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产能

2024-06-15

设计产能(精选9篇)

设计产能 篇1

1 前言

当井底压力降到露点压力以下时, 凝析气藏流体形成。凝析油在井筒的聚集引起了堵塞效应, 并降低了有效渗透率, 同时也引起了表面组分的流失, 这些影响取决于油藏和井的一些参数。

由凝析油压力恢复所引起的产能的下降是很严重的。在一些实例中, 这种降低可高达2~4个因数的影响, 按照Afidick和Barnum等人的实例研究, 甚至在一些较为贫乏的凝析油藏中当最大液量降低1%时, 产能降低就相当于压力降低到露点压力时的2倍。为了预测井的产能和计算油气采收率, 有必要了解凝析气田流体带的详细情况。

Fevang和Whitson在他们的凝析油模拟中, 阐述了产油井的产能问题。在该模拟中他们观察到, 由于近井眼凝析油的堵塞而引起的油井产能的减少取决于PVT相图、绝对和相对渗透率以及油井的生产方式。

在油田观测中已经就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进行了报道。在已发现的条件下, 对油藏流体PVT性质的变化进行了观测, 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就许多油藏进行了讨论。Lee还举例来证明组分和凝析气系统的饱和度变化取决于毛管力和重力的影响。

Roussennac在数值模拟衰竭期时描述了相态变化, 按照他的观点, 在产能下降时, 井的小孔道中流体聚集, 混合物组分加重, 从而流体流动形态由凝析气藏变化到重油油藏。

井的生产计划对PVT性质有重大影响。然而, 生产计划影响PVT性质的方式还没有详述。本文旨在研究生产策略及其对产能和组分的影响。

这里进行了多组分凝析气藏系统和双组分凝析气藏系统的组分模拟。为了确定生产策略导致的组分变化, 需要进行岩心驱替实验来研究凝析气藏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特性。

2 模型

2.1 多组分模拟模型

模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弄清生产策略对凝析油带和组分变化的影响。选用半径为5 200 ft (1 ft=30.5 cm) 、渗透率为0.02 μm2×50 ft的圆柱形油藏。使用一种应用FULLIMP方法的模拟器E300来模拟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生产。

表1给出了多组分流体的成分。实验性液流析出数据与相态方程有关。修正的Peng-Robinson状态方程 (EOS) 用来演示流体特征。图1表明, EOS计算得到的液体析出数据与井的测量数据十分吻合。将EOS计算值输入到模拟器中。

模型中选择小半径井以获得近井筒地带的准确压降。

在多孔介质中, PVT特性由油藏温度、压力和多孔介质特性所控制。在本文中, 不考虑温度的变化。因此, PVT特性由油藏压力和重组分积聚方式决定。为了研究生产策略如何影响凝析油堵塞和最终采收率, 建立了两套模拟系统:一个是固定的井底压力 (BHP) 策略, 采用不同的BHP设定值;另一个是随时间变化的BHP策略。

2.2 双组分模拟模型

为了研究生产策略导致的组分和饱和度变化, 在双组分凝析油系统中实施岩心驱替实验。这个模拟系统是在低温低压下进行的。这样, 实验在室温和低压下就可以轻易进行。与此同时合理凝析油析出将有望在实验中形成。

为了在不变压降下模拟岩心驱替实验, 模型采用一注一采。控制两井井底压力, 使注气井中的流体在油藏压力高于露点压力时总是保持气态, 而生产井周围的流体总是两相流态, 且BHP在露点压力以下。

模拟中应用相同的模拟器 (E300) 和FULLIMP方法。

3 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

3.1 实验仪器

实验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气体供给和消耗部分、岩心流动系统部分、气体取样部分以及数据采集部分。

此实验一个不寻常的方面是具有在常温常压下测量组分的能力。

上游的混合气体储存在带有水泵的圆柱胶塞筒中, 这是为了控制供气压力在凝析气露点压力以上, 因为气体消耗的总体积很小, 所以下游的气体消耗可不计。

岩心流动系统由岩心夹持器和一个高25.04 cm、直径5.06 cm的活塞组成, 岩心夹持器可以提供高达40 MPa的压力。

气体样品分别收集在7个样品袋中, 6个沿岩心夹持器排列, 1个在下游收集废气。气体样品袋与系统相连, 实验前所有样品袋是真空的, 并且采样气压力非常低, 因而不会吹掉气体包。采用HP 2880A系列气体色谱仪分析气体样品的组成, 30 ft的圆筒专门用来测量轻质组分。

不同容量的压力传感器用来测量绝对压力和气体流动过程的压降。2个2 000 psi (1 psi=6.89 kPa) 和一个3 000 psi的数字化压力测量仪安装在岩心夹持器的入口和第一个采样出口上, 用来测量系统上游的流动压力。实验表明, 在入口和第一个出口之间的压降是很小的, 因此原始混合气体进入岩心筒肯定在露点压力以上。2个1 250 psi的传感器安装在岩心夹持器的末端和最后的样品出口处。样品出口的压差由320 psi的传感器测量。

3.2 实验过程

在流动实验前, 岩心用1 860 psi的纯甲烷饱和。2 PV的甲烷及丁烷混合气体通过岩心。均衡之后的岩心系统压力为2 106.8 psi。

实验中收集了4组样品:

◇ 第一组在2 106.8 psi压力下, 流动实验前收集;

◇ 第二组在流动实验中, 最终上游压力和下游压力分别为1 625.6 psi和1 200 psi;

◇ 关掉上游供气, 压力降到663.09 psi, 收集第三组;

◇ 上游压降到61.5 psi, 在出口收集第四组。

所有的气体收集在样品袋中送至气体色谱仪做组分分析。

4 结果和讨论

4.1 实验结果

图2给出的是所有气体样品的色谱测量结果。注意, 在流动测试之前收集到的第一组样品在不同的样品出口处显示出不同的组分, 并且也不同于最初的组分。在2、6样品出口处取的样是唯一的两个与最初的组分完全相同的样品。样品1、3、4显示出高的C4百分数。样品5显示出较低的C4百分数, 最初的C4百分数为19%。这与岩心在1 800 psi压力下用纯甲烷饱和有关。当上游压力下降, 更多的凝析气进入岩心, 重组分多一些的凝析液不能流动, 直到凝析油饱和度达到临界饱和度值。因此流动相由轻组分组成。在第二、三次流动测试中证明了组分中的C4。

当岩心系统压力降低到与最大液体析出量对应的压力时, 凝析油开始再汽化。在这个阶段重质成分的百分数更高。第四组样品的组分证实了这一点, 样品压力只有61.5 psi, C4高达57.5%。在这个实验点, 累积的重组分重新汽化并采收。

