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质量安全管理

2024-08-23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共8篇)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 篇1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饲料生产,保障饲料质量安全,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添加剂预混合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精料补充料生产企业。

第三条 添加剂预混合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精料补充料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应当按照本规范的要求组织生产,实现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程控制,保障饲料质量安全。

第四条 企业应当及时收集、整理、记录本规范执行情况和生产经营状况,并按照备案要求报送相关材料。

委托生产饲料的,委托方和被委托方应当分别向所在地省级饲料管理部门备案。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监督检查计划,监督本行政区域内企业依法组织生产。

第六条 企业对其生产饲料的质量安全负责。

第二章 原料采购与管理

第七条 企业应当加强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等(以下简称原料)的采购管理,制定供应商(包括原料生产企业和经销商)选 择、评价和再评价程序,对供应商的资质、产品质量保障能力进行评估,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并保存供应商评价记录和相关文件:

(一)供应商选择、评价和再评价程序应当包括供应商评价及再评价流程、选择评价原则、评价标准等内容;

(二)供应商评价记录应当包括供应商名称、营业执照编号、注册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所供原料的通用名称和商品名称、原料生产企业的生产地址、许可证明文件编号和质量标准编号,以及评价标准、评价结论、评价日期、评价人员签名等信息;

(三)合格供应商名录应当包括供应商的名称、所供原料的通用名称和商品名称、原料生产企业生产地址、许可证明文件编号等信息。

企业统一采购原料供分支机构使用的,其分支机构应当复制保存前款规定的评价资料。

第八条 企业应当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列明采购原料的通用名称、商品名称、规格、数量、主成分指标、卫生指标、验收方法等内容。

企业统一采购原料供分支机构使用的,其分支机构应当复制保存前款规定的采购合同。

第九条 企业应当制定原料采购与验收程序,建立接收标准,对采购的原料进行查验或检验:

(一)原料采购与验收程序应当包括采购流程、查验或检验 流程、不合格品的处置等内容;

(二)企业应当收集并保存所采购原料的质量标准文本;

(三)企业应当根据原料的质量标准制定原料接收标准,原料接收标准应当包括原料的通用名称、商品名称、规格或等级、主成分指标的标准值和接收值、卫生指标等内容;

(四)企业应当逐批查验供应商(供货者)随货提供的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生产企业许可证明文件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无生产企业许可证明文件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不得使用;

(五)采购不需行政许可的原料的,应当逐批查验供应商(供货者)提供的质量检验报告;供应商(供货者)无法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的,企业应当对所购原料的主成分指标逐批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

(六)企业每3个月应当至少抽取5种原料,对其主要卫生指标进行自检或委托有资质的机构检测;委托检测的,应当索取并保存受委托检测机构的计量认证证书及附表复印件。

第十条 企业应当建立进货台账,如实记录其采购原料的名称、产地、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许可证明文件编号、质量检验信息、生产企业名称或者供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经办人等信息。

进货台账、购货票据等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建立原料仓储管理制度,实施出入库记 录和垛位标识卡管理:

(一)仓储管理制度应当包括库位规划、堆放方式、垛位标识、出入库、库房盘点、环境要求、虫鼠防范、库房安全等内容;

(二)出入库记录应当包括原料名称、规格或等级、生产日期、供应商简称或代码、入库数量和日期、出库数量和日期、保管人员等信息;

(三)垛位标识卡应当包括原料名称、规格或等级、产地或供应商代码、检验状态等信息;

(四)不同原料的垛位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第十二条 贮存维生素、微生物添加剂、酶制剂等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原料,应当对温度进行监控并记录。

第十三条 亚硒酸钠等按危险化学品管理的饲料添加剂应当有独立的贮存间。贮存间应当设立清晰的警示标识,采用双人双锁管理。

药物饲料添加剂应当有独立的贮存间,防止与其他饲料添加剂交叉污染。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原料的库存时间和保质期限制定库存原料质量监控制度,并保存监控记录:

(一)质量监控制度应当包括监控方式、监控频次、监控内容、异常情况处置方式等内容;

(二)监控记录应当包括原料名称、监控时间、监控内容、监控结果、异常情况描述、处置方式等信息。

第三章 生产过程控制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制定工艺设计文件、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工艺参数、记录表单等生产过程控制技术文件:

(一)工艺设计文件应当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图及其 说明,并附生产设备清单;

(二)生产操作规程应当涵盖原料领料和配制、中控、投料、粉碎、混合、制粒、膨化、包装、生产线清洗、设备清洁等作业岗位;

(三)生产工艺参数应当包括粉碎(筛片孔径规格等)、混合(混合时间等)、制粒(调质温度、蒸汽压力、环模规格、分级筛上下层筛孔径规格等)、膨化(调质温度、模板孔径等)等;

(四)记录表单应当涵盖小料称量配制、小料预混合、小料投料与复核、大料投料、中控岗位操作、制粒作业、膨化作业、包装作业、标签使用、生产线清洗、清洗料使用、设备维护保养、设备维修等作业内容。

第十六条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一)企业应当按照“无药物的在先、有药物的在后”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生产计划;

(二)生产含有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产品后,继续生产不含药 物饲料添加剂或改变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产品的,应当对生产线进行清洗,清洗料如需回用应当明确标识并回置于同品种产品中;

(三)盛放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含有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产品及其中间产品的器具或包装物应当明确标识,不得交叉混用;

(四)设备应当定期清理,及时清除残存料、粉尘积垢等残留物。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来污染:

(一)生产车间应当设立防鼠、防鸟等设施,地面平整,无污垢积存;

(二)生产现场的原料、中间产品、返工料、不合格品等应当分类存放,明确标识;

(三)保持生产现场清洁,及时清理杂物;

(四)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润滑油、清洗剂;

(五)不得使用易碎、易断裂、易生锈的器具作为称量或盛放用具;

(六)不得在饲料生产过程中进行维修、焊接、气割等作业。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制定包括配方设计、审核、批准、更改、传递、使用等内容的配方管理制度。

配方设计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第十九条 投料工应当按照投料操作规程实施作业,保持投料现场干净整洁,保存投料记录:

(一)投料操作规程应当包括投料指令、垛位取料、投放顺序、感官质量检查、投料现场清洁等内容;

(二)投料记录应当包括投料品种、时间、数量、感官、投料工等信息。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对小料的称量配制、投料、复核过程进行记录并保存:

(一)小料称量配制记录应当包括产品名称、使用原料名称、理论值、配方编号、配制人员、配制日期等信息;

(二)小料投料与复核记录应当包括产品名称、生产数量、接收批数、投料批数、重量复核、剩余批数、投料复核人员、清洗料名称和重量等信息;

(三)配料中形成的中间产品应当标识产品名称、配制日期、数量、配制人员等信息。

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当对配方中添加比例小于0.2%的原料进行预混合,并保存预混合记录。

预混合记录应当包括产品名称、原料重量、稀释剂(载体)名称和重量、混合时间、批次、操作人等信息。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当保存配料和中控岗位操作记录:

(一)配料记录应当包括配方编号、原料名称、配料仓号、原料理论值和实际值、配料时间等信息;

