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爷求职记(精选8篇)
土地爷求职记 篇1
土地爷求职记 -作文
话说正值某年某月,土地爷来到了人间!你肯定要问了!这土地爷天天在地下过自己的神仙日子,跑人间来干什么?唉!说来话长,原来由于人类乱砍乱伐,导致了水土流失,这可就害惨了这土地老儿,于是他开始了搬家搬家再搬家的生活,可是好日子过得并不是这么长久,自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问题,很多大城市的地底下都疏通了铁道,一辆辆地铁开始了“川流不息”的生活!于是,土地老头儿索性就把自己的家搬到了人间!
刚来到人间那会儿,土地老爷简直就惊呆了,他打心眼里纳闷,自己才几年没出来过,这世界怎么就变了个样呀!就在他思考那会儿,一辆汽车奔驰而过,吓得土地老儿吹鼻子瞪眼,“D!这什么新奇玩意儿!怎么跑的比孙大圣的筋斗云还快!我的.妈呀!”忽然,迎面走来几个西装笔挺的人,土地爷惊奇的望着他们那身打扮,还以为是外星球来的人呢!那目瞪口呆,呆若木鸡的样子煞是好玩!
言归正传,刚才说到哪了!哦!对了,土地老爷搬家的事,于是,土地爷继续往前走,走啊走!他来到一片鲜花绿草之中,原来这是新建的全封闭式小区“铃兰雅居”,哇塞!当即土地老儿就决定住入这个小区!可是,问题是钱?钱……钱……钱!忽然,土地老儿灵机一动,对找工作!就是找工作!于是土地老儿开始了漫长的求职工作!
求职1.厨师
这天,土地老儿忽然萌生了当一个厨师的远大抱负,因为当厨师多好呀!不但能得到高额工资,还能养活一家人!多么值得骄傲的资本呀!正好当地一家大饭店招聘厨师,结果土地爷就高兴的屁颠屁颠的跑进了招聘的饭店!结果,大概是土地爷儿运气不好吧!第一轮面试就被刷了下来!你猜评语是什么:“头脑简单,四肢也简单!”这可着实伤透了土地爷的心,你说说他吧!这么大一把年纪了!怎么能遭受如此之大的打击呢!
结果:失败!
求职二:演员
一天,土地爷在电视上看见了有三个女孩在唱什么“中国话”,那模样可风光了!土地爷羡慕极了,于是,他决定去当一名演员,好上电视!这回的土地爷真是踏破铁鞋无密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电视台正准备拍一部新版的西游记,导演正愁觅不到土地老儿的角色呢!忽然他的眼前一亮!D!――这不就是自己苦苦寻觅多月的土地神的形象吗?于是,土地老而成功应应聘为土地神的最佳演员!
结果:成功!
现在,我只想对土地老儿说一句话,那就是:“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土地爷求职记 篇2
此前, 我为微软实习生招聘准备了九个月, 终因不够漂亮的简历, 网申被毙。得知腾讯校园招聘二面不过的消息后, 我在图书馆大哭了一场。面试官在招聘时看重专业, 觉得我出身新闻专业, 非计算机科班, 且学历仅为本科, 难以任职。
每次向面试官们介绍专业时, 我都得费些气力, “两院合办, 数字媒体技术与新闻传播专业交叉培养, 懂新闻采访的基本原理, 也会用C语言写代码编程序。”我会一再强调自己必修了计算机专业的多门课程, 可他们多半还是用“你是个学新闻的”当作提问的开始。这也正是质疑的开始。
从被质疑到被肯定, 从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 成为一名IT行业的程序员。我在跨专业求职的过程中, 走过弯路, 吃过苦头, 努力, 失败, 再努力。
那么, 就从为应聘微软实习生的那九个月准备期开始说起吧。
我在学长的指导下, 大三伊始便着手准备, 有针对性地做题, 练习, 自己找项目开发, 看代码编代码。我着重加强算法思维和编程能力的训练, 一本《编程之美》翻得卷起了边角。用铅笔图图写写, 写了改, 改了再擦, 擦掉再写。为了使用方便, 我还买下了半打的计算机理论书籍, 打印了满纸的程序代码, 见缝插针地看。我清楚自己从来不是天赋异禀的人, 只能靠扎实的阅读和大量的练习, 弥补自己求职时的短板。我也自知未来和我竞争的, 大部分是计算机专业的, 且多名校, 多硕士。
应聘前, 学长说我的水平已经从入门级变成专业级, 要是过了网申, 后面的流程, 问题都不大。我也就在去年四月初, 向微软投递了简历。紧张, 焦虑, 那几天, 我好像总在刷新邮箱和不断地打听。最后才在求职的网站上, 得知微软的面试已经开始, 而自己名落孙山, 吃了专业门槛的闭门羹。
我很沮丧, 茶饭不思, 但我没哭。真正感到无望, 是在四月底被腾讯拒绝了。当时, 我也投了百度, 可它们并无招收技术类实习生的计划。知道腾讯招聘二面不过的消息后, 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三次重要的机会就此全部错过。我不争气地哭了很久, 一度怀疑自己, 考虑转行, 想了一切违心的出路。
好多时候, 我们都会因为短暂的失败, 怀疑自己过去的付出, 进而否定自己, 选择另一条路再开始。
仔细想想, 这看似白搭了的九个月里, 我却开阔了眼界, 积累了不输于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 改善了逻辑思维能力, 并在编码规范、语言应用能力, 以及工程能力方面有本质的提升。后来有缘面试百度, 面对面试官2个小时的专业问题, 我都能应答自如。而且, 我大三发表的学术论文, 和如今的毕业论文, 都是那时自己思考问题的延伸。
腾讯实习招聘, 我也因有之前的准备, 笔试成绩不差, 足够进入一面, 却止步二面。一面的考官是后台开发组的组长, 他直接指出我简历的致命短板, 与科班出身的对手相比, 缺少拿得出手的开发项目, 且料定我很难成功入职, 随后应验。此前, 尽管有过练习, 程度也只能算小打小闹。且对手多半有硕士学历加持, 能进二面我已是万幸。
那位面试官因我对IT行业的执着和热情, 曾向我递出入职产品部的橄榄枝。我却执拗于技术类部门, 加以回绝, 如今才觉那时莽撞幼稚, 入职后实则有机会变通。
进入百度后, 我的面试官常提起我的简历, “是那种一看到就会让人否定的类型”。专业不对口, 无实际项目参与, 学历相对较低, 所以二面他足足刁难了我2个小时, 这远超过了他平常的面试经历。他曾坦言, 如果当时我有一个问题回答得让他不满意, 他也不会让我通过面试。被质疑能力, 这就是跨专业求职所要面对的现实。当你选择跨专业求职时, 那就扎实地准备, 执着追求, 保持热情, 静候机遇。
于我而言, 机遇就是百度。
第一次给百度投递简历, 杳无音讯一个月, 从旁人那得知他们并没招收技术的实习生。就在我因微软、腾讯两次失败消沉的时候, 接到了百度HR打来的电话。原来, 在此期间, 我的简历从一个部门转接到另一个部门, 在他们需要招人时, 便及时通知了我。
百度第一通电话面试, 一小时。相较腾讯, 百度更加注重算法能力的考察, 这是我擅长的方面, 之后顺利进入二面。那时巧在要去北京, 我就直接申请第二轮面试提前来公司, 面对面进行。电话面试其实简单些, 可相比对手, 我并无优势, 只得更加主动。
要知道, 作为求学者, 想跨专业深造, 面试官在提问时, 可能会有一种看轻你的态度。他们觉得你不是科班, 问的问题就不会太难, 不专业的问题暗示着你有很大的概率被毙掉。我去年暑期在一所高校进行计算机专业面试时, 他们便绕开专业问题, 和我扯闲篇, 与我谈新闻专业的东西, 结果没被录取。可作为求职者, 我在跨专业找工作时, 面试官会质疑我, 却没有轻看我。那两个小时的专业面试, 足以证明这一点。
面试官后来评价我说, “你的知识掌握程度并不比那些计算机专业的人差, 我录取你, 还因为你有热情, 积极, 学习能力很强”。在技术水平同等的情况下, 一个老板更加青睐于积极主动, 对所从事行业热情饱满的求职者。这能让面试官在求职者身上看见你的潜力和发展的空间。我想如果不是面对面的交流, 老板很难看见这些。
收到百度实习生入录用通知是在去年的五月底, 七月初入职实习。两个多月后, 我参加百度内部的实习生转正面试, 通过后即可拿到正式的工作offer。从而绕开了大四一年的校园招聘, 无需再盲目海投简历, 提前找到了工作。这是一种捷径, 在一家公司实习足够长的时间, 公司对实习生的培养力度足够, 入职后再次投入的成本会更低。
我还想说说在百度实习期间的一次“答辩”, 公司内部俗称串讲。在百度, 无论实习生还是正式职员, 入职后都会历经一个短期的培训。培训结束, 公司组织由各部门主管、正式职员和实习生三部分组成的9人上下的答辩组。串讲人总结培训的知识点, 先是自我陈述, 随后开始近一小时的提问。串讲主要考察职员对职位需求知识的掌握程度, 短期培训也考验一个人快速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能力。我在这一环节的表现不错, 和领导提问互动的环节自如, 至此得到入职的首肯。
很多同事都曾问过我:“你一个学新闻的, 干嘛跑来搞这行?”不少到现在还拿我的专业向陌生人打趣, “你知道她是什么专业的么, 你猜?”
