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回忆录》读后感(共10篇)
《张震回忆录》读后感 篇1
《张震回忆录》读后感
宋骁
(2011年2月12日)
近来读了张震将军的回忆录,颇有感想。
张震将军虽然官至中央军委副主席,上将军衔,但始终都以一名老兵自称,非常的谦卑,并称自己从参加红军那天起,直到退休的六七十年间,只做了些普普通通的工作,只是尽了一名党员的责任。纵观将军的一生,经历了部队、机关、院校、战区、总部、军委等40多个岗位,这样的一生就是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国防建设努力奋斗的一生。将军的回忆录里时不时地夹杂着对战友们的回忆,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对帮助过自己的人非常感激。战争年代,上级、同级、下级,很多战友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有的战友在眼前倒下,有的就牺牲在身边,连血都溅在衣服上。可想而知,今日之和平建设环境真是来之不易。
为了革命,九死一生。将军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一个小手工业家庭,父亲靠做蔑工维持家庭生活,母亲为农家妇女。由于父母的疼爱,虽然家庭困难,但仍然坚持供孩子读书。朴素的阶级感情,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促使着将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平江起义后,毅然参加了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时,一颗子弹从右眼角打进,从后侧穿出,差一点就“革命到底”,负伤当晚由于下雨,天黑路滑,没有赶到野战医院,幸运地躲过了当晚敌人对医院伤病员的屠杀。第五次反围剿时,右臂中弹负伤,疟疾发作,被送入后方医院治疗,黄克诚将军来医院看望伤员时,将伤口还在化脓的张震将军带出医院,赶上部队,从而才走上了长征路。长征过完湘江第一道封锁线后,将军疟疾发作,每天高烧,是战友们将他抬着过了第二和第三道封锁线。翻越雪上时,吐过几次血,解放后有条件检查时才发现是肺病。过草地时,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气候恶劣,变化无常,缺水缺粮,很多战友牺牲了,后续部队无需要向导,沿着一具又一具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边的部队,到达宿营地,这是何等的惨烈。接下来的八年抗战,解放战争时转战华东,都是血与火的历练。
为了国防,呕心沥血。新中国成立后,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调任军委作战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留任军事学院,到武汉军区当副司令员,葛洲坝水利工程指挥部政委,调任总后勤部,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校长,1992年,78岁,已近杖朝之年的张震将军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白发皓首,伏枥老骥,壮心不已,积极推进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八十三岁脱戎装,着我工农旧时裳。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将军卸任后留下的诚挚的祝愿,也是将军一生革命的写照,“解甲归田”,六十八年弹指一挥间,一代人的流血、牺牲和奋斗,换来的是今天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
“可恨奇士无幻术,难能忠孝卫国家”。将军还是一个孝子。1938年将军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请假回匆匆回家见了母亲一面,自此之后,杳无音讯,生死不知。新中国成立后,将军到处寻找母亲下落,结果母亲已沦为乞丐,讨饭为生,精神有些失常。这一别十余载,战乱之中,流离失所,母子再次相见,将军泪如雨下。母子重逢之后,将军接到家乡来信,说相见的母亲是自己的养母,还有一个生母,也生活在长寿街上,年过八十,已是风前残烛,老人但愿一睹将军容颜,则九泉无恨。经当家乡政府确认,将军当年为领养。将军担心养母难以接受,回乡背着养母去见了生母,此后,对两个母亲的生活同样关心。少小离家,从军远行,戎马疆场,不能照顾母亲,将军时常慰藉自己,把对母亲的思念化作成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而战,为了天下的母亲而战。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篇2
《文学回忆录》本来是讲文学史的,但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文学史可以用他这样的方式来讲,和一般学院派的文学史截然不同。他讲的文学史完全是自己的观点,是自己对文学史上杰出的作者及他们的作品的理解和看法。虽然他讲的课带有浓重的个人观点,但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他的观点更加鲜明,更有味道。其实,对文学作品及作者的理解和看法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何止是文学作品,对所以的社会现象也应该是这样。
