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在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7篇)
市长在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市长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6年7月
同志们:
在全市百万人民信心满怀全面建设繁荣富裕和谐新**的崭新时期,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的关键时刻,市经过充分酝酿和认真准备,决定召开这次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既是对全市各地上半年经济工作成效的检验会、展示会,也是对全市上下奋战下半年、全面夺丰收的动员会、鼓劲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总结上半年全市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部署下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动员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增强率先意识、机遇意识、拼搏意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创新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抢抓机遇,迎接挑战,锁定目标,奋力争先,立足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掀起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高潮。
昨天,市四套班子有关领导,各镇乡、园区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观了50多个项目建设现场,这些地方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和蒸蒸日上的发展前景令人倍受鼓舞。下面,我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部分:认清形势,迎接挑战,继续保持奋发进取的高昂斗志
善谋势者握全局。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最近国家及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以“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内容的宏观调控措施,这是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延续和完善,相比之下,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措施更为严厉。这一次宏观调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全面清理新开工项目。要求对今年以来新开工的项目,从是否符合国家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审核程序、用地政策、用地标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七个方面进行全面清理。对不符合要求的,该整改的整改,该停建的停建。严格审查各类拟建项目。对各类拟建项目在立项、规划、建设、环保、国土等方面严格手续审核,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严格限制过剩行业发展。从严控制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十大行业新上项目,提高环保、土地、安全、能耗、水耗、质量、技术、规模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
(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土地管理。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坚持有保有压、从严从紧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证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项目用地。加强对滩涂、废弃晒盐场、荒地、宅基地等土地的使用管理,国土资源部将制订专门的管理办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三)从严控制银行贷款投放。今年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整顿和规范银行各类打捆贷款,银行停止与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签订新的各类打捆贷款协议或授信合作协议。从严发放贷款的审查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发放贷款行为的查处力度。
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对我市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项目开工建设的速度可能受到影响。国家发改委已作出部署,加大对已开工项目清查力度,对报批阶段的项目严把手续关,新上项目特别是需报市以上部门审批的重大项目的难度将加大,前期推进速度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落户和开工。
2、项目用地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在2003年下半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前,我们抢抓机遇,争得了一批用地指标,加上沿海和沿江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我们对上一轮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感受不深。随着项目建设的全面推进,用地供求矛盾目前已十分突出。而今后较长时期内,国家仍将把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各种性质土地使用管理更趋严格。
3、部分行业政策准入门槛更高。国家对产能过剩的十大行业的发展,实行严格的审批管理。在这十大行业中,我市主要涉及纺织、电力、水泥等行业,其中电力行业审批权限在国家,审批程序本身较为严格规范,因此对我市影响不大。而我市纺织行业尚占一定比重,受宏观调控的影响,今后新上的纺织项目资金、技术门槛将被抬高,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纺织行业投资规模的扩大。
4、项目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基准利率的提高,使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投资风险也加大。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意味着从源头上控制银行发放信贷资金规模,信贷规模将进一步压缩。金融系统对十大产能过剩行业和热点行业贷款实行适时退出,上收审批权限,将对我市相关行业,特别是纺织业、房地产业的融资产生较大影响。国家清理和严格控制对城市基础设施打捆项目的贷款,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收储开发等财政还款的项目融资渠道受阻,甚至会影响城市建设的资金链,城建和土地收储工作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反复证明,对地方经济发展而言,宏观调控既充满挑战,又富含机遇。顺应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善于营造适应宏观要求的区域发展小气候,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就能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
1、宏观调控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内在动力。国家严控产业准入条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措施,将促使我市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使企业发展向优势行业、新兴产业转移,从而实现行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2、宏观调控为我市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提供了新机遇。当前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趋势仍未改变。在长三角地区,我市在各类发展要素上具有更为明显的比较优势。我市滨江临海,具有丰富的岸线资源和良好的港口条件,特别适宜临港、临江产业的发展;我市拥有丰富的滩涂等未利用土地资源,只要合理运筹、科学操作,就能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我市环境容量大,对部分有特殊要求的项目而言,落户我市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在宏观趋紧、土地等要素短缺、环保及安全等政策严格的条件下,有利于我市吸引相关项目的落户。
3、宏观调控为我市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创造了外部条件。机械电子、船舶修造、生物医药、新型能源等产业,凭借我市优越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在项目投入中占有较大的份额,而这些正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在坚持有保有压的产业政策导向下,这些项目有可能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扶持,占得更多的要素份额。
4、宏观调控有利于推动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外延型扩张为主,投入高、能耗高、产出低、效率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国家对土地、资金等要素的从严控制,将促使企业尽可能减少对发展要素的依赖,追求以高附加值、高产出、低投入、低能耗为特点的内涵型增长方式,从而加快我市经济集约发展的步伐。
总之,这次宏观调控对我市经济既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又将会带来积极因素,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必须透过宏观调控政策的现象,深刻理解科学发展的内涵,在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的基础上,善于捕捉加快发展的机遇。全市上下要以这次宏观调控为契机,转变思想观念,抢占发展先机,创新工作举措,以清晰的工作思路,良好的精神状态,高昂的拼搏斗志,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下半年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总要求,突出率先发展不动摇、锁定全年目标不打折、敢于直面矛盾不畏难、顶住竞争压力不弯腰、善于抢抓机遇不犹豫、把握工作重心不偏离、做到只争朝夕不懈怠、保持高昂斗志不厌战、坚持求真务实不漂浮、勇于争先进位不掉队,组织动员全市人民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创新破难题,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部分:锁定目标,突出重点,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聚焦一大中心。
聚焦项目投入中心,强势推进项目建设。以投资总量的不断增长,推动全市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以投资质量的不断提升,推动全市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投入实物工作量不少于140亿元。应对宏观调控新形势,在项目建设上要做到“四个更加注重”:
1、更加注重投入方向,把好项目准入关。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对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实际,千方百计引进对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做到“五优选、五淘汰”,即优选能发挥本地优势的项目,优选技术密集型的项目,优选附加值高的项目,优选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优选投资规模大的项目;淘汰中央明令禁止的项目,淘汰重污染的项目,淘汰工艺装备落后的项目,淘汰以圈地为目的的项目,淘汰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的项目。优化项目的区域布局,做到重大项目向重点园区集中、特色产业向特色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2、更加注重投入质量,把好有效投入关。千方百计提高项目的投资强度,按照项目的产业特点和投资强度要求,加强项目审核和开工后的监管,对“圈大投小”的项目,督促业主追加投入。引导业主增加设备投入的比例,运用国家进口设备抵免关税、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等鼓励技术改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先进设备投入力度。原则上,新建设项目设备投入比例不低于60%,技术改造项目不低于70%。继续鼓励标准厂房的开发建设,尽可能增加建筑密度和层数,对已建成的标准厂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落实项目进驻。
3、更加注重投入速度,把好项目落地关。对符合产业政策、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要抓紧开工;受拆迁等因素制约尚不能开工的,要限期取得突破,力争早日开工;已开工建设的项目,按照计划进度,定期督促检查,加快建设速度,争取早日竣工投产。市成立项目督查组和重大项目服务组,专门搞好项目的推进督查和重大项目的报批服务,各镇乡和园区都要相应成立专门的项目推进服务工作小组,全力做好项目的推进服务工作。下半年,特别是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在宏观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市发改委、外经贸局、国土局、建设局、环保局、安监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高度重视项目的报批工作,抓紧做好龙源和华能风电、宪成造纸、3G手机、零一重工、恒大国际等重大项目的向上报批及实施推进工作,力争早日开工。确保下半年新批超亿美元项目不少于5个,新批超千万美元项目不少于65个;新开工超亿元项目不少于15个,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5个,新开工1000万元—5000万元项目不少于150个。
4、更加注重有效产出,把好项目投产关。在抓好项目开工建设的同时,要抓好项目竣工、投产和达产工作,防止前紧后松现象。对已经竣工和即将竣工的项目,协调解决好资金、用工等矛盾,确保全年新竣工5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470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0只。
(二)主攻两大重点。
1、主攻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始终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利用外资实现了“撑杆跳”,外资总量得到了累积性跃升。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利用外资还处于总量扩张的初级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龙头带动、上下游互动、优势产业联动的良性格局,急需集中攻坚、奋力爬坡。一要加快推进大项目招商。要把引进大项目作为今后招商引资的首要目标,以“引进一个龙头型项目、培育一个特色板块、打造一个优势产业”为方向,瞄准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组织力量,分类招引,合力攻坚,力争在下半年有一批新的大项目落户。二要加快推进产业链招商。把招商引资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按照生态型、环保型、效益型产业发展要求,集中力量主攻具有强大牵动力和辐射力的大项目,引进产业龙头和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带动企业群,增强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三要加快推进个性化招商。结合我市已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战略性调整,把个性化招商作为吸引大项目的“法宝”和“王牌”,统筹整合好、宣传推介好、对接利用好我市的港口资源、岸线资源、土地资源等多种发展资源,选择最具发展潜力、要素资源最全、最容易形成集聚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努力形成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今年下半年,力争在引进临港工业、船舶修造、IT产业、生物医药以及风能、太阳能等产业项目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四要加快推进集中式招商。要集中精力到要素紧缺、项目承载力趋于饱和的资本密集区开展招商活动,提高招商引资“命中率”;集中优势兵力实行小兵团定向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对接率”;集中高素质人才加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提高招商引资的“向心率”。从现在开始到10月份科技节闭幕,大约100天时间,全市将组织展开宽领域、高频率、密集式招商活动,形成新一轮夏季招商攻势。市委、市政府将在上海、北京、深圳、日本、韩国、泰国等地开展系列招商活动。各地、各部门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精兵强将瞄准重点区域、重点客商,主动出击、广找关系、对接信息,加快洽谈一批意向项目,签订落实一批在谈项目,全面推进一批成熟项目,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确保百日夺标竞赛活动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主攻园区开发。推进园区建设,打造跨越发展崭新平台,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最有力的推动力量。下阶段,要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加速开发,做强“两区五园”载体,努力为加速发展增强承载能力。一要加快推进园区基础建设。按照塑造特色、创新体制、完善功能的要求,正确处理客观需求和适度超前的关系,建设规模和利用效率的关系、自我积累和适度负债的关系,强势推进“两区五园”基础设施建设。下半年,**经济开发区要完成基础设施投入不少于1亿元,**海洋经济开发区要完成3亿元,滨海工业园不少于2亿元,滨江精细化工园不少于1亿元,城北工业园不少于4000万元。二要加快推进园区功能提升。要突出“个性化、集约化、超常规、跨越式、可持续”的要求,实施错位竞争,差别化发展,加快园区功能布局的调整优化,加快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链化延伸,加快园区由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的转变。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要积极推进“二次创业”,突出提升园区功能,努力成为全市创新型企业密集、创新型产业密集、创新型知识产权密集、创新型人才密集的主要基地。“五园”要彰显特色,扩大影响,为全市经济发展多作贡献。乡镇工业集中区要发挥比较优势,注重集约开发。三要加快推进园区深度拓展。在进一步拉开园区框架的同时,要注重把园区开发的重点放在深度开发、提升层次、做精做优上。各类园区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合理利用土地,推进高强度开发、集约化发展,增加园区单位面积的土地利用率,促进产业集中、用地集约、要素集聚。要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整合优化发展的空间布局,坚持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科学招商、集约发展,不仅比招商引资的总量,更要比引进项目的科技含量,比引进项目的产出规模、单位能耗的高低、污染程度的轻重,把有限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提高投入产出率。四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各园区要强化“项目不开工等于没有项目”的理念,实施“一个项目、一名牵头领导、一个班子、一套办法、一抓到底”的推进办法,对项目信息抓跟踪、对意向项目抓推进,对在谈项目抓落实,对签约项目抓开工,对在建项目抓投产,全方位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和效益。10月底前,市经济开发区要确保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25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海洋经济开发区要确保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8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滨海工业园要确保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4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5个;滨江精细化工园要确保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城北工业园要确保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天汾电动工具产业园和启隆高科技生态产业园要分别确保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船舶工业带要全面完成长江北支入海航道工程,开工建设船舶工业带道路、供水、通讯和电网改造等基础工程,确保完成基础投入1亿元。要加快推进宏强船舶、东江船业、启亚船务等项目的建设进程,确保完成开工项目8个,竣工投产项目2个,完成项目投入20亿元。
