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的作文(精选15篇)
反思的作文 篇1
月考后的反思600字作文-月考后的反思高中作文
今天月考的试卷发了下来,我打开卷子看到上面的分数大吃一惊,语文75分,数学竟然只有68分。天哪!怎么会这样?
老师见我们都看过了卷子后说:“咱们班这次月考算是全学年中不错的了,有些同学进步了,但也有一部分同学退步了。”听老师这么说我感觉自己是班上最差的.,周围好像有许多鄙视的眼光盯着我,脸上不禁发烫并低下了头。小学生作文
我心里不停地埋怨自己,怎么这么差劲,不但有些题不会,就连会做的题也马虎的一塌糊涂。就拿语文卷子来说丢分最多的是成语填空题,竟然被扣了5分,在家里爸爸总是让我没事的时候经常翻看成语词典,平时还给我讲成语故事让我加深印象,可我就是不理会。
再说数学就更让人沮丧,因为马虎竟然丢掉了22分,比如:第五大题中的第2题,我将小红的距离标反了,结果所有的顺序全变了。还有第六大题中的第3题,我将活动项目看窜了,结果虽然答案巧合的对了,可是整个过程全都是错的。计算错误在整张卷子中也不少,哎,我怎么总爱犯马虎的毛病啊!作文
通过这次月考我不但感到了自己学习的退步,更感到由于以往不努力学习,以致根基不扎实。为此我要下决心从现在做起:平时多积累一些成语和好词好句,每周都要默写学过的生字作文,养成长翻看字作文典、词典的好习惯;上课时注意听讲,回家认真完成作业,无论在平时或考试的时候都要仔细读题,克服爱马虎的毛病。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难度加大,我必须抓紧时间在短时间内让自己赶上其他同学,随着他们一起升入风华中学。
反思的作文 篇2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思想是根基, 是行动的指南。细究江苏09高考农村学生作文遭遇厄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 缺乏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少江苏考生居然读不懂题目, 不得不说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把“时尚”与“经典”混为一谈, 依然出现了大量写屈原投江,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的现象。“时尚”, 现代汉语词典注:当时的风尚, 时兴的风尚。“风尚”, 现代汉语词典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如:时代风尚, 社会风尚。很明显, 屈原、李白诸人的言行并未引领时代潮流。正因为考生没有认真仔细地阅读题目, 分析题意, 忽略了“时”或“尚”的真正内涵。才出现了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弄“巧”成拙, 离题万里的现象。其实作文题的提示语里也很明确地说:“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比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详尽多了, 考场作文立意深浅姑且不说, 出现大量偏题文章,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思维品质出了问题。面对70分的作文草率行文, 没有花心思去揣摩提示语的隐含信息。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读题, 就不难发现提示语里“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隐含了四个要求:“新奇事物”、“一定时期内”、“模仿”、“流传”, 这四个隐含要求就是“时尚”的注脚, 也是考生立意的最根本的依据。先分析“新奇事物”, 中心语是“事物”即可知“时尚”是一种行为, 而不是精神。不少考生为了追求深刻, 无视“新奇事物”的存在, 去挖掘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写父爱母爱, 写爱国、团结等民族精神, 写抗震、奥运中涌现的感人事迹……而这些偏偏是道德范畴的东西, 不是一种引领时代潮流的行为。其次是对“一定时期内”把握不准, 不少同学写经典本无可厚非, 时尚本属于少数人, 而且有模仿者, 能开一代潮流之先。如孔子在那时候是时尚, 孙中山领导中国革命在当时也是时尚, 他们不但在当时都有模仿者, 而且流传至今天, 成为经典。但我们的考生缺乏应考机智, 不能巧妙的扣住“一定时期内”做文章, 仅仅把它们当作经典来写, 所以出现了大量偏题作文就不足为怪了。
良好的思维品质应指思维健康积极细致缜密且有广度有深度。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要为“造就时代所需的多方面的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思想敏锐, 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而且更要深刻地思考和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所以, 我们教师一定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 让我们的考生, 人人都自觉地认真地审度提示语, 分析出题目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 进而准确立意, 培养出高校、社会所需的思想敏锐深刻的人才。
二.学生存在审美危机
近几年的各地高考0分作文, 暴露了有些考生确实没有良好的审美情趣, 如;“品味时尚———他用Nike踩了我的阿迪王”, 考生把攀比看成“时尚”, 把异类看成“时尚”, 如果说这个考生仅仅是“为红尘中的变幻无常的诱惑所玷污”, 那么05年的“意料之中和情理之外”恶搞警察、教师、医生、工人、农民……09年“品味时尚”恶骂命题老师发私愤就恐怕不能仅用“不安分”一词来敷衍搪塞, 而应是道德品德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认识理念出现了错误, 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准确识别并弘扬真善美, 自觉抨击远离假恶丑。
互联网上曾有人以教师名义来为这些学生鸣“不平”, 说这是“张扬个性, 说真话”, 简直是胡扯。这教师的名义肯定就是自封的———那简直是一定的, 要不就是这位“教师”大人本人审美情趣低下, 人格存在缺陷, 应立即清除出局。作为新时代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应当从学校培养一代新人到生活中去, 要使这一代人出污泥而不染” (乌申斯基)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问题, 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现当代社会“各种时尚层出不穷, 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 交错杂陈”。这更需要“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因为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命题者要求考生就流行的服饰、语言、文艺、炒股等等时兴社会现象作深刻思考, 谈谈自己的认识感受, 不但不能说是有意“难倒农村娃”, 其实这更是一种方向性指引, 引领农村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构建具有时代性的开放的高中语文课程, 指引农村教育遵循基础教育与多元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以往的“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 语文课要关注社会, 关注未来, 要重视审美教育, 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 在鱼龙混杂的当代社会或是未来社会, “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人们追逐时尚, 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 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 “品味时尚”正是要求学生对“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的社会现象作出准确的审美评判, 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真正的“时尚”。所以, 与其说是题目难, 不如说是农村教育出了问题。
三.亟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时代
其实农村教育到今天都没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无论是学校、家长、社区, 都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 而这读书就是指读课本, 其它与课本无关的再好的读物都被视为异类, 必须打入冷宫。学校就是教课本, 考课本, 高三的学生除了做试卷还是做试卷, 教室里花巨资添置的电视机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是学校申报星级的必备硬件, 学校的报栏全变成展示学校“辉煌成果”的展览橱, “人民日报”“新华日报”“青年报”“文汇报”等等大报早就不见了踪影, 更别说“扬子晚报”“江海晚报”“报刊文摘”之类的娱乐报刊了。一个月一次的假日, 回到家, 哪怕是新闻、“探索与发现”、“百家讲坛”、“人与自然”等优秀栏目家长都绝对不允许孩子看, 认为那是不务正业。社区评判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当然是考试成绩, 社区活动无一不是流于形式。俗话说唾沫星子能淹死人, 又有哪个孩子不为了面子, 为了“前程”拼命攻读圣贤书呢?
