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的发展(精选8篇)
女权主义的发展 篇1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女权主义起源于西方,但在其在中国,这个不同于西方的典型东方国家中,女权主义的发展又有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本文从女权主义在中国的视角着手,研其在中国发展的特点以及中西女权主义的差别等相关内容。结合有关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事件,谈谈女权主义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关键词:女权主义中国差异影响
一、女权主义的概念
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权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女权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二、女权主义的起源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社会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传到中国,译为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等问题。
三、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
1、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源
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已传播到了中国。1902年,斯宾塞的《女权篇》被介绍到中国,这是中国近代翻译的第一本女性主义著作。1903年,约翰·弥勒的《女人压制论》和第二国际的《女权宣言书》也被译介进来,还有柳亚子所作的《黎里不缠足会缘起》。孙雄在《论女学宜注重教育》一文中,描述了女学东来的盛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当时中国流传之广、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可能有人会说,在中国历史上有千古一帝—武则天,晚清五十年,尽在此女慈禧太后,安史之乱的杨玉环以及两宋第一女词人李清照,这些人物的出现难道不能代表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源吗?没错,这些女性都非常杰出,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但这些女性也毕竟是少数,而且还是很多年才出那么一个。而女性主义既然称之为一种主义就,就应该是大范围的,能够带来广泛社会影响的运动。并不是一个或两个的出现就可称之为起源的。所以女性主义在中国的起源还要从20世纪西方女权主义传入开始算起。
2、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虽然女权主义在20世纪初就传入中国,但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阻碍,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而且一直作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附属品。一直到20
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女权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这一时期较将女性主义介绍到中国的是朱虹,她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妇女文学”校详尽的评述了女权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现实表现及其影响,拉开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序幕,具有启蒙的意义。
九十年代,世界妇女大会的到来成了女权主义的新起点。“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被带入中国,也第一次把妇女权利纳入了人权的范畴。“社会性别”的概念挑战了八十年代男女性别自然化的“本质主义”思维,而把性别归为社会构建的结果,这也形成了九十年代后期的女权主义的根本动力——消灭操演着性别不平等的社会运作机制。
随着中山大学的教授艾晓明在2003年创立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并带领学生排演女权主义话剧《阴道独白》,中国的女权主义思潮逐渐地走向了大众。
2012年,青年女权倡导小组BCome在北京成立。以肖美丽、赵思乐和艾可为代表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被媒体称作“青年女权行动派”。她们充满了创造性和行动力,有时甚至有些荒诞。她们把平权倡导诉诸话剧和行为艺术当中。其中最引人侧目的平权行动有倡导反家暴的“带血的婚纱”街头行为艺术、抗议高考招生性别歧视的“剃光头亮瞎教育部”行动、呼吁男女厕所厕位比例不均的“占领男厕所”等行动。这些行动给她们带来了不少年轻的支持者,也有的放矢地推动了国家政策上的一些改变。她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自我赋权,她们更多地想要影响制度,做游戏规则制定的参与者。
西方的女权主义通常发展为多个流派,而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更多的表现个方面的具体关怀。在现实话语的实践中,中国女性成长为话语主体,为社会的全面解放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还停留在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流派。
四、中国与西方女权主义的差异
1、起源过程和目的不同
“中国的女性解放,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自发的以性别觉醒为前提的运动,女性平等地位问题首先是由近现代史上那些对民族历史有所反省的先觉者提出,后来又被新中国政府制定的法律规定下来的”。从这句话既可以看出,中国的女性主义并不是西方那样,为女性的权利和幸福而战斗,而是在民族危机和封建压迫下,作为人的解放而发展的,所以一开始的目标就不同,发展的方向也就有所改变。中国的女权运动必然是在民族兴衰的大背景下才能被提及
2、中国的女权主义较为温和,而西方的女权主义比较激进。
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强调阴阳调和,讲究孝道。女主内,男主外。在家庭中女性还是有一定权利的。而西方女性在和父权制抗争的同时,还要和不同形式的反女权思想进行斗争。并且收到不同传统文化影响的中西方女性,在性格上大体还是有差别的。中国的女性从小就被教育要当一个贤妻良母,学会温婉,顾全大局,做一个“淑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女性抗争意识都比较薄弱。而西方的女性经历自由民主平等的熏陶,本性中就有一种权利的主体意识,因此总是能够主动的,积极的维护自己的权利。
3中西方女权主义中男性所起的作用不同。“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女权主义起源来说。中国的女权主义并不只强调女性自身个体解放,也不直接与国家、民族、社会以及男性群体对立,而是能够和男性结成同盟,把个体融入救亡图存的革命群体洪流中,个体权利让位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所以男性在这一过程中起来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得中国妇女只用了
1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女性用200多年完成的社会化。
4、中国与西方女权主义内涵上有所差异。
西方的女权主义在当代中国发生了变异。由“女权主义”变为“女性主义”由“妇女解放”变为“解放妇女”处于目标失落与对象错位的尴尬之中。五年前在一次采访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英桃教授说道:“中国人一谈起性别问题,常常会声明„我不是女权主义者‟,好像自称女权主义者是丑陋的事。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女权主义常常被丑化,甚至被妖魔化。”有些人倡导女权主义就是男女平等。男人办到的女人也要办到,甚至是大女子主义。这无疑是忽视了客观现象,漠视性别差异的。但这种女权主义在当今中国却好似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以至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慢慢的偏离了其原本的方向。
五、女权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落后挨打的中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了迅猛发展,社会环境也大幅度改变,女性的角色和地位也随之转化。女权主义也不再被当作民族解放的催化剂,而被赋予了其真正的意义:为女性争取权利,幸福和自由。当然这里所说的女性主义是理性的合理的女性主义,不是倡导男女绝对平等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传播与发展,使得中国广大女性敢于捍卫自己的权利。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妇女代表以新中国主人的形象出现在政治舞台。
1986年我国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为女职工“五期”保健制定明确规定。
2010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城乡低收入组中,女性比男性高19.6和31.4个百分点;在城乡高收入组中,女性比男性低38.2和51.2个百分点,可见在工资收入上女性还是处于不利地位。不仅是工资收入,在就业机会发展机会上女性都处于劣势。这些事实在女权主义的影响下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重视,一些政策相继出台。各界人士给与了更多的帮助,广大女同胞们也纷纷站起来捍卫自己的权。
