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 案例教学教案(共10篇)
父母课堂 案例教学教案 篇1
《播种习惯,奠基人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指导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与《父母课堂》相关联的内容:
2012年9月刊期《让孩子增强耐挫折能力》;2012年10月刊期《让孩子不再说谎》;2012年12月刊期《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好习惯》;2012年12月刊期《帮助孩子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
教材分析:
《让孩子增强耐挫折能力》从“对孩子进行耐挫折教育”“巧妙疏导胜于无理强迫”“多陪伴孩子利于其人格养成”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好习惯》从“好习惯的形成需要培养”“坚持不懈是孩子需要具备的精神”“家庭和诣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首先感谢家长们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前来参加本次家长课堂的学习。前些日子,我们订的《父母课堂》,大家一定是提前阅读过了。第九期上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这个话题,不知是否引起了各位的注意?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写作业拖拉是我们家长最关注的三大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注意力的训练这两个问题。
二、听故事感悟其意义。故事一:
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高薪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学历、外语的要求都很高。应聘的大学生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这仅剩的几位大学生们都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经理走了,大学生们闲着没事,围着经理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叠,信一叠,资料一叠。都是些什么呢?他们你看这一叠,我看这一叠,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哎哟,那个好看。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他说:“面试已经结束,你们全都没有被录用。”大学生们个个瞪大了眼睛,“这是怎么回事,面试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本公司从来不录用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故事二: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我们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整齐地把鞋脱下来了。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三、理论讲授:
良好的习惯会伴随孩子一生,让孩子终身受益。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爱比克泰德曾说:“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个教师包括家长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一)、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自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动物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荣获诺贝尔奖后,人类广泛地开展了对自身各种能力与行为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小学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二)、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方法方式。
一般来说,人的很多的习惯都是在早年形成的,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贻害终生。小学生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许多坏习惯还未形成。那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作为父母,首先自己要做表率、给孩子作榜样。对孩子来说,能否引起模仿,取决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表现,比如孩子在学习时,父母应以身作则,自觉学习,读书、看报等,或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共同学习。大人不要一方面要求孩子专心学习,另一方面自己又在一旁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等。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又给孩子的过失留有借口:你都没做好,凭什么严格要求我。使习惯培养成空话。
2、循序渐进。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例:孩子刚上一年级时便开始要求他书写认真,让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书写的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与年龄的增长,要求孩子做作业认真仔细,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以后再逐渐培养孩子的良好思考习惯。看到孩子身上一天一天的进步,家长要多点进行鼓励,不要稍有不慎,就劈头盖脸的一顿批评。
3、家、校结合。
家庭教育在孩子良好习惯养成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的教养不只是在学校,更多的还是在家庭。生活就是教育,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平时要主动多点与教师进行沟通,发现有孩子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家长的教育效果不明显,就要联同教师进行协同教育。
(三)、培养良好习惯要做到有的放矢。生活中要培养的良好习惯有许多,我们可以抓重点去培养,以下面几个为例我们进行分析、探讨。
1、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父母课堂》2012年12月刊期《帮助孩子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家庭和学校都要合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合理地规定他们的睡眠和饮食时间,并加以严格执行。家长要让孩子形成明确的时间观念,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做游戏,什么时候看电视,大体上都要有个规定,使孩子“有章可循”。这样,孩子到了一定的时间就按要求去做相应的事情,久而久之,按时作息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再之是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出发,要求和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自己去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天天碰到又不难做到的事。如每年的寒、暑假,我们要工作不可能每天都在家照顾她们,要是让她自己动手又怕烫着、烧着、不安全,提心吊胆地处在矛盾中。但她们每天要把肚子填饱啊!自己也有想实干的激情,没办法只有手把手地、仔细地、耐心地、一遍一遍地教、一遍一遍的演习给她看,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父母课堂》2012年12月刊期《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好习惯》(1)、全心全意的学习习惯
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与这个故事的寓意相同的还有中国古代“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说法。旨在告诉人们学习时不可一心二用。心理学上曾有人做过对比研究:请来两组知识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让第一组的同学边听故事边做简单的加法习题,而第二组也做同样的两件事,但是两项内容分开进行。同样的时间后,检查加法题的成绩,并请每个人复述听过的故事。结果是:第一组习题与复述的错误率都明显高于第二组。由此看来,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时做,必然使每件事的质量都有所降低。不信你可以当场实验:左手右手各拿一支笔,一手画圆儿,一手画方,双管齐下。其结果必然是圆也不圆,方也不方。古语“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活中确实也能找到一些一心二用的例子,比如:老师能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司机能一边开车一边哼小曲,家庭主妇能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摇滚歌星能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农民能一边铲地一边说笑话等等。这在心理学中叫做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做到的。这要求一些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同时进行的两项或多项活动,一般都是比较熟悉的,最多只能有一项是不十分熟悉的,而其他与之同时进行的活动要达到几乎自动化的程度才行。仔细分析一下上面所举的五个例子,无一不属于这种情况。就拿司机来说吧,行车路线必须是熟悉的,小曲必须是比较熟悉的。假如他第一次开车进入一座陌生的城市,或者车辆、行人拥挤不堪的时候,他就难以做到边开车边哼小曲,否则,非出事儿不可。在电视节目中,我们曾经看到京剧演员一边唱一边双管齐下写毛笔大字。从表面看,这些事情的难度都比较大,实际上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对于表演者来说,所表演的内容都是非常熟悉的。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心二用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应该专心致志。
