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置换 化解钢铁行业危机

2024-10-19

产能置换 化解钢铁行业危机(通用5篇)

产能置换 化解钢铁行业危机 篇1

产能置换 化解钢铁行业危机

现今,我国钢铁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一是由于产能膨胀,供大于求;二是由于欧美经济危机导致钢材需求量萎缩。产能过剩一直困扰并束缚着钢铁行业的发展,此问题亟待解决。亿矿网认为,若要控制产能,采用产能置换的方法为一剂良药。钢铁行业产能急剧膨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能就呈现出急剧膨胀的态势,期间虽有钢材价格下跌,钢企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仍未能改变钢铁领域投资的强进势头。有数据显示,最初我国钢铁产能大约为1亿多吨,截止到2012年末,就已扩大到10亿吨,今年比去年有增无减,据前五个月累计数据显示,全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多达1679亿元。

为了解决产能过剩,主管部门做出了很多努力,然而收效甚微,产能反而越控越多。且不论这么多的钢材产量在中国是否需要,单单这些产能在中国产出就该遏制。

实践表明,源头限制产能的做法已起不到有效作用,另谋它招或能寻到曙光。产能置换 化解危机

行政审批、限令淘汰等手段是遏制钢铁产能中常用措施,然而这种围堵的方法成效并不大。之所以限制无果,最大的原因在于兴办钢铁企业既可以满足当地消费需求,又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税收,实现更多就业,这是政府职责所在,如若一味的关停,只能引发财政与社会问题,这让人难以承受。

既然从源头限制的可行性差,那么何不寻找一个既能维护全局利益,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利益发展的方法呢,从尽头疏导,进行产业置换或是一两全其美的办法。

产业置换,具体来说就是将一个地区的部分钢铁产能转换成其它产能,将一个地区的部分钢铁企业转换成其它产品企业,而不是简单的关停了之。另外,产能置换不仅遏制产能膨胀,而且不会导致企业倒闭、职工下岗、财政税收下降的负面情况,由此看来,产能置换才能真正化解钢铁行业危机。

产能置换 化解钢铁行业危机 篇2

赵辰昕表示, 《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提出, 着眼于推动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综合应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 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 标本兼治, 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 建立市场化调节产能的长效机制, 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脱困升级、提质增效。 明确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 从2016年开始, 用5年时间, 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 实现行业兼并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产能利用率趋于合理, 产品质量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企业经济效益好转, 市场预期明显向好。

《意见 》 提出4 方面任务, 包括: 严禁新增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法监管;推动行业升级。 为保障各项任务落实, 《意见》 提出了加强奖补支持、完善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做好职工安置、盘活土地资源等5个方面的配套政策。

赵辰昕指出, 《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 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 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因地制宜、分类处置, 将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相结合, 实现煤炭行业扭亏脱困升级和健康发展。 明确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 从2016年开始, 用3年至5年时间, 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 意见 》 提出9 方面任务, 即: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加快淘汰落后和其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推进企业改革重组;促进行业调整转型;严格治理不安全生产;严格控制超能力生产;严格治理违法违规建设;严格限制劣质煤使用。

“ 下一步, 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细化具体政策措施, 抓好相关工作落实, 努力打赢化解过剩产能这场硬仗。 ”赵辰昕说。

产能置换 化解钢铁行业危机 篇3

关键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结构升级一、我国钢铁行业当前发展现状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结构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钢铁行业的发展成熟度和先进程度直接关系着我国地方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速率和经济质量。我国钢铁行业在2015年的产量同2014年相比,同比增长了8.54%,这是继1996年之后,我国连续十八年成为了世界钢产量第一的国家,总体钢铁产量占据了去年全球钢铁产量的50%左右。

(一)钢铁行业总体产能持续增长和扩张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表现出来的发展态势是持续扩张和产量逐渐增多的态势。自1996年我国总体钢铁产量超过一亿吨成为世界钢铁产量第一国之后,发展至今,我国始终是世界钢铁总产量第一的国家,而2015年的钢铁总产量已经比1996年的钢铁总产量翻了六倍之多[1]。

(二)钢铁市场总体需求有限且需求环境不佳

当前全球中的很多发达国家都进入了后发展时期,即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变缓,且产业结构也更加倾向于高新科技行业转变。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总体市场对钢铁的需求是持续递减的,这样存在一定限制的钢铁需求同持续递增的钢铁产能对比起来是非常不均衡的。

(三) 钢铁行业生产企业净效益不高

据中国钢铁行业协会的官网数据中显示,我国钢铁行业在2015年的钢铁总产量尽管比2014年多,但是总净收益较2014年相比却降低了2.11个百分点。这样的发展态势表现出我国钢铁生产企业的总体净效益水平持续走低,不利于实现钢铁行业的持续化发展[2]。