(二)中控岗位操作记录应当包括产品名称、配方编号、作业时间、混合时间、清洗料、理论产量、制粒仓号、制粒机号、成品仓号、洗仓情况等信息。

第二十三条 企业应当根据产品混合均匀度要求确定产品的最佳混合时间,并记录检验日期、混合机编号、混合物料名称、混合时间、检验结果、混合次数、最佳混合时间、检测人员等信息;

企业应当每6个月按照产品类别(添加剂预混合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进行混合均匀度验证,并记录产品名称、检验日期、混合机编号、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测人员等信息。

混合机发生故障经修复投入生产前,应当按照前款规定进行混合均匀度验证,并记录相关信息。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保存制粒作业记录。制粒作业记录包括产品名称、作业时间、制粒机号、调质温度、颗粒感官、环模孔径、环模长径比、分级筛筛网孔径、蒸汽压力等信息。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建立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和关键设备档案,并保存维护保养记录和维修记录:

(一)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应当包括采购与验收、档案管理、操作、维护与保养、备品备件管理等内容;

(二)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应当包括设备名称、设备编号、保养日期、保养项目、保养人员等信息;

(三)设备维修记录应当包括设备名称、设备编号、维修日期、维修部位、故障原因、维修情况、维修人员等信息;

(四)关键设备档案应当包括基本信息表(包含名称、编号、型号、规格、制造厂家、联系方式、安装日期、使用日期、产能、主要参数等信息)、使用说明书和随机图纸、购置合同、维修记录、操作规程、维护保养计划和记录等内容。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确保生产设备、辅助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第二十七条 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应当通过有关部门的安全检查。

计量秤、地磅、压力表等测量设备,应当定期检定或校验。第二十八条 企业产品标签应当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农业部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 企业应当保存包装作业记录和标签使用记录:

(一)包装作业记录应当包括产品名称、包装日期、产量、包数、感官检查情况、头尾包数量、记录人等信息;

(二)标签使用记录应当包括产品名称、领用数量、本班用量、退库数量、损耗数量、损耗原因、销毁情况、使用人等信息。

第四章 产品质量控制 第三十条 企业应当建立现场质量巡查制度,并保存现场质量巡查记录。

(一)现场质量巡查制度应当包括巡查位点、巡查内容、巡查方法、巡查频次、异常情况处置方式等内容;

(二)现场质量巡查记录应当包括巡查位点、时间、内容、问题描述、整改措施、整改结果、巡查人员等信息。

第三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产品质量标准对出厂产品进行检验,并保存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一)检验记录应当包括产品名称或编号、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过程、检验时间、检验人员等信息;

(二)检验报告应当包括产品名称、生产日期或批号、抽样基数、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实测值、标准值、判定值、判定依据、检验结论、报告日期、报告编制人员和审核人员等信息。

第三十二条 企业应当每周至少对其生产的5个产品的下列主成分进行自行检验:

(一)维生素预混合饲料:两种以上维生素;

(二)微量元素预混合饲料:两种以上微量元素;

(三)复合预混合饲料:两种以上维生素和两种以上微量元素;

(四)浓缩饲料、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粗蛋白质、粗灰分、钙、总磷。第三十三条 企业每年应当在其生产的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维生素预混合饲料、微量元素预混合饲料和复合预混合饲料产品中,每类至少选择1个产品进行1次型式检验,并保存检验报告。

第三十四条 企业应当制定分析天平、高温炉、干燥箱、酸度计、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主要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建立使用记录和档案:

(一)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应当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或编号、使用日期、样品名称或编号、检验项目、开始时间、完毕时间、仪器设备运行前后状态、使用人员等信息;

(二)仪器设备档案应当包括基本信息表(名称、编号、型号、制造厂家、联系方式、安装日期、使用日期、主要技术参数等)、使用说明书、购置合同、使用记录、操作规程等内容。

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当制定包括采购、贮存、使用、处理等内容的化学试剂和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建立危险化学品出入库记录,并按相关规定处置废弃物:

(一)化学试剂、危险化学品以及试验溶液的使用,应当遵循GB/T601、GB/T602、GB/T603以及检验方法标准的要求;需要低温存放的化学试剂、危险化学品、试验溶液,贮存室应当配备空调或冰箱;

(二)危险化学品出入库记录应当包括名称、领用数量、领用人、领用日期、库存数量、保管人等信息。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建立检验管理制度。检验管理制度应当包括对影响检验的关键要素(人员、仪器、样品、试剂及标准物质、方法、环境等)的控制要求以及抽样位点、抽样频次、检验项目、检验时限、检验结果传递、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签发等内容。

企业应当选择以下措施验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一)同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比对;

(二)利用购买的标准物质或高纯度化学试剂进行检验验证;

(三)在实验室内部进行不同人员、不同仪器的检验比对;

(四)对曾经检验过的留存样品进行再检验;

(五)利用检验质量控制图等数理统计手段识别异常结果。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当建立产品留样观察制度,对其生产的每批产品留取样品,定期进行观察,并建立观察记录:

(一)留样观察制度应当包括样品留样数量、留样标识、贮存环境、观察内容、观察频次、异常情况的处置措施、到期样品的处理方式、观察责任人等内容;

(二)留样观察记录应当包括产品名称或代号、生产日期或批号、保质期、观察日期、观察项目、异常情况处置、观察人等信息。留样保存时间应当超过产品保质期1个月。观察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对不合格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的评价和处理作出规定,并保存评价及处理记录:

(一)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不合格品的判定标准、标识及贮存、处理流程、处理方式、处理权限、处理人员等内容;

(二)评价与处理记录应当包括不合格品名称、数量、状态描述、原因、评价结果、处理方式、批准人员、处理人员等信息。

第五章 产品贮存及运输

第三十九条 企业应当建立产品仓储管理制度,实施出入库记录和垛位标识卡管理:

(一)仓储管理制度应当包括库位规划、堆放方式、垛位标识、出入库管理、库房盘点、环境要求、虫鼠防范、库房安全等内容;

(二)出入库记录应当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或等级、生产日期、入库数量和日期、出库数量和日期、保管人员等信息;

(三)垛位标识卡应当包括产品名称或代号、生产日期或批号、检验状态等信息;

(四)不同产品的垛位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五)不合格产品和过期产品应当隔离存放并有清晰标识。第四十条 企业在产品装车前应当对运输车辆的安全、卫生状况实施检查,并保存检查记录。

第四十一条 直接销售给养殖者的饲料可以使用罐装车运输,罐装车应当专车专用,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卫生的规定,并随车附具产品标签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

装运不同种类的产品时,应当对罐体进行清理,并保存清理记录。

第四十二条 企业应当建立产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出厂销售的饲料产品的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次、质量检验信息、购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信息。

销售台账、销售票据保存期不得少于2年。

第六章 产品召回

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产品召回制度,发现其产品对养殖动物、人体健康有害或者存在其它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通知经营者、使用者,向企业所在地饲料管理部门报告,主动召回产品,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召回记录应当包括召回产品名称、召回日期、召回数量、召回原因等信息。

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当在所在地饲料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对召回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并保存召回产品处置记录。召回产品处置记录应当包括处置产品的名称、数量、处置时间、处置方式、处置人员和饲料管理部门监督人员等信息。