4.2 多组分模拟结果

在油田规模模拟结果中, 随着生产时间的增加, 不同半径处凝析油的饱和度都下降。这里感兴趣的是两相区。正如希望的那样, 生产过程中, 压降延伸至远离生产井地带。一旦压力降到油层的露点压力以下, 凝析油进入油藏并累积, 直到累积的液体饱和度达到临界相对渗透率。

4.2.1 BHP不变的策略

在一个PVT室中, 如果降低或升高BHP, 凝析气体中的析出液体能够再汽化。然而在一个多孔介质中, 析出液体是不能移动的, 除非液体积累到相对渗透率曲线上的凝析油饱和度临界值。累积的凝析油一般由重组分组成, 因此可改变油层中的相组分。凝析油能否二次汽化取决于油层中液体组分。当BHP降低时液相饱和度增加, 对于这种特别的流体系统没有二次汽化的发生。

随着BHP降低, 更多的C7变为液态, 虽然总的气产量随BHP的降低而在上升, 但当液体饱和度恢复时, 井的产量急剧下降。

随着BHP降低, 两相区扩展, 更多的重组分滞留在油藏中。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减小BHP来获得更大的压差, 因而可以暂时提高气井产量。但是减小BHP将会导致两相区的膨胀, 并且会在气藏中累积更多的重组分。因此, 通过降低BHP来提高总的液体采收率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4.2.2 BHP随时间变化的策略

BHP不设定为一个固定值, 它可以是生产时间的函数。为了在这种情况下的所有模拟实验, 原始地层压力和最终井底压力要相同。

提高渐变时间, 虽然由于较小的压差会使初始生产速率较低, 但是产气能力在后期将有所增加。当渐变时间增加时, 气井产量减少。但是气井产能指数的降低从单相流的高产能推迟到两相流的低产能。饱和凝析油和重组分的聚积也延迟。

随着渐变时间的增加, 两相区能够有效地缩小, 并且更少的重组分滞留在气藏中。这在长期的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为很多现场资料表明, 重组分一旦滞留在气藏中就很难再开发出来。

4.3 双组分模拟结果

研究了甲烷和丁烷体系的双组分模拟结果。对多组分和双组分系统, BHP策略结论是相同的。简而言之, 地层和气井之间较大压差的结果是使总的气体产量增加, 但是同时, 较低的BHP使更多的重组分滞留在地层中并且形成了更大的两相区。因为特有的C1和C4的双组分组合, 饱和度分布图显示积聚的凝析油饱和度达到一个极值后会有所降低。需要指出的是, 从相对渗透率曲线可以看出凝析油饱和度的最大值 (Scam=0.53) 大于临界凝析油的饱和度 (Sac=0.25) 。随着气井的持续生产, 液体中C4的摩尔分数也降低。原因是一些地层流体的再汽化, 因而随着井的生产, 两相带也发生了变化。

气井产能降低主要是从单相流变为两相流, 并且BHP越小, 降低越多。

从模拟结果可以得出, 生产策略优化没有标准的方法。使用较低的BHP或较快的渐变时间, 可以暂时实现气井高产, 但是为了将凝析油的堵塞影响降到最小以及提高气液的最终采收率, 更高的BHP或更长的渐变时间才是更好的策略。最佳的方法取决于原始组分。

5 结论

(1) 在凝析气流中, 局部组分的改变受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2) 组分和凝析油饱和度的改变主要与生产过程有关。BHP越高, 凝析油带越小, 滞留在地层中的重组分就越少;提高BHP的渐变时间, 也有助于减小凝析油带和重组分的残留。

(3) 使用适当的生产策略可以使产气量最优化。总的产气量可以通过降低BHP或者迅速而不是逐渐降低BHP达到设定的BHP值。

(4) 可以通过优化生产过程来降低产能损失。

(5) 由于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凝析油析出会影响流动能力。

设计产能 篇2

第二条依法淘汰关闭一批煤矿。开采范围与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区域重叠的煤矿,底前依法关闭退出。对60万吨/年以下的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煤矿,要在1—3年内关闭退出。对“僵尸煤矿”、资源枯竭煤矿、开采高硫高灰煤矿、严重资不抵债煤矿,按照国家政策依法淘汰关闭。?

第三条重组整合一批煤矿。对部分开采条件好、资源储量较多的煤矿,在企业自愿的情况下,通过合并、收购、兼并等方式实施减量重组。?

第四条减量置换退出一批煤矿。对于列入国家规划、符合产业政策等确需新建的煤矿,严格按照“减量置换”政策进行产能置换,确保全省煤炭总产能规模只减不增,减量置换方案按国家公布的相关政策实施。?

第五条依规核减一批产能。煤与瓦斯突出、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具有强冲击地压等灾害严重的.矿井依规进行核减产能。推行法定节假日和周日煤矿停产休假措施,全年按276个工作日组织生产。?

第六条搁置延缓一批煤矿。对于资源储量较多、开采条件较好,但目前开采不经济且不具重组整合条件的煤矿,搁置延缓开采或通过市场规律自然淘汰。?

第七条妥善处理与各类保护区的关系。认真落实责任主体。省环保厅负责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煤矿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各类环境风险源等情况进行自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对城镇规划区内煤矿开发建设是否符合城乡总体规划等情况进行自查;省林业厅负责对自然保护区内煤矿开发建设情况进行自查;省水利厅负责对泉域水资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煤矿开发建设情况进行自查。206月底前,各保护区主管部门对各类保护区内与已设置煤炭矿业权重叠的煤矿进行摸底排查,按照国家及省相关规定,分别提出各自保护区内拟关闭退出煤矿名单,并上报省政府研究确定。?

第八条实行分类处置。对于开采范围与各类保护区全部重叠的煤矿,要依法关闭退出;对于部分跨入保护区但切除与保护区重叠范围后达不到最低服务年限的煤矿,要依法关闭退出。各类保护区内禁止设立新的煤炭矿业权,已设立的要尽快依法注销。省煤炭厅负责保护区内生产与建设煤矿的关闭退出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保护区内新设矿业权但尚未开始建设的矿业权退出工作。? 对于保护区设立之前已取得煤炭矿业权的,应保障矿业权人合法权益,按照矿井剩余资源储量,退还矿业权人资源价款,依法对其关闭退出。对于保护区设立后取得煤炭矿业权的,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将其依法关闭退出。国家及省已设立的各类保护区原则上不得调整,确需调整的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第九条做好化解过剩产能方案细化和报送工作。按照国家煤炭退出产能认定标准,由省煤炭厅负责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细化分年度关闭退出、减量重组、职工安置等内容。省属煤炭集团公司负责编制本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方案,由董事长签字后报送省煤炭厅和省国资委;各市政府负责编制本行政区监管煤矿化解过剩产能方案,由市长签字后报送省煤炭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煤炭厅进一步做好与国家有关部委的对接,负责我省与国家煤炭化解过剩产能目标责任书的签订工作。?

