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共10篇)
劳动保障 篇1
劳动保障监察程序
即墨论坛 即墨信息港 http://
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劳动保障监察程序
为实现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规范化,确保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主体、适用法律、执法程序合法有效,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监察程序。
一、不立案监察程序
不立案监察程序,即并未发现用人单位有违法行为,仅是对用人单位进行例行检查、不定期检查的程序。
(一)现场检查程序
1.检查应有2名以上劳动保障监察员共同进行;
2.劳动保障监察员进入被检查场所,应主动出示劳动保障监察证件,说明身份;
3.检查前劳动保障监察员应当向用人单位告知检查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必要时可下达书面检查通知);
4.检查时应了解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并巡视劳动场所;
5.现场检查情况应有笔录,笔录应当由劳动保障监察员和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签名或盖章,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拒绝签名盖章的,应注明拒签情况;
6.检查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可不做立案处理,但应记录检查结果和建议意见,对重要问题应及时向大队领导汇报并建议立案调查。
(二)书面查询程序
1.向用人单位发出《劳动保障监察调查询问通知书》;
2.用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做出书面答复;
3.查询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可不做立案处理,但应记录查询结果和建议意见,对重要问题应及时向大队领导汇报并建议立案调查。
即墨论坛 即墨信息港 http://
劳动保障监察程序
即墨论坛 即墨信息港 http://
二、立案监察程序
立案监察程序,即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立案查处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案件的程序。
(一)登记立案:主办监察员对用人单位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或接案)后,发现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并经过初步审查确认用人单位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事实的,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并在5个工作日内报批立案。大队领导批准之日为立案起始时间。
(二)调查取证:登记立案后,承办人员需要回避的应当回避(回避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作出回避决定前,承办人员不得停止对案件的调查处理)。主办监察员必须自立案之日起60个工作日(情况复杂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延长30个工作日)内,全面、客观、公正地完成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取证,同时提出是否对用人单位进行行政处罚的建议、理由及依据,将全案移送大队领导审理复核。案件移送审理之前,主办监察员应当向用人单位下达《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告知用人单位拟对其进行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用人单位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三)审查复核: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领导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应当全面审理,审查送审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程序是否合法,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必要时可召开案件分析会。
对用人单位拟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个人50元以上、非经营性单位1000元以上、经营性单位20000元以上)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权在接到告知后的3日内要求听证,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7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用人单位要求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领导在审理案件后,应当提出处理意见,主办监察员应当根据大队领导的处理意见,填写《案件处理报批表》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
劳动保障监察程序
即墨论坛 即墨信息港 http://
(四)处理决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对立案调查完成的案件通过审查,对主办监察员及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提出的处理意见,应当视不同情况在15个工作日内做出如下决定:
(1)对依法应当受到行政处罚的,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2)对应当改正未改正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理决定;
(3)对情节轻微,且已改正的,撤销立案。
经调查、检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也应当撤销立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撤销立案:
1.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领导经审理退案主办监察员要求补充调查,主办监察员在15个工作日内无法提供充足证据的;
2.用人单位依法解散、被撤销或被宣告破产的;
3.劳动监察认定的事实虽然存在,但不是该用人单位所为的;
4.用人单位实际上不存在违法行为的;
5.其他。
发现违法案件不属于劳动保障监察事项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
(五)制作处理决定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对案件做出决定后,主办监察员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制作处理决定书送大队领导审核后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签发。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被处罚(处理)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单位住址;
(2)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的违法事实和主要证据;
(3)劳动保障行政处罚(处理)的种类和依据;
(4)处罚(处理)决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5)不服处罚(处理)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的途径和期限;
(6)作出处罚(处理)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及作出处罚(处理)决定日期。
劳动保障行政处罚(处理)决定书应当加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印章。
劳动保障监察程序
即墨论坛 即墨信息港 http://
(六)送达、签收和备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7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劳动保障监察限期整改指令书、劳动保障行政处理决定书、劳动保障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被处罚(处理)单位应当在送达回执上签收,对拒绝签收的应注明拒签情况,并尽可能找在场人签字证明。处罚(处理)决定书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报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七)执行:用人单位应当自收到《劳动监察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用人单位逾期不履行劳动监察处罚决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1)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2)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八)结案
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结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上级批准可以延长30个工作日。
劳动保障 篇2
2016年9月22日15:30, 福建省劳动保障监察总队黄立群调研员接受福建省人社厅在线访谈栏目专访, 就劳动用工维权与网民进行在线访谈。本刊摘其访谈内容, 以飨读者。
主持人:什么是劳动保障监察?
黄立群:劳动保障监察, 是劳动保障行政机关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 并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理或行政处罚的行政执法活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对于促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贯彻实施、监控劳动力市场秩序、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以及推动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持人:劳动保障监察的法定职责是什么?
黄立群: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条规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履行下列职责: (一) 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 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 (二) 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三) 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 (四) 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
主持人:劳动保障监察的具体事项有哪些?
黄立群: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一条规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一) 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 (三) 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四) 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 (五) 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六)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七) 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八) 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遵守国家有关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规定的情况; (九)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保障监察事项。
主持人:劳动保障监察的范围对象有哪些?
黄立群: (一) 用人单位, 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 以及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 (二) 职业中介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 (三) 其他有关组织和个人。
主持人:目前我国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是如何设置的?
黄立群:目前, 我国在国家、省、设区市、县 (市、区) 四级均设立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一些地区还把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延伸到了街道、乡镇。如福建省省以下四级机构分别为省劳动保障监察总队、XX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XX县 (市、区) 劳动保障监察大队、XX街道 (乡镇) 劳动保障监察中队。
主持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方式有哪些?
