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2024-07-30

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精选8篇)

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1

新坝中心学校2015-2016学自评报告

新坝中心学校

为了迎接县局督导评估检查,我校依照县教育局和督导室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均衡发展工作,组织开展了自查自评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自评机构

学校成立自评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齐镇

副组长:程子玉

成员:吴应苗、檀应生、叶苗松、檀长苗、陈结和、曹广电、檀江雄、郑结应

二、基础性主要工作及目标达成情况

(一)规范办学

1、目标达成情况:

严格执行上级招生政策,实行六周岁入学,做好学籍的及时上报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收费政策,实行收费公示。除营养餐学生自筹资金外,学校未违规收取任何费用。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齐开足课程,课程管理和实施进一步规范,校本课程逐步成型。

学校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育策略,坚决杜绝体罚学生;教师无有偿家教行为;实行全面的科学的评价,检测频率适度,作业量适中。

2、开展的主要工作

(1)规范招生行为方面

严禁招收不足龄学生。整个招生及编班过程做到公开、透明、规范。在学生入学后,及时完成学籍电子注册,同时按要求做好学生变动及普及资料更新工作,目前学生学籍管理的制度健全。

(2)规范收费行为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各项政策,实行收费公示。

(3)规范课程开设

我校坚持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课程设置开课,不随意增减科目;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坚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倡导课程多样化。

(4)规范教育行为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坚持以表扬和鼓励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以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列名次或安排座位,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

(二)队伍建设

1、目标达成情况:

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得到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得到完善。

2、主要工作

(1)致力于师德工程建设:开展身边的师德典范评选、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评选“最美乡村教师”。

(2)开展青蓝结对工程。重视中老年教师的示范作用,以老年教师的言传身教,带动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

(3)外出培训,回校展示。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引导教师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努力抓青年教师授课、说课、评课等基本功,专人专管,量化考核。我们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专项培训和通识培训,学历提高培训、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外出培训、现场观摩与实践,骨干教师对教师的二级培训、网络与图书资源等多种形式开展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校本培训活动,使教师真正做到了研究教材和学生,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学校设置专项资金加大骨干教师外出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促进全校教师共同进步。学校根据需要和教师专长等合理设置岗位,确保了新课程在我校的全面实施。

(4)课题研究,提升水平

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以课题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总结反思能力;开展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加强加强了教研组的建设,强化了听评课工作。

(5)科学配置小学科教师。学校重视小学科的建设,实行专业配置和转岗培训及教师兼课的方式,解决小学课的日常教学师资欠缺的难题,通过适度的教学研究,提高小学科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

(三)学校常规管理

1、目标达成情况:加强了对师生的德育教育,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学校环境进一步优化、美化和文化,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一年来未出现大的安全事故。

2、主要工作

(1)落实校委会的研究和学习制度,坚持每周一集中研究和学习,教师每周集中学习一次;举行了教代会选举,落实民主管理。

(2)成立财务管理领导小组,统筹财务预算、审批和结算工作,坚持财务公开。(3)狠抓教学反思;

(4)向规范管理和常规管理要质量。强化月度的以村小为单位的自查,突出中心学校的期初、期中和期末的全面督查的效果,并辅之以专项检查项目的落实。在教学常规管理检查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计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的专项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务处还联合其它科室开展薄弱学校、薄弱年级的教学指导工作,大面积提高村小教学质量。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学科教学过程过程的监督,确保教学质量;继续开展薄弱班级及学科质量监控;严格执行“作业书写规范”,开展书写竞赛活动;开展“班班通”资源应用培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拓学生眼界;开展课堂教学评比和展示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毕业班教学质量月度监测,开展其它学科质量抽测;体艺学科质量检测和体艺学科教学观摩和研讨;设立学科教学质量转差奖,致力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开展计算能力竞赛,提高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

(5)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对教学工作的支持辅助功能,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我校建有图书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微机室等功能室,仪器、设备管理规范,符合要求,设有兼职的图书和仪器管理人员,账目清楚,制度齐全,摆放整齐、干净、有序。技术装备能够满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为师生成长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6)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杜绝事故发生。学校安全坚持安全监管和安全教育并重;坚持家校联系,社会监管;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结合;坚持全员教育。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安全教育周活动,每年一次的安全教育月也认真组织实施并力争落到实校,每学期发放《给家长的一封信》,利用寒暑假对学生进行家访,不定期召开接送车司机会议。学校还结合重点安全时段,开展专项安全教育。在学校资金紧缺的情况下,还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监控设施的修理、安全器材的更新、学校围墙等的修缮。学校建立了校长---二级机构和各村小校长---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三级校园内安全教育和防范网络,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并利用各种会议强化安全意识。学校每学期还举行一到两次安全逃生演练,提高学生应急处置能力。

(7)加强后勤管理工作

1、学校进一步完成中心学校本部标准化建设,实现三丰小学的美化、文化工作。完善另外几所村小和幼儿园的校园安全和文化建设工作。

2、主要工作

(1)根据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结合学区实际,在学区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

(2)投入资金对龙口小学、余山小学进行整体文化建设,同时三丰小学操场和,绿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3)完善和规范所有学校的教室文化布置及校园平整、图书、电脑等硬件的添置。

(4)完善中心学校各种功能室设施的使用制度,提高使用效率。

二、自主发展主要工作及目标达成情况

(一)发展意识

我校重视自主发展工作,积极组织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规划的制定经历了几上几下、不断完善的过程。学校首先召开行政班子和村小校长会议,布置学习任务,接着召开全体教师会,动员广大教师积极为规划的制定工作献计献策。编制文本工作也是集合了各校管理人员的智慧,文本编辑完成后,又召开教代会会议,听取广大教师对文本的修改意见。可以说,现在的文本基本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智慧的结晶,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目标达成可信!

(二)发展态势

1、发挥党团组织、家长委员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每学期的支部会、支部扩大会及党小组会议,都要讨论研究学习规划和发展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学校规划实施的重视程度。学校重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力量,中心学校和各村小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非常强。

2、认真组织实施教师评价工作。开展教师师德互评和学生评教工作。

3、坚持随堂听课诊断与阶段性监测评价工作相结合,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平,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差班进行随堂听课和诊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强化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性。学校要求教师按课表上课,出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各村小的月度自评有序有用。

5、重视班级管理工作,这项工作由德育处组织实施。结合已经申报的“诚信教育”特色和“书香校园”项目,认真开展班级文化布置,班级读书活动,认真组织诚信班级、美好教室。美好办公室的评比工作。

6、教研组活动丰富多彩。学校一如既往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组活动,像校本研修课、教师优质课、教学开放周、外出汇报课及课题研讨课等大多由教研组组织实施,活动成效显著。

7、认真组织教师考核评比工作。学校坚持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实施教师评价和考核工作。评价又方案,考核有程序,结果有公开。

8、学校环境进一步优化。经过了标准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和均衡发展验收的准备工作,学校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教室、办公室粉刷一新,学生的创造性在学校文化布置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校园的整洁度空前提高。学校看起来更像个学校了!

9、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我校一直重视师德工作。根据学校“诚信校园”特色建设和学生兴趣特长教育需要,开展教师特长展示和比赛活动,比如运动会、趣味运动会、乒乓球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参与教职工篮球赛等。

10、教研活动成效显著,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备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质量有了保障。

11、学校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计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

12、定期组织班主任交流和培训,学校在这方面也舍得会钱。本学年先后三次组织三十人次赴合肥、安庆、扬州等地参加版主任培训学习。并组织第二次培训。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13、德育工作有声有色。我校的德育工作和学校的特色发展项目相结合,通过少先队得到有效实施。学校利用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家长会及国旗下的讲话等平台,深入开展德育教育,每周一次的班会,每月一次的队会都得到很好的实施,学校先后举行诚信签名、拒绝零食签名多次;先后开展写好字、说好话、做好人系列活动;先后组织普法讲座、安全讲座多次;先后组织捐款一万多元,激发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诚信学生的评比每学期组织一次,起到了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的体格,培养爱劳动的情操。

学校还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布置了温馨的留守儿童心灵氧吧,聘请培训回来的有一定经验的老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还请了县内知名的心理专家来我校开展心理辅导。回首这一学年的工作,有喜也有忧。新坝的教师队伍在不断更新壮大,新坝人的理念也在逐步更新和转变。新学年的均衡教育达标创建工作,更让新坝小教人的心紧紧团结在一起。大家的想法很纯粹,那就是把新坝的小学办得“像个小学”。

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2

关键词:美人美己,学生自评,臻美课堂

一、研究背景

研究之前, 我们全体教师对“课堂”和“学生”作了独立、深入的思考:

1. 臻美课堂是怎样的课堂?

