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这件小事

2024-05-27

回忆这件小事(通用6篇)

回忆这件小事 篇1

楼角的一弯弦月, 绷紧了青春的心事, 也照亮了往昔的记忆。当暗自摩挲手中影集的时候, 我们总会轻易地想起, 年月里那些点点璀璨的繁星、轻泛涟漪的流水, 那让人怦然心动的日子和令人牵挂眷念的人。纵是时光已老, 青春不再, 也还是灼灼灿烂在心间, 无法忘却, 难以忘怀。

初恋, 一个浸着甜蜜与忧愁、透着阳光与感伤的词汇。无论是谁, 无论在哪, 只要提起初恋, 必会触及心中的柔软与温情。即便结果黯然神伤, 那段有关爱的往事, 也依然让人回味, 也依然永远铭刻在青春的记忆中不曾远去。而电影, 恰恰是承载记忆的最佳模式。

一部电影的成功, 必然具有普世性, 而初恋恰是每个人都难以抵御的情结。这种情结, 不分种族, 不论地域, 也不管你是风华正茂还是年逾古稀。只要人类还繁衍生息, 关于爱的电影就还在, 关于初恋的电影就依然炙手可热。这其中, 《初恋这件小事》和《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无疑是成功的典范, 也无疑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回忆浪潮。

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和台湾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小清新的形式汹涌袭来, 迅速吸引了众多眼球, 就连原先并不看好它们的观众也难以抵挡这股扑面而来的青春热流。

《初恋这件小事》起初其学生气的海报, 直白型的名字, 让看多了你情我爱的观众提不起兴趣, 对此也并不以为然, 以为又

么, “公车上书”中上书的公车究竟一千三还是三千呢?这两种说法究竟孰是孰非?

严格说来, 这两者说法都是没错的, 他们都是有根源的。从根本来讲, 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是康、梁在回忆这段历史时的刻意渲染的结果。关于教科书中出现的公车具体人数的差别, 应是其刻意造假给历史教科书编纂带来的混乱。关于这一数字, 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多参考了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一书中的说法:“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 为大连署以上书, 与斯会者凡千三百余人。”然而, 根据康、梁后来的描述, 关于“公车上书”的人数却出现了大的变化:梁启超在其《三十自述》中曰:“南海先生联公车三千人上书请变法”, 康有为在其《汗漫舫诗集》中“抗章伏阙公车多, 连名三千毂相摩”的诗句, 并指明“东事战败, 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由此可知, 罗香林和罗元鲲文中提出的“公车三千人”并不是空穴来风的, 很可能两者恰好是参考了康梁较为后期的言论。

由此可见, “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本身存在的争议性给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造成了民国历史教科书的差异性, 使得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变得混乱。

参考文献:

[1]王钟麒.宋云彬编.《开明中国历史讲义》 (下册) [M].开明函授学

是一部令人咋舌的狗血偶像片。但好电影是不会被埋没太久的, 很快, 《初恋》就凭借其直抵人心的主题和触动心弦的情节让无数正值青春和缅怀青春的人们深陷其中, 和片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阳光, 重温往事。

相比于《初恋》, 《那些年》早在开拍前就已经是风靡台湾的畅销小说了, 其原著作者九把刀更是亲自操刀做起了导演, 这无疑在台湾已是众所期待了。而当《那些年》在台湾叫好又叫座时, 网络上关于电影掀起的初恋风、青春风以及怀旧风早已把内地观众的胃口吊足, 人人都恨不能去影院感受这铺面而来的清新气息。

这两部电影都因自身极佳的口碑在影迷间口耳相传, 使得影片票房持续高涨。从网民到各大电影杂志, 再到层出不穷的影评人, 《初恋》和《那些年》简直是好评如潮。这两部小成本电影, 一时成为千万人关注、讨论与追逐的对象, 我们在佩服编导能力的同时, 也不得不去思考它们成功的关键是什么。难道只是因为其中俊男靓女的组合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没有快速的剪辑, 没有流行的元素, 也没有绚烂的特技, 《初恋》和《那些年》都是以情节和主题征服了无数观众。无论是镜头, 还是演员, 无论是场景, 还是音乐, 都是为故事本身而服务的。从这点来看, 故事, 仍然是电影的核心, 演绎一个好故事, 才能成就一部好电影。

两部电影都在讲述青春中的初恋, 都散发着浓浓的校园味道, 却各有特点, 各有风格。

纵观《初恋》, 整个故事在几个关键节点上发生改变, 剧情中制造的一系列小波折让观众为主人公小水每一次突破自我的改变而欣喜, 也为她每一次与阿亮学长的错过而遗憾。而《那些年》中人物的转变似乎更大些, 起初柯景腾与沈佳宜互相看不惯, 而随着情节的一步步推进, 在导演一个又一个小细节的安排下, 两人终于在彼此的关心与帮助中暗生情愫。两部电影剧情的

校出版, 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再版.

