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运动

2024-10-25

女权运动(通用12篇)

女权运动 篇1

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女性是家庭的天使, 婚姻对于女性而言, 是一种神话。只有婚姻和作母亲才能使女性成为完整的女性。同时, 由于女性在家庭中经济地位比较低, 这影响到她们的决定权, 以致在传统的婚姻结构当中, 女性只是作为家庭的附属品存在, 毫无自由可言。

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对女性改变自身观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女性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得以觉醒和增强。

一、女权主义理论及女权运动的发展

女权主义总的来说是指“妇女要求身为人类的完整权利”。二十世纪, 英国女权主义的发展使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尽管女权主义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历了一段低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英国女权主义的复兴推动了英国社会的进步。时至今日, 女权主义的斗争仍然在继续。[1]

六七十年代是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迭涌的时期, 这次运动以美国人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很快便在女性群体中得到很大的反响, 并进而扩展成为一次席卷美国以及欧洲数国的大规模女性运动,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

弗里丹所说的“女性的奥秘”是一股使女性安于作母亲和妻子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社会强加给妇女的。这种“奥秘”损害了女性, 使妇女失去了个性的同时也失去了人性, 妇女的出路在于接受更好的教育并承担有报酬的工作, 换句话说, 就是女性必须取得经济上的独立。[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权思潮的兴起, 众多的女性开始像男性一样走出家庭, 独立谋生, 从而改变了被男性供养的局面, 取得了经济权, 这直接影响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而言, 女性在经济上越独立, 平等意识就越强。也就越不愿意接受传统的角色期望。

“60年代以后妇女大量参加工作。第一是因为当时兴起全球性的女权运动, 妇女的独立意识再起高潮;第二与当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有关, 传统经济部门相对衰落, 第三产业勃然兴起, 妇女就业恰巧适应了这种变化, 衰落的经济部门正是男子占优势的部门, 而第三产业中有许多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了工作, 妇女的角色不仅是妻子和母亲, 更是一个社会的劳动者。

女权运动对传统的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形成重大的冲击, 影响所至, 远远超出了妇女运动本身。女性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并出现了专门的妇女学科, 诸如妇女史、妇女人类学、女性心理学、妇女社会学、妇女文学史等等。七十年代, 激进女性主义者为自己的理念与主张往往不惜流血抗争, 示威游行。她们的理念、主张对传统的女性观念构成了挑战。而个人总是生活在时代当中, 单身女性受到了六七十年代的女权运动的影响。女权运动为单身女性提供了榜样。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单身的生活显得很有意义。“我无法表达我对女权运动的感激之情。不管你觉得自己多么糟糕, 总是有希望, 有设想, 有榜样。对榜样的记忆被重新唤起, 榜样不断更新。我确实从《妇女》杂志的女性形象中吸取了许多营养, 她们说:“你并不一定要过传统的生活。它并不是一种愉快的生活。这个世界上有精彩得多的生活。”她们认识到不结婚的女性同样可以很幸福。婚姻并不是自己的目标。

二、对英国社会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观念认为核心家庭是最稳固的家庭组织形式。但是这种传统观念的家庭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 伴随着种种反传统的激进社会思潮和女权运动的兴起, 在发达国家里表现出不稳定迹象。传统意义上的父亲、母亲、以及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单元, 在实际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少。

未婚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 出现了大量的未婚母亲, 自60年代起, 非婚生子女率大幅度提高。

家庭内部更注重的是夫妻关系, 在以夫妇本位为原则的家庭中, 双方更注重夫妻感情, 以及个人的感情体验。家庭的结合、分化, 皆取决于夫妇双方的情感、利益。现在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念, 如果双方合不来, 那就离婚, 由此造成单亲家庭越来越多。

女权运动的发展影响到两性关系和家庭价值观念的变化, 挑战了传统的家庭模式, 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这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的进步。女性意识的突然变化使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的女性有了更多的权利, 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宽容。以前人们认为无论是未婚女性或离婚的寡妇都非社会的常态, 单身女性是不完整的女性, 她们过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生活, 极度孤独、病态。但越来越多的人把它看作是个人的选择。

女人可以相对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许多女人得以不受舆论谴责地过着逍遥的独身生活, 职业妇女们可以选择不涉及财产关系的同居。离婚是许多城市妇女都感到轻松的经历。许多女人开始拒绝所有的名份, 既不做妻子, 也不做母亲。

总之, 由于大批的妇女活动家对男女平权、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懈奋争, 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经济独立性的增强, 才使得女性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赢得了自身的解放, 获得了话语权, 并对传统的社会观念构成了冲击。

摘要: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社会的进步, 对英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女权主义,社会观念

参考文献

[1]苏珊·爱莉丝·瓦特金斯:《女性主义》, 广州出版社, 1998年, 第1页

[2]王萍钱乘旦主编:《现代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 第1页

[3]王岳川主编, 张岩冰著:《女权主义文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第54页。

女权运动 篇2

上世纪20年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美国第一次女性运动以女性获得选举权而告终,而后归于沉寂,二战后美国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为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以1963年Betty Friedan的《女性的神秘》一书发表为标志,主张在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和个人生活等层面进行“女权主义的干预”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兴起。本次运动从60年代持续到80年代,把女权主义的思想深入到美国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极大地改善了妇女的生活状况,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相对于之前,还涉及到对美国女性的婚姻、家庭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等问题,在更大程度上动摇了过去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作为这种社会结构支柱的价值观念。这场运动在美国有力地推动了生活与思维的改变,女性的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但与此同时,学生也意识到一系列成就背后隐藏着的暗流与代价。

首先,女权主义者在处理男女差别的问题上存在直观、偏激的倾向。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在组织上更加有力,但也陷入了组织活动片面追求形式上与男性的绝对平等的误区。比如当时美国一些大学的女权主义者组建的“胡子协会”,还有人在着装上掀起男性化的浪潮,流于形式化的追求平等反映了女权主义者们的非理性倾向。另一方面,运动还存在忽视了男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差异的问题,为了争取和男性同工同酬,以及平等就业的权利,无视人类分工的差异,主张男性能做的工作女性都可以去做,且应该去做——初衷是没错,但这样处理就不免陷入简单化处理问题的误区。

而更让人担忧的是把争取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权利地位理解成简单地绝对反对父权制,进而演变成呼吁建立颠倒性的压迫。这种带有报复男权的女权主义色彩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倒退。诚然这种思想和主张有其片面、过激之处所在,但也实在是对女权主义运动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置之于一个不利的、非理性的地位。

第二,带来了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和一个个破碎的家庭。

本次运动冲击了美国女性传统的婚姻、生育以及观念,主张追求个性和自己的幸福,与此同时却造就了连续几十年高攀的离婚率,和为数众多的单亲家庭。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以前,离婚被视为耻辱,离婚率和结婚率的比例为1:16,然而运动开始后,这个比率在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达到1:3和1:2,而90%的单亲家庭是女性为家长,这些家庭大多经济拮据,美国社会中所谓的”女性贫困化“一方面就是受此影响的结果。这是一场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的社会运动,女性在争取自身的幸福和权利的过程中,无疑也是付出代价的。这代价是否太过沉重?也许当时的女权主义者在做决定前已经做好承受代价的准备,但这样的追求幸福真的就能带来幸福吗?

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是否就意味着要打破原先的家庭结构,学生也是持保留意见的。如果是以牺牲家庭幸福来满足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在爱与理想之间座抉择,也许更好的抉择是能够两者兼容,而不是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为由草草收场。婚姻若成儿戏,遇到挫折觉得不平等就想离开,实际上是有悖爱之真谛,也体现后工业社会人们在追求独立个性的氛围下一种浮躁的心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美国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是纵容了这种浮躁心态。

第三,女权主义者内部群体存在分化,有悖运动的初衷。

和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一样,本次运动的仍由白人中产阶级女性领导,就难免带有中产阶级的偏见和狭隘性。当时主流女权主义者的观点是女性要经济独立,只有经济上的独立她们才有可能反抗父权制的统治。然而,这样的工作是指高收入的工作,在当时的美国,种族主义依然横行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才有可能争取得到这样的工作。

更多的女性,实际上在当时已经走出家门从事一些低收入的体力活,但这些工作并不能让她们经济独立以及摆脱对男人的依赖。然而运动中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权主义者们,不但忽视对这部分女性的关心,更有甚者还对她们进行诋毁辱骂。这也是本次运动受到黑人女权主义者诟病的一大根源所在。

女性之间存在的“同性相斥”的暴力倾向,以及难以跨越的种族、阶级鸿沟使得内部的分化得不到有效遏制。虽然也提倡“姐妹情谊”,但终究也是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本次女权主义运动又怎么能达到所有妇女与人类的平等的初衷呢?本身就是打着解放女性的旗子,然而实际操作中却更多地偏向“白人的”“中产阶级的”这个已有两个前提条件。连女性内部也是互相倾轧,怎能希冀真的让当时全美的女性团结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也该是有不少持观望的女性乃至男性感到寒心,甚至走到主流女权主义的对立面吧!