(2)、认真思考、善于质疑的习惯。
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能力。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是学子比较高级的修养。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个方面的好处是,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认真思考,可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找出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散在的知识点连结成有机的整体,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
养成认真思考习惯的第二个方面好处是,可以防止“读死书”和“死读书”,不仅能鉴别和选择书籍,而且还能够死书活读。在读书时,不论是业务知识还是思想观点,都能批判地吸收,正确的予以肯定吸收,错误的加以否定扬弃。明代有一位医生给病人开了一服药,并关照说,在煎时加一块“锡”。一位叫戴元礼的医生听了后狐疑顿起,赶去寻问。那医生翻开书说:“书上是这样写的嘛!”戴仍疑云未消,找了很多书对照,发现“锡”乃“饧”字之误,前者为重金属,后者为糖。从而纠正了医学上的一大错误。可见,思考对于批判地吸收别人的东西是何等重要。
养成认真思考习惯的第三个方面好处是,通过思考可以不断解开疑团,激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学习的心脏。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孩子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家长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孩子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孩子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四)、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
习惯不是在一夜之间养成的,操之过急是不会达到预期目的的。所以,这就要求家长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于孩子的教育更要如此,他们年龄小、自控力弱、自觉性差,需要家长不断地提醒与教育,才能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2、家长要采用多鼓励的方法,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对于小孩子好的表现,家长要及时的予以鼓励。在孩子的心中,家长一句鼓励的话是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它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促使孩子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或出色的完成某项任务。
3、处理不良习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庭,所受环境的影响自然也就不相同,自然孩子或多或少会存在不良习惯的因子。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家长要冷静处理,采用循序渐进、因势诱导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孩子纠正,养成良好的习惯。
幽默故事:有个孩子叫二子,二子在师傅家学剃头,初学用冬瓜当“脑袋”练习技术。练习时,师娘常唤他买东西、哄孩子。每当这时,二子就得停下刀,去师娘那帮忙。可刀又没处放,就只好剁在冬瓜上立着,然后回来接着干。半年来,手艺学好了,可往冬瓜剁刀的习惯也养成了。这一天,二子给师傅的邻居剃头,初试身手格外小心,正剃半截,师娘又招呼二子去干活,结果二子把剃刀往邻居头上一剁„„
小结: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靠老师的时刻提醒、暗示和鼓励;靠家庭的紧密配合;还要靠小学生们的互相监督,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养成良好习惯,为挑战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好习惯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为重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在形成过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我们要注意对孩子学习习惯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只是说教,而要家园共同配合,不断地将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幼儿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就让我们的孩子在学习、活动、日常生活的行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吧
父母课堂 案例教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
1、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 懂得生活中平抛运动的实例。
2、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 能力目标
1、会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
2、通过实验、观察, 训练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3、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学习交流的兴趣。
2、养成科学求实的态度和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把一截粉笔以一定的速度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 观察粉笔头在空中的运动。
学生观察、感受:粉笔做曲线运动, 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 运动过程中受重力作用。
2、出示课题 (屏幕) :
平抛运动
(二) 新课教学
1、建立概念:
教师围绕“平抛运动”这一主题, 建立概念框架:“曲线运动——水平方向具有初速度——运动过程只受重力。”将学生引入特定的问题情境, 学生把观察的感受与已学过运动学知识融合, 建立起“平抛运动”的概念。学生归纳:
(1) 平抛运动的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 不考虑空气阻力,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叫做平抛运动。
(2) 平抛运动的条件: (1) 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 (2) 只受重力的作用。
这一环节的交互特点是以教师搭建支架为引导, 以师生直接对话为背景构建的交互式教学。从框架建立到问题归纳, 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是直接传递的, 其交互方式为传统意义上的“互动式”教学。
2、探究规律:
(1) 建立平抛运动过程模型
教师引导:平抛运动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运动, 能否将此复杂的运动进行分解呢?
学生猜想: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 (依据:小球水平方向有初速度, 但不受力, 竖直方向没有初速度, 而只受到重力作用) 。
实验验证猜想:平抛、竖落等时性实验 (如图1所示)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做演示实验, 让A、B两个小球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h=1m) , 小球A做平抛运动, 小球B做自由落体运动, 实际的两个小球运动过程所需时间短暂 (t<0.5s) , 只能看清A、B两球同时落地, 以及看到A球在水平方向发生一段位移, 难以看清A球的整个运动过程。平抛、竖落等时性实验只能验证;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
再次做此实验, A、B两球开始运动后用数码相机闪拍两球的运动情况, 教师运用白板Notebook图片插入功能, 在白板交互屏上显示闪光照相图象, 之后用电子白板播放器视频逐帧播放功能, 慢放两球对比的模拟实验现象:在同一时刻, 两球都在同一水平线上 (如图2左所示) 。利用白板视频播放器插入标记功能模拟建立坐标系, 并且加上时间控制, 可随时显示水平位移,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 小球A的水平位移相同。
通过以上的交互学习活动, 使学生可以很快的从物理情境中抽象出正确的平抛运动物理模型。这一环节的交互特点是通过交互电子白板把传统平抛、竖落等时性实验、闪光照相技术、多媒体技术灵活的整合为一个整体, 有效的实现了真实与虚拟的情景交互, 直观与抽象的交互,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来构建平抛运动的物理模型。
(2) 总结平抛运动的规律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协作, 总结、归纳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结论:平抛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的曲线运动, 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1) 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Vx=V0, X=V0t;