(三)打造三大亮点。
1、以崇启大桥建设为契机,打造通道经济新亮点。崇启大桥是我市富民强市的“希望之桥”、“腾飞之桥”。下半年,要进一步加大跑部跑省力度,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力争在9月份拿到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要加强与上海方面的沟通,加快推进工程可行性研究,尽快与**省研究成果进行对接合拢,力争年内获得国家批准。尽快着手制定崇启大桥接线的拆迁方案和大桥农民新村的规划设计,力争年内全面完成大桥引桥沿线拆迁工作,力争年内大桥开工建设。与此同时,要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四横、四纵、两沿、两高速、一通道”的路网格局。下半年,要重点推进沿江公路中段26.8公里一期工程建设,10月30日前全部结束;东西段一期工程11月30日全部结束,南海公路二期工程沥青面层9月20日前完成摊铺,王海公路、吕北公路北段年内确保着手前期工作。崇启大桥和大交通建设的加快推进,打通了**与上海的大通道,为全面接轨上海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们一定要着力放大接轨优势,提升接轨层次,使我市真正成为**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苏中苏北接轨上海的桥头堡,获取率先接轨上海的发展优势和先发效应。一要加快产业发展接轨。根据上海生产力布局,把**放到上海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局中自我定位,积极呼应上海“三二一”产业发展方向和第二产业适度外移的布局调整,提高接轨上海的产业水平。要充分利用我市土地、人工和原材料等综合成本低的优势,与上海实现错位竞争,最大限度地吸引沪企迁移**,吸引更多的在沪企业将生产加工中心放在**。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大力开展沪启企业间的生产、技术、经营、资本合作,实施与上海的产业整合,实现联动发展。下半年,要确保引进来自上海的投资规模超千万美元或内资超亿元的重大项目不少于15个,引进来自上海的市外资金20亿元。服务业要积极参与“长江商贸走廊”的构筑,主动争取上海连锁经营的辐射。要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上海旅游业的沟通与合作,把上海都市游和我市江海风光游结合起来,形成两地对接、资源互通的旅游网络。农业要积极呼应上海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的趋势,按照市场化、多元化、特色化的要求,大力调优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城郊型、生态型、外向型农业,积极挂靠上海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进一步扩大我市农副产品在上海的市场份额。下半年,要确保在沪组织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不少于2次,增设农产品在沪销售网络不少于4个,新增主攻上海市场的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不少于5家。二要加快生产要素接轨。要充分倚借上海科技人才优势,加强对上海先进技术的引进,加快对上海科技成果的吸收,加速我市传统产业的改造。下半年,要吸引上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来启建立产学研基地不少于4个。要以人才智力交流为纽带,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吸引上海高校、科研单位人才来启服务;建立经济发展咨询制度,积极促成上海著名学者担任我市经济发展顾问;组织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干部赴沪挂职锻炼,实地学习上海管理经验。要积极推动我市金融机构、企业面向上海金融市场融资,直接吸纳上海资金。健全完善接轨上海的信息网络,加速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用征询体系等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三要加快体制机制接轨。要从解放思想入手,大力消除体制接轨的观念障碍,冲破思想观念上的长江天堑,强化融入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重点推进市场体制接轨、管理方式接轨、制度政策接轨,使思想观念、发展思维紧跟时代发展和接轨上海的节拍。
2、以**港开发为龙头,打造港口经济新亮点。绵长的江海岸线和广袤的江海滩涂,是我市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也是我市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我们要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港口条件和岸线滩涂资源,统筹建设、深度开发**大港,着力构筑要素承载的崭新平台,奋力提升沿江沿海开发水平。下半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以规划修编统领港口开发。根据港口开发研究的成果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修订完善**港开发总体规划、**港岸线总体利用规划、临港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和**港镇城镇建设规划。加强**港开发的基础性研究,重点开展好**港10万吨级航道的可行性研究和小庙洪水道定期观察研究,完成**港60平方公里边滩围垦物理模型试验和**港围垦物理模型边滩补充地形测量。二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港开发的优惠政策、扶持政策、奖励政策,制订岸线利用、旅游利用、陆域利用等相关政策,强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港开发。下半年重点抓好**海洋经济开发区2个5万吨级综合海运码头工程、大唐**港电厂东侧围填工程、**国家级中心渔港配套设施工程建设,做好**港小庙洪航道建设的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开日建设。三要以项目突破培植临港产业。组织编制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加大跑部跑省力度,争取重大项目的审批立项,做好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程。下半年,要全力推进大唐电厂早日立项,加快推进龙源风电项目建设进程,争取年底一期工程2.5KW发电,华能风电9月份开工建设,恒大国际会议旅游休闲度假中心10月底前开工建设,做好1500万吨炼油厂、120万吨乙烯工程等重大临港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及海上风电、巴西进口原油中转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下半年引进一批临港工业项目,总投资超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超5000万美元。
3、以城市建设为平台,打造城市经济新亮点。城市是信息、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的主要集聚地,城市建设是经济加速发展的引擎。要科学把握**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定位、产业定位、功能定位,大手笔推进城市建设,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一要做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经济承载力。按照“老城区精雕细琢出精品、新城区加快建设求突破”的工作思路继续大力度实施老城区改造,稳步推进新城区建设,全面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市区旧城改造要面貌一新,重点做好“一城九景”推进工程,全面加快工程进度;全力抓好引水治污基础工程,确保尽快让市民喝上优质放心的长江水,庙港河整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截污管网工程如期竣工;加快推进“四带二园”生态工程建设和城市道路框架工程,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加快城市康居工程建设,重点改造开发紫薇三村北侧地块、新法院大楼两侧地块、化纤厂地块等8个地块,对一些排水不畅、路灯不亮、设施不配套的旧小区逐步实施改造。新城区建设框架要全面拉开。按照基础先行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城区道路框架建设,重点实施公园南路、纬一路、纬二路、民胜南路等4条新城区干道工程,初步形成新城区核心地段8平方公里“三横一纵”的道路主框架。抓好新城区及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商贸中心、居住中心的规划设计,力争年内启动新城区行政中心建设。二要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经济的吸引力。通过城建招商等重要手段,加速集聚民间资本、外资资本、法人资本等社会资本投入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进一步落实城市长效管理措施,不断探索城市建设管理新体制,增强城市发展合力。进一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充分展现江海新城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文化魅力。三要繁荣城市产业,提高城市经济发展力。提升优化商贸流通业。突出商贸业招商引资,重点引进一批大型购物中心、品牌专卖店,促进商贸流通业向集约化、连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消费需求,集聚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加快培育商务服务业。重点推进博圣广场、北上海国际城、东方明珠、东方银座等一批酒店式公寓、商务写字楼的开发建设。积极引进投资机构、研发中心,形成集商贸办公、科技研发、居住文娱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商务服务平台。加快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评估认证、市场调查、家庭理财等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着力推进圆陀角风景区、**风情区、江海文化风情区等景区的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拳头产品,突出个性化,注重精品化,强调品牌化,精心打造生态游、文化游、乡村游、工业游,形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特色旅游为补充的旅游产品体系。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通过建立现代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全力加快港口物流枢纽建设;以“两区五园”和大型企业为基础,加快发展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和配送分拨中心;注重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培育壮大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
(四)实现四大突破。
1、加快规模扩张,在企业培大扶强上实现突破。坚持以重点企业为龙头,规模企业为支撑,壮大企业规模,扩大经济总量。一要扶重点企业,实现企业规模由“小”转“大”。要集聚一切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集中,最大限度地解决重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释放企业快速增长的潜力,从根本上改变我市重点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格局。市确定50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各镇乡、各园区也要确定各自重点扶持的企业,在服务和生产要素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至年底,全市要确保新培育亿元企业30家,“3个30最”工业企业产值总量占比要比上年提升4个百分点,其中30强工业企业产值总量占比要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二要强优势企业,实现企业层次由“低”转“高”。全力推进企业上市,突出抓好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采取培训、引导等措施,实行资本运作,实现跨越发展,风神空调要加快上市进程,**电子要争取年内在境外上市,实现我市上市企业零的突破。加快企业办园进程,重点推进**电子、**纺织、金双喜、韦恩益农、永银化纤等企业园区建设,年内再启动吉泰电工、迪皮茜电子、汇通螺丝等企业园区建设,使企业办园总数突破15家。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等形式,培养和建立一支新一代的企业家队伍,实现企业家队伍的新老更替,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水平。三要培规模企业,实现企业数量由“少”转“多”。紧紧咬住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50家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强服务和监控,加快一批在建项目的建设进程,促使其尽快投产,特别是要加快去年以来530只500万元以上竣工项目的投产达产速度,引导企业规范管理,确保其早日进入规模企业行列,不断壮大我市规模工业的总量。至年底,全市规模工业总量占比要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扩大创业群体,在推进全民创业上实现突破。全民创业贵在全民,要通过观念先导、政策引导、压力传导、技术指导,扩大创业群体,形成全民创业的燎原之势。一要引导百姓创家业。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农业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村城镇化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信息、技术服务为重点,扩大农民创业渠道。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引导鼓励城镇企事业在职人员和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充分利用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二要推动能人创企业。搭建创业平台,提供产业指导,发布创业信息,引导全市优秀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能人创办、领办民营企业。要增强规模企业的扩张力,鼓励骨干企业加强配套协作、广纳民间资本,积极进行二次创业,在骨干企业自身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催生出一批新的民营企业。要增强民间资本的爆发力,进一步开拓思路,畅通渠道,千方百计吸引、留住市内市外的民间资本,并积极帮助寻找投资机会,最大限度促使其转化为有效投资。要增强对外来资本的吸纳力,全力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使**成为吸引外来资本的集中地。三要鼓励干部创事业。要鼓励市镇乡机关干部示范创业,督促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着力培育创业主体,不断壮大创业队伍。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对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人员进行创业基础知识和必备能力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小企业创办者和自谋职业者。要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搭好社会化服务平台,促进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业要素的有机结合,帮助一大批勇于创业的人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
3、推动“三名(明)培育”,在强化科技创新上实现突破。创新是企业发展之魂。一要构建企业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以**电子、东盛科技盖天力、海四达、神通、风神、顺天等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成长型企业,力争创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及省级重点新产品20个;以**、风神等2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为示范,积极推进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力争新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以恒通电气ERp管理为典型,引导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载体,做大做强东盛科技盖天力的抗感冒药、盖天力药业的槐耳系列产品、宏慈药业的核苷类产品、双林公司的海洋生物系列产品等4大系列产品,重点建设**科技园、神通科技园、海四达科技园等一批高标准的科技创业园。今年力争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0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要达到20%。二要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以举办第四届**科技节为契机,引导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联合,重点实施太阳能光伏电池等10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快建设化工、医药、电子、电气、新能源等5个产学研基地。充分发挥“全国电动工具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心”的作用,加大技术应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科技信息、产品检测、质量认证、企业形象推广、技术和产品会展等多方面的服务,做精做优电动工具等特色产业。抓好科技信息中心等现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科技中介服务的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三要实施品牌培育工程。积极引导企业走品牌兴业之路,逐步从加工车间、贴牌生产向自主创新、自主品牌方向转变,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逐步打响“**制造”。引导拥有品牌的企业,发挥品牌优势,积极发展成员协作单位,努力拉长名牌产品的产业链,不断扩大品牌效应和规模。全市7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要制定商标培育计划,商标注册率70%以上,各行业龙头企业要制订创名牌计划,名牌产品申报率20%以上。
4、发展农村经济,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实现突破。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继续大力实施双“十百千万”工程,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确保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600元,增幅突破9%。一要发展高效农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以产业化形式组织农业,以企业化的办法管理农业,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农业,进一步加大“三资”开发农业力度,全力以赴发展项目农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强做特农业园区,全面提高高效农业规模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下半年,全市项目农业投入总额要确保7.2亿元,力争12.2亿元;新批注册外资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中高效作物面积在总耕地中的占比超过42%。二要推进劳务输出,扩大农民增收途径。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切实加强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三要繁荣二三产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大力发展壮大建筑、纺织服装、电动工具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四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增收环境。加快推进以农村公路、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要确保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90公里、桥梁181座,完成农村河道疏浚1450万方。与此同时,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农户收集、镇村清运、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确保日产日清。五要强化社会保障,落实农民增收保证。着力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保老人集中供养、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及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农村五大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人人过得去,力争人人过得好。六是实施联动帮扶,形成农民增收合力。动员市、镇、村三级干部,全力实施三级联动结对帮扶工程,每人重点帮助一个困难户,扶持一个示范户。
