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曼德拉的体育人生.doc

2024-10-26

传奇人物曼德拉的体育人生.doc(共11篇)

传奇人物曼德拉的体育人生.doc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传奇人物曼德拉的体育人生

作者:沈 莲

来源:《体坛报·体育大周末》2010年第17期

没有他,2010年南非世界杯难以成行

6月11日,第十九届世界杯将在南非举行。这也是非洲国家第一次举办世界杯,对于那片黑土地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南非之所以能取得2010年世界杯的承办权,要归功于一个人——传奇人物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

没有他 就没有南非世界杯

2004年5月15日,是南非足球历史上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那一天国际足联宣布南非获得了2010年世界杯的举办权。当时曼德拉十分激动,双手握紧大力神杯,眼里饱含着泪水,他说:“我就像一个15岁的孩子一样兴奋。”时隔六年之后,国际足联官员将世界杯奖杯带到曼德拉面前,以表示对这位传奇人物的敬意,因为曼德拉为推动世界杯在非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种族主义斗士之一,曼德拉的威名在世界范围内都举足轻重。因此南非在申办2010年世界杯时,也不忘请出这位德高望重的伟人。尽管申办团队里还有包括时任总统姆贝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大主教和维阿、米拉等著名球星,但显然谁也无法取代曼德拉的位置。

在申办2006年世界杯时,南非以一票之差遗憾地败给了德国。因此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为了补偿非洲,早早宣布2010年世界杯将在黑土地上举办。而这一次与南非竞争的对手,就只剩下埃及和摩洛哥。

在承办的最后陈述中,南非代表团的陈述以浓厚的感情色彩打动了各位执委的心。尤其是有关曼德拉在种族隔离年代服刑期间收听世界杯赛消息的回忆让所有在场的人为之动容。时年86岁的曼德拉回忆说:“当我被关在罗本岛上的时候,我惟一接触世界杯的方式就是收听广播,这也是我的惟一乐趣所在。”

南非成功获得2010年世界杯承办权的消息传到南非国内时,从最南端的开普敦到约翰内斯堡,人们尽情地欢呼,鸣响喇叭,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他们当然不会忘却,是曼德拉为他们带来了最盛大的世界第一运动。

一生酷爱运动 没成拳击冠军遗憾终生

在南非,大多数民众都知道,他们热爱的这位前总统十分酷爱体育。曼德拉年轻时就喜欢运动,还曾参加过拳击俱乐部。他的运动兴趣非常广,喜欢踢足球、打网球、跑步、跳绳等,即使在监狱中也是如此。几年前,年近九旬的他在谈到“一生遗憾”时首先提到了拳击运动,“我非常遗憾没能成为一名世界级拳击冠军。”

有人问曼德拉:“是什么力量使您充满了活力?”曼德拉的回答是:“博爱的精神加上强健的体魄。”

曼德拉至今保持着被关押在罗本岛监狱时养成的生活规律:凌晨4时30分准时起床,然后进行体育锻炼。在监狱时,曼德拉是被迫早起的,起床后便到牢房外的庭院慢跑,然后做200次仰卧起坐、100次上肢伸展和50次俯卧撑。获得自由后依然天天如此,从未间断,只是近几年运动量减少了。

曼德拉早年因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被囚禁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长达27年,身心受到了极大摧残。曼德拉身高1.83米,然而关押曼德拉的牢房却不足4.5平方米。“床”就是冰冷水泥地上的一块毛毡,很难想象曼德拉高大的身躯是怎样在刺骨的海风中蜷缩的,更难想象,如果不是坚持体育锻炼,他还能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保持着强健的体魄和敏锐的思考力。最爱橄榄球 被好莱坞导演拍成励志片

但与曼德拉结缘最深的体育项目,其实是橄榄球运动。身为南非最受尊敬的领袖和长者,曼德拉早在十多年前就与国家橄榄球队结下了不解之缘。曼德拉不止一次对人提起,自己喜欢橄榄球,更支持国家橄榄球队,“你们都是孩子,不分黑白,都是南非人,都是兄弟,所以不能打架,要和睦相处。”

一直以来,由于南非白人政府以橄榄球作为训练军队和警察的手段,更借此作为宣传武器,展示其政权的强大,使橄榄球成为了种族隔离制度的一大支柱符号,成为了有色人种、特别是南非黑人发自心底所痛恨的东西。然而,他们中有一个人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把橄榄球看作是接触白人的桥梁,是团结整个南非的一块基石。他就是曼德拉。

时值1995年,南非作为橄榄球世界杯的主办国,即将举办赛事。但南非橄榄球队“绿羚队”却面临着战绩不佳备受质疑和嘲讽的窘境,更是遭到了南非黑人的集体排斥。一支不受国民支持的国家队如何代表国家征战?一支不受国民尊敬的国家队如何为国家争光?曼德拉意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单是黑人同胞的心,而是全体南非人的心,尤其是那些因为种族仇恨而将他关进大牢30年的白人们——他们是这个国家经济政治文教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曼德拉清楚地明白,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国民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幅提升,将国民凝聚力增强。于是,在橄榄球世界杯期间,他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全力支持“绿铃队”,将他们送上世界杯的最高领奖台。

去年,好莱坞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精心打造的电影《成事在人》展现的就是曼德拉在世界杯期间所作的一切,以及他和球队最终取得的伟大胜利。影片一上映,就在整个南非大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他是运动员的偶像

曼德拉每年都会收到很多礼物,生日和圣诞节更是接收礼物的“黄金”时节。除了各国政要,礼物馈赠者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也占了相当的比重,这就是运动员。纳尔逊·曼德拉纪念中心专项管理礼物的负责人维恩·哈里斯说:“曼德拉是全世界运动员的偶像!”的确,很多体育名宿都提起过对曼德拉的崇拜。比如,球星范尼最爱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每次客场比赛都像护身符一样随身携带;瑞士网球巨星费德勒喜欢引用曼德拉的那句“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作为自己的至理名言;曾在荷兰电视台主持过访谈节目的前荷兰足坛巨星古力特说曼德拉是他最好的嘉宾,还将自己1987年世界足球先生的奖杯送给曼德拉,“曼德拉身上有着令人惊叹的光环,他真的令人振奋。”

2007年7月18日,球王贝利、荷兰名宿古利特、利比里亚球星维阿、喀麦隆巨星埃托奥等一批世界足坛新老明星齐聚南非开普敦的纽兰德体育场,举行了一场名为“献给曼德拉的90分钟”的友谊赛,来为曼德拉庆祝89岁生日。这场足坛大腕云集的盛会是曼德拉的感召力的最好写照。就连贝利也是恭敬地弯腰聆听曼德拉的教诲,彷佛一个孩童,还以得到曼德拉的一个吻为荣。

曼德拉与许多体育名人的私交更是令人津津乐道。罗纳尔多和菲戈在开普敦曼德拉寓所拜会这位老人的时候,恭恭敬敬地站在曼德拉的两侧,身穿印有“46664”字样的黑色T恤衫。