而今年的高考作文, 无论是江苏的“品味时尚”, 还是其他省市的“明星代言你怎么看?”、“我说90后”、“兽首拍卖”、“熟悉”“对常识的认识”等等, 对农村教育来说无一不是当头棒喝。2009年农村语文教育的惨败, 该唤醒一味盲目忙于应试教育的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 唤醒应试教育的“帮凶”家长和社区, 重新解读现时代的语文含义。试想假如我们的同学读了《读者》的“生活的本质”一文, 看过“生活时尚”、“时代风尚”频道, 甚至看过“生活时尚”频道的“品味”栏目, 能将“品味时尚”写跑题吗?狭窄的生活视野怎能解放我们学生封闭的思想?又怎能打造有广度有深度的优秀的文章?高考作文题目出来以后, 社会对命题老师指责颇多, 我倒认为该指责批评, 该反省的应是我们一线的盲目落伍的老师, 保守封建的家长、社区。
其实“作文题没有好坏之分, 没有难易之分, 对于思想解放的头脑, 都是容易的, 对于思想封闭的头脑, 都是难的, 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也是作文教学的任务 (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语) ”,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的, 适应社会的具有高素质语文素养的学生, 我们教师是否应该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新课程, 帮助学生提高水平、发展特长?是否应该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 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 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全面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语文素质, 锻炼思维品质, 提高语文水平, 让学生“走出去”?记住:如果一个教育者对时代的合理要求如聋似哑, 那么, 他自己就会使他的学校丧失生命力, 自愿放弃他应有的对生活的那种正当合理的影响, 而不能完成自己的责任 (乌申斯基) 。
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3
但就目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景可绘、无情可抒、无论可立的现象。尤其是在校中小学生的作文中,几乎普遍存在着形式化、概念化,不但语言雷同,用词造句更难于理解,病句违反语法和语言规律的现象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社会和网络上流行的离奇搞怪的言辞也常常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受此影响,学生的心灵被扭曲,出现了一种新的“八股文”现象。比如:做好事、献爱心,大都用同一表现形式和手法。开头、结尾,中间的故事情节毫无新意和变化,语言失去了多样性,笔下的人物只有共性,失去了个性,丰富多彩的生活,被写得无趣、无味。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们的思想活跃,中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无法排除的,中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个人的志趣、爱好和心理素质各不相同,作文的风格自然不同。而现在中小学生笔下的作文,手法过于老练早熟,往往不是空发议论就是老气横秋,目空一切的大话,说是抄袭又指不出具体出处,但粗略一看却似曾相识。
当然,中小学生初学作文,模仿一些范文是有必要的,但不是必需的。大部分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了心目中的负担。是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对作文失去了兴趣,故有的作文大段大段地寻章摘句,学生的书包里,课桌上摆放着如何作文的范文、范本,几乎人手一册,多的更达数册。作文不动脑、不用心,不用自己的语言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而照抄、转抄、互抄也是随心所欲。
对中小学生的作文,当然不能有过高的要求,什么文风、文体、文艺思潮之类的标准对他们显然是不适宜的。但学生迟早要离开学校步入复杂的社会,而社会上的官话、套话,“假”、“大” 、“空”的文章也不能不影响到他们,这样下去,大家都用同样一个腔调,开口闭口都是一成不变近乎外交词令,又如何去做组织和管理社会的工作,如何去同群众交流,如何去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要改变目前学校广为流行的这一普遍现象,必须从中小学生的作文入手,我个人认为,一般还是少用命题作文为好。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作文课堂应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创造和能力的培养,开放思维。作文前,应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收集、处理信息,对资料信息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理解,让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联想,探究新内涵,构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开放体裁,不拘形式,说写结合的作文课堂,应设立手口并举、协调运用的语言交流实践天地。比如即兴演讲、辩论会等等,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借鉴中激发灵感,激活思维,这样使口头表达、笔头书写、思维训练、文章构思同时得到训练,学生语文素养一定能得到全面提升。由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去写,打破传统式的“八股文”,克服新式的“八股文”。倘若思想不自由,用同一种思维模式去作文,结果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但形成新八股,是不可能产生有独立、创新的思想家的。
在教育改革中,要对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改革,绝非易事,因为,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提出问题容易,但解决问题很难。要改变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应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写起,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不宜过多地使用形容词和过分的情节描写,以学生自有的心灵特征的语言去表达思想、刻画人物。要用通俗自然的文字,开展对各种各样事物的描写,不要游离于事件和人物的中心。描写只是一种手法,为主题、为中心情节服务才是描写的目的。
深刻的反思作文 篇4
历史总是如此惊人的相似。看看我们班:刚升五年级一个多月,成绩参差不齐,纪律松弛,团队意识差,集体荣誉感不强。作为副班长的我,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又毫无办法。
看了此文,我想了很多,也想通了很多。其实,文中的那个“我”又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我呢。我也有许多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也需要做深刻的反省,以便找到症结所在,更好地开展工作。我要努力克服粗心、拖拉、任性的毛病,培养自己严谨、果断、理智的作风;要避免“近视眼”,除了学好各门功课、打好基础外,更要走出课堂,去外面的广阔天地,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要改变过去的读死书、死读书的习惯,以创新的思维,不断尝试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要克服畏难心理,勇于承担责任。遇到困难,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决不能退缩不前;要摒弃厌烦心理,热心付出。在老师交办的事情、班级的管理以及帮助同学等方面都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要减少时间的浪费,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做到有效的利用时间;要抛弃这个英雄主义,树立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支持、配合老师,协助班长管理好班级。正所谓一人好不算好,全班好才是真的好。
心里想的再好,关键是落实到行动上。你说,这种既能纠正自己的不足,又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既能帮助别人,又可锻炼自己的好事,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的反思作文 篇5
考完试后,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次期末考试全部题我都会做。心想:“等到发试卷时,我肯定考得很好。爸爸妈妈肯定会夸奖我的!到时候,嘿嘿!牛扒麦当劳还不手到擒来?”