这本书对文学史实的罗列用了最为精简的语言,而这正是和其它文学史最大的区别,大量的篇幅是在阐述作者的精彩见解和对文学深沉的热爱。书中最为精彩的是作者时不时迸发出的对人生和艺术的独到见解,真是妙语连珠,处处看到作者思想的闪光点,读起来让人时不时发出会心一笑,时不时又陷入深深的思考,读这样的书真是一种享受。《文学回忆录》与其说是在讲文学史,还不如说是在讲人生哲学,书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人生哲学,书中的精彩警句随处可见,其观点之鲜明,见解之深刻让人佩服。
木心的一生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使他选择过着非同常人的生活,他一生没有结婚,而是选择和艺术为伴,并陶醉其中。他的一生虽然坎坷,但我相信他一定觉得生活得很幸福。书中用了福楼拜的一句话:“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这句话是对木心先生一生最好的概括。书中的一些句子很经典,陈丹青在后记中说:“真的,这本书,不是世界文学史,而是,那么多文学家,渐次围拢,照亮了那个照亮他们的人。”这本书映照了木心的一生,一个恳切的生命用一生所感受到的。在对世界文学作品的研读过程中,木心在艺术的陪伴下度过了他的一生,从艺术中获得生命的救赎。对于宇宙而言,生命可能没有意义,生命是脆弱的,短暂的,或是瞬间的。对于一个人的自身,生命是个人全部意义的依托。
木心讲:“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这是最后一课中的一句话,现实中为艺术的牺牲更加沉重一些。真理就在那里,无法实现。或如书里所述:真理不存在,宇宙虚空。看到最后几课,特别是后记,充满悲情、怜惜和感动。木心像一种植物,在宇宙中静静的生动开放。想他的一生是圆满的,他认真的对待自己,毕生与艺术为伴,如此虔诚,如此纯粹,有所得,有所乐。艺术家必须真诚的面对艺术。如果一个人追求真,自然能多看清一些事,少上一些当,多识破些骗局,少受些迷惑。无论对错,我赞同认识真,真的东西有意义,假的东西没有意义,宅人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外面的世界没有太多的意义,现实中说真话的朋友极少,人们不愿意谈论思想,观点,目标,理想,梦想。木心提到“后门通,前门不通”。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木心逃到自己的世界里。
《木心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篇3
在五一前几天,在网上浏览网页时自动弹出了网购打折的讯息。打开之后在书籍里面随意的浏览便看到了这本书,当时看到了很多读者的评论这本书真心不错,便买了这本书。趁的着五一的时候好好地读了一下,感觉感触很深。
坦白说,其实在买这本书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木心老人家是谁,再看了其中的书之后,才发现这位老人家的思想的独特与深入。下面是我读这本书中的一些话的感触,以表达自己读这本书的想法。
“屈原写诗,一定知道他已永垂不朽。每个大艺术家在生前都公正的衡量过自己,有人熬不住说出来,如但丁、普希金。有种人不说的,如陶渊明,熬住不说。”书中写道,具有这等企图,这种雄心的中国作家,是罕见的,这是木心之所以是木心的原因。
我之前没有读过木心老先生的书,所以理解的不够深,不够透彻。木心老先生是和“文坛主流”既然不同的。在谈文学史时,他是一个专业门墙的局外人,在身为作家时,他还是一个局外人。他总是这样的,写自己的书,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录下来,把自己对文学、对历史、对希腊神话的感触书写下来,以他自己独特的思想。他就是他,平时一切文学史,平时一切人,也许就是这种心态才能写出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书,是只属于木心的书吧。
他说,我讲文学史,其实是我对文学史的观点。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神话,是大人说小孩的话,是说给大人听的。多听,多想,使人返璞归真。并且 中国神话太过现实,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神权、夫权、谁管谁,渗透神话,令人惧怕。而希腊神话无为而治,自由自在。
当今社会是很现实的社会,各种规定各种潜规则都把人区分开来,等级制度区分太过明显。现在人把地位权势看得太过重要,喜欢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严重的歪曲心理。我们应该倡导人人平等,不要等级制度以有色眼镜来看待区分人们,不应该官大一级压死人。我们要创建和谐社会,要向希腊神话倡导的一样要自由自在,这样人们才能幸福和谐安定。
他说,最早的文学,即记录人类的骚乱,不安,始出个人的文学。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和骚乱。
对于这些话,我深以为然。我一直以为人类大多数都是享受安逸的生活,很少会居安思危,具有忧患意识。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真的勇士,敢于正面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因此很少有人真正做到这一点,所以人们记录下这些人类的骚乱与不安,通过这些教训使自己能更加清楚更加深刻的明白这些道理。