如果从大一时开始梳理, 我的英语相对比较好, 一度想转入英语系, 日后出来当一名老师。那会儿, 闹着转院, 半推半就终没能成。自己交叉性质的专业, 我也认真在学, 没放松。后来发现自己对数字媒体方向的专业课程兴趣有增无减, 索性就打消了换专业的念头。我对数据敏感, 高中时的志向是从事金融行业, 到现在依旧如此。可作为文科背景的本科生, 我申请香港乃至国外的金融专业研究生并非易事。它们更青睐有工科背景的学生。这也是我从事计算机行业, 放弃保研的主要原因。
我走过弯路, 曾执着考托福出去深造, 岂知学科背景是瓶颈。大二寒假, 只在家呆了三天, 坐不住, 大年初三就提着行李, 天寒地冻地跑回来背单词, 做习题。早出晚归, 晨读夜书, 吃过苦头, 努力, 失败, 再努力。有些苦如今却也能笑着回忆。入职百度对我来说, 是一个良好平台的起步, 未来如何, 终究要自己探索, 只是谨记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美国求职记 篇3
在美国大学毕业后,我开始为自己的生活寻找着落,那就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我分析了自己的专长和就业市场的需要。花了几天时间做简历。与此同时,开始密切关注各种招聘信息,力图建立起一张自己的“就业网”。主要渠道是利用互联网和报纸以及一些朋友。在美国,网上的招聘信息相对来讲是比较可靠的。互联网上有上千个新闻群组,其中与就业求职有关的有不少。我经常浏览这些网站,搜寻上面的相关信息,并建立、发布自己的求职网页。通过人际关系顺利就业的比例也非常高。美国有句俗话:It is not whatyou know, but who youknow。(你所知道的不如你认识的人是谁更重要)。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去参加一些就业座谈会议、研习营等,也经常向一些大公司递交履历表,并参加专业团体或商业团体定期举办的各种活动。
然而,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收效并不大,虽然有几个雇主约我去面谈,可是基本上是谈过之后就杳无音信。其中有一次虽然获得了第二次面谈的机会,可是人事经理在第二次面谈时,提的问题越来越刁钻古怪,跟第一次的态度也大不相同。我觉得有一种被穷追猛打的感觉,觉得难以回答,结果可想而知。
一连两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一无所获。真没想到,在美国找工作竟然这么难!
当上洗碗工
思忖良久,最后决定还是先找份l临时工应急。第二天,我开始满街找餐馆、工地……在一家中餐馆门前,我徘徊犹豫了半小时,终于走了进去。餐馆店堂不算太大,但干净清爽,挂着中国字画,播着中国古曲。老板是一对华裔老夫妻。夫妻俩审视了我一番,又耳语了几句,便告知我晚上去试试。
我的工作是在厨房打杂,以洗碗为主。每个晚上干5个小时。虽然休息少了一点,但只在晚上干活,白天我还可以照样去找工作。这样,我就开始干起我在国内想都没有想过的洗碗工。
第一天工作结束后,老板夫妇给我30美元,并表示希望我第二天再来。终于拿到几天的吃饭钱了。一走出餐馆,我浑身疼痛,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在国内,我哪儿吃过这样的苦啊!开始的高兴变成了懊恼:干吗漂洋过海来找这份罪受?回到住处,躺在床上,越想越委屈,情不自禁泪流满脸。
我一边洗碗,一边继续找工作。为了能浏览每周招聘启事,我订了份当地的周末报纸,并买了台传真机。每周日收到新的报纸后,便使用2—3天时间过滤所有的启事。十几页的招聘启事真正能适合我的并不多。我将目标锁定在“行政管理”、“秘书”、“银行出纳”等工作。可奇怪的是,许多面试我的人表示我的简历很出色,可因为我要求的工作不高,却往往不敢用我。
困难重重
两个月后,家门口新建了商业银行支行,我便开始在心底盘算:要是能被录用在这家支行工作,真是太好不过了。我给这家银行发了份简历。约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对方人力资源部的一封非常礼貌的回绝信。大致内容是“感谢您关注商业银行。我们将保留您的简历6个月。其间如遇合适您的工作岗位,我们会及时和您联系的。”让人沉不住气的是,这家银行仍时不时在报上刊登招聘启事,只是我从来没有获得面试机会。于是我主动与人力资源部联系,甚至发信给对方追问“请教什么样的职位会适合我?”但每次都被礼貌地搪塞了事。当时心情真是跌倒了谷底,对商业银行失望之至。
尽管如此,因为银行业在美国很发达,大小银行不计其数。所以我决定继续在其它银行中寻觅机会。我认为如能在银行谋到一职,必将对我今后的职业生涯很有帮助。前后与七、八家银行联系,最终在5月初宾夕法尼亚州银行约我面谈,并通知要在单位吃一顿午餐。
面谈当天,共有四个人与我谈话,谈话的内容一是了解个人的经历,二是考查英语水平,三是看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应变能力。从谈话到吃饭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考查的过程,单位的人事主管和用人部门各有二人参加。午饭实际是一顿便餐,可别小看这顿便餐,比三堂会审还让人心悬,因为陪吃者都是老道的选才高手,看似吃吃喝喝、说说笑笑,但你稍不经意可能就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也可能被一个突如其来的问话搞得瞠目结舌。应聘者要不卑不亢,也不能过于自谦或张扬,有时还可向对方反问。对我而言,这顿饭吃得实在不轻松。所幸自我感觉良好,对加入这家银行信心百倍。然而好事多磨,三周过去了,对方仍然没有实质性的音信给我。我去电话询问,人力资源部的人满怀歉意地告诉我说,支行行长正住院动手术,面试的事被迫停止下来。她得看情形是不是让别人代行。于是,这家银行的面试结果也就此悬而未决。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像撒网捞鱼般地又投递出了不少求职信和简历。日常生活也就在这种寻觅、写求职信、投递/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待面试通知、面试、等待结果中循环着。心情也在忽明忽暗的情势下经历着上下起伏。
第一个电话通知我的是一家叫“纽约人寿保险公司”。该公司坐落在美丽的“前街”,实力雄厚,是非常理想的工作单位。面试时,对方是个非常有经验的管理者,但我因为准备不充分,没能提出任何让他产生兴趣的问题。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熟人的鼓励下,我给一家叫“ABEL”的职业中介公司发了封传真。很快,对方就有了回复,要我去面试。面谈前,我参加了他们的标准笔试和计算机输入考试,也没抱什么希望,没想一周后,对方倒给了我一个工作机会——数据输入,报酬8美元/小时。犹如鸡肋,我左右为难。这份工作我不喜欢,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回绝对方。考虑了一天后,我给中介去了个电话,询问了几个细节问题,然后说起我想寻找一个能长期发展的工作机会,希望她能提供更适合我的工作。很快,也就在当天下午,中介给我另一个电话留言——“蓝十字保险公司的某项工作(“蓝十字”是家实力非常雄厚的医疗保险公司)。可等我第二天去电话时,该职位已经给了别人。很快,中介又给了我另外一个面试机会——本地“女童子军协会”(该协会是全国性的非赢利组织,总统夫人劳拉是名誉主席)。这次我立即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并确定了和该协会面谈的时间。一切进行地非常顺利。
峰回路转
意外地,那个周末我又收到了一个电话留言——本地最大开发商VARTAN房地产分公司的总经理来电话希望很快和我面谈。一个月前,我曾给这家公司寄出过求职信,并已收到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一封礼貌的回绝信。为什么现在分公司总经理忽然给我来电话?带着疑问,我和总经理在电话里确定下周二面谈,因为我希望在女童子军协会给我回音前和这家公司面谈。事情进展到这样的地步,我感到兴奋,同时也担心可能会在多项选择中陷于为难之境。
与VARTAN的面谈非常顺利,快结束时,我按事前的战术方案,向对方抛出了一个信息,“在这里找工作真是奇怪,很长时间内我投了不少求职信,但很少有音讯。可突然间,我同时接到好几个面试通知。”言下之意是,如果他不及时回复的话,我可能接受其它工作。果然,他主动承诺会在两天内给我音讯。这是我听到的最有效率的回答。第三天(也就是周五),我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切似乎是天意。VARTAN公司离家仅1英里多路,报酬也远高于我以前所有应聘单位的报酬。如今我在VARTAN上班已一个月了,同事和上司对我都很好。回想这一段找工经历,真所谓,天道酬勤,一切努力原来都是值得的!