黄立群: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相关规定,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方式可分为主动监察和接受举报、投诉两种, 其中主动监察又可以分为日常巡视检查、书面审查、专项检查三种形式。
主持人:劳动保障监察投诉和举报的区别是什么?
黄立群:劳动保障监察投诉和举报的区别是:投诉人是劳动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当事人, 举报人则非劳动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当事人。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侵犯其劳动保障合法权益的, 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 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
主持人:劳动保障监察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有何不同?
黄立群: (1) 劳动保障监察权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行使,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内设职能机构;劳动争议仲裁权由劳动仲裁委员会行使,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用人单位代表组成。 (2) 劳动保障监察是行政执法活动, 劳动争议仲裁是一种准司法行为。 (3) 劳动保障监察以查处违法行为, 督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为目的;劳动争议仲裁以解决劳动纠纷为目的。 (4)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可以通过日常巡视主动进行检查活动, 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只能依据申请人的申请启动仲裁程序。 (5)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必须依据法律规定处罚违法者,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处理案件时可以法律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劳动合同为处理依据。 (6) 劳动保障监察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行政处罚权, 劳动仲裁机构只有调解权和仲裁权。 (7)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监察决定没有行政强制权, 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劳动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由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8) 当事人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决定不服,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主持人:劳动者利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到哪里进行投诉?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在管辖上是如何规定的?
黄立群: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福建省劳动保障监察管辖的通知》 (闽政文[2005]482号) , 福建省劳动保障监察管辖权具体规定如下: (一) 设区市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设区市城区内经市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用人单位, 市属及其以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劳动保障监察。 (二) 县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经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用人单位, 本辖区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劳动保障监察。县 (市、区) 行政区域内经设区市及其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用人单位, 由县 (市、区) 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三) 对无营业执照或者已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有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 由其用工所在地的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四) 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与其单位所在地或登记注册地不一致的, 由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的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五) 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的劳动保障监察, 由行政许可审批的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省级审批的机构, 由机构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主持人:劳动者投诉劳动保障违法违规行为需提供哪些证据材料?
黄立群: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 应依法理性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说, 劳动者进行劳动保障监察投诉, 需携带以下证据材料到所属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投诉:1.本人身份证原件 (若非本人, 应当携带授权委托书、委托人身份证原件、被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 ;2.劳动合同书, 若未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者应尽量提供工作证、服务牌、考勤记录、用工登记表、工资单、各项社会保险缴费记录、工资支付凭证、收取押金凭据、拖欠工资结算单或欠条等, 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存在劳动关系和用人单位存在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书面材料。
网友问答———
夜如笼:请问, 三年前发生的拖欠工资问题现在能处理吗?
黄立群:这个问题涉及的是劳动保障监察的查处时效问题。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条规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2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 也未被举报、投诉的,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
假动作:请问投诉举报后多久能处理好呢?
黄立群:这是劳动者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实践中影响案件办理时间长短的因素有很多, 如案件的复杂程度、劳动者掌握证据的充分程度、案件双方当事人对劳动监察执法的配合程度等, 都会影响到案件办理时间的长短。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关于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若干规定》规定的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的最长办案时限为自接到投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受理的, 于受理之日立案;自立案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取证;情况复杂的, 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 调查取证可以延长30个工作日;案件调查完成后15个工作日内作出行政处罚 (行政处理或者责令改正) 或者撤销立案决定;特殊情况, 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因此, 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的办案时限是一般案件80个工作日、复杂案件110个工作日, 特殊情况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
柠檬味妹纸:我是在校大学生, 请问勤工俭学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发生劳务纠纷该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吗?
黄立群: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 不视为就业, 未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 在校大学生因其学籍、学生档案均在学校, 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其不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保障类法律法规, 建议通过民事诉讼等渠道解决纠纷。
剪刀手:退休后回聘人员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报酬纠纷, 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吗?
黄立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 劳动合同终止。另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企业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涵义的复函》 (劳社厅函[2001]125号) 规定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 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 即男年满60周岁, 女工人年满50周岁, 女干部年满55周岁。因此,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继续从事工作, 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报酬纠纷, 不属于劳动保障监察范围, 建议通过民事诉讼等渠道解决纠纷。
心凉:我已经在公司工作满一年了, 可是公司迟迟未与我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该如何维权?
黄立群: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若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遇到此类情形, 可以收集如考勤记录、工资条等能够证明其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据, 到用工所在地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投诉。
青醉:辞职需要用人单位同意吗?
黄立群: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在劳动者履行了30日的预告期后即可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无需经用人单位批准。
憨厚的小么熊:公司拖欠工资, 老板逃匿, 我要如何维权?
黄立群:劳动者可以携带身份证、劳动合同、考勤记录、工作证、工资条等相关书面证据材料到用工所在地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投诉。根据《刑法修正案 (八) 》及最高院司法解释, 若用人单位在欠薪后,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数额较大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将移送公安机关, 追究该用人单位或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眼泪流不停: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予劳动者是否合法?
黄立群: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 由人社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策马路:公司规章制度未经公示, 对员工有法律约束力吗?
黄立群:《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 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 提出方案和意见, 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 或者告知劳动者。”因此, 公司规章制度未经公示也未告知员工的话, 对员工没有法律约束力。
奋斗的小青年:公司扣押劳动者的证件是否合法?