盛极必衰。如此看,中国诗的衰亡是正常的、命该的、必然的。盛过了,不可能盛之又盛。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从整体上来关照,中国不再是文化大国,是宿命的,不必怨天尤人。所谓希望,只在于反常,异数。用北京土话讲:抽不冷子出个天才。
从表面看,这只是介绍了中国诗的没落的原因,但在我看来,这也包含了一个哲理——盛极必衰。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不必强求永恒的胜利或者永远的顺风、前进,每个人都会有高峰低谷,正如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不必强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样我们才会过得轻松,活得快活。
《股票作手回忆录》读后感 篇4
《股票作手回忆录》读后感
11月7日上午10点,周日,终于读完《股票作手回忆录》,Livermore在最后的三四章中沉淀了许多二十世纪初期股票市场常用的一些手段,在目前的股票市场中很多仍然在发挥着作用,正如Bible说得,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在许多人被所谓的内线、明牌消息害的不名一文之后,仍然义无反顾的去追求这些东西。 骗术,无论新和老,总会有人上当的,这个跟时代的变迁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是在大基数前提下,在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下,总会找到一些傻瓜去吃那些看起来很美的诱饵。再思考下,似乎现代人的思维水平并没有比上个世纪的人高出多少,人类的智慧级别也没比当初的人高出多少,想到这一点,对上面的结果就不在困惑了。 不由在想起勒庞的《乌合之众》,有时间需要再拜读一下这本书,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学和哲学的书籍放在我下一批的读书书单之中,希望能够用精算的方法来算出人们趋势的程度。
《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读后感 篇5
——《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读后感
郑华
时间如白驹过隙,岁月是急景流年,《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读后感。20世纪的中国史充满了血泪,写满了屈辱,饱受着外国列强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蹂躏。在20世纪中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劳苦大众推翻了旧势力的统治,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带领人民当家作主人。乳山地处胶东半岛,当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乳山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经历着同样的苦难、同样的抗争、同样的奋斗历程。
201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共乳山市委老干部局精心编写了《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作为建党90周年的珍贵贺礼,为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提供了一份来自20世纪的精神食粮。手捧这份珍贵的口述历史记录档案,上世纪的乳山历史,急景流年,有苦有甘。文字赋予历史鲜活的生活场景,文字再现老干部们为祖国为乳山为人民而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大无畏英雄气概。20世纪的乳山历史,同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也是一部满含血泪,为真理为解放为幸福生活白手起家的创业史,广大在乳山奋斗过的老干部就是20世纪乳山历史的书写者和见证人。
这是一部抢救历史,拯救记忆的史册。是众多亲历者回忆往事、重温历史的记忆结晶。因为亲历、亲见、亲闻,一些原本冰冷生硬、单薄苍白的历史,因他们的回忆而栩栩如生、愈加厚重;一些日渐模糊或鲜为人知的往事,因他们的回忆而轮廓分明,愈加清晰;一些历史没有记载或语焉不详的问题,因他们的回忆而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此举功在当今利在后世。
我出生于1969年,之前的乳山历史,于我所知甚少,至于发生在乳山境内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四清运动、农业学大寨等历史事件,是在我长大之后,聆听着父辈们的讲述,略微了解些点滴。虽然在学校、在各种报刊杂志中零星有过阅读,但对于发生在乳山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仅仅是模糊的认知。令人高兴的是,乳山市委老干部局创新思路,另辟蹊径,组织出版了这本由亲历者走过的历史回忆录,这给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后来人提供了解读历史的真实资料,并让乳山20世纪中后期的历史告别空白,变得血肉丰满。