(五)破解五大瓶颈制约。
1、破解思想瓶颈制约。当前区域经济竞争十分激烈,加上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矛盾和困难。这就更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突破思想上的瓶颈制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当前,尤其是要注意克服以下几种思想状态:一是麻木不仁,我行我素,无所应对;二是无所适从,一筹莫展,消极厌战;三是借故懈怠,无所作为,得过且过;四是左顾右盼,优柔寡断,错失机遇;五是自我减压,不求争先,甘于平庸。实践证明,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思想瓶颈制约是最大的制约。宏观调控是对我们各级干部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工作作风、精神状态的考验。越是宏观调控,越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以加快发展消除宏观调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抢占先机,赢得全局,才能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2、破解政策瓶颈制约。突破政策瓶颈制约并不是闯政策的“红灯”,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顺应宏观调整微观、把握宏观突破微观。一要研究政策。这次宏观调控核心是对投资的调控,要切实加强对与投资相关的产业导向、项目立项、环境评价、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工商注册、贷款投向等政策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制订既符合宏观又适应**实际的政策体系。市发改委和重大项目推进服务组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项目审批过程中既不违反法律法规,又简单易行的项目手续办理程序。市外经贸局、环保局、建设局、国土局等部门都要制订相应的应对政策和措施。二要用足政策。充分利用这次宏观调控对鼓励发展的领域在资金、土地和其它方面的政策扶持,加大跑部跑省力度,争取上级更多政策支持。三要勇于探索。就是对政策、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或者具有灵活性的条款,要善于探索,敢于突破,创造性地贯彻落实。
3、破解土地瓶颈制约。用地指标不足是制约我市经济跨越发展的主要瓶颈。各地各部门要千方百计通过盘活一批、节约一批、争取一批、开发一批等办法,切实解决用地难的问题。盘活一批,就是继续清理倒闭企业、撤并学校、停用粮库、废弃收花部、江海老堤等闲置土地,挖掘最大潜力,通过开发标准厂房、吸引民营企业投资等方式,转化为项目建设用地。节约一批,就是对目前投资强度不到位的企业,督促追加投入,对“圈而不用”、“快圈慢用”的项目,督促其限期开工,无开工意向的坚决收回。争取一批,就是对一批国家鼓励发展、投资规模大的重大项目,加大跑部跑省力度,争取取得额外指标。开发一批,就是充分利用我市的滩涂资源,加大后备土地的开发使用力度。这是破解土地瓶颈制约的根本性措施。下半年,要确保恒大国际会议旅游度假中心项目、滨海工业园拓展区工程项目、大唐电厂东侧围垦项目全线开工,围垦总面积4万亩。国土资源部即将出台对滩涂、废弃盐场、荒地的使用管理办法,针对这一新情况,要加快围垦手续的办理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对使用围垦江滩建设的一批船舶项目和精细化工园使用新围垦土地的项目,要完善手续,抓紧开工建设。尚未开工的一批重大船舶项目,要督促近期开工。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4、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资金供应上的主渠道作用。宏观调控是对信贷总量和结构的控制,对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内部考核和运行效益的要求,自身积极性并不因宏观调控而减弱,关键在于项目是否合规和质量的优劣。因此,要进一步协调好银企关系,加强信息沟通,通过向银行推荐优质项目、优质企业、优质产品,提高信贷规模和质量。金融部门在宏观调控面前,要更多地从支持地方经济和自身效益出发,积极向上争取指标,做大贷款的盘子,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变通,适度放宽可投放贷款的企业和产品类型,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发展多种运作方式、针对不同对象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重点工程提供贷款担保。积极探索建设资金的多种融资途径,强化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理念,合理运筹好城市土地、滩涂资源、岸线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大胆采用BT、BOT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5、破解劳动力瓶颈制约。随着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多和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当前劳动力和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日益明显,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要通过政府、社会和企业多个层面,协力解决这一问题。劳动部门要针对我市劳动用工状况,与省内外劳务资源丰富的地区,达成合作协议,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入输出机制。组织人事部门要与上海等发达地区建立高级人才的信息交流机制,为我市引进和培养紧缺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劳务中介机构的作用,培育和完善健全的劳务和人才市场。建立以市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多种办学形式为配套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育体系,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训等方式,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企业转变用工观念、拓宽用工途径、健全用工机制、稳定职工队伍,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以优质的教育培训人、以良好的环境留住人。
市长在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刚才, 虎军同志代表市长联席会办公室总结了今年工作, 布置了明年工作, 我完全同意。我感到在各成员市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 市长联席会在今年确实做了非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环渤海区域合作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此外, 各主任城市的市长特派员和《渤海早报》、环渤海房地产商会的负责同志也作了发言, 发言都很好, 看得出大家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 都作了充分准备。听了大家的发言, 使我更加体会到大家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的信心、决心, 我感到各市、各合作组织在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方面都有很多好的思路和举措。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支持市长联席会工作, 共同努力, 将2010年重点工作完成好。
下面, 我想借这个机会, 谈几点体会。
环渤海区域合作成果逐步提升奠定了合作发展的坚实基础
1. 规划引领, 完善机制。
2009年环渤海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都不约而同地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北京市提出:发挥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等优势, 找准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的定位, 加强与周边省区市的联系沟通, 拓展交通、能源、水资源、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联合与协作。天津市提出:推进与北京的科技合作, 建立京津、环渤海等旅游合作机制。河北省提出: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 务实地推进与京津的合作, 多领域、多层次与京津对接。山东省提出:实施“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辽宁省提出:要把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建设成为辽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山西省提出: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 接受京津地区的辐射, 形成产业互动。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大力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这充分显现出环渤海各省市区融合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积极姿态, 为助力区域统筹、实现环渤海经济腾飞提供了战略保证。
2.产业先行, 重点突破。
在交通合作方面:根据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备忘录, 京津城际快速铁路、京津高速公路二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京津同城化效应进一步显现;已建成通车的海滨大道把天津港、黄骅港、京唐港、秦皇岛港四大港口连接起来;正在建设的塘承高速公路连通了天津与河北承德、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北部;津宁高速公路是沿线区域进入天津及国家高速公路网最便捷的通道。在口岸合作方面:天津口岸优势延伸至内陆省区, 已建立了11个无水港, 其中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了北京朝阳陆港、平谷港, 石家庄内陆港, 以及内蒙古包头、巴彦淖尔、二连浩特, 山东德州, 山西侯马等。在科技人才合作方面:组建了环渤海高校科研联盟、环渤海区域人才协作联盟, 一年一度的环渤海人才智力交流会, 已经成为区域人才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朝阳产学研合作对接模式的成功推广, 搭建了区域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平台。
3.行业推动, 资源整合。
环渤海企业合作促进会、环渤海16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环渤海信息联席会、环渤海媒体联席会、环渤海医院管理联席会、环渤海节能协会、环渤海人才协作联盟、环渤海房地产商会等区域社团组织积极发挥作用, 合理整合了区域人才、科技、项目、资金等方面资源, 促进了区域经贸交流, 推动了专项领域深度合作。
4.会展升级, 增加内涵。
高水平地召开了一批区域内大型会展活动, “津洽会”、“融洽会”、“PECC博览会”、“夏季达沃斯论坛”、“呼和浩特民族商品交易会”、“鲁台经贸洽谈会”、“廊坊国际经贸洽谈会”、“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德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各市来津召开的投资环境说明会和项目推介会等, 会展平台日益成熟, 经贸活动成果显著, 环渤海向世人展示了其魅力所在。
影响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
1.区域制度建设问题。
一是纵观国外区域合作的成功实践, 都是以制度融合为基点, 进而实现一体化发展。如《欧共体共同条约》是欧洲一体化的基本法律基础之一, 在此框架下, 欧盟成员国也制定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体系。英国工业布局法、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和地区再开发法、日本土地利用计划法、振兴地区法等, 在促进当地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 尽管我国也先后制定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框架和体制机制, 但真正上升到法律层面的规范性文件还没有形成, 有利于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的法律制度环境仍需进一步建立健全。二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 国家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相继获批实施, 而“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和“环渤海区域规划”虽已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并着手编制, 但至今尚未批复实施。三是环渤海各省区市虽然都认识到区域分工与合作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但受利益多元化制约, 在合作目标上还存在着差异, 都力求以现有的资源要素优势, 来实现最大化利益, 而缺乏从全局发展的高度、从自身实际的角度, 去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规划, 缺乏必要的规划衔接,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自为政、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等问题。
2. 区域产业平台建设问题。
环渤海地区由于长期条块分割, 产业的同构性较为突出, 除北京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以外, 其余五省区市第二产业均成为发展重点。在支柱产业方面, 有4个省市选择电子信息、石油化工, 有6个省市选择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另外, 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冶金、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由此造成区域内部产业配套水平相对较低, 产业融合度不高, 合作范围局限于产业链的低收益环节, 很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零配件区域没有形成配套, 科研成果也难以近距离扩散。究其原因主要是环渤海地区缺乏产业梯度转移、对接合作的有效平台, 产业链协同发展思路、扶持产业合理布局政策、产业聚集区载体开发建设等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3. 区域服务平台建设问题。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终极目标。由于环渤海各省区市资源禀赋差异、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定位不同, 因而形成了融资、科研、教育、基础建设等公共服务环境的差别, 存在着共用共享、互动发展的巨大空间。
4. 区域组织平台架构问题。
相对于比较成熟的区域合作组织管理体系, 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 虽然成立较早, 但合作交流层面仅限于城市级, 省市更高层面战略协调机制尚未建立;部门之间协调推动专项领域合作机制尚不完备;行业合作网络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合作机构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区域合作组织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着力构建六大服务管理平台努力开创环渤海区域合作新局面
下一步环渤海区域合作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让度的基本原则, 紧紧抓住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契机, 以京津冀核心区为核心, 以辽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两翼, 努力构建六大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推动和促进环渤海区域协调发展。
1.构建制度对接平台。
一是加强区域协调立法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制基础。下一步, 从国家层面, 要在现有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框架的基础上, 加紧研究制定推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 进一步明确我国重点发展区域、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内容和发展模式。从地方层面, 环渤海地区各省市也要研究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 对环渤海地区发展定位、目标任务、协调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职责等做出明确规定, 构建起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二是加强规划统筹。区域发展, 规划先行。要联合推动京津冀都市圈规划获批实施, 在此基础上, 抓紧启动环渤海区域发展规划, 从区域全局角度合理布局重大产业项目, 积极开展交通网络、生态环境共建, 并联合争取将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统筹实施, 最终达到省区各自利益与区域整体利益都能实现最大化效益的最佳结果。三是加强开放、规范市场环境的制度建设。要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基础信息互联互通、市场监管信息共认共享、市场监管措施及市场应急保障处理联动等方面有效机制, 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法制环境。四是加强区域信息互通网络建设。要进一步发挥已建成的“环渤海区域信息网”作用, 建立面向区域的产业发展、科研开发、人才培养、劳动用工、商贸流通等信息专网, 减少信息壁垒, 实现信息互通, 进而形成区域决策联动的格局。
2.构建交通网络平台。
以快速而稠密的交通网络为“轴”, 延伸拓展战略空间, 紧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京津冀北、辽中南和山东半岛等地区, 可尽快形成以通勤铁道为轴线的交通通道, 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和功能互补。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基础上, 积极推动环渤海地区签署《交通合作备忘录》, 定期召开交通合作联席会议, 加强具体项目的对接。一是构筑陆路交通网络。要加快津保、京张、京唐城际铁路和京石、京沈、京沪高速铁路建设, 推进省市陆路交通网络的有效衔接, 促进区域内要素流动, 增强经济活力。二是构筑港口合作网络。要构建区域港口协调机制, 推进港口间互为集装箱喂给港和船舶挂靠港, 共同打造区域港口产业群, 提升港口经济竞争力。要依据各地区优势, 建设专业化港口, 形成良性竞合格局。要鼓励港口企业联合投资、相互参股, 开展专业码头联建联营, 推进港口资源有效整合。三是构筑航运合作网络。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既是我国北方的货运中心, 又是我国北方地区与世界特别是东北亚地区进出口贸易中转的集散地, 随着空客A320、大造船等一批大项目在津建设或投产, 进出口贸易量激增, 可以争取比照浦东国际机场设立综合保税区。同时, 加强环渤海区域各城市机场间的合作, 适度增开区域支线航班、增加班次, 为进一步密切区域合作创造条件。
3.构建产业合作平台。
一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园。要以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为重点, 布局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创意研发等高新技术示范产业园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要围绕辽宁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建设和山东“一体两翼”开发建设, 坚持轻、重工业并重,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基地和家电、食品、轻纺生产基地。要充分挖掘山西、内蒙古的资源、能源优势, 大力发展以冶金、能源工业为重点的重化工业, 促进环渤海区域不同省市在各自优势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在延伸产业链条中寻求更多的分工与合作机遇。二是联合设立重点产业扶持发展基金。环渤海区域各省区市按照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 出资共同设立重点产业扶持发展基金, 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指导目录, 以产业发展基金为手段, 通过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技术支持等多种形式, 积极引导各类产业项目向特色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重点示范产业区聚集。各省区市也要结合地区特色, 鼓励产业在区域内相互转移和承接, 京津地区要加快产业外溢和能量释放, 冀、晋、蒙地区要鼓励现有企业调整升级,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分行业建立区域企业发展联盟。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同一产业领域的企业共同组建发展联盟, 对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 整合资源, 共享信息, 协调关系, 联合建设重大项目, 联合发展龙头企业, 联合打造知名品牌, 形成竞合共赢的发展局面。