我们以为:臻美课堂是有弹力、有吸引力、有活力、有生命力的课堂。课堂如一条河流, 学生如活泼的河水, 河水在受限的两岸里, 不息地向前奔流。

2. 明确研究方向和主题。

结合我校课题研究和办学特色, 我们把研究点集中在“学生”, 确定以“美己”为核心, “学生自评”为主题的实践研究, 依据如下———

(1) “美己”的根基是“以生为本”。臻美教育是我校的教育特色。“美人美己”的思想建立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之上。美己, 是通过认识自我, 评价自我, 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最终实现“美美与共”的教育愿景。因此, 确定“美己”为核心的研究, 既符合吴江区“必须聚焦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要求, 也契合我校科研的内容。

(2) 自评, 才能自知、自明, 达成“美己”。教育评价专家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 而在于改进。小学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 小红马嘲笑小骆驼长得难看, 小骆驼很难受。在和妈妈沙漠旅行后, 小骆驼明白了难看的睫毛、脚掌、肉疙瘩, 都是骆驼与众不同、适应沙漠生活的宝贝, 此时, 小骆驼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的价值, 客观地评价自我, 由衷感受到: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们的学生, 也如小骆驼, 由于对自己认识不够, 往往仰赖周围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所以, 需要像“骆驼妈妈”一样的老师,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自评”犹如一面镜子, 让学生真实、正确、诚实地认识自我。只有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 才能扬长避短, 逐步纠正自我, 发展自我, 完善自我, 最终真正达成“美己”。

(3) 微研究, 是切合我校实情的研究方式。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 学校老, 师资结构也偏老, 科研力量薄弱。“微研究”其内容微、理论微、形式微、成本微, 很切合我校科研的实际。因此, 我们选择微研究的形式进行实践研究。

二、实践“微研究”

明确了研究方向和主题后, 我校以“美己”为核心, “学生自评”为主题, 分层、分组开展课堂实践研究, 在自下而上的研究中总结、提炼。

1. 分组学习理论文章。

教科室印发关于“学生自评”的理论文章, 由教研组长组织学习。通过学习, 使教师了解“学生自评”的现状、意义及引导学生自评的一些策略, 为之后的课堂观察、论文反思做好认知准备。

2. 开展沙龙活动。

我校教科室组织教师开展以“学生自评”为话题的沙龙活动。沙龙以自由、轻松的谈话形式, 把教师对“学生自评”的思考引向宽处。

3. 组织论文评比。

教科室组织以“学生自评”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教师通过写论文, 梳理了“学生自评”的现状、问题、意义、方法、策略等,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思考和观点。通过论文评比, 把教师对“学生自评”的思考引向深处。

三、研究总结

有了以上的系列研究, 我们对“学生自评”形成了以下粗浅的总结:

1. 深入了解了“学生自评”的现状。

(1) 教师缺乏“学生自评”的意识。意识指导行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评”价值的认识, 就没有主动预设“学生自评”的意识。

(2) “自评”形式单一, 力量羸弱。课堂上, “学生自评”还是以语言评价为主, 如“你觉得自己读得怎样, 写得怎样, 画得怎样?……”有的科目, 如英语、美术、综合实践, “学生自评”主要通过课后的等级 (星级) 进行自评;数学等科目, 作业自批是“学生自评”的主要方式。总体而言, 学生自评的数量少, 形式单一。羸弱的“学生自评”没有发挥强劲而持续的内动力。

(3) 学生不善“自评”。能力在训练中提高。由于课堂上教师忽略“学生自评”, 学生的“自评”能力得不到引导和强化, 总体上, 学生不善“自评”。

(1) 自评不习惯。由于课堂教学中, 以教师评价为重, 学生互评为主, 学生已习惯“被评价”, 一旦让他们自评, 往往显得不知所措。

(2) 自评不正确。学生主观上有迎合教师、同学的意向, 自评就缺乏客观性。低、中年段学生往往“自我评价”过高;高年段学生受传统文化影响, 往往自我评价过低。

2. 提高了对“学生自评”的认识。

通过理论学习和课堂观察及论文反思, 我校的大多数教师提高了对学生自我评价意义的认识。

(1) 自我诊断, 扬长避短。学生通过自评, 对照具体的标准, 发现哪些方面有长进, 需要加以巩固和发展, 哪些地方不足, 有待于改进。

(2) 自我反馈, 自知自明。学生依据评价结果, 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 不断促使自己校正目标。

(3) 自我激励, 自我完善。学生通过及时的自评反馈的信息, 当觉得学习有成效时, 学习者会从精神上产生动力和满足, 增强信心, 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

四、丰富了“学生自评”的策略

1. 激发启蒙:

形成自评意识。教师首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有了良好的评价意识, 学生才可能有审视自己、评判自己的行动, 从而促使自己在学习上有一个新的增长点。

2. 引导示范:授之于自评方法。

(1) 标准要清晰。有了自评的意识, 没有自评的标准, 就如少了操作的工具。试想, 一个人想种花, 手头没有锄头、铁铲等工具, 往往因为无从下手而放弃。学生自评也如此, 评价标准是标尺, 是工具, 标准越具体、清晰, 评价结果越精准。

(2) 评价要客观。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起步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 很大程度上是从依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到学会自我评价的。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时, 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导向, 激励学生实事求是、客观地评价, 这既是自我评价的要求, 也是学生素养的要求, 力在当下, 功在长远。

五、加深对“臻美课堂”的再认识

所谓“课堂空间”, 并非是一排篱笆围出一个院落, 一道砖墙围出一方空间, 而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教材这三个基本要素建构而成的立体网络状的系统, 它是有生命张力的。

1. 远视, 才能延伸课堂的长度。

课堂的长度, 也就是学生的发展道路。毫无疑问, 教师都知晓课堂教学的起点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而终点, 很多都落在学生期末的分数。教育者的近视, 往往让课堂急功近利, 为考而教, 这种忽视学生未来的教学, 本质上已经不是教育。“浇树浇根”,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做的是浇根的工作, 虽然默默无闻, 无花无果, 但力在当下, 功在未来。学生能否成为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责任、有梦想的人, 取决于我们的课堂, 也就是一块块培养基地, 从中, 他能得到多少滋养和锻炼呢?我们这样的课堂教学, 首先应该是关注人, 关注人的发展, 这样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2. 尊重, 才能提升课堂的高度。

课堂教学, 不应只是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能, 而应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其感受到自身独特的价值。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鲜花都是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 何况人的思想呢!所以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者应当予以最大限度的宽容和尊重。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尽一切可能去和谐地实现他们自己, 发展自己。缺乏宽容、尊重的课堂是没有高度的, 给人压制和压抑;有了宽容、尊重, 这样的课堂就是高大的, 为学生参差不齐、形态各异的勃勃生命提供了自由生长的空间。

3. 退让, 才能强化课堂的自由度。

乌申斯基提出:“教学不是教, 而只是帮助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而非教师。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过多的讲解, 无意中让学生成了听众, 占去了学生思考、体验、训练的时间。教师的“懒惰”, 是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习得方法, 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但这个“懒惰”的教师必须是高明的, 他不是袖手旁观, 而是全面了解、观察, 灵活调控、反馈、点拨。

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3

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教育规划纲要》确立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五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比例保持在45%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二是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稳步增长。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337.98万人,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例达到46.9%;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首次突破一千万,达到1006.63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达到559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三是职业院校正在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开展培训达上亿人次,大面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一是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系统设计,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步走”战略,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为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学分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2014年高职分类考试招生151万名,占高职招生人数的45%。三是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职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2000万人次;扩大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建设,推动多所高校免费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信息时代学习者人人学习、处处学习创造条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部、民政部等七部门颁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每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参与的城市已达到900多个。

(三)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得以建立

一是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支持政策。多地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从经费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及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职业院校合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保持一定规模。二是以推进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全国建成职教集团超过1000个,吸引了近3万家企业参加,覆盖了60%以上的职业院校。2010年以来,集团化办学数量及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三是民办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一些地方设立民办职业教育政府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建立民办职业院校师生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待遇的保障机制,支持民办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强化地方政府的统筹作用。落实政府职责,强化省、市、县“三级统筹”,完善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方式。二是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推动职业院校章程建设,促进职业院校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教育部会同有关行业组建了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门类的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机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改革。辽宁省鞍山市建立职教城管委会,探索实行职业教育区域化统筹管理;安徽淮北市成立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河南新乡市设立职业教育局,加强统筹管理力度;河南信阳市平桥区成立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实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

(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推进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推进德育工作规范化。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施展才华。二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在总结各地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于2014年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遴选了165家单位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三是强化标准引领,全面对接职业标准,制定并公布410个高职专业、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四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课程国际化、优势特色专业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六)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三是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鼓励职业院校走向县域开展广泛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四是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作。

(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生师比日趋合理。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86.30万人,生师比为21.3∶1,与2010年的26.6∶1相比,生师比日趋合理并逐步接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生师比20∶1的标准。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43.83万人,比2010年增加3.42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生师比为17.6∶1,与本科高等学校生师比基本一致。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多地通过培养培训并举、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教师企业实践、对口培训和境外培训,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了较大提升。三是教师编制和职称评定制度不断完善。各地通过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灵活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重视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2015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深化包括职业学校在内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制定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职称标准,不断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

(八)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

一是经费稳定增长。2013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约为3450亿元,比2010年的1198.9亿元增长2251.1亿元;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为2543亿元,比2010年的814.2亿元增长1728.8亿元,增长了2倍多。二是制定生均经费标准,生均经费稳步增长。2014年12月底,19个省份、4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共有22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生均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增长。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8784.64元,比2012年增长16.1%;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3578.25元,比2012年增长20.2%。三是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逐步落实。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明确要求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少于30%。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要求,确定并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四是免学费和学生资助政策覆盖面扩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享受免学费政策,占在校生的91.5%。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的学生享受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助学金覆盖率近40%。高等职业学校纳入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高职奖学金覆盖近30%学生,助学金覆盖25%以上的学生。

(九)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初步建成。教育部分别制定并颁布了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对学校及专业设置的条件、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对督促地方政府依法履行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责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常态化。五年来,教育督导部门开展了系列的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对各级政府落实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情况实施督促检查。2015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天津等10个省(市)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三是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基本形成。教育部和各地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评估,在评价标准、制度建设、学校内部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对职业院校内部教学质量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十)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更加良好

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5年国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宣传职业教育,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逐步建立。《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地站在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的起点上,推动、谋划本地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制定取得重大进展,确保了职业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三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受到关注。各级政府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落户城市等政策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二、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存在难度

根据2014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统计,要实现 “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达到1390万人”的目标,缺口分别为495万人和384万人。随着我国适龄人口逐步减少,,实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80万人”的目标存在一定难度。

(二)职业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一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与激励机制不足,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责任、权力、利益义务等缺乏法律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积极性。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转不畅,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职业院校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有待完善。四是市场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与市场、产业发展存在部分脱节。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性不足和质量不高并存

一是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远远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20∶1的标准,部分地区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二是部分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缺乏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以及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教学能力不强。

(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差异较大

截至2014年底,仍然有12个省份未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9个省份未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县级政府无法落实,分属省、市、县管理的职业院校经费投入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三、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和编制“十三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本报告建议: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不动摇,确保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配套政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保障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促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四是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围绕“提高质量”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深化校企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合作,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

五是加强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扶持农村、民族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脱贫中的作用。

六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七是建立省级财政为主的职教经费统筹机制,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及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

八是进一步营造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环境,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政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4