第十条抓紧做好方案启动实施。省煤炭厅抓紧启动实施工作,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选择省属煤炭集团生产煤矿作为首批关闭退出试点,年6月底前,在焦煤集团和阳煤集团各选择一座煤矿先行开展关闭退出工作试点,并认真总结经验在全省推广。?

第十一条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省煤炭厅是全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方案实施的牵头部门,指导各市政府和省属煤炭集团公司制定关井安全措施并组织实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核实关闭退出煤矿职工人数和基本信息,指导企业制定并落实职工安置方案,细化做实职工安置渠道,依法处理劳动关系,接续社会保险,制定应对预案,处置突发问题;省财政厅负责中央专项奖补资金落实到位,筹集省内配套资金,做好资金管理、使用、监督检查;省国土资源厅负责注销关闭退出煤矿的矿业权,确认剩余储量,协助退还剩余储量对应已缴纳价款,指导企业做好关闭退出煤矿存量土地再开发利用,加强已关闭煤矿的监管,严防死灰复燃;省国资委负责指导省属国有煤炭企业关闭退出煤矿移交“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管理)等办社会职能,指导协助企业做好关闭退出煤矿资产债务处置;省金融办负责协调人行太原中心支行及有关金融机构,做好企业金融债务重组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落实金融机构呆账核销,协调金融机构加大抵债资产处置。各部门均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指导各市、各煤炭集团公司开展工作。?

第十二条确保退出煤矿关闭到位。各市、县政府、省属煤炭集团公司均要成立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组织机构,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煤矿关闭退出后,有关部门应依法吊销相关证照,停止供水、供电、供民用爆炸物品,拆除设备、封闭填实井筒、填平场地,并保留照片和视频资料,存档备查。省煤炭厅负责在其门户网站及省内主流媒体及时公告关闭退出煤矿名单,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设计产能 篇3

关键词:产能过剩,消费能力,机制设计

一、引言

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通过提高居民消费扩大有效需求,按照市场消费需求发展经济,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合理选择。一方面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居民消费需求将扩大投资产生的生产资料需求转化为最终的消费品需求,即通过提振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重新调整我国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三方面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提振居民消费需求能够弥补外贸出口的降低,减少出口贸易下降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影响。总之,扩大居民消费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均具有积极意义。

二、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研究

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保体系薄弱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较少等因素并存,因此我国居民当年消费动力持续下降,消费支出水平持续降低,导致产业资本循环的售卖阶段中商品资本(W′)无法顺利地转换到货币资本(G′)。此外,近年来欧美经济持续低迷,中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以及我国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我国外贸出口量持续下降。因此,我国投资、居民消费、外贸出口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的直接后果便是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

对于当下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外贸出口需求持续低迷、国际贸易复苏缓慢且不可控的状况下,我国政府一方面可通过“一路一带”战略输出过剩产能以及调整经济结构等方法化解“我国投资过剩和投资结构失衡”导致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居民消费化解“居民消费低迷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外贸额减少”方面的产能过剩。刺激提振居民消费不仅能迅速减少我国产能过剩,而且可以引导投资转型并防止产能过剩加剧,对政府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具有正面作用。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尤其是提振可支配收入较低的贫困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可以解决我国的产能过剩和产品积压问题,而且同时可以解决我国低收入居民群体的贫困问题。居民消费增加可以对冲外贸出口下降所形成的需求缺口,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资本转化促进经济循环,避免资金流向市场已经饱和的行业,可以引导我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即,居民消费升级左右着企业投资方向,引导投资资金从产能饱和领域流出,流向投资回报率更高更有发展前途的产业,进一步加快我国产业结构改革。

至于如何实现“通过消费将投资形成的中间需求转化为最终需求,带动经济体系高速运行。”需要运用机制设计理论来完成。

三、机制设计理论的主要思想

机制设计所研究的主题是,对于任何事先确定的一个预期目标(社会目标或经济目标),在信息不对称以及经济活动参与者分散化、公平自主决策条件下,能否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使得参与者的个体利益和设计者事先设定的预期目标一致,以及如何设计出符合预期目标的经济机制。也就是说,能否设计以及怎样设计符合既定目标的资源配置方式、政策法规等规则。

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理论包括“信息效率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两部分。从信息效率方面来分析,机制设计过程就是根据设计者事先设定的预期目标,寻求既能完成预期目标,又要最小化信息成本的过程。比如设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为经济目标时,市场竞争机制就保证了此目标的实现。因此,经济机制设计可以看成在既定的信息结构下比较分析不同经济机制的信息成本大小问题,即机制设计理论认为实践中经济机制的优劣可以从信息空间维数的角度来评价。另外从激励相容的要求来分析,经济机制可以看成是一个可引导参与者努力付出的可执行制度体系。对于真实显示偏好和帕累托最优配置的社会目标是否是激励相容的,以往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公共商品的生产经营存在激励不相容的问题,而对于私人商品的生产经营则不存在激励不相容的问题。

机制设计理论的特点就是比较研究不同的机制设计并将其共同属性研究出来。然而,作为方法论,机制设计理论的理论价值却只能通过实践问题的应用研究来体现。总之,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价值不仅限于最初市场机制设计以及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而且进一步发展到国家宏观经济层面和整体社会制度层面的研究。时至今日,机制设计理论发展成熟后,应用研究的发展步伐继续向前推进,不断拓展新的应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四、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应对机制设计

近几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一些矛盾现象:一方面大量商品过剩、产能过剩,由此大批企业开工不足甚至破产,这也导致大量工人下岗失业,另一方面又有大量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即大量潜在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一方面我国政府连续出台政策调控某些行业的投资需求却仍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数额又持续增加、消费需求反复刺激却难以启动。在凯恩斯看来,上述“产能过剩”和“贫困现象”并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在个体分散化决策市场经济中,企业家和公众个体的投资决策是依据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做出的,由于这种预期是不确定的,因而投资需求往往很难弥补总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有效需求必然不足;如果政府不加干预,产能过剩及贫困必然发生,并继而导致经济下行,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也就是说,在引发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的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与贫困具有相互作用、螺旋式累积的联动效应。

