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电动车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通用8篇)
2024电动车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篇1
2014电动车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市场咨询机构Navigant研究公司发布了2014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2014年电动汽车市场将同比增长86%,电动汽车销量约为34.6万辆,从而使得年末电动汽车上路总数超过70万辆。
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张很大程度上表现在高端市场,奥迪、沃尔沃、萨博、梅赛德斯-奔驰、凯迪拉克、宝马等车企都会将电动汽车引入产品阵容,对特斯拉汽车公司构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由起亚、马恒达(Mahindra)、斯柯达和大众等推出的经济实惠型电动汽车将为这些老牌公司带来新的客户。日产即将推出的电动厢式车e-NV200,将给车队用户减少碳排放足迹而提供新的选择。
到2014年底,美国将有超过304000辆电动汽车上路。其中,170000辆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134000辆将是纯电动汽车。
电动乘用车将继续对整体汽车市场产生影响,并将在汽车共享项目中起到支柱作用,而许多都市的年轻人会选择具有成本效益和易于停放的电动自行车、滑板车和摩托车。
各国政府将持续贯彻相应的激励和补贴措施,以减少城市中汽油或柴油汽车的数量,最终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
电动汽车供应设备(EVSE)市场2013年经历了大洗牌,因为该行业正在迅速成为商业化市场,2014年将维持淘汰竞争态势。制造商将向市场推出无线和双向充电设备,努力进行产品区分以增加营收。
Navigant研究所作出了电动汽车市场2014年的趋势预测。下面将之归纳为八大趋势:
一、全球2014年电动汽车发货量将超过220万辆
2014年,全球轻型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年出货量将首次突破200万辆大关。其中,混合动力车的销量将超过190万辆,远远超过纯电动汽车216335辆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130226辆的销售规模。
车企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电池组成本的实质性下降,以增加未来几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的销量。现在,大部分车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技术成果方面,希望能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更大的效益。
现在大多数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纷纷在大功率驱动电机制造方面投入很大精力和资金,但是,下一波技术浪潮很可能集中在辅助设备,例如:动力转向电气化、刹车辅助,以及供暖、通风和空调(HVAC)。传统内燃机汽车的能效也可能会得到改善,特别是电机油泵和电水泵。目前尚不明确的是,OEM厂商是否会开发自己的小型电动机,或者是选择购买现货。由于汽车制造商面对日益严格的排放与燃效标准已经做好准备,它们正在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使其传统汽车更具燃油经济性,但是仅做到这一点仍然不能完全达到上述标准,电动汽车将成为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斯拉将迎来挑战的一年
2013年,除了三起ModelS起火事件,对特斯拉汽车公司而言可谓是大获成功的一年,ModelS成为制胜法宝,几乎囊括了当年的所有汽车大奖,全年销量也稳步增加。特斯拉的股价从1
月份的最低点32.91美元,一路飙升至9月新高193.37美元,然后在第四季度出现显著回调,接近年底时温和跌至143美元。
2014年,这家创新型企业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首先,特斯拉计划大举扩张北美地区的超级充电站网络,以解决倍受关注的充电基础设施问题。目前,特斯拉在美国已建成37座超级充电站,计划到2014年底建设超过150座超级充电站,覆盖80%的美国人口,同时计划在加拿大的部分地区建设11座超级充电站。为了完成上述计划,预计每座超级充电站将耗资25万美元,总计耗资约3100万美元。
增加产量将可能成为特斯拉2014年的最大挑战。自2012年6月起,超过19000辆ModelS销往世界各地,特斯拉正在加州北部扩建工厂,力争2014年的产能达到56000辆以上。与此同时,特斯拉和其供应商面临着更大的质量控制问题,任何质量下降的感知都会被媒体放大。
新的市场对特斯拉来说也将是一个大的考验。2014年,ModelS将在中国首次交付,时间预计是第一季度。特斯拉还准备推出ModelX跨界电动车型,发售时间在2014年底。然而,包括特斯拉在内的电动汽车制造商都没有按时推出新车的良好记录,制造和发货在世界许多地区也出现了许多物流问题,尽管它们在过去已经克服了一些类似的挑战。
最后,经过自身的缓慢发展,豪华电动汽车领域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者将在2014年瞄准同一个对手——特斯拉,并将目标锁定于同一批潜在客户。宝马i8、宝马i3、奥迪e-tron、凯迪拉克ELR、奔驰B级Electric Drive和保时捷PanameraSE-Hybrid将展开激烈竞争,消费者将因此获得更多的豪华电动车型选择,特斯拉2014年可能会看到整体市场份额的下降。
纵观2014年,特斯拉仍是热点议题,该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现象”。该公司迄今的运营管理近乎完美,但随着风险和挑战的增加,即使是最小的失误也可能会被夸大,特斯拉将继续成为电动汽车行业的一大焦点。
三、电动汽车制造商追求收益超过追求销量
在北美和西欧等成熟汽车市场,新车销售已经接近峰值。根据Navigant的电动汽车市场预测报告数据,2014年到2022年,所有轻型车辆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西欧地区每年仅为1%,北美地区每年仅为1.3%。
汽车公司正在寻求多样化的营收来源,电动汽车的新车销售比例越来越高,由于维护和零件更换需求较少,对经销商和汽车制造商来说目前收入可观。电动汽车本身拥有出色的车联网能力,覆盖了远程信息处理和通信系统,实现了与智能手机的联动,而汽车制造商希望这种能力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信息和娱乐服务。宝马、戴姆勒等汽车制造商正在推出自己的汽车共享项目。
另一个收入渠道是数据调查,汽车制造商可以与能源聚合服务公司和公用事业部门合作,提供其车辆能源消耗数据,例如需求响应及配套服务。像福特这样的汽车制造商均在扩展其跟踪车辆的能耗数据平台,以此寻求实现客户的家庭能源管理。
四、电动汽车将在汽车共享成长中发挥主导作用
汽车共享正在全球许多主要城市兴起,2014年将是这一新能源汽车租赁模式突破发展的一年,而这其中将主要归功于电动汽车。尽管仍处于初期阶段,但预计加入汽车共享服务的车辆总数在北美地区将增加20%,达到逾22000辆。
电动汽车非常适合那些想省钱又想出行方便而不愿购买汽油车的消费者。此外,许多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十分好奇,汽车共享恰恰能够以低成本满足他们的第一次体验。很多电动汽车车型较小,更容易停放,而且均标配有GPS导航系统。
在巴黎市周运营的AutoLib汽车共享项目现在只有博洛雷集团(Bollore)出品的BlueCar电动汽车,自2011年12月成立以来发展速度惊人。目前平均每周的租赁次数为62000次,2014年底车辆规模将扩大到3000辆。汽车租赁正在渗透到巴黎及其近郊的每个角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那些平时主要以步行、骑自行车或搭乘公共交通,偶尔需要用车的消费者提供了方便的选择。
Autolib项目由法国IER公司运营,正在向里昂(Lyon)和波尔多(Bordeaux)延伸,并将实现海外登陆,首站是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Indianapolis)。法国一直是电动汽车共享的中心,AutoBlue、AutoPartage和Yelomobile等租车公司车队的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据了相当比例。2014年,初创公司、传统汽车租赁公司及汽车制造商本身将在世界各地的新城市复制这种商业模式。例如,宝马和戴姆勒已开始在德国和美国的旧金山和圣迭戈等城市启动了汽车共享计划。城市政府也已认识到零排放汽车共享项目的价值,休斯顿市政府就向其员工的旅行和会议提供电动汽车。
五、燃料电池汽车推出将引发新一轮“燃料电池汽车PK纯电动汽车”的炒作
2013年,燃料电池汽车(FCV)市场的发展崎岖坎坷。首先是戴姆勒宣布将其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计划从2015年推迟至2017年。2014年,业内将依然对这项技术持怀疑态度,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汽车制造商将在燃料电池商业化的道路上开拓进取。
丰田、本田、现代均在2013年重申了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承诺,三家公司将于2014年和2015年推出少量产品。本田和丰田近期分别在洛杉矶车展和东京车展上展示了2015年量产的燃料电池汽车概念车型,现代汽车预计于2014年在美国推出途胜(Tucson)燃料电池汽车。
在此之前,燃料电池汽车几乎被电动汽车倡导者和媒体宣判了死刑,随着车型的逐步上市,必将引起媒体的大量炒作报道。电池电动汽车(BEV)与燃料电池汽车的对比,势必会成为媒体和清洁燃料汽车倡导者的辩论热点。
燃料电池汽车比大多数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更远,但其更高昂的价格将只能与纯电动汽车在豪华车市场展开竞争。由于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平台共享着许多相同的系统(如电池、电驱动系统等),一旦两者获得成功,车企可以更迅速地实现规模化生产。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性市场将继续通过建设加氢站来为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做准备。2013年10月,加州通过立法承诺到2024年将建设100座加氢站。德国、英国、一些北欧国家、日本和韩国也将继续试图实现自己的氢基础设施发展蓝图。
美国能源部提出启动一项名为H2USA的项目,以克服建立氢基础设施的障碍,促进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推广和普及,吸引了众多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等组织的参与。目前这一项目部署还处于早期阶段,2014年不太可能看到任何重大成果。
因此,2014年是奠定燃料电池汽车早期市场的一年。未来在世界一些地区出现的集群化加氢站,将成为小批量产燃料电池汽车的早期试验场,以测试市场反应。未来十年,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是不太可能形成巨大的穿透,所以在2014年的竞争将是有限的。
