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研究生录取

2024-10-05

清华大学研究生录取(共14篇)

清华大学研究生录取 篇1

上海海洋大学拟录取研究生调档录取通知

各位考生:

我校拟录取硕士研究生名单已上报教育部,目前正处于批复审核阶段。

一.调档函事宜

被我校拟录取考生的调档函已于5月初以邮局平信寄送出去,请同学及时查收。

调档函寄送地址:

1. 外校考生:考生考研网上报名时所填通讯地址,可点击查询:

2011年拟录取硕士研究生通讯地址查询:yjs.shou.edu.cn/2011txdz/index.asp

2. 档案在上海海洋大学考生:上海海洋大学就业办

3.档案寄送时间及地址:

(1)档案所在单位将考生全部材料汇齐后,于7月15日前寄送至我校研招办。

(2)档案材料统一请寄送至:

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

上海海洋大学研招办 收

邮编:06,

电话:021-61900053, 传真:021-61900054

请至今未收到调档函的同学于6月2日前发邮件至wxu@shou.edu.cn。邮件请注明以下内容:

邮件主题:某某考生(学号)未收到调档函

我校将于6月中旬补寄一份调档函(与录取通知一起寄送)

二.录取通知书事宜

1.正式录取考生的`录取通知书将于6月中旬以邮局EMS寄送,届时请考生及时查收。

2011年拟录取硕士研究生通讯地址查询:yjs.shou.edu.cn/2011txdz/index.asp

重要:

请考生自行查询本人的通讯地址,地址信息不全或要修改录取通知地址,请考生务必于6月3日前将修改地址发至wxu@shou.edu.cn。逾期不予办理,通知书(补寄的调档函)按原地址寄出。

修改地址的邮件请注明以下内容:

邮件主题:某某考生(学号)更改录取通知书地址

邮件内容包括:考生姓名、身份证号、录取专业、原通讯地址,现改详细通讯地址、收件人、邮政编码、本人联系电话。

三.户口及党组织事宜

1.户口迁移证

北京、上海户籍、委托培养研究生,不迁户口。其余学生可迁户口也可不迁户口。如果户口迁入学校,务必于报到当天将户口迁移证、身份证复印件交所在学院,逾期不再受理;户口一旦迁入,在校期间一律不得迁出(除退学、转学、毕业外)。

另:入学前属本市单位集体户籍的学生入学时,可将户籍迁入我校学生集体户籍。如果要将户口迁入学校,务必于报到当天将原本市单位集体户口个人信息页的复印件(盖章)交所在学院。

迁往地址:上海海洋大学或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落户地派出所:临港新城派出所。

2.党、团组织关系。 填写党、团组织关系时请注意:

本市生源新生,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可直接由原党委转接到我校。抬头为:上海海洋大学党委组织部。

非上海市生源新生,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应 ① 由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或② 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各工作委员会组织部转接。抬头:上海市教卫党委组织干部处或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③ 未尽事宜请致电021-61900272组织部询问。

团组织关系。(可由档案寄来或报到时提交)。

清华大学研究生录取 篇2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录取,规模,质量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 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因素。研究生报考是继公务员报考之后的全国第二大报考热点, 受就业及各方面的影响, 每年全国研究生报考规模都在不断增长, 浙江大学作为全国重点综合性院校之一, 每年的招生规模也呈上升趋势, 在该趋势之下, 如何实现“规模增长”到“质量提高”的转变是研究生教育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

1 历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基本情况

近几年, 随着国家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 尤其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颁布之后, 更加明确了未来十年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研究生招生工作作为人才选拔的门槛显得尤为重要,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考研大军当中, 研究生招生与录取的规模不断增长 (图1)

浙江大学作为全国重点的综合型大学之一, 也是众多考生倾向于报考研究生的热门高校之一。与全国的历年报录比相比较, 由于招生指标由国家下达, 因此, 录取人数的增长较平稳, 而报考人数仍呈一定比例上升趋势 (2013年报考人数受研究生收费政策调整影响, 有所下降) (如图2) 。

2 研究生招生类型的变化与制度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的第二十二条“优化研究生结构办出特色”, 指出“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②《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完善招生选拔办法, 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分类考试”。③由此看出, 国家对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相当重视。

研究生招生选拔包括免试直接攻读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等形式。招生类型主要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随着国家各种政策的颁布以及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部门根据本校的实际做出的研究生招生各项改革, 各种类型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有明显的变化 (图3) 。

由图表的曲线可以很直观地看出, 招生类型中, 专业学位招生人数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 相应专业学生招生数的上升可以得出学术性学位招生人数应呈下降趋势;免试生招生人数2013年有所下降;直博生人数逐年上升, 实现了从“规模增长”到“质量提高”的转变, 质量提高的措施体现在:

2.1 实施生源质量工程, 优化生源结构

通过研究生生源结构的优化调整, 提高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录取比例, 这与提出的推动研究生教育“两个转变”——到2015年由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到2020年由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并重转变的思想相契合。此外, 还提高了硕博连读生、直接攻读博士生在博士生招生录取中的比例。

2.2 积极探索招生制度的改革

研究生招生录取主要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综合素质和对科研的敏锐性与理解力, 由此, 则以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为考核核心, 改革考生的复试资格标准, 放宽全校的复试比例, 扩大复试选拔范围, 扩大导师选择的录取权重, 从而选拔出拔尖创新人才。同时, 建立健全有效的招生监督和质量保障体系, 推进优质生源工程, 全面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3 研究生招生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2013年提出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需要对研究生教育实施全面性改革, 从研究生招生方面来讲, 需进一步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扩大高校自主权

教育部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要求, 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要适时转变研究生招生管理模式, 进一步扩大招生单位自主权, 强化招生单位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和规范基层学术组织和导师群体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 提高导师群体科学选拔人才和规范执行政策的能力。如在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上, 招生单位可根据招生生源情况, 享有更多的自主调节权。

3.2 建立招生宣传的长效机制

招生宣传除了在报名期间进行针对性强的阶段性宣传外, 要多方面探讨有效的招生宣传机制。如每年鼓励各院系申请举办的暑期夏令营, 吸引了大量的优质生源, 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可探讨各高校之间加强调研学习、开展学术论坛等途径加强宣传, 吸引在学术研究上有所要求的学生前来报考, 提高生源质量。

3.3 试行素质与专业并重的选拔体制

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到目前为止已有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和农学及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专业课实行全国统考, 预期统考专业还会有所增多。实行全国统考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面在于可以提高命题质量与促进选拔的公平性, 而弊端在于由于各招生单位层次不同且类型特色不同, 统考不利于研究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此, 可以借鉴美国实施的“普通能力考试”与“专业能力考试”两种模式, 普通能力考试主要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如美国的GRE考试;专业能力考试则考查考生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及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试行该素质与专业并重的选拔制度, 更好地体现选拔与培养具有创新水平和能力的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的目的。

注释

11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http://www.eol.cn/kaoyan_news_3989/20090111/t20090111_354041.shtml

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1_zcwj/201008/xxgk_93785.html

33 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wj/201307/xxgk_154118.html.

