛。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

明确:起首两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2.明确:延续着第一、二句”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是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的啊!

明确:“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号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明确:这两句空间突然转换,远方的游子此刻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家人爱人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l

明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羊、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监利实验高中导学案★★★★★★

4.明确:这是痛苦的浩叹,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这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的叹息!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

明确:当读到结句时,让人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在哀伤中老去,这多么令人心碎!

规律总结:

一.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砍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常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二.明确:可用以下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拓展探究:

明确:异:两首诗歌所寄托的外物有所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衷情,而《庭中有奇树》则是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面六句.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两首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短歌行》

信息筛选

明确:全诗可分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

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叙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怀抱。

分析鉴赏

1.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j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是积极昂扬的精神。2.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士”《<史记·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一方面诗人自己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埋想。

合作探究

明确:(l)诗歌用典贴切。特别是化用《诗经》里的诗句,好像出自一个人的口,贴切自然。最后,又引用“周公”作比,突出自己对人才的渴求之恳切,都非常到位。

(2)文章抒情、议论、叙事三者结合紧密,既有对客观生活的描绘,又有对自己主观精神的抒发.志向高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体现了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

信息筛选

明确:标题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田园生活;“归”字是这首诗的题眼。

合作探究

一、1、明确:尘网,樊笼。

(1)明确:“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要特别注意,“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2)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来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自己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他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2 ★★★★★监利实验高中导学案★★★★★★

2.明确:”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1)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翻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于是,此时在他心目中,恬静的农村是唯一的干净乐土了。环境之劣.时间之久.催促着他确实应该归向园田了!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2)明确:“守拙归国田。”

(3)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耙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渊明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固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明确:归向园田。

(1)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2)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卡余亩,草屋八九同,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予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

诗人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能力提升

1.解读明确:“少无适俗韵”是写少年时我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点明少年天性纯真的本色。着一“少”字,又与后面成年后“误落尘网”形成对照。也暗含对少年时天真质扑的追忆和留恋;

“性本爱丘山”,这句诗中的“性本”二字,揭示出诗人内心深处喜爱丘山的自然本性,正因如此,才有后文的“归园田”;“误落尘网中”的“误”字.则把不幸落入尘网、走进官场的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来,包含诗人不自觉、不得已之情。

2.解读明确:在这几句诗中,诗人把官场中的自己比作是关在笼中的鸟,是水池中的鱼;而把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说成想念的旧林、思念的深潭,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解读明确:前四句先写居住的环境: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地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屋草舍,房后种植有枝高叶密的榆树柳树,屋前排列着桃红李白的果树,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却是另一个天地。下面“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观,在这幽暗的远离人世的村落里,不时飘出缕缕炊烟,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树顶上啼。狗吹鸡鸣一如榆柳桃李那样普通而常见,但较之“尘网”来说。却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美好景物。

4.解读明确:“户庭”即起居处所。“尘杂”指人世间的杂务,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琐事。虚室,,空寂的房间,实指无官一身轻。没有人事滋扰的悠闲。跟《归国田居》之二“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想”为同一境界。

5.解读明确:“樊笼”即上文说的“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池鱼”之感。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处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而欣慰。在“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乌惊”的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陶渊明神往的。

作业设计:

2.答案明确: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薅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衣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涵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陶诗于平淡中叉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必修2)《诗三首》导学案答案(吴立光)教师版 篇2

[基础演练] 1.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 造房 ..B.心远地自偏

精神超脱世俗 ..C.悠然见南山

安闲自得 ..D.飞鸟相与还

互相参与 .【解析】 应该是“一起,成群结队”。【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C.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解析】 A“多少”;C“感情深厚”;D“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答案】 B 3.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西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解析】 “西晋”应该为“东晋”。【答案】 C 4.对下列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古来名句,被誉为“神韵无伦”,作者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出淡淡的乡愁。

B.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这首诗写出诗人在易水想起当年荆轲壮别的场面,表达了对荆轲及其业绩的钦仰之情。

