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高中

2024-10-10

回忆高中(精选12篇)

回忆高中 篇1

回忆高中三年

大学同学从繁昌来玩的那天,我陪他去了我的高中!冒着细雨,门卫却不让我们进去,站在外面,我简单给他介绍了一下校园。他玩笑说我有当导游的潜质,我没说什么,因为在这个自己待了三年的校园,处处都有着点点滴滴的回忆,介绍起来又怎么会不顺呢?

高一进校那会儿,我成绩中下,却被老师放在了第二排的正中央,一个人的小桌椅!整天对着老师,而那段时间我上课出奇的爱开小差,我发现了化学老师两只眼睛不一样大,生物老师的牙齿有点像老鼠的牙齿很小,班主任衣服一套一套的换,数学老师的眼睛贼大…就这样,期中考试因成绩的退步在办公室被班主任训,我至今也不懂,她上语文课时眼睛都一直看后排的,为什么还知道前排的我上课走神?

两边的同学作为一直换一直换,我开始觉得孤单了,因为上高中以来我都还没有过同桌的,后来重新排位置,我的同桌是个男生,我们相处的也很融洽。但是在高一下学期他去学理科了,记得那会儿要走的时候,我还流了几次泪,也不知道为什么?估计之前是因为他挺照顾我的,我产生了依赖心理了吧。说来惭愧,高一上学期我的数学估计全班倒数,我永生不忘的是那次数学测验,满分150的试卷我考了35!我不知道数学老师是否私下里议论过就我这样的成绩当初怎么进的这所学校?当然这样的数学成绩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而每个人都不想拥的,拥有的人曾经一次又一次的哭泣过,哭泣后的那个人没有放弃,也许是上天垂怜我吧,把那个聪明的数学课代表放到了我的视线之内,倒是在我最痛苦的时候他给了我帮助,让我数学提高不再是天方夜谭。但是他却因为后来去了理科班走上了歧路,一直与放弃学业,前两天我在新来的超市里看到了作为职员的他。

高二下学期,我生病的那段时间,真的好痛苦,学业水平测试之际,我的理综一窍不通,估计还保持着物理十几分,生物三十几的水平。这样的成绩我却得因为生病在家休息,那些天我就特别爱哭,阑尾动手术才好的我又经过了几个月的咳嗽,一天吃的药比我以前一年吃的还多。药吃了就爱睡觉,有一次生物课睡着了被老师点名了,班主任警告我不许有下次了…后来上学时,明明那丫头特意跑过来问我怎么瘦得?她吃的不多为什么就瘦不了?我失笑的告诉她我一天吃四餐呢!每次考拿回成绩单的路上我都要想,怎么告诉妈妈可以将受伤降到最低程度呢?

高三,十八岁的青春年华,从鬼门关兜了一圈又回来的我开始珍惜自己的每一天了,每天早晨起床后发觉上学都要迟到了,把自行车当电动车的速度那是我的拿手好戏,又一次差点碰着人,旁边有人说这个女孩骑这么快,估计早晚要出事!现在想想还有后怕。在学校的傍晚,我喜欢站在南楼得五楼走廊上看着下面的树木丛生沐浴在夕阳之下!喜欢看进门的那条大道上来来回回走着的南中学子,猜测着谁比谁更优秀?

一转眼,我已经作为一个故人来看这个校园了,大道两旁的树木参天,教学楼已不再如往日那般光洁,它用累累的瘢痕昭示着自身的悠久历史,见证着一个有一个的奇迹,接受着无数学子的瞻仰!还记得一次下午上学,我走在这条大道上,快要上课了,我自言自语,问自己我是先去教室放下书包呢?还是直接去操场?后面有个男生见我这样就立马称赞我走路上还背英语单词,了不起!我当时就有些羞愧了,也忒看得起我了…

主教学楼后面是操场。操场很大,高一的运动会前几天,同学报了三千米,晚上她去练习练习,我也跟着跑,跑完三千米我还没什么反应,这下完了,运动会有两个同学都临时不想跑了都要让我带跑,我也正后悔当初不该不报名的,所以我就替同学跑了四百米接力,哎,至今我都觉得我对不起大家,我们那一队是我们那一组最后一名,跟倒数第二都相差70多米!操场的右边是宿舍楼,我住学校宿舍的那几个月印象不深了,到时记得六楼,后来那个女生

就是从宿舍六楼跳下去的,不过那会儿我早不住学校了。宿舍楼过去就是食堂,只记得食堂的饭不好吃,所以我经常在外面吃后来,但有一次我和同学去食堂买零食,走进去才发现食堂里一票男生都在看NBA,我那同学还凑过去猫了一眼,我就没过去了…

学校外面就是五小,也是重点小学,记得每当我们题目做得不好时,地理老师就会说你们应该到隔壁的重点学校去进修…我相信那里面的小孩子得压力不比我们小。五小过去那边的小吃我算很熟悉,特别喜欢那家淮南牛肉汤、还有斜对面的那家米线。两家老板都认识我,去了不用说给我猛加辣,其实也就是在那两家的小吃让我爱上了醋。

高中的学习虽然紧张,但业余生活还是可以的。英语笔记本里放着罗志祥三年都没舍得扔,隔壁桌女生把贺军翔的照片放在文具盒前作为她学习的动力。晚自习书本下面放着花火、飞言情。一本微微一笑很倾城在班上广为流传,传说班长一连看了八遍!我们那一排的桌子上还留下了“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字样,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淡了痕迹。话说有一次在周末在老师家补课,结束时下起了雨,公交车来了我就上去了,车上人不多,但是有一个大帅哥,后来发现原来我是上了反方向的车了,看到那个男生在那个私立高中下去了,我心里默然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为什么不是我们学校的呢?我为什么不是他们学校的呢?其实后来想想我应该果断上去要个号码的,方便以后联系呀!

记得上高中那会儿,我还挺看小的。经常还会有人问我上初几了。在学校,关系好的同学都有两个说牵着我像牵着小妹妹一样,最近还听说高一开始时班上还有两个男生说我是哪里来的小孩子跑到他们班去了?

