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师导学案(共9篇)
《与朱元思书》教师导学案 篇1
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 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 下
课题21《与朱元思书》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和虚词,读通大意。
2.体味清新精美的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体悟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重点难点】
1.学习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2.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课标要求】
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和虚词,读通大意,学习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体悟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使用说明】
1、通读教材,红笔勾画重点知识。(可参读教辅材料)
2、认真完成导学案,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
Ⅰ.预习见疑
1.作者链接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梁武帝天监初年为吴兴主簿,累迁奉朝请。后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官。不久又奉诏撰《通史》,事未竟而卒。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的文坛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今存诗歌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丽,韵味隽永,是齐梁山水小品中的骈体佳作。
2.文体链接
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特点:讲求辞藻、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少用散句。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
3.指导朗读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请大家认真阅读。
(1)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注意恰当停顿,读出语句意思。
(2)从上下文的语句关联中,要读出自己的理解,从语气、语调中表现出来。(3)对语句中的意思要通过重音强调出来。使用时间:
编制:
审核:
班级:
小组:
姓名: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轻快)(舒缓)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惊叹)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慨叹、平缓、轻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惊叹)(轻松、欢快)
4.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缥(piǎo)碧 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鸢(yuān)飞戾(lì)天 经纶(lún)横柯(kē).... Ⅱ.质询研讨
(一)读文释义
1.两人一组,一人译一人听。
2.边听边挑错,边听边找疑难,边听边记录问题。3.译完后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4.积累文言词汇
①通假字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②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古义:左右,表示约数;今义:赞许,允许。)鸢飞戾天(古义: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指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蝉则千转不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猛浪若奔(古义:飞奔的马;今义:奔跑)③词类活用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向西。)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皆生寒树(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人感到有寒意。)负势竞上(动词作状语,争着;名词作动词,向上。)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 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 下
横柯上蔽(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5.翻译重点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同样的颜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汹涌的波涛像飞奔的马。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鸢一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6.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二)品味山水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如何概括每段内容?
总分。先总写富春江的景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后分写异水、奇山。3.第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写;(写景)
其次“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景的悠然自得之感,是动态描写;(叙事)
最后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了一百余里游览途中所见之美,领起全篇。(抒情)3.水之异
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分别直接、间接,从静的角度写水之秀丽清澈;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动的角度夸张地写水之壮观湍急。静态:清澈;动态:急猛。4.山之奇
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山的特点。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视觉)形: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视觉)声:泉水激石,好鸟相鸣,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听觉)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使用时间:
编制:
审核:
班级:
小组:
姓名:
侧面烘托: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以静写动(山林):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第三段中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这样写好在哪里? 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表面似乎是写猿鸟等的声音,实质上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鸢飞戾天者”和 “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感受,他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是什么?
寓情于景,进行议论性的抒情。这种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有雄心壮志的游者也要产生隐居思想来衬托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透露出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以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5.深入探讨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领挈全篇,却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三)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文章第1段总叙富阳至桐庐的景色,空灵澄澈,境界开阔,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总揽胜景,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独有形象,特征鲜明,意境清新,不仅使其水光山色宛然在目,而且引人入胜,油然而生向往之情。下文先写“异水”,作者以精练清新的笔触,从静、动两个方面来描绘富春江的江水之美,着重突出肃静的秀丽美和飞动的雄奇美,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地展示出富春江水千姿百态、“天下独绝”的个体特征。接着写“奇山”,从四个方面写山,突出山势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山林之奇。全文山水分写,交互生辉。水有山相映,便充满灵性;山有水相映,便增其生机。这山水相映之美,既突出了各自的特色,又把他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创造出一种清新而又幽深的“独绝”意境,人若置身其间,纵目骋怀,无不为富春江绝美的景色陶醉而心旷神怡了。
