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S模式的油藏地质方案设计系统研制(精选8篇)
基于C/S模式的油藏地质方案设计系统研制 篇1
基于C/S模式的油藏地质方案设计系统研制
地质方案设计是油藏总体开发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数油田的设计方法主要是依靠手工查阅、统计和填写数据报表,设计结果以报表的形式呈现给审核人进行审核,待方案批准后,签发施工单通知施工.这种方法效率低,且存在设计误差影响施工效果.开发基于三层C/S模式的油藏地质方案设计系统直接有效地利用网络和数据库资源,减少设计误差,实现设计方案的.自动生成、分发等工作,节省人力、物力资源.本文着重阐述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系统功能和实现方法.该系统实现对油藏地质方案设计过程的自动控制,准确高效地完成方案设计,且可以自动升级、使用维护方便,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 者:程大勇 赵正文 时琼 CHENG Da-yong ZHAO Zheng-wen SHI Qiong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08(31)分类号:P61 TP3关键词:油藏地质 方案设计 C/S模式 系统
基于C/S模式的油藏地质方案设计系统研制 篇2
1 开发C/S和B/S混合模式信息系统的意义
无论是C/S模式还是B/S模式的体系结构, 都有着各自的应用范围和事务处理能力。其中C/S模式较为适用于企业内部专用网络信息的处理, 而B/S模式的应用则更多的基于广域网, 可以使企业的信息系统更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但是, 任何一种单一模式的应用均无法满足企业进行越来越复杂的信息系统数据处理, 所以C/S和B/S混合模式的信息系统成为了企业较为理想的选择。
C/S和B/S混合模式的信息系统应用, 可以更好的为企业提供信息管理服务。首先, 该种模式的信息系统可以保证企业内部通信具有传输效率高的特点, 并可以绕过服务器直接进行数据的传输, 进而减少服务器对传输量的约束。其次, 该种模式可以使信息系统的扩展性增强, 并使系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比如系统中较为简单的功能可以通过B/S模式来实现, 而较为复杂的服务就可以通过C/S模式来实现。再者, 该模式的应用可以使信息系统的子系统体现出高度的集成性, 进而使企业的软件产品得到统一整合。而这样一来, 系统的数据就能得到集中的管理, 进而实现系统信息的共享和交互。另外, 由于系统不同功能的开发可以由不同的模式来完成, 所以可以使开发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 进而使系统的开发维护成本得到降低。
2 C/S和B/S混合模式信息系统的实现过程
2.1 选择理想的开发平台
作为微软公司的软件和服务平台, Microsoft.Net是利用互联网的分布式计算特点并结合其自身先进的软硬件技术, 为人们的计算和通信需求提供革命性、个性化的新型XML Web services平台。C/S模式的开发语言可以是C++或C#, 他们都可以在.NET平台支持下完成开发。与此同时, B/S模式也可以通过.NET平台进行动态Web应用程序的建立。所以,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 进行C/S和B/S混合模式信息系统的开发, 可以选择.NET平台为系统的开发平台。
2.2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2.2.1 数据库结构的设计
为了使所设计的结构得以实现, 选择利用Power Builder 12.5来完成数据库的相关开发。由于Power Builder 12.5本身附带数据库, 因而可对其进行开发。SQL Anywhere 16数据库作为其内置数据库, 不仅支持本地运行, 同时又能充当网络数据库, 其数据库接口为ODBC/JDBC, 在ODBC数据源管理器的支持下, 能够对数据源进行有效管理, 使用Sybase Central/SQL Anywhere 16来创建数据库并对其完成简单配置后, 可将其与指定的数据库相关联, 实现连接。如果想要创建新的数据库, 可参照以下步骤:首先, 在导航栏找到【工具】, 选择【SQL Anywhere 16】中的【创建数据库】, 以创建新的数据库, 并为其命名, 此时, 在弹出的创建数据库向导对话框中输入或浏览主数据库文件将保存到的完整路径和文件名称, 点击【下一步】, 自动生成一个维护事务日志的.log文件;然后, 进行相应的加密设置、指定页面大小设置、归类序列设置、DBA用户和口令设置、以及为系统过程选择安全模型, 方可完成新数据库的建立;接下来, 打开刚刚创建的数据库, 选择其中的【表】一项, 在下方的空白区域内点击鼠标右键, 选择【新建】、【表】选项, 往数据库内增加新表并进行相关的设置, 最后, 当空表建立成功以后, 依然在下方的空白区域内点击鼠标右键, 选择【新建】、【列】选项, 往已有表单中添加新列, 添加后需对该列是否为主键、名称、数据类型、大小、范围、值等依次进行设置。
2.2.2 数据窗口自动化
在Power Builder12.5中, 高度自动化的数据窗口为数据库开发人员做快速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当数据库建立完成以后, 接下来就是创建数据窗口并利用其进行有关数据源的查找、显示等一系列操作, 这样可使应用程序的界面更加灵活高效, 实用性更强。建立数据窗口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 打开Power Builder 12.5, 点击【文件】|【新建】按钮,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数据窗口】, 然后选择最为常用的【网格式】, 单击【确定】。随后在弹出的为网格数据窗口选择数据源对话框中选择较为常用的【快速选择】, 单击【下一步】, 从列表框中选中所需要的数据表, 单击【确定】。此后, 简单的对数据窗口的基本属性进行设置后, 点击【下一步】, 在弹出的准备创建网格数据窗口对话框中选择【完成】。至此, 完成了数据窗口的初始创建工作。
2.3 系统窗体界面及应用程序设计
2.3.1 生成可执行文件
