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女权主义

2024-10-13

《爱玛》女权主义(共5篇)

《爱玛》女权主义 篇1

《爱玛》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所著的六部小说中最成功也是最成熟的一部作品。是奥斯汀部小说中我最喜爱的一部, 小说的女主人公爱玛, 也是奥斯汀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角色, 在这一点上, 我的观点是与作者的观点一致的。也许是由于奥斯汀本人在现实生活中曾经历过种种痛苦和失落, 特别是在婚姻上。在现实生活中因女性身份受到的歧视, 所导致的失望, 失落及其他方面的不平等待遇使得作者在小说《爱玛》中创作出一个兼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即双性同体的理想的女性形象, 女主人公爱玛 (作者或许不是有意为之, 但是因其真正的生活经历使其在写作中无意间表现了出来。)

双性同体这一概念最先是由英国女性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引入到文学批评中的。双性同体在生物学上指同一个身体上既有成熟的雄性性器官, 又有成熟的磁性性器官 (雌雄同体) ;在构造及生理特征方面, 这些个体都是正常的雄性及雌性的混合体。心理学上则指同一个梯级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 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 即兼有强悍、果断、独立、专制等那男性特质, 和温柔、细致的性格特征。在文学批评上使用这一概念时, 一般会摒弃其生物学上的含义而注重发挥这一概念的象征寓意。伍尔夫在她的《一间自己的屋子》第六章中指出:“在我们之中的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 一个男性的力量, 一个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 在女人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最正常, 最适意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的生活, 精神合作的时候。”伍尔夫的“男性的力量”换言之是人们性格中的男性特质, 而“女性的力量”则指的是女性特质。“最正常, 最适意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的生活, 精神合作的时候。”则意味着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同时均衡的出现在人的性格中时是最为理想的。这正是在小说《爱玛》中所呈现的。爱玛不像伊丽莎白那样活泼, 调皮诙谐;也不像凯瑟琳那样天真幼稚;更不像范妮那样乖巧顺从。在爱玛身上似乎有一些与她们不同的特质。如果对爱玛深入分析, 会发现她的身上除了与其他五部作品中的女主角同样具有女性特质, 还多了些许男性特质。所谓男性特质在生物学上是指在形体构造及生理特征方面;在心理学上则指男性的人格特征。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在心理学上的男性特质。女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既有女性的美丽, 天真, 敏感等特质, 又同时具有男性的独立, 自信, 武断等特质的人物。

在小说最开始爱玛就被奥斯汀赋予这样的优越条件, “爱玛·伍德豪斯小姐端庄儒雅, 才思敏捷, 生性外向, 家境富裕, 仿佛上苍将最美好的恩赐集中施与她一身了。”“端庄儒雅, 才思敏捷, 生性外向”这些淑女们是应有的优秀品质, 但是“过分自行其是”和“天性稍有些自负”却是爱玛独有的, 这些性格特点更多的趋向于男性的人格特征。男性的人格特征, 即男性特质突出地体现在她的婚姻观, 以及她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

此外, 还有一点是不能被忽视的, 因为这一点是她具有男性特质的前提和基础。伊丽莎白因没有嫁妆而为婚姻的前景苦恼;范妮则是曼斯菲尔的庄园的穷亲戚, 寄人篱下;凯瑟琳因嫁妆少被蒂尔尼将军粗暴无礼地赶出了诺桑觉寺;埃尔诺更是因为贫穷不得不将深爱藏于心底;而爱玛却因“家境富裕”而免受困扰。“家境富裕”这一点不仅是爱玛独有的, 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家境殷实富裕与否控制着故事的发展, 影响着女主角们的命运, 特别是在婚姻爱情方面。事实上, 爱玛不仅仅是位富家女, 她是哈特费尔德宅子, 富裕殷实之家的一家之主, “姐姐出嫁后, 她早早便担当起家庭女主人的角色”, 因此她在经济是独立的。经济独立在爱玛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仅是使她具有男性特质的前提和基础, 而且是她的男性特质表现之一。