劳动保障 篇3
关键词: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队伍建设
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是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颁布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劳动保障监察行为,为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供了执法依据,标志着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一、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提高对《条例》施行的认识
《条例》的公布施行,是我国劳动保障系统的一件大事,是维权维稳、凸显执政为民的重要保障。单位要学习好、宣传好,积极响应劳动保障部、省劳动保障厅布置的《条例》宣传月活动,继续深入学习《条例》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一是组织劳动保障系统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条例》。二是要通过举办企业劳资管理人员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以及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办案过程中,引导用人单位正确理解和自觉遵守《条例》规定,通过依法用工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三是要通过街头宣传、深入企业上法制课等形式,增强劳动者运用《条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四是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深入宣传《条例》知识,提高各类企业和广大劳动者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认知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五是单位在学习、宣传《条例》的同时,要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联系实际,注重研讨,把握《条例》的正确施行
单位在学习领会《条例》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分析劳动用工形势,剖析几年来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大幅攀升的原因,对照《条例》,开展研讨。一方面就《条例》的出台,练好内功,提升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理论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利于监察人员对各类用人单位实施劳动保障监察过程中,准确把握《条例》中规定的原则,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法办案能力。通过研讨,督促单位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正确施行《条例》,不断地总结经验,使之有效地指导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实际。
三、完善制度,践行职责,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行为
单位要将《条例》的贯彻实施与落实《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工作结合起来,明确职责,狠抓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与专职监察员履行职责的问题。一是完善监察执法程序制度。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劳动保障监察权,杜绝监察缺位、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的现象,杜绝因执法办案过程中出现程序错误而导致执法主体程序违法此类行为。二是完善监察执法责任制度。要建立公开、公正的评议考核和错案追究制,对监察人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错案的,要追究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杜绝因适用法律不当而导致执法主体实体违法此类行为。三是实行劳动保障监察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全面公开执法依据、程序、期限和职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四、健全组织,提高素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队伍建设
为保障《条例》的贯彻实施。一是要落实人员。凡是在编制内没有配齐的,尽快要选配到位;凡是有兼职人员占编的,一定要改变过来,专职专用;如因劳动保障监察任务繁重、人员力量不足的,应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支持。二是要提高素质。各单位也可以根据实际,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提高监察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要研究解决辖区内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五、夯实基础,狠抓管理,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效能
单位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狠抓管理,进一步做好基础工作。一是依托推行诚信制度建设,准确掌握辖区内各类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方面的信息资料,按诚信等级建立重点监督目录和重点监察目录,并按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指导服务和监督监察。二是针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四种形式:劳动保障年审、日常巡查、举报投诉专查和专项执法检查活动中形成的有关资料,要注意收集归档,切实能够反映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成效,保证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良性运行。单位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没有配备微机的,要抓紧配置,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
六、加大力度,严格执法,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条例》的公布施行,加大了对用人单位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处理力度。单位要充分利用贯彻实施《条例》为契机,继续以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清欠农民工工资为重点,抓好维权维稳工作。一是要认真受理和查处举报投诉案件。经查实,不仅要处理好投诉人反映的问题,而且要以此为线索,对被诉单位整个劳动用工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必须依法进行纠正和处理。二是依托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好重点监督、监察目录,加大对目录内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逐步规范其劳动用工行为。三是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用人单位的巡查,强化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拒缴社会保险费、使用童工和非法职介欺诈求职者等案件,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
参考文献:
[1]李建,张成,王文章.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和完善立法的建议[J].中国劳动,2007(5).
劳动保障 篇4
答: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或者劳动者自主就业,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失业人员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对本省就业、失业人员实行统一的《黑龙江省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以下简称《就业失业登记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凭《就业失业登记证》办理就业、失业登记等业务,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及其他就业扶持政策。
2、失业登记的范围包括哪些失业人员?
答:(1)年满16周岁,从各类学校毕业、肄业的;
(2)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类用人单位失业的;
(3)个体工商户业主或私营企业因停业、破产经营的;
(4)承包土地被征用,符合当地规定条件的;
(5)军人退出现役、且未纳入国家统一安置的;
(6)刑满释放、假释、监外执行或解除劳动教养的;
(7)各地确定的其他失业人员。
3、怎样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
答:失业人员需提供本人二代身体证、户口原件及复印件,由原企业或托管单位及本人户口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填写《就业失业登记证申领登记表》,向街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提出申请。
4、《就业失业登记证》遗失了还可以补办吗?
答:劳动者或用人单位遗失、损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须登报声明作废,凭登报声明作废单据和劳动者有效身份证明,向最近一次办理就业失业登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失、申请补发。
5、原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应该什么时候换发《就业失业登记证》?
答:原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享受相关政策期限未满的可继续享受,期满后《再就业优惠证》自动作废,并可申请换发《就业失业登记证》。
6、怎样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答 :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下岗失业人员要首先向户口所在地社区提出申报,并提交下列资料:
(1)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
(2)小额担保贷款申请书;
(3)合法、有效的身份证明;
(4)贷款项目计划书。
7、小额担保贷款是怎样贴息的?
答:对待《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及军人退出现役有效证件的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中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对持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失业登记证明的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给予50%的贴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25%)。
8、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是什么?
答:小额担保贷款金额一般掌握在2万元左右,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根据经营项目和个人信用状况、还贷能力等情况适当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至5万元。
9、什么条件下可以再次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答:对已经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且诚信经营、信用记录好、贷款按期归还、贷款使用效果好的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可准予再次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视同首次贷款给予贴息。
10、大中专毕业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应符合什么条件?
答:凡有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愿望,依法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2007年以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11、大中专毕业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需提供哪些材料?