“46664”是曼德拉当年在罗本岛服刑时的囚号,这哥俩刚刚被曼德拉任命为“46664”运动的形象大使,为南非的抗艾滋病工作出力。“能站在曼德拉先生身边是我极大的荣幸,我感到非常、非常自豪,”罗纳尔多表示。

贝克汉姆在2003年随同国家队前往南非拜访曼德拉时,还特地做了一番精心的准备,他花费了4个小时和450英镑将自己的头发编成了近20根小辫、紧贴头皮的黑人发型,以此表达他对曼德拉的敬意。当被问到对贝克汉姆新发型的看法时,当时已经84岁的曼德拉摸着自己的满头白发笑着回答道:“我年龄太大了,无法对这么新潮的发型做什么评论。”

他们因此结成了好朋友,贝克汉姆每年都会寄礼物给曼德拉,比如他的个人画册之类。小贝还建议自己的经纪公司与曼德拉的助理签了一份捐助合同,在4年内小贝以个人名义向南非“抗饥饿”事业提供直接经济援助。

老爵爷弗格森还亲自为号称是“曼联第一球迷”的曼德拉送上了一本多达850页的限量版俱乐部巨型画册以及自己的亲笔签名。曼联形象大使博比·查尔顿在率全队拜访曼德拉时毕恭毕敬地说:“现在这个房间里的很多年轻人可能无法了解您的这一生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但是我肯定他们都很仰慕您。”

传奇人物曼德拉的体育人生.doc 篇2

私营执照第一人

1954年冬天,15岁的邓镇发和弟弟妹妹跟随母亲从老家山东莱州,风尘仆仆地来到哈尔滨,投奔在此立脚的父亲。当时,全家7口人挤在道里区一间只有10平米、四面透风的板夹泥房子里,靠父亲微薄的工资,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贫苦的生活让少年邓镇发萌生了赚钱养家的念头。然而,他在山东老家只念过5年小学,文化底子薄,在哈尔滨又人生地不熟,加之年龄小,找工作到处碰壁,只得去离家不远的一条坡路拉小套(注:在上坡处,替拉车的人用绳子将车拽到坡上)。别人拉一趟小套能挣4分钱,他是孩子,拉一趟人家只给他2分钱。但他仍是乐此不疲,钱虽然少,毕竟可以帮父母分担一些生活重荷啊。

两年后的一天,邓镇发路过中央大街时,忽然发现一家商店的橱窗上贴着一则招工启事。邓镇发不由得一阵兴奋,按着地址来到了汽修合作社的办公室报名,幸运地成了令人羡慕的汽修厂钣金学徒工。

邓镇发不但肯吃苦,而且悟性好,别人需要三四年才能学会的技术,他一年多就掌握得非常娴熟了。但邓镇发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在汽修厂干了两年,他就嫌每月30元的工资太少,第三年开始,便离开了汽修厂,一个人带着修车工具,跑到道里区一家汽车配件商店门前蹲着,看见有人进进出出购买汽车零配件,便凑过去搭讪:“师傅,要修车吗?我钣金活儿好,修车又快又省钱。”当时,没有个人修车的,哪个单位车坏了,都送到修配厂,不但价格固定,而且要等好多天才能修好。听邓镇发这么说,有人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请他去修车。邓镇发不敢怠慢,修起车来连水都顾不上喝,小毛病一会儿就能修好,大毛病也只需要一两天的时间就能解决,而且质量上乘,车主直夸他手艺好。就这样,靠车主问的口口相传,邓镇发揽到了不少修车的活儿。有时自己忙不过来,他就找人帮忙。

邓镇发靠给人修车维持了家人的温饱,但在那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也因此遭受了一场磨难。1968年6月10日,邓镇发替人修好了一辆车,刚把钱揣进衣兜,忽然闯进来一伙人,将他连人带工具弄到了公安局。随即,他因私包工罪名被关进了拘留所。在拘留所关押501天,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后,邓镇发又被“发配”到了绥棱农场强制劳动。

强制劳动结束后,邓镇发于1976年结婚,再也不想出去修车了。凭着前些年考的机动车驾照,他谋到给一家水泵厂厂长开车的活儿。

时间一晃到了1979年2月。一天,邓镇发开车拉着厂长外出办事,途中两人唠起了家常。厂长说:“老邓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心意思,就是要抓经济,国家开始鼓励干个体,我要是有你这么一手修车的绝活,厂长我都不干了,自己开修配厂,赚大钱!”

厂长的一番感慨令邓镇发平静的心激荡起来,伏蛰在心底想要靠手艺改变命运的念头,也在这个早春二月渐渐复苏了。与家人商量后,第二天上午,邓镇发来到南岗区工商科,一眼看见工商科牌子旁边,还挂着一个“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牌子。他心里不由得变得忐忑起来,试探地对工商科的工作人员说:“我想办个汽车修配厂,可不可以领个营业执照?”工作人员看了他一眼。说:“你动作挺快呀!”随即便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他的名字和厂名,盖上公章,交给了他。邓镇发拿过执照一看,这执照也不是工厂里的执照那样是印刷出来的样子啊,便问道:“这执照咋是手写的呀?”工作人员说“刚下来文件允许办个体执照,还没来得及印刷呢。”邓镇发又仔细看了一下手里的执照,见上面的编号居然是个体经营0001号,便揣着执照回家了。

小锤敲出大品牌

然而,邓镇发领了个体经营0001号营业执照后,并没有马上挂牌开厂,因为他吃不准政策会不会变。思来想去,他决定“投石问路”,先试探一下再说。

于是,邓镇发辞去司机的工作,重新拿起自己的修车工具,在路边竖了块修车点的牌子,遇到过往的车辆“抛锚”,便上前揽活。为了让人家相信自己,也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他总是先把自己的0001号营业执照展示给对方看,然后再认真地帮人家修车。一来二去,许多人都知道有个姓邓的钣金工在路边给人修车,而且还有营业执照。

从此,找他修车的单位络绎不绝。邓镇发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并没有相关部门来找他的麻烦,这才花1000元钱在南岗区三姓街买了个棚子,挂上了“大新汽车钣金修理站”的牌子。

由于邓镇发手艺精湛,诚实守信,他的修理站办得红红火火,待修的汽车在门口排成了行。邓镇发一个人忙不过来,产生了扩大企业规模,招收工人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几个好朋友,有个朋友善意地劝他:“老邓啊,枪打出头鸟,你把摊子扑腾大了,万一政策再变,给你扣上顶资本家的帽子,你想想会是什么结果?”邓镇发心里没底了。

1980年11月中旬的一天夜里,邓镇发睡不着觉,心里想着扩大企业的事和朋友的那句话,不知该何去何从?一番冥思苦想后,邓镇发披衣下床,提笔给哈尔滨日报社写信,将自己的心理矛盾和盘托出:“……最近,我们几个人还准备集资合股扩大企业,但又都担心将来政策会变化,将来能否给我们定个资本家,真是让人猜测不定,特请编辑同志给予答复……”第二天大清早,他就将署着自己实名的信投进了邮筒……