回忆高中 篇2

我是家中最小的,懂些事的时候,母亲已经五十多岁了。母亲长着一对大脚丫,下地都光着脚,冬天也没袜子穿,这让她的脚板很厚,现在想起来,母亲的脚都是皲裂的,长期没愈合过。

儿时的冬天很冷,那是因为家里穷,根本没多一件厚衣服,都是衬衫里加件卫生衣,那已经是最好的了。母亲穿的更是单薄,有时我会看到她在风中发抖。

在阳光暖和的午后,母亲会把她制作的蓝靛染料缸里的布条拿出,然后挑到河里洗,洗回来晾在篱笆上,那是最悠闲的时光,豌豆花开的正艳,有几只颜色漂亮的蝴蝶在花中飞舞,我就会倚在母亲的怀里听蓝靛的传说,还有一些神仙的故事,听得很入神,有时会睡过去。

蓝靛染的布条达到颜色深黑的时候就可以裁衣服了,母亲会经过细心计算,谁该裁几件。我经常在等母亲晚上做完家务活后给我缝制新衣,煤油灯下她专注的目光随着针线移动,像一幅油画,我会在旁边静静地等待,实在等不了很夜就先睡。待新衣缝好了,就会天天拿出来试穿,也天天盼着过大年。

(二)

春天来的时候,农家最赶的就是节气了。母亲没念过书,但她会在梧桐花开、布谷鸟叫的时候组织孩子们春种。这让我从小就明白没有春天的播种就没有秋天的收获,还知道很多农作物的习性和播种方法。

母亲是个勤劳的妇女,起早贪黑,因为父亲常病在身,很多重活都由母亲来承担,但母亲毫无怨言,态度一直很温和,从来不借故打骂孩子,和村里的人也相处的很融洽,这对她的儿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秋天来的时候,很多的农作物都归仓了,母亲会在闲些的日子里自制豆腐,我自然会在旁边帮忙加添乱,把过滤豆渣用的布袋拿到泉边洗,回来的时候会往空袋里吹上一满袋的空气,然后假装很吃力的扛回家,在吊脚楼下大呼母亲,母亲就会跑出来,很惊讶我扛的什么东西那么重,然后是笑得前俯后仰。

(三)

我上初中是到离家乡十几公里外的乡里,母亲更是牵挂了。每个周末回家,回学校时母亲总习惯的坐在阳台的木墩上,目送我直到我的身影消失在远方,然后就在下一个周末用相同的目光把我盼回。我才知道每次哥哥出远门回家妈妈总知道哥哥快到,那是母亲望眼欲穿的目光看到了。

上初中的我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穿的都是姐姐的旧衣裳,母亲就会鼓励我,穿着是次要的,能遮身就好,主要是把书读好了,才可以改变穷困的面貌。母亲没读过书,但能知道知识的重要。在母亲语重心长的教诲下,我下苦攻读,终于如愿于偿地考上了卫校,成了家乡人羡慕的做学生就能吃公家饭的人。

(四)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母亲已经66岁了,身体变得佝偻,长期的风湿让她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不能太劳累了。但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接来和我住不到两天就闹着回去,总担心哥哥嫂子在家里忙不过来。

几次母亲的心脏病发作,但咋说都不肯上医院,说是人老了,都要死的,别花这冤枉钱,办好住院手续还偷偷回了家,我只好弄了药水回家给母亲输液。当母亲的病见好转,能吃些饭了,我也能安心的工作一阵子。大哥在附近工作,每天晚上都回家和母亲睡一床,以防有意外。母亲的病好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大哥也松了口气,少一晚不回家陪母亲,可谁知道,就在大哥不去的那晚,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听嫂子说,母亲去世的前一天下午还把自己身上的衣服换了洗干净,晚上还帮嫂子准备好第二天的猪食,第二天看着母亲很晚不起床去看的时候已经去世有几个小时了。想着我心里伤心及了,忙碌朴素一生的母亲,在临去世的时候也不让她的儿女有丝毫的麻烦,都弄了干净才离开的。

高中的回忆 篇3

I am still here looking back to my Alma Mater[母校]

Remembering the entrance exam & crowded strangers

Thinking of my teachers & my new classmates

And Thinking how did I get through my first day without knowing anyone?

I am still thinking of my first through fourth year in high school

Thinking of the people that I mingled with[与……混在一起], Are they still there?

Thinking of my favorite subject? Why did I love it?

Thinking of my favorite teacher? Are they still inspiring[鼓励] their students?

I’m still here thinking of my friendship,

Still thinking and looking back on our graduation day.

The happiest and saddest day cuz I can’t see them again like before.

But I am still here, hoping nothing’s changed and our friendship will remain forever.

Four years ago, I am still looking back

Reminiscing[回忆] my high school life and friends

I am still here, missing my intimate[亲密的] high school friends

Are they just like before and still remembering me?

Those are the questions that keep troubling me.

I am still here hoping to see them again

I am still here, nothing’s changed, just like before

回忆高中作文 篇4

永远不能忘记的社会实践,六个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歌舞“123木头人”,两个人唱,四个人跳,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气,没有统一服装就一人自带一件,没有老师指导就一人想出一个动作然后连接起来当做是舞蹈,没有人支持没有人看好就敢冲上舞台。可最终却还是出了差错,碟片卡住放不出来,只好先下台让别人先上;动作记错,四个人陷入了凌乱之中。

最后要摆的心形图案又完全弄反……望着黑压压的人群,也忘记了是怎样带着笑容走下舞台,演出不成功,而唯一的战利品却是蚊子送的一个个”红包“,现在想起,仍是笑到不行,但在自嘲中,却是真心佩服我当年的勇气。

上课时间写小说,绞尽脑汁的想主人公的名字,想那些自以为很新颖的情节,记得当时我热血沸腾的决定写一本又一本的小说,却总是半途而废,常常被自己幻想的情节所感动,也被自己写的鬼故事而吓得睡不着觉,记得当时为起名字而在数学课上翻字典,却被语文老班抓个正着。写完一小段就到处传阅,颇有当小作家之感,而一但收获到了表扬,就更乐得找不着北,一个人洋洋自得。

最痛苦的是挨老师批评,而我挨批评的原因却往往只有一个——头发不合格!老师常常看着我的头发叹气,感叹什么时候才能看见我头发利索的时刻,因为头发,我挨说了两年,初三把头发剪掉了,却还被批为凌乱,我无语。

我和老师关系很好,现在想想也大概只有在这一件事上有过分歧,但我不后悔,也算是用叛逆的头发来祭奠一下张扬的青春。

高中的回忆作文 篇5

来到教室,桌椅都焕然一新,个个精神饱满,我们的身躯的重量仍然压不倒椅子的兴奋,沉重的书包也敌不过桌子的热情。渐渐地,渐渐地,我们也为这种生机勃勃的气氛所感染,与他们融为一体。新同学相识难免有些尴尬,但是,在桌椅的引导以及一些多话的男生的帮助下,教室终于热闹起来,整个教学楼中都充斥着我们的欢声笑语。

我们,就在这样热闹的环境中度过了那美好的七天——军训。接着,就开始步入紧张的学习生活。进入中学后,以弄晕我们为乐的转盘由三个增加到五个,多了历政两个转盘。我们大部分人都还停留在小学的生活中,不能马上适应这一巨大变动。我们哪里知道,月考,早已悄悄潜伏在我们身旁。

在最不恰当的时候——国庆假期后,月考来了。这意味着一个国庆节都要在书海里奋斗了。但一个月,能有多少内容?不过保险的人,也还会复习上很久。我就是其中之一。转眼间,假期结束了。我怀着一颗带有紧张的自信心理来到考场,望着那一张张卷子,我斗志高昂。