(2) 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Vy=gt, 。
在这里教师要讲清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 轨迹上某点的速度方向与质点所发生的位移方向不同, 轨迹上某点的速度是指物体在此点的合速度, 位移也是指合位移。求解它们的方法是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然后让学生利用其画笔的书写、擦除功能, 可以直接在闪光照片视频图象上描绘平抛小球的运动轨迹, 画出某一时刻小球的运动状态矢量图 (如图2右所示) , 学生很容易在电子白板上证明:平抛运动轨迹上某点的速度方向与质点所发生的位移方向不同。即:
这一环节的交互特点是通过智能白板把多媒体技术与传统黑板的教学功能整合, 在直观的问题情境交互中, 完成对“平抛运动”这一曲线运动物理意义的建构。
三、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 按新教材的编排意图, 串插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生活小实验, 教师充分利用电子白板整合网络学习资源的功能, 进入相关的学习网站给出如子弹中靶、飞机投弹等平抛运动的视频、图片等学习素材, 经学生讨论和教师适当点拨, 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 讨论后, 让更多的学生在交互屏幕上举例、分析, 这样的人机交互学习过程, 不仅使学生巩固、丰富了平抛运动的知识, 打破以往用做题的方式进行的巩固练习, 而且使学生养成运用电子交互白板进行学习的习惯和兴趣。
四、课堂小结
孝敬父母教学案例 篇3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可见古人对“孝敬父母”的教育非常重视,但是,这种美德在如今的一些小学生身上很少有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甚至于对父母的言语置之不理,顶撞父母,对父母产生抵触思想,形成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基于此,我在工作中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
这学期,我在班里开展了“我和爸妈齐读书,共创和谐一家人”的主题读书活动,首先,发动学生从网上搜集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和故事,并让学生和家长一道去书店选购一本关于感恩教育的图书,让学生写出读这些名言、故事的心得体会,并适时的利用晨会给学生讲孝敬,让学生懂得孝敬孝行,从小事入手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习惯,并且召开了一次“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主题班会,使学生们从丰富的感性认识中懂得了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感,从这些丰富的活动中,学生们懂得了孝敬父母关爱帮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了解父母各个方面(如: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辛苦吗?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了解爸爸妈妈的身体健康状况吗?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我们需要尊敬父母,对父母有礼貌,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不当面顶撞父母,不和父母发脾气;生活节俭,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过高要求 ;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有心事主动和父母说,经常与父母聊天(多和父母沟通);碰到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要和父母商量,征求和认真考虑父母的意见;外出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应把去向和时间告知父母(未成年人保护法);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经常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让父母操心;父母亲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诚恳的指出。
孝敬父母并不是要求我们以后轰轰烈烈地去为父母做什么大事,而是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有时候关心孝敬父母,就是陪父母聊聊天,就是一个祝福、一句问候、一朵鲜花、一个拥抱,甚至只是一个微笑。除了父母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关心我们的人,我们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甚至我们的祖国都是关心我们的。所以只有互相付出爱,一个家庭才能美满,人们在学校里、在社会里才能和谐相处;大家都能献出爱,国家才能兴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升序 降序
学会尊重体谅父母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孝敬,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解怎样在家庭生活中孝敬父母,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自己关爱和孝敬父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男孩和苹果树”的视频播放,引出主题,分析甲骨文“孝”字、交流二十四孝故事、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认同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父母的关爱,并反思自己在孝敬父母方面的不足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情感,确立孝敬父母长辈的价值取向,在更高层面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1、播放视频:男孩和苹果树,老师提问看了这段视频有何感受?引出我们应该关爱父母,学会孝敬。
【点评】学生观看视频,通过画面、声音的感染,真实地说出苹果树对男孩的爱就像父母对子女的爱,无怨无悔,不计回报。激发了学生思考如何尊重体谅父母。
2、出示甲骨文“孝”字,分析“孝”字结构,让学生懂得尊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点评】让学生猜甲骨文,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很形象地说明了“孝”就是小辈恭恭敬敬地侍奉着弯腰、驼背、长须、拄拐棍的长辈,让学生容易理解。
(二)新课教学
中国最早的工具书《说文解字》上讲,孝即“善事父母”。有子女承奉上一代的责任。那么,究竟什么是孝敬呢?
1、什么是孝敬?(板书)
孝诚教育是我校的德育特色,学校的哪一处景点最能体现这一特色?——“二十四孝”文化墙,元代郭居敬收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流传至今。
任务一:你所知道的二十四孝故事有哪些?提示: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主人公是如何对待长辈的?
3、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点评】通过学生的交流,揭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美德,同时通过《埋儿奉母》的讲解,教会学生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对传统,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任务二:看书P42,古代把孝敬父母归纳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哪三个层次?哪个层次是最高层次?
【点评】培养学生捕捉知识重点的能力,设计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的最高层次是尊亲,从古至今,孝一直在延续,再次明确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怎样孝敬父母?(板书)(1)尊重父母(板书)
让父母知道三个“W”—when/who/where,孝敬父母,首先要尊重父母。不仅尊重父母的人格和情感,对他们要有礼貌,还要尊重父母的教育和劳动。温馨小帖士:与父母交谈时,要认真聆听、有礼貌。(2)理解父母(板书)
任务三:分小组填表、讨论“唠叨的背后”。
世上任何一对父母,都是爱子女的。温馨小帖士:学会“换位思考”,体会父母的辛劳,理解父母苦心。如有意见、分歧,记得及时沟通。
【点评】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所作的总结都比较到位,能分析出父母“唠叨”的背后所蕴含的爱意,以此引导学生尝试着去理解父母,耐心对待父母。
(3)体谅父母(板书)
任务四:如果你是小明,遇到这种情况,你觉得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父母为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已不辞辛劳,尽其所能。多体谅父母,凡事多为父母着想。即使父母有委屈自己的地方,也要给予谅解,理解父母的难处。温馨提示:了解父母的心情和处境,谅解父母的难处,提高互相的信任度。【点评】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应该站在何角度去体谅我们的父母,不给父母增添额外的负担,学生被真正触动。(4)慰藉父母(板书)
任务五:心动不如行动,老师想看看大家在下面的情景中你会怎么做?父母早晨离家时„„父母用餐时„„父母做家务时„„ 父母过生日时„„ 家庭遇到困难时„„ 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很少,做子女的,只要给他们一点点,他们就满足了。温馨小帖士:递一双拖鞋、泡一杯茶,削一只苹果,道一句问候、说一声祝福„„都会给父母带来莫大的欣慰和感动。