清华大学研究生录取 篇3

在我国高校较大规模的扩招形势下,大学生对高考录取满意与否,与高校及与此相关的国家招考机构的服务质量相关。格鲁努斯认为,服务质量不仅与服务的结果有关,而且与服务过程有关。那么,大学生对高考录取满意情况怎么样呢?

另外,在高校招生和教育管理中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比较多的高考生或大学新生由于没有被录取到满意的高校、满意的专业或对录取过程不满意等,要么不去学校报到,要么入学后要求学校调换专业,一旦调换不成就退学。有的学生虽然没有退学,但因为对该学校或该专业没有兴趣,导致学业成绩差,有的甚至出现不能毕业的情况。那么,大学生高考录取满意度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相关呢?这正是本课题想要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与取样

在重庆某普通高等学校的新生中随机抽取学生257名,基本情况为: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大学新生高考录取满意度调查和学习动机调查。高考录取满意度调查:参照顾客满意度调查问卷,根据考生在录取前、录取过程、录取后比较关注的问题自行设计编制大学生高考录取满意度问卷。该问卷共划分为3个维度,即录取前对服务满意维度、对招考制度及录取公平满意维度、录取后对高校满意维度。每个维度10—12个题目,采用5点记分法,即很不满意(1分)、不满意(2分)、一般(3分)、比较满意(4分)、很满意(5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经本次测试,该问卷的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21,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13、0.8104和0.7841,具有比较好的信度。学习动机调查:使用台湾学者余安邦编制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量表”(外部学习动机)和“个人取向成就动机量表”(内部学习动机),共13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按5点记分,即完全不符(1分)、基本不符合(2分)、不能确定(3分)、基本符合(4分)、完全符合(5分)。得分越高,表明动机越强。经本次测试,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76和0.7328。

(三)数据处理

应用spss for windows 11.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大学新生高考录取满意度的数据分析及讨论(分析数据见表一)

1、在录取整体满意度上:(1)农村考生和城镇考生差异显著(p=0.046<0.05),农村考生比城镇考生更满意高考录取,说明城镇考生的高考录取期望值明显高于农村考生。(2)应届考生和往届考生差异显著(p=0.05=<0.05),往届考生比应届考生对高考录取具有更高的满意度,说明往届考生经过上一年的高考和录取体验后,变得更加务实,而应届考生则更加挑剔一些。

2、在录取前对服务的满意度维度上:往届考生和应届考生差异显著(p=0.049<0.05),往届考生比应届考生具有更高的满意度,说明往届考生更清楚和了解高校、招考机构以及自己所在中学都在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考生提供各种宣传和服务。

3、在招考制度及录取公平满意度上:往届考生和应届考生差异显著(p=0.048<0.05),往届考生比应届考生具有更高的满意度,说明往届考生更清楚和了解高校的录取规则和省级招办的投档模式都是比较公正的。

4、在对录取后高校满意度上:农村考生和城镇考生差异显著(p=0.039<0.05),农村考生对高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比城镇考生更满意,一方面是农村考生的高考录取期望值低于城镇考生,另一方面是农村考生从农村到大城市,由于环境的改变(好转)导致更高的录取满意度。

(二)大学新生学习动机的数据分析及讨论(分析数据见表二)

1、在内部学习动机上:(1)农村考生和城镇考生差异显著(p=0.026<0.05),城镇考生比农村考生具有更强的内部学习动机。(2)应届考生和往届考生差异显著(p=0.031<0.05),往届考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明显强于应届考生,说明往届考生更珍惜大学学习的机会,更愿意去主动学习。

2、在外部学习动机上:农村考生和城镇考生差异显著(p=0.039<0.05),农村考生比城镇考生具有更强的外部学习动机,农村考生由于急于跳出农门,读上大学,找到好的工作,以改善提高自己的生活环境,所以在学习的外部动机上明显强于城镇考生。

(三)大学生高考录取满意度与学习动机相关分析(数据分析见表三)

根据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录取后对高校满意度与外部学习动机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录取结果,包括高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更容易和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联系起来。新生更容易通过高校的条件来感知自己是否录取到满意的高校,甚至来预测自己将来的就业竞争力。

表三:高考录取满意度与学习动机相关数据分析

四、结论

1、农村考生与城镇考生在录取整体满意度、录取后对高校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应届考生和往届考生在录取整体满意度、录取前服务满意度、招考制度及录取公平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农村考生与城镇考生在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应届考生和往届考生在内部学习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

3、录取后对高校满意度与外部学习动机呈显著正相关。

清华大学研究生录取 篇4

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万毅平教授曾在《美国师范教育》一文中指出, 美国部分大学的师范生一般要等到大学三年级才真正进入专业学习 (低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 , 但并非每个大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师范专业。在基本完成了普通教育后, 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期间, 大学生开始申请师范专业的录取, 这被称为“第二次录取”, 要求学生平均成绩必须达到一定标准 (1) 。

东华盛顿大学教育系终身教授刘京秋博士在《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和专业成长》中指出:“有40%以上的新生入校时, 并未决定学科专业, 进入大学以后, 他们可以选择多种基础课, 以探测自己的真正兴趣和潜力;要想进入教育系学习需首先完成一定数量的预备必修课, 大部分大学生是在二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或三年级第一学期进入教育系的。” (2)