.2015年的春晚被女权主义者抗议“歧视女性”。报道说,网络上发起抗议春晚歧视女性的请愿书征集到了1300个签名,并且得到了中国官方媒体《中国日报》和社交媒体用户的支持。这封抗议信指出,今年的春晚有44处针对未婚女性、家政、全职妈妈和其他人士的歧视现象。抗议信的联名者要求官方媒体中央电视台和晚会导演进行道歉。
还有周国平“直男癌”事件、“武媚娘剪胸”事件等等都有女权主义者的身影
这一系列社会事件的出现无不在说明,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开放,逐渐与世界接轨,女权主义要发展就必须要吸收欧美女权主义的精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克服自身的弱点,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不单单以某个社会事件来吸引眼球,而是以渊博的知识,实际的成效,合理的思维来推进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只有这样的女权主义才会被人们真正接受和喜爱。
参考文献: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探索与崛起
老子阴柔之道与中国当代女权主义唐超 前沿 2012(3)
二十世纪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宋敬敬牛瑞莲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八期
后现代女权主义对我国当代女性的意义 吴瑕
中国女权主义的国家革命责任及男性特色--兼论中西方女权主义差异 《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3期 程铭莉赵海月
当代女权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西方到中国 《学习与探索》 PKU CSSCI-2008年2期 李燕
从女权到女性——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与变黄剑,苏州大学,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异施旻,2003年02期,女权主义受众理论的中国化思考吉丽娜,吉林大学
女权主义方法论意义的中国化解读于晓琪,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闫占萍; 延安大学;社会研究(2011年14期)
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意识曾艳兵,台州师专学报, 1997年01期,
女权主义的发展 篇2
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对女性改变自身观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女性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得以觉醒和增强。
一、女权主义理论及女权运动的发展
女权主义总的来说是指“妇女要求身为人类的完整权利”。二十世纪, 英国女权主义的发展使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尽管女权主义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历了一段低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英国女权主义的复兴推动了英国社会的进步。时至今日, 女权主义的斗争仍然在继续。[1]
六七十年代是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迭涌的时期, 这次运动以美国人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很快便在女性群体中得到很大的反响, 并进而扩展成为一次席卷美国以及欧洲数国的大规模女性运动,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
弗里丹所说的“女性的奥秘”是一股使女性安于作母亲和妻子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社会强加给妇女的。这种“奥秘”损害了女性, 使妇女失去了个性的同时也失去了人性, 妇女的出路在于接受更好的教育并承担有报酬的工作, 换句话说, 就是女性必须取得经济上的独立。[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权思潮的兴起, 众多的女性开始像男性一样走出家庭, 独立谋生, 从而改变了被男性供养的局面, 取得了经济权, 这直接影响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而言, 女性在经济上越独立, 平等意识就越强。也就越不愿意接受传统的角色期望。
“60年代以后妇女大量参加工作。第一是因为当时兴起全球性的女权运动, 妇女的独立意识再起高潮;第二与当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有关, 传统经济部门相对衰落, 第三产业勃然兴起, 妇女就业恰巧适应了这种变化, 衰落的经济部门正是男子占优势的部门, 而第三产业中有许多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了工作, 妇女的角色不仅是妻子和母亲, 更是一个社会的劳动者。
女权运动对传统的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形成重大的冲击, 影响所至, 远远超出了妇女运动本身。女性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并出现了专门的妇女学科, 诸如妇女史、妇女人类学、女性心理学、妇女社会学、妇女文学史等等。七十年代, 激进女性主义者为自己的理念与主张往往不惜流血抗争, 示威游行。她们的理念、主张对传统的女性观念构成了挑战。而个人总是生活在时代当中, 单身女性受到了六七十年代的女权运动的影响。女权运动为单身女性提供了榜样。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单身的生活显得很有意义。“我无法表达我对女权运动的感激之情。不管你觉得自己多么糟糕, 总是有希望, 有设想, 有榜样。对榜样的记忆被重新唤起, 榜样不断更新。我确实从《妇女》杂志的女性形象中吸取了许多营养, 她们说:“你并不一定要过传统的生活。它并不是一种愉快的生活。这个世界上有精彩得多的生活。”她们认识到不结婚的女性同样可以很幸福。婚姻并不是自己的目标。
二、对英国社会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观念认为核心家庭是最稳固的家庭组织形式。但是这种传统观念的家庭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 伴随着种种反传统的激进社会思潮和女权运动的兴起, 在发达国家里表现出不稳定迹象。传统意义上的父亲、母亲、以及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单元, 在实际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少。
未婚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 出现了大量的未婚母亲, 自60年代起, 非婚生子女率大幅度提高。
家庭内部更注重的是夫妻关系, 在以夫妇本位为原则的家庭中, 双方更注重夫妻感情, 以及个人的感情体验。家庭的结合、分化, 皆取决于夫妇双方的情感、利益。现在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念, 如果双方合不来, 那就离婚, 由此造成单亲家庭越来越多。
女权运动的发展影响到两性关系和家庭价值观念的变化, 挑战了传统的家庭模式, 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这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的进步。女性意识的突然变化使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的女性有了更多的权利, 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宽容。以前人们认为无论是未婚女性或离婚的寡妇都非社会的常态, 单身女性是不完整的女性, 她们过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生活, 极度孤独、病态。但越来越多的人把它看作是个人的选择。
女人可以相对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许多女人得以不受舆论谴责地过着逍遥的独身生活, 职业妇女们可以选择不涉及财产关系的同居。离婚是许多城市妇女都感到轻松的经历。许多女人开始拒绝所有的名份, 既不做妻子, 也不做母亲。
总之, 由于大批的妇女活动家对男女平权、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懈奋争, 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经济独立性的增强, 才使得女性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赢得了自身的解放, 获得了话语权, 并对传统的社会观念构成了冲击。
摘要: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社会的进步, 对英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女权主义,社会观念
参考文献
[1]苏珊·爱莉丝·瓦特金斯:《女性主义》, 广州出版社, 1998年, 第1页
[2]王萍钱乘旦主编:《现代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 第1页
发展主义与消费主义的二元悖论 篇3