4. 构建科研服务平台。
一是构建产学研对接平台。进一步拓展延伸朝阳产学研对接模式, 推动建立跨地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的对接联动机制, 组织关键技术协同创新, 集成科技资源, 共同开拓市场, 积极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发展。二是构建重大科研成果协作平台。加强区域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 开展重大课题联合攻关, 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联合举办国际、国内的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会展活动, 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的技术转移与合作。建立健全区域技术交易市场的互通互动机制, 使区域内各类企业共享科技成果信息、技术对接服务和技术产权交易。三是构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着力开发建设一批高新技术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等创新载体, 为科技成果孵化提供基地和服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信用担保机构, 建立银行信贷风险分散机制, 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政策支持, 增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活力。四是构建科研人才服务平台。在人才服务政策、人才市场监管、人才信息共享、资格证书互认等方面, 加强多边协调与合作, 逐步形成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人才大市场和人事服务体系。制定人才分类开发计划, 在各个领域引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5. 构建金融支撑平台。
一是建立区域金融服务平台。在京津冀跨区域票据自动清分系统实现同城交换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票据流通范围, 推动票据市场一体化。在环渤海区域更大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市场及各类金融市场, 探索实现银行储蓄跨省市通存通兑, 加快环渤海跨区域金融资源流动的步伐。二是建立区域融资支持平台。充分发挥渤海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和各类产业基金、股权基金作用, 积极推进“银园”、“银企”合作, 推动建立重点项目的融资担保制度。要完善区域产权交易机制。要进一步整合区域各地产权交易市场, 争取建立环渤海证券场外交易市场, 为区域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产权交易及投融资活动创造条件。三是积极推动区域金融机构融合。推动建立各省区市政府、人民银行、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的联系和信息沟通机制, 激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和跨区域经营活动, 推动金融机构间开展相互持股、业务合作、人才交流, 共同营造环渤海地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6. 构建组织管理平台。
一是建立中央支持协调机构。建议成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 环渤海各省区市主要领导参加的区域经济协调机构, 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布局建设。二是建立区域省市高层协商决策机制。建立高层领导定期会晤制度, 五省二市主要领导每年定期会谈一次, 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沟通、扩大共识, 并步调一致采取措施。随着条件成熟, 成立轮执主席制度, 轮流承办, 共同商讨、确定、研究问题, 共同制定合作发展规则。三是建立职能部门协调落实机制。建立健全环渤海地区统筹发展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 制定议事规则和例会制度, 形成良好的协作与分工机制, 推动落实高层决策成果, 合力改善区域内的政策、制度和服务环境, 建设相互衔接、规范协调、高效运转的市场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建立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推动建立跨区域的行业商会, 将区域同一类型的企业组织起来, 充分利用同质企业的商缘、情缘, 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专题对话和协商。
市长在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对于桂林市的旅游工作,不仅仅旅游从业人员高度关注,全国全区也给予高度关注。今天的旅游工作会议,也是桂林市最大的专项工作会议之一。我们经常说,桂林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一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近20万人。从这点看,桂林市的旅游业要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人数上讲,已经看到端倪了。从过去的一年,桂林市在旅游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来看,也实现了这一点。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扎实工作,桂林旅游业在过去一年取得新成绩
新成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旅游经济的角度来讲,过去的一年实现了新跨越。无论是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还是旅游收入占GDP比例上,都实现了新跨越。去年自治区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我们是218亿元,约占全区的五分之一;入境旅游人数约占二分之一。从旅游经济角度来看,桂林旅游无疑在全区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从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角度,在过去的一年也取得新突破。无论在旅游景点景区建设,还是观光度假休闲以及农家乐的发展方面;无论是县域旅游,无论是人数、人次,还是旅游产品多样化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阳朔、兴安获得一等奖,龙胜、资源、恭城应该是第二梯队,其他县的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三是在旅游标准化建设方面,在过去的一年取得新成绩。去年,阳朔作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农业休闲会议也在阳朔召开),兴安乐满地作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两个试点,在过去的一年,为全国旅游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四是在旅游市场、旅游秩序和旅游队伍建设方面,过去的一年也取得新成绩,为桂林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五是在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上,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最值得肯定的。作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载体,也是重大基地,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去年7月正式动工。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桂林市旅游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去年桂林市几大重要的、事关桂林旅游事业发展的重大活动,自治区都专门派出领导参加。世界旅游城奠基仪式,郭声琨书记、马飚主席亲自参加奠基和揭幕。第二届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石生龙,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余远辉,自治区副主席高雄等领导亲自参加开幕式。过去的一年,桂林旅游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特别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的推进,都因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旅游局、博览局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和直接参与的部门和单位,特别是一线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导游等辛勤工作密不可分。对于过去一年全市旅游事业发展和旅游产业所取得的成绩,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的会议,表彰了去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县区及旅游先进集体,通过表彰和奖励对旅游业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桂林旅游发展,我们尽管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于一些突出的问题,大家讲得比较多。在这里,我再简要讲一下。
1、随着形势的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许多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现在无论有没有旅游资源的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旅游,由此带来资源配置和游客分流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多方竞争的环境下,怎样争取更多客源来桂林旅游,是我们在旅游人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已意识到并多次强调这个问题。去年实现旅游人数2700多万人次,对于全市总人口只有500多万人的城市来说,容量已经很大了。今年还提出了旅游人数按照10%的比例增长,实际上,从城市游客容量来看,已经有一定的局限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怎样在这么大的游客量的基础上提升旅游的效益和质量,这是我们客观存在的问题。
2、随着形势的发展,旅游景点景区的建设在旅游产品结构上还不尽合理。不少旅游设施和旅游景点景区,有些老化了,有些设备比较陈旧,服务标准跟不上,这也是我们在旅游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3、我们面临着旅游市场竞争、新的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开发和老的景点景区老化等问题,创新手段的方式方法和政策扶持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亟待改善和加强。
4、桂林作为最早开放的一批旅游城市,在旅游体制机制和旅游市场管理上还需要完善理顺。这也是全国老的旅游城市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和突破的瓶颈问题。所以,满意度调查都会集中在这些旅游对外开放比较早的、旅游名气很大的城市上,而不是新兴的开发一两年的城市。正是由于我市旅游开放早、旅游发展比较长,我市在旅游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不足和漏洞会更容易发现。事实也证明,我们确实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漏洞。
5、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城市,在旅游人才培养教育等方面,虽然资源很丰富,但是跟形势发展的要求和旅游产业需求,还是有欠缺的。
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对桂林旅游有新的认识,要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加深入研究,抢抓旅游发展机遇,更好地发挥优势。只有这样,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桂林旅游业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才能抢占旅游发展高地在广西率先建成旅游强市。
二、抓住重点,实现桂林旅游事业发展的新突破
刚才讲的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扎实工作,使旅游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面对过去的成绩,我们既要认真总结,更要坚定信心,抓住重点,使桂林旅游事业和旅游产业在新的一年有新突破。关于这一点,我重点讲三个方面。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二是全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特别是推动世界旅游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实现旅游市场管理新突破。
第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国家旅游局在此基础上专门下发了通知,提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要与文化等相关产业大融合,形成相互繁荣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国家旅游局的通知强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充分说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我市2008年提出“文化立市,旅游兴市”战略,把文化工作和旅游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几年旅游发展的实践和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充分说明,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国家旅游局的通知要求,全国旅游业要站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旅游业,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项工作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播功能,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承功能,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激发功能,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外交流的优势。今年,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重点,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通过旅游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旅游文化共同发展的格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可见,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推进,对桂林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精神,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的大融合。
在最近召开的文化与旅游结合工作座谈会上,大家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有些是我们正在做的,有些是需要加快发展的。大家提出,一是要打造旅游系列品牌,打造旅游演艺产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引导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二是要加快推进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举办文化旅游项目推介,提升文化旅游企业档次和文化品位;三要深度开发旅游工艺品,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的推广;四要积极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人才。这几个方面是今年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需要突破的重点,这也是桂林市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桂林旅游资源有文化、历史、山水、民俗等等,要很好地梳理,在这个基础上,升华细化4条发展轴带、打造三大特色产品、三大水陆游线、七大旅游品牌等。旅游发展要评说论道,需要召开专题研讨会,旅游产业发展更需要我们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第二,要全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世界旅游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工作,去年做了很多努力。关于《总体方案》,国家方面正在论证。从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来看:第一个方面要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出台,第二个方面要把工作重点转到不等不靠,按照现在已经制定的政策内容,先行先试。去年,市国土局在积极争取旅游产业用地试点城市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今年我们拿到了试点城市。这个试点城市,对旅游事业和产业发展、旅游用地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这就是不等不靠的一个例子。如果要等到政策都批下来再去做,那就晚了。我们必须借鉴兄弟省、市在旅游建设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既要积极争取上级给我市正式批复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同时今年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加快试验区各项工作先行先试上来,不等不靠,加快我们自己的工作。第三个方面是世界旅游城建设。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按照“一点三星三区”规划及27个功能区,按照这样一个集旅游发展之大成的规划加快建设。我们相信,在全市共同努力下,世界旅游城的建设将会为桂林市今后旅游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第四个方面,要按照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世界旅游城规划建设要求,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这一点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旅游事业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
第三,要切实破解漓江保护与发展难题,保护好桂林旅游这张中国名片。要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切实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难题。最有代表性的,是漓江景区。去年国家旅游局检查了一些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及旅游景区,特别是5A级旅游景区。大家看到了,有一些城市的旅游星级宾馆饭店已经摘牌,一些5A级景区已经明令限期整改,包括炒的最厉害的嵩山少林寺景区。去年内部通报的,就是漓江5A级旅游景区。内部通报内容针对几个方面:漓江游览秩序,主要表现在游船硬件设施和服务标准没有达到要求;漓江水域管理,主要是竹筏、河道挖沙及沿岸景观破坏的问题,还存在飞钩挂船的现象;漓江游览码头建设管理标准化方面,还没有达到要求,老化、陈旧,不符合5A景区要求。去年8月份开始,我们对漓江5A景区进行了专项整改。尽管取得一定成效,市政府领导也多次去国家旅游局汇报工作,得到国家旅游局认可,但是按照5A景区标准,有些方面还是没有做到。今年要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要求,按照桂林市打造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下大力气提升旅游市场的秩序和质量。