小白求职记 篇4
跨越,从求职开始
求职,从定位开始。你是技术达人,对技术狂热痴迷?还是交际高手,深得交际心法?如果是其中之一,恭喜你,求职于你,不足为虑,此文不读也罢!如果二者兼具,乃大神级别,小弟顶礼膜拜!倘若和我一样,乃小白也,此文可参考。
求职之前,有些人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技术不行,做不了研发,感觉前途一片迷茫……殊不知,在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研发只是一个环节,进不了研发部,可以进销售部,不想做销售,还可以做人力资源管理……总而言之,技术只是一个方面,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岗位。
当然,岗位的选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当时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在找工作前期,这是普遍问题,很多人都会有些迷茫。找完工作后再回想起来,觉得也没那么复杂。如果你善于表达(或者称之为忽悠,在销售领域,这可不算是贬义词),但技术不行,可以考虑做销售;如果技术一般,可以考虑做技术支持(售前或者售后);如果技术也很牛,则可根据兴趣(更喜欢跟人打交道还是机器打交道),选择销售或者研发。如果不善言辞,但技术很好,可以考虑研发;技术一般,可以考虑测试;技术不行,这个……也不要放弃,可以多投投简历,多参加几场招聘会,各种岗位都去试一下,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且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
求职前期,定位非常重要,关乎职业生涯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做研发,所以从始至终都是找的关于研发的岗位,这里只能探讨一下这方面的经验。经过自己的分析,我选择软件开发。经过很多次的笔试面试可知,从开始投简历到最终签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步:简历筛选(公司对你的整体了解);笔试(测基础);一面(测技术实力);二面(性格、综合素质考察);签约(一般不会再考察,但并不绝对)。这是很多公司的招聘流程。
关于简历。简历很重要,通不过简历筛选,后面免谈。简历内容,切记泛而不专,广而不精;简历投递,也最好不要一投到底,从始至终都是一份。毕竟每个公司的“基本国情”是不一样的,即其生产的产品不一样,针对的领域和要求也不一样,同样是软件开发,需求可能千差万别,所以一定要参考其招聘条件对简历略作修改,在其需求的范围内突出优势。有一点很重要:公司招人,不是招最牛的人,而是招最合适的人。作个不太贴切的比喻,找工作如谈恋爱,并不是所有人都去找校花某某某吧……其实找工作就是找对象,道理一样。总之,社会不需要全才,需要专业人才,简历要有针对性。
关于笔试。作为研发的第一道正是的大菜,笔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公司都非常重视,很多公司甚至是在一面、二面的时候,都会带着你的笔试试卷,随时参考。笔试其实不难,举个例子,我身边一个同学,笔霸也,到后来每比必过,深探究之,方得“秘诀”。当然,自己的真实实力肯定是最重要的,平时要注意积累。笔试之前,如何让准备呢?这里隆重的推荐一本书,程序员面试宝典。这本书深得比场精髓,面面俱到,值得一看。另外,各大公司的产品每年基本不变,需求也不大会变,所以笔试题目也年年雷同,知道此点,可以提前参考该公司历届的笔试题目,对有些公司特别是小公司,往往是很有用的,这叫提前做针对性准备。笔试之后呢?做总结,考场上没做出来,回来之后将其研究清楚,这是好习惯,可以不但提升自己。虽然各大公司题目不大一样,但知识是没有“国界”的。边找边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好(相对而言,但一般来讲,上半年来的公司比下半年好,但也有少数例外),竞争对少越来越少(很多人都会慢慢签约),自己越来越强,这一里一外,何愁笔试不过?何愁没有工作?总而言之,对于笔试,提前做针对性准备很重要,总结提高更加重要。
关于一面。一面一般考技术,基础知识+项目经验+实习经验(如果有的话),由于基础知识在笔试中考过,这里更偏向于项目和实习经验。由于本人实习经验匮乏,就不误人子弟了。关于项目经验,项目在于精而不在于多,面试这么多公司,自己也问过很多人,大家都是一个项目打遍天下。当然如果有很多项目经验的话,可以选择最合适的项目(与公司最对口);如果项目经验不多,就老老实实的把它研究清楚吧。
关于二面。一般考综合素质,性格测评。能进入此环节,表示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这个环节,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这种面试,读懂面试官的话,基本算是胜利。知道面试官考察你什么,然后针对性回答,诚实+自信+一定的应变能力,性格上没有太大问题的话,基本上问题不大。做研发的话,技术可以,为人诚恳,自信并保持谦逊,基本上是受欢迎的。
关于签约。这里要慎重考虑,毕竟毁约对自己和学校的声誉都是不利的。
走完这几步,表示你已经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对象”了,接下来就按照学校和公司要求将流程走完,找工作的历程基本上结束了。找工作是一种历程,是对我们全方位的考验,是步入社会的第一堂课,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以后的发展。作为过来人,在这里分享一点自己的经验。
不自信?大家都是如此,但完全没有必要。记住一点:找工作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公司看不上我,我还看不上它呢……不只是公司面试你,你也可以主动一点,问问面试官关于公司的情况,看是否真是自己的理想归属地。经验表明,能主动出击的应聘者,在面试的过程中往往占有优势。
饥不择食?不要忘记自己的底线,工作很多,一般只要认真去找,都会找到不错的公司的。匆忙签约,草率了事,往往会付出代价。当然,遇到特别想去的公司,也不要错过机会。
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个人观点,尽量去大公司。公司之所以能够做大,是有很多优秀的经验的,其管理经验、人才培养机制等各方面在同行业中应该是领先的。如何学习?向优秀的人学习,向优秀的企业学习。而小公司各方面都不太成熟,对于刚“出道”的我们来说,能进入一个成熟的企业平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对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薪资水平如何看待?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薪水越高当然越好,但平台往往更加重要。举个例子,在台球比赛中,什么最重要?当然不是进球。有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作球,而不是进球。为自己创造下一个进球的机会,说不定下次可以一杆全收。对于比赛,机会比进球更重要;对于工作,平台比薪资更重要,好的平台+汗水=源源不断的财富。
招聘会满目琳琅,何去何从?求职前期:尽可能去参加。不管自己是否真的想去,因为这个时期,我们最缺的不是工作,而是经验,积累经验是最重要的。求职中期:有选择性参加。这个时期,我们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经验比较丰富了,我们更缺工作。这个时候就要好好选择,尽量去自己想去的公司,争取找一份好工作。求职后期:精选后参加。这个时期,我们已经签约了,但想看看更好的公司,人往高处走嘛,可以理解。就可以比较性挑选,大家都懂,不再赘述。
孤军奋战?在这个时代,个人的力量太渺小。狼为何可怕?可怕的不是狼,而是狼性文化,即群狼作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始终铭记:信息共享,合作共赢!