首先经济上的优越地位使得爱玛的婚姻观有异于当时的女性, 在与哈里叶特关于婚姻的谈话中爱玛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不仅现在不打算结婚, 而且我根本就没有结婚的愿望。”爱玛的独身宣言让无财无势的, 正为婚姻大事费心思的哈里叶特大惊失色, 困惑万分。因为对哈里叶特来说婚姻是对未来生活的保障, 如果不结婚或结不了婚就几乎意味着未来的生活可能会困顿无着。不仅如此, 在社会地位上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会被周围的人歧视, 被称作老处女。在当时的社会这样可悲的结局是绝大多数无财无势的普通独身女性可能要面对的。这是小说中贝茨小姐为爱玛轻视的原因之一, 这也是在《傲慢与偏见》中夏洛特明智而无奈地接受了愚蠢但富裕的科林斯的求婚的原因, 为今后的生活找到出路和保障。爱玛的解释更是一针见血的道明了其中的原委。“哈里叶特, 没关系, 我不会变成贫穷的老处女, 只有贫穷才会使独身者受到公众的蔑视!一个独身女人如果收入微薄一定非常可笑, 准会惹人讨厌, 老处女!正好是少男少女的笑柄;不过富有的独生女人从来都受人们的尊敬, 可以像任何人一样有理性, 一样愉快。”原来, 独身不是被歧视被嘲笑的原因, 贫穷才是问题的根本。经济和物质的困难处境限制独身女性的生活, 使他们在家庭和感情生活上处于被动状态, 在物质, 情感及精神生活上都不得不依赖于男性。奥斯汀本人就对此深有体会。1805年奥斯汀的父亲去世后, 她的母亲每年只有150镑的收入, 简和姐姐都没有结婚, 也没有收入。150镑根本不够维持乡绅这样阶层的普通生活。这使得家中的三位女性的生活陷入到困窘之中。她们不得不依赖于家中男性亲属的接济, 奥斯汀的兄弟们各自拿出钱来使她们每年有450镑的收入, 以维持普通的生活。但是她们还是不得为省钱一次又一次的搬家。这与《理智与情感》中达诗伍德母女们的境遇一模一样。这种经济上对男性的依赖在奥斯汀时代已成为绝大多数的女性头脑中已成为内置的观念, 所以哈里叶特在听完爱玛的独身宣言后大惊, “我的天哪!听一个女人这么说真是太奇怪了!”这句话有两层解读, 其一, 作为女性哈里叶特自己是从没有过这样的想法, 因此才震惊, 认为爱玛的想法奇怪;其二, 如果是为男性这样说就不奇怪了。但在小说中, 爱玛的财富使她的经济自由, 在物质, 情感及精神生活上都不需依赖于男性。也不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享受生活。爱玛清楚地意识到了她的经济基础, 才会发表独身宣言, 并且为自己的中晚年生活有着清楚的规划, “……我看不出到了四五十岁怎么会比二十一时缺少消遣内容。……至于说到感兴趣的目标, 热爱的对象, 那其实是症结所在, 不结婚要避免的头号大敌正在于此。我不会有任何问题, 我姐姐所有的孩子我都非常喜爱, 也是我关心体贴的。无论如何他们都足够我老年时实施与各种感情了。他们数目多的足够寄托各种希望, 带走各种焦虑。”爱玛对奈特里先生婚姻发表的看法更进一步的体现出她的男性婚姻观。“……他为什么要结婚?他独自在农场与他的羊和书籍在一起生活, 还有整个教区需要管理, 他对他兄弟的孩子尤其喜爱, 这一切足够让他幸福了。他没有任何理由结婚, 既不需要靠婚姻填充自己的时间, 也不需要婚姻满足自己的情感要求。”比较这两段有关独身生活的规划会发现它们是多么的相似, 尽管当事人有着性别之分。在爱玛看来, 如果有殷实的经济作后盾, 富有的独身女人可以享有同富有的独身男人一样的生活, 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婚姻不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 而不是她的归宿和退路, 富有的独身女人无须为生活所迫而结婚。在这一大点上爱玛以将自己与奈特里先生等同起来了, 忽视了他们之间性别的差异。换句话, 她将自己列到男性的行列中, 认为自己对未来生活有选择权, 有决定权, 是完全主动的。事实上, 在奥斯汀时代由于独身的男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可以自食其力的, 是不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的, 因此不会被公众蔑视, 被别人嘲笑的, 婚姻也就不是独身男人的被迫无奈的退路, 而是主动地选择。爱玛所拥有的财富将独身男女之间的差别消除了, 使得她能够拥有同男性一样的主动的选择权, 享受同样的自由。所以爱玛的婚姻观正是她性格中男性特质的主要表现。

其次, 爱玛性格中的男性特质还表现在她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爱玛首先是他的父亲伍德豪斯先生的保护人。伍德豪斯先生是“终生病魔缠身, 既不能锻炼身体, 也无暇培养心智, 于是未老便以先衰”。不仅如此, 伍德豪斯先生还十分敏感, 神经质, 多愁善感。“它是个神经质的男人, 有精神抑郁的倾向, 喜欢跟自己熟悉的人交往, 分手时总是感到难过, 他还讨厌任何变化。”作为女儿的爱玛不仅要在生活上照顾父亲还要在精神上支持他, 因为“他的精神需要有人支持”。从这样一位父亲那里爱玛不可能得到被保护的感觉, 也不可能有可以依靠的感觉。相反, 她需要时时刻刻关注父亲, 充当起保护人的角色。如果读过第十五章中的描写就更会觉得爱玛时父亲的支柱, 起着一个男性在危急时刻所起的作用。“……‘该怎么办呢, 亲爱的爱玛?怎么办?’这便是伍德豪斯先生的第一个感叹, 而且有一阵子他除此之外什么也说不出来。他望着她, 希望寻求安慰。”在爱玛好一阵安慰后他父亲“精神才稍稍恢复过来”。这样的场景在书中时时出现, 每当有异常情况或任何变化发生时, 伍德豪斯先生都会惊慌失措, 六神无主, 而爱玛就要出来主持大局。因此, 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坚强, 理智, 镇定, 强壮这些用于形容男性性格的词都与伍德豪斯先生联系不到一起, 而似乎用于形容爱玛的性格十分合适。父亲男性特质的缺乏, 应该是爱玛具有了些许男性特质的主要原因。

爱玛还充当着泰勒小姐的保护人, 尽管泰勒小姐她的家庭教师, 且比她大十几岁, 如同书中奈特里所说, “爱玛从十二岁就是家里的女主人, 也是你的 (泰勒小姐) 女主人。她失去了唯一能应付她的母亲, 由于她继承了母亲的天赋, 你 (泰勒小姐) 也只能服从于她。”爱玛认为是她一手促成泰勒小姐与韦斯顿先生的婚姻, 因为她知道“在泰勒小姐这个岁数上拥有家庭是求之不得的事, 也知道泰勒小姐能过上有保障的舒适生活多么重要。”同时她还想照顾一下埃尔顿先生, 尽管奈特里先生警告她不要这样做。如果说爱玛保护父亲和泰勒小姐是出于亲情, 不足以体现她的保护人的地位, 那么对哈里叶特的主动照顾和关心, 甚至是控制哈里叶特的生活则足以体现她的保护欲。