两天的测试过后,我们人人都松了一口气。可一想到明天就要发成绩,我们的心就都悬上了。这几天过得真是比箭还快,同一个地点,好像做了一场梦一样,醒来时,才发现我们那大腹便便的班主任已经站在讲台上了,手中拿着一张信笺似的白纸,上面记载着四十个人回家后的命运。

报道我的名字了,这时,我的耳朵竖地高高得,手握地紧紧得。等到老师说出第二句话的时候,我全身都软了下来,口里常常的吁了一口气。这次考得比较好,有进步了。

经过这次成功的鼓励,在下一个月中,我开足马力,不住地吮吸知识的甘霖。后来老师那句“这次区同考”更是给我很大的激励,满指望在这次考试中扬眉吐气。好不容易,期中考试终于来临了,准备充足、全服武装的我看着那五张试卷,心中充满自信。那飞速移动的笔中,满载着我的梦想;在修正带底下,是给梦想的障碍;那尺上的刻度,是我梦想的里程碑。

可是,谁知,这次的考试,我竟然退步了!而且退步了很多。当时,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估计这就是刀绞吧。

回家后,父母对我是不住地安慰,加上我那天生单纯的性格,没多久,我心上的伤口就愈合了。但因为这样,我把这次的失败归为“发挥失常”一类,这也就注定了这一学期后三个月中,我的失败。

就这样,我在狂妄中度过了又一个月。这次月考,我想我翻身的日子到了。但是考完后,成绩却依然不理想,因为我的政治和历史又考砸了。

对于这次考试,我又把它看做“发挥问题”。最后一段时间中,凭借我从小培养的记忆能力,历史马上就被我放倒。政治呢,在期末考试前的几次测验中,我都取得了好的成绩。这一结果使得我对期末考试充满自信。

但是期末出来的结果似乎有点悲剧性:我语数外全部亮红灯,历政却是一帆风顺。这一次,我不再将它当做发挥问题了,经过反思,我知道了我的身上存在着什么问题,并想出了解决方案。

回忆中秋的高中作文 篇6

一大早,孩子还在梦乡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忙乎这个了。主角不是我,也不是这个油光蹭亮的鸡屁屁,而是行家里手奶奶,我只是跑龙套打下手的角儿。

接下来带孩子去公园玩、再到外婆家吃中午饭,赶回家安顿孩子午睡后,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我得把所有吃的喝的用的东西一点点得搬到阳台上!晚上小姑一家,妈妈一家都来,想着我在为那么多亲人服务,我又变得劲头十足,像个骆驼一样把所有的东西都挪了上去!

大人谈谈笑笑,小孩子打打闹闹,不知不觉夜已深,平凡的、俗不可耐的中秋节就这么渡过了,也许自己越来越老了,我发觉自己越来越喜欢这个节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年轻的时候不懂节日,年纪大了,越是传统的节日越是觉得有味道,其实风俗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掺杂了人生体验的一种风俗。

有故事的节日,我们理应继承它的传统,让风俗祖祖辈辈的传下去。

3中秋的回忆

中秋,又是一年中秋。皎洁的明月,挂在深蓝色的缀着几点疏星的夜幕。此情此景,不由得勾起了我的回想。

(一)

记不清是哪年中秋了,但记得那时的月亮也如今日。按惯例,祭月后开始发月饼,我们小孩自然是最高兴了。一阵嚷嚷:“我要豆沙的”、“我要火腿的”、“我要莲蓉的”马上盘中的月饼就所剩无几了。往往这时,奶奶笑着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们。爸爸示意我拿个月饼给奶奶,我便挑了个大些的送到了奶奶面前。奶奶摆着手说:“我不吃,给你吃。”

我把月饼推到奶奶手中说:“这是给您的。”

奶奶把月饼塞给了我:“你吃好了,你吃好了。”

我不肯,奶奶说:“要不,切开来大家吃。”

“切开不圆了,那我们不就不团圆了?”

“切开大家吃,大家聚在一起不正是团团圆圆吗?”

“那好吧。”

“哈哈哈……”笑声飘荡在夜空。这是一曲融洽的歌,是首和谐的诗。

(二)

有时,大家围坐在院子里,仰头看天上的月亮,说着美丽的传说。

奶奶说,月亮上是有人的。她叫嫦娥,很漂亮。

爷爷说,是的,她是偷吃了仙丹升上天的。

姑姑说,她在月亮上和一只兔子在一起。

他们说时,语气缓慢的,还不时望望月亮,似乎对它充满向往。

不过我想,月宫虽好,然而不免孤单寂寞,人间则有家人相伴。像今天这样大家一起赏月谈天,如此开心,恐怕嫦娥见了也羡慕。

(三)

渐渐长大了,记得有一次中秋没有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过,心中似乎有点失落。“要不,给爷爷奶奶打个电话?”

“恩。”我答应着。

还未拨号码,手机便响了。

“谁呀?”我问道。

“宏宏啊(化名),你在干什么啊?”是奶奶的声音。

“我在看电视。奶奶,你们在干什么?”

“我们在看月亮。”奶奶的语气中似乎有些伤感。

结束通话,我走到阳台,月亮很圆,只是月圆人不圆。

(四)

中秋节形式在变,内容在变——尊老、谈天、思念,然而追求团圆的梦想永不变。节日联系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促进了和谐,让我们将节日中的和谐扩展到全国、全社会、全世界,让我们将追求和谐的精神贯古今、串未来吧。

4充满回忆的中秋夜

中秋节,我们一家去平江路看望外公,平江路是一条古色古香充满韵味的悠长小路,那里也充满了我和妈妈的许多回忆。

每到平江路那里,妈妈便情不自禁地说起小时候的事来。妈妈和舅舅从出生到二十几岁都住在平江路,小时候的趣事还依然记忆犹新。小时候,他们从平江路小巷的弄堂里一路追逐嬉戏能通到平江路;大大小小的孩子提着小瓶子到小河边捞蝌蚪;手里紧紧握着4分钱一路沿着卖冰棍小贩的叫卖声跑去,然后在平江路的小河边挑个大树荫,坐在石条上美滋滋地舔着手中的棒冰……

而中秋赏月更妈妈和舅舅小时候最开心的活动之一了,把月饼切成几份装在白瓷盆里,和桔子,还有红菱角等时令佳品摆放在八仙桌上等着。妈妈的外婆眯缝着慈祥的眼睛说:“乖小囡,拿吧,吃吧。”,于是小孩子们拿着喜欢吃的就往口袋里塞。而每年的中秋夜,长辈也总会讲许多神话故事给孩子们听。

而我从小在那里住了整整4年。记得在一个中秋夜,妈妈带我在河边散步,美丽的月儿象柠檬一样高高挂在天空中,我们走着,她也跟着,我们走过了平江路,拐进小巷内,她也还是跟着。我问妈妈:“为什么月亮跟着我走?”妈妈说:“因为你乖,它喜欢你呀。”当时我听到妈妈这么说开心极了,连天上的月亮都喜欢我啊,能不让我高兴吗,可现在想想真是傻傻的呀!可我记得妈妈的手握着我小手时候,我感到好温暖好温暖。

今年的中秋虽然没有看到圆圆的嫩黄嫩黄的月亮,可是妈妈的手还是那么温暖,秋还是微微吹拂在脸上,远处的古琴声还是那么悠扬,看着邻居家里灯火通明,被孩子们团团围着的老人……又是个温馨团圆的的节日呢!