吴先生在书中论证到,毛泽东时代的重化工业发展道路,导致了经济效率的低下,人民生活的低水平维持,而改革开放以来重新调整发展思路,从而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至此,笔者认为,沿着吴先生的思路,我们可以将问题推进到一个更深的层面来思考,即所谓的中国增长模式的抉择,就是如何在发展中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尤其是在发展初期,都会遇到这一问题,但在当代中国发展的语境下,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以至于关切到中国增长模式的抉择。
就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发展主义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历史类型。早期西方的资本主义是以私人企业家为主力军的,奉行的是一种勤俭节约的资本主义精神,也就是韦伯所讲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正是靠着这种勤俭节约的资本主义精神,西方的资本主义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资本主义前几千年创造的还要多的物质文明”,也就是说,在西方工业文明初期,主要表现为一种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主义。而当代西方则进入了以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经济学上的突出表现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以需求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在这里,消费主义与发展主义并不是相对的,而是发展主义的一种形态,消费主义只是与提倡勤俭节约的早期发展主义相区别。
就中国的发展而言,作为一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自近代启动现代化以来,就一直面临着早发现代化国家在发展初期所面临的发展主义的主题,所以,我们看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又一次启动了发展的航程,与西方国家的早期工业化进程一样,同样面临着资本缺乏的限制,只不过西方早期的发展是以私人资本家为主要推动力的,而新中国现代化的又一次启动则在当时特定的国内国外环境中选择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并且中国的发展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相比,其环境和条件更为恶劣,面临着除资本之外的更多的结构性限制。由此,中国的发展更需要一种勤俭节约的精神,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一条普遍性的规律,这说明当时党和国家的领导集体对经济是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的。
在发展战略上,我们提倡勤俭节约,与早期的西方工业文明一样,奉行的是一种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主义,“勒紧裤腰带搞建设”,在城市实行的是凭票消费的供给制,定量消费;在农村,通过人民公社这一强有力的权力系统和提取系统提取了大量的资源,为新中国的早期工业化提供了较多的资源,从而初步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处于基础性地位的重工业体系,虽然有的还比较粗放,也就是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所诟病的“高消耗、低产出”,但有两点对后来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一是这些产业的机床和生产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代自己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二是,工业体系之间以及整个产业结构之间是相互配套的,在人民公社时期,我们正是靠着自己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工业体系为我们的农业生产配备上了现代化的机械,从而走出了传统社会农业发展的历史循环。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后,由于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上述发展战略,从而使中国的重工业体系遭到了重创,许多重工业基地如东北重工业基地等相继陷入了困境,与此同时,中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种典型的“轻型化”现象,沿海发达地区的轻工业如电子、纺织等发展起来了。这里同样有两个问题:一是这些行业的生产线大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我们的企业处在产业链条的末端,获得的收益极小,并且极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从而危胁国家的经济安全,我们本想以市场换技术,可这些企业需要的只是打工妹、打工仔,为了巩固资方在谈判中的优势地位,根本不会去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技师都是从国企挖过去的,并且出现了高级技师奇缺的现象;最为重要的是,这种轻型化的工业体系具有外向性,与国内其他行业和产业并不配套,是断裂的,这样一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会越来越依附于西方的经济体系,而作为一个大国,在这种发展路径之下,在比较优势之下,在从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性分工体系中获得短暂的好处并带来短暂的繁荣之后,因为丧失了自主的发展能力,终究会陷入到畸形的经济发展之中,这在很多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已得到了充分而鲜明的体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拉美化”现象。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集中力量搞建设,使当时人们的消费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提倡“缝缝补补又三年”,勤俭节约,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真正的韦伯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精神”,而非主流经济学家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当然,这里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问题是,党和国家提倡“勒紧裤腰带搞建设”,在管理上,同样表现出了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首先从意识形态上树立了“劳动光荣”、“节俭是美德”的主导地位,有意识地营造了与低消费相应的消费文化,建构出了一种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关于消费的新理念,使人们并不以节俭朴素为耻,而是引以为荣,其次,在这一时期,国家在从制度安排和意识形态上将高积累、低消费作为一种主导的发展战略的同时,也从制度安排上设计了一整套的福利制度,比如农村合作医疗、低廉的教育等,最大可能地降低老百姓的风险,并降低他们的开支。从而最终使新中国一跃而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新中国所取得的这一成就与马克思所赞扬的早期西方工业文明相比并不逊色。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篇4
【关键字】
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探索;建立;资本主义
【论文摘要】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共产主义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那一天起,人们追求社会主义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俄国的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有了一个系统的救国救民的指导思想。在当时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人的带领下,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习俄国,用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指导中国工农革命的高潮。最后终于在社会主义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衍生出了毛泽东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帜下,中国又先后有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提纲】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1、空想社会主义的建立
2、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二、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及发展:1、2、3、4、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现 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立和完善公有制,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五、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