第四,客观上是在为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在美国发展铺路。

本次运动的背景适逢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在经历黄金时期发展期后,进行新一轮的资本主义调整,即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与在70年代以前雇佣男性工人为主的凯恩斯模式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同,该轮调整为了降低劳动成本,着力于调整劳动力结构,其中一个重要策略是在各行各业雇佣女性劳动力,特别是在服务业和制造业。这不仅是因为妇女的劳动力比男性便宜,而且是因为大多妇女不组织起来,或参加工会,并且愿意接受临时的、没有福利的工作。妇女这个群体无疑成为了新一轮剥削和调整的对象,在资本对利润的追逐的规律推动下,结合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呼吁女性参与工作的潮流,美国劳动力实现女性化。然而新的女性劳动力群体反而受到了更甚于男性劳动力的剥削和压榨,又给女权的保护制造新的问题。

起初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就业不仅能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她们做人的尊严,而且能促使她们进一步从传统的性别建构中解放出来。然而现实是这种美好的期冀被这种狡黠的资本主义新精神迂回地用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造成了新的贫富分化和社会问题,大多数女性并未真正的从工作中找回尊严,找回自我与独立。实际上在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调整的大背景下,女权主义运动最后服从于总的资本主义环境,也是其难以阻挡的趋势。最初所希冀的妇女独立,平等,最后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缺憾。而这个恐怕是由白人中产阶级妇女主导的主流女权主义思想始料未及,或者说是不关心的。

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在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各种社会运动盛行的大环境下开展,不免也带有一些当时美国共通的毛病,比如上面所述的难以跨越的阶级、种族鸿沟,以及个人主义过激过火,资本对于本次运动的渗透。但不能否认的是,本次运动也的确为推动美国还是世界妇女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则看史不仅要看到其辉煌,也不能忘记下背后的阴影。学生以为我们应以史为鉴,从历史事件的反思中吸取经验,方能不断地前行。

参考文献:

1.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2.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3.周祥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妇女就业的发展极其影响》,《史学月刊》,1992年第4期。4.季明:《美国新女权主义的起因、发展与现状》,《兰州学刊》,1992年第3期。5.刘小平:《略论美国历史上的女权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6.黄旭涛:《简论西方社会中妇女解放运动的两个方面》,《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欧洲女权运动之星的陨落 篇3

随着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逝世,本世纪最显赫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始祖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孩儿们可算是真正的孤儿了。萨特是六年前一九八○年四月十五日去世的。他们两人的消逝,前后的间隔差一天便是整整的六个年头。

在向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家人发出的唁电中,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地写:“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出人头地的作家群中的一员,是划时代的前锋。她的一生、她的作品和她的斗争导致当今法国及整个世界女性和男性的醒觉。”

作为本世纪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曾经写作小说八部、戏剧一部、论文和游记八部、传记一部和回忆录五部。

西蒙娜,德·波伏娃于一九○八年出生于巴黎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法院的辩护律师,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奉者。她从小过着安定、舒适的生活。

她从小被送到教会学校去受严格的教育,但她对待奉上帝没有任何信心。

中学会考是以哲学和数学的优异成绩考取的,她的大学毕业文凭获得两份:一份是圣玛丽学院的文学学士文凭,另一份是巴黎大学的哲学学士文凭。此外,她还在天主教学院完成了普通数学的合格考试。大学毕业后她准备参加大中学教师学衔的哲学科考试。

大中学教师学衔考试的笔试平安度过之后,西蒙娜·德·波伏娃又要准备口试了。在法国,口试准备一般地是两个投考人组成一组,相互提出可能的问题,互作解答。经过一群参与哲学科考试的高等师范毕业生的商酌与推荐,和西蒙娜·德·波伏娃合作的是让·保罗·萨特。

考试结果公布了,长她三岁的萨特名列第一,西蒙娜·德·波伏娃名列第二。在当时,以二十一芳龄的少女考上大中学教师学衔的哲学科考试,可算是破题儿第一遭了。那是一九二九年。

主考官拉朗德(André Lalande)教授当时曾向他的同僚作这样的解释:“萨特的智力是出类拔萃的,可是,真正的哲学家还得让波伏娃其人。”

在一群高等师范的毕业同学中,大家都喜欢对年轻的女孩子评长论短。一向谈吐轻率的萨特对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评语是:“讨人喜欢,美丽,但却穿着过于随便。”

由于准备口试期间朝夕相处,过从甚密,西蒙娜·德·波伏娃看到萨特过人的才智,难免不发生依恋之情。她曾这样地写过当年暑期惜别时的意境:“当我在八月初,向他告别时,我早已预感到他再也无法离开我的一生了。”

无法离开她的一生的确是事实。从他们初次见面的一九二九年起,一直到萨特逝世的一九八○年止,他们两人一同消磨了五十一个寒暑。尽管他们一直没有结婚,也一直各自保留了自己的住所,他们却长期恩爱,每天都碰头。对于这种独创一格的生活,西蒙娜曾经说过:“这是我们之间的一种‘必然性’的爱情,将来或许我们也会经历另外一种‘偶然性’的爱情。”

事实上,萨特是颇有自知之明的,他曾对西蒙娜说过:“我爱你,但我却不是一夫一妻制的材料。”萨特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他一开头便已为将来的行径埋下“伏笔”。其实,西蒙娜所说的“偶然性”的爱情何尝不是显示着相同的意旨?

从一九三一年开始,教育部委派西蒙娜·德·被伏娃到地中海滨的马赛去教书,同时也指定萨特到大西洋岸的勒哈佛尔去任教。他们天南地北、劳燕分飞,只能等到暑假的到来才能聚首了。

很快地,“偶然性”的爱情便侵蚀到他们的生活中来了。一个名为奥尔嘉。科萨久维支(Olga Kosakiewicz)的女子插足到他们的行列中来。由于妒火中烧,这个不正常的三角关系终于走上破裂的途径。

这个三角关系在人生旅途中虽然占着很短暂的时间,但它却留给西蒙娜足够的题材来完成她第一部处女作《不速之客》(L′Invitée)。这是一九四三年的事。

因为萨特是近代哲学“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兼作家,他写的小说、戏剧乃至杂文都带着浓厚的“存在主义”的意味。作为萨特的伴侣的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写作时自然也不会例外。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萨特被征调入伍,上前线为国效力。在炮火声中,年轻的哲学家忙里偷闲每天都设法给他的“亲爱的迷人的河狸”写情书。“河狸”是西蒙娜在准备大中学教师学衔考试时一群高等师范的毕业生给她起的外号。因为她的姓氏是Beauvoir,这个字与英语的Beaver一字很接近,而Beaver就是“河狸”(Castor)。从那时起,“河狸”便成了诸朋辈间称呼西蒙娜的呢称小名。

在作战中法国节节败退,萨特在很短时间内为德军所虏,也很快地为敌军释放回到巴黎。在回到巴黎之后,他经常到西蒙娜母亲家里召开秘密集合,并发誓把德国人驱逐出法国国境。

一九四五年德国战败后,萨特邀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办“存在主义”哲学的《新时代》(Les Temps Modernes)月刊。负责编撰的除了萨特本人及其他几名好友而外,主要的统筹责任都落在西蒙娜一人身上。

或许由于萨特的声望太大的缘故吧,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直都被认为是在大哲学家的卵翼下生存。对于这样一个事实,她心底里感到沉重与委曲,她说:“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认为萨特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伴侣呢?”这是她难于抑制的不平之鸣。这种不平之鸣引起她长久的思索,促使她走向女权运动的领域,也导致她日后写她的女权巨著《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的动机。

作为法国本世纪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写作是相当丰富的,计有小说及短篇小说、戏剧、论文及游记、传记、回忆录等二十余种。

战后法国的生活,一般地说是相当艰苦的。可是,西蒙娜却在这时候选择了独马单枪的道路:她单独地为支撑半边天的女人指出争取女权的途径——她在一九四九年出版了分成厚厚上下两册的《第二性》。在这两册书中,她给女权斗争作出形式化与理论化的论证。

在书里,作者严格地为大家指点迷津,她说:“女人不是生成的,是变成的。”根据作者的解释,女人一直被当着是男人身外的“另一种”事物,换言之,就是“主要的”以外的“非主要的”。西蒙娜更进一步明白地指出,此种异化与妇女的天性无关,而是由于历史、社会环境所造成的结果。接着,她还着重地说,只有经由工作和职业的道路,妇女才能克复失去的人类尊严。

西蒙娜的《第二性》一出版,立刻引起法国国内热烈的争论: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很快地,英语译本出版了;接着,其它十八种外语的译本也出版了。在全世界,尤其是在美国,这部《第二性》变成了女权运动的经典。

美国女权运动家凯特·米列特(Kate Millet)认为: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美国的声誉很高,远远超过萨特。“她为全世界的妇女打开了一道门……。她的一部作品改变了全世界人类亿万人的命运。”

另外一部也很受人注意的西蒙娜的作品是《名士们》。这是描画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草坪圣日尔曼区一群高级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写照。这部赢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小说,正是战后一群非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企图创立一个社会主义欧洲,避免美苏间冷战的描画。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足迹几乎走遍全世界。她的美国之行的结果是她的《美国逐日纪事》的出版,她和萨特的中国之行的收获是她的《长征》的刊行。他们两人也曾作莫斯科之行,但由于一九五六年匈牙利事件,西蒙娜没有心情写下任何纪念性的文章。

萨特和西蒙娜的创作生活是互相提携、互相协助的。萨特在写他的处女作《厌恶》(La Nausée)时,定稿是由西蒙娜代为校阅、并作修改的。至于西蒙娜决定着手写她的《第二性》时,她得到萨特的热心鼓励与建议。至于萨特开始对美国当代文学作品发生兴趣时,他苦于英语的根底差,不能直接阅读原文,于是,西蒙娜替他把多斯·帕索斯(Dos Passos)和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作品从英文译成法文给他阅读,这样不厌烦劳的任务,一般人是没有这份耐性的。

一九八○年是萨特逝世的一年。为着纪念她终生伴侣的消逝,西蒙娜在第二年出版了她最后一部著作《永别的仪式》。书里描画的是萨特最后十年进入暮年,两人相依为命的和谐生活。

最近这几年来,西蒙娜除了继续编辑《新时代》月刊而外,还将萨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入伍时起给她写的许多热情洋溢的情书刊行问世。书名是《致河狸的书信》。书信写得缠绵悱恻、眷眷有加。但是,大家觉得遗憾的是:河狸的回信一封也没有编在这本通信录里。