随着指尖的轻翻,我眼睛所到之处,《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聚集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工业、农业等各条战线上的55位老干部从20世纪四十年代初期的乳山历史中依次走来,读后感《《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读后感》。乳山自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历史,也随着老干部们亲历的口述,变得脉络清晰。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要事及事发原由,随着老干部的亲历变得不再让后代人感觉模糊和困惑。
流年中的乳山历史经历着一拨又一拨的苦难。抗日战争时期乳山大众为了走出苦难为了赶走侵略者而勇于牺牲的抗争;解放战争时期乳山军民为了劳苦人民当家作主而努力争取的正义主张;大跃进的大锅饭、大炼钢铁、放卫星运动荒唐得令人握腕;四清运动毁坏的各种历史文物令人痛心;文化大革命时期各行各业知识分子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一刀切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劳民伤财……勤劳的乳山人民在动荡的历史时期经历着苦难的煎熬,无数老干部为了人民的幸福,在历史沉重的车轮前方奋力拉纤。
流年中的乳山历史也记录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期盼再见我的儿》的乳娘肖国英,和平年代仍日夜思念着那个出生12天就由她喂奶到三岁的八路军的孩子远落,母爱的力量催人泪下,并激起乳山人民爱母敬母孝母的热潮。乳山各个村庄大批的青年姑娘奔赴到人迹罕至的新疆,组建了浩大的开垦新疆的援疆兵团;一支由90人组建的乳山青年男女队伍《激情奔赴北大荒》,把沃野千里的黑土地开垦成祖国的粮仓。《建国初军垦到新疆》的乳山女儿宋京华是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我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栾良桐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电动石碾为乳山人在科技方面争了光。《我与乳山草制品事业》息息相通的房云璞设计的草编制品不仅走出乳山而且走向世界,这为乳山人在手工业方面填了彩。《乳山市志》三延下线,历时17年,凝聚了宋吉泽等修志诸君的汗水和心血。这是乳山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当过赤脚医生》的辛明路勇当人民的“健康卫士”,在乳山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弃医从文,他在整理乳山地域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是乳山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财富。《1960年奔赴救灾一线》的胡发起,放弃城里的优越条件,把老婆孩子的户口迁到了农村,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最困难的时期,他所包的村没有饿死一个人。愚公移山的战山河时代,乳山人民全民参战,挖山开河,拓展土地,整修梯田,为改变乳山大地的面貌立下了汗马功劳……
粟裕战争回忆录读后 篇6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本书,书名是《粟裕战争回忆录》。原先总觉得粟裕是一个天才,一个天生打仗的天才,而共军之所以最后打败国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共军手中有林彪和粟裕这养的天才。这可能不仅仅是我的想法,很多文章,网上的书上的,都是提供的这样的导向,要不然我也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然而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事情全然不是这样的,如果光光看到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打的仗,我们也许很容易得出粟是天才的结论。然而用句老话来说,这只是事物的表面,不是事物的实质。粟也是在战争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只不过也许他比别人更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本书所讲述的就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中国职业军人的成长之路。
如果说林彪是毛主席亲自培养起来的,是用把大量的资源倾泻在一个人身上的方法造就出一个将才的话(这样说也许不为过,毛主席一直把林彪当学生看,林彪犯了错误他从来不打击,那篇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在林彪的革命意志有些动摇的时候毛主席写给林彪的信,而后来林彪所带的部队,从115师到四野都是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红军老底子部队。当然林彪能够成为这样一个被倾泻资源的对象,与他自己早期的努力和运气还有家庭背景也是分不开的。这样的培养人的方法我们现今还是经常能够看到的),那么,粟就可以说是完全是靠自己的打拼,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不断的学习,从一个警卫班战士成长为一个主要战区的指挥员。