上述机制设计的最终目标为: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分布)和产业布局在全国范围内均匀分布,中国居民不再需要跨区域打工。对于区域内各产业中的工作岗位进行计划安排,对于各企事业单位中的非创新性工作岗位,实行非终身制公平轮流就业;而对于那些创新性、复杂性等高度不确定工作,则实行公平竞争上岗原则。所谓“创新性、复杂性等高度不确定工作”,在现实中是指企业高层管理者、创业者和科技研发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上述稳定的“非创新性工作岗位”能保证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小康生活状态,同时也规避了创业者和科技研发者们的后顾之忧。而那些创新性、复杂性等高度不确定工作则满足了居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物质生活需求,也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稳定高速发展。

最后,由于全国各种产业中的“常规性、机械性”工作岗位少于居民就业需求的数量,一旦“常规性、机械性”工作收入实现平均化后,人们不仅拥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保障,而且人们也将会拥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这样我国民众就有充分的业余时间创业和科研开发,整个社会将会形成创业和创新的浪潮。上述政策措施的施行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居民消费状况,增强了居民消费意愿,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进而化解了我国当前的产能过剩以及产品过剩并遏制了经济下行的压力。

基于化解中国“产能过剩”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设计目标,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劳动力增长问题。长远来看,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与人口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按照我们上述机制设计——通过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公平的教育资源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而高综合素质的社会成员数量的提高实际上相当于劳动力增长了,此后的经济增长会受益于由此产生的人口红利。另一方面,喜欢科研开发活动的社会成员在业余时间从事的科研开发活动也将加速我国产业的技术进步,我国政府可以引导风投基金投资一些高科技研发公司,通过公司组织社会成员们的科研开发活动。因此,上述机制设计能够支撑一个国家经济长期持续高增长的源泉。

在上述目标下,还有一个问题是无法规避的,那就是中国要为民众的投资创业和进行自主创新建立一种怎样的制度保障?对于投资创业活动,中国现有的风投体制、现代股份制公司制度以及创业板市场等制度安排为各社会成员的投资创业活动提供了完善的制度环境。而对于科研开发创新活动,专利制度作为一种最常见的鼓励创新的制度,被广为使用。另外,政府应设立创新研发基金对我国企业和居民个人的研发创新活动进行补助,也可以设立奖励体系(award system)和采购(procurement)机制等促进研发创新活动。同时,在抉择激励创新机制方面,激励相容引起的“社会效率”与“信息不完全”间的矛盾对立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在这种决策方面需要审慎的考量和决策。尽管中国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是创新,但是当下中国基于创新活动的机制设计还很不尽如人意。前面的诸项机制设计是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也考量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背景和环境。总之,机制设计理论作为方法论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本文提出的机制设计的预期目标是化解产能过剩并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至于执行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陈乐天.破解产能过剩[N].证券市场周刊,2013-05-27.

[2]林美芬.抑扩张促消费化解产能过剩[N].北京观察,2012-09-07.

[3]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4-19.

电力产能过剩情况 篇4

记者了解到,随着近两年“简政放权”改革的逐步推进,火电项目审批权逐步由中央部委下放到地方政府手里。

资料显示,去年3月,环保部将火电站、热电站、国家高速公路等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同年7月,山西省环保厅便在之后3个月里批准了21个同类低热煤发电新建项目。而在火电项目审批权限下放之前,环保部年全年审批火电项目为41个。

在整体经济下滑,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为何企业还如此固守火电阵地,对火电情有独钟?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有利可图。”有受访专家分析,这主要是源于近年来煤炭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各类煤矿产能相加已经超过50亿吨,而20煤炭消费量仅为35.1亿吨,这便导致煤炭价格大幅下跌,一路从的每吨1000元跌至年每吨不到400元,大幅提升了电力企业利润。“火电投资是长远之事,虽然现在电力过剩存在,但低成本带来了低利润的增多,电力企业仍然可以盈利。”一位火电厂负责人如是说。

“很难理解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却出现了火电厂的逆势而行。”据了解,在供大于求的局面下,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为保障火电年度发电量计划,以牺牲清洁能源上网电量为代价,优先保障化石能源电量收购的现象,也就是在燃煤火电厂发电量尚未完成时,水电、核电等先进节能机组要减发让路。

设计产能 篇5

变质岩潜山类型油藏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存在强烈非均质性、内部发育有微裂缝、裂缝呈高角度并具有明显方向性。鱼骨井裂缝钻遇率、泄油面积是水平井的1.2到1.5倍,是直井的4到5倍,在开发该类油藏时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鱼骨井在潜山油藏中的广泛应用,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鱼骨井井型结构复杂,其产能也呈现出强烈的不确定性,为开发方案的制定和生产目标的完成带来极大困难。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建立了复杂结构井渗流理论模型,对鱼骨井产能进行了分析和预测[1,2,3,4,5,8]。但对于变质岩潜山等复杂类型油藏,基于理想条件的理论模型难以适用。针对该问题,基于数理统计原理,按照实际潜山油藏进行储层建模,对鱼骨井实施数值正交试验设计和极差分析,研究鱼骨井井身结构对产能的影响。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经验模型并完成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对比符合要求,证明该方法有效。

1 多元回归预测简介

回归预测法是指根据预测的相关性原则,找出影响预测目标的各因素,并用数学方法找出这些因素与预测目标之间的函数关系的近似表达,再利用样本数据对其模型估计参数及对模型进行误差检验,一旦模型确定,就可利用模型,根据因素的变化值进行预测。回归分析预测依据相关关系中自变量的个数不同分类,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预测法和多元回归分析预测法。在一元回归分析预测法中,自变量只有一个,而在多元回归分析预测法中,自变量有两个以上。多元回归分析法主要步骤依次为:根据预测目标,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因素相关分析; 建立回归预测模型;检验回归预测模型,计算预测误差;计算并确定预测值。

2 潜山油藏模型建立

以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边台潜山为例,建立潜山储层模型。模型尺寸为70×70×70 m,网格尺寸为20 m×20 m×20 m。因储层具有双重介质特征,所以采用双孔单渗模型,根据油藏流体性质,选取黑油模型进行计算。在该模型中依据边台油藏中鱼骨井建立相应的井模型进行拟合,确定油藏参数如下:孔隙度15%,裂缝主方向渗透率为80×10 -3 μm2 ,裂缝次方向渗透率值为60×10 -3 μm2 ,初始含油饱和度为66%,溶解油气比为148 m3/m3 ,地层原油密度为8.2×10 3 kg/m3, 地层水密度为10.12×10 3 kg/m3,饱和压力为21.3 MPa,初始地层压力为31.1 MPa,油相压缩系数为8. 08 ×10 -4 MPa-1, 水的压缩系数为9. 02×10 -4 MPa-1。