终于到了发试卷的那天了,我边哼着小曲儿,边想:“到那时我是吃牛扒还是吃麦当劳?”
一发到试卷,我的眼睛差点没射到卷子上去:“我怎么考得那么不好?”语文才92分,比我预想的98,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别的就更不用说了。
语文试卷有很多地方都是不该错的,如“皆”字,本来可以写拼音的,但我逞强,就写错了。“柳”字是会的,但我很粗心,忘了那一撇。
我的反思作文 篇6
2.写实作文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自己有什么感受就怎么写,不要写走样。培养学生能够再现生活,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不要瞎编,不要说假话。《我的自传》就是写实作文,一定要学生如实写出自己的个性、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学生对习作一直怀有畏难情绪,怕写、不会写、能写的又写不好,对老师来说习作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平时一些写实的作文,比如自己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写熟悉的景或物,写读后感,这些看来可以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的题材,可在学生看来却还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学生都写得很笼统,就像“搭架子”,还有而且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是抄袭、套改、瞎编,不说实话,纯粹是为写作而写作,表达不出真情实感,有违作文教学的初衷。
初中作文教学“开放”理念的反思 篇7
一、形式的“开放”,导致片面追求作文形式的应试主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面对新课程提出的作文形式的开放,许多教师在“减少对学生的写作束缚”的同时,也放松了作文基本文体的系统训练。
特别是在落实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话题作文由于命题的开放性、思维的发散性、文体的多样性、行文的自主性,在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因此有些教师认为,与其实实在在苦学苦练,提高学生基本文体的写作能力,倒不如仔细研究近几年来中考满分作文的规律,为学生找到一把一劳永逸的作文万能钥匙。
在此情形下,片面追求作文形式,已成为教师为学生找到应试作文速成的点石成金之术。具体体现为:片面寻求陌生的文体,求奇求怪,甚至传授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墓志铭、合同书、说明书的写作技巧;过分追求结构上的新奇,无论什么文章,必用华丽的帽子(题记)和鞋子(尾记)来画蛇添足,用一些空洞的排比句来开头和结尾,甚至还用一些诸如数学证明式等怪异的结构;写作时机械地照搬一些套路,熟记一些“万金油”式的名言警句及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任何文章,只要把其中一些语句稍作修改,用三段左右事迹加上一个排比式的开头和一个结尾来组合敷衍。
这样的教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可能在某一次作文考试中因受某位教师的偏爱而一鸣惊人,但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作文训练,不能形成良好的写作功底,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往往会捉襟见肘。
二、内容的“开放”,忽略了作文基本的价值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孩子能够说真话、抒真情,是一种教育的进步和人性的解放,但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正确处理“教作文”与“教做人”之间的协调统一。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内容的标新立异,而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片面认为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譬如,有些学生作文描写自己的懵懵懂懂的初恋,出现思想上沉湎于个人情感导致消极遁世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用一种游戏的态度来对待作文,为历史罪人平反,对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进行曲解,他们认为孙悟空做事残忍,白骨精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精神可嘉。对于这些背离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一些教师不仅缺乏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引导,而且错误地认为这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散思维,应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和感悟。他们甚至还错误地认为,这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理念的调整要求,可以以此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再加上近年来一些形形色色的作文比赛获奖作品,出现了一些为了个性而无病呻吟、故作矫情或反弹琵琶的文章,使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出现了偏差。
三、教学模式的“开放”,作文教学用考试模式取代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作文教学的应试之风下,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教法设计唯“考试”是中心,有些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甚至完全用作文考试模式取代作文教学的正常模式。
每节课当堂完成一篇作文,进行一次接一次的模拟的作文考试。作文的内容完全与中考作文接轨,这既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也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水平提不同要求。写作指导是根据中考作文拿高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作文形式的技巧点拨,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等。作文训练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考场作文是以考核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把作文教学等同作文考试,这违背了作文训练的基本规律,存在诸多弊端。
1. 学生消极对待作文讲评。
作文讲评具有延续性,它串起作文训练的诸多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作文讲评既是对本次作文的一次点拨和总结,更是对下一次作文的指导。通过作文讲评,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应试作文缺少有效的作文讲评,许多学生只看教师给了自己多少分就草草了事,教师也不再煞费苦心地写批语。
2. 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
一堂作文课的反思 篇8
师:读一篇好文章,每每读到佳处,就会觉得有美丽的图画浮现在眼前;欣赏一幅好画,品味其中的意味,又会觉得好诗好文潜藏其中。请欣赏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北山初雪》图,当你被画面的色彩、形状所营造出的奇致优美的意境感动时,不知不觉涌入你心头的诗句是什么呢?
生: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文学家和画家对美的观察竟是如此的异曲同工和丰富多彩,美文和美画有惊人的一致。我们由《北山初雪》图而想到岑参的《白雪歌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就是联想。联想有什么特点呢?
