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详细教案(共9篇)
《台阶》详细教案 篇1
《台阶》
——李森祥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涵。
2、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到中国农民创业的艰难困苦及其根源。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典型意义。
三、策略和方法:
教师导读,学生合作探究。(析读法、讨论法)
四、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老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关心、爱护儿子的“父亲”形象,看到了在困顿中前行的身影。在我们的眼中,父亲是含蓄的、坚韧的,他默默地承担着家庭的重任,他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与幸福,被压弯了腰板„„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父亲,看看中国农民“父亲”又是怎样的形象。(板书课题、作者)
师:我们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李森祥,大家对作者认识多少呢?
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他是一名作家。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有小说集《台阶》,本文就是选自他的小说集《台阶》。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进入课文的学习,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呢,老师要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大家课后预习课文和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了,不知同学们做了没,下面检查一下。师:××,你来读一下这一行生字,其他的同学认真听,他如果读错了哪个字,等下同学们可以起来纠正。(出示小黑板的生字,一个同学读一排)
(二)、检查字词(写在小黑板上)
1、识字注音
凹(ao)凼(dang)门槛(kan)涎(xian)水揩(kai)嘎(ga)筹(chou)划 黏(nian)掺(chan)尴尬(gan ga)硌(gè)烦躁(zào)撬(qiao)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都很好。不过同学们会读这些字还不够,还要做到会正确写这些字。“尴尬”怎么写呢?
2、释义——→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三)整体感知,研讨探究(写在小黑板上)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解决课文的阅读障碍后,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本文是一篇小说,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运用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讲述一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故事梗概:父亲总是觉得自家的台阶低,对别人家的高台阶总是羡慕不已。在他家乡有这样一种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因此父亲不甘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经过漫长的准备,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喜上心头,但是为此却付出了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的代价。
2、出示问题,整体感知(结合问题得出父亲的形象特点)
第1页
师:了解完课文的大概内容后,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阅读课文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因为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在“我”的家乡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正因为如此,父亲认为自家的台阶只有三级,怕被人小看,所以,想通过盖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来改变自身的地位。补充“马斯洛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想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其实这体现了父亲渴望有地位和受尊重的要求,这也是他毕生奋斗的目标。)
师:那同学们从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立下造屋目标看出了父亲怎样的形象呢?
生:„„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他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父亲通过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方式积累建造新屋的材料,通过往瓦罐里塞角票的方式积累建造新屋的资金。父亲就这样积累了大半辈子,“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了一个日子,破土动工”。师:那同学们从父亲为新屋所做的准备看出了他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
师:父亲为造新屋付出了长期艰辛的劳动,(板书)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为什么?
父亲反而觉得不自在了(第27自然段)。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的低下,父亲由此形成的自卑心理是长期存在的,一下子难以消除的,所以,当“我”家的台阶真的高了的时候,父亲反而无法改变原先的自卑心理,感到处处不习惯,不对劲。还有呢?父亲人怎么样啦?(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师: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父亲怎样的形象特点呢?
生:„„
特点。师:除了上面所说的特点之外,父亲还有没有别的形象特点呢?(大家看课文第二自然段,说“磨破了他明他要强的形象特点,板书)
总结:从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探讨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父亲是一个有志气,不甘人后,渴望有地位和受尊重的人。另外,父亲还是一个勤劳、节俭、要强且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的人,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还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四)思考探究
师:同学们再仔细看一下课文,思考一下
1、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的是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因此,我们在探究本文的文学魅力的同时,更应关注一下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我们应将亿万农民的希望铭记在心,发愤图强才是!
作者在文中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崇敬与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怜悯与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2、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劳苦了一生,但是,当新屋真的建成了,父亲却付出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的代价,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师:你觉得值得,为什么呢?不值得,说说你的理由。
第2页
生:„„
师:很好。每一个同学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老师觉得都是可以的。而对于这个问题,老师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因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形象分析)的人。虽然说他最后付出了代价,但是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另外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想要得到某种东西,他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因为世界上没有不付出的收获。就像你们学生一样,想要考出好成绩,就必须付出努力,牺牲你们玩和上网的时间,是吧。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课后好好地思考一下,对于我们来说,做什么是值得的,只要认准了目标,我们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做,去把它实现。
(五)、布置作业
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可以与课文中的父亲进行比较,谈出你的感受,写在小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8、台阶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地位
三级台阶老屋 —————→ 九级台阶新屋
尊重
父亲:有志气、不甘人后人也衰老了
勤劳、坚忍不拔的毅力
谦卑、节俭、要强身体也垮了
第3页 农村生产力的落后(寄予希望)崇敬、赞美同情、怜悯
《台阶》教案 篇2
课文感知:
浙江作家李森祥1987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现已创作了2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组织学生学习《台阶》的过程中,应引导其抓住全文的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是引导学生感悟整个故事,理解父亲思想性格的关键。教师应当由点到面生发出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涵。
2、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3、抓住全文线索,学习如何选材。教育重点:
揣摩全文的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策略和方法:
教师导读,学生合作探究。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梗概,把握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本单元讲述都是小人物平凡的经历与感受。鲁迅笔下的阿长、朱自清回忆中的慈父、杨绛文中老王……他们虽然平凡,但是我们却恰恰被他们的那份平凡中的不平凡感动着,思考着。其实,现实世界的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同卑微的你我他,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爱体会,或许都会对蕴含在彼此身上的那份平庸与伟大又一种新的认识与体会,就如浙江作家李森祥笔下的那平凡的父亲…… *出示课题,展示目标 *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运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讲述故事梗概,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故事梗概:
父亲总是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总是对人家的高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经过漫长的准备,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喜上心头,但是为此却付出了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的代价。
[问题组]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为什么?