我国师范教育“2+2”模式, 近年来在陕西师大、四川师大、西北师大等学校尝试进行了实践, 并取得了成功[1,2,3]。但也有人对这种培养模式提出了质疑, 如学者柳海民、史宁中认为, 目前某些院校倡行的“2+2、3+0.5+0.5、3+1”等将削弱学科专业基础, 有将本科沦为专科的危险[4]。但同时他们补充说, 对有条件的院校, 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在完全本科基础上的一种变式, 如“4+2”, 即四年本科学科专业教育另加两年教育硕士或教育学硕士学历的教师教育训练”[5]。两位学者的说法是严密的。对于重点部属师范大学或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来说, 这些学校的确有能力、有条件实行“4+2”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 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 对于许多地方师范学院来说, “2+2”模式不失为一种符合我国现状及其办学条件的师范生培养模式。

两位学者提出人才培养是“宽口径、厚基础、精学科、专业化”的过程模式。“宽口径、厚基础”, 是指大学低年级实行按一级学科进行招生、按一级学科开设通修的专业基础课。学生修习完两年左右的专业基础课后, 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师范或非师范专业。这样的课程设置, 由于增强了专业之间的兼容性, 对两年后学生无论选择哪一类专业都提供了宽厚的专业基础和转换的条件。“精学科、专业化”, 是在学生确定了职业理想、选择了专业方向后, 能让他们付出全部的学习热情, 刻苦修习专业核心课[6]。这种培养模式对于一般师范院校 (本科第二批) 进行“2+2”师范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必要性与优势分析

(一) 有利于教师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师院校向综合化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我国高师院校大规模综合化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前后, 2000年以来, 我国教师教育采取开放性战略———综合性大学中设教育学院即实行大学+师范的国际通行师范教育新模式[7]。高师院校向综合化发展是师范大学对经济发展的回应, 也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8]。高师院校综合化是多元化办学体制的体现, 打破了师范院校垄断教师培养和就业市场的格局,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学者高亚兵、何伟强对当前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定量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师范生的总体质量比以往有所下降;师范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均存在较多问题;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专业素质上没有显著差异[9]。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任何关心国家前途使命的都不能不关心教育事业发展, 不能不关心教师队伍建设, 不能不关心师范教育的兴衰, 在一定意义上讲, 只有师范兴, 教师兴, 才能教育兴, 国家兴。” (3)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很多时候人们把教育振兴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 而师范教育正承担着培养教师的重要职责, 但我国现行高师培养模式太过强调狭窄的专业对口。学者钟仕伦、谢名春、李树勇、杜伟通过对四川大学部分师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某些学生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 由于所学专业知识面太窄, 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发展后劲不足, 在从教素养、知识和技能结构的自我完善、创新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10]。“2+2”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淡化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及各专业方向之间的界限, 在师范学习的前两年集中学习共同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 当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分流后, 师范专业后两年以师范专业课为主, 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 达到“强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效果。

(二) 有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我国现行的招生制度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性与主体性, 使得学生专业选择一次定“终身”。纵然高考志愿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反应, 但实际情况是某些学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缺乏专业指导, 因而更多的是家长、教师意愿的体现, 甚至是“从众”的结果。高考志愿填写一次定“终身”, 学生进入大学即开始接受学校的分流培养,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对学生的自主选择造成一定的限制, 一方面录取所定的专业可能与学生的能力特长不相适应, 学非所长, 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录取所定的专业可能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专业, 从而失去学习动机[11]。

师范教育2+2培养模式的提出, 有利于选拔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学习, 也有利于不适合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选择更适合他们的专业。如陕西师范大学自推行“2+2”人才培养模式以来, 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培养模式解决了被动和盲目选专业的问题,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培养模式[12]。“2+2”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 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并在适合的行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 有利于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2+2”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允许一部分不喜欢教育事业或者不适合从事教育的学生选择非师范专业;允许适合教育事业的非师范专业学生选择师范专业,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虽然, 近年来高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但是高校资源的增加速度却远远落后于扩招名额的增长速度。合理、有效、高效地使用高校资源, 是当前高校面临并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当下我们的师范专业培养出来的某些学生在日后从事教学的过程中, 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从事教育事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师教育资源的浪费。贯彻师范教育“2+2”培养模式,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从事教育事业, 可以有效减少高校资源的浪费。

目前, 我国的教师管理机制还不完善, 仍未出台教师退出机制, 不适合或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无法流出教育系统, 造成了教师编制的部分浪费。不适合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其位不谋其政”, 对学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2+2”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如能得到实施不失为一种解决教育资源浪费的良策。

三、可行性及实施建议

(一) 招生培养由计划定向转为相对开放。

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定额招生培养的方式正在逐步改变, 许多学校的不少专业正在改革招生及专业分配制度, 如文理科实验班, 商科低年级综合班等。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类似“2+2”的培养模式是师范专业需要借鉴的。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日益成熟开放, 这种人才模式会越来越多。现在的招生制度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有明确的区分, 学生专业选择一次定“终身”, 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性。“2+2”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正是针对此提出的, 即在学生进校后先不分师范和非师范, 也不分专业和方向。

“2+2”师范教育培养模式淡化了专业界限, 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人才。该培养模式前两年集中开设一些公共课程, 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等;两年后进行分流, 分流后的学生根据人才市场的导向和自己的兴趣、特长再次填报志愿, 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向, 学校根据学生志愿对其进行分流培养。具体的培养方案可因学校而异, 如四川师范大学对分流后选择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教育理论与教师职业技能系列课程, 既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基础教育研究等理论知识的学习, 同时也有多媒体课件制作、“三字一话”、中学课程教材教法等专业技能知识, 另外还开设教育实习等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而“选择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则在专业系列课程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展[13]。

(二) 调整教学计划, 整合课程资源。

“2+2”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即为了更好地做到淡化专业界限, 前两年主要按照“宽口径”的要求安排课程:基础课要广而博, 文理相互渗透, 注重文化修养和语言、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的教学。后两年则对师范与非师范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与课程, 继续优化基础课, 精设专业课。课程设置要坚持拓宽专业口径和整体优化的改革原则, 在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等综合素质。

据了解, 时下许多师范院校传统的院系, 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并存。如文学院 (系) 开设了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 (师范专业或非师范专业) 、文秘等专业, 数学院 (系) 开设了数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信息技术 (非师范专业) 等专业, 英语 (院) 系开设了英语教育和其它非师范专业等等, 这些相关专业低年级的学科基础课程几乎相同, 完全可以加以整合。

