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发展(共12篇)
女权发展 篇1
全世界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历史现象。女权主义对体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之前, 研究女性参与运动的学术兴趣虽已日趋增长, 但没有明显的或持续女权主义视角的关注。体育社会发展到今天, 女权主义在体育社会的影响取得长足的进步, 被束缚的女性正破茧而出, 并谱写出女性特有的篇章。
一运动、父权制和男性权利
追溯体育的历史, 早期的体育完全是男性的世界。男性控制了体育机构, 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与阳刚之气、力量和优越性联系在一起。男性的优势被放大化为体育运动的魅力和实质所在。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 尽管大力提倡男女平等, 女性逐渐加入到体育社会中, 并且具有越来越多的影响力, 但体育仍被视为一种父权制机构, 而且是一种象征的和重构的父权制机构。通过调查表明, 如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和FINA这些国际化体育组织, 男性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男性对分享权力要求的抵制证明了体育中的男性霸权主义。反观女性体育, 有些媒体常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语言, 极力突出其外表, 刊登带有色情色彩的照片, 关注女性与运动员的情感表现并且拐弯抹角地鄙视女性, 以表明他们的地位身份。
二体育社会女权主义及其发展的必要性
过去提出有关女性和体育的问题运用的是男性中心主义的科学化模式, 女权主义学者早年的任务之一便是对此加以批评。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男女共同组成的, 体育社会虽然从男性社会开始, 但少了女性的膜拜和追求似乎一切就毫无意义。女权主义的发展可以实现体育社会决策的女性参与, 实现女性体育权利。因而, 从根本上认识和分析女权主义在体育社会中的作用, 将推动体育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1. 女权主义的定义
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外, 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2. 女权主义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 权利是相关的, 没有一个男人、女人或一群男人、一群女人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下能完全控制对方, 只有人们相对于对方有或多或少的权力。所以, 单一的权力群体是不可能生存的。
第二, 女性和男性在体育和锻炼方面的经验对社会和体育社会学都有着积极意义。对女性地位的认可和女权主义的稳定发展是体育社会和谐发展的助推器。
第三, 如果要在男女两性中发展出一种体育实践的社会和社会学意义, 那么女权主义者就担负着挑战并改造性别不平等的责任。女权主义在体育社会的积极发展必然会影响女性的社会遭遇和状况, 并使改造不平等性别关系的女权主义活跃在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上。
第四, 女权主义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男女平等, 更关键的是从女性的身心发展出发。激进的女权主义不是发展的目标。生态女性主义者已向妇女们发出警言:不要一味地强调与男子平等而无视自己的身心发展而过度地开发自己, 这样只能导致自己病态。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认清自己的精神世界, 文化女性主义主张重新估价与女性有关的价值, 开创女性的精神空间。她们需要获得真实个性的发展, 这就决定了女权主义的不断完善, 最终实现关爱、尊重女性和价值的真正体现。
三结束语
体育社会是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 它属于社会, 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追溯体育发展史, 男性的领导地位毋庸置疑。但随着文明社会的建立, 女性扮演的角色和地位逐渐受到重视。重新审视体育社会的两性关系, 正确对待女性在体育社会的地位是当今不可忽略的问题。女性曾经或仍然在体育社会中面临的遭遇, 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趋势势必促进女权主义在体育社会的发展。只有当女权主义健全地发展, 才可能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体育社会, 进而促进体育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瑟夫·马奎尔·凯文·扬.理论诠释:体育与社会 (陆小聪译)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2]卡尔·法斯丁.女子体育运动与媒体[J].体育文化导刊, 2005:60~61
[3]金梅、齐晓英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体育社会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5) :14~17
[4]李小兰、张宏宇.女性主义思潮的变迁与奥运女子体育项目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5) :23~25
[5]黄世华、蔡兴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女性的身体文化[J].体育学刊, 2006 (5) :33~35
女权发展 篇2
从影视中透视中国女权主义发展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编辑出版
学号:0121111712 姓名:梁森
导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女性的权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女性的价值也得到了肯定,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妇女运动和妇女研究从西方世界开始蓬勃,人们的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但是与男性相比,世界各国,个文化中的妇女仍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1],这样的处境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我们需要法律体系的健全,另一方面,女性需要树立权利意识,正确看待自己的价值。
摘要:
中国影视剧,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许多有志之士纷纷加入其中,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中,一些优秀的女制片人,女导演格外引人注目。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电影数量逐年攀升,创作题材也不再拘泥于构建英雄式的男性,而是塑造了大批的充满智慧,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女权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女性争取尽可能多的权益,在女权主义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中国的多数女性却得不到法律法规的庇护,制度的健全是一方面,而女性自身的权利意识却经常被传统思想所禁锢,难于启齿,或者碍于颜面不敢同罪恶作斗争。女性已不再应该忍辱负重,在一个文明的,法制化的国度,女性的权利意识逐渐在苏醒,相比百年前,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是这需要更多的人成为参与者。
关键词: 女权主义 影视 女性意识
一.中国女权主义的形成
1.五四时期的启蒙
五四运动以前,在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中国妇女长期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封建精神枷锁的束缚,她们在政治上没有自由,经济上不能独立,又不能
第 1 页
接受教育,生活境遇十分悲惨。有许多妇女为获得自由解放而进行顽强的反抗。然而,封建的经济形态决定了妇女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她们不能摆脱家庭的圈子回归社会劳动中去。也正因为这样,一旦中国妇女觉醒,她们的强大革命力便会带来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风暴。
在长达数千年封建统治中,真正自觉的妇女运动是在五四运动中揭开的。她们组织爱国团体,创办妇女刊物,从行动上、组织上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她们争取男女教育平等,主张社交公开,婚姻自由,经济独立,从思想上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她们直面封建旧思想的禁锢,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身姿。本文从五四时期妇女运动的几方面特点出发,讨论了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思潮兴起的原因,妇女解放所表现的几个方面及对后世的影响。
2.法律体系的建构
1949年年前的中国妇女,深受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毫无地位可言,所谓“三从四德”就是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行为最高准则。1949年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关于男女平等和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不断完善,先后出台了100余件涉及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和规章,构建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其他单行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律法规,彻底颠覆了千百年来妇女在家庭中被支配的地位,有力的促进了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和妇女自主意识的觉醒,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妇女成为一个政治上,法律上独立的社会人,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婚姻法》为基础的妇女解放是由党和政府从外面推动的,是一种被动式的社会性解放,而不是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
3.女权意识的逐步觉醒
改革开放后,妇女的自主意识逐步觉醒,大量直接服务于妇女的组织出现,权利意识与法律意识较以往显著增强,更多的女性走上了工作岗位,从而经济独立,在家庭的地位也发生了扭转,很多女性在婚后掌握着家庭的财政大权,在教育方面,女性能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女企业家,女政治家纷纷应运而生。
第 2 页
二.女权主义在影视中的凸显
1.女性导演,制片人队伍的庞大。
中国影视剧,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许多有志之士纷纷加入其中,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中,一些优秀的女制片人,女导演格外引人注目。例如著名导演李少红,由她导演的作品《橘子红了》,《大明宫词》,《新红楼梦》几乎家喻户晓,《橘子红了》是一部由李少红执导,归亚蕾、周迅、黄磊、寇世勋领衔主演的家庭伦理电视剧。该剧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中国清朝末年的江南小镇上,由容家大太太和佃农秀禾为代表的传统女性,以自身的经历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演绎的有关觉悟与抗争的动人故事。《大明宫词》主要讲述的是盛唐时期的大明宫地处长安城中,是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的生活舞台。即以武则天与太平公主这一对母女一生权力和情感的矛盾争斗为主线,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又饱含人生力度的故事。而这些作品中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女性视角成为了影片最为卖座的地方,不同于很多男性导演旷达豪迈的叙述风格,李少红导演的作品大多站在女性的角度,紧扣女主人公的命运,使影片更显细腻与感性,而瑰丽的画面色彩与梦幻的拍摄风格更显女性魅力。剧中,传统“好女人”的形象被颠覆,秀禾勇于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至情至性的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秀禾对爱情的追求终于打动了大妈,使她决定帮助秀禾,自己也不再做传统礼教做殉道者,女性的诉求与呼声被放大,冲击着这个以男权为主的社会,也流露着导演自身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2,以女性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增多。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电影数量逐年攀升,创作题材也不再拘泥于构建英雄式的男性,而是塑造了大批的充满智慧,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如《杜拉拉升职记》中的主人公杜拉拉,出身中产阶级,无背景有知识,依靠自己在职场中的辛苦打拼,八年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爱情与事业双丰收。在许多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女性也不再甘当陪衬,例如《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和《麻辣女兵》都是在讲述女兵接受部队的训练与洗礼,最终成为优秀特战队员的故事,虽然剧情略显幼稚,拍摄手法有待提高,但却也真实的反映了女性的政治军事意识在增强,不甘落后的思想。《甄嬛传》自开播以来就创国产电视剧之新高,直到现在依然被各大地
第 3 页
方电视台热播,剧中为我们塑造了以甄嬛为首的诸多后宫女性形象,她们有的原本单纯善良,有的生来刁钻蛮横,有的口蜜腹剑阴险狡诈,但最终只为了一份荣宠而展开了腥风血雨般的宫廷斗争,突出了女性的谋略与生存智慧,她们屈从男权,却又懂得如何利用男权,其中的残酷与无奈,可见一斑。电影《柳如是》再现了江南名妓柳如是飘摇的一生,柳如是虽出身秦楼楚馆,但却才华横溢,德艺双馨,她不仅精通音律诗词,而且关心国家安危与民族存亡,主张男女平等,她不甘心明珠暗投,以匹嫡之礼嫁给了尚书钱谦益,而在明朝灭亡的最后关头,她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民族气节,奋身投入荷花池以死殉国,这与贪生怕死的钱谦益形成了鲜明对比,给那些妄自尊大的男权主义者当头棒喝。柳如是在对爱情与生命的选择上,都是超脱的,有着男子都不可匹敌的勇气与见识,这与当代女性的爱情观,价值观都是不谋而合的。诸如此类的电视剧,电影还有很多,但反映的问题都是如出一辙的,女性渴望主宰自己的人生。3.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
女权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女性争取尽可能多的权益,在女权主义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中国的多数女性却得不到法律法规的庇护,制度的健全是一方面,而女性自身的权利意识却经常被传统思想所禁锢,难于启齿,或者碍于颜面不敢同罪恶作斗争。2002年,我国第一部反映家庭暴力问题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正式播出,反响强烈,主人公名叫梅湘南,是一位温柔知性的好妻子,可在婚后却总是遭到丈夫的猜疑与毒打。随着家庭暴力的持续升温,梅湘南也最终不再忍气吞声,开始懂得利用法律维护自己。该剧播出后,家庭暴力这个原本在许多女性眼里难以启齿的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20世纪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每年约40万个解体的家庭中,25%缘于家庭暴力。特别是在离异者中,暴力事件比例则高达47.1%。据资料统计,目前,全国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已高达30%[2]。这部剧的播出,使得许多人能够正视这一问题,既是我国女权思想的一次胜利,又号召更多的人去关注妇女的地位与命运。2003年播出的《女人不再沉默》与该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女主角苏静大学毕业之后来到杂志社工作,通过自身职务的优势帮助了许多遭受 第 4 页
男性侵害的女性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但她却也陷入被上司骚扰的尴尬局面,最终,她选择不再沉默,勇敢的向有关部门检举上司的行为。该剧中,沉默隐瞒往往是女性遭到侵犯之后唯一的做法,影片将这一想法表现的淋漓尽致,女性总是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不去伸张正义,家庭,工作,爱情,人生,一切似乎都会在罪行曝光之后离开自己,受害人内心受到百般煎熬,可罪犯却屡屡得手,也正是这些思想在作怪,也是整个社会为女性强加的传统贞洁观念在作祟,其实,父权社会对女性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早已该淘汰,这两部作品正是给予了我们这样的希望,女性已不再忍辱负重,在一个文明的,法制化的国度,女性的权利意识逐渐在苏醒,相比百年前,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是这需要更多的人成为参与者。
三.影视剧中所反映的问题
1.女性仍然“被观察”。
在一些国产电视剧中,女主角往往是以完美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高学历,相貌出众,家庭背景优越,性格随和开朗,心思单纯善良,无论是什么场合都能轻松地吸引周围男士的目光。这些外部条件犹如公式一般被嵌套在不同的女主人公身上,例如《裸婚时代》中的童佳倩,《婆婆来了》中的何琳,而她们的男友则相形见绌,家世平平相貌平平,收入不高,但却能使女主人公对自己死心塌地,当然不排除人品爆发的可能,我想更多的还是由于女性处于被观察的位置,所有的男性都在幻想着一个完美的配偶,在优秀的同时却也能听命于自己,这样的标准似乎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潜意识,男性可以被塑造的不着边际,而女主人公却要循规蹈矩的不偏离自己的人生轨迹,尽管白玉微瑕却能在电视剧的结尾痛改前非,人们对女性的高标准也潜移默化的引导者女性的价值观,使自己处于被观察的状态,在标准与自我之中难以取舍,女权主义所做的,正是将女性从男性的目光中解放出来。
2.难以摆脱爱情与家庭的宿命。
在电视剧中,女主人公无论在职场上有着多么突出的表现,但是最终的归宿却还是爱情与家庭,这与现代生活中许多女性的观点相吻合,在经历一番事业的
第 5 页
打拼,达到一个自己理想的圈层,在这个圈层中找到心仪的男性,如果制片人没有为女主人公安排美满的爱情和婚姻,那么在观众眼中,这个女性就是不完美的,例如在《杜拉拉升职记中》,女主人公在事业有成之余收获了爱情,和前者相比,这来之不易的感情似乎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中的伍媚,是典型的女强人,可是强大的内心和事业上的成就却更是衬托出爱情上的缺失,于是人们便会发出感慨“女人还是不要太强了,找一个好工作,家庭美满就可以了。”这便是国人对女性普遍的价值取向,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工作的目的就是以办公室为交友平台,充分展示自我并最终找到真命天子,完成人生大事,结婚就意味着幸福,而工作,只是通往幸福的阶梯而已。而男权主义的思想似乎更加深了这一观点,3.地方差异与经济差距使女权主义发展不平衡