除了,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时候,粟所在的和所带的部队都不是中央的主力部队。就在第五次反围剿即将失败的时候,粟作为参谋长带领红七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中央苏区,而实际的任务则是吸引国军离开,这实际上是个弃卒保车的行动,很不幸粟就是在这样一支部队里。而方志敏就是在这支部队被打败后被俘被杀害的。接下来粟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带着几百人的部队在浙江和苏南打游击,这是何等的艰辛。好不容易熬到抗日战争,粟终于带着他那几百好人的队伍成了新四军的一个营。而后在苏中和苏北开辟根据地。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由新四军——原先的江南游击队改编成的三野又承担了解放战争中几乎最繁重的任务——山东解放区的作战。就是在这险恶的环境中,粟通过一次一次的战斗和战役逐渐成长起来,从游击战打成运动战,最后发展成了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并最终解放了国际大都市——上海。
天才不是天生的,是靠不断的从经验中学习,总结,思考和提高而来的。有经验的人未必能都成为天才。而只有能从经验中不断的学习、提高的人才能成为天才。天才不是天生有才华,而是天生会学习。做事动脑子。不仅是粟,他手下的部队,也几乎是从零发展起来的,底子不是红军主力,是游击队。从小规模的战斗开始学起,一边学习一边打仗,直到成为解放军中比较早的开始大规模合成战术作战的部队。天才的诞生铺就的是一路艰辛。
《皇村回忆》读后感 篇7
普希金《皇村回忆》读后感
1815年初,皇村学校举行公开升级考试,当时俄国文学界的权威、古典主义诗人杰尔查文亲自主持这次考试,学校决定让15岁的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在这位大人物面前朗诵一首自己的作品,作为口试的一个别开生面的内容。普希金便当众朗诵了这首近二百行的长篇抒情诗《皇村回忆》,使杰尔查文大为惊讶和赞许,发现了普希金这位伟大的天才。从此,普希金满怀信心地走上了诗歌创作道路,最终成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我一直觉得研读一位文学家的成名作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诗人,全身焕发的才情在一篇诗文中倾吐而出,如花之吐芬芳,叶之抽新芽,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的大诗人苏东坡一片《刑赏忠厚论》,在大宋王朝三百年历史上第一个拔得制科考试头筹,冠盖京华,誉满天下,同样,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在16岁的一次升学考试中一鸣惊人,此后开始了诗歌的创作道路,最终成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也是一代世界文豪。而回溯他十六岁时那首成名作《皇村回忆》,我们禁不住好奇的看看是什么样的诗篇能够带给普希金人生第一次最重要的鼓励和荣誉呢?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普希金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主要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的发展影响深刻。
皇村:圣彼得堡城南郊外,一座安谧美丽的皇村,二百年来,多少人怀着朝
圣者的心境纷至踏访。皇村的盛名不只因为这里是金碧辉煌的叶卡婕琳娜宫;不只因为这里有极尽奢华的“琥珀厅”;不只因为这里有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兴建的亚历山大宫。这里确有壮丽堂皇的宫廷建筑,出将入相的显赫尊崇。但更为重要的是,“俄国诗歌的太阳”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就是从这里冉升,迈上诗坛。十八世纪初,叶卡捷琳娜宫对面的花园,建造了一所学校,普希金便是这里的首批学员。普希金于1811-1817年期间在彼得堡郊外的皇村中学就读,他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皇村,这里是一代诗人永久的灵感家园。阴沉暗淡的夜的帷幕
挂在昏昏欲眠的苍穹;
山谷和丛林已伴着一片寂静睡熟,远方的森林没入灰白的雾中;
隐隐听到溪水在林荫中潺潺流过,隐隐听到微风睡在叶上轻轻呼吸,而静静的月亮,好像庄严的天鹅,在银色的云朵间游弋。
游弋着……四野万物
都洒下它凄清的幽光。
眼前展现出古老椴树林中的小路,也显露出山岗和草场;
在这里我看到幼杨嫩柳缠结而生,倒映在晶莹剔透的粼粼碧波之上,百合花皇后般千娇百媚华贵雍容,在田野里高傲地开放。
瀑布从嶙峋的山岗淌下,像一串珠玉缀成的水帘,那伊阿得渐们用她们懒懒的水花
在静静的湖里彼此泼溅;
那边是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殿堂,由一孔孔圆拱支撑,耸入云霄。
是否人间神衹在此度着太平时光?