女权运动 篇4

关键词:中产阶级妇女,进步时期,女权主义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步实现, 美国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各种社会改革运动不断涌现。美国的妇女, 特别是中产阶级妇女以其身份的特殊性在这次社会改革运动和争取选举权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为什么是中产阶级妇女承担了领导者的使命

1. 工业革命对中产阶级妇女的影响。

19世纪末, 随着美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中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适合女性的“白领”工作岗位, 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经济上获得独立的同时加强了人格上的独立, 也为她们从闭塞的家庭领域走上社会公共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工业革命还使美国中产阶级妇女的婚姻生活和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使她们一改维多利亚时期的柔弱与深居简出, 以健康、摩登的形象活跃于公共场所中, 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有了新变化。工业革命下的报纸杂志媒体对女权主义思想的传播, 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发展。

2. 美国中产阶级妇女的独特性。

美国中产阶级妇女能够承担起领导女权运动的使命, 不仅是因为有城市化、工业化的时代推动力, 还因为她们本身的经济地位和历史传统的特殊性。首先, 中产阶级妇女的经济条件优越, 受教育程度较高, 这使她们产生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其次, 中产阶级妇女在19世纪上半叶就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慈善活动, 组建妇女俱乐部,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组织经验, 中产阶级妇女的组织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社会上对妇女的新形象渐渐认同。最后, 面对美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严重的道德败坏的现象, 中产阶级妇女有着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优越感, 正是这种公认的道德优越性成为妇女走向社会的无比锋利的理论武器, 扫除了前进路上的许多障碍。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 这一时期美国妇女运动带有的鲜明的中产阶级性, 在后来的妇女史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1]

二、中产阶级妇女在女权运动中的作用

美国进步主义时期的女权运动主要体现在社会女权主义运动和选举权运动两个方面。

1. 中产阶级妇女在社会女权主义运动中的表现。

进步运动时期, 美国的社会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妇女们也参与到了这一浩浩荡荡的历史运动之中, 在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 也促进了女性群体的进一步觉醒。这时出现了像基督教禁酒协会、妇女俱乐部、青年妇女基督教协会等妇女组织, 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领域走向社会公共领域, 致力于女装改革、控制生育、改善贫民、争取女工生产保护法、食品卫生检验和儿童立法等。我们把参加这些既致力于争取女性权益又包含各个弱势群体权益的组织的女性称为社会女权主义者。到1892年时, 美国全国有妇女俱乐部200多个。于1889年成立的全国妇女俱乐部联盟, 在1898年有5万成员, 到1914年就已超过了100万, 成为了进步主义时代影响最广泛的女性团体。[2]她们倡导的活动扩展到包括政府食品卫生检验、更严格的住宅法、卫生改善、妇女保护法, 以及保护穷人、病人、残疾人和弃儿的服务性事业。从这个组织的发起者及其开展的活动中, 我们可以看到, 这个在进步运动时期会员人数最多的妇女组织中中产阶级妇女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2. 中产阶级妇女与妇女选举权运动。

早在19世纪40年代, 争取妇女选举权的活动就开始了, 但是它却没有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妇女群体的积极参与。进步运动时期, 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本仍带有激进色彩, 它挑战着美国社会的传统价值和政治格局, 这必然就会引起社会上与其利益相悖的企业或组织的反对, 像酿酒业、某些政治头领及天主教会等, 缺乏上层阶级妇女的支持。与此同时, 在以中产阶级妇女为主体的组织内部也存在分歧, 有相当多的组织并不赞成争取妇女选举权。因为选举权运动本身的派别斗争一直很激烈, 在关于通过立法游说还是直接行动、争取宪法修正案还是先改善妇女在地方及州级的处境等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 但运动的整体性质却是中产阶级的, 无论是保守者, 还是激进派, 大都来自这一阶层。因此有一部分中产阶级妇女的先行者已经认识到只有获得选举权, 才能拥有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政治权利, 才能在社会中以更平等的姿态学习、工作和生活。于是她们积极地投身于争取妇女选举权的事业中, 在全美选举权协会的努力下, 像怀俄明州 (1890) 、科罗拉多州 (1893) 、犹他州 (1896) 等几个州的妇女已经获得选举权, 虽因内部分歧等其他问题, 并没有进一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这为妇女选举权运动在联邦政府获得认可奠定了基础。伴随着美国国内激进女权主义理论的传播和英国妇女参政运动中激进的斗争方式的影响, 妇女选举权运动获得了广泛的响应, 许多中产阶级妇女开始抛弃原来并不十分赞同的主张, 纷纷举起了争取妇女选举权的旗帜。在妇女争取选举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 那些在进步主义运动中积极参与社会改良运动并受到尊重和敬仰的社会女权主义者也逐渐认识到妇女参政是改革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在争取选举权的运动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妇女“斗士”的背影, 她们的参与在社会上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进一步推动了妇女选举权运动的发展。在多数州已经在法律上承认妇女拥有选举权的形势和压力之下, 美国联邦政府终于在1920年8月18日通过了第十九条宪法修正案, 赋予了全美国的女性以选举权利。这是属于美国妇女的重大胜利, 标志着妇女争取法律、社会、经济平等的开始, 是妇女真正解放的第一步。

总之, 美国的女权主义者在进步主义运动这个社会大潮流中, 努力突显自己的价值, 进而争取选举权及更多的平等权利。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甚至可以说是充满坎坷与艰辛。许多女权组织的领导人比如简·亚当斯等, 为了这项事业而奉献自己的一生。经过几代美国妇女的努力, 最终在1920年获得了具有标志性的选举权。在这条漫长的女权之路上, 美国中产阶级妇女以其自身的特殊性, 担任起了领导者的角色, 她们中的许多人成立或加入了不同的妇女组织, 致力于美国社会的改革, 成为进步主义运动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张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中产阶级妇女走向社会的动因和问题[J].美国研究, 1993, (03) :131.

[2]唐书明.妇女与美国进步主义运动[J].西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0, (03) :49.

女权主义与后现代女权主义 篇5

女权主义,或称女性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等议题。

女性和女权都包含维护女性权益的意思,但现在女权主义这个概念一般人不太喜欢用,觉得太张狂,要夺男人的权。但是如果把女权理解成为女性的right而不是理解成为power,还是可以接受的。

女性主义诉求最早缘起于18世纪思想启蒙时代的欧洲,英国女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的《女权辩护》,便是最早阐述女权问题的专著。她提出,社会是根据最明智的方式建立的,它的构成以人类的天性为基础,但是,把陈规惯例当作为剥夺人类(包括男人和妇女)的自然权利辩护的理由,却是一种违背常识的荒谬诡辩,像依赖性被认为是女人的天性,为了保持身体的美和女人的光荣,就用比中国人的裹脚布更坏的东西束缚她们的四肢和官能.她认为抚爱和纵欲并不能代替夫妻之间的友情,德行若没有自由来培养,将永远得不到应有的力量,而一个人若服从除理性权威外的任何权威,就不能被称为有理性的或有道德的。“让妇女分享权利,她们将和男人在品德上竞争”,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最著名的女性主义口号。

其后也出现了个别先觉醒的女性的声音。如早在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Mary Woll-stone Craft)就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力》的论著。有组织的妇女解放运动的萌芽在19世纪开始出现,1848年,第一届女权大会在美国纽约州召开。20世纪初期,“男女平等”的主张得到了包括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某种程度的响应,例如,1920年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1928年英国妇女获得选举权。一直到这个时候,西方的女权主义声音都是和社会主流的“民主”、“人权”运动相呼应的。而在战争年代,大批男人走上战场,各参战国劳动力奇缺,国家以“爱国”和“男女平等”的名义动员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战后,从战场上回来的男人需要工作,国家又以做“贤妻良母”为由,要求女性为男人让出她们已经在社会占有的工作岗位,而且以往以女性战友面目出现的男性同路人也大都如是说。这迫使女性重新思考女性与男性的权力关系和性别角色内涵。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制度瓦解,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女权主义在这个大动荡的时期也更加派别林立,主张各异。既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也有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阶段以后,随着各种后现代问题的出现和后现代思潮的涌现,后现代女权主义也应运而生。女权主义批评家托斯尼曾将女权主义批评比喻为“花被褥”。琳达·哈奇恩提议说:“我认为我们再也不能谈论

单个女权主义,而应讨论多种女权主义,因为有多少种妇女便有多少种女权主义。”这说明,女权主义不仅与后现代主义共时,而且就其多元性而言,也与后现代主义相近。然而我们不可因其相近而将二者等同,这是哈奇恩在讲那句话之前首先强调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们将后现代主义视为“人文知识分子看待自己文学作品与整个社会之方式的明显变化”,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认为女权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多元理论中之一元.约翰·麦高恩就明确地将女权主义列为“四种最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之一。在女权主义者当中,也有不少人注意到了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着这种相近性(affinity),如弗格森、弗拉克斯、弗雷泽、尼科尔森、赫克曼、米斯和欧文斯。这一事实本身亦说明,女权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大氛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解构思想的影响,后现代女权主义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批判了以前的三大女权主义流派;批判已有的社会主体、历史、真理等理性的产物,指出女性地位的人为性和可争取性。同时,存在着争取女性平等地位的艰巨性。

首先,后现代女权主义首先是从否定传统女性主义的“男女平等”的概念进行批判的。在男权结构中,女性的自然作用和社会作用都是通过男性标准制定的。建立在“两性平等”的理论上的一百多年的女权运动认为,女人要取得社会政治权益就要进入男性的领域,用男性标准要求自己,把达到男性标准认为是女性的解放,这就掉进了男权单线型思维的陷阱。后现代女权主义要求在“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平等,才能构成真正条件和结果的平等。如在理论上,女性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力,有不同于男性的思维模式;在现实中,女性的就业应是考虑生理需要差异上的平等;在家庭领域内,女性应有主体化与客体化的权利。