在漫长的量产框架时间内,燃料电池汽车厂商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如果市场前景看好,则慢慢推进产品研发制造,反之,则默默放弃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计划。
六、无线充电从实验室走向街头
2013年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商业化取得显著进展,首批产品2014年将小批量问世。2013年6月,博世(Bosch)开始以3000美元销售Plugless Power无线充电装置,这种充电器可以作为改装部件安装在日产聆风和雪佛兰沃蓝达汽车上,目前仅限于北美地区。丰田汽车公司则宣布,将与美国WiTricity公司就开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系统展开技术合作。
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正式宣布,已经就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国际标准的三级输出功率和单一频带两项基本指标达成一致。由于此前不同无线充电设备生产商选用的频带各异,这项标准的确定对无线充电领域的技术规范意义重大,也是实现向市场推出无线充电系统之间互操作性的关键。无线充电商业化需要供应商整合提供互操作性区域标准,并给汽车制造商信心,使其车辆能够在任何一个地方充电。
回首研发历程,无线充电的发展最终将形成商业化产品并参与试验项目。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将在伦敦试点运营无线充电解决方案,该项目名为“Qualcomm Halo”,高通计划未来在伦敦主要道路下方埋放无线充电装置,让电动汽车在等红灯、行进、停靠公共停车场时都能随时随地充电。
美国高通公司还与电动方程式控股公司(Formula E Holdings)达成协议,未来会将旗下的Halo无线充电技术带去Formula E电动方程式比赛。从2014赛季开始,车赛中的安全车将会率先试用高通的技术。
更快更高效的动态充电技术2014年也将继续获得发展,特别是在公交运输行业的应用。韩国科学技术学院(KAIST)2013年8月试运行了两台配备无线充电设备的电动公交车,运行路线长7.5英里。
美国犹他州最热门的初创公司之一WAVE在为该州开发首台无线电动公交汽车后,将在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和长滩运输公司(Long Beach Transit)进行系统测试。其价值不仅在于是延长纯电动客车的行驶里程,而且在于以更少的电池降低整车成本。2014年这一技术应用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并将向轻型电动汽车延伸。
如果这些试验被证明是成功的,更多的汽车制造商则可能签署许可协议,在其车辆上提供无线充电选项。除了公交线路,车队运营商的车辆有望于2014年在可预见的路线和停车位置开始无线充电试验。
然而,无线充电只有从有线充电的补充品成为(消费者的/经销商力荐的)“标配选择”,才能占有更大市场。短期内,无线充电将继续成为一小部分电动汽车用户的豪华选择。
七、美国V2G试点项目扩大并开始创收形成示范作用
电动汽车接入电网(V2G)技术在过去几年里在丹麦和日本等几个国家展开了零星测试,美国在2013年已经开始产生收益。V2G技术让电动汽车能够协助电网运营商维护电力消费的持续性和电力供应的可靠性,避免了电力供应和电力需求的间歇性变化。
2013年,美国电力生产商NRGEnergy的子公司eV2G通过与电网运营商PJM合作,交换V2G电力而创收。美国国防部开展的示范项目也增强了加州ISO(CAISO)基地电动汽车车队的V2G发展,2014年可能有另一个基地也将启动V2G项目。
八、电动摩托车迎来发展良机
在过去几年中,两轮电动车市场成长显著,但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电动自行车或电动滑板车的增长。虽然电动摩托车也一直在增长,但是市场规模仍然相对较小,除中国外,2013年电动摩托车的销量大约为30000辆,而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滑板车的销量则高达520万辆。2014年,高功率电动摩托车可能会呈现突破性增长。更多的新产品即将涌入市场供消费者选择购买。
过去电动摩托车的成长瓶颈主要集中于续航里程和成本效益,2013年出现了转折点,美国摩托大厂ZeroMotorcycles和北美的领先的电动车技术公司Brammo均生产出更高功率的(>60马力)电动摩托车,续航里程超过100英里。
LightningMotorcycles、MissionMotorcycles和新参者AgilityMotors都展示了自己的高功率(且昂贵)电动摩托。传统摩托车企正在市场边缘徘徊,雅马哈和宝马的电动摩托车产品预计将在2015年推出。
2024电动车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篇2
近年来, 全球石油资源日趋紧张、油价不断攀升, 更严重的是随着大气污染和地球温室效应的加剧, 已经对我们的生活及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有调查显示, 201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8.5亿辆, 消耗全球石油产量的55%, 全球大约25%的CO2是来自于汽车的尾气。现有的内燃机动力汽车渐进式的技术改进与地球能源相对匮乏、环境日趋恶化的矛盾最终必然走向无法调和, 客观上需要汽车产业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来应对环境、能源系统的挑战。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正在蓬勃发展, 堪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如何在发展汽车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中取得平衡, 成为了政府决策机构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而电动汽车凭借着环保、节能、高效的特点不断开拓着汽车市场, 不仅成为我国赶超欧美日发达国家汽车技术的最佳契机和平台, 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
1 电动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电动汽车是指以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 带动车辆行驶的汽车, 一般采用高效率充电电池, 或燃料电池为动力源。通常电动汽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动汽车等。
各类电动汽车中, 以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结构相对复杂, 在各自类别中又有更为精细的划分。以混合动力电动车为例, 按照动力结构形式可以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按照混合程度深浅可以划分为:轻度混合、中度混合和重度混合;按照能源补给方式, 还可以分为插电式混合和非插电式两种。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也可以分为纯燃料电池驱动、燃料电池与辅助蓄电池联合驱动、燃料电池与超级电容联合驱动等不同类型。
2 电动汽车的技术特点及应用
任何一项新的技术在带来其创造性利益的同时, 必然也存在着自身的适用局限性, 电动汽车技术也不能例外。下面将分类介绍各类电动汽车各自的技术特点、局限性及应用范例。
2.1 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是指以高效率充电蓄电池为动力源, 以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的的车辆, 纯电动汽车可以完全脱离内燃机。与传统汽车相比, 它具备以下技术特点:能量效率高、零排放、超低噪声、结构简单、维修保养便捷、易实现无级变速、乘坐舒适性较高;经济性较高, 行驶百公里能源消费远低于传统汽油;通过夜间向电池充电, 可以避开用电高峰, 利于电网均衡负荷。
具备诸多优势的纯电动汽车, 却一直未能成为交通工具的主流, 是因为它的弱点和局限性同样突出:续驶里程短、充电时间长, 难以实现快速能量补给;昂贵的动力电池提高了整车的制造成本;空调、暖风等辅助设施, 会大量的消耗动力电池能源, 进一步缩短续驶里程;在高速阶段的动力性与内燃机汽车尚有明显的差距。
应用领域, 日产的LEAF纯电动汽车最高车速可以达到140 km/h, 在完全充电的情况下可以实现160 km以上的续驶里程。三菱MiEV纯电动车采用了Y4F1电动引擎, 满电状态下可以行驶150 km, 充电过程在220V的电源下7 h内即可完成。国内品牌中, 福田迷笛、奇瑞QQ、比亚迪E6、江淮同悦均已入选工信部新车目录并实现量产。
2.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指同时装备热动力源和电动力源的汽车, 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此种车辆是一种既有蓄电池可以提供电力驱动, 又装有一个小型内燃机的汽车。内燃机与电池的驱动力配合可以是并联、串联或者是相对复杂的混联。其技术特点包括以下方面:内燃机在最佳工况区域内稳定运行, 实现较高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特性, 同时减少噪声污染。并通过电机回收制动能量, 进一步降低能耗;借助内燃机可带动空调、暖风、转向助力等辅助用电设施, 保证了驾乘舒适性;在车辆拥堵人口稠密的市区行驶, 或是停车倒车入位时, 可以选用纯电动模式, 实现零排放。
然而,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双动力系统带来的较高的制造成本;动力能源最终依靠内燃机燃烧获得, 在环保方面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在长距离行驶时, 能耗方面与传统内燃机相比非但没有提升, 反而由于电机电池等设备增加了车重, 造成燃油经济型的下降;同时, 复杂的双动力系统也给车辆的维修保养增加更多的支出。
在应用方面, 丰田的普锐斯自1997年正式投入市场, 截止2010年8月, 销量已突破268万辆。凯美瑞混合动力系统最大功率已达140 kW, 最大扭矩达到270 N·m, 百公里加速时间9.5 s。国内的比亚迪DM双模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吉利帝豪GPECs-EC7型混合动力汽车均已投入生产。
2.3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采用燃料电池作为电源的电动汽车称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以氢气为燃料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在该领域, 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该技术与纯电动汽车同样具备低噪声、零排放和易于驾驶等优点, 同时由于其能量来源不受蓄电池容量的限制, 使其能够突破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短和充电时间长的限制。但是其燃料的制取和储存使其成为大量推广的桎梏。另一方面完全依靠燃料电池作为动力源, 在车辆的动力性可靠性和制动能量回收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缺陷, 更为常用的办法是燃料电池配合辅助蓄电池或者超级电容共同驱动车辆。但这样又使得车辆结构复杂, 制造和维护成本增加。