(四)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环境任务繁重

我国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发展标准下,对地方钢铁产业的发展限制更多,这在很多大程度上起到了限制地方钢铁产能扩大的作用。然而在多项环境标准的影响下,钢铁企业在既定标准下生产出的钢铁产能考虑的环境因素更多,企业面临的环境任务较为繁重。

二、我国钢铁行业在化解产能过剩和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趋势为快速增长型向稳定发展型过渡,表现出来的状态便是经济发展比率逐渐下降,经济总体的发展脚步趋向变缓。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作为重要的产业经济支柱,钢铁产业发展的各种问题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3]。

(一)压减钢铁总体产量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消极影响大

从地方经济水平来看,如果过度压减地方区域的钢铁行业总体产能,会给地方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消极影响,使钢铁市场会直接发生不同程度的投资损失。由于钢铁行业的总产量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因此会出现一旦钢铁产能有所缩减的话,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反应,使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比如焦炉煤气、煤焦油以及精细化工等类型的企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出现对下游产业的总体钢铁供应量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从而造成企业的工业产值和总体经济效益都受到影响。

(二)钢铁企业面临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

由于我国钢铁产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大,且还存在资源浪费严重、生产过程环节复杂导致对环境的威胁程度过高的弊端。伴随国际大力倡导各个国家实行“低碳化”的发展模式,我国对于钢铁行业的发展也出了很多生态角度的要求,比如节能减排、绿色除尘等。在这些硬性要求标准下,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较重,在自身产业结构单一和滞后的发展任务下,外界环境治理的压力让钢铁行业的发展如履薄冰。因此目前我国很多钢铁生产企业都处于生存较为艰难的状态。

(三)过度压缩钢铁产能对金融资产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伴随我国新的金融资产政策出台,对钢铁行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绿色金融发展标准下,金融市场更加倾向于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不论是自身的发展模式、技术支持还是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都处于标准和良好的状态。在这样的发展形式下,第三产业的发展会促进金融市场实现绿色和健康发展,以此来带动整体市场经济在高科技技术的带动下实现高效化发展。

然而针对钢铁行业而言,本身由于处于重工业的发展领域,不论是对生态环境的威胁还是对在整体技术含量上面都较为薄弱,无法在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中占据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在原本就产量限制的状态下再度压减钢铁产能总量,会造成钢铁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资产总值持续下降,非常不利于保持钢铁企业自身的资产安全[4]。

(四)钢铁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且企业重组进程过慢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表现出来的产业集中程度较低,规模化和集群化的钢铁产业链条还不是非常完善。并且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中还有很多处于“负经营”状态的钢铁企业,使本身集约化程度较低的钢铁市场的发展步伐更为缓慢,从而也导致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进程滞后,无法跟上钢铁市场的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钢铁企业打着重组的旗号而不进行实质性的重组和联合,仍然处于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和独立发展的状态之中,这样的发展形态很难保障我国钢铁实现充分的资源整合,也无法真正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导致市场资源过度浪费,拉低了整体钢铁行业的成长速度。

三、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钢铁大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成熟度和先进程度会直接关系到我国地方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速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此,科学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以此来推动钢铁产业实现优质化结构升级是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重要发展战略。

(一)国家应出台关于支持和鼓励化解钢铁行业产能的政策

为了实现正确引导我国钢铁企业走上科学规划钢铁产能和产能分配的道路,政府要发挥领导性的宏观调控作用,出台相应的钢铁产能有效分配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以此来加快化解钢铁行业总体产能过剩的脚步。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适当范围内的增加财政补贴或者税收减免的政策,对钢铁产能分配效益好且产能调节效果明显的钢铁企业给予合适金额的财政补贴或者奖励补偿,以此来提升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现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我国对于京津唐地区的钢铁产业便出台了相关的产能调整优惠政策,以此来推动京津唐地区钢铁产能的调整力度,加快京津塘地区钢铁行业和钢铁市场规范性发展的脚步。

(二)加大对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力度来提升产业的集中度

钢铁行业作为一种集中性和辐散性并存的行业,其不仅需要钢铁产业保证自身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也要保障钢铁产业对其他行业生产的辐散性,以此来保证整体产业链条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为了提升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总体的集约性,需要利用合理的钢铁企业重组的方式,来促进各个钢铁之间的合作性和优质性,淘汰低下、资源消耗过大且产能不均衡的钢铁企业,在优胜劣汰的背景中加快钢铁企业重组进度,为本身实力雄厚的钢铁企业添砖加瓦,为发展潜力巨大的钢铁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保障钢铁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与此同时,在企业重组的推动下,大大推动了钢铁行业整体的合作程度,加快了钢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此来实现我国钢铁行业的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

(三)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来提升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水平

产能置换 化解钢铁行业危机 篇4

(第0066号)