这可是俄国的密涅瓦神庙?
这里可是那北国的乐土,这一片秀丽的皇村花园?
是否在此俄罗斯雄鹰将猛狮屠戮,便在和平欢乐的怀抱中安眠?
啊!那黄金时代早已经飞驰而过,那时一位伟大的女性执掌着权柄,光荣在幸福的俄罗斯头上光芒闪烁,祖国在祥和中繁荣昌盛!
诗歌的第一节,诗人在以静楚的笔法描绘出了皇村美丽的夜景。保留到今天的皇村景致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普希金书中的描写,这里是普希金一生眷恋的和怀念的地方。童年时代的普希金,便是在这里得到了缪斯的青睐。在皇村美丽无比的林间,我仿佛听到了他用手指拨动缪斯的琴弦而奏出的庄严颂歌,还有一管七孔芦笛的奏鸣乐。这里是诗人灵魂居住的所在,是诗人情感成长的地方,是
他性灵的归宿地,如同康桥之于徐志摩,一个学生对母校有保有的深深的眷恋之情。这里承载着他的童年和最初的青春的交接。这里呈献着宁静的歌声与甜蜜的闲暇时光。一八一四年,年轻的天才诗人在这里朗声吟诵《皇村回忆》,在诗坛崭露头角。空旷的椴木林中,是“歌手”充满热血的高傲的声音,是一耳自由的雷霆。这少年智者的抒情诗,情之热烈深切,真如恋爱的苦甜,离合死生的悲喜,已然是长篇巨制,完全超越了诗谣“怀着爱惜这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头又复随即消失的刹那的感觉之心”的意义了。我的心也沉醉于一股神圣的魔力。
诗歌里面还提到的纪念碑也就是指在皇村学校湖边耸立着的俄罗斯名将奥尔洛夫和鲁缅采夫两位将领的纪念碑,他们是俄罗斯功臣,也带给这个国家以荣誉,他们的丰功伟绩来召唤着今天俄罗斯人崇高的历史荣誉感„。他们的丰功伟绩,被杰尔查文,彼得罗夫这些俄罗斯的行吟诗人热情的讴歌。那个鲁莽的皇帝显然是指拿破仑,这两段诗歌在描述他率领的60万大军对俄罗斯的远征带来的强大的恐怖。面对侵略,俄罗斯的儿女们奋起反抗,诗歌以激情的笔触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我犹如身临其境,而且普希金动情的朗诵这段诗歌时现场听众情绪高涨,因为所有人都对刚刚结束的战争记忆犹新。鲍罗金诺战役中俄国人曾经打败过拿破仑,但是拿破仑依然攻占了莫斯科,俄国人放火烧毁了这座城市,坚壁清野,诗人以惋惜的笔触描写了那座历史名城被迫毁于一旦的景象,那是他的家园。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库图佐夫将军最终打败了拿破仑,俄罗斯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最后,年轻的俄罗斯诗人,也像先辈们一样,用动情的诗歌盛赞新的历史功绩,一个民族在战火的洗礼中开始觉醒成长起来,一位诗人在感受着这样的时代变化成长起来。
但是普希金的命运却令人不禁扼腕叹息,才子薄命,英年早逝,留下无数叹息声。
正如普希金在《墓志铭》中所写的---“他写诗、恋爱,懒散而快乐地度过了一生,不曾做过什么善事,却有一颗善心,上帝作证,他是一个好人。”他一生都在追求一种自由的友爱。生活与爱情的享乐,对诗人充满了迷人的魅惑。他陶醉于惬意和狂喜,虽然那快乐的日子这般短暂,在瞬息万变中飞逝凋敝,但是他曾经幸福过。他期望生命中闪烁一枝神奇不谢的玫瑰,去赢得美人的芳心。他的心灵是如此真切、炽热。那颤栗的呼喊和甜蜜的静谧时而交相辉映,即便是在帝俄的七月,也直叫人深感郁悒、苍凉。
同莱蒙托夫一样,我也甚是不解,普希金怎么就成为了嫉妒的牺牲品。“他为什么抛开安逸和纯朴的友爱,而走入充满嫉妒的、使自由的心灵和烈焰般的热情感到窒息的世界?”一八三七年,风雪天,黑山上,一片白桦林里,普希金为了爱情的尊严,同丹特士匹马单枪地展开了决斗,最终诗人饮恨而忘。在那篇《诗人之死》中,莱蒙托夫在普希金的逝世日以精神的援助为诗人的逝去呐喊吊唁:“诗人殒没了!——光荣的俘虏——
他倒下了,为流言所中伤
低垂下了高傲的头颅,胸中
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
诗人的心再不能够容忍
那些琐细非礼的侮辱了,他起来反抗人世的舆论,„„”
诗人也许已经决定离开,生命的欢情已经凋萎。他的临终遗言,相告守候身旁的朋友们的,竟是一句——“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不可名状的苦楚,真是令人一片颓靡心碎„„
读着皇村,想起诗人丘特切夫对普希金的追悼,“俄罗斯人铭记你,就像铭记自己的初恋”。又想起普希金的《我为自己建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
我的名字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她的每一种语言都会念叨我的名字,„„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篇8