4、你如何认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自由探究,教师点评指导。[明确]
1、因为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在“我”的家乡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正因为如此,父亲认为自家的台阶只有三级,怕被人小看,所以,想通过盖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来改变自身的地位。
(教师出示投影片,补充“马斯罗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加强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本文,父亲觉得台阶低,想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2、父亲通过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方式积累建造新屋的材料,通过往瓦罐里塞角票的方式积累建造新屋的资金。父亲就这样积累了大半辈子,“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了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3、父亲反而觉得不自在了。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的低下,父亲由此形成的自卑心理是长期存在的,一下子难以消除的,所以,当“我”家的台阶真的高了的时候,父亲反而无法改变原先的自卑心理,感到处处不习惯,不对劲。
4、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自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上去坐了。*思考品味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揭示父亲造屋原因的关键一句话是什么?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2、品味下列语句,谈出你的感受:
①“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②“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3、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4、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展现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一下。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点评指导。[明确]
1、“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是全文的关键句,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台阶高,地位就高,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台阶低,经济地位就低下,就会受到别人的歧视。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2、①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因为全文使用的是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只能以形写神。②父亲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可是,父亲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已经成为了习惯,因此高兴的方式也有点与众不同,感觉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3、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4、学生自主品读课文,交流感受,教师点评指导。*拓展延伸
1、全文的中心事件是讲述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故事,但文中却夹杂了一些看似与中心事件无关的内容,你能找出来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宏愿劳苦了一生,但是,当新屋真的建成了,父亲却付出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的代价,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吗?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3、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与课文中的父亲进行比较,谈出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明确。[明确]
1、关于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这段看似多余的内容交待了如下信息: 1)交待台阶的来历,强调父亲的体壮如牛(与后文父亲闪了腰形成强烈对比。)2)交待台阶粗糙,强调“我”家经济条件差,交待父亲建造高台阶房屋的心理原因。
3)描写“我”跳上跳下,强调“我”的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描写父亲在台阶上洗脚的情景,说明父亲终年辛劳,暗示“我”的家庭穷困。这段内容,看似多余,实则与后面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教师总结
同学们,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感人故事,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文章的魅力决不仅仅在于赞美父亲的美好品质,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文章深蕴的那种淡淡的凄楚与辛酸。我们在探究本文的文学魅力的同时,更应关注一下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我们应将亿万农民的希望铭记在心,发愤图强才是!*巩固提高
研讨与练习三 课后记:
台阶教案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和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情感,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分析父亲的形象,感悟父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父亲的刻画寄予的感情及希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做好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本中的生字难词;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大意。
教学步骤:
一、播放课件,解说图片台阶中的含义。
1.天坛祈年殿: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坛建筑群。台阶的级数用的是阳数,即九的倍数,符合古代九五之尊的说法,表示天子的权威。
2 巍巍中山陵:共392级台阶,暗喻了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
3 香港宝莲寺大佛: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释迦摩尼青铜像。上去参拜需爬上268接台阶,而且台阶很陡,这样设计体现了大佛的威严,也考验人们的虔诚。
风景名胜中的台阶的级数都有丰富的意义,普通老百姓家的住房也有台阶,它有什么意义呢?下面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李森祥老师的步伐,踏上又一个《台阶》。
二、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 给生字词注音。
凹( ) 凼( ) 硌 ( )
涎( )水 揩( ) 嘎 ( )
筹( )划 黏( ) 撬 ( )
尴尬 ( ) 过瘾( )
唿( )嗒 熬( )住
憋( )住 门槛( )
2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方法指导:人物+事件经过+结果)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幸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四、圈点评议,细读课文,读懂人物。
1讨论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3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2 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事情?
拣砖 拣瓦 拣石头 存角票 种田 砍柴 编草鞋 踏黄泥
3 从旧台阶到新台阶的落成,父亲用了多长的时间?父亲有什么变化呢?