生:由此及彼,从这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
师:注意,这里有两个要素:一是与之相关,二是其他事物。请思考由“雪”和“绿”会想到什么?
生:植物、春天、希望、青春。
生:唐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古人用“妙手回春”来品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咏雪的千古名句。此诗不仅运用联想的手法,还有丰富的想象。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把雪花比作梨花,而且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那么什么是想象呢?
生:将已有的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过程。它也能将生活的感受与思考串联起来,能使语言凝练新鲜,使文学形象新颖生动。
师:造物主将我们人类造成今天这个样子,伟大的神明在提醒我们,一只眼睛看现实世界,一只眼睛看幻想的世界;一只耳朵倾听物质世界的声音,一只耳朵倾听灵魂的声音;一只手把握现在,另一只手创造未来;双脚在现实和未来之间,留下的脚印才会是充满诗情和画意的。其实,我们自从学会了语言,就学会了想象,处在青春妙龄的少男少女,每个人都是天才的诗人,因为这个年龄最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现在,我们就来展示一下,假定就在一个夏天的夜晚,我们面向苍穹的点点繁星,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妹妹的眼睛,
生:我想到了灯火。
生:我想到了宝石
……
师:好,同学们的想象都合情合理,请问刚才这位同学,你想到牛郎织女他们在干什么?
生:在隔河相望。
生:在哭,泪流成河。
师:大诗人郭沫若也曾数着星星发挥着美好的想象,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推想的。先让我们一齐诵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谈谈这首诗在想象方面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诗人由繁星想到街灯,由街灯想到街市,由街市想到珍品,由物想到人的活动,这样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融天上地上为一体。尤为可贵的是,诗人跳出传说的局限,想象了浅浅的天河,自由来往的牛郎织女,使我们耳目一新。无论是推测想象,还是特征想象、自由想象,都要合情合理,要新奇大胆。如何做到呢?
师:1、要关心生活,积累生活。2、要勤于思考。3、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苏轼对庐山的面貌的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达芬奇画蛋的体会: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写作文,我们若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联想和想象,就可以思路洞开,文思泉涌。如何借联想和想象来拓展写作思路呢?
请以《零的断想》为题,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赋予“零”丰富的内涵。
生:零是心灵的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的善良和丑陋。
生:零就是飘零的浮萍,历经风雨,终于找到停泊的港湾。
生:零就是一幅眼镜的镜片,矫正视力,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
……
师:(提示)联想和想象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相近或者相关的关联展开的。但我们的想象不应只停留在事物相似点的追求上,还应该寻找事物的相通点,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存在着精神上的相通点。曾有位诗人这样说过:只要你留意,你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表达自己心情的风景,都能找到自己精神的相似物。他说的是人与物存在着精神的相同点。我们既要追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
师:以上的思维是以话题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这种思维方式就像自行车的轮子,许多辐条(思维)以车轴(主题)为中心向四周发射,这就是发散性思维。写作时,要扣住题目朝四面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到一点就用三五个字把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全记下来。
接下来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定向思维,即在诸多思路中选一条最佳思路,并以此为思维轴心进行第二次发散思维,同时对两次发散思维中引发的写作素材进行比较、筛选,为定向构思行文准备丰富的素材。
请以“水滴石穿”为话题,进行多角度思维,从以下4种角度写出不同构思。
先观察感受,寻找特点,再联系生活人生,确立中心。
1、从“水”的角度——
2、从“滴”的角度——
3、从“石”的角度——
4、从“穿”的角度——
(学生动笔,三分钟后,全班讨论交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生:“弱能胜强”或“柔能克刚”
生:不要轻视“小”。
生:要敢于碰硬。
生:顽石是可以攻破的。
生:我想到了牛郎织女。
……
师:有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还要善于选择。多角度的立意不是目的,我们还要善于从多个角度中,经过比较、权衡,最后选择一个最佳角度。其标准是:新颖、深刻、熟悉。
师: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
在作文构思的初始阶段,为打开思路,就要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于古今中外自由驰骋。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
师:请把有关的材料加以整理,以“水滴石穿”为话题进行写作。请运用借联想和想象,拓展写作思路。如何从众多的构思中选出最适合自己写作的一种呢?首先要淘汰那些脱离话题或与话题联系不紧的构思;其次要筛选掉那些虽然切中话题甚至比较深刻,但不够新颖的构思;最后,选择深刻、新颖、最具有现实意义、自己平时积累素材最多、感悟最深的构思来写。这样,一定会写出好文章。
客观地讲,这堂关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打开作文思路的作文课是比较成功的。反思这堂作文课,我有以下的几点体会:
1、本堂作文课在材料的选择上,实行了开放性。从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北山初雪》图到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大诗人郭沫若的配乐诗《天上的街市》到对以“水滴石穿”为话题来构思,有对经典画面的欣赏,又有对动情音乐的聆听;既有对传神古诗的感悟,又有对凝练成语的解读,这些内容都是简明、清晰、有序的,充满诗情画意,能够引发学生驰思遐想。并且运用信息技术,从画面的意蕴,音乐的感染,动画的直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体验、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出满腔的热情,自觉走进色彩斑斓的联想和想象的“大超市”。