雪佛兰Equinox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配备了通用汽车最先进的第四代氢燃料电池技术, 彻底实现“零排放、零油耗”。奔驰燃料电池B级F-Cell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式结构紧密的高性能燃料电池系统, 一次充满燃料时间仅需3 min, 却可以完成400 km的续驶里程。国内的奇瑞和长安志翔则是以各自的成熟品牌汽车为平台, 集成了先进的燃料电池系统、锂离子电池系统电机驱动和电控系统, 实现了国内自主品牌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生产。
2.4 太阳能电动汽车
太阳能电动汽车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并以此驱动电机运转车辆行驶的汽车, 可以说太阳能汽车是电动汽车的一个分支。太阳能汽车的核心部件是太阳能电池板, 它可以自动跟随太阳照射方向, 吸收阳光辐射能量。它的优点是:彻底的采用可持续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能源利用率高;行驶噪音低等。但是由于其太阳能电池能量吸收慢, 受天气等因素制约较大, 目前仅仅停留在实验和竞赛等领域。相信将太阳能电池技术与可插电式电动车技术相结合, 在一定领域内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3 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十五”计划以来, 国家制定了电动汽车科技规划, 并在“八六三”项目等国家项目的支持下, 先后投入20多亿元研发经费。我国政府在电动汽车发展的起步阶段就确立了“三纵三横”的研发格局, 其中“三纵”指的是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3种整车技术。而对于生物燃料、燃气燃料的研发和应用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究竟哪一条技术路线适合具体的国情, 适合长期的发展, 我认为这不仅仅是需要具体国家具体分析的问题, 甚至还要细化到应用地区城市、应用场所领域等细节。以上提及的各种电动汽车的技术路线而言, 他们的发展趋势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和前景。
3.1 纯电动汽车是电动汽车发展的主流路线和最终目标
纯电动汽车, 在节能环保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优势已经相当明显, 作为真正的绿色环保汽车, 虽然在续驶里程和充电时间上面依然有难以解决的障碍。但是电池技术的瓶颈不会永远存在, 国家政府也将会配合推行相关的扶植政策, 如政府补贴退税可降低车辆制造成本、采用电池置换等经营模式可改善其充电时间长的固有缺陷。虽然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纯电动汽车的大范围推广依然颇具难度, 但纯电动技术是毕竟是电动汽车发展的最终技术, 相信通过长期的努力和各方面力量的协同合作, 真正绿色的纯电动汽车一定会成为未来交通工具的主流。
3.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当前最具可行性的电动汽车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兼顾传统内燃机汽车动力和续驶里程方面的优势, 一方面可以利用已经较为成熟的发动机技术, 另一方面将电池电机技术发展推向前沿, 为今后纯电动技术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可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技术, 在用油还是用电方面将自主权更多的交给了消费者, 使得消费者能在满足日常交通需求的同时, 兼顾燃油经济性和低碳环保的需求。由双系统带来的制造维护成本的增加可以由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可以说,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实现阶段较为成熟、也是最具可行性和推广性的电动汽车技术, 也是实现大范围普及纯电动车技术前无法逾越的重要技术阶段。
3.3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是电动汽车技术未来中长期发展的重要补充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在现阶段已经取得了技术研发上的一些突破, 并投入了小范围的应用。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技术依然会不断发展, 但是单一燃料电池的供能方式如果不配合蓄电池或超级电容, 依然会有很大局限性, 而且随着纯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突破, 该技术最可能应用于未来的长距离行驶运输, 成为电动汽车成员里中长期发展路线中的重要分支。
3.4 太阳能汽车技术是未来电动汽车能源补充的有效辅助途径
目前, 太阳能电池的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 但是单位面积能量密度低, 能量补充时间长的固有缺陷决定着太阳能很难作为未来汽车驱动力的核心能源供给方式, 更大的可能是它将成为可插电电动汽车的辅助能源补充方式长期存在。另外, 可以预期未来纯电动汽车所需的电能, 也会有相当的比例从更成熟的大型太阳能发电站产生。
4 结语
发展电动汽车技术不仅是缓解石油资源紧缺, 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客观需求, 也提供了我国赶超欧美日发达国家汽车技术的最佳契机和振兴国内汽车工业产业的良好平台。但是我们依然要清楚的看到,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 传统内燃机为动力核心的交通工具依然是汽车工业的主流, 我们需要在大力开展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同时, 依然不能放松对传统内燃机汽车技术的提高。一方面, 这是混合动力电动车核心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传统汽车在车身、悬挂、制动、转向系统等多个方面的技术经验也可以直接借鉴。相信不久的将来, 环保、高效、节能的绿色新能源车辆会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生活, 引领科技风尚, 驱动社会前行。
参考文献
[1]李兴虎.电动汽车概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2]陈礼璠, 杜爱明, 陈明.汽车节能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3]催胜民, 韩家军.电动汽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白木, 周洁.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综述[J].机电信息, 2003 (17) .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篇3
摘 要:近二十年来,证券市场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些特点和趋势可以概括为:从原来线性的、完全理性的观点到非线性、有限理性的转变;从市场宏观层面的研究到微观结构的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实验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相应地诞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证券市场是我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初具规模,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证券市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证券市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资本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概况
(一)证券市场缺乏层次性
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只有23年,跟有上百年历史的海外成熟市场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当前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层次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市场产品较为单一,投资者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工具。种种差距表明证券市场缺乏层次性,仍处于发展初期。
(二)上市公司问题较多
目前,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虽然有一些较优秀的上市公司,但所占比例不多,而新上市公司问题仍然严重,如存在包装上市问题,另外部分上市公司融资后项目突然出现变更现象,这是目前证券市场中较为敏感与执法不严的具体表现。
(三)投资者队伍有所改善
目前从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队伍来看,由于众多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加之QFII机构和券商队伍的扩大,与前些年中小投资者占多数的构成相比已有明显的改善,机构投资者正以不同的投资方式与理念影响着市场。但散户所占比率依旧过高,是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
(四)市场风险较大
A股市场现在只有做多才能赚钱,单边市场内在机制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这是使得市场容易产生高估的主要原因。一个完整的市场是买卖自由的,我们的市场现在只是买股比较自由而且受到欢迎,沽空股票的机制还在长时间的研究之中,所以平衡就不容易形成,市场一致向上的力量就很容易把价格推到极高的高度,然后再转入下一个周期的循环。这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建立双向的市场机制才是改变这种状况的一个有效途径。
(五)股票融资的实际成本低
二、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在充分肯定证券市场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应认识到证券市场起步晚、规模小,尚处于不完善阶段。总的说来,这个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债券市场多头监管,宽严不一 从西方各国经验看,一个统一高效的监管体系是债券市场发展的首要条件。各国将各类债券的发行和交易监管整合在证券监管机构之下形成了统一、高效、互联的债券监管体系。股票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证券法制法规框架初步形成,证券专业化监管队伍业已具备,证券执法力度空前加强。目前的监管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企业债券监管模式应该到了彻底反思和调整的时候了,否则这一债券市场重要分支的发展将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