4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 ”为话题说一句话。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健康
5 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6 总结父亲的形象。
敢想敢做、坚韧不拔、吃苦耐劳
朴实厚道、和善谦卑、倔强
五、深入探究,读懂作者。
面对这样的一位父亲,作者的用意何在,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感情呢?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情感升华,读出自己。
1 导入: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孩子们,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刻苦学习,拼搏奋进。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得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在你跌倒时,他会扶起你来,教会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鼓励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在无言的大海中,与我们一起分享失败与成功。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
2 重温经典,感受父亲的艰辛。
想想你的背影
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你的双手
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你鬓角露出了白发
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
我最疼爱的人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
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听听你的叮嘱
我接过了自信
凝望你的目光
我看到了爱心
有老有小你手里捧着孝顺
再苦再累你脸上挂着温馨
我的老父亲
我最疼爱的人
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
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3 与父亲对话:父亲,我想对您说
七、总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八、布置作业。
8 *台阶 教学设计 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和细节描写的方法。3.培养尊重父亲的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曾透过饱含作者对父亲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今天学习《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3.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
(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1.读课文一遍。标出段序;查出生字词,在课本上注音,把自己认为重点的写一写。2.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根据要求完成自学检测,相信我能行!要求:
1.自主完成自学检测题。
2.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根据答案互相批阅。3.用红笔改错,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自学检测题: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凹()凼()门槛()涎()水 揩()嘎()筹()划 黏()尴尬()撬()烦zao()干zao()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把概括文章的方法写出来。精讲点拨: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凹(āo)凼(dàng)门槛(kǎn)涎(xián)水 揩(kāi)嘎(gā)筹(chóu)划(gān gà)撬(qiào)烦zao(躁)干zao(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把概括文章的方法写出来。
黏(nián)尴尬 我家老屋只有三级台阶,父亲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凭自己一身力气,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方法总结:人物(父亲)情节梳理(我们的的三级台阶;父亲苦干为造新屋准备了大半辈子;新屋造好了,父亲老了)
(三)我的疑惑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帮你解答。过渡语:了解了故事情节,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文中刻画了那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三、后教环节 要求:
1.跳读课文,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在课本上勾画批注即可)2.小组内按照组长指定的顺序展示,修改完善后准备在班里展示。探究问题:
1. 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2.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3.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精讲点拨:
1.(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2.(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3.(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课后习题
训练环节 要求:
1.浏览课文,自主思考下列问题。
2.先小组内展示,组长负责汇总,共同修改后准备在班内展示。训练问题:
1.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简单赏析。
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精讲点拨: 1.提示: “那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却露出尴尬的笑。”
2.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自我反思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台阶》教案 篇5
2.深入体会文中“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
一、导入新课
播放《农村老父亲》导学视频。
同学们,看到画面中那一张张刻有岁月印痕的沧桑面容,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眸,我们仿佛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们坚强的身影,今天我们将学习李森祥的《台阶》,它将为我们生动展现父辈们的现实生活画卷和深沉的艰苦创业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自读指导,根据文体特征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文本,分析本文与前两篇课文的差异,明确本文文体。
明确:本文是一篇小说。前两篇文章都是叙事写人散文,围绕中心事件叙述零散事件,详略得当,表现文本的思想感情。本文乍然一看,以第一人称叙事,语气似散文一样自然亲和,极似叙事性散文,但仔细分析,文中所叙人事皆围绕“台阶”这一主题有一个发展过程,主题寓于情节之中,因此本文是一篇小说。
2.请说说本文围绕什么展开故事情节,并根据小说文体特征,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给课文划分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小说以浙东乡村为背景,围绕“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展开情节。
文章结构层次
开端
(1—9段)
第一层
父亲年轻时造了三级青石台阶,青石台阶承载了普通农家的平凡生活。
第二层
父亲立志造高台阶新屋,含蓄表达父亲的朴实追求。
发展
(10—16段)
第一层
讲述父亲艰辛、漫长、执着的准备工作。
第二层