答:(1)毕业证书;
(2)人事档案或存档凭证;
(3)居民身份证和户口原件及复印件;
(4)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5)项目可行性分析及实施计划书;
(6)参加创业培训的结业证书及复印件;
(7)《XX县(区)大中专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申请表》、《XX县(区)大中专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信用担保审批表》。
12、大中专毕业生怎样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答:(1)申请贷款人向户口所在地和项目所在地就业局提交申请及相关材料;(2)各县、区就业局进行项目审核,并对微利项目认定后,向县、区担保中心推荐,区设担保中心的直接向区担保中心推荐;(3)担保机构审批;(4)到指定银行办理贷款手续,银行放贷。
13、灵活就业人员符合哪些条件可以申请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
答:(1)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持有《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通过灵活就业形式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
(2)持有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发放的《灵活就业证明》,与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签订一年以上灵活就业协议的;异地实现灵活就业人员的《灵活就业证明》由灵活就业所在地劳动保障工作站发放。
(3)社保关系在所属辖区内,已参加社会保险且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14、灵活就业人员怎样申请社会保险补贴?
答:灵活就业人员到户口所在地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交验本人《身份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灵活就业证明》、社会保险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单据凭证,填写《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报审批表》。灵活就业人员的户籍关系和社保关系不在同地的,在其社会保险关系所在地申请社会补贴。
15、企业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答: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超过50人的企业,给予50万元担保贷款;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超过100人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担保贷款。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在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达到企业现有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提供最高额度不超过200万元的担保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
16、企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需提供哪些材料?
答:(1)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申请表;(2)担保贷款申请书(包括企业概况、贷款项目及可行性分析报告、申请贷款额度及还贷期限、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人员的数量及比例,安置人员花名册);(3)招用人员身份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两份;(4)与企业招用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书原件及复印件;(5)经营场所的产权或租赁合同原件及复印件;(6)企业法人及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7)企业经相关部门验证的会计报表和申请贷款上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8)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贷款卡及复印件;(9)反担保资产清单(反担保资产必须经评估部门评估抵押价值后到相关登记机关登记),确定以第三方反担保的需提供第三方反担保单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企业负债和财务状况情况报告、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资质证照原件(工商执照、税务登记证、贷款卡)及复印件两份和反担保资产清单,并办理反担保资产抵押价值评估和登记;(10)抵押反担保物的相关登记手续。
17、企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需要什么程序?
答:(1)企业向当地就业部门提出担保贷款申请,就业部门对企业吸纳贷款条件人员情况认定后,出具《企业吸纳符合贷款条件人员认定证明》;(2)担保中心复核审批,并对受理企业进行担保前审核;(3)推荐经办银行;(4)确定反担保资产,签订委托担保合同、抵押反担保合同;(5)办理抵押反担保物的登记手续;(6)担保中心与经办银行签订保证合同;(7)企业与经办银行签订贷款合同、领款。
18、企业申请小额贷款是怎样贴息的?
答: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按中国人们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50%给予贴息(展期不予贴息),贴息资金由中央政府和当地政府(地市或县级财政)各承担50%。
19、哪些人可享受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 篇5
为了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管理,扩大我县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范围,我局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采取以下措施来开展此项工作的:
主要做法
一、加强劳动用工备案管理
我县用人单位自扫用工之日起,按照《关于做好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毕署人社通(2010)95号和《贵州省劳动用工备案管理办法》及《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到我局监察大队进行劳动用工备案。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用工备案表》对其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进行核实签字后到社保局进行参保。目前在我局监察大队备案的用人单位共有334个,已经进行劳动用工备案50000余人,已签订劳动合同50000余份。
二、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促进企业全员参保
我局通过和县工商局、县工能局、县安监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住建局等部门搭建我县辖区内各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情况形成“同一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工作平台。以便了解各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形成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工作协调和配合,针对用人单位的
1类型,各施其职,各负其责认真抓好工伤保险的参保扩面工作,将我县各类企业、尤其是高风险企业的全部员(包括农民工)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以确保企业职工在受到因工伤害和职业病危害时能够得到经济补偿和基本生活保障。
三、转变监察手段,强化监察效果
今年2月份,我局举办了对煤炭、非煤矿山、建筑施工、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行业为期2天的劳动保障法律的培训,加强了用人单位的用工管理,从而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通过举报投诉、日常巡查、专项检查活动对我县各用人单位的用工情况用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等形式主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从而从源头上掌握各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改变了以往的那种被动式的监察。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劳动合同和签低情况
(一)是用人单位处于优势地位,经常利用广大劳动者找工作的迫切心理,与其达成口头协议或不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双方发生矛盾,用人单位以此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从而导致在劳动者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双方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有的用人单位虽然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未把合同文本发给劳动者手中,从而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用人单位招用工不规范,存在私招乱雇现象。