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上的发展不平衡尤为突出,而这种不平衡也体现在了女权在中国的发展上,从一些农村题材的电影与电视剧中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及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女性在教育水平和生活方式上相较于发达城市的女性有着显著的差距,重男轻女的思想时有体现,“围着灶台转”的观念仍然根植于心,例如在电视剧《婆婆来了》中,女主人公何琳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千金小姐”而她来自农村的嫂子却与她形成了鲜明对比,她文化水平不高,包揽着家务农活,小心翼翼的恪守其道,相夫教子,却总遭到丈夫的抱怨甚至是殴打,这也是农村女性的真实写照。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中国的女权主义不但要在发达城市站稳脚跟,而且需要普及化,提高国民的整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女性权利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 [2]《女性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
丈夫和女权 篇3
他说他最蠢的一件事是逼我考博,否则女权就不会走进他的家庭。
其实很多东西都没有改变:菜仍然我买,饭仍然我做,衣服仍然我洗,意见不一致时仍然是他做主。好多的仍然依然如故。
就因为有一天我傻乎乎地将《第二性》跟萝卜白菜一齐端上饭桌,他从此变得非常警惕。
从此一切的事情都发生了质变。我的一切行为在他眼里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女权的色彩:自甘做家务是想韬光养晦曲线救国,企图实现女权专政;意见稍有分歧是想革新造反图谋不轨,妄图颠覆夫权秩序;如果情况恶化到吵架的地步,他就会急速调转话头,不再接招。
晚饭后我俩散步散步,常常在半路上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也有好的时候。比如他看到一本好书而价格又贵得让人心疼的时候,这时他表现得分外深明大义,宛如谦谦君子:女权嘛,是有一定道理的,要不人类之初怎么是母系社会呢?男女应该建立一种公平、合理、朋友式的平等关系才符合人性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这些道理从哪里来?都是我从书里看来的。
我大喜。以为他果真洗心革面,不失时机地抓了纸和笔,逼着他:写下来!写下来!他做悲痛欲绝状,郑重其事地签了大名和日期,然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新书。情况马上逆转,我这边还没有得意完,他的大男子主义又故态复萌:誓嘛,是可以发的,也是可以改的----在我的瞠目结舌中,他拖着长腔扬长而去……
我恼极,恨恨地发誓:我再不做饭,再不洗衣,再不逆来顺受,再不……我这回真的要女权一番,与他血战到底!
此后的情况可想而知。吃方便面的碗筷排起了长龙阵,脏衣服、臭袜子到处鬼哭狼嚎。直到再没有干净的碗筷可用,再没有干净的衣服可换。他自知自作自受,只好亲自披挂上阵。一边怪声唱着“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一边故意夸大动作逗我。我有点想哭,内心被一片温柔的烟雾掩映。可我还是暗自鼓劲加油:坚持冷战,胜利在望!可是还没等我完全取胜,突然的一个通知把丈夫招到了北方。
丈夫打电话来,说他昨晚写稿子又熬了一个通宵。
他说他很想我。
女权发展 篇4
关键词:女权社会主义思潮,中国女性,启示
西方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 它由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两大思想流派所构成, 自兴起就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它不单单是考察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妇女问题, 而且将妇女发展的前景与社会主义的命运前途联系在一起, 为各国女性的解放指明了道路。而我国“男尊女卑”的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 女性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至今屡见不鲜, 认真分析和总结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的精神实质, 结合当下中国女性发展的现状, 可以得到相应启示。
一、女权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
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内部派别的不同其思想内涵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女权社会主义者在前期比较关注女性在家庭领域的发展并作出相应分析, 而后期开始更加注重对意识形态中非经济领域的探讨;美国的女权主义者较多地从事探索性的宏观研究, 英国的同行们则一般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传统[1]等等。即便如此, 从女权社会主义中可以总结和提炼出共同的思想内涵,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男女平等”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
男女平等, 一般是指男女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履行相同的义务。尽管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业和技术的发展为妇女的解放准备了前提条件, 一大批妇女解放运动也使妇女争得了相应的法律和政治上的平等权利, 但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改变女性在社会中受压迫的地位和现状。首先, 家庭仍是绝大多数女性的主要活动领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女性在工作领域中职位相应地增多, 她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劳动中, 但其在家庭领域仍需要付出和之前一样的心血, 这就相当于女性要承担双重的压力和负担;其次, 女性对于家庭的牺牲较多, 却仍处于从属的地位。妇女在家庭中承担着最主要的家务劳动, 为家人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似乎已经理所当然地被视作是妇女应当履行的义务, 而也有很多女性是家庭暴力的承担者, 这显然对女性不公;第三, 女性在社会劳动领域处于弱势地位。表面上看起来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机会和人数越来越多, 但实际上劳动市场上存在较多歧视女性的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工时限制女性, 甚者女性怀孕会面临辞退的风险, 大多数女性限定在售货员、护士、小学教师等工资较低的职业范围内。让更多的妇女去参与社会劳动, 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大力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理念, 使妇女获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是女权社会主义者追寻的信念和目标。
2.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结合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女性的地位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但是其受压迫的情况依然存在, 其中有生理方面的原因, 也有社会层面的原因, 不是单一的, 而是具体的。毋庸置疑,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而在资本迅速集中, 经济高速发展,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同时,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社会不公平现象愈演愈烈。私有制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造成妇女地位低下的首要原因, 而比较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则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父权制。女权社会主义者把两者结合起来, 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不仅在于资本主义, 还在于父权制, 在于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结合。[2]而男性利用了这一点来强化他们的权力, 使妇女从经济根源上对他们形成依赖。
3. 妇女解放是以经济解放为主的整体性解放
女权社会主义者所强调的妇女解放是使其获取经济来源, 从根本上实现解放。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只有经济上实现了独立, 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 妇女解放亦是如此。如果让妇女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使其与男性享有同等的经济基础, 那妇女的话语权、社会地位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女权社会主义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 不断与时代的发展趋势相结合, 提出了妇女解放的三个方法:第一, 妇女进入劳动市场, 从中赚取一定的经济收入, 逐渐改变经济依赖性;第二, 家庭劳动以工资的方式计入;第三, 家务劳动社会化, 将妇女部分家务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提高其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这些都是实现妇女解放的重要路径。
二、中国女性发展的现状
自“女娲”之后, 中国已基本进入父系社会。纵观历史, 虽也曾出现过一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 譬如吕雉、武则天、慈禧等, 她们一度成为权倾天下、左右中华历史的大人物, 但总体来讲, 中国依然是一个极其讲究“男尊女卑”的社会。在新世纪里, 这种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越来越注重男女平等, 为女性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 但妇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 依然有许多地方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1. 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的现状
虽然我国一直在倡导“男女平等”, 也鼓励女性进入公共领域工作, 但是, 女性在公共领域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并没有改变。例如, 一些工作岗位会直接或间接地拒绝接受女性员工, 因为他们认为女性更适合去从事加工类工作, 如电子、纺织等, 而这些工作的薪酬往往并不理想;在机关事业单位中, 即便是同男性在相同条件下去竞争, 女性也总会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 因为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绝大多数的家务劳动, 她们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照顾老人和孩子, 当要获得一项职务或职称时就要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努力——虽然从情感上讲女性对于家庭的付出是她们所愿意的, 但这确实造成了男性与女性在竞争上的不公平[3];行政岗位中, 虽然近些年社会上关于“拓宽干部选拔路子”的呼声一直很高, 但不难发现, 我国行政单位里女性官员所占比例依然极小, 无论各级人大代表还是各省、市、县、乡政府单位, 女性官员的数量都只能算是总体中的点缀。
2. 女性在家庭领域的现状
中国父权制的价值观念由来已久。比如我国婚姻中自古有着“郎才女貌”的说法, 且绝大多数人都习以为常, 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父权制”的价值观念。因为“貌”是先天的, 而“才”是可以后天获取的, 对男性来讲, 先天长得丑并没有关系, 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来弥补, 貌丑但有才的男性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物质财富, 而女性往往被认为“无才便是德”, 这种观念无形中将男女双方放在了极不平等的位置上。又如, 我们经常说:女主内、男主外, 故而女性在家庭中往往要承担繁重的家庭劳动,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老人和孩子, 并且这种付出还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再如, 结婚的男女双方中男性会有着较高的学历, 这并不是男性比女性更聪明, 而是男性倾向于找一个学历低于自己且年轻漂亮的女性作为妻子, 他们天生不愿处于被驾驭的地位, 这就不难解释国内频繁出现的“女博士找对象难”这一中国特色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在农村, 重男轻女现象很严重, 当第一个孩子是女孩时, 妻子有可能会被公婆逼迫再生一个男孩, 甚至有的家庭在妇女怀孕时做B超性别鉴定, 一旦查出胎儿是女性便堕胎, 直至怀上儿子为止。中国人自古重视生育男孩, 并冠冕堂皇地称之为“为了延续香火, 传宗接代”, 殊不知女性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同样重要。
三、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
西方女权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压迫奋力反抗, 不断追求女性的解放, 她们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股左翼思潮, 这股思潮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生理等不同的方面都对当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分析她们受到压迫的原因, 尝试寻找使妇女获得解放的实际策略, 而事实上他们在很多方面确实已经做了相当深入的探索。[4]在一定程度上西方女权社会主义同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很多分歧, 但不可否认, 她们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和先进的意识形态依然远超其他女权流派, 其思想理论对于我国女性认识和解放自己有着较高的借鉴意义。
1. 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
“人人生而平等”, 作为一名女性, 如果要想得到应有的权利和自由, 必须要从意识上觉醒, 不能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同样的, 女性要想获得真正的解放, 首先要在意识上解放自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女性很容易产生一种人格上的依附心理, 潜意识里会以男性为中心, 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在新世纪, 男女平等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而是切切实实被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女性要树立足够的自信心, 志存高远, 心怀祖国, 勇于担当, 积极进取,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扮演好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角色,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充分发挥女性“半边天”的作用, 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2. 争取经济上获得独立
“男女平等”不能只是一句空话, 要实现男女在方方面面的平等, 就要注重将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到同男性一样的高度上来, 经济上的独立是男女平等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环节。女性只有愿意参与, 并且能够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去, 获得独立的收入, 才能摆脱经济上的依附性, 提高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经济报酬不仅是每个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履行的社会义务, 而且是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中女性应当享有的权利, 因为只有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才能在家庭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并进一步在社会职业的竞争中占有更加公平合理的地位, 获得自身的独立和解放。
3. 追求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 无论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还是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 女性都应同男性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其中政治权利是女性首先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女性应当更多地被允许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 享有相同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同男性一样平等地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 女性应该被给予公平的机会, 以便她们投身于国家建设、投身到社会政治领域中去, 真正实现法律上的男女平等, 发挥她们的潜力和作用, 从政治上实现解放。
美国《独立宣言》开篇即讲到, 人生而平等, 都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纵观人类历史, 女性在推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同男性一样重要的作用, 她们的贡献性并不弱于男性。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女性地位问题, 勇敢地为实现“男女平等”而奋斗, 不断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以早日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
参考文献
[1]段中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20.