债券品种单一,非公部门债券带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债券市场产品多样,国债以外的非公部门债券,包括金融机构债、资产证券化债、公司债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债券市场在企业融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非公部门债券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企业金融严重依赖银行。过去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风险没有暴露,非公部门严重依赖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的需求被掩盖。在近年银行改革未实施之前,储蓄不断增加,银行贷款不断膨胀,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企业的融资需求。二是长期以来机构投资者队伍不足。大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必须有足够的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出台之前,机构投资者发育不足,进入证券市场的机构资金也显不足。三是债券监管体制压抑发展。
三、未来发展趋势
(一)市场规模将更加壮大,层次更加多级,中小企业板的开设为未来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奠定着扎实的基础,未来市场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证券市场体系。
(二)机构队伍仍将扩大,证券市场开放大势所趋
(三)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将趋强
(四)国有股减持仍将时刻左右市场神经
近几年来,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及下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有股问题,从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国有股减持是大势所趋,解决时间及方式同样左右着未来市场神经,但有一点一些投资者利益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五)证券品种将更加丰富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品种主要集中在股票(A、B股)、债券上,中小企业板品种在完善过程中,创业板的推出同样为投资者选择投资品种增加了选择性。
(六)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 长期以来,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的主要方式为股票融资,但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其融资渠道将更为广泛,从未来市场发展来看,特别是中小企业板及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将为更多民营企业、中小型公司上市创造宽松的条件,企业融资多元化趋势将会非常明显。
(七)部分基金机构将可能淘汰,主要原因是在不确定性因素和投资价值高估时仓位过满;从市场技术指标特别是长线指标处于高风险区时大力满仓,加之未来市场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部分证券投资基金机构未来将面临淘汰出局。
(八)证券市场部分品种风险加大,机会增加
未来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在其解决过程中必将出现利益碰撞,解决方式与时机将直接影响市场的波动,对于部分优质类公司品种来讲或许风险较小,但对于许多扭曲价格,业绩平平的公司来讲同样是风险较大。中国证券市场是一潜力较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市场,证券市场做为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创造了非常好的投融资机会。国家鼓劲和支持证券市场发展壮大的方针,为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把握投资机会,回避市场风险应成为每一位投资人应铭记在心的,愿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健康的发展,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莫力,防范与化解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的法理浅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学院报,2012
[2]贝政新,陈瑛.《证券投资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024电动车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篇4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正文目录
第一章国际电动汽车的发展概况1
第一节国际电动汽车的发展概况
1第二节部分国家和地区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2一、美国
2二、欧洲
5三、日本7 第二章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环境分析10第一节电动汽车发展的环境分析10
一、缓解石油能源短缺10
二、缓解城市大气环境恶化1
3三、增强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1
5四、增强汽车厂商竞争力16第二节电力盈余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的平台19
一、电力供应趋势19
二、政府、电力企业、汽车企业三位一体20
三、走自己的经济发展路22第三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发展的战略导向26
一、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27
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与产业化28
三、清洁动力汽车唱主角28
四、柴油汽车:短期目标30
五、混合动力汽车:油耗与排放兼顾3
3六、电动车:前途最看好35第四节车用能源及新型动力车的发展与研究37
一、国外车用能源及新型动力车的发展状况及战略37
二、我国车用能源及新型动力车的发展现状39
三、我国车用能源及新型动力车的未来发展趋势40 第三章2013年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44第一节电动汽车的发展概况4
4一、电动汽车发展的历史4
4二、电动汽车发展的特点46
三、电动汽车发展现状49
四、中国电动汽车所取得的成果51第二节电动汽车市场分析
53一、我国电动汽车整车首次实现出口
53二、一汽红塔电动汽车远销美国55
第三节电动汽车品牌与竞争57
一、电动汽车在新一轮竞争中占领制高点57
二、电动汽车的新机遇与新理念59
第四节电动汽车发展环境分析61
一、缓解石油能源短缺61
二、缓解城市大气环境恶化63
三、增强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64
四、增强汽车厂商竞争力66
第五节电力盈余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平台70
一、电力供应趋势70
二、政府、电力企业、汽车企业三位一体73
三、走自己的经济发展路75
第六节目前电动汽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77
一、续驶里程有限77
二、蓄电池使用寿命太短79
三、蓄电池尺寸和质量的制约80
四、电动汽车价格昂贵82
五、间接污染严重85
第四章2013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市场运行分析89
第一节电动汽车技术经济效益分析89
一、汽车生产的成本价格模型89
二、电动汽车的成本构成及影响电动汽车推广因素的分析
三、电动汽车技术成本效益分析结论92
第二节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深度分析95
一、电动汽车运营实体构成95
二、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营车型选择96
三、电动汽车运营方案研究98
第三节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发展分析102
一、市场产销状况102
二、电动汽车进出口分析105
三、行业景气及其利润分析107
第五章2013年中国电动汽车子行业重点领域发展分析110
第一节纯电动汽车110
一、国外纯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概况110
二、发展现状113
三、技术发展趋势115
四、发展前景116
第二节混合动力汽车119
一、国外混合动力汽车行业发展概况119
二、发展现状120
三、技术发展趋势122
四、发展前景125
第三节燃料电池汽车128-2-9
1二、发展现状130
三、技术发展趋势13
3四、发展前景135 第六章我国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模式探析138第一节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的功能定位138
一、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的意义138
二、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的政府职能性质141
三、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的服务属性143
四、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的特征144 第二节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模式探析147
一、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模式研究147
二、不同模式的优缺点148三、三种模式适用条件的比较分析150 第三节我国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营模式探讨1
54一、电动汽车运营实体构成1
54二、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营车型选择157
三、电动汽车运营方案159
四、国家优惠政策160
五、小结162 第四节纯电动汽车运营模式及经济性探讨166
一、国内外电动汽车运营模式166
二、电动汽车运营基本模式及其特点分析169