(三) 发挥教育院系在师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时下教育院系在许多地方师范院校往往是个小院系, 由原来的公共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教研室合并发展而来, 承担师范方向的学生要修习的教育基础课程。教育基础课程作为公共课, 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学生的不重视和教学模式的单一、僵化等。在“2+2”师范教育培养模式中, 可以为低年级学生适当开设教育类的基础选修课, 供有从事教育意愿的学生选择, 这可以成为选择师范专业的前提, 并记入总学分;学校还应该指导选修教育基础课的这部分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学习之余, 深入了解教育实践以明确自己是否真的适合从事教师行业;在入学两年之后进行师范和非师范选择的时候, 为帮助学生理性选择, 教育院系可以参与选择时的咨询、指导工作。

最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2”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年数,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如“1.5+2.5”、“2.5+1.5”、“3+1”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 以使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课基础, 又接受足够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习的训练, 完成师范教育的使命。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师院校综合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高等教育改革趋势, 各国都在探索如何在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保证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美国大学师范专业“第二次录取”的做法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 结合我国高师发展实际, 作者认为师范院校实施实行“2+2”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自身发展、毕业教师质量、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进而针对高考志愿一次定“终身”的培养模式提出改变招生计划、调整教学计划和发挥教育院系作用三条改进建议。

关键词:师范专业,“2+2”培养模式,美国大学师范专业“第二次录取”

参考文献

[1][10][11][13]钟仕伦, 谢名春, 李树勇, 杜伟.“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4) :301-304.

[2]宋捷, 陈钿, 拜根兴.“2+2”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导引探索——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7) , 149-152.

[3]方倩琳.西北师大“2+2”培养模式:专业自己挑选课凭爱好[N].中国教育报, 2003年10月11日第4版.

[4][5][6]刘海民, 史宁中.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样态与基本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0) :72-77.

[7]田腾飞.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南地方高师为研究对象[D].西南大学, 2009.

[8]沈毅.云南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05.

[9]高亚兵, 何伟强.高师院校综合化后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1-6.

芝加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篇5

女儿乐旂的努力获得许多名校的青睐(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老师们对芝大的教育推崇备至,一致认为乐旂应该选择芝加哥大学。但几经考虑,她自己最后的选择是賓夕法尼亚大学,因为宾大邀请她加入每年从2000多名新生中选择100名富兰克林荣誉学生,为他们开设特别课程,这给她提供了一种更丰富、宽广的教育机会。

乐旂给各大学回复了感谢信,其他大学都以电子邮件回信,只有芝加哥大学使用航空信寄到。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乐旂:

我们已经接到你的回复了。虽然很失望你决定不加入我们的行列,但我们仍然要祝你在你选择的大学里一切顺利。我们希望你未来的教育计划能够为你提供机会,极力发挥出我们在你身上看到的那些才华。尽管此刻你已决定不来芝加哥大学,不过请你在申请研究生学校时一定要想到我们。

请再次接受我们对你的祝福。

这封来信让我想起他们的录取信也与每一所学校不同,是校长而非院长亲笔签名的,这所培养了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在许多小事上也把人文与教育的影响力发挥到了极致。

亲爱的乐旂:

很高兴能通知你,我们邀请你进入芝加哥大学2009年的毕业班,恭喜!你应该为自己的成就与潜能感到骄傲,我们就是因为这种特质而选择了你。

多年来我们坚信自己的责任不只在于挑选合格的学生,也在于寻找那些认真准备要继续求学的人,我们选择你,是因为你了解那种活跃与具创造性的学习所带来的愉快——那种完全的喜悦。我们的决定不是以你的分数为标准,而是以你的成就和你所写下的字句为依据。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判断,但是这个决定荣耀了你,更荣耀了我们大学。

你将有机会成为这个拥有光荣历史与未来的学校的一分子,我们期待你与我们共同成长,与我们一起努力,并续写这个使我们不断提升的传统。

看完后,我不禁问乐旂,当时申请入学的文章题目是什么?她把题目找给我:

人们总认为语言是一种实现经验共享、思想交流的桥梁,虽然如此,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语言如何使一个人有所不同?从你自己使用语言的特点来谈,比如,你用来与自己交谈时的那种声音、你被惊吓时所使用的字眼,或是你那些没有人会用,甚至没有人会了解的特殊词句或肢体语言。告诉我们,你的语言如何使你与众不同。在回答时,你也可以总结自己的语言韵律、节奏、口头禅或其他特点。

一个星期后,芝大又寄来一份问卷,希望乐旂能提供她决定放弃芝大的原因,好让校方作为下一年度改善的参考,其认真精神,真是让人难以相信。

杜克大学的回信是:“你的回复我们已经收到,备选名单上的学生为此感到非常高兴。”

放弃芝加哥大学的确是一种遗憾。

摘编自《妈妈是最初的老师》

求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 篇6

看你是考哪个专业的,大部分都是执行国家线

回1楼(疯鱼)的帖子请问行政管理专业的分数线是不是很高.?您是北邮的嘛?我不是北邮的,你要的信息在北邮的研究生招生网上都有。

建议先去那里看看,这是链接

录取数据:分数区间显大学认可度 篇7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高校历年录取分数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显示了考生和家长对高校的认可度,为此我们对教育部权威部门提供的各高校近三年(2009~2011年)高考录取分数中几十万个数据进行了统计、整理、筛选、分类,最终得出了10分段“高校录取分数分区间分布统计表”(内容见后),以期对考生的志愿填报有所参考。

为方便大家理解统计数据,特作以下说明。

1.统计分数为院校录取平均分。在本次统计中,我们参考的是高校在各省(区、市)的录取平均分。就一所院校而言,在同一省(区、市)既有最低分,也有最高分,平均分是将所有录取考生的分數进行统计整理而得。根据志愿填报规律,如果考生报考某大学,其成绩的相对分(高考成绩与同科类同批次省控线之差)与录取平均分相对分(平均分与同科类同批次省控线之差)相差不大,录取的可能性更高。因此,选择平均分对考生选择大学的参考意义更大。

