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性质

2024-06-11

空间性质(共11篇)

空间性质 篇1

具有π/2性质的空间及它的一些性质

本文把对称的Minkowski平面中常数D(X)的结果推广到了具有π/2性质的`空间去.

作 者:刘佳 计东海 LIU Jia JI Dong-hai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12(6)分类号:O177关键词:具有π/2性质的空间 D(X)

空间性质 篇2

关键词:移位空间,自相似集,度量,拓扑性质

1. 引言

移位空间∑和由它及其上的移位映射σ构成自移位系统 (∑, σ) 以及子移位系统在动力系统及遍历理论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此外, 移位空间还是理解自相似集的拓扑结构的关键。本文在移位空间∑上定义度量, 证明了移位空间∑是关于一相似系统的自相似集, 借助于一定的等价关系, 我们证明了每一个自相似集都是移位空间的一个商空间。

2. 预备知识

定义2.1对m≥1, 我们定义

定义2.2设S={1, 2, …, N}, N≥2是正整数, 赋予S以离散拓扑, 则积空间

3. 主要结果

证明:我们注意到

利用

参考文献

[1]Falconer K J.The Geometry of Fractal Sets[M].Cambridge:CambridgeU niversityP ress, 1985.

[2]Wolff T H.Lectures on Harmonic Analysis[M].New York:Academic Press, 2003.

矢量加法和空间的几何性质 篇3

1 伽俐略的贡献

矢量加法(合成)的基本法则有四种:平行四边形法、三角形法、多边形法和正交分解法。从物理本质看,它们是同一种方法的不同呈现形式,其中,平行四边形法最直观,三角形法是基础。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伽利略首先用三角形法研究运动合成问题的滥觞。

伽俐略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的“定理2,命题2”中诠释道:一个物体同时被两个匀速运动所推动,cb和ba分别表示在相同时间间隔内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图1),那么,被这两个运动推动的物体描绘出的轨迹是对角线ca,有ca2=cb2+ba2,即合位移的平方等于两个分位移的平方和。在这里,伽利略首开了用几何法研究运动叠加问题的先河。他是依靠思辨与实验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才得出这个结论的。

矢量及其合成的概念萌芽于二千多年前,但是矢量理论的建立却是十九世纪的事。其时正是欧洲进入和深化工业革命的时代,大功率的蒸汽动力机、快速运转的多轴纺车、各种传动装置的出现,使“力”、“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既含有“大小”又含有“方向” 要素的量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在随之而来的对连杆、曲轴和工件的平动、转动和进动等复杂运动的研究过程中,运动叠加(合成)原理得到精准的体现和验证,运动的独立性、等时性和矢量性原理也被深刻地揭示。与此同时,矢量理论的数学探讨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挪威数学家维塞尔和英国著名数理学家哈密顿等人用矢量来解说复数,从而使复数走向实际;又用复数来描述矢量,让矢量代数化,最终奠定了矢量理论基础,也使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人类的理性所服膺。

2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和空间的几何性质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更一般地说,矢量加法的基本规律及其结果与相加的次序是否有关,决定性地依赖于所处空间的几何性质。如果空间遵守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规律,即如那本流行畅销书的书名所云“这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那么就一切顺畅,平行四边形法、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爱用哪个用哪个,爱怎么用就怎么用,完全不受次序的限制。如果是黎曼的椭圆几何空间(三角形内角和>π),情况就起变化了。

如图2,从地球赤道上一点A向东移1600km到B,接着向北移1600km到C,并不同于两个次序相反的同等位移A-D-E(AD和DE仍是在两正交的大圆周上),它们的终点C、E两点相差近64km(可用球面余弦公式计算)!也就是说,如果位移的幅度比起球的半径不算小的话,在一球面上的位移是不能对易的。这就意味着包括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内矢量加法的正确性,是一个实验问题(几何学本来就是一门实验科学),测试出来的偏离,可以用来推断有关我们在其中操作的空间的几何性质。

总之,涵盖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内的矢量及其运算规律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由人们生活、生产中时刻遇到的那些经验、知识不断地抽象、升华、提炼而成的,从而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我们不能脱离空间特性独立定义矢量。实际上,空间矢量正是由空间定义直接给出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是在空间各向同性的前提下,适用于那些满足独立作用原理的、可定义大小、方向的量。

参考文献:

[1]伽俐略著,武际可译.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意]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238~239.

[2]I.С.库德里亚夫采夫等著,梁坑等译.物理学史与科技史.[苏][J].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5.9 .

[3]弗伦奇著,郭敦仁,何成钧译.牛顿力学.[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12:275-59.

[4]李德明,陈昌明著.经典力学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254-256.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案 篇4

四幅图呈现了四种现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些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性、差异性,归纳出物质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然后再通过实验,能理解化学变化的特征和实质,确定分类依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了解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质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简单的分类方法体验实验和观察的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课前准备]:、铁、铁锈、镁条、碳、O2、CO2、石灰水、蜡烛、燃烧匙、玻璃棒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

呈现图片,演示把纸撕碎,把铁丝折弯,然后举例,自行车的钢丝、钢圈时间长了,会有什么现象?

在判断铁与铁锈时应根据生活经验,不能得到答案,需用实验验证,分别用磁铁去吸引铁与铁锈,观察现象。

提问:这些说明什么?在自然界中物质是不变的吗?

学生观察它们各自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发生变化以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从最平常的事物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注意物质的变化,为下面的化学和物理变化设下伏笔。

下面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首先,

提出问题:物质变化时,有新的物质生成吗?