[2]国立编译馆主编.聂家裕编.《教育部审定-初级中学历史》 (第四册) [M].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 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第一版.

[3]孟世杰编.《初级中学校教本——中国史》 (下册) [M].百城书局, 民国二十年十月出版.

[4]教育部编审会.《初中本国史》[M].新民印书馆, 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出版.

[5]茅海健.《“公车上书”考证补》[M].近代史研究, 2005年第3期.

[6]欧阳跃锋.《“公车上书”:康梁创造的历史神话》[M].读史札记, 2002年10月.

[7]杨人楩编.《初中本国史》[M].上海北新书局, 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初版.

肖雪 (1993, 1-) , 女, 重庆市 (籍贯) , 学历:历史学2010级本科生, 研究方向:近现代史方向。

发展都是依赖于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的变化, 展现出编导的深厚功力, 也考验着演员自身的素质。在这些一步一步往纵向面更深刻的开掘过程中, 整部电影最终得到了完美的升华。

两部电影的主人公虽然一个是女生一个是男生, 但开篇都惊人相似的以其独白开场。这些回忆式的独白瞬间给观众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一下子让人回到那些懵懂青涩的岁月和似曾相识的环境。当主角的独白响起, 画面次第展现在我们眼前, 无论是那盛夏里明媚得有些刺眼的光阳, 身穿白衬衣一路叽叽喳喳的女孩, 还是骑车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男生, 一起说说笑笑恶作剧的伙伴……有多少人, 在电影开篇就被这纯洁的气息所感染, 又有多少人, 在这些透着青春味道的镜头里重返自己的学生时代?影片开头看似简单的背后, 谁又能说这不是导演处心积虑后的结果呢。

电影之所以受人追捧, 之所以被称为好电影, 它必定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能够唤醒观众藏在心底很久的感情。当《初恋》里的小水暗恋着阿亮学长, 满心思的制造着所有跟他不经意的相遇, 在旁人谈论他的时候表面冷静可是内心早已是翻江倒海兴奋不已;当《那些年》里的柯景腾为心中的沈佳宜努力改变着自己, 变强大, 变优秀, 只为能和她站在一条线上而已。荧幕下, 又有多少心如刀割的暗恋, 在一半痛苦一半快乐的年月里, 各自珍藏着属于自己的阿亮学长和沈佳宜。

情感无疑是一株触动心灵的仙草, 就在这光影交织的变幻中, 导演用明媚的镜头语言进行着一段段镜头跟拍, 一次次机位调度, 让观众沉浸在起伏的情节中, 不由地与主人公同悲同喜。再普通不过的白衬衫, 再简单不过的校园, 导演只是用如此生活化的不紧不慢把主人公的青春展现在我们面前, 和这个季节一样, 和暖而温婉。

《初恋》和《那些年》成功的把小小的爱情变成大大的怀念, 两个不同的故事, 在看似舒缓随意的生活里面, 释放着最捉襟见肘的思念。这两部电影如同散文诗一般美好, 不是单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 而是为了抒发某种情绪祭奠某种情感。也许不是电影本身纯净, 而是我们的回忆纯净。那些经历过的片断, 那些已经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往事, 都随着电影的进程而翻涌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无论是微笑或是泪水, 都在诉说着我们手一挥就永别的青春年少。

《初恋》的两位导演普特鹏·普罗萨卡·那·萨克那卡林和华森·波克彭都已步入不惑之年, 却还是第一次执导电影。而九把刀更是超越了作者的身份直接当上了《那些年》的导演。尽管都是首次执导, 缺少经验, 他们却都让影片呈现出一种未经处理过的真实感。其实, 影片的主角并不是小水、阿亮, 也不是柯景腾、沈佳宜, 而是荧幕下的我和你。这才是《初恋》和《那些年》成功的关键。