C.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排闼tà:推门而入)送青来。——这首诗描写了山下农家初夏景色,“护田”“排闼”两句用拟人手法,把静景写得活灵活现。

D.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的离别诗,后两句用夸张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离别的痛苦。

【解析】 不是夸张手法,应该是借物写人。【答案】 D 5.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四季的景物。按春夏秋冬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枝。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先看儿童捉柳花。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臂上角弓如却月,当场意气射生来。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里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A.④/③/②⑤/①⑥

B.①/③④/②/⑤⑥ C.⑥/③④/②/①⑤

D.①④/③/⑤/②⑥

【解析】 分别对应的是春夏秋冬。【答案】 C 6.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点。(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答案】 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7.曹操在《短歌行》中感叹人生短暂。请你围绕“人生”写几个比喻句,表达出你对人生的看法,只要与“人生”有关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人生就像一条河,经历丰富,才能源远流长;人生就像一座山,经历奇特,才能蔚为大观。

阅读《归园田居》,回答8~13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

韵:本性、气质 .B.方宅十余亩

方:方圆、面积 .C.一去三十年

去:离开 .D.榆柳荫后檐

荫:遮蔽 .【解析】 方,四周。【答案】 B 9.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笼:比喻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B.尘网:比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C.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D.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解析】 应该是“喻指官场生活”。【答案】 A 10.对下列加点字的含义的理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误落尘网中 ②狗吠深巷中 ..③久在樊笼里 ④依依墟里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②都是名词,内、里;③是名词,里面;④与“墟”组成双音词,墟里,村落。

【答案】 B 11.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B.诗的五、六句总领第二层,概括出对旧林故渊的思恋。C.诗的七至十八句随意拈取隐居田园的典型环境以突出自然。

D.诗的末两句呼应开头,抒发了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解析】 “随意拈取”说法不妥。【答案】 C 12.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D.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解析】 没有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不是写思念故乡。【答案】 D 13.对整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解析】 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答案】 D

[课外迁移](一)阅读《迢迢牵牛星》一诗,回答14~15题。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4.本诗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不仅使诗歌产生强烈的韵律美、音乐美,而且在诗意效果上也十分突出。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迢迢”写了距离之远;“皎皎”写了星光之亮;“纤纤”写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对写景、写人起到了景情并生的作用。

15.简析画线诗句是如何表现牛郎、织女的哀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衬。以“盈盈”之水美,“脉脉”之情美与“不得语”之残酷形成巨大矛盾反差,情景并生,从而更加哀怨动人。

(二)读下面的诗,完成16~17题。

归园田居(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6.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17.“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三)阅读陶渊明的《饮酒》诗,完成18~22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8.第一句中虚词“而”表________关系。【答案】 转折

19.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1.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四)阅读曹操的《短歌行》和《龟虽寿》,回答后面问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3.请简要分析概括曹操对人生的看法。

(必修2)《诗三首》导学案答案(吴立光)教师版 篇3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巩固(23分,第1~5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芙蓉(fú)

赠遗(wèi)

譬如(bì)...B.慷慨(kǎi)子衿(qīn)鼓瑟(sè)...C.采掇(duō)阡陌(mò)哺育(pǔ)...D.羁鸟(jī)守拙(zhuō)樊笼(fán)...解析:选D A项,“譬”应读pì;B项,“衿”应读jīn;C项,“哺”应读bǔ。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之欲遗谁(赠送).还顾望旧乡(看).B.但为君故(但是).何时可掇(收获).C.少无适俗韵(迎合).山不厌高(满足).D.桃李罗堂前(罗列).复得返自然(重新).解析:选B B项,“但”,只是,仅仅;“掇”,拾取,采取。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欲遗谁采之.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终老同心而离居,忧伤以.B.何以解忧.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而.C.忍尤而攘诟.所思在远道.D.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解析:选D D项,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A项,代词,代“芙蓉”/助词,的。B项,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凭借、依靠。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和。