提出假设:有新的物质生成

(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学生回答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镁条燃烧

碳在纯氧中燃烧

CO2通入石灰水

⑧烛燃烧

学生实验:用实验验证变化中,有无生成新物质,同时说明理由。

通过学生实验来进一步说明物质的变化特点,非常直观,形象。而且富有说服力。

归纳:比较两者的变化特点,

物理变化:状态、形状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提问: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

学生回答 加深印象,突出两者区别的关键本质。

提问:冰熔化成水,水烧开变成水蒸气表现出水的什么性质

它们从什么变化中得到,引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讨论:哪些是物理性质, 哪些是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如何描述

提问:熔点、沸点、凝聚点、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可燃性、酸碱性,分别属于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冰的熔点,水的沸点。

学生小组讨论。

通过对初一所学的物质特性的归纳,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讨论:化学变化中是否伴随着物理变化(演示蜡烛燃烧)

观察有什么现象?你认为它发生了变化?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做出判断。 用演示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巩固练习:在下列现象后的空格里填写编号,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

1、石灰石煅烧制生石灰 硫粉和铁粉混合 。

3、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制激性气味的气体,这是氨的 。

4、用铁铸成铁制品 。小结,布置作业。

学生练习通过一些练习来加深和促进刚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板书设计:

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体、软硬、光泽、状态等。

物质的性质

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酸碱性、可燃性等。

教后反思: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说出区分两种变化的依据。了解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确定区分两种性质的依据;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分类的方法。学会物质酸碱性的测定方法及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测定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训练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进一步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观察、分析、归纳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事的作风。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的建立及区别、联系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涵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引入:把纸折成小船;把纸点燃,让学生观察“变化过程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总结:自然界的变化有很多种,我们可根据是否生成其他物质,把变化进行分类(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提出问题,起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作用。)

二、实验观察,引导探究

学生实验:①弯折铁丝 ②加热水 ③ 点燃镁条 ④向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 认真记录现象,观察变化中物质是否改变,并把以上变化进行分类。学生汇报:把上述变化进行分类。

教师总结:物质变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一种是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也符合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观察、听、讲形成认知结构。)

三、应用迁移,理解内化

投影:①电热丝升温 ②冰融化为水 ③铁生锈。让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练习: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A.粉笔折断 B.木材燃烧 C.玻璃破碎 D.碘升华

E.水变成冰 F.食物腐败 G.气球爆炸 H.石蜡熔化

头脑风暴:四人小组各选出一个代表,第一个同学举个变化的例子,第二个同学判断是什么变化,依次轮下去。看看哪组同学反应快!

知识拓展:通过蜡烛的燃烧实验,讨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学生建立概念后,要想方设法让其尝试应用,有利于强化概念。)

四、分析实验,归纳总结

引入 :引导学生观察镁带,你能说说镁有哪些特征?

学生:镁是白色的,镁是条状,镁是固体,镁的熔点低,镁还可以燃烧..........提问:镁的特征,也就是镁的性质。镁的这些性质,哪些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可以表现出来,哪些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

学生:镁的颜色、状态、熔点等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而镁可以燃烧的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总结: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味道、状态、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酸碱性、可燃性等。

应用:展示一瓶白醋,让学生说出它的性质,并把这些性质进行分类。练习:下列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属于化学性质的有()A.镁带有银白色的光泽

B.镁带可以燃烧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D.氧化铜是黑色的固体 E.水在100℃时沸腾

区别:正确区分“性质”和“变化”。性质是物质的特性,而变化是过程。描物质的性质一般用“能、易、难、会、可以”。将下列现象与对应的变化、性质用直线连接起来。木炭可以燃烧 ①物理性质 湿衣服变干

樟脑丸变小 ②化学性质 金刚石很硬 ③物理变化 晶体有熔 煤燃烧

苹果烂了 ④ 化学变化

五、拓展思维:1.电灯泡的灯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这主要是利用钨的哪种性质这种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2、现有糖和盐各一瓶,请你根据他们的物理性质的不同,写出区分它们的两种方法.3、有一杯酒精和一杯纯净水,你能用几种方法来区分它们?

六、课后延伸:铁生锈的原因以及人们防止或延缓铁生锈的具体措施。[教学反思] 反思一:怎样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转变到新课标背景下的探究式教学。在备课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这种转变的艰难。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不足和体会:

1、不要把学生的思路硬是拉到老师的思路当中去,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授课过程,我过于压抑学生的思想,老是想把学生引到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思路,没有正确引导学生从探究实验中进行分类归纳

2、对学生的想法不要急于作出评价。我在上这节时总是过于及时评价学生的不同想法,很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让学生评价学生。学生更喜欢同龄人的评价,因此也会更认真聆听。

4、要学会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观点。学生的思维与成人不同,对问题的思考会产生不同的火花,教师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不要扼杀他们的创造性。

5、备课时应关注细节,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现象。我课前没有充分考虑探究实验会出现的情况,以致学生出现一些不规范、危险性操作。如镁带太长,点燃时白光持续时间过长,造成视觉干扰;向石灰水中吹气时未采用玻璃管,而是直接向里面吹气或者不往里吹气,而向里吸。让学生用磁铁区分铁和铁锈,没有说明 “磁铁只需要靠近铁和铁锈”即可。

6、注意提问的有效性,避免出现假问题。本节课我没有精心设计所提的问题,问题要求不明确,表达不够准确,以致所提的问题没有启发性。

7、注意课的整合性。一堂好课应该过渡自然,前后衔接,头尾呼应。反思二:本节课有以下收获:

1、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物质变化的种类,学生能真正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通过游戏的形式内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即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增强团体合作精神。

空间性质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商不变性质。会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商不变性质。

2.在自主探究、尝试中,经历猜想、验证的数学过程,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反思意识。体验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3.通过多次探究活动,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我能行,我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商不变性质并掌握这一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能用商不变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第一次探究

1)文具店买本子推出了三种套餐第一种6元3本,第二种12元6本,第三种60元30本,哪种最合算呢?

2)师:那你的算式是什么?是啊,这三个算式的商都一样,那什么在变化?

出示6÷3=2

12÷6=2

60÷30=2

小结: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有变化。商没有变化。

二、新授

(二)第二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1)师:老师给这三个算式进行了编号,请你们同桌两人讨论一下,被除数和除数有没有什么变化的规律?

2)同桌互相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板书规律。

3)师:看来这组算式中确实存在一些规律,那是不是因为这组数据尤为特殊才有这种规律呢?那我们再来看一组商不变的算式。思考一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4)学生汇报

5)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概括初步规律)

6)师:同学们都是这样想的吗?那我们就来用这个规律写一道与24÷8=3商一样的算式看看。(在学习单上写算式)

7)师:看来同学们找到了个非常棒的规律,关于“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才不变”还有谁有补充么?那我们就一起来完成这组判断题。(一道判断题补充一组关键字)

如:第1题,师:错在哪里?

你是不是想说“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所以在表达的时候要说清楚……(板书补上“同时”)

……

8)师:看来刚才同学们在表达时还不够准确和全面,经过进一步讨论我们知道了:(指黑板,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这就是“商不变性质”(贴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商不变性质。

9)把书翻到P8,看一看它的字母表达形式是否有疑问。

10)完成书上试一试练习。

11)老师这里还有一组算式,12÷6=2,18÷9=2,他的商也是2,那你可以用商不变性质来解释一下么?