其次,后现代女权主义对以往女权主义流派总体进行了批判。在当代,女性主义有三大主要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认为这些女性主义只是反映了在欧美发达国家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反对性别歧视的愿望,只局限于反对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实质上只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潮。进而指出,女性主义当中存在忽视妇女由于阶级、阶层、种族、地区、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以及把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模式全盘推广到第三世界的做法,所以女权主义应该是全世界妇女,包括第三世界妇女的产物,不该仅仅是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妇女的特权。这就把女权主义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不单单局限于两性之间,也包含了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认识和批判。而且,在批判的过程中,后现代女权主义指出,推行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只不过是发达国家的“中心主义”的辐射,女权主义试图不顾国情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的生产领域所提供的充分就业来寻找摆脱其它国家女性的奴役状况是一种浪漫的幻想。所以,各民族、种族、国家、地区、阶层的女性应根据差异来不断寻找适合她们自身的解放道路

最后,后现代女权主义对各流派不同观点的批判。自由女权主义认为妇女受压迫在于男性对妇女的偏见造成的,通过将妇女排斥于某些特定的生活领域之外而体现出来的。这里,自由女权主义说明了女性正由于被排斥于生产领域之外造成的。在这里,女性把矛头直接指向对立面的男性,有失偏颇。其实,男权正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男女性的二无格局应该说是几千年文化模式的产物。马克思女权主义认为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可以看作是资本家统治工人的必然结果。后现代女权主义认为它批判的只是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只适合于特定的资本主义,并没有说明女性受压迫的真正根源和指明摆脱的途径。因为有资本主义存在之前,性别分工和妇女的从属地位已经形成,经济关系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而且在受压迫的群体当中,也包括男性工人群体,在同类群体当中,女权仍是属于被奴役的对象。后现代女性主义指出单单的生理决定论、社会性别论等是不全面的,应考察女性从属地位的全过程,明了女性史不但是性史、生育史,更应是与人类社会并行的一部完整的妇女史。激进的女权主义认为妇女受压迫是父权制度的结果,在这样的制度下,男人群体拥有统治女人群体的权力。在权力的问题上,激进女权主义认为权力就是权威,是统治和剥削所有个人的权力,是统一的、是永恒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则主张权力是分散的、弥漫的,不应是集中于某个机构或某个群体,进而指出,妇女内部应实行“模式转换”,应从关注历史地位转换到关注更为具体的事物如女性的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家庭暴力等上。

后现代女权主义在解构了现存的一些被视为合法的理论之后面临着与后现代主义相似的最大问题是在于如何建构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有人批判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理论是不能够自圆其说的。如后现代大师利奥塔德在批判哲学不能成为社会批判的前提下,得出批判本身也当作局部的、非合理的结论,其间步子走得太快了。结果,他把玄学话语倒掉时,把大型历史叙事也倒掉了;把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剔除时,把大规模的不平等社会理论分析也倒掉了。正是如此,后现代女权主义在批判主体、历史、真理,解构了它们的终极意义的同时,却又在苦苦寻求女性的主体意识、女性的历史地位、女性存在的合法性,如此,仅存的一点点贫乏的批判资料是不足够对这一切进行批判的,无奈之际,后现代女权主义者只得在最低限度上重新拾起有关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的大型话语;有关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有关历史和文化特殊性的性别理论„„

女权·女权癌·伪女权 篇6

“男女是平等的,我不是你的附属品,我也有权利做我喜欢的事,请你不要干涉我的自由让我来迎合你的品位和爱好。”——这是女权。

用挪威来举例子。挪威作为女权主义最成功的国家,女性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当女权获得真正的法律保障(挪威法律规定了女性在政治与经济生活中拥有和男人一样的权利,挪威的现任政府内阁18人,8位是女性,加上首相也是女性,刚好一半,两党党魁也均是女性,而早在2003年,挪威就产法要求企业董事会保证40%成员是女性。)之后,女性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嫁人不是挪威女人最热衷的话题(这一点恰好和中国女人相反),工作是聊天的主题。她们普遍走路飒爽英姿,那种极为女性化的,穿着窄身裙子,戴着首饰,化着严妆的职场女性极为罕见。街上到处都是穿着跑鞋牛仔裤的精明干练的挪威女人,开车的是女人,主持国际文学讨论会的是女人,挺着大肚子在台上当主持的还是女人。

“男女是平等的,我不是你的附属品,我也有权利做我喜欢的事,请你不要干涉我的自由让我来迎合你的品位和爱好,但是你要是想娶我必须有房有车房产证上还要加我的名字,我爸我妈我弟弟妹妹七大姑八大姨家你都要养着。”——这是女权癌。

有一个网贴精辟地总结了这类“女权癌”患者们的两大特征:一是一边主张男女平等,却又主张男人应该从经济、生活、工作等各方面无条件照顾、容忍、谦让女人。简单地说,就是有困难男的上,有便宜女人占。说到底还是男女有别。第二,一边主张男女平等,一边对男女在道德上采取双重标准。被解放了的女人自然是不必服从相夫教子、妇德妇容的封建陈腐旧道德了,但对于男性的道德要求,却一点不比传统的少。具体表现为,男人必須依然保持绅士风度,要温良恭俭让,而女人则不必再有半点“淑女风度”;女人的钱是女人的,男人的钱也是女人的;男人不小心说一句“小婊砸”就是不尊重女性,是用观念来“物化”女性,而女人满嘴的“小鲜肉”,则是社会平等开放的标志……

女权癌女权主义者如同一句曾在美国广为流行的俗语:“男女平等,但女人更为平等。”但“更平等”的潜台词,意味着“更多不平等”。

伪女权有两种,第一类,一开口振臂高呼:“你要独立、你要自强、你要平等、你要不依靠男人……”最后画风一转:“因为只有成为这样的女人,才会有更好的男人。”也就是,追求女性独立只是手段,找到更好的男人才是目的。

第二类,则是混淆了“男女平等”和“男女相同”的概念。如上世纪60年代西方女权运动中女性拒绝穿高跟鞋,不戴胸罩,以及抽烟和留短发等,这些行为看似在抛却各种男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含有物化意味的性指认,实则是在试图成为男性。她们甚至不去客观地探讨一下,不戴胸罩会令女性更舒服还是更不舒服。

女权运动 篇7

一、对“黑人妇女”的界定

黑人妇女内部有明确的阶级划分, 在运动之初, 怎样看待黑人群体内的中产阶级黑人妇女是很重要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来分析的话, 中产阶级黑人妇女和底层黑人妇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一般来说, 成为中产阶级就会被主流社会所接受, 同样, 中产阶级黑人妇女可能会用白人的标准来压迫黑人妇女。

当代女权主义者在20世纪20年代活跃的中产阶级黑人妇女身上发现了阶级偏见, 虽然声称“俱乐部运动”是公平对待所有阶级的妇女的, 但在实际过程中, 底层黑人妇女还是受到了中产阶级的压迫。到60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时期, 黑人妇女内部的阶级划分依然明确, 而大多数迫切希望解放, 需要争取权利的是生活在底层的黑人妇女, 因此, 本文中对黑人妇女的界定就是底层黑人妇女。

二、黑人妇女和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

白人妇女主义强调的是所有妇女之间的联系以及共同合作, 黑人妇女与白人妇女在很早的时候就有联系。奴隶制时代北方的白人妇女接应“地下铁路”的黑人妇女并营救她们。自19世纪以来, 南方的黑人妇女和白人妇女就已经联合起来, 开始试探性地走向合作。到了20世纪60年代, 有少数的白人妇女支持黑人民权运动, 黑人英勇的斗争激发了不少白人学生的激情。

黑人妇女对第二次女权主义的兴起有很大的影响。第一次女权运动, 白人妇女的斗争经历都放在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权利上, 她们在20世纪60年代才认识到“私人的即是政治的”, 开始不仅关注公众领域的男女平等问题, 也关注到了婚姻和家庭中的性别歧视。而黑人妇女则较早地看到了这一点, 她们对家庭生活中的不平等认识较早。

与黑人男性相比, 黑人女性与白人家庭的接触较多一些。家务劳动使黑人妇女能够接触到白人的精英家庭, 她们能以旁观者的姿态观察白人家庭, 所谓旁观者清, 自然就看到了一些独特的东西。她们看出了白人统治团体的实际行为和所谓的“尊重妇女”存在矛盾。因此她们的一些论述和一些看法促进了白人妇女的惊醒, 对她们认识到家庭中的性别歧视有促进作用, 客观上也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发展。

三、第二次女权运动中, 白人妇女同黑人妇女的差异

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同第一次一样, 是由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发起, 以白人中产阶级妇女为主力的。但是她们一再声称, 为所有妇女谋求解放和权利。但是美国妇女是由不同阶级, 不同种族的妇女组成的, 处在美国社会底层的黑人妇女同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在文化传统、阶级地位和生活经历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她们对剥削和压迫的定义便有很大的差别, 斗争目标和内容方式等都有很大差别。

首先, 争取权利的内容不一样:美国的第二次女权运动是由白人中产阶级女性发起的。她们追求的大多是平等的人权、反对性别差异, 强调两性的差异性, 她们大多从理论上追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追求理论的高度。而这一时期的黑人妇女情况则要复杂很多, 她们大多需要赚钱养活家庭同时还要做家务抚育儿女, 然而仍然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生活仍然异常清苦。最基本的生存都没有得到保障, 又怎么会去追求精神高度的自由呢?必然导致了其斗争目标的不同。