二、工资福利不到位,导致工人未参保
部分用工单位都没有按照《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给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特别是煤矿企业和建筑行业,工程层层转包、内部关系混乱。基本上是短期用工,根本就没有为工人参加工伤保险,此外,还有部分用人单位在未征得工会或劳动者同意的前提下故意延长工作时间,又不支付相应的报酬。有些劳动者因连续长时间的工作,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用人单位却不愿意赔偿,使劳动者陷入困境,生活无助。进一步恶化劳资关系。
三、职业健康管理不到位。
浅析劳动保障法规现状与对策 篇6
一、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现状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涵盖内容很广, 主要有《社会保险法》《劳动法》等。现阶段, 主要面对以下两个现状。
一是执法部门建设相对滞后。劳动保障监察, 是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实施行政执法的唯一部门, 这种唯一性决定了其执法的权威性。在现实生活中, 不签劳动合同、拖欠工资、超时加班、欠缴社会保险费、雇用童工、就业歧视, 甚至不给职工体检等40多项内容, 都属于劳动保障监察查处的职责范围。
劳动监察执法作用发挥不足。缺手段、缺支持等问题, 长期困扰着劳动保障监察部门, 导致执法效率下降、执法能力弱化、执法机构边缘化。
劳动保障监察的队伍不够强大。某县56万人口, 目前有专职劳动监察员9名, 与劳动者数量的大致比例是1∶15000, 随着大批建筑企业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 劳动监察执法全部力量都投入到了追讨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之中, 无法兼顾其他行业, 更没精力主动出击检查。
劳动监察的经费不能及时保障。劳动监察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财政列支的只是人头经费, 没有专门的办案经费, 没钱购置执法所需的摄录设备。
劳动保障监察员的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劳动监察机构人员以部门调剂为主, 存在着年龄偏大、专业人员较少的弊端。近年来, 虽然各级都组织相关培训, 相对提高了部分人员的素质, 但是学习时间短, 很难系统地提高全部人员的执法水平。
二是人社法规意识不强。由于人社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时间短, 导致了大家对其不熟悉、不重视、不会适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主要表现在:
1.对人社法律法规的宣传不够。政府法制部门和人社法规的执行部门对人社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大, 甚至个别地区还存在领导强硬干涉监察部门正常执法的现象。
2.劳动者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不强。以某县为例, 一个农村劳动者要进城务工, 他首先考虑的就是, 我每个月拿多少工资, 而不是扣除各项保险后, 我每个月拿多少工资;体现出了劳动者自我权益保护意识不强, 目光不够长远。
3.企业主的法律意识淡薄。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是:一部分小微企业的企业主对人社法律法规确实不熟悉;大中型企业的企业主不愿意为职工缴纳保险或是只为部分职工缴纳企业保险和为在一线工作的职工缴纳工伤保险。
4.执法地位较尴尬。人社部门劳动保障监察直接面对的是目前我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之一。“其执法的重要程度决不弱于公检法、工商、税务、国土、林业等部门, 但实际的执法权力却与它们差距很大”。正如某市劳动监察人员说的那样:“权力还没有城管大。”
二、改善劳动保障法规现状的几点对策
1.强化人社法规宣传力度。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缺乏了解, 是导致目前劳动关系领域劳资纠纷高位运行的直接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切实加强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可通过送法上门、举办培训班、座谈会、现场咨询、媒体宣传等形式, 引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正确理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增强知法、守法意识, 自觉履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责任。
2.夯实执法队伍建设基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队伍, 是提升执法效能的必然前提。充实现有队伍, 提升人员素质, 招聘兼职劳动监察协理员, 都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3.健全依法行政内外监督机制。要建立案卷评查制度、重要案件回访制度、重大案件审前听述制度、行政监管劝勉制度, 完善错案追究制度, 规范自由裁量权办法, 健全依法行政社会监督制度, 使得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劳动保障监察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确保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切实发挥劳动监察的全部职能。让劳动监察摆脱目前主要力量用于追讨建筑领域拖欠工资的“单打一”现状, 发挥其全部职能, 逐步向治理超时加班、欠缴社会保险费、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倾斜。
5.有序整合关联部门资源。一是整合横向资源。人社部门要联合工商、税务、金融、财政、住建、交通、农水等部门的力量, 实行信息共享, 及时掌握用人单位运行状态, 发现问题及时发出预警, 及时处理。二是整合纵向资源。整合人社系统的内部资源, 建立统一的服务管理实时监控指挥中心, 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及人员进出情况、缴纳社会保险情况、工资发放情况、劳动关系领域劳资纠纷情况、职工工伤事故及患病就医情况, 建立用人单位诚信信用档案,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成立维权综合服务中心, 统揽全局, 实行“一站式受理”“多触角维权”的快速反应体系。
劳动保障 篇7
《办法》指出,人社行政部门对已经依法查处并作出处理决定的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应当向社会公布,主要包括:克扣、无故拖欠劳动者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或者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情节严重的;违反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情节严重的;违反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情节严重的;违反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因劳动保障违法行为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其他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
《办法》明确,向社会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应当列明下列事项:违法主体全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者注册号)及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主要违法事实;相关处理情况。《办法》要求,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不得公布。
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应当在人社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公布,并在本行政区域主要报刊、电视等媒体予以公布。地市级、县级人社行政部门对本辖区发生的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每季度向社会公布一次,人社部和省级人社行政部门每半年向社会公布一次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根据工作需要,对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可随时公布。
《办法》还指出,人社行政部门应当将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及其社会公布情况记入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纳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用体系,并与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实施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
(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
劳动保障工作汇报 篇8