小结:被除数除数同时乘除的数只要是相同的非零数即可。

三、巩固练习

1、师:那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商不变性质,也掌握了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那我们现在就要活学活用了。

2、试一试

1)填空

66÷18=()÷9=22÷()=44÷()

2)判断

师:(指黑板)我们已经知道了,同时“乘或者除以”(音量响一些)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你们有没有什么疑惑或者其他猜想?

48÷12=(48+3)÷(12+3)………………()

48÷12=(48+48)÷(12+12)………………()

3)20÷3,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乘10,商是________

师:我们除了整除的除法以外还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还成立么?(拓展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变化)

师:那商不变化,余数会不会有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

四、总结

空间性质 篇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150页第12题: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吗?两腰上的中线呢?两腰上的高呢?证明其中的一个结论.显然,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两腰上的高也相等。它们都很容易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由此我们很自然地思考与它们相反的问题: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有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经过探究会得到结论: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但是证明上述命题, 有难有易.我们很容易用全等三角形证明“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但是用全等三角形证明“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却比较困难.令我欣喜的是有学生还根据“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 很方便地用等式性质证明了“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这就启发我们, 也可以用等式的性质证明“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上面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都很简单, 分别是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关系、中线的关系、边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得到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式, 就有可能用等式的性质证明上述命题。

二、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公式推导

1、证明余弦定理.

如图1, 在△A BC中, A B=c, BC=a, CA=b, 过点B作BD⊥A C, 垂足为D。在△A BD中, BD=A Bsin A=csin A, A D=A Bcos A=ccos A, CD=A C-A D=b-ccos A。在△BCD中, 用勾股定理得, BC2=BD 2+D C2= (csin A) 2+ (b-ccos A) 2=b2+c2-2bccos A, 即a2=b2+c2-2bccos A.如果垂线段BD不在三角形内部, 同样可以得到结论。

2、证明三角形中线与三边的关系.

如图2, 在△A BC中, A M是中线, 三边BC=a, A C=b, A B=c.由余弦定理得:AM2=AB2+BM2—2AB×BM×cos B=c2+ (2—1a) 2-2*21a*c*2aca2+c2-b2=c2+41a2-21 (a2+c2-b2) =41 (2b2+2c2-a2) 。即得中线A M=Ma=21

3、证明角平分线与三边的关系.

三、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与判定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如图3, 在△A BC中, AB=AC, BD和CE是两腰上的中线.根据公式得:。又b=c, 所以BD=CE。

2、有两边上的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如图3, 在△A BC中, BD和CE分别是两边A C、A B上的中线, 且BD=CE.根据公式得:

即AB=AC。

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如图4在△A BC中, A B=A C, BD和CE是两底角的平分线。根据公式得, 又b=c, 所以, BD=CE。

4、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如图4, 在△A BC中, BD和CE分别是∠A BC和∠A CB的角平分线, 且BD=CE.根据公式得

空间性质 篇8

“分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分类的思想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中的基本逻辑方法.在中学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倘若学生理解并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并加以运用,那么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和完整性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可见重在科学探究的理念下,分类教学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知识,上升知识的高度,深化知识,提高能力.本课例就是以分类为思想,贯穿整个课堂.

2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笔者修改了三次之后的教学设计,分别在引入教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教学,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教学,结课教学,以及每个环节的过渡上都做了修改,从而在活跃课堂气氛,分类思想渗透方面,以及情感教学上做了重大[JP3]的突破,下面就笔者的三次教案的修改过程做一个简单的陈述.

2.1试教中不同的引课

(1)第一堂“朴素而直接”的引课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变化的图片.

师: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周围的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太阳的升降、月亮的圆缺、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和物质的物态变化等.你能说出这些变化的现象吗?(冰山消融,钢铁生锈,电热丝升温,木炭燃烧)

这样的引课,笔者的本意是觉得对于变化,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开门见山的引课会更自然,但这样的引课毫无新意,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引课在学生中起不到渲染力,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被笔者的指导老师立马否定了.引课方向看来还是应该回归学生,想想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第二堂“以实验为基础”的引课

师:什么是物质的“变化”?你能举例吗?[HJ1.3mm]

生:(一部分学生根据经验做出判断,一部分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

师:现在小组间合作完成以下实验,观察下列现象的变化.(学生动手做实验:水的沸腾,向透明的石灰水中吹气,点燃蜡烛等)

这样的引课,在课堂气氛上的确活跃了不少,学生的兴趣也是很浓厚的,但是总觉得仍然缺乏新意,对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个课题,笔者总觉得自己的思维很局限,没有新意,[JP3]直到看到一个调皮学生的校服时,想到了一个相对新颖的引课.

(3)第三堂“以爱国情感渲染气氛”的引课

[TP1CW83.TIF,Y#]

师:首先,请同学们仔细瞧瞧(图1),这是什么地方?

生:钓鱼岛.(学生一口同声)

师:真厉害,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位于中国东海,面积约4.4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学生非常激动)

师:日本为什么千方百计来争夺钓鱼岛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钓鱼岛有丰富的资源,例如天然气.天然气有什么用处呢?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哪些文字描写了天然气发生了变化?(天然气是世界上继煤和石油之后的第三大能源.它的密度约0.65 g/L,比空气轻,无色、无味.天然气在压缩和降温的条件下变成了液态.能燃烧,因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JP3]烷,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笔者用钓鱼岛引课,因为时下(2012年)最热门,最敏感的话题就是钓鱼岛,而有一位学生把他的愛国情绪体现在他的校服上,他在校服上写了几个大大的字“钓鱼岛是中国的!”正因为如此,笔者相信当我出示钓鱼岛图片时,学生一定会沸腾,这样的沸腾,不仅在教学一开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我需要的,也是学生需要的.因此,这样的引课,在最后市公开课时,效果显著.

2.2试教中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的不同教学

(1)第一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教学

请同学们看以下的几种变化,想一想这些变化有何特点?

根据实验观察,将相关信息记录到表1.

小结: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变化,我们可以将他们分成两类:一类像冰山消融、电热丝升温一样,在变化中没有其他的物质生成,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另一类像钢铁生锈、木炭燃烧一样,在变化中有其他的物质生成,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讨论: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变化中有没有别的物质生成)

这样的教学,与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是相违背的,尽管一直由学生在做实验,但是表格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一直限定在今天要学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上,尽管在小结中对物质的变化进行了分类,但因为表格的引导,会让学生直接得出一类是物理变化一类是化学变化,对分类思想,没有很好的渗透,学生对分类的理解很肤浅.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笔者否定了.