一是要创新管理体制。整合涉及漓江景区的市、县(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能及行政资源,明确管理主体,推进漓江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开发、利用、经营等一体化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漓江景区管理条块分割,责、权、利不清的问题;二是要全力推动漓江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漓江流域旅游的经营管理力度,调整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充分照顾各方利益;理顺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做到标本兼治、疏堵结合、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管理规范、奖惩并举等等,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要在确保旅游安全的前提下,解决漓江沿岸农民走发展旅游致富的问题;三是要健全漓江景区行政执法体制。要按照刘君书记的指示,“码头和游船整改由交通局负责,杜绝河道挖沙由阳朔、雁山两县区政府负责,竹筏问题的解决由阳朔、雁山两县区党委、政府负责”,“对漓江整改会议决定的事项要一项一项抓落实,涉及到的各部门和阳朔、雁山两县区必须无条件执行,谁影响5A景区谁负责”。今年,要在继续深入实施科学保护漓江六大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漓江景区旅游秩序管理的力度,力争今年在漓江景区管理秩序和管理体制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解放思想,强力推动旅游业取得新发展
1、要以抓项目促进旅游业新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做了专门部署。进一步抓好落实规划,推动发展,把项目作为载体,抓紧抓好落实。特别是对旅游试验区、世界旅游城、各县区在旅游项目建设上,要加快推进。在投资导向、招商引资、基础建设、资源整合、市场推广等方面充分发挥项目的推动作用。旅游产品开发要坚持高品位、高起点,通过高水平规划设计,突出特色,提升品位,规划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和具有一流水准的精品项目,扶持发展一批乡村旅游、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把我市旅游资源打造成自然景观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的旅游胜地。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支撑能力。加快桂林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旅游专用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对外集散辐射能力。要坚决杜绝资源浪费,今后凡涉及旅游的建设项目,在发改部门立项前应先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自治区旅游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有关部门审批属于旅游发展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应当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使之符合旅游行业的相关标准要求,避免非标准化建设和同质化建设,确保资源合理利用,规范行业发展。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宁可不开发。各县区、各相关部门一定要目光高远,绝不能为了各自的地方利益和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要加强旅游项目储备。广开项目源,建好项目库,超前谋划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拉动作用强的旅游项目。对旅游项目要实施动态管理,搞好定量、定性分析,选择那些增值性高、成长性强的好项目优先立项、优先开发。
2、要以转变方式推动旅游业新发展。全面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验,首先就要转变桂林旅游的发展方式,老城区以创新为主,新城区以项目建设为主,各县区以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主。一是要做大做强产业主体。旅游市场主体是旅游业的根本。引导扶持旅游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方式做大做强,重点培植一批龙头企业。促进旅游、餐饮、酒店实行产业集群式、品牌化发展。引导旅行社向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旅游业,引导社会资金向符合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领域投入,充分发挥旅游业拉动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作用。着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水平、能力、素质,大力推进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要发展一批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温泉康体、文化创意、养生疗养等新兴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智能旅游和旅游电子商务,鼓励开展旅游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网上支付等在线服务,积极申报“国家旅游信息化试点城市”,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二是要全面提升城市中心区旅游吸引力。进一步配套完善市中心区的文化旅游元素和休闲服务设施,把一些景点景区、街区串联打包,在桂林城打造“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使之成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载体和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提升桂林城市中心区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要做好旅游活动策划;四是要创新旅游营销模式。针对旅游是典型的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特性,创新营销手段,全面提升桂林旅游推广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整合全市旅游行业资源、文化资源、外宣资源和新闻资源,全市联动、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提升桂林旅游的知名度。继续加强“联盟营销”这一新的营销手段,加强与航空公司、境内外旅游机构的营销合作,进一步发挥好境外桂林旅游大联盟的作用,联手做好桂林旅游营销推广。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提升桂林国际影响力,借力拓展境外旅游市场。
3、要以增强合力推动旅游业新发展。旅游业关联性强、牵涉面广,发展旅游仅仅依靠旅游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能和特点,找准切入点,抓住突破口,从不同途径、不同层面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发改部门要重视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拟定年度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和基本建设计划时,优先将旅游项目列入重点项目行列,积极争取旅游项目资金;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旅游资金;建规部门在城镇规划建设的时候要结合旅游发展,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在环境营造、建筑立面控制等方面满足旅游发展的要求,城乡风貌改造要融入旅游元素;国土部门要支持旅游建设用地的使用,重点支持世界旅游城建设用地,同时加大景区土地收储力度,筹措发展资金;交通部门要将旅游公路建设优先列入规划,抓紧做好重点景区道路立项,加快在建旅游公路建设;金融部门要对旅游项目建设给予信贷扶持;宣传、文化部门要将旅游宣传作为外宣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旅游宣传和新闻报道,对我市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加强和指导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农业部门要加强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人事、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劳动部门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市、县两级旅游局作为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工作的主动权,与上级主管部门搞好沟通,与同级部门搞好协调,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全力支持和配合旅游工作。全市上下形成部门齐抓共管、扶持旅游产业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市长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今天,市委、市政府今天召开全市金融工作会议,总结2005年金融工作,安排部署2006年金融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客观评价金融工作,切实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5年,全市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实施金融改革,努力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改善金融环境,金融业运行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存款规模达到214.72亿元,增长13.75%;贷款规模达到113.46亿元,增长4.7%;股票、债券、基金交易额38.56亿元,增长3.1%;实现保费收入5.89亿元。全年金融运行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金融市场改革以及金融政策调控体系改革先后启动。建行、中行、工行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加快,省农村信用联社XX办事处挂牌成立,全市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达1.67亿元,获得中央银行专项票据支持2.28亿元,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稳妥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城市商业银行进展顺利,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建立。金融机构经营历史包袱得到了有效化解,各项减负增效政策资金共计达到5.8亿元。
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执行。2005年,全市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信贷资金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通过调整授权授信,调整存量,加大对国家限制行业贷款投放的控制,全力保证重点项目、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三农”的资金需求,中型企业新增贷款2.46亿元,农业新增贷款3.51亿元。
金融业稳健运行。2005年,全市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同比大幅提升,全面实现盈利,赢利额达1.47亿元。化解不良贷款工作成效明显,实现“双下降”,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03亿元。金融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加强,各金融机构的案防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上议事日程,保护金融债权,建设诚信体系日益得到社会重视,金融运行外部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维护金融稳定的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反假货币、反洗钱工作机制有效运作。
金融服务不断创新。市农发行积极推动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的签订,促成省分行与市政府在全省率先签订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已对18户企业发放贷款3.01亿元。市工行获得总行、省行授权,率先在金融系统和全省工行系统推出了小企业贷款业务,建立了小企业贷款中心。市寿险公司启动“振兴农村寿险市场”试点工作,拓展了新业务。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得到更新,大额支付系统在4月份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资金汇划“零在途”,日均处理跨行交易4600万元。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服务等电子银行业务得到较快发展,银行卡受理环境进一步改善。积极酝酿改进对中小客户群体的综合金融服务,为企业办理票据、信用证等非贷款融资达1.83亿元。银政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共谋发展,在政策导向、工作部署、情况交流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金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信贷投放持续少增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和制约,存贷差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贷款难状况未有效改善,金融投放的软环境未得到根本好转。2005年,全国贷款增长13%,全省贷款增长9%,我市贷款仅增长4.7%。我市金融总量在全省倒数第八,仅占全省总量2%左右。二是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制约未突破,改革任重而道远。三是连续几起金融案件给金融业安全运行和内部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四是积极探索建立金融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金融整体功能作用不够。
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经济是金融赖以生存的基础,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二者是互相依存,荣辱与共,唇亡齿寒的关系。经济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支持,金融的发展要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金融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始终坚持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正确处理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确保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在XX经济发展上,在促进发展中解决好金融自身的风险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一)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金融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
第一,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XX。政府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推进工作;银监局和人民银行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发挥基层央行职能作用,加强协调,牵头组织有关方面宣传金融政策、普及金融知识、介绍金融业务,引导企业和公众不断增强诚信意识,推动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要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全面推动企业资信评级工作。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金融债务,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因此,要增强主动培植意识,无论是政府有关部门,还是金融机构,都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帮助企业完善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为,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能力。银行要为培植信用企业做出努力,培植信用企业就是培植银行自己的市场,只有企业发展了,银行的业务才能扩展,金融部门应该上升到这个高度来认识,积极开展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工作,制定并实施企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有效办法。
第二,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加大对失信者打击力度,维护金融资产安全。由于存在“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赢了官司输了钱”等问题,金融机构通常以提高信贷准入条件或不放款、少放款来规避,这与我市经济发展的强烈资金需求形成明显的反差。没有发展就没有效益,从发展的角度看,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司法部门要从XX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在加大对金融案件立案、审判、执行力度的同时,可建立和实行对金融案件集中审结制度,依法加大对金融债权司法保护的力度,改善金融司法环境,为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提高银企合作效率。担保难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突出问题。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具有诸多的先天不足,既难以达到信用评定的等级标准,又缺少足够足值的抵押物品,建立和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是解决其融资难的有效途径。要将加快组建主体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的担保机构,促进信贷投放。担保机构要结合金融生态建设和金融安全区创建等活动,建立基本客户群,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发挥更大作用。要进一步规范担保机构经营行为,加强担保机构的行业指导和风险监管。
(二)加强金额机构自身建设
要坚持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切实把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作为金融员工的自觉行动。要切实加强对我市经济、金融运行规律和运行中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努力增强落实货币信贷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是人民银行要积极稳妥地发改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扩大信贷投入能力。要积极推进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加快社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严格内部管理,强化风险控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三)落实金融改革措施
银监局和人民银行要积极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资金支持和监督工作,密切关注改革的全过程,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做好央行票据发行后的兑付考核工作,确保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顺利进行。银行业监管部门要提高监管水平,继续抓好不良贷款双降工作,要通过有效清收不良贷款和防范新的不良贷款风险,使辖区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切实提高银行信贷资金利用率,支持经济发展。各国有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股份制改造的要求,加强风险管理,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银行、证券、保险机构要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服务手段,更好地服务于XX市经济发展。
