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备课教案优秀

2024-06-04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备课教案优秀(精选9篇)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备课教案优秀 篇1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学情分析】

在必修一13课学习过《辛亥革命》,同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很多,因而学生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基本掌握,本课应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三民主义及其发展,理解理论成果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任务分析】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这一优势,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大力采用谈话法、情景引导法,指导学生感知孙中山先生的光辉形象,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本课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第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思想内涵及评价。第三,新三民主义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关系。这三大问题涵盖了本分专题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从中认识其产生背景与其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实践三民主义的基本史实;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和典型材料,引导学生掌握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指导学生从背景、内容和作用等角度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了“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以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大作用。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比较分析与评价。

【设计思路】

以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探讨救国之路导入新课,分析三民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一组材料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实质、局限,然后评价三民主义,结合三民主义的实践及局限,进而学习新三民主义,通过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理解三民主义的发展,认识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学习孙中山崇高的人格品质。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备课教案优秀 篇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新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 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要求必须要对发展理念进行创新, 并以此指导经济发展。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及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间, 关系非常紧密同时侧重点又不同, 其中共享理念集中体现了其价值目标,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始点, 并再次回归到这一位置。深入理解该理念的理论起源、内涵、价值及核心等问题, 对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民族复兴等, 历史意义非常深远。

1 概述理论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 时代发展与进步的主题主要表现为和平与发展, 以此通过对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而形成的成果, 就是所谓的特色理论, 其是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与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理论, 这样有力体现了该理论在我国的探索与发展。在我国经济与文化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 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成为该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 是对现代化理论实现过程的论证, 体现了国强民富。该理论首次对经济与文化落后的大国, 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并巩固其发展成果等问题做了系统化回答, 理论基本轮廓逐步形成。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与国家相关重要文献中都集中体现了该理论, 因此也可以这么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 该特色理论应运而生, 并指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2 特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无论哪种理论, 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换言之就是处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经过长期实践与探索, 在人们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 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人们的认可。特色理论也不例外, 其形成过程大体上可概括为: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该理论孕育时期;在中共十三大上该理论得到了初步表述;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对该理论做了系统化的阐发。实际上, 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以下阶段。

2.1 特色理论的孕育阶段

特色理论的孕育阶段主要为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同时此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总结的重要时期, 各种新的理论与观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社会主义不代表贫穷, 也不意味着其发展速度比较慢;众所周知, 快速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 在社会主义建设完成其资料改造后, 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间的冲突是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2.2 特色理论的形成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特色理论基本形成, 因此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重要形成历史时期。在此时期, 在充分总结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前提下, 对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等经验做出了初步总结, 以此诸多新理论与观点被提出并得到了深化。在中共十三大会议上, “特色理论”首次被明确提出, 同时逐一列举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中, 与之相关的12个理论发展观点, 并指出这些理论观点是特色理论的构成基础, 这也充分说明此时期, 已基本形成特色理论。

2.3 特色理论的阐发时期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 经过了十多年时间, 特色理论得到系统阐发, 其系统阐发的主要内容体现为: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概括;三个有利于阐述了其标准内容;发展才是硬道理理念做了深刻反省与认知;改革开放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与本质做了重新认识;对计划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给予了明确界定, 阐述了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关系等。中共十四大会议以南方谈话为核心内容, 在此基础上重新概况了特色理论的重要内容, 从而使其成为比较完整而又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具体来讲, 理论的重要内容主要包含: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发展阶段及力量、发展的首要任务、面临的国际环境、政治保障基础、战略发展方针、领导团队及其“一国两制”等, 通过这些重要内容, 不难发现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发已经相对系统化了。

2.4 特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阶段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长期实践与探索, 获得了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 具体而言就是从中共十四大到十六大 (1992年到2002年间) , 此阶段被成为特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时期。此时期理论成果主要表现为: (1) 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创新其经济理论; (2) 明确提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的重要目标; (3) 提出并深入阐发了“三个代表”理论。

2.5 特色理论的深入发展阶段

自2002年中共十六大到现在, 是新时期我国特色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党以“三个代表”等理论为重要指导思想, 顺应时代潮流,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积极进取不断开拓, 创新理论与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的社会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创新型建设、党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等相关战略思想被提出, 全面建设和谐世界等, 使得特色理论的内容获得了丰富与深入发展。

