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办法(共7篇)
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办法 篇1
印发《广州市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穗府办[2008]30号)
穗府办[2008]30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国
资委反映。
二○○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广州市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办法
近年来,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国有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进一步加大我市国有企业改制力度,确保改制工作规范有序推进,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足企业长远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和效益。
(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和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和社会的承受能力。
二、适用范围和改制形式
(一)本办法适用于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下称市属企业)及其所属全资、控股企业。文化类企业按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国有企业改制可采取重组、联合、兼并、转让国有产权和股份制等形式进行。鼓励企业整体改制,通过以国有存量资产吸引战略投资者增量投资的方式实施股份制改造。
三、改制方案的制订和审批
(一)改制方案的制订。
国有企业改制,必须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改制方案。改制方案可由改制企业的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制订,也可由其委托中介机构或改制企业制订;其中涉及改制企业管理层持股的,不得委托改制企业制订。改制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基本情况。包括改制企业本部及其投资设立企业的名称、股权结构、主营业务、生产经营情况、近3年财务情况及改制前或上年末的担保、资产抵押、涉讼、或有收益(负债)等情况。
2.改制目标、思路和具体形式。
3.改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股权设置。包括作价依据和国有资本增减比例,改制后企业的注册资本、股权结构等。
5.资产与债务处置。包括各类资产的处置和债权、债务落实情况等。
6.职工安置。包括企业的人员状况及分流安置意见;职工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及重新签订办法;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经济补偿标准和经济补偿金支付办法;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拖欠职工工资等债务和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处理办法;职工(含因工负伤人员)安置费用支出测算;离退休人员(含工伤退休人员)管理办法等。
7.改制后的企业发展规划。仍保留国有控股的企业,要制订改制后的企业发展规划,包括发展目标、业务定位、法人治理结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内部资源整合计划等。
8.改制的操作程序、组织领导、时间安排、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的选择,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重大问题等。
(二)改制方案的上报。
改制方案由改制企业或其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按规定权限报批,并由改制企业的国有产权持有单位组织实施。改制方案经批准后,若有重大改变或股权结构调整导致表决权发生重大变化的,应按规定重新报批。改制方案报批应提供以下材料:
1.改制方案;
2.董事会(未设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办公会议)按照内部决策程序形成的有关改制决议;
3.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职工安置方案的决议;
4.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准的职工安置方案;
5.涉及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审批事项的批复意见;
6.律师事务所或企业法律顾问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7.相关材料的公示情况;
8.改制方案审批单位要求的其他文件。
(三)改制方案的审批。
1.市属企业改制保留国有控股的,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批,报市政府备案;改制为非国有企业(国有股不控股及不参股的企业),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重要的市属企业重组、合并、分立、解散、申请破产的,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
2.市属企业所属重要子企业改制,属于市属企业国有资本比例调整且涉及市属企业外部的,经市属企业审核同意后,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属于市属企业内部结构调整或不涉及市属企业国有资本比例调整的,由市属企业审批,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市属企业所属重要子企业名单由市属企业按照属于其主营业务、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好的原则提出,与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我市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商定,并实施动态管理。
3.市属企业所属其他企业改制,由市属企业审批。
(四)改制涉及相关事项的规定。
1.企业改制涉及财政、劳动保障等事项的,须先报经市有关部门核准后再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批;涉及政府公共管理审批事项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报政府有关部门审批。
2.企业改制涉及市管干部调整、配备的,需征得市委组织部和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党委(党组)的同意,并按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
3.企业改制涉及国有产权转让的,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关于印发<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5]78号)、《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6]306号)及相关配套文件的规定执行。
4.企业改制涉及管理层持股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事先征询国有产权持有单位监察部门和工会的意见。
5.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实施改制,应严格控制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方式直接或间接持有本企业的股权。通过公开招聘、企业内部竞争上岗等方式竞聘上岗或对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管理层成员,经批准可通过增资扩股持有本企业股权,但管理层的持股总量不得达到控股或相对控股数量。国有及国有控股中小型企业国有产权可以探索向管理层转让。企业改制保留国有控股的,可按我市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及经营者薪酬管理的有关规定,对管理层给予奖励股权或股票期权。
6.拟通过增资扩股实施改制的企业,应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媒体等公开信息,择优选择投资者;情况特殊的,经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通过向多个具备相关资质条件的潜在投资者提供信息等方式、选定投资者。企业改制涉及公开发行股票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执行。
7.企业改制涉及外国投资者并购的,同时执行《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令2006年第10号)。
8.按规定须经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或批准的企业改制方案,在制订过程中,市属企业应及时做好与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沟通和衔接工作。
四、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和资产处置
(一)企业改制必须按规定认真做好清产核资、财务审计、离任审计、资产评估、资产处置和产权交易等工作。
(二)凡没有纳入评估范围的各项资产不能作为改制企业的资产进行处置。企业对资产评估结果应按内部审核规定严格进行审核,并报改制方案审批单位核准或备案,作为确定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价格的参考依据。评估减值至零的资产应由改制企业的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按照市场方式负责处理。
(三)企业改制涉及土地使用权的,必须经土地确权登记并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处置方式。进入企业改制资产范围的土地使用权必须经具备土地估价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备案。涉及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转让或变更的,应依照有关规定,到国土房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四)企业改制涉及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或“老字号”等自主优势品牌处置的,应由市属企业组织有关部门、中介机构、专家等进行专项论证后,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确认。涉及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处置的,应由市属企业严格把关。
(五)改制企业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结果在报送核准或备案前必须按规定在企业内部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实行厂务公开,接受民主监督。
(六)企业改制时有关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费余额等财务处理,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执行,并在改制方案中加以明确。
(七)转让国有产权价款由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按规定收取,原则上应当一次付清,一次付清确有困难的,经转让和受让方协商,改制方案审批单位批准,可采取分期付款(限1年内)的方式,并按现行财务制度核算和按规定计缴国有资产收益。
(八)改制企业要按规定期限及时办理相关的产权登记、工商登记等手续。
五、债权债务关系