2009年9月14日,教育局督导室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督导,对我校各项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一年来,我校在落实整改措施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改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 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学生165名,其中女生66名,教学班6个,教师13人,其中女5人,代课教师3人,学校开足可开全了所有课程。

二. 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学校在开全课程、开足课程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课改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009年全县六年级统考,我校列全县第104名,2010年,通过整改努力,六年级统考列第63名。

三. 教学管理

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上课、备课、改作业、教研等各项活动中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出台了相应的政策。2009—2010学年,我校包存川、孙娟、段维东老师的论文获奖,孙娟老师辅导的学生参加了全国英语竞赛,获得优胜奖,2009年11月,我校被评为全县实验教学先进集体。

四.“五项技能”与“作风建设年”活动

2010年,我校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五项技能”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各项技能(例如每天练习钢笔字100个,毛笔字50个,每周制作一份电子教案等)。在片上举行的“五项技能”竞赛中,我校教师杜成强、丁世刚获的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五. 办学条件

2010年,我校绿化面积40㎡,硬化近500㎡,学校搭建了车棚5间,小型活动场一个(面积400㎡),学生宿舍、灶房、食堂等若干间,办起了寄宿制,现住校学生54人。

六. 校本培训

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逐步形成了以老代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新局面。一年来,教导处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通过学习魏书生报告,如何进行德育教育等活动,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使我校教师教学严谨、业务过硬、队伍稳定。

七. 安全教育

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安全工作。经常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交通、防火、饮食等安全教育,并与班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实行问责制。由于措施到位,未出现学生意外伤害事件。

八. 存在的不足及困难

虽然我们取决了些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不足。

例:办公室条件简陋,教室宿舍大部分为危房,学校操场无法使用等。虽然有一部分困难,但我们坚信,有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一定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使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6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5

谋实招,做实事,求实效

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

我校从建于1868年的同善义学起步,几迁校址,几易校名,140多年风雨历程,以较为显著的办学业绩,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并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多年来,我校信奉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依据本校实际,谋实招,做实事,求实效,架起现实与理想的桥梁,努力办一所老百姓信赖的学校。

一、奉行绿色教育,将“基础性”作为办学的立足点

儿童是上帝的天使,是一个稚嫩的生命。他们需要阳光,需要蓝天,需要自由。小学阶段的孩子,仍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孩子的发展成长暗藏多样的可能性。儿童的本能和天性是一种潜在的能力。教育,符合儿童才能取得成功。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促使儿童继续生长的愿望以及为他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和条件。这样的方法和条件不在于塑造形象,评优选才,而在于为其提供多样的舞台,充裕的机会,让其增长体能,拓宽视界,滋润心智,夯实基础,自然生长。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遵从“天人合一”的思想,按照自然的法度,营造绿色教育,期望能让孩子们愉快地学习,能让教师们幸福地工作。

然而,金坛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与我校的地域、校舍条件形成显著的矛盾。在校舍等办学“硬件”一时难以转变的历史时期,我们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达观心境,以教育部 “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为平台,尊崇“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转化成行动”的工作指南,紧盯师生发展这一目标,崇尚内涵建设,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节律中推动学校前进的步伐。

二、执行教育法规,将制度建设作为管理的定海神针

常言曰:无规矩不成方圆。上级政策法规的落实,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和基础。

(一)守住安全底线,建设平安校园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学校 1

任何工作的启动,首先必须守住安全的底线。我校以“江苏省平安校园”相关工作的要求,确定如下安全方面的条块工作:第一,校舍场地和设施设备等硬件的使用、维护。第二,水、电、气的安全使用。第三,各类教学活动的安全。第四,门卫、保安、人防、技防等工作。第五,各类活动预案。第六,校园周边环境及道路交通安全。第七,安全工作制度。第八,家长参与学校安全工作。如是,放眼全局,建立我校安全工作条例,完善安全工作的责任体系,规范安全工作程序,从时间、空间、工作项目、操作流程等多角度对安全工作进行覆盖,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消除安全工作死角,确保校园平安。在上学年尝试执行护卫岗制度的基础上,本学年开始,正式将护卫岗制度纳入教师工作考核,以严谨细致的工作,维护师生生命安全,为提升办学品质奠定基础。

(二)遵守教育法规,维护正常秩序

我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法规、政策指导下,修订学校管理章程,制定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建立了校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实施绩效工资以来,我校多次组织全体教职工展开讨论,制定、修改《工作考核与绩效奖励办法》《班主任、副班主任工作考评办法》《行政领导、年级组长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坚持“促进成长,利于发展;看重实绩,注重奖励;多劳多得,激发热情;明确职责,加强考核” 的原则,将上级的政策、法规内化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使政策、法规的精神实质具体化,具有操作性,渗透到一线各个条块及每个岗位的工作,一方面以制度保障学校行为的正确方向,规范成员的言行举止。另一方面,刚柔并济,追求“制度管人,情感化人,事业留人”管理境界。

(三)倾听教师声音,凝聚全员心智

我校一切制度的制订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围绕“人”字做文章,尊重人,督促人,发展人。在制度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倾听民声,透视背景,剖析现状,衡量利弊,展望未来,寻求革新、改变的策略,努力将众人的眼光、才思和人力、物力凝聚一起。曲折,大家携手经历;失败,大家共同反思;成功,大家一起欢欣。管理智慧的展现,体现在尊重民意,果断决策,凝聚众人智慧共同划桨的过程之中。

(四)崇尚激励引领,促进自然生长

对于学生个体来说,经历评价最宝贵的是获取激励。对于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评价,我校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一是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给予评价和反馈。二是重视对学生的过程评价。我们利用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三是重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我们准备了多把尺子。怀揣多元评价的思想,我校换一个角度打量校园内那些拥挤难看的柱子,形成了校园文化装饰的新思路:把柱子、墙面当作一种特殊的资源,在柱子、墙面上安装铝合金镜框作为展框,用以展示学生的照片和成长,每两月一换,把学生更多的成长过程晒出来,使它们成为学生才艺展示的舞台,心灵表达的窗口。

三、端正办学行为,将“规范”作为内涵发展的基本保障

办学无小事。学校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牵动着数千家长的心灵。学校的大小举措,杜绝草率。每每有所行动,我们要默念政策法规,以政策法规衡量是非曲直。我们要审视具体举措的教育价值,判断其方法的优劣及其路径的远近。除此以外,我们还要站在学生、家长等“受众”的角度去思量,交换位臵,以心换心,以此唤起家长的热情,形成家校合力,放大育人效益。

(一)坚持就近入学,执行均衡配置

我校认真执行金坛区教育局招生工作文件精神,坚持就近入学,100%接纳本施教区内符合要求的学生入学,按要求接纳新市民子女入学,并竭力控制班学额。学校学生总数现有1755人,37个教学班,班均额47.4人。对于编班,首先,按男女生人数比例随机组合,达成平均班额;其次,依据教师教学水平等因素,进行有机组合,达成师资相对均衡;再次,以统一的标准配齐配足教学设施设备。

(二)丰富课程样式,促进多样发展

我校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等多维度开展课程建设,看重体育健身、大量阅读、艺术熏陶、科学启蒙、动手实践、公民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努力争取以多样的课程滋养学生的成长。

我校严格按照常州市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制定了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并按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开发生本化课程和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平台。教师课表,班级课表上墙、上网,向社会公示。

坚持健康第一。每班配备专职体艺教师,体艺2+1有实效。严格落实“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大课间活动正常开展。每学年按上级要求进行健康体检,积极举办运动会。针对人多地少的窘境,我校着力推行游戏类体育项目的开展,购臵相应器材,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切实的技能和体能锻炼。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学校积极开设校本课程,如《数学阅读与拓展》《经典诵读三百篇》《七彩生活》和《学会》等,并将校本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中,课程内容有较浓厚的校本特色。

学校每学年均组织开展作家进校园、校园艺术节、校园风采大赛、科技节、英语节、读书节等活动,每两年隆重举办一次“校园风采”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展现演唱、演奏、舞蹈、书法、绘画等各类艺术修养,也让学生的球技、跳绳、朗诵等特长一展身手。在这些常态活动课程的基础上,着力于“适性”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提高课程对少年儿童的适切程度。2011年至2014年,我校先后开设63门活动类课程,供学生选择,满足各类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

(三)控制课业负担,保障学生作息

我们建立健全了课业负担监测与问责制,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在作息时间表以外的时间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消灭了任何教育教学计划之外的有偿补课活动和补习

班。作息时间表上网、上墙,接受社会监督。在课程实施中合理安排每周体育课,同时重视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安排,保证每位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行政值周组每天检查,监督这项课程的实施。

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校文印工作执行审批和付费制度,以制度控制作业、习题、试卷的滥印滥发。同时,制定关于家庭作业的改革方案,并印制专门的家校联系本,从学校层面来控制学生家庭作业总量,同时开发校本教材《七彩生活》,倡导动手实践类家庭作业,引导学生的闲暇生活。我们还以校园网家校沟通平台、向家长公布校长电话等方式增进家校交流。每学期期末,我们都要针对师德、课业负担等情况进行家长、学生无记名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推崇德育渗透,将养成教育作为育人的首要工作

童年是人生的一段经历,儿童不是将来的成人。儿童的本能和天性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其本质意味着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儿童正是用这种“可能性”来暗示、启迪教育,甚至挑战、改变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我们认为德育工作的意义全在养成教育。

(一)珍视无声润物,发挥弥散力量

大凡学校工作的策划和实施,我们将安全工作作为底线,将育人作为追求的最大目标。任何一项工作,我们都要从内容、形式、过程以及师生的参与方式等方面追求其育人的价值。

对于教师一线的工作,我们认为教师爱岗敬业的风范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学生对来自老师的爱心的体验则在老师细微的举动之中。学生年龄越小,对爱心的体验就越具体,越感性。我校针对小学教育的工作特点,推崇“细节育人”,倡导教师细心和耐心地工作,提高教书育人的职业本领。我们实行赏识教育、平等教育;我们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我们在关注学业进步的同时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我们在学生身心受到意外伤害时给予及时、热情的救助;我们乐于发现学生自己还没发现的优点;我们努力以学生的一个优点去激励学生自尊、自信和自强。