2、本堂作文课在流程的设置上,实现了层次性。本课的第一环节是对联想和想象的感知。从对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北山初雪》图欣赏到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吟诵,巧妙的引出联想;从对大诗人郭沫若配乐诗《天上的街市》的赏读到对夏夜星空的描绘,了解了何谓“想象”。在第二环节是通过语言实践领悟联想和想象。请学生以《零的断想》为题,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表述。在实践中领悟联想和想象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相近或者相关的关联展开的。第三环节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拓展写作思路。以“水滴石穿”为话题,进行多角度思维,此题让学生明确了写作时要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定向思维,即在诸多思路中选一条最佳思路,并以此为思维轴心进行第二次发散思维,同时对两次发散思维中引发的写作素材进行比较、筛选,为定向构思行文准备丰富的素材。三个环节之间有一定的梯度性、逻辑性,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本堂在教学方法上,平等对话,沟通师生心灵。整堂课教师和学生的心灵都是敞开的,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多角度的思维,教师在微笑中“赞扬”“追问”“点评”,这微笑是平等和与尊重的流露,是心灵散发的芬芳。教师用心倾听学生语言深处的思想,始终用欣赏的态度来接纳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精彩处,教师给予赞扬和鼓励;在苍白处,用富有启发性语言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更深入体验情感,以此走向联想,走向想象,走向创新写作,走向丰厚的人文精神。
4、整堂课以“创新”作为台阶,步步深入,诱发学生对联想和想象的“感知、理解、体验”,注重认知结构及构建;有一位学生居然觉得“水滴石穿”四个角度是一样的,而且非常平淡,找不到物与人之间的精神上的相通点,找不到什么动人的东西。虽然教师也作了点拨,也为学生作了一些提示,但事后总感觉到是老师一股脑儿塞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作文常常被学生视为苦恼的事,讨厌的活儿,布置一些有效激发思维的预习作业,可以先让学生体验生活并收集诗文,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面、全面地分析事物。这些铺垫对“强化和发展”联想和想象都是妙不可喻的,会让动情之后的学生的“感受”喷薄而出。
鲁迅先生曾赞叹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教育的增长,孩子的想象力却黯然无光。总之,《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感体验的孕育开发,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呢?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因此,平时要鼓励学生加大文学阅读量。阅读文学作品时,一要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要胸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感情,内含活跃、丰富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阅读时,还可以作一些推测性填补,想象故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也可以编创超越时空限制的传奇性的故事;还可以写写一些科幻作文。
联想和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来源于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受求知、交际、劳动的挫折。体验挫折,会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感情。由此,鼓励学生多积累,储存能量;多观察,储备表象。
艺术的熏陶,一切真的、善的、美的艺术,都能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能扩大知识面,激发写作灵感。尤其音乐是最富有感染力的,它可以激发我们无穷无尽、多姿多彩的想象,使之有声、有色、有形、有情。
联想和想象是活化知识的酶,能使语文课堂青春焕发,活力永存,充满创新的动人旋律。语文教师应永远有一颗年轻、快乐、富有想象力的心,让想象在语文课堂上潇洒地飞扬起来!
我的反思作文 篇9
一、注重积累。
1、读。作文教学中读必不可少,即多读范文。文章读多了,自然能积累出好词佳句,帮助掌握作文的整体结构,从而出口成章,妙笔生辉。
2、比。教师可常拿出些有典型性的作文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文章写得好与不好的地方和改动方法等,这能使学生在日后写作中更加灵活和富有思想。
3、背。很多课文都要求背诵,这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词汇,从而可以为进一步的写作做好铺垫。
4、写。坚持写日记是积累的最好方式。日记中学生发挥空间大,而且学生也更愿意在日记里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每日如是练笔,定能获得可观进步。
二、及时指导。
由于小学生知识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在教完这篇课文后,我号召全班开展了一次以“我思念的××”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同学们畅所欲言。活动中一位女生的发言感动了所有人,于是在会后我立刻对她的发言加以整理,并以此为例对怎样写出感人的作文进行了详尽分析,教学效果很好。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学生的付出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及时而恰当的评析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评价的方法也很重要,正确评价要做到因材施教,即对不同程度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这样才能使每个档次的学生都不掉队、总有努力方向。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才能构建出真正造福学生的教学之道。
★ 我学习,我反思
★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 我选我教案设计及反思
★ 我不能失信反思
★ 我的教学反思
★ 作文反思
★ 反思(作文
★ 我反思,我进步的优秀作文600字
★ 我来试试看 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的反思作文 篇10
听段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例子,让我感到受益非浅。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位五中的同学,在中午放学时,当别的同学都涌出教室急着回家时,这位同学却在教室静静的坐着,他没有和大家一样,而是在那里悄悄的背起了英语单词,5分钟过后了,学校里非常寂静,人去楼空。他才默默地开始收拾好书包,锁好教室的门,悄悄地走出了教室准备回家,当他回家后,他给刚开始着急回家的同学打电话,不经意间发现他们也刚刚到家。听到段老师讲到这里,我好像惊奇地发现什么是的?对了,我想到了,他们虽然一先一后地离开了教室,但他们却是同时回到了家,而且,后面晚回家的这位同学还背了5分钟的单词呢?这些看是一件非常平凡而又普通的小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人生能有几个5分钟,这珍贵的5分钟能做许多事情呢?我默默地问自已,我也能这样做的吗?
时间就是这样挤出来的吗,当别人问鲁迅先生写作时间是从哪里挤出来的,鲁迅先生默默地笑着说:“我只不过是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我用来写作的”,多么朴实而又平凡的一句说,想想,回想起以前的我也和他们一样,也是认为只要有一大块时间去学习就好了,这点时间算什么呢?我觉醒了,我错了,我们应该把平时锁碎的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这样不知会有多少个5分钟等待我们去支配它呢?