一直以来,我对你的印象就是语文老师给我们讲授《孔乙己》《药》等作品时所描述的你:鲁迅,原名周树人……那是为唤醒大众的反抗意识而弃医从文的你,留下许多深奥难懂又“枯燥无趣”的文字的你,一个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你……或许因为你的文笔是那么犀利尖锐,我脑海中的你不苟言笑,正义凛然,有着方正的发型、浓密的胡子和一张一直板着的脸……
但是,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你。开头的第一段就写道:“……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也是你!原来你并不总是板着脸的,你在平日的生活中不会只表现出你的批判现实的冷峻的一面。这让我想到了你写的《社戏》。《社戏》中的你也是乐观的、开朗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你,也是如此。这才发现是你的《孔乙己》《药》令我模糊了对你曾有的印象;是你的震撼人心的、唤醒民族精魂的文字让我忘记了写过《故乡》的你……庆幸的是,萧红把你――那个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你又一次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深入研究你的作品之时,也读懂了你。
文中有一句话说道:“周先生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玩笑。”这一段把鲁迅先生写得太可爱了。原来,这也是你。一个在生活中充满幽默、充满欢乐的你。
对于我来说,你是伟人,你是那么遥不可及、高高在上。而《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让我明白,原来伟人也有喜怒哀乐,同样可亲可敬。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篇9
她细腻地描绘了鲁迅、许广平、海婴一家生活起居的习惯,鲁迅先生饮食的爱好、衣着的怪癖、工作的劳累、临终前的病容,以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甚至描绘了两位年老保姆与日本医生的面影,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在萧红的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萧红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富有女性作家的特点,比起其他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特别具有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这篇回忆录非常好读,也很有趣,完全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前不妨预先布置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以前大家都学过不少鲁迅的作品,对鲁迅到底有什么样的印象?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欢鲁迅?带着这个问题进入阅读,让传记的有关描写来比照和丰富同学们对鲁迅的印象。因为这篇回忆录对鲁迅的描写非常生动有趣,显然和通常对鲁迅的认识有些“落差”,学生的兴趣也在这里。阅读中应当提醒同学们,我们接触的不止是一个热情、幽默、睿智的鲁迅,还应当深入一步,思考一下自己对鲁迅的思想、人格的认识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当同学们通过阅读发现鲁迅也有如此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完全可以很放松地走近这位文化巨人时,教学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这一课除了获得对鲁迅的.新认识,还有一个潜在的目标,也是更高的要求,就是让同学们能够由此而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对鲁迅有隔膜,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同学们毕竟年轻,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要让同学们了解,属于经典的东西,对于后世读者特别是年轻人都是有距离的,包括对他所属时代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隔膜,都可能成为阅读障碍。我们不可能像读当下流行小说那样顺畅轻快。但要真正了解人类的智慧,吸取精神力量,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还是要学习经典。对经典的学习要有一份尊崇,一份超越,高雅的阅读品味需要逐步培养。