2.具体统计方法:首先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拟1年各高校分省份录取数据,按文、理科,不同批次,统计出某所高校在所有招生省(区、市)的录取平均分分差(院校录取平均分分差=院校在该省的录取平均分一该省该批次省控线),然后把这些院校在不同省(区、市)的录取分差相加,并除以省(区、市)的数量得到某一年录取平均值。据此方法,再分别统计加09年和加10年的高校录取分平均值,然后将三年平均值之和经过再次平均,最后得出的平均值就是高校所属的分数区间(详见本文第一部分:高校录取分数区间分布统计表)。

3.跨批次招生院校,归类情况有所差异。目前,跨批次招生的院校较多,为了更详细地反映各高校录取情况,我们按院校在不同批次的招生分别归于不同的批次中。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某院校如果在某批次招生少于五个省(区、市)中,未列入本统计表。

4院校分布的分数区间:根据院校历年录取分数超过省控线的规律和特点,对本科一批分9个分数段进行统计,本科二批、本科三批分6个分数段进行统计。具体而言,本科一批9个分数区间分别为:80分以上、71~80分、61~70分、51~60分、41~50分、31~40分、21~30分、11~20分、0~10分;本科二批、本科三批六个分数区间分别为:50分以上、41~50分、31~40分、21—30分、11~20分、0~10分。

5.排序办法。在“高校录取分数分区间分布统计表”中,每个分数区间段内的大学原则上是按照分数高低进行排序的。如果有分数并列的情况,则以计算机自然排序为准。

6.录取数据统计年份。由于录取分数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仅参考一年的数据不够客观,因此本次统计是对20D9~加11年三年数据统计的综合。

7.本次排序只涉及本科大学。

明代登科进士录取数量考究 篇8

一、明代进士录取情况考察

明初, 会试最初完全根据考生成绩来确定。当时南方受战乱破坏较小, 社会相对稳定, 士子能静下心来看书, 因此在考试中有很大的优势。加之南方士子比较重视诗词歌赋, 文化素养相对较高, 这就造成了科举取世中的“比累科所选, 北人仅得十一”局面, 南北录取悬殊较大, 最终酿成“南北榜”事件。鉴于此, 大学士杨士奇向明仁宗提出了南北分卷录取的设想, 提出“长才 (材) 大器, 俱出北方, 南人虽有才华, 多轻浮”的观点, 建议明仁宗在试卷糊名的地方标注上“南”、“北”字样, 录取60%的南方士子, 录取40%的北方士子。杨士奇的建议得到了采纳, 明仁宗还为不易划分到南、北省份的士子留下了10%的名额, 称之为“中卷”。从此, 采取55%的南卷、35%的被卷、10%的中卷成为惯例, 南北分卷取士的制度就这样被确立了下来, 成为大明王朝基本的进士录取制度[1]。

各朝在录取进士时, 录取额也不尽相同。根据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的《中国科举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的《明代历科会试、殿试、庶吉士录取名数表》等数据分析, 我们发现, 从洪武四年 (1371) 到建文二年 (1400) 明初三十一年间, 共录取进士881人, 年均28.4人, 科均146.8人;永乐年间 (1403—1424) 年均79.7人, 科均209.2人;宣德年间 (1426—1433) 年均39.4, 科均100人;景泰年间 (1250—1454) 年均61.1人, 科均110人;天顺年间 (1457—1464) 年均77.4人, 科均275人。成化之后, 进士录取率明显增加, 年均上升至100人以上, 科均全在300人左右。其中正德年间、天启年间、崇祯年间年均取士均达110以上, 科均最多时超过350。由此我们可以看中, 从总体上来看, 明代会试竞争很激烈, 录取数额虽然整体上呈增加趋势, 但增长很缓慢。成化之后, 进士的录取数额相对稳定, 人数维持在300位左右[2]。另外, 明代的进士某科登科的人数与科会试录取人数也不相同, 说明取士政策相对灵活, 士子若不能参加当年殿试, 可于下一科补试, 确保人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明代科举制度原因探析

一是官缺。明王朝初建时, 各级管理机构需要大批官吏为新王朝服务。当时在中央朝廷被倚重的人才主要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人, 地方官吏就需要大量人才了。朱元璋采取广开言路的方式, 多方招揽儒生入仕, 荐举制、科举制相继被采用, 又相继被否定。胡惟庸案、空印案之后, 数万官员被杀, 儒生不敢入仕, 朱元璋重开科举制, 对进士的录取做了严格的限制:以八股取士, 只录取大批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举人、进士。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 原来的儒生认为他是非法篡位, 不肯为其服务, 于是大批官吏又被残酷屠杀, 重新选拔高级官吏势在必行, 所以明成祖时期取士人数加多, 明朝科举取士最多的两次均为472人, 都发生在明成祖时期, 况且每次都是对官员进行大规模屠杀之后迫切需要官员时才超额录取。由此可见, 官缺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进士的录取数额。到了明朝中期, 社会稳定, 经济稳步发展, 明王朝的各项制度也日趋健全和完善, 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稳定了下来, 所以成化年间将进士的录取额控制在300左右。明朝后期, 政治腐败, 政府对内面临着财政危机, 对外面临着外敌入侵危机, 中央王朝试图改变这种内忧外患的状况, 发起了“张居正改革”。改革需要大量能挽救当前形势的人才, 所以政府对科举制进行了局部调整, 不再录取文风浮夸的士子, 对文风朴实的士子较为看重, 体现了明王朝对干实事人才的需求。同时, 政府重新恢复了荐举制度, 将之作为科举制度的辅助选才形式。总体而言, 改革之后对人才的选取基本按“唯才是举”的原则, 人才选拔务实性特征显著, 为明代后期的短暂繁荣提供了人才基础[3]。

二是应试人数的多寡。对于人才的发掘, 中国历朝历代都尽可能地向公平看齐, 确保真正的人才能够人尽其用。明王朝总结了历朝历代在人才选拔中的经验, 形成了在当时来看最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公平突出表现在多个方面。从范围上来看, 除了女人、贱民、商贾之外, 所有人都可以参加考试, 士子不必担心地位、财产、血统、职业等不合格而不能投考, 最大可能地扩展了考生的范围, 确保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从取材标准上看,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八股文是取才的唯一依据, 考试是取才唯一的手段, 这一点是不以血统、地位、财产而转移的, 在摒弃过去依靠血统和家族来取才的弊端的同时, 也为广大寒门之弟提供了入仕的机会。从取才的公正性上来看, 权力干涉科举的事情不再发生, 因为整个国家最高权力代表皇帝, 在取才的时候无私可徇, 取才就是为了皇家服务, 所有考生都是“天子门生”, 所以取士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保证了相对的公平。一方面是科举出身带来的光明前途, 一方面是国家通过多种渠道保证考试的公平, 天下的学子便有了努力的方向, 一切学习活动都以高中进士为要, 很多人甚至将科考中举当做终身努力的方向, 因此每年参加考试的人都很多, 科考成为整个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三、明代进士录取制度的影响