三、我国发展纯电动汽车以及运营模式的探讨17
1四、电动汽车使用经济技术分析17
2五、小结174第五节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共生模式研究178
一、共生的概念及共生模式的分类178
二、影响电动汽车产业共生模式的因素18
1三、电动汽车产业共生模式选择18
3四、小结184 第七章2013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竞争态势分析188第一节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周期188
一、电动汽车行业的经济周期188
二、电动汽车行业的增长性与波动性190
三、电动汽车行业的成熟度193 第二节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分析196 第三节中国电动汽车波特模型分析197
一、行业原有竞争者分析197
二、潜在竞争者分析199
三、替代者分析200
五、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202 第四节电动汽车行业国际竞争者的影响206
二、国际电动汽车企业的SWOT209第五节2013-2017年电动汽车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212 第八章重点企业运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14第一节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21
4一、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1
4二、竞争优势分析217
三、发展战略和前景展望219 第二节一汽集团2
21一、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
21二、竞争优势分析22
3三、前景展望224 第三节东风汽车227
一、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27
二、竞争优势分析228
三、前景展望230 第四节浙江吉利控股集团23
4一、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3
4二、竞争优势分析237
三、前景展望239 第五节长安汽车集团2
41一、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
41二、竞争优势分析2
43三、前景展望244第六节比亚迪247
一、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247
二、竞争优势分析248
三、前景展望250 第九章2013-2017年电动汽车相关行业影响展望分析255第一节2013-2017年燃料电池原料影响展望25
5一、燃料电池原料发展状况25
5二、影响燃料电池原料发展的主要因素256
三、2013-2017年燃料电池原料发展影响展望258第二节2013-2017年蓄电池行业发展影响展望26
2一、蓄电池行业发展状况26
2二、影响蓄电池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6
5三、2013-2017年蓄电池行业发展态势展望267 第十章2013-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展望270第一节2013-2017年电动汽车行业整体供给态势展望270
一、电动汽车行业历史供给状况分析270
二、影响电动汽车行业历史供给的主要因素分析273第二节2013-2017年电动汽车行业需求态势展望276
一、电动汽车行业历史需求状况综述276
三、2013-2017年电动汽车需求总量预测281 第十一章2013-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研制与发展前景预测285第一节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28
5一、整车技术28
5二、新型电源技术287
三、电机与电控288 第二节国外电池汽车产业的最新研制和发展动态29
1一、国外电动汽车技术的最新研制和发展动态29
1二、电池技术的最新研制和发展动态29
2三、电动汽车产品的最新试验情况294 第三节国内电动汽车最新研制和发展动态298
一、国内有关电动汽车技术的最新研制和发展动态298
二、国内电池技术的最新研制和发展动态30
1三、国内电机等其他技术最新研制和发展动态303 第四节未来几年电动汽车发展趋势预测305 第五节自主品牌电动汽车开辟中国汽车工业新天地306 第六节电动汽车市场前景分析307
一、世界电动汽车产业的市场前景分析307
二、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市场前景分析308 第十二章2013-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战略分析312第一节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展望31
2一、纯蓄电池驱动的超微型汽车31
2二、驱动电机呈多样性发展31
4三、混合动力汽车317
四、燃料电池汽车成为竞争的焦点319第二节电动汽车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321第三节中国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322第四节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机制323第五节“十二五”时期国家对电动车的发展规划324 第十三章2013-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326第一节发展电动汽车的相关政策体系326
一、电动汽车相关政策制订的指导原则326
二、发展电动汽车的政策体系329
三、征收燃油税对推广电动汽车的作用331 第二节电动汽车投资环境分析33
3一、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中心城市的选择33
3二、市场进入退出博弈335 第三节电动汽车投资风险预警337
一、政策性风险与对策337
二、技术风险与对策339
三、市场风险与对策340
四、进入退出壁垒3
42一、电动汽车:前景看好346
二、电动汽车未来市场广阔349
三、混合动力汽车前景乐观3
51四、电动汽车有望为中国汽车工业撑起一片天352第五节专家观点与建议355------------------------------【报告价格】[纸质版]:6300.00元 [电子版]:6500.00元 [纸质+电子]:6800.00元(部分用户可以享受折扣)
【交付方式】EMIL电子版或特快专递(付款后24小时内发报告)
【电话订购】010-62665210 62664210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日本经济产业省确定的2013年日本清洁能源车发展目标
图表:2000-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趋势图图表:2003-2013年燃气汽车保有量趋势图单位:万辆
图表:2013年燃气汽车公交车、出租车等保有量年度统计单位:万量图表:世界主要汽车厂商已上市或即将上市的混合动力汽车
图表:国外混合动力汽车标准制定情况
图表:2012年上汽集团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单位:元
图表:2002-2012年上汽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趋势图单位:元图表: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资产负债情况与同期比较趋势图
图表: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同期比较趋势图
图表: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利润总额与2013年同期比较趋势图
图表:电动汽车用电动机及驱动系统的性能比较
图表:XJTUEV 1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图表:各种车用电池的性能比较
图表:行业内国家级检测机构电动汽车试验能力表
图表:燃油税征收影响测算表
图表:各城市智力密集因子得分排序
图表:各城市开发性技术条件因子得分排序
图表:各城市汽车产业基础诱发的集聚因子得分排序
图表:各城市现有电动汽车基础因子得分排序
图表:各城市基础设施因子得分排序
图表:各城市政策因子得分排序
图表:各城市经济体制因子得分排序
图表:各城市生活、生产与社会文化环境因子得分排序379
图表:各备选城市综合得分表
2024电动车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篇5
安钠咖学名苯甲酸钠咖啡因,外观常为针剂,是由苯甲酸钠和咖啡因以近似1:1的比例配成的,其中咖啡因起兴奋神经作用,苯甲酸钠起助溶作用以帮助人体吸收。安钠咖作为兴奋型的精神药品,临床上用于治疗中枢神经抑制以及麻醉药引起的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等症,它通过兴奋中枢神经调节大脑皮层的活动。安钠咖属我国严格管制的精神药品。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安钠咖市场专项调研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共十五章。首先介绍了安钠咖相关概述、中国安钠咖市场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安钠咖市场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安钠咖重点区域市场运行形势。随后,报告对中国安钠咖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安钠咖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安钠咖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安钠咖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第一章 安钠咖行业概述
第一节 安钠咖行业定义
第二节 安钠咖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 安钠咖行业分类情况
第四节 安钠咖产业链分析
第二章 中国安钠咖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安钠咖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1年中国安钠咖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中国安钠咖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第三章 2008-2010年中国安钠咖行业相关运行数据分析 第一节 2008-2010年中国安钠咖行业总体数据分析