当数据库和数据窗口创建成功之后, 这时我们便可着手进行使可执行文件得以生成的工作了。
(1) 利用SQL Anywhere 16对数据库进行配置。服务器一端, 可以通过SQL Anywhere 16对数据库进行配置。在与数据库取得连接之后, 为了方便平日操作, 可在系统桌面处添加快捷方式, 并以命令行的方式开启该服务, 数据库就会被自动加载。
(2) 为客户端配置ODBC数据源。客户一端, 同样也需安装SQL Anywhere 16, 同时配置开放数据库互连 (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 ODBC) 数据源。与配置本地数据库不同的是, 进行数据源的配置操作时, 应注意【数据库】选项, 该选项仅能填写服务器名称, 而无需添加数据库文件名。在【网络】选项中, 需从TCP/IP、IPX/SPX和Net BIOS中选择合适的网络协议。
(3) 设计相应的客户端版本。在Power Builder12.5中, 可有两种编译方式, 一种为机器代码, 另一种为伪代码。考虑到Power Builder下所用到的平台较多, 而伪代码的兼容性更加优越, 不必因平台更换而重复执行工作, 因而选择伪代码进行编译。当系统封装时, 所应用的模式中包括一个可执行文件, 以及多个动态库。在这一模式下, 能够使操作更加灵活, 易于组织与维护。封装完成后, 为程序设置相应的存放路径, 再进行编译, 这样就生成了可执行文件。在C/S模式下, 这类程序能够对客户端数据进行访问。获得可执行文件后, 再使用Createlnstall 6.4.0, 针对客户端, 制作出相应的安装版本, 进行分发并予以测试。经测试发现, 应用程序在正常安装下, 使用性能一切正常。
2.3.2 利用ASP技术访问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查询
如果需要对系统数据库进行访问, 可通过动态服务器页面 (Active Server Page, ASP) 技术来实现。在ASP技术所支持的平台下, 针对特定的数据库以及ODBC数据源, 设计与之配套的SQL语句, 通过使用Active X数据对象 (Active X Data Objects, ADO) 的方法和属性并与超文本标记语言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 语法相结合的途径完成对输出结果的设置, 具体可参照如下步骤:首先, 在B/S模式下, 绘制出利用浏览器访问数据库的流程图, 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将这一过程表现出来;随后, 在使用动态服务器页面脚本语言的同时参照已绘制完成的流程图, 对网页内容进行编写。
如果需要对数据进行查询, 建议采用如下设计模式:当利用浏览器进行数据查询时, 若未能按照网页所提示的要求填写相应必要的验证信息, 或是信息填写不全面, 便无法完成查询操作, 并会同时弹出友情提示对话框, 提示用户应按要求填写必要的认证信息。若用户无法提供所需信息, 或是当用户提供了伪造的所需信息, 经后台核实后, 并未发现与用户提供信息相匹配的记录, 此时就会提示用户因所提供信息不匹配而无法登录进行数据查询, 请认真核实后再重新输入。若用户多次输入错误信息, 系统将认定该用户为未知恶意访客, 将会在一定时间内限制该用户的登录操作。这一模式设计的意图在于能够尽量避免任意甚至恶意试探侵入的行为, 通过认证信息的输入和审核, 可有效降低重要数据被窃取的几率, 很好地体现了其私密性, 最大程度地维护数据安全。既保证了C/S和B/S混合模式信息系统的便捷和高效, 同时也有利于其安全性能, 体现了科学管理的优势和意义。
3 结论
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 使社会各单位机构都完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转变, 信息管理工作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C/S模式与B/S模式在信息管理系统中都发挥着自身优势, 因此本文对C/S和B/S混合模式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进行了相对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本文从总体的角度对系统数据库设计展开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同时也对系统窗体界面及应用程序设计进行了分析。
摘要:首先, 本文对开发C/S和B/S混合模式信息系统的意义进行探究和分析, 指出C/S和B/S混合模式信息系统的良好应用前景;接下来, 又对C/S和B/S混合模式信息系统的实现过程展开论述, 包括选择理想的开发平台、系统数据库的设计、系统窗体界面及应用程序设计这三个步骤, 对C/S和B/S混合模式信息系统的开发进行了相对较为详尽的说明。
关键词:C/S模式,B/S模式,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薛秀琴.B/S模式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安全分析[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3, 26 (12) :41-42.
[2]赵明.基于B/S与C/S混合结构的体育运动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网络与信息工程, 2014, (21) :69-70.
[3]武涛, 洪志杰, 刘越琪, 颜培钦, 李军, 严朝勇, 蒋国平.基于C/S与B/S混合模式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车型参数信息系统[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1) :55-56.
[4]欧阳电平, 邹聪, 肖灯峰.基于B/S模式的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目标、功能与实现技术[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9 (5) :63-64.
[5]李伟红, 龚卫国, 马任飞, 韩圭国, 田海霞.基于C/S和B/S的大中型商场后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 (5) :94-96.