相比于其他电影中大牌云集明星荟萃的局面, 这两部电影的主要演员都是年龄不大的青年人, 不同于那些演技纯熟的演员们, 这些略显青涩的青年虽然还很稚嫩, 但正是这些发自本真的稚嫩才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也许青春就是有着这样那样傻傻的迷茫的日子, 经历过, 才成长, 长大后, 才懂得。演员们颇具亲和力的表现, 让影片那种真实感人的味道名副其实, 更让观众在他们身上看到年少时的自己。也许, 换过演员的小水便不再是小水, 柯景腾也不再是柯景腾。

毋庸置疑的是, 《初恋》和《那些年》的主要场地都在校园, 而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也是主人公的校园时光。那时候情窦初开, 开始单纯地幻想热烈的爱情, 而校园, 是唯一可以承载这份纯洁感情的地方。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每个人共同记忆中的校园, 这个纤尘不染的地方让观众马上进入到自己的学生时代, 同样的白色衬衫, 同样的干净笑容, 同样的美好初恋。导演把镜头对准校园, 也在整体上奠定了影片纯美的风格。

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的色调, 虽然《初恋》难免给人以“异域风情”, 但并不影响其明快鲜亮的整体风格。而《那些年》, 则是一部仿佛一直透着阳光与海风味道的电影。两部电影的基调都在于展现多年前记忆中的初恋与青春, 所以色调的明快无疑为其增色不少。那份从骨子里透出的色彩, 带给观众的审美体验, 与回忆一般, 美好中略带感伤, 感伤里又满是怀念。

《初恋》的结局, 小水终于和阿亮学长在一起, 如童话般完美, 却也是俗套到有些狗血的剧情。不可否认, 这样的故事看了开头, 就能猜到结局, 但这并不妨碍观众情不自禁地被其深深吸引, 也并不影响影片赚取观众大把大把的钞票、口碑, 还有回忆和眼泪。而《那些年》的结尾, 沈佳宜结婚, 新郎却不是柯景腾。我们遗憾他们错过, 却也庆幸他们错过:若是当年, 沈佳宜真的和柯景腾牵手, 这部拥有所有人共同青春印记的电影也就不会出现, 九把刀或许也就不是如今的九把刀了。《初恋》留住的是幸运幸福, 《那些年》带来的是惋惜遗憾, 但不管是什么,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叫青春, 我们回不去、更无法重新开始的青春。也正因如此, 电影才愈加显得美好, 就像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美梦, 只有在镜头中才能释放与实现。

“你听到吗, 我的心正在说爱你, 但我却不敢敞开心扉表达我的这份爱……”“那些年错过的大雨, 那些年错过的爱情, 好想拥抱你, 拥抱错过的勇气……”同情节一起让观众念念不忘的, 是电影的主题曲。《初恋》和《那些年》的成功绝不是偶然, 相反却带有很大的必然性, 这从两部影片主题曲的传唱度可见一斑。这两首作为视听艺术元素之一的电影主题曲, 都与各自的电影中心主题相符, 不仅是歌词, 还有旋律、节奏, 既烘托了影片, 又洋溢着青春沉浸着记忆。在影片结束后, 两首主题曲在大街小巷传唱, 几乎人人都熟悉它们的旋律。不得不说, 主题曲的风靡再一次证明了电影的直抵人心。

《初恋》和《那些年》, 尽管都没有刻意在叙事手法上做任何创造, 也没有在演员演技上进行过多的挖掘和突破, 几乎都是平铺直叙的故事, 没有太大的悬念, 也没有强烈的冲突, 只是把一切关于青春的最普通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就带来了一连串的感动与惊喜, 让所有人都在这情境里找到了欲罢不能的自己。或许故事还不够有张力, 或许表演还不够精湛, 或许剪辑还不够流畅, 或许布局还不够完善……但是, 只需要这一个“但是”就注定这两部电影成为最受追捧的影片——它是观众与影人的集体记忆。

没有那些年的甜蜜酸涩, 如何会有日渐成熟后对曾经年少的眷恋和感怀。纵是时光如水一去不返, 难以释怀的依旧是当年的情愫与心思。《初恋》和《那些年》用细腻的美好去涉及、去刺痛每一个观众有关青春的神经。阿亮学长是不变的执著, 沈佳宜是坚守的信念, 我们每个人都是小水或柯景腾, 曾在卑微的尘埃里开出最美的花, 只为接近心中钦慕已久的那个人。