哈里叶特是一位孤女, 爱玛在哈特费尔德宅子中第一次见到她就“打定主意要和她保持关系”, 她要将哈里叶特介绍到上流社会中, “她 (爱玛) 要让她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风范”, 因为“可以显示出她 (爱玛) 的能力”。哈里叶特无财无势, 在地位和财富都与爱玛无法相提并论, 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能被介绍认识伍德豪斯小姐让她“满心喜悦, 充满感激之情”。爱玛性格中的男性特质让她产生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哈里叶特愿望, 并想控制哈里叶特的生活。同时她很享受, 很陶醉于这种被感激被仰慕的感觉。这正是男性保护女性时的感觉, 也是他们觉得女性需要保护的原因——因为女性是弱者。保护弱者是作为强者的男性责无旁贷的义务和权利, 使他们能力的张显。在张显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享受被感激被仰慕。但是, 为什么爱玛对同样身处困顿中费尔法克斯小姐却敬而远之, 更谈不上任何保护和照顾?“我们总是不得不正面相遇”, “我们从小就在一起, ……我们似乎应该相互喜欢才对, 可我们从来不。”。因为简·费尔法克斯除了在财富方面不及爱玛, 在性格, 才能, 思想, 素质, 修养, 容貌, 身材都与爱玛不相上下, 有的方面还高于爱玛。由于简·费尔法克不像哈里叶特那样处于完全的弱势地位, 爱玛从简·费尔法克斯那里不会得到哈里叶特那样的仰慕, 崇敬和感激, 更显示不出她的能力。此外, 作为同龄的女性, 爱玛清楚地看到简·费尔法克斯优于自己的某些素质, 比如在音乐方面的天赋, 因此多少有些嫉妒。但是从全书来看,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爱玛在书中是以强者的形象出现的, 充当着保护者而不是被保护者的角色。而女性作为保护者而不是被保护者这不仅在奥斯汀的时代是不同寻常的, 在当今也是如此。这足以体现爱玛的男性特质。

除了经济独立, 趋于男性的婚姻观, 以及她的保护欲可以让我们看到爱玛的男性特质, 她的自负, 武断同样是男性特质的表现, 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自信, 而自信则是那一时代女性所缺乏的, 是被归属与男性性格特质中的。正是由于在性格上同时具备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才使得爱玛在奥斯汀作品的女性形象中独树一帜, 散发着独特的光彩与魅力。成为一位不完美, 但是, 却是一位女性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

摘要:《爱玛》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所著的六部小说中比较独特的一部作品。小说中塑造了一位性格独特的富家女爱玛,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 运用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的思想理论解读女主人公爱玛, 分析其性格中双性同体的表现, 并浅析其原因。

关键词:《爱玛》双性同体,女性特质,男性特质

参考文献

[1]杨玉珍.“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2,(1):83-86

[2]孟智慧.《大海哪,大海》中的“双性同体 ”写作策略〔J〕外国文学研究.2006,(8):79-81

[3]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228-249

[4]简·奥斯汀:《爱玛》贾文渊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1,3,27-28,69-70,104-105

[5]Christopher Gillie.A Preface to Austin.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3 :133-144

[6]Debra Teachman.Understanding Pride and Prejudic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5-89

[7]Edward Copeland, Juliet Mcmaster.JANE AUSTE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6-75

[8]Elaine Showalter.《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6: 4-5, 73-100, 133-153

[9]左金梅,申富英.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0:228-233

[10]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120-121

爱玛命丧“经济舱” 篇2

透过飞机的舷窗,伦敦的希斯罗机场已经依稀可辨。“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天!”坐了整整20个小时的飞机,疲惫不堪的爱玛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婚期在即,准新娘爱玛这次是专程去澳洲采购结婚用品的。为了节省开支,她买了经济舱的机票。

飞机如期降落在希斯罗机场,爱玛拖着麻木的双腿,随乘客慢慢走下舷梯。想到即将见到前来接机的未婚夫,爱玛的心里充满了甜蜜……“不好,有人晕倒了!”舷梯上的乘客一阵骚动,只见刚才还好好的爱玛突然倒在了舷梯下,已经不省人事。

机场的急救车在最短的时间里赶到了出事地点,人们默默地祈祷爱玛能够平安无事。然而,不幸的是,爱玛再也没能见到未婚夫,她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就已香消玉殒。

是谁杀死了爱玛

“不!她才28岁!”噩耗传来,爱玛的父母和未婚夫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因为“爱玛生前非常健康”。他们希望警方展开调查,弄清爱玛死亡的真相。

对于爱玛的神秘死亡,一时间众说纷纭。有说自杀的,有说他杀的,其中的细节问题更成了人们推测的中心。然而,一份来自医院方面的尸检报告推翻了所有的猜想,报告称爱玛死于“经济舱综合征”。

对大多数人而言,“经济舱综合征”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词,在医学上又称急性下肢深静脉栓塞,是指经济舱乘客长时间坐在狭小的座位上,导致下肢血液流动不畅,形成血凝块,即血栓。这些血栓有的会自行溶解,有的则在乘客下飞机后随血液而流动,当进入肺部或心脏的一些小血管时,极易引起大面积栓塞,切断身体其他器官的供血、供氧,严重时将导致患者猝死。

“爱玛一直坐在座位上,没有听她说有什么不舒服,怎么会患上这种病呢?”同机的乘客对医院的诊断大惑不解。其实,从医学角度而言,“非常健康”的爱玛完全有可能在毫无先兆的前提下,因急性下肢深静脉栓塞,继而产生严重的并发症——肺血栓栓塞症而死。我们可以做如下的推测:

1. 假如爱玛的血液处于原发性高凝状态,或先天缺乏血液的抗凝因子,这些因素本身可以毫无症状,但发生深静脉栓塞的机会则大大增加。

2. 假如爱玛的某些解剖结构异常,如骨盆前倾,会导致髂总静脉受压,影响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容易形成血栓。

3. 假如爱玛在20个小时的飞行中没有活动过腿脚(同机的乘客称“爱玛一直坐在狭窄的座位上”),由于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曲,加上小腿腓肠肌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没有收缩运动,就会导致“静脉蓄水池”现象,即血液藏在下肢肌肉静脉丛,不进入大循环,很容易形成血栓。