基于C/S模式的油藏地质方案设计系统研制 篇3
关键词:管理系统;设计;测试
1.石油设备管理系统的意义
由于设备的信息管理具有信息复杂、牵涉的面很广等特点,对设备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动态管理以及共享查询,就必须要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能力,准确、及时、动态的了解设备的管理信息,建设数字化的油田,必须建立油田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2. 系统设计
2.1 设计原则
依据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开发该系统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对用户录入系统的各项数据实现共享,以使用户能够在任何一个终端上迅速的进行各项数据处理;
2、稳定性:采用一定的技术使系统的各项性能稳定发挥;
3、实用性:系统建立的各个用户交互界面应该直观实用,可以为普通大众所易于接受,从而方便大家的使用;
4、容错性:在用户登录系统后的错误操作系统要具有一定的反应能力,包括错误提示或者一些相关的错误处理措施,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5、通用性:系统的软硬件要求要尽量降低,以满足广大用户的使用。
2.2 系统总体设计
2.2.1 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在设计系统开发模式时,基于C/S模式和B/S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并发挥各自优势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将系统中Internet应用采用B/S模式,实现通过浏览器进行信息的查询、浏览,而对于石油公司内各个部门本地局域网应用,由于其交互性和安全性要求高,采用C/S模式,将其设计为基于局域网的C/S模式的管理信息模块,确保系统对安全性、处理速度和针对特定业务交互性强的要求。
2.2.2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石油设备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主要分为以下11个功能。功能架构图如下图所示。
图2-1设备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
3. 系统实现和测试
3.1 系统运行环境
系统运行环境硬件配置,建立在.net Framework的平台上,通过不断调试和安装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工具,利用了ASP.NET技术实现动态网页的效果,用户能够快速、高效的完成访问数据和提出请求。同时系统需要借助SQL server2008存储技术完成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与Visual Studio 2008搭配的完美无缺。
3.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3.2.1 设备信息管理功能
设备信息管理在石油设备管理系统中属于最基础的数据管理功能,通过将企业中的每一台设备信息进行详细录入。新增设备界面效果图如下所示。
图3-1设备信息增加管理界面
3.2.2 设备运行状态管理功能
设备运行状态主要管理设备在为公司运转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充分了解设备在工作中的运行情况,以便为设备操作员提供更多的信息,避免由于设备的突发大型故障而未做好准备,影响公司的效益。
3.2.3 设备维修管理功能
设备维修管理模块根据设备运行状态与设备维修周期自动制作包括事故故障设备在内的设备维修月度计划和设备大修年度计划,对于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维修工作。通过部门讨论,得出设备维修指导书和维修费用,并记录了设备日常故障维修记录以及计划性维修记录。
图3-2维修员录入界面
3.2.4 设备变动管理功能
设备变动管理主要涉及到设备调拨变动的过程管理,首先对调出设备数据信息,填写设备的变动总类,包括设备调入或调出等类型,分别填写设备变动的单位名称。以便了解设备的来源和去向。设备变动情况的效果界面如下图所示。
图3-3设备变动情况界面
3.2.5 设备报废管理功能
设备报废管理是针对无法产生效益并且增加公司管理成本的设备进行管理的功能模块,设备报废明细表界面如下图所示
图3-4设备报废明细表界面
3.2.6 系统管理功能
系统管理包含对用户管理、权限管理以及数据参数管理等,权限管理可以为系统用户提供的一定范围的操作权限,同时也保证了系统的数据安全。下面分别对权限管理和系统管理中其他功能界面进行展示。
图3-8数据备份界面
3.3 测试方法
本次系统测试系统时,使用了黑盒测试法,测试本系统使用的方法有:
(1)等价类出现在黑盒测试法中,这种技术能够在测试时设计用例。在定义域中,一些可能的数据都得以输入,等价类技术可以将这些数据划分成许多等价类,在测试系统时,等价类中的每个代表数据等价于同类中的所有数据。
(2)测试以界面为基础:
测试如果以界面为基础,不考虑软件的实现细节和需求,此时想要获得测试需要的数据和产生的数据使用软件和系统运行间的界面便可。取值概率分布、软件输入、数据输出类型的取值范围都包括在其中。软件开发人员负责测试,要求测试人员没有参与过该系统的编码。
3.4 测试结果
本系统经过了多方面的测试,现在已经在设备管理工作中实际运行,经过反馈表明该系统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亚南, 楼应侯. 中小型企业设备管理系统的编码设计与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10: 217-219.
[2] 王太勇, 王双利, 王正英, etal. 基于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设备管理系统[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6, 12(7): 1080-1084.
[3] [14]Michael F. Worboys. GIS:A Computing Perspective. Taylor & Franics Ltd, London,Britain,1996
[4] 韩传军,张茂,杨斌.基于ASP.NET的石油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J].现代制造工程,2009 (4):37-39
[5] 张浩,刘晓慧.基于ASP的Web Services的研究和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7(15):12-13
基于C/S模式的油藏地质方案设计系统研制 篇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 无纸化考试正在走入到现代化教学中。与传统的考试相比, 无纸化考试摆脱了传统试卷的束缚, 从出卷到最后的成绩评定, 甚至包括试卷分析, 整个过程全部由计算机完成。教师无需给出具体的试卷, 只需给出相应的考试题库, 并保存在计算机中, 避免笔试所必不可少的印卷、运输、分发、保管以及 安排大量考场和考务人员等工作, 使考试工作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编程能力是衡量计算机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时, 程序设计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编程能力是计算机系学生的看家本领, 学生也将通过编程能力体现出其所具有的应用能力。C、C++和Java这些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序设计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 和体育课、美术课是一样的, 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如果一味地通过笔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无疑有失偏颇。
开发了一套集命题、测试和评价于一体的C/S架构的考试系统, 特别针对C、C++和Java等Console类程序设计考试进行了设计和研究, 较好地解决了目前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弊端, 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
开放式考试系统使考试显得更加的公平、公正、客观、高效, 使得教学资源能得到共享, 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 及时反应教学成果, 提高教学的准确性。开放式考试带来了以下一些好处:
(1) 有效加强试卷的保密性 : 开放式考试从出卷到考试 , 整个过程全部由计算机来完成, 减少了人为接触试卷的机会, 使得试题泄漏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2) 教师题库的开放性 : 开放式考试系统采用多功能命题系统, 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修改或自主命题, 真正做到题库的开放性, 解决了以往无纸化考试系统题库封闭性的问题。