一、2008年中国安钠咖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二、2009年中国安钠咖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0年中国安钠咖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第二节 2008-2010年中国安钠咖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一、2008年中国安钠咖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二、2009年中国安钠咖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0年中国安钠咖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第三节 2008-2010年中国安钠咖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08年中国安钠咖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二、2009年中国安钠咖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0年中国安钠咖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第四章 中国安钠咖市场供需分析
第一节 安钠咖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一、2008-2010年我国安钠咖行业总产值分析
二、2011-2015年我国安钠咖行业总产值预测
第二节 安钠咖产品产量分析及预测
一、2008-2010年我国安钠咖产量分析
二、2011-2015年我国安钠咖产量预测
第三节 安钠咖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2008-2010年我国安钠咖市场需求分析
二、2011-2015年我国安钠咖市场需求预测
第五章 安钠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全球安钠咖行业发展分析
一、全球安钠咖行业发展历程
二、全球安钠咖行业发展现状
三、全球安钠咖行业发展预测
第二节 中国安钠咖行业发展分析
一、2009-2010年中国安钠咖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二、2009-2010年中国安钠咖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三、2009-2010年中国安钠咖行业市场供需分析
第三节 中国安钠咖产业特征与行业重要性
第四节 安钠咖行业特性分析 第六章 中国安钠咖市场规模分析
第一节 2010年中国安钠咖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 2010年中国安钠咖区域市场规模分析
一、2010年东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二、2010年华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三、2010年华东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四、2010年华中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五、2010年华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六、2010年西部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第三节 2011-2015年中国安钠咖市场规模预测
第七章 安钠咖国内产品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国内产品2008-2010年价格回顾
第二节 国内产品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第三节 国内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2011-2015年国内产品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八章 安钠咖及其主要上下游产品
第一节 安钠咖上下游分析
一、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二、上游原材料供应形势分析
三、下游产品解析
第二节 安钠咖行业产业链分析
一、上游行业影响及风险分析
二、下游行业风险分析及提示
三、关联行业风险分析及提示
第九章 安钠咖产品竞争力优势分析
第一节 整体产品竞争力评价 第二节 产品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第三节 竞争优势评价及构建建议 第十章 安钠咖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一、生产要素
二、需求条件
三、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
第三节 安钠咖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提高安钠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二、影响安钠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
三、提高安钠咖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第十一章 安钠咖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 企业1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0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1-2015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 企业2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0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1-2015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三节 企业3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0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1-2015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四节 企业4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0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1-2015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五节 企业5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0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1-2015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六节 企业6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2009-2010年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1-2015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十二章 安钠咖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安钠咖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安钠咖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安钠咖模式
三、2011年安钠咖投资机会
第二节 2011-2015年中国安钠咖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未来安钠咖发展分析
二、未来安钠咖行业技术开发方向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第三节 未来市场发展趋势
一、产业集中度趋势分析二、十二五行业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 安钠咖产业用户度分析
第一节 安钠咖产业用户认知程度
第二节 安钠咖产业用户关注因素
一、功能
二、质量
三、价格
四、外观
五、服务
第十四章 2011-2015年安钠咖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当前安钠咖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安钠咖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中国安钠咖发展方向分析
二、2011-2015年中国安钠咖行业发展规模预测
三、2011-2015年中国安钠咖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2011-2015年中国安钠咖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风险分析
二、管理风险分析
三、产品投资风险
第十五章 安钠咖行业营销策略及建议分析 第一节 安钠咖行业营销策略及建议分析
一、安钠咖行业营销模式
二、安钠咖行业营销策略
第二节 安钠咖行业企业经营发展及建议分析
一、安钠咖行业经营模式
二、安钠咖行业生产模式
第三节 行业应对策略
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
三、企业自身应对策略
第四节 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
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
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
三、重点客户战略管理
四、重点客户管理功能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5-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表:2005-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表: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图表:2005-2011年国家外汇储备 图表:2005-2011年财政收入
图表:2005-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图表:2011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亿元)图表: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