3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特点表现

(1) 众所周知, 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中, 其要经历至少一百年时间的长期的初级阶段, 在这一时期, 生产力获得全面持续、快速而又高效的发展是根本任务要求, 在整体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局面在我国初具规模。 (2) 特色经济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以公有制为核心, 促进所有制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的局面;其次, 实现按劳与按生产要素等分配形式的完美融合;最后, 社会主义发展中逐步形成特色市场经济体制。 (3) 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为:核心领导力量是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制是该政治制度的根本度;对于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 实施民族自治体制;在共产党为核心党的领导下, 有效实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相结合的体制;政治体制的民主法治建设水平不断完善。 (4) 特色文化的特点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特色文化具有思想指导作用;在各项工作中全面落实为人们服务的理念, 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从根本上实现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对传统优秀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并发扬光大;坚持现代化文化方向, 充分利用人类发展中的文化优秀成果, 以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为社会群众营造科学文明而又积极向上、和谐的生活居住环境。总之, 其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就是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道德素质, 提高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5)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结构逐步实现现代化, 换言之就是有效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在国民总数中, 大幅度降低贫困与富裕群体比重, 从而促使社会结构从根本上由金字塔转换为橄榄型结构。在社会范围内确保公平与公正, 形成和谐发展的社会局面。 (6)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质量为终极目标, 从根本上缩小贫富差距逐步帮助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人民群众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在此基础上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新的经济发展环境, 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 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 这既是目前时代发展的核心要求与内容, 也是我国人民的重要使命, 是特色理论核心理念体现,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迎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2]郭红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观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4.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篇3

一、三民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

例1 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解析 注意态度变化的时间:1895年与1900年。从甲午战败到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妥协退让、无能,人们对清政府丧失了信心,对革命党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答案 B

点拨 这道题目属于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它的特点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解答方法: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二、三民主义的内涵

例2 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解析 “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

答案 C

点拨 这道题目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解法:①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②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③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④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三、孫中山思想的转变

例3 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的能力,从题干中反映孙中山非常关注俄国十月革命,由“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可判定C项的正确性;A项时间与题干不一致,是在20年代;B项说法错误的,俄国人的路是社会主义,而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说法错,1918年中共并没有实现第一次合作。

答案 C

例4 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

A. 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 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 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D. 确立了“联俄”政策

解析 通过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和具体历史史实可以排除A、C两项,结合1924年国民党一大会议内容上才确立“联俄”政策,可以排除D项。材料表明孙中山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B项正确。

答案 B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备课教案优秀 篇4

二语(上)29 父亲和鸟-优秀教案小学课时备课教案-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父亲”对鸟的了解和热爱及“我”的护鸟心愿。 3、了解课文通过对鸟的了解间接表现对鸟的`热爱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鸟的了解和热爱及“我”的护鸟心愿。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对鸟的了解间接表现对鸟的热爱的写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分角色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班上汇报,教师重点强调“喃、浓、腾”的读音和“味、猎”的字形。 5、指导写字。 6、学生练习写“并、喜、重”,体会写字规律。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体会教师朗读时的情感。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质疑。 3、教师重点引导: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对鸟很了解? (2)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读课文,再讨论思考题。 5、汇报。 三、实践活动。 查阅有关鸟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备课教案优秀 篇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应用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正确结合的科学概括,即正确结合中形成的创新式的、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内容简介 1.毛泽东思想

六个方面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还有活的灵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党的思想路线。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新版基本不变)

第二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部分(5-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可以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内容(新版变化较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5-7章):

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9-10):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11-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参考资料

中共十九大报告

中共十八大以来重要会议和文件

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史频道—资料中心《党史资料库》链接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234123/index.html 2.中国共产党历史网。党史学习、党史著作在线阅读、党史研究、党史影视资料、党史工作动态等,http://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http:///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零星介绍:1898年,上海广学会翻译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柯卡普《社会主义史》)提到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社会主义学说。

1899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大同学》,提到马克思及“安民新学” 国内各派对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介绍

传播: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李大钊等人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和实践基础

(1)时代的要求——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新趋势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

建国后头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

(3)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有极大弊端

(二)形成和发展过程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开始产生、形成主题: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理论形成的起点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备课教案优秀 篇6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封建社会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截断了中国本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在洋务企业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