11月17日,《哈尔滨日报》以答读者问的形式,请哈尔滨市工商局以“现行个体经济政策是否会变”为题做了公开答复:“……国家提出适当地发展个体经济,并且从各方面创造条件方便其发展,这是从当前我国实际经济状况出发所制定的符合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长远政策……”

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邓镇发终于可以放手放脚地干了。他自己的积蓄和借来的钱,建起了700余米的新厂房,招收了20多个工人,将厂名更为“邓钣金汽车修配厂”,生产经营搞得风生水起,每天都能赚上千元的利润。由于他是靠修车的“锤子”吃饭的,有人形象地比喻他“一锤子就能敲出一只烧鸡”。很快,邓镇发就成了哈尔滨的第一个百万元户,当上了南岗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个体户,还被选为市政协委员。

在艰苦创业的同时,邓镇发还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那就是自己因为私包工问题曾被关过拘留和强制劳动。于是,在建厂之初,他多次找到曾处理过他的公安机关,要

求对自己的问题给予明确说法。1982年9月,公安机关以书面形式给予答复,承认对他的强制劳动是错误的,撤消了对他强制劳动的决定,恢复名誉。由此。他由衷地感谢党的好政策,也尽自己所能积极回报社会,在照章纳税的同时,多次捐资助学和为社会捐款。

邓镇发渐渐地成了哈尔滨的名人。不过,许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都称他“钣金大王”。他也因各种机缘结识了许多文艺界人士。著名电影演员李仁堂、许还山、谢芳等,来哈尔滨拍摄电影。由于剧组的车坏了,便来到邓镇发的工厂修理。邓镇发热情地接待了这些老艺术家,令他们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临走,李仁堂为他写了“白手起家”的书法条幅,许还山为他题写了“邓钣金”三个大字。许还山的字遒劲有力,邓镇发非常喜欢,将其制成匾额,悬挂在工厂的门楣上。

“邓钣金”成了邓镇发的别名、厂名,也成了响当当的品牌。工厂最兴盛时,邓镇发率先在私营企业成立了工会,由此他成为全国私企成立工会组织的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分别将邓镇发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作了报道。

笑对沉浮人生

成了老板的邓镇发并没有用西装革履包装自己,依然是平素的装扮。冬天喜欢穿黑棉袄,无论是干活还是上街都是这一身。夏天就穿平时修车的工装,往人堆里一站,怎么看都像个民工。为此,邓镇发没少遭受白眼,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段子”。

1988年,邓镇发和一位朋友吃完饭去逛街,顺脚迈进了一家车行。突然,一辆最新款式的摩托车吸引住了两人的目光。那个朋友穿戴整齐,售货员见了,急忙过来陪着笑脸,向其介绍各品牌摩托车的性能。当时,摩托车对普通百姓而言还属于奢侈品,一般人很少问津。这时,售货员一抬眼,看见一旁的邓镇发正用手摸着摩托,便冲过去扒拉开他的手,斥责道:“去去,上一边去。”邓镇发有点委屈地说:“我摸摸不行吗?”售货员说:“这不是自行车,摸你也买不起。”邓镇发低头看了一下自己,见自己穿着一身油腻腻的衣服,明白是售货员把自己当成要饭的了,便来了犟脾气:“你怎么知道我买不起?你说个价。”售货员用眼睛斜楞着他说:“说出来吓你一跳,5000块!”

看见售货员鄙视自己的眼神,邓镇发被激怒了,他当即从兜里掏出一张支票,拍在售货员眼前:“你睁大眼睛看看,这是不是白纸?我买一台!”售货员立刻傻眼了,他没想到这位穿着穷酸、说着一口山东话的人会买摩托车,而且使用的竟是支票。这边一吵闹,商店经理过来了,他也疑惑地打量着邓镇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这时,邓镇发的朋友过来了,弄清事情原委,对商店经理说:“你们怎么看人下菜?他可是民营企业家‘邓钣金’啊。”商店经理听说眼前这个像叫花子似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邓钣金”,急忙向邓镇发赔礼道歉,随后又打发人将摩托车送到“邓钣金府上”。

邓镇发的那身穿着,一方面让他遭受到别人的误解和怠慢,另一方面也为他体察民间疾苦,发挥政协委员角色起作用。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天,邓镇发正蹲在修配厂门前,和几个在那里等活干的“盲流”闲聊。邓镇发修配厂门前是一道大坡,那些“盲流”每天都守在那里等着拉小套。由于自己年轻时也拉过小套,邓镇发对那些“盲流”有一种亲近感。这时,突然开来一辆车,随即从车上下来一伙穿制服的人,将那些拉小套的“盲流”抓上了车。一个人看见邓镇发的穿着打扮,把他也误认为“盲流”,一起抓上车了。好在司机认出他来,把他撵下车去。后来他才弄清,因为这些闲散人员妨碍市容,有关部门联合行动,要把他们送去劳动。

邓镇发有些想不通,拉小套本身就是参加劳动,难道这也错了吗?后来,在参加政协会议时,邓镇发将这个问题写成议案,递交上去。不久,相关部门经过慎重研究,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做法,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些“盲流”知道是邓镇发为他们仗义执言,感动得一个劲地给他作揖。

然而,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不断进步,与汽修行业朝着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方向迅猛发展相比,文化落后、观念落后、技术落后以及缺少现代科学管理手段等因索严重制约了邓镇发,使他的企业难以再有大的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邓钣金”逐渐踏上了由兴到衰的历程。尤其是汽车保险业兴起以后,许多保险公司都指定了修配厂,而没有一家保险公司看中邓镇发“手工作坊式”的修配厂。这无形中也加速了他的企业衰退的步伐。

当年,邓镇发并没有让自己的一双儿女子承父业,而是送他们去当兵。现在,他的一女一儿全都在机关里工作,对企业经营全都是“门外汉”,谁也无法帮他重振企业。到了2003年,与邓镇发“一锤子敲出一只烧鸡”相比,他只能是“一锤子敲出一粒花生米”了。无奈,邓镇发于这年的7月正式办理了企业废业手续。

在关闭企业之前,有人找到邓镇发,说他的0001号执照和“邓钣金”的牌子值钱,劝他转卖出去。邓镇发淡然一笑,说:“我修车没骗过人。可要是遇到个心术不正的主儿,拿着‘邓钣金’的招牌去拐骗坑人,我这老脸可往哪儿搁啊?所以这两样东西多少钱都不卖,留着做个念想吧。”

如今,邓镇发已经把原来的厂房租出去了。经历了商海沉浮和人生起落,邓镇发把一切都看得很开,人也很淡定。他告诉记者,他个人的成败无所谓,重要的是,他亲历了社会发展的历程,借助改革开放富足了,辉煌了,甚至还创造了许多个“第一”,这是他最值得骄傲的。