(四)加大信贷投放和结构调整力度
今年,我市信贷投放总的要求是:全市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9.08亿元,增长8%。各金融机构要围绕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牢固树立金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重视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以“大金融”的视野、市场化的理念、务实性的措施,找准金融与支持经济的结合点,通过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信贷存量、优化增量,促进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配合,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要继续支持扩大投资。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投资成为拉动发展的主导因素,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全国人均投资6776元,全省人均投资3956元,我市仅为2157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4.5%,投资的差距导致了发展水平的差距。当前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够。本轮宏观调控有保有压、有紧有松,我市的多数产业和项目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是“保”的对象。我们要把宏观调控看作XX快速发展、乘势而上的机遇,抓住扩大投资这个关键,继续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支持扩大投资,促进XX跨越式发展。
二是要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在支持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方面,要紧紧围绕实施“2153”工程,集中信贷资金,支持重点建设项目,满足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促进银行改善信贷结构。金融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提前介入项目,参与项目论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资金需求,主动寻找商机,对于符合支持条件的好项目,大项目。
在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方面,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改善信贷管理和服务,适当下放贷款权限,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授信效率,客观评价企业资信状况、信用等级,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目前,中小企业正处于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发展时期,亟需金融机构、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不解决,不但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金融机构也失去了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就是因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推动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则经济发展、金融机构的发展都将进入一片新天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金融机构要深入研究企业状况、大胆拓展业务,改进服务,创新机制。不以企业规模大小作为贷款条件,不以企业所有制性质决定信贷取舍,积极支持满足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热情指导还达不到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把培育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作为优化信贷结构、控制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要不断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方式,设计符合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资金需求的信贷产品。建立与小企业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努力实现货币信贷政策与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协调一致。
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要深入研究金融机构如何服务“三农”的政策措施,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在支持招商引资企业方面,要把安商、亲商的政策通过我们的金融服务工作体现出来,对招商引资项目,希望金融部门提供信贷、支付结算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今年,我市要新引进5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在支持再就业方面,要继续扩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有效缓解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此项政策落实,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体现着党和政府对下岗再就业人员的关怀。相关银行要和劳动保障等部门主动配合,结合信用社区创建,进一步抓好落实。
三、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推动金融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要处理好发展与监管的关系。发展是目的,监管是手段,监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人民银行和银监分局要做到以监管促发展,抓住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促进诚信建设、防范金融风险、为金融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等关键环节,尽职尽责,大胆监管。特别要注意规范引导民间借贷。民间资金是我市的一支重要而活跃的资金力量。据统计,目前,我市民间借贷总额约为12亿元左右,这是一笔巨大的潜在资源,要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民间借贷管理经验,积极研究制定充分利用民间资金的政策措施,在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间资金对活跃民间经济活动的积极作用。
二是要处理好金融服务与自身发展的关系。金融业作为服务行业,其存在的价值应该体现于能否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也是金融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金融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各金融机构必须加快发展,尽快做大做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充分利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良好经济环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金融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是处理好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各金融机构要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各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资本、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积累和准备,夯实基础,严格管理,防范风险;要着眼长远,坚决制止恶意竞争、误导公众等方式扰乱金融秩序。倡导先进的金融文化,形成与XX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环境相适应的金融供求结构,为长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市长在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做好全市项目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2010年项目工作简要回顾
去年,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争取和建设力度,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同比增长46%,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项目资金争取成效显著。全年共争取各类项目76个,资金9.8亿元,同比增长12.6%。二是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市65个重点建设项目,竣工25个,完成投资19.4亿元;在建37个,完成投资36.7亿元。三是重大项目库进一步充实。编制完成了全市“十二五”规划项目储备库,入库项目507个,规划投资总规模达1354亿元。四是项目建设平台得到夯实。编制完成了开发区总体规划和20多个重点专项规划,工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进一步增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征地拆迁难、融资渠道窄、协调推进慢等问题,依然是制约项目建设的重要因素;前期储备项目研究论证不够,策划包装水平不高,影响了重大项目的争取;项目结构不尽合理,精品项目不多,还缺乏真正能支撑产业发展的大项目。这些问题与困难,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和克服。
二、今年项目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1— 今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也是我市“夯实基础,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项目作为发展的载体、增长的支撑和工作的抓手,能否实现“开门红”、取得新突破,对于加快推进我市跨越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全市项目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抢抓机遇,全力以赴上项目、增投入,以项目促投资增后劲,以项目保增长促发展;通过策划争取一批、启动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推进我市项目建设和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目标任务是: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增长29%;争取重点项目79个,争取中央、省投资及各类专项资金10亿元;抓好84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计划41亿元;前期推进项目64个,总投资规模34.4亿元。
三、突出四个重点,明确项目工作的主攻方向
1、积极争取一批重点项目。围绕今年国家3826亿元重点投资范围,中央和省一号、二号文件投资导向以及常规项目,结合我市“十二五”规划项目库,加紧做好相关项目的编制、申报和争取工作,力争有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国家、省投资计划。
——农田水利方面:重点抓好汉江干流城区堤防、江北中型灌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出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项目的争取工作。
——工业技改方面:重点抓好东发曲轴、万年纱业技改、环宇 —2— 康明斯凸轮轴、双力平衡轴、十诚汽配、锦华精铸等技改项目资金的争取工作。
——基础设施方面:积极做好丹江口新大桥、丹土一级路、丹陶高等级公路、环库公路等项目的争取工作;争取“汉西”高铁规划经过我市城郊,并设立站点。
——生态环境方面:包括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防林工程和公益性国家生态健康示范区等项目。
——社会事业方面:继续做好民生保障、教育、卫生、计生和廉租房、政法系统建设等项目的争取工作。
2、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今年全市安排了84个重点项目。各责任单位按照“跟踪项目抓签约、合同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竣工”的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加快推进,确保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围绕百亿工业园区建设目标,筹资10亿元,完成12750亩土地收储及场平工程;加快东风移民工业园、广深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和丁家营、浪河等园区建设进度;做好城区企业“退二进三”、“出城入园”项目的服务工作。
——围绕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尽快开工志诚公司制动器、远翔公司温冷锻件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兴重工钒冶炼、开泰激素深加工等项目,确保万年纱业技改、环宇康明斯凸轮轴、双力平衡轴、丹
—3— 传公司二期等项目年内竣工投产。
——围绕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力争武当峡谷漂流和太极峡景区“五一”开园迎宾,库区旅游中心港主体工程年底基本建成,阿里山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中国画院、养心域等项目力争上半年开工;围绕“一江两山”景观带建设,做好均县镇“均州古镇”、六里坪天力环保和野菜岛等旅游项目的规划实施工作。
——围绕交通设施网络建设,抓好丹土一级路、汉丹铁路电气化改造、库区旅游中心港、六均路改造升级等项目,确保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做好丹江口新大桥前期准备工作,争取环库公路上半年开工,习均大桥确保上半年通车。
——围绕加快新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新城区路网,4月开工白果树沟路,武当大道北段、方山路、郑州路、槐荫路等项目年底前要完工,加快行政中心迁建和行政事业单位“组团式”建设。
——围绕旧城改造和功能完善,列入上半年开工建设的丹江大道、人民路和均州二路黑化亮化,沿江大道和汉江集团幼儿园路,金岗山公园改造,沙陀营北路铁路新市场和跃进门、丹二巷市场改造等市政工程项目,年底要全部完工;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和天然气管道项目年底要竣工;积极推进老城区危房改造步伐。
——围绕汉江经济带规划实施,抓好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长防林工程、中小流域治理等项目,争取库周垃圾处理厂、汉江沿线土地整理等项目上半年开工,习家店、浪河、均县镇污水处理厂上 —4— 半年完成可研批复。
3、全力做好项目投融资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资金是保障。我们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好项目建设资金制约问题。一是要大力争取上级投资。多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的项目符合国家政策和投资导向,大多数都能争取到位。为此,我们要对国家和省的各项政策和投资重点,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及时掌握各类信息,早争取、多汇报,确保今年争取各类专项资金10亿元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二是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融资作用。继续加强政府、银行、丹投公司之间的多方合作,尤其是对政府推荐的重点项目,丹投公司要采取“一个漏斗向下”的方式,发展和壮大公司实力,为扩大再融资奠定坚实的基础;积极促进金融部门与担保公司、投资者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信贷投放,争取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三是要努力促进民间投资。今年,国家将出台新一轮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省里也将出台相关办法。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深入分析制约我市民间投资增长的主要矛盾,研究和提出具体措施,深入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努力激活我市民间投资,吸引更多的外地资金投到丹江,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4、按时完成移民内安项目建设。今年我市农村移民市内安臵涉及12个乡镇办(区)、107个村、380个组,建房安臵移民41504人,总投资达到40多亿元;必须在5月底以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
—5— 用地治理,9月底完成房屋建设,12月底以前完成搬迁入住及土地分配到户。相比外迁,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时间更紧。我们必须把移民内安建设项目作为全市项目工作的重中之重,合力攻坚,快速推进。一是要强化组织动员。落实乡镇主体、部门配合的责任制,组建强有力的工作专班和骨干队伍,全力以赴,全员参与,迅速启动136个移民集中安臵点建设,加快6个城集镇、60家工矿企业和全部专业项目的迁复建工作,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工作任务。二是要整合项目资金。加强项目整合和资金调度,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意见,把所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到移民乡镇、移民安臵点,扎实做好房屋、道路、农田、水利和村庄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移民安臵区建设成为精品示范工程。三是要提供全方位服务。市直有关部门除了继续派人参与移民“驻村包点”工作外,还要根据工作职责,全力做好宣传发动、规划评审、项目招投标、建材供应、质量监管、交通运输、维护稳定等各方面的服务工作,积极为移民内安工程建设做出新贡献,努力实现移民内迁安臵“搬得出、稳得住、快发展、早致富”工作目标。
四、强化四项措施,确保全年项目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1、强化工作责任落实。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专班、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要求,落实项目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制定具体的进度安排计划,列出时间表,倒排工期,该开工的要按期开工,已竣工的要及时验收,—6— 坚决杜绝“半拉子”工程、“马拉松”项目。
2、强化部门协调服务。市发改局要牵好头,做好项目的储备和申报等工作,积极加强协调和联系,研究和提出项目推进的有效措施和建议;项目责任单位要加强对项目工作的全程管理,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相关部门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积极为项目工作提供优质服务,严肃查处和严厉打击各类违纪违法行为,努力为项目单位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3、强化项目监督管理。要把国家、省投资和本级筹资项目列为监督管理的重点,严格落实工程项目“四制”,严把资金管理关、工程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项目资金运行安全。两办督查室和市项目办要加强重点项目的督办检查,及时跟踪、定期分析、及时通报、限期整改,确保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和按时完成。
4、强化绩效考核奖励。严格按照《争取项目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做好年终目标考核评价工作,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各部门抓项目、跑项目、上项目的积极性。
市长在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同志们:
这次农村工作会议十分重要。财才,正中同志做了重要讲话,稍后裕锋同志还要做具体部署。下面,我就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问题讲些意见。
刚刚结束的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把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放在“着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