1. 实现了少数精英控制多数平民。

明代选官的途径较多, 除了进士, 还有监生、吏员等杂流入仕, 但二者的待遇可谓“天壤之别”。朝廷重要部门的官员选拔“非进士不能任”, 形成“非进士出身者不得进入翰林, 非翰林出身者不得进入内阁”的传统。即使是小小的七品知县, 如果出身进士, 也是地方最高行政官, 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政府, 待遇异常优厚。利益意味着责任, 进士出身的官员虽然位高权重, 但必须担负起政府的职责, 忠心耿耿为朝廷办事。因此对官员的约束也是朝廷的一大任务。除了设立专门的检察机构和御史、科道官外, 朝廷对官员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朱元璋在制定科举考试的时候, 就明确表明必须依据儒家的传统典籍四书五经来取士, 旨在以儒家经典来对选拔人才进行道德教化。这样一来, 凡是通过层层考试上来的学子, 或者进士, 在得到国家赐予的待遇之前, 首先必定是熟读四书五经, 学子们长年累月浸淫在儒家经典中, 便逐渐树立起儒家正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存天理, 灭人欲, 忠君爱国, 在思想上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 并最终成为明王朝统治的绝对重视的支持者。通过这种精英式的人才选拔方式, 皇帝选中了最能忠实执行自己意志的人才, 并通过他们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实现了对大多数人的统治[4]。

2. 失败者也不危害社会。

进士都是科考的佼佼者, 政府给予他们优渥的待遇和权力, 这对士子来说固然是一件高兴的事。但进士录取额的严格限制, 又使得科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更多科考失利的失败者。对这些失败者而言, 他们有的生活充满了压力, 只是勉强填饱肚子的穷秀才;有的屡试不中, 承受着世人的怀疑与嘲讽;还有的在成功之前要面临巨大的代价, 如公乘亿考了30多次, 连考30多年, 才最终登第, 这30年来所承受的失望与痛苦, 非常人所能理解。虽然有考场失意的士子批判八股文, 如归有光、方苞等, 但他们只批判八股文, 不批判科举考试本身;考场得意的人, 即使是思想激进的人, 也不会骂科举, 如中国历史上公认反孔孟思想的李贽。士子的不满仅仅停留在对八股文的不满上, 况且大多数士子并未将生活重心放在对八股文的谩骂上, 而是埋头苦读四书五经, 认真揣摩八股文的写法, 长年累月为博得功名而努力, 因为下一个三年他们还有机会高中呢!更有甚者, 有的读书人不去埋头读书, 将注意力转移到运气上, 去庙里烧香拜佛祈求高中在士子中相当流行, 很多士子甚至对八字、占星、推算等颇为擅长。当时流传着一句话, “一命二运三风水, 四积阴功五读书”, 也就是说, 考场失败的读书人从来不会像历史上的黄巢和张元一样转而作出危害国家社会的事, 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一直是儒家传统道德和孔孟正统思想, 除了忠君爱国, 以及一些自视甚高的学子骂骂八股文, 他们不会有太过激的行为。

3. 人才有序流动。

在对明清48份进士登科录中的资料进行汇总后分析, 发现明代进士中, 祖上三代没有获得过任何一个功名的人占47.5%, 祖上三代有过一个或更多官员的占2.5%, 祖上三代获得过一个或一个以上较高功名或官职的人占51%。从这份数据中我们可以得知, 由于科举考试面对的是所有人, 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官吏人才的平民占半数以上, 说明人才在社会流动性方面是扩大的, 多数贫寒士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寒窗苦读之后变成了人上人。人才的这种流动性, 一方面与明代科考后所获得的丰厚待遇有关, 另一方面, 这也与儒家传统经典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关, 强烈的主体参与性和社会责任感号召广大读书人为了实现抱负奋发努力。尽管由于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考生不断考试导致“乡间有90%的人至少没有充分的经济机会去利用科举去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但从总体上看, 对于“有适当志愿与力量的人, 这一条出路总是开着的”, 广大士子总算是晋升有道。科考每三年一次, 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才流动的源源不断, 有序进行。

摘要:纵观明代进士录取额的情况, 发现明代科举制实现了少数精英对多数平民的控制, 且连续的科考又为科考失利者提供了希望, 又通过人才的挖掘和晋升改善了管理阶层的整体素质, 使得整个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关键词:明代,进士,录取额

参考文献

[1]常成.明代进士录取额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0.

[2]何忠礼.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J].历史研究, 2000 (6) .

[3]朱保炯, 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清华大学研究生录取 篇9

各位考生:

因教育部录检库尚未返回,我校《录取通知书》目前还未发放,预计将于6月10日以后才能开始发出(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录取类别为“非定向”或“自筹”的考生调档函将与通知书一块寄出。

录取通知书我办将按照考生报名时填写的“通讯地址”一栏来寄送,若需要更改寄送地址,请于6月10日前将更改通讯地址的`书面申请(申请同页附上身份证复印件)发送传真到我办,传真号码为:0871-5033837。

若目前部分毕业院校需要登记档案寄送地址,请填写为“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研究生部综合办公室 李老师收,邮编650091”(寄送前请务必在档案袋信封的封面上填写录取院系、录取专业、考生姓名,或者可以待收到调档函后,贴上调档函上的专用标签。)

部分考生咨询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的问题:由云南省内考入的,介绍信抬头填写“云南大学党委组织部”,由云南省外考入的,介绍信抬头填写“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组织部”。

特此说明

云南大学研招办

清华大学研究生录取 篇10

根据教育部201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与录取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今年考生实际,经研究,我校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的分数线、复试名单已经确定(详见以下附件),请考生认真查阅有关信息。

各位参加我校硕士研究生复试的考生,请认真阅读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与录取工作专题的所有内容,按时参加复试。