5回忆那儿时的中秋节

晚上,皎洁的月亮早早地就挂在了空中,好像她也知道今天要受人们祭拜似的。母亲和姐姐便把桌子抬到院子里,放上早已用盘子装好的苹果、柿子、月饼和母亲做的月饼,然后还要认真祈祷一番,无非是祈求平安、丰收之类的话语,具体说得是什么听不明白也听不清楚更不想听,因为心早已被那些食物给勾走了……

记忆中,无论农活多么忙碌,八月十五这天,母亲仍然会放下手中的农具,换上干净衣服三五人一道去赶集,买回一些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同时,住校念书的我们也尽可能赶回家,既为了全家团圆赏月,也为了满足肠胃对美好食物的渴望与需求。

赶集归来,母亲空空的篮子里便多了一些让我们垂涎的东西。割上斤把肉那是少不了的,手头宽泛的话还会捎回条鱼。因为是中秋节,自然少不了月饼、苹果和柿子,但苹果、柿子多是三五个,一般也就是刚好够我们姐弟三人的,月饼更是只买五块,一个人一块,用母亲的话说,这些都不能当饭吃的。但为了圆孩子们中秋美梦,母亲更多的便是制作手工月饼来给我们解馋。

赶集回来,母亲便把“糟头”(做饼时留下的一块生面,主要用于发面)用温水泡在瓷盆里,午饭后便开始和面。在醒面的间隙,母亲把家中的芝麻拿出来选干净然后放在锅里炒,冷却了以后便用家里的石臼把它捣碎然后拌上糖,这样月饼馅便做好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村里只有我们家才有那个石臼,听父亲说那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因此,每年中秋节的下午,故乡的老屋便始终弥散着芝麻的香味。这时面已发好母亲便开始揉面,并把它们做成盘子那么大小的饼,里面包上准备好的芝麻糖,用簸箕盛着端到锅灶上,一块块地放到锅里面烤。当然,一锅最多只能放四块,而且火候也要适中,大了就被烤糊了,小了有可能不熟,所以烤饼是一个细致活,当然,这对于母亲而言自然不是什么难题。

晚上,皎洁的月亮早早地就挂在了空中,好像她也知道今天要受人们祭拜似的。母亲和姐姐便把桌子抬到院子里,放上早已用盘子装好的苹果、柿子、月饼和母亲做的月饼,然后还要认真祈祷一番,无非是祈求平安、丰收之类的话语,具体说得是什么听不明白也听不清楚更不想听,因为心早已被那些食物给勾走了。

右手回忆 篇7

——题记

恍惚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是高二的学生了。青春至此,已悄无声息地走过大半,好希望它就这样搁浅在十六岁湛蓝的天空里,用阳光去雕饰它的美,用白云去刻画它的纯。

十六岁的青春,是淡淡年华里清爽的一笔,就像天然的木棉花,轻轻地吟唱。

坐在新教室的一隅,看着窗外的香樟树摇曳着身姿,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永远被迫站在我右边的点点,想起她潇洒地陪我走过的那些平凡的时间。

教室里的我,总是戴着耳塞趴在厚厚的作业本上睡觉,而她永远窝在墙边写作业。小猫生动地形容我们说:“你是乌龟,而点点是蜗牛。”

寒冷的冬天总是那样难耐。我们习惯将手放在彼此的帽子下吸取绒绒的热度。偶遇下雪,我总会恶作剧地拾起一团小雪球,偷偷地放在点点暴露在空气中的颈项。被冰凉突兀侵袭全身,点点双脚又跳又跺,我则厚脸皮地向她说一声“抱歉”。冰雪还未在我的道歉声中融化,炎夏又风尘仆仆地赶来,我们只有窝在阳光晒不到的地方,这时的点点,便常常会在我的耳边抱怨道:“唉,还是冬天好,至少还有点雪玩儿!”

体育课上,我常常偷懒不想跑步,但总担心我八百米不及格的点点,一定会拖着我陪她一起跑。结果,在期末的体育测试中,我跑了第三名,而她刚好迈进及格线。

在学校里的日子,有我的地方就有点点,点点在的地方就不会没有我。而在香樟的斑驳光影下上学放学的我,总是很执著地一定要走在点点的左边。其实不单是对点点,对别人也是这样。点点不止一次地问我,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执著。我总是一本正经地回答她说:“男左女右。”点点就笑,我却看不懂她笑的是什么。

昨天夜里,听到曾轶可的那首《你是我的好朋友》时,我便想起了点点,想起我还没有留下她的签名,留下她的照片。现在,我依旧站在别人的左手侧,只是那只手不再属于我一直挂念着的点点。

这段崭新的日子里,我一个人寂寞地走过被红枫围绕着的马路,踩的不是水泥,而是一步一步的回忆。偶尔也会找一个新同学一起回家,试图填补我空缺的右手边的位置,但感觉总是不对。我希望的,依旧是和人如其名的点点,一起走过夕阳下的欢声笑语或落寞情怀,走过我们的青春……

苏南说,回忆是潜藏的,比如一切的开始。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如何出现的,也不知道友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很多时候,当我们蓦然回首时,才发现身边已经多了一个人,像是影子,没有任何理由地随着你,任你怎么甩也甩不掉。

《围城》引起的回忆 篇8

当《围城》英译本出版,被推崇为“一部近代中国经典”时,使我想起了有关《围城》问世初期的一些往事、几个对《围城》倾倒备至的战友——他们在十年动乱中先后去世了。“暗香疏影无穷意,桃李漫山总不知”。我不能不感到绵绵的惆怅。

《围城》的寓意,乃法国成语“fortesseassiegée”就是“被围困的城堡”的意思。解放前夕,当出版界不景气而唯有《围城》在短短一年半中重版三次,风行畅销之际,正是“百万雄师下江南”、上海成为“围城”之时。正像《围城》中描写方鸿渐在峨嵋春川菜馆的筵席上,听苏文纨、褚慎明谈论“金漆的鸟笼”和“被围困的城堡”,所谓“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后来也说:“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围城’之感。”《围城》象征着人生领域的一场战役。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熙熙攘攘,没有了局。举凡爱情的纠葛、家庭的风波、人事的倾轧、生活的煎熬、阶级的对抗、社会的矛盾、国族的战乱、尘世的纷争……,都和《围城》的情况相仿佛。《围城》中描绘了一些留学生从海外到国内、都市到乡镇、学校到家庭,出现各个阶层大小人物六十余名;而主人公方鸿渐转辗奔波、到处碰壁;冲进逃出、谋生乏术……小说中写他的困境是:“鸿渐郁勃得心情像关在黑屋里的野兽,把墙壁狠命的撞、抓、打,但找不着出路。”(见一九四七年初版第407页、一九八○年重印本第305页)《围城》既是启示人生之路的象征;又是揭露命运之谜的妙喻。