描述父亲在酷暑严寒中的辛苦工作,表现其造屋的坚强意志。
高潮
(17—24段)
第一层
描述父亲造新屋的过程。
第二层
描述父亲在霜冷露重的深秋早晨为修台阶做准备。
第三层
描述父亲在热烈的鞭炮声中既高兴又尴尬的表现。
第四层
描述父亲将老屋三块青石板撬来,当作新台阶基石,修成九级台阶。
结尾
(25—32段)
第一层
讲述搬进新屋后,父亲坐在新台阶层,却感觉不自在。
第二层
描述父亲挑水上台阶闪了腰。
第三层
讲述父亲失去了往日生机,感慨自己的衰老。
3.请根据已分析的结构内容,用一段简练的文字概述本文内容。
明确:父亲总是觉得自家的台阶低,对别人家的高台阶总是羡慕不已。在他家乡有这样一种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因此父亲不甘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吃苦耐劳,经过漫长的准备,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喜上心头,但是心愿已了的父亲却觉得坐在新台阶上不自在,挑水又闪了腰,恍然觉得自己年岁已大,多了种莫名的失落感。
目标导学二:细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父亲的形象始终贯穿于各个情节之中,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父亲形象”的语句,并作适当分析。
(1)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明确:从背石板的描写中,可看到父亲强健有力的形象,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反而可惜磨坏了草鞋,也凸显出了一个勤俭的老实人形象。
(2)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明确:文章描写“我”与父亲关系的语句不多,但就此一句中便能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凸显出一位慈父形象。
(3)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
明确:父亲由于长年从事劳作,脚上积了许多沙泥,表现出父亲的创业艰苦,“唿嗒唿嗒地走回来”不仅是带水草鞋的厚重,也是他脚步的厚重,这里以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位踏实的劳动者形象。
(4)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明确:虽然一无所有,但是知道积少成多的道理,两个“捡”字与一个“塞”字,是无数个日月重复的动作,父亲是一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创业的朴实者形象。
(5)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明确:父亲专注的目光,表达了他的决心。他有志气,不甘人后,要自立于受人尊敬的行列,有长远的目标,丝毫不会动摇。
(6)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明确: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看似写出了一个滑稽的形象,实际上是写出了父亲骨子中深藏的朴实与安分,他所追求的“形式地位”得到了,然而骨子中的低调朴实却又让他显得局促不安。
分析总结: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也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辛勤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辛苦,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目标导学三:揭示“台阶”意义,深刻理解主题
“台阶”既是本文的题目,也是本文的线索,父亲的一生,也凝聚在小小的台阶上。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台阶”在文中的含义。
1.“三级台阶”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级台阶”是父亲从很远的山上背下的三块青石板,每块三百来斤重,垒成三级青石台阶。父亲为此感到十分自豪。平时,母亲一边坐在门槛上干活,一边看“我”在青石台阶上玩耍,父亲累了,就在青石板上休息,因此,“三级台阶”承载着一家人的平静和睦生活。
2.“高高的台阶”对父亲来说意味着什么?
“高高的台阶”对父亲来说,是人生的目标,是赢得一定地位的象征。正是如此,他才不惜一砖一瓦地积累材料,呆呆地望着别人的高台阶出神。“高高的台阶”也是血肉之躯的父亲战胜严寒酷暑、疲惫困苦的精神动力,更是父亲终日劳碌、坚忍执着的力量源泉。
3.“九级台阶”建成之后,对于父亲有着怎样的意义?
一个普通农民,省吃俭用、辛苦劳碌半生,终于建起一栋中意的房屋,这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九级台阶”,是父亲的人生杰作,他当天就坐在一级上抽烟,这看起来不经意的一坐,却是半生的渴望。然而“九级台阶”的建成并没有让他真正感到了地位的提升,骨子中的朴实反而让他觉得十分不自在,不止如此,当这的愿望达成之后,他便不复人生目标,很快失落了,这个不服老的人,真的老了。
目标导学四:读懂结局,升华情感
父亲经过了日积月累的努力,终于筑起了“九级台阶”,倘若文章就此带着父亲的幸福戛然而止,那不过,但作者却延续笔力,写出了父亲的失落,更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结尾,虽不是悲剧,但却如同有悲剧一般的力量令人哀伤。对于作者如此结尾,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参考素材: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明确:即便是在农村人心中,也同时藏着物质的梦想与精神的梦想,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精神生活的改善并不是同步的,作者也许正是窥见了这一点,才安排如此结局。
拓展:在生活中去认识你的父亲,去关怀和爱戴自己的父亲。
三、板书设计
台阶——父亲——
(线索)(劳动人民)执着吃苦耐劳
勤劳朴实
善良敦厚
有志气有理想
谦卑坚韧不拔
写作特色细节描写
对比手法
详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
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
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查找有关黄河影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文化,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3、老师也收集与黄河相关的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渲染气氛
(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
师问:同学们,刚才在上课前欣赏了一段音乐,听完这段音乐后,大家有什么感觉呢?
生答: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
上课铃响~~~~~~~~~~~~~~~~ 师:上课~~~同学们好!
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激情去上我们这节课。
二、导入新课,细听朗诵
师: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践踏着我们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随着红军来到黄河边时,他看见那波涛澎湃的黄河后,在这时期创作了一组诗《黄河大合唱》。
师问:全诗共有八个乐章,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他的第七章《保卫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这里我们的诗人放声歌唱,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颂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朗读伴随、颂说情怀
师:从诗歌的题目“黄河颂”上看,整首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生:“颂”!
师:大家真是“慧眼识字”,没错。
师:我们这首诗歌可以分为这三部分。这三部分具体是怎么分的呢?
生:~~~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朗诵词吧,感受一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板书)有没有一种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感觉呀。好,我们就带着这份激情去学习下面的主体部分。
师:下面,老师做个示范来读这部分。注意听时,要解决一个问题:这部分是不是都在赞颂黄河的呢?