其次, 女权运动的领导者大多是那些权势人物的妻子、女儿、情人等有一定社会背景的人, 她们傲气的运动可以名正言顺地让政府将资金转入到他们的运动中来。但是她们对黑人妇女的情况十分陌生, 不够了解, 因此必然不能够满足黑人妇女的要求。

四、黑人女权主义及其影响

黑人女权主义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争取建立低收费托儿所, 使一些贫困的母亲可以外出工作;反对政府对黑人妇女实行非自愿的节育手术以及医学界把他们当成试验品的行为;争取社会福利基金来改善本社区的福利设施,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争取堕胎权;建立社区保健机构, 向贫穷妇女提供廉价或免费妇、产科服务;精神上要求加强对本民族妇女历史的研究。

虽然黑人女权主义对女权运动的批判稍有偏激之处, 但进行批判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妇女之间的差异。黑人女权主义者强调黑人妇女和白人妇女是不同的群体, 认为妇女运动不应该把自己建立在一个“妇女受压迫”的虚假性假设上。她们指出所有女权主义流派的共同缺陷是她们的成员是中产阶级的白人妇女;关心的是中产阶级自己的事情, 而忽略了第三世界、下层妇女和有色人种妇女面临和关注的问题;而这两个群体所面临和关注的问题是相差很大的。

到后来黑人女权运动者对白人女权主义的批评也被白人女权主义者所吸收, 黑人女权主义促进了女权主义的修正和改良, 这主要体现在对第三世界妇女的关注上。因此, 黑人女权运动促进了第二次女权运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展, 广大黑人妇女的参与扩大了女权主义的定义。

同时, 一些白人女权运动者逐渐意识到, 黑人妇女的总体表述与总体女权运动的发展由于多有相通之处, 许多白人妇女投入到了对黑人妇女的研究中去, 这些研究成果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权运动理论的完善。

另外, 黑人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结合起来也能造福双方。例如, 在全国反家庭暴力联合会中, 白人妇女就和黑人妇女联合起来, 共同为解决家庭暴力问题, 争取女性的平等而付出努力。

由于黑人妇女身份的特殊性, 她们在女权运动的第一天起就肩负起了种族主义的艰巨任务, 导致她们跟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妇女有不同的斗争纲领和斗争方式, 但二者又不可能完全互相脱离, 她们的斗争又是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的。于是, 在这个过程中, 黑人妇女便形成了独特的黑人女权主义, 取得了一定的斗争结果同时也促进了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黑人解放运动简史.南开大学历史系主编, 1977.

[2]帕梅拉.麦克维 (美) .世界妇女史下1500年至今.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析《简爱》与女权的崛起 篇8

1.1 夏洛蒂·勃朗特时代背景下的妇女地位

《简·爱》问世于1847年的英国。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决定了《简·爱》的故事情节离不开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经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简·爱的人物形象正是该书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人生写照。而夏洛蒂的人生经历根源于其所处的而历史时代。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极大的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 并使得英国的国内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英国因此而一跃成为工业强国。到19世纪中叶, 英国的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成为英国的统治地位。这时, 英国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在此时的英国, 机器生产以及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技和创新是一场革命, 改变了英国乃至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 在英国社会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对立的社会阶层。资产阶级不断强化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利用, 广大无产阶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中劳动妇女的地位尤其低下和悲惨。

在英国维多利亚和爱德华的君主统治时期, 在国家社会层面上, 妇女多属于被奴役、低下的社会阶层, 而在婚姻家庭中, 受传统的男尊女卑以及夫为妻之纲思想的影响, 妇女处于依附于男性的地位。[1]即使在婚姻关系中, 夫妻关系不和, 妇女经常会受到家庭暴力, 甚至被丈夫遗弃。如夫妻感情的确已经破裂, 享有解除夫妻关系权利的一方在于男性, 妇女无权解除婚姻。工业革命虽然使机器生产中男女工人的体力差异基本上不起作用, 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妇女的工作待遇很差, 而且往往只能从事又苦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19世纪上半期, 妇女们大规模地走出家门, 成为独立赚取工资的劳动者。但妇女处于低就业、低工资的状况。[2]《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正是生长在这么一个年代。

1.2 简·爱的原型: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的个人遭遇是19世纪中叶英国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反映, 其原型人物则是该小说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夏洛蒂生于1816年的英国乡村一个贫苦的家庭, 母亲早逝, 父亲是一个贫穷的牧师。夏洛蒂八岁时便和姐姐和妹妹一道被送到慈善学校读书。在慈善学校, 不仅生活凄苦, 而且经常受到嘲笑和打骂。她将这段生活反映在《简·爱》中, 小说中的简爱自幼父母双亡, 被寄养在舅妈家, 经常挨打挨骂, 肉体和精神都遭受到了极大地伤害, 后来又被狠心的舅妈送到慈善学校。童年的生活给夏洛蒂留下了不灭的影响。所幸的是做牧师的父亲学识渊博, 也曾经常指导夏洛蒂读书看报, 为夏洛蒂日后文学道路上的成长起到了启蒙作用。夏洛蒂也曾到有钱人家去做家庭教师, 而家庭教师在当时是备受歧视的职业, 这些经历带给她心灵的只是痛苦和伤害, 但给她在描写小说《简·爱》中的女家庭教师时提供了素材。夏洛蒂遇到过两次求婚, 一次是她女友的哥哥, 另一个是一个年轻的牧师。但两次都被她拒绝了, 原因是她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爱她。小说《简·爱》中的圣约翰集中了夏洛蒂两位求婚者的身份, 他既是简爱的表哥, 也是一位牧师, 求婚的目的完全是出于传教的需要。她默默忍受所有的伤痛, 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简·爱, 一个出身贫微、相貌平平的家庭女教师, 她吸引了财智皆具的罗切斯特, 靠的是她高尚的品质。正如该小说中女主人公的一句自理名言:你以为我贫穷且相貌平平, 我就没有感情吗?当我们穿过坟墓, 同等的站在上帝的面前, 我将使你难以离开我, 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

2“疯女人”伯莎的命运

《简·爱》的故事中有两个女人。一个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 再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简·爱。二者身世不同, 性格不一, 命运各异, 相互为表。伯莎是作为简爱的反衬而存在, 只是作者用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道具。她的故事形象都是由她的丈夫——罗切斯特从反面描述的。婚前的伯莎曾经也是个远近闻名的美人, 在西班牙城以美貌著称, 有众多的追求者, 罗切斯特也参与到男人们对伯莎追逐的队伍中, 并且承认他爱她。当时的伯莎美貌又富有, 又有魅力和才华, 同时不乏仰慕者, 这是罗切斯特决定娶伯莎的原因。但伯莎有遗传性疾病, 她的父兄急于把她嫁出去, 嫁妆是三万英镑。根据当时的法律, 已婚女人是无权支配嫁妆的, 只能归丈夫掌管。对此, 婚前一无所有的穷大学生罗切斯特心知肚明。当他哥哥的遗产给了他时, 他摆脱了对伯莎财产的依靠。为证明自己的清白, 罗切斯特宣传他妻子是个疯子。[3]]疯女人伯莎·梅森是一个复仇者形象, 通过罗切斯特向简爱谈论自己当年的婚姻时告知读者的:当时的伯莎的父亲以为为她找到了一个好归宿, 而后来却被和自己生活了四年的丈夫禁闭在没有窗户冰冷的桑菲尔德庄园长达十年。小说重点描写了疯女人的四次暴力行为。第一次是深夜进入罗切斯特的房间放了一把火。第二次是刺伤了前来看望她的哥哥梅森。第三次是罗切斯特与简的婚礼受到阻碍, 带着众人闯入疯女人的囚禁室, 疯女人与罗切斯特搏斗, 后被捆绑。第四次是放火烧毁了桑菲尔德庄园, 并使罗切斯特成了残废。仔细分析疯女人的四次行动, 她的矛头所指的都是小说中的几个男人, 而对小说中的任何一个女人都未直接伤害过。

伯莎是源于父亲的专制而成为婚姻交易的牺牲品, 婚后被丈夫以有精神病家族史为名囚禁在阁楼上, 她的境遇正是父权制转换的表现。[4]]伯莎虽然没有意识到她是那个时代中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在思想上她也未能觉醒, 但在实际上, 小说中她对男性的复仇实际上是对父权制的抗议和斗争的表现, 纵然在小说中她是那个时代一个失败女性的代表。

3 简·爱的性格和女权主义

3.1 女性主义文学与女权主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母权制的被推翻, 是女性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柄, 而妻子则被贬低, 被奴役, 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 变成生孩子的简单的工具。几千年以来, 无论中西, 就两性而言, 一直沿袭男尊女卑的传统。强大的占主流地位的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深重的, 并且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觉醒, 女权运动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简·爱》为西方女权主义小说之一。女权主义批评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倾向和批判锋芒。女权主义在对思想传统发起攻击时, 她首先把矛头直指父权制社会结构。女权主义批判认为, 现成的社会结构式建立在父权制基础上的, 女性则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5]]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 就必须颠覆父权制的社会结构, 揭露所有话语中潜藏的性别歧视。人类的历史的确从某种程度上是属于男性创造的历史, 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女性形象的塑造史是一部女性被男性利用、剥削的历史。而男子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这一理念又通过作家的描述, 通过读者的阅读而代代相传。女权主义批判的一个艰巨任务和重要方面就是从性别入手, 重新阅读和评价文本, 批判传统文学尤其是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对女性的刻画, 并将这种文本阅读作为提高读者和评论者女性意识、增强她们识别文本谎言能力的主要手段。伯莎的个性似乎都是在罗切斯特的言说中得到表现的。首先, 罗切斯特说伯莎是个精神病患者, 而且纵欲。纵欲的女人是得不到别人同情的。于是乎, 伯莎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尽管她通过复仇的方式进行了抗争。