(一)企业改制应通过公告、协议等适当方式,清理核实各项债权债务,依法保全金融债权,并依法确定债权债务承继关系。
(二)改制企业的国有产权持有单位要做好改制企业的债务清理工作,进行必要的债务审计,落实债权债务人。防止利用改制之机逃废银行或其他债权人的债务。
(三)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对其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提供的担保和债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和担保转移计划,按期偿还、转移。
六、人员安置
(一)改制方案必须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并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时向全体职工公布。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并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企业方可实施改制。
(二)企业改制必须依照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工作。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改制后企业继续履行改制前企业与留用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留用职工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含原固定工转为劳动合同制职工按有关规定承认的连续工龄)应合并计算为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原企业不得向继续留用的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对继续留用的职工,企业应与其协商变更劳动关系,明确职工在改制前按有关规定承认的连续工龄合并计算为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以及工作岗位、劳动报酬等相关事项,并可不支付经济补偿金;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应与非国有投资者协商,依法制订有关保障措施,并在征求改制方案审批单位意见后,就上述事项签订协议,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企业改制时解除劳动合同且不再继续留用的职工,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政策支付经济补偿金。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归劳动者所有,改制企业不得强迫职工将经济补偿金等费用用于改制后企业的投资或借给改制后的企业(包括改制企业的投资者)使用,且不得将职工安置费从净资产中抵扣。
(三)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对改制前的离休人员,按有关政策要求,制定离休人员管理安置方案报市委老干局批准。市属企业的所属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其离休人员移交市属企业管理;市属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离休人员移交市委老干局管理。
(四)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对改制前的退休人员,按规定计算相关费用,并落实所需资金,一次性移交社会化管理。
七、党组织、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关系的衔接
(一)企业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其党组织关系仍按原渠道管理;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其党组织关系由其原主管单位负责转移当地社区实行属地化管理。
(二)企业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其国有产权代表仍按原干部管理权限派出;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其企业领导人员的原有职务自然免除;改制时符合办理退休条件的企业领导人员,按原干部管理权限办理退休手续。
(三)企业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其领导人员的档案按干部管理权限管理;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其领导人员的档案由本单位负责管理或移交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今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调入或录用改制企业领导人员时,其原担任的职务经市委组织部或市人事局审核后可作参考。
(四)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后,与原国有产权持有单位不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自工商变更登记之日起,原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委托或指定改制企业承提的托管、代管国有、集体企业关系自然解除。
八、责任与监督
(一)各有关单位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加大对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
(二)市属企业必须按照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有关审批程序、权限、责任的制度,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并就改制方案的审批及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进场交易、定价、转让价
款、落实债权、职工安置方案等重要资料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改制企业的国有产权持有单位要妥善保管相关资料。
(三)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应与非国有投资者协商签订协议,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进入改制后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需要在改制后履行的协议,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应负责跟踪、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条款执行到位。
(四)国有企业监事会应加强对改制工作的监督。依据企业章程和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要求,及时警示违规操作行为及损害国资利益、职工权益的行为;检查国有企业改制档案管理情况;对制度不全、档案不齐、信息虚假等违规情况,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发现重大违规、徇私舞弊、制止不改的情况,应及时向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告。
(五)中介机构在为改制企业提供审计、评估和法律服务中违规操作的,依法追究其责任,并建议行业监管机关对其依法查处;出具虚假报告的,3年内不得再聘请其从事国有企业的经济鉴证事项。
(六)对利用改制之机转移、侵占、侵吞国有资产,提供虚假资料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失职、违规操作、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各种行为,要认真调查处理。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九、其他相关事项
(一)改制后企业承继原企业的各类特许经营权、资质、执照、证书等,应按规定办理保留延续或变更登记等手续。
(二)企业的划型标准,按照《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的通知》(国统字[2003]17号)和《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规定的分类标准执行。
(三)市属企业的托管企业改制,以及区、县级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改制,参照本办法执行。
(四)涉及境外企业资产处置的,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办理。
(五)本办法其他未尽事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96号)等规定执行。
(六)本办法自2008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有效期5年;有效期届满后,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市政府《批转市体改委关于全面推进我市公有小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穗府[1998]2号)、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广州市国有企业改革转制有关审批程序的通知》(穗府办[2000]12号)和《关于我市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转制问题的会议纪要》(穗府会纪[2000]118号)同时废止
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办法 篇2
一、对改制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认真核实并建立资产公示制度
供销企业曾经辉煌一时, 对城乡居民的生活,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旧的企业体制已逐步丧失了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普遍负债过重。为加强对改制企业监管, 保证国有资本不会流失或减少流失, 必须对其资产负债进行核实并实行资产公示制度。即拟改制企业在确定改制方案之后, 必须认真审查企业资产,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 长期投资和应收, 应付款项等 (含账外资产) , 在职代会上以“企务公开”形式向职工公示。企业在公示资产状况后如有职工反映公示资产与实际不符或有虚假行为的情况, 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国资委反映, 甚至向纪委, 监察部门反映, 并视情节轻重, 追究企业法定代表的责任。为了核实企业资产, 国资委协同有关部门对企业历届的法定代表人在离任时的账目进行重新审核, 发现了不问题, 追回了不少国有资本, 这都有赖于资产公示制度的群众监督作用。
二、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
企业改制前, 应将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非经营的闲置的不良资产进行清理和处置。但数额巨大的不良资产应如何清理和处置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如处理不当, 将会给企业资产的流失大开方便之门。我们应借鉴商业银行资管理的模式, 由市供销企业集团组建专门机构——资产经营管理小组, 集中人才, 物力统一管理和处置改制企业的不良资产。这个机构吸收了相关公司的得力人员参予经营管理和处置, 保证了这个小组的正常运作。为确保所接收的不良资产账账相符, 账实相符, 资产经营小组应严格管理这些不良资产档案, 定期清理核实, 监控不良资产动态, 并提供处置不良资产的许多市场信息, 为能及时, 妥善处置不良资产创造条件。处置不良资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处置价格问题。所以处置价格只能在市场价格和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价格的基础上, 由管理当局最后确定。有效地减少了处置过程的盲止性和随意性, 增强了约束机制的效能。另外, 对不良资产的处置, 还可通过资产置换, 资产重组, 债务重组, 追偿, 租赁, 拍卖招标等方式。只要是有效, 及时, 妥善, 公平公正程序清楚, 都可以采取。