此外,要重视对这篇回忆录的艺术赏析,要让学生了解:
一、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日常生活的细节,随意点染,就把鲁迅写活,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二、这篇作品与一般传记不同,文学性很强,作者感情的融入非常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因为是回忆录,有许多印象片断的重现,包括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捕捉与体味,描写似乎很随意,甚至有些零碎,却一点也不觉得繁琐,读着读着,许多印象就连贯凝聚起来,让我们看到鲁迅生动丰富的个性,看到伟人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
戴小桥全传读后感---童年回忆 篇10
妈妈让我看《戴小桥全传》这本书时,我觉得很无奈,我一个快十四岁的青少年,来看一本小屁孩儿的故事,太雷人了吧。不过仔细一读这其中的故事,却觉得很自然,犹如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当我看到“我们都是马”、“脚印比赛”时,我总会想到上小学时那情景,课下我们几十个小朋友会变成一匹匹马,绕着操场不停地奔腾。火红的太阳也比不过我们赛马的热情。我们也曾把脚往墙壁上踢,洁白的墙壁几分钟就变得灰溜溜的,不过,我的老师可没有毛毛老师这么好,眼一瞪,大手一挥,“写检查”。这可苦了我们,就像戴小桥他们一样,绞尽脑汁地挤了几十个字,不仅没得到老师的谅解,还被狠批了一顿,罚站半天才算了事,想想我们那时的样子真是可怜。
这本书中的人物很多,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教子有方的林晓琪妈妈。在这个环保意识淡薄的社会,林晓琪妈妈能不忘保护环境,实在是令我敬佩,而她的处理方式也让我大加赞赏。在林晓琪乱丢垃圾时,她让林晓琪去捡垃圾,亲身感受环卫工人的辛苦以示惩罚,以此来教育他要保护环境。而这种方法更是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不仅是林晓琪,还有他那一大帮哥们,都不再乱扔垃圾了,还喜欢捡垃圾,帮助环卫工人,如若每一个人都有林晓琪妈妈那样的觉悟,环境还会被破坏吗?
我也很喜欢那愿与学生交朋友的毛毛老师,在学生们犯错时,他从不像吴老师那样破口大骂,用训斥解决,而是循循善诱,让他们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就拿在墙上踩脚印来说吧,如果用吴老师的方法来解决,学生们不仅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反而会变本加厉,而毛毛老师却让学生自己承认错误,而且再也不想在墙上踩脚印了。也许是由于像毛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太少,因此才会有这么多叛逆学生吧。幸运的是,在我的童年时期也遇到了像毛毛老师那样的好老师,那就是我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很少见她声色俱厉地批评我们。最喜欢上她的作文点评课,她总是用幽默风趣的话语一边点评作文,一边就指出了我们的毛病,让我们在笑声中得到教育。真希望这样的老师越来越多。
【《张震回忆录》读后感】推荐阅读:
张震岳经典歌词07-08
《艺妓回忆录》观后感07-12
酸涩的回忆—目送读后感05-16
我的回忆3000字读后感06-21
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读后感09-09
老年回忆录范文10-05
作文 感恩回忆录10-28
江苏电信面试回忆录05-25
艺伎回忆录剧本07-12
《文学回忆录》经典语录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