传奇人物曼德拉的体育人生.doc 篇3

曼德拉:用宽容征服世界

1990年2月11日,遭囚禁27年后,曼德拉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出监狱大门。当时的南非500万白人与3000万黑人长期严重对立,国家面临内战的危险。正当外界担心一场“复仇”不可避免时,曼德拉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发动黑人推翻白人统治,而是呼吁社会各界放弃仇恨,实现民族和解。

他告诉一些激进的黑人组织:现在不是要把白人赶入大海,而是把你们的武器扔进大海。

后来提起出狱当天的心情时,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他说,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因为肤色、身份背景乃至宗教信仰去恨一个人,仇恨都是学习而来的,而假如一个人能学得仇恨,那他也能学会去爱。因为爱比仇恨更近人心。

他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抗争,推动终结了南非长达43年的种族隔离制度,将原本属于白人的权利扩大至全体南非公民,标志着白人垄断南非立法机构的历史终结。同年,曼德拉和时任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

后来,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选举中,曼德拉当选首任黑人总统。执政期间,他极力推行种族和解政策,提高黑人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同时注意维护白人权利,保证他们安居乐业。

曼德拉起初并不喜欢橄榄球,后来认识到橄榄球积极的一面,比如“将不同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在场上奋斗”。于是,曼德拉最终选择了借助橄榄球来化解民族对立情绪。当南非队最后夺冠,整个南非,黑人和白人在一起狂欢,第一次拥有了共同的荣誉感。

曼德拉的故事激励了无数的人。英国首相卡梅伦评价他是世界的明灯。

股市场传奇人物 篇4

里查德.邓尼斯 虽已退休,但他的传奇经历至今仍为同行所称道。他的十几个徒弟在全美市场上是一支生力军,管理的资金达数十亿美元。他自己靠1600美元起家,到退休时家产已达数亿元。邓尼斯对做单的体会是:

一、刚开始做时还是多输少赢为好,加为那时候你手头资金少,输得有限,若等你做大后才开始输,那么代价要大得多。

二、做单要顺势,势越强,越容易赚钱。

三、捞底、兜底都是非常危险的;邓尼斯认为能判断的只是市场可能走的方向,但朝某个方向空间能走多少得由市场决定。

四、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无论是赚了还是赔了,应用心去想为什么赚,为什么赔。赔钱后应认真反思错在哪里,下次争取不再犯,赚钱时也应冷静思考对在哪里,同样的方法应如何应用到其它的地方去。

五、要注意风险控制。好单进场后不久就会有利润,若进场后过了一两个周还赔钱,那十有八九是方向错了。进单后总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所以要设好砍单价位,过了价位坚决砍单,将风险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东尼.沙里巴-----从一张单做起

东尼.沙里巴当了10年交易员,从一张单做起,30岁退休时赚了近一千万美元。他的惊人之处在于成绩稳定,曾创下连续70个月赢利不少于10万美元的战绩。他的策略是平时稳扎稳打,关键时候大杀一下,赚取高额利润。沙里巴成功的经验有几条:

一、控制风险。只要一进单,沙里巴总是做好最坏的打算,对风险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每次亏损都有一个限度。

二、灵活做单。许多人总觉得价格上涨才能赚钱。实际上真正赚大钱的人往往是爱做空头的,应根据市场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对于成功,沙里巴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无论哪一行,要做就要拔尖。在股票这一行,就是看能赚多少钱。

艾德.西柯塔-----堪称世外高手

他或许是世界上知名度最小却成绩最好的交易员之一,华尔街一些大名鼎鼎的投资家都自称是他的徒弟。1972年交给他管理的5000美元,20年后增长了5000倍,如果将提走了的利润算上,恐怕要滚了将近一万倍。

西柯塔的做单原则是:顺势加上一点经验直觉。若排列顺序,大趋势最重要,目前的图形趋势其次:选择进出场的价位第三,至于基本分析,得排在老后边。在资金控制方面:他全凭个人判断,砍单也是靠经验决策,总的原则是控制风险,遇到连输时总是减少做单量,每次下单一般投入量不超过5%的本金。西柯塔对看图断势有独特的见解:顺势做单是看图做单的一个分支,看图好比冲浪。用不着弄懂海浪的物理原理,只要能对浪的起伏有较好的感觉,再掌握好时机,加上经验,就能玩好冲浪。

他将自己的成绩归功于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莱利.海特----风险控制专家

海特从不追求超高收益,目标是稳定、持续的收益率。10年来,公司的收益率平均年增长超过30%(复利)-----按结算。由于表现稳定而出色,公司经营的资金逐年增长,1981年还只有200万美元,10年后已超过10亿美元。

他认为:成功的投资就是掌握概率,只要你能算出概率,就能找到战胜市场的办法。海特非常重视风险控制,他说做单时,决不要把身家性命押是去;对最坏的结果要有所准备,做到这两点,就出不了大错。海特控制风险的几种手段:

一、每次下单从不让风险超过总资产的1%

二、永不做逆势单

三、投资多样化

四、避开波动太大的市场

迈克尔.卡尔

第一批受训于邓尼斯的投资专家,为邓尼斯干了4年,平均年收益率为57%。他认为:不要花过多时间揣摩市场会怎么样,而要花相当的精力研究如何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作出反应。卡尔还建议新手做单一定要谨慎从事。态度客观一点,对金钱的价值淡漠一点,投资起来往往较明智、谨慎。反之,若这度狂热,追求刺激,那么输钱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一个交易员定要学会一点:要是不量力而行,做单量大到使自己对市场产生恐惧的地步,那么怎么做都不是赢不了钱的。且成功的关键有两条:一要有计划。二要有韧性。

投资家索罗斯的投资秘诀

一、人对真实的看法有所扭曲

二、把市场预期纳入考虑

三、市场欠缺效率

四、注意认知和实际事件的巨大差距

五、看出人和事间的关联

六、揭露市场偏见

七、掌握不稳定状态

八、察觉混乱状态

九、善用市场反应过度的状况

十、注意股份影响到基本面的情况

十一、先投资,再调查

十二、预判下个趋势

十三、直扑咽喉

十四、倾听世界金融领袖的话

十五、晓得何时放手

十六、接受你的错误

十七、别拿全部家当下赌

十八、研究、暂停、深思熟虑

十九、忍受痛苦

二十、克己自律

二十一、下赌时应做避险动作 二

十二、保持低调

二十三、善用杠杆以提高报酬率 二

历史传奇人物故事 篇5

成长经历

出生于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 六世祖海都、高祖敦必乃、曾祖葛不律汗及族曾祖俺巴孩汗等都曾是蒙古部的显赫人物或首领;父也速该有拔都(勇士)称号。时漠北高原有百余部落,互相攻战。铁木真降生时,适逢其父在作战中俘获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为纪念是役武功,故取此名。