(二)尊重儿童趣味,扩充育人渠道

我校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基础上,特别重视活动课程对于儿童教育的特别意义。学校每学年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科技节、科学探索系列比赛、运动会、广播操比赛、足球赛、清明扫墓等常规活动,举办校园风采大赛、民乐培训等特色活动。中华经典诵读则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在常州市童谣传唱大赛中,我校学生代表队获得了特等奖。

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教师们积极钻研教材,利用身边的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开展丰富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满满。此外学校还开展向贵州儿童捐书、去敬老院做公益、走进社区服务等,在假期开展采茶、卖春联、登山等活动。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积极组织家委会,召开家委会会议。每学期开好一次家长会,让家

长参与相关活动。教师则经常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还邀请法制辅导员、作家等到学校做讲座,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三)关注校舍弊端,力阻负面效应

我校校园面积小,校舍布局不合理,环境拥挤,纷繁嘈杂。师生生活其间,相互干扰,易于烦躁。课间活动极易造成意外伤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显得格外重要。我们高度重视“人多地少”的现实,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卫生、自学、礼仪、友爱等方面切入,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改良学风、校风。

五、着力课程建设,将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伴随着知识本质观的现代转型,课程本质观正在发生变化。新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内在性、动态性、开放性、生成性,视课程为开放、动态、生成的知识系统。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是教学领域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动事件,是师生基于教材文本、教学内容而相互交流、对话和实践所产生的意义、价值,是知识、情感、个性、素质持续不断的生成。为此,我校围绕课程建设和课程执行两大方面,克难求进,努力提升教育质量。

(一)更新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

我校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逐步按照《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十二五”版I类标准进行配备,基本设施设备一应齐全。我们认为,在诸多设施设备中,班级多媒体和图书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最显著。目前,我校37个班级、10个功能教室全部装备成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率高,教师多媒体技术熟练,班级多媒体设备平均每天使用超过3小时。学校配有主题学习馆,每班配有书柜。目前学生人均拥有图书43.1册。

(二)用心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我校奉行“教师即课程”的理念。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教师的思想风范、人格魅力、敬业精神、文化底蕴、学术修养、实践能力、教育艺术等个体特征都会有机地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成为课程内容活力非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及其效益,即教师是否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也都取决于教师这些个体特征孕育出的职业素养。

虽然校园的地理空间一时难以扩展的现实,但我们人的心理空间和团队的学术空间是可无限拓展的。于是,我校着力于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建设两个方面。我们围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的目标,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开展师资培养工作。一是引导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寻找幸福,体验幸福,在对幸福的探寻中提升师德水平;二是采用目标引领的方式,鼓励教师自我奋进,以理论学习、读书活动、学历进修、外出培训、课题研究、课堂实践、教学反思、岗位练兵、师徒结对、同伴合作等多种方式,推进专业水平的提升;三是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建立支持和保障体系;四是放大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亮点,让教师不断地体验成就感,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五是建立跨省交流机制,努力推动教师与省外教师的学术交流。四年内,我增加特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人,教师参加省、市、区

级赛课多次获奖。多名教师应邀赴外省市讲学。

(三)着力备课上课,提升课堂效益

备课,展现的是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前提。对于备课上课,我们确立两个工作重点:一是组织开展备课研究,二是严防教师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下的不备课、浅备课现象。我们对备课及教学管理进行研究,组织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在集体疏通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备课。备完后,邀请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教研员和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我校备课评审专家组,采用封闭、盲评的方式,对我校教师的备课质量进行审核、评比,并将评比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我们期望经过两至三年的努力,建立起我校的教案库,然后以一学年为一轮,展开后续的一轮一轮的修改,直至形成我校的优秀教案库,使教师在一轮一轮的研讨、修改中推敲、思辨,增强教材处理能力,提升课堂驾驭水平。

(四)开展教学研究,鼓励教学创新

我校大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努力将教师的眼光引向学术领域,依托各级课题的研究,提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增添日常工作的含金量。如德育课程,我们编写《学会》系列教材,明确养成教育工作的操作把手,提高养成教育的可操作性,使养成教育工作课程化,规范化。如语文学科,朝着“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方向,创造性地提出“将书香变成语文课程”的构想,建立语文教学新的体系和秩序,革新从汉语拼音开始的识字教学,“课外阅读”课内实施,课堂上实现大量阅读。再如数学学科,紧紧围绕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实践研究》开展教学与研讨活动。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以“经验”视角,关注学生积累基本的估算经验、观察活动经验、操作活动经验、交流活动经验、体验活动经验、猜想探究活动经验、归纳活动经验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长计算技能。

每学年,我校都举办“常州市教科研基地”的相关研讨活动。2012年,全国第六届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展示了我校语文教学革新的思路和成效,赢得了来自全国各地同行的好评。

六、发挥自身价值,将教学创新作为区域引领的试金石

想当年,“华杯赛”在金坛名噪一时,凭借“奥数”和“华杯赛”,我校社会声誉一路叫好。然而,让广大儿童少年从小经受高难度的数学培训,是不科学的。正因如此,教育部、教育厅都不将“华杯赛”纳入中小学生比赛项目之列。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读书的关键期。错过了,此生将很难弥补。

经过七八年的努力,我校“书香课程”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校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新旧教学理念的冲突中,不断尝试、摸索,对大量阅读的课程价值更新了认识,并将理念的更新,转化成“课外阅读课内实施”的具体教学行为,将原来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说”转化成学生积极自主的“读”,形成了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老师少讲,学生多读,多思,多说,多写,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样的语文课程改革,揭示了现今“一学期主要学一本语文书”这样一种语文教学格局 的弊端,开创了“书香课程”崭新语文改革之路。“书香建设”立足于课程,聚焦于语言习得规律,突破了“活动”层面,大量阅读不再是语文教学的补充,不再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游击战,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北京、广东、浙江、山东、上海、无锡、泰州、常州、连云港等地已有多批校长和教师前来参观,观摩我校的语文课堂。大家一致反映,我校革新中的语文教学,展示了真语文的研究方向。《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常州日报》《常州教育》等报刊报道了我校克服校舍严重紧缺的困难,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情况。我校成为全国“新学校行动计划”实验学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被教育部语言文字司评为 “全国语文课改示范校”。目前,在我校的引领下,金坛、常州乃至全国各地,已有多所学校启动了大量阅读的教学革新,移植我校的课改经验。

七、描绘未来蓝图,将集团办学作为学校发展的新起点

多年来,面对金城镇中心小学狭小的地盘,我们的教育实质上被扭曲了。如果能充分发挥东城实验小学办学条件的优越性,开创金坛小学教育新的模式,意义无穷。如今,随着东城实验小学的加入,我校正式迈上了集团办学的新道路。

集团办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新事物。我们将对西城实验小学单所学校的办学实践进行剖析,总结经验,反思不足,透析成因。同时,冷静思考集团办学的运行特质,努力遵循规律,展开工作,使我们的努力因“集团”而获取大面积丰收。

首先,扣住“新”字做文章。东城校区,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是金坛区硬件条件最好的学校。一方面,我们要围绕学校管理、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社区影响等工作展开研究,迈稳脚步,使新校呈现新气象。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新校课程丰富,教师工作头绪多的需求,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形成的显著矛盾,寻求破解策略。

其次,我们要从人事通融、教研共进、设备共用等方面入手,建立两个校区的联动机制,使两个校区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八、办学困惑与不足

我校虽然收获了多方面的成绩,但也面临许多困惑,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行政班子缺乏“现代”意识。在从事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从策划到执行,满足于就事论事,缺乏“现代学校”的情怀,缺乏“现代学校制度”的追求。

二是在破解职业倦怠这一顽疾上,我们成效不是很鲜明,以致在常规管理中,从行政人员到一线教师,屡显低级错误,降低了工作效益。

316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6

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

自评报告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思路,坚持“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学校全体服务整个社会”的办学理念,全体教职工不懈努力,教学成绩显著,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根据县教育督导室文件精神,我校依照《陕西省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学校指标体系(试行)》认真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玉家湾镇中心小学位于子长县城北30公里的子横路沿线,学校始建于1927年,后分别于1935年、1940年、1960年迁址、改制,现为镇中心小学。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党员5人,中级职称7人,大本学历9人,大专学历4人,岗位合格率100%,学历达标率100%。现有7个教学班,学生315名。服务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9.8%,残儿入学率、15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04%。

学校占地面积为4640㎡,建筑面积2828㎡,有教学楼一栋,综合办公楼一栋,平方五间,窑洞15孔。学校内设一部八室:少队部、图书室阅览室、音美室、自然实验室、体育器材室、电教室、仪器室、会议室、卫生室。现有图书8571册,报刊杂志10多余种,各类教学设备、仪器3102件。符合国家二类标准。总价值达26.8元,全部建挡入卡,归类存放,并投入使用。校内组织健全,管理规范。

二、学校自评工作的基本情况和过程

(一)评估思想目的:通过督导评估,旨在督促、指导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教育法律法规,严格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更新观念,转变职能,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加强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切实解决学校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引导社会、家长用正确的标准评价学校,关心支持学校发展,逐步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学校成立了督导评估自评小组 组

长:郭宏斌 副组长:景永峰

成员:李世荣、宜娟娟、薛东霞、薛福和、高永峰、马园园、韩世雄、管朝、薛峥齐、李娜、强欣

(三)评估内容任务:办学方向,办学经费,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质量。

(四)评估依据:《陕西省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实施方案》和《陕西省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小学指标体系》。

(五)评估方式:督导评估自评小组通过听(听工作汇报、听课)、查(基础管理、教案作业等各类资料)、看(校园环境及师生活动)、访(师生、家长座谈会,问卷)、测(学生知识技能、艺体才能、实验操作等现场测试)、评(评学生、教师、校长、学校)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取得相关证明材料。

(六)自评计划过程:学校于3月初,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理论以及316工程相关文件,明确指导思想、内容、方法、步骤。建立学校督导评估目标责任制,将督导评估指标分解到各部门和教职工,达到每条指标落实到人,每个教职工都有相应的指标责任。对照评估指标,广泛收集信息,认真总结分析,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做出自我评价。