我今后要:
1、将锁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不让它白白地浪费了,做更多有益地学习。
初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11
先看作为教学指挥的高考作文命题。一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都是严格的命题作文。再看在这种指挥下,我们以往的传统作文教学的现状:作文常常是教师题,提出统一的要求,确定好中心,规定如何写,什么不能写,并指出应该如何写。作文批改也只是改改错别字以及病句,看是否中心明确,结构清晰完整。而学生只能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统一要求,立意组材,硬着头皮搜肠刮肚,七拼八凑,敷衍成篇,一交了事。作文完全坠入新八股的条条框框中去了。写成的文章,虽符合基本章法,但毫无生机,言之无物,套话满篇,缺乏文采,枯燥无味,十足的学生腔,往往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事实上,传统作文教学走入了这样一条死胡同;偏重于文章体裁的“双基”训练,不注重发展认识能力,重机械模仿轻思维训练、开发智力。尽管目前这种现象在许多教育地区已扭转,但应该认识到,还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在这种桎梏下苦苦挣扎,这就是我们传统作文教学貌似科学,有序列、有系统地严格训练,实则给学生上绑,规定一些条条框框来束缚他们的手足,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抓“流”忘“源”、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临渴而掘井”,难怪学生对作文无话可说、叫苦不已。
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因为文体训练只能解决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问题,不能解决文章内容的来源问题。而且这种只偏重于机械模仿写作技巧而忽视智力发展的训练,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写作的质量。叶圣陶先生在《语文书简化》中指出:“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没有质料如何能写?”同时,叶老还认为,学校的作文教学应该向着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去努力,那就是作文训练过程中尽可能产生的自然程序相一致。过去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得不偿失,其根本的原因难道不就在于首先没有重视“质料”,教学的程序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严重地脱节吗?
我们知道,学生写作文实际上就是把输入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而输出的信息。当然,这种输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借助语言文字,具有相当的表达能力,一定的输出技巧。有了输入的并加工处理(思考)了的信息,而没有一定的技巧和较高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夫,是很难输出的。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输入信息,加工处理不当,那输出什么呢?如何输出呢?一个人要写出一篇充实的东西来,首先必须在认识和生活积累上有必要的、足够的准备,这就是所谓平时的蕴蓄。没有这种蕴蓄,或者虽有某些蕴蓄而还不足以构成文章充实的内容,就根本谈不到提笔写文章。以往的作文教学,不正是让学生在形式上比葫芦画瓢,在内容上只能东抄西借、挖空心思地拼拼凑凑、无病呻吟吗?所以,叶老说:“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只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评改<最近半年工作情况汇报>》)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无米”,也不懂烹调法,何以做出佳肴呢?古人总结的“功夫在文外”,也是同样的道理。建国初期的“速写作法”之所以能收到速成的效果,就因为它发挥了成年人生活丰富经验多的优势,我写我的生活,当然解决了写作的内容问题。青少年生活比较单调,生活积累不多,下笔作文最头疼的问题是无米下锅,无内容可写。如果作文教学不切实解决作文内容问题,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在“怎样写”上下功夫,最终也只能是兜圈圈、原地踏步,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作文质量。
既然我们看到传统作文教学具有严重的弊端,那么使作文教学走上一条科学的轨道呢?要使作文教改有较大的突破,除了保留吸收传统教法中的某些好人因素,既要让学生通过有效地模仿熟练地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首先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材料,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思维积极性的调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的训练,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总结为这样三点:积累材料是前提,传授知识是基础,发展能力是关键。
要积累材料,首先积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做生活的有心人。其次,必须扩大阅读面。中学生生活面狭窄,这就更应当从广泛的阅读中去积累。那些写作过关的同学成功的经验,无一不是多读多练的结果。
传授知识、写作技能的训练,我们应该继续传统的模仿性技能训练的方法,同时,更应该加强智力性技能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智力活动的方法,养成活动良好习惯,并以此为基础形式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使他们的作文变得生动活泼,具有独创性。相应地,作文训练的过程有变传统的“收”——“收”为“放”——“收”——“放”,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对高中语文作文批改的教学反思 篇12
难道就没有一个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吗?我也试图做过改进, 也只是轻批改过程而重讲评过程, 即不过分重视对个体作文的批改而侧重对优秀作文的表扬和差作文的讲评式修改 (即讲评时边读边指出问题边修改) , 还将自己班上的优秀作文办成“发表园地”展出交流, 以“激励优秀带动后进”。这样可以提高一点效率, 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总觉还不尽如人意。关键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总感到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 只有老师“闭门思过”, 最后才在讲评时指出学生作文之“过”, 学生是否有所感受和领悟, 还是未知数。
对这个问题的豁然开朗, 还是在2011年8月参加的新课改培训课上。新课程理念的学习, 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想武器。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 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 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高中语文作文批改要有新突破, 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那就是在作文批改中也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大胆采取“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促进反思, 并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的作文批改新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一、分好学习小组
一个班分为8个学习小组, 每组8~9人, 一般按自然组前后一分为二的分法最为简便, 也最好操作。教师最好对学生的水平心中有数, 分组时做到先进和后进搭配。若原班级自然小组中不具备这种条件, 语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重新调整。一经分定, 至少保持半学期不变。
二、进行作文批改教学
1.学习小组内部交流。
利用自习辅导课或作文课, 让小组内部围成一圈, 每个成员在小组会上轮流念自己的作文, 每念完一篇, 其他成员可就该篇作文是否达到了这次作文要求展开评价, 针对这篇作文存在哪些问题、应怎样修改等方面充分发表意见, 对这篇作文进行一个基本评价, 得出是否达到此次作文要求的结论。然后, 在此基础上, 教师指导学生评出本组一例最为优秀的作文和最有问题的作文, 写出评语, 交给老师, 进行全班交流。
2.老师对各小组交上来的最优秀作文和最有问题作文进行全班讲评。
学生评出的最优秀作文和最有问题作文在此都是相对概念, 老师还需要作出基本判断, 对所谓最优秀作文还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最有问题作文同样不能简单否定, 最大限度地指出其中的闪光点, 哪怕一个好词、好句, 这是对学生的鼓励, 使其不至于对作文丧失信心。然后进行“手术式”修改, 并阐明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让同样写过“问题作文”的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明白应该怎样写这类作文。
三、针对作文基础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先安排其余学生就教师讲评到的问题进行自我修改, 然后到作文基础差的学生的小组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学生对此次作文的想法, 没有写好的原因, 是否有再创作的新思路、新的作文材料等。并在这些具体工作的基础上, 要求该组成员共同帮助基础差的学生, 争取每次作文一点一滴的进步。
四、办好“发表园地”
现在网络发达, 为我们办好“发表园地”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技术保障。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课又使他们具备了网上发表的技术能力。可以办一个班级博客, 由学生写作爱好者当博主, 每次作文教学中有学生佳作时, 教师表扬后即可录入该博客, 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写作动力和精益求精的写作精神。
当然, 上述过程需要教师的充分准备, 要提前设置预案, 精心组织, 切不可偷懒、随意应付;同时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 尽量和学生一起写写“下水文”。我坚信, 只要做到这几点, 并持之以恒, 班级学生整体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拥有之后的反思作文 篇13
拥有,在我的词汇中是两个美好的字眼,我们都曾拥有过一些东西后,想法是什么呢?是固步自封,认为拥有的已是最好的;还是积极进取,去寻找更完美的东西。
就拿我来说,12岁从农村转到城里读书,成绩不言而喻,可是为了不让爸爸妈妈失望,为了不让自己永远都做一只井底之蛙,自然应该付出相应的努力,奋斗目标呢?很简单,只是做一个班级的中等生,不让自己落在最后。有奋斗目标,成绩的出现并不算是很丢人,自己的目标已“实现”,奋斗的.我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了。而被我近了名次的同学却显得格外兴奋,他并没有不超越做为目标,而是以实际行动超越了我。正是因为自己的固步自封,错过了进取的最佳机会。拥有之后血会进取,才是我们追求完美的正确态度,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态度,不是吗?