9岁时,其父被塔塔儿部人毒死,部众离散,随寡母诃额仑艰难度日,曾被其他部落捉获,险些遇害,凭其机敏逃脱。稍长,依附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克烈部首领脱里(后称王汗),并尊之为父,得以收聚其父旧部;又与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结为安答(义兄弟),逐步发展势力。为报复蔑儿乞部抢妻之仇,求王汗、札木合出兵,合本部兵共数万,突然袭击蔑儿乞部,斩杀许多仇敌,夺回妻子。

金大定末年,移营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上游,独立建帐,广结盟友,选贤任能,宽厚待人,吸引许多蒙古部众和乞颜氏贵族来投,被推为可汗。约在金大定末年或明昌初,札木合反目为仇,率13部联军3万之众来攻,铁木真召集诸部兵3万,分13翼(翼,意为营或圈子)迎战,失利退兵,史称十三翼之战。因铁木真善于争取人心,致札木合部众纷纷叛附,反而壮大了力量。

承安元年(1196),与王汗一起,配合金丞相完颜襄击杀塔塔儿部部长以下多人,被金朝封授札兀忽里(部族官)。再与王汗联兵,大败正在会盟的哈答斤等11部联军。

泰和元年(1201),率军大破札木合组织的松散联盟。次年,遭乃蛮联军进攻,退入金边墙内,大败乃蛮联军于阔亦田(今哈拉哈河上游)之野,乘胜攻灭塔塔儿四部。因势力渐强,引起王汗嫉恨和敌视。三年,遭王汗突袭,败走班朱尼河(今呼伦湖西南),以饮浊水与从者盟誓,共度难关。再转移至合泐合(哈拉哈)河中游, 收集溃散部众4600(一说2600)余骑,经过休整,逐渐恢复元气。后侦悉王汗骄怠不备,夜袭王汗大营,大溃其众。王汗只身败逃,被乃蛮人捕杀,克烈部亡。

四年,建怯薛(护卫军)。不久,乘乃蛮首领太阳汗来攻,巧布疑阵,擒杀太阳汗,征服其部众,迫哈答斤、朵鲁班等部来降。至成吉思汗元年(1206),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铁木真遂在斡难河(今鄂嫩河)之源举行大聚会,建立也客·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此号有“海洋”或“强大”的皇帝之义)。将怯薛扩充至万人,称大中军。以兵民合一的千户制编组民众,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命“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为四怯薛长。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征服战争。经过二十余年与西夏的战争,屡创西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削除金朝西北屏障,得以顺利南下攻金。六年,亲率大军进攻金朝,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首战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获捷;再战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河堡(今怀安东南),歼灭金军大量精锐;又战怀来(今属河北)、缙山(今北京延庆),大败金军十余万;还重创金军于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关等地。后来不断改变战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辽西地区。九年三月,集兵中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引兵退出居庸关。六月,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而“违约”为藉口,乘金国人心浮动及憋军哗变降蒙之机,遣部将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军,会合降蒙乣(乣 音jiǔ辽、金、元时代对被征服的北方诸部族人的泛称)军进攻中都,以围城打援和招降之策,于次年五月克城。为适应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纳部将建策,逐步建立了炮军,攻城以炮石为先。后来攻城作战,一次用炮即达数百座,迅即破城。同时,为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四处掠夺工匠艺人,一城即掠得数万。随后建立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在通信联络上创建了“箭速传骑”,日速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增快。善于发挥骑兵之长,有“蒙古旋风”之称。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

次年,遣先锋将领哲别灭西辽屈出律势力,扫清西征障碍。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数年间先后攻破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等地。遣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迫其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后病死)。再命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远抵克里米亚半岛;自率一军追击摩诃末之子札兰丁至申河(印度河)。十九年,班师返漠北。

传奇人物孙悟空作文 篇6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名著,孙悟空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孙悟空的传奇在于神通广大,筋斗云、七十二变、金箍棒、火眼金睛……多么神奇、多么有趣;孙悟空的传奇在于勇敢无畏,击退十万天兵、打败巨灵天将、与哪吒木叉斗智斗勇、与二郎神“斗法”……虽然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是他确实勇往直前,不知道惧怕:孙悟空的传奇在于忠心耿耿,在取经的道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他几乎时时刻刻保护着唐僧,为取经做出了巨大贡献呢!

吴承恩塑造了一个未雨绸缪的形象,与众猴饮酒,没有沉醉于暂时的欢乐之中,却想到了生死问题,我学到了思考要周到;吴承恩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的形象,在炼丹炉里待上四十九天,不惜一切保护唐僧、在五行山下一边被压着,一边接受各种可能的危险,我明白了信念要坚定;吴承恩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形象,不辞辛苦、不避艰险,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这就是孙悟空。

高锐将军的传奇人生 篇7

人物小传:高锐,山东省莱阳市人,1919年生,1937年入陕北公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兰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宁夏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他曾被誉为中国的“潘菲诺夫”(苏联小说《恐惧与无畏》里一位红军师长的名字)。许世友曾评价他“没有知识分子的毛病,打起仗来和工农干部一样不要命”。战争年代,他长期在一线带兵作战;和平年代,他致力于军事科学研究的领导工作,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他就是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高锐。“八一”前夕,记者拜访了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将军。

五同学相约去延安

1937年,高锐在山东莱阳乡村师范上学。卢沟桥事变后的一天,同班同学鲁奇的亲戚(共产党员)对鲁奇说,红军在西安有一个红军大学,你们应该去考红军大学。

11月的一天,高锐与鲁奇约了同学张凯、姜林东、曲常川,在地下共产党员的指点下,他们五人骑脚踏车去西安。路上虽遭国民党军队的拦截,日本侵略者飞机的扫射,但终于到达西安。在这里,他们听从莱阳乡师转到西安女子师范教书的宗又新老师说,红军大学在延安,并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莱阳乡师的唐般若老师已经投奔延安。我给你们写封介绍信,你们去找他。

五位同学直奔延安,唐老师果然凭着这封介绍信介绍他们进了陕北公学。

这是高锐等五位同学迈向革命征程的关键一步,他们后来都成为党和军队建设的骨干:姜林东,曾任广州军区副政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张凯,曾任总参通信部政委;曲常川,曾任中共伊春市委第一书记;鲁奇,曾给朱德、杨尚昆等同志当过秘书,后任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党委书记。