三、学校发展水平自评综合结论

按《陕西省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小学指标体系(试行)》得出学校发展水平量化总分为887分,综合结论为优秀。

四、学校发展的主要工作特色

(一)学校办学方向有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中有目标、有任务;各年度有工作要点,要点能结合学校实情,布置落实工作任务。学校辖区各校、各部门每年度有工作计划,学校能根据工作计划,每学年对各校、各部门进行目标考核。学校的学籍档案规范,填报真实、准确。电子、文本档案齐全。

(二)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能按时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校有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制度,并定时利用教研组会议、校本培训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三)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方面,学校有较齐全的章程、制度汇编,每学年能按时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学习。

1、学校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每学年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晨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2、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培训,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体训队,有专职的体育教师。并且学校在体育器材上舍得投入,体育运动器材较齐全。

3、注重课程改革、师生的校本培训,学校每学年都要举行二次教学观摩课,大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校每月集中对教师进行一次校本培训,培训中有内容、有考核、有考勤。

4、注重教学常规管理,教师的教案、札记做到一周一检查一公示;作业做到一月一检查一公示;质量检测做到一月一考一奖励;班级量化一月一考核一公示。

5、注重师生的安全教育,学校每学年及时和教师、学生家长签订安全协议;做到每天早、午自习班主任提前10分钟进教室做好晨检工作。

6、学校注重家校沟通、联系,每学年学校都要召开两次学生家长会,面对面的将学校的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等通报给家长,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五、学校发展的主要成果

(一)办学方向

1、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构建“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文雅”的校园氛围的基本风格,以“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学校全体服务整个社会”为宗旨的思想品德教育。

2、办学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发展”,成为有理想、有个性、善交往、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合格人才。创建一流学校,窗口学校,共同打造学校、教师、学生新形象。实现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约束,自我创造。努力使学生具有“美好的心灵,活泼的个性,健康的体魄,创造的才干”的办学目标。

3、办学思路: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管理为先、育人为本、安全第一。

4、教育途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教风、校风和学风教育引导学生,以严格要求规范学生,以良好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师德感染学生,以优美环境熏陶学生,以崇高典范激励学生,以扎实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活动提高学生。引孩子愉快学习,助孩子全面发展,伴孩子幸福成长。

5、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成果:学校有较齐全的章程、制度汇编,每学年能按时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学习。(1)学校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每学年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晨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2)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培训,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体训队,有专职的体育教师。并且学校在体育器材上舍得投入,体育运动器材较齐全。(3)注重课程改革、师生的校本培训,学校每学年都要举行二次教学观摩课,大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校每月集中对教师进行一次校本培训,培训中有内容、有考核、有考勤。(4)注重教学常规管理,教师的教案、札记做到一周一检查一公示;作业做到一月一检查一公示;质量检测做到一月一考一奖励;班级量化一月一考核一公示。(5)注重师生的安全教育,学校每学年能及时和教师、学生家长签订安全协议;做到每天早、午班主任提前10分钟进教室检查学生的安全。(6)学校注重家校沟通、联系,每学年学校都要召开两次学生家长会,面对面的将学校的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等通报给家长,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7)我校教师中有县级优秀班主任1人,县优秀教师2人,镇级模范班主任4人、优秀教师4人。三年来,有1名教师在国家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有多名教师在县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有几名教师在市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和获表彰奖励。我校有多名学生获县级奖励。

(二)办学经费

学校经费主要为财政拨款,学校按照国家政策全部免除学生课本费及杂费。目前学校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改善办学条件上,用到教育教学上。基本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教职工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以及政策性补贴按时基本能足额发放;按照有关规定为教职工办理医疗等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学校实行收支两条线,学校无乱收费现象,学校收费符合国家收费政策,没有巧立名目,提高标准收取费用;没有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商品;没有统一组织学生征订教辅资料。学校经费管理规范;建立了校务公开和教代会审议制度,定期接受审计监督,无违纪现象。

(三)办学条件

1、校园环境

我校校园的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校园建设、绿化规划科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校园文化建设好,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了科学实验室及配套仪器室、图书室、电教室、体育器材室,少先队大队部。

2、设施设备

我校数学、科学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乐、美术、体育、卫生器材达国家现行教学仪器配备目录Ⅰ类标准,实验室水、电、照明设施完好,防尘、防潮措施健全;生均图书21册、师均40册。

(四)教师队伍

我校长期坚持每周一的政治学习制度,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列入了学校计划,并制定了细则、要求、措施,落实到位,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建立了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考核制度健全,考核标准和方法科学、合理,激励作用显著;教师业务考核档案完善,执行严格。

我校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有进取精神;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无品行不良行为和违法违纪现象;全体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并正确评价学生,无任何形式侮辱、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教师之间团结、友爱、和谐。

我校有提高教师素质的远期规划、近期目标和相应的计划、措施、制度;并制定了培养骨干教师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措施、途径和方法;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全员培训;组织指导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整合教育资源和建设校本课程,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学校有教师培训提高的经验和实例,教师的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和说课上课的水平不断提高,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得到落实,课堂教学100%合格,60%以上的课达到优良,80%以上教师获得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格证书。

(五)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

1、组织领导

我校领导班子成员作风民主,能团结协作,廉洁公正,严于律己,依法治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思想端正;他们熟悉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业务,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高的讲课、评课和指导教研、科研、教改能力。

我校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政和议政作用;学校组织机构健全,各部门工作管理机构分工合理;有办学章程,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及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并形成了目标管理体系,对各职能部门、年级组、教研组和任课教师有具体目标任务,认真进行了考核,并落实到了奖惩;对完小和村小教育教学及安全卫生管理、指导、检查、奖惩有具体制度和措施,每学期兑现一次。

领导班子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活动,指导教育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每位领导都有包抓年级。按县上规定任课,每学期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听课30节以上,班子其他成员听课都在20节以上,每个学科听课不少于2节。

2、行政管理

我校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明确,管理制度健全,安全工作方面档案详实;特别注重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并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大型集体活动中,认真落实了安全措施,有安全预案;无任何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并积极开展创建成为“平安和谐校园”。

我校按时编制预算,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并能严格执行。严格开支标准,无违纪支出和乱收费现象;加强财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总账与分类明细账的账目清楚,账、物相符,设备完好率达到96%以上;学校还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

学校后勤服务管理人员做到了为教学服务、处处为师生生活服务,管理制度落到了实处;食品卫生管理符合标准,食品饮水安全卫生,无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学生生活管理好,生活指导老师认真负责,工作到位。学校后勤做到“老师要,后勤到”体现了真正服务教学和服务教师。

我校重视教育、教学信息及资料的收集和统计分析,资料记载详实、数据真实、有使用价值,学校特别重视课改资料收集;各类文书材料和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文字材料、声像资料分类归档,有专人负责管理,查阅方便。我校严格学籍管理,符合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学生的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退学、留级、毕业、结业、奖励、处分等手续完备、材料齐全、真实可信;义务教育档案按期及时建立,内容真实、栏目完整。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为育人服务,体现出了校风、教风、学风和办学特色;校舍和校园的管理措施得当到位;校园净化、绿化、美化,无《中小学校园管理暂行规定》中明令禁止的现象存在。

3、德育工作

我校始终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为,认真贯彻执行了德育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了德育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德育管理机构健全,教职工全员均参与,岗位职责明确;开展了以“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学校全体服务整个社会”为宗旨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少先队活动,开展了“道德新风进万家”系列活动。每年都制定了德育工作计划、总结,活动有重点,针对性、实效性强。

我校重视德育基地和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德育设施齐全,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并定期开展活动;德育工作队伍健全,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家长学校活动制度得到了完善;建立了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工作机制。

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教材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师均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避免了单纯背诵教学内容;坚持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主动适应新形势,不断开发德育资源,充实了德育内容;要求全体教师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并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好社会实践活动。

我校教师按要求组织班级晨会、班会等活动,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活动,班会活动有计划,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内容形成系列;少先队积极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开展适合儿童特点的系列教育活动。

学校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德育纲要》制定了实施细则;制定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措施、训练方法、并检查评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形成了制度;学校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德育工作针对性强,实效性好;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保护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等养成教育措施具体可行。

4、教学管理

我校按课程计划开齐了课程门类,学科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地方课程、学校自主开发课程按国家规定开足了课时;依据省教育厅规定的教学用书目录选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及计算机网络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应用。我校各科教师均能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和学校计划安排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和进度;学校对教师应用课程改革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评、实验教学管理都有明确的要求;教学检查每周进行,并及时上报教研室;并形成电子档案,文本公示。要求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都有听课笔记和评课记录。

我校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分别达100%,学生均能独立操作,掌握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操作要领,实验合格率达100%;按新课程要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有社会实践报告;教师积极组织了学生参加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活动,有活动小组,成果在县上获奖。

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电教设备、图书、仪器等管理制度健全,人员配备符合规定要求,专用教室使用率高;仪器设备、器材、图书资料、音像资料等按有关规定分类、登记,账、卡、物相符,管理规范,设备完好率达95%以上;每年都要添置一批新书,每学期生均借阅图书20多册。

5、教研教改

学校领导专题研究教学工作每学期4次以上;我校每周开展一次校本教研活动;每月开展了一次校本培训,做到了“四落实”(计划安排、组织、实施、效果),并列入了目标量化考核。

我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方案、计划和评估方法,每阶段都有报告或成果。此课题现已结题。

我校人人都有课题。要求人人有校级课题,教研组有县级课题,并要求有阶段报告或成果;每学年组织教研成果评审推荐活动2次,教研成果获得了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奖励。

6、课程改革

我校的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开发符合上级规定,制定了校本课程编写纲要和教学计划,做到“课时、内容、教师、考核”四落实。

并对本校进行课改研讨的活动每学期2次以上,建立健全了课改工作的资料档案。

学校重视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制度的研讨,建立起了切实可行、科学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