◎标题:关于利用市场化机制解决钢铁产能过剩问题的提案

◎提案者:民革中央

◎回答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去年国务院提出5年内压缩8000万吨钢铁产能,其中6000万吨的压缩任务落在钢铁第一大省河北。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首要难题是,谁去谁留的行业门槛问题;其次是花费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投入,一旦停产这些设备的补贴问题,以及企业负债偿还问题;最后还有压缩产能之后,带来的失业人员安置问题等。

此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河北省唐山市调查时发现,由于存在以上种种问题,一些钢铁企业将化解产能障碍的“皮球”踢给政府。

对此,民革中央建议,解决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建立公平透明的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手段激活竞争,实现产业升级。其核心内容是,减少政府干预,建立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建立过剩产业退出补偿和救济机制,降低企业退出成本。

提案特别提到,由中央政府统筹建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或类似的专项基金,分担企业退出过程中的社会安全成本。

国家发改委在答复中指出,发改委、工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案提出的有关建议已在《总体方案》中采纳和吸收。

其中,发改委同意提案中有关“减少政府干预,建立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的建议,指出在起草《总体方案》时,明确提出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市场公平竞争长效机制。

然而,对于“由中央政府统筹建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或专项基金,由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承担过剩或淘汰企业的退出成本”的建议,发改委认为,不符合市场竞争的风险自负原则,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反而易对遏制产能过剩造成不利影响。

产能置换 化解钢铁行业危机 篇5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摘要

钢铁工业作为一个生产周期长的行业,其投入产出间的时滞较长,极易引发产能过剩。我国钢铁工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既与工业本身的技术经济特征有关,也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有关,还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有关。要解决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就必须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加强产业政策执行力,细化政策的针对性。本文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以及进退出壁垒等三方面原因来深入探讨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形成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途径。

关键字:产能过剩;形成原因;解决途径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低是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两大顽疾,两者通常同时出现,产能的无序扩张以及地方政府对小型企业的袒护在降低行业集中度的同时也加剧了产能过剩行业的压力。长期以来,钢铁行业是国家重点调控的产能过剩行业,产业集中度非常低。2012 年 1—11 月,我国钢铁市场规模前 4 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总市场份额的比重仅仅为 27.3%,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属于典型的原子型,即竞争型的市场结构。由于市场行为要受到市场结构的制约,这种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放大了投资需求,加大了投资波动的幅度,使得资源投入高度分散化,产业达不到规模经济,从而影响了行业盈利水平的提高。行业内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容易进一步加剧企业的过度投资和行业的产能过剩,从而严重影响行业发展的竞争力,增加产业宏观调控和协调发展的难度。面对目前我国产能全局性过剩的盾,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改善市场结构迫在眉睫。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鉴于目前对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研究及国家的企业重组与淘汰落

后产能问题的研究较为不足,及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或者是国外的经验理论研究不适合我国国内具体国情等,而通过本论文进行严谨详细的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比较研究,以便能为当前的政策制定者和相关领域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些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研究。

2、深入探讨我国钢铁工业的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问题,及所采取的企业重组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3、对当前政策有效性的定性分析与比较评价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措施。

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国际国内背景原因和形成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现实情况所遇到的问题,对国家所采取的企业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措施,促进行业能够健康稳定成长,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同时,这些相应的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研究也会对产业政策评价的理论研究方面能有一定的比较参考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本论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定量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市场和政策目标两个角度来探 讨,力图将研究建立在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坚实的现实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以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为基础,并结合发展经济学、政府经济学中关于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相应研究成果,从理论上对我国当前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众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近几年我国钢铁行业的纵向发展趋势以及与世界主要产钢国的横向比较,从产业层面对我国当前推行的企业重组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和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来探讨我国钢铁工业企业重组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提出相应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1.4 本文研究思路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已有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主要理论及 观点进行重新审视,指出这些理论中存在的根本性缺陷和其理论解释对我国国情的适用性问题,并紧密结合我国钢铁工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以及市场供求结构平衡问题,对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钢铁产品的层次水平、产业价值链,产量能耗比等实际情况进行严谨分析研究,并据此对我国钢铁工业企业重组与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效果进行分析。

第二章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研究文献述评

2.1 产能过剩概念的界定

产能过剩,至今还没有一个很公认的概念,从字面上来理解,产能过剩就是生产能力相 对于市场需求而言出现过剩。具体指的是,人们经过投资建设而形成的生产能力所能够提供 的产品和服务已超出市场正常使用能力或购买能力的状态。结合我国的政策文本来看,产能 过剩并非指在市场经济周期波动中那种暂时性的产能富余,而应该指的是在转轨经济中特有 的长时间内生产能力远大于市场需求的现象。

2.2 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的相关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

陶忠元、褚丽彦[2011]等人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命题和经济实践的运行轨迹,得出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是影响钢铁产业供求的主要因素。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统筹国内外市场的建议。徐志伟、温孝卿[2011]提出了从存量资产优化角度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困局的观点。结合钢铁行业特点指出现存优化障碍,在对障碍的属性和来源进行区分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解决路径。