三、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管
国有企业改制中难免存在着低估贱卖, 暗箱操作, 自卖自买等行为。市供销集团改制企业的国有资产, 大部分由改制后成立的股份制公司购买, 如果监管不力, 就可能出现非法侵占国有资产的现象,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为此, 集团对改制企业进行全面审计, 并要求企业自报资产 (含帐外资产) ;对处置的国有资产, 按照相关规定进行, 做到手续齐全, 认真审核, 严格把关, 并要求企业在评估基础上对资产公开拍卖, 加强监督管理。对转制企业处置资产后回收的资金, 集团实行统一监管, 专款专用, 最大限度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加强对账外资产的追查和清收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企业还存在账外资产, 小金库, 账外账等, 在这次企业改制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个问题情况比较复杂, 必须深入调查摸底, 发动群众, 尤其是历届领导班子的知情人员。不少企业长期从事账外经营活动, 资金流向渠道复杂, 经营情况千变万化, 经营手段形式多样。这次改制, 应采取有效措施清查账外资产的情况, 积极追收入账, 确保国有资产不受损失。实践证明, 通过这次企业改制的追查和清收, 供销企业集团下属的二十八个公司, 追收了账外资产达数亿元, 占总体企业资产的五分之一以上, 部分企业则高达三分之一。
五、加强对应收款的追收
在这次企业改制过程中, 发现部分企业对应收款没有建立健全应收款管理制度, 造成应收账款数额较大, 变现能力差, 资金周转速度慢等问题, 可能形成坏账, 呆账损失, 影响整体资产质量。所谓企业资产, 只得一盘数字, 早已“源远流长”了。为防止企业在改制前将“应收账款”做成呆账坏账, 改制后再从债务人处收回私吞, 或者在改制前先将企业货款转移到小金库, 计入“成本”或“其他应付款”, 然后冲平“应付账款”, 改制后将小金库据为已有等。对此类企业, 应指定专人对往来款项追收和追究, 并实行专户管理, 还应有专人跟踪企业应收款项的执行情况, 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作用。
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对改制后企业如何实施财务监管更为必要, 还有待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企业改制前后的财务监管, 都是政策性极强的一项工作, 牵涉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原因, 具体的行业企业有不同的客观情况, 既不能搞“一刀切“, 也不能放任自流, 必审慎对待。企业改制的目标必须明确, 改制的措施, 办法, 手段, 制度, 效果等都要逐步规范化, 科学化, 既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又要有效地促进改制企业的发展, 监督管理和促进发展必须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加强改制企业思想工作 篇3
要从组织建设上加强改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要强化企业党组织建设,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二要强化政工岗位专兼职网络,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责任到人,狠抓落实。三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者技能,赢得工作主动权。四要强化生产经营者“以人为本”的意识,在时间、资金、人员配备上支持政工工作,把生产管理与思想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从方式方法上加强改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要教育引导员工认清形势,掌握政策,应把企业形势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要帮助员工正确了解和认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在市场中所面临的风险和考验,增强员工适应改革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信心。二是要教育引导员工转变观念,振奋精神。帮助其转变已适应不了改革需要的陈旧思想观念,政工人员应对他们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使他们“明企理”和“知企事”。三是要教育引导员工增强本领,解决问题。帮助员工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就业本领,加快实现他们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和提升,并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诸如帮助员工上岗、解决生活困难方面为员工多办实事,办好事;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员工的利益。
要从监督机制上加强改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关系到企业全局性、稳定性和长远性的工作,要使其按照一定的目标保质保量地运行,必须加强保障监督。一是企业内部必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约束监督体系,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管理机制进行量化、细化,使之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二是对政工人员要按照职责权相一致的原则,建立业绩考评制度,改革人员考核办法,适时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奖优罚劣,并使其不断与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学习。三是应及时通过企业网站、电子信箱等现代媒体方式向企业员工公布企业信息、反馈群众意见,及时将党的“声音”传达给每位党员、群众,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建立矛盾调处机制、诉求表达机制。
把经常性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转型期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员工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归根到底源起于利益分配不公平而产生失落,因此首先要建立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利益分配体系,让企业的发展惠及所有的员工,使每位员工都能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和承担共有的风险。同时在面对一项具体的思想问题时,要以大多数员工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为出发点,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多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要以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为切入点和落脚点,调查了解员工思想变化的基本现状、存在的矛盾和主要问题,分析新情况,探索新途径,制定新举措。从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并支持改革,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保证和促进企业的转型。
要提高自身素质用人格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员工
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实效性,一要靠真理本身的力量,二要靠做思想工作者的人格力量。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实践企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真正为员工做出榜样。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给员工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想以理服人,首先自己要“有理”,要站得住,要从自身做起,用人格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员工,才能大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办法 篇4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
(豫政 〔2009〕65号)
有关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现就加快推进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围绕理顺国资监管体制,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主体,通过改革改制、重组整合、破产退出等形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完善体制,转换机制,促进国有“四资”(资产、资本、资金、资源)统筹运作,实现资产集中、资本集聚、资金集成、资源集约,为实现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两大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2009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交通、商贸等专业化集团公司和河南省国有资产控股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国控)挂牌运营;大多数改制企业按规定报批方案并进入实施阶段;大多数关闭破产企业进入清算程序。
(三)基本原则。
一是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坚持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进一步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省直机关原则上不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不再以各种名义投资设立经营性企业和经济实体,经营性国有资产由省政府授权省政府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二是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梳理分类,根据企业不同情况,采取资产移交、重组整合、改制退出和关闭破产等方式,进退结合,灵活处置。
三是先易后难,批次推进。结合脱钩改制工作目标,合理把握工作力度和进度,先易后难,稳妥有序,成熟一批推进一批。
四是以人为本,规范操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妥善安置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工作纪律,严防国有资产流失,确保脱钩改制工作稳步推进。五是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省直机关负责所属企业脱钩改制的组织实施工作,承担相应的责任。省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辖市政府要各司其责,协同配合,全力支持脱钩改制工作。
二、工作范围、主要方式和时间安排