这个世界上, 能动人心弦的永远是那些让人感同身受的故事。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着万水千山的感情, 美丽、哀愁, 却又无法抗拒。没有矫情, 没有做作, 更没有虚伪的刻意逢迎, 《初恋》和《那些年》, 在清爽干净的视听里让观众随画面回到那遥远而又洁白的纯真年代, 将青春风进行到底。

那些年, 我们用最美的年华书写一段斑斓的过往, 我们伤感却留恋, 一笑而过却难以放下。其实, 我们喜欢上电影, 是因为喜欢着青春时的自己, 喜欢着初恋时的你。

摘要:初恋是每个人心中美好的回忆, 电影《初恋这件小事》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两部关于初恋的电影都非常成功, 本文从剧情发展、开场方式、观众共鸣、结局以及演职人员等方面对这两部电影进行了对比赏析, 对当下热门电影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恋,电影,成因

参考文献

[1]龚露.爱·青春的记忆——浅触《初恋这件小事》[J].大众文艺, 2011 (11) .

[2]高慧莹.青春是一首歌, 永不老去——从《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看台湾电影的新形式[J].电影评价, 2012 (13) .

[3]罗薇.浅析新生代台湾青春电影的特色——以《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例[J].当代电影, 2012 (12) .

[4]叶凯.“婚恋”的寓言书与“青春”的备忘录——影片《失恋33天》与《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成功因素比较[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2 (05) .

回忆这件小事 篇2

夏末秋初,我怯生生地走进这个校园,时间像刚出屉的馒头,饱满且热气腾腾,后来,日子渐渐慵懒起来,周而复始,于是就变成了对寒假,暑假以及毕业的期盼,曾以为这段日子非常漫长,但此刻回想起来,每件事都很细腻和缠绵。

深邃的夜空中,飘来了一群白色的小舞女,伴着天宫传来的仙乐,轻轻盈盈地在空中飘舞着,旋转着,悄悄地飘了一夜,天亮了,我走在上学路上,只见朵朵雪花从茫茫的天穹中无声无息地飘落下来,星星点点地掉落在地上。到了教室,同学对我说:“老师刚才告诉我们今天难得下雪,就让我们玩到第一节课上课,我们要下去玩,你要不要去。”“当然去!我急忙回答道。刚到操场,只见白色的雪团像一道道流星划过,又炸成一阵阵白色的雪雾。

在这白色的战场中,任何人都不能避免被人打中的命运,当然,我也不例外。“班长,看招!”我刚一回头,一个雪团便向我扔来,正中我的脸部。我大喊道:“你死定了!”说完,就拿起一团雪向他直扔过去。大家也凑和进来,终于形成了两路大军,我们打得越来越激烈。当我们玩得正高兴的时候,上课铃响了,大家只好放下手中的雪,快速地向教室跑去。

在这青春校园里,有欢乐也有悲伤。

忘不了,那日,我从数学老师手中接过试卷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伤人的“72”分,一个多么差的分数啊!我哭了,我不明白我到底在学什么?我来这就是混日子的吗?为什么我这么失败?窗外的乌云遮住了太阳,下起了阴阴的、凄凄的雨,让我本来就伤感的心变得更加黯淡。

“青,你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吗?一个年轻人,总认为自己很失败,总是以为上天对他不公平,就想用死来解决这一切。这时,一位老者从他身边经过,并递给他一粒花生说:‘把它剥开。’年轻人把花生剥开,露出红色外皮的花生仁。老者说:‘你再搓搓看。’年轻人又搓了搓,花生仁没有变化。老者又说:‘这花生壳和红皮就像是挫折和苦难,只有放下,耐心去接受磨练,才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我的同桌拍着我的肩膀说。

的确,我又不是没失败过,有什么好哭的,现在的我要打起精神,认真上课。于是我擦拭了眼角的泪水。

在某座教学楼的小树丛,某棵小树下的兰花,某段土路旁的石桌凳,某片竹林下的方池塘,还有图书馆、教室都洒落着我们最闪光的青春。

青春这件小事 篇3

一次我打开笔记本上网的时候,QQ上一哥们儿的头像闪动着,他问我觉得生活幸福不?我在那一秒坚定地敲上了e和n。

谁说不呢?这个问题被人问了无数遍,有的时候我们唯唯诺诺纠结上半天才不太情愿地说“是”,可是那一瞬间,我坚定地思考了回忆了生活中种种被我定义为幸福的事,坚定地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也坚定地无视了那些鄙夷的不相信的眼光。我想说,我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大人,我很幸福。纵使我渺小,微不足道,我仍然以一种单细胞生物的执著,固执地追求光和热。