4. 假如爱玛体内形成的血栓自身无法消融,它就会随着血液循环到处“游走”,在两种情况下可以危及生命,即股青肿和肺栓塞。股青肿主要是指严重的急性广泛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不多见。它的特点是起病急促,疼痛显著,几小时内整个患肢肿胀而充血、发冷、皮肤色泽发绀,全身反应强烈,出现发热、脉搏增速、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如果病期得不到缓解,肢体出现坏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可以说,股青肿的最显著特点是症状明显。肺栓塞是指血栓造成肺动脉部分甚至全部阻塞,引起呼吸困难、胸痛、咳血、紫绀、休克等症状。肺栓塞的严重程度根据血栓的大小而定,从小静脉初次脱落的血栓大多较小,即使发生肺栓塞,也不至于威胁患者的生命。但肢体主干静脉脱落的血栓往往较大,可堵塞肺动脉或其主要分支,从而造成患者骤然死亡。肺栓塞的最显著特点是症状不明显。

根据以上推测,只要爱玛在主观和客观上具备血栓形成的条件,而自身又缺乏消融血栓的抗凝因子,就可以发生急性下肢深静脉栓塞,即患上“经济舱综合征”。从爱玛发病前没有明显先兆和突然死亡的现象分析,爱玛极可能是因为大血栓完全堵塞肺动脉致死。

爱玛可以不死

“或许一片阿司匹林、一杯水或果汁、一次间歇性的小腿按摩或伸屈运动,就可挽救爱玛的生命。”

“爱玛事件”大大提高了“经济舱综合征”的知名度,但由此又引出了另一种极端行为。墨尔本的公司职员比尤利因工作需要经常乘坐国际航班,当得知“经济舱综合征”会危及生命,他从此乘飞机故意中途停留转机。无独有偶,新南威尔士州的库马一家,因为害怕“经济舱综合征”,宁愿损失1200澳元的订票费,取消了到美国的旅游计划。

其实,从医学的角度而言,不能把爱玛之死完全归罪于经济舱座位的狭窄。尽管经济舱乘客多,空间相对狭小,循环使用的空气会增加血黏度,进而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但是,人们完全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以防范“经济舱综合征”的袭击。

我们不妨将时间倒退,假设在长途飞机上,爱玛就做到以下几点:

1.登机后,爱玛系好了安全带,把腿尽量放在一个相对舒服的位置上,然后轻轻舒了口气。临行前二三天,爱玛就开始遵照医嘱每日服用一片肠溶阿司匹林,现在她精神百倍地准备长途飞行了。

● 爱玛生前做过体检,她的血液呈高凝状态,临行前服用阿司匹林具有抗凝作用,可以防止血栓形成。

2.根据医生的建议,爱玛特意穿了一双弹性长统袜。

● 小腿肌肉静脉丛是血栓的好发部位,弹性长统袜可以促进小腿腓肠肌的收缩,从而加强下肢的血液循环。因为腓肠肌的收缩运动犹如人体的第二心脏,充当了下肢血液循环泵的作用。

3.飞机起飞后,爱玛就好像患上了多动症,一会儿做小腿的伸屈运动,一会儿按摩小腿,还不时变换体位。每隔1小时,爱玛就要上洗手间,在狭小的空间频繁往复。

● 爱玛的所谓“多动症”就是在飞行途中不时活动肢体,这些动作有助于小腿静脉丛血液的回流,防止血栓形成。

4.面对空中小姐送来的各色饮料,爱玛的选择不是水就是果汁,其实咖啡一直是她的最爱,但医生的话她不敢不听。

● 在长途飞行中多喝水和果汁,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形成。血液呈高凝状态者,喝咖啡、茶或酒等,可能会使血液变稠,在飞行时最好避免。

爱玛就可以与“经济舱综合征”擦肩而过。所以就有这样的说法:“或许一片阿司匹林、一杯水或果汁、一次间歇性的小腿按摩或伸屈运动,就可挽救爱玛的生命。”可惜,爱玛可能什么也没做,只是“一直坐在狭窄的座位上”。

爱玛是不幸的,在离幸福一步之遥时被“经济舱综合征”夺去了生命。但是,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的“经济舱综合征”还是可以救治的。如果乘客在经历了长途飞行后或在飞行期间出现胸痛,或下肢突然疼痛,肢体明显肿胀,皮肤色泽暗紫,浅静脉显露或扩张,就表明很可能患上了“经济舱综合征”,应立即紧急呼救,并告诉医生刚刚长途飞行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立即送患者到医院救治。医生根据一些特殊检查,如彩超或磁共振血管显象等技术,即可对患者作出明确诊断,并对血栓形成的范围、时间和严重程度作出判断,这对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深静脉血栓至关重要,因为早期的血栓形成后,约30%可在72小时内自动消融,45%逐渐吸收,25%向近侧蔓延,累及主干静脉。主干静脉血栓形成范围越广泛,临床症状表现就越严重,而且具有血栓脱落并发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性。

目前,有两类新型的溶栓和抗凝药物(即尿激酶和肝素)已经研制成功,医生会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必要时,医生会立即用血管介入治疗方法植入下腔静脉滤网,有效阻挡脱落的静脉血栓,防止肺栓塞的发生,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对患者而言,一旦出现以上“经济舱综合征”的有关症状,应该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血栓脱落产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此外,必须将患肢抬高,高度大约为两个枕头,这将有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和消肿,是十分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警惕经济舱外的“爱玛现象”

“爱玛事件”告诉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经济舱也会成为夺命杀手。令人担忧的是,“经济舱综合征”并不仅限于发生在经济舱内。

据日本东京成田机场医院的统计,在过去的8年内,有25人因“经济舱综合征”死在该院。这个医院的医生说:“随着飞机乘客的增多,我们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患者也一年比一年多。”在这个医院,人们还获取了一条重要信息:不仅是经济舱的乘客容易患病,头等舱甚至是飞行员都有患病的危险。因为“在那25人中,就有一个飞行员”。