【点评】通过学生的交流,及时地做提炼与点拨,学生回答的都是细微的举动和言语,孝敬父母就是应该从小事着手,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小结: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很少,做子女的,只要给他们一点点,他们就满足了。让我们行动起来,努力做到:尊重父母、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慰藉父母。温馨小贴士:记得孝敬祖辈。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含辛茹苦地养大了父母亲,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爸爸妈妈,更没有我们,他们有的还承担了照顾第三代的责任,他们为家庭做出了巨大贡献。孝敬祖父母、外祖父母也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三、案例反思
《学会尊重体谅父母》是第三课“关爱父母,学会孝敬”的第二框,本框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感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难点是怎样孝敬父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来孝敬父母。
要解决教学重点之前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孝敬父母,通过对甲骨文“孝”字的分析,让学生生动地明白“孝”就是小辈恭恭敬敬地侍奉着弯腰、驼背、长须、拄拐棍的长辈。再通过学校“二十四孝”文化墙引出对二十四孝故事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是流传至今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通过任务式教学的方式解决难点问题,共设计了五个任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一共分四个方面,尊重、理解、体谅和慰藉父母,有效组织小组讨论,学生能说出父母唠叨言语背后深藏的涵义,理解这一切源于父母对我们的爱,能体谅故事中小明父母的难处,能举出实例,“吃饭时给父母夹菜”、“帮助父母一起做家务”、“家庭遇到困难时,不提额外的物质要求,鼓励、安慰父母”等等,能从生活的小方面去慰藉父母,从学生的发言中,感受到他们对于孝敬父母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本课材料内容的选择、回答引导还是比较成功的,温馨小贴士的告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换位思考,认识到父母的爱,父母的辛苦,有意识地去尊重体谅父母。
父母课堂 案例教学教案 篇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2、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3、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理解作者的观点,通过筛选信息法、比较法,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爱,用问题探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3、在感悟爱后,用讨论法,情景引导法,让学生联系自身,感悟生活,情感得以升华,从而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
1、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
2、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深入的理解。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培养自己健康而成熟的心灵。学会感恩,学会表达爱。
【教 法】?情境引导提问点拨拓展延伸
【学 法】?情景体验探究分析讨论质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公益广告短片《感恩父母、感恩教育》)
刚才我们看到了以个关于父爱母爱的短片,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父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母爱和父爱是人间唱不完的歌,道不尽的情。这些,都是我们对于母爱和父爱的感情的认识。这种爱又该如何理性的看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他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这一环节主要是情境引导,让学生对父母爱有感性的认识。)
二、研读赏析
第一环节:爱的理解
(学生速读课文,抓关键句,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分组讨论下面四个问题,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予以点拨,初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对爱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
2、作者认为母爱和父爱的特点及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
3、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4、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设计作用:本环节主要教学任务是考察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以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习,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予以点拨,教师采取的方法是提问点拨法,以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要点,让学生理解课文作者的观点。)
第二环节:爱的感悟
学生感恩父母活动案例 篇5
大高镇第二中学
感恩父母教育活动
一、活动背景与意义
我校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县德育工作现场会精神和《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及时开展了感恩父母的活动。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在学生中确立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做人的根本;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
二、活动过程
1、宣传发动阶段
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校广播站、橱窗阅读栏、学校网站、校报、班队会、学科渗透等为阵地,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
2、活动推进阶段:
(1).创设校园感恩氛围,全体学生学唱感恩歌曲,如《妈妈的吻》、《母亲》、《感恩的心》等,以班级为单位,由音乐教师教唱,在歌曲中感知恩情,在歌曲中培养感恩之心。
(2)以班级为单位,召开“感恩的心,感动你我”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感恩之心从小养成,知恩图报是中华美德,孝敬父母是天下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3)真情回报爱心作业。
a.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
b.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c.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
d.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水等。
e.我为家里做家务:打扫卫生、叠被子,洗碗、洗衣物等。
f.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或歌曲。
(4)“感恩的心感动你我”征文活动。
学生每人写一篇“亲情作文”校园评比,每班选三篇交政教处,要求内容真实、感情真实,生动感人,内容是感受母恩、歌颂母爱,真情再现的感人故事。
3、感恩父母——演讲会
☆ 活动过程:
(1)开场词
(2)大高二中刘电凯校长为演讲会致词
(3)演讲会开幕
(4)演讲者名单及演讲顺序
六、1李真真
六、2马鑫
八、4韩燕
七、1宋文筱
八、2薛春霞
八、6李慧娟
八、1陈莹超
七、4穆鹏飞
八、3王敏敏
八、4闫红艳
九、2李玉盼
九、4张志芳
(5)家长代表讲话
(6)家长会闭幕
4、家长座谈会
三、活动效果
在学校建立的网站上,学生在网站上留下的真诚祝福话语有武数条,感动着全体师生和广大家长,滋润着人们感恩的心田。学生们主动给父母送礼物、送贺卡,主动拥抱父母,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洗碗,叠被、拖地,有的学生从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小事做起„„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恩之举,平平常常的小事,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学生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有的学生家长高兴地说:“孩子以前不太懂事,没想到在感恩活动中一下子长大了。”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 篇6
下面以人教新目标七下Unit 6 I’m watching TV.Section A 1 (1a-2c) 的教学片断为例。
片段一:
通过观看和聆听很有节奏感的卡通MTV What’re you doing?拉开本节课的序幕。学生也跟着哼唱了起来, 很快打破了沉闷紧张的气氛。这是课前的热身活动, 又为接下来要讨论的What are you doing?作了铺垫。
片段二:
在引入新课时, 教师进行了一个猜词游戏:
教师做了一个睡觉的动作:T:What am I doing?Ss:Sleeping.
教师又做了一个洗脸的动作:T:What am I doing?Ss:Washing face.