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建立客户投诉处理制度,并保存客户投诉记录:

(一)客户投诉处理制度应当包括客户投诉受理、处理流程、处理措施等内容;

(二)客户投诉记录应当包括投诉日期、投诉人姓名和地址、产品名称、生产日期、投诉内容、处理结果等内容。

第七章 人员与卫生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当建立人员培训制度,根据岗位的不同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每年对员工至少进行2次饲料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并保存培训记录:

(一)人员培训制度应当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方法、效果评价等内容;

(二)培训记录应当包括培训时间、师资、地点、方式、内容、人员、考核方式、考核结果等内容。

第四十七条 厂区环境卫生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八章 文件与记录管理

第四十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文件管理制度和记录管理制度。

(一)文件管理制度包括文件的起草、格式、编号、审批、印发、修订、存档、销毁等内容;

(二)记录管理制度包括记录表单的编制、格式、编号、审批、印发、修订、填写、存档、保存期限等内容。

第四十九条 除本规范中明确规定保存期的记录外,其他记录保存期不得少于1年。

第五十条 本规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 篇2

饲料是养殖业最主要的投入品, 饲料安全直接关系到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安全。现阶段我国饲料质量安全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饲料生产中超量、超范围使用饲料添加剂。饲料产品中药物、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 对动物、人类和环境都会造成危害。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应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和条码技术设计了一套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及饲料质量追溯软硬件系统, 对饲料原料、配方和生产过程加以控制, 建立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数据库, 确保产品配方中添加剂的用量符合相关法规, 准确控制和记录生产过程中各关键环节的相关信息, 实现对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及饲料质量安全追溯。该系统的研究应用能有效提高现阶段我国饲料质量安全水平, 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可溯源科技资料。

1 系统总体设计

1.1 系统功能分析

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及饲料质量追溯系统以条形码为载体, 以重金属检测和加工过程自动控制为手段, 实现饲料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和饲料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包括硬件构建和软件开发。根据分析, 系统软件包括原料管理、配方管理、生产管理、成品管理和质量追溯等功能模块, 并建立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数据库, 确保产品配方中添加剂的用量符合相关法规。系统功能框架示意图如图一所示。

1.2 系统结构设计

根据功能需求, 系统以PC机为主机 (电脑) , 与可通讯电子秤、条码打印机、扫描器和打印机构建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及饲料质量追溯系统, 主机通过系统操作软件实现秤重、条码打印和条码扫描。该系统主机采用PC机联想电脑, 有通讯串口、并口和USB接口;可通讯电子秤由福州科迪电子技术公司生产的TCS系列电子天平及XK3113-MA计重仪表组合而成, 有RS232C通讯接口, 波特率可选;条码打印机采用美国斑马Zebra品牌斑马GT820型条码打印机, 有串口和USB接口;条码扫描器采用东莞市君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C503-V型君容条码扫描枪, 有RS232通讯接口和USB接口。系统结构框图如图二所示。

2 软件系统设计

2.1 系统主界面

系统以PC机为主机, 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 以Delphi软件为开发平台。系统软件开发的主要功能模块有:原料管理、生产管理和质量追溯等。系统主界面如图三所示。

2.2 原料管理

原料管理模块设计了原料入库、原料出库等主要功能界面。

原料入库功能界面实现了原料系统入库、原料条形码标签、入库单制作和原料入库扫描等功能, 原料入库界面如图四所示, 程序流程图如图五所示。

原料出库实现了原料出库条形码扫描和原料出库数据库维护的功能, 原料出库界面如图六所示。

这些功能模块的数据操作采用的是应用广泛、操作简便的Microsoft Access2007数据库软件, 建立的主要数据库表有:原料检验项目表、添加剂规范表、配方表、原料检验表、生产计划表、原料库存和配料投料表、成品库存表等, 并对这些表的结构进行了设计。

2.3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模块设计了生产计划、小料配料、投料控制等功能, 用于饲料生产过程的控制。

2.3.1 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模块用于制定生产计划和生成领料单, 操作界面如图七所示。生产计划表中的计划进度字段用于记录生产进度, 计划进度包括制定、领料、配料、投料、成品入库、成品出库和完成。

2.3.2 小料配料

饲料添加剂用量较少, 相对大宗原料需要更精确的称重, 小料配料模块用于对饲料小料进行称量, 记录称量过程, 并由此制作小料配料单。小料配料操作界面如图八所示。

2.3.3 投料控制

投料模块包括待投料明细查询和投料扫描等功能。对于未称重的原料, 扫描后还需要称重再记录扫描和称重结果。操作界面如图九所示。

2.4 质量追溯

质量追溯功能是通过产品质量追溯条形码查询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保存的信息, 包括的生产过程有成品出入库、生产计划、原料出入库、配料、投料、原料检验, 实现了对饲料生产过程的质量追溯。操作界面如图十所示。

质量追溯条码查询功能, 通过质量追溯条码可查询到产品批号、客户编号和出库日期, 通过产品批号可查询到配料投料编号和成品入库出库记录等, 通过配料投料编号可查询配料投料记录和工作计划编号, 通过工作计划编号可查询到工作计划, 通过工作计划可查询到领料单编号、配方编号等信息, 通过领料单编号可查询到领料单和原料出库信息, 通过原料出库信息可查询到原料批号, 通过原料批号可查询到原料检验结果, 从而实现产品的原料、生产过程和销售信息的可追溯性。

3 结束语

本文研究开发了一套饲料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及饲料质量追溯的软硬件系统, 可对饲料加工过程中饲料添加剂的安全使用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控制, 并准确记录生产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情况, 为饲料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和饲料质量安全追溯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摘要:本文应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和条码技术对饲料原料、配方和生产过程加以控制, 建立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数据库, 确保产品配方中添加剂的用量符合相关法规, 准确控制和记录生产过程中各关键环节的相关信息, 实现对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及饲料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质量追溯

参考文献

[1]李琴, 雷清锋, 罗新房.饲料中的重金属污染及其预防[J].中国畜禽种业, 2011, 7 (05) :108-109.

[2]郭洁, 张海荣.饲料添加剂中重金属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杂志, 2010, 29 (06) :98-100.

[3]李军国, 薛军富, 李俊, 等.饲料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追溯系统的建立[J].饲料工业, 2009, 30 (09) :55-57.

[4]徐波, 王顺喜, 朱高群, 等.条形码技术在饲料生产中的应用[J].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7, (11) :32-34.

[5]董红霞.畜禽饲料安全使用与监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6]方希修, 陈明, 孙攀峰.饲料添加剂[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5.