简析《爱玛》中女性主义观点 篇3

女性主义观点在小说《爱玛》中的具体体现。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奥斯丁时代英国的女性主义特别强调女性具有和男性同样的特质。或许是由于作者真正的生活经历无意间在写作中既塑造出一个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果断、独立、专制等男性特质,以及细致、温柔的性格特征的理想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爱玛。哈里叶特是一位孤女,无财无势,在地位和财富方面根本无法与爱玛相提并论,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她能认识伍德豪斯小姐让她“充满感激之情”。爱玛性格中的男性特质让她产生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哈里叶特的欲望,并想掌控哈里叶特的婚姻。她很享受并陶醉于这种被感激被仰慕的感觉。这正是男性保护女性时的感觉,因为女性是弱者,所以保护弱者是作为强者的男性责无旁贷的义务,这样的行为使得爱玛的男性特质得以彰显。其次,爱玛是一位很有权威的女性,她在家庭及社会中的地位源于她的智慧,而且由于爱玛的智慧与理智使她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爱玛是父亲伍德豪斯先生的保护人。第十五章中描绘出爱玛是父亲的精神支柱,在危急时刻她的勇敢与智慧一直支持这个家庭。“……‘该怎么办呢,亲爱的爱玛?怎么办?’这便是伍德豪斯先生的第一个感叹,有一阵子他除此之外什么也说不出来。他望着她,希望寻求安慰”。在爱玛好一阵安慰后他父亲“精神才稍稍恢复过来”。这样的事情常常出现,每当有异常情况或任何变化发生时,不喜欢变化发生的伍德豪斯先生都会不知所措,而爱玛就要出来主持大局。因此,可以用坚强、理智、镇定,这些用于形容男性性格的词来形容爱玛的性格。应该是因为爱玛具有了些许男性特质的原因,使得她在家庭与社会有着重要地位。女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既有女性的美丽、天真、敏感等特质,又具有男性的独立、自信、智慧等特质的人物。此外,还有一点是不能被忽视的。爱玛独有的“家境富裕”对其性格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奥斯丁持有复杂而又激进的婚姻观。也许是由于奥斯丁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婚姻上曾经历过种种痛苦和失落,致使塑造出的女主人公有复杂、激进的婚姻观。奥斯丁生活的时代是在父权制社会,女性不能享有男性那样的生存权,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甚至只得依靠婚姻来维持生计。当时的社会习俗推崇男性对女性持主动、积极的追求态势,女性则矜持地被追求的地位。然而,爱玛对婚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故事开始,爱玛就有终身不嫁的激进的婚姻观。她不想结婚是因为不想婚后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只要单身便可以永远享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她说:“我从来没像一般女人那样想过要结婚。如果我坠入情网,那真会是件不同寻常之事!但是我不会恋爱,这不是我的生活方式,不是我的本性……因为财产我不需要,职业我不需要,地位我不需要。”爱玛这种大胆的宣称自己不想结婚,这种骄傲、这种要与男子平等的自信;这种渴望自己命运由自己掌握;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对权力和地位极度追求的欲望,是爱玛女性自由意识的一种宣泄和反叛,也是作家向父权社会勇敢地发出挑战。这充分表明了作者的女性主义立场。在婚姻方面,爱玛拒绝结婚、拒绝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与奈特利的婚姻也是建立在互敬互爱的基础之上的,双方平等是成功婚姻的关键,爱玛与奈特利的婚姻是奥斯丁眼中美满的姻缘。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的婚姻观:“正当的婚姻关系应当是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结合。”爱玛的婚姻观是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的生动体现。

总之,正是由于在性格上同时具备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才使得爱玛在奥斯丁作品的女性形象中独树一帜,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一位不完美却是女性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不得不承认的是意识形态制约着文学形式。在小说《爱玛》中,一方面奥斯丁突破传统的女性形象的描写,公开反对财产婚姻观,另一方面有钱的爱玛、没钱的费尔法克斯小姐和哈丽特小姐这几位主要女性,最终都选择结婚这一体面的出路。这种大团圆的结局显然是受当时社会主流性别意识的影响,又让女性回到传统的家庭女性角色中,将女性最终还是定位在家庭这孤独的小舞台。小说所展现的崭新女性形象和性别关系,尽管有局限性,但却给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一种崭新的、自由的体验。小说对传统婚姻提出挑战,提倡以爱情、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婚姻,尤其对男女两性婚姻和谐共存的美好向往,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华.权利, 身体与自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爱玛》中“爱玛”的性格分析 篇4

《爱玛》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语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所著六部长篇小说之一, 于1815年出版, 被相当一部份评论家看作是她最成功的作品。但它却并不如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傲慢与偏见》引人注目。而我在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之后发现不管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还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上, 《爱玛》都是较为成熟的。

小说通过海伯里小村中的人与事, 刻画出19世纪初英国中产阶级社会的众生相。主要情节围绕女主人公爱玛与村中几个主要家庭中人物的关系展开。爱玛是个“又漂亮, 又聪明, 又有钱”的年轻姑娘, 由于具有这般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禁有点“自视过高”, 因而喜欢“随心所欲”。她自己打定主意不结婚, 却热衷于给别人牵线搭桥。而她给别人做媒, 每每不是“按照情理”, 而是“凭着异想天开或一时冲动”, 乱点鸳鸯谱, 结果闹出许多笑话, 吃了不少苦头。不过, 爱玛虽然没给别人撮合成一门亲事, 但她自己最后却坠入了情网, 与奈特利先生喜结良缘, 跟另外两对青年男女一起, 构成了《爱玛》的喜剧结局。

二、爱玛的性格缺陷

(一) 势利的爱玛

小说一开始, 爱玛就暴露出她在道德方面的不完善。她非常势利、自私、保守和主观, 但她却从未意识到这些是她的不足, 相反, 她总是自我感觉良好, 心安理得。生于富裕的乡绅士家, 爱玛从小受到良好教育, 但她却很势利。她瞧不起一切地位低, 家境不如她的人。她经常教育哈里特:要注意自己现在的身份, 要同那些地位低, 没教养的人划清界线, 别跟他们扯上关系。

(二) 自私的爱玛

爱玛也很自私。首先表现在“令人难过的事—令人略感难过的事—终于降临了—但又决非以令人不快的方式出现的, 泰勒小姐结婚了。”她从没想过是自己耽误了泰勒小姐的青春和幸福。另外, 爱玛做事也总是从自己的喜恶出发, 很少在意别人的感受, 这点可在她百般阻止哈里特接受马丁求婚的事情上略见一斑。