1、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2、社会主义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的原因
【正文】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想,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空想社会主义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以最好的社会制度取代之。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爱脏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因此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2、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的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二、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疑问中明确指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一年之后,他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写道:“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实际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
终于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斯大林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是当时的苏联迅速由农业国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这也为以后的霸权主义奠定了基础,并在1936年12月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及发展
1、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得到传播。
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问,指出有少数资本家所把持的共和政治为社会主义所取代“仍不可逃的命运”,公开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
作为湖南学生运动领导人的毛泽东说:“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的指导”。
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也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的批准俄共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华,并说中国可以组织共产党。在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先驱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终于在1921年7月21日于上海成立。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及发展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路线。这也是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该路线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1930年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出版正式表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在江西瑞金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胜利会师后,在这里成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并大力开展土地革命。在反围剿失败后中共政府果断采取转移方针,并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中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中心的指导地位,既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思想和革命指导。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并在1937年夏,在抗大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路线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的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之后终于完成了武装夺取政权的任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毛泽东思想的知道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并且完成了中国的基本经济形式。
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现
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的中共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改革开放由此揭开。
改革开放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带领导人开创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带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知道全国各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4、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以来,确立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核心。他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这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的把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进而衍生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理论。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一定要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不仅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先进的社会制度,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创造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建立和完善公有制,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但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形势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纯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国有制。比如中国根据自己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探索了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
3、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列宁指出:不劳动者不得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训条,“这个简单的、十分简单和明显不过的真理,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基础,社会主义力量的取之不尽的泉源,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不可摧毁的保障”。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4、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文学艺术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此外还要博采众长,坚持抵制各种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人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五、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所谓生产社会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从个人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生产过程从分散的个人行动变为许多人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个人劳动成果变成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成果。社会化生产的这种性质,不能容忍生产资料和产品私人占有,它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和社会支配;对生产实行统一的社会管理,并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社会化劳动的成果。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劳而获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这样就产生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层次的社会制度,是公有制经济体制,是按劳分配的方式,所以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参考文献】