饲料安全重如山 严把质量检测关 篇3

【关键词】饲料;饲料安全;质量;检测;标准

1 饲料概述

饲料具有原料广泛、成分复杂、产品多样等特点,这就决定了饲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混合物,一个简单的饲料配方通常有30种以上的组分,不通过系统化的分析,不对饲料成分进行检测,就无法了解饲料中各个营养成分和危害因素,也就无法确定饲料的真正价值。我们日常饲料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有:感官性状(外观、粒度等)、常规成分(蛋白质、灰分、粗脂肪、纤维等)、氨基酸(18种氨基酸等)、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等)、微量元素(铜、锌、铁、锰、钴、硒等)、其他添加剂(香味剂、酸化剂、抗氧化剂等)、微生物(有害菌和有益菌等)、有毒有害物质(农药残留、霉菌毒素、铅、砷和动物源性成分等),以上检测的项目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工作环节一环紧扣一环,从饲料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样品的处理、快速筛选、确证检测到出具检验报告、异议处理和上报结果,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2 饲料检测标准

为了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提高饲料和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饲料检测方面,每年各省、区都承担着农业部下达的两个监测计划任务即:饲料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包括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饲料安全专项监测和反刍动物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例行监测)和养殖环节“瘦肉精”专项监测计划。依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实施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检测工作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指定的具有相应技术条件的机构承担。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不得收费。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公布监督抽查结果,并可以公布具有不良记录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经营者名单。

在饲料检测过程中,首先要严格按照两个抽样标准:即《饲料采样》(GB/T 14699.1-2005)和《无公害食品猪肉、猪肝、猪尿抽样方法》(NYT763-2004)来进行。抽样时,每次每组抽样人员应不少于2人。抽样人员应遵守抽样程序,认真、完整地填写抽样单,抽样单位至少应有2人签字。每个样品平均分成三等份(饲料每份约300g,尿液每份约30ml),其中两份由抽样人员带回用于检验和留样用,另一份封存于被抽检单位,作为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复检用。被抽样单位要与抽样人员共同确认样品的真实性,并在抽样单上双方盖章或签字。应将包装好的样品完全密封,防止样品在运输及交接过程中交叉污染和包装破损。抽样人员应妥善保存所抽取的样品,防止样品变质。采样、缩样、存储和处理样品时,应特别小心,确保样品特性不受影响。避免在抽样时不能准确执行饲料采样标准;缺少饲料抽样样品状态信息、地址、联系人等信息;抽样单上未加盖公章或签字,抽样人员只有1人;饲料样品处理不规范;抽样封条与样品不完整;流转过程中缺少样品的状态记录;样品流转程序缺失;微生物的二次污染;不适合的采样包装等问题的发生。其次要严格监控饲料检验全过程:①检测前期。检查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抽样单(检验委托单)信息是否完整,样品处理是否规范,是否按照检测标准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前处理人员是否经过培训,同批样品应有同一编号,并应对个体再分编下一序列序号,以保证每一个样品有唯一性的编号。应有专人保管,确保样品不被调换和损坏。②检测中期。仪器设备是否经检定(校准),检定(校准)机构资质是否齐全,是否有使用记录和维护记录,有无唯一性标识和计量状态标识,是否进行期间核查,自行研制的专用检测仪器是否经过验证,有无过期、变质和失效试剂,标准溶液是否有配制记录和使用记录,标准溶液配制过程是否规范,是否建立试剂供应商名录,是否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有效性评价,使用变更标准未经确认,标准偏离,使用过期标准,是否做过质量控制,是否有能力验证计划,是否采用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比对等进行再现性检测,原始记录是否完整,能否再现检测过程,记录修改过程是否规范,记录是否妥善保管,按要求归档。③检测后期。检验报告签发人是否为授权签字人,资质证书是否过期,是否超授权范围出具检验报告,是否按标准和合同委托要求给出结论,结论用语是否规范、准确、得当,当怀疑、发现、得知有关报告的数据或结论有误的信息后,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核查,经核查确定已发出的报告的数据或结论有误时,应立即通知,所有原报告的持有人,不得继续使用该报告的数据或结论,经核查,原报告检测数据有遗漏的,应立即组织进行补充检测,尽快制作补充报告,涉及到结论需要修改的应明确以新结论代替原结论分析原因,进行复测。在资质方面,实验室不得超期出报告,不得超授权范围出报告,检验人员不得无证上岗、授权签字人必须经过考核方可签字,仪器设备必须经过检定合格,检定单位须有资质,标准物质必须有相应合格证书或经过验证合格,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随做随记(如管理评审和内审记录,人员培训记录,仪器設备使用和维护记录,标准溶液配制和使用记录),应注意原始记录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原始性。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加强人员技能培训。强化人员法律、质量、岗位责任、服务意识,加强道德、政策、法制观念教育,增强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风险管理教育,提高全体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通过管理评审和内审,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并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规定,做好饲料检测各环节的管理,不断提高饲料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

参考资料:

[1]新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 篇4

1、供应商选择评价和再评价制度

2、原料采购与验收制度

3、原料仓储管理制度

4、原料质量监控制度

5、生产过程防止交叉污染制度

6、生产线清洗制度

7、设备定期清洗制度

8、防止外来污染制度

9、配方管理制度

10、设备管理制度

11、现场质量巡查制度

12、化学试剂和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13、检验管理制度

14、留样观察制度

15、不合格品管卫生制度

16、产品仓储管理制度

17、产品召回制度

18、客户投诉管理制度

19、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20、文件管理制度

饲料质量安全管理 篇5

〖 目 录 〗

1.导言

1.1本报告研究的动机

1.2相关研究综述

1.3数据来源

1.4相关指标/术语解释

1.5研究方法

2.国内外饲料行业发展分析

2.1国外饲料行业发展分析

2.1.1相关数据分析

2.1.2发展现状分析

2.1.3发展趋势分析

2.2国内饲料行业发展分析

2.2.1相关数据分析

2.2.2发展现状分析

2.2.3发展趋势分析

2.3中国饲料行业产品质量现状

2.3.1质量现状分析

2.3.2质量管理动态分析

2.3.3质量标准分析

3.被调研企业的现状

3.1被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

3.2生产车间现状

3.2.1人员情况

3.2.2设备情况

3.2.3生产工艺流程

3.3被调研企业的饲料存在的质量问题

4.HACCp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4.1HACCp 的基本原则

4.1.1实施危害分析

4.1.2确定关键控制点

4.1.3确定关键控制点的界限

4.1.4建立监控程序和方法

4.1.5制定纠偏措施

4.1.6建立资料记录并保存文件

4.1.7建立审核/验证程序

4.2建立HACCp 体系的前期工作

4.2.1建立并推行基础管理体系

4.2.2制定企业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承诺

4.2.3教育和培训

4.2.4制定HACCp 计划

4.2.5被调研企业饲料产品及其销售范围

4.2.6被调研企业饲料产品的用途和适用动物

4.2.7被调研企业饲料加工的流程图

4.2.8验证饲料加工流程图

5.HACCp 在被调研企业的应用研究

5.1饲料厂的安全性危害分析

5.2饲料生产中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5.3制订关键点的控制限(要求或标准)