加大民生财政投入力度,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化经办服务能力……近几年来,越来越实在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惠民举措,让越来越多的我县职工群众体会到了踏实和幸福。
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县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劳动关系日趋和谐,充分发挥了劳动保障工作作为经济运行“减震器”、社会稳定“安全网”和收入分配“调节器”的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11月底,我县全面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为民办实事工作和目标管理任务。
“劳动保障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全县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
县委书记曾祥月曾强调指出:“劳动保障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紧密相连,而且涉及面广,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他坚持每个季度到劳动保障部门现场调研和指导,解决劳动保障部门的实际问题。县长雷高飞今年不仅多次听取劳动保障工作情况汇报,而且组织召开了3次政府常务会、8次县长办公会和12次工作协调会,专题研究和调度劳动保障工作,还参加了全县农村人口数据采集工作和全县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参保工作会议,并部署具体工作。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每月定期参加县劳动保障工作例会,着力解决工作进展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为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今年,县政府出台了三个劳动保障方面的文件。同时,该县对劳动保障部门工作经费的安排与使用,给予重点考虑和倾斜。
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祁东县劳动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保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打好宣传“组合拳”,惠民政策得人心
今年以来,中央、省、市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台了一系列劳动保障方面的新政策,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祁东县运用各种载体,打出“组合拳”,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我县劳动保障部门深入乡镇、厂矿、社区和田间地头,相继开展了新《工伤保险条例》、《社会保险法》等法规政策、农村人口数据采集工作、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等专题宣传活动。活动中,共出动宣传车120台次,发放宣传单8000余份,张贴宣传海报6000多份,制作宣传板报900余块,接待咨询群众达万余人,让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对涉及民生利益的重大政策调整与出台,该县及时在祁东电视台和祁东时报进行专题宣传,并对劳动保障重点工作的进展跟踪报道。县劳动保障部门还在祁东新闻网开辟了专栏,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宣传。同时,结合工作实际,编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劳动保障政策问答》,印刷了2万多份,广泛宣传劳动保障政策。
由于宣传工作到位,该县劳动保障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支持。近一年来,没有出现一起因劳动保障工作执行不到位而引起的群体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
劳动保障工作点多面广线长,服务对象千家万户。今年以来,我县劳动保障部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强化为民服务,规范行政行为。
我县劳动保障局对各经办机构股室重新进行了整合,对业务流程按照“一事两岗两审”的要求进行了梳理,在全系统倡导“服务全方位,满意在社保”活动,让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在今年开展的专题民主评议、创先争优和政风行风评议等多项活动中,该局赢得了县领导和参保对象的高度评价。
与此同时,该局严把政策关,不乱开口子,不扩大范围,不降低标准,不放宽条件,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在办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集体企业职工参保、就业资金的使用、部分军退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严格按政策执行到位,没有出现违规操作和执法不严的现象。
尽职尽责,妥善处理民生矛盾
在经济转轨、市场转型的今天,就业再就业矛盾交织,各类群体的保障矛盾不断出现,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和劳动用工方面的矛盾凸显,劳动保障部门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处和聚集区。
尽管如此,县劳动保障局始终以大局为重,本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理念,竭尽全力做好民生矛盾的调处工作。今年以来,该局共接待各类群体、个体信访320余起,对群众合理诉求、有政策依据的,设法帮助其解决问题,促其息访;对诉求不合理、没有政策依据的,理直气壮地做好说服解释工作,让其自动放弃上访,真正做到不怕缠、不畏难,用真情感化。截至目前,该局先后妥善解决了城镇集体企业未参保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部分军退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和农民工权益维护等群体性事件及个别老上访户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确保大局稳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我们虽然能认识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分重要,但仍停留在保发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层面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保险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但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要靠经济基础支撑,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经济作为基础,社会保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苏州等市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之所以这样好,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因此,作为基层劳动保障部门要坚持服务经济建设不动摇,充分发挥助推作用,着力做好三项工作:一要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积极应对企业出现的招工难、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搭建服务平台,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扎实做好职业指导、就业介绍等服务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等问题。二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统筹城乡、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规划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重点是加大制度创新,探索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统一参保缴费标准,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结合新农村建设,研究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向城镇医疗保险并轨。同时,强化基金管理,保障发放。三要构建与和谐社会相协调的劳动关系。针对目前劳动关系呈现复杂性、多样性的新情况,积极指导企业依法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并能积极履行。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及时协调处理好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化解矛盾,促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李学勇在批示中指出,社会保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要求,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在制度建设、扩面征缴、待遇提高、服务优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省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保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着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六大体系”,坚持把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作为优先目标,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制度完善、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乡劳动保障工作 篇9