这是我在求职过程的一点经验,希望给即将求职的你一点启发。求职经历,在我们的人生画卷中,浓墨重彩。既然逃脱不掉,何不开怀拥抱,珍惜并享受这一过程。
我的变装求职记(本站推荐) 篇5
本文所有内容均为作者亲身经历所改编,内容部分虚构,如有雷同,不甚荣幸!
大学四年的光阴转眼即逝,我怀揣着n份简历,随着茫茫人流,踏入了人才市场。没想到这一次简单的试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一.我是谁
我叫沈洋,是省城大学里的一个普通的毕业生。我的专业是生物医药,同学出来之后很多都去做了药品销售,我可不想步他们的后尘。我的目标是中医,营养这方面,因为
我对这一行非常有兴趣,大学期间还考取了营养师。我也是从小城市里过来的,妈妈走的早,家里就我爸和我。我上大学后爸爸重组了家庭,往回就对我很少顾问了,只是寄一些生活费。我的个性独立而且要强,想在大城市立足,然后成家立业。
二.面试入职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收到了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是做健康产业的,他们旗下有一些连锁的健康调理会馆。他们招聘健康顾问,中医理疗师这些职位,要求容貌较好,服务态度好,能吃苦耐劳。很幸运,我都符合,感谢老天给了我一副清秀的容貌,不过曾经我还为此苦恼,因为别人都拿我当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看待,班里的女生都要我叫“姐姐”,身为一个男子汉的我可谓异常的憋屈。第二天我正式入职了,前三个月都是试用期。在我印象里,对养生会所多多少少有些不干净的想法,也许是受那些小足疗馆的影响。不过,我很快就安心了,去了过后发现这家公司果然很正规,2000多平米的店面,位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每天工作8小时,两班倒,员工有保底工资加提成,五险一金。做的都是些大客户,会员卡都是过万元的。就这样,开始了我的职场生涯,也不知不觉的开始了我的变装生涯。
三.培训时的搭档
我们一批入职的一共有6人,五个女生和我一个男生。那五个女生有的是中医学院的毕业生,有的是跳槽的,但不管怎样她们都有这行儿的经验,而我却完全是半路出家,白纸一张。公司的制度也是非常严格,每个月的上钟时间前三名有奖金加成,最后一名将被炒鱿鱼,所有新人将从来的下个月开始计分,也就是说我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来练习,而新人的培训课就成了我的救命稻草。给我们培训的是一位姓张的女老师,不到三十岁,主要教我们一些项目的手法,教完之后我们六人就两两一对,相互练习。和我组队的是一位叫伊丹的女孩,比我大一岁半,以前是做美容的,没想到她会成为我后来最有默契的搭档。
四.被迫扮女生
在会所里,我们技术部有男,女两个办公室,男同事有三个,不过都是年纪比较大的老中医技师,在那里实在找不到共同语言,所以我一直呆在女办公室这边,这样培训就方便一些。我们上课是在会所的一间比较大的房间里,每次都会上一个学员做模特,一个做技师,轮流着练习。练习时模特必须脱去衣服,然后趴在按摩床上,这个时候往往是我最尴尬的时候,因为每次都会听到一句话:“小帅哥,麻烦回避一下!”,一节课我会进进出出好多次。一次做双人练习时,丹姐对我说:“老这样多麻烦啊!”“没办法啊,谁叫男女有别嘛!”我无赖的说。“哎,要是你是女生就好了……对了,你扮成女生吧,这样我们就不用麻烦了!”,丹姐灵机一动冒了一句。“切,怎么可能嘛!”我全当开玩笑了。没想到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们都怂恿着说:“可以的,你条件不错,可以扮的,别忘了,我们这里可有化妆高手哦!”。正在休息的张老师似乎也兴趣来了:“这是个好注意!伊丹,你是从美容院出来的,我正好想考考你的技术!”。“嗯,没问题,一定完成任务!”,丹姐自信的说到。张老师劝我说:“小帅哥,你就牺牲下呗,说不定一会儿你就变成小美女了!”。唉,高压之下,我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五.惊艳的化妆
不一会儿,我们一帮人就到了会所的美容室,这里是做面部护理的,里面精油,彩妆等工具样样俱全。几位女生已经开始做准备工作了,而我却忐忑不安,心理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不敢想象我一会儿会是什么样子。我身高一米七,皮肤白皙,平时喜欢运动,还曾今拿过校运动会三千米跑的亚军,身材匀称,小有一些肌肉,但相比较女生身材差别还是蛮大的(这也是我最担心的)。丹姐已经准备好了,拉我坐在梳妆台前,开始化妆了。首先她拿刀片刮去了我的小胡子,然后将眉毛修成柳叶状,打上粉底,贴上双眼皮贴和假睫毛,还打上了淡淡的眼影,最后涂上了粉色的唇膏……“ok,完成了!”,丹姐突然的一句话讲我惊醒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一言未发,因为我已经被自己的样子惊呆了。“天啊,这是我吗?”我怀疑着,镜子里完全是一个身着男装的短发美女……“伊丹,你的技术不错哦,以后可以给你们曾开面部的课程。”张老师夸道,“小帅哥,噢,不,小美女,把衣服换一下吧!”“不是吧,还要换衣服,不要啊!”我惊呼,“怎么不要啊,不然我这妆岂不白化了!”丹姐插道。没办法,谁叫“吃人嘴短”了,我只有豁出去了。
六.首次尝试女装
我跟着张老师来到了后勤部,那里是专门储存工作服的地方。“哟,这不是小洋吗,怎么变成小姑娘呢?”后勤部的姚姐惊奇道。“好了,别问那么多了,快找件合适的衣服给他!”张老师说。“嗯没问题”姚姐一头扎进了储依间。女技师的服装是一套粉色中袖旗袍,姚姐拿来一件大号的和一双布鞋,在张老师的帮助下,我换上了。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我又震惊了,这件衣服很好的掩盖了我的男性身体,宛如一位大家闺秀。“把这个也穿上吧!”,张老师递给了我一双黑色的丝袜,“你小腿上有毛哦,遮一下吧!”“可是这个是怎么穿的啊?”我手足无措的拿着丝袜,“来,我教你!”,没想道张老师直接从裙底脱下了她自己的肉色丝袜,“看好哦,首先卷起来,然后套在脚上,拉上来……”突然看到这急剧诱惑的姿势,我的内心已经喷血了,但我故作正定,使劲的控制住,生怕下体硬起来,闹出尴尬。我按着这个方法,穿上了丝袜,对着镜子一看,发现真的很神奇,我的腿部线条被黑丝修饰的如此美丽,我终于弄明白为什么女生都流行穿丝袜了。
七.心神不宁的练习
换好衣服后我回到了培训房间,没想到她们已经迫不及待想看看我的样子了。“哇,我们的美女回来了”“天啊,居然比我还好看,嫉妒死了”……大家的议论声连绵不断,这时候,丹姐走过来拉住我的手,“走吧,去练习吧”,说完她就开始脱衣服。伊丹是一个长相并不算出众的女生,但由于擅长美容技术,平时又很注意养生,所以气质很好,还是挺耐看的。不一会儿,她已经半身裸体出现在我面前,扑的一下爬到床上,“好了,开工吧!”目睹了全过程的我已经是欲火焚身了,下体再也控制不住的硬了起来,顶起了外面的旗袍,形成一个小帐篷。这一幕被坐在旁边的张老师看见了,她把我拉到一边,开始教导我:“怎么,有反应啦?要想像自己就是个女生!你以后男女客人都要做的,如果那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会闹笑话的,我们公司的形象往哪搁?”经过一顿训斥,我安定下来,开始了练习。我做的是“肩颈气血通”,开始上油,推督脉,提拉大板经……我的双手在丹姐的身上滑动着,接触着她那细嫩的肌肤……
八.爱上女装