(三) 主观的爱玛

爱玛的主观臆断在小说里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她从来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很少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除非当她意识到自己错了。例如当她为哈里特选丈夫时从不在意哈里特本人的感受。

(四) 保守的爱玛

对于爱玛的保守, 玛丽。沃尔顿有过非常中肯的评价。她认为爱玛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反动和保守的人物, 门第观念极强。这点可在爱玛对婚姻的看法和态度上得到证明。爱玛坚持认为财产的多少和门第的高低是婚姻的关键。她认为农夫马丁根本配不上哈里特的身份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爱玛性格转变的必然

(一) 爱玛本身性格要求她改变

就爱玛本人来说, 她是热情的, 有头脑的, 再加上她十分优越的出生背景, 与当时的女性相比, 她是个相当独立和有主见的进步女性。这一点可以从她在海伯里是一位很有权威的女性中看出来。因此尽管她拥有势利, 自私, 保守和主观这些缺陷, 但当奈特利向爱玛求婚, 弗兰克在外祖母死后公开了和费尔法克斯的关系, 哈里特嫁了一直钟情与她的马丁这些真相大白后, 爱玛意识到桩桩事情并非她所猜测的那样时, 她能冷静下来反思省悟思考, 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 接受奈特利先生的教育, 正视自己的缺点进行改正, 而并非像当时那些一味寻求男性保护的没有头脑的弱女子一样的愚昧无知。当然她的转变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否则又怎能担当起女主人公的角色。

(二) 社会要求爱玛改变

就当时的社会来说, 英国在十七世纪时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要求建立相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和新的道德关系。十八世纪以理性时代著称, 也是个关注道德的时代, 人人都需要道德的引导。爱玛正是这样一个道德不完善的人, 她势必会随着社会现实的转变而面临道德变革问题。玛丽.沃尔顿的作品中写道:“十八, 十九世纪的社会准则和道德准则可以在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奥斯汀本人对此非常感兴趣, 她偶尔也在其作品中谈到此问题。十八世纪后半期以规定男女正确行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急剧增长。这是一个社会躁动不安和自我意识极强的时代, 而这种社会的极度不安和极度的自我意识又特别是对在全新的商业世界里像韦斯顿先生等正跻身于绅士和财主之列的中产阶级来说提供了一个似乎可以给予某种可靠引导的现代工作市场。女人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她们却只能发现自己在这陌生的财富中特别地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但是男人们也需要在这样一个多多少少已固定下来的半封建传统处于崩溃以及所有等级, 顺从, 依赖的制度处于危急时刻的社会里获取一条怎样赢得尊重和接纳的引导之路。”这段话真实的反映了当时英国所面临道德变革的迫切性。

四、爱玛性格转变的缺憾

随着爱玛性格道德观转变的同时, 爱玛的另一方面也穿插其中, 那就是爱玛的女权主义思想。女权主义指妇女要求在政治, 社会和经济方面和男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它的兴起主要是由于美国独立革命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人人平等”的思想以及工业大革命使得中产阶级的太太们完全依附于丈夫的收入, 因而她们被禁止参与劳动的现实。这样一来, 女权主义运动最初是来自于中产阶级的妇女们, 而爱玛正是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但她不想结婚, 她知道结婚意味着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她想和男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小说中的一段话就很明显:“哈里特, 我长得迷人还不足以促成我结婚, 我觉的别人迷人才行———至少得有一个吧, 我不仅现在不想结婚, 而且以后也不打算结婚。”“我的日子过的十分称心, 我要是结了婚, 肯定会后悔的。”正是由于爱玛极强的女权主义思想才使得她在海伯里成为一位很有权威的女性。海伯里的一切活动都有她的身影, 她在家庭及社会中的地位都源于她具有和男性同样的智力。

但是就在故事将要结尾时, 爱玛的女权主义思想也跟着结束, 这就是她转变中的一大缺憾。当她发现和她的所有看法一直相左的奈特利先生所做的所有判断都是正确的, 自己反而错的可笑, 并且发现自己爱的人就是奈特利时, 她选择了放弃和屈服。放弃了自己的女权主义思想, 屈服于时代的束缚。她终究还是逃不出她的时代给她所带来的命运。小说:“她心中的快活, 感激和极度的喜幸之情, 是可想而知的。影响哈里特未来幸福的唯一苦恼和障碍, 现在就这样消除了, 她真要欣喜若狂了。她还希望什么呢?什么也不希望, 只希望自己更能配得上他 (奈特利) , 他的筹划和明断一直比她来得高明。什么也不希望, 只希望她过去干的傻事能给她带来教训, 今后能谦虚谨慎。”这段话真切的描写出了爱玛由自信转变到了有那么一点自卑并且透露着那么一点点小女人的味道, 和之前所述的那个自信自立, 强烈要求与男人享受同等权利的爱玛相比, 有点突然下滑的感觉。她的转变是应当的, 也是必须的, 但是不宜过度。转变后的她还应该保存她本身就有的优点, 但她却误把优点当作她所犯错误的原因所在将之抛弃, 不敢再希望什么, 不再大胆的展示自己, 反而要将自己变的小心谨慎, 那岂不等同于那些小女人, 把自己推出了主人公的位置?正如沃尔顿所说:“爱玛变成了谦卑, 顺从的人妇是小说情节具有讽刺意味的扭曲, 其严重损害了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因为我可以看出一个显然有各种机会享受和丈夫平等权利的女人, 竟然将权利拒之于门外。”这样一来, 小说便给人留下了永远的缺憾感。

但这样的缺憾并不代表奥斯汀所塑造的爱玛不是进步的。正如我国的辛亥革命, 它虽然失败了, 但促进了中国前进的步伐。它是中国前进中必须的一个步骤, 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它阶级的局限性, 其社会意义还是积极的。而爱玛同样如此, 毕竟, 女权主义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 她同样由于时代的束缚逃不掉这样的命运, 但她进步了, 她是进步着的女性。