面,这就抓住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所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的农业综合产出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土地、生产资料、机械和人力投入的多少,也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和农业抗灾能力的强弱。当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得意尤为重要。第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粮分安全始终是悬在我们头上的“一把剑”。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我市的情况也是如此,去年我市粮食增产虽然创历史新高,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提高,农业持续稳定增产的基础并不牢固。无论从近期还是长远、从农业自身发展还是从国民经济全局看,加强农业综合生能力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都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第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还得不断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只有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结构调整才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农业内部的文章才能真正做足做好;只有不断改善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使农民进一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多形式、多层次转移,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第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互为依托、互为基础、互为前提,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我市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差,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经营管理粗放,不仅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而且制约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为此,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总之,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节点,是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既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够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既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可以说,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夯实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做好了这项工作,就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繁荣。因此,我们一定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下功夫把这项长期管用的基本工程搞好。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市要重点加强四个能力建设。
一、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提升产业竞争能力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近几年,我市重点培育了粮食产业、畜禽乳产业和长白山特产业三大农业产业,现在看,这三大产业基础好、潜力大,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升竞争能力。粮食产业,核心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单产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这是农民增收的客观要求。同时,要跳出粮食抓粮食,在畜牧业和特产业上下更大的功夫。一是大力推进畜牧、特产业的专业化经营。当前,我市畜牧业和特产业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是专业化水平低,积累能力低,采用先进技术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也低。因此,必须推进经营方式的变革,大力发展专化经营。畜牧业要重点抓好“三户、强乡、小区”建设,特产业要重点施“”工程,在专业化、规模化上取得突破。二是突出特色化布局。发展畜牧业和特产业,很重要的一点是突出特色,树立品牌。对一个地方而言,可能适合搞多种产业,但不能面面俱到地去发展。要选择资源最有特色、农民最有经验、产业最有基础、市场最有潜力的产业,集中力量去发展,这样就可能取得较大突破。如果每个县(市)区都能形成一、二个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优势的产业群体,全市的畜牧业和特产业就会形成“大气候”。三是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制约我市畜牧业和特产业的快速发展,有生产上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市场开拓问题。我市的畜产品和特产品,能不能大分额的占领国内大市场,特别是打入国际市场,已成为这两大产业能否实现突破的关键。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市场问题,在大力开拓两大市场上狠下功夫,拉动畜牧业和特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提高加工转化能力
农产品加工能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优势,把吉林市老业基地建成新型工业基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于这
样一个能够牵动我市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产业,必须举全市之力加以培植,扶持,使其快速发展。这里我强调“三个突破”。一是在项目建设上实现突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总量不够、实力不强是个突出矛盾,要谋划和实施一批项目,同时,以项目为载体,形成一批区域产业群、粮食加工要抓好燃料乙醇、沱牌玉米示范区、双飙薪玉米特强粉、万吨大豆无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重点
项目建设,使其早日建成、投产、达标。畜禽乳深加工是我市的薄弱环节,需要解决好市场和资金运作问题。目前,国内已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高、品牌较响的加工企业,要依托我市的资源优势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支持政策,争取把他们引进来投资。在长白山特产品加工方面,目前大的项目不多,产业群体也没有形成,要进一步加大项目策划力度,尽快把“长白山”品牌打响。二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现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当前要特别重视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产业园区)农户”的模式,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和覆盖能力。要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合同契约,合理界定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严格规范各方面的经济行为,处理好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三是要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上实现突破。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重点要向农产品加工业转移,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
三、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
科技进步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最具决定性的关键措施,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性措施。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当前,要注重解决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知识更新问题,解决好人才“上浮”问题,创造人才“下沉”的良好机制。三是积极引进和消化农业新技术,每年都要重点推广一批对增产增收作用显著的重大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四是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要集中精力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园区建设和抓点示范的办法,组装农业新技术,带动农民学习应用推广新技术。五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要搞好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促其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四、提高基础建设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是提高和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当前,要在推进农业“四化”建设上加大力度。一是水利化。要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一批蓄、引、灌、排等水利工程,解决抗灾能力不强的问题。二是农机化。要加大新机具的推广力度,推进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进程。要抓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以典型引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政府资金扶持为导向,多层次、多渠道、多无化的投资机制,有效吸引和筹集资金,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快速提高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标准化。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大推行准化生产的力度,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要加强市场监管和信息服务,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要强化农业重点领域标准的实施,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监测。市级要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县级要成立检测站,同时要抓好农业标准化队伍建设,抓好专业人员的培训,争取用年的时间,初步形成用于农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要抓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信息化示范试点建设以及信息员的培训。同时,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使我市农业信息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市长在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7
一、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的奋斗目标,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围绕两条主线、把握三个维度”的基本思路,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度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一是“两基”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市40个区县实现了“两基”目标,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工作督导检查。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总结表彰会上,我市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并受到表彰奖励。陈至立国务委员对我市“两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重庆的做法很好,主要是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成效显著”。二是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8.63万人,在校生达51.77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4.5%。三是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全市中职招生20.2万人,在校生达到50万人,校均规模达到1400人左右。全面完成中澳职教项目。四是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渝高校共招生约19.03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6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新增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8个。目前,全市共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3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大学城新增入驻高校2所,累计达到7所,新入住师生3万人,累计达到8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5%。
(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初步形成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二是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市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4.15亿元。三是深入推进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启动了高校学分制试点工作。开展了中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试点。在4所高完中开展普职融通改革试点工作。四是深入推进课程及教学改革。全市中小学生使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扎实推进中职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五是稳步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加大中招考试内容改革,继续降低考试难度、缩小考试范围、调整学科分值,首次实行政治、历史学科合堂、开卷考试。体育考试以30分计入总分。扩大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首次将市级重点中学统招计划按不低于10%的比例均衡分配到学校所在区县的初中学校。完成4所高职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实施高考信息属地化管理改革。
(三)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一是以增强实效性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课程德育为基础、队伍建设为抓手、德育活动为载体、德育网络建设为保障的“和谐育德”工程全面启动。二是以创新工作方式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三是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主办了19项全市大中小学生体育比赛等多项活动,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一等奖25个。
(四)队伍建设扎实有效
一是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师队伍。特设岗位教师计划实施区县扩大到10个,招聘人数1153人。在1万多名农村代课教师中招聘公办教师7593名。开展了定向招聘农村边远地区公办小学教师工作,拟招聘教师1596名。二是以实施人才工程为载体,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全市教育系统共有22人获市级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7人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增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三是以规范行为和表彰先进为抓手,深入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发了《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在第23个教师节期间,表彰了一批全国、市级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退休教师李明素获得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小学教师石元英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四是以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广泛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高校新师资培训。首次举办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基本功大赛。在全国率先制定并试点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
(五)教育管理规范有序
一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中小学违规补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学生到校、离校时间逐步规范。规范了中职招生秩序。规范了民办学校设置。开展了改制学校整顿清理工作。二是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继续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县”活动。认真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共查处乱收费案件221件,清退违规收费166.51万元,处理责任人80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成效显著,对教育收费的举报投诉较2006年下降了20.72%。据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调查,老百姓教育费用支出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三是安全稳定工作切实加强。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启动事故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制。开展了校园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整治活动。妥善处理群体性集访事件400多起,有力地维护了教育系统的稳定。
(六)教育公平有力推进
一是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共补助资金9700万元,惠及学生21万人,对43.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女童实行“零学费”入学。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800万元,资助5133名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生。率先在全国实现中职学生资助“全覆盖”,重庆籍所有中职学生均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惠及中职学生33万人,资助“五类学生”11万人。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方式,资助大学生10万人,资助金额达1.1亿元;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贷款5669万元;对22.4万名大中专学生实施物价上涨临时生活补助,金额达1344万元。二是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召开了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黑板改造、农村中小学饮水、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等6大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受益师生达350万人。三是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顺利入学。扩大接受农民工子女学校数量,妥善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全市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扩大到332所,接收农民工子女达22.5万人。