下班后,我换回了男装,后勤部的姚姐要我先将衣服自己留着,脏了再拿去换。于是,我提着工作服回到了自己的出租屋。晚上,我躺在床上,心理始终回想着穿女装的那种感觉。我突然一阵兴奋,不由自主的拿出了那套工作服,再次将它套上,并穿上丝袜,我的下体被包裹着,对着镜子欣赏着,一种别样的欲望冲了上来,让我无法自拔。我不用再像白天那样控制了,趴在床上,一泻千里,然后不知不觉的昏睡过去了……我做了一整晚的梦,梦中的我变成了美少女战士,小丸子等等我小时候喜欢的动漫人物。我开始喜欢上这种感觉……
九.被炒鱿鱼的危险
“叮……叮……”清脆的手机铃声吵醒了我,“喂……”我无力的接道,“怎么还不来上班啊,今天闵总要来召开公司例会!”电话那头是王经理,比我大五岁的女性,当初就是她把我招进来的,以前也是我们学校毕业的,算是我老一辈的学姐吧(不知道是不是想照顾一下学弟才把我招进来),也是我的直属上司。“啊……喔……我马上就到”,我一看时间,天啊,都九点半了,会议要开始了!我迅速起床,才发现身上还穿着昨天的女装。我脱下旗袍,来不及脱丝袜就直接穿上男装外套奔向公司。结果我还是迟到了,未能赶上会议。会议结束后,闵总把我和王经理叫到了办公室。不用多说,肯定是一顿臭骂,还连累王经理也跟着挨批。“都是我的失误,所有责任都算我身上吧!”我实在过意不去的回了闵总一句。没想到闵总不但不理我,反而对王经理训道:“当时招聘时怎么跟你说的,不要这种没经验的小男生,没有顾客愿意让他们上钟!”。听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了,自信心受到强烈打击的我转身冲出了办公室,我知道自己铁定要被炒鱿鱼了,于是独自一个人离开了公司。
十.出现转机,新的希望
随后的几天时间我都在出租屋里宅着,这期间我思考了很多事情,我开始后悔自己的年少轻狂,这里不像学校,做什么事情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对于王经理,我更是万分的抱歉,不该把这个烂摊子留给她,于是我勇敢的拿起了手机,想跟她道歉。“喂,王姐,我……”“喂,小沈吗?怎么回事,这几天给你发短信打电话,你都不回?”“对不起哦,王姐,上次的事是我太冲动了,希望公司能给我一个机会……”“明天过来吧,公司对你有新的安排。”“嗯,好的,没问题!”放下手机,我长输一口气,感谢上帝的原谅,我没被炒鱿鱼。
十一.入驻前台
第二天一早,我精心装扮一番后回到了公司。和王姐寒暄一番后,她问我“你是不是真心想继续干下去?”,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我很肯定的回答了:“是的!”“那好,跟我过来。”她把我带到了前台接待的办公室。做前台接待的都是公司里最漂亮的女生,她们的办公室简直就像少女的闺房,墙上挂着她们各种各样的生活装,下面摆了一排高跟鞋,原来这里也是她们的换衣服的地方。“你好,沈洋,欢迎来我们这里实习!”一位员工接待我说,“我叫艾娜,是这里的负责人”。我顿时疑惑了:“实习?在这儿?什么情况呀?”“是这样的,闵总表示你必须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礼仪和心态,才能回到原来的岗位,所以我考虑过后决定把你放在这里实训一个月,月末考核过关,就可以回到原职。”艾娜向我介绍道,作为前台接待,必须有良好的仪态,因此每周都会有三次仪态的陪训,对我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这样啊,我一定完成任务!”面对新的挑战,我信心满满……
十二.女装工作
首批赴台读研大陆生的毕业求职记 篇6
2013年07月26日 13:22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何谦
台湾政治大学陆生廖龙波毕业前夕与同学合影。(崔楠/图)
台湾大学心理系陆生胡俊峰出书《台湾,你可以更赞!》被台湾多位“国情”顾问传阅,并得到马英九青睐和送上签名著作。(崔楠/图)
原标题:“台湾怎么会有清华?” 首批赴台陆生毕业之路
赴台陆生就像两岸教育交流的“试验品”,经历轮番政策波动和争论而命运起伏。“台湾试着接收我们,我们试着在小岛了解自己,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陆生回大陆找工作,被面试官问得不知如何作答;台大是指台北大学还是台湾大学呢?台湾怎么会有清华,山寨的吗?
“那么人心呢,彼此内心划限,互不了解的双方做好准备了吗?”叶家兴说,“陆生到台湾,两岸或许更该让彼此的边缘变为历史的核心。”
2013年4月,陆生任翰达刚到北京某招聘现场,就“单挑”十位面试官和撞上一系列始料未及的问题,例如:在台湾读大学和大陆有什么区别?怎么会选择台湾? 这位手持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硕士学位的男生,颇费番口舌解释,试图向面试官们“证明”自己的母校是台湾最好的大学。
另一位毕业自台大的女生,为了争取两家大陆招聘单位的面试,不得不在课业仍繁重的时期就开始“折腾”。其中一家的面试就进行了3次,她每次得从台湾飞回去大陆一趟。2012年11月内,她往返两岸飞了10次,“机票钱都得自己承担”。
而在这个月的同一周内,她完成了如下事情:五份在线考核,两、三轮面试和两场学校的期中考试。
被称作陆生元年的2011年,台湾高校首次开放面向大陆招生,928位和任翰达一样的陆生奔赴台湾求学。两年跨海“试水”后,却并非每个陆生都如任翰达早早去寻找“出路”——有人不得不决定延期毕业,有人纠结着筹备留学欧美的学术之旅,有人尚在毕业论文中挣扎,有人规划继续申读博士以留守台湾。
陆生中大部分选择今年毕业的硕士生,不仅和大陆的同龄人一样遭遇今年的就业“寒冬”,还面临台湾陆生政策歧视所导致的未卜命运。“(台湾学历)并不像大家预期的那般优越,也暂无明显劣势:我们的状况叫做一切待定。”回到大陆参加过数场面试的陆生方佩(化名)总结道。
“除了记忆和一纸文凭,还有什么是我们能带回去的?”另一位陆生“七七”则感慨,“这或许要交给时间的续集。”
这些“第一批吃螃蟹”的年轻人正尝试在不同选择之间探索出路,一面珍藏登“台”飞行的记忆,一面则触碰着“陆”的现实。
“一个都没解决”
“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敢声张”就是陆生面临的尴尬。第一代陆生就像经历试验的“小白鼠”。
在2013年6月中旬的台湾政治大学毕业典礼上,陆生胡月在拨穗仪式(台湾毕业生把学士帽的流苏从右边拨到左边)上竟摆了一道乌龙:还未开始自己便拨了过去,还好台湾同学帮他拨回来。
与此同时,位于新竹市的台湾交通大学陆联会在为即将离开台湾的陆生举办“送旧会”。在场的陆生詹洋洋因为陆联会会长一席惜别词,忍不住泪光闪烁。在此之前,“离别感”早就在台湾陆生群体里蔓延。在台北,陆生王钦曾策划发起过一场旨在帮助陆生就业的“2013第一届在台陆生就业人才交流会”。然而,事与愿违,陆生和招聘企业互动的结果是“供求不对应,一个都没解决”。
王钦最终发现,一般台湾本土公司只倾向招台湾学生,而台企在大陆的公司则倾向招大陆学生,在台留学陆生只得“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敢声张”,这也是他们所面临的尴尬。
即便回到阔别两年的家乡,作为唯一的台湾“海归”面临类似尴尬,还被家人质疑学历认证的未来价值,方佩却还是感到并不后悔。“都还在摸索,第一代就像经历试验的小白鼠。不经历就不会结果啊。”
时至今日,作为台湾针对大陆开放高等教育市场政策的产物,像她一般的陆生正在形成独特的群体:比陆客更长久,比交换生更深入,均有某种台湾情结,赴台的动机体验大过镀金。他们看到台湾所能给的最多是见识和视野。
2007年马英九参选“总统”时,“开放陆生就学”作为其重要的施政理念被提出。2010年4月,立法委初审陆生到台法案,8月包含《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在内的三份法案修正通过,正式打开对陆生的大门。2011年台湾公布招生简章,作为首批“先遣部队”的陆生们才开启跨海求学之旅。