5.4建立关键控制点的监测程序

5.4.1原料接收点监测程序

5.4.2原料储存点监测程序

5.4.3输送环节的监测程序

5.4.4清理设备效率监控程序

5.4.5粉碎系统的监测程序

5.4.6配料系统配料误差的监测程序

5.4.7混合作业的监测程序

5.4.8液体添加点的监控程序

5.4.9制粒工况的监测程序

5.4.10干燥冷却工段的监测程序

5.4.11成品发放的监测程序

5.4.12配方设计质量的监测程序

5.4.13检化验工作的监测程序

5.5建立纠偏措施

5.5.1原料接收纠偏措施

5.5.2原料储存纠偏措施

5.5.3中间输送环节的纠偏措施

5.5.4原料清理纠偏措施

5.5.5粉碎系统的纠偏措施

5.5.6配料误差的纠偏措施

5.5.7混合料变异系数超标纠偏措施

5.5.8液体添加的纠偏措施

5.5.9制粒工段的纠偏措施

5.5.10干燥冷却工段的纠偏措施

5.5.11成品发放的纠偏措施

5.5.12配方设计纠偏措施

5.5.13检化验工作的纠偏措施

5.5.14原料投料点纠偏措施

5.6建立记录和文件保存制度

5.7建立验证/审核程序

饲料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 篇6

在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系统和随机误差,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系统误差是由于检验过程中某些确定的、经常性的原因所造成的误差,它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比较固定,在重复检验过程中可以重复地表现出来,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来源主要包括仪器误差、试剂误差、测定方法误差、分析人员个人误差等。随机误差是由于一些偶然的外部因素所引起的,产生随机误差的因素不定。

如何最大限度减少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确保饲料分析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原料的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出厂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关键环节,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系统介绍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措施,供饲料企业实验室参考。检验化验人员要求

饲料分析检验是一项重复、枯燥但又需要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作,因此分析人员必须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不断进取的精神和过硬的技术。

在分析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由于粗心导致某些操作错误,如试剂溅出或滴出,试剂或溶液加错,看错砝码、读错刻度,记录及结果计算错误等,如果已经出现错误,应立即终止实验或剔除结果,不得用于参加最终结果计算,也不得对数据结果进行主观修正。检测人员要对所获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核对人员对检测人员数据结果计算过程准确性进行监督。

为了确保检、化验结果的质量,从事饲料分析检验化验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岗位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即使已经取得相关专业毕业文凭的本、专科学生也要通过岗前培训,毕业文凭只能表明已经通过了相关知识的系统教育,并不代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一名优秀的饲料化验员还应对各种饲料原料和产品的特点、相关标准,甚至加工工艺等有充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和丰富经验,提高技术水平。这对应对饲料原料的复杂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准确性非常重要。仪器设备和其他计量器具要求 2.1 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

分析检验仪器、器皿是饲料检验分析过程的主要工具,其性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和重现性,必须对其进行检定/校准,并做相应的标识。仪器的检定/校准需要委托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其他单位,依据相应的检定或校准技术规程进行,其中检定为强制性。各种仪器的检定/校准周期都有具体要求,所谓检定周期即检定/校准结果的有效周期。常规仪器如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酸度计等都需要进行检定,检定周期一般为1年,大型仪器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检定周期为2~3年。仪器出现故障大修后要重新检定。大型仪器还应进行两次检定周期之间的期间核查。2.2 仪器使用

使用仪器时,要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在仪器性能状态稳定后开始测定。作好仪器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时间、用途、样品名称和编号、使用前后的状态等。如果出现异常,需要停止分析;如果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需进一步确认其可能影响的范围,并加以追溯。检验方法的选择

检验方法是开展饲料分析工作的重要依据,检验方法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验方法有很多来源,主要包括国家或行业颁布的标准测定方法、国际权威组织机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公职化学家协会(AOAC)以及其他国家地区颁布的官方方法、教科书、权威学术刊物、企业标准等。

同一检验项目有2种或2种以上检验方法时,应首选国家或行业标准,且国家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其次考虑国际标准。目前我国颁布的很多国家标准都是等同或修改采用ISO标准。如果是等同采用,在标准封面上同时看到国家标准编号(ISO标准编号)。

如果受实验室条件限制需要采用非标准方法测定时,首先需要考虑其准确度和精密度,其次要考虑操作是否简便,省时、省力和试剂消耗量少。

选择标准时要特别关注所分析的样品是否在标准的适用范围内,不能盲目扩大方法使用范围这一点非常重要。如GB/T 13088-2006《饲料中铬的测定》,该标准只说明适用于矿物元素预混料、复合预混料等中铬的测定,没有明确说明是否适合有机铬添加剂中铬的测定。另外为了确保奥运食品安全,2008年紧急制定了饲料中禁用药物如兴奋剂、性激素等多残留的检测方法标准,由于制标时间紧,这些方法在适用范围中明确规定仅适合配合饲料。

要及时掌握检测标准的最新进展。已颁布国家或行业等检测标准等,根据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际标准的修改制定情况以及标龄长短,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修改。新修订的标准序号不变,改变的只是年代号。新版标准颁布实施后,旧版标准往往同时作废。对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中存在问题的问题,可以将意见反馈给全国饲料标准 化技术委员会,通过标准的法定程序对标准进行修订。

同一标准中,同时包含2个或以上方法,测定结果出现争议时,以仲裁法结果为准。如现行钙测定方法标准GB/T 6436-2002中包括高锰酸钾法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络合滴定法,前者为仲裁法。试剂、溶液和实验用水 4.1 试剂

市售的化学试剂一般分为4级:一级为优级纯、保证试剂,简称GR级,标签为绿色,通常用作基准物质;二级为分析纯,简称AR级,标签为红色,通常用作常规分析和要求较高的分析项目,在饲料分析和质量检测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用量也最大;三级为化学纯,简称CR级,标签为蓝色,通常用作要求较低的分析工作。四级为实验级,简称LR级,纯度较低,在饲料分析中很少应用。光谱纯试剂、生物试剂、指示剂、层析用试剂等应按国家试剂规格要求,根据分析的对象、项目和方法所规定的具体要求,正确合理地使用。

在饲料分析中,常规分析用试剂一般为分析纯,仪器分析用试剂一般为优级纯,标定标准滴定溶液用试剂为基准级。切忌用分析纯来替代基准级试剂。

4.2 溶液配制及标准溶液标定 4.2.1 溶液配制

目前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一般有:物质的摩尔浓度(c),物质的体积分数(w),物质的质量体积分数(ρ)和滴定度。在方法标准中,除另有说明外,“溶液”或“液”均指水溶液。每批测定应一次配制足够的试剂,以免两次配制引起误差,或用新、旧溶液对同一个样品进行测定,观察其测定结果间是否有差异。在试剂标签上要清楚标明溶液名称、浓度、配制人、配制日期和有效期,不得使用超过有效期的溶液。4.2.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在确保分析数据准确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批标准溶液如果出现偏差,会影响到未来1个月内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要严格遵循GB/T 601-2002《化学试剂 标准溶液的制备》。配制的标准溶液浓度应该在规定浓度的±5%范围内,标准溶液要求由两个人来同时标定,每个人做4个重复,每人4个平行测定结果极差的相对值不得大于重复性临界极差[CrR95(4)]的相对值0.15%,两人共8个平行测定结果极差的相对值不得大于重复性临界极差[CrR95(8)]的相对值的0.18%。取两人8个平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测定结果。注意,标定用基准物质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烘干等预处理。标准溶液一般每个月要复标1次。