(七)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科技氛围进一步浓厚。成功承办了200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和第一届全国高校科技创新论坛,扩大了我市高校科技工作的影响。二是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高校共有28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批准立项。在渝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重庆市科技奖76项;申请专利840件,发明专利占全市的30.7%。四是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市教委与西永微电子园区签订了产学研互动合作框架协议。在渝高校与全市90%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校企联合承担了48.9%的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合作组建了一批很有实力的研发和生产实体。共建了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完成分析测试样品近30万件,服务新产品开发、科研项目1800余项。五是职业培训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6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0万人次、再就业人员培训8万人次、移民培训15万人次。
(八)自身建设逐步加强
一是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加强教育系统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协助市委组织部充实或组建了有关高校领导班子,对直属单位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二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分工包项责任制,强化了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全年,市教育纪工委和各高校纪委共受理群众举报347件,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2件,给予24人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党员21人,县处级干部10人,涉案金额482万元。三是“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通过“作风建设年”活动,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明显提高。四是教育法制建设得到加强。《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已于200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
过去的一年,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到市级各部门,从一线教育工作者到社会各界,都给予教育极大的重视、关心、支持和帮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市委汪洋书记、王鸿举市长、黄奇帆常务副市长等领导心系教育,不仅在全国“两会”期间专题汇报教育工作,还经常深入教育工作第一线视察,多次对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非常关心。在去年12月21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薄书记特别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要求,倡导认真读书,倡导调查研究,倡导深入思考,强调抓好学生军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今年1月上旬,薄书记在库区调研时专门谈到教育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是一条好路子,有没有技能,就业状况大不一样。中职和高职学校可以作为组织就业的平台、基地”。1月15日上午,薄熙来书记又前往重庆大学城视察了重庆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在视察时,薄书记对重庆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重庆教育是过去五年重庆的一大亮点。薄书记肯定了大学城建设取得的成绩,认为校区规划合理、设计科学、环境好、布局好。薄书记说,重庆市的工作重点就是落实胡总书记的“314”讲话要求,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希望高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市委、市政府也会加大力度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快地赶超一流大学。
领导的关心、关怀,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中央及重庆50多家新闻媒体共刊播重庆教育新闻报道4328篇(次)。2007年11月教育部新闻办组织中央10多家主流媒体教育采访团到重庆采访教育工作,对重庆教育给予高度评价。新华每日电讯称:“这是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
二、2008年我市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是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力提升教育的发展水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和谐教育、满意教育上取得新突破,成为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重要支撑,发挥重庆教育在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辐射作用、示范作用。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全市教育工作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继续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围绕两条主线、把握三个维度”的基本工作思路,处理好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的关系,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处理好眼睛向下与境界向上的关系,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开拓开放上下功夫,在谋求突破上下功夫,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思维、改革的勇气来推进全市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一是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农村学校校舍维修补助标准。2008年秋季实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龙头,从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手,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基本均衡。三是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注重质量,办出特色,形成风格。新增市级重点中学8-10所。四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指导和支持服务工作,努力推进“班班通”。
(二)以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一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扩大单校规模办学效益。建立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评估机制,对评估不合格的实行红黄牌预警和退出制度。到2008年底,全市中职学校保持在310所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50万人左右,校均规模达到1700人左右。二是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路子。组建汽车、农业、卫生等3个行业引领型职教集团。以万州、永川、江津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组建以地方产业为支撑的3个区域网络型职教集团。三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弹性学习制度,推进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建立技能人才需求监测系统,科学调控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改革。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设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建设县级职教中心1个。建立一批适应工学结合、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资源共享的产教实体。五是强化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开展国家级和市级社区教育试验区(县)创建工作。开展对各类学习型组织评估工作。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六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建立企业“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农民工培训机制。围绕我市劳动密集型的建筑、环卫等产业,新建2个农民工培训集团、4个农民工培训基地。
(三)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是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首届重庆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文件和政策,建立重庆高等教育季度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质量工程”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为抓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市属高校计划招生15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6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4%。大学城入住学生总数达到10万人。四是不断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加强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学科点建设,加大博士授权点建设力度。五是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重庆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和西南大学“211工程”建设,争取更多有条件的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加强多科性和单科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六是进一步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大学城与西永微电子园区的互动发展,探索高校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软件园及服务外包基地合作的有效模式。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七是大力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举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论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制定《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课程德育指导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重庆人文精神教育,实施“和谐育德计划”。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骨干研修和全员培训,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三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健全教材审定机制,形成我市主流教材,规范教辅管理。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进一步调整中小学生上课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是深入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开展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加分和综合素质评价加特长进行录取的试点。把市级重点中学不少于30%的统招计划指标均衡分配到辖区内的初级中学,逐步建立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招生制度。深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开展高等职业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五是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美育工作。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启动学校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试点。
(五)以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把师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二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点做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落实工作。推进学校岗位设置改革工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三是加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训。启动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对农村新转、新聘教师开展上岗和新课程通识培训工作。启动中职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补充新机制。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认真开展区域内城乡教师任职交流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实施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和农村职业学校紧缺专业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五是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六)以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制定《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意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二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规范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科学定位、形成特色。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和科学决策。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完善学校自律和监督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机关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依法落实国家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规范化管理。要按照黄奇帆常务副市长在民办教育座谈会上提出的10条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措施和要求,抓紧推进,争取有所突破。五是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工作。六是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要按照薄书记在全市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抓好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继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认真排查并及时整改薄弱环节,切实维护教育系统持续稳定。
(七)以认真解决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资助工作。健全义务教育就学保障机制,加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认真落实中职学生“普惠制”和“五类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部属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以及入学绿色通道等资助制度,继续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全面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二是保障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全市新增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50所。三是巩固招生“阳光工程”成果。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加大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完善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四是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学校或重点班的规定,认真研究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八)以实施“固本强基”战略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一是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在全市教育系统不断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巩固和发展“作风建设年”成果,加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三是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市长在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副市长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25
代市长在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17
副市长在全市春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08-09
副市长在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29
陈刚常务副市长在全市医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02
市长在全市交通会议上的讲话08-01
张剑飞市长在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5-18
市长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13
副市长在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