[2]李丹, 陶思璇.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 2010 (11) .
[3]刘晓芳.从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看现代女性的发展[J].学术交流, 2004 (11) .
[4]张梅娟.从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看当代中国妇女问题形成的原因[J].绥化学院学报, 2005 (4) .
女权主义与后现代女权主义 篇5
女权主义,或称女性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等议题。
女性和女权都包含维护女性权益的意思,但现在女权主义这个概念一般人不太喜欢用,觉得太张狂,要夺男人的权。但是如果把女权理解成为女性的right而不是理解成为power,还是可以接受的。
女性主义诉求最早缘起于18世纪思想启蒙时代的欧洲,英国女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的《女权辩护》,便是最早阐述女权问题的专著。她提出,社会是根据最明智的方式建立的,它的构成以人类的天性为基础,但是,把陈规惯例当作为剥夺人类(包括男人和妇女)的自然权利辩护的理由,却是一种违背常识的荒谬诡辩,像依赖性被认为是女人的天性,为了保持身体的美和女人的光荣,就用比中国人的裹脚布更坏的东西束缚她们的四肢和官能.她认为抚爱和纵欲并不能代替夫妻之间的友情,德行若没有自由来培养,将永远得不到应有的力量,而一个人若服从除理性权威外的任何权威,就不能被称为有理性的或有道德的。“让妇女分享权利,她们将和男人在品德上竞争”,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最著名的女性主义口号。
其后也出现了个别先觉醒的女性的声音。如早在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Mary Woll-stone Craft)就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力》的论著。有组织的妇女解放运动的萌芽在19世纪开始出现,1848年,第一届女权大会在美国纽约州召开。20世纪初期,“男女平等”的主张得到了包括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某种程度的响应,例如,1920年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1928年英国妇女获得选举权。一直到这个时候,西方的女权主义声音都是和社会主流的“民主”、“人权”运动相呼应的。而在战争年代,大批男人走上战场,各参战国劳动力奇缺,国家以“爱国”和“男女平等”的名义动员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战后,从战场上回来的男人需要工作,国家又以做“贤妻良母”为由,要求女性为男人让出她们已经在社会占有的工作岗位,而且以往以女性战友面目出现的男性同路人也大都如是说。这迫使女性重新思考女性与男性的权力关系和性别角色内涵。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制度瓦解,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女权主义在这个大动荡的时期也更加派别林立,主张各异。既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也有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阶段以后,随着各种后现代问题的出现和后现代思潮的涌现,后现代女权主义也应运而生。女权主义批评家托斯尼曾将女权主义批评比喻为“花被褥”。琳达·哈奇恩提议说:“我认为我们再也不能谈论
单个女权主义,而应讨论多种女权主义,因为有多少种妇女便有多少种女权主义。”这说明,女权主义不仅与后现代主义共时,而且就其多元性而言,也与后现代主义相近。然而我们不可因其相近而将二者等同,这是哈奇恩在讲那句话之前首先强调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们将后现代主义视为“人文知识分子看待自己文学作品与整个社会之方式的明显变化”,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认为女权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多元理论中之一元.约翰·麦高恩就明确地将女权主义列为“四种最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之一。在女权主义者当中,也有不少人注意到了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着这种相近性(affinity),如弗格森、弗拉克斯、弗雷泽、尼科尔森、赫克曼、米斯和欧文斯。这一事实本身亦说明,女权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大氛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解构思想的影响,后现代女权主义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批判了以前的三大女权主义流派;批判已有的社会主体、历史、真理等理性的产物,指出女性地位的人为性和可争取性。同时,存在着争取女性平等地位的艰巨性。
首先,后现代女权主义首先是从否定传统女性主义的“男女平等”的概念进行批判的。在男权结构中,女性的自然作用和社会作用都是通过男性标准制定的。建立在“两性平等”的理论上的一百多年的女权运动认为,女人要取得社会政治权益就要进入男性的领域,用男性标准要求自己,把达到男性标准认为是女性的解放,这就掉进了男权单线型思维的陷阱。后现代女权主义要求在“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平等,才能构成真正条件和结果的平等。如在理论上,女性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力,有不同于男性的思维模式;在现实中,女性的就业应是考虑生理需要差异上的平等;在家庭领域内,女性应有主体化与客体化的权利。
其次,后现代女权主义对以往女权主义流派总体进行了批判。在当代,女性主义有三大主要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认为这些女性主义只是反映了在欧美发达国家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反对性别歧视的愿望,只局限于反对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实质上只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潮。进而指出,女性主义当中存在忽视妇女由于阶级、阶层、种族、地区、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以及把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模式全盘推广到第三世界的做法,所以女权主义应该是全世界妇女,包括第三世界妇女的产物,不该仅仅是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妇女的特权。这就把女权主义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不单单局限于两性之间,也包含了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认识和批判。而且,在批判的过程中,后现代女权主义指出,推行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只不过是发达国家的“中心主义”的辐射,女权主义试图不顾国情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的生产领域所提供的充分就业来寻找摆脱其它国家女性的奴役状况是一种浪漫的幻想。所以,各民族、种族、国家、地区、阶层的女性应根据差异来不断寻找适合她们自身的解放道路
最后,后现代女权主义对各流派不同观点的批判。自由女权主义认为妇女受压迫在于男性对妇女的偏见造成的,通过将妇女排斥于某些特定的生活领域之外而体现出来的。这里,自由女权主义说明了女性正由于被排斥于生产领域之外造成的。在这里,女性把矛头直接指向对立面的男性,有失偏颇。其实,男权正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男女性的二无格局应该说是几千年文化模式的产物。马克思女权主义认为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可以看作是资本家统治工人的必然结果。后现代女权主义认为它批判的只是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只适合于特定的资本主义,并没有说明女性受压迫的真正根源和指明摆脱的途径。因为有资本主义存在之前,性别分工和妇女的从属地位已经形成,经济关系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而且在受压迫的群体当中,也包括男性工人群体,在同类群体当中,女权仍是属于被奴役的对象。后现代女性主义指出单单的生理决定论、社会性别论等是不全面的,应考察女性从属地位的全过程,明了女性史不但是性史、生育史,更应是与人类社会并行的一部完整的妇女史。激进的女权主义认为妇女受压迫是父权制度的结果,在这样的制度下,男人群体拥有统治女人群体的权力。在权力的问题上,激进女权主义认为权力就是权威,是统治和剥削所有个人的权力,是统一的、是永恒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则主张权力是分散的、弥漫的,不应是集中于某个机构或某个群体,进而指出,妇女内部应实行“模式转换”,应从关注历史地位转换到关注更为具体的事物如女性的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家庭暴力等上。
后现代女权主义在解构了现存的一些被视为合法的理论之后面临着与后现代主义相似的最大问题是在于如何建构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有人批判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理论是不能够自圆其说的。如后现代大师利奥塔德在批判哲学不能成为社会批判的前提下,得出批判本身也当作局部的、非合理的结论,其间步子走得太快了。结果,他把玄学话语倒掉时,把大型历史叙事也倒掉了;把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剔除时,把大规模的不平等社会理论分析也倒掉了。正是如此,后现代女权主义在批判主体、历史、真理,解构了它们的终极意义的同时,却又在苦苦寻求女性的主体意识、女性的历史地位、女性存在的合法性,如此,仅存的一点点贫乏的批判资料是不足够对这一切进行批判的,无奈之际,后现代女权主义者只得在最低限度上重新拾起有关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的大型话语;有关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有关历史和文化特殊性的性别理论„„
足坛女权榜 篇6
一部女人的史诗
1999年,玛丽萨·迈尔成为谷歌第一位女工程师,此时谷歌公司刚刚成立;1963年,捷列什科娃成为全球第一个女宇航员,距离男宇航员登上太空仅过去两年;2000年,洛兰·罗杰斯成为英格兰足总第一位女性委员,距离英足总成立相隔多久?答案:137年……
137年的确有点长,但如果和下面这些数据结合起来,你会发现,这段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岁月也正好描述了一部世界足球的女性史诗:1990年,国际足联成立女子协会,距离现代足球诞生相隔127年;1991年11月,首届女子世界杯成功举办,距离首届男子世界杯相隔61年;1996年,女子足球被正式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距离首届奥运会男子足球比赛相隔88年……
“她世纪”
但如果你单纯把这部“女性史诗”当成一部足球女性的“斗争史”,那就错了。它的真正意义在于:这还是一本“女性成功学”。尽管女人从厨房走向足球场,要比她们走向政界和太空的道路艰难得多,但在这近一个半世纪里,女性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足球的追逐,而在今天,一些人已经开始收获果实。
1994年,特雷莎收购巴列卡诺俱乐部,成为西班牙足球历史上第一位女主席;1996年,英国厨娘迪莉娅·史密斯接手诺威奇俱乐部,成为英格兰足坛首位女主席;1997年,拉切尔·安德森成为第一位女性经纪人;1999年,出生于利物浦的洛兰·罗杰斯在收购特兰梅尔队后成为英格兰历史上第二位女主席;2002年,罗塞拉·森西在罗马俱乐部开始经理生涯,2008年则成为主席……几乎每隔一两年,就有一位女性出现在男子足球的最高领域。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著名的“长滩宣言”——2003年10月,国际足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召开第三届女足研讨会并达成共识:国际足联和旗下126个会员国家或地区将增加技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及管理机构领导层中女性成员的比例。
足坛女权榜
世界足坛的女权革命在这近一个半世纪里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出现在球场,充当观众或球员;90年代足坛的经济改革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出现在俱乐部工作岗位,尽管从事的都是接待和礼仪工作,但一些人已经开始接手管理事务;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更高一级的足球协会中,女性已经开始担当至关重要的角色。