(一)工作范围。省直机关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直接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含子公司及分支机构)以及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股权均属于脱钩改制范围。各机关服务中心直接出资兴办、为机关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经济实体暂不列入脱钩改制范围。既有事业单位身份又在工商部门办理了企业法人登记的单位纳入事业单位改革范围。文化类企业纳入文化体制改革范围。
(二)主要方式。1.资产移交。将部分拥有一定净资产、能够正常生产经营、具有整合潜力企业的资产实施整体移交,组建河南国控,构建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和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平台。开展战略重组、债务处置、股权管理等活动,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国有资本整合配置功能。2.重组整合。对部分行业净资产较多、主业比较突出、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组整合,组建专业化集团公司,列入省管企业名单,整合做强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3.改制退出。对资产量较小、不具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由主管部门按规定组织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改制后仍保留有国有股份的,移交河南国控监管。4.关闭破产。对没有市场竞争力、无法独立生存以及停业多年、名存实亡的企业,由主管部门在妥善安置人员的基础上予以关闭、撤消或托管。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由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实施破产。5.其他方式。对挂靠企业,由主管部门办理解除挂靠手续。对一些情况特殊的企业,可采取移交属地管理等方式实施脱钩改制。
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实施。
(三)时间安排。1.动员部署阶段(2009年8月中旬前)。省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对脱钩改制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2.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8月至2009年12月)。
资产清查。2009年8月,对省直机关所属企业情况进行彻底清查,全面掌握企业资产和人员等各方面情况。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企业主管部门确定企业的脱钩改制形式,制定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总体规划。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联席会议审定总体规划。
方案审核。2009年9月底前,根据脱钩改制总体规划,有关单位制定改制总体方案,并报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批;关闭破产企业启动前期准备工作。
资产移交和改制前期准备。2009年10月底前,对纳入交通、商贸和河南国控等专业化集团公司的企业,开展清产核资和审计工作,实施国有产权、债权债务、劳动人事、组织关系等具体划转移交工作。改制企业开展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等有关工作。关闭破产企业制定预案。
整合运营和推进方案实施。2009年12月底前,交通、商贸等专业化集团公司和河南国控正式运营,并推进深度融合;有关单位制定改制实施方案(含职工安置方案),按规定报批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闭破产企业向工商、法院等部门提出关闭、破产申请,依法进入清算程序。3.扫尾验收阶段(2010年上半年)。在全面完成脱钩任务的基础上做好改制实施工作。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省直机关脱钩改制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将检查验收结果报省委、省政府。
三、主要政策措施
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河南省经贸委关于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试行)》(豫经贸企改〔2003〕372号)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规范实施。
(一)资产处置。资产移交的企业,按规定开展审计和清产核资,以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作为移交依据;重组整合和改制退出的企业,按照省直机关所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般程序进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离任审计和资产评估,并依据重组改制的有关政策进行资产处置;关闭破产的企业,由主管部门依法处置。脱钩改制中涉及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二)人员安置。资产移交的企业,按照“人随资产走”的原则,企业全部职工劳动关系保持不变;重组整合的企业,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新企业接续和履行;改制退出和关闭破产的企业,妥善制订职工安置方案,并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关闭破产的企业,将法律、法规规定的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和所欠职工的相关费用列为第一清偿顺序。企业所在地政府根据脱钩改制工作需要和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处理改制退出和关闭破产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内退职工和军转干部等的安置问题;脱钩改制企业内退职工生活费及各项社会保险费缴纳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各项标准一经确定,在职工办理正式退休手续之前不再变动。
(三)成本筹措。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资产处置收益上缴国库,省财政设立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改制企业(含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费用首先通过企业自身资产变现解决,不足部分可用划拨土地处置收益支付,尚有缺口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脱钩改制办公室初审,省财政厅复审后报省政府批准,从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中足额及时解决。(四)其他。省政府有关部门、企业所在地政府及其部门要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国有企业脱钩改制的各项优惠政策;脱钩改制中涉及的各项收费,属于政府部门收取的,只收取工本费,属于中介机构收取的,按国家和省规定最低标准收取;各金融机构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困难企业实施债务重组,减轻企业债务负担。
四、加强对脱钩改制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建立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李克常务副省长为召集人,史济春副省长为副召集人,省直有关单位和郑州市政府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全面领导省直机关所属企业的脱钩改制工作,负责研究制定脱钩改制有关政策,审定脱钩改制总体规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政府国资委,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省政府国资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制定脱钩改制总体规划,审批改制总体方案,督促、指导、协调、服务脱钩改制顺利实施,承担联席会议其他日常工作。
有脱钩改制任务的省直机关要组成专门机构负责所属企业脱钩改制的组织实施工作,单位主要负责人是脱钩改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脱钩改制企业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脱钩改制工作组,贯彻落实有关脱钩改制工作安排。
(二)严肃脱钩改制工作纪律。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工作目标和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内容。从2009年3月26日省编委会决定省直机关所属企业移交省政府国资委监管之日起,由省政府国资委审批省直机关所属企业产权划转事项,其他单位不再办理,已办理的要重新认定。将脱钩改制工作纳入政府审计和行政监察范围,省直机关不得隐瞒企业情况,对于瞒报、漏报企业情况的,要追究责任。省直机关及所属企业不得抽逃、隐匿资金,不得擅自划拨、转移、出卖资产,不得突击花钱、私分财物,不得突击进人、突击提拔。凡列入划转名单的企业要坚决划转到位,不得拖延交接或阻碍脱钩。从2010年起,凡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的省属企业,在办理工商年检和产权变更时,须提交脱钩改制办公室出具的有关证明材料。否则,工商部门不予年检或变更登记。
(三)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人为本,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不得侵害职工合法权益,不得随意突破职工安置政策。各有关单位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对脱钩改制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争取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各有关单位及所属企业要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纪律不松,国有资产不流失,保持企业稳定有序。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信访稳定责任制,省直机关对所属企业的稳定工作负总责,全力做好信访隐患排查和矛盾化解工作。
脱钩改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各有关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精心组织,严守纪律,确保按时按要求完成脱钩改制工作任务。
以上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联席办公会议成员单位名单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八月十九日
附件
省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
联席办公会议成员单位名单
省纪委、省编办、省政府国资委、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监察厅、审计厅、地税局、工商局、省政府金融办、省信访局、河南银监局、省总工会、省法院、郑州市政府。
集体企业改制实施步骤 篇5
一、准备阶段
企业充分进行改制宣传,使企业全体职工对改制达成共识,初步完成改制方案,到工商部门对改制企业名称进行预先核准。
二、进行产权界定
到区经委企业科办理产权界定手续(已做产权界定的不用重新界定)。
三、进行资产评估