1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 篇5
1當代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2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权益等基本职能。3提高广大妇女素质、增强妇联活力4妇女参与社会管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5广大妇女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积极组织广大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必将有力地促进广大妇女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妇联工作的重大转变。6充分发挥妇联在协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7协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可以进一步拓展职能,在政府与妇女、市场与妇女、社会组织与妇女之间发挥更大作用。8夯实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活跃基层工作,在加强和完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9妇联组织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在广大妇女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努力提高自身文明素质,有序参与社会实践。10帮助妇女和家庭牢固树立正确的妇女观、民族观、宗教观,以实际行动捍卫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发展。立足家庭,面向社区,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和谐家庭创建统领学习型家庭等家庭建设,以家庭的和睦带动社区的融洽、促进社会的和谐。11深入推进妇联干部“走进妇女、共促和谐”主题活动,及时了解妇女群众的愿望和诉求,面对面地开展教育、帮扶、疏导和维权工作,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使广大妇女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12结合妇联组织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尤其是妇女工作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13新形势下的工作结合点和切入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新的精神面貌和新的工作状态,引领妇女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14要建立并完善了解妇女需求的工作机制、妇女利益表达机制、妇女矛盾化解机制、妇女情绪疏导机制、引导妇女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妇联基层工作保障机制,努力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基础牢固、覆盖广泛、充满朝气,有感召力、有凝聚力、有创造力的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篇6
一、对坏账损失的确认
关于坏账损失的确认,1993年颁布的新会计制度中,对企业应收账款规定:因债务人破产或者破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或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律过三年仍强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便确认为“坏账损失”。这一规定无疑是正确的,是以客观存在为前提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情况往往很复杂,对坏账的确认还不能单纯以上述两条为标准,还要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通过一定程序进行推理分析坏账是否存在,以避免虚假现象产生,从而减少损失。笔者认为,坏作损失除按规定的一般原则确认外,还应对“坏胀损失”形成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成因不同应区别对待,并依据客观因素按程序来认定。在认定坏账损失时注意以下几点:
1.因企业、个体经营者破产所发生的不能收回的账款,需有债务人所在地人民法院认定或公证机关的司法支书加以证明。个体经营者死亡的又有偿债义务的,应有人民法院以其遗产的司法处理意见或公证文书。对其遗产分割时,应优先偿还债务,剩余部分可分割;其遗产不足偿债时,其死亡人的遗产继承者应依法承担偿债义务。继承人无故不履行偿债义务的应通过诉讼程序解决,不应受超过三年的时间所限制,也不应轻易确定为“坏账损失”。
2.对超过三年而未能收回的账款需有向债务人追索的记录、人民法院的裁决书作证明。因自然灾害或非常事件造成的不能收回的账款,要有事发当地行政机关的证明或公证文书才能确认为坏账损失。
3.两人合伙经营超过三年的债务,合伙人都有偿还债务的义务,不应以非主要人员为由而不承担偿债义务,经司法协调处证明确不能收回的账款,才能认定为“坏账”。
二、坏账准备金的计提
新的会计制度规定备抵法计提坏账损失的方法有三种:销货百分比法;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法;应收账款余额分析法。目前,我国只规定企业采用应收赃款余担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金。应收账获余额分析法是依据坏账损失在应收回款余额中所占百分比的历史经验并结合当期实际情况来确定坏账损失的比率,其计算方法是用比率乘以应收账跃的余额计算坏账准备金的估计数。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它与以前的应收账款是相联系的,从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看,该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L.我们目前只限于采用一种方法计提坏账准备金不利与西方会计制度相衔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加入“关贸总协定”之后,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必将与西方会计制度相衔接,而我国只规定企业采用应收账款余额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金,与西方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金存在一定差异。这两种方法在同一类企业中计算结果是不同的,是不利于我国与西方财会制度相衔接的。
2.应收账款余额分析法,并不十分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由于应收账款余额既有本期的,也有上期的,在时间上存在差异,并没有考虑企业应收账款的时间长与短,因而计算结果尚不够精确。而账龄分析法是按照应收账改的时间长短划分阶段计算坏账准备金的,既考虑到应收账款拖欠时间长短,同时也考虑到应收账款余额的结构,因此计提坏账准备金更为精确、合理。因此,我国对企业计提坏账准备金可允许采用账龄分析法,也可根据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方法。
2、坏队准备全计提比率存在的问题
我国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金,其计提的比率各有不同,如农业企业、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计提比率为1%;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为2%;外商投资企业不超过3%;其他行业按0.3%-0.5%计提坏账准备金。由于规定计提比率不同,使得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金的企业,采用双重差额计提,许多费用支出标准、所得税、收益分配比率在无行业差别的情况下,在不同行业采用备抵法计算坏账损失的企业其税赋不均,且失去公平竞争的基础。即使是同行业,由于计提比率不同,也会影响实质上的经营业绩相同的企业,而在计算上显示出业绩的数值不同,难以得到较为公正的业绩评价,由此会产生不良后果。
1.“合资”及“独资”企业与国有企业间坏账提取比率不同,加大了“合资”及“独资”企业与国有企业间的收益的差异,加大了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性。其原因是“独资”、“合资”企业与国有企业间应付风险能力的差距加入。我国现行财会制度规定:农业企业可按年终应收账款余额的1%计提坏账准备,工商企业应按应收账款的0.3%-0.5%计提坏账准备,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如此少的坏账准备金是难以承担坏账带来的风险的。相同情况下,以“合资”、“独资”企业计提坏账准备金可按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报,有的还更高些。这样相比较,对“合资”、“独资”企业发生潜亏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应付市场风险能力就较强,而国有企业显然就处于劣势地位。