比起女性在足球界地位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一些女人的出现,已经改变了足球的历史。她们之中,有些人是叱咤风云的经济精英,有些人只是不为人知的小角色;有些人改变历史,是多年奋斗的结果,有些人的改变,则只是一场意外……
15戴安娜·劳
Diana Law
今年5月16日,加里·内维尔正是从她手里接过了英超奖杯。让一个姑娘给冠军颁奖,弗格森怎么想的?但谁让她的父亲是伟大的丹尼斯·劳,戴安娜在曼联负责新闻和公关宣传,也是曼联品牌形象的负责人。
延伸阅读:在欧洲,担任俱乐部公关和宣传工作的,大部分是女性。这其中的优秀者还有国际米兰商业部主任凯蒂娅·巴西、汉堡公关经理卡特娅·克劳斯、罗马新闻官克里斯蒂娜·马佐莱尼等。
14 安娜·乌尔基霍
Ana Urquijo
2006年,乌尔基霍成为毕尔巴鄂俱乐部108年来首位女主席,尽管2007年时她把位置让给了马库瓦,但女皇没有离开,只是退居幕后。
延伸阅读:众多周知,毕尔巴鄂是一家具有深厚地域色彩且注重传统的俱乐部,该队的球衣就曾保持过110年“清白身”。而在2006年就能让一位女性出任主席,只能说乌尔基霍具有非凡的能耐。
13 莫亚·多德
Moya Dodd
今年4月,在无人竞争的情况下,澳大利亚人莫亚·多德成为亚洲足联历史上第一位女副主席。7月,她又成为亚洲足联法律委员会主席。
延伸阅读:她的上任将提高澳大利亚在亚洲足联的地位,这对中国足球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12 维多利亚·贝克汉姆
Victoria Beckham
这位过气女明星改变了他丈夫的一生,也改变了现代足球的审美方式。足球正是从贝克汉姆夫妇开始,正式进入偶像时代。
延伸阅读:“太太团”的名称由此而来。
11 焦万纳·梅兰德里
Giovanna Melandri
梅兰德里是意大利足坛最有权势的女人。这位意大利美女体育部长在“电话门”后的“净足运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球场骚乱事件后,又是她第一个站出来,呼吁重建意甲。
延伸阅读:她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影响到意大利联赛的运行。
10 法里娅·阿拉姆
Faria Alam
英足总前秘书,正是她爆料英足总的“性丑闻”事件,导致英足总的两位高官落马,连英格兰队主教练埃里克松也差点被拉下水。而在那件不光彩的丑闻过后,英足总很快就开始了一次彻底的改革。
延伸阅读:别惹女秘书
女秘书永远是知道俱乐部真相最多的人。今年年初,皇马女秘书克里斯蒂娜·贝尔穆德斯在接受采访时大爆卡尔德隆时期球队黑幕,指控皇马在球员转会过程中采用了不正当手段。尽管俱乐部极力辟谣,但仍说出了一个真理:小心你的女秘书。
9 贾基·德格
Jakki Degg
2000年1月,《太阳报》“三版女郎”贾姬一脱而成为“足球宝贝”的鼻祖。
延伸阅读:尽管她的名气比不上那位波霸乔丹,但她的“脱掉”却使现代足球彻底进入了娱乐时代。很难说,到底是这些三版女郎消费了足球,还是足球消费了她们。
8 玛丽亚·特雷莎·里韦罗
Maria Teresa Rivero
在十年前,特雷莎就想卖掉自己的球队,但直到现在,她依然没能如愿。不是没有人愿意收购她的球队,问题是没有人能够取代她在巴列卡诺球迷心目中的地位。
延伸阅读:很少有人知道巴列卡诺也是马德里城的一支球队,作为西班牙小俱乐部的代表,特雷莎老太太从来就没有正眼看过皇马主席佩雷斯,她或许会成为拉波尔塔最好的伙伴。
7 玛尔塔
Marta
玛尔塔的出现使“美丽足球”在女子领域也成为了可能,也使女子足球越来越受到男性的关注。当然,关键是,女子足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赞助商的青睐。
延伸阅读:其实在女子足球里,也可以出现像小罗这样的技术天才。
6 安娜·玛丽亚·普罗丹
Ana Maria Prodan
安娜(穆图的经纪人)只是足坛众多女经纪人中的一位,之所以选择安娜,因为她是个美女。
延伸阅读:自从1997年拉切尔·安德森成为第一位女性经纪人后,女性经纪人的身影已经越来越常见。2007年西班牙足协认可的333名经纪人中,有9位是女性,而在此之前,意大利已经有女经纪人了。
5 洛兰·罗杰斯
Lorraine Rogers
罗杰斯说:“如果有一天她不再是特兰梅尔队主席,那就意味着她死了。”出于她对足球的这份热忱,以及她作为英格兰足总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官员的经历,罗杰斯在女权榜上理应有一个体面的位置。
延伸阅读:在根深蒂固的英足总中,她开创了代表女人说话的先河。
4 弗兰切斯卡·梅纳里尼
Francesca Menarini
今年7月初和“老狐狸”莫吉的一顿饭局使这位博洛尼亚的女掌门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为了足球,44岁的弗兰切斯卡至今未婚。
延伸阅读:作为全意大利最痛恨尤文图斯的女人,如果真的得到莫吉的帮助,下赛季的意大利足球版图或许会发生变化。
3 罗塞拉·森西
Rosella Sensi
如果外国财团收购成功,下个赛季罗塞拉就将离开她钟爱的罗马,但她曾经改写了罗马队的历史,当年在森西家族在就是否收购罗马队进行家庭投票时,正是罗塞拉的赞成票才有了“红狼”的今天。
延伸阅读:一旦罗塞拉离开罗马,很多球迷都会惋惜不已,一个象征着罗马足球的家庭将不复存在。
2 尼娜·布雷斯韦尔-史密斯
Nina Bracewell-Smith
去年12月19日,尼娜女士离开了阿森纳董事会,这位过去阿森纳俱乐部第二大股东曾和外国资本战斗了近一年,尽管最终仍成为俱乐部内部斗争的牺牲品,但她得到了温格教练最好的评价:她是一个好人,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离开。
延伸阅读:她的离开可能使阿森纳成为第二个切尔西。
1 阿曼达·斯特夫利
Amanda Staveley
析《简爱》与女权的崛起 篇7
1.1 夏洛蒂·勃朗特时代背景下的妇女地位
《简·爱》问世于1847年的英国。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决定了《简·爱》的故事情节离不开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经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简·爱的人物形象正是该书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人生写照。而夏洛蒂的人生经历根源于其所处的而历史时代。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极大的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 并使得英国的国内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英国因此而一跃成为工业强国。到19世纪中叶, 英国的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成为英国的统治地位。这时, 英国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在此时的英国, 机器生产以及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技和创新是一场革命, 改变了英国乃至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 在英国社会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对立的社会阶层。资产阶级不断强化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利用, 广大无产阶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中劳动妇女的地位尤其低下和悲惨。
在英国维多利亚和爱德华的君主统治时期, 在国家社会层面上, 妇女多属于被奴役、低下的社会阶层, 而在婚姻家庭中, 受传统的男尊女卑以及夫为妻之纲思想的影响, 妇女处于依附于男性的地位。[1]即使在婚姻关系中, 夫妻关系不和, 妇女经常会受到家庭暴力, 甚至被丈夫遗弃。如夫妻感情的确已经破裂, 享有解除夫妻关系权利的一方在于男性, 妇女无权解除婚姻。工业革命虽然使机器生产中男女工人的体力差异基本上不起作用, 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妇女的工作待遇很差, 而且往往只能从事又苦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19世纪上半期, 妇女们大规模地走出家门, 成为独立赚取工资的劳动者。但妇女处于低就业、低工资的状况。[2]《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正是生长在这么一个年代。
1.2 简·爱的原型: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的个人遭遇是19世纪中叶英国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反映, 其原型人物则是该小说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夏洛蒂生于1816年的英国乡村一个贫苦的家庭, 母亲早逝, 父亲是一个贫穷的牧师。夏洛蒂八岁时便和姐姐和妹妹一道被送到慈善学校读书。在慈善学校, 不仅生活凄苦, 而且经常受到嘲笑和打骂。她将这段生活反映在《简·爱》中, 小说中的简爱自幼父母双亡, 被寄养在舅妈家, 经常挨打挨骂, 肉体和精神都遭受到了极大地伤害, 后来又被狠心的舅妈送到慈善学校。童年的生活给夏洛蒂留下了不灭的影响。所幸的是做牧师的父亲学识渊博, 也曾经常指导夏洛蒂读书看报, 为夏洛蒂日后文学道路上的成长起到了启蒙作用。夏洛蒂也曾到有钱人家去做家庭教师, 而家庭教师在当时是备受歧视的职业, 这些经历带给她心灵的只是痛苦和伤害, 但给她在描写小说《简·爱》中的女家庭教师时提供了素材。夏洛蒂遇到过两次求婚, 一次是她女友的哥哥, 另一个是一个年轻的牧师。但两次都被她拒绝了, 原因是她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爱她。小说《简·爱》中的圣约翰集中了夏洛蒂两位求婚者的身份, 他既是简爱的表哥, 也是一位牧师, 求婚的目的完全是出于传教的需要。她默默忍受所有的伤痛, 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简·爱, 一个出身贫微、相貌平平的家庭女教师, 她吸引了财智皆具的罗切斯特, 靠的是她高尚的品质。正如该小说中女主人公的一句自理名言:你以为我贫穷且相貌平平, 我就没有感情吗?当我们穿过坟墓, 同等的站在上帝的面前, 我将使你难以离开我, 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
2“疯女人”伯莎的命运
《简·爱》的故事中有两个女人。一个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 再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简·爱。二者身世不同, 性格不一, 命运各异, 相互为表。伯莎是作为简爱的反衬而存在, 只是作者用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道具。她的故事形象都是由她的丈夫——罗切斯特从反面描述的。婚前的伯莎曾经也是个远近闻名的美人, 在西班牙城以美貌著称, 有众多的追求者, 罗切斯特也参与到男人们对伯莎追逐的队伍中, 并且承认他爱她。当时的伯莎美貌又富有, 又有魅力和才华, 同时不乏仰慕者, 这是罗切斯特决定娶伯莎的原因。但伯莎有遗传性疾病, 她的父兄急于把她嫁出去, 嫁妆是三万英镑。根据当时的法律, 已婚女人是无权支配嫁妆的, 只能归丈夫掌管。对此, 婚前一无所有的穷大学生罗切斯特心知肚明。当他哥哥的遗产给了他时, 他摆脱了对伯莎财产的依靠。为证明自己的清白, 罗切斯特宣传他妻子是个疯子。[3]]疯女人伯莎·梅森是一个复仇者形象, 通过罗切斯特向简爱谈论自己当年的婚姻时告知读者的:当时的伯莎的父亲以为为她找到了一个好归宿, 而后来却被和自己生活了四年的丈夫禁闭在没有窗户冰冷的桑菲尔德庄园长达十年。小说重点描写了疯女人的四次暴力行为。第一次是深夜进入罗切斯特的房间放了一把火。第二次是刺伤了前来看望她的哥哥梅森。第三次是罗切斯特与简的婚礼受到阻碍, 带着众人闯入疯女人的囚禁室, 疯女人与罗切斯特搏斗, 后被捆绑。第四次是放火烧毁了桑菲尔德庄园, 并使罗切斯特成了残废。仔细分析疯女人的四次行动, 她的矛头所指的都是小说中的几个男人, 而对小说中的任何一个女人都未直接伤害过。
伯莎是源于父亲的专制而成为婚姻交易的牺牲品, 婚后被丈夫以有精神病家族史为名囚禁在阁楼上, 她的境遇正是父权制转换的表现。[4]]伯莎虽然没有意识到她是那个时代中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在思想上她也未能觉醒, 但在实际上, 小说中她对男性的复仇实际上是对父权制的抗议和斗争的表现, 纵然在小说中她是那个时代一个失败女性的代表。
3 简·爱的性格和女权主义
3.1 女性主义文学与女权主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母权制的被推翻, 是女性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柄, 而妻子则被贬低, 被奴役, 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 变成生孩子的简单的工具。几千年以来, 无论中西, 就两性而言, 一直沿袭男尊女卑的传统。强大的占主流地位的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深重的, 并且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觉醒, 女权运动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简·爱》为西方女权主义小说之一。女权主义批评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倾向和批判锋芒。女权主义在对思想传统发起攻击时, 她首先把矛头直指父权制社会结构。女权主义批判认为, 现成的社会结构式建立在父权制基础上的, 女性则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5]]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 就必须颠覆父权制的社会结构, 揭露所有话语中潜藏的性别歧视。人类的历史的确从某种程度上是属于男性创造的历史, 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女性形象的塑造史是一部女性被男性利用、剥削的历史。而男子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这一理念又通过作家的描述, 通过读者的阅读而代代相传。女权主义批判的一个艰巨任务和重要方面就是从性别入手, 重新阅读和评价文本, 批判传统文学尤其是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对女性的刻画, 并将这种文本阅读作为提高读者和评论者女性意识、增强她们识别文本谎言能力的主要手段。伯莎的个性似乎都是在罗切斯特的言说中得到表现的。首先, 罗切斯特说伯莎是个精神病患者, 而且纵欲。纵欲的女人是得不到别人同情的。于是乎, 伯莎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尽管她通过复仇的方式进行了抗争。