这部杰作“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使彼世相,如现目前。”从一滴水窥沧海,《围城》反映了整个时代。人们不会忘记,在解放以前的人生长途上,出现过许多似曾相识的方鸿渐的面影;他是帝国主义“给中国造成了数百万区别于旧式文人或士大夫的新式的大小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74页)方鸿渐尽管“百无一用”、“书生气十足”、身上有许多毛病,在“新式知识分子”中并不是“先进分子”;但他具备了中国人民最基本的一个“精神条件”:即“对于帝国主义的仇恨”。他留欧四年、“游学”三国,对“帝国主义文化”却表示了鄙视,认为“西洋文明”传来中国的,只不过是“鸦片和梅毒”。方鸿渐能够保持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当他服务的“华美新闻社”被“敌伪收买”了,便毅然向报馆辞职;他在身无分文、饿着肚子时,也不肯“做资本家走狗的走狗”。最为可贵的,他“不愿意跟国民党走”。国民党反动官僚苏鸿业的“千金”小姐“女博士”自愿委身相许,方鸿渐决不领情、不肯“攀龙附凤”。他见了国民党“政客王尔恺”的字,就“撇嘴”冷嘲、百般挖苦,还说“不向他谋差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帮闲,也是耻与为伍,不肯随波逐流。最后,为保存了一本“时髦书《共产主义论》”,竟被校方视为“思想有问题”而“解聘”。他和赵辛楣一样,认为“要靠了裙带得意,那人算没有骨气了”。总的看来,这是一个“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而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正开始“站起来”的“有骨气的中国人”。(参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84页)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时代里,方鸿渐的“典型性格”正和俄国革命前夜的《罗亭》一样,具有十分普遍的现实意义。《围城》在四十年代后期之所以一纸风传、万人争诵,其源盖出于此。

一九四八年,我参加了一个地下党领导的读书会,成员有信孚印染厂的陆君、立丰布厂的顾君、新华银行的石君……,都是当时的“《围城》迷”。有时在生活中接触到某些人物,议论中常与《围城》中的人物相类比。我们当时在沪西番禺路上的石君家中集合,主要在私地里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围城》中的某些情节,帮助我们从感性上加深了对《新民主主义论》中某些章节的认识。比如:《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要革除”的那种“在中国的帝国主义文化”。大家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时,石君随手拿出《围城》,翻开小说第二章,其中描写方鸿渐留学归来,在家乡的省立中学演讲《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读道:“方鸿渐强作笑容说:……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见《围城》初版本第48页)大家在笑声中都认为方鸿渐不伦不类的“演讲”,却说出了简单明白的道理。人们记忆犹新,帝国主义用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华帝国大门,畸形的卖淫制度便和“五口通商”的租界同时发展起来。在旧上海,“会乐里”的高等书寓、“青莲阁”的“红倌人”、“四马路上的妓院”、大大小小的“燕子窝”(大烟铺)……,同帝国主义统治机构“工部局”和“巡捕房”,都是设立在同一条马路上的。“鸦片和梅毒”,是对“帝国主义文化”绝妙的讽刺和概括。《围城》通过对方鸿渐等留学生精神世界陷于困境的精湛描写,展现了一幅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在中国失败和破产的历史画卷。在这个意义上,《围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

最难忘怀的,《围城》在解放初期,曾配合对知识分子“思想教育”起过积极作用。

一九四九年八月,毛泽东同志以“新华社社论”名义写了《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重要文章,接着便围绕讨论白皮书、认清“民主个人主义”本质,对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围城》由于对帝国主义吹嘘的“历史上曾为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的脊骨”的上层知识分子,别开生面地作了深刻的揭露、解剖、讽刺和批判,正好为大家认清“民主个人主义拥护者”的面目,提供了一份生动的形象材料。

《围城》在塑造主人公方鸿渐的同时,还刻划了一大批上层知识分子的群像。他们是与方鸿渐由“情敌变为同情兄”的赵辛楣,表面上象“正派”的“留学生”;使方鸿渐认为“像尊人物,不胜倾倒”的董斜川,虽然“英年洋派”而“口气活象遗少”;后来当了方鸿渐的姑父的陆总工程师,“好谈论时事”,却对帝国主义“存着幻想”……,都是一些典型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拥护者”,属于人民群众中的中间派。此外,有“靠着三、四十封”西方学者“回信吓人”的“哲学家”褚慎明、向反动统治阶级卖身投靠的曹元朗、冒牌博士韩学愈、伪君子汪处厚、假道学李梅亭、趋炎附势的顾学谦、卑鄙无耻的陆子潇,以及“花旗洋行买办”张吉民等等。他们有的是政治上近视、思想上糊涂;有的头脑中充满着许多反动的思想。在人民群众中是各阶层中的落后分子。这一群形形色色有时代气息、富于社会共性和鲜明个性的人物和情节,有机地构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典型环境”。在中国人民面临两种命运、两条道路进行决战的历史关头,“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赖以支柱的,就是这“一层薄薄的社会基础”;当人民革命取得全国性的伟大胜利后,帝国主义者梦寐以求鼓励他们“终于会再显身手”的所谓“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的代表(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75页),也就是这样一些人物。为了用善意去帮助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是很必要的。上海沪西区委为此吸收各工厂企业的高级职员,举办了“职员学习班”。开始时,大家对怎样认识“民主个人主义者”并与“民主个人主义”思想划清界线等问题感到有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学习班”负责人之一的陆君,便和我谈起了《围城》。他说:“如果让大家读读《围城》,对于‘民主个人主义者’本质的认识,可能有所帮助”。经过区委领导的同意,《围城》便列为学员们的辅助参考读物。

我当时是“学习班”的工作人员,不但有机会看到学员们的《思想小结》;协助陆君一同整理了《运用<围城>等文艺作品进行思想教育的几点体会》;还在上海总工会办的“工会干部学校”中介绍《怎样做好职员的思想工作》第二部分,引用了《围城》的例证。学员们在《思想小结》中联系《围城》谈体会,主要有这样四点:

其一、通过《围城》,认识了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不能救中国。

大家普遍认为:“读了《围城》,进一步加深了对《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文件的感性认识”;“从方鸿渐的遭遇,更看清了‘民主个人主义’在中国失败和破产的必然性”。他们说:“所谓‘民主个人主义’,原来是留学生当作救国救民的灵丹妙药从欧洲带回的。正象《围城》所描写:‘照例每年夏天有一批中国留学生学成回国。……有在法国留学的,有在英国、德国、比国等读书,……他们天涯相遇,一见如故,谈起外患内乱的祖国,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它服务’。(见《围城》第2页)但这一套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不少学员还以方鸿渐为鉴,照了一下镜子,回忆了自己在旧社会的经历。都认为“方鸿渐为人比较正直、有爱国心,能保持‘中国人的骨气’;结果到处碰壁,没有出路。可见‘民主个人主义’救不了方鸿渐;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也同样不能救中国。”