不要随意提高配制的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在实际生产中,有的化验员为了减少配制标准滴定溶液的次数和量,将标准溶液浓度由标准建议的浓度提高5~10倍,结果导致样品滴定过程中溶液消耗体积太小,不足2mL,甚至不足1mL,这种情况下终点多滴一滴或少滴一滴对检测结果影响都很大。而一般以滴定消耗溶液体积10~20mL为宜。当然,标准滴定溶液消耗体积的多少,除了受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影响外,也与测试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含量高低有关,因此在测定过程中要灵活掌握称样量和样品液稀释倍数。4.3 实验用水

实验用水主要有蒸馏水、去离子水和超纯净水等。按照GB/T 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分析实验室用水共分3个级别:一级水、二级水和三级水(表1)。在实际分析工作中要定期对水的pH和电导率进行测定。常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 5.1 空白对照实验

在进行样品测定时,需同时采用操作完全相同的方法而不加入被测定的物质,进行试剂空白对照试验。这样,可校正因试剂中的杂质干扰和溶液受器皿材料的影响等因素所导致的系统误差。目前有些标准的计算公式中没有明确空白消耗体积,但实际应用时一定要扣除空白。5.2 标准样品对照实验

在进行样品测定时,还需要按照与样品完全相同的操作步骤,测定一系列标准溶液配制的对照组(比色分析中称为标准比色系列),最后将检验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抵消不明因素的影响,在一些稳定性不好的分析方法中,标准品对照尤为重要。5.3 添加回收实验

在待测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标准物质,测定其回收率,可检验测定方法的正确性和试样所引起的干扰误差,并可同时求出精确度。因此,回收率试验是饲料分析中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如测定植物性饲料中植酸磷时,可通过添加试剂级的植酸钠进行回收率测定,如果操作正确,回收率应在95%以上。

5.4 参照样

所谓参照样是指已经赋值的样品,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饲料样品;另一类是通过人为添加某种饲料中本身不含有的物质成分,制备成阳性样品。参照样品可以从标准物质供应部门购买,也可以自行制备。如采集一定数量豆粕和鱼粉等饲料,粉碎混匀后,分装,密封,-20℃保存,并分别采样送3家权威的饲料检测机构进行水分、粗蛋白质等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赋值,如粗蛋白质含量为(43.78±0.52)%。然后在日常分析过程中,每批样品都带上1个参照样,以检验检测过程是否出现偏离。参照样品的使用在检验日常质量控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主要涉及人员管理、仪器管理、记录控制、样品管理、化学药品及危险品管理、文件管理及检验过程要求等,明确工作岗位职责分工和岗位责任制。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可参照《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CNAL/CA01-2002(ISO/IEC 17025-1999)进行。

应设计各检测项目的原始记录表格,检测人员按照要求逐项认真填写,原始记录不能随意修改,若出现差错,应在差错处划改并签名,将正确数据写在原数据的右上方。数据的有效位数、修改、计量单位应规范。原始记录应有检验人、校核人、审核人签字并存档。

检验报告应由专门人员根据检测结果填写,检验报告应内容完整、文字清晰、数据准确、结论科学规范,不得有涂抹和改写,由企业负责人审核、签字,报告应一式2份,正本交给委托方,副本存档。实验室检测能力考核

目前,实验室能力考核主要通过实验室间、实验室内部人员间、同一指标不同方法间、同一人员不同时间比对实验等方式进行考察。7.1 实验室间的比对

实验室间的比对实验通常由国家相关部门,如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L)或农业部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各实验室报名参加。同时,饲料企业也可以根据具体工作需要,自行组织。具体做法为:将同一个样品,同时委托至少3家权威检测机构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自己也同时做相关项目检验。然后将所有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异常数据仔细查找原因,直到问题解决。一般每年至少参加或组织1次,对于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很有帮助。

7.2 实验室内部人员间的比对

实验室内部人员间的比对实验,是指两个具有资格的分析人员在仪器设备、方法等条件相同情况下,对同一个样品同一指标进行测定。计算每个人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并以两个平均值计算测定结果间的精密度。如果相对偏差在要求的2倍之内,就符合要求。例如粗蛋白质含量在25%以上时,方法中要求的相对偏差不超过1%,检测人员进行比对时,相对偏差可放宽到2倍规定值,即2%。7.3 自我比对实验

自我比对实验,即指对同一检测人员,对同一个样品不同时间测定结果的比较,用来评价检测人员测定结果的再现性,即稳定性。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稳定性比较好的样品成分,如果某成分(如抗氧化剂)在贮存过程中很容易氧化降解,则不易采用此法。此外要注意样品水分含量是否发生变化并对结果产生影响,最好的办法是测定结果以干物质基础来计。7.4 同一指标不同方法间比对

同一指标不同方法间比对是指当某项指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通过同一个分析人员对同一个样品的某项指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测定,比较其测定结果。如饲料中钙的测定可以采用EDTA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两种方法测定。小结

饲料与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浅析 篇7

作为饲料行业、畜禽养殖行业管理部门, 必须认真对待饲料与畜禽产品安全问题, 认真分析其原因, 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构筑符合贵阳市实情的畜禽产品安全体系, 逐步消除畜禽产品的不安全因素, 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营养、方便和种类齐全的畜禽产品, 满足消费需求。

1 饲料与畜禽产品安全案例

1.1 疯牛病

疯牛病即牛海绵状脑病 (BSE) , 其病原与绵羊或山羊痒病的致病因子十分相似 (现有研究认为是一种朊病毒) 。疯牛病属于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使脑组织海绵化变性, 造成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紊乱[人称为克雅氏病 (CJD) ], 从而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疯牛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是反刍动物采食被朊病毒污染的肉骨粉, 平均潜伏期为4~5年。最早发生并流行于英国, 随后由于英国BSE感染牛或肉骨粉的出口, 引起其它一些国家BSE的发生。

1.2 二恶英

二恶英 (Dioxin) 为2组共210种氯代三环芳烃类化合物组成, 包括75种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135种多氯代二苯并呋喃。具有强致癌性 , 致肝癌剂量低达每千克体重10 ng (十亿分之一克) 。一旦二恶英进入环境或人体, 由于其在脂肪中有高度溶解性, 容易存在于动物脂肪和乳汁中, 能在体内蓄积, 较难排出。在人体内排除一半所用时间 (半衰期) 平均为7年。1999年比利时的二恶英饲料污染事件导致比利时卫生部和农业部部长相继被迫辞职, 并最终导致内阁的集体辞职。据统计, 该事件共造成直接损失3.55亿欧元, 间接损失超过10亿欧元, 对比利时出口的长远影响可能高达200亿欧元。

1.3 三聚氰氨

三聚氰胺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 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由于三聚氰胺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 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 含氮量为66.6%, 经常被一些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 以提升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 (含氮量) 指标, 因此三聚氰胺也被人称为“蛋白精”。人长期或反复大量摄入三聚氰胺可能对肾与膀胱产生影响, 导致产生结石。2008年9月, 中国爆发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 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 其原因就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随后, 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专项检查, 对其余109家企业进行了排查, 共检验了这些企业的491批次产品, 阶段性检查结果显示, 有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专家对受污染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行的风险评估显示, 以体重7 kg的婴儿为例, 假设每日摄入奶粉150 g, 其安全预值即最大耐受量为15 mg/kg奶粉。据估算, 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使测试蛋白质含量增加一个百分点, 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