因为在台湾交换期间留下的好印象,官晴孤注一掷申请为首届陆生;考虑到无需外语成绩,浙江人邓恺抱着“简单且试试看”的态度申请到台湾清华大学。微生物学背景的刘未晨则是在考研失利后偶然看到台湾招陆生,本就认同台湾的包容、多元的他,立马感觉“运气好,可赶上”。
曾学新闻的徐旭经过对比的深思熟虑“香港学制过短,台湾刚刚好”而选择后者。当然,也有个别陆生经过高考,绕过大陆的二、三本而选择台湾的私立大学。但其选择后者的“热血”其实更多来自这些名字和印象:几米、周杰伦、陈绮贞、三毛、李敖、席慕容和龙应台;《康熙来了》的八卦、民国范儿、单车环岛和小清新,以及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海角七号》背后的小岛想象。
不少陆生早有各种工作经历,却把到台念书当成间隔年式的“尝鲜”。这支队伍中不乏职场白领、海归人才,还包括若干在国内小有名气的讲师、时尚达人、专栏作者、媒体人和青年作家。毕业自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北京人贾士麟,选择台湾是为了感受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读台大国际企业研究所的孙雯雯甚至为了做陆生而辞去稳定的国企工作;陈诚留过美,考过司法考试,当过时尚杂志编辑,在富士康做过经营管理后,为了体验人文环境决定放下一切来到台湾。任翰达则认为成为“首届陆生”这个“开天辟地”的群体本身就比较吸引人。
他们更像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试验品”,经历轮番政策异动和制度性保障的争论而命运改变。“台湾试着接收我们,我们试着在小岛了解自己,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首届陆生方佩对南方周末说。
不同以往的交换生,长期在台学习和生活,两年至四年不等而最终获取学位的陆生,“不是短期过客,而是和台湾本地学生同窗共读的‘麻吉’(闽南语:朋友)”,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叶家兴始终关注陆生,在其观察中,这个试验型群体的意义甚至在于“捣毁两岸的‘墙’”。
“三限六不”
陆生参与台湾公共生活的经历,被叶家兴称为其在这个大学之外的“学堂”所修得的“公民学分”。就读于台湾中央大学的阿鹏(化名)即将毕业。
如今,现实变得令人沮丧,他和台湾女友将被迫暂时两岸分离。长达一年有余的爱情,曾令阿鹏决定尝试向多家台湾本地公司或驻台外企投过简历。然而,这些简历最终都因台湾针对陆生的“三限六不”政策(三限为“限校、限量及限域”,六不为“不加分、不影响招生名额、不提供奖助学金、不允许校外打工、不可考照、不可续留台湾就业”)而石沉大海。
这对情侣曾出现在一组恩爱照片中,令摄影师崔楠都艳羡,如今却面临凋零的危险。“越来越担心异地了。”必须先行返回大陆的阿鹏说。
“这就像是一场你早就知道结局的爱情。”由于陆生无法留在台湾工作的政策,方佩也和台湾男友和平分手,“大家都很理性,知道不可能确定进一步关系。”
方佩更清楚的是,这场“爱情”,除了悲伤的恋人,还有她和台湾“开始得很快很巧,结束却毫无悬念”的关系。
尽管很多陆生在初次到达台湾时,会对“低矮破旧的房屋,并不多么光鲜的建筑”产生失望,但仍在很短时间内爱上这座小岛。陆生官晴将其对台湾的感情描述为“初恋”,“就是一见钟情的怦然心动”。
北京男生在飞机上遇见的台北女人直接认其做干儿子;流落南部错过回程车的广东陆生,搭到免费便车;丢失的钱包、电脑总会被人直接送还。
来自青岛的陆生,没想到过年时独自留在学校时,却被台湾同学请至家中吃年夜饭。其家中同是山东人的长辈,离开家乡六十多年,再次面对年轻的老乡来客,念及乡音竟然隐约泛着泪光。
陆生们总是对这些感受台湾人温暖的细节津津乐道。除此,更让他们心生神往和冲动的则是与台湾公民意识的相遇。
很多陆生意外地发现,台北也会在“都市更新”过程中出现强拆事件。贾士麟直接去到现场旁观民众发起的反抗运动。持续关注一年后的他从打抱不平变为开始反思“这看似维护了个别受害者的权利,就都是正义的吗”、“抗争究竟是为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就读台大药学所的曾维康,在台湾清华大学学习资讯工程的邓恺,都曾参与到台湾青年反媒体垄断跨年活动的现场。这种前所未有的经历令邓恺直接从工科开始关注社会学,向自己发问“什么力量才能改变社会”。
北京人刘未晨则常常在做完实验后,下楼旁观台湾人为维护生态环境或公民权利呐喊,甚至是批评其“领导人”马英九的游行。陆生孟维(化名)在选战正酣时的台北街口,看见某政党党魁的宣传车旁边赫然是老者举着反对标语在静坐。孟维为老者安危担心时,才发现“在台湾这个包容的社会,立场完全对立的人也可和谐并存”。
因一封热帖声名鹊起的淡江大学陆生蔡博艺在其书中写过:大陆是家乡,台湾是学堂。这些陆生参与台湾公共生活的经历,被叶家兴称为其在这个大学之外的“学堂”所修得的“公民学分”。
佛光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陈忆芬在一份名为“我的恋爱学分:谈陆生与台生相恋”研究报告中指出,“跨海恋”很少能修成正果,两岸不远,远的是心理距离。交往过程中,最敏感的是政治,男女两方大概都会避谈政治。
方佩看到这则报告的时候,不禁调侃,“这何尝不是说陆生们和台湾这段短暂而美丽的邂逅呢?” 撕裂
初来乍到的陆生们一度接到台湾人如下的发问:“大陆的厕所是不是没门?”“你们都只穿蓝和黑的服装吗?”
热火朝天的毕业季,陈诚还记得在陆生聚会上大家传讲的著名段子。
回大陆找工作的师妹,被面试官问得不知如何作答;台大是指台北大学还是台湾大学呢?
而方佩面对的问题更令其窘迫:请解释台湾的大学哪些比较好。
当方佩说到台湾清华大学,招聘官的反应是,台湾怎么会有清华,山寨的吗?
顺利找到工作的陆生朱昀则发现:“在厦门,台大名气还是挺大的,很多人都知道。但其他学校就不行。比如国立清华大学,也是很好的学校,但是在大陆,即使是厦门,也没多少公司会知道台湾也有一个清华大学。台湾学校在大陆的认可度确实是一个问题”。然而,在方佩看来,这却不只是台校认可度的问题。她很容易回想到过去两年间在台湾亲历的种种“殊途同归”,“这背后分明是两岸的共性,对彼此都缺乏了解”。
初来乍到的陆生们一度接到台湾人如下的发问,“大陆的厕所是不是没门?”“你们会不会飞弹打我们?”“你们都只穿蓝和黑的服装吗?”
陆生许慧慧(化名)曾经参加的某个活动现场,台湾观众可包容很多异见,还维护少数族群的权利,却在陆生起立讲话时嘘声不断,令其惊诧。“其实陆生算是少数族群啊。”
贾士麟会看到健保、奖学金等事项都被纳入“意识形态对立之下的产物”,“这个不够理性”。“在台湾,个人对个人都很好,一旦涉及群体对群体,就疯了。”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的博士王钦说。
藏在现实背后“撕裂”的一面,还表现在公共话语空间。陆生们均可登录脸谱网和人人网时,才发现“结果脸谱网的版面全是台湾人讲吃喝玩乐,真正精神食粮的内容还是得在人人网看”。叶家兴组织团队采访了近百名陆生,写成《陆生元年》一书,采集的故事中不乏如余泽霖、陈轩等“冒尖”的陆生在网络上论及公共话题,引发台湾“乡民”(即网民)针对“大陆人”的攻击。那种情况,“看大陆人什么都是阴谋论。”陈轩说。
就在不少台湾人还不知道存在陆生这个群体时,另一些台湾人正在竭力敞开心扉和陆生对话。
蔡尚谦,作为台湾大学台陆学生交流会学术部部长,认为“每个大陆学生,都是一面镜子”。其记录下多位陆生的故事,并尝试撰文呼吁台湾人“陆生来台是个难得机遇,让我们有机会接触他们的思想,从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优越与不足”。
隐形壁垒
“那么人心呢,彼此内心划限,互不了解的双方做好准备了吗?”