(2)行业现分析状

韩国高[2003] 白江涛、赵湘鄂[2012]等人认为,我国钢铁工作作为一个生产周期长的行业,集中度严重偏低,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准入门槛低,阻碍落后产能难以顺利淘汰。必须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品结构升级。而陈玉千[2012]分析当前钢铁行业形势,得出是由于国内消费低速增长、出口限制、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并提出从加大国内个采矿力度、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技术创新、完善财税制度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3).政策及法律环境分析

王立国[2012]等人主要从产能利用安全监测预警状况方面分析,认为就采取监测预警、控制固定投资、总量调控、等方面有效措施。谢新超[2010]认为,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是由于钢铁行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较高,主要是我国的体制性原因。这方面汤毅[2011]具体指出了我国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政策的法律依据,提出政策研究指导思想和原则。

(4).企业行为分析

史忠良[2012]及张乙明[2010]等人分析了产能过剩条件下企业的扩张和投资行为,指出预期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的技术标准限定,起了反向激励作用。建议减轻制度和技术的路径依赖,加强企业信息交流。

2.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本文的研究重点

现有关于产能过剩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其现状问题、原因分析,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 加以充分分析论证,发展至今,已是比较完备。本论文也正是在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之 上,肯定我国当前钢铁工业处于国际产能过剩背景下,然后来研究我国近些年来推行的钢铁 工业中的企业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向深入,以往的理论研究开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显得有些不很适用。而本文结合我国总体工业发展阶段、环境,以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和国内市场的总供求结构平衡问题、具体产业布局合理问题、产业的纵向价值链问题、政府干预政策目的和效果等问题来分析我国钢铁企业的重组问题,本文的研究重点,也正是要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结合这些行业特点、属性和产业供求结构平衡背景问题来分析研究我国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问题。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第三章 产能过剩背景下钢铁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资本、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是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钢铁市场需求也已经逐渐转向板材类等高端产品,促使世界钢铁产业进一步向生产技术装备的大型化、专业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钢铁工业是资源密集型和高耗能行业。钢铁工业的生产要消耗大量的铁矿石、电力、煤炭、石油和水等原材料,资源、能源消耗巨大,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尤其是一些规模小的钢铁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往往是工艺和技术设备落后,吨钢耗能很大,对周边环境也污染严重。因此,在当前世界铁矿石资源不足、煤炭能源供应紧张、水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认真研究钢铁工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很迫切,本章将从市场供求、效益与价格角度去分析研究产能过剩背景下钢铁工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当前钢铁市场的供求问题

3.1.1 钢铁市场的总体生产情况

自 1996 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 1 亿吨首次成为全球产钢第一大国后,中国钢铁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3 年超过 2 亿吨,2005 年超过 3 亿吨,2006 年超过 4 亿吨,2008 年突破5 亿吨,2009 年,我国钢铁生产的粗钢达到 5.678 亿吨、钢材 6.92 亿吨和生铁产量 5.44亿吨。我国钢铁工业从 1996 年连续 13 年,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宝座,而且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逐年提高。到 2009 年,钢产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经达到了 46.6%。国际钢铁协会(worldsteel)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 年2 月份全球63 个主要产钢国和地区粗钢产量为1.233 亿吨,同比增长1.2%,较2011 年增长4%,日均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图 3-1 1997-2009 年中国粗钢产量和世界产量曲线图

资料来源:来自世界钢铁协会 Steel Statiation Yearbank.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再来看各国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指标是以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为依据的,这符合钢铁产业的工艺特性,也是钢铁工业的惯例。2008 年后我国大力推进钢铁工业的企业重组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产业集中度在表面上有很快提高,但具体到质上的提高,还有待具体分析研究。

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由于钢铁消费强度减弱,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促使传统强势企业寻求从对立竞争逐步转向争取合作垄断竞争,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主要钢铁生产国家(地区)的兼并重组盛行,钢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我国的产业集中度始终没能按照国家政策规划的本来设计而实现提高,却显示逐年下降之势。而且由“进口国际铁矿石”到“中国钢铁业的大规模生产”到“房价的高涨”的产业价值链条,可以看到我国钢铁生产商的利润被国外铁矿石出口商和暴利的房地产行业这两头所分割,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低,所以才在产业链的两头都处于被动。因此,要适当提高钢铁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同时引导钢铁产业升级,就得加大企业重组的整合力度实施由表及里的有效整合重组。

3.1.2 钢铁市场的总体需求情况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我国钢材近些年的总体销售情况:2005年,我国钢铁全行业共生产钢材37117万吨,同比增长24.1%。2006年,全国生产钢材46685万吨,同比增长24.45%,同比增加钢材产量9172万吨。2007年生产钢材56460.81万吨,比上年增加10442.84万吨,增长22.69%。2008年,全国生产钢材58177.30万吨,同比增长3.56%,同比增加钢材产量2000.42万吨。2009年,全国生产钢材69243.72万吨,同比增长18.50%,同比增加钢材产量10809.71万吨。