(2)第二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教学

师:那日本为什么千方百计来争夺钓鱼岛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钓鱼岛有丰富的资源,例如天然气.天然气有什么用处呢?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文段中,那些文字描写了天然气发生了变化?(天然气是世界上继煤和石油之后的第三大能源.它的密度约0.65 g/L,比空气轻,无色、无味.天然气在压缩和降温的条件下变成了液态.能燃烧,因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生:天然气在压缩和降温的条件下变成了液态.燃烧时产生明亮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师: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变化,看老师手中的白纸,也可以发生很多变化,例如对折、撕破、甚至燃烧(边说边拿出口袋里的打火机将纸点燃).现在给你们以下几种物体,你能让它们发生哪些变化?好,4个同学为一组,小组间讨论,把讨论结果写在活动单上,看哪一小组发生的变化最多,现在开始.

(小组间讨论很激烈.)

师: 非常好,同学们举了很多变化,那物质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我们一一研究,将无法穷尽,但我们可以寻找共性,进行分类研究.现在老师把大家提出的变化列在表格中,对于这些变化,你将如何分类,注意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现在小组讨论,看哪组分类的类型最多(表2).

生:剥开,切开两半,弯曲,折断,是形状变了.冰变成水蒸气,是状态变了.

腐烂,生锈,是物质的成分变了.

师:看来,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那么,是否产生新物质,是比较合理的分类标准.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一分类标准.针对这些物质发生的变化,哪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生:桔子剥开,苹果切成两半,铁丝弯曲,折断,火柴折断,水变成冰,变成水蒸气.

师:我们把这一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说一说哪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生:桔子腐烂,铁生锈.

师: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大家都认为铁生锈是化学变化,请问它生成了什么新物质?

生:铁锈.

师:如何证明铁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

生:颜色不同.

师:光凭颜色能证明是不同物质吗?粉末状的铁是黑色的,铁块是银白色的,但它们是同种物质.

生:用磁铁吸引.

师:你的猜想是?

生:铁粉能被磁铁吸引,而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

师:好,或许可以,那么就请这位帅哥来给我们做做这个实验,来验证猜想.

(学生上台做实验)

师:你来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生:鐵粉吸起,而铁锈没吸起.

师:说明了什么?

生: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

师:进而得出铁生锈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动手制造变化?我们来看看两种溶液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步骤如下:(1)先在试管中倒入少量的黄色氯化铁溶液,注意试剂瓶的瓶塞要倒立放置桌面上,倾倒时试剂瓶的标鉴要正对手心,倒入后,及时盖上瓶塞.(2)再用滴管滴加2~3滴NaOH,注意,滴加时,滴管应位于试管口上方.要求大家操作规范,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实验后,将废液保留在试管中,最后将整支试管正放入大烧杯中.现在开始.

(学生小组间展开活动)

师:请这一小组的组长来说说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师:其余小组有不同现象吗?这些沉淀物质其实是FeCl3与NaOH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叫做Fe(OH)3因此,这两种溶液混合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可见,化学变化总常伴随着一些颜色的变化,产生沉淀现象.但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生: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师:好,现在考考大家,判断以下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并说明理由.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那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蜡烛燃烧时有哪些变化?

(学生小组活动)

师: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生:蜡烛熔化成蜡油,蜡油凝固成蜡块,蜡烛变短.

师:烧杯壁发生的变化?

生:变烫了,有白雾.

师:将蜡烛慢慢靠近杯底,出现什么现象?

生:蜡烛熄灭了.

师:白雾是什么?

生:CO2.

师:CO2什么状态?

生:气态.

师:空气中的CO2,看得到吗?

生:看不见.

师:所以是CO2吗?那是什么?

生:小水滴.

师:为什么会熄灭?

生:产生了CO2,能灭火.

师:因此,蜡烛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生:CO2,H2O.

师:由此,体现出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蜡烛变短了,蜡烛熔化成蜡油,蜡油凝固成蜡块.属于什么变化?

生:物理变化.

师:理由?

生:因为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师: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化学变化,也发生了物理变化,但因为它产生了新物质.所以总的来说它属于化学变化.因此,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物理变化.那么,烧杯壁烫了,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热.蜡烛燃烧时发光吗?

生:发光.

师:对,可燃烧物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那么发光发热现象一定存在于化学变化中吗?打开电灯,灯泡发光吗?有产生新物质吗?

师:因此判断物质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不能单一根据这些现象,必须要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这一分类标准,这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这样的教学设计从生活中普通物质发生的变化,进行分类,让学生体会物质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一一研究,将无法穷尽,但可以寻找共性,进行分类研究.并且感悟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从而提出,是否产生新物质,是比较合理的分类标准,进入新课的教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从铁生锈,两种溶液的混合到蜡烛的燃烧,整个过程非常顺利,蜡烛的燃烧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现象,这个过程,笔者继续渗透分类思想,哪些现象体现的是物理变化,哪些现象体现的是化学变化,并让学生体会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深刻体会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会产生的现象,同时渗透了分类思想,上升了知识的高度.

另外,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与他人不同的蜡烛燃烧实验.

(1)点燃蜡烛,仔细观察1分钟,记录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图2).

(2) 1分钟之后,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注意[JP3]火焰靠近杯壁内壁,时间不要太长,观察记录烧杯壁发生的变化.

(3)蜡烛在杯口燃烧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蜡烛慢慢靠近杯底,观察记录蜡烛发生的变化.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描述的更加清晰到位.

2.3试教中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的不同教学

(1)第一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教学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物质具有许多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度、金属的延展性、酸碱性和可燃性等等,哪些是在化學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哪些不需要?

第一堂这样的教学,在给出了这些性质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进行分类,但在试教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教学与前面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没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并且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被笔者否认了.

3第二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教学

(之前刚分析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师:(出示一只燃烧着的蜡烛)蜡烛被点燃了,(出示一只没有被点燃的蜡烛)能燃烧吗?

生:能.

师:这体现了蜡烛的什么性质?

生:能燃烧的性质.

师:蜡烛燃烧的这个变化体现了蜡烛能燃烧的性质,可见,变化体现性质.(出示一根铁棒)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物质,说说铁具有哪些性质?