每获得一个知识之后,老师就会检验我们的运用能力,一道题的解法很多,可是只是由于自己不善于思考,不动脑子,只掌握一种方法常常会使自己走弯路,别人一道题几分钟就做出来了,而我呢常常要花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有时由于步骤繁多,解着解着就解错了,可真是得不偿失,看来只掌握一种方法可真是糟糕了,不思进取,看,后果不就出现在我的身上吗?
老师的表扬我们每个人都想听,但是不是听过一次之后就不想再听了,我先没有一个人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都想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成长,所以呢,我们会更加努力,更想得到鲜花和掌声,毕竟得到蓝天的赞慰,白云才能尽情翱翔,尽情飘荡。
拥有之后学会反思,反思自己所拥有的,那么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多的成功,让拥有成为过去,积极进取属于未来。
语文作文的教学反思 篇14
同样以《秋天的田野》这篇作文为例。经过前面的交流,我们最终确定选取“稻田”、“树叶”、“果园”这三个场景进行描述。那么,如何把一篇描写景物的作文的语言写得优美动人呢?当然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而其中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最常见的不外乎比喻和拟人。于是,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主要就是引导她立足于景物的原型,结合自己的想象,找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再把两者联系起来。比如,当她写到田野里金色的稻田的时候,常见的写法是“稻田里金灿灿的稻谷沉甸甸的,压弯了腰”,那么,“弯了腰”,是否可以再通过想象扩展呢?于是,我作出了弯腰状,问她这情景和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人的样子相仿,她想了一会,小声说到:驼背的老人。好,顺水推舟,那些金色的稻谷我们就可以把它们比作老人背上的娃娃。至此,稍微整理一下语言就可以把这一个句子写成“稻田里,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腰,就像一位驼背的老爷爷身上背着许多金色的娃娃”。再如,描写落叶的时候,我们常把纷飞的落叶比作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这里,我们不妨在运用比喻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两句,使语言富有童趣:“有时候,它们也很淘气,无声无息地溜进我的帽子里、书包里”。这样一来,落叶淘气调皮的形象马上浮现在眼前。最后一小段是描写果园里的景象。下笔之前,我们先聊了一下她喜欢的水果,目的是引导她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她说她喜欢香蕉和梨。好,那么果园里许许多多的水果,我们就选取她喜欢的香蕉和梨作为描写的对象。说到香蕉,我们脑袋里立马会浮现它的`形状,像小船,像镰刀,像月牙……这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若是采用拟人呢?我同样采取情景教学的方法,直立弓起身子,模仿香蕉的样子,双手作睡觉状,并引导她联想童话里的人物——睡美人。一系列引导后,最后一步,组织语言,从香蕉的形状、颜色下笔,“看,那穿着黄色衣裳、弓着身子睡觉的香蕉小姐,就像童话里的睡美人,在安静地等待她的王子”。
至此,不难总结,本次作文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联系生活,写自己喜欢的事物,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挖掘素材,发散思维,丰富语言。
对了,一篇较完整的作文写下来,最后一步也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步——修改,有时间的话一定要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修改自己写的文章,哪怕只是改一个标点,也是有益的。最后,我还对她提出自己的要求,把自己写过的精彩的片段当作写作的素材积累起来,储存在脑袋里,随时提取加以运用。
对一堂作文课的设计与反思 篇15
八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作文训练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文训练的要求是凭借想象, 用文字描绘对未来世界的设想。
在日常作文教学过程中, 广大语文教师一直非常关注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 我们经常用各种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是逆向思维、发散思维, 什么是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讲了很多, 学生也练了很多, 但是反映到作文里, 却很少见到新奇想象的影子。究其原因, 大约与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过着两点一线的学校生活, 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是浸泡在课业里有关。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平淡平乏的学习生活积累, 让想象既有依据又能纵横驰骋, 具备了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后, 又应该用怎样的语言使之灵动鲜活, 反映到自己的文章里去呢?
我试图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 依靠书本上现有的资源生发开去, 将各学科知识与生活勾连起来, 就某一主题进行想象的思维及写作训练。
二.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想象能力训练
[教学重难点]
充分激发想象
[教学安排]
1、做好多媒体课件, 借助多媒体进行幻灯演示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1、热身运动
课件1请从正面/反面/侧面三个不同的角度写一段话, 描写你眼里的夏天。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打开学生思路, 进入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状态。)
2、依据示例学会想象
课件2我们生活的主题是学习, 每天花费时间最多的事情是上课, 所学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地理/生物/科技/劳技/计算机等等.如果我们将所学其他学科与写作文相关联, 进行想象, 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请尝试就“青蛙趴在荷叶上”这一画面进行充分的联想与想象, 与其他学科勾连, 写一段话表现你脑海里可能出现的相关画面。.