到具有评估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资产评估
四、制定详细的企业改制实施方案
内容包括:
1.企业的基本情况
2.企业经济性质的变化情况
3.资产评估结果
4.企业在职职工的安置情况
5.离退休等人员费用预留的情况
6.企业净资产处置方案和出资人的出资情况(包括企业注册资金的变动情况)
五、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形成大会决议
内容包括:
1.是否同意企业经济性质变化
2.对产权界定结果及资产评估结果的确认
3.对改制后企业的注册资本及注册资本的组成情况进行确认
4.对企业净资产量化方案和职工货币出资等的意见
5.对企业在职职工安置的意见
6.对离退休等人员费用预留的意见
7.职工代表亲笔签名
六、制定改制后新企业的企业章程
建议参照工商局海淀分局要求
七、向上级主管单位提出改制的书面申请并取得批复
批复内容(参照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内容)
八、区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进行审批
审批时企业需提交以下材料:
1.企业主管上级提出的改制申请
2.上级主管单位的批复
3.产权界定申报表
4.资产评估报告书
5.企业的改制方案
6.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
7.改制后新企业的企业章程
8.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办法 篇6
国企,国之重器。承担着国家经济建设及人民工作、生活权力的保障之责。以前,他被称作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即全体中国人民都拥有其所有权,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委托国家为之经营。这三十年以来,在不断的对其进行修剪和换装之后,大部分的企业都消失掉了,是什么原因致使这些我们的父辈用自己的双手创建起来的巨轮一艘一艘的沉没于改革的大海中。就让我们把时间的坐标点拉回到那个“春天”的起点,重读这三十年以来的点点滴滴。
简政放权、减税让利
1978年10月,中共四川省委选择了不同行业的6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逐户核定利润指标,规定当年增产增收目标,允许在年终完成计划以后提留少量利润用作企业基金和给职工发放奖金。1979年2月,中共四川省委决定将扩权试点的范围扩大到100家企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5个扩权文件。这5个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业按照生产建设和市场需要制定补充计划,补充计划所生产的产品,企业可以按照国家定价自销;
(2)实行利润留成,企业有权自行安排使用利润留成建立的生产发展基金、集体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
(3)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和企业的留成比例;(4)企业有权向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申请出口自己生产的产品,并按国家规定获得外汇留成。
从1979年7月到1980年6月,根据统计,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已经扩大到占全国预算内工业产值60%、利润70%的660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其中上海、天津的试点企业利润达到80%以上,北京达到94%。
改革主持者们认为全民所有的国营企业同资本主义企业比不像“企业”,不是自己到市场上去自主经营、自找饭吃,而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1979年的放权让利和1958年的工业企业下放是有本质的不同的。1958年在工业企业下放的同时,大力推行工人民主管理,而1979年的放权让利同时大力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这实际是扩大厂长经理享有的特权,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国营企业内部的公权力私有化,加大国营企业中存在的资本主义因素,破坏工人阶级在企业中的领导权。也就是说,国家把权力下放给企业,企业却把权力集中到了厂长经理手里。
放权让利以后,尽管多发了一些工资,但企业生产效率并没有明显提高,而且很快就出现了经济秩序混乱、财政赤字剧增和通货膨胀等弊病。到1980年底,中央政府决定“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国有企业也由进行“扩权”改革转向强化完成国家计划的“责任制”,这宣告了放权让利的失败。但是,放权让利中损害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工人民主管理制度并没有恢复。相反,1980年9月,胡耀邦对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力安的一封信作了批示。信中提出对工业学大庆问题,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以便统一大家的认识。198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事实上否定了大庆经验和“鞍钢宪法”,使在放权让利中扩大的厂长经理享有的特权得到了确认。
拨改贷
“拨改贷”即国家对基本建设投资拨款改为贷款的简称。1979年“拨改贷”首先在北京、上海、广东三个省市及纺织、轻工、旅游等行业试点。1980年国家又扩大基本建设投资拨款改为贷款的范围,规定凡是实行独立核算、有还贷能力的建设项目,都要进行“拨改贷”改革。1985年1月起,“拨改贷”在全国各行业全面推行。
原来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经常性的流动资金都是经上级行政机关核定以后由财政拨给的。从1979年到1983年期间,国务院先后批转有关部门文件,规定财政不再给国营企业拨付固定资产投资和经常性流动资金,全由企业自己向银行贷款,并负责还本付息。与此同时,从1983年到1988年,国家规定对国营企业征收实现利润的55%的所得税,并且要求税后还贷。
这一政策实际上是要国营企业代替国家完全承担出资者的经济责任,国家成为既不出资、也不对投资后果承担责任的所有者。要企业有偿使用资金,却不考虑企业还贷的资金来源。不说企业经营并不都能赚钱,就算有了利润,先要缴55%的所得税以及其它种种上缴,过重的税收和上缴,使企业根本无法进行积累,无法归还银行本金。事实上大部分企业连利息也难以承担,只能靠再贷款来支付利息。借新债还老债,结果债务越积越多,终至不能自拔。
“拨改贷”对国营企业的影响是致命的。而国营企业高额负债不能偿还,使得大量银行贷款有去无回,形成大量的呆坏帐,银行的金融资产质量不断恶化。许多国营企业因为不能还贷,银行也不再肯贷款给他们,被逼到了死路之中。而那些不负责任的人们,却又以此来证明国营企业搞不好。最受苦的是工人阶级。许多企业出现了停产、半停产,大量工人下岗、领不到工资,生活陷入困境。
这种状况一直拖到1999年,在许多企业早已回天无术,而银行危机深重以后,才不得不采取“债转股”的办法,由财政从发行的特别国债中拨出资金,组建四个资产管理公司,分工收购、管理和处置几大银行的不良资产,把银行原来对企业的债权转变成为资产营理公司握有企业的投资股权,然后再由资产管理公司把握有的企业股权向社会押价拍卖。这样一番周转的结果:银行收回了不良资产;企业还掉了债务,却卖出了股权;社会资本从拍卖中以廉价占有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国家在资产管理公司押价拍卖企业股权中付出了一定的损失。总算把“拨改贷”所造成的具体困境在银行和一部分企业中解开了。但更根本的是整个国有企业经过这二十年的折腾消耗,早已大伤元气,许多已经无可挽回;而这些企业中的工人阶级早已吃尽苦头,许多人已经离厂失业。“拨改贷”也以策划者自认认识误区的一场严重失败而载入了改革的史册。
利改税
在“拨改贷”保持长期影响的情况下,1983、1984两年,国家又搞了两步“利改税”。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务院在进行经济调整工作的同时,着手研究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在税制改革方面,确定对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即由上交利润改为交纳税款,税后余利由企业自行支配。1981年,在总结若干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关于改革工商税制的设想》。同时,财政部先后在湖北、广西、上海、重庆等地进行了国营企业利改税的扩大试点工作。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赵紫阳总理《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指出:“今后三年内,对价格不作大的调整的情况下,应该改革税制,加快以税代利的步伐。”“这项改革需要分别不同情况,有步骤地进行。对国营大中型企业,要分两步走。”根据这个精神,从1983年开始,对国营企业实行了利改税的第一步改革。
我国于1983年6月1日推行第一步利改税。第一步利改税仍采用税利两种形式上交企业利润,按照国务院1983年4月24日批准颁发的《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对不同规模、行业的盈利企业采取不完全相同的办法:1.对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按55%的比例税率征收所得税,所得税后剩下的利润,一部分上缴国家,一部分按照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2.对有盈利的小型企业,实行彻底的利改税,按照八级超额累进所得税税率征收所得税后,剩余利润归企业自行支配,由企业自负盈亏。大中型国营企业交纳所得税后的利润,除了企业的合理留利外,采取递增包干、定额包干、固定比例和调节税等多种形式上交国家。
1984年10月1日,在全国全面实施第二步利改税。主要内容是:在完善国营大中型企业所得税办法的基础上,取消其他税后利润上交办法,统一改征调节税;将原来的工商税一分为四,即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第二步利改税,将国营企业应当上缴国家财政的收入,主要通过税收的形式上缴国家,也就是由“税利并存”逐步过渡到完全的 “以税代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有利才上缴,多利多缴,少利少缴,无利不缴,国企运作的资金由国家统一调拨,作为经营者的国家是要承担经营风险的。而利改税后却是依法必须缴纳的。将投资收益变为强制性的税收,实际上把风险完全给了企业,国家从经营者转变成只有赢不能输的固定收益所有者。
利改税后企业的发展全部依赖“剩余利润”,企业必然要为争取更多的“剩余利润”而排斥一切非本单位的利益,包括国家的利益。所有的国营企业都以本单位的利益为中心,必然破坏国家计划、互挖墙角、增加内耗、降低整个国家的经济效率。
在两步“利改税”推行后,国营企业面临高利率和高税率双重压力下陷入了绝境,出现了全国国营企业实现利润连续22个月滑坡的局面,国有企业又在这方面遭受了一番伤害。“利改税”也因此以失败宣告终结。
厂长经理负责制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经理)负责制以厂长(经理)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由厂长(经理)统一领导企业生产行政工作,并对企业经营成果负完全责任的一种领导制度。在厂长(经理)负责制下,厂长全面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依照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有权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机构设置、人事任免,以及作出各项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行,变相的废除了改革开放前的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厂党委书记、工会、国企职工都要接受工厂一人的管理、安排和调度。
厂长经理负责制推行以前厂长和工人既是管理者又是劳动者,在企业内部两者实际上是平等且相互监督的成员。工人通过参与班组、职工会议及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厂领导形成互动。厂长没有克扣工人工资、开除工人的权力。企业实行的是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党委、工会、职代会除了发挥管理职能,实际上还有民主监督职能。