3.2 简·爱的人物性格分析

该小说的历史背景尽管是在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时期, 但男女平等的思想还远没有提出。男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都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首先, 在工作中, 男性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并且在同等的工作和劳动条件下, 男性获得工作的概率更高, 得到的薪酬更多。在相同的条件下, 男性的工作条件也较女性更加的优越。在家庭关系上, 只有男性拥有对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这些加起来使得妇女普遍被歧视, 被认为是男人的附属品, 天生不具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当时的英国, 甚至还没能提出男女平等的问题, 女性处于受男权社会压抑的状况下。[6]]正如简爱在小说中对罗切斯特所说:当我们穿过坟墓, 将同等的站在上帝的面前, 我将使你难以离开我, 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这句话可以看成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简爱认为女性也有追求自己与男性平等的自由, 有自己决定婚姻的自由。简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成功的女权主义者的女性。

在传统男尊女卑的年代, 女性依附于男性, 无论在事业、婚姻家庭中都是男性的附属品。在小说中, 简爱对幸福追求的成功突破了传统的模式, 其源于自强不息和个人奋斗。当其还在盖兹海德府和劳渥德学校时, 年幼的简爱因孤儿的身份而备受歧视和虐待。简爱成年后, 她桑菲尔德庄园作家庭教师, 简爱爱上了庄园主罗切斯待先生。然而简爱和罗切斯特的感情历程并不平坦。罗切斯特的前妻伯莎和富家小姐英格拉姆极力的阻扰简爱和罗切斯特的交往。然而简爱并没有屈服, 坚强的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简爱虽然出身贫寒, 但她坚信在人格和尊严上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性。虽然简爱深深的爱上了罗切斯特, 但她丝毫没有忘记男女之间应有的平等。只有当罗切斯特在精神上平等的对待并接受她时, 她才同意做他的妻子。在简爱和罗切斯特婚礼进行时, 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和伯莎的婚姻未决, 罗切斯特并非法律意义上的独身男人时。简爱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要么做罗切斯特的情妇, 要么维护自己的尊严?虽然简爱那时已经非常爱罗切斯特, 但理智告诉她, 如果选择前者, 自己迟早也会沦为伯莎那样的境地。是故, 简爱宁愿选择离开罗切斯特, 前往一个贫穷而又偏远的山村去做一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简爱认为, 无论男女, 只有在人格尊严上具有平等地位, 才会享有真正的爱情,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简爱和罗切斯特的情感经历是又一版的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故事。罗切斯特英俊富有而且老道, 是不同社会地位女性梦想的白马王子。与罗切斯特相比较而言, 简爱是典型的灰姑娘。简爱只是罗切斯特家里的女家庭教师。在那个年代的英国, 女家庭教师的地位及其低下, 而且出身也非常底下。似乎两者之间是完全门不当户不对。但简爱的人格魅力及其后来的人生际遇最终却彻底颠覆了两者的地位。面对罗切斯特的追求, 简爱本应欣然接受, 并感谢上天对她的恩赐。但简爱独立的人格特征决定了其纵然柔情似水, 但却坚韧如丝。纵然罗切斯特极其恩待简爱, 也认同简爱的平等思想, 为保持人格的独立, 简爱依然声称自己在婚前仍以教书为生, 自食其力, 简爱的这些反应充分表明其自觉的自我意识。

在小说的尾声处, 简爱出人意料的人生际遇改变了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的社会地位。简爱意外的从一个亲戚那继承到了一大笔遗产。而罗切斯特的疯妻子伯莎烧毁了桑菲尔德庄园并葬身火海。罗切斯特在一夜之间丧失了所有的家产, 自己也在火灾中身受重伤, 双目失明。政治经济学认为,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夏洛蒂创作《简·爱》时, 英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而宪章运动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性的思想。[7]]简爱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当时的女性对女权思想的最初追求。虽然简爱最终是靠时来运转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 但她思想上的独立性和付出的行动, 为她最后赢得自己理想的婚姻奠定了基础, 也为自己在婚姻中赢得了尊严。尊严是一个人生存的最基本内涵。简爱生来就是一个有骨气的人, 她在一个险恶的环境中长大, 受尽了羞辱和虐待, 就如书中第一章所描述的那样:“那里, 北冰洋卷着巨大的旋涡, 围绕着世界尽头光秃凄凉的孤岛咆哮”。无依无靠的小简便如离群索居的孤岛, 周围没有温柔的同伴, 只有无休止的滚滚波涛的冲击。然而, 苦难并没使她成为弱女子, 她的精神因粗砺的生活反而更加勇敢和坚强, [8]]为女性争取权利和独立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4 结论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观点或思想根植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大环境。古今中外, 在男权文化观念的禁锢下, 女性从物质到心灵都是男人的附属, 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附属品的角色。[9]]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从属地位到十九世纪遇到西方女权主义的挑战。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应该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主体, 而不是依附于男性的客体, 这就是女权主义的起源。在《简·爱》这一部小说中明显的体现了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也应该有追求自己与男性平等的自由、有自己决定婚姻家庭以及事业的自由和权利。女权主义是几个世纪以来女性对男女平等的强烈呼吁, 女权主义追求男女平等, 希望改变男性主宰和决定一切的局面。

在《简爱》这部小说中, 伯莎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是一个失败女性的象征, 而与此同时简爱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在社会、婚姻及家庭中拥有同等的地位, 是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和婚姻家庭的一个极其有力的典范。

参考文献

[1]白述亮.女性主义视野下的英国工业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1, 35 (6) :11.

[2]杨丹.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下次妇女独立就业现象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4) :22-23.

[3]马冬.失语女人的密码:论《简爱》中的疯女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 23 (2) :10-12.

[4]杜艳春.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女权主义批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2 (1) :30.

[5]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04.

[6]王雅娴.从伊丽莎白和简爱的分析看18-19世纪英国女性状况[J].读与写杂志, 2009, 6 (8) :55.

[7]向治国.经济因素对女性最求女权思想的影响[J].学术理论, 2007 (12) :33.

[8]刘俊.论简爱的人格魅力[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6) :5.

国内外女权主义研究述评 篇9

1 五大女权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1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早期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沃斯通克拉夫特 (Mary Wollstonecraft) 的《为女权辩护》 (A Vindication ofthe Rights of Woman) , 1792年出版。她的哲学思想源自法国革命, 批判了卢梭的女性观。她认为, 理性是公民资格的基础, 否认女性在理性和理智方面的能力低于男性, 提倡男女两性受同等理性教育女性的结婚和生育必须建立在理性的选择之上。她对将女性排除在教育之外和否定女性理性能力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穆勒, 他是唯一一位讨论过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原则的主要政治哲学家, 他的著作《对女性的征服》在1869年出版, 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应当将启蒙主义用于女性, 这种启蒙主义认为, 一种体制唯一的存在理由在于符合理性。他认为女性的能力看上去确实低于男性, 但这是长期的社会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

1.2 激进女权主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激进女权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米利特 (Kate Millett) 在她的《性政治》 (Sexual Politics) 一书中, 引入了父权制的概念, 并发展成为了激进女权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米利特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核心根源是付费全职, 而非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而父权制社会妇女的压迫是建立在父权文化基础上的, 父权文化压抑了女性。

费尔斯通 (Shulamith Firestone) 的《性的辩证法》被认为是生理本质主义的代表作。费尔斯通的观点是:生育机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费尔斯通认为, 两性的区别不必然导致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统治, 是妇女的生育功能导致了两性权力的不平等, 只有重建生育机制, 妇女才能最终获得解放。

1.3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朱丽叶·米歇尔 (Juliet Mitchell) 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在1966年发表的《妇女, 最漫长的革命》成为了妇女运动的一部纲领性文献。她提出, 女性的被剥削被压迫是通过生产、生殖、性和儿童的社会教化四个领域来进行的。她认为这四大压迫结构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依存的。米歇尔提出了双系统理论的构架:非物质的父权社会系统+物质的资本主义系统, 压迫妇女的根源则来自于这两个系统。她提出解放妇女的途径是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以精神分析从意识形态上颠覆父权社会。另一位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如海迪·哈特曼 (Heidi Hartmann) 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男权制和性别分工》中同意米歇尔的观点。

艾里斯·杨 (Iris Young) 在1981年用《超越不幸的婚姻———对二元制理论的批判》反驳了哈特曼的二元制理论, 认为资本主义和父权制不能分开, 只有用一体化的概念范畴分析才能认清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本质, 解释妇女受压迫的真正根源。

1.4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亚历山德拉·柯伦泰的《新妇女论》分析了妇女问题及相关思想的物质根源的, 并由此认真详实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女权运动”的阶级性和不彻底性。1966年, 玛格丽特·本斯通在《妇女解放的政治经济学》一问中应用马克思的经济概念把家务劳动定义为生产的一种形式。

1.5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伊丽加莱 (Luce Irigaray) 提出打破传统男性气质跟理性、普适性之间的联系, 让世界听到“女性”的声音。她从心理分析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来观察女性问题, 对自觉的理性主体表示怀疑, 在她看来理性是男性的西方的单性意识形态。她表示在男权制符号体制里没有看到女性的差异, 而女性的权益也没能获得法律和语言的保障。她主张创造一套女性的符号, 同时强调且高度评价性别的差异。

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女权主义的研究, 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对西方女权主义及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研究。我国最早开始研究女权主义的是李银河博士, 她最开始进行了相当多的西方女权主义的研究, 出版译著了《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 其中收录了西方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的经典论点, 为我国对西方女权主义研究提供了素材。而在她的著作《女性权力的崛起》, 主要介绍了西方女权主义的主要流派的论点;在《女权主义》中, 李银河从社会学角度对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观点、斗争模式、思想碰撞进行了系统疏理。