课件3示例1
散文篇
傍晚, 夕阳西下, 落日熔金, 余晖洒进池塘, 橙色融进水中。微风吹皱了水面, 摇摇晃晃的荷叶像轻动的舞台, 中央被夕阳笼罩着的, 是一只披着金色外衣的青蛙…… (文学语言优美, 色彩绚丽, 充满美感)
课件4示例2
物理篇
一只青蛙趴在荷叶上, 一只蚊子匀速从青蛙上空20CM处以V=0.5M/S飞过……若青蛙舌间运动的速度可达到0.3M/S (从口中翻出的时间不计) 蚊子不改变方向, 问青蛙在距蚊子多远时向哪个方向张嘴可以吃到蚊子 (空气阻力不计) ?结果:等青蛙算出结果之后, 蚊子早就没影了! (紧密结合物理学科, 运用物理术语, 幽默诙谐, 生动活泼。)
(出示的两个示例都与学科知识紧密相关, 分别从文学和物理的角度生动活泼地描写出青蛙与荷叶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状态, 大大扩充了学生对于画面的联想与想象。)
在示例的提示下,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青蛙趴在荷叶上”的画面, 全班交流。
课件5除了所学学科, 你一定还有不少个人喜好, 比如军事/哲学/科幻/旅游/美食/电脑等, 你是否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开发思维, 展开想象, 将“青蛙趴在荷叶上”的话题进行到底。
课件6示例
环保篇
头顶是绿色的太阳, 青蛙懒洋洋的睁开眼睛, 看着越来越红的荷叶, 还有荷叶下近乎古铜色的河水, 壮烈地跳河自尽了…… (充满神奇想象, 太阳的绿色, 荷叶的红色, 河水的古铜色, 表达作者对环境污染的深层思考。)
(从另一侧面引导学生充分联想, 将自己平时喜爱的相关资讯进行筛选组合, 拓展新的思路, 运用夸张、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尽其所能描绘想象中的“青蛙趴在荷叶上”画面并赋予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达自己的见解。)
3、将单个画面进行整合提升, 运用这些画面材料表达某一主题
课件7将刚才从各个角度进行地联想与想象的成果有选择地整合一下, 看看可不可以用一个总话题给予概括, 使我们刚才所描绘的画面能有效地表现这一主题?
课件8举例:如果话题为“绿色”、“夏天”等, 就可以尽情从以上多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 将几个方面组合在一起, 共同完成对总话题的思考。
(这是本次作文训练的关键环节。在前面的趣味盎然的想象展开后, 教学生有力收束思维, 用一个与之相关的总话题统领全篇, 就将一个个的片段连成了一个整体, 使文章总的框架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4、方法指导
采用逆推的形式将思路反思上去, 师生共同提炼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旨:
课件9 1、对话题进行全面思考与分析
2、结合自己熟知的相关知识和体验进行充分大胆的联想与想象
3、紧紧围绕自己所要表达的主旨选择材料
5、作文训练
课件10现在就“未来世界”的话题展开讨论, 运用刚才的方法充分联想和相象, 写出提纲小组内交流。
课件11提示:先对“未来世界”进行全面的思考与分析, 然后将其分成几个子话题展开讨论:
1、未来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2、科学技术有哪些进步?
3、地球乃至宇宙的开发会取得哪些成绩?
4、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没有令人担忧的地方?
5、你在未来世界会变成怎样?你为何希望自己变成那样?
注意选择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学科或其他领域, 紧紧围绕话题进行联想和想象。同时注意想象的合理性、科学性。
(此环节才正面涉及写作的要求。如果说学生在此前进行的训练还只是停留在好奇、新颖、浮想联翩阶段, 那么此刻就应该对本次作文训练的目的“恍然大悟”了。)
三.课后反思
本次作文训练意在让学生体验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联想与想象途径———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进行想象, 同时运用其他学科里生动活泼的素材, 使语言丰富、形象、幽默诙谐, 具有可读性。
反思这一教学设计, 我觉得有几点可取之处:
一.让学生在自由的思想王国里尽情驰骋, 不受过多的约束, 不被审题、选材等条条框框束缚, 是学生能够产生奇思妙想的前提, 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尊重学生的个性, 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力。
二.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教材, 学会就地取材, 将各学科紧密关联, 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去思维和表达, 是训练学生联想与想象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即便是语文教材本身, 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的联系与思考, 以期发掘更多更深的意蕴。
三.将学科内容与生活紧密勾连, 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摘录几段学生的《未来世界》原文:
散文篇:原本受到严重污染的地球, 现在已变得生机勃勃, 活力四射:海边, 一望无际的波涛、幽蓝幽蓝的海水、雪白的浪花一层盖过一层, 偶尔跳过的鱼儿掀起浪珠, 五彩斑斓的鱼仿佛在笑, 对现在干净纯洁的栖息地感到极为满足…… (优美流畅、愿景美好)
生物篇:人类的生育关系也在改变, 出现了“人造人”。为了遏止世界人口再次膨胀, 计划生育达到高级阶段, 男女之间的性爱关系必须结束, “人造人”部门会从身体健康的男女中收集精子和卵子 (每人一生只有一次) , 制造试管培育, 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生子女, 所以也不必担心近亲繁殖…… (思考有深度, 想象奇特!)
【反思的作文】推荐阅读:
反思的高二作文10-22
我的反思初中作文07-10
写考试后反思的作文06-15
寒假反思的优秀作文06-25
对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07-04
写反思书的作文07-13
反思小学作文教学的论文09-01
中考后的反思作文09-14
本周反思的小学生作文05-13
对光明和黑暗的反思作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