听毛主席做动员

高锐将军回忆说,毕业前夕,他们有幸聆听毛泽东同志作动员报告。

那天,毛主席穿着一套灰军衣,站在席地而坐的学员前面,以生动、通俗、有趣的语言,鼓励大家上前线。他首先说,每个人在初上战场打仗时,会感到有点惧怕,子弹横飞没有眼睛,是会吓人的。接着,主席循循善诱地说,这是因为你对打仗情况不了解。当人们对一种客观环境和事物不了解时,就会感到受压迫,感到不自由,感到有点怕。当你了解了它的情况后,就不会惧怕了。打仗也是这样,当你参加过几次战斗后,了解了打仗的实际情况,摸到了打仗规律后,就不会怕了。他还举了警卫员在他住的窑洞抓蛇的例子鼓励大家说,到敌人后方去,抓住日本侵略者这个野牛的尾巴,拉着它倒退,不让它向内地入侵。要学孙悟空钻到牛魔王的肚子里,撕碎它的五脏,让他昏死过去。最后他说,我们要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打败日本侵略者。要建立根据地,占据山区,依托山地开展敌后游击战,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坚持持久战,直到把日寇赶回老家去。他向大家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当学生;二是当先生;三是当指挥员。他说:你们抗大毕业了,但学的知识还很有限,还必须继续学习,到实际工作中学习,不仅要向八路军学习,向友军学习,还要向敌人学习。既要学习带兵打仗,又要学习做群众工作,学会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带领群众去和敌人作战。要把学到的抗日战争的道理向人民群众宣传,发动群众拿起枪来打日本。除了当学生当先生之外,还要当指挥员。用你们学的本领,去指挥部队打仗,运用灵活的战术不断地打胜仗,大量歼灭敌人,把日本侵略者打回老家去!

这么多年过去了,高锐将军对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将军动情地说:听主席一次报告,受益终生。

身先士卒奋力杀敌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第37师师长高锐奉命率部攻打济南,那年,他29岁。

经一番激战,部队一举攻下外城,到达趵突泉。为了不给镇守济南的国民党将领王耀武喘息之机,司令员许世友下达了当晚突破内城的命令。

济南内城有14米高的城墙,国民党军队在城墙上构筑3层射击设施,王耀武自诩“固若金汤”。师长高锐、政委徐海珊身先士卒,奋力杀敌,全师接连突破三道坚固城防阵地,经过反复争夺终于攻破内城。师指挥所正要转移到内城之际,突然,一颗炸弹把指挥所的小楼掀翻,高锐负伤,师政委徐海珊牺牲,37师伤亡过半,109团的很多士兵都牺牲在城墙上。战后,中央军委授予该团“济南第二团”荣誉称号。

痴迷科研终不悔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高锐就被叶剑英元帅点将调入军事科学院工作,参与组织并主笔编写了我军第一部战斗条令和三部共同条令。“文革”开始后,军事科学研究陷于瘫痪状态,高锐到兰州军区任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宁夏军区司令员、中共宁夏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1975年,他回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很快就投入到《战役学》的审定工作。1979年,他带着研究人员亲赴一线参加作战经验的调研和总结工作。在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前线,他和同事们边总结边研究,将第一手宝贵资料与《战役学》的修改完善结合起来,使得这部学术著作有了更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1988年,高锐同志退居二线。本该是安度晚年的时光,而他却闲不住,满脑子都装着科研课题。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历史,他“猫”在历史书籍里,最终写成50万字的《中国上古军事史》。

接着,高锐结合在部队的工作经历和战斗经验,以及当前军事变革的需求,撰写了《战火冶炼》一书,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理论献了一份“大礼”。

40年科研春秋,高锐著述颇丰,曾先后主编了《战略学》《游击战纲要》《中国近代战争史》《中国军事史略》,其中专著《中国上古军事史》还获得了全国第十届图书奖。(卜金宝 田义伟 罗辑)

高锐将军简介高锐将军是山东省莱阳县人。一九三七年入陕北公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胶东军政学校教育长兼训练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胶东支校营长兼队长、军教股股长,胶东军区教导二团营长,十四团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与组织解放平(度)西、昌(邑)南的战斗,参加渤海军区的抗日反攻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司令部参谋主任,新五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三十七师师长、第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师长。参加了胶东保卫战、济南、渡江、上海、解放福州厦门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31军参谋长,第三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兰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宁夏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高锐少将生平经历

高锐,1919年出生,山东省莱阳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高锐7岁进入私塾读书,14岁得师友资助,考入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就读。1937年,以转学为名,骑自行车投奔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

抗日战争开始后,高锐任八路军胶东军政学校教育长兼训练主任。

1938年3月,高锐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8年8月结业后,高锐历任抗大第1分校胶东支校营长兼队长、军教股股长、胶东军区教导2团营长、14团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二)抗战胜利后,高锐任胶东军区司令部参谋主任、新5师参谋长。

1947年8月17日,原胶东军区5、6、7师奉命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下辖5、6、7师)。5师不久改称37师,高锐任师长。

1948年3月初,华东野战军一度组成第1、第2、第3、第4兵团,高锐任第2兵团(又称山东兵团,许、谭兵团,下辖第7纵队、第9纵队、第13纵队、渤海纵队、鲁中南纵队)第13纵队37师师长。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37师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第31军91师(属后起之秀),高锐任91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高锐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厦门等战役战斗。

(三)1950年1月,第三野战军兼华东军区成立,高锐任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第31军参谋长。后任第三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

1956年,高锐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第一期,留校任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

1959年,高锐任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参与组织并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条令和《战役学》。高锐后历任兰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宁夏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分管战役、战略研究工作)、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军事史学会会长、孙子兵法研究会名誉会长。

1998年离职休养后,高锐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红叶诗社社长、军事科学院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老年大学校长。

十部传奇励志人物电影精选推荐 篇8

内容简介:霍元甲自小醉心武术,但其父不想孩子成为一介武夫,遂不让他习武。元甲与李连杰电影《霍元甲》 海报照(12张) 玩伴农劲荪偷偷抄录霍家拳谱天天苦练,终以稚嫩的霍家拳打败小恶霸,自此信心大增。凭着对武术的悟性及热情,武艺根基日益深厚,后来成为天津赫赫有名的武师。但却因锋芒太露好胜心强,性格变得浮躁傲慢,人也越来越好勇斗狠。元甲徒弟被天津另一高手秦爷重创,他不问原由闯入秦爷的寿宴,威逼秦爷当场签生死状与他比武。最终,虽然元甲得胜,但却因此赔上了他一生最爱的两个人――母亲及女儿的性命!大错一手铸成,痛不欲生的霍元甲神志昏乱,遂远走他方。隐姓埋名栖身于一个偏远的村落,并得村民孙婆婆及失明少女月慈照顾收留。与世无争的农村生活,温厚善良的村民令万念俱灰的元甲渐忘伤痛及仇恨,生命正慢慢复苏。在月慈姑娘救起的帮助下,霍元甲随即隐姓埋名在此生活了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之中,他和月慈之间产生了感情,在她母性魅力的感染下、恬静平和的田园生活也让他沉下心来思考武术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民族的真正意义,并渐渐悟到了武学的真谛。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霍元甲借农劲荪之力,到上海挑战大力士成功,随后开办精武体操馆,但不久之后惨遭日本人下毒,英年早逝。