现在的我,不光鲜也不鄙陋,喜欢做很多人喜欢的事情,走很多人反反复复踏过无数遍的路,写很多人写过的句子,看很多人买过的书。我开始不觉得自己是那么重要那么特殊,开始循规蹈矩地做一些习题。我没有一大段能停留下来等待被救赎的空闲,我只能一个人慢慢地翻着啃着前人遗留下的被借阅过无数次的经验手册。我是什么?一个百米之外就无法辨认的微小生物,别人告诉我我要去做的,就是在将来也站在坚硬冰冷的大厦上把地上的一切也看成灰黑色的有序流动着的微粒。

可是,原谅我一直不那么觉得。以前我和很多花苞里的小孩一样喜欢哥特喜欢普罗旺斯,虽然现在也一直喜欢着,却再没有了以前那种到了普罗旺斯就到了天堂,要住在那里一辈子过着童话生活的纯情想法了。因为,至少啊,不会有一个童话家为我添上“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结局。法国乡村就像上海浦西一样氤氲着一种贵族气息,我学不来。或许就像我爸说的,将来年纪大了,在乡里买块地造栋房子,周围种上庄稼也可以种上喜欢的花,养一只狗,做一个舒舒服服自给自足的庄稼汉,这算是中国版的童话吧。当然,这是后话。

看着我写的有些爷们儿风的文童,发现我着实变了很多,以前那个不爱说话不会说话把事都往心里憋的我哪去了?不见了么,也确实有些年头不见它了,不见了就算了。只是我有的时候很怀念,怀念以前自己那做什么都不考虑后果的大头和锋芒,怀念以前不考虑长相和衣着,所有在意的就是书本和朋友。不要嘲笑我矫情,因为我没有,至少在这一秒没有。我没有去悉数一件件的小事然后感动到流泪,文艺什么的我学不来,文艺青年不是我的理想,我也做不到,好歹我没人家那么有才华,我平凡庸俗碌碌无为,想在我平凡的生活里找点乐子偶尔也伤感一下子应该允许吧。

于是我喜欢称呼别人或让别人称呼我为兄弟,我不是变态,只是因为我觉得男生间的情谊总矢志不渝坚定不摧。于是我会偷偷地将自己的梦想串成一个故事,存起来,让未来的自己替我完成它。于是会去创造一些没用的形容词,借助我愚钝而又贫瘠的记忆,将它们整理成册,装进记忆的匣子。

有一天中午出门的时候,看到一对老人双双拄着拐杖,腰背驼起,步履艰难地行走着,老婆婆走得稍慢些,好像感觉自己跟不上了,便用颤抖的嗓音呼唤着:“老头子,等等我。”老爷爷便也缓缓地回过头来,乐呵呵地看着她傻笑,然后他俩一齐大声笑了。那笑声好似他们当年携手约定凝望彼此时的颜开喜笑,那是一种海誓山盟饱经风霜后不离不弃的幸福之笑。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A,A开始向我滔滔地讲起她的憧憬。她说希望自己年老了还能遵循当初的山盟海誓,她说也想像那对老人一样,不过不一定是和自己的老伴也可以是很好很铁的朋友,到了头发斑白,掉光了牙齿,连路都走不动的时候还能彼此心照不宣。她说也不追求浪漫,不一定要一起走南闯北,因为那样的感情深刻但不一定长久,她只想拥有几个平平淡淡不那么花哨甚至可能还极不起眼的朋友。不过,她说她现在只想好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待到年老了再去细细回味。

“嗯,”我说,“我也是。”

后记:我真的不知道灵感是什么,有时一连几个晚上费脑费眼都写不出一句话,有时却又文思如涌,所以,灵感,也就是那么几秒钟的事。人不能时时都激灵着,不然这世界就没什么新鲜感了。平常愚顿迟缓,有时却恰到好处地醒悟,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于是这篇文章一气呵成,虽然它没有华丽的修饰也没有深刻的格言,可是它,确实是我青春中的一件小事。