我们还注意到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国际钢材生产和需求的迅速减少的情况,这也反映在我国钢材出口量锐减上。今后我们钢材需求市场将由于国内继续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及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不发达地区仍然可能成为钢材需求的主要市场消化空间等因素,很可能依旧能保持一定的增长,但同时要预料到国际市场的萎缩和饱和情况,以及近年来,世界钢铁生产的很大增长部分都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所以,预计增速将有所放缓,因此,我国要合理调控钢铁产能稳定国内钢铁行业利润率及开拓钢铁出口市场等问题。

3.1.3 钢铁市场的价格总体走势

2004~2010年国内钢材价格指数与产能利用率走势对比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协会、WIND数据库。

由全球钢材价格走势及我国国内钢材价格走势,结合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当前全球钢材市场产量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我国也面临全球及国内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当前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当前正在出台严格控制房地产投资投机过热等行为,并且在调结构的宏观经济政策下,必然会进一步强化对低碳经济的引导和支持,限制那些对能源消耗大的行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进口国际铁矿石谈判屡屡失败,钢铁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以及未来我国很大可能会出台开征炭排放税、环境保护税等政策,综合判断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稳定运行的走势,因此我国钢铁市场价格未来走势可能是一个价格趋于稳定,但可能仍旧徘徊在低于成本的价格区间内运行。今后,要想有效解决钢铁市场供求平衡问题,就必须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实施有效的企业重组等政策措施。

3.2钢铁企业的效益问题

3.2.1钢铁工业的铁矿石进口问题和产业价值链

铁矿石、焦炭作为钢铁生产重要的原燃料,其供应充足与否、价格高低对钢铁企业经营运转及生产成本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关注上游资源——铁矿石、焦炭市场发展状况对了解钢铁行业发展十分必要。

2008年我国铁矿石进口总量达到了44414万吨,占全国铁矿石需求总量的58.9%。2009年2季度以后,我国钢铁产能迅速释放,钢企生产对铁矿石需求旺盛,从而带动了铁矿石供应增加。2011年在生铁制造成本中铁矿成本占60%以上。铁矿石涨价大大增加了我国钢铁行业购矿支出。2008 年进口铁矿年平均到岸价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格为 136.9 美元/吨,今年1 季度进口铁矿 137.09 美元/吨,其它原燃材料、人工工资、水电气税等各个方面都要比 2008 年高,但 2008 年国内钢材平均价格指数为 136.66 点,2012 年 1 季度为 119.6 点,相差了17.06 点,降低了 12.48%。具体到价格上今年 1 季度钢材平均价格要比 2008 年全年低了 700 元左右,若按今年国内消费6.8 亿吨钢材计算,就相当于钢铁行业减少了 4760 亿元的销售收入,减少了几千亿元的利润,也相当于我们的下游用户减少生产用钢成本 4760 亿元。而 2008 年钢铁行业效益并不是很高,当年会员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 3.44%,远远低于工业行业销售利润率平均 6%以上的水平。

所以我们要看到,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需要钢铁工业作后盾,而原料中的铁矿石,我国国内生产的产量已经不满足国内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这就势必在钢铁生产中受制于国外铁矿石出口商,从而被迫将很大一块利润分割出去,给了世界主要铁矿石出口商。

3.2.2钢铁企业的经营效益

第一,钢材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将是钢材市场的最大亮点。但是,国家将继续严格房地产宏观调控,汽车、机械行业的增速难有大的提高,造船行业手持和新增订单仍下降等等,都会制约钢材需求的增长。预计国内钢材消费仍将保持增长,但增幅不会过大。随着需求增速的下降,钢铁行业产能仍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12年钢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5055亿元,将进一步增加新的产能,到2012年底,全国粗钢产能将达到9.7亿吨,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更加突出。由于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同质化程度高、无序竞争严重,钢材价格难有大的提高。从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更多地表现为阶段性产能过剩,最突出的是板材,但部分高端板材产品仍需大量进口。

第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钢材出口难度增加。国际上对于我国产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据有关部门统计,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措施都是针对中国。2013年前两个月,就有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等8起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双反”案件调查或裁定。我国对钢铁产品仍采取较为严格的财税政策限制出口。尽管国内钢铁产品在品种、质量、结构等方面提升和优化,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出口难度会更大,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数量难有大幅度增加,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只能定位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第三,钢铁产品成本费用呈上升态势,低盈利状况难以扭转。一是相对于钢材价格,钢铁生产成本费用上升的压力明显增加。由于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国外矿山企业垄断性强、中间炒作和金融资本影响大,进口铁矿石价格不仅与钢材价格涨跌不同步,而且一直维持较高的价位水平。今年,国际、国内有可能推出铁矿石期货,市场波动也会加大。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煤、电、油、运等原燃材料价格将呈上涨的趋势。