(3) 增大了学生考查的知识面 : 开放式考试在考试时根据一定的出题规则自动形成不同的试卷。学生在考试时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一定量的试题组合试卷。 学生必须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才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4) 教学评价更加科学 : 运用智能评价系统 , 能快速获得学生的成绩以及教学评价结果。避免了传统考试中所谓的主观给分的弊端。 使得评分更加科学, 并且避免了人为给分的松严标准不一, 以及人为原因造成的错误,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
(5) 阅卷评价系统开放性 : 开放式考试系统使用通用性阅卷评价模式, 并且针对程序设计类考试进行分析和优化, 实现全题型的自动阅卷和评价。
开放式考试系统由命题、监控、测评和评价4大系统模块组成。系统主要包含单项选择题、概念填空题、 判断题、程序改错题、程序填空题以及程序设计题等多种题型, 其中前5种题型几乎适用于所有程序设计语言的练习和评价, 程序设计题可以适用于C、C++、Java等Console类型程序的练习和评价。
2 系统结构
系统总体目标是设计一套基于Console类型程序设计课程的开放式考试系统。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安全、稳定和方便地 完成整个考试过程。考试系统由命题、测评、评价和监控4大系统模块组成。系统之间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程序设计类教学大纲的需求, 系统提供了单项选择题、概念填空题、判断题、 程序填空题、程序改错题和程序设计题等6种题型, 并提供全题型自动评价功能。教师根据教学情况, 使用“命题系统”自主命题, 编写试题的信息和标准答案, 形成试题库。“监控系统”在考试前统一配置考试信息, 并控制整个考试过程。“测评系统”为学生提供练习和考试环境, 根据监控系统的考试配置信息按照一定要求自动组卷, 完成练习或考试过程。“测评系统”在练习模式下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功能。“测评系统”与 “监控系统”协调工作, 完成整个考试和练习工作。“监控系统”在完成考试后将学生答案提交给“评价系统”, 由“评价系统”根据“命题系统” 提供的试题库和学生答案 , 自动完成整个阅卷工作, 最终导出学生成绩。
系统采用C/S架构实现网络通信。C/S架构能保证系统文件的安全传输以及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可靠连接, 方便监控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减轻了服务器端的压力。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型考试系统均采用C/S架构实现。
3 系统设计
3.1 命题系统
命题系统模块作为开放式考试系统的亮点子系统模块之一, 允许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 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对题库进行重新整合。教师能通过“命题系统”按 套添加试题、查看已有试题信息、修改试题以及按套删除试题。 同时, 为了方便教师添加试题, 系统提供了程序设计题的导入功能; 所有试题题目编辑区域使用RTF文本格式, 能方便插入公式、图片、上下标等特殊格式。 生成的试题库既为测评系统提供考试所需的题库, 同时也为评价系统提供标准答案。
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 结合多位从事程序设计类教学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 系统共提供了6大类考试题型, 其中包括单项选择题、概念填空题、判断题、程序 填空题、程序改错题和程序设计题。这6大类题型基本涵盖了程序设计类考试所需的所有题型和需求。其中程序设计题除了提供试题和参考答案程序外, 还需要提供测试用例, 包括测试输入和测试输出, 为评价系统提供评价依据。目前, 系统支持C、C++和Java程序设计类考试的测评和评价。
3.2 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开放式考试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之一, 主要用于考场环境配置、考试过程监控及考试结果的回收验证。监 控系统是开放式考试系统中测评、评价和命题等环节的联系和纽带。监控系统运行在服务器端, 是整个考试过程中的重要控制和管理系统。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1) FTP环境设置。
(2) 考生库管理。
(3) 试题库管理。
(4) 模式设置。
(5) 考场监控管理。
(6) 试卷回收和验证。
3.3 测评系统
测评系统是开放式考试系统中的核心系统模块。测评系统运行在客户端, 是学生进行考试、练习的开放式软件平台。测评系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模式和考试模式。在考试模式中, 学生需要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进行答题, 在考试完成后将试卷提交到服务器中。在练习模式中, 学生能自由进行答题, 在答题完成后进行自主评价, 系统给出评价结果, 并提供详细的评价信息和参考答案。
测评系统根据功能划分为考前初始化模块、登录模块、试题初始化模块、测试模块、 试卷回收模块、网络通信模块和自我评价模块等7大模块。测评系统主流程图如图3所示, 程序运行界面如图4所示。
4 关键技术
4.1 组卷策略
该功能由试题初始化模块完成。系统以测评模式、考试语言、 抽题模式为依据, 根据抽题算法和试题恢复算法生成试题。
在考试模式下, 抽题模式可以由监控系统统一设置后, 在测评系统考前初始化时自动同步到客户端。抽题模式根据教师需求, 可以选择各题型按套抽题和各题型全部随机抽题两种模式。在练习模式下, 考生可以选择进行独立题型练习也可以进行全题型模拟考试方式进行练习, 并且选择按套随机抽取、手动指定套数或者全部随机抽取3种抽题模式。
4.2 程序设计题评价策略
程序填空类题型的研究: 程序填空类题型的评价采用关键字符匹配法, 将本完整的答案按照关键字符进行预先划分, 在阅卷评价过程中, 针对学生答案, 按照关键字符去进行匹配。使用该方法进行填空类题型的评价, 能完美地解决传统填空类题型直接匹配答案, 导致误判的可能性, 在一定程序上, 使得程序填空类题型评价更加科学。
程序设计类题型的研究: 程序设计类题型的自动评价采用了测试用例法。该方法对学生源程序进行编译后, 通过预先设置的测试用例, 对编译后的测试文件进行测试, 验证运行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系统使用API函数, 在评价系统和DOS测试系统之间建立了底层通道, 进行测试数据的输入和运行结果的输出。
4.3 系统安全策略
测评系统与监控系统之间的通信安全采用了TCP可靠传输协议来建立连接, 保证系统之间信息传输的稳定性。
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文件传输采用了带端口号、用户名和密码验证的FTP作为试题库同步更新和考试信息文件上传的通道。这样, 不但保证了传输的安全性, 同时也降低了监控系统的压力, 保证数据安全、稳定和高速的传输要求。
试题库采用了带长密码的Access数据库, 并且对数据库进行了伪装, 修改其后缀名为INK, 做到后缀名的完全隐藏, 使该数据库不能被正常打开和访问。
考试信息文件根据学生学号生成16位密码, 采用RAR加密模式, 进行封装, 使得考试信息文件被破解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恶意修改学生的准考证号, 将直接导致该考试信息文件不能被正常解压和评价。
5 结语
基于C/S模式的油藏地质方案设计系统研制 篇5
关键词:XML;界面生成;界面分离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3
XML-based C / S Mode Business Interface Dynamically Generated Design &Implementation
Lu Minrong,Ke Xiaoyu,Chen Jianguo
( Software Institute,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350003,China)
Abstract:To solve the problem which lie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C/S mode business interface,B/S mode used because of the advantage that HTML is generated by the web interface.Thus,the design of dynamic generating based on XML C/S mode business interface is proposed.First XML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document and store the information of UI;then XML parser and mapping mechanism is employed to produce dynamic controls;finally window components load dynamic controls to generate dynamic interface.With the separation of C/S mode business and interface,XML is used to store the information of C/S mode business interface, and Microsoft.Net Framework 4.0 to produce dynamic interface in the designer.