其二、通过《围城》,看到了“民主个人主义”的反动实质。他们说:“从《围城》中赵辛楣、曹元朗的经历和演变,进一步看清了‘民主个人主义’的反动实质。例如:赵辛楣从美国留学归来,自鸣清高,不屑当‘外交公署处长’,而在‘华美新闻社当政治编辑’;当他在‘三闾大学’出丑后溜到重庆,投靠国民党反动派,‘进了国防委员会颇为得意’,‘一步一步高上去’,终于‘步’入了反对人民的行列。曹元朗原来是‘留学英国,在剑桥念文学,是位新诗人’,回国后自鸣风雅,做些莫名其妙的诗;但与国民党反动官僚的女儿结婚后,在‘战时物资委员会当官’,死心塌地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效劳,终于加入了反对革命的阵营……。他们的经历,就是从‘民主个人主义’演变为反对人民、反对革命。‘民主个人主义’的实质,也就是反对人民、反对革命……”。

其三、通过《围城》批判了“保守中立”的“清高”思想的错误。

他们原来以为:“过去能够‘不左不右、保守中立’,思想上很清高”。“从《围城》中陆总工程师的形象和抗战期间‘约翰牛’、‘山姆大叔’、‘法兰西雄鸡’的描绘,认识到‘政治上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中立’的,自己的‘清高’思想是错误的”。他们都认为:“《围城》中写道:‘那时候,只想保守中立;中既然不中,立也根本立不住,结果这‘中立’变成只求在中国有个立足之地。(见《围城》初版本第432页)这是对一切标榜‘中立’的中间派思想本质,富于幽默的艺术概括。”

其四、通过《围城》划清了与“民主个人主义”的思想界线。

他们说:“《围城》用艺术形象把‘民主个人主义者’作了一次集中展览,认清了他们的真面目。”有的说:“本来还以为‘民主个人主义’思想是‘人皆有之,无伤大雅’;认为这种思想即使不好,也无非像一块‘臭豆腐干,外臭内香’……。现在通过《围城》中的褚慎明、韩学愈、李梅亭、汪处厚等人身上,暴露了这批‘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面目是如此丑恶、灵魂是如此龌龊……,看到他们,人皆厌恶。谁还愿意去步他们的后尘呢?”——从而便自然地与“民主个人主义”思想划清了界线。

《围城》作者站在四十年代“历史的前线”,写出了“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既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画廊中的艺术典型,又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特定生活环境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诗人是预言者”,小说《围城》为新华社社论批判的“民主个人主义者”预示了一份生动的形象材料。《围城》的形象思维终于能为新华社社论的逻辑思维服务,这就证明:凡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杰作,总是为革命的政治服务而具有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围城》问世以来,有人誉扬;有人诋毁;有人把它当作一面“自我教育”的镜子;更有人不求闻达、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埋头从事研究。

国外的学者和记者认为:“《围城》在海外盛行而在本国绝少人提起。”一一其实,这是不确的。

《围城》一发表,曾经纸贵洛阳、在国内文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九四八年四月,赵景深在《文坛忆旧》中写道:

“《围城》已经成为我们家中的‘Favorite’(最爱好)了。我的儿子、内侄、姨女、内嫂以及我自己都争夺般地抢着看,……”。

同年七月,一位署名“无咎”的老作家在《读<围城>》中承认:

“朋友聚谈时,要我来谈一谈《围城》,说几句话;且说,这是位和平后出现的作家,颇有些读者的”。

但是,“秀出于林,风必摧之”。《围城》也同时招致了一场激烈的责难和围攻。

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五日,横眉社出版的《横眉小辑》第一期,发表了引人注目的《论香粉铺之类》,指责《围城》道:“这部小说里看不到人生,看到的只是象万牲园里野兽般的那种盲目骚动着的低级的欲望。”

同年四月二十日 ,同代人社出版的《文艺丛刊》第一期,发表了一篇《从<围城>看钱钟书》,竟然胡诌什么:“《围城》是一幅有美皆臻无美不备的春宫画,是一剂外包糖衣内含毒素的滋阴补肾丸……”

同年七月一日,香港出版的《小说月刊》创刊号,也发表了一篇《读<围城>》,说这部小说只是:“抓取不甚动荡的社会的一角材料,来写出几个争风吃醋的小场面”。

由此可见,围绕《围城》,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并非“在本国绝少人提起”。尽管“提起”时有褒有贬,却都是重视《围城》的表现。

有人说:在一九四八年,领导和指挥这场围攻《围城》事件的,是共产党的地下组织。——经过调查,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

解放以前,地下党上海市委的负责人是刘长胜、马纯古等同志。解放初期,刘长胜同志任市委第三书记兼上海总工会主席;马纯古同志任市委常委兼劳动局局长。当时他们大力支持沪西区委举办“职员学习班”,都亲自来讲课。在学习班确定把《围城》作为辅助参考读物之前,沪西区委副书记安中坚同志指定陆君和我,一起向刘长胜、马纯古等同志进行走访,了解一九四八年由上海首先发难的围攻《围城》事件。

刘长胜同志说:“这件事”,他“一点也不了解”。据他所知,“当时的市委领导,从来没有发表过任何要批判《围城》的指示和意见。什么蚂蚁社、横眉社批《围城》,我都不知道。这件事同我们党的市委领导没有关系。”

马纯古同志说:“对文坛上的情况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去年(即一九四八年)的打击《围城》,与我们党的领导毫无关系。因为在当时,我们主要是贯彻执行一九四七年十二月毛主席代表党中央提出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有关指示。毛主席说:‘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公开打击《围城》和它的作者,是违反‘扩大文艺统一战线’的精神;因此,批《围城》决不是党的意见……”。

我们还请教了邵荃麟同志。他说他“是反对抹煞《围城》的那种过左倾向的。”在他执笔的《对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中,明确写道:“我们必须避免重复左联时代所犯的关门主义的错误。轻视或放弃对于一切可以合作前进的人的团结与争取,这种倾向……应该及时纠正。……反对抹煞一切的过左倾向,……帽子乱戴,……这将使新文艺运动的发展,遭受巨大的损失。”(见一九四八年三月一日香港出版《文艺的新方向》第15页)

事实证明:一九四八年围攻《围城》,并不是党的意图;一九四九年沪西区委把《围城》当作“思想教育”的参考材料,反映了我们党对《围城》的根本态度。

《围城》究竟为什么无辜受到打击?——完全是模仿了苏联“清算文艺”的一套作法所致。

当我国的讽刺艺术杰作《围城》出版时,苏联正在以倾国之势发动全民批判讽刺小说《猴子奇遇记》达到高潮。个别人不问国情、生搬硬套,便向《围城》开刀。影响所及,导致《围城》在上海未能及时重印。这是我国文艺界的一个损失。时代的讽刺:苏联去年出版了索洛金的《围城》俄文译本,“序”中批评“中国埋没了这部书”,令人啼笑皆非。

事实上,“左”倾思潮对《围城》的错误打击,反而激发人们对《围城》的认真研究。如果说:在国外研究《围城》是为了考博士、硕士等学位,“一举成名”,可以获致一生衣食不愁的“金饭碗”;那么,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地上,几个共产党员不问对《围城》的褒贬、不论处境的顺逆、不计个人的荣辱,坚持为革命文化发展的需要而默默地研究《围城》及其作者的所有著作,苦心孤诣、锲而不舍,垂二十余年,这纯粹反映了中国无产阶级最善于吸收人类优秀文明的胸襟和气魄!