4.下列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解析:选D A、B、C三项,都使用了比喻。A项,“尘网”喻官场;B项,“譬如”是喻词;C项,“樊笼”喻官场。D项,采用了借代,“杜康”代酒。

5.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误落尘网中 B.开荒南野际 C.马之千里者 D.狗吠深巷中

解析:选C C项,是定语后置句,“千里”修饰前面的“马”。A、B、D三项是省略句,都省略了介词“于”。

6.名句默写。(8分,每空1分)(1)《短歌行》中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典故,说明自己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表达思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4)《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答案:(1)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2)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3)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4)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二、阅读鉴赏(22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11分)

杂诗(其四)曹 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

7.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B.

三、四句写佳人的行踪,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表现出其不同凡响的举止。C.

五、六句说世俗之人接近佳人时显得有些轻薄,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 D.

七、八句用“俯仰”一词形象地写出时光飞逝,随后写佳人容颜难以持久也就水到渠成。

E.前人认为此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于悲慨之中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寻味。解析:选BC B项,三、四句是说“佳人”的迁徙不定,境遇不好,不是表现她的举止不凡。C项,“薄”作动词用,鄙薄、不看重的意思,而不是轻薄。“佳人”虽艳若桃李,但世俗不看重红颜美貌,她又能为谁去启齿歌唱呢?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佳人的居无定所、不为世俗赏识等遭遇和青春盛颜难以久持的悲叹,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抱负不得施展的深沉慨叹。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11分)

饮酒(其四)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 ①裛(yì):古同“浥”,沾湿。②轩:窗。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一、二句写带露采菊,时间在清晨;

七、八句写倦鸟归林,时间在傍晚。B.“忘忧物”指酒,“泛”是纵情饮酒的意思,透出作者胸中的愉悦之情。C.“壶自倾”有斟酒之意,还有酒壶倾尽之意,写出诗人独酌时间之长。D.末尾两句既有对隐居悠闲之乐的形象描绘,也体现了归隐后的悠然自得。E.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秋天是菊花开放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唯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

解析:选BD B项,应为“透出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D项,“悠然自得”错误,“聊复”(姑且算是)一词,上承“忘忧”“遗世”,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

10.作为陶渊明诗歌的常见意象,秋菊、归鸟有何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①请分别结合陶渊明其他诗文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秋菊象征高洁,表达了诗人对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人性的追求;相关诗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悠闲采菊,抬头见山,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菊寓高洁,采菊更突出了作者的追求和向往。

归鸟象征退隐,表达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在人生的向往。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沐浴着夕阳的余晖,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

三、表达交流(15分)11.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再写一个句子。(4分)对酒当歌,酒,被三滴泉水不停润泽,朦胧中任岁月穿越了时空,依然能看到智者对酒当歌时的潇洒。酒,让人于热烈、奔放与豪情中,回味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诗人的迷惘困惑,回味着“酒酣胸胆尚开张”时官人的豪兴傲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佳酿制成的诗句,倒是历久弥香,愈发芳醇。

参考答案:回味着“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时文人的多愁善感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4G”。(4分)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的技术产品,运用4G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其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 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不相上下,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且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

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内)(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2)《诗三首》导学案答案(吴立光)教师版 篇4

一、学习探究

《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 “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

2.颔联是作者归家途中所见的风景。这是一幅怎样的秋景?结合时代背景,说说这一联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波浪很大——作者心情起伏不定;云雾绕山——作者内心迷茫凄迷。

杜甫晚年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社会环境十分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一联一方面表达了情感,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暗示。

《咏怀古迹》(其三)

3.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说说它对刻画王昭君的形象有何意义?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一个“赴”字,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这雄伟的山川从侧面烘托了王昭君那坚强的性格。

4.《咏怀古迹(其三)》开篇“群山万壑赴荆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登高》

5.这首诗前四句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首联采用画面叠合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渚清沙白,风急天高,猿啼悲哀,飞鸟回翔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意境极雄浑高远。“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为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颔联视野变化,聚焦广阔自然: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使得肃杀凄凉的秋景更加气势宏大,境界旷远。“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磅礴的气势。