生:~~~~~~~~~~~~~~~~
(板书:望、颂。)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望黄河这部分。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读一读。
1、读完后请同学起来指出问题,要怎么读才更好。
师:刚才几位同学提的意见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在你们小组里 面体验一下这种感觉,注意带着问题去读:(出示视频)望到了哪些景色呢?望有没有什么顺序?读完后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师:老师通过刚才,发现我们(2)班的同学的朗诵能力还真是~~~(伸出大母指)看看同学们这些问题解决的怎么样了?哪位同学说说。
学生回答~~~~
„„
师: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让我们感受到黄河的内在精神,难怪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好,我们一起读读看我们作者是怎样赞颂黄河的。老师给大家作个示范,读第一个啊部分,然后大家就接着往后面读。
读“颂”
师:“啊,黄河!” 我们课文中出了几个“啊”呀?
生:三个“啊,黄河!”
师:那三个是一样读的吗?不一样又是怎么读的? 生:~~~~~ 师:在小组里面试着去读一下。注意!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它的变化!
注意要解决的问题:从哪些方面来颂黄河的呢?读完后小组讨论。
生:~~~~~~~~~从养育、保卫、激励。(板书)
师小结:就是因为黄河有着这么多值得我们赞颂的地方,所以我们诗人在呼告我们要向黄河学习,对吧。
我们一起来把它读一遍吧。(板书)
师;诗人在告诉我们学习黄河的什么~~~~~~~~~~那种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板书)
小结: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强大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课堂训练、思考探究
下面,请同学们解决这些问题:
1、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什么意思?
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把理由说清楚)
3、你能创作一首小诗赞颂黄河吗?(试一试吧)
四、音乐伴随、刚好下课
下课铃响~~~~~~~~~~~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序曲
——
主体
——
尾声
︱ ︱ ︱
伟大而又坚强
望
颂
学习黄河精神
︱ ︱
——
民族精神
——
执教者:刘昕欣(老师)
乙醛详细教案 篇7
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二节
醛
详案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乙醛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2.掌握乙醛的主要化学性质及醛基检验方法;
3.通过实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应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5.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乙醛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与新制Cu(OH)2及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缺乏社会实践,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醛的结构与性质及应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将理论知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方法:1.通过乙醛分子的比例模型及乙醛的实物展示,学习乙醛的分子结构及物理性质;
2.采用对比分析、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并适时设疑,进行启发引导的方法学习乙醛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列举人喝酒的事例联系前面学习了乙醇的知识,乙醇在加热和Cu做催化剂的条件下,氧化成什么物质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投影]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2C2H5OH+O2
[意图] 使学过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复现。[板书] 第三章
第二节
醛
一.醛基和醛
[投影] 醛基及其结构、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醛 [练习] 下面哪些是醛?
[板书]
二、乙醛的分子组成、结构及核磁共振氢谱 [投影] 乙醛的结构及核磁共振氢谱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
[思考] 乙醛的结构简式为什么不能写成CH3COH?——碳不能满足四个价键 [过渡] 乙醛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乙醛的性质 [板书]
三、乙醛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展示] 展示一瓶乙醛,让同学们观察并指导阅读教材P56进行总结
[过渡]
同学们,我们了解了乙醛的物理性质后,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它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指导分析] 乙醛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甲基和醛基,它对乙醛的化学性质起决定作用。
[思考]
请同学们想一下乙醛的结构除了可以看成甲基和醛基外,还可以看成什么?——官能团。
[讨论提问] 请同学们推测一下乙醛有哪些化学性质? 请人回答!
[板书]
2、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碳氧双键上的加成)
[设问]
哪位同学能说出乙烯和H2的加成反应是怎样发生的?
CH3CHO+H2
CH3CH2OH [指导] 分析该反应,得出有机化学反应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投影] 氧化反应:加氧或去氢的反应。还原反应:加氢或去氧的反应。[板书](2)氧化反应
①银镜反应——乙醛被银氨溶液氧化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7页(实验3-5)
[投影] 实验过程及现象,同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乙醛的工业应用
[设问] 试管中的银镜怎样除去?——用稀硝酸处理
[指导学生] 根据实验步骤写出化学方程式。先要学生在黑板上写 [投影]
①AgNO3+NH3·H2O= AgOH↓+NH4NO3
②AgOH+2NH3·H2O=[Ag(NH3)2]OH+2H2O ③CH3CHO+2[Ag(NH3)]OH=CH3COONH4+2Ag↓+3NH3+H2O [启发]
如何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CH3CHO+2[Ag(NH3)2]++2OH-→CH3COO-+NH4++2Ag↓+3NH3+H2O [板书]
②乙醛被另一弱氧化剂——新制的Cu(OH)2氧化 [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8页实验3-6并写出反应式。
CH3CHO +2Cu(OH)2 +NaOH→ CH3COONa + Cu2O + 3H2O [投影]
该实验反应过程及现象、注意事项 [提问] 帮助学生分析上述两个实验的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乙醛有什么性质?如何检验醛基?——乙醛能被弱氧化剂氧化,有还原性,是还原剂。可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醛基的存在。
[拓展] 乙醛能否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先猜想,后分析得出结论:能!