厂长经理负责制推行以后,党委、工会、职工代表大会成为了一个摆设,时有厂长开除书记的现象存在。工人的福利待遇及工作饭碗系于厂长一人之手。在制度上,废除了工人参加厂内管理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等上层与下层意见流动的机制,厂长集管理、生产、经营、采购、销售、人事等权力于一身;在思想上,消除掉到了以前工人敢在领导面前表达不同意见的主人意识,在厂长等领导面前唯唯诺诺,宣传部门也宣扬做好本职工作的意识,工人也就此只关心自己的工作,不再参与过问厂的发展。厂长借此选拔一些善于钻营和自己利益相联的人。在价格两轨下,厂长及提拔起来的企业各部门亲信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市场销售过程中中饱私囊,这也为80年代中后期国企基层工人偷拿产品等小偷小摸行为奠定了思想基础。
《破产法》制定
1985至1986年间发生过急于要搞国有企业破产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某个国有企业没有搞好,但只要它有搞好的必要,那就加强领导,进行整顿、改进。如果这已没存在的必要,就关停并转;生产资料、债权债务等由上级机关处置,职工另行安排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改革的主持者在国有企业无论如何都搞不好的总的观念影响下,认为许多企业都已应该淘汰出局,应该采用资本主义私有企业破产的办法来处理这些国有企业。当时我国还没有一部全面规范工业企业的完整法律,破产只是企业法制中的最后一个问题,应当先制定《工业企业法》,在此基础上再制订后为其子法的《企业破产法》。
而当时主持改革的领导人刻不容缓,先推动沈阳市制定了一个地方的行政法规,向五家企业发出破产的“黄牌警告”,并在一年后的1986年8月对沈阳防爆器械厂实行了破产。然后,急促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6年12月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该法附加一条:《破产法》要等《工业企业法》实施三个月后才得试行。当时,《工业企业法》还没有讨论。一部已经最高立法机构通过的子法律要等尚未经最高立法机构讨论的主要法律生效三个月后再试行,这是中国立法史上仅有、世界立法史上少见的现象。
优化劳动组合及劳动合同制
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个期间是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企业是新建的,生产、经营、规模都在发展之中,大多数干部、工人都是新上岗位,都很年轻,并无把企业人员经常大批精简出去的必要。加上中国劳动力多,当时的方针就是高就业、低分配,“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把劳动力培养储备在企业之中,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以后建设的需要。
另一方面,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应当通过各种途径为公民创造劳动就业条件。职工在企业中任职劳动以后领取的工资是他们自力更生创造的,是无可非议的。
改革的献策者们却从西方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资本办企业就是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用人越少越好,劳动力成本越低越好;劳动力必须流动,必须让劳动者相互竞争,劳动者只有在随时面临丧失职业的压力之下才会诚实劳动,社会需要有一支失业的劳动后备军,用来压低市场的劳动力价格,以有利于企业和资本。
从1985年开始,北京、沈阳、青岛和株州四城市先后在部分企业进行优化劳动组合的试点。1986年,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皆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等改革劳动制度的四个规定。
“优化劳动组合”的最主要之点就是企业的全体人员,从干部到工人,人人取消原有的职务、工资,摔掉“铁饭碗”;根据精简机构的要求,重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分配拉开差距,奖勤罚懒。经过优化劳动组合,全国企业出现了一批富余人员。所谓富余人员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精简机构,经过严格定编定员或是由生产调整而多余的人员;二是经过考试考核不合格者;三是老、弱、病、残不能顶岗者。
通过人人都同企业签订一份劳动合同,明确了职工与企业之间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契约关系,职工与企业的生产资料无关,职工的企业主人地位也就不复存在。在此基础上经过优化劳动组合,在岗的“铁饭碗”砸掉了;干部职工都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一大批人下岗失业。
承包责任制 两步“利改税”失败以后,国企改革如何深化?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改革的献策者们认定是职工吃了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了国家的大锅饭,但从不说国家的“大锅饭”是企业上缴的,企业的“大锅饭”是职工创造的!国家固然怕企业搞不活,但同样怕拿不到企业的上缴。
在这样的制约下,从多种方案比较中,国家决定从1987年下半年起全面推行承包责任制。到当年年底,全国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已达到82%,国营大中型商业企业也达到60%以上。
在1988年2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1988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实施,制定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赋予企业十四项经营自主权。同时,随着指令性计划的减少和价格的不断放开,不少国有企业被推入了市场,按照市场法则进行经营。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原则下,有多种多样的不同做法。从形式上看,它包括:(1)“上缴利润定额包干”;(2)“利润比例分成”;(3)“上缴利润递增包干”;(4)“亏损企业减亏包干”;(5)“两保一挂”,即保上缴税利、保技改项目,工资总额和实现税利挂钩。
承包制从1987年到1993年的几年间显露了许多弊端,主要是承包是有期限、有指标的,承包者个人只有在承包期内获利才可以多得,这就自然地使承包者只顾承包期的短期利益,普遍地出现扩大虚假利润,以达到增加承包者自身收入的目的。此外,拚设备、拚材料、拚能耗、拚人员以求利润最大化,也是众多承包企业的常见行为。
由于承包制存在无法克服的制度性缺陷,使承包制始终无法完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企业越来越缺乏后劲。尽管改革献策者提出种种完善承包制的主张,却一无可取,完善承包制也因徒劳而告终。
利改税和承包经营实行以后,追求高利润,造成产能过剩,也为1988年到1993年,中国出现企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和恶性通货膨胀的严重困境埋下了伏笔。
淡化还是强化工会之争
1988年7月,全国总工会为召开中国工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作准备,在湖南省张家界湖南省总工会疗养院召开全国工会理论政策研讨会。中央办公厅两位局级干部为了解情况,来参加会议。他俩在小组会讨论中发表意见,说是要淡化工人阶级,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的,并且认为赫鲁晓夫的全民党、全民国家是有道理的。他们的发言使参加会议的许多工会同志吃惊,纷纷表示不同意见,也引发了一场争论。
事后全总领导报告了中央。中央书记处专门委托当时分管工会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同志到全总十届十三次主席团会议上讲话说明:“工会的改革,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他说:“我建议:‘淡化’这个热门话题就到此为止。” “一般说来,讲平等是没有错,宪法里已明确规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工会提出与政府的平等关系,是否意味着工会要有否决权或共决权呢!平等可以做各种各样的理解。政府做的决议我可以不同意,可以反对,甚至可以不执行,这样的平等行吗?我们认为,要从大局出发,目前提出与政府的平等关系不好,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从工会当前的现实情况出发,能够做到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并在参与的内容和程序上制度化,就可以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
“淡化工人阶级”、“淡化工会”之争,是工会演变中的一个重要信号。这个信号透射出当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已经并且还将发生变化的信息。
破三铁
1992年1月25日,劳动部、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国家体改委、人事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出《关于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制度的意见》,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以来,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企业内部“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弊端没有完全破除,影响了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在企业内部真正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机制,成为当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任务。国务院批转的《国家体改委关于一九九二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也指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能高能低的内部分配制度;打破“铁饭碗”,建立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制度;打破“铁交椅”,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内部多配和建设投资约束机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根据这两个文件的精神,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破三铁”运动。据统计,全国进行三项制度改革试点的企业达6万多户,涉及3000多万职工,占职工总数的30%。
对于在旧社会饱受失业、剥削之苦的广大工人来说,解放以后稳定的劳动工作岗位,公平而有保障的工资福利待遇,工人劳动被尊重的地位,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安心心地为国家建设工作,艰苦朴素,齐心奋斗。现在突然全要破掉,实在毫无思想准备。许多主其事者却又气势汹汹,很不注意工人群众的实际难处和思想顾虑,有的地方甚至提出要“以三铁----铁心肠、铁手腕、铁办法来砸三铁---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
社会保障制度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对“优化组合”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政府主观的政策是“以企业自我消化为主”。但企业本是因为全产经营状况不好,开工不足才产生富余人员,现在“优化”下来怎么能找到岗位?如何“自我消化”?政府还号召“大办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必须消费需求旺盛才能兴隆,制造了大量失业又怎么能使第三产业发展起来?