6.结合整首诗意,说说颈联中诗人的“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

“悲”和“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抬头观景,低头思索,这就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重,这是古人诗文的永恒主题。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不由地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无限悲愁之感。“万里”“百年”与上联“无边”“不尽”有着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独”指诗人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

二、素材挖掘

1.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 1 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2.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3.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手写下了多少千古鸿文!多少名诗在这手下诞生!笔底波澜,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不正是你的写照吗?那句话我已烂熟于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倶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无数人感动、折服。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摸摸那青绿色的血管。

是的,我是如此渴望握住你的手,让我抚平那皱纹,让我给那双冰凉的手带去一丝丝的温度。人们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这样的吗?你就是个反例。一生坎坷,仕途多舛,穷困潦倒,可你的心中一直装着老百姓啊。在你受冻的时候,你想着用铁枕盖天下苍生;在你受饿的时候,你想着用米饭喂黎民百姓。当你的儿子因饥寒交迫而死时,我看到你的那双受在颤抖着,当目睹民间疾苦时,我看到你的内心在震颤。让我握住你的手吧。那双受冻的手是否寒冷依旧?那双操劳的手是否皱纹密布?

三、素材储备

1.杜甫诗歌名句集萃

(1)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2)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9)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1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1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16)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17)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0)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前人对杜甫的评价

(1)孟嘉帽落,前世以为胜绝,杜子美九日诗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中度世尔。——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2)杜少陵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3)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清《全唐诗》

3.感怀诗、咏史诗、述志诗名句精选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2)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5)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7)会挽雕弓如满月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10)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1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必修2)《诗三首》导学案答案(吴立光)教师版 篇5

一、单元目标:

1、学习唐代诗歌,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诗歌。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二、单元学法指导:

1、朗读背诵

2、指导学生从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文本知识补充

《蜀道难》

1.乐府诗歌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背景资料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其歌词内容多写从长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现存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作品,都写过蜀道之难,但内容单薄,艺术性不高。李白这篇则以切身体验为基础,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出奇险壮观的艺术天地,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杜甫诗三首》

近体诗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杜甫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3.陷贼与为官时期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4.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四、字词归纳(见《学习指导》第17-18页、23-24页、29-30页)

5、诗歌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地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含蓄蕴藉。

以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

1.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等。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是为更加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的音乐美。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文本探究

1、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3、“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4、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5、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马嵬》这首诗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六、一法一练——反复

《蜀道难》一诗运用反复的修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反复出现了三次,这样一咏三叹,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增强语势。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②,忽复乘舟梦日边③。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①此诗是李白遭到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作。②垂钓碧溪上:姜太公未遇到文

王前,曾一度在磻溪钓鱼。③乘舟梦日边:伊尹将受商汤聘用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边。“日月”比喻天子、皇后。

“行路难”在诗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3第二单元学案答案

五、文本探究

1、明确: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4、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5、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6、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必修2)《诗三首》导学案答案(吴立光)教师版 篇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林林总总,其中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综合进化理论,它较为深入地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拉马克学说。2.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4.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学习重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学习难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学习新知】

学习任务一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自主学习

活动1 自主阅读课本P110,说出拉马克学说的内容。

自学检测

1.下列叙述中,属于“获得性遗传”观点的是()A.后天形成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B.后代可以获得亲代的全部性状 C.后代可以得到亲代的遗传物质

D.生物所有性状的获得都是遗传的结果

2.最先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

B.孟德尔

C.拉马克

D.摩尔根

3.仔细分析下列现象,除哪项外,都符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A.啄木鸟的长舌是因为捕食树内昆虫,反复伸长的结果 B.在黑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C.蛇的四肢因长期不用退化,因而获得匍匐行进的习性、D.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着相互选择