3 产能影响因素研究及井型优化

3.1 单因素对产能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分别选取初期产能、十年累积产油量为因变量,根据以上研究,可知在相同地质条件下井型参数(如主井筒长度、分支长度、分支角度、单位长度分支数)变化将对鱼骨井产能将产生影响。因此选取以上四个参数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在进行预测之前,应对各因素与产能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而该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对各因素对强度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趋势分析。其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相关分析可知,以上所选的四种因素与总产量相关系数大都在0.9以上,因而各因素与产能间存在强相关关系,因此用于产能回归预测是合理的。

3.2 数值正交试验设计

根据研究发现,主井筒长度、分支角度、分支长度、单位长度分支数四种因素与鱼骨井产能存在密切关系,因此选为实验因素。正交试验设计是利用一套规格化的表格——正交表,科学合理地安排试验,通过部分试验了解全面试验的情况,方便地找到诸多因素中对试验指标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确定使试验指标达到最佳的因素水平组合。为考察各项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对各因素选取不同因素水平,各因素水平在考虑目前实际钻井工艺水平基础上进行选取,因而对实际应用更具指导意义。如表2所示。

选用L9(34)正交表安排实验。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试验对象为初期产能,潜山油藏供油区域较大,维持一定的生产速度,能量下降相对较慢,可以适当推迟注水时间。同时,由于埋深大多在3 000 m左右,地层压力远高于原油泡点压力,可以适当推迟补充地层能量。根据研究,注水可以于油井生产后一年左右开始进行。在依靠天然能量生产时期,油井产能主要受井型结构及油藏地质条件影响,而与井网类型和注采方式无关。因此,潜山油藏初期产能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表3就本次试验设计的正交表,记为L9(34),其中9表示正交表安排的试验次数;4表示最多可安排的因素个数;3表示每个因素的水平数。由于正交表格具有整齐可比性和均衡搭配性,整齐可比性指表中任一列所含各种水平的个数都相同,均衡搭配性指任两列所有各种可能的数对出现的次数都相同,正交表设计试验方案可以得出各因素对所考察指标影响的大小顺序;得出每个因素不同水平时,指标是怎样变化的;得出各因素不同水平的较优组合。

3.3 因素极差分析

极差是一组数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反映的是变量分布的变异范围和离散幅度,同时,它能体现一组数据波动的范围。极差分析就是通过分析极差得到各因素的主次顺序,较优因素水平组合,各因素水平变化对所考察指标的影响。对表3中的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如表4所示。

将表3中数值试验中各实验井型,配以等距五点法井网进行研究,主要考查指标为累产油量、见水时间、含水上升速度。对各考查指标作实验因素趋势图(如图1所示)进行分析,该图表明了各因素水平变化对各开发指标产生的影响。

对于初期产能,分析表4的极差值可以看出,四个因素影响显著程度依次是:主井筒长度>分支长度>分支间距>分支角度。实验因素趋势图如图1,该图说明在不同因素水平下的变化幅度,可以看出因素A(主井筒长度)在处于不同水平的情况下变化幅度最大,说明主井筒长度影响最为显著,其他因素变化产生的影响较小。

对于十年累产油,分析表4的极差值,可以看出四个因素在井网条件下影响显著程度依次是:主井筒长度>分支长度>分支间距>分支角度。根据图1可以看出由主井筒长度变化而引起的累产油趋势变化最为显著,而其他因素变化产生影响并不明显。

对于见水时间,由表4可以看出四个因素在井网条件下影响显著程度依次是:主井筒长度>分支长度>分支间距>分支角度。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因素对见水时间的影响为,主井筒长度对见水时间影响最为显著,其他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对于十年末含水率,由表4可以看出四个因素在井网条件下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主井筒长度>分支长度>分支间距>分支角度。实验因素趋势图如图1,由该图可以看出不同因素对十年末含水率的影响,依然是主井筒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

3.4 最优井型选取

依据各影响因素对鱼骨井进行优选:对于初期产能,通过极差法得到最优井型参数组合为A3B3C3D2(如表2所示,主井筒长800 m,分支角度45°,分支长度180 m,分支间距50 m);对于十年累产油,通过极差法得最优参数组合为A3B2C1D2;对与见水时间,通过极差法得最优参数组合为A1B1C3D3;对于十年末含水率,通过极差法得最优参数组合为A1B1C3D3。

以上优化为各个开发指标单因素最优化结果,通过分析可知,以上最优井型仅能实现某个单一的开发指标最优,而在其他开发指标上表现最差。因此井型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个开发指标,以实现总体开发效果最优为原则,同时优化结果必须结合油田实际地质状况确定。受目前钻井工艺水平所限,分支开窗侧钻至完成时仅能实现分支长度180 m,分支角度30°。根据文献[6]研究成果,主井筒存在摩擦压降导致鱼骨井产能并不随主井筒长度的延伸而线性增加,分支间距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对产能贡献也随之减弱。井筒过长也易造成水窜,治理难度也随之加剧。考虑到经济因素,欲使开采效益最优,主井筒长度与分支间距也必然存在一合理值。经综合研究,确定最优井型结构为主井筒长500 m,分支角度30°,分支长度180 m,分支间距100 m,可保证各方面开发指标均衡,完井也具备可行性,从而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4 潜山鱼骨井产能回归预测

4.1 预测模型建立

设产能为y,四个因素的变量分别对应主井筒长度、分支角度、分支长度、分支间距。由于四个因素之间相互独立,且与产量具有强相关关系,特选取如下多元非线性模型进行拟合,如公式1所示。

y=Ax1b1x2b2x3b3x4b4(1)

式(1)中:A, b1, b2, b3, b4为回归待定参数。该模型可以代表任意一条曲线,只要参数确定后曲线就可确定。基于前文分析可知,四个因素都对油井产能具有一定的贡献,因各因素大小均与产能成正比或反比而将其相乘。各因素对产能贡献有所不同,故将对每项赋予不同的系数b1, b2, b3, b4作为权重值对其进行表征。

多元非线性回归必须转化为多元线性回归才能估计待定参数。对模型两边取对数,结果如公式2所示。

lgy=lgA+b1lgx1+b2lgx2+b3lgx3+b4lgx4 (2)

u=lgy, v1=lgx1, v2=lgx2, v3=lgx3, v4=lgx4,模型转化为多元线性关系,如公式3所示。

u=lgA+b1v1+b2v2+b3v3+b4v4 (3)

回归后再转化为多元非线性回归,即如公式(1)所示。

4.2 预测结果及结果检验

将表3中9个试验的初期产能进行曲线回归拟合,拟合结果如公式(4)所示。

y=1.487x10.516x20.055x30.036x4-0.158(4)