然后, 教师说英语, 学生做动作。在学生做动作的时候, 教师指着其中一位同学问:“What is he/she doing?What are they doing?”Ss:”He/She is…They are…”
由于活动难易程度适中, 学生一下子动了起来, 显得非常兴奋, 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 教师带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许多动词及动词短语。
片段三:
在练习环节中, 教师又进行了这样一个活动: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些代表不同动作的图片, 但图片的局部被遮掩, 让学生猜:“What is he/she doing?What are they doing?”在教师进行示范以后, 教师对学生说:“We did quite well.I know you are very clever.Do you want to be a little teacher?If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please come here.”由于教师做了很好的引导和铺垫, 而且遮掩的部分有一种神秘感, 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 发言的积极性很高。而站在讲台上的“小老师”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找到了满满的自信, 课堂达到了第二个高潮。
片段四:
在轮流回答问题的时候, 一位男同学因为紧张而答不出问题, 教师在停留了几秒钟之后, 在那个男孩刚要准备发言的时候, 教师却急急忙忙地让他坐下, 而让下一位同学回答了那个问题, 那位男同学只好很尴尬地坐了下来。
片段五:
在学生彻底学会了本节课的重点后, 教师出示下一个任务: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几幅不同的画面:在公园、学校、农场以及家里面不同人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任选一幅进行想象, 并描述图片中的动作。在经过了激烈的讨论之后, 三个小组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又一次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不知不觉中, 一节课就在教师循循善诱、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的活动中结束了。教师从容不迫, 学生则是兴趣盎然, 听者更是乐而忘返。
对此教学, 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课堂教学设计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紧密结合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有计划, 有目的, 有一定的目标。活动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而本堂课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都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进行, 而且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活动结束后, 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他们要掌握的重点。
二、课堂教学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
“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 (前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语) 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 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在本节课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在课前热身活动中引入卡通MTV英文歌曲What are you doing?, 在片段三中遮掩了局部内容, 而且请同学当教师, 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了英语交际性原则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课堂教学并非是“生搬硬套”, 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创设一系列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交际认识英语, 学习英语, 从而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认知是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 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 教学就是为了促进相互交流。在本堂课中,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使他们积极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师巧妙安排的英语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的交际配合默契, 共同完成了教学任务,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享受了与人交际的乐趣,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并且积极地学到了知识。
四、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了高效性原则
在本堂课中, 教师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策略, 都是非常高效的。首先, 从教学目标来说, 教师从导入, 到活动, 再到练习, 都明确地体现出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练习现在进行时。其次, 教学策略也非常有效。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利于学生接受。而且问题的设置难易程度适中, 不但灵活, 而且有挑战性, 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最后, 教师的语言干净利落, 无论是下指令, 还是解说、引导, 教师的语言都非常精准, 绝不拖泥带水, 婆婆妈妈。更值得学习的是:教师的眼睛会说话, 教师用眼神明确地传达了自己的意图, 学生也心领神会, 整堂课节奏紧凑, 效果良好。
五、信息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
在本节课中, 教师克服了有些多媒体课中教师过分依赖课件, 被课件所控制,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人灌变为机灌的不良现象, 从引入到活动, 适时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见教师在准备过程中花了很大的工夫。
六、教师提问的艺术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教师应该启发和诱导, 有时候学生是因为紧张, 有时候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 但不管什么原因, 教师都应该耐心地帮助, 帮助学生鼓足勇气, 树立信心。教师不能因为要赶进度而失去了一次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的机会。长此以往, 学生的自信心会逐渐散失, 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与父母沟通案例 篇7
像小董一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大学生都表示“和父母交流有困难”。据报道,去年3月,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曾在市内主要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9%的大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其中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无独有偶,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上海市重点(示范性)中学学生会主席论坛上也传出消息,“当代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有63%的高中学生认为心里话只能和同学说,与父母说的只占21.9%。看来,大学生难与父母沟通,是在高中就“打下了基础”。
有人认为,处于叛逆期的高中生,面对高考(Q吧)压力和父母对其学习成绩的严格要求,易出现沟通障碍,而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已趋近或达到成熟,与父母交流理应比高中生顺畅。但现实情况显然并非如此,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大学生仍然对父母有一种或抵触或敬畏的情绪,他们大都反对父母的教育方式,难以忍受“父母的不理解”。
东北师范大学的孙同学,父母双双下岗,每天都要为生计发愁,每次打电话来,就是问问学习好不好,学费够不够。“我也知道,他们根本无暇顾及我心里的感受,我还能说什么呢?说多了,岂不是又给他们增添心理负担?渐渐地,就感觉心里和父母隔着一层。”
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许多父母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家住长春的李女士就对记者说,由于工作比较忙,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请了保姆。一直以来她都觉得,自己给孩子的已经比同年龄孩子得到的多很多,但她却发现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慢慢升级,她觉得很不理解,想改变,但力不从心。
大学生不愿与父母交流,也有自身的原因。长春大学大二的刘同学对记者说:“大学里事情很多,我却找不到生活的目标,非常郁闷,没心情和父母交谈。”学法律的小张也眉头紧锁:“上了大学,开始参加了很多社团,后来逐渐放弃了,再后来,就忙着应付各
早期阅读教学活动教案案例 篇8
设计思路:
暑假里,在家长的指导下,孩子们阅读了很多图书,并在开学后午后阅读时与同伴一起分享交流经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有几个孩子边看书边手舞足蹈,出于好奇我关注起了这群孩子,原来是围着一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的书。于是我就完整的阅读了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很大,这是一个影响人一生的故事,原来爱还可以这样来表达。包括我在内,在如今的孩子们把父母对自己的爱都当作理所当然,只习惯于接受爱,却从来不会表达爱。“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样一句普通的话语,让人觉得无比的温馨,因为这是发自肺腑的爱的表达。
针对大班孩子能阅读并理解文学作品的年龄特征,在捕捉了孩子现实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孩子现有的语言、动作发展的水平后,我设计了《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个阅读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完整的语言和动作大胆表现故事中的角色对话。
2.感受小兔子与妈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乐意表达自己对周围人的爱。活动准备:
《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绘本,介绍封面、引出主题
老师带来了一本大书,书中有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猜猜我有多爱你”。
二、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对话 1.出示书本第一页,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 师:书上有谁?小兔子问了妈妈一个什么问题?