1.4 瘦肉精

瘦肉精 (盐酸克伦特罗) 是一种平喘药。该药物既不是兽药, 也不是饲料添加剂, 而是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猪食用后在代谢过程中促进蛋白质合成, 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 提高瘦肉率, 因此称为瘦肉精。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一家公司开始将其添加到饲料中, 增加瘦肉率。但如果作为饲料添加剂, 使用剂量是人用药剂量的10倍以上, 才能达到提高瘦肉率的效果。其用量大、使用时间长、代谢慢, 所以在屠宰前到上市, 在猪体内的残留量都很大, 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就使人体产生积蓄中毒。如果一次摄入量过大, 就会产生异常生理反应的中毒现象, 因此而被禁用。瘦肉精曾导致2002年杭州市60多人食物中毒, 2006年导致上海全市9个区的300多人中毒。

1.5 苏丹红

苏丹红有Ⅰ、Ⅱ、Ⅲ、Ⅳ号四种, 经毒理学研究表明, 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 苏丹红 (Ⅰ号) 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显现可能致癌的特性, 在我国禁止使用于食品中。2006年全国数个省市都相继检出含有苏丹红的红心鸭蛋, 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饲养者为了追求红心蛋效果, 在饲料中添加了苏丹红Ⅳ号。

2 饲料与畜禽产品安全问题分析

2.1 药物添加剂的大量使用

药物添加剂有防霉、防腐剂及促进生长、增加抵抗能力的抗生素等。人若长期食用含抗生素的畜禽产品, 可产生耐药性, 还可引起消化道原有菌群失调, 患胃肠疾病。不遵守停药期规定和滥用药物添加剂, 是造成药物残留超标的重要原因。

2.2 微量元素的超量添加

为使猪皮红、毛亮、粪黑、喜睡而在饲料中大量添加铜、铁、锌、有机砷、喹乙醇等, 这些物质通过粪便排出, 造成环境污染, 进而污染饲料原料。

2.3 违禁药物的擅自加入

饲料生产企业和畜禽养殖场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有意添加违禁药物, 主要包括激素类药物, 如盐酸克伦特罗、雌激素、碘化铬蛋白等;镇静类药物, 如安眠酮、安定等。这些药物对人、畜的安全威胁极大。例如, 盐酸克伦特罗能够引起心动过速、肌肉震颤、肌肉酸痛、恶心、头晕目眩、失眠等一般临床症状。

2.4 发霉变质饲料的使用

饲料原料由于加工、贮存和运输等环节的不当, 会造成饲料发霉变质, 对人和动物都会产生较大的毒害作用。霉菌能够利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生长繁殖, 使饲料的营养价值下降, 而且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霉菌毒素 (mycotoxin) 等代谢产物, 造成人类和动物急性或慢性中毒作用。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毒素在动物内脏、肌肉、血液、乳汁和蛋类中容易残留, 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的健康。研究表明, 黄曲霉毒素是引发肝癌的重要物质。

2.5 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由于废渣、废水、废气的违规排放, 农药在农作物 (饲料) 中的残留, 导致污染地区水源、土壤和大气中铅、砷、汞、铬、磷等无机污染物以及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多氯联苯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而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又会通过在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的富集, 或通过饲料加工、流通过程中的直接或间接污染, 导致动物采食后在畜禽产品中残留。如有机氯农药已停用达20余年, 但在许多饲料和食品中仍有较高的检出率。

2.6 病原微生物对饲料的污染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 (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布鲁氏菌、结核杆菌、炭疽菌、口蹄疫病毒、耶尔森氏菌、肉毒梭菌等) 可通过排泄物、水、空气等污染畜禽饲料, 然后通过其产品转移、传播, 危害人类健康, 使一些曾得到控制的流行传染病近年又有复发的趋势。

2.7 饲料原料中天然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

很多饲料原料中含有一些天然的有毒有害物质, 如生物碱、硫代葡萄糖苷、皂苷、棉酚、有毒蛋白、蛋白酶抑制剂、甲状腺致肿因子等。饲料原料中的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经畜禽产品传递给人体后, 会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如棉籽饼粕中含有棉酚色素及其衍生物, 是一种嗜细胞性、血管和神经性毒物;菜籽饼粕中的硫代葡萄糖苷降解产物可损害肝脏、消化道、垂体, 还可引起甲状腺肿大。

2.8 转基因饲料的安全问题

目前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绝大多数是以转基因植物 (作物) 为直接食品或以其作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 现未发现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危害, 所以我国对基因工程技术采取既积极支持和促进其发展, 又对其开发过程中的负面影响采取事先防范的谨慎原则与措施。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问世于1983 年, 之后得到了飞速发展。据报道, 美国和阿根廷等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栽培国, 主要的转基因作物为大豆、玉米和棉花等, 美国是最大的转基因生产国和出口国, 其中谷物转基因作物主要用作食品和动物饲料。因此, 转基因食品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可能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 转基因饲料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 关于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饲料安全性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和认证制度还不是很健全, 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完善有关数据库。

2.9 饲喂动物性饲料

动物产品的下脚料曾经认为是动物的理想饲料, 因为当初人们认为这些下脚料经过加热、高温和高压处理后是很安全的, 不会对动物产生有害作用。因此, 诸如骨粉、肉粉和血粉等动物性饲料被广泛用来饲喂动物。但近年流行于欧洲的疯牛病却给了人类一个痛苦的教训, 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使100多名无辜者丧生, 现在疯牛病又波及到了亚洲的一些国家。后来发现引发疯牛病的朊病毒 ( PrP) 并没有被高温高压杀灭, 而是通过动物性饲料传染给牛和羊等反刍动物。朊病毒存活能力很强, 耐紫外线和辐射, 一般的药物不能将其杀死, 因此, 如今含有牛羊反刍动物蛋白的动物性饲料才被禁止饲喂反刍动物。

3 措施与对策

针对饲料与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先后制订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有关饲料和畜禽养殖的法规。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饲料与畜禽产品监管体系, 使我国饲料与畜禽产品安全工作步入依法行政的轨道。保证饲料安全和畜禽产品安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强化饲料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

加强监控和执法, 对大宗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和畜禽产品的生产、流通、使用过程进行安全监控。植物性原料主要监控指标为农药残留、植物本身固有的有毒有害物质、霉菌及其毒素和重金属等。动物性原料主要监控指标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霉菌和重金属等。饲料添加剂主要监控指标为主要成分含量、重金属含量等。畜禽产品的主要监控指标为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等的残留。

3.2 不断完善饲料产品和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应尽快建立健全我国饲料及畜禽产品安全卫生标准化体系, 包括建立饲料通用性安全标准体系、饲料卫生标准体系、添加剂标准体系、饲料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和畜禽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等。同时, 要针对饲料及畜禽产品发生的不安全事件, 及时制订检测手段, 提高检测水平。