根据拟合结果分析可知,主井筒长度的系数b1最大,表明其对产能影响能力最大,而分支间距的系数b4为负,表明其大小与产能成反比。

现采用边台潜山油藏五口鱼骨井的实际生产数据进行验证,将五口鱼骨井井型参数代入公式(5)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对比。如表5所示,平均预测精度达89.3%,符合产能预测要求。

5 结论

(1)通过在潜山油藏模型中建立不同井型鱼骨井模型进行模拟,对各项开发指标进行计算并与实际数据对比,表明该研究方法可行。

(2)对鱼骨井的各项井型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选取参考因素如主井筒长度、分支长度、分支间距、分支角度与产能具有强相关性,因而可用于产能预测分析。

(3)通过极差分析可知各项开发指标影响因素较大的依次是主井筒长度、分支长度、分支间距、分支角度,因此在进行井身结构优化设计时也应当依此顺序进行考虑。

(4)采用多元回归预测方法对鱼骨井产能进行预测,与实际油藏开发数据进行对比,预测精度符合预测标准,因此可以为实际油藏开发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想平,张兆顺,崔桂香,等.鱼骨型多分支井向井流动态关系.石油学报,2000;21(6):57—60

[2] Holmes J A,Barkve T.Application of a multisegment well model tosimulate flow in advanced wells.SPE 50646,1998

[3]陈卫东,Hill A D.多分支井产能预测方法.中国海上油气,2006;18(6):394—398

[4]于国栋,王晓冬,魏奎生.分支水平井不稳定压力和产量的计算.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28(01):21—24

[5]范玉平,韩国庆,杨长春.鱼骨井产能预测及分支井形态优化.石油学报,2006;(4):101—104

[8]韩国庆,毛凤英,吴晓东,等.非对称鱼骨状分支井形态优化模型.石油学报,2009;30(1):92—95

[9]黄世军,程林松,赵凤兰,等.考虑多段流动耦合的鱼骨刺井产能评价模型.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2):83—88

设计产能 篇6

最近十几年, 球墨铸铁管的生产、应用迅猛发展, 我国球墨铸铁管的年产量在1999年约为40万吨, 到2012年不完全统计, 球磨铸铁管的年产量已接近300万吨, 专家认为, 未来几年国内铸管生产能力将快速扩张, 今后几年可能超过400万吨;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都大幅度增加;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 铸铁管设备制造厂家通过技术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

水压试验机是球墨铸铁管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为了保证球铁管的质量和力学性能, ISO2531-98及GB13295-91规定球墨铸铁管必须每根按照规定的压力进行水压试验;大连万通工业装备有限公司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 这几年分别开发了单工位、双工位水压机;为了适应生产率更高的美国铸铁管生产市场的要求, 公司在2009年立项研发更多工位、效率更高而且可以进行混管生产的水压试验机。

2 设计目标

2.1 规格。

DN150-600。

2.2 生产率

2.3 设备功能:

自动上管、分类、储存、水压试验、再储存以及按照设定顺序进行出管。

3 关键点的设计

按照传统横向增加工位的方法, 很难实现该水压机的所有功能, 而且会增加设备投资, 占用更多厂房;所以将设计目标确定为立式多工位, 分层输送、储存;根据生产率的要求, 确定总的工位数量为4层4个垂直工位;每层都可用于DN150-600所有规格管子的水压试验,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3.1 铸铁管垂直方向的连续输送

3.1.1 上管工位采用步进式快速输送装置, 该装置将三磨工位送来的不同规格的铸铁管水平移送到垂直输送机的C形链爪上, 该装置由带位移传感器的油缸驱动水平移动, 油缸由比例阀控制, 可使整个装置启动、运行、停止更加平稳。

3.1.2 在上管工位设有管径检测装置, 自动检测进入垂直输送链的管子的规格并且自动记忆, 让每一根铸铁管在这个工位有了身份信息;利于后续工位的识别分类。

3.1.3 铸铁管垂直方向的连续输送采用的是大节距输送用滚子链, 垂直布置, 主动链轮安装在上方的钢结构上, 电机减速机驱动, 运行线速度为500mm/s;被动链轮安装在钢结构下方, 设有有中心距调节装置, 以适应链条销轴磨损导致的链条长度变化;被动链轮轴端处装有检测链轮运行速度的编码器, 实现链条运行速度的精确控制;链爪为C形对称圆弧结构, 可以实现管子在链轮最高点的平稳翻越;每套输送链有8对C形链爪, 可同时输送8根铸铁管;每个C形链爪处有4个滚轮, 滚轮在轨道内运行, 保证链爪运行平稳不翻转;输送链在工作时, 上管在左侧1#工位, 下管位置在右侧的1#、2#、3#、4#工位, 下管和上管同时进行, 保证生产的连续进行。

3.1.4 链轮齿数、链条节距及链爪间距

链条节距为p=450, 链轮齿数为z=8, 链爪间距L1=450*5=2250, 链轮节圆=1175.9该间距满足各工位水压机设备的布置。

3.1.5 电机功率

垂直输送链在单侧存放4根最大规格的铸铁管时, 电机的扭矩为最大。

Tnmax=G×9.8n/kg×4×D1/2=33419n.m

电动机功率的计算

P=Tn×n1/9550η=41.5KW取电机功率为45KW。

3.2 垂直输送链将管子送到右侧的工位时, 右侧的1#、2#、3#、4#工位各有一个步进式卸管装置;首先4#步进式卸管装置根据电脑程序控制判断送来的管子的规格, 如果符合设定的参数, 则该装置动作从输送链上取下管子, 将管子送入4#工位的水平输送储存链;反之则不动作, 垂直输送链将管子送入3#工位, 再进行判定;以此类推, 最后所有的管子被连续送到不同工位的水平输送储存链。

3.3 水平输送链用于输送储存管子, 链板为V形结构, 放置不同规格的管子;可存储DN150的管子13根;链轮中心距为3900, 这样布置可以使输送链两端的上管和下管同时进行, 加快生产节奏。

3.4 水压机本体结构

3.4.1 本体是铸铁管水压试验的主体设备, 为立式4层4工位, 每层工位均由步进式双工位快速输送装置、举升托辊、承载箱体、探头以及拉杆等组成;管子由步进式双工位输送装置送入本体中心, 带有位移传感器的举升托辊根据管子的规格将管子举升到探头中心, 完成水压试验后, 再由步进式双工位输送装置送入出口水平输送链;四个工位可以同时对4种不同规格的管子进行水压试验。

3.4.2 拉杆是水压机的主要受力构件, 为了保证水压试验机的密封性能, 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水压机本体共分4层, 共设计有10根拉杆;拉杆采用热轧45#钢无缝钢管制造, 调质处理。