生:银白色,固态,拉成铁丝,能导电,能导热,能被磁铁吸引,能熔化成铁水,会生锈.

师:你能把这些性质进行分类码?你的分类标准?

师:这些性质中,哪些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哪些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生:银白色,固态,拉成铁丝,能导电,能导热,能熔化成铁水,能被磁铁吸引,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会生锈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把这些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把这些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物理性质.铁具有延展性这种性质,因此,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拉成丝的变化.因此,性质决定变化.

好,现在考考大家,判断一些变化属于什么性质的变化?

现在同学们能判断钓鱼岛上的天然气发生的变化是什么变化了吗?文段中哪些文字描述了天然气具有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分类思想的渗透,并且在变化和性质知识点的教学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在性质的分类中,都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来表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后在结课时能首尾呼应,以钓鱼岛中的天然气结课,不仅评价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最后“让老师深深体会钓鱼岛是中国的宝藏,而你们是中国的希望.”将本节课推上了一个高潮,情感和知识得到升华.

[BP(]4课后反思

4.1生活热点,重视引课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用钓鱼岛引课,因为时下(2012年)最热门,最敏感的话题就是钓鱼岛,而有一位学生把他的爱国情绪体现在他的校服上,他在校服上写了几个大大的字“钓鱼岛是中国的!”正因为如此,我相信当我出示钓鱼岛图片时,学生一定会沸腾,这样的沸腾,不仅在教学一开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笔者需要的,也是学生需要的!因此,这样的引课,在最后市公开课时,效果显著!

4.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构建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本课例探究过程的教学,教师给学生[JP3]自己探究的机会.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成功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4.3贴近学生的生活,灵活运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教学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运用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引课和结课中的钓鱼岛,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变化,蜡烛的燃烧等等,对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容,原本源于生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例子、习题、探究的内容均来自于生活,不仅有利于教学的进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4.4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人,利用学生资源,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而言,同龄伙伴的影响远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以此,笔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个别回答的方式,点亮一盏“灯”,用学生教会学生,照亮一片人.同时始终与学生保持交流和对话,重视组织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让学生从做中学,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碰撞出教育的智慧火花,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4.5整个课堂教学渗透分类思想,上升知识高度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分类的思想,学会分类的方法,揭示分类思想的本质,从而自觉合理的运用分类思想解决相应的科学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在整个教学中,有意识地分阶段渗透分类思想.从一开始利用生活中普通物质发生的变化,进行分类,到蜡烛燃烧时一系列现象的分类,最后到铁棒性质的分类,逐步渗透,启发诱导,适时揭示分类思想的本质,让学生体会物质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一一研究,将无法穷尽,但可以寻找共性,进行分类研究,并且感悟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比的基本性质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5、46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4—7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过程与方法:

1、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推倒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化简比。教学难点:正确化简比。

教具准备:写有例题和练习题的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知道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2、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有什么性质?除法又有什么性质?它们的内容分别是什么?(指名回答)

二、探究新知

1、猜想: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相当密切,那么,在比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是怎样的?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猜想的根据。

2、验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一下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汇报。

3、小结:经过同学们的验证,我们知道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并且经过补充使它更完整了,在比中确实存在这种性质。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4、化简比。

老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例1的第(1)题。(1)“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前面展示过),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一小一大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15:10和180:120 提问:你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达成共识,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前项和后项应该是互质数。

让学生自己尝试把这两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然后集体订正答案。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比化简的结果,并让学生说说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说明两面国旗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出示例1的第(2)题。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1/6:2/9 0.75:2 让学生独立试做,教师巡视指导,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师生共同讲评。

1/6:2/9 =(1/6×18):(2/9×18)=3:4 提问:为什么要乘18?可能会有学生想到不同方法,教师应给予肯定。0.75:2=(0.75×100):(2×100)=75:200=3:8或(0.75×4):(2×4)=3:8 老师强调:不管选择哪种方法,最后的结果都应该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而不是一个数。

5、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在校对、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化简比的方法进行小结。

(2)完成教材第48页练习十一的第4—6题。

三、巩固提高

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24:28 51:17 1/4:2/3 1:1.2 4/5:4/7 3:3/4 0.4:0.5 2:0.2

2、改错。

(1)0.48:0.6化简后是0.8。(2)21:12化简后是21:12。(3)1:0.4化简后是2/5。

3、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我们还能够根据比的基本性质,熟练地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反思:

秘书工作性质说明 篇10

一、必须具备专业写作能力,这是做好秘书工作的基础

写作,是每个工作人员常常用得着的基本工具,作为专职的写作人员,如果没有较高的写作理论修养和专业写作能力,可以肯定地说,那是难以胜任秘书岗位的。

,需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规范、有步骤、有主题、有内容地加强写作训练,文章内容观点正确,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文理通顺,语言流畅,标点正规,格式规范。同时还需要懂得写作应用文基本要求。一是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秘书是为领导服务的,如果政治觉悟不高,势必会影响到领导的政治前途,因此,秘书必须遵守党的一切政策、方针、路线,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写出的文章才能做与时俱进,时时与国家大政方针保持高度的一致;二是实事求是地进行写作,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准则。秘书工作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尤其应该实事求是。的内容必须从实际出发,真实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貌。在使用材料上,要客观实际地反映问题,成绩就是成绩,缺点就是缺点,决不能弄虚作假,任意编排组合;三是要多进行调查研究。“闭门造车”式的写作,写出来的东西要么是不切合实际,要么是空洞无物的,要么是华而不实的,因此进行合理地调研是很有必要的,把情况落实到底,深入地了解调查一些相关事情,写出的文章才能内涵丰富;四是要掌握的范围。大致包括:行政公文、日常应用文、专用文书、新闻宣传文件、法律文书和论文等。秘书工作者一定要清楚各类文章的相关格式和专业知识,写出的材料才具备专业水平。

二、必须掌握办公室工作的技巧

秘书工作一般归属办公室管理,秘书岗位通常是办公室的骨干岗位,因此协助领导做好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是秘书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之一。