读《朴槿惠的传奇人生》有感 篇9

2012年12月,朴槿惠当选韩国第18任总统,成为东亚第一位女性总统,就像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一样,对于开创性的事情总是会多一分好奇。我基于想揭开这位看似柔和实则内心坚毅的东方女性的面纱,于是找来了这本书,希望可以通过这本书来加深对她的了解。

和我所期待的不太一样,这本书并没有按照政治人朴槿惠的路线来写,而是通过朴槿惠的人生经历来分析其思维和方法。所以,这本书的焦点不在于朴槿惠的政治,而在于其人。文中通过朴槿惠的亲笔日记来展开叙述,通过这些日记,我仿佛可以了解到她的心里路程,可以感受到她接连遭遇母亲父亲遇刺身亡的痛苦,从高高在上的第一夫人到左右亲信背叛的那种绝望我仿佛都可以感受的到,在同情她的同时,更多的是报以敬重,这是一个多么坚忍、聪明的女子,从她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1974年,22岁的朴槿惠遭遇母亲鱼遇刺身亡的消息,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国暂代第一夫人的职位,22岁的年龄,当别的女孩子还在沉浸浪漫约会,时尚派对的时候,年幼的她已经开始承担国民的责任,周旋在各种首脑政客之间,一举一动都要极具谨慎。为了更好的做好第一夫人,她不得不晚上12点休息,凌晨5点起床以处理更多的政务,学习更多的东西。疲惫与过度的谨慎已使她不堪重负,但是,上帝仿佛是铁了心的要磨练她,有降来了一个更大的噩耗,1979年,朴正熙也就是朴槿惠的父亲遇刺身亡,一切来得都是那么突然,曾经是备受荣宠的总统女儿,现在却沦为失去双亲,无依无靠的27岁的少女家长,他真是瞬间从天堂跌入了地狱,绝望至极。

“谁都不会知道,那时的我是怎样煎熬过来的。”她这样说道,“其实我自己也觉得是一个奇迹,能活到现在,而没有被绝境逼疯。”

从青瓦台总统府搬到新堂洞老家,曾经信誓旦旦要竭尽毕生精力来效忠的人们纷纷选择了背叛,甚至是侮辱,诽谤或伤害。不得已,朴槿惠选择隐居,18年!整整18年!对她来讲,那简直是一段比死亡还恐惧,痛苦和绝望的岁月,但是,她挺过来了。、,每天通过冥想,丹田呼吸,读书来达到内心的宁和,他是一个强者!

绝望是一个悬崖峭壁,我们通常是这样觉得,而且摔下去是唯一的一条路。在绝望面前,我们就像是小鬼见了阎王爷,一点反抗的能力也没有,所以,我们只能是平常人,一辈子默默无闻,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褒义的讲法,我们这是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其实不过是一群没胆量,没实力而又不甘服输的人的自我聊慰罢了。绝望是一剂毒药,是对于我们而言,但对于朴槿惠、贝多芬、梵高、甘地那样的伟人来讲,绝望就是一剂良药,绝望是他们变得更加坚强,中国有句古话“置之死地而后生”,人在绝望的时候,会排除一切顾虑,迸发出最大的潜力,所以才会有“绝望之后就是希望”这句话。

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没有绝对性,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绝望定性为好或是不好,只需要记得,那些伟大的人都是以绝望为契机来实现自己坚强而又成熟的完美蜕变,悬崖下只有一条路,但是不要只基于脚下,抬头看看,天空仍有另一条路等着你去开辟。朴槿惠用她的亲身经历教会了我,勇猛的鹰会飞得更高,更远。

朴槿惠隐居18年,拒绝与外界接触,独自忍受着孤独,那么长的时间,我很诧异他为何没有患上抑郁症,往后深读才发现她选择看用冥想丹田呼吸作为新的开始。在日记中她写道:

酷暑、严寒、风雪、暴雨、雾霾„„天气真是像极了人生、”

“人在生存的过程中,忘记神的存在,感受到死亡,病魔,自然的威力并经历各种极端恶劣的条件后,才会领悟到上天的威严而变得更加谦虚.”

“人的一生中可以享受的最大快乐是心的平和。” 我很难现象的到这是以为历经磨难,饱经世态炎凉的女子所能写出的话,我仿佛不是在读日记,而是在品味哲学,修身养性,日记中充满看智慧和人生哲理,岁月在她的身上并没有留下沧桑的痕迹,而是把她洗涤的愈发清晰美丽。她一个人在孤独中感悟着周围的一切,就像高山上的雪莲,远离凡尘,却比任何人都有通透豁达的心,这是一个让人震撼的女子。

想想自己每每一个人的时候就会觉得异常孤独,不能静下心来独自完成任务,记得高中老师时常教导我们:“高三的日子要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可惜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现在我们经常会感慨,大学生的质量越来越低了,教授的学识越来越差了,书籍的内容越来越低级了„„排除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越来越耐不住寂寞了。大学生忍受不了孤独,宁愿逛街K吧,也不愿独自静下来认真想一想自己的人生,教授们也忙着追名逐利了,哪还能静下心来做学问,著书人着急的更没法说了,司马迁用了18年完成《史记》,李时珍《本草纲目》时长27年,达尔文《物种起源》2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甚至花了40年还完成,半辈子才完成一本著作,每一句每一行都是精华,都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而现在,经常看到对作者的介绍是谁谁著名作家,出版过多少多少本书,少则五六本,多大几十本。欲速则不达,凡是都要循序渐进,有了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以为追求速度反倒会适得其反。朴槿惠在寂寞中坚守着本心,不急躁,不浮夸,始终以宁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这对我,对大家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明月宝鉴》中有这样的内容

:用责怪别人的心责备自己,错误就会少一点,用原谅自己的心来原谅别人,人情就会长久。

朴槿惠一生跌宕起伏,受尽各种磨难,06年5月20日,朴槿惠在首尔帮首尔市长拉选票的时候,不行被刺,划伤了脸部。据当时主治医生介绍,幸亏美工刀当时倾斜了,如果直线下来的话,面部神经绝对受损,可能今后都会过着无法闭眼和嘴巴的生活,再者,伤口不偏不倚的刚好停在距离颈部动脉5毫米的地方,要是再深一点点,她可能在几分钟内因大出血而死亡。”她离死亡是那么的近。

通常情况下,遇到这种事情,我们肯定会心生愤怒或一定要把肇事者严惩,但是她没有,在出院那天,她面对国民和记着说了如下意味深长的话语:

“经历了这次事件,我觉得自己余下的人生是上天馈赠与我的,为了报答,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国民的幸福,我愿意倾尽我所有的一切。”

多么善良可敬的人啊,他没有让仇恨蒙蔽了双眼,反而一直心存感恩,致力于那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自那次事件后,她更加看淡了时间的利害得失,更加勇敢无畏,也更加坚定了她从政以来从未动摇过的决心。