五、小结

本文就爱玛性格中折射出的道德观和女权主义思想两方面的转变来分析爱玛这个综合来说进步着的女性。爱玛由刚开始的为所欲为转变到后来的温顺体贴, 实现了成功的道德观转变, 符合社会历史进步的社会道德观发展规律。但同时又丢掉了她本身原有的女权主义思想, 回归到她所在时代的传统女性的一贯作风。一个人相对于一个时代来说太渺小, 爱玛无法与她所处的时代相抗衡, 因此她必定还要回归到她的那个年代。但能懂得人人平等的道德观, 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个人或那个时代来说都是进步的。

爱玛是一个美丽, 温柔, 善良, 热情, 有道德也自私, 独断, 有女权主义思想的女孩, 但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女孩, 即使再过100年也还是一样。

摘要:本文通过对爱玛的性格分析, 指出了她的性格缺陷及她自始至终的转变, 并且进一步的分析了她转变的必然和缺憾。由此得出人们的进步、尤其是女性在社会发展中进步的结论, 使本文的主题得以升华。

关键词:爱玛,道德,女权主义,转变

参考文献

[1]<英>奥斯汀.爱玛[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2]<英>吉尼亚.伍尔芙.论小说与小说家[M].上海译林出版社, 1986, 5

[3]刘洊波.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英国部分)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爱玛和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篇5

福楼拜笔下的爱玛, 是一个 “穿着镶了三道花边的蓝色丝绒长袍”、“指甲光亮, 指尖细小, 剪成杏仁形状” 的 “ 年轻女子”, “她美在眼睛, 由于睫毛的缘故, 棕颜色仿佛黑颜色。眼睛朝你望来, 毫无顾忌, 有一种天真无邪的胆大神情。”爱玛是外省一个富农的女儿, 幼时被父亲送去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结婚前, 爱玛温顺乖巧, 从不和父亲顶嘴;缝垫子不小心扎破手指头, 就把手指放到嘴里嘬了两口, 十分俏皮可爱;文中福楼拜以查理的视角对爱玛手部的描写, 刻画出了爱玛纯净、清澈的美丽;她在修道院读书回来, 会精心地把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送给父亲;虽然她呆在乡下并不开心, 但她依然会照顾好父亲的整个田庄; 她很时尚, 从衣着上的讲究到新式的发型, 她都追逐城里人的潮流。 她心里对爱情无限向往, 但同时她又保持传统的矜持。总之, 婚前的爱玛是这样一个纯洁、美好、渴望爱情, 充满浪漫气息的女子。

但由于幼时长期生活在修道院, 修道院的生活对爱玛的性情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文本中写道: “教士布道中间, 往往说起的比喻类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 在灵魂深处, 兜起意想不到的喜悦。”音乐课上的歌 “文字庸俗, 音调轻浮, 她在这里, 影影绰绰, 看见感情世界的动人形象。”爱玛沉溺于消极浪漫主义小说中, “书上无非是恋爱、情男、 情女, 在冷清的亭子晕倒的落难命妇、站站遇害的驿夫、页页倒毙的马匹、阴暗的森林、心乱、立誓、 呜咽、眼泪与吻、月下小艇、林中夜悚、公子勇敢如狮、温柔如羔羊、人品无双, 永远衣冠修整, 哭起来泪如泉涌”, “她巴不得自己也住在一所古老庄园, 如同那些腰身细长的女庄主一样, 整天在三叶形穹窿底下, 胳膊肘支着石头, 手托住下巴, 遥望一位白马骑士, 胯下一匹黑马, 从田野远处疾驰而来”。由于爱玛幼时长期生活在修道院, 其中封闭的环境、禁欲主义的说教、贵族教育方式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的消极影响使爱玛形成了一种脱离实际的浪漫心性, “她看惯安静风物, 反转过来, 喜好刺激”, “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 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 一种“病态的热情”在爱玛身体中滋长。

二、包法利夫人———现实被 “理想”打败

爱玛嫁给包法利后, 她随夫改姓, 成为了包法利夫人, 自此她的形象也开始由爱玛转变为包法利夫人。她开始试图做一个合格的“包法利夫人”, “她每天趴在窗口, 目送包法利外出的行医, 然后飞去一吻。”然而她发现夏尔“像人行道一样平板”、“不会游泳、不会击剑、不会开手枪, 什么也不会, 什么也不知道, 什么也不期望”, 如一潭死水掀不起一丝波澜, 包法利夫人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天真幻想都成了泡影。参加维利侯爵家举办的舞会, 成为包法利夫人思想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艾玛的眼睛总是不由自主地望着这个耷拉着嘴唇的老头子, 仿佛在看一个千载难逢、 令人起敬的活宝一样。他到底在宫里待过, 在王后床上睡过觉啊!”还有一位投信寄情的少妇也使她觉得浪漫。 总之, 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鲜花环绕的城堡, 缠绵绯恻的舞曲, 讲究的餐厅, 赌台上金路易的叮当声, 青白的瓷器, 灿烂的绵缎, 漂亮的家具, 每一个细枝末节都深深扎根于她的脑海。再瞧自己家里, “餐厅这么小, 火炉冒烟, 门嘎吱响, 墙壁渗水, 地面潮湿, 人生的辛酸仿佛都盛在她的盘子里了”。她悲叹自己命苦, 沃比萨的那些公爵夫人“腰身都比她粗, 举动也比她俗, 她只有怨恨上帝太不公道了。她头靠着墙哭;她羡慕热闹的生活, 戴假面具的晚会, 她闻所未闻、然却是自认理应享受的、 放浪形骸之外的乐趣。”而她的心 “和财富有过接触之后, 添了一些磨蹭不掉的东西”, 那便是无边无际、让人堕落的欲望。