关于译著方面的书籍, 早期是晓征和平林翻译的[美]贝尔·胡克斯的《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 从贝尔·胡克斯的作为黑人女权主义者的角度, 讲述了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并介绍了女权主义运动及女权主义的蓝图。雷艳红译著简·弗里德曼的《女权主义》, 探讨了女权主义的概念, 关注女权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近期孟鑫译著的阿莉森·贾格尔的《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 则从政治学的多个方面分析介绍了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针对西方女权主义流派的研究, 也有不少书籍, 如何念著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激进女权主义研究》, 以美国激进女权主义为主线, 重点阐述了60年代美国激进女权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理论和具体实践, 对美国社会的冲击和影响以及70年代后所遭到的反击;张广利、杨明光著的《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 主要介绍了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兴起、五个理论响度、对现代女权主义的继承与超越及发展趋势;苏红军、柏棣主编的《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 书中是整理的关于后学女权主义的论文;由段忠桥主编译著的莉丝·沃格尔著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马克思主义与女性受压迫:趋向统一的理论》。

3 女权主义研究对我国的影响评析

女权主义在我国被称为“女性主义”, 发展历史很短暂, 而了解西方女权主义公平观的当代价值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积极意义。西方女权主义公平观的理论为我国发展男女平等提供了理论借鉴, 为实践我国男女平等起了推动作为;为我国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平等提供了理论支持, 为我们党制定关于男女平等的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摘要:从女权主义运动则可以看出, 西方对女权主义的研究已经有段历史, 在这段时间中产生了许多流派, 而我国对国内女性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女权主义, 历史短暂, 著作文献相对较少。而我国目前致力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本文针对西方主要女权主义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及代表论著进行了梳理, 对我国女权主义的研究著作及译著进行了整理。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主张为我国中国共产党在女性权利、男女平等发展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女权主义,国外研究,国内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5-24.

[2]陈洋, 艳欣, 艾丽丽, 戴金玲.国内女权主义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 2011 (67) :234.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权意识 篇10

一、“斯嘉丽”, 人如其名

斯嘉丽, Scarlet, 意为猩红色, 绯红色, 鲜红色。红色是热情, 奔放, 张扬, 富有冲击力。此名字昭示了斯嘉丽这位故事女主人公是一位具有鲜明“红色特征”的人, 她个性鲜明, 特立独行, 张扬叛逆, 她的所想所作所为都是对当时的父权制社会的一种冲击, 一种反抗。因此, 当这个女主人公带着“斯嘉丽”这个鲜明的冲击力印记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时候, 就已经些微的透露出了她的与众不同:她拥有极强的“自我”意识, 她执着追求爱情、不择手段求生存、不畏父权求平等。她的形象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形象。玛格丽特·米歇尔创造了这样一个勇敢, 无畏的女性形象, 从她反抗主流价值观, 争取自己作为女性应该有的权利和地位来看, 斯嘉丽已具有了早期的女性主义意识并将它付诸于实践中。

二、对爱情的追求

斯嘉丽的女权主义意识首先表现在她对爱情的态度上。斯嘉丽一直是自己感情的主宰, 她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男性, 虽然在这个道路上荆棘丛生, 但是她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在小说中, 最先表现出斯嘉丽对自己爱情的主宰是在十二棵橡树庄园的宴会上, 她向阿希礼表白浓烈的爱意甚至提出希望和阿希礼私奔;而面对阿希礼的拒绝, 她也毫不犹豫的给了阿希礼一巴掌, 然后很快便答应了查尔斯的求婚。甚至在阿希礼结婚之后, 她仍然不屈不挠的向他示爱, 最后还为了他做出了无私的自我牺牲。这充分体现出了她的敢爱敢恨, 对爱情主动出击, 和对爱情执着的个性特点。白瑞德曾说, 斯嘉丽一生只有两个追求, 其中一个就是阿希礼的爱。而斯嘉丽却一共有过三次婚姻, 每一段婚姻的对象却又都不是阿希礼。斯嘉丽的爱情世界可谓坎坷不断, 虽然到最后, 她仍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 但是她面对爱情时有别于旧南方女性的勇气和魄力, 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主追求幸福的女性形象。

三、与困难的抗争

在绝大多数的父权制文本里, 女人被定义为依附于男人的存在。她们不需要去面对相夫教子以外的任何事情, 因为, 男人可以解决一切。《飘》中, 斯嘉丽的女权主义意识恰恰体现在她将自己放在与男人平等的地位上, 勇敢与生活作斗争, 追求属于自己的事业。

斯嘉丽, 这个塔拉庄园奴隶主家的大小姐, 根本不用为生活操心, 为困难皱起眉头。但是, 当战火使她不得不面对陌生而残酷的世界的时候, 她学着忍受困苦, 接受现实, 勇敢站出来与困难做斗争。在故事中, 塔拉庄园是斯嘉丽的精神家园, 父亲也告诉她“只有塔拉的泥土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 斯嘉丽甚至发誓“任何人都休想从她手里夺走塔拉庄园”。为了这个誓言, 斯嘉丽不惜葬送自己和妹妹的幸福, 出卖婚姻, 用了很多别人看来“道德丧失”的手段, 以换取钱财和稳定的生活。书中描述到, 在她最初管理塔拉庄园的时间里, 斯嘉丽曾有一次枪杀了一个窜到她庄园里企图偷抢的北军士兵, 夺得他的一匹马和他背囊中的财物, 使它成了斯佳丽后来经营发展的一笔本钱。这个过程极大的刺激了斯嘉丽的女权主义意识, 她也明白了男人的钱再多、财产再多, 说到底都还是男人的。而她, 只能是做为男人的依附而存在。所以她不满了, 她反抗了, 她积极参与经济活动, 要像男人一样为自己赚钱。书中描写到“她的声音干脆、坚决, 办事果断, 雷厉风行, 没有一点女孩子的踌躇态度。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就像一个男人那样从最敏捷的途径去追求它, 不像一般女人那样躲躲闪闪, 转弯抹角。”

四、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斯嘉丽曾经说:“总有一天, 我要做所有我想做的事, 说我想要说的话, 就算别人不喜欢, 我也不会在乎的。”她也说过:“我认为, 没有男人帮助, 女人照样什么事都干的成——只有生孩子例外。”这些离经叛道的梦想成了她积极生活的动力。《飘》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斯嘉丽的第二任丈夫弗兰克和她周边的人坚决反对她经营锯木厂, 但是斯嘉丽却执意要做, 并且还把锯木厂办的红红火火。她认为:“试想一下, 让弗兰克去开锯木厂!真见鬼!如果他把商店都开成了慈善机构, 他还怎么能指望从锯木厂赚钱呢?……若经营这家商店, 肯定能经营的比他更好!就算我对木材生意一窍不通, 我经营锯木厂肯定也比他强!”斯嘉丽的潜意识里, 已经将自己提升到了与男人同等的地位。在这样的动力下, 她确定自己不用依附男人, 可以有能力有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是她女权主义意识的另一个写照。

五、结束语

斯嘉丽的顽皮、任性、敢爱敢恨、特立独行、张扬叛逆、追求平等, 是新女性的最佳代表。斯嘉丽的这一光辉的女性形象犹如一盏明灯, 为一代又一代女性争取自由、独力、平等照亮了前进的道路。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文学——是一幅图画, 即某种意义上的一幅图画和一面镜子。”女性读者从《飘》中获得生存启示和心理共振, 通过对斯嘉丽女权主义意识的了解, 可以进而思考自己, 并在现实社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摘要: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中倾力塑造了斯嘉丽这个具有女权主义思想的女性形象。试通过对斯嘉丽对于爱情、生活及对“父权”社会的反抗的阐述, 浅析斯嘉丽所表现出来的女权意识。

关键词:斯嘉丽,女权意识,《飘》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全译本) [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

[2]邓玉芬.斯嘉丽:“飘”不走的梦和人——对《乱世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2) .

[3]姚金红.解析《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女性主体意识[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06, (5) .

[4]郑际根.种植园土壤上的女权主义之花——《飘》中女主人郝思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

[5]蔡雪岚.浅析郝思嘉身上体现的女性独立意识[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 (2) .

[6]郑海燕.试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 2008, (9) .

沙特女权大跨越 篇11

幸福总是来得太突然,沙特女性在12月12日才投下该国历史上第一张女性选票,到14日,就已经拥有至少17名女性市政府议员。

沙特阿拉伯选举委员会13日宣布,在该国首次开放的女性选民和候选人参与的选举中,至少17名女性候选人在地方市政委员会选举中获胜,成功当选各自所属区域的市政委员会成员。同时,她们也成为沙特历史上首批女性官员。

在地方选举选出的2106席市政委员中,这17名女性只占全国开放选举议员总数的约1%。

沙特官方通讯社援引选举委员会主席乌萨马·巴尔的话报道,其中一名获胜女性候选人名为萨利马·宾特·希扎布·奥泰比,来自圣城麦加的迈德赖凯区。她与7名男性候选人和另外2名女性候选人争夺市政委员会成员席位,最终成功当选,其他获胜者均为男性。

市政委员会是沙特唯一通过选举产生的政府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例如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道路、垃圾处理等,但这一委员会没有立法等权力。

在12月12日举行的地方选举中,有约900位女性参与了角逐,与接近6000名男性一起争夺全国284个地方政府委员会的众多席位。这被视为这个国家迈向男女平等的关键一步,是这个保守的伊斯兰教国家解放女性权益的开端。