学习任务二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自主学习

活动1 分析“长颈鹿的进化过程”,进行小组讨论,并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来分析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活动2 讨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意义及局限性

自学检测

4.用解释模型来分析长颈鹿的进化原因

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 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 ;

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 ;

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

合作交流

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害虫抗药性的形成的原因。

自学检测

4.一只雌蛙能产卵4000~5000个,卵受精后只有5%~10%能发育为成体。达尔文对这一事实的解释是()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和变异

D.自然选择 5.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A.适者生存

B.过度繁殖 C.生存斗争

D.自然选择学说 6.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和变异

D.适者生存 7.按达尔文进化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活在地穴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甜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 C.兔子和狼在长期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学习任务三 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自主学习

活动1 阅读教材P113最后一段,了解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总结提升】构建本节课知识网络。

【巩固达标】

1.在农田中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虫剂,其药效会下降。这是因为()A.害虫对杀虫剂产生了定向变异

B.杀虫剂诱发害虫突变产生出抗药性个体 C.杀虫剂选择并保留了害虫中的抗药性个体 D.杀虫剂超过了有效期

2.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不正确理解是()A.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 B.选择是不定向的

C.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D.生物的有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3.如图表示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变异不定向 B.a→b的变化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定向抗药性变异 4.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请回答: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填“相同”或“差异”)。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做 ;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填“适者生存”或“不适者被淘汰”)。

(必修2)《诗三首》导学案答案(吴立光)教师版 篇7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柳永。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望海潮》

【知识链接】

词是诗歌的一种。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故名“长短句”,又都合乐歌唱,又叫“曲子词”,还有诗余、乐府等别称。

词按风格大致可分为两派,一为婉约,二为豪放。明张蜒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本课两首词均属婉约派作品。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目睹都市繁华,熟悉偎红倚翠生活,颇多描绘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对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也有一定现实意义。精通音律,善以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是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还有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在艺术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二、解题

1.《望海潮》:《望海潮》词调,首见于柳永集中。词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调名当是以钱塘作为观潮胜地取意。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说金主亮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艺术感染力甚强。

2.《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难漫志》卷五《雨霖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乃别京都恋人之词,当是出为屯田员外郎时所作。

一、常识积累

(一)注音

参差()

堤沙()

珠玑()

罗绮()

叠巘()

箫鼓()

千骑()

凝噎()

暮霭()

(二)一词多义

异日图将好景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无言以对

对症下药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

(三)基础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

,盛行于

,并在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

”、“

”、“

”、“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

(58字以内)、(59—90字)

(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等。(词的段落叫:

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

、4、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

,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

”“柳七”“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二、合作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你能不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文字将它描绘出来?

(开放性答案)

三、拓展阅读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忆江南》

第二课时《雨霖铃》

1、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怎样体现“虚实相济”的特点?

2、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3、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5、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6、这首词的上、下片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7、统观全词作者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8、赏析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拓展阅读(选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一、常识积累

(二)一词多义

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扶持 带兵的人、将领 带、带领

面对着 回答 对待 对付

(三)基础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4、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

谐婉。

二、合作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参看创新设计:①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

②从地理位置上;从历史传统上;从自然景观上;从市井面貌上;从百姓生活上。

③抒发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

①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②巧用点染。“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染”: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3、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你能不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文字将它描绘出来?

(开放性答案)

三、拓展阅读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忆江南》

2、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第二课时《雨霖铃》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2、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参考: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3、统观全词作者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参考:①直接抒情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写景)相结合。

②情景交融。

上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

长亭

骤雨—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惆怅伤感(融情入景)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

清秋冷落

愁意浓浓

杨柳岸

晓风残月 — 酒醒伤情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 惨不成欢(以情带景)

③虚实结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4、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