3.5 经过水压试验的管子被送入出口侧的水平输送链, 该输送链用于储存管子, 最多存储37根DN150管子, 当管子在该输送链处达到一个包装数量后, 再由步进式输送装置、垂直升降输送链送至地面一层, 进入下一工位。

4 结束语

设计产能 篇7

新井地面工程是对新钻井进行配套的工程, 地面工程的主要功能是对新钻井的采出液进行收集和外输, 并实现地质和工艺上提出的注水、热采等要求。本文根据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孤岛采油厂地质所编制的《孤岛油田东区Ng3-4综合调整方案 (油藏工程) 》和工艺所编制的《孤岛油田东区Ng3-4综合调整方案 (钻采工艺) 》, 结合区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利用相邻区块现有集输管网, 设计新区块集输管网, 以求经济和效率的最大化。

1 设计依据

1.1 区块概况

东区Ng3-4区块设计总井数16口, 其中热采井10口, 更新常规油井2口, 水井4口。区块分布在光明路南北两侧, 南部至滨海路南, 为棉花地和低洼芦苇地, 北部位于孤河路北侧。丰收村以东, 地势较为平坦。

1.2 原油物性和设计参数

原油物性:

原油密度:0.962~0.993g/cm3;原油粘度998~4827m Pa.s;总矿化度3899mg/L。

设计参数:

生产井数:12口;单晶初期产油:9t/d;年产油能力:3.5×104t/d;注水井数:4口;单晶日注水量:13.2×104m3/d;掺水压力2.5MPa, 掺水温度:45℃;生产天数:280d。

2 地面工程方案设计

2.1 油气集输部分

2.1.1 现状:

该井区所涉及计量站6座, 分别是孤3-11-1#、孤3-4#、孤3-9、东区热采4号站, 东1-6和东1-4共6座计量站。各计量站均有空头, 计量站外输线维护良好, 并且未满负荷生产, 可以利用, 不需再建。各掺水间均有空头, 掺水间管线能满足掺水量的需求, 并且未满负荷生产, 可以利用。

2.1.2 方案设计:

油气集输工艺除更新井外, 热采井选用掺水双管集输流程。根据稠油定义:稠油是指在50℃, 动力粘度大于0.4Pa.S, 且温度为20℃时密度大于0.916g/cm3的原油。因此, 区块内的油品属于稠油, 需对其进行降粘。目前常用的降粘方法有两种:加热降粘和掺活性水。加热降粘耗能巨大, 且需要新上水套炉和燃气管线。此区块附近有配水间, 能提供足够的水量, 因此我们选择掺活性水降粘的工艺。

2.1.3 主要工作量:

采油井场安装:12套 (热菜井口10口, 常规井口2口) ;污油回收系统:5套;产水煎加药配套设施:5套;单井集油管线:¢76×4-3250m, ¢89×4-4300m;单井掺水管线:¢48×3.5-6600m;管线补偿器:51个;抽油机:12台。

2.2 注水工程部分

2.2.1 现状:

该井区所涉及配水间3座, 中74-2#配水间、孤3-2#配水间、孤3-4-2#配水间, 各配水间由孤四注来水, 经配水间至水井井口。

2.2.2 方案设计:

单井管线的确定:根据东区Ng3-4单元调整后15年指标表中所述, 2007年新投注水井单井日注水量100m3/d, 考虑到注入水质矿化度较高, 腐蚀结垢严重, 故单井注水管线选取¢76×7胶防管线, 设计管线覆土0.8m。

2.2.3 主要工作量:

水井井场安装40m×50m×0.5m:4座;单井注水管线¢76×7:1250m;水井井口:4套。

2.3 注汽工程部分

2.3.1 系统现状:

该方案区位于东区馆3-4区块, 主要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南部6口井主要分布在光明路以南, 可利用2#注汽站注汽;西北部3口井位于孤河路附近, 距固定注汽设施较远需活动注汽站注汽;东北部1口井位于孤河路北侧, 可以利用5#注汽站注汽。方案区多为棉花地、低洼芦苇地和树林。

2.3.2 方案设计:

根据实际需要, 需新建¢89×10固定注汽管线1000m、新建2座活动注汽场地, 需要配套¢76×10活动注汽管线500m、DN100清水管线1000m、热力补偿器20套。管道采用防锈底漆 (刷三遍) +10mm复合硅酸盐材料+70mm符合硅酸盐型材+20mm复合硅酸盐材料+防水层+保护层的防腐保温工艺。

2.3.3 主要工程量:

固定注汽管线¢89×10-1000m (13Cr Mo44) ;活动注汽管线¢76×10-500m (13Cr M o44) ;热力补偿器:20套;活动注汽场地:2座;清水管线¢114×5:1000m。

2.4 电力工程部分

2.4.1 电力负荷:

该区域新建油井共计12口, 每口油井电机功率37 k W, 新建密闭污油回收系统5套 (每套污油泵1台, 功率20k W) , 活动注汽站负荷180 k W, 本区域新增负荷724k W。

2.4.2 方案设计:

本次设计新建油井负荷均T接自附近架空线路, 为便于维护、巡视, 线路走向一般沿已建油区道路架设, 架空导线采用LJ型铝绞线, 变压器采用S11型节能变压器, 自油井配电箱至井口采油设备采用电力电缆直埋地方式敷设。

2.4.3 主要工作量:

6k V高压架空线路LJ-95:1.4km;380V低压架空线路LJ-70-0.9km;节能变压器S11-50/6:5台;节能变压器S11-100/6:3台;节能变压器S11-160/6:2台;跌落式熔断器RW10-100/10:30只;避雷器HY5W4-12/30:30只;接地装置:10组;油井配电箱:12台;电力电缆VV22-1000 4X25:0.6km。

2.5 道路工程部分

2.5.1 方案设计:

新建单井土路, 顶宽4.0m, 边坡1:1.5, 平均填土高0.5m。素土分层 (200mm) 碾压夯实, 密实度大于90%。

2.5.2 主要工作量:

油井井台 (40m×50m×0.5m) :12座;水井井台 (40m×50m×0.5m) :4座;单井土路:2500m;活动注汽场地:2座。

3 结论

通过对油品性质、地形地貌、油井位置和周边油井开发现状分析, 我们找到了一套合适的油气集输方案, 解决了地质和采油工艺提出的注水量和注汽量的问题, 为区块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 最大限度的平衡了经济和生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

[2]《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50350-2005.