3.2 简·爱的人物性格分析
该小说的历史背景尽管是在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时期, 但男女平等的思想还远没有提出。男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都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首先, 在工作中, 男性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并且在同等的工作和劳动条件下, 男性获得工作的概率更高, 得到的薪酬更多。在相同的条件下, 男性的工作条件也较女性更加的优越。在家庭关系上, 只有男性拥有对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这些加起来使得妇女普遍被歧视, 被认为是男人的附属品, 天生不具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当时的英国, 甚至还没能提出男女平等的问题, 女性处于受男权社会压抑的状况下。[6]]正如简爱在小说中对罗切斯特所说:当我们穿过坟墓, 将同等的站在上帝的面前, 我将使你难以离开我, 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这句话可以看成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简爱认为女性也有追求自己与男性平等的自由, 有自己决定婚姻的自由。简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成功的女权主义者的女性。
在传统男尊女卑的年代, 女性依附于男性, 无论在事业、婚姻家庭中都是男性的附属品。在小说中, 简爱对幸福追求的成功突破了传统的模式, 其源于自强不息和个人奋斗。当其还在盖兹海德府和劳渥德学校时, 年幼的简爱因孤儿的身份而备受歧视和虐待。简爱成年后, 她桑菲尔德庄园作家庭教师, 简爱爱上了庄园主罗切斯待先生。然而简爱和罗切斯特的感情历程并不平坦。罗切斯特的前妻伯莎和富家小姐英格拉姆极力的阻扰简爱和罗切斯特的交往。然而简爱并没有屈服, 坚强的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简爱虽然出身贫寒, 但她坚信在人格和尊严上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性。虽然简爱深深的爱上了罗切斯特, 但她丝毫没有忘记男女之间应有的平等。只有当罗切斯特在精神上平等的对待并接受她时, 她才同意做他的妻子。在简爱和罗切斯特婚礼进行时, 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和伯莎的婚姻未决, 罗切斯特并非法律意义上的独身男人时。简爱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要么做罗切斯特的情妇, 要么维护自己的尊严?虽然简爱那时已经非常爱罗切斯特, 但理智告诉她, 如果选择前者, 自己迟早也会沦为伯莎那样的境地。是故, 简爱宁愿选择离开罗切斯特, 前往一个贫穷而又偏远的山村去做一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简爱认为, 无论男女, 只有在人格尊严上具有平等地位, 才会享有真正的爱情,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简爱和罗切斯特的情感经历是又一版的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故事。罗切斯特英俊富有而且老道, 是不同社会地位女性梦想的白马王子。与罗切斯特相比较而言, 简爱是典型的灰姑娘。简爱只是罗切斯特家里的女家庭教师。在那个年代的英国, 女家庭教师的地位及其低下, 而且出身也非常底下。似乎两者之间是完全门不当户不对。但简爱的人格魅力及其后来的人生际遇最终却彻底颠覆了两者的地位。面对罗切斯特的追求, 简爱本应欣然接受, 并感谢上天对她的恩赐。但简爱独立的人格特征决定了其纵然柔情似水, 但却坚韧如丝。纵然罗切斯特极其恩待简爱, 也认同简爱的平等思想, 为保持人格的独立, 简爱依然声称自己在婚前仍以教书为生, 自食其力, 简爱的这些反应充分表明其自觉的自我意识。
在小说的尾声处, 简爱出人意料的人生际遇改变了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的社会地位。简爱意外的从一个亲戚那继承到了一大笔遗产。而罗切斯特的疯妻子伯莎烧毁了桑菲尔德庄园并葬身火海。罗切斯特在一夜之间丧失了所有的家产, 自己也在火灾中身受重伤, 双目失明。政治经济学认为,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夏洛蒂创作《简·爱》时, 英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而宪章运动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性的思想。[7]]简爱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当时的女性对女权思想的最初追求。虽然简爱最终是靠时来运转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 但她思想上的独立性和付出的行动, 为她最后赢得自己理想的婚姻奠定了基础, 也为自己在婚姻中赢得了尊严。尊严是一个人生存的最基本内涵。简爱生来就是一个有骨气的人, 她在一个险恶的环境中长大, 受尽了羞辱和虐待, 就如书中第一章所描述的那样:“那里, 北冰洋卷着巨大的旋涡, 围绕着世界尽头光秃凄凉的孤岛咆哮”。无依无靠的小简便如离群索居的孤岛, 周围没有温柔的同伴, 只有无休止的滚滚波涛的冲击。然而, 苦难并没使她成为弱女子, 她的精神因粗砺的生活反而更加勇敢和坚强, [8]]为女性争取权利和独立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4 结论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观点或思想根植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大环境。古今中外, 在男权文化观念的禁锢下, 女性从物质到心灵都是男人的附属, 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附属品的角色。[9]]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从属地位到十九世纪遇到西方女权主义的挑战。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应该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主体, 而不是依附于男性的客体, 这就是女权主义的起源。在《简·爱》这一部小说中明显的体现了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也应该有追求自己与男性平等的自由、有自己决定婚姻家庭以及事业的自由和权利。女权主义是几个世纪以来女性对男女平等的强烈呼吁, 女权主义追求男女平等, 希望改变男性主宰和决定一切的局面。
在《简爱》这部小说中, 伯莎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是一个失败女性的象征, 而与此同时简爱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在社会、婚姻及家庭中拥有同等的地位, 是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和婚姻家庭的一个极其有力的典范。
参考文献
[1]白述亮.女性主义视野下的英国工业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1, 35 (6) :11.
[2]杨丹.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下次妇女独立就业现象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4) :22-23.
[3]马冬.失语女人的密码:论《简爱》中的疯女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 23 (2) :10-12.
[4]杜艳春.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女权主义批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2 (1) :30.
[5]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04.
[6]王雅娴.从伊丽莎白和简爱的分析看18-19世纪英国女性状况[J].读与写杂志, 2009, 6 (8) :55.
[7]向治国.经济因素对女性最求女权思想的影响[J].学术理论, 2007 (12) :33.
[8]刘俊.论简爱的人格魅力[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6) :5.
《钢琴课》之女权主义解读 篇8
女权主义浪潮第一次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 女性意识开始觉醒。20世纪60年代后, 出现了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 父权制社会收到威胁, 男女对立, 性解放等诸多问题出现, 之后在哲学界产生了一些关于后现代女权主义的思考, 包括一些大师福柯、拉康、弗洛伊德的哲学观点。
简·坎平的《钢琴课》中, 女性不再是作为被观看的对象而存在, 艾达自出场变以一袭色素衣呈现在观众面前, 没有任何浮躁修饰, 而她的存在仿佛并不是依托在谁身上, 而是一直有一种强烈追求自我和自由的信念, 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意图实现自己的价值, 并不受任何一个男人所控制。
艾达面对两个价值观完全不同的男人, 也向观众表现出了她不受任何势力的左右, 不受男性主权的控制, 丈夫斯图加特妄图走进她的世界, 但却总没有机会, 当他想要去爱她的时候, 发现艾达已经爱上了那个看起来有点粗野的土著人贝恩斯。影片仿佛也在探讨文明与粗俗之间的关系, 导演选择了一个可以沟通的桥梁——钢琴, 让这看似文明却不解风情与蛮荒粗野发生直接碰撞, 从而讲述了一个追求自我幸福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而艾达之所以会爱上贝恩斯, 也正因为他与她老公关注的角度不同, 对女性自身的价值认同也不同。丈夫斯图加特是西方功利性的表现, 而贝恩斯不同。从贝恩斯第一次带艾达去到海边弹琴时, 便被她的那种强烈的情感震撼了, 在之后的教琴的过程中, 坐在一旁观看的贝恩斯也把每一次听艾达弹琴和去仔细看这个从来未见过的艺术化的美丽女性当作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贝恩斯是单纯的爱她, 而最终当丈夫发现他们之间的不正当关系, 软禁艾达后, 艾达也才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粗鄙的土著人。
二、《钢琴课》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
在简·坎平的作品中, 不仅一些纯粹的“女人问题”成为影片观众的中心点, 更重要的是, 女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角”, 女性的反抗成为影片焦点所在。电影《钢琴课》表现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普通女性的家庭生活, 因无法违背父权的意愿被他远嫁他乡。丈夫斯图加特并不在意她不能言语, 也不需要她言语, 因为这也许会使自己话语权受影响。所以艾达是可怜的, 或许她将永远被动下去, 成为男人的工具。如果这样的话, 那么这部影片也就没有它存在的意义了。相反, 导演给观众塑造的就是一个女性为中心题材的片子。影片自始至终围绕着艾达, 老公和爱人贝恩斯只起客体的陪衬所用。即便霍利·亨特所饰演的艾达在片中几乎没有一句台词, 却丝毫不影响演员的精湛演出, 把这样一个独立的女性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由、挚爱的本能追求。她也因此片获得第66届奥斯卡影后封号。
艾达第一段的内心独白以第一人称自我叙述, 也正体现了女权主义中的女性中心和女性视角。片中艾达是一个内向的哑女小妇人形象, 只有在音乐响起时她才能真正感觉到生命的快乐。从脸上也能见到微笑。她害怕说话, 仿佛生怕一旦言语就会堕落到男性的话语圈中, 沦为别人的工具, 而自己纯粹而圣洁的追求也将会瞬间灰飞烟灭。