1、上片写恋人离别,下片写别后心情。

(2)起头“寒蝉”三句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这三句不只是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是情景,融凄苦之情人景,暗寓离别之意。“都门”二句是情事,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将人物置于矛盾这样集中的情境之中。进出“执手”一句,语言极为通俗,感情也极真挚,伤极痛绝之情态毕现。至此,写的是实景实事实情,“念去去”二句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去去”三句读时要一字一顿,声断气不断,这二句是别后想象之景,茫茫辽远的空间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烟霭,在半虚半实间突出了离愁的深切。下片是虚写。下片开头“多情”一句承接巧妙,是对上片的归结,写人间离别伤感是普遍现象,“更那堪”又转入现实,“冷落清秋节”既照应首三句,又以景寓情,更深地开拓了诗境。“今宵”一句是名句,词人想象今宵酒醒之后的所见之景,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凄清的画面使离人更感孤单,言外之意无穷,以别后想象之景写离愁。“此去”四句是直接抒情,问句作结,言外之意是与离人分别以后,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兴致了。下片虚写着重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读罢回首上片,我们方能从景物中体验情思,从实境中探寻虚境。

意境由实境与虚镜组合而成,实境就是具体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艺术整体的境界,虚境就是实境中所包含的一种象征境界。词中的事、景、态都是实境,词人的情思就是虚境。我们要透过实境看虚境。

5【明确】一个“念”字引出了很多的思绪:“去去”是说他将越行越远,直到楚天尽头;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远别;他更怕夜里酒醒后,看到在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这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将非常孤独、寂寞,美丽风景无心观赏,相思之情无处述说,他就更加忧郁、悲伤了!

6【明确】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黏”。这首词上片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真是既不“全脱”又不“明黏”。下片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家称这类句子为“换头”,意思是跟上片的起拍句字数不一样),也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8【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补】

《柳永词两首》导学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1.文体知识:词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等。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2.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妓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词,始行于世,甚至传入禁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填词去。”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改名后,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目睹都市繁华,熟悉偎红倚翠生活,颇多描绘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对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也有一定现实意义。精通音律,善以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他是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还有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在艺术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二、解题

1.《望海潮》:《望海潮》词调,首见于柳永集中。词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调名当是以钱塘作为观潮胜地取意。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说金主亮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艺术感染力甚强。

2.《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难漫志》卷五《雨霖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依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乃别京都恋人之词,当是出为屯田员外郎时所作。

第二部分:讲解赏析

一、作品讲解

1.《望海潮》

(1)整体上:词咏钱塘之繁华,极尽渲染之能事。

(2)上阕写杭州都会的繁荣、钱江潮的壮观以及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杭州是江苏、浙江一带的都会,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写的是“都会”。绿柳含烟,画桥流水,门上悬着挡风的竹帘,窗上挂着翠绿的帷幕,还有那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这里大约住着十万户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侧重于刻画“形胜”。古木参天的绿树环绕着江堤,汹涌的波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奔腾不息的钱塘江绵延无边,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市场上的店铺里陈列着珍贵的珠宝玉器,家家户户摆满了绫罗绸缎,一家比一家富贵豪华。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

(3)下阕写西湖的风光景物以及权贵们的排场风度: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景色宜人,非常清秀美丽。三秋时节桂花飘香,映日荷花绵延十里,芬芳馥郁,令人陶醉。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写的是下层人民。和风丽日笛声悠扬,明月照耀下的湖面采菱的歌声不绝于耳。垂钓的老翁,采莲的少女,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写的是州郡长官。大队的人马簇拥着高大的仪仗旗帜下的长官,人们乘着酒兴倾听湖上的箫鼓之声,一面吟诗作赋,一面观赏着湖光山色。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希望日后把这如诗如画美景描绘下来,待其回到京城后,向同僚们把这里的繁华景象夸耀一番。

2.《雨霖铃》

(1)整体上:这首词写离情。

(2)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 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 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

(3)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为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再从今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二、艺术特色

1.《望海潮》

(1)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进行描写。上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

(2)感情饱满,夸张适度。

(3)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

2.《雨霖铃》

上一篇:庆祝5.12护士节登山比赛活动方案下一篇:羊角沟乡矛盾纠纷化解年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