[学与问](1)、写出甲醛发生银镜反应,以及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2)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也可说乙醛发生了还原反
应,为什么?
(3)结合乙醛的结构,说明乙醛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有
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 对乙醛的性质进行小结。[科学视野] 丙酮,拓宽学生的视野 [巩固练习] 见投影 [作业布置] P59 1、2、4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二节
醛
一.醛基和醛
二、乙醛的分子组成、结构及核磁共振氢谱
三、乙醛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碳氧双键上的加成)
CH3CHO+H2
CH3CH2OH(2)氧化反应 ①银镜反应
②乙醛被另一弱氧化剂——新制的Cu(OH)2氧化
四、乙醛性质的小结
[教学反思]
老师您好详细教案 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感情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你能否从这歌声中,听出它歌颂的是谁?
(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2.师:知道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歌吗?
3.师:赞美老师时,人们都把老师比作什么?
(预设:春蚕、蜡烛、园丁、太阳)
4.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赞美老师的诗歌。
跟着老师板书课题,老师的后面有一个标点,是逗号,表示读到这儿要稍作停顿,您好之后加感叹号,这要求我们读课题时要充满感情。齐读课题。(板书课题:老师,您好!)
生(齐):老师,您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师:请大家把书打开到第一课,让我们先一起来读课文吧!
2.师:同学们都读很认真,那这些词语,你现在能够读准吗?
(出示词语:编织 崇高 浸透 创造智慧 塑造 朝霞 辛劳 祝愿 波涛)(学生认读词语,齐读。)
3.师:大家对生词语的掌握不错,相信你们课文也能读好,谁来试试看?
(指名分节朗读全诗)。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能说说他们读得怎样吗?
(预设:读得很投入,读出了对老师的尊敬和赞美;再读得再抑扬顿挫一些就更好了。)
②谁来带着他的优点,读第二自然段。
4.师:在读诗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每段分别写了教师事业的什么?找两个关键的词语。
师:谁来说说写了教师事业的什么?
(预设 “崇高”和“美好”)
师:是啊,这首诗正是围绕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来写了,表达了作者对教师的赞美之情,同时给予了教师深深的祝愿。
三、精读第一节,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
1.师:我们先来学第一小节(出示),完成自学提示。
(出示: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教师的事业是崇高的?在诗中做上记号
2.师:共有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教师事业的崇高?
(出示: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3.师:“浸透”是什么意思?泡在液体里以至于湿透。比喻饱含教师的心血。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古今中外,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师:说得真好!我们来看看这样两句话,请大家读一读,体会哪种说法更好?
(出示: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古今中外,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预设:我认为第一句好,第一句是一个反问句,这样说增强了语气。语气比较强烈,着重说明了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事业的崇高。
(出示: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4.师:“蕴含”是什么意思?(包含在内)那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就是说:地北天南,每一项创造都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师:学语文,我们要活学活用,那谁能来读好这两句话?
(合并出示这两句话。)
(指名学生读,教师适应指导。)
5.师:纵观古今中外,放眼地北天南,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每一项创造同样离不开老师,于是诗人送老师这样一句话
(出示: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金桥。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动脑思考:昨天,今天,现实,理想分别指什么?
(预设:从小处说,回头看看我们成长的足迹,过去的我们是幼儿园的孩子,懵懵懂懂,现在的我们是少先队员,有了许多进步,这要归功于谁呢?(生:老师)而将来的我们,会碰到更多的老师,把我们培养成更优秀的人。所以,我们不禁感叹道教师的事业多么(生: 崇高)
(预设:往大处说,你看以前的社会,非常的落后,如今,在无数老师的教育下,培养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有伟大的建筑师,他们建造了人民大会堂,东方明珠,培养了伟大的火箭工程师,将神舟十号送上了太空。为什么会涌现出这么多的人才,是谁培养了他们?(生:老师)未来,老师会培养处更多的人才,将未来的社会建设得更美好。你们看,教师的事业多么(生:崇高)啊!)
6.师:你们的理解都不错,我们读书时就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了这几句诗,同学们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吗?
(预设:老师,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敬佩你!老师,你是我们的再生父母,我感激你!)
7.师: 老师没有留下轰轰烈烈的成就,但却是我们大家以及时代进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我们都要感谢自己的老师,预备齐——
(出示: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无限感激。
(学生齐读。)
师:哪个词语最能突出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老师,您好”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
(预设:我认为“涌起”最能突出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涌”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
8.师:是的,让我们再次来读一读这一小节,把我们的感受带入朗读中,读出教师事业的崇高和我们心中的感激。(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9.第一自然段学到这儿,你能试着背一背吗?(生练背,指名背,齐备)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大家还记得这一小节讲了什么吗?