编辑梁宇清

青春这件小事作文 篇4

春日的阳光洒在校园里,照的皮肤透明。

天空高远,日光倾斜。

这几天天气一直很好,窗外的阳光很清澈。心情却越来越极端,越来越消沉。开始对家长老师讨厌,讨厌他们的束缚,开始厌恨下课的嘻嘻哈哈,和同学们的争吵也多了起来。“你有完没完哦!走开点那。”我终于克制不住愤怒大叫起来。“有意思啊,搞起来你很了不起一样。脑残。”她也不耐烦了。“我写作业你看什么看啊?” “看下会死啊,神经病。”她对我发泄着。其实也没什么,为什么自己会突然生气。一向固执的我还是用很恶劣的目光看着她:“我真的不想和你这种低级生物吵了。”她用笔指了我三十秒,冷漠的眼光穿透我全身,“你是我见过最有病的人,没有人比更有病。”

哀伤,寂寞,遥远,漫长……

我望向窗外,一切都那么明亮,所有的树,所有的人,所有的青春。

自己一定是很失败。昨天还和她那么快乐,现在却变成了这样。青春的烦躁淹没了全身。

压力,愤怒,坚强,绝望。

阳光反射的眼睛疼痛,如同青春的点点烟火,无始无终。操场上那些手拉手的人,贯穿着友谊,欢声笑语,脸上洋溢幸福。这整个雨季有着忧郁的陪伴,有着疯狂的记忆,我不能停滞青春的流动,不能向别人倾诉。 我们每次提及的心,是指胸腔里,那颗被肌肉骨骼包裹的心脏,还是我们接受一切悲伤和喜悦的那颗心灵。

回家听音乐时随意点到一首歌。“我们生活着并学习着如何去,一步一个脚印,真的没有必要着急,这就像学习飞翔一样。”每一个字都刻在我心里。傍晚时分的阳光清淡而壮丽,反射着心底最复杂交错的心情。天空被染成浅红色,仿佛也有过喜悦,有过悲伤。

“当你再也不能等待的时候,而你的眼界却依然高远,记住那唯一的真理能让你更强大并达到你的目标,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啊。”闭上眼睛看十五岁的夕阳。

我感觉到自己在奔跑,穿过喧哗的街道,推开身前所有愤怒与疯狂,挣脱一切束缚,战胜那覆盖过排山倒海的绝望和刺目的阳光,最后安静下来,沉淀下来,又重新充满力量。回想起那些繁华的画面,寥寥数笔却寂寞感伤的故事反反复复,像春天花开一般,像阳光流进内心的罅隙一般,融化成永不褪色的记忆。

初恋这件小事 篇5

放学铃一响,我的脑海里就不停地播放着这五个字。

期末了,此时不去告白更待何时?要是告白失败了我还有长长的一个暑假给自己疗伤。我想好了失败后的种种对策,再不济就是逼自己把他给忘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初恋么!

我紧紧地跟在林以晖后面,浑身散发着一股视死如归的悲壮。

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偷偷摸摸地跟着林以晖回家了吧,要是告白成功了,以后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跟在他身边了;要是失败了,以后就再也不用跟着他了。

五点多钟的街道总是热闹非凡。从学校汹涌而出的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在一起讨论着哪个明星最近又和谁复合了,谁又和谁分手了。我的眼睛一直盯着林以晖的后背,生怕一不留神人群就把我们给冲散了。

夏季总是带着炎热,不掺杂其它成分。盛夏的午后把大地烤得晕头转向,老树全在热浪中静默,连总是聒噪不停的知了也懒得鸣叫了,挂在老树的臂膀上秋千似地轻轻摇晃。只有在傍晚的时候,太阳才算是温柔的,潮热渐渐退去,不同于正午的灼热光线,夕阳温暖的余晖洒在我们的头发上、脸庞上、肩膀上。晚风经过,吹起女孩们长长的绑在身后的头发,校服的裙摆随之轻轻上扬。

我计划着在下一个拐口处把林以晖叫住。心想着这么久的暗恋终于要有结果了,就忍不住兴奋起来。

喜欢林以晖已经很久了,久到我都快忘了第一次见到林以晖时眼睛直勾勾盯着人家发呆的模样。真想学屈原感叹一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时光渐行渐远,这场青春的暗恋我以超常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很多次林以晖没有搭理我的时候,我都特别不开心,然后就想着剃头挑子一头热,我这又是何必呢,明天早上起来就把这人忘了吧。但通常一早起来我就把前一天的赌咒忘得一干二净,见到林以晖还是会死皮赖脸地贴上去。

林以晖总是冰着一张脸,明明是个少年却一副历经沧桑的模样。我想上帝是派我来拯救他的,不然干吗要让我们相遇呢?