建国初期,陆君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学习归来,邀请石君和我,谈了他听艾思奇同志讲《历史唯物论》的体会和学习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心得,相约继续研究《围城》等问题。他雄心勃勃,提出通过《围城》对钱氏著作进行系统研究,以十年为期,集体写作《钱钟书评传》。我自审水平很低,缺乏写《评传》的才识,便承担了搞资料的任务;陆君原来爱读“西洋文学”,便负责对钱氏全部创作的研究;石君是名教授严景耀先生的门生,负责《谈艺录》、《小说识小》等著作的研究。可惜后来情况起了变化:石君远去青海西宁;陆君调至郊县嘉定。千里外鱼雁相通,大都是交流读《谈艺录》的心得;难得从郊县回沪,见面时娓娓交谈,也无非是对钱氏创作的分析。陆君曾把《围城》同《阿Q正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罗亭》、《名利场》、《赣第德》、《堂吉诃德》等中外名著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看法。有一天,陆君急匆匆跑来,向我借《围城》。他说他的一本“被朋友借去弄丢了”。三个多月以后,原书还我时,给我看了一部恭楷缮写的手抄本《围城》。这是他用一百多个假日和晨昏,以每天抄写二千多字的进程的结果。一九六六年八月,我收到石君给我最后也是最短的一信,原文是:“已受审、勿来信。”后来获悉,他已经死于非命。陆君则在折磨后瘫痪失音、成为残废;在洞庭东山养病多年后,也不幸逝世了,骨灰安葬在太湖中的莫峰下。他们虽然魂游“泉台”,但孜孜不倦地为革命而研究《围城》的精神,将永留人间。

“雪老霜新惯自支,岁寒粲粲见冰姿”。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的光芒照耀下,《围城》首次重印十三万册,不出百天,抢购一空;再次重印,拟出二十万册,读者已在翘首等候了。我好不容易在新华书店排队购到一册,于清明前夕带到陆君墓前焚化以表心意。片片纸灰、化作蝴蝶,随着春风吹面、翠柳拂首,在长空飞舞,我仿佛看到陆、石两君的英灵,正在百花丛中微笑。

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病中草

高中回忆作文650字 篇9

——题记

我决定在高中里,只做两件事:变的优秀和不忘你们。

天是亮的,草会长的,花会开的,果会结的,而你们也是会发光的。有这么两个女孩儿,我想这一生都是值得被牵挂的。

这个女孩,她有长长的头发,纤细的手放在阳光下面,显得格外漂亮。脸上肉嘟嘟的,有时候很是心疼她。我和她有着共同的爱好,都希望长大后能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她从不追星,但总是循环地听着某个歌手的歌。她喜欢唱歌,一首歌要听到记熟了才肯换掉,所以总是单曲循环。她非常喜欢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她说长大后要飞到那里照张合照,然后贴的满屋都是。她怕黑总希望在夜晚能够有人紧紧抱着她。这个女孩儿上课总喜欢发呆,爱学习,但总在不经意间想事情到着迷。

她喜欢笑,喜欢清晨的风,喜欢柠檬,喜欢不冷不热的天气,喜欢冰淇淋,喜欢单车,喜欢摄影,喜欢旅行,喜欢大海,喜欢风吹过大树沙沙作响的声音。

还有一个女孩,她有着短头发,不那么好看却在阳光下笑得格外灿烂。有时候总是嫌弃自己脸大,有时候却总说那是一种独特美。曾和她一起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痕迹,她喜欢在暑假碾马路,习惯了我陪着她在不远的小堤上大喊。她曾说我们要像“因为所以”这样永远的做好朋友,她上课总是那么的认真,不希望别人去打扰她,她说自己要成为一个学霸,她喜欢躺着,总是做梦,这么久啦,估计可以写本小说了。

她喜欢蓝天白云,喜欢梦想誓言,喜欢陪同相伴,喜欢美好童真,喜欢宫崎骏的漫画,喜欢踏实的感觉,喜欢清澈的溪水,喜欢美食。

在大张庄里,还是喜欢那四点半的“快起来,四点半了”。喜欢那从教室到餐厅再从餐厅到教室路上的聊天,喜欢那非要拉着一个人一起上厕所,喜欢那补课时一起在走廊上吃东西,喜欢那强化训练时的互相鼓励,喜欢那夜自习下课后没完没了的聊。最爱那些时光,喜欢的还是你们。

其实我突然发现我们几个没能一起继续走下去,也是一件挺好的事情,以前总是夜自习下课的时候嘴里说着相同的人相同的事,而现在每当打开话匣子,会有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感受,最不同的还是从一件事情扩展到三件事情,可以了解到三个学校了解三个班级,知道那个自己没有去过的学校哪个班有个谁是个风云人物,知道每天三个人都干了什么,知道三个班主任的不同作风,就好像自己活了三个时代,只是一个清晰,两个模糊。

石阶回忆高中生作文 篇10

落叶,已无力地躺在地上,残阳,像一盏黄黄旧旧的灯,使落叶附上光芒。

此刻,我在漫无目的地走,已不知身在何处。

偶遇石阶,脚步才慢了下来,轻轻地伸出手,搭在石扶手上,感觉到落日前的微暖。

时间不吭声了,空气像静止了。无言中,思绪已飘得很远,很远,尘封的记忆,一幕,一幕…。。…

记得你我在榕树刻下的约定。它已深深灯印在我的心底,注入我的每一个细胞。如今它已成为不可磨灭的年轮,是你我感情的诠释。

记得你我在古道中的私语。那时,天空初露晨光,伴着二月的杨柳清风,在古道上留下你我的脚印,留下只有我俩听到的.私语。

记得你我在天台的沉思。你我靠着墙,被茫茫白雾包围,那是一个平静、纯白的空间。醉在沉默中,思绪变得悠远,未来若隐若现。

记得你我在石阶上的仰望。黑暗已在空中盘旋,而星晴却清晰可见。我们坐在石阶上抬头仰望星空,默默许下心愿,相信它一定会实现。

我擦干净尘封以久的记忆,找回那一片天,那一条路,却找不到那一个人。这成了不可弥补的空洞。不久以后将被再次尘封,甚至被顺时针地忘记。

还记得分别的那一天,就是那以泪洗面的过去,时间一日三秋,风干了字迹,泛黄了日记,榨干了回忆,一切像回到了原点,让人难以割舍。

我们的感情,套上了枷锁,扣住我们的距离,把两个形影不离的人分开在银河的两端。

我的心受伤了,滴着血,却来不及包扎,我们的感情被摔碎了,零散着,却来不及粘起。

难道,在风吹起花一样的流连中,你,只当成为最美的点缀?