只有落后的产能没有过剩的产能 篇8

产能因市场而扩大

每一次车市井喷之后, 都会出现报复性的反弹, 但所有的反弹都是高于原来的基数, 呈螺旋上升状态。按照行业的解释就是增幅放缓, 但绝不是同比下降, 因此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都不足以困扰着管理部门和企业。

企业投资扩大产能的积极性和动力来自不断扩张的汽车市场, 2009年, 中国汽车产销量在近千万辆的基数上再增47%, 现在年头过半, 产销到了900万大关, 从1956年新中国第一辆汽车下线到100万辆下线用了36年的时间, 而到1000万辆的产销, 仅仅用了17年。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火爆, 以及国外汽车企业纷纷抢滩中国汽车市场, 国内各大车企纷纷发布了扩产计划, 粗略统计, 截至2010年, 中国车企的产能已经逼近3000万辆。

目前, 东风日产、神龙、华晨宝马、北京现代等企业都宣布了要扩大产能的计划, 此外, 还有广汽菲亚特长沙的50万辆的新建项目等等。东风本田第二工厂在武汉签约, 设计能力24万台, 初期投资11.5亿元, 形成6万辆能力, 2012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后, 东风本田将具有30万辆生产能力。长安汽车集团将投资30亿元在合肥高新区建一个微车生产基地, 预计2011年投产, 年产能30万辆。不久前, 华晨宝马第二工厂奠基开工, 随着二期工程的建设完工, 华晨宝马产能不足的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华晨宝马2010年的计划是把现在沈阳工厂的年产能由4.1万辆扩大到7.5万辆。吉利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出帝豪E C8, 初步年产规模为3万辆。宝马是在犹豫多年后, 终于下决心开建的第二工厂;东风本田更是以谨慎著称, 自2005年成立以来, 坚持“精益投资”理念, 尽管销量连续翻番, 由2万辆上升到16.5万辆, 仍然坚持“改造”生产线, 而没有投资建立新厂。现在在中国“井喷”的汽车市场面前, 也终于绷不住了。

产能受宏观调控影响

汽车企业扩大产能, 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 其一是扩大或者改造现有的生产线, 通过新的工业设计和平台流程, 在原有平台基础上提高生产能力及技术水平。其二是建设新的生产平台, 采用高新科技装备和新的生产工业生产流程, 扩大产量应对市场的扩张。其三是通过兼并重组, 获取新的技术和生产平台, 同时合并其生产能力并占有更多的市场空间。

年初工信部向有关汽车企业发出《关于调查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有关情况的通知》 (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 被调查车企要把2009年4月1日至通知下达之时的投资项目建设内容、开工时间等逐一登记, 报送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汽车处。工信部工作人员表示, 此举是为更好地管理汽车行业, 希望通过调查充分了解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情况。

汽车企业的技术改造是个颇为微妙的项目, 哪些需要报告国家有关管理部门, 哪些不需要报告。哪些需要国家资金支持, 哪些自筹解决, 都可以通过企业自身情况灵活掌握, 因此通过了解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立项的材料判断产能的实际情况不客观。而企业建设新的生产基地都是一次规划, 分段实施。说是几十万辆的产能, 成百上千亿的投入, 其实都在对市场察言观色, 或者投石问路, 没有一个企业傻乎乎的将口袋里的钱花尽用光。

当年神龙公司听了国家计委的话, 说是要形成经济规模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一下子投入建设15万辆的产能, 结果没有那么大的市场, 钱也花了, 无法形成规模效益造成产能放空。后来国家开发银行用“债转股”的方式挽救神龙于水火之中, 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市场。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春江水暖鸭先知”, 对市场敏锐的判断和资金审慎的使用是搏击商海而不溺水的关键。但是国有企业不同于其他成分的企业, 除了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以外, 还要按照国家总体经济形势进行调整, 服从国家利益。管理部门对产能的敏感是处于一种思维的惯性, 警钟长鸣是件好事。

辩证地看待产能问题

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企业的竞争, 笔者认同这样一句话——只有落后的产能, 没有过剩的产能。在汽车产业的竞争中, 中国仅仅取得汽车大国的地位, 远远达不到强国的标准, 而面对国际新的技术升级换代的压力还没有做好准备。有关人士指出, 大概2012年到2013年, 目前的汽车技术水平面临淘汰, 各个跨国公司都在做高新技术生产的准备, 有的已经准备进入实用阶段了。而中国许多企业还沉湎于低廉的人工成本和降价促销等传统思维。这样下去, 中国汽车赖以自豪的生产能力会在一夜之间如同彩电、录像机、胶卷一样变成落后产品的产能。

世界汽车发展的历史每一个转折都是思维创新催生的产物。国家发改委官员对汽车企业的创新作了解释, 指出创新过程有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叫原理创新, 它的主要完成单位在大专院校, 基础研究单位等等。第二个环节叫产品创新, 即能善于把那些原理创新的东西集成为一个产品, 也就是发动机或者变速箱, 这个产品创新的环节是在专业的科研开发机构进行的。第三个环节是产业化创新, 汽车制造企业要完成一系列产品, 承担把产品变成商品的重任, 必须在降低成本, 规模批量, 品质统一等等各个环节完成它的产业化创新过程。

创新是以经济效益为归结点, 不赚钱的新技术可以叫发明创造, 但不是创新。创新的结果是只有产品成为商品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中国汽车企业在创新体系建设上与国外相比确实差距很大。所以导致大量的企业创新结果, 仅是原理创新, 根本到不了产业化创新这个过程就折在半路了。因此国家宏观管理部门最担心的是落后产能的重复建设, 在“看不见的手”掩护下盲目扩张, 浪费资源、祸国殃民。

设计产能 篇9

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确已非常严重, 但产能过剩也并非中国独有, 那其他国家治理产能过剩都是怎样的思路呢?当年, 美国“马歇尔计划”和日本制造业产能输出正是依靠产能的释放保持了美日经济系统的平衡。

1948年4月, 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 美国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 “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由于该计划把信贷援助转化为商品输出, 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 为保持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美国21世纪初的产能过剩中, 2000~2002年, 工业产能利用率再次跌落到81%以下。这一次过剩的产能不是出现在钢铁和汽车, 而是集中于电子制造业和信息通信产业。这轮高新技术产业产能过剩, 最终通过相关企业破产和并购重组等方式得以缓解。

20世纪60~70年代, 为了缓解日本国内制造业的过剩产能, 日本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 采取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顺贸易偏向的投资战略, 有比较劣势产业部门渐次外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受日元升值的影响, 日本国内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对亚洲“四小龙”、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 向海外转移过剩产能, 在此过程中, 日本不仅形成了母国与投资国 (地区) 之间垂直分工, 带动本国技术和设备出口, 而且通过大规模地进行海外投资, 使其制造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转向了具有高附加值生产率的金属工业、化学与机械工业, 即形成了以重化学工业为核心的制造业结构, 形成了制造业拉动的双引擎。

上一篇:院前急救病谱规律分析下一篇:煤炭企业增值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