2.出示书本第二页至第六页,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猜测故事情节,学说角色对话。
①小兔子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为什么要这么做?她想告诉妈妈什么? ②妈妈听了小兔子的话会怎么说?怎么做?
三、完整讲述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故事的完整性及浓浓的母子亲 情。
四、引导幼儿尝试用小兔子表达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你们爱妈妈吗?你们能用小兔子的方法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五、师生互动,幼儿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爱。
①故事里的小兔子用语言来表达对妈妈的爱,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达? ②小兔子又用了什么方法?它想要干什么?
③今天,这里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请你们用动作去表达对老师的爱,相信你们一个小小的拥抱,会换来老师给你们的更大、更多的拥抱。
大班阅读教学活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活动目标
1. 通过对绘本画面的观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鼠小弟的心理活动。2. 能在问题情景中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象。
3. 通过阅读活动懂得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并感受合作的快乐。活动准备: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绘本课件,苹果拼图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1.出示绘本封面。
你在封面上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小老鼠长得怎么样? 2.他叫鼠小弟,他望着苹果树,在想些什么呢?
3.这本书的题目叫《想吃苹果的鼠小弟》,鼠小弟能吃到苹果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看图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图片(1-4),引导孩子观察表述。
2(1)小鸟拍着翅膀飞到树上,摘到了苹果,这时候,鼠小弟会怎么想?鼠小弟是这样想的,他又会怎么做呢?鼠小弟是怎么飞的?鼠小弟这样做,他能摘到苹果吗?为什么?
(2)猴子爬到树上,摘到了苹果,这时候,鼠小弟会怎么想呢?他会怎么做?他是怎么爬的?为什么爬不上去?
2.小鸟和猴子都用自己的办法摘到了树上的苹果,你觉得还有什么动物也能摘到树上的苹果?请你来说一说,学一学。
3.同时出示后四组图片,请孩子自由选择一组来说一说。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还有哪些动物也摘到了苹果,选一个你喜欢的动物来说一说。鼠小弟看到了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4.树上只剩下两个苹果了,这时候,鼠小弟的心情会怎么样? 5.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鼠小弟模仿小动物的样子都摘不到苹果,很着急。请小朋友们来帮忙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摘到苹果?四人一组围成圆圈讨论。
6.出示一组海狮的图片,引导孩子观察表述。鼠小弟到底有没有摘到苹果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7.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鼠小弟开始怎么也摘不到苹果,最后是怎么摘到苹果的呢?
三、游戏:摘苹果
鼠小弟和海狮一起合作终于摘到了苹果,我们也来玩个摘苹果的游戏。老师把每个苹果都分成了两半,请每个小朋友想办法去摘半个苹果,可以两个人一起合作,摘到以后在其他伙伴手上找一找另一半苹果在哪里,看看哪两个小朋友能最先拼成完整的苹果?
小班阅读教学活动《我喜欢跳》
设计意图:小班幼儿的阅读特点主要是阅读的盲日性比较大,不能长时间保持静态阅读;而《我喜欢跳》这本绘本,它的色彩鲜艳、形象逼真,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故事通过一只小袋鼠的动作以及和小鸟、小鱼、大象、小青蛙四种小动 3 物的对话,向幼儿展现了一个简单但有趣的故事,仔细观察袋鼠的表情,可以发现他经历了一个开心、难过再到开心的过程,通过小袋鼠的表情变化,让幼儿能够仔细观察,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涵,《我喜欢跳》这本绘本的教学需要通过三个课时来完成,我今天要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2、通过对话,了解小袋鼠的表情变化。活动准备
《我喜欢跳》课件、小动物图片、开心与难过的表情卡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封面:是谁跳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2、引出故事《我喜欢跳》。
(二)引导观察
1、小袋鼠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引导幼儿从动物的特征去猜测)
2、关注袋鼠表情变化。(开心至难过的情感体验)
(三)体验操作
1、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表现开心与难过的情绪。
2、游戏:小袋鼠找朋友。(根据幼儿所说,分批出示图卡,体验小袋鼠开心与难过的情绪变化)。
(四)完整欣赏故事《我喜欢跳》
大班阅读教学活动:图书馆老鼠
设计意图:
这是个我从孩子那里听来的故事,当时就被吸引住了。不仅仅是孩子幼嫩的童声,还有这故事本身极符合幼儿阅读特点的文字、环环紧扣的情节,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的翻读下去。老鼠山姆身上的那种不断探索学习,对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懂得自我欣赏的精神,更值得一提。我设计了本活动,意在让孩子通过山姆这一 4 有趣的老鼠形象,理解故事并坚信自己也能同他一样,学会自我欣赏,善于寻找自己的优点,实现自我价值。
整个教学活动,我通过紧紧相扣的问题主线,引发幼儿情景化的联想,促使他和同伴老师一起分享对故事的认识,并激发孩子继续探索的兴趣。在各个环节中我运用启发提问法和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事先设置问题,让幼儿根据绘本中的图片进行大胆推测和假设,然后在故事中得到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疑惑,探索,解答的过程,并借助教具——山姆的“见面盒”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和理解绘本的精髓,并且培养其阅读绘本的方式和能力。
活动目标:
1.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主线,大胆假设故事发展情节,并能用连贯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欣赏绘本内容,体会山姆身上自我欣赏的精神,学会自我肯定。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的准备:图书馆的功能介绍,以及作者、读者等名词的理解 环境准备:课件,童声故事朗读录音,山姆的见面盒,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主人公山姆的介绍以及图书馆背景的引出
1.出示课件,通过对山姆的感官了解,大胆假设主人公性格及特点。——这就是山姆,从图片上看你觉得他是一只怎样的老鼠呢? 2.师幼共同讨论故事发生的场景图书馆中的情景。——这是哪里?人们都在做些什么? 3.欣赏故事的第一段,总结以上的疑惑。
二、提供课件,讲述故事内容,引导幼儿理解本故事的意义 1.山姆的突发奇想
(1)引导幼儿情景化的联想:山姆读了那么多的书,它有一个想法,请你猜一猜他想干什么?