到拐口了,我正想喊住林以晖,张开嘴,喉咙却喊不出一个字。一个长相俏丽的女孩儿从旁边音响店里走出来,把手随意地搭在林以晖的肩膀上,那么亲密,那么自然。或许是我注视的目光太过热烈,女孩儿转过身,然后林以晖也看见了在风中凌乱的我,略有些惊讶又马上用冷漠的神态代替。

夕阳那么温柔,这一瞬间照进眼睛的光线却好刺眼,眼睛酸痛得想流眼泪。我呆呆地转过身然后拔腿就跑,瞥了一下手腕上表的分针指向六点钟方向,五点半,公交车来了。

我钻进公交车,身后林以晖好像喊了一句什么,但我没听到,公交车就开了。

我在空位上坐下,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竟觉得有些陌生。我看了一下公交车车号,低头又看了看手表,五点半。失恋的委屈突然在一瞬间涌上心头,豆粒大的眼泪“啪嗒啪嗒”从眼眶里掉下来。

身边站了一个头发染得像夏日彩虹的女孩儿,她嚼着口香糖悲悯地看着我说:你没事吧?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

我说,我坐错车了。

她听完一愣,也哭了。她说,你害我把口香糖吞下去了。

然后我也一愣,接下来看着她我就一直哭,眼泪与鼻涕齐飞的那种哭法。

辗转回到家太阳已经落下一半了。我看着落日心里又是一阵悲伤,《小王子》里说:当一个人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会格外喜欢看日落……

原来这句话这么有道理啊。

林以晖,我以后再也不喜欢你了!

看着落日,我第N遍说出了这句话。说完我又补了一句,这次我是说真的!

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几下,我拿出来,是林以晖打来的电话。

“你干吗?”我按下接听键对着电话那头有点儿气愤,说完感觉语调有些不对。他又没做错什么,我没有理由向他发火啊。

对方明显感到我正接近处于暴走状态的不良情绪,怔了好一会。

“不说话我挂了。”

“后天聚会你要不要来?”

“你要干吗?”

“他们让我邀请你,我们班那些人你也认识。”

“知道了,我挂了。”

真是可恶,说话老这么客气,累不累啊?我在心里默默地吐槽了几十次。

要挂掉手机的时候不小心按到了扬声键,里面传来林以晖略焦急的声音。焦急?!我会错意了吧?

“等等!”

“干吗?”我的情绪还没有收回来。

“那女生是我小姨妈。没事儿了,再见。”

通话结束。

我的心咯噔一下。

算了吧,不跟他计较了,谁让我天生是善解人意的主儿呢,等聚会过后再不理他吧。

我收起手機,嘴角扬起的一丝得意的笑被自己刻意忽视掉,心口却抹了一层蜜糖似的忍不住雀跃。

夏天的天空总是黑得很晚,可是一旦黑下来就会特别快,一分钟内就看不清楚对方的面容了。听完电话后,天已经黑了下来,像是灌铅一样不留任何余力地向下倾泄,挨家挨户的灯光开始慢慢点亮,路灯倾洒下橘黄色的光线,暖色系的色调填满了少女轻快的背影。

高三这件小事 篇6

高三这个被无数人形容为炼狱,又被无数人埋在心底牢记了一生的词汇是被三十八度的高温带来的。头顶的电扇拼命地旋转,却带不起一丝凉意。老师们轮番上阵强调高三的重要性,那些字句最终却无力地淹没在了教室里一片呼天抢地的喊声中。

在这样一片浮躁声中,她是安安静静地坐在我旁边的。那样鲜明的对比,带来了那样突兀的一片清凉。仿佛她的世界里只有秋日黄昏抑或是冬日暖阳,可以就着一本书看到一个人地老天荒。康夏慧便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点头之交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有个性的人必定是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的。最后,她的选择其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事情发生在燥热还未完全散去的初秋。康夏慧莫名失踪,她的闺蜜守口如瓶,绝不透露半点与此有关的信息。于是本来芝麻大点的事在同学们的议论声中被越传越大,各种猜测无疑都加深了这一事件的神秘性。