生:第一小节主要讲了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和我们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二、精读第二节,理解教师事业的“美好”
师:是的,教师的事业是崇高的,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小节。请大家自由的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思考:这一节歌颂了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第二小节主要写的是教师事业的美好。生:这一小节还写了作者对对教师的祝愿。
师:是啊,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让我们再一起轻读思考,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出示: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 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句子。)
师:知道“笔尖飞舞”、“理想的丝线”的意思吗?
生:“笔尖飞舞”写出了教师的辛勤劳作。“理想的丝线”指教师的教学成果。
师:“春蚕”指谁? 生:“春蚕”指的是教师。
师:第二个分句中“笑语盈盈”指什么?“甘露”指什么?“茁壮的新苗”又是指谁呢?
生1:“笑语盈盈”写出了教师教书育人,满怀爱意,倾注感情,耐心细致,和蔼可亲。
生2:“甘露”指教师的心血。
生3:“茁壮的新苗”就是指的我们学生。师:那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呢?
生:老师辛勤劳作、默默奉献,教导学生学知识、学本领、学做人,就像春蚕一样为学生编织理想的丝线,把一个个无知的、幼稚的孩童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代新人,帮助他们寻求并实现美好的人生理想。
师:说得真好!就让我们带着感激的心情读,读出老师的辛劳,读出老师的亲切。(生齐读这句话。)
师:教师的工作多么辛苦,教师的心灵多么美好。他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他的学生。于是,诗人又送给他们一句话(引读)——
(出示: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生齐读。)
师:作者用“春晖”、“朝霞”来比喻什么?同桌一起交流交流吧!(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
师:哪一组来交流一样你的阅读体会?
生1:“春晖”本来是指春天温暖的阳光,诗人用来比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师:那“朝霞”呢?
生2:“朝霞”原指早晨的霞光,在这里比喻教师的教导像早晨的霞光,给学生带来光明、美好的新一天。师:谁能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教师适时点评指导。)
师: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培育着代代新人,不图回报。同学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吗?
生1:老师,您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生2:老师,您就像辛勤的园丁,为培育我们,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汗水,我们感谢您。
师:诗人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每当看到鲜花在幸福地开放,我就情不自禁地祝愿:老师,您好!”)
师:谁来读好这一句?(指名读。)
师:谁来说说看,“鲜花”指什么?“幸福地开放”指什么? 生:“鲜花”比喻学生,“幸福地开放”比喻学生在老师的关怀和教育下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师: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我们的诗人有什么感受? 生:诗人就情不自禁地衷心祝愿:老师,您好!师:“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
生:“情不自禁”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师:你能用一个词来代替它吗? 生:不由自主,身不由己。师:说明祝愿是—— 生:发自内心的。
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小节,让老师听到你最真心的,发自内心的祝福!
(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小节。)
师:在大家刚的朗读过程,老师发现有许多同学都会背诵了,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这一小节给背诵出来,有把握吗? 生(齐):有!(学生练习背诵。)
三、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一定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教师的名言或诗句吧!生(齐):是。
师:我们一起来展示展示吧!
巴东三峡详细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这句民谚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顿)师:好,你来回答(顿)
师:恩,回答正确,是描绘了三峡的景致,这句民谚渲染了巴东三峡的悲凉气氛。组织课堂发言。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三峡,然后我们再来阅读《巴东三峡》,看看与大家所描述的有何区别,又有何相似之处。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讲述自己心中的三峡。注意尽量进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如讲一些关于三峡的民间故事等。通过课堂讲述,建立对三峡的感性认识。
今天,我们随作者刘大杰逆流而上,欣赏巴东三峡的奇美景色。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掌握字词,划分段落,归纳段意(顿)
师:现在小组讨论,看看你们划分的段落是否相同,段意是否相似。
师:讨论的结果如何,谁来代表自己小组为我们理清文章段落,勇敢点,谁来,好,你来。(顿)
师:这位同学回答完了,其他两组有不同意见吗?(顿)师:恩,是的,他回答的非常好,既准确又全面。小结: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2、师:文章脉络我们已经明了,接下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并用笔画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顿)
师:同学们都找出游览的顺序了吗?