(2)状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兴起。代表企业有:方举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沆的继昌缫梁丝厂、朱其昂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影响: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产生,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早期的维新思想产生。

2初步发展l9世纪末

(1)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影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相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3进一步发展1912——19

(1)原因:①辛亥革命_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③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 (2)影响:①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兴起;②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4民族工业的萧条1919-1949年

(l)19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加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缺乏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 (2)在土地革命、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压榨和掠夺,加之长期战争的影响,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族工业的发展陷于绝境。

5最终归宿1949—1956年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备课教案优秀 篇7

北大附中2011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2: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朝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和巩固;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文化上,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造纸术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初步认识中华民族在制度上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四、秦汉时期

总的特点: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 1.秦的统一: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情况:①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②北击匈奴,收复河套;③征服百越,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形成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南至南海、北至长城的疆域。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式耕作方式垄作法、耦犁、代田法(赵过)和区田法。

(2)手工业:丝织业的发达;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提高冶铁水平。

(3)商业: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发展为商业中心;城市里设有“市”,由市令或市长专职管理贸易活动。

3.儒学的新发展。汉武帝重视人才,采用“举贤良对策”方式发掘治国人才。两汉时期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在:①董仲舒著《春秋繁露》,糅合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改造儒家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等新的思想主张;②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汉武帝起用儒士参与国家大政;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郡国学,建立了较完整的中央—地方教育系统;规定儒经为国家教科书,设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考试合格即可任官。

对汉代儒学新发展的评价:①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②董仲舒的儒学新思想适应了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强化君权)、安定社会秩序、和谐人际关系的时代需求,具有进步意义;③自此之后,儒士成为中国文化和教育舞台上的主角,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的消极内容在历史上也有禁锢和麻痹人民思想、维护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的负面影响。

4.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1)科技成果: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文学艺术成就:①新文学体裁—“赋”的形成和司马相如作《子虚赋》;②东汉末年楷书的出现;③绘画门类的丰富。【教学反思】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备课教案优秀 篇8

二语(上)25、古诗两首-优秀教案小学课时备课教案-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古诗 2.从生活实际中识字 (1)认读生字 (2)创设生活情景,利用课文的语境,综合运用生字。 (3)写字指导 三、学习古诗《回香偶书》 1.自由读古诗:说说古诗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读古诗 4.创设情境 5.有朗读全诗 四、实践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增汪伦》,体会诗人珍惜友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小组讨论:怎样读出感情? 3.班上汇报。 4.创设情境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实践活动 四、指名读古诗两首。 识字7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 2、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人与动物共存的意识。 3、加深对保护动物的认识。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2、使学生能自编排手歌。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你们学过哪些拍手歌?有什么特点呢? 二、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生字的读音。 2、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3、指名读课文:读音要正确。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读:读出节奏感。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读。 3、自由读:画出文中都写了哪些动物? 4、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5、教师重点指导:“天空雁群会写字”它写了一个什么字? 6、同桌的一边拍手一边读儿歌。 四、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编写拍手歌,并在班上表演。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分析、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投影:指名读词语。接力认读生字。 2、出示投影:指名读句子,读准字音。 二、识字写字。 1、出示各种动物图片:学生说出动物的名称。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找朋友认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说词语、出示卡片:巩固汉字。 4、写字指导。 教师重点指导:物、鸡、猫。 5、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教师辅导,集体讲评。 三、布置作业。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备课教案优秀 篇9

一、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

(2)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3)主要企业:

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

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1)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刺激了中华民族工业产生。

(2)鸦片战争后,列强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造就中华民族工业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对民族工业起了诱导作用。

二、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4.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又称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背景:

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短暂春天”时间: 一战期间

(3)概况:

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纺织业中心: 由上海变为上海、天津、武汉三大中心。

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无锡面粉厂)

(4)结果: 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2.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1927——1937年抗战前夕)

(1)原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概况: 1935年以后,工商业发展创历史最高纪录。

3.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1)抗战时期:(1937~1945年)

状况: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原因:侵略战争的摧毁、官僚资本压迫,使民族工业发展困难。(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被吞并)

(2)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概况: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原因: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使美国商品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

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苛捐杂税使民族受到沉重打击。

三、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这是它未能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上一篇:父母课堂 案例教学教案下一篇:学术交流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