简单粗暴,把工人群众逼得走投无路,激起了强烈的反抗。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被辞或被优化组合掉的职工辱骂、殴打甚至杀害厂长、经理的事。大量富余职工仍被沉积在企业内,没有出路,最终导致“破三铁”破产。
国营变国有
1993年3月29日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全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有关条文中的“国营经济”和“国营企业”分别修改为“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
国营企业,由国家经营的一个企业,社会主义国家即产权全民所有,委托政府经营的企业的简称。国营企业的产权性质可以解释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全体公民的共同财产,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形式委托国家经营而产权归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全体公民。通俗的说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对该财产都平均具有一票的发言权。
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叫做国有企业。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可以委托私人经营,也可以出售,人民无权过问。社会主义国家的国营企业国家只有经营权,不能擅自委托私人经营或出售。
现代企业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并指出,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改组成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即要以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明确责权、加强企业管理为核心,深化企业产权制度及相关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创造基础。与此同时,全国人大还颁布了《公司法》。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从1993年提出,直至1995年,一直在各种争论之中,只在一部分大企业中进行过公司制建设而已。
“现代企业制度”那十六个字中,灵魂就是“产权清晰”这四个字。“产权清晰”——既全民所有,全民皆无。只有私人所有才知道如何管理企业、如何实行利益最大化。具体目标就是要让国有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负责人的个人利益同资本利润挂起钩来。企业利润高,他的个人收入也高;企业亏了则要受罚。否则,不管如何聘请高级会计事务所进行资产评估,界定产权,也不能算清晰。
“权责明确”,就是只有私有企业才有权有责,国有企业是“所有者缺位”,是没有权更没有人对企业负责任的。只要私有化,自己的企业自己经营,才能有经营管理企业的责任心,才能真正负责。
所谓“政企分开”,就是政府对国有企业必须完全撒手不管,砸毁监督机制,实行“内部人控制”,为有关官员捞取私利打开了方便之门。
所谓“管理科学”,就是即用“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代替“老三会”(党委会、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彻底废除残存的工人民主管理企业的权力。
“新三会”和“老三会”之争
在制定选择百家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方案时,又引发了一场“新三会”和“老三会”的争论。
试点方案的起草单位认定现代企业就要搞成资本主义社会通行的公司制,公司只能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这三个他们所谓的“新三会”,不能再在企业领导机构中有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这三个他们所谓的“老三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争持不下,统一不了思想。在一次“协调”会议上,当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同志告诉起草单位的人: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也有共决制等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时,他们竟说:我们就是照美国的办法办!结果,实际试点中并不能取消“老三会”,但这个试点方案最终也没有形成文件下发,试点照样推行了下去。
出台《劳动法》与工会职能转变
《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公布,决定于1995年1月起施行。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94年12月召开十二届执行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总工会关于贯彻实施〈劳动法〉的决定》。
会议指出“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工会的存在之所以成为客观必然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作为工人阶级自己的组织,有负着维护职工全法权益的基本职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利益格局加速形成,劳动关系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工会的性质和肩负的任务,决定了必须遵循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我们工会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的主要手段是维护。通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护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积极完成党和政府提出的各项任务。”。
据此,会议为工会提出了一个“总体思路,就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抓住有利时机,以贯彻实施《劳动法》为突破口来推动工会工作,努力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工会工作的要求”。会议还强调:“贯彻实施《劳动法》要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要“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对此,我们强调要遵守三条要求:一是《劳动法》的贯彻实施,一定要在同级党委领导下,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工会与劳动行政部门紧密配合。强调要从实施出发,因地制宜。二是首先抓好统一思想的工作。„„三是由涉及新的劳动标准、涉及当地停产、破产企业和困难职工的政策措施,要由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发布、部署。”
以上情况说明全总十二届执委会二次会议,确实把中国工会推上了一个重大转折:一方面,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国家、企业、职工的利益已经分裂为三方,出现了社会经济矛盾、劳动关系矛盾。
问题是原来社会主义工会的那些其他职责是不是还存在呢?包括:工会必须为被压迫者的解放而斗争;工会是学习管理、是学习主持经济的学校,是共产主义的学校;工会是新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工会要为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前进而奋斗。所有这一切,工会已经多年不提了。这些重大职责丢掉,而突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个职责,那是把工会降到工联主义、经济主义工会的水平。这是工会性质的一个重大演变。
另一方面,会总十二届执委会二次会议还是把“维护”作为“工会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的主要手段”提出来的,说:“通过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积极完成党和政府提出的各项任务。维护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指的是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这就使工会处于两难的境地:党的中心任务的最主要之点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核心目标就是追求资本利润的最大化。这就必然使占有资本的国家和私有企业主千方百计地向无产者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侵犯无产者的经济、政治权利。现实社会中普遍的状况是,许多党组织和政府机关都主要看重经济和资本的增长,而较少关注无产阶级利益被侵犯。工会既然在同级党委领导下,面对“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矛盾,就很难违背党组织的意志而去维护职工的利益。
优化资本结构
1994年国家经贸委提出一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的主张,目的是减轻企业早已债台高筑的债务负担;改造明显落后的设备和技术工艺;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分流企业富余人员;冲抵破产企业的呆坏帐和资产损失、安置破产企业失业人员。开始打算试点18个城市,后扩大到50个、111个城市。无论是增资、改造,还是分流、破产,都必须有钱。试点所能集中到的资金,杯水车薪。真正干了的是“分流”和“破产”。
据统计,1996年底全国单位职工为10949万人,比上年减少6万人;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为2954万人,比上年底减少122万人。全国有数以千万计的企业富余人员,加上新增劳动力和规模巨大的农业利余劳动力,在劳动力需求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对就业构成了极大的压力。
延至1997年,在111个试点城市中,国有企业破产终结的675户、被兼并企业1022户、减人增效企业789户。通过兼并、破产和减人增效,共分流富余人员1687万人。
整个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从1994年提出,1995年实施,轰轰烈烈地搞了三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最后不了了之收场。
抓大放小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思路,决意实施“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建议》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主张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改组步伐”。
“抓大放小”的方针一经提出,立即峰涌而起,许多地方下命令、下指标、限时限量推进。在短短几年时间,全国中小国有企业、公有企业几乎全都变成了私有制。生产资料绝大部分由原来的企业领导人、领导班子占有变成了老板,职工集体参股属于少数,大多数受雇于企业新老板;许多人买断了工龄,下岗失业。相当一部分企业政制以后并未成活,相继破产关闭。
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
党的十五大决定:“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国务院则于1997年1月6日-----9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工作会议。会议认为:“加强企业管理和实施再就业工程,要靠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规范破产、鼓励兼并来推动国有企业机制的转换。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解决国有企业目前的困难。”会议要求:“要大力推行再就业工程,对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解决国自企业人员过多的问题。”“要规范破产、鼓励兼并,„„对破产企业一定要贯彻资产变现、关门走人的原则,对破产企业职工要通过再就工程妥善安置,不搞‘整体接收’或‘整体收购’方式。”1997年这一年中,国务院及其各有关部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单位曾发出多份有关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程的文件,大刀阔斧地推进这项工作。
党和国家从1997年开始,坚决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现再就业工程”的方针,目的是要争取国有企业三年脱困,搞好国有企业,并坚信“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三年建制的目标能够实现”。但到1999年末,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达到1174万人(一说是1190万人),当年新增564万人,其中,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再就业的492万人(一说是450万人),退休、死亡等减少32万人;年末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万人。
针对这个情况,国家要求加强下岗职工劳动合同管理:
1、下岗职工在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期间已实现再就业以及三年协议期满仍未再就业的,企业应当依法及时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2、对已经与新工作单位有了半年以上事实劳动关系的企业职工,原企业应当及时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3、新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新的劳动关系。对领取工商执照并已从事半年以上个体劳动的企业职工,企业应当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采取这套办法,说目的是为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搞好国有企业,而实际得到的效果却是把数千万中国工人阶级成员同国有企业、国有生产资料割断关系,取消他们企业主人的资格。至此,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出现了大面积的、深刻的分解,把原来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主人的工人阶级成员一下子变成为除了自身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