三、追求激情却囿于激情

包法利夫人由于情绪化经常害病, 故包法利一家搬到了永镇居住。初到永镇跟别人交谈, 有时是包法利夫人在发问, 有时换上了爱玛;有时是爱玛在回答, 有时又换上了包法利夫人。赖昂来向包法利夫人道别, 有一小段文字短短两行却同时出现了两个称名:“包法利夫人背过脸去, 贴住一块窗玻璃;赖昂拿起他的便帽, 轻轻拍打他的屁股。爱玛道……”包法利夫人一副拒人千里的冷漠神态, 爱玛却依依不舍, 欲语还休。赖昂去了巴黎后人们谈到他是否待得惯时, “叹了一口气”的是包法利夫人;论及外省去巴黎的学生爱害伤寒病时, “不寒而栗”的是爱玛, 人物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 通过两个具有尖锐暗示性对比的代码轻描淡写地表现了出来, 细腻微妙而又含蓄深刻。

在永镇, 包法利夫人开始了她的梦幻爱情。一开始, 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莱昂正好符合包法利夫人心中对激情和风雅的向往, 他们志同道合, 且彼此欣赏。所以他们结伴一起去看包法利夫人的女儿、一起尽情享受玩游戏的快乐、享受护送礼物的温情。但是胆小怕事的莱昂经过感情的纠结后, 始终没有胆量表达心中的爱情。而包法利夫人, 她喜欢莱昂, 但她对爱情完美、浪漫的追求促使她等待爱情主动光临, 这样才符合她心中高雅而严谨的形象, 这样才能使黯淡的现实因爱情而升华到理想的境界, 正如书中所说的:“爱情, 在她心目中一个是突如其来的, 有如电闪雷鸣, 有如天际掠过的狂飙骤雨”。她渴望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 所以她强迫自己耐心地等待着。但是现实还是残酷的, 莱昂最终离开了他前往巴黎读书, 留下可怜的爱玛。从此, 对莱昂的思念成了她一切烦恼的中心。

包法利夫人的第一个情人是罗道尔夫, 他经常来往于大城市与永镇之间, 是个情场老手, 所以当罗道尔夫看见包法利夫人时一眼便看出“她讨厌他 (查理) ......小可怜儿, 巴望爱情, 活像厨房桌子上一条鲤鱼巴望水”。爱幻想, 爱浪漫的包法利夫人在罗道尔夫的撩拨之下, 轻易就失足了, 并且不可遏制地走向了堕落和毁灭之道。值得一提的是风月老手罗道尔夫讲过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话: “ 爱玛…… ” “……你这名字, 你这名字充满我的灵魂, 可是脱口而出, 你又禁止!包法利太太!…哎, 人人这样称呼你! ……其实, 这不是你的姓, 这是别人的姓!” 他重复一遍:: “ 别人的姓!”然而, 尽管这只是别人的姓, 爱玛毕竟已不再纯粹为爱玛了。她时而爱玛、时而包法利夫人, 时而既是爱玛又是包法利夫人, 时而两者皆非。这个过程中, 包法利夫人的不切实际变本加厉地发展起来。

包法利夫人被罗多尔夫抛弃后大病一场, 恢复不久就同夏尔一起去卢昂看歌剧, 恰好碰上了工作后的莱昂。而当包法利夫人在卢昂重遇莱昂时, 看到莱昂生活条件愈加好时, 她破碎的梦想似乎又有了希望。“她满怀希望, 她就要有钱人”, 即使当“她腻味他, 正如他厌倦她”时, 爱玛也会用尽一切办法, 比如打扮自己、送礼物等方式来重燃自己对莱昂的激情与热切期望, 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 此时的包法利夫人已经对生活厌倦, 只是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的残酷———莱昂不爱她、莱昂没有钱———疯狂地沉溺于与莱昂的情色之欢中, 试图用短暂的欢愉来麻痹自己, 欺骗自己莱昂可以给她想要的生活。此时的莱昂已被巴黎上流社会的不良习气所沾染, 他并非真心爱爱玛, 只是需要“一位社交之花, 一位有夫之妇......一个真正的情妇”来衬托他的社会地位, 所以包法利夫人不可避免地又一次遭到抛弃。此时的爱玛已经对生活绝望, 沦为了彻底的“包法利主义”的包法利夫人, 只有在死亡的弥留之际才感受到“一切欺诈、卑鄙和折磨她的无数欲望, 都和她不相干了。”

最后, 包法利夫人为了追求激情而债台高筑, 当她四处求助时, 情人的虚伪、玩弄一切事实都有摆在她的眼前。可怜的包法利夫人这时才明白那些所谓的爱情都是虚假的, 是无情的嘲弄, 是残酷的抛弃。她绝望了, 无处可走, 服毒自尽, 结束自己放荡不羁的生活。

四、结语

纵观全文来看,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沉溺于幻想、爱慕虚荣、愚蠢天真、情感疯狂激烈的妇女。她在现实中遍体鳞伤, 只好寄托于幻想, 沉溺于恋爱世界, 却忘了“对于男人来说, 恋爱只是生命的一部分”, 错把爱情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使得自己一直低到了尘埃里。受到了与身份不相符的教育并深受其害, 以及结婚时的草率, 导致了她寻求独立却找不到挣扎的出口, 浪漫的爱情占据了头脑以致于在两个自以为深爱的男人中丧失了自我, 最终心灰意冷服毒自杀。爱玛和包法利夫人两者一只在斗争, 在女儿与包法利夫人, 妻子与情人, 和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这些形象中, 她们时而融合为一体却又相互矛盾。爱玛的一生一直在追求激情, 但是却被激情所控制。爱玛选择了“死”, 因为“她无法住在巴黎”。爱玛的自杀不是逃避而是拒绝, 这是唯一一次真正属于她自己的选择。她以此解脱了所有的困倦, 最终获得了自由。爱玛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品, 就像爱玛死前写给查理的纸条上说的“不要怪罪任何人, 没有人错, 错的是命运。”

参考文献

[1]廖存希.包法利夫人中三类典型悲剧女性形象[J].文学教育 (上) .2014.04

[2]郑洁玲.理想砖家与现实超越——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2006.03

上一篇:露天边坡下一篇:调查诊断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