Keywords:XML;Interfaces generating;Interfaces separation
一、C/S模式和B/S模式业务界面设计
(一)C/S模式业务界面开发
传统的C/S(Client / 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业务界面设计和开发一般是采用特定的编程语言,在现有的集成开发环境中手工选择控件,布局界面,并编写程序实现相应的功能。这使得业务界面与功能代码之间存在较高的耦合度,产生如下的缺点: 1) 界面重用性差,具体体现在相同的界面设计在不同开发环境下不能重用,即使开发环境相同,由于版本的不同,界面设计也不能够重用;2) 需求的变更将影响到界面的设计和开发,界面某些元素的更改可能会涉及到后台代码的修改;即使对后台代码不会产生影响,也还需要重新编译才能生成新的界面[1]。
(二)B/S模式业务界面开发
B/S模式(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 C/S模式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本质上,B/S是C/S计算模式的扩展,它是一种由传统的二层CS/模式发展而来的三层C/S模式在Web上应用的特例[2]。然而B/S模式的软件界面与C/S有较大的区别,B/S的软件界面是建立在浏览器所能解释的HTML、CSS、SCRIPT等基础之上特殊的网页,這种用 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作为前端来展示界面(或称表示层),可以解决跨平台和跨开发环境的问题,提高界面重用性。对于B/S模式开发的界面,只需有一个编译器用来生成目标机器上的可执行代码并使之能运行;然后有一个Web浏览器来提供应用环境,即可完成这种跨平台和跨开发环境的操作。当然有时可能需要对 HTML 文档进行稍加改动,但这种修改不用再重新编译成可执行代码[3]。
(三)C/S模式业务界面开发研究现状
关于改进C/S模式业务界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基于XML的用户界面动态生成:用XML文档来描述界面信息,通过解析XML动态生成界面控件,再将控件插入到网页中的特定位置,从而动态生成用户界面[1]。仅是通过解析XML来动态的生成Web界面。
基于XML的三层C/S模型设计:在基于XML的三层C/S模型中,中间层一次性从远程数据库中获取满足客户需求的信息,生成相应的 XML文档[4]。
界面流控制器:它能够根据界面数据表的数据自动的产生一个界面、界面元素及其相关数据,当用户在界面上进行操作之后再将数据提交回来处理,处理完之后再根据需要产生新的界面[5]。
(四)本文工作内容
尽管C/S模式业务界面开发比较依赖于开发环境,但对于业务界面来说,界面的结构具有一些特定的规则,如界面中使用控件类型、外观信息、布局信息及产生的动作等都可以使用类似HTML语言进行参数配置。因此本文分析C/S模式业务界面特点并将业务与界面进行分离,C/S模式展示的界面信息采用XML记录,建立XML描述文件与界面模型的映射关系,运用Microsoft .NET Framework 4.0实现界面的分离与生成。主要工作内容有:
1.分离C/S模式业务与界面;
2.采用XML描述文件记录C/S模式业务界面信息;
3.运用Microsoft .NET Framework 4.0实现界面的动态生成。
二、基于XML的业务界面动态生成模型设计
(一)C/S模式业务和界面的分离设计
在C/S中实现业务和界面的分离将十分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和扩展,体现灵活、复用的风格,分离后的业务和界面可以互不干扰地升迁到新的结构体系中,适应新技术潮流,最终实现分布式跨平台的应用。可以说,界面和业务的分离是可扩展可重用系统设计的基础[6]。实现业务和界面的分离后,一方面管理程序的若干业务规则:当业务规则发生变化,只需要修改业务部分代码,与界面无关;另一方面管理程序的界面细节:当界面发生变化,只需要修改XML描述文件,无须编译程序,非常便于程序的维护。
(二)XML描述文件与界面的映射原理
XML描述文件中存储了界面展示相关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每个业务界面都依赖于业务变化,数据显示也依赖于后台数据库。界面信息包括控件类型、控件位置、控件的数据绑定、控件等,而这些信息正是开发工具中控件的属性设置,本文通过一种映射机制将开发工具(VS.NET)中界面设计转化为XML描述文件,使用时即可脱离开发工具,直接把XML描述文件解析为用户界面。C#.Net提供的反射机制,再结合自适应数据参数的传递,可以将应用框架中的扩展点以插件式程序集的方式来动态加载和构建,从而实现可动态扩展的应用程序[7]。
图1 界面生成的顺序图
(三)业务界面动态生成模型设计
业务界面动态生成模型设计UML类图包括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产生界面信息的类:动态组件工厂类实现了创建动态组件的入口类,产生复合控件与最终界面;产生自定义控件的工厂类根据XML元素与配置参数产生相应的动态控件,包含简单控件、含有容器的复合控件、列表控件,此类设计为不对外公开;通过加载业务控件类产生最终界面的容器。第二部分是元数据接口,包括对外公开的元数据接口定义XML配置文件的映射规则,通过元数据实现;业务处理类用于读取映射文件,返回元数据接口。元数据接口和产生界面信息的类连接桥梁则是第三部分是对外公开的接口中:动态组件接口实现了元数据与界面的通信。
三、基于XML的业务界面动态生成的实现
(一)应用框图
由映射原理生成界面的视图,通过显示处理视图的可视化和布局问题,并用XML界面描述语言加以描述,组合复合界面配置文件,由程序解析XML文件生成用户界面[8]。基于XML的业务界面动态生成的实现应用框图主要由界面信息存储和映射模板采用XML配置文件,开发工具能管理动态控件和XML解析规则组成,可应用于多种业务数据源如:SQL SERVER 2005、XML及其它数据源。
(二)业务界面生成的XML描述文件
下面是一个XML描述文件例子,XML描述文件包含了界面所有产生元素,功能强大,存储信息量大,由于篇幅有限,以下仅展示“性别”信息,只允许输入“男”或“女”,其它元素简单列举。
-
-
+
+
+
-
-
+
+
+
+
+
+
+
+
(三)XML描述文件动态生成业务界面的效果展示
上面XML描述文件通过映射规则解析生成的界面效果如图2所示。
结束语
基于XML的C/S模式业务界面动态生成的设计模拟了B/S模式的网页界面生成,把HTML在B/S模式中的应用扩展到了以XML来展示C/S模式业务界面,实现了界面修改不需要重新编译就可以产生新的界面,提高了可维护性。本文采用XML描述文件动态生成业务界面的映射机制和产生原理都基于VS.NET开发平台,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各种不用开发平台的通用性还可以优化和深入。
参考文献:
[1]杭欣静,蒋泽军,王丽芳.基于XML的用户界面动态生成框架的设计与实现[J].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西安,2009
[2]杨桦.基于B/S架构的动态界面自动解析生成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湖南,2005
[3]焦俊平,刘景钧,田殿英.基于HTML语言的用户界面设计[J].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河北,2000