片中艾达是满怀希望去新西兰的, 但丈夫的功利和毛利人的蛮荒让她感觉更为孤独。因此寄托便只有钢琴。片中天使翅膀是传统电影当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体现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一次一次的“课”的交易, 使艾达的爱被这个名叫贝恩斯的毛利人唤醒了。看似孱弱的她, 在爱情被唤醒时表现的热情勇敢。
最后不得不说影片的音乐。音乐不似语言繁杂, 规定具体含义, 它是开放的、无国界的。在这样一个不用言语表达思想感情的片子里, 音乐承载了巨大的作用。影片的配乐是一个高龄人士所作, 仿佛也是看尽人间一切、了悟一生的一种感悟, 那流淌的美妙音符, 自然而亲近。而配乐的名称仿佛也是片子的一种印证和专为片子所设计的:“心灵渴望欢乐”。这也正印证了女权主义所表达的和这部影片要向我们阐述的, 真正的是“心需要被爱”。而艾达追求爱的过程也是一个美丽的爱情过程。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权意识 篇9
一、“斯嘉丽”, 人如其名
斯嘉丽, Scarlet, 意为猩红色, 绯红色, 鲜红色。红色是热情, 奔放, 张扬, 富有冲击力。此名字昭示了斯嘉丽这位故事女主人公是一位具有鲜明“红色特征”的人, 她个性鲜明, 特立独行, 张扬叛逆, 她的所想所作所为都是对当时的父权制社会的一种冲击, 一种反抗。因此, 当这个女主人公带着“斯嘉丽”这个鲜明的冲击力印记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时候, 就已经些微的透露出了她的与众不同:她拥有极强的“自我”意识, 她执着追求爱情、不择手段求生存、不畏父权求平等。她的形象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形象。玛格丽特·米歇尔创造了这样一个勇敢, 无畏的女性形象, 从她反抗主流价值观, 争取自己作为女性应该有的权利和地位来看, 斯嘉丽已具有了早期的女性主义意识并将它付诸于实践中。
二、对爱情的追求
斯嘉丽的女权主义意识首先表现在她对爱情的态度上。斯嘉丽一直是自己感情的主宰, 她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男性, 虽然在这个道路上荆棘丛生, 但是她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在小说中, 最先表现出斯嘉丽对自己爱情的主宰是在十二棵橡树庄园的宴会上, 她向阿希礼表白浓烈的爱意甚至提出希望和阿希礼私奔;而面对阿希礼的拒绝, 她也毫不犹豫的给了阿希礼一巴掌, 然后很快便答应了查尔斯的求婚。甚至在阿希礼结婚之后, 她仍然不屈不挠的向他示爱, 最后还为了他做出了无私的自我牺牲。这充分体现出了她的敢爱敢恨, 对爱情主动出击, 和对爱情执着的个性特点。白瑞德曾说, 斯嘉丽一生只有两个追求, 其中一个就是阿希礼的爱。而斯嘉丽却一共有过三次婚姻, 每一段婚姻的对象却又都不是阿希礼。斯嘉丽的爱情世界可谓坎坷不断, 虽然到最后, 她仍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 但是她面对爱情时有别于旧南方女性的勇气和魄力, 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主追求幸福的女性形象。
三、与困难的抗争
在绝大多数的父权制文本里, 女人被定义为依附于男人的存在。她们不需要去面对相夫教子以外的任何事情, 因为, 男人可以解决一切。《飘》中, 斯嘉丽的女权主义意识恰恰体现在她将自己放在与男人平等的地位上, 勇敢与生活作斗争, 追求属于自己的事业。
斯嘉丽, 这个塔拉庄园奴隶主家的大小姐, 根本不用为生活操心, 为困难皱起眉头。但是, 当战火使她不得不面对陌生而残酷的世界的时候, 她学着忍受困苦, 接受现实, 勇敢站出来与困难做斗争。在故事中, 塔拉庄园是斯嘉丽的精神家园, 父亲也告诉她“只有塔拉的泥土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 斯嘉丽甚至发誓“任何人都休想从她手里夺走塔拉庄园”。为了这个誓言, 斯嘉丽不惜葬送自己和妹妹的幸福, 出卖婚姻, 用了很多别人看来“道德丧失”的手段, 以换取钱财和稳定的生活。书中描述到, 在她最初管理塔拉庄园的时间里, 斯嘉丽曾有一次枪杀了一个窜到她庄园里企图偷抢的北军士兵, 夺得他的一匹马和他背囊中的财物, 使它成了斯佳丽后来经营发展的一笔本钱。这个过程极大的刺激了斯嘉丽的女权主义意识, 她也明白了男人的钱再多、财产再多, 说到底都还是男人的。而她, 只能是做为男人的依附而存在。所以她不满了, 她反抗了, 她积极参与经济活动, 要像男人一样为自己赚钱。书中描写到“她的声音干脆、坚决, 办事果断, 雷厉风行, 没有一点女孩子的踌躇态度。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就像一个男人那样从最敏捷的途径去追求它, 不像一般女人那样躲躲闪闪, 转弯抹角。”
四、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斯嘉丽曾经说:“总有一天, 我要做所有我想做的事, 说我想要说的话, 就算别人不喜欢, 我也不会在乎的。”她也说过:“我认为, 没有男人帮助, 女人照样什么事都干的成——只有生孩子例外。”这些离经叛道的梦想成了她积极生活的动力。《飘》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斯嘉丽的第二任丈夫弗兰克和她周边的人坚决反对她经营锯木厂, 但是斯嘉丽却执意要做, 并且还把锯木厂办的红红火火。她认为:“试想一下, 让弗兰克去开锯木厂!真见鬼!如果他把商店都开成了慈善机构, 他还怎么能指望从锯木厂赚钱呢?……若经营这家商店, 肯定能经营的比他更好!就算我对木材生意一窍不通, 我经营锯木厂肯定也比他强!”斯嘉丽的潜意识里, 已经将自己提升到了与男人同等的地位。在这样的动力下, 她确定自己不用依附男人, 可以有能力有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是她女权主义意识的另一个写照。
五、结束语
斯嘉丽的顽皮、任性、敢爱敢恨、特立独行、张扬叛逆、追求平等, 是新女性的最佳代表。斯嘉丽的这一光辉的女性形象犹如一盏明灯, 为一代又一代女性争取自由、独力、平等照亮了前进的道路。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文学——是一幅图画, 即某种意义上的一幅图画和一面镜子。”女性读者从《飘》中获得生存启示和心理共振, 通过对斯嘉丽女权主义意识的了解, 可以进而思考自己, 并在现实社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摘要: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中倾力塑造了斯嘉丽这个具有女权主义思想的女性形象。试通过对斯嘉丽对于爱情、生活及对“父权”社会的反抗的阐述, 浅析斯嘉丽所表现出来的女权意识。
关键词:斯嘉丽,女权意识,《飘》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全译本) [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
[2]邓玉芬.斯嘉丽:“飘”不走的梦和人——对《乱世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2) .
[3]姚金红.解析《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女性主体意识[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06, (5) .
[4]郑际根.种植园土壤上的女权主义之花——《飘》中女主人郝思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
[5]蔡雪岚.浅析郝思嘉身上体现的女性独立意识[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 (2) .
[6]郑海燕.试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 2008, (9) .
布迪厄思想对女权主义的影响 篇10
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既定的秩序, 这种秩序是统治阶级通过法律或者舆论等方面的控制获得自身的合法地位, 而且在社会中也普遍默认了这种秩序的合法性, 是不容质疑的。社会学家布迪厄率先对这种合法地位进行了挑战, 认为这种合法的秩序是其实是社会中的上层界定的, 维护其统治的有效形式, 布迪厄称这种现象为“符号暴力”, 社会中的广大下层其实是被剥夺了话语权的, 更可悲的是广大下层都默认了这种“暴力”的合法性。
布迪厄把社会中既有的秩序看作是上层对下层的一种“温柔的暴力”, 在这种暴力下, 被统治者被剥夺了包括话语权在内的各种权利。而女权主义者们则把女性这个被压迫群体凸现出来, 主要为争取女性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的权利 (力) 。在女权主义看来, 女性是一直作为社会中的下层存在的, 同时也一直受到布氏所称的符号暴力的压力。在她们看来, 女性在社会中是一直处于被统治、被忽略、被边缘化的“他者”位置, 一直是“沉默的群体”。因此, 女权主义者们意识到这种不平等性之后, 便积极的开展各种女权主义运动来争取女性的合法权利 (力) , 同时要重新建构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的思想, 争夺社会中的“话语权”, 让女性不再沉默。因此, 女权主义为女性争取合法权利 (力) 的过程可以看做是布迪厄所谓的社会下层反抗符号暴力在女性领域中的具体实践, 本文就主要看看布迪厄的思想在女权主义们的这种实践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
2场域与女权主义
当今社会的社会结构是非常活跃的、联系紧密的紧张的关系网络, 其中各个不同的部分、成员都是整个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各个具有自主性的小世界也处在力量的对比较量和制衡之中。为了形象的真实反映整个社会的运行状态, 布迪厄提出了场域的概念, 把社会的各个不同的部分看作是具有自身逻辑、由形形色色的行动者组成的场域, 整个社会就处于这些场域的权力较量之中。
布迪厄是这样定义场域的:“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network) 或一个构型 (configuration) ”。 (布迪厄、华康德:2004年) 这个定义将场域看作一个关系网络, 是一个社会网络系统。场域基本是一个靠社会关系网络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力量维持的, 同时也是靠这种社会性力量的不同性质而相互区别的。例如, 政治场域是靠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网络来维持的。经济领域是靠在某一个特定社会空间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靠他们之间的金钱、货币和各种商品往来关系来维持的。 (高宣扬, 2004.12) 。
现有的社会是一种父权制的主导下的社会, 社会中各个不同的场域可以统一概括为“男性的场域”, 这些场域存在的基础已经根深蒂固, 女性要在这样的场域中立足必须付出很高的代价。因此, 并非偶然的是, 进入男性等级制度中的女人几乎很少跟其他女人打成一片, 也不会为其他女人的利益着想。如果他们真这样做, 她们在该组织中也不会爬得这么高了, 这种机制起作用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玛格丽特·撒切尔, 她本来是作为一位刺激药进口到保守党的等级制度中来的, 结果却奇怪地大获成功, 因此也使男人的忍耐延伸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 但最后却被人以一种老年歧视、性别歧视的态度很随便的扔掉了。 (杰梅因·格里尔, 2002.1) 。
因此, 女权主义者们认识到要获得自己的合法地位, 最根本的是建构一个自己的场域, 也就是属于女性的空间。只有建立一个女性的场域才能与现有的、潜移默化的男性的场域以及其它形形色色的场域相抗争, 获得自己的独立地位, 获得一种能表达自己心声的话语权。
3话语权与女权
话语权即话语就是权力的理论。在布迪厄看来, 语言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工具和媒介, 哪怕是最简单的语言交流也不是纯粹的沟通行为, 总是涉及到被授予特定社会权威的言说者与在不同程度上认可这一权威的听众之间结构复杂、枝节蔓生的历史性权利关系网。语言的生产关系结构取决于两个言说者之间的符号权力关系。 (杨善华, 1999) 只不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温和的暴力”, 也就是语言象征性权力具有“柔性”和“掩饰性”, 当象征性暴力施展其影响时, 它呈现出“以理服人”和“彬彬有礼”的文明方式和过程。 (高宣扬, 2004) 。
所以在现有的情况下, 只要处于社会的下层就没有话语权, 唯一能做就是按别人的旨意行事。很多女权主义者们发现社会学中那些想当然的概念、语言和写作风格都是由男性创建的, 整个社会的秩序都是由男性定义的。女权主义者们要做的就是争夺这种话语权, 让女性不再成为社会中沉默的、被人遗忘的群体。女性主义者们呼吁女性要努力从自身做起, 能够自己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消除社会中既有的、在话语上存在的暴力现象, 敢于对不公平的要求说“不”, 真正获得自身的独立, 而获得这种独立性最根本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拥有能让自己的话语听着有分量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多少直接关系着争夺话语权的主动性。
4社会资本与女权
布迪厄把社会空间的各个市场中竞争的资本, 划分为四大类: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性资本。本文主要是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分析布氏的资本概念对于女权有什么影响。所谓社会资本, 是借助于所占有的持续性社会关系网而把握的社会资源或财富。一个特殊的社会行动者, 所掌握的社会资本的容量, 取决于他实际上能动员起来的那个社会联络网的幅度, 也决定于他所联系的那个社会网络重的每个成员所持有的各种资本 (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或象征性资本) 的总容量。 (高宣扬, 2004) 。