第四,企业资金风险增大,财务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货币政策结构性紧缩的基调并未改变,社会资金面仍呈紧张态势。并且,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银行对钢铁企业的贷款,在利率和贷款额度上均有限制。钢铁企业受经济效益下降的影响,资金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2012年,已有许多企业降低了折旧率,更有少数企业的亏损额已大于折旧额,许多企业都是靠银行借款、企业融资和拖欠货款维持生产经营,个别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超过100%。企业偿债压力加大,资金链越来越紧,风险不断增加,进一步增加了财务管理的工作难度。

3.2.3钢铁工业的产能利用率

产能过剩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我国实施的“调结构,控通胀”战略有着重要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末我国的粗钢产能为8.63亿吨; 2012年1-11月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矿山)4556亿元,全年固定投资约5000亿元,增长3%左右,按固定投资增长估算,2012年我国新增钢铁产能超5000万吨。2012年末全国粗钢产能在9.2亿吨以上。另据目前冶金规划研究总院调查,到2012年末我国粗钢产能约为9.7亿吨。而我国2012年钢材表观消费情况是: 2012年全国钢产量约为7.2亿吨。全年出口钢材5600万吨,折合出口粗钢5960万吨,全年进口钢材约1400万吨,进口钢坯约40万吨,折合进口粗钢约1500万吨,进出口相抵,全年净出口粗钢5100万吨。2012年国内粗钢的表观消费量约6.7亿吨。

我国9-10亿吨的粗钢产能,国内目前只有约7亿吨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有2亿多吨的过剩产能要消化,这是摆在当前钢铁行业最大的难题。

在国际上,如美国、日本都将78%的产能利用率作为评价产能是否过剩的标准。若长时间低于此临界值,则认为出现产能过剩。从国内目前已经形成产能和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正在建项目相加,我国有约10亿吨的粗钢产能,目前国内市场需求消费约不足7亿吨,产能利用率低于国际评价78%的标准,粗钢产能过剩明显。

2009~2012年粗钢产量及产能利用率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企业网

第四章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4.1 我国钢铁行业产能集中度水平低下

克拉克的市场结构决定模型表明,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大量新企业进入,进而直接降低现有顶端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另外,高速增长使得前期在增长诱导下进入的企业不断扩充规模,间接降低顶端企业的市场份额。

第一,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特殊历史。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把钢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钢铁产品的需求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铁路运力严重不足,运输成本会很高,这使得一些内陆型的钢铁企业布局较为分散,拥有稳定的区域市场,承受着很小的市场压力,企业之间没有兼并整合的动力,因此,也不利于钢铁行业的集中。

第二,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发展缓慢,发展速度低于行业发展速度。从表 7 可见,2006 年以前,我国前 4 位企业的发展速度要远低于钢铁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我国的钢铁企业发展过慢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许多大型钢铁企业受市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场利益的诱惑,在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脱离了钢铁主业,将稀缺的资本用于多元化经营,特别是非相关的多元化经营并在 “脱主业化”经营的道路上走了很远,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严重影响了钢铁主业的发展,出现了钢铁企业 “大而不强、大而不专”的局面。

第三,民营中小钢铁企业数目增加,且规模较小。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时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和汽车行业等的飞速发展都使得钢铁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利润率不断提高,从而吸引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同时,尽管民营钢铁企业规模小、技术差,但是民营钢铁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地扩大钢铁产能、满足日益膨胀的市场需求。中小企业产量的快速增加大大削弱了大型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对行业集中度的正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集中度。

第四,地方政府支持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仍大力发展能够带来高税收、高就业的钢铁行业,甚至越权违规审批,造成了钢铁企业的过度进入。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给钢铁企业提供优惠,使得企业投资热情高涨,盲目扩大产能,加剧了钢铁产业投资和生产分散化倾向。

第五,兼并重组障碍重重。首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基本都是国有控股企业,而联合重组大多涉及国有产权的变更转移和重组,内部人利益群体基本倾向于维护对国有资产既有的独占状况,抵触社会范围内国有资本的重新优化配置。其次,利益分配问题成为钢铁行业跨层级、跨地区兼并重组裹足不前的障碍。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跨地区兼并重组难度增大,地方政府利益问题难以协调。再次,我国钢铁行业人员过多、劳动生产率低下,一旦进行兼并重组,企业需要按照正常市场经济体制安置大量的富余人员和退休人员。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企业和当地政府均无经济实力来有效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4.2 我国钢铁行业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下