[4]彭楠.基于XML的三层C/S模型[A].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2007
[5]文义红.基于元模型的WEB用户界面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2005
[6]刘艺著.Delphi 面向对象编程思想[M].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
[7]郭庆华,朱战立.利用C#.Net反射技术实现软件界面动态存储[A].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
[8]杨鹤标,侯仁刚,田青华.支持界面自动生成的模型研究[A].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镇江,2010
基于C/S模式的油藏地质方案设计系统研制 篇6
1 设计思想
系级排课系统主要处理的是教师的课程分配问题。在课程的安排中,有比较容易讲授的课程(在此以计算机系的情况为例进行分析),比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在计算机课程中它是相对容易讲授的课程;而对于程序设计相关的课程,比如Visual C++与数据结构等课程的难度系数相对较高。把学校分配到院系的课程分为简单课程和难度课程,然后再根据教师的职称把课程平均分配给教师,这样既提高了排课速度,也优化了教师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排课过程分为自动排课和手工调整,系领导可以根据当前的情况对计算机自动排课进行调整,使排课更加合理。
2 整体设计
2.1 功能模块划分
系级排课系统主要由用户登录、用户信息维护、后台数据管理模块、系主任排课模块、查询统计管理、信息的输出打印等六个主要模块组成。
系级排课系统主要完成的功能如下:
1)创建数据管理员和教师用户,包括用户的创建和教师基本信息的完善;
2)查看教师的详细信息;
3)本学期课程任务信息的录入、查询;
4)对本学期的课程任务进行自动排课,排课完成以后,由系主任再对排课信息进行必要的调整;
5)排课完成以后,保存本学期的课程任务信息和排课信息;
6)历年的课程信息和排课信息的查询;
7)查询报表的打印输出。
对上述各项功能进行分析得出本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如图1所示。
2.2系统工作流程
系级排课系统的工作流程为:首先,系主任创建该系统的数据管理员用户和普通教师用户,其中数据管理员主要工作是对课程信息的录入,普通教师用户主要是查看课程信息和排课信息;接着,在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师信息,添加可以教授的课程,数据管理员把本学期得课程任务录入系统;然后,系主任对本学期得课程进行排课,其中包括自动排课和手工调整;最后,教师可查询本学期的课程信息和排课信息。所有用户都可以查看教师信息,各个学期的排课信息和课程信息。如图2所示。
2.3 数据库结构设计
通过对排课过程的内容和数据流程分析,设计如下所示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
1)用户表:主要存储了本系统的所有用户的登录账号、密码和用户类型等信息,实现了系统的安全管理,使只有授权用户才能登录系统。其表结构见表1。
2)教师信息表:存储了教师的基本信息,其中的教师职称信息是该系统自动排课的主要依据。表结构见表2。
3)教师教授课程表:存储了教师可以教授的课程。其中的“是否排课”是在计算机自动排课过程中的一个临时标记。在排课的过程中,将按照教师可以教授的课程分配课程。表结构见表3。
4)课程信息表:存储的课程信息在计算机排课完成以后将清空,本学期的课程信息将将作为历学期课程信息保存,以便随时查看。其表结构见表4。
3 自动排课算法实现
在系级排课系统中,关键的部分就是实现计算机的自动排课和手工调整两个过程。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自动排课算法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1)把课程尽量平均的分配给各位教师;
2)授课难度大的课程由教学水平比较高的教师教授;
3)相同的课程尽量让同一位教师教授;
4)本排课系统的使用范围应该既有针对性又有普遍性。
按照以上原则得出自动排课算法,描述如下:
首先确定课程的总记录数,得出每个教师应该分配的课程,从数据库中选择一条记录,确定课程的名称,在相应的找到可以教授该课程的教师(按照教师职称,从高到低进行查找),当把一门课程分配给教师的同时检查该教师的课程数是否到了每个教师应该分配的课程数,如果满足条件则不再给该教师分配课程。本系统的自动排课的另一个原则是先排授课难度大的课程,再排课程难度小的课程,这样做可以使教师资源更加充分的利用,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算法流程如图3所示。
4 系级排课系统软件实现
基于C/S模式的系级排课系统的软件实现使用了微软公司开发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中的Visual Basic.NET语言工具;数据库开发采用的是SQL Server 2000[5,6,7,8]。
1)设计界面
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友好性,易操纵性,尽量和Windows常用软件操作方式相同或相近,以使用户较容易的使用本软件,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依据功能分析设计出满足系级排课系统要求的友好界面,其主界面如图4所示。
2)建立数据库连接
本系统采用ADO.NET技术进行数据库连接并对数据库进行有效访问。ADO.NET是由Microsoft Active X Data Objects(ADO)改进而来,它提供平台互用和可收缩的数据访问功能。ADO.NET提供了一个断开的体系结构,也就是说,应用程序与数据库连接后,检索数据并把它们保存在内存中,然后就断开,接着处理的是数据在内存中的副本。如果数据库需要对内存副本所做的修改进行更新,就建立一个新的数据,例如Data Table对象。ADO.NET的核心类位于System.Data命名空间中,这个命名空间包括一些子命名空间,其中最重要的是System.Data.Sql Client和System.Data.Ole Db。它们提供的类分别用于访问SQL Server数据库和与OLE DB兼容的数据库。该软件的数据库使用的是SQL Server 2000,System.Data.Sql Client命名空间是针对访问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的,常用的有Sql Connection、Sql Data Adapter、Sql Command和Data View等几个类。例如,Sql Connection类提供了与SQL Server数据库的连接。在构建Sql Connection对象时可以把连接字符串指定一个参数,也可以使用Sql Connection.Connection String属性设置。
3)功能代码实现
利用Visual Basic.NET语言进行每个功能模块的代码的编写和调试。代码省略。
5 结论