7、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我校建立了学校局域网,形成了网络化的学习和办公管理环境;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了电教室。并有专人管理、维护和登记。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全员培训,从实际出发使用各类媒体资源进行教学,且使用面广、效果明显;校内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及资源授课每学期人均在20节以上;运用设备和应用资源的课达到课时的60%;并建立了学校教学资源库,玉家湾镇中心小学网站荣获“全国优秀网校”称号。

8、体育卫生工作

我校实施了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体育教师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并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意志、毅力;保证“两操”和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使用率高;建立了体育训练队,每年都召开一次以田径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

我校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常见病、多发病、近视眼的防治措施得力;一年一次为学生体检,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健全;环境卫生、教学卫生好。每周三利用早操时间对学生的个人卫生进行检查评比,对卫生较差的同学或班级,要求限期改正。督促不讲卫生的学生做到勤洗脸、勤修指甲、勤换衣服、勤洗澡。

学生个人在县级以上取得的成绩:有多名学生获县级奖励。学生在县级运会上取得了一金两银一铜的好成绩。

9、艺术教育

我校按课程标准和规定的艺术教材进行教学,有专任或稳定的兼职教师,有配套的教具器材;学校很重视艺术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师有艺术教育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有美术、音乐兴趣小组,并经常性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书法、绘画、文艺演出活动。

(六)教育质量

1、办学效益

我学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在校学生年巩固率均达100%。

13岁人口小学按时毕业率达到98%以上,小学六年直升率达100%以上。

2、学生素质

我校全体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且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维护公德;遵纪守法、保护环境、尊重和理解他人;具有诚实守信、正直、谦让的品质和分辨是非能力;绝大多数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全校学生操行合格率达100%,优秀率在30%以上。

我校大多教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能力要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富有个性地主动学习;全科及格率达88%以上;优秀率达25%以上;全科平均分达 80分以上。

我校大多数学生初步掌握了锻炼身体增强健康的基础知识,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机能指标和素质指标良好;体育和健康课成绩及格率达96%以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7%以上。

我校大多数学生具有自尊、自信、自强、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等个性品质;具有了一定的创造精神、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有了一项或多项兴趣爱好或特长。

我校通过音乐、美术课教学和举办美术作品展,开展文艺汇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受艺术美、欣赏自然美、表现美、鉴别美的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身做到了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主要问题

1.学困生转化方面,学校每学年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效果不是很明显。2.一些基础课的考核,如体育、音乐、美术这些科目的年度考核,没有一个很好的考核办法,教师自生的专业素质与最低考核办法不能达标。

3.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不够经常化。4.高年级的地方课程还没能进入课堂。5.学校县级课题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整改措施

1.学困生方面,做到教师定时跟踪谈心制;定时家访制;确定班干部个对个帮扶制;发现优点、成绩进步鼓励表扬制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2.部分基础课的考核方案,通过专业教师、和科任教师集中讨论完成。并要求主管局今后为我校分配几名相关专业的教师。

3.学校兴趣小组、地方课程和课题研究,学校将制定相关的制度,用制度来落实过程,达到目的。

玉家湾镇中心小学 2011年6月

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

自评报告

玉 家 湾 镇 中 心 小 学

教育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篇7

应该说,不论乐观者的颂扬、悲观者的失望,还是激进者的抨击、平和者的耐心,凡抱着诚意理性说出自己真实看法的人,都是在表达对高等教育的关心甚至殷切期望。 现代高等教育是一项公共服务事业,与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利益休戚相关,每一个人也都有权利表达对高等教育的看法, 提出自己的期望和要求。现实中,中国高等教育也绝不会因沸沸扬扬的评说而踯躅不前。 目前真正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表面喧嚣的各种说法中静下心来,理性探讨,认真反思,想想我们正在哪里、要去哪里、应该做些什么。

在此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推出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颁布5 年来的实施进展进行 “第三方评估”, 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政策建议。 作为“体制内”的研究人员,我们显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三方, 但作为第一线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尤其是作为当年《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时的直接参与者,更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在5 年后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进展进行评估,并尽可能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做出客观判断。

一、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其实,目前在我国出现的种种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议论纷争的情况,并非我国独有。 在西方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类似的现象。如英国的纽曼在1850 年代以大学自由人文教育理想对抗斯宾塞等人的科学实用主义教育观;1960 年代的英国人为要不要举办“开放大学”以及如何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而发生的争论;布鲁贝克在其《高等教育哲学》中言及的1960、1970 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的“艰难时期”和让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1]1等等,都反映了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进程中的同样经历。

在西方学者那里, 这种现象被称为高等教育的“本体危机”(霍奇金森和布洛伊,1971)或 “合法性危机”(霍夫曼,1970),此种现象折射的是“社会和职业界对高等教育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1]2。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各国历史上那些关于高等教育“本体危机”的著名论争,都发生在社会转型与高等教育转型“相互叠加”的历史时期;每一次危机和论争过后,各国高等教育也都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演进了一步。 如英国工业革命后的社会转型时期,崇尚科学实用主义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兴起,引发了“纽曼们”的担忧,但纽曼在1850 年代发表的“大学理想”演讲,却无力阻挡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蓬勃兴起,也无力阻挡应用科学研究成为英国新大学的职能。1950、1960 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与社会中的种族平权运动、 反越战运动等叠加在一起,同样以一系列震动的形式“粉碎了学术界的一贯自鸣得意”(布鲁贝克,1978), 引发了1970 年代美国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可靠性”的反思和“合法性危机”的大讨论[1]2,进而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性质和制度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如在很多州,黑人首次有权进入大学学习,直接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

如果人们认同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这样规律的话,那么,目前我国社会中对高等教育各种好与不好的评说,也就可以理解(或至少可以部分理解)了。 因为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相互叠加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也是一个给高等教育带来众多挑战和机遇的时期。 大致来说,社会转型是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正在发生的工业化、 城市化、法治化、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行政职能转变、人的生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道德风尚重构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化;高等教育转型是指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以后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由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招生就业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变化。而种种变化叠加导致的高等教育“身心”的不适应、打开国门之后看到新奇的高等教育现象带来的心理冲击(注意:新奇、新鲜的事物不一定是好的事物,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事物)、对所谓西方“先进理念”或“先进经验”的饥不择食与未能理解透彻的“囫囵吞枣式学习”、意识先进者和意识落后者的观念冲突、急欲发展和急于“超越”但自身现实基础条件不足的紧迫感等等,则构成了各式高等教育评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深层社会心理基础。

然而,要判断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仅有上述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需要更为具体的答案。 这是因为,尽管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在转型发展时期都会存在“本体危机”和发展方向的争论,尽管转型时期的“实践混乱”和观点论争是可以被人们所理解,但仅用“转型”来做笼统解释,还是无法完全解决人们心中对中国高等教育“要去哪里、该做什么”等种种问题的疑惑。

进一步说,尽管世界高等教育存在某些相似性和一般性的发展规律,但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动因、路径、影响因素、过程和结果是各不相同的;高等教育的每一次转型发展,都是在本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本民族教育文化传统与未来选择的矛盾力量“拉扯”中,为解决本国具体现实问题和特殊实践问题而发生的转型,即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 在其转型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的困境。我国高等教育也不例外。

所以,要想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做出更加具体和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必须解答当前社会历史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殊性特征以及转型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矛盾是什么。 而结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可比经验,认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顺利渡过转型发展时期的必然要求,也是探寻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形成中国高等教育文化自觉和道路自信的必然前提。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与上述言及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相比,更具有“中国的印记”和时代的烙印,这是对《教育规划纲要》颁布5 年来进行评估的大前提。

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的视角,审视《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的进展,是我们进行评判的起点,脱离了这一视角,就很可能走上西方国家曾经经历过的“今不如昔”的论争。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问题的解读,可以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层面、多种角度、多个主题展开。本文由于篇幅所限, 在这里暂且只能从我们个人有限的经验出发,提出两点宏观层面的基本判断,供读者参阅思考。我们认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可以归结为:

第一,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后期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用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来标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绝不是为了表达的简便,而是放在中国真实的社会背景下,才能更加清晰地厘清中国高等教育所处的环境,尤其是面临的压力。看似平常的话语背后,至少隐含着4 个层面的重要问题: ①表层实践问题,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后期的高等教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多做什么、应该少做什么? ②中层理论问题,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后期的高等教育为什么应该多做哪些该做的事情,少做哪些不该做的事情?③深层理论问题,在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后期,保证高等教育实践“稳定性”的教育核心价值理念是什么?为什么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处在一个“改革”的呼吁和浪潮之中,却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你能希冀一个经常变动的高等教育体系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吗?④回归实践主体自身, 这一时代的教育核心价值理念是从哪里来的? 符合时代的教育理念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高等教育实践主体基于什么样的人生经验或社会历史经验而选择了这些价值理念?