从钢铁产品生产结构上来看,大都是低附加值、低档次产品,产品差异化程度小。在我国,低附加值的线材产品在钢铁生产中比重过高,而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板材产品却供不应求,需要大量进口。对于这种低端的线材产品来说,由于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受国内基建项目的影响较大,一旦建筑业的需求大幅下降,这类产品将供过于求。激烈的价格战将推动厂商扩大生产能力,降低平均成本,以取得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加大了钢铁行业的过度供给和产能过剩。

4.3 我国钢铁行业进退出壁垒状况

第一,我国钢铁产业的进退出壁垒机制不完善,即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使钢铁产业在近几年形成了企业过度进入状态,大量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老化的中小企业涌入,大量国际上淘汰的工艺和设备出现在这类企业当中。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产能占有相当比重。2011 年,我国仍有年产 7 500 万吨生产能力的小高炉在运行,年产2 500 万吨的小转炉和小电炉也在生产运行。钢铁行业进入壁垒失效降低了现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加剧了钢铁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第二,我国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其倾向于支持和保护某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利税大户。我国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始于2005 年,但是各年定下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不仅没有完成,在地方政府的暗中保护下,由当地政府批准和企业自主建设,将原属于淘汰范畴的项目经过改扩建投产成更大规模的项目,出现了钢铁行业产能不降反升局面。

综上所述,我国钢铁行业属于典型的非集中型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以及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都使得钢铁行业大量企业过度进入,企业间缺乏兼并动力,企业数目过多、产业过度供给和生产能力过剩现象进一步加剧。

第五章 解决路径研究

5.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行业投资管理水平、优化行业投资结构

5.1.1 深化体制改革,抑制过度投资

一方面,通过理顺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使财权和事权相对应,降低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改变以辖区内 GDP 增长为主要考核晋升标准的体制,把反映经济质量和效益状况、反映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程度、反映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遏制地方政府的热衷于投资驱动发展的惯性。另外,在投资过程中,要有严格的项目审批程序以及市场准入管制和技术标准准入约束,从根本上抑制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投资“风暴”的轮番角逐。

5.1.2 统筹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需求

鼓励钢铁企业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兼顾和两种资源的互补,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的重新布局和战略调整。以大型钢铁企业为龙头,通过强化研发激励与考评,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快产品结构的升级优化进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适应度,进一步激发国内外市场需求。尤其是要加强海外市场环境的跟踪调研和贸易摩擦协调,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份额。5.1.3 积极鼓励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进行海外矿山投资

近年来,铁矿石、焦炭等钢铁原材料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导致我国钢铁行业生产成本高企、利润空间缩小甚至亏损运行,产量增长受到限制。铁矿石是钢铁行业的重要原材料,我国矿产资源短缺,铁矿石自给率较低,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然而由于国际三大供应商的垄断,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我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进口价格的谈判上也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从而使得钢铁行业的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本制约,大量厂房设备因为原材料供应不足而出现闲置状况。因此,在加大国内铁矿资源勘探力度的同时,应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海运市场、码头、海外矿山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加大找矿、探矿和开矿力度,增加铁矿石的长期供给,从而在铁矿石的谈判上占据有利地位。5.1.4 严控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近年来,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是行业产能规模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等抑制钢铁行业投资过快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抑制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包括制订合理的环保、能耗标准以及市场准入门槛,严控新上项目,从土地和信贷两个方面严把项目审批关;同时,钢铁行业要充分认识到淘汰落后产能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落实关闭企业的配套政策措施,从而促进钢铁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5.2 完善钢铁产业政策

5.2.1 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

市场经济是个自然的优胜劣汰过程,竞争的结果是资源向效率比较高的行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业和企业集中。国家的直接微观干预会打破这种自然选择过程,甚至也使得经济主体通过非市场手段俘获政策制定者的不良现象更为严重和普遍,由此进一步扭曲了市场过程的有效运行。因此国家的产业政策应以间接干预为主,对行业发展提出宏观指导建议并主要通过环保、安全、能耗等规范行业的发展。

(1)避免行政权对增量投资的过渡介入

存量资产的结构性失衡直接影响了其优化效率,间接导致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提高存量资产优化效率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困局的前提是增强存量资产的流动性,关键是增加供求结构合理的可交易标的,基础是增量投资结构的合理化,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目标是避免行政权对企业投资行为和存量资产交易行为的过渡介入,使产权主体真正依据市场规律进行投资和交易决策。

(2)创新产权交易制度

考虑到行业特性和资产属性,各地现有产权交易平台远远不能适应钢铁行业存量资产优化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全国统一、专属的存量资产产权交易市场,以有效实现交易信息与产权交易业务的合理对接,有力推动资产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规范、高效、有序流转。