北京人邱辰或许算是台湾交通大学最为著名的陆生。
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一手建立了台湾交通大学陆联会,并将其发展为目前台湾高校中数一数二的陆生自治社团。刚刚毕业的他,准备回家再找工作。回首开启为陆生维权之旅的起始,那还是初到台湾的时候。他还能清楚记得陆生遇到的明显的不公正待遇,比如被分配住很偏的宿舍,原先学校保证学习优秀的学生就可以拿到奖学金,而这时却有了名额限制,管理学院7个陆生,学校明确说只有1个奖学金名额。形成对比的是,隔壁的台湾清华大学,所有陆生都有奖学金。
邱辰开始收集陆生的意见,并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要求和校长会谈。学校很快批准了这一申请。面谈时,大部分陆生都到场参加了。会谈进行得很顺利,结束后,校长很快将会议记录中涉及相关部门的内容用电子函发到各个单位,各单位的解决方案也随后被公示上网。效率高得让人吃惊。
“在大陆的单一价值体系下,所有人都在阻挠你,说你应该为自己着想,这样才是对的。但是在台湾,你做一些为大家争取权益的事情,台湾人会觉得这样很好,会鼓励你。”邱辰说。
这些“战斗”经历对他影响至今,并使其对未来充满期许。邱辰明确表示未来希望留在台湾工作,即便现在的政策还不可能。台湾政治大学修读劳工法的陆生潘发銮,对未来的规划本为留台湾读博,但发现“制度保障并不好,不能工读,不能研究助理,经济来源都得靠家里,就不想读了”。每年学费和住宿费13000元人民币,生活费若含往返机票则需4万的开销让其决定“就去德国或回大陆继续读”。
辅仁大学的陆生林楠则自有策略,若现行状况不可留下,何不继续在台攻读博士,“曲线式救国”静待,“或许某日政策就松动了”。
时值台湾开放招陆生第三年,针对“陆生赴台”政策“松绑”的呼声日渐高涨。
“陆生赴台”政策刚出台的2011年,1569名大陆学生申请报名台湾高校,录取的1017名本科生和248名硕士博士生中,实际注册的人数却分别只有724和204名。最终赴台读书的陆生,还不及招生计划的一半。
即便是今年,陆生赴台就读研究所硕士班核定名额共891名,最后录取528名,缺额率约三成二,博士班核定名额227名,最后录取103名,缺额率近五成四。招生状况略有好转但仍没有大起色,这令不少学者和高校界人士相信,“陆生法案”之“三限六不”的捆绑是导致这一切的成因。
陆生们的未来仍然维系在相关政策和制度性保障的框架内。然而,即便解决了制度和政策桎梏,“陆生赴台就真的无壁垒了吗?”
叶家兴认为台湾招收陆生的真正动力应该是“打开高墙和孤岛,思考下代的舞台如何搭建”,而“台湾社会对待陆生的态度关乎其能从台湾带什么风景回大陆”。台湾学者朱学恒也发出疑问,对于陆生,除了怕台湾自己吸引力不够之外,有什么好怕的呢?
陆生曹子南(化名)还有另外的担心。参加其所在某私立大学大量招收陆生工作的他,发现台校招生过程仍存在不公平的部分,比如本地台湾学生申诉招生不公平的管道很完善,针对陆生的相关规定却仅一句话。众所周知,世新大学等学校只能供给学生首年住宿,剩下的时间需自行在校外租房解决。某大学的台湾学生还向校方发出质疑,是否为了留宿舍给陆生而导致本地学生住宿短缺。
这令曹子南想得更远,未来台湾高校招收陆生的数量只会继续增加,“那么这些学校是否至少在硬件上做好充分准备迎接陆生呢?” “那么人心呢,彼此内心划限,互不了解的双方做好准备了吗?”背景为精算专业的叶家兴,始终关注为人服务的精算背后人的故事。“陆生到台湾,两岸或许更该让彼此的边缘变为历史的核心。”
土地爷求职记 篇7
刁昆同志2000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天津市东丽区地产开发公司工作, 现任天津市东丽区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职务。多年来, 他兢兢业业, 尽心尽责, 工作中勇挑重担, 思路开阔, 善于学习, 勤于思考, 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业务, 以高涨的工作热情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他的努力也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赞誉, 并于2005年至2012年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获得建党90周年区级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勤奋学习增强素质, 开拓进取勇攀高峰
多年来, 刁昆同志始终把学习作为做好工作的首要条件,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孜孜不倦, 在政治理论学习上, 他坚持不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制定的党的发展方向、路线和政策, 积极参加党课教育和专项教育, 联系实际撰写心得体会, 不仅丰富了他的理论政策功底, 也进一步夯实了他淡泊名利、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思想根基。在业务学习上, 他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规划、土地政策法规, 公文写作及技术专项应用软件学习。工作时间, 坚持岗位练兵、虚心向行家求教。下班后, 坚持自学, 先后取得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开发整理技术等多项技术证书, 并发表了《东丽区地籍管理现状》论文。
爱岗敬业力求卓越, 本职岗位屡创佳绩
土地整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 刁昆同志能把掌握的理论业务知识合理运用到工作中, 他参与了2004年全市总体规划修编, 第二次全国土地详查, 空港、空客、一重、宝能等一系列国家级、市级、区级重大项目的土地整理工作。他工作思路开阔, 勇于创新、富有改革意识和开拓精神, 全面掌握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分析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总结工作经验, 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让领导全面准确掌握工作的实际情况, 为解决问题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清正廉洁做表率, 奉公守法当模范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 刁昆同志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节制欲望, 宽以待人, 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表率作用。他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为土地整理工作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严格遵守党的各项规章制度, 时刻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克服工作中急躁情绪, 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 树立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自己做起, 从一切能做到的事情做起, 树立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
俞大手的幸福求职记 篇8
认识俞大手是因为我的一次搬家经历。
2002年春天,单位的一次人事变动之后,我从原来衣食无忧的科员变成了一个下属企业的职工,这变化几乎让我崩溃,时值三十,事业未立,反而先遭此劫,换了谁,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但大形势如此,任谁也改变不了。
住的是单位的宿舍,有领导找我谈话,要我务必在5月前搬出来,有新人报到。
4月底,我开始搬家。打电话找搬家公司,来了几个人,其中就有俞大手。
他有一点特别,就是一只手正常,而另一只手要比那只正常的大三分之一还多。
他们快乐地喊他大手。他微笑,笑容里有很多宽容的成份。他的动作明显生涩,几个工人明显把他当做异类,不断喝斥他这里不对,那里不对,明显不满。
他告诉我,他刚刚过来这个搬家公司。我好奇,问他以前在哪里工作。没想到他沉吟半天,说出一个公司来,那是市里比较有名气的一家公司,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再问他,他却不再说,笑着告诉我:“那都是以往的事情了,不想再提。”
我鄙薄,想想,他最多在那里是一个保安罢了,人都长有轻视的眼睛,我自然也不例外。
搬家过程中,几个工人调笑他:“大手,听说你以前收入不少啊,怎么甘心跑到这里当一个搬家工人?”
他憨厚一笑不说什么。有工人告诉我,他以前在那个单位里面,还是中层管理。听说一个月可以拿到三四千元,在我们这个小城市里面,三四千元的收入,可不算低了。只是干了两个多月,自己辞职跑到这里干了搬家工人。
经历更是奇怪。他们跑前跑后搬家,我无事可干,上来一两个人,趁大手不在,我就打听他的事情。工人们知道的也就那么多,再问,也问不出来什么,只带着轻视的眼神与看不起的语气说:“再高的收入怎么样,还不一样当我们搬家工人?”
他一定有故事。
B
我东西多,搬家公司的车里车外都塞满,再坐不下人,好在他们都带有自行车,去新家的路上,我没有打车,反而选择了俞大手的自行车。路上,好奇心再一次涌出来,问他:“怎么好好的公司不做跑这里来干这个?”