(2)在黑板上出示4副图片,请幼儿进行排图讲述:排一排,说一说山姆是怎么写书的? 2.山姆真的很棒
(1)讲述第二段故事:山姆的书大受欢迎,他觉得很得意。请幼儿学一学得意的样子。你觉得山姆哪里很棒?
(2)继续欣赏故事:山姆为什么要准备这么一个盒子呢?
(3)出示教具——山姆的“见面盒”,引导幼儿模仿山姆的做法,得出“我也跟山姆一样棒”的结论。请幼儿亲身体验山姆这样设计见面会的用意。你看到了谁?你有没有像山姆一样,也觉得自己很棒?棒在哪里?(4)山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引导幼儿自我欣赏及自我肯定。
三、经验迁移,制作绘本
1.我们也来成为一个小作家吧,好吗?那你想写一本怎样的书?
2.提供装订好的小本子及记号笔,请幼儿模仿山姆写书的方式,用绘画的形式写一本自己的书。
从一则课堂教学案例看探究性教学 篇9
案例等比数列前n项和
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探究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 1) 求数列1,2,22,23,……的前n项和;( 2) 求数列1,q,q2,q3,……的前n项和; ( 3) 求等比数列a1,a2,a3,……的前n项和.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经过观察、类比、归纳等活动去探究新知:
师: 观察数列( 1) 项与项之间的关系,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师: n = 1时,a1成立吗?
生B: A的结论不正确,数列( 1) 的第n项不是2n,而是2n - 1,即Sn= 1 + 2 + 22+ …2n - 1,用同样的方法可得Sn= 2n- 1,( n∈N*) .
师: 你们怎么想到两边同乘以2后可求Sn?
生A: 观察这个数列的每一项,后面一项都是前面一项的2倍,乘以2后12两个等式有n - 1项相同,相减可消去得Sn= 2n- 1.
师: A同学非常善于观察,发现规律,B同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两人合作,今后一定能成大业. ( 同学们赞许地笑了)
师: 哪名同学总结一下,什么数列可以用这种方法求和,以及求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C: 等比数列求和时应注意数列的通项和项数.
师: 很好,数列的通项是数列求和的前提条件,下面我们再来探究数列( 2) .
生D: 数列( 2) 和( 1) 类似,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用同样方法可求
生E: D同学结论在q≠1时成立,若q = 1,则是常数列,故
同学们都很满意地点了点头,问题得到解决.
师: D同学说数列( 2) 是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对吗?
生F: q≠0时是等比数列. ( 生E会心地笑了,也为刚才冒失地回答感到不好意思)
师: 请同学们想一下,若数列通项是字母表示的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G: 如果是等比数列,要讨论公比q = 1和q≠1的情形,如果不是等比数列,还要考虑字母取0的情形.
师: 下面再来探究数列( 3) 的求和,并请同学上黑板展示求和过程.
师: H同学借助数列( 2) 的结论得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那完整的推导怎么写?
师: I同学非常严谨、准确地推导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对相同的n - 1项作了标注,我们给这样求和的方法起个名字叫错位相减法或错位相消法.
师: 同学们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 ( q≠1情形)
同学们纷纷议论,上课情绪高涨,过了一会儿,有三名同学给出了他们不同的推导方法. ( 在此不再赘述)
父母课堂 案例教学教案 篇10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P36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并结合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摸一摸”、“描一描”等学习过程,体验“面在体上”、“面从体来”,感知 “体、面”之间的关系。
2、经历“贴一贴”、“取取名”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圆的特征,并通过认交通标牌、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出这四种图形。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用,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课设计了“在活动中认识图形,在破案中运用图形”的总体思路。引入了学生喜闻乐见并感兴趣的卡通——“黑猫警长”,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操作、探究和分析等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同时,学生经历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过程,感知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为此,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活动化的教学情境,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
2、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他们的个性。
3、注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中,本课与传统教材的安排有所不同,传统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更早更多接触的是物体,因此北师大版教材安排非常合理,刚好与传统教材相反:先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再认识平面图形,符合现实生活规律。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幼儿园时期,他们已经玩过积木,画过平面图形,其实也已经接触了立体与平面图形。这样,在教学中就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面从体来”的思想。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结合具体、相关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是非常多见且非常有用的。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为:从平面到立体,再从立体到平面,即围绕“平面在生活中已经见到,它从哪里来?如何从立体实物中得到平面图形”展开。
四、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1、学校。余杭区是浙江省的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经济发达,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等美称,历史上曾出过沈括、章太炎、陆羽等名人。临平,位于杭州市区东郊,为杭州市副城,又是余杭区政府所在地,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商业繁华,文化底蕴厚。而临平一小,位于临平街道中心地段,创建于1908年,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学校积极改革创新,不断注入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健康个性、创造精神”的新世纪少年儿童,初步形成了“个性化教育”的基本特色。
2、学生。由于临平街道文化底蕴厚,家长素质高,早教意识强,加之中、小、幼学校均为省、市级示范学校,学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他们的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合作、交往等能力均比周边农村学生强。因此,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数学课中的许多知识在没学之前就有许多学生懂或半懂了。在这种情况下,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了解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五、课堂实录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在森林里,有一位警长,它既聪明又勇敢,抓住了一个又一个的坏蛋,得到了动物们的尊敬,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黑猫警长!(师出示http://jiaoan.cnkjz.com/Soft/Index.html>课件)
师:其实,黑猫警长的破案本领也是在学校里努力学来的,你们也想学学它的本领吗? 生:想!