2.坏除准备金计提混乱,造成资金流失和失控,国家收入减少。坏账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遵循“谨慎性原则”的,不能过高估计和过高提取坏账准备金计提进行监督与管理,以使杜绝企业好账、活账计提准备金的现象发生。
3.部分企业依赖坏账准备金增加企业效益,放松经营管理。企业建立坏账准备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减税让利手段,增强企业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而支持企业生产。因此,从让利促生产的角度来看,坏账准备金对促生产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部分企业改变了国家关于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的初衷,往往是以此作为增加企业效益的手段。对此,本人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有关坏账准备金制度建立的目的及其精神实质的宣传,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制度。为了正确执行这一制度,建议国家税务机关和财政部门监督和协助企业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协助企业加强赊销业务的管理。
四、应采取的对策
1.改进坏账准备金的核算方法,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具体讲,应允许企业采用国际通用的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金,与此同时也可采用赊销百分比法和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不能只规定一种方法,可以允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企业可根据谨慎性与配比的原则,放宽计提坏账准备金的基数,如对企业的预付款、分期应收款,其他应收款等均可列入计提准备的基数。为了充分反映应收账款的真实情况,对应收账款报表应加文字说明。
2.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首先应加强发生应收账款关口的管理,把好赊销关:一是对企业发生的往来业务要建立商业信誉档案,对客户的信用程度有调查,并给划分等级,根据信用等级来确定销货额度,这样可减少应收账款。二是加强销售合同的管理,确定合理信用政策,严格销售合同管理,应做到手续完备。内容齐全,并能够适应市场价变动来确定信用期的长短,避免因市场物价变动而造成贬值和损失。三是建立企业内部应收账款清收责任制,对业务人员要明确谁赊销、谁收款,使每项业务落实到人。四是财务部门经常定期将应收账款按客户、欠款日期列出清单交业务部门,取得联系以便清收欠款。五是借鉴国际有效做法,即采用现金折扣办法鼓励客户提前付款减少坏账的出现。
这是网上下的一篇,你要写毕业论文要到知网上去找素材,在文章的最后还要有参考文献,还要有摘要和关键词,上面的只是文章。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光要有中文的还要有英文的。建议先写开题报告,为什么写此文,要如何写,有那些文章作借鉴。
女权主义的发展 篇7
关键词:女权社会主义思潮,中国女性,启示
西方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 它由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两大思想流派所构成, 自兴起就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它不单单是考察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妇女问题, 而且将妇女发展的前景与社会主义的命运前途联系在一起, 为各国女性的解放指明了道路。而我国“男尊女卑”的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 女性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至今屡见不鲜, 认真分析和总结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的精神实质, 结合当下中国女性发展的现状, 可以得到相应启示。
一、女权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
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内部派别的不同其思想内涵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女权社会主义者在前期比较关注女性在家庭领域的发展并作出相应分析, 而后期开始更加注重对意识形态中非经济领域的探讨;美国的女权主义者较多地从事探索性的宏观研究, 英国的同行们则一般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传统[1]等等。即便如此, 从女权社会主义中可以总结和提炼出共同的思想内涵,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男女平等”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
男女平等, 一般是指男女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履行相同的义务。尽管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业和技术的发展为妇女的解放准备了前提条件, 一大批妇女解放运动也使妇女争得了相应的法律和政治上的平等权利, 但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改变女性在社会中受压迫的地位和现状。首先, 家庭仍是绝大多数女性的主要活动领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女性在工作领域中职位相应地增多, 她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劳动中, 但其在家庭领域仍需要付出和之前一样的心血, 这就相当于女性要承担双重的压力和负担;其次, 女性对于家庭的牺牲较多, 却仍处于从属的地位。妇女在家庭中承担着最主要的家务劳动, 为家人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似乎已经理所当然地被视作是妇女应当履行的义务, 而也有很多女性是家庭暴力的承担者, 这显然对女性不公;第三, 女性在社会劳动领域处于弱势地位。表面上看起来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机会和人数越来越多, 但实际上劳动市场上存在较多歧视女性的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工时限制女性, 甚者女性怀孕会面临辞退的风险, 大多数女性限定在售货员、护士、小学教师等工资较低的职业范围内。让更多的妇女去参与社会劳动, 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大力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理念, 使妇女获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是女权社会主义者追寻的信念和目标。
2.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结合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女性的地位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但是其受压迫的情况依然存在, 其中有生理方面的原因, 也有社会层面的原因, 不是单一的, 而是具体的。毋庸置疑,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而在资本迅速集中, 经济高速发展,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同时,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社会不公平现象愈演愈烈。私有制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造成妇女地位低下的首要原因, 而比较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则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父权制。女权社会主义者把两者结合起来, 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不仅在于资本主义, 还在于父权制, 在于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结合。[2]而男性利用了这一点来强化他们的权力, 使妇女从经济根源上对他们形成依赖。
3. 妇女解放是以经济解放为主的整体性解放
女权社会主义者所强调的妇女解放是使其获取经济来源, 从根本上实现解放。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只有经济上实现了独立, 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 妇女解放亦是如此。如果让妇女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使其与男性享有同等的经济基础, 那妇女的话语权、社会地位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女权社会主义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 不断与时代的发展趋势相结合, 提出了妇女解放的三个方法:第一, 妇女进入劳动市场, 从中赚取一定的经济收入, 逐渐改变经济依赖性;第二, 家庭劳动以工资的方式计入;第三, 家务劳动社会化, 将妇女部分家务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提高其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这些都是实现妇女解放的重要路径。