基于C/S模式的系级排课系统是使用Visual Basic.NET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开发的,针对本校系级排课的过程,通过对实际需求的分析论证,进行数据库编程实践,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排课和手动排课的功能。本系统应用到实际教师排课过程之中,降低了系主任的工作量,同时排课信息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计算机自动排课的过程中,把技术含量高的课程分配给了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再者,考虑到了每学期的课程认为尽量平均的分配给各位教师,使每位教师都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张淑琴.院系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8-10.
[2]张慧如,尹强国.谈高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下的高效排课[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4):57-58.
[3]左兆榕.高校课程表编排四原则[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61-62.
[4]王光辉,刘允,叶蓓.浅谈高校课程表编排[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11):24.
[5]王兴晶.Visual Basic.NET数据库开发典型实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6]巩文化,马承志,李亚军,等.Visual Basic.NET开发指南与实例详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7]精锐创作组.Visual Basic.NET网络数据库整合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基于C/S模式的油藏地质方案设计系统研制 篇7
1.1 设计目标
软件工程网络教学系统是实现分层次教学和辅助学习的网络教学系统, 系统设计包括教学课件、题库和实践3个部分, 其中课件部分包含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课程和参考资料,并设计师生互动板块和在线实时授课板块, 题库部分针对每一章节设计模拟试题, 学生可进行自主评测了解知识掌握情况, 实践部分是针对于学生所掌握软件工程项目的知识的内容仿真, 为学生提供软件工程建设项目, 学生可按照工程计划和工程流程逐步完成, 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2 设计原则
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依照行业规范与设计标准采用ASP.NET作为开发环境, 模块设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耦合性。根据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和用户需求平台操作界面简约流畅, 栏目规划清晰明确, 在代码选择上多采用公共类实现, 减少继承类实现, 增强系统的可维护性, 采用身份验证和分级授权的方式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2 系统设计
2.1 层次
软件工程网络教学系统层次设计采用B/S架构, 分为应用层、业务层和数据层。用户层提供用户友好界面, 通过Web浏览器直接访问系统平台, 调用数据库数据, 系统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用户通过应用层进行数据的输入与输出, 业务层是教学系统各项功能的实现层, 其通过模块的方式实现应用层与数据层之间的衔接, 数据层进行数据存储, 软件工程课件、试题、实践项目、用户操作信息等都存储在数据库中。
2.2 模块
基于C/S模式的软件工程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3大块, 课件、题库和实践操作。模块设计如图2所示。
软件工程网络教学系统分为前台操作平台和后台操作平台, 前台操作平台包括教师模块、管理模块和学生模块, 后台操作平台包括用户管理模块、日志管理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各模块通过数据库系统调用数据库中的课件、题库和实践项目, 课件中包含有网络工程课程教学课件和重点难点课件, 题库中根据章节设置试题测试, 实践操作包括软件工程项目和操作项目操作流程。
2.3 数据库
软件工程网络教学系统数据库分为教师信息数据库、学生信息数据库、课件数据库、试卷数据库、操作项目数据库等。 如表1~表5所示。
3 系统实现
3.1 课件部分
软件工程网络教学系统课件部分根据教学大纲进行设计,表达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及动画演示, 课件表现形式以PowerPoint类型保存, 方便用户下载。课件部分提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辅助教学, 教学方式包括实时同步教学和课程点播教学。
3.2 题库部分
题库部分包括试题的选题、编排和自动评分, 试题内容根据课程章节、学习阶段、学习总结进行测试, 题库测试系统分为试题模块、答案模块、评分模块和成绩显示模块, 系统测试流程如图3所示。
试题测试系统采用VB开发设计, 根据学生水平确定试题范围, 随机抽取试题, 在学生进行答题时记录试题答案, 系统根据学生答题答案与标准答案进行匹配, 匹配结果进行评分, 显示学生答题成绩。
3.3 实践部分
系统实践部分是以整体软件工程项目操作实现学生能力的锻炼。软件工程项目是由多人团队共同建设完成, 项目分配学生具体的任务, 在项目调研、需求分析、软件架构、模块设计、 编码实现、测试与维护等各个环节, 学生通过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工程项目建设, 并书写项目建设报告。
4 结语
系统通过课件、试题、实践3大部分完成软件工程网络教学, 课件部分采用ppt作为前台展示, 试题部分采用VB设计自动评分系统, 实践部分以项目整体建设多人合作开发,锻炼学生实际开发能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网络远程教育具有非常现实的应用价值,
摘要:针对于软件工程专业设计基于C/S模式的网络教学系统包括课件、题库与操作实践3部分组成。系统设计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划分为课件模块、实时互动教学模块、题库模块、资源下载模块和学习交流模块,内容包含有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采用C/S模式,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在系统前台。该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学生点播学习、教师远程实时授课、师生在线互动等功能,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在线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测评,为师生打造了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基于C/S模式的油藏地质方案设计系统研制 篇8