2024电动车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篇6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处在整合发展临界点,专业化并购培育细分市场龙头,综合化并购催生行业巨头。从初级卫材为主的初创阶段到门类扩张的起步阶段,再到90 年代民营资本推动的结构性变化阶段,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完成了原始技术和资本积累,并初步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产业布局。2006 年新医改启动后,行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多元化战略诉求、激烈的行业竞争和资本力量成为行业整合的催化剂,在行业内生特性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集中度提升和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中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将通过兼并收购,推动行业走向集中。在综合化和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将涌现更多的细分市场龙头,并且催生未来的行业巨头。
战略定位决定未来发展,先行并扩张企业有望成为行业巨头。整合发展期,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将面临三种发展格局选择:1)专注细分市场,成就细分龙头;
2)通过并购扩张,成为综合巨头;3)借助科技优势,实现医电一体化。专注和多元化都不可或缺,我认为多元化发展、积极进行整合扩张的企业更有希望成为赢家。迈瑞医疗、威高股份、鱼跃医疗、乐普医疗已经通过合资、并购走向多元化,成为整合的领跑者。微创医疗、康辉医疗、创生医疗、九安医疗、阳普医疗、新华医疗则是细分领域的佼佼者。
产业升级大势所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从传统制造走向高科技发展之路。制造加工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基础,经过积累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品体系,并在中低端产品领域建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医疗器械积极进行技术升级,争取内需市场和外部产业转移机遇。产品质量、技术结构方面的提升使得中国企业在监护、医学影像设备、临床实验室设备和微创介入治疗等领域获取了显著成果。创新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心电生理仪器、人工关节等将是下一步占领的制高点。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将维持快速增长。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成长性优
于药品市场,未来将维持10~15%的复合增速。虽然发达国家占据了78%的市场份额,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正经历着快速的成长,依靠成本优势和研发积累提升产业链地位。不断增加的医疗费用支出、日益提升的消费能力和健康意识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给行业发展注入额外动力,成为释放被压抑需求和打开未来潜在空间的诱发力量。资源配置再平衡、升级换代以及产业转移等内外部动力相互交织,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0-30%。到2009年底,全国医疗器械工业产值已突破900亿元。2009年医疗器械行业占GDP比重为0.27%。根据医疗器械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预计,2011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2024电动车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篇7
1 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问题
电池技术的落后是妨碍电动车普及的最主要因素, 它严重制约着电动车的发展。首先蓄电池的比能量较低, 即便当前最好的蓄电池的比能量也远远低于汽油;其次蓄电池的比功率不够, 在汽车汽油中蕴藏的能量是起步、加速、超车及爬坡时不能提供足够的功率, 降低了汽车的性能;还有蓄电池的质量在电动车自身质量中占了很大比例, 增加了不少能量消耗;最后为了使电动车在舒适性、操作性上达到燃油车的水平, 还需要增加一系列耗电的设备。目前技术相对成熟的、使用最广泛的各类蓄电池电源, 都存在一定缺陷:铅酸蓄电池技术成熟、成本较低, 而且能够高倍率放电, 但是其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都很低, 无法提供满意的车速和续航里程;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虽然性能要好于铅酸电池, 但含有重金属, 而且价格昂贵, 使用后的废旧电池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钠硫电池的能量相对密度高, 可以提供较长的续驶里程, 但是其对工作环境温度等要求苛刻, 并易爆炸具有强腐化性;锂离子电池相对镍氢电池的各项性能更好些, 如体积更小、质量更轻、能量密度更高同时无污染, 但是成本更加高昂, 无法承受过度充放电。燃料电池采用以质子交换膜的技术, 但需要贵金属作催化剂, 采用纯氢作为燃料, 这样不仅使成本大幅提高, 系统更加复杂, 同时还对制氢、加氢等基础设施提出了诸多要求。各类电源技术与实用要求均还有相当距离, 性能与成本方面都无法满足电动车大规模产业化发展需要。就目前而言, 铅酸蓄电池技术仍然是最为成熟, 其具有性能可靠, 生产工艺成熟, 价格低廉的优点, 但也有单位体积下电池容量较小的局限, 使之只能装配较小的电机, 所能提供的功率较低, 转矩也较小因此整车整备质量不能太大, 体积也相应较小, 仅适合自重小的微型电动汽车使用。
2 基于市场细分的微型电动汽车设计定位
市场细分是美国著名市场学家温德尔·史密斯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 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市场营销思想和战略的重大突破。为企业经营开拓了新视野, 使其通过市场调研,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把某一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细小的消费者市场的过程[1]。每一个消费者群都是一个细分市场, 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在私人用车领域, 妇女、中老年人、拿到驾照从没开过车者、时尚的年轻人等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 其主要应用于家用休闲与社区服务, 往返于家庭和超市之间的, 这类目标人群对车速要求不高, 而由于最高车速低, 他们会感到安全, 满足交通运输的基本功能即可, 同时对车价十分敏感。在以铅酸蓄电池为动力源的电动汽车设计可以向满足该类消费群体的需求为目标。欧盟、日本等地区对低速电动汽车非常重视并进行单独管理:使用特殊的汽车牌照, 对购低速电动汽车进行补贴、免去年检费用等优惠政策。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已经为低速电动汽车专门划分了行驶道路。欧盟规定:在不含电池的前提下, 小型低速电动汽车的重量不能超过400kg;微型低速电动汽车则不能超过350kg。日本规定:低速电动汽车的最高时速应不超过50km;且车身长度不超过2500mm, 车身宽度不超过1300mm。低速电动汽车在欧洲不必参加碰撞测试, 不必安装气囊, 只需要满足对轮胎、后视镜、灯具、喇叭、安全带等部件的要求即可。我国目前也将低速电动汽车的发展作为重要研究方向,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起草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中提出组织开展小型低速纯电动汽车示范运行开展相关政策法规研究。全国汽标委也成立了低速电动汽车标准起草组, 考虑制订低速电动汽车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法规。因此如何结合市场细分, 在对服务于特定人群进行特定活动的汽车设计上要一定要有所取舍, 有所侧重。
3 微型电动汽车总体参数的选定
影响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续驶里程和动力性能, 在定位服务老年人和妇女在日常生活使用的微型电动汽车时, 前者更为重要。式 (1) 为在等速行驶时, 续驶里程。
式中W为蓄电池总能量, v为行驶速度, P为车辆功率消耗, η为机械系统和电气系统总效率。由式 (1) 可见, 在蓄电池总能量一定的情况下, 要提高续驶里程, 主要靠降低车辆行驶的功率消耗P。式 (2) 为在水平路面等速行速时, 车辆所耗功率。
式中G为汽车总重量, f为车轮滚动阻力系数, CD为空气阻力系数, A为汽车迎风面积, 由式 (2) 可见, 降低汽车功率消耗的方法主要是减轻汽车总重量和降低行驶速度,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当行驶速度在20~30km/h范围时, 可使电动汽车消耗的功率降至最低, 而续驶里程达到最大;此时汽车的迎风阻力小至可忽略不计;对汽车结构件的强度与刚度要求也有所降低;其他技术性能如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和制动性能等比较容易达到要求[2]。
由此可见, 减轻自重和降低行驶速度的方法来降低功耗和增加续驶里程是服务老年人和妇女这类特定人群日常生活的微型电动汽车总体设计原则, 因此用于电动汽车的外廓尺寸应该介于小汽车和自行车之间, 结合参考车型的数据, 确定整车外廓尺寸为2000×1000左右, 考虑到电动社区车部件较内燃机车型的部件少、结构简单且不准备安装过多的辅助设备, 故确定为200kg左右, 以此整备质量, 争取装载质量达到500kg左右。而试验样车则可以进一步把整备质量降到400~500kg。初步确定微型电动汽车的最高车速为40km/h, 平均时速在20~40km/h左右。在这种参数选择的情况下提供了必要的剩余机动能力, 可以大大提高运输的效率, 而且这样的性能在电池总功率一定的情况下, 大大提高了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 同时满足使用情况的条件下, 达到了较大的环保节能标准[3]。微型电动汽车主要应用于家用休闲与社区服务, 因此其实现的基本功能为前进、倒退和无级变速, 从而简化了许多结构, 在质量上使得电动车更加轻量化, 进一步降低了整备质量。并采用电机后置后轮驱动, 前轮为转向轮的布置使得微型电动车外观小巧, 质量轻便, 适用于低速短途等特点。
4 结论
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如电池技术尚为解决的情况下, 可以运用市场细分的方法, 找到符合现阶段技术条件下微型电动汽车特定运用范围和人群, 既可服务大众又可以为电动汽车的发展积累技术经验,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摘要:电动汽车的发展一直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但是因为关键车用电池技术的落后使得电动汽车在各项性能指标上无法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相媲美, 从而制约着电动汽车的发展。文中结合市场细分方法, 提出了在现有电池技术下设计为特定人群老年人和妇女在日常生活及社区休闲活动提供服务的微型电动汽车, 结合设计定位, 对微型电动车总体参数进行选定, 能很好的促进电动汽车的技术累积与市场发展。
关键词:市场细分,电动汽车,设计定位
参考文献
[1]徐向阳.汽车市场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69-73.