太阳慢慢下沉,影子被拉长了,一片落叶掉在我的影子上,很重,很重。我醒了回到真实的空间,那回忆的令一端。

手,无力地下垂,不知不觉中,泪以滑落,在我脸上划下深深的泪痕。

天空,灰得像哭过,初升的月亮红红的,暗暗的。落叶,依然躺在那里,石阶,依然设在那里,路,一直都在。着份感情,这段回忆,还是留在心底吧!

街灯打开了,我也开始离开了。寂寞,如影随形,欲罢不能。

留下美好的回忆 篇11

拍摄婴儿照片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婴儿不能按照摄影者的要求去做,因此拍摄者必须抓住婴儿活动的最佳瞬间,快速地按下快门。拍摄婴儿照最好不要直接用闪光灯,以减少对婴儿眼睛的刺激,可用几层薄纱布将闪光灯遮挡一下,或到室外去,采用自然光线拍摄。

拍摄的题材多种多样。1岁左右的孩子正是刚刚学步的时候。这学走步就是很好的题材,蹒跚的脚步可以反映出孩子不愿大人带领的稚气,仿佛在说“看!我能行!”再大一点时,可以拍摄孩子玩积木、坐转椅、滑滑梯等活动。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应该反映在照片上,如孩子学会了穿衣、吃饭、写字、骑童车、玩滑板车等等。孩子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时,最好将小伙伴也一并摄入镜头,这样可以使照片看起来更加充满童趣,将来孩子大了,也可以对幼时的小伙伴有一个纪念。

儿童拍照时很容易变得烦躁不安,没有持久的注意力,你可准备一些玩具或五颜六色的图书。在得到一个有趣的玩具或图书后,他们会马上专注地玩玩具或看图书,把照相的事抛到九霄云外,而恰恰这时照出的相片才更真实、自然。当孩子感到厌倦或者不自在的时候,你可叫助手在你背后模仿小丑的动作逗孩子发笑。一张笑的照片当然可以表现出童年的幸福。可在生活中,儿童的表情是丰富的,记录他的成长,也要记录他的喜怒哀乐,不但要拍摄笑的,还要拍摄哭的、怒的、沉默的、做怪脸的,因为这才是人生。若干年后,一张笑的照片看起来也许没什么意思,其他表情的照片也许倒会让您觉得情趣盎然或捧腹大笑。拍摄距离要有变化,可选择中景(2~3米)、近景(1米以内)、远景(3米以上),甚至特写(0.5米左右),而且要从多个角度对儿童进行拍摄,这样看起来就不会千篇一律。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最感轻松舒适,因此在这些地方最易拍出好的照片。不过,只要让孩子玩得高兴,你就能在任何地方拍出好的儿童照。只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去拍照,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你都能捕捉到孩子那生动活泼的神韵。拍摄时可把照相机的位置降低至孩子眼睛的高度或者更低些。因为在孩子的眼中,周围的一切都是庞然大物。从较低的视角拍摄照片,就像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孩子天真可爱的脸庞才会自然展示出来。

给孩子拍照最忌让孩子按照大人的要求摆姿势,那样拍出的照片会显得做作。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拍摄出充满生活化的、充分表现孩子纯真心灵的照片来。

照片洗出后,可按孩子成长的顺序放在相册中,可在每张照片背后注上拍摄时间、孩子高兴或生气或哭泣的缘由。若怕相册占家里的空间,还可用数码相机拍照,把照片统统存在电脑中,想看的时候调出来即可。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用摄像机来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拍摄时同样不要指定孩子按照什么样子去做,而应任其完成各种动作。有时还可以抢拍或偷拍。另外,给孩子摄像时不要将镜头只对准孩子,同时也要把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拍摄进去,这样画面才显得完美、真实。

美好感情需要回忆 篇12

28年前, 我在中学教书, 在新华书店买到一本李燕杰老师的演讲报告集《塑造美的心灵》来阅读, 记住了“学生是我师, 我是学生友”的话。还是28年前, 我的朋友争鸣在南京一所大学留校做学生辅导员, 写信告诉我:他们组织大学生集中听了李燕杰老师的演讲, 为李老师横溢的才华、形象生动的哲理性故事、高超的演讲技巧所折服, 一个思想教育工作者、一个年级班主任怎么才能达到他那样的水平呢?

20年前, 我在淮阴商校阅览室读到《教育艺术》创刊号, 抄录了李燕杰、刘吉、曲啸、郭海燕等许多教育艺术家的精彩文章段落, 7年前, 我选择一些段落, 连串起来, 形成文章《愿教育艺术之花开遍校园》, 在《教育艺术》杂志上发表。

《教育艺术》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11年前, 学校安排我去盱眙扶贫, 我得时间写了三篇教育艺术文章, 参加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教育艺术》杂志社举办的征文大赛, 有幸获得一、二等奖, 得到学校的支持, 应邀去北京参加“全国教师素质与创新教育研讨会”, 现场聆听李燕杰老师的演讲, “美”在心中已有11年了!那以后, 《教育艺术》杂志我年年订阅, 11年来, 一直保持着期盼的心情收阅杂志、文章。

李燕杰老师的文章我百读不厌, 获益非浅。我的教学激情源于《教育艺术》, 我主编《心灵空间》的灵感源于教育艺术思想, 报纸上所发文章我都用教育艺术思想贯串起来。今年新春, 寒假过后, 一上班就收到李燕杰老师的书法作品“牛耕沃野扬长去, 虎啸群山大步来”, 这幅饱含着流动神韵的书法作品, 令我感动, 如在梦中!

今年, 《教育艺术》第一期上, 李燕杰老师的80岁生日感悟《友情与哲思》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 使我爱不释手, 一直带在身边阅读。我真羡慕他高妙的文思!

《心灵空间》第六期, 我将李老师的《友情与哲思》及书法作品编在第四版艺术天地上, 以此祝贺《教育艺术》杂志创刊20周年, 祝李燕杰老师80岁生日快乐!

本期艺术天地版, 感谢国梁的帮助, 编辑了包括我们的季军校长书法作品在内的弘扬校园文化、陶冶师生心灵的校内外诗文书法作品, 这些作品, 都是不可多得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资料, 都记录了已经过去的一段段美好情感。我的尚辉老师和长宣兄弟的作品亦编入, 5岁练习颜体的我的朋友争鸣因忙于政务歉我一笔!

上一篇:教师的教育格言下一篇:学会承担高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