二、中国女性发展的现状
自“女娲”之后, 中国已基本进入父系社会。纵观历史, 虽也曾出现过一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 譬如吕雉、武则天、慈禧等, 她们一度成为权倾天下、左右中华历史的大人物, 但总体来讲, 中国依然是一个极其讲究“男尊女卑”的社会。在新世纪里, 这种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越来越注重男女平等, 为女性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 但妇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 依然有许多地方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1. 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的现状
虽然我国一直在倡导“男女平等”, 也鼓励女性进入公共领域工作, 但是, 女性在公共领域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并没有改变。例如, 一些工作岗位会直接或间接地拒绝接受女性员工, 因为他们认为女性更适合去从事加工类工作, 如电子、纺织等, 而这些工作的薪酬往往并不理想;在机关事业单位中, 即便是同男性在相同条件下去竞争, 女性也总会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 因为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绝大多数的家务劳动, 她们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照顾老人和孩子, 当要获得一项职务或职称时就要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努力——虽然从情感上讲女性对于家庭的付出是她们所愿意的, 但这确实造成了男性与女性在竞争上的不公平[3];行政岗位中, 虽然近些年社会上关于“拓宽干部选拔路子”的呼声一直很高, 但不难发现, 我国行政单位里女性官员所占比例依然极小, 无论各级人大代表还是各省、市、县、乡政府单位, 女性官员的数量都只能算是总体中的点缀。
2. 女性在家庭领域的现状
中国父权制的价值观念由来已久。比如我国婚姻中自古有着“郎才女貌”的说法, 且绝大多数人都习以为常, 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父权制”的价值观念。因为“貌”是先天的, 而“才”是可以后天获取的, 对男性来讲, 先天长得丑并没有关系, 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来弥补, 貌丑但有才的男性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物质财富, 而女性往往被认为“无才便是德”, 这种观念无形中将男女双方放在了极不平等的位置上。又如, 我们经常说:女主内、男主外, 故而女性在家庭中往往要承担繁重的家庭劳动,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老人和孩子, 并且这种付出还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再如, 结婚的男女双方中男性会有着较高的学历, 这并不是男性比女性更聪明, 而是男性倾向于找一个学历低于自己且年轻漂亮的女性作为妻子, 他们天生不愿处于被驾驭的地位, 这就不难解释国内频繁出现的“女博士找对象难”这一中国特色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在农村, 重男轻女现象很严重, 当第一个孩子是女孩时, 妻子有可能会被公婆逼迫再生一个男孩, 甚至有的家庭在妇女怀孕时做B超性别鉴定, 一旦查出胎儿是女性便堕胎, 直至怀上儿子为止。中国人自古重视生育男孩, 并冠冕堂皇地称之为“为了延续香火, 传宗接代”, 殊不知女性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同样重要。
三、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
西方女权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压迫奋力反抗, 不断追求女性的解放, 她们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股左翼思潮, 这股思潮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生理等不同的方面都对当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分析她们受到压迫的原因, 尝试寻找使妇女获得解放的实际策略, 而事实上他们在很多方面确实已经做了相当深入的探索。[4]在一定程度上西方女权社会主义同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很多分歧, 但不可否认, 她们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和先进的意识形态依然远超其他女权流派, 其思想理论对于我国女性认识和解放自己有着较高的借鉴意义。
1. 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
“人人生而平等”, 作为一名女性, 如果要想得到应有的权利和自由, 必须要从意识上觉醒, 不能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同样的, 女性要想获得真正的解放, 首先要在意识上解放自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女性很容易产生一种人格上的依附心理, 潜意识里会以男性为中心, 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在新世纪, 男女平等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而是切切实实被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女性要树立足够的自信心, 志存高远, 心怀祖国, 勇于担当, 积极进取,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扮演好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角色,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充分发挥女性“半边天”的作用, 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2. 争取经济上获得独立
“男女平等”不能只是一句空话, 要实现男女在方方面面的平等, 就要注重将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到同男性一样的高度上来, 经济上的独立是男女平等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环节。女性只有愿意参与, 并且能够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去, 获得独立的收入, 才能摆脱经济上的依附性, 提高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经济报酬不仅是每个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履行的社会义务, 而且是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中女性应当享有的权利, 因为只有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才能在家庭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并进一步在社会职业的竞争中占有更加公平合理的地位, 获得自身的独立和解放。
3. 追求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 无论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还是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 女性都应同男性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其中政治权利是女性首先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女性应当更多地被允许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 享有相同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同男性一样平等地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 女性应该被给予公平的机会, 以便她们投身于国家建设、投身到社会政治领域中去, 真正实现法律上的男女平等, 发挥她们的潜力和作用, 从政治上实现解放。
美国《独立宣言》开篇即讲到, 人生而平等, 都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纵观人类历史, 女性在推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同男性一样重要的作用, 她们的贡献性并不弱于男性。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女性地位问题, 勇敢地为实现“男女平等”而奋斗, 不断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以早日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
参考文献
[1]段中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20.