我村按照乡党委、乡政府的统一部署、把劳动保障工
作作为新时期、新阶段扶贫攻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大对村劳动力输出的指导和管理、强化工作措施,扩大对外劳务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近年来,我村的劳务输出工作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我村为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在年初制定了《劳务输出工作管理制度》,同时召开了村组干部会议,会上把任务、责任落实到村组,克服了资金紧张、劳务输出工作难度大的困难,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的好局面。
二、加大宣传力度,要求村组干部利用平时下队工作期间,多宣传在外务工人员的现状及前景,增强他们对外界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外界务工环境的认识。建立了劳务输出和用工信息宣传栏,只要有用工信息,及时准确的张贴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更好地增加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信息和渠道。我村及时将用工信息下发到组,要求村干部和小组长通过广播、公示栏、入户宣传等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劳务输出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让农民转变老守田间的陈旧观念和思想认识,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宣传力做到细而广,提高广大农民对劳务输出工作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认识。
三、加强培训力度,结合我村山多地少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农村科技教育和劳务输出的引导性培训,指导他
们如何在思想上首先树立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四、建立台账,摸清我村劳动力人数、富余劳动力底
数。目前我村现有人口人,户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半
来累计输出人。在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底数的同时,注重
文化结构、年龄结构、男女比例等基本情况,多方面鼓励
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
总之,通过劳务输出,我村广大农民群众,不仅得到
了经济收入,同时也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增强了致富
如何保障“保障房” 篇10
住房保障亟须解决“保障谁、谁来保、怎么保”的制度建设问题。近期,《小康》记者采访、整理了来自中央部委、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官员、专家、学者发表的观点,他们分别从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投资融资体制、准入退出机制、监督管理体制等方面,对推进保障性住房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行了科学、系统、客观的建议。
顶层设计要和“流动人口”挂钩
在城市化进程当中的住房保障政策制定上有些问题要十分注意。
未来中国城市化能不能健康发展,是不是可持续?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好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特别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新进入城市者的住房问题。
而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必须统筹考虑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化的形态和城市化的布局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其中面临一个难题就是住房问题。但是目前没有把外地人口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以后一旦把外地人口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那可能面临的问题就是,特别需要保障房的特大城市以及城市群密集,像长三角、珠三角。按行政区分解指标建设保障性住房来看,这些地方就不够,可能会带来一些人口较少或者人口净流出的中小城市保障房建成以后没人住的问题。我国600多座城市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平均地在增长。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杨伟民
全国的国土资源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的实施,以及已供土地开发利用情况的全程监管,严格执行公共租赁住房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为主,经济适用房单套建设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的规定,禁止借保障性安居工程为名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以后改变用途用于商品住房等商品开发。对于没有按照约定开工建设和竣工的要依法依规提出处理意见,敦促企业限期完成开发。对没有按处理意见进行整改的企业要禁止其参加土地招标、拍卖、挂牌活动购置新的土地。
市县人民政府是土地供应的主体,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土地供应的力度,调整土地供应的结构,保障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省级国土部门要加强对市县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在市县落到实处。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胡存智
解决好我国2.53亿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举家外出的打工群体在城市的住房问题,是我们在制定中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时候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一定要创新思路,基本的方向就是要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的保障体系。同时要发挥企业和市场力量在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方面的作用。
首先,要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把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一些好的政策建议,纳入政策制定部门的顶层设计当中;其次,要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常住人口的住房供应体系。同时要认真研究一下怎么鼓励农民工回到县城和小城镇去定居;再次,对于住建部这几年一直鼓励的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表示认同,虽然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很多批评。要对农民工公积金缴纳实行灵活的交存政策。最后,要完善农民工住房的支持政策,包括土地政策,包括农资政策,包括税费政策,我觉得完全有必要采取一些倾斜式的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韩俊
从城镇化的角度可以看出来,保障房建设在城镇化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一条道路是以地为本的城镇化,还有一条道路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通过这两条道路的比较,对保障房建设的影响和要求,然后我们从“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道路要求来思考保障房建设基本制度的框架和政策取向。
保障房这个制度是我国城镇住房制度两个支柱中的一个,两个支柱一个是商品房,是市场力量主导的;一个是保障房,政府主导。
保障房建设最重要的是通过供应城市的优质土地,这方面我觉得新加坡的例子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如果说有了优质的土地,所有的问题我觉得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融资的问题、其他的问题,都可以很好地解决,如果没有优质的土地,我觉得这个就很难解决。然后最重要的是激发地方的主体作用,所以要从政绩上,从地方收入上,从用地规模上,要重新顶层设计,要和移动人口挂钩。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巡视员 王全斌