而现实中女性群体的社会资本总量又是怎样的呢?可以说某种意义上说家庭、丈夫和孩子就是一位女性的全部。女性的交往圈只是男性社会关系网中很小的一部分, 女性的社会资本跟男性比都只是他的子集, 只是其一部分而已。在全世界的男女对比时, 女性的财产权是微不足道的;在国家首脑、内阁成员等高级职位中, 女性的比例均低于10%;在文盲中, 女性占到近70%;在难民中, 女性占到80%。在中国拥有决策地位的中国女性的一般状况是:地位越高、越有实权的的领导岗位, 女性领导人越少;女性领导人担任副职的多, 担任正职的少;担任名誉型的虚职的多, 有实权的少。 (李银河, 1997.12) 女性是被忽视的群体, 女性在当今现实中的地位就意味着女性作为一个群体自身的社会资本根本无法与男性群体相抗衡, 没有资本就没有发言权, 这也就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女权主义者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站了出来, 她们意识到抗争的前提是获得资本。也就是说, 女性不仅要打破以往那个封闭的、狭小的交往圈, 而且要重构现有的社会秩序, 让女性在小的时候就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在以后的过程中获得平等职业的机会、平等的参政的机会。尽管广大女权主义者们展开积极的努力, 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女性自身能够觉醒的基础上, 内部因素还是起到关键作用的。但现实是女性这个群体已经接受了父权制社会的种种现实, 认为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也就是下文中布氏所称的符号暴力。
5符号暴力与女权
布迪厄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符号暴力解释了女性作为社会的下层, 无权无势并且有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为什么她们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布迪厄将语言之间的权力关系上升为符号暴力, 在他看来,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手段, 而且也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工具和媒介, 语言关系总是权力的关系。任何权力关系都是在“合谋”的情况下完成的。社会的支配秩序依靠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沉默的暴力”。通过社会中的文化再生产, 有助于权力关系即社会结构的再生产。整个社会能够井然有序的顺利的向前推进, 这与统治阶层所施行的符号暴力是分不开的, 这种暴力让人感觉不到有强迫性, 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它。
符号暴力就是这样一种温和的暴力, 上层阶级利用它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这种统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依靠身体的暴力统治, 而是利用类似于催眠术式的统治, 在这种统治中,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达成了共识, 更准确的说法是被统治者接受了统治者的理念, 并且把这种理念内化, 认为这种理念是正确的, 更重要的是已经内化了的这部分被统治者还会继续用这种理念去约束其他被统治者, 这也就是所谓的“共谋”。
因此, 在男权制为主体, 符号暴力施加在女性身上的社会中, 女性的内心和形象都无可逃避的由男性话语所控制, 女性要走出自身经验由男性言说、自身特征由男性界定的困境, 就必须停止对男性文本的被动接受, 从女性自身的真实经验出发, 女性经验对改变男权意识对女性的歪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女性话语通过媒体中介进入公共知识领域中, 女性跟男性都不会忽视它的存在。 (张广利, 2003.7) 这才是关键所在, 要真正的认识到女性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体而存在, 不要再忽视女性自身经验的重要性, 要让女性自身意识到这种符号暴力的存在, 而不是一贯的接受这种温和的暴力统治, 当然, 要让整个女性群体都有这样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女权主义者们也在积极的努力着。
6结语
女权主义作为为女性争夺各种权力的流派, 也就是为处于社会下层的阶级发言, 也就是要打破现有的秩序, 首先为女性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场域, 让女性可以有一个阵地与处于其他场域的个人和群体竞争。竞争的目的当然是要获得一种在社会中的话语权, 这种话语权意味着在社会中谁拥有谁就有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 反之就只能当“沉默的群体”。整个女性群体沉默了这么多年, 在女权主义者的启迪、引导下终于开始了话语权的争夺。在话语权的争夺过程中, 女权主义者发现自身的资源也就是布迪厄所谓的社会资本成为她们的软肋, 即社会是由男性定义的父权制社会, 社会资本基本上是男性所垄断的。因此, 女性在竞争处于劣势, 女权主义者们就呼吁广大女性打破常规的惯性思维, 积极争夺社会资本, 以便争取更有力地地位。
但是, 唤醒处于“符号暴力”统治下的女性也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因为女性在这种暴力中也成了“同谋”, 也可以说现今的统治秩序是由男性、女性共同维护的。只不过处于社会下层的女性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暴力的存在, 并且还认为是“事实就是这样”。女权主义者们的关键任务就是要改变女性心中这种被男性社会中的暴力所歪曲的理念, 唤醒他们争取自身理念的意识, 不再属于谁的依附品, 真正的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而存在, 打破这种符号暴力。女性主义者们在实践过程中是这样做的, 也正在努力着,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摘要:布迪厄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 他提出的“场域”、“惯习”“、资本”等概念对其他的理论流派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包括女权主义流派。女权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流派, 旨在为广大女性争夺合法权利 (力) 和地位, 摆脱受压迫的地位。旨在从布迪厄概念中的“场域”、“文化资本”、“话语权”和“符号暴力”四个方面来看一下其思想对女权主义在争取女性合法权利 (力) 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词:场域,资本,符号暴力,女权主义
参考文献
[1]布迪厄.华康德, 李猛, 李康译.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2]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12) .
形而上的女权 篇11
当这位老太太说,美国妇女应有的选举之类的政治权利,是美国宪法诞生百年之后的事,我感到非常惊讶。在我的国家,别说选举权,法律对女性权利的特殊保护在宪法性文件中已经活跃了大半个世纪。就当下而言,中国女人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不逊于美国女人之于美国社会。人们经常着墨的几位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杰出表现,挂一漏万地表示了中国女性的崛起。
然而,和美国一样,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还不能和男人等量齐观,我们所说的中国女性的崛起,是从时空对比中得出的结论,而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放眼整个社会,我们还没有为女人创造出和男人一样的谋生谋爱谋天下的自由天地。
女人是人,是人就得谋生,就得自立于天地之间。还记得史上那个勇敢地和溥仪皇帝闹离婚的皇妃吗?离完婚,她就得自己养活自己,自己为自己谋求生存发展权,否则,人之为人的尊严,就是自欺欺人的空话。今天的中国,早已告别了狩猎时代,男人已经不能凭借发达的肱二头肌,在对抗性活动中炫耀他们相对于女人的天生优势。可是,同龄退休,对女人来说,依然是一个打官司打不来的权力。
女人是女人,是女人就得谋爱,就得跟一个叫爱情的古怪精灵斗来斗去。面对爱,女人和男人一样,是主人,而非奴隶。爱是女人向世界呈现女性柔媚母性光辉的方式,而不是博取男人宠幸的伎俩。今天,我们已经洞见了贞洁的真相,知道那是男人专为女人设计的陷阱,然而,砸碎贞洁牌坊的男人,仍然是女人性感的消费者。《红楼梦》中薛宝钗那样“雪白的膀子”,原本是上帝之手的杰作,现在却成了消费主义浪潮中数数钞票就可以购得的物件。
女人是公民,是公民就享有宪法所赋予的权利。而今,治理国家早已不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也可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酣畅淋漓地释放自己的能量,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
女权广告中的性别关系模式探析 篇12
(一) “她世纪”时代背景
1999年, 美国方言学会举行的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中, “她”字击败“科学”、“自由”、“政府”、“历史”等字, 夺得这一项荣誉。由于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影响, 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在20世纪得到了重大的改善, 21世纪更被成为“她世纪”。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入职场, 甚至当上政府、公司的高层领导人, 女性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传统女性不同的是, 21世纪的女性不仅在经济上追求自立, 更在精神上追求自我和独立。女性经济实力的增长, 也培育了一个庞大的女性消费市场。有数据显示:“女性每年的消费额是男性的7倍, 女性消费成为市场上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1]女性的消费领域也越来越广, 从化妆品、服装、家居这些向来以女性为消费大户的领域, 扩展到汽车、房产、科技产品等曾经以男性消费者为中心的领域。以中国为例, “2005年, 以个人名义购房的女性比2004年增加了52%, 女性由此开始成为购房主力, 并且单身女性的买房意识明显强过单身男士。2006年, 上海福纳市场咨询公司调查发现, 上海购房者中, 男女比例达到了58:42;在中档住宅部分, 女性购房者比例更占到45%。”[2]据统计, “在中国已拥有家用轿车的消费者中, 男性占48.6%, 女性占51.4%。而目前北京的330万驾车者里, 女性占到1/4, 达86.6万人, 这一趋势在上海、杭州、广州等一线城市也有强劲表现, 而且根据业内人士预测, 这个数目还将有大幅度增长。”[3]女性消费地位、消费观念的改变, 注定了广告也要对此做出调整和创新, 才能适应女性消费者的需要。
(二) 广告与西方女权主义
传统广告中, 女性主要以这三种形象出现:料理家务、相夫教子的主妇, 为了取悦男性而打扮自己的性感尤物, 工作中担任秘书或需要男性帮助的“辅助性”职业女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兴起, 西方妇女用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 在公、私领域争取到女性的一席之地。同时, 女权主义者指责传统广告“贬损”了女性, 强化了“男主外, 女主内”的父权制观念。为了争取女性消费者, 广告创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不得不保持高度警惕, 并开始迎合女权主义者的口味, 创造出一些“女权”形象。
早在1968年, 为争取女性消费者, 弗吉尼亚苗条香烟就在电视广告中展现了妇女地位的上升, 其情节是:“1910年, Pam e la Be njam in (女) 在凉亭抽烟被撞见, 受到了严厉的斥责, 被罚没有晚饭吃;1915年, Cynthia Robinson (女) 在地下室抽烟被撞见, 尽管她已经34岁了, 但丈夫径直把她带回自己的房间;1920年, 女性赢得了她们的投票权。”[4]该广告引起的反响是可想而知的, 尽管也有质疑之声, 但它还是为女性消费者所欢迎。佛吉尼亚苗条香烟由此打开了女性消费者市场。从此, 挑战男权主导地位的广告逐渐流行。
除了西方, 如今在中国, 女权广告也逐渐出现。女权广告的创作手法, 归结为一点, 就是颠覆传统的女性形象。其中又分为两种方式, 一是广告中出现不同以往的性别关系模式, 来表现女性的改变;二是只有女性出现, 但强调女性自强、自立、自信品质。本文主要探讨前者。
二、女权主义广告中性别关系模式
传统广告中的性别关系模式大多为女性依赖男性、辅助男性, 或渴望得到男性认同。为了突出女性地位的改变, 女权广告中的男女角色的关系往往颠覆了传统广告的这些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模式:
(一) 主动地位的转换:女支配男