3.3 加强饲料安全卫生基础研究工作

饲料安全卫生基础研究工作包括:饲料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来源、性质、危害、监测和控制等方面的研究;饲料安全和检测标准的研究、制定等方面的工作系统;饲料安全有关项目的检验方法;新产品研制等。取消或限制具有安全隐患的饲料原料和生长促进剂后, 一定要有一种可替代的安全的产品, 否则被取消的产品可能会“取而不消”。

3.4 开发中药饲料添加剂

相对于西药添加剂, 中药要安全一些。用中草药制剂、中草药添加剂既可防治畜禽疾病, 又不违背自然畜牧业的宗旨。目前国内外在动物用中草药新制剂研究方面较集中关注三大内容:即抗氧化剂、抗菌剂和驱虫剂、免疫调节剂。

3.5 饲料业的规模化

目前中国饲料企业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小, 加之行业竞争激烈, 导致不规范的竞争行为比较普遍, 饲料安全监管成本过高, 监管效率有限。一般而言, 大企业投资规模较大、资产专用性强, 退出成本高, 出于长期经营的需要会产生较强的自律性。大企业较强的财力和技术研发能力, 使其在质量提升上空间较大。另外, 同等生产总量下, 企业规模的上升意味着企业数量的减少, 而企业数量的减少可以降低监管成本, 提高监管效率。因此, 中国饲料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饲料业的规模化。饲料企业的规模化既是饲料业市场竞争选择的结果, 又是节约饲料业安全监管成本, 提高监管效率的方式。

3.6 加强对畜禽养殖环节的监督管理

饲料的使用最终都会进入到畜禽养殖环节上,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贯彻落实《畜牧法》和《动物防疫法》, 2006年《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农医发[2006]8号) 就指出, 加强畜禽养殖档案管理, 依法科学使用饲料、兽药, 健全养殖档案记录制度, 有利于加快畜牧生产方式转变, 建设现代畜牧业。建立养殖档案是落实畜禽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保障畜禽产品质量的重要基础, 是加强畜禽养殖场管理, 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基本手段。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和指导畜禽养殖场依法建立科学、规范的养殖档案, 准确填写有关信息, 做好档案保存工作, 以备查验。同时, 要切实加大执法监督工作力度, 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畜禽养殖、标识使用及养殖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的各类违法行为, 切实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正玉等.加强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措施.医学动物防制, 2006, 22 (8) :616~617.

[2]彭小兰等.动物饲料与畜禽食品安全关系的现状分析.养殖与饲料, 2007, (5) :53~55.

[3]孙展兵.安全饲料与畜禽产品安全的几个问题.中国禽业导刊, 2007, 24 (15) :15~16.

影响水产饲料质量的因素浅析 篇8

【关键词】原料;微量元素;添加剂;颗粒形状及大小

前言

随着工业化饲料生产的发展,社会对饲料产品质量,主要是饲料营养水平越来越重视。饲料产品的性能不仅应满足营养要求,而且应满足安全要求和动物产品的风味要求,安全性是饲料产品质量要求的重要部分,而且是对饲料产品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1]。

一、理解水产饲料产品质量的概念

1.国际标准对质量的定义

200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标准,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2]。

2.饲料质量的评定

饲料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料的差异,加工均匀性差异、称量误差等很多因素都会使产品的成分含量有所不同,每批产品成分都有其固有的特定指标,这种固有的特定指标满足产品标准(或标签)要求的程度即体现出该批饲料产品的质量,以此为根据来评定饲料好或差[3]。

二、水产饲料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

1.原料对水产饲料产品质量的影响

水产动物对其食物要求与陆生动物不同,他们要求高蛋白性和脂肪性食物,所以一般制作水产饲料的原料大多为:鱼粉、豆粕、麸皮、谷物等物质。

原料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饲料的质量。因此,要严把原料接收这道关口,防止危害产品质量的不合格原料进入生产线[5]。其次是原料的新鲜度,原料的新鲜度对饲料的诱食性、消化吸收率以及利用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最后还要考虑原料稳定的供应途径,来源不稳定的饲料会直接影响配方的稳定性,从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鱼粉的主要营养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一般脱脂全鱼粉的粗蛋白质含量高达60%以上,富含各种必需氨基酸,氨基酸组成齐全、而且平衡,同时还应含有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未知的生长因子[7]。

优秀的饲料配方应具备以下条件:原料的选择及配比要符合水产动物的营养要求;注重生态效益,满足可持续发展;合理搭配使用添加剂[3]。水产饲料的加工特性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重要因素。减小水产饲料原料粒度的大小有以下作用:提高饲料利用率,改良颗粒耐水性,改良饲料适口性,提高饲料均一性[6]。水产饲料的理想加工特性不仅表现在粉碎、混合,更重要的是所得的产品必须具有良好的水中稳定性。

水产动物进行食用的水产饲料都是经过制粒的,制粒可以克服粉料在水中散失带来的损失和对水体的污染;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饲料品质;提高饲料的强度和密度;杀灭饲料中的大肠杆菌及沙门菌等有害菌;促进淀粉糊化和蛋白质变性,提高饲料消化率;改善饲料品质,增加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

2.微量元素对水产饲料产品质量的影响

一般的水产饲料产品中含有钙磷元素,钙磷元素的含量越高说明水产饲料产品质量越好;水产饲料产品中碘、锌、铁、硒、砷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水产饲料产品中还富含B族维生素,这些微量元素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水产饲料产品的质量。

水产饲料产品中含有促生长的未知因子(鱼粉中含有这种促生长的未知因子),这种物质还没有提纯成化合物,还不能定名,但可以肯定,这种物质可刺激动物生长发育[7]。

3.颗粒形状和大小的等因素对水产饲料产品质量的影响

颗粒饲料依据加工方法和成品的物理性状分为硬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和膨化颗粒饲料三种类型。硬颗粒饲料是指颗粒饲料含水率在12%以下,颗粒密度为1.3g/cm左右的粒状饲料,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水性;软颗粒饲料是指含水率在25%--30%之间,密度为1.0g/cm的颗粒饲料;膨化颗粒饲料也称膨化漂浮饲料,密度一般在1.0g/cm以下,膨化颗粒饲料中的淀粉在膨化过程中发生了胶质化,在水中的稳定性增加,可减少饲料中水溶性营养物质在水中的散失[8]。一般对颗粒饲料的要求为:颗粒的粒径一般在1.0mm--6.0mm之间。

三、未来水产饲料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新的养殖业将由现在的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人们对"绿色食品"和"无污染食品"趋之若鹜。而且对养殖业要求防止污染,禁止使用激素等违禁药物、避免重金属、药物残留、保护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水产品优质化将是新世纪养殖业发展的必然,采用挤压膨化饲料是生产高质量安全型动物产品,确保人类健康的主要手段,也是未来饲料工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对饲料产品质量的理解》2008-3-2111:06:55

[2]《中国饲料添加剂》08年02期2008-3-310:49:40

[3]《影响水产饲料质量的因素浅析》张延华(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17

[4]《水产饲料原料快速鉴别概要》2008-3-68:50:34

[5]《鱼粉营养特点分类用途营养特点》发布日期:[2011-12-5]

[6]《浅析水产饲料系数的测定和影响因素》作者:冯辉

上一篇:淘宝网的行业竞争分析下一篇:我喜欢我的小乌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