特别说明:

1、今年参加复试考生的纸质复试通知书不再寄发,复试考生在接到学校各招生单位的复试电话或者在研究生院网站复试与录取专题看到个人的准考证号、复试名单后,即可来校复试。

2、推荐免试研究生(包括学术型推免生、专业学位推免生、农村教育硕士推免生、西部支教团推免生)不参加此次复试。

3、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服务期满的考生和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后的考生,三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享受国家的有关政策。请符合条件的考生把相关证明材料同时送交学校研招办和报考学院(实验室、中心)审核。

河南大学研究生招生领导组办公室

2012年4月2日

附录:

1、河南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由于部分招生单位尚未上报,复试分数线不断更新中,请及时查询)

2、河南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由于部分招生单位尚未上报,复试名单不断更新中,请及时查询)

3、河南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方案

4、河南大学2012年硕士生复试、录取与时间安排

高中“提前录取”应坚守改革初衷 篇11

谈及上海高中“提前录取”的做法, 人们很自然地会将其与高校自主招生作比照, 而实际上它与高校自主招生的做法确有诸多相似之处。“提前录取”需要经过学校推荐或学生自荐的程序;需要参加招生学校的统一测试;测试合格者在参加统一招生考试后降分录取。事实上, 不论是上海高中的“提前录取”还是高校的自主招生, 都以学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为主要特征。

要不要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 对此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在目前的招生录取中, 高中学校不是权力太小了, 而是权力过大了, 应该进一步加强权力约束才是。现实果真如此吗?其实, 在高中的招生录取过程中, 基本是由地方招生主管部门根据学生报考志愿和考试成绩统一划线投档, 学校并没有实际的招生录取权力。从长远看, 逐步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 真正给初中学生和高中学校提供“双向互选”机会,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发展, 应当成为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当前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的条件和时机是否成熟?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 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做基础。在很多人看来, 目前社会诚信体系还不健全, 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的条件和时机尚不成熟, 因此要慎谈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即使在教育系统内部, 教育主管部门对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也存有顾虑, 担心改革造成混乱;很多高中校长因为担心来自社会的干扰、压力和质疑, 对招生自主权也是望而生畏。然而, 制度环境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当前不妨鼓励部分地方和学校先行先试, 待条件和时机成熟后再行推广。

如何扩大高中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由高中学校依据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 自主制定招生录取工作方案和学生综合素质认定办法, 类似的改革尝试在一些地方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而上海的“提前录取”做法也与此有着相同的寓意。凡纳入“提前录取”的高中学校, 可以结合学校特色发展需要, 自主制定招生录取方案, 在初中学校推荐或学生自荐的基础上, 由高中学校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和推荐或自荐意见自主择优预录取。这一做法的主要意图就是要给予高中学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和学校特色发展需要, 从这个角度看, “提前录取”具有积极的改革意义和探索价值。

当然, “提前录取”是否会变成又一个“掐尖”战场,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如果参与“提前录取”的学校缺乏各自鲜明的办学特色, 招生录取的标准和要求大同小异, 难免会落入争抢优质生源的俗套。“提前录取”应当始终瞄准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和学校特色发展需要, 也唯有如此, “提前录取”的改革之意方能得以彰显, 扩大高中招生自主权的探索也才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 今年参与“提前录取”的4所高中学校, 安排在同一天进行测试, 意味着学生只能选其一而不能兼报。就学校而言, 这样的安排便于将优质生源锁定, 避免因为学校之间的竞争造成优质生源流失。对于这种做法, 有人称其为“掐尖”进入白热化的体现。在笔者看来, 单单从形式上做此判断可能并不全面, 关键还要看“提前录取”是否坚守了改革的初衷。也就是说, 学生是否能真正依据自身个性化成长需求选择学校, 学校是否能真正依据自身的特色发展需要选择学生。不然的话, 所谓的“双向互选”确实有可能沦为择校与“掐尖”。

清华大学研究生录取 篇12

陈莉茜用业余时间跳健美操,从初一时的四十多人,到高二时的三、四个人,她是最后坚持到底的,成为健美操国家二级运动员。她还参加了她最喜欢的数学竞赛,获2006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参加了全国创新英语作文大赛获一等奖,选择了参加口译考试、参加英语六级考试。

高中阶段的学生使者交流项目为期一年,有机会到一些国家去学习体验。不少学生都是参加过学生使者项目后,获得了国外名校的青睐。但陈莉茜没有申请,因为她有太多的事要做,权衡之下,她还是选择了放弃。但这并没有影响美国名校对陈莉茜的选择。除了耶鲁大学提供给陈莉茜四年超过160万元人民币的全奖外,美国著名的威廉姆斯学院等一流大学均给予她全额奖学金录取。

每回选三好生,她得票最多

陈莉茜不管多忙,总是热心为班级服务。最可贵的就是她的爱心,为灾区捐款、为学校管理爱心无人售报箱、参加义卖、当义务宣传员。这个外表斯文、骨子里却有点男孩子气的女生是大家公认的好榜样。

在高三(2)班,每一回选三好生,大家都把最多的票投给陈莉茜。因为她随和、开朗的个性总是和同学打成一片,大家有什么难题去问她,有什么困难去找她,都能得到热心帮助。没有靠父母资助被世界名校录取,也成为同学们钦佩她的理由。

清华大学研究生录取 篇13

各位考生:

我校已于6月15日向2011年录取新生寄发录取通知书,请注意以下说明:

1、考生可登录www.graduate.nuaa.edu.cn/zsjz/kscjquery.asp 查看录取状态及EMS单号(需进一步进行学历验证或认证的考生暂查不到录取信息);

2、外校考生及本校往届考生6月16日起凭EMS单号查询录取通知书寄发情况。查询时请先登录www.ems.com.cn(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输入EMS单号及验证码,点击查询后系统即可反馈通知书投寄路线及各投寄点收寄情况;

3、本校应届考生录取通知书未通过邮局邮寄,已于6月14日转至录取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处。录取学院一般通过年级辅导员发至各班同学,请考生主动向录取学院查询;

4、委培考生请将“委培培养硕士研究生合同书”尽快返还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明故宫校区行政楼525办公室),我校收到合同后向考生寄发录取通知书。