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学方法改革是重要内容。考试是有效的检测教学效果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
为了使考试发挥应有的功能,建立完善科学化规范化的考试管理体系,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考试模式,成为高校尤其是高校教务部门的关注点。其中,改革考试形式,实行多样化考试是考试改革的核心。随着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现代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必须改革传统单一的课堂考试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具有动态性的考核制度。网络考试和自测使学生从被动学习改变为主动学习,通过网络考试和自测,实时了解自身学习效果,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2,3]。
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网络的考试管理系统,采用C/S模式和面向可靠连接的TCP数据传输服务,使学生可随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的自测,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结构
如图1,本系统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考试终端、管理中心和试题数据库组成。
2.2 工作原理
在本系统中,各考试终端首先通过IP网络访问管理中心,进行身份认证。根据考试终端的请求试题信息和权限,管理中心从试题数据库中提取试卷信息,并通过网络发送给考试终端,并开始考试。
管理中心主要完成题库信息浏览、添加试题、考卷试题浏览、权限认证功能。主要实现试题的录入、维护以及试卷内容的添加、编辑、修改和删除,必要时可以打印试卷。并且,可根据试卷内容,设置试题信息是否可考,从而可根据学生权限,动态选择组卷。
试题数据库是网络考试平台的支撑,一方面完成所有试题库数据和考生数据的存储,另一方面实现系统功能的存储。在系统功能存储中,可存储每个考试终端当前状态和历史考试信息,可根据需要生成学习成绩分析曲线等,提高了考生信息的处理能力;并且,教师可以在考试时随时监控考生的登录、提交试卷等信息。在试题库数据的存储中,保存试题的题干、答案、和试题类型等信息,在录入试题时可以设置试题的难度和分值,利用系统自动生成随机试卷,供学生考试用。
考试终端主要完成考生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向管理中心提交考试请求和考试信息,并实时接收从实时数据库返回的试题信息。
系统运行流程如图2所示。
3 网络通信模式分析
3.1 C/S模式选择
C/S(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与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是当前常用的两种软件系统体系结构。在B/S模式中,客户端运行浏览器软件。浏览器以超文本形式向Web服务器提出访问数据库的要求,Web服务器接受客户端请求后,将这个请求转化为SQL语法,并交给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得到请求后,验证其合法性,并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再一次将得到的所有结果进行转化,变成HTML文档形式,转发给客户端浏览器以友好的Web页面形式显示出来[4]。
与C/S模式相比,基于B/S模式的网络系统不需要安装专门的客户端软件,只需Web浏览器即可实现与服务器的通信,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其缺点:
1)客户端的处理能力非常有限,服务器端负荷很大;
2)服务器和客户端单向通信,服务器不能访问客户端的本地资源;
3)由于采用开发的客户端浏览器平台,其安全性较差。
在本系统设计中,考虑到网络考试系统服务器要同时与大量的考试终端发生信息交互,为了避免由于服务器处理负荷过重而引起的系统崩溃,同时,也为了保证整个系统在网络环境中的安全性问题,本文采用C/S模式设计网络考试系统,通过将任务合理分配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提高系统的整体数据处理效率,并实现考试终端和管理中心的双向通信。
3.2 Socket网络通信方式分析
Socket套接字接口可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TCP数据传输服务和面向无连接的非可靠UDP数据报服务[5]。在本系统中,为了保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可靠通信,采用可靠的面向连接的TCP数据传输服务方式,实现了无差错无重复的顺序数据传输。
面向可靠连接的Socket网络通信原理如图3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构建网络考试管理系统,对考试管理方法进行探索,以此加大考试管理及改革力度,旨在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新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高云志,刘志勤,康勇.对高校考试管理及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2]胡敏慧.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史萌.对开放教育考试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6).
[4]佚名.B/S模式和C/S模式的区别[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75082.html.2006.3.
【基于C/S模式的油藏地质方案设计系统研制】推荐阅读:
基于团队模式的建筑学11-25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综述11-30
C/S网络模式12-09
基于教学模式的药剂学09-24
B/S和C/S模式08-20
基于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研究07-16
“基于问题”培训模式01-05
基于社会需求的中职德育教育模式探索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