如果以“工业化+现代化”的复合词组作为定语,来观察分析并划分西方社会与高等教育相伴发展的历史过程, 可将相应的历史时期划定为18 世纪启蒙运动到1960 年代这大约200 年的区间; 启蒙运动前的西方高等教育时代主要是教会把控下的经典大学时代;1960 年代以后的西方高等教育则进入了另一个不同的时代,借用西方学者的用语,可将其称为“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或者“后工业、后现代”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从历史上看,在上述每个历史阶段,西方各国的高等教育需求都是多样的,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科类结构等也是多元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只分析每一历史阶段的高等教育主流是什么,也就是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或社会选择与淘汰的过程,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将被那一时期的历史铭记,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是那一时期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启蒙运动到1960 年代之间, 在欧美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表现为:①为教会和贵族服务的古典自由教育相对式微,适应近代工业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学院、专业教育的规模数量不断增多。 在英国,1850 年代是牛津大学历史上最为衰微的时代,而几所苏格兰的“新大学”由于注重实用科学教育,成为当时最受瞩目的英国著名大学,当时苏格兰的“新大学”模式也被移植到了澳大利亚等英属殖民地。 在启蒙运动到1960 年代将近200 年的时间里, 以纽曼为代表的自由教育的“捍卫者”,提出的 “绅士教育”理念,最终还是成了工业时代实用科学教育“洪流”兴起的陪衬。但也不容否认,纽曼等人的“呼吁”也确实起到了“警告”科学实用教育不要过于“猖狂”,“警告”专业教育不要走向过于片面的作用。即使时至今日,依然会有人经常怀念“纽曼时代”的大学理念。 ②政府权力对教会权力的取代以及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加强,这一历史时期在法国和德国形成了国家主义的高等教育模式,即使如很多人认为联邦政府不会干涉高等教育发展的美国,也通过1862 年、1890 年两个《莫雷尔法案》,来鼓励发展农工专业教育;③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日益紧密,传统大学不得不纷纷“走出象牙塔”[2],等等。 上述发展特点之所以被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历史铭记,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反映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主流。 也可以说,这一时代的西方高等教育与经典大学时代相比,已经截然不同。

那么现在,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中后期,如果我们要学习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是应该更注重观察和借鉴西方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经验以及从现代进入“后现代”的转型时期经验? 还是要大力倡导回到西方经典大学时代,或者不加选择地照搬近几十年西方“工业化、现代化”成熟时代的高等教育经验? 答案不言自明。

当然, 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中西比较非常笼统、非常机械,科学性并不充分(更加精细、更加科学的论证需另文阐述),并且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也是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等进程杂糅推进,比西方当时的社会发展形态更为复杂。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当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经验时, 要尽量把每一个西方高等教育现象的社会背景、前提条件、发生过程、后续效果等认识透彻,然后再根据自身条件来判断是否真正“为我所需”,是否能够真正“为我所用”以及用到什么程度。

在这方面,我国前些年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选择做的其实并不够精细。 对待西方高等教育经验,很多研究是不做深入分析、不加选择地“拿来主义”学习方式,把从古到今的西方经验全部“吃进肚里”,不仅“消化”起来难受,而且还导致目前社会上对高等教育的各种评论中,出现了很多极不“专业”甚至毫无道理的说法,乃至苛求。

由于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历史较短、发展经验积累不足,在不得不更多依赖观察和借鉴他国经验而求索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只有更加努力地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只有具备了明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 特殊规律、偶然现象与必然现象的能力,才能在借鉴他国经验的过程中,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进而也才能尽快摆脱议论纷争困扰,集中精力办好该办的事,走好该走的路,不断开拓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时代、新境界。

第二,当高等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之时,其实系统、科学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尚未完全形成,支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和制度都存在明显的供给不足,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按照马丁·特罗在1962 年提出的观点,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绝不仅仅是一个规模数量变化的问题,而是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观念、评价模式等方面都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但当特罗的大众化理论引进我国伊始,人们只关注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量与规模”的描述,而忽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质的规定性”。在我们看来,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阶段理论”的真正价值和历史意义所在,正是他提到的高等教育数量规模之外的那些变化(但近年来我国很多人只是把眼光盯在那些不断跳跃攀升的数字上),他的观点对于“后发”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来说,具有极强的“预警理论”功能[3]。 更明确地说,当高等教育规模数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如果后续的那些变化不能及时跟上, 将会引发一系列具体问题。在我们看来,有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化解,最后可能会以某种“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 在这方面,西方国家是有过深刻历史教训的, 如1968 年法国爆发的学生运动,矛头直指法国旧的教育体制。

过去若干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推进大众化的进程中,把着眼点和主要精力集中到“体制”问题上,包括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在基本的体制改革完成之后,又推出了与体制相关的“大学章程”和“综合改革方案”。其实,上述“切入点”依旧没有摆脱从体制改革切入的思维方式。 我国高等教育走到现在,体制上的障碍并没有彻底解决, 但任何体制上的改革,如果没有转化到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根本命题上来,或者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无法与质量提升实现有机的结合,体制改革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应该承认,在强调体制改革重要性的大背景下,体制问题遮蔽了我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对涉及最微观的若干质量问题,如教学投入、教育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体验、课堂教学等,都缺乏应有的重视。

目前,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讨论在我国开始热门,很多人误认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规模数量增长与教育质量下降的矛盾。 然而,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到底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4],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不能简单地凭感觉判断,如果人们只是从表面现象对这个“似是而非”的“质量下降”问题进行讨论,只能说明人们忽视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真正含义,甚至会导致用“质量下降”问题遮盖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必须面对的真正核心的矛盾问题。

在我们看来, 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成果质量、各项教育工作协调运转的质量,也包括高等教育各项体制与制度的性质和“质地”,还包括高等教育与本国社会发展、国民生活幸福之间的契合程度等复杂含义。 目前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恰恰在上述内涵的后两个方面,才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所在。

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相比,是一种很不一样的高等教育。精英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建立在少数精英人才基础上的价值判断,讲究人的能力素质、身份地位的分层、分级,提倡“奖优罚劣”等等。 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对应的制衡力量,精英高等教育实践最终一定会走向为精英阶层利益服务。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平等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价值观,提倡不分身份、地位、等级的教育平等权利,提倡主体的自主、自立、自强,提倡教育为社会、为大众服务。 马丁·特罗提出“大众化高等教育”观点的文章名为《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其含义即在于此。

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即为人民大众的平等、 民主权利和生活幸福服务。 所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我国从不缺乏。 建国以后到21 世纪初的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是因为国家经济基础薄弱、高等教育资源缺乏而导致必然要经过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精英阶段, 但以前的计划体制和精英主义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也导致产生了一些带有精英主义性质的高等教育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为社会大众服务的高等教育也具有了实现的基础。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也必然意味着要对精英高等教育时代的部分理念和制度,尤其是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体制进行重新调整。

我国高等教育自2002 年在数量规模上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以来,正处于这个复杂变化、多重任务、多方面转型的改革发展时期, 需要调整的方面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这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任务异常繁重的主要原因。而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整体缺失以及新的质量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大众化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也导致目前出现了一些实践混乱、非议增多的现象,尤其是某些不合时宜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把高等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

值得注意和欣慰的是,2010 年以来,特别是最近两三年,随着《教育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制度的供给速度正在加快,全社会对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念有了切身感受和需求,尤其是走“内涵发展”的理念逐步形成,使得我们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方向充满了期待。 我们也相信,在未来5—10 年内,随着新旧制度体系转换完成,完善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一定会建立起来;如果社会经济发展也度过目前的转型期,国家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这一历史时期一定会顺利度过。

二、如何评价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现状

全面、完整地评价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或者是在高等教育水平很高的国家,在评价其自身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时,也会出现多种的声音。 以美国为例,自二战之后,高等教育的“危机论”始终不绝于耳。 再如,在上个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会员国最后签署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就明确提出世界高等教育的“三大危机”,即:财政危机、质量危机、道德危机,“三大危机”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给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预警作用”。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对《教育规划纲要》进行5 年实施效果的评估,究竟是采取西方的评价视角,还是依据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和特殊性”的视角,是我们课题组在动手之前一直思考的方法论,最终,我们没有采取西方惯用的“危机理论”。我们之所以采取相对正面的视角,是基于如下考虑:

其一,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时期的议论多、评价各异,是好现象,至少说明很多人是关心高等教育的,也说明高等教育批评的言论渠道是通畅的;转型时期的某些争议可能会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变化而逐渐消失。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对集中的条件下,即使是一项正确的改革措施,也会由于原来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在推进的过程中出现某些“走样或异化”的现象。因为从国家层面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更多考虑的是全国一盘棋,对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还缺乏清晰的判断。因此,面对各种争议,尤其是一些重要议题争论,可以暂时搁置,等待实践发展去检验。

其二,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问题。即使目前对我国高等教育某些方面提出尖锐批评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综合国力提升和社会发展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在原来薄弱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5年,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增长,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日益扩大,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质量总体水平逐步提升,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发展驱动的作用和能力日益增强,高等教育管理和决策不断走向民主化、科学化,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体系正在完善,逐步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另外,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相比于西方高等教育近一二百年的现代化转型发展过程,用30多年时间打造一套成熟完善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在时间上显得不太足够,尤其是社会转型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和压力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待更是超过了我国现有的实力和承受能力;许多《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措施正在路上,相当一部分想法和举措还都在探索中,距离完善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还有较大的差距,还有很多工作尚未完成;在规模扩大、结构多元、运行复杂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提高水平,会面临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包括以往改革进程中尚未完全解决的老问题,也包括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所以,总体上,我国高等教育仍处在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由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转型发展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其三,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体细节方面的评价,从人们关心的问题和评价内容来说,这里已经无需多言。 我们仅以高等教育评价方式为例,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来看近几年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进。从高等教育评价方式来说,科学合理的“最优选择”,必然是专业评估以及社会各界公共评判的有机结合。之前十多年,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管理的方式一直由教育管理部门负责,采用专家咨询、专家建议的办法,近几年来,在“管办评分离”改革进程中,教育部首次采用委托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中期的教育改革进展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估,并向全社会公开评价结果,这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管理制度不断走向科学化、透明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其历史价值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充分体现。

2010 年制定的 《教育规划纲要 》, 是在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出台的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策文件。 《教育规划纲要》 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是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以“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构建和完善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为核心,提出的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可以认为,《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明晰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改革发展方向,其中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核心问题的判断十分准确,提出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也非常具有针对性。 5 年来,针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全国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类高校积极进取,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实效正被人们体会和“分享”。

在《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 周年之际,按照《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的要求,教育部统一部署了对教育各领域改革进展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的工作。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协同创新中心受教育部委托,承担了高等教育领域第三方评估的课题任务。

从接受评估任务伊始, 我们就深知肩上责任重大。 因为:其一,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多重转型、复杂变化的发展状态下,厘清纷乱繁杂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表象,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做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并给全国人民一个清晰和令人满意的交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而且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其二,教育改革发展评价从来不是回顾过去、陈述事实、总结成绩与经验、诊断发现问题那样简单,在教育评价的每个范畴、每个对象、每个环节背后,都蕴含着价值判断和未来方向引导的深刻用意。 就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来说,更像在波涛汹涌、迷雾和暗礁重重的大海上为一艘正在破浪前行的巨轮检修部件、诊断船体健康程度、确定航向方位、校准行进路线,任何一个判断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可预计的损失。所以,只有以高度的责任心、科学求实的态度来做好每一项目的评估,才能不负社会各界以及相关部门的信任。 其三,在讲究和依靠大数据的时代,仅仅依靠所谓理论家的“感觉”和价值判断已经无法完成第三方评估的目标。 因为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数据基本还没有建立起来,尤其越是微观的数据越缺乏,其可靠性也随之降低。 故课题组只能依据有限的“政府文本”和无限的学校案例进行“大海捞针”式的取样进行研究和评判。