首先,要清楚办公室工作的范畴和职能,办公室的工作性质是甘于幕后,服务为首,以服从为天职,以务实为根本,以守纪为前提,以奉献为基础。一是要搞好服务工作,办公室工作有较强的从属性、辅助性,这种工作性质要求办公室人员都要有很强的组织观念,服从上级、听从指挥,一切工作要主动围绕服从领导全局和中心工作进行;二是工作要务实。这是对办公室人员最重要的素质要求,作为企业“参谋部”或“事务部”的工作人员,要有务实的作风,帮助企业明实情,出实招,使领导和职工满意;三是切实树立奉献精神,办公室工作辛苦、清苦、艰苦,做这项工作需要有一种甘于幕后、淡泊名利、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公与私、名与利、苦与乐等诸多落差面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挑得起重担,主动为领导拾遗补缺,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四是要守纪。办公室工作人员常年在领导身边工作,经常与

领导打交道,与机密打交道,对一些重大决策以及不宜公开的事情相对知之较早,了解较多,这要求秘书人员一定要遵守保密制度,谨言慎行,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不该听的坚决不听,不该看的坚决不看,不该传的坚决不传,做到守口如瓶。

其次,要懂得办公室工作的行为规范。办公室每项工作都很重要,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比较强,因此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讲规范,严格按照办公室工作规范、条例、制度办文、办会、办事。一是说话要懂行。办公室人员不仅要会写还要会说,说话要通俗、准确、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干净利索,力避说话罗嗦,半天不着边际,更要求注意礼貌用语,和顺谦逊,委婉含蓄,灵活机智,切忌满嘴“新生词”,满腔粗俗口语;二是行为要高雅。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举手投足都必须符合行为规范,以树立良好的形象。在衣着方面,要干净、朴素、整洁、大方,不要奇装异服;在仪表上,不论站、做、行都要自然、协调、真诚,既不轻浮,又不暧昧,要清新、爽朗、洒脱,有朝气;在工作中要讲究条理,分清轻重缓急,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手忙脚乱;生活作风要严谨、规范;三是处理文件要专业。行文要严格按规范的程序、格式操作,标题提炼、文种选用、密级确定、主题词标引、公文校核以及管理等,都要严格按照公文处理条例办理,不断提高公文处理水平,防止不合格的公文产生。

具备了秘书专业方面的知识,只是一个合格秘书的基础,但秘书仅仅具备秘书专业知识是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因此要想成为优秀的企业秘书或更高层次的秘书,还需要具备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秘书活动涉及面宽,具有综合性、全面性或广泛性,这要求秘书工作人员必须是多面手,随时能独当一面,或随时解决若干问题,要求秘书人员成为“杂家”或“通才”。>

三、具备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本企业主营业务知识

发电企业的秘书一般负责以企业名义上报下发的文件进行文字审核,负责企业工作总结、计划及需由办公室起草的文件和材料的撰写,负责文书、打字员及其他文秘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负责企业整体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及信息反馈工作,负责做好企业重要会议的记录和整理;负责企业领导人各类讲话稿、汇报材料和上报材料的起草。秘书基本上全面负责企业领导所需要各类文字材料的起草和审核。秘书撰写材料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企业领导人水平的高低。

很多发电企业的领导人,大部分是发电专业出身,在走向岗位之初,经过长期的、专业的工商管理知识培训,同时,还具备很高的政策理论素养,可以说是集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于一身的企业精英。秘书如果与领导的知识素养差距很大,势必会严重影响工作成效,甚至会影响到领导的个人风范和领导魅力。因此,秘书务必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企业主营业务知识,不只是适应自身工作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水平和树立企业良好外部形象的需要。

为进一步做好秘书工作,秘书工作者一方面需要学习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公司法、劳动法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财务知识,对财务知识的基本的

要求是能看懂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部分发电企业的秘书同时兼任发电企业下属多经公司的董事会秘书职位,这就对秘书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财务知识,可以有重点、有力度地撰写企业向上级单位的工作情况汇报、经营情况汇报等材料,使企业的整体工作短期内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另一方面要懂得本企业的主营业务方面的知识,作为发电企业的秘书,要了解发电的工作流程,了解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重要设备,要及时掌握机组设备生产运行情况,要了解每个部门的工作重点,及时跟踪企业重大事项的进展情况,不但要做好企业外围的综合协调工作,更要及时做好企业的内部的沟通协调工作,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秘书工作者。

四、要善于总结、勤于写作,不断提升工作层次

秘书工作主要是写作材料、审核文件,基本上做得就是幕后工作。许多人形容秘书工作者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就是秘书工作者的天职,但是,提高服务工作的质量和含金量,是秘书工作者突破自我、提高自我的关键。

秘书工作者要善于从繁琐的日常杂事中解脱出来,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作更多的工作,争取给自己留下一点时间。

另一方面,要善于找到工作中的“点睛之笔”,要善于总结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善于总结领导的管理精华。秘书工作者掌握着企业管理方面大量的素材,要及时进行提炼和升华,不定期地在行业内有重要影响的杂志和报纸上发表领导的署名文章,不断地提高领导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秘书要认真研究各种论文的写作要求和写作要领,尤其要掌握经验性论文、研究性论文和管理性论文的写作方法。秘书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通过查阅大量的专业资料、调研大量的实际工作,会对以前脑子里面的一些概念性、理论性的知识有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自身的工作能力也可以得到不断地升华。

术语教育的性质 篇11

术语教育的性质

苏向丽1张志毅2

(1.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2.鲁东大学,山东烟台 264025)

随着新学科、新概念、新科技的层出不穷,新术语不断涌现,术语对社会的影响力、渗透力越来越大,人们对社会知识化的渴望与追求日益急切,术语也随之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从层级性、科学性、通俗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等五个方面讨论了术语教育的性质,阐明了术语教育的重要性。

术语,教育,性质

术语、知识、术语教育,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和各种社会都出现过。近几十年发生着几何级数式的科学技术知识大发展,科技术语迅猛发展。英国语言学家利奇 (G.Leech)把这一趋势夸张地称为“行话化”[1]。在这个新形势下的术语教育,紧跟一些,就能紧跟上时代;不紧跟,就将落后于时代;放手不管,就必然被时代远远地遗弃在后面。今天重提术语教育,是在新形势下,重新认识当前术语教育的性质、特点、规律等问题。笔者在此只谈当前术语教育的几个性质。

一 层级性

术语教育,至少应该分出两个层级:普及教育,专业教育。

术语的普及教育,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和中等文化程度者。其术语多出现在中小学各种课本里,几乎全部收进《现代汉语词典》里。其第 5版,收科技条目 10 500多条,哲社条目 5160条,总共 15 660多条,占《现代汉语词典》总条目 65 850条的23.78%[2]。这类普及的术语,又比较集中地收进《生活常用百科词典》(李行健主编,语文出版社, 1995年)。它选收了近 20 000条。而闵家骥等的《汉语新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虽然收录的术语只有 933条,可是却占收词总条目 1654条的 56.4%[3]。这些术语大多属于普及类的。