师(面对大屏幕中的黑猫警长):黑猫警长,我们想跟你学学本领,可以吗?
http://jiaoan.cnkjz.com/Soft/Index.html>课件(黑猫警长):想学知识,当然好啊,就先从“涂一涂”开始吧。
师:每人桌上都有一张纸,请拿出这张纸,(稍等)请你选择一个或两个图案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出来。生开始描图案。
师:谁愿意展示你的作品?你想跟大家说什么? 生1:我描出的图案象轮船。生2:我描出的图案象火箭。师:说说你在描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很光滑的、平平的„„
师:在这些图案中,有你认识的图形吗? 生汇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师:哇!你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图形,真是不错。这节课我们要与这些图形交个朋友。(板书:认识图形)
(二)展开
1、说一说 师:今天,我们也都带来了这些玩具(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及三棱柱实物粘在黑板上),请举起其中一个玩具,向大家说说是什么形状的,谁先来? 生1:我带来的玩具是长方体的。生2:我带来的玩具是正方体的。生3:我带来的玩具是圆柱体的。生4:我带来的玩具是三棱柱的。
师:你连三棱柱也认识了,真是了不起。
2、比一比
师:你认为这些玩具有什么不同吗? 生1:我认为它们的大小不同。生2:我认为它们的颜色不同。生3:我认为它们的形状不同。生4:我认为它们的高矮也不同。„„
师:你们真不错。
3、摸一摸
师:请摸一摸这些玩具的表面,说说你在摸时的感觉。(生摸玩具)
师:有什么感觉?想说说吗? 生1:冷冰冰的。生2:很光滑的。生3:弯弯的。生4:平平的。
师拿起圆柱体和正方体:对呀!象这样弯曲的面,数学上称它曲面,平平的面,称为平面。
4、描一描
(师又拿起一张纸):如果要把这个平面形状、大小都不变地画到纸上去,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四人小组讨论)小组汇报:
组1:可以把这个面贴在纸上,然后用笔沿着外面描一圈。组2:可以把这个面贴在纸上,然后把纸沿着外面折一圈。
组3:可以把这个面贴在纸上,然后用笔在它的四个角上点一点,再把四个点连起来。组4:如果有墨水的话,可以在这个面上沾些墨水,再在纸上摁一下。
师:这也是个好办法,就象老师在你们的成长记录卡中敲图章那样,一敲,五角星就可以原原本本地印到纸上去。
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平面,把它描在纸上。生开始动手描一描。
5、贴一贴
师:画完的小朋友可以贴到黑板上,不过,在贴之前要先想一想,你画的是哪种形状的面,就把它贴在哪里。
(部分学生到黑板上贴)
6、判一判
师:你认为他们有没有贴错地方的?
生判断、说理、纠正。
7、评一评
师:你认为哪些图形画得比较美观,比较相象? 生评论
采访画得美观的同学,叫他传授画时的技巧。
师评价:其实大家画得都不错,毕竟你们不是用专用的画图工具画的。师:这是老师用尺画的,应该贴在哪里?谁帮我贴贴? 生贴师事先剪好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及圆。师:当然,还有很多画法,这是老师用电脑画的(http://jiaoan.cnkjz.com/Soft/Index.html>课件展示)。师(面朝大屏幕):黑猫警长,我们学得怎么样?
黑猫警长(http://jiaoan.cnkjz.com/Soft/Index.html>课件):你们学得棒极了!今天,小人村村长邀请我去做客,你们也随我一起去看看吧。
(三)应用
1、认一认
师:在去小人村的路上,黑猫警长发现了两件令它奇怪的事,第一件是小人村的村民穿的鞋鞋底的形状是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http://jiaoan.cnkjz.com/Soft/Index.html>课件演示)奇怪吧? 生:奇怪。
第二件是在路边它看到了一些从未看到过的东西(http://jiaoan.cnkjz.com/Soft/Index.html>课件演示:各种形状的交通标志牌),奇怪吧?
生:不奇怪。师:为什么?
生:这些是交通标志牌,在马路上看到过的。
师:这些交通标志牌各是什么形状的?表示什么意思?
生1:我知道最右边的标志牌是正方形的,它表示要走天桥。师:真不错。
生2:第三个交通标志我看到过的,表示要走人行道。师:不错,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2:它也是正方形的。
生3:上面的标志是长方形的,说明这里是小人村的“清河大桥”。师:你真是不错。
生4:左边第一个是三角形的,它表示要注意红绿灯。师:好!第二个标志谁知道吗?
生5:它是圆形的,好象表示这条路上不能开车。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5:有一次听爸爸在车上说起过。
师:听过看过能记牢,值得我们学习。是啊,这个标志表示禁止通行。生6:老师,我还发现圆里面有一个白色的长方形。师:你真仔细!
2、举一举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形状的? 生1: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铅笔的这个面是圆形的。„„
3、猜一猜
师:黑猫警长刚到村长家门口,村长就说,“黑猫警长,真是不好意思,我邻居家的电视机被偷了,现有四个穿不同鞋的嫌疑人,但不知是哪个?你就帮我们抓住这个小偷吧。”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抓住这个小偷吗?
生齐声:想!
师:到了邻居家,黑猫警长在客厅门口看到四个鞋印,但由于没保护好现场,鞋印都被污水盖住了,只露出一部分,你能帮警长来分析一下吗?
http://jiaoan.cnkjz.com/Soft/Index.html>课件依次出示:四个大部分被污水盖住的鞋印。
生1:我认为第一个是圆形的,因为它露出的部分是有点弯曲的。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师:很好!
【父母课堂 案例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父母课堂心得体会范文07-04
父母课堂学习心得体会09-25
父母课堂读书心得体会12-17
父母课堂的心得体会12-29
父母课堂阅读个人心得体会06-26
父母课堂育儿的心得体会01-03
感恩父母主题教育案例10-23
课堂教学案例06-22
教学课堂案例故事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