师:好,请你为大家介绍下作者的游踪顺序
师:恩,介绍的非常清楚。
小结:本文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逆江而上,依次记叙、描写,条理清楚。
从宜昌出发,经过西陵峡的四段,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然后经过巫峡;再到瞿塘峡,最后来到白帝城,船停泊在夔府的江岸 师:由此可以看出,“三峡”实是指哪三个地方? 生:(齐)西陵峡、巫峡、瞿塘峡。
三、板书设计:
1、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2、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四、小结
三峡是我国的风景胜地,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亲身感受三峡的神奇风光。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渗透在文章里的情感。
《巴东三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逆流而上,了解了作者游览三峡的顺序,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巴东三峡奇美景致的特点、品读作者的写作语言及手法。
二、研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研读课文,分组讨论各峡山水的特点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第一组西陵峡,第二组巫峡,第三组瞿塘峡,开始吧(顿)
师:第一组,谁来代表自己小组来回答(顿)好,你说,老师来写(板书)
景物 特点 诗词、谚语、典故 感受 西 黄猫峡 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紧张 陵 灯影峡 浓厚的江南风味
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柳也有花
轻松、悠闲
峡 崆岭峡 山形水势,突然险峻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极为可怕
米仓峡 水不太急,山更高峻 典故:王昭君浣妆
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 山水最奇险最美丽
水险:窄、急、曲折、多滩
有情趣
峡
山高:笔直、整齐、险峻
云奇: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瞿塘峡 山势稍低平,水仍险急
典故:刘皇叔托孤
凄凉
师:出了巫峡,再经过瞿塘峡,就来到了白帝城。请一个同学读第十自然段。大家找出,游完山峡后,游客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抓出文中关键词语。
(点名朗读第十自然段。)生:愉快、轻松。
师:联系全文,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游客刚来到三峡时,感到很“惊异”;在游览开始时感到有些紧张,而后又变得“很轻松很悠闲了”;在过崆岭峡时,心情肯定是惊险、刺激,感到“恐怖”;在过巫峡时,心里充满“赞叹”;到了白帝城,心情感到“愉快轻松”。
师:说得很好。作者紧扣住游览者心情的变化,来反衬出三峡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突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除此之外,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一句从总体上突出了三峡中山水的险恶形势。
生:“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描绘了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的美丽。
生:“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句谚语表现了崆岭峡的险恶、可怕。
生:这里不能说是“崆岭峡”,而应是“崆岭滩”。生:“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了米仓峡山势的特点,“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地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 生:这里的“赴”字也用得很好,有一种动感。
三、分析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1.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2.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诗中“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突出了黄陵庙的环境优美的特点
3、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4、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诗的后句也赞扬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刘皇叔托孤”
文章一方面写白帝城树木青葱,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写刘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惨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6、归纳总结
自古以来,凡名山名川均与名人、诗、谚、典故结下了不解之缘,呈现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奇特现象。长江三峡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扬四海,一方面固在其为自然景观,因山水雄、奇、险、秀而甲天下;另一方面也在于其众多的人文景观,得益于历代骚人墨客倾情三峡,留下一串串光辉足迹于山峦水畔,写下一篇篇不朽诗章传颂于后世,在长江三峡滚滚不尽的激流里,流淌着多少千古绝唱、千古佳话!三峡给历代文人以文学的养料和创作激情,而他们则报答三峡以文珍墨宝和名人效应。
四、品味语言
思考练习三: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1、作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江水的险,四个排比短促有力,读起来给人以窒息的感觉。“窄、急、曲折、多滩”令人不寒而栗。排比句式整齐又稍有变化,读起来和谐有趣。
2、抓住峰的多与高的特点,语言的排列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给人以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感觉。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山你追我赶,互比高低的情态,另外还使用顶真的手法“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受,很有情趣。
3、运用比喻“像牛马,像虎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云雾的变幻多姿。另外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巫山的云比庐山的更有趣。
师: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合称为“三峡”,这里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为了能让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老师现在想担任一回总导游,在电视等媒体上把三峡介绍给更多的人。
师:同学们都是很不错的“小导游”,将西陵峡介绍得有声有色。其实,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大家先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听朗读录音。)
生: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
师:将这两段自由读一遍,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来。
生:“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 生:(齐)险!
生:我找到的是一个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师: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除此之外,这一段中还有一处特别能体现山峰的高峻,同学们认为是哪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生:作者还用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一句来烘托山峰的高峻。师:作者是怎样写巫山的云的呢?
生:作者采用比喻,说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师:对,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巫峡的山、巫峡的水、巫峡的云,构成一幅如画的美景,实在让人流连忘返。请同学们在第七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巫峡特点的句子来。生:„„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
师: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两段,在读中体味巫峡的“奇险”与“美丽”吧。
(生齐读七、八自然段。)
五、比较阅读,讨论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段落与描写西陵峡和瞿塘峡的段落作比较,体会作者根据景物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师总结:本文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安排得当,根据景物的特点来调整描写手法,如西陵峡山势的高低,水势的急缓各不相同,作者介绍得简明扼要而又刻画精准,记叙巫峡,则侧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和美丽,同时涉及了闻名遐尔的巫峡山云雨;记叙瞿塘峡,则侧重介绍了两岸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1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提出意见,互相商讨,也可一人提问,大家讨论,解决问题。在老师点拨下感受作者写作特点。
六、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2、介绍景物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3、采用多种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三峡的险恶。
4、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师:从李白《早发白帝城》到刘大杰的《巴东三峡》,这里留下了无数游客的足迹。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三峡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三峡现在正在修建一个大型的水电站,„„将于2008年完工,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师:对三峡了解得还真多。
生:《地理》书上介绍了“长江三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