(3)加强产业政策执行力

钢铁工业自身特点决定了钢铁企业需要具备充盈的资本、丰富的能源和原料、产品研发队伍和高端技术设备,这就决定了我国钢铁工业需要克服布局不合理、集中度低、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高端产品供应不足、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等问题。产业政策从宏观层面对能耗指标、水耗指标、土地利用、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提出了规范要求,但在国家有关部门和钢铁协会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来自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的阻力。落后产能迟迟不能裁汰,直接延缓了改变当前高污染、高耗能、低技术状况的钢铁产业结构优化进程。5.2.2 减轻制度性路径依赖

(1)改进国有钢铁企业经理人激励机制。改变单纯以规模、市场份额为企业绩效的衡量标准,应以经济利润和企业价值为主,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

(2)推进矿山资源产权改革。目前矿山资源属于国有企业的资产,事实上导致了资源价格的扭曲,应加快推进矿权改革,尽快推出资源税,促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3)减少政府对钢铁企业的行政干预。加大金融监管力度,防止地方政府以优厚的/配套0条件或其他因素来诱使银行对本地落后钢铁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从源头上切断一批技术水平落后、污染环境、长期资不抵债的地方性中小型钢铁企业的生命线。

通过上述举措,在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供宝贵经验的同时,探索一条存量资产重新配置或有效退出的新路径,进而有效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困局。

5.3 优化钢铁行业产业结构

5.3.1 加快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市场需求的冲击,实质是对钢铁工业发展方式的冲击。钢铁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成为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受冲击影响快,回暖效果慢,增产不增收,这些都与钢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发展方式粗放,产能过剩等密切相关。因此,面对后危机时代的严峻挑战,加快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1)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跨地区联合重组,协会将积极配合政府落实即将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2)按照国内市场需求特征和企业比较优势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既要考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国内钢材市场需求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本企业产品竞争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先进产能过剩。目前中厚板、无缝管等产品的市场形势严峻,与企业盲目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密不可分。

(3)提高产业集中度

我国钢铁工业总体规模大、分布散,中小钢铁企业数量多、竞争力弱,产业集中度低,这些特点不利于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政府的有效管理。如果市场没有足够的动力,政府有形之手可以出台适当的产业政策予以推进。建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的联合重组,在保障内部人利益的前提下,发挥大型企业在资金、技术、装备、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统筹规划、联合重组组建跨层级、跨所有制的产权多元化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推进跨地区重组和区域内重组,在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的同时,实现区域合理布局。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5.3.2 构建和谐、可持续的钢铁行业发展环境

(1)呼吁政府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税收征管,加大通过市场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并严格市场准入条件。

(2)企业要从规模效益型发展模式,向依靠科技进步的品种质量效益型、资源能源节约型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经营转变,不能再搞单纯产能扩张。

(3)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要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强国家重点建设急需的,对标准升级有带动作用的,满足下游行业扩大出口的,以及能够替代进口的产品的开发;大力开展绿色钢铁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升级工作,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未来国际竞争需要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协会将积极争取国家对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并组织企业协同进行技术攻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共性、关键性技术推广平台,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的共享。

5.4 发挥行业协会信息优势,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引致增量投资的盲目,未来预期的不确定引致存量资产的呆滞。因此,充分发挥钢铁工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信息平台建设成为钢铁行业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的必然要求。5.4.1 信息平台在钢铁投资中的作用

行业信息可以划分为产品供求信息和存量资产交易信息。在产品供求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应该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作用。虽然2009年4月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了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对两种产品的未来供求关系及价格走势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指引,但现有品种还远远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因此,有必要逐步增加钢铁期货 交易品种,在一个生产周期开始之前就使买卖双方根据期货价格预期未来的供求状况,指导产品的生产和需求,进而较为准确地核定合意存量资本及供交易资产数量,使钢铁产品期货市场真正起到提供信息、稳定供求、优化存量的作用。在存量资产交易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应着重整合全国的信息渠道。一方面,借助我的钢铁、中国钢铁网、中国冶金网等现有网络平台,新增包括固定资产设备和大宗原材料在内的主要存量资产供求信息以及钢铁企业产权整体转让信息,通过增加信息的对称性强化资产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还可以考虑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牵头,建立专门的行业存量资产交易信息网络平台,以降低产权交易的信息成本,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行业产能利用效率。5.4.2 加强钢铁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引导

(1)定期预测市场需求,发布预警信息。钢铁工业协会应定期举办行业信息发布会,根据国际钢铁市场需求、国内下游产业需求,整合各大型钢铁企业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期,及时发布产能过剩预警信息。

(2)充分发挥钢铁工业协会的协调机制。通过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价格协调、生产协调、进出口协调等举措,稳定钢材价格和产能,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企业联合对外谈判,由钢铁协会组织用矿企业统一对外谈判,建立新的双赢定价机制。由钢铁协会会同相关商会协调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反倾销诉讼,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行业协(商)会要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3)继续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水平重点是认真总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协会的作用和经验,认真查找不足,以进一步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上一篇:初三文言文复习下一篇:市场营销专业面试一分钟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