[2]李丹, 陶思璇.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 2010 (11) .
[3]刘晓芳.从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看现代女性的发展[J].学术交流, 2004 (11) .
[4]张梅娟.从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看当代中国妇女问题形成的原因[J].绥化学院学报, 2005 (4) .
生态都市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篇8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口的集聚,城市的蔓延,使得城市化进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尺度、速度、范围。国内各个地区都不同程度的沾染了大城市病,污染问题、交通问题、城市废弃地、老城区更新等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几十年走过了西方几百年的城市化道路,因而问题显得更为复杂,从时间到空间、从思想到行为、从制度到实施都显现出了很大的不适应。城市中许多地方已经变得不再鲜活,同时也无法获得人们的理解。
但这一切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并且这些改变持续发生着,近十年可持续在逐渐成为了行业的主流思潮。特别是对于中国90年代之后的这代人,作为环境保护主义的原住民,未来二十年设计师的中坚力量,他对于生态环保、可持续等的理解更加深刻,生态意识方面也具有更大的自觉性。
城市在通常意义下总是疲于处理高密度建筑、交通设施、创造税收、各种社会不良问题,如交通拥堵、污染以及各种社会压力等等;而景观,以公园、绿道、行道树、散步道和公园等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也就天然的成为了缓解城市化问题的药方和安慰剂,生态都市主义是在全面总结并批判性的继承了景观都市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生态都市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在研究任何的思想和理念之前,如何看待历史上各种思潮的起因和结果是极具意义的事情,这在研究生态都市主义也并不例外。在景观历史长河中,最开始出现是为贵族服务,常以绘画作为蓝图,景观自然的便于艺术产生了内在交融。现代公园出现以后,景观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工业革命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景观又与生态站在了起担负起都市改造的历史使命。
1.环境保护运动的启蒙期
环境保护运动的出现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在各个国的兴起开始的,18世纪之前,欧洲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都极为优越,自然景色优美,环境宜人,土地肥沃,森林葱郁,水源丰沛,生态环境的问题并不在风景园林师的考虑范畴之内。此时的风景园林们忙于征服自然,认识自然的规律,拓险辟荒,却忽略了理解自然美的真正含义。当时古典主义园林遵循的规则与秩序也正是君权统治的象征,景观和艺术共同服务于城市建设,反映了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意趣,但也有些园林流露出的向往自然及回归自然中生活的理想和意趣。
18世纪中期各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向都市化前进的过程中,人口大量集聚,城市越摊越大,大家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居住、交通、教育、医疗、环境、心理等城市问题日益突显,恶劣混乱的城市环境和迅速蔓延的疾病使城市不再是温暖、舒适的栖居所,反而变成了令人恐惧和厌恶的地方。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作为改善城市环境问题和卫生条件的重要举措,大量的城市公园开始涌现。
诞生于1858年纽约中央公园宣告了现代公园出现。然而在现代景观理论的发展过程却显得模糊不定,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附庸在建筑和建筑学理论之下,景观一直作为建筑的补充出现。
2.景观都市主义
生态都市主义可追根溯源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战之后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建设如火如荼,经过20多年的城市建设城市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都市问题,城市环境成为制约社会成长的首要题目。你若细心去查阅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景观相关理论著作,
“环境保护”这个词少之又少,环境保护在那时还并不能成为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主流概念,甚至认为这是先进的象征。然而伴随着1 962年《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到来,环境革命开始了,叩响了生态与景观的合奏曲。
时任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副教授、现任哈佛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的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与1 997年正式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专业的高足,瓦尔德海姆深受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和伊恩·麦克哈格(1an McHarg)的影响。同时代,科纳做为麦克哈格的门生但两人对于风景园林的未来却有着激烈争论。瓦尔德海姆借鉴了两者的共同点,整合了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理念和科纳的城市设计思想,提升并系统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
3.生态都市主义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对与城市化进程中各种社会、环境问题的重新思考,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也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由于其本生观点广泛、学科边界的模糊,景观都市主义的观念也受到了学界的质疑和批判。
2009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院长莫斯塔法维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组织召开了“生态都市主义”大会并发表同名文集,本书将生态设计当做即有都市的紧急补救的措施和新兴城市的组织实践原则,认为生态都市主义是城市化过程中连接生态及其环境的重要纽带。并对生态都市主义及其未来进行全方位解读、展望,生态都市主义作为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论体系由此成形。
思考
当前中国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爆炸式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08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全球经济限入疲软,整个景观行业也借此回归到种理性的思考当中。“生态都市主义”等相关的理论为一股最新的思潮,虽然其论述与发展仍有待观察,其理论的成熟需要更多实践的支撑,但其特色却非常鲜明:它直接面对已建成的城市环境,在立场上也不同于消极的环境与自然保护,而是以“设计”城市中的人工生态来主动寻求城市发展的机会。
当然,该理论在中国实践起来并不容易,我国的情况非常复杂,很多现有的技术无法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未来的实践模式是多样化的,并且实践场地极有可能出现在城市中那些已经匆匆忙忙建成的,但之前规划设计时并没来得及细细考虑的遗弃空间,这些地点同样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