[2]陈震邦.微型电动汽车总体设计原则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5) :32-35.
2024电动车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体育产业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尚有十大新兴产业亟待开发,体育产业包括其内。体育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是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体育和经济的关系,表现为体育和财政之间的关系,体育是纯消费部门。其实,体育活动也有市场,通过培育和开发,完全可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体育产业已经融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范畴。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工业化国家中,体育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相比,体育业具有持久发展的潜力。目前,国外资本市场无不青睐体育产业,而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的质量有所改善,产业的效益也明显增高。体育的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国际体育商业化冲击的必然结果。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还处于十分稚嫩、不完善的阶段。目前,体育产业的产值大约占GDP的1%~2%左右。我们满怀希望地看到,中国的体育产业前景无限好,是一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产业。足球是我国最早步人市场的项目。1998年足球甲A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2.13万,门票总收人1亿多元。2001年沈阳十强赛,组委会获利超千万元,光是门票收入就达到5400万元。尽管在商业开发方面亚足联实行全面垄断,而组委会只能夹缝中求生,利用所剩不多的商务权开辟商源,球迷的着装、挥舞的旗帜、十强赛的宣传画册、秩序册以及十强赛举办的好新闻评选、摄影大赛、门票、街道灯箱等都成了商业广告的载体,最后广告收人达到600万元。在我国,企业也开始积极参与体育产业的开发。目前能把体育作为产业来做的企业首推首钢。2001年,首钢成功承担了北京第二十一届大运动会主场火炬的制作和I5辆彩车钢结构的制作。为增进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了解,首钢出资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奥林匹克运动的中英文百科全书。首钢主要领导是北京奥申委中唯一来自企业的代表。首钢以篮球为中心迈出了走向体育产业化的决定性的一步。早在1988年,首钢与原北京市体委共同组建北京首钢篮球队,这是国内第一家由企业出资的篮球队。1995年,首钢篮球俱乐部挂牌,并很快取得了经营开发权。沈阳十强赛和首钢的成功经验充分向国人显示:体育产业在中国同样具有强大的经济潜力。
三、体育产业的内涵
1.体育产业的内涵
体育产业Sport Industry,指从事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社会部门。体育事业被国家列入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具体讲是向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以满足人们健身、观赏和娱乐等需要的体育事业。各类产业中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如运动服装、器材、用品等的生产和经营,可称为“体育复合产业”。
2.体育产业的分类
第一,向社会开放的体育场馆设施所提供的服务。第二,供观赏的各类高水平运动竞赛和体育表演服务。第三,为培养竞技运动人才而提供的各层次的运动训练服务,向社会提供健身、健美、体育娱乐的知识与技术和锻炼方法的各种学习班、培训班。第四,向某些慢性病患者或肢体损伤患者提供的运动处方、体育医疗康复手段等。
3.体育产业化的概念
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又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
(1)中国的体育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全方位积极影响,更是给中国体育产业的腾飞带来了机遇。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也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各种体育活动、竞赛、交流的日益增多,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体育产业的兴起。
(2)中国的体育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世界范围内看,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人民生活中所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相对而言,中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体育产业的产值还很低,但广大群众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正不断增加,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体育中所包含的健康、娱乐等现代消费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加强,花钱买健康成为时尚。可以预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2.对未来体育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策
(1)首先应改革行政机制,强化规律运行机制。过去那种庞大繁杂,过分集中,包揽一切,长官意志的行政机制,应让位于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商品经济客观规律。主要职能部门,应从侧重于管理微观转变为侧重管理宏观。主要精力应从过去管物、管钱、管人、管审批等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转为研究经济形势、市场动向和制定政策上来。
(2)改革高度集中的训练体制。应当实行体育局、企业、公司、行业和高等院校根据自身条件设置优秀运动员训练点,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社会训练体制,在社会上形成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体制。
(3)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如开展体育旅游、体育广告、体育医疗、体育康复、体育饮食、体育培训等多种服务行业。
(4)使体育设施成为综合实体。对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及一些辅助设备,如健身房、棋厅、台球室、舞厅等,逐渐办成经济实体,使它们具有法人资格,有用人、用物、分配资金等一切权利。放开手脚,让它们到市场中竞争,逐渐完善体育职业化、体育产业化。
(5)对一些群众喜欢的项目实行俱乐部制。对俱乐部国家应给予必要倾斜政策,如减免部分税收,俱乐部队参加比赛可以门票按收入比例分成,队员收取出场费、广告费和电视转播费分成。允许俱乐部发行彩票,出版刊物,接受正当赞助,建立球队科研所等。
(6)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尽快的培育、发展体育市场经济体系。如人才市场、竞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务市场、金融市场等。在适当时机开展体育邮资、体育股票、体育债券等市场。另外,还应建立有利于体育市场的各种中介组织,如体育市场咨询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公证处等,这些中介组织不仅为进入体育市场的各单位服务,同时保护它们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7)鼓励企业、公司大力赞助有影响的运动队和俱乐部,购买体育电视节目的广告播映权,以及利用体育竞赛作商业广告。其结果是有影响的运动队和俱乐部可以从中获得较多资金来不断完善自己,还可以高薪聘用超级体育明星,从而使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也就提高了比赛的档次,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观看比赛,使竞赛市场更加繁荣,为体育产业的形成创造较为雄厚的购买潜力。
(8)体育运动商業化必然导致体育运动职业化,这在国外以成为现实。我国要想加快体育职业化的进程,对职业化运动员应有较好的训练条件、丰厚薪金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象商品一样估价转卖(当然这不是买卖运动员的身体,而是买卖附于他们身上的运动技术),这就与其它市场上的商品一样,存在着竞争和流动,存在着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陆瑞当:论我国体育产业的培育与开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
[2]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中国体育市场研究[M].2000(7)
[3]刘新卯:市场经济与现代体育[J].经济论坛,2004(6)
【2024电动车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扬州电动车市场调研报告05-23
电动工具市场调研报告08-27
电动自行车市场调查报告10-14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研究06-09
中国电动车发展史06-15
电动车调查报告08-21
低速电动汽车市场分析06-26
纯电动物流车市场调查10-03
电动车蓄电池选型报告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