他一边努力骑车,一边说:“咱干不了那个,哪里能占着那个位置呢。”
边走边聊,我知道了他的一些事情。他高中毕业没上大学,在城里打工,一开始在一家饭店里面打零工,是后来的一次际遇改变了他人生里的那两三个月。
那天,他收拾完东西坐在饭店里面,忽然听到外面有吵闹声,出去看时,是三个当地的小痞子围着一个中年男人,男人的脸上流着血,估计是被打的,手里死死地护着自己的包。当时的他,想也没想就冲上去,用那只比一般人大好多的手打散了那三个人。
他没想到,那个中年男人就是公司的副总。为了感恩,他把俞大手安排进了自己的公司。
关于他从那家公司出来的经历,似乎触及到他的一些伤心往事,他似乎不想去谈。只对我说:“我也是普通人,我也想有那么高的收入,这样的话,我的儿子就能上好的学校,老婆就能穿更漂亮的衣服,可是,咱做人要讲良心的,我在那个位置上,别人会怎么看我?”
副总是一个知恩必报的人,在俞大手交了辞职信之后,他挽留过,甚至想过给他谋一个清闲的职位,但是都被他拒绝了,他说不喜欢自己活在别人的恩惠里。
但是这次工作经历,让俞大手觉得有一份体面的职业是多么重要。那几个月里,他回老家,身边都是朋友羡慕的眼神。再回来之后,他觉得自己不能沉沦下去了,开始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为此,他还特意去电脑班学了半年的电脑,但是事实却远远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他还说,自己没什么其他特殊的才能,惟有这只左手,力气要比一般人大些。
他还告诉我他的趣事,一次遇到商家促销活动,买一赠一,买一只电饭锅可以随意抓一把零钱。商家算计好了的,一个电饭锅加了普通人一把零钱的利儿。结果他把左手伸出来,当场就把那个促销员吓了一跳,无奈地说:“那你抓吧。”
那次,几乎所有一边看的顾客都大笑,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俞大手只用右手抓了一把,他告诉我:“咱不能坏了规矩,人家也不容易。”
我这才理解,他为什么要从那么好的位置上退下来。他说,这个社会这个人群,总是要有一定规则,不是把一个人放到哪个位置他就能干哪个位置,而是把你放到哪个位置,你如果能做好的话,就一定去做,做不好的话,也不要勉强自己。老天爷虽然也有闭闭眼睛的时候,但是大部分时候是睁着眼睛的。
他的话突然让我觉得有点儿希望了,没想到,我数天的颓废,竟然被他拨云见日。
到了新家,他们忙上忙下。所有东西都搬上去,我留下了俞大手的电话和名字,我才知道他的真名叫俞正则。
我给分管我的主任打电话,说我下周一就去新单位报到,我的声音积极,自然。他兴致也挺好的,说给我安排了一个比较清闲而且适合我的职位,要我放下顾虑,不要想那么多,轻装上任。
C
原以为人海茫茫,就这样错过了,俞大手不过是带给我一时好心情的一个小人物。但是没想到却会再一次遇见。
新单位的工作很清闲,我干脆又在一家网站找了一份兼职来做。每个星期五去签一次到,开一次例会,剩下的时间就是在家里面做做他们的版面版主什么的。待遇不是太高,一个月五百元钱,手下还有两个人,分别负责两个版面,是那种连到也不用去签的兼职。自然,待遇也低到了每月三百。
网站的流量做得好,公司奖励两日游。向来,我和那两个手下都是在QQ上联系的,趁了这个机会见见面也不错。我们约在了公司之外的大厅里见面,坐在那里等时,忽然就看到了微笑着向我走来的俞大手。
像是做梦一样。可现实中,他就走到我面前了,亦是同样的惊讶:“是你?”
原来他也还认得我。
互道了身份之后,俞大手变得很健谈。他说起自己在另一个地方的求职经历,本来他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没想到他的简历递上去之后,却没有一个考官看好。俞大手在外面等得急,不等别人喊他名字,就冲了进去。
“有时候,适合你的机会跟本不会找到你,你要拼命去找它。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可能只有一次,但大多数馅饼都是自己做出来的。”俞大手说得坚决,好像是理想,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他闯进去之后,看着二十多个人的眼睛都看向他自己,一下子就蒙了。
但是他还是理清了自己的思路,诚恳地说,自己学了半年电脑,十分想得到这份工作。
没想到其中一个主考官却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问他,一间房子里有三个灯泡,门外有三个开关分别控制这三个灯泡,门外面的人看不到屋里面
的灯是不是亮。问只能进一次门,分别知道哪个开关控制哪个灯泡。
俞大手告诉我,当时他就乐了。这题是不太简单,算得上一个脑筋急转弯,不过他在网上看过这道题目,他当时就说:“这题我在电脑上看过,不算,再出一个。”
就是这样诚实的回答,让他赢得了一次宝贵的机会。而最终让考官决定让他做那份工作,是因为那工作本是对技术的要求不算太高。每个月八百元钱,虽然待遇不是很高,但是俞大手告诉我,起码他能做得下来,不致于吃力,不致于看别人的眼色,不致于再担惊受怕地欠别人的人情。
旅游路上,我一直在想他没说完的那个问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但实在不好意思问他。
没想到他却看出了我的心思:“马管理,你是不是还在想刚才那个问题?”
我不好意思地点头。他爽快地笑:“看起来人人都是会虚荣的啊,想知道你就问嘛。”不过还没等我问,他便将答案告诉了我。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先打开第一个开关,亮一会儿关掉,再打开第二个开关进去。用手摸那两个不亮的灯泡就行了,热的是第一个开关,亮的是第二个开关,凉的是第三个开关。很简单的方法。说完,他还低头沉吟:“这件事让我有启发,我觉得生活里有些事情我们只将它们归到了他们应该有的功能里面,循规蹈矩。就像开关与灯,有些人只想到了开关打开了灯会亮,但是就没想到开关打开了灯会发热。”
我也没想到。
D
自此以后,与他在QQ上聊得更多。他打字不太快,有时我比较急促,催他,他总是发过来一个极不好意思的表情,再附上一句话:“我的一只手比较大,打起字来不太方便,你知道的啊。”
于是我就觉得不好意思,倒是我的不是了。他活得很真实,此后,断断续续地他找了好几份工作。他对我说,人要活得真实一点儿,不亏别人的心,也亏不了自己的心。而每一次求职,他都以实待人,连简历也写得明明白白,不夸大一点儿。
他告诉我,如果别人能用了他,哪么他就有种踏实的幸福。但是,大部分时候,他的简历是不被别人看好的,那个时候,他也有沮丧。
城市本来就小,那段时期,几乎大小公司都知道俞大手的求职经历,也知道他并不太高明的电脑技术和很诚实的求职申请。闲聊时,有人拿他当乐子,有人则很严肃地提起他,当然,还有人不屑一顾——但对于他的人品,没有一个人有非议。
秋天,我出差一个月,忙里忙外的,回来时,俞大手竟然成了名人。
他在公交车上当众喝斥一个小偷,但没想到,车里竟然有三个他的同伙,四个人对付他一个人。车里的他展不开手脚,打斗中,没有一个人出来帮忙,后来其中的一个,拿了一把匕首刺他,他就用那只大手挡了一下。
在医院里面,他笑着说:“亏得这只大手了,别看平时玩电脑打字时嫌它不方便,关键时刻,还是起了作用呢。”说这话时,他举起那只缠满了绷带的大手给我看。
看俞大手的时候,恰巧又有记者来采访。俞大手拒绝接受采访,问他原因,他说:“我不喜欢这样,他们让我想起了我在车上被人围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上来帮我一下。”
他的直来直去,让市报的两名记者很尴尬。他们走后,半天,他像是回过味来,用另一只手拉着我的手:“我是不是太老实了?”
【土地爷求职记】推荐阅读:
记优秀毕业生——土地贫瘠,更需用心耕耘05-1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届生求职信10-10
土地测绘与土地开发10-12
加强土地执法 转变土地监察方式07-28
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相关问题浅谈07-22
土地确权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讲义10-22
关于办理土地利用及土地使用证的申请07-02
土地整理07-16
土地督察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