术语的专业教育,主要对象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从事术语工作的专业人员。其术语多出现在各类各级大学教材或讲义里,大部分 (近70 000条)收进新《辞海》,绝大部分 (近 80 000条至 100 000多条)收进各国大百科全书和各类专科词典。

术语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讲授,自学阅读,查阅上文述及辞书,查阅有关文献自己解读。中等文化程度者应掌握各类普及术语15 000条左右。高等文化程度者至少应掌握某一类专业术语 3000~5000条,再加上相关学科术语共数万条。

二 科学性

科学性有许多内容。这里只选择一些必不可少的内容讨论。

(1)理论知识的起源,包括首创者和首创时间,这是科学史的起点,也是知识产权问题。目前,各种词典对这项内容的反映有四种情况:

第一,绝大多数条目不反映“起源”内容,如“原子价”“电磁场”等等都单刀直入,剖析内涵。这样不能满足读者追溯学术源头的需要,不利于理清学术史。

第二,只有少数条目反映“起源”内容,并且是正确的。例如:

value(1)(valeur)价值:菲尔迪南·德·索绪尔引入语言学的术语 ……(《现代语言学词典》)[4]

variable(2)变相:美国语言学家威廉·拉波夫引入社会语言学的术语。(《现代语言学词典》)[4]

第三,极少数条目虽反映“起源”内容,但不正确或不准确的。例如:

Semantic triangle语义三角 [关系 ]:这是奥格登(C.K.Ogden)和理查兹 (I.A.Richards)提出的观点。(《语言与语言学词典》)[5]

valency(valent)配价:……法国语言学家卢西恩·特思尼耶尔 (1893—1954)提出的术语……(《现代语言学词典》)[4]

语义三角观点,不是奥氏、理氏提出的,而是弗雷格、皮尔士提出的。更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语言三要素说:事物,意义,记号。还有中国《易经·系辞上》和《庄子·秋水》的“物,意,言”。“配价”这个术语不是特思尼耶尔提出的,而是他从化学引进语言学的。

第四,极少数条目的反映是有争议的。例如:

Wortfeld[德文,也作 Bedeutungsfeld,Lexikalisches Feld,Sinnbezirk,英文作 lexical field]词场,语义场:J.Trier[1931]引入语言学的概念……(《语言学词典》)[6]

该条解释是依照通说。其实,在 J.Trier之前,德国学者斯特赫尔 1910年就用过“语义场”,1924年德国学者伊普生就提出过 Bedeutungsfeld(语义场)。只不过 J.Trier及其学生们研究的成绩最突出。

(2)理论知识发展中的必不可少的学术阶段。有的语言学词典没有给出这类信息。例如:

原型理论:认知科学的一种理论模型。认为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 (范畴化)的过程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明确界限,某一范畴中的核心成员会比其他成员更具典型性。

该条目应该给出发展信息:“由维特根斯坦 30年代的家族相似性发展而来,到 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施(Rosch)等确立。”

(3)理论知识达到前沿。例如:

语义网络理论:用于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的一种网络理论。1973年由美国人工智能专家司马贺提出。其原理是以句中的概念为网络的结点,以沟通结点之间的有向弧来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构成一个彼此相连的网络,以理解自然语言句子的语义……[7]

这是 1988年 2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的一条释文,它反映的是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前的学术状况。在这以后该研究已经有了新进展:朗格克尔等研究多义词网络,詹达等研究了动词前缀网络,都不限于词之间或句中结点。

综上所述,百科和专科词典必须准确反映学术史。

(4)定义或释义准确

无论是术语的定义,还是专业词语在语文辞书的释义,都要求准确无误。例如:

田径运动:体育运动项目的一大类,包括各种跳跃、投掷、赛跑和竞走等。(《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8]

Athletics:a series of contests in running,jumping,shot-putting,etc,performed on a track or on a field.(WNWCD4)/在跑道或运动场上进行的跑步、跳跃、射击等系列项目的比赛。(《韦氏新世界大学词典》第 4版)[9]

《现代汉语词典》和《WNWCD4》都偏窄,都应该加上“全能运动”;《WNWCD4》窄中又有宽,不应有“射击”。准确的解释应该是:体育运动项目的一大类,包括各种跳跃、投掷、跑赛、竞走和全能运动等。

准确还表现在两种释义语言上:普通语文辞书的释义语言,用的是自然语言的民族共同语的常用词语,这是非学科语言;而百科专科词典的释义语言,用的是专科术语及相关符号,这是学科语言。不管使用哪种释义语言,都必须达到准确性。可是,有一本语言学词典对下列术语解释都用“学问”:

符号学:对符号系统特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语用学:主要指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意义和形式的学问。

结构类型学:对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结构类型进行比较研究并划分语言类型的学问。

人类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功能的学问。在专科词典里,要十分谨慎使用“学问”这一较模糊的词,而要适当选用“学科”这一术语。《中国大百科全书》只用“学问”67次,却用“学科”828次。只有在无法分清学科归属的情况下,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学问”,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下列概念的定义:

经学:中国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学问。

雅学:研究《尔雅》的学问。

金石学:……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学问”“学科”的选择,代表了定义中如何选择上位概念或上坐标术语问题。专科词典应该选择邻近的准确的上位概念,而语文词典不一定。例如对“鹿”的上位概念的选择:《现代汉语词典》选择的是“哺乳动物”,《牛津简明英语词典》选择的是“browsing animal/吃草动物”,《中国大百科全书》选择的是“哺乳纲偶蹄目”。自从 Aristoteles(亚里士多德)以来,就分出了“名的释义”及其“名典”,“物的释义”及其“物典”,前者用上位词勾画出义位的语义框架,后者则用上位概念确定物的属性坐标。专科词典比语文词典更应遵守释义语言的“严控”要求,它必须像物理学一样对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能”等)重新准确定义[10]。

三 通俗性

各个学科的专业术语教育,首先考虑的不是通俗性;只有普及类的术语教育,首先考虑的才是通俗性。普及类的术语教育,主要是在中小学里进行的。对这类术语的解释,主要的原则是:在“内行通得过”的前提下,必须“外行看得懂”。中小型语文词典必须牢牢地把握这一原则。请看实例:

红宝石:

红色透明的刚玉。(《现代汉语词典》)[8]

含微量铬 (Cr3+)而呈不同色调红色的刚玉宝石……(《辞海》)[11]

食物:

可以充饥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8]

(人或动物所需的)吃食、饮料;(植物所需的)养料。食品。(《牛津英汉高阶双解词典》)

人或动物吃的或植物吸收的为维持生命和生长需要的某些营养物质。(《牛津简明英语词典》)[13]

用“刚玉”解释“红宝石”固然准确,可是普通人不懂“刚玉”为何物,不如改为“玉石”或“非常硬的矿物”。《辞海》的释义是专业性的,首先考虑的是科学性,其次才照顾通俗性。“食物”的释义,三种词典都注意了通俗性 (只是“食物”英语意义范围较广)。通俗性,就是以易释难,以熟释生,而不能相反。尽量不用、少用术语。即使《不列颠百科全书》第 14版总编辑 H.S.阿代莫尔也强调说,它们是为外行人编写的,读者的理解是优先释义原则,杜绝学院式的释义。

四 国际性和民族性

术语教育的国际性,首先指词形的国际性。

在 200个国家中有 120个国家,比较注重术语的国际化:用拉丁文的语种以借形为主,不用拉丁文的语种(俄语、日语)以借音为主 (兼顾借形),而汉语以借意为主 (约占 75%)。20世纪初,在新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汉语开始出现了借形的新奇现象,特别是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出现了借形术语和公式。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借形已成了新潮,出现了所谓的“字母词”,特别是其中的原形词和缩写词[3]。例如:

internet(互联网) Internet(因特网) e-mail (电子邮件) A IDS(艾滋病) APC(复方阿司匹林) DVD(数字激光视盘) DNA(脱氧核糖核酸) 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 pierhead(登机门) GDP(国内生产总值) WTO(世界贸易组织) SOS(海难呼救信号)

这样几千个借形术语,促进了我国术语教育的国际化。如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基因成分,它跟“molecule(分子)”“computer software(计算机软件)”是国际通用的测量公众的科学素养的三个概念。此外,还有利用字母形状,借形表意,填补表形空缺的,如:U形管,S钩,T形台,A字裙,V字领,T型人才(横杠表示知识广,竖杠表示专业深),X型人才(X表示交叉,指掌握两门交叉专业的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缩略词的字母大小写表示不同的意义:pH表示氢离子浓度 (酸碱度)符号, ph表示光照度单位“辐透”(非法定的)。

“混合词”,英语叫 hybrid word,法德语分别叫hybride,HybridWor,都是指语源不同的成分构成的词,可见混合词是许多语言共有的现象。在汉语中,就是字母加汉字。这一现象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其势不可阻挡。但是,必须考虑交际对象、环境、语体等等因素。

术语教育的国际性,其次指名称的国际性。

我国计量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其基本单位,如长度单位用“米”(不用“公尺”),质量或重量单位用“千克”(不用“公斤”),时间单位用“秒”。由基本单位导出的导出单位,长度单位用“千米”(不用“公里”)、分米(不用“公寸”)、厘米(不用“公分”)、毫米(不用“公厘”)、纳米(不用“毫微米”),面积单位用“平方米”(不用“平方公尺、平米、方”),体积单位用“立方米”(不用“立方公尺、公方、方”),容积单位用“升”(不用“公升、立升”),等等。

术语教育的国际性,还指名称义或概念内涵的国际性。

1米到底有多长?辞书多是在同一单位制中,通过大小单位换算来解释,也可以在不同单位制中,通过对应单位换算来解释。如“1米等于 10分米,100厘米,合 3市尺。”而 1米的科学准确内涵是 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规定的:光在真空中于1/29 9 792 458秒时间间隔内所经过的长度。

蓝宝石:

蓝色透明的刚玉,硬度大,用来做首饰和精密仪器的轴承等。(《现代汉语词典》1~4版)

蓝色的或红色以外其他颜色的透明刚玉,也有无色的。硬度大,用来做首饰和精密仪器的轴承等。(《现代汉语词典》5版)

对“蓝宝石”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5版跟以前各版的差别只在颜色上:以前各版只指蓝色的,5版指 3种颜色,这是国际规定的分类标准。

术语教育的民族性,是指词形及其意义或概念内涵的民族性。

国际共用的术语,在汉语中大多都有意译的汉字词形,即便是音译的也是用汉字。如“激光”“巴士”。

还有许多是中国独有的术语,词形及意义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如汉字、中餐、民族音乐、民族服装、民族建筑、中医中药、武术气功等等。

总之,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那么实行术语教育的广狭、快慢就决定知识的多少、深浅和力量的大小、强弱,决定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

[1]利奇.语义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48.

[2]李志江.第 5版《现代汉语词典》科技条目的修订[J].辞书研究,1996(1):51-59.

[3]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CrystalD.现代语言学词典[Z].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哈特曼 R R K.语言与语言学词典[Z].黄长著,等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6][德 ]哈杜默德·布斯曼.语言学词典 [Z].陈慧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中国大百科全书 [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0-1993.

[8]现代汉语词典[Z].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韦氏新世界大学词典 [Z].4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10]Lyons 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7-8.

[11]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牛津简明英语词典 (英语版)[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The Nature of Ter m Education

SU Xiangli ZHANG Zhiyi

New te rm s a re sp ring ing up w ith the em e rg ing of new sub jec ts,new concep ts and new technolog ies,and te rm s have inc reas ing ly influenced on and p ene tra ted into soc ie ty.Thus,p eop le’s des ire and p ursuit for know ledge-based soc ie ty is becom ing imp e ra tive,and te rm s have subsequently becom e an ind isp ensab le p a rt of educa tion.The authors d iscussed the na ture of te rm educa tion in five asp ec ts(i.e.,g radab le,sc ientific,p op ula r,inte rna tiona l and na tiona l asp ec ts),and c la rified the imp ortance of te rm educa tion.

te rm inology,educa tion,na ture

N04;H083;G40

A

1673-8578(2010)02-0031-05

2009-09-10

【空间性质】推荐阅读:

财产性质07-15

施工性质07-21

逻辑性质05-12

纤维性质06-03

图像性质06-04

材料性质06-20

性质问题07-30

氧气性质08-05

综合性质08-08

项目性质08-08

上一篇:我的烦恼小学抒情作文下一篇:微评论范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