后来的一次阶段性测验,谢老师面对着我们班急剧下滑的成绩,无奈爆出了真相,解了大家心头之渴,也终于,正式灭了这余暑的一团浮躁之火——康夏慧去参加中戏的集训了。

“康夏慧去中戏参加集训了!”我不知道这句话被说出来时其他人是怎样的感受,我只知道在一片可以压死人的沉静里,我可以那样清晰地听到血液奔流的声音。为了中戏的集训,为了那本该存在的梦想。所有人都知道在高三无故缺席这一大段时间意味着什么,所有人在这样破釜沉舟的一击中都只有选择沉默。沉默,不是默哀,而是为了那一鸣惊人的一次爆发。

后来的后来,班里少了一点什么,又多了一点什么,那是康夏慧特立独行的勇气和对梦想的执著给我们带来的安神定气的清凉。

寂寞黑夜里不灭的希望

高三晚自习下课的时间总是最晚的。在整个学校都已沉睡的时候,你仍可以听到从那两行昏黄寂寥的灯光里传来的鬼哭狼嚎。

“没有说谎,我何必说谎,你懂我的,我缺点之一就是很健忘……”

“能说我认了,也许是你怕了……”

空旷的夜,这些歌声被淹没在无边的黑暗里,像是末日的某个小角落里上演的一场盛大的狂欢。我们在这样的夜幕下,可以挥洒着年少轻狂的肆意。是啊,最是年少轻狂,总爱闲话理想。

在高三区的那一曲“丛林交响曲”中,你总可以辨别出一个非常有穿透力的声音,并为之侧目,那就是方舞的声音。方舞曾经这样骄傲地形容她的声音:“我们去KTV唱歌的时候,他们总要把我的话筒拿开,看看关原声了没有。”在康夏慧去中戏的那一个月里,方舞不止一次羡慕地说:“高考完了,我一定要去参加《快乐女生》。”然后万白砂就马上凑过来说:“那我去参加《创意星空》。”

万白砂想当服装设计师。这显然是个太离经叛道的理想,因为所有的八点档言情剧无一例外都会发生在这个职业人上面,尤其是在她已经跨入这一支高考大军里的时候。但是万白砂没有放弃,她买下每一本《伊周》杂志,认认真真地剪下每一件她欣赏的设计,然后贴在一本素描本上,并写上点评。那时候,经常都会看见她拿出厚厚的一本册子陷入深深地自我欣赏中。

如今,那个成都唱区的可爱女孩拿到了快女的冠军,《创意星空》的大赛又过了一届。她们也读了某个大学某个跟之前梦想不相匹配的专业。可是有些话,不只是说说而已,因为毕竟还有歌可以唱,还有精致的服装可以欣赏,还有梦可以做,还有理想可以继续追寻。

漫漫长路上不悔的行者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日子里,大家总会为各种加分而争得头破血流。在这各种加分当中,自主选拔录取当然是一个大头。自主选拔录取不好通过,但自主选拔录取的校荐名额却可以让你吃下一颗定心丸。

我们班有四个北大校荐名额,谢老师挨个地问我们的意愿。意愿?当然每个人都想要了。可奇怪的是,李兴洲却拒绝了本来唾手可得的这一难得的名额。

为什么?大家都这样问,谢老师也这样问了。“为什么?”“我还是想学土木工程。”李兴洲笑了笑。这样,便成功压下了班上四起的“窃窃”私语声。我不知道在断了自己的后路后,他有没有一点担心和害怕,我只记得这之后他起早贪黑的身影,只记得他越发沉默,越发地努力。他要证明点什么,这世上,总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奇迹。

高考完之后,我问青梅填了什么专业,她说:“随便填的。”“啊?怎么能这样。”我很吃惊。她笑了笑:“不是自己喜欢的,什么都一样了。”一瞬间,胸中溢满诸多感慨。我又想起了李兴洲那时候的笑:不是自己喜欢的,要来又有什么意思?

李兴洲在没有加分保障的情况下也依然考到了浙大。我知道,他在人生之后的诸多路口,也依然会笑笑,找到自己喜欢的,走得意气风发。

写在后

还记得,看考场那天是个晴天。连续阴雨之后的这个晴天显得难能可贵,让人心情明快,却也让水银柱爬高许多。大家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坐,看着墙上的钟,看着忙着布置考场的老师,看着走廊上来回看考场的同学,我不知想了些什么。阵阵凉风扬起青绿色的窗帘,让我因为暴晒的而有些晕眩的头脑清醒了过来,我想着两天之后的浴火重生,之后却要各奔东西,不知应该是兴奋或是哀伤,所幸,这两种情感往往是相伴相随的。

上一篇:卫生监督档案工作者下一篇:文档管理系统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