研究生招生

浅谈高校新生录取报到系统的开发 篇14

我国高校从2001年开始全面实施网上录取, 内陆地区所有普通高校均使用教育部的“网上录取系统” (网上录取系统院校端子系统) , 并且基本上每年该软件都有所更新。但是该系统只是满足了考生录取工作的要求, 对于招生数据的后期处理能力还不够强, 不能满足招生数据处理工作要求。提供的导出数据是DBF文件, 对于没有数据库专业知识的人来说, 面对这一大堆文件, 往往一筹莫展, 束手无策。而对于高校招生工作来说, 在近一个月的招生和新生报到的时间里, 招办老师的工作强度很大, 面对这么多录取下来的数据, 责任重大, 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工具, 手工操作容易出错, 因此, 开发新生录取报到系统, 对录取后的新生数据统一管理, 提供数据查询, 统计, 修改, 打印, 清库等功能, 为更好地做好招生工作而服务。

2 开发工具的选择

由于高校网络招生系统导出数据均为DBF格式, 为了能够更好的兼容教育部网络招生系统, 我选择VF9.0作为本系统的开发工具。Visual FoxPro version 9.0是微软发布的一款开发工具, 它帮助数据库开发人员开发不同级别的数据库应用方案。Visual FoxPro 9.0的特点主要有:数字处理和协同能力、可扩展的强大开发工具、灵活地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解决方案等。并且它的报表ole控件对图片的打印更加容易。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新生录取、报到工作的流程, 制定高校新生录取报到系统的目标如下:实现招生专业、考生投档单和考生照片的导入;根据导入的新生信息表进行综合管理;对学校预录取的考生进行录取通知书和信封的打印;用程序控制自动标记新生报到状况;统计并打印新生报到情况报表。系统功能结构, 如图1所示。

3.2 数据库设计

由于本系统用到的数据以全国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导出数据为基础, 所以数据库设计从分析导入的数据着手, 导入数据中相关数据表可以生成一个视图文件。对于需要同时调用的若干表, 应使它们符合关联要求。例如t_tdd表和其他导出数据, 尤其是和导出代码库数据表之间的关联非常重要。数据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

4 程序设计

4.1 设计思路

此系统采用Visual FoxPro version 9.0编写代码, 在程序中直接引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中导出投档单所生成的新生所有原始数据及新生照片, 数据后期的处理完全在考生投档基础上进行, 保证新生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了以下几点。

4.1.1 程序运行安全性

由于本系统处理的数据为高校招生数据, 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本系统通过设置用户权限, 实现对考生数据的分级管理。系统管理员拥有全部操作权限, 普通用户仅提供数据浏览和少量操作功能。

4.1.2 程序的可移植性

本程序可运行于windows各种服务器操作系统, 只需安装Visual FoxPro version 9.0及相关office办公软件。程序开发最终形成exe执行文件, 并采用SetupBuilder对开发过程中的文件进行打包, 制作安装程序, 让普通用户很容易使用。

4.1.3 程序的易维护性

本系统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和现代流行的编程风格, 使系统维护变得非常容易。

4.2 设计模块

4.2.1 考生数据导入模块

使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库, 对专业计划库t_jhk.dbf和考生投档单t_tdd.dbf的数据进行替换方式导入或追加方式导入, 以年份区别不同的招生数据, 并连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导出的强大代码库现对代码数据进行替换。自动将考生照片拷贝到系统kszp目录下, 以考生号将考生照片和考生数据连接在一起, 实现数据和照片同步, 附带照片数据的校验功能。

4.2.2 数据综合管理模块

通过编码实现用户添加和角色添加功能, 如果用户名已经存在则提示重新输入。通过对user.dbf记录插入触发器的设置, 控制用户数量最大为5人。对导入的考生数据以视图方式显示, 实现数据的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通过数据导出功能实现数据库的备份, 并提供常用导出数据的格式 (如:dbf、xls) 。利用数据清空功能实现系统的重置。

4.2.3 打印录取通知书模块

录取通知书是学生是否被录取的书面凭证。现在很多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都采用常用的office 办公软件“邮件合并”功能来打印录取通知书, 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很难调整打印内容的位置, 对于记录条数量比较大的数据, 缺少一种系统的处理方案。本系统通过编码实现对录取通知书和邮递信封的批量打印, 也可以通过输入考生或考生准考证号进行个别打印。通过OLE控件和Microsoft Barcode Control9.0条码控件实现考生照片的打印和条码的打印。

4.2.4 新生报到入学模块

在新生录取通知书上有条码 (根据考生号自动生成打印) , 新生报到时通过扫描条码, 实现对考生的准确定位, 并能立即打印新生报到单, 快速完成报到过程。对于新生报到状态, 如“报到”、“请假”、“退学”、“休学”等可以随时快速处理。对于要求调换专业的考生, 先打印调整专业申请表后由本人签字, 提交原专业所在系和调入专业所在系签署意见后方可生效, 通过对考生录取专业的修改实现新生专业的调整。

4.2.5 数据统计模块

新生录取数据的统计是数据后期处理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新生数据的统计能够很好地分析学校的生源情况, 为调整今后的招生计划和招生方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模块中, 用SQL语句强大的数据查询、操纵功能实现对录取考生数据的分类、综合统计和已报到新生的各项统计。

4.2.6 报表打印模块

利用Visual FoxPro version 9.0自带的报表开发功能, 实现对录取考生数据和已报到新生数据的分类、综合打印, 便于招办以纸介质形式留存录取新生的各项信息。

本系统的源程序代码比较长, 这里不能列举, 希望谅解。

5 结论

本系统已在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6~2009年新生报到时运行, 并且逐年改进。据使用效果来看, 操作方便, 运行情况很好, 极大地简化了新生录取期间的工作, 缩短了新生报到审核的时间, 有效地保证了新生录取、报到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摘要:我国内陆地区所有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均使用全国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院校端子系统, 该系统能够将录取最终数据导出。本文简要阐述使用visualfoxpro9.0在高校网络招生系统导出数据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深入开发, 实现新生录取报到工作自动化, 降低对招生数据后期处理的专业化要求, 提高新生报到工作效率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关键词:录取,报到,系统,开发

参考文献

[1]史济民, 汤观全.visual fox 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总课题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使用手册 (院校端系统) [Z].2008.

上一篇:大安小学英语教师师徒结对培养计划下一篇:补习班招生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