我们注意到引进企业建保障房,实际上是把保障房的成本摊入到商品房,那么买商品房的人自然得为这群人分担了风险和代价,这并不是合理的制度。
另外,关于非营利性资产的管理与维护。现在政府有两种资产,一种是国有资产用于营利的,一种是维护公共职能的,现在又加入了非盈利的资产,真正把房建起来不是最多的花费,将来管理要花更多的钱。最后我们要优化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和城市结构调整密切结合起来。
据统计,在北京每多建一套保障房会引来三户半符合这样条件的人进入城市,如果不能在大中小城市结构合理调整上下大工夫,我们北京保障性住房将越来越紧张,永远不够住。
——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 陈淮
市场资金参与,政府加强引导
保障房,特别是公租房的社会资金参与政策需要有一个突破和创新。应鼓励各地在再融资方面吸引政策性的金融加入,把保障房和商品房整体的,甚至一个小区的开发捆在一起进行融资,因为光靠保障房的融资,有一些商业金融机构是不愿意进入的,因为风险比较大。
地方政府保障房开发企业联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以多种方式来设立保障房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保障房的基金信托计划等等,另外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融资,创新直接融资的方式。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改变土地的出让方式来筹集银行信贷资金,因为划拨的土地没有办法融资,像黄石等地,把它作为一种招拍挂的方式,同时把招拍挂拍来的钱投在了融资平台上,通过这种方式融资。当然还有各类的企业和开发区以待建和自建方式进行参与。
还要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保障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和效率,以及加快建立和完善为住房保障科学决策、公平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立保障房信息全国联网。使一些不需要这么多实物住房建设的城市,可以通过货币补贴和其他贴息等等方式进行政策探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任兴洲
目前我国保障房建设思路还存在应急性,应使其常态化。保障房建设要进入城市规划,要成为城市规划的内容。
政府主导保障房建设,不等同于政府自己来建保障房。国际上许多国家的保障房都由市场来运作,政府不仅要让投资者收回投资,而且还要使其获得合理的利润;而一些公共租赁住房也由民间的租赁公司经营,实行准市场租金。这些制度安排,都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经营保障房的积极性。被保障对象支付能力和实际房租价格之间的差值,则由政府按人头来补贴,未来可以以社保为基础来确定得到政府补贴的人群,这应是住房保障的一种较理想模式。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裴长洪
2011年成立了全国最大的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平台,财政注资100亿,实现三大功能,建设平台、运营平台、投融资,已经实现投融资136亿,自建收买3.3万套,还支持区县保障性住房5万套。
保障房虽然资金量每年大概一千亿,但并不是政府都投入,而且政府也没有这样的财力,更多是利用市场的力量来解决融资问题,应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一方面争取公积金贷款,去年已经用了150亿公积金,支持了26个项目,今年准备再申请贷款200亿以上,支持41个保障房的建设。第二个是发行500亿私募债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第三是争取银行优惠贷款。最后是为了解决公租房长期资金来源问题,我们正在争取实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目前正等待国家的审批,一旦这个政策突破,公租房长期运营资金就解决了。
——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邹劲松
回归保障本质、推动机制公平
保障性住房本来意义上的职能,就是政府对不具备基本住房支付能力成员的居所帮助,这个性质决定了保障对象的收入水平,实际上保障性住房的受惠人不可能进入商品房市场的。
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保障房和商品房比价的长期数据曲线来看,商品住宅的价格还是会按照它自己的规律去走,从长期看它是不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影响的。
“桥归桥、路归路”,商品房价从长期看只要人们收入增长,它是必然上升的。商品房价的调控政策也是让它走自己的路,我觉得如果一定对商品房市场的价格进行调控的话,顶多我们提一个不要过快上涨,不要过大起伏就可以了。从长期看,我总觉得要让它保持稳定,甚至回落可能比较困难,可能这个挑战性实在太强了。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 罗云毅
由中央政府来分派任务,让地方政府搞保障房,把它作为一个强制的任务,这也是职能上的任务,从财政学角度看,政府的实权尽量在政府机制上来完成,来履行,下级政府能够做好的话,上级政府不要去做,而且住房市场本身是地方性的市场。不要用保障房这个工具来打压商品房的价格。
现有意义上的保障房不是公共品,财政学里公共品是有确切定义的。现在这个类型很多,有经济适用房,有租赁住房,有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限价商品房等等,这些基本在逻辑上也是很混乱的,是错误的。比如说限价商品房,如果整个住房商品房市场价格在上涨的话,你提供限价商品房也是不公正的,因为它本身的价格是在往上走的,你限了价的话,你给谁这就是一个特权,谁配给到就分配到这个特权,那也是不公正的。所以要用市场取代这个特权制,限价商品房这种制度应该完全取消掉。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天泽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冯兴元
对于我们国家来讲,真正有能力搞保障房的是挖煤挖油的地方,有资产性收入的地方,有大面积制造业集中的地方,这个地方国家利税特别多,而且都是额外的财政收入,或者地价非常贵的地方,这些地方搞保障性住房需求是不大的,未必有人买,买了以后也是不去居住,形成闲置。
保障房有非常强的不稳定性,也很难管理。我们说基本保障房的政策还是应该更好地去提高它市场化的水平,而不是老是批判过度市场化。最低端人住房保障也是非常小心的。我们要好好反思。最近10年房地产泡沫到底是怎么来的,尤其要注意里面的国家卖的是房本,而不是房子的问题。从政策上来讲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毛寿龙
成都市在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做法是大力推动工业向工业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和城镇互动发展。
公平分配和质量安全是保障性住房的生命线,我们做到了一是确定了合理的准入标准,如全省廉租房保障收入为当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60%。二是逐步建立综合审查制度。三是规范分配程序,全省所有市县区都建立了完善的社区街道和县三级审核,和街道社区公示的制度。四是加强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如成都市探索的公共服务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等进入保障性住房小区的服务管理,目前已初步在七个住房保障小区中试点推广。
——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吴成钢
保障房的供给要从最低端的棚户区改造开始,进而提供出在定义上和实际形态上都很好把握的廉租房和公租房,来给低收入阶层住有所居托底,经济适用房这个概念应该尽可能淡化,一些地方政府愿意用它也可以,但必须明确是有限产权,不能像北京天通苑、回龙观那样,只有有限产权才能封杀套利空间。而且我个人认为在今后一般不要再搞限价商品房,实际上限价这种房是社租、群租,谁有本事谁有关系把看起来限了价又可以把好处轻易拿到的,在现实中谁能拿到这样的宝贵资源?那就是拼关系,拼一些和寻租相关的扭曲。
政府辖区之内如果有比较可观的空置房,就应该把补砖头转为补人头,在中国很多的中小城市这种潜力非常明显,我们已经观察到地方政府不少的案例,做了不少调研,认为在本地没有必要建大规模新的保障性住房,只要政府明确需要把政策支持的对象锁定,利用现在租房市场的潜力,可以用国库集中支付的形式,把应该给予的租房补贴打到房主手上,住房人非常有保障的住入现在已经存在的现成的房子里,同时他只交政府政策规定他必须交的租金,其他部分他自己不过手,实际上就是政府的采购情况下由国库直接打入房主的账上。这样一来非常稳定的相对低成本的保障到位,而不会出现其他的偏差。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
不把农民工纳入到整个住房保障的制度框架里,产业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可能会受到制约。反之,则既可能对中部省市产业和经济结构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对中部省市加速城市化平衡消费和寻找增长新的驱动力提供条件。
新一代流动人口正在逐步进入结婚高峰期,这会产生大量独立租房和独立购房的需求。他们的独立租房需求能不能满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转移,这一部分产业能不能在当地立足,很多地方政府在帮着招这些农民工。跨省流动人口比重下降,这意味着下一阶段人口流动主要体现在当地。我们保障房应该研究这些需求的变化,如果不研究这些需求的变化,我们跑到东北去建保障房,农民工回到中西部就没有房子住,产业转移就出现错配,所以应该创造条件,将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逐步纳入到现有的政策框架里,至少要评估它,不能忽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