接受第三方评估任务以后,课题组成员经多次开会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评估研究任务,一是要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对教育部高教司负责的每一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的实施情况、实施成效进行评价,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二是结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可比经验以及我国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尊重客观现实和遵循历史逻辑基础上,对近5年来高等教育每一项改革举措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等进行“元政策研究”意义上的再检视和再评价,进而归纳、凝练、明晰、校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回答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道路问题。

之所以必须做这后面一步的研究工作,一是因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环境条件日新月异,有必要随时检视反思、重新校准各项实践的行动路径和方向;二是因为我国以往的高等教育改革举措以及为其提供科学支撑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有大量是以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现状为参照物的,经常忽视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与特殊性的深入研究,忽视对某一项实践举措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的科学分析,这对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会有消极影响,不利于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道路自信。而现在的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现实和基础条件,已经到了对以往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再反思、再审视的时候。 这是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决策与实践的科学性、促进高等教育顺利渡过转型发展期的客观要求。

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从2015 年5—9 月,课题组从高教司负责实施的各项高等教育改革任务中,抽取近30 个观测点, 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和分项评估;9 月到10 月,通过集中研讨,形成了总体的评估结论。 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近5 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以 “大格局” 谋划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调整,以“大工程”牵引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以“大协同”创新高校内外联合培养人才,以“大实践平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大教改”激活高校学生创新活力,以“大联动”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水平明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上述总体结论,是对过去5 年若干做法基本描述,并不代表上述做法已十分完善,我们更愿意说它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所形成的 “发展思路雏形”。 另外,针对评估中发现的具体问题, 如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校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校活力尚未完全释放、高校教学中心地位仍欠重视、高校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尚未健全等,提出了下一步改进工作的相应建议。

三、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近些年每一项高等教育改革举措进行重新检视,课题组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具体路径进行了系统梳理,进一步得到如下认识:

第一,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仍是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主题。但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念和质量思维亟需扭转。需要深入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尽快形成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我们在前文已经有过解释。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不仅是一种多元质量观,还是一种平等质量观,更是一种“以生为本、以社会大众为本”的质量观。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发展形态和实践逻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校层次类型多样,每一所高校的职能任务更加多元,高校办学更加贴近大众生活和大众需求,所以不能再以精英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念和单一质量标准,去判断和要求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 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失去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本来意义。

进一步说,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所谓高等教育质量的“优质”、一流大学的“一流”以及高等教育强国之“强”,绝不是和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相比较而得到的评价,而是高等教育在满足本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需求过程中得到的本国社会和国民的评价。 扎根本国本地现实,着眼于为本国本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最大努力程度的服务,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优质、大学走向一流的必由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应该具备这样的道路自信。

第二,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套全新的、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高校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也是一个大的概念和工作框架,囊括了目前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任务。 其中,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仅是指师资、场地、设备等达到办学条件基本要求,更是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及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科研管理、评价制度要进入一种刚性与柔性并重、系统开放透明、标准多元、实践适切、动态评价、大数据管理的全新发展状态。而高校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既是在公共管理理念基础上,通过“管办评分离”、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章程制定、教学评估、专业评估机构与制度建设、年度质量报告制度等来构建新型的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体系,更需要树立“标准化管理”思维,用适应本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国家学历资格与人才标准框架体系”“高校专业质量标准和课程标准”等标准体系,来为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办学提供方向指引和底线标准的界定,甚至还要更“外围”的社会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来作为辅助。

从现实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行进在这样的道路上,2003 年开展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7 年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甚至包括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其实都是高校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5 年来,随着《教育规划纲要》各项工作的实施和推进,我国高校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拼图板块”也正在一块块形成,新的高校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已经初见雏形。只不过,在近些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一是各项新的改革举措还没有形成一套整体联动的机制,二是旧的制度体系中那些已经不适应形势的旧制度、旧措施还没及时清理。由此,未来几年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顶层设计”方面,进一步完善设计,加强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统一与联动机制。

第三,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迫在眉睫。我国1990 年代进行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当时是在精英高等教育时代背景和精英高等教育理念下进行的改革。 那时,我们并未接触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践现实,也并不接受或者完全理解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真正含义。特别是1990 年代末期,由于全力应付扩招和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本应当时启动的各项改革陷于停滞,遗留下很多尚未深入思考和完善处理的问题,如行业办学取消以后高等教育与社会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否有所疏离?高校与社会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后续如何处理?绝大部分高校归地方教育部门管理以后,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沟通以及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与地方高校之间的关系是否要调整设计?地方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能在多大程度上要求地方高校根据地方现实需求开展办学活动? 等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规模上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已有十几年, 并且很快就会进入到普及化阶段。 但由于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让人感到“别扭”的问题,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绝不仅仅是一个规模数量变化的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现实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体制和机体系转换的问题,因为这直接涉及资源配置方式。所以,在当前有必要重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深化改革的话题,通盘考虑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系统运转问题。中国若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使命,并不仅仅是几所或者十几所高校进入世界200强的问题,而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目的是形成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责权利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政府间、高校、高校间、市场、社会行业间的关系,特别是市场和民间要有发出声音的渠道,要逐步扩大民间的“话语权”,最终形成以“参与和分享”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体系。近几年进行的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已经开始为将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搭建了新的制度构架。 就政府宏观管理来说,除了走向公共治理,还要改变以前经验管理、粗放管理的传统手段,逐渐走向“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大数据管理。此外,在政府传统管理权限下放的过程中,要根据“承接者”的自主能力、社会责任能力等,掌握好节奏,积极稳妥推进。

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就是基于我国还是“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提倡多元办学、多主体办学,就是在未来5—10 年内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消除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普通高校与职业高校在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别。 凡有利于教育公共福利提升的办学行为,都要通过新的制度体系予以保护。

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融投资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探索和建立现代教育产权制度。我国高等教育自1990年代中后期形成“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的多种融资渠道以后,各类资金为我国各级教育规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十几年来,除高校生均拨款标准和高校学费方面的几项政策以外,我国高等教育融投资体制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随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时代的过去,地方高校财政投入将会面临较大压力,而某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民间融资渠道迟迟难以扩大流量,比如社会捐赠、社会基金等。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融投资总量能否保持稳定甚至稳中有升,是高等教育能否长期稳定发展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从长远考虑,高等教育向民间融资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而民资进入高等教育,一定会涉及到教育产权制度的问题,因为只有明晰的产权制度体系和明确的权益责任义务关系,才能让民间资本明明白白投入,放心大胆地支持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由此,探索和建立现代教育产权制度,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摘要:在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评估与反思的基础上,回答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当前主要矛盾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认为在社会转型与高等教育转型双重叠加的历史背景下,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与制度供给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加强大众化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仍是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主题,但高等教育质量观念和质量思维亟需扭转;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套全新的、适应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高校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

[2][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J].教育研究,2004(9).

冬季转会评估报告 篇8

西门内斯Luis Jimenez

出生日期:1984年6月17日

原效力球队:特拉纳

现效力球队:拉齐奥

转会形式:转会

转会费:1100万欧元

现年22岁的智利中场身材高大、技术精湛,加盟拉齐奥后他选择了77号球衣。“为什么选择77号?因为其余的号码已经有人了,而且我喜欢7这个数字。我选择拉齐奥,因为这是一家伟大的球会,在我-困难的时刻支持着我。我认识萨拉斯,我希望在拉齐奥像他那样辉煌。”

罗西Giuseppe Rossi

出生日期:1988年9月z4日

原效力球队:曼联

现效力球队:帕尔马

转会形式:租借

朱塞佩·罗西回来了,出生在美国的小罗西正是从帕尔马去的曼彻斯特。如今他的回归,算是落叶归根了,虽然目前仅仅是租借。意大利国青队主教练卡西拉奇也对罗西的回归感到兴奋,“我很高兴能看到罗西回到帕尔马,这样他就能连续比赛,从而得到锻炼,这对我的国家队也一定有帮助。”

迪瓦约MarcoDiVaio

出生日期:1976年7月15日

原效力球队:摩纳哥

现效力球队:热那亚

转会形式:转会

转会费:自由转会

1月22日,热那亚俱乐部官方宣布,前摩纳哥射手迪瓦约正式加盟该队。在新闻发布会上。这位31岁的老将表示:“我和俱乐部主席及主教练都做了详细的会谈,球队极富雄心的重建计划让我振奋。在国外,我踢得一直很郁闷,希望回到祖国踢球能够让我重新享受足球带给我的快乐。

萨利哈米迪奇Hasan Salihamidzic

出生日期:1977年1月1日

原效力球队:拜仁慕尼黑

现效力球队:尤文图斯

转会形式:转会

转会费:自由转会

1月16日,意大利方面传来消息,本赛季结束后,萨利哈米迪奇将以自由球员的身份正式加盟尤文图斯。萨利的到来必将大幅度提高尤文图斯队的战斗力,除了充当内德维德的替补,他还能与卡莫拉内西轮换上阵。

阿什利.扬Ashley Young

出生日期:1985年7月9日

原效力球队:沃特福德

现效力球队:阿斯顿维拉

转会形式:转会

转会费:965万英镑

21岁的扬是英格兰U21队成员,他以速度和突破能力见长,临门一脚的感觉不错,本赛季至今已有3粒联赛进球帐。包括热刺和西汉姆联在内的多家俱乐部都曾希望得到他,创造了维多拉俱乐部历史最贵的收购记录。

卡鲁John Carew

出生日期:1979年9月5日

现效力球队:阿斯顿维拉

转会形式:转会

转会费:交换(相当于430万英镑)

上一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习题加解析答案下一篇:幼儿家长对孩子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