妹妹看到这里,我就是为自己以前做过的种种感到羞愧,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或因为一句话而心生不满,每天为应付各种琐事而疲累,心里始终被沉重的枷锁桎梏。佛经有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诸法空相也。唯心主义认为i,感知即是存在。我们觉得高兴便是高兴,觉得痛苦便是痛苦,若想要存在便睁开眼睛,若封闭五官,一切都不存在。由此中角度来看,世界本是有无相连,存在的形形色色若不去感知它,便也是空。一切存在的烦恼,琐事,若是将心放下,便是一片宁和。一切由心态决定。

读过这本书后,我有一个比较重大的改变,就是有了渴望,有了一个一直想要获取知识的欲望。乔布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毕业典礼致辞中曾说过,自己一直有种如饥似渴般的追求:“要一直保持愚蠢的前进,要时刻保持饥渴。”莎士比亚也有过类似的表达,”我心中一直有永不消失的渴望。”

渴望是前进的动力。目前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就在于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望。知识储备不足,如何演绎 自己的人生。朴槿惠说过:“人生的剧本是既定的。但关键是要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这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时刻保持渴望的心态并不断追求的原因。”

感动临沧人物事迹doc 篇10

XXX,1941年2月出生,女,汉族,初中文化、中共党员,2004年至今担任临翔区凤翔街道圈掌社区老干党支部书记,服务着220名老党员。2006年,被临翔区委表彰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模范个人,2006年至今连续5年被凤翔街道党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如今70岁的XXX,在自己的小家里享受着儿孙绕膝、子孝媳贤、被儿女伺候的天伦生活,在老干支部这个“大家”里,她却是服务别人的主角,“家里家外”忙得不亦乐乎,一会过组织生活、一会寻找“流失”的党员、一会看望生病的党员,一会慰问过世老党员的家属,一刻也不得“清闲”,人们都亲切地叫她“韦支书”。儿女们心疼,劝她不要再干,劝到有时会对她发火,韦支书对儿女的“生气”,只是听而不答、视而不见,儿女拿她没办法只好随她,并从中暗暗支持她,好为她减轻一些担子。圈掌社区总支书记也认为应该让她休息了,毕竟已经是70余岁的老人,可是找不到更合适的接班人,他半是玩笑半是无奈地说:“韦姐,你给我找一个和你一样的接班人,你就可以退了”,韦支书笑笑,没说什么,她理解总支书记的难处,她在平时的工作中寻找、培养着合适的、能为组织分忧的人。

虽是年逾古稀,韦支书干起工作来却仍有“巾帼不让须眉”的狠劲,圈掌社区6个党支部书记中她是唯一的女性,而且年纪最大。人们常说:天下最难的事是管人的事,管好220个老党员,对于这个70余岁的女支书来说更是不容易的事,老干支部的党员有离退休 老干部、企业离职干部、下岗职工、散居居民,他们居住地分散,流动量大,有些处于社会边缘,有的长期外出打工,有的自谋职业,情况特殊,方法方式稍有不当就会使他们成为“一盘散沙”,为了把他们凝聚在一起,韦支书做了不少的工作,想了不少的法子,坚决不让任何一个党员掉队。2004年她接手后,对那些名在册而人不知去向的老党员,她一一去寻找,让他们归位,一位曾多年与组织失去联系的老党员深有感触地说:“我以为党组织早把我遗忘了,想不到这么长时间还找上门来,让我有了家”。

在圈掌社区460名党员6个党支部13个党小组的大家庭里,韦支书撑起了大半边的天,为了团结和带领老党员在各自位置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韦支书克服困难,以集中组织、分小组组织或单独找党员学习的方式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实际开展各项活动,组织座谈讨论,组织党员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纲要》等,经常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编排寓教于乐的歌曲传唱。全社区6个党支部在她的带动下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在日常生活中,韦支书经常走访年老多病党员、困难党员,与他们交心谈心,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疾苦,一旦党员有病有伤,她就带领支委买慰问品去看望慰问,遇到生活困难的党员,她就千方百计为他们想办法,或者帮助他们向有关部门反映,争取给予帮助,对患病瘫痪在床的党员,她经常到家慰问,和他们叙叙宽心话,唠唠家常,给患者和家属心灵的慰籍,对过世的党员,她必到家中慰问家属。老党员唐长福、杨兴礼是无数次被韦支书关心过的人,他们都感动的说:“韦支书的关心,让我们感受到党没有忘记我们,仍在关心我们”。机械厂下岗党员俸绍发因妻子去世,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十分困难,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韦书记知道后,立即到他家中春风化雨般做工作,帮助他树立起生活信心,并积极向社区反映,为他家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俸绍发深受感动,渐渐树起了生活的信心,他说:“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位关心群众疾苦的好党员,好支书”。

韦支书一颗热忱的心,不计报酬,全心全意为老党员服务着。机械厂有30多名退休老党员,医疗费长期得不到解决,抱怨说:他们辛苦了一辈子,老了,无人管了,病了也不能进医院治疗。韦支书听说后,立即到机械厂听这些老党员诉苦,听了这些老党员的苦衷,韦支书不顾疲劳,四处奔走,找有关部门协调,终于让这些老党员按医保政策享受到了医保。这些老党员的怨气消了,向韦支书竖起了大拇指说:是韦支书,让他们重新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老党员周明忠家被盗,到韦书记家反映,她立即将自己家中的水壶、保温瓶送去,缓解暂时的困难。

韦支书在担好支部书记组织好老党员的同时,还担任着临翔区老年门球协会副主席、门球二级裁判员、社区体育三级指导员,得经常组织中老年人参加一些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在今年庆祝建党90周年的活动中,她组织党员开展唱红歌感党恩活动,带动党员进一步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觉悟,从而做到立足本职,胸怀祖国,为社区安定和谐、创建文明社区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要活九十九,清晨户外走,要活九十九,走路甩开手;要活九十九,睡觉不蒙手,要活九十九,饭后百步走;〃〃〃〃〃〃”自己是老人 的韦支书更懂得孝老敬老,每年敬老节,她都去看望慰问80岁以上的高龄党员,教给他们唱这首自编的《健康歌》,让这些老党员在愉快中度节,感受党的温暖和关爱。

哲理故事:留下你的人生传奇 篇11

“有多少人能够说出你父母的一些事情?”哲学老师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

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

“有多少人能够说出你爷爷奶奶的一些事情?”

大约四分之三的同学举起了手。

“有多少人能够说出你曾祖父曾祖母的一些事情?”

六十个同学当中只有两个人举起了手,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你们以后的三代。假如,现在坐在教室里的是你们的曾孙子曾孙女,他们谈及你们的时候能说出什么呢?他们还知道你们吗?你们会不会也被遗忘得一干二净了呢?”

“你们应该如何书写人生呢?你们应该给后代们留下怎样的人生传奇呢?选择权在你们自己手上。现在下课。”

足足有五分钟,没有一个人从座位上站起来。

上一篇:总承包管理模式特点下一篇: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