MBO及郎咸平旋风 MBO(Management Buyout)又称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自有资金或外部融资所获资金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进而改变目标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从而达到重组该公司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我国最早出现MBO身影的企业是大众交通和大众科技,当时MBO还是一个令人回避的字眼,因此东西大众采用过渡的手段,借助职工持股会成功实现对企业的控制。国内首例MBO收购案例为四通集团,1998年底开始发起职工持股会,2000年总裁段永基个人持股达到360万股。粤美的是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实现MBO首例,早在1998年,公司便开始收购,其中22名高管人员于2000年4月正式注册融资平台——顺德市美托投资有限公司,2001年1月19日,粤美的实现股权转让,由管理层控股的美托投资有限公司持股粤美的22.19%,成为粤美的第一大股东。
2002年10月,国家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首次明确对员工持股和MBO做出规定。有人认为MBO的时代已经来临,但《办法》公布不到三年,2005年4月11日年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对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提出了规范性要求。《暂行规定》明确,大型国企的国有产权不向管理层转让,但可以探索中小型国企的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
MBO的被叫停,与郎咸平不无关系。2004年,出现了一场被称为“郎咸平旋风”的关于国有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大讨论。
郎咸平批评在“国退民进”的改革中存在国有资产被大量侵吞的现象。他根据对格林柯尔、海尔、TCL等案例的分析,指出在改革过程中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了,并指出现在是国有企业老总和民营企业老总正在联合起来,“‘合法地剥削’国有资产”。但猛烈抨击所谓“民企神话”:“我们把民营企业看得太神话了,认为改变一个产权结构就什么都改变了,这是因为无知。”郎咸平教授的批评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经济界、理论界和广大群众的认同,当然也遭到有关的相反方的强烈反讨,引起了一场对立性强烈的大论战。
2005年4月5日,顾雏军被公安机关拘留,使顾雏军用9亿多换取并控制的资产总额超过136亿元的违法行为得到了证实。而其间为国有资产损失买单的不是银行便是政府。“郎、顾之争”也就划上了句号。“郎、顾之争”以至“郎咸平旋风”让我们看到,国企改制,贱卖国企,培养了一代资本骗子。
确立私有经济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
2005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共三十六条。
这个《若干意见》强调要“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
1、“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
2、“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3、“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
4、“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
5、“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
既然给非公有制经济“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却不知将《宪法》明确规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置于何地?这个《若干意见》受到了私有经济主们的热烈欢迎。有人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有关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最主流、最权威、最实惠的一份改革文件。”“这一次准入范围那么大,让我们善出望外。”“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干了。”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2006年3月1日,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人民日报》发表由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写的题为《国企改革进入倒计时阶段》的文章。文中他声称:“这一轮国企改革试图解决‘深层次矛盾’,即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这对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意味着必须实现‘战略退却’,将其改制为非国有企业。....无论有多大困难或风险,国有企业改革不可逆转,其稳健提速也势在必然。”
新中国为完全国家工业化及人民的就业问题投资建设了一大批企业,这些企业都是每一个职工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回顾三十前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可以看到他不像农村改革那样得到一些农民的支持,而是在绝大部分的工人群体的反对声中,在每一项改革的进程中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就是这样还是要支持改革。在改革成为目的的时候,改革者们发现自己的任何一项要搞好国企的愿望都现实不了,最后他们干脆把他卖掉成为国企改革的最终解决之道。
可以肯定,国企改革的整体性失败,早期是改革者不负责任的、盲目改革造成的,到了中后期改革者则是有意推行私有化想从中牟利的结果。并非是工人“大锅饭养懒汉”的结果。
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办法 篇7
关键词:改制企业;退休管理;探讨
1 企业改制后退休管理新变化
洛阳金达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是洛阳石化下属集体企业,2007年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改制后退休工作呈现出新变化:一是退休职工快速增加、身份多样。既有改制前退休职工,又有改制后退休职工和内退职工。二是退休职工居住分散,部分常年外地居住,部分患病行动困难。三是惠及退休职工的服务增加。四是职工诉求增多,维稳压力增加。五是职工期盼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2 新形势下对企业退休管理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的良好社会氛围” [1]。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玉普强调,“广大离退休工作者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心用情为老领导、老同志服好务,当好他们的贴心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洛阳石化党委提出“促进和谐企业建设,建立员工关爱常态化机制,开创和谐共建新局面”。这些新要求,为改制企业提升退休管理水平,让职工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提供了遵循。
3 改制企业提升退休管理工作的途径
为适应新变化,落实新要求,通过开展“讲责任、讲政策、讲服务”实践活动,增强退休工作者责任感、使命感,提升退休管理水平。
3.1 讲责任,修身律己做表率
3.1.1 做退休管理工作的表率。退休工作者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加强政治理论修养,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党性休养,始终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二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崇尚法治、敬畏纪律,坚持原则,守住底线,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三是坚持党的原则第一,职工群众利益第一。把职工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职工满意作为工作目标。四是把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作为价值追求,察实情、说实话、出实招、解难题,用心用情做好退休工作。
3.1.2 做践行企业文化的表率。把践行企业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凝聚企业合力、促进和谐稳定的有效抓手。一是学习贯彻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倡导企业文化及“让老同志幸福是我们的责任”理念。二是带头践行企业文化,引导退休职工自觉认同、奉行企业文化。三是提炼升华公司退休管理文化,形成了“让老同志幸福是我们的责任”的基本遵循、“尊老爱老敬老,用心用情用力”的基本要求、“精通、精准、精心、精细” 的工作标准,通过不断宣传、践行,形成尊老爱老敬老氛围。
3.2 讲政策,尊崇法治创和谐
3.2.1 依法依规开展退休工作。退休工作者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依法依规开展工作。一是始终把法律当作信仰、尊法敬法,当作红线、不可逾越,当作底线、不可触碰,让法治灯塔闪耀于心。二是在法律范围内想问题、办事情,清楚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自觉遵守法律规则。三是坚持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四是开展法治宣传,推动退休职工法治素质养成,让全面守法成为共识。
3.2.2 广泛开展政策法规宣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让退休职工学法懂法,合理表达诉求。一是搞好政策法规宣传,涉及切身利益事项搞好咨询解答。二是关注重点人群和重要事项,教育引导职工依法诉求,维护信访秩序。三是按照《信访条例》和《舆情管理办法》开展信访舆情排查、预判,评估信访舆情风险,落实对策措施。
3.3 讲服务,凝魂聚气促提升
3.3.1 围绕中心加强宣传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3]的要求,一是坚持两个服务宣传导向,把宣传方针政策,提高退休职工对政策认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加强形势任务教育,把宣传企业改革、经营优化、维护稳定,让退休职工有更多的获得感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三是创新宣传方式方法,用好企业媒体平台及管理人员短信、微信服务。对于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印发宣传材料,扩大宣传受众面。
3.3.2 用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4]。按照核心价值观及公民层面要求,教育规范职工言行。一是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时代新风,恪守社会公德,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氛围。二是倡导老有所为,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家教,促进邻里和谐。三是发挥退休党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践行核心价值观体现在管理服务中。
3.3.3 优化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升退休管理水平是“三讲”实践的重点和目标。一是保持敬重之心、倾注关爱之情、常做务实之事,落实好退休关爱帮扶机制,开展上门服务、委托服务,让老同志享受到优质便捷服务。二是搞好党政融合、管理服务与政治思想工作结合。抓住中秋、国庆、重阳和元旦、春节等走访慰问关键时段,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三是念好管理服务“精”字诀。精通退休政策法规、制度规定;精准服务时间、服务对象;精心制定管理程序、服务流程;精细做好管理服务。编制《退休管理服务指南》,载明退休文化理念、机构设置、制度规章、工作流程等,便于退休职工学习查询。四是加强内部协调,畅通管理服务信息渠道,协同搞好退休管理工作;加强对外交流,获得有效帮助和支持。
4 结语
公司退休管理主动适应新变化,落实新要求,通过“三讲”实践活动,修身律己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尊崇法治依法依规开展管理;凝魂聚气尽职尽责服务,不断提升退休管理水平,为公司生产经营、改革发展、队伍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时
讲话[EB/OL].新华网,北京:2014年11月26日电.
[2] 王玉普董事长与集团公司老领导座谈[N].中国石化报,2015.
[3]钱均鹏,徐荣梅主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5:52.
【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办法】推荐阅读:
省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办法06-18
国有企业整体改制评估07-02
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06-28
国有企业改制调查报告07-11
切实做好国有改制关停并破和生产困难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09-14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工会工作的意见10-23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依靠职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10-01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通知 渝府发 2005 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