温柔、细腻、善良、顺从, 一直是女性身上被歌颂的品质, 这些品质在母亲身上, 表现为相夫教子, 在妻子身上, 表现为勤俭持家, 在职业女性身上, 表现为配合与服从, 而女权广告中要强调的女性品质, 则变成以往只在男性身上体现的魄力、刚强, 敢于拼搏竞争和自我意识强烈, 女性不仅和男性一样强, 甚至支配男性。
章子怡为可口可乐做的广告“出击篇”则展现了一个大胆争取的女性和懦弱胆怯的男性:章子怡和一名男性友人开车路过一个聚集了凶残猛男的酒吧, 章说“想喝可口可乐吗”, 男子害怕地摇头:“我可不想进去。”于是章子怡自己进去, 一个大个子挑衅地站在可口可乐的冰箱前挡着她, 她报以笑容 (字幕:我相信, 没有什么不可以) , 然后抬腿一脚把男子踢飞, 拿出一瓶可口可乐扬长而去。回到车里, 男子问她:“我的呢?”章说:“想要, 在冰箱里。”这则广告宣扬的是, 对于想要的东西, 女性也可以自己去争取。旧有的情节一般是在恶霸面前男性保护女性, “英雄救美”, 这里却变成女性单打独斗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男性却为自保, 连车都不敢下, 还想着让女性为他拿来可乐。广告里男性形象有两种, 一种是章子怡的男性朋友, 在一群猛男面前怯弱退缩, 一种是酒吧里的凶残猛男, 想欺负章子怡。在章子怡面前, 这两种男性一种得不到自己想喝的可乐, 一种被章子怡的好身手打败。女性敢于争取的强势形象, 通过这两种男性的“落败”得到了强调。
2010年在网络上造成不小轰动的交友网站“淘男网”, 则是颠覆了传统恋爱关系中男生主动, 女生被动的“男追女”模式, 大打女权主义牌, 推出“女追男”的交友模式。其定位是“国内首家女权交友的网站”, 广告口号为“我们淘的不是男人, 是浪漫”。这句广告口号, 是对传统爱情观念的挑战。以前, 女性总是被渲染成渴望爱情, 期望有男性来追求, 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的形象, 并且在爱情关系里敏感、脆弱, 容易受伤害。而男性则是主动追求女性, 又可以为事业放弃爱情的强势的一方。淘男网的广告口号完全打翻了这种观念, 宣扬女性也可以仅仅是为一种浪漫感觉, 而非为了得到男人本身而交友。在淘男网里, 交友的主动权掌握在女性手里, 男性要通过“抛媚眼”等方式不断吸引女性, 才能被女性选中, 而且女性还以游戏的心态对待“淘”来的男人, 如用户可将男性像商品一样放入“购物车”, 又可将他们“贱卖”。淘男网新颖的交友模式, 特别受到80、90后群体的欢迎。有女性用户称“在这里我们可以享受一下高高在上的感觉, 享受一下‘左右’男人的心理满足, 结果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去选择。”[5]淘男网正是抓住了部分女性想要感受“女权至上”的心理需求, 才独树一帜, 受到欢迎。不管这些女性用户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一个真正的女权主义者, 但至少她们在心理上有这个需求, 作为商品, 淘男网通过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实现了其销售价值。
(二) 性别体验的转换:男替换女
这里的性别体验, 指的是因性别不同而在生活中得到的不同体验。毫无疑问, 女性用品的消费者是女性, 一般说来, 在广告中突出女性对产品的使用感受, 是最正常不过了。然而, 近年来在女性用品的广告中, 男性的参与开始多了起来, 更有男性替换女性去感受这些产品的创意形式。当然, 目的还是为了用男性的体验表现一种幽默, 以博女性消费者一笑。
在卫生巾广告中, 这种类型的广告相对较多。如澳洲卫生巾品牌Libra的invisible系列的一则电视广告创意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在家中等待女友归来, 看到女友的Libra卫生巾, 突发奇想, 一片一片地拆开, 贴在身上不同的部位, 扮成流浪歌手、变形金刚等不同的造型。当他正在兴头上时, 女友带着父亲回来并看到了他的“憨态”。这样的广告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过目难忘。无独有偶, 最近国内品牌ABC Free卫生巾的网络广告也采用了这样的手法:一个大学女生在超市里急急忙忙地帮好友买ABC Free的草莓味卫生巾, 然后匆匆赶回宿舍, 路上不小心和一个男生撞了一下, 掉下一包卫生巾, 正当她自己在路人的注目下尴尬不已时, 男生捡起卫生巾闻了一下然后递给她说:“同学, 你的草莓饼干掉了!”女生接过卫生巾并暗想:“傻得很可爱。”两人成为朋友后的某一天, 男生才在超市里惊讶地发现, 原来ABC Free是卫生巾!这则广告正是将男性对女性用品的不了解, 将他错误的体验当成开玩笑的题材。古代男权社会的观念认为, 女性的月经是不干净的, 古代女性经期使用的卫生带, 也被认为是邪恶、肮脏的象征, 忌讳看到卫生带。这些卫生巾广告, 偏偏加入了男性参与其中, 除了制造幽默以外, 还表明了这样一种开放的观念, 即女性不需要为自己某些独有的生理体验感到尴尬, 这并非是见不得人的不光彩的事, 而应以积极的态度说出自己的体验, 而男性也不应该对女性独有的经验抱以蔑视的态度。敢于表达自己的体验, 这正是女权主义倡导女性在父权制话语统治之下为自己争夺话语权的一种方式。当然, 故意用男性的无知来制造笑点, 对男性来说, 也是一种不公平。这就需要广告创作者把握好幽默的分寸, 否则会引起男性的反感。
(三) 两者和谐:男女平等
现代女性经济能力、工作能力和自我意识提高了, 女权广告喜欢用女强人来表现女性这种变化。以上两种类型, 都有通过贬抑男性来突出女性的强势之嫌, 虽然不失为新颖的反传统的广告创意形式, 但依然是一种二元对立的两性关系, 只不过是把曾经是主动地位的男性变成女性罢了。自强自立的现代女性, 虽然会对这些广告报以莞尔一笑, 但是否意味着她们真的喜欢这种女强人形象呢?“曾有美国研究者做过调查, 他们把所有妇女归为三种类型:传统女性形象 (依靠丈夫生活的家庭主妇) , 超级女性形象 (有能力独自承担工作和家务) , 平等女性形象 (在外工作并与她的工作着的丈夫共同分担家务) 。调查显示, 女性消费者更加认同使用平等妇女形象的广告, 并对其产品产生比另两种形象更大的购买兴趣。也有调查显示, 70%的妇女希望丈夫与自己共同承担家务, 而不愿做包揽一切的女强人。”[6]显然, 打倒男性、成为超级“女强人”并不是当今女性的目标。女权主义发展至今, 早已从女性要打倒男性、夺走男性的权力的激进观点, 演变为更实际、更符合人性的观点:男女应该像伙伴一样平等合作。而女权主义广告, 也应该以体现男女平等为导向。
特别是在中国, 用男女平等的方式来表现女权主义, 更容易被接受。女权主义之于中国是舶来品, 中国虽然受到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 但过程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发生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五四”引进女权主义思想后,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成中国革命里的一环, 倡导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 拿起武器去反抗阶级压迫。新中国成立后, 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也得到了政策上的保证, 男女平等观念正是这些政策实行的基础。尽管在现实生活中, 父权观念在某些方面还处于较顽固的地位, 但男女平等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 体现男女地位平等的女权广告, 更容易得到认可。
化妆品品牌Olay2008年在中国做过一个名为“中国式美丽”的系列广告, 其中有一则“水篇”, 表现的正是男女平等。广告讲述的是, 一个女孩正在终点等待参加摩托车比赛的男友到来, 男友的车到达后, 她将手中的一瓶水倒在男友头上为他洗去疲惫, 然后在回去的路上由她驾车, 男孩坐在女孩的身后, 一脸幸福的表情, 字幕的文案则是“水般温柔, 水般刚强”。由于是女性产品, 女性在这里展现的是一种不需男性来保护, 反而能给男性带来依靠的既温柔又坚强的形象。但两性在这里是平等的关系, 男友力争比赛取得胜利, 是男性刚强的体现, 而女孩对男友的举动, 说明她对男友的尊重和珍惜, 用自己的力量给他慰藉。两人和谐的关系, 也带给观众关于爱情的美好感受。另外, 肯德基的“今天谁煮饭篇”广告, 在颠覆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同时, 也传达了男女可以合作分工做家务的观念。广告中, 一对80后小夫妻商量晚饭怎么办, 丈夫一边玩游戏一边叫妻子做饭, 正在涂指甲的妻子问:“那你呢?”丈夫理所当然地说:“我收拾啊!”妻子灵机一动, 叫了肯德基的外卖, 两人美美地吃完肯德基后, 丈夫看着凌乱的桌子, 笑了。虽然广告用妻子的小聪明来表现幽默, 但夫妻分工合作做家务的观念, 确实是来自80后夫妻的现实生活。在女性和男性一样需要打拼事业的今天, 家务事也一起分担, 这正是平等啊!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卫生巾广告多多少少让男性受到伤害的话, 那么台湾偶像罗志祥为屈臣氏所做的卫生巾促销广告“好朋友”篇, 表现的则是男性对女性的关心。广告中的女孩正遇上“好朋友” (例假) 到来, 她的好朋友罗志祥刚好来拜访, 兴高采烈地敲门喊道:“你的好朋友来喽!”看到女孩不舒服的样子, 罗志祥主动去屈臣氏帮她购买卫生巾, 让女孩大赞这位男性好朋友“好贴心哦!”这里的“好朋友”一语双关, 在性别关系这一层, 指的则是男性是女性的好朋友, 他们在女性有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 是值得赞许的。
三、小结
在可预见的未来, 女性消费者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 并且消费领域会从化妆品、服装、零食、厨卫等一直以女性消费者为主的商品扩展到科技产品、汽车、楼房等以男性消费者为主的商品。这对商家来说, 是前景极好的商机。广告创作者也应随着女性市场需求的变化, 创造出符合女性心理需求的广告。当今女权广告发展最快的, 还是西方。与西方相比, 中国的整个广告业都起步较晚, 再加上中国女权主义从西方舶来的现实原因, 中国的女权广告还处在起步阶段, 创作手法也有一些模仿西方的痕迹 (如以男性出丑来表现幽默) 。幽默广告能给观众带来轻松、愉快的感觉, 但表现幽默的方式和分寸需要拿捏得当, 否则会适得其反。而广告创作只有贴合当地文化, 才能被消费者正确理解并接受。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与西方有着极大的不同, 另一方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但其内核并未改变, 如哲学上讲究和谐、平衡, 审美上讲究含蓄和点到即止。中国的女权广告要根据中国文化的实际去创作, 特别是贬抑男性的女权广告, 与和谐、平衡的传统思想是有出入的, 在短期内, 这种广告也许给现有的广告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具有话题性, 但从长远来看, 表现男女平等关系的女权广告才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
此外, 广告反映现实, 也影响着现实。广告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 而广告里的观念又会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念, 形成潮流, 这便是广告的社会教化功能。无论女权广告如何反传统, 颠覆男权思想, 它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引导。在西方的女权广告中, 性诉求是一个常用的元素, 一些女权广告为了强调女性也可以在性生活上大胆主动, 在广告中加入了不少色情元素, 表现得十分极端, 目的在于制造轰动。即使在西方, 这样的广告也受到争议。中国广告人不得不引以为戒。女权广告四个字乍看起来, 颇有打倒男性的意味, 但正如前文所说, 女权主义经历了自身的发展之后, 如今主张的是男女平等, 而这也是女性真实的心愿。但愿广告能用自己的力量, 为男女平等做出贡献。如何创作优秀的、富有建设性的女权广告, 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此所做的仍是探索性研究, 望有更多同仁重视这一课题, 提出批评指正意见。
参考文献
[1]方蔚琼.关注“她经济”时代的女性消费影响力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院报, 2010 (10) :79.[1]方蔚琼.关注“她经济”时代的女性消费影响力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院报, 2010 (10) :79.
[2]张娅, 曾娜.女性消费时代[J].商务周刊, 2007 (17) :20-26.[2]张娅, 曾娜.女性消费时代[J].商务周刊, 2007 (17) :20-26.
[3]蒋晓丽, 刘路.传媒“她世纪”的女性消费与消费女性[J].科学社会研究, 2008 (1) :183.[3]蒋晓丽, 刘路.传媒“她世纪”的女性消费与消费女性[J].科学社会研究, 2008 (1) :183.
[4]李斌玉.论广告业与女权主义运动的关系[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6) :96-97.[4]李斌玉.论广告业与女权主义运动的关系[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6) :96-97.
[5]李红艳.“淘男网”诞生男生被贴“标签”等女生上网挑[EB/OL]. (2010-11-02) [2011-04-29].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0_11/02/2968414_0.shtml.[5]李红艳.“淘男网”诞生男生被贴“标签”等女生上网挑[EB/OL]. (2010-11-02) [2011-04-29].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0_11/02/2968414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