沙特阿拉伯采取绝对君主制,受严格伊斯兰教法约束。至今,内阁没有女性成员,也是全世界唯一不容许女性开车的国家。

允许女性在选举中投票是已故的阿卜杜拉国王的决定,这被视为他重要的遗产之一。

今年1月病逝的阿卜杜拉于2005年公布了女性将在2015年选举中获得参选及投票权的计划,然后由现任国王萨勒曼制定出了具体时间表。

在过去的几年间,沙特男女平等也取得了一些小进步。2013年,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曾组织了一个150人的协商会议,向政府提供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妇女要占20%的席位,并任命了30名女性进入其中。2013年4月份,沙特取消了禁止妇女骑自行车和摩托车的禁令,但她们还是必须穿遮盖全身的衣服并要有男性家人陪同。

女权来之不易,沙特首都利雅得60岁的儿科医生阿迈勒·巴德尔丁·萨沃里说,她出于爱国之心参选,“我不是为了赢而参选,我认为自己参选就已经是赢了。”

另一位女参选人纳斯玛·萨达坦言:“获得胜利将会非常、非常困难,很难去争取选民支持。”她的顾虑不是多余的。从选民情况来看,女性登记选民只有13万,而男性选民多达130万。因此,分析人士认为,女性在选举中获胜可能性极低。

除性别比例悬殊外,女性候选人在近半个月的竞选活动中还面临诸多障碍。碍于严格的性别分离规定,女性参选人在市议会向选民宣传时,要通过男性发言人向男选民发表政纲,不能直接接触男性选民。

女性候选人不能张贴其照片,更不能与男性选民面对面交流,自然难以有效地向多数选民阐明自己的竞选纲领。在竞选阶段,女性候选人的竞选主张只能通过社交网站或其男性家属代为表达。为争取更多支持,从事管理咨询的阿尔贾齐·侯赛尼过去12天主要依靠互联网进行竞选宣传。她把自己的竞选宣言放在个人网站上,选民不论男女都能看到。

按照沙特法律,女性不得驾驶汽车,外出须由男性家人陪同。这被视为女性登记选民人数远少于男性的原因之一,也成为女性选民完成投票的障碍。

为鼓励女性选民行使投票权,沙特一个女性权利倡导团体与打车软件优步合作,在12日当天免费搭载女性选民前往投票站。 这一团体负责人拉莎·阿尔图尔基说,这一举动帮助女性“出门去投票”,行使权利。

虽然出门都难,但这是沙特首次开放女性投票,仍吸引许多妇女积极参与。法新社报道,沙特巴哈省一处选区有1146名妇女登记投票,并有946人出席投票,妇女投票率高达82.5%。

从女权主义看伊丽莎白一世 篇12

第一波女权主义, 它注重提倡女性享有平等的条约和财产所有权, 反对奴隶婚姻即丈夫在法律上所有妻子及他们共同的孩子。十九世纪, 女权主义者主要注重争取女性在政治上的权力, 尤其是在女性选举权上。第一波女权主义, 虽不及第二波女权主义影响的深远, 但由于每个阶段女权主义的相互依赖性, 第一波女权主义在女权主义运动的整个历史中也有着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第二波女权主义,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 这一阶段是女权主义在西方最重要的阶段, 主要追求男女间的平等。女权主义者发现, 尽管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显的成果, 但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这种矛盾的情况促使女权主义者向纵深思考, 形成了独特的女权主义理论, 主要有三派: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

第三波女权主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后现代女权主义, 由于之前的女权主义运动带来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 保守主义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有力质疑, 离婚率明显上升, 爱滋病泛滥等等, 女权主义者开始反思。特别是在消除男女二元对立方面, 形成了“温柔的女权主义”“绿色女权主义”。他们一方面肯定了女权运动保护女性社会权益的成果, 另一方面对女权主义者试图颠覆传统家庭模式提出了质疑。后现代女权主义还在成长阶段, 分为唯本论与构成论两个主要派别。

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I, 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 , 本名伊丽莎白·都铎, 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 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 也被称作“童贞女王”。

伊丽莎白诞生于伦敦的格林尼治普雷森希宫, 她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个王后安娜·博林 (Anne Boleyn) 唯一幸存的孩子。享利八世第一个妻子是西班牙的公主凯瑟琳·霍华德 (Catherine Howard) , 而于1527年, 享利八世以没有男嗣为由将凯瑟琳王后抛弃。并变革了当时的宗教信仰以迎娶了宫女安娜·博林, 当时安娜已有身孕在身。不过让亨利八世失望的是, 他的新妻子安娜也为他生了个女儿, 这便是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不久, 享利八世发现安娜与人私通, 于1536年5月将安娜处死。由于她父母是按新教教规结婚的, 天主教认为她是一个私生女。在之后的八年里, 伊丽莎白经历了相继而来的多位继母。亨利的第三任妻子简·西摩尔在生下一个男性继承人, 即爱德华后不久就死去了;亨利的第四任妻子, 安妮公主 (Anneof Cleves) , 也很快离婚;亨利的第六任妻子, 是安妮公主的宫女, 也是他的最后一位妻子, 凯瑟琳·帕拉。一连几代的历史学者都这样辩解过, 其父亲频繁地更换妻子这一行为让伊丽莎白表面上拒绝婚姻。当然, 这也不是女王一直拒绝结婚的全部原因。在那个男权主义的时代。这其实是她的谋略之一, 她不甘愿放弃她任何的权力, 只有她终身不嫁, 才能让属下保持对她的忠诚和更强烈和持久的吸引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和谐。女王的成长经历让她形成了敏锐、坚毅、独立的性格, 是她的女权思想形成的必然条件。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位杰出的女王, 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 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 文学璀璨辉煌, 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 亦称为“黄金时代”。

首先, 在宗教上通过了一项宗教法案:将英国的天主教和新教融合在一起, 彻底解决国内宗教纷争, 新教和狂热的天主教可以共存。其次, 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业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她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 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 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再次, 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经历过实战演练的海军兵源。最后, 在外交上实行灵活多变的政策, 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 周旋于各国王孙贵族和大臣之间。伊丽莎白的“婚姻游戏”屡试有效。如此为英国创造了三十年的和平环境, 和平为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发展也为和平奠定了物质基础。

那么, 下面, 我们从女权主义来分析伊丽莎白一世。

一.政治权力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为女性建立了一个机构。起初这个机构规模并不大, 但之后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基金组织, 这个基金组织是专门培养女性的才能才干来效力于她的政权。她们出色的能力对女王的统治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些被挑选出的女性都是女王身边的随从, 因为她们能近距离地与女王接触, 女王时常对她们外形, 穿着或能力给予鼓励和欣赏。女王认为她们也是国家的形象和权力的象征。自从女王特许这些女性为她的代理人后, 在需要时她们可以在宫外行使女王的权威。这让这些宫廷中的侍婢提升了社会地位和拥有了更多的特权。如果没有这些, 在那个时代, 她们永远只能为婚姻或生子而活。不过, 这些特殊的地位和特权也加剧了女王和臣子之间的紧张关系。虽然如此, 女王依然坚持, 只要女人能释放出更多目标并得到与男人一样的权力去实现目标, 她们一定有潜力去打破过去那种单一的男性主导的臣子关系, 且能更有效地为自己效力。

直到现在, 一些学者仍然质疑当时这些婢女是不是在政治上地位和特权, 这些质疑声纯粹只是一种性别上的歧视。但, 事实证明“性别”并不能将女性除名于政治权力之外, 反而可以形成“女性式”的道路让女性享有政治权力和行使她们的权力。从历史分析上看, “性别”能扩充“政治权力”的含义, 还能确定一些新的政治领域。伊丽莎白一世就明白女性在政治的重要性, 并在她的统治中运用到。不仅因为女性在平等权力中应该享有政治权力, 还因为女性能在政治领域能展现出男人没有的能力。

二.教育

在都铎王朝时期, 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她们的任务是结婚、生子。而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继位给当时的妇女带来的不只是政治权力上的解放, 同时还有针对社会生活方面的积极举措。当时, 妇女不允许去普通院校或大学接受教育, 但是可以在家请家庭教师来学习。这一点, 在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 被极力地鼓励和推广。因此, 那个时代出现了许多受过高等教育且有独特思想和非凡才干的女性, 例如, 米尔德里德·威廉 (勋爵威廉·塞西尔的妻子) 、玛丽·哈伯特、女伯爵彭布罗克和女王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下, 妇女可以有成熟的条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来享有更多的权力。这也促使了她们女权思想的萌发。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当时表现出来的女权主义思想, 她不满当时男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极力从教育这个方面来对现状进行一定的改善。

三.婚姻关系

在女权主义第二阶段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中代表人物为19世纪英国的米尔、当代美国的傅瑞丹。米尔是英国十九世纪自由主义健将, 他在他的代表作———《女性的屈服》中, 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女性权益的观点。米尔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里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而, 傅瑞丹在其名著《女性迷思》中, 首先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展开锐利的解析与批评。傅瑞丹指出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竭尽所能地塑造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 使得女性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关系。然而这个理想形象, 只是个迷思。为了发挥自我潜能, 妇女必须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故此, 傅瑞丹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作为自我认同, 不过, 她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 而是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

伊丽莎白一世的睿智让她不依附于男人, 而是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来获取她的政治目的。就如女权主义中提倡的:女性不管是在身体还是精神上都应独立。

伊丽莎白一世的女权思想对后世女性的影响深远, 具体如下:

(一) 积极影响。在16世纪后期, 伊丽莎白一世是万众瞩目的中心人物, 是那个时代的开明代表和象征。她在感情上的理智和在事业上的独立, 激励着那个时代的女性冲破旧时代桎梏的枷锁。与此同时, 伊丽莎白一世所表现出来的女权思想, 即, 追求平等的政治权力、推广女性教育和对于婚姻生活的理智, 这对后世女性形成独立的个性方面也无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上一篇:三维数字化校园论文下一篇:DSP嵌入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