(四)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看到如此的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作者笔下的泉声、鸟声、蝉声、猿声,是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 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 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 下
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在描绘山景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衬托出险峰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五)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相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赏析下列句子或句中加横线词的妙处。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该句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这句话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急、猛”把水流的快速和水浪的奔腾情状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一个“寒”字,写出了树因高大、茂密而使树色显得暗,进而让人感到寒意,一个简单的“寒”字,却包含了这么多的意思,作者用词之“精”,令人赞叹。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运用拟人修辞,“负、竞、轩、邈、争、指”等字,化静为动,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在生长变化中,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对美好自然的爱慕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Ⅲ.巩固深化
1.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宋·苏轼)“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2.写作特色
作者在描摹奇山异水时,使用了哪些手法?举例分析。1、总分结构,脉络分明。2、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3、视听兼备,形声相融。使用时间:
编制:
审核:
班级:
小组:
姓名:
4、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5、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夸张、比喻、对偶、拟人)。示例:游鱼细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鱼群穿梭,不仅衬托水之清秀,且逗人游兴,给山水增添无限生趣。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3.写作借鉴
学完本文,在写作上你有哪些收获。
抓住景物特征;有一定的顺序,从多种层次、角度描写,运用不同的手法。
4.本文和《三峡》同是写山水的精美文章,试与《三峡》作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我的疑惑和收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与朱元思书》教师导学案 篇2
其一是, 课文第1 自然段“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自富阳至桐庐”, 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 桐庐在上游, 看来作者是溯流而上的。但作者却说“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关于此句, 课文注释为:“此句中的富阳和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 富阳在富春江下游, 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 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误。”《人教版语文教师用书》也在“课文语句质疑”部分里说:“桐庐在富春江上游, 富阳在富春江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游既是‘从流飘荡’, 则当云‘自桐庐至富阳’, 而文中作‘自富阳至桐庐’。是否笔误, 因不了解作者当时的实际情况, 难以确定。”这确实是有疑惑。因为依照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大江毕竟东流去”的。而由下游“从流飘荡”至上游的话, 则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
对于以上的“笔误说”, 笔者不敢苟同。一般来说, 容易产生笔误的地方应该是一些形似字或意思相近的句子。但从原文看, 此句不存在这些情况。也就是说, 作者当时再怎样不小心, 也不可能把“自桐庐至富阳”写成“自富阳至桐庐”的。我们知道第1自然段是由两句话组成———“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既然是两句话, 那就应该有两层含义。笔者以为,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是作者当时乘船游览时的心理感受:随着江流漂荡, 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表现了作者随顺追趣、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心情;而“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则是作者乘船览景后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景色的总体印象:沿江奇山异水, 天下无与伦比。而这些感受和印象, 相信我们可能都有过。比如乘船从武汉顺流而下到上海游览长江, 也会有“从流飘荡”的感受;游览完后, 当别人问起这次游览带给你的印象时, 你可能也会说“从上海至武汉”的风景很不错。总之, 课文第1 自然段两句话, 一句是说游览时的心理感受, 一句是说游览后的总体印象。所以它们在表意上并不矛盾。
其二是, 课文第1 自然段第2 句话“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很明显, 此句是先写山后写水的, 可是后文第2 自然段却是写“水皆缥碧……猛浪若奔”, 即先写“水”, 第3 自然段则是写“夹岸高山……有时见日”, 即后写“山”。这是否犯了前后文衔接不自然的毛病呢?对此, 有人认为“奇山异水”是写富春江山水的整体特点, 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而后文先写水后写山, 则是为了更自然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也就是说这些情感是作者在对山景观赏后油然而生的。
对上述解释, 笔者认为是很牵强的。笔者的看法是:首先, 短语“奇山异水”实际上是用语的习惯现象。也就是说, 当“山”与“水”组成词或短语时, 通常是“山”放在前, “水”置于后。有例为证, 现在汉语中有“山高水低”“山明水秀”“山清水秀”“山穷水尽”“山水相连”“青山绿水”“游山玩水”“穷山恶水”“依山傍水”等等;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广告语也是这样表述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古诗文中也有, 如“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不一而足。其次, 课文第2 和第3 自然段在写景的顺序上之所以先写“水”后写“山”, 是因为作者是乘船游览, 所以他最先感受到的景应该是眼前的“水”, 然后, 作者的视野由近及远, 逐层展开, 最后眺望到远处的“山”。这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
其三是, 课文结尾句“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有人认为此句是多余的。因为前文已经对“奇山异水”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 再写此句, 就有画蛇添足之嫌。也有人认为, 课文属书信体, 文风比较自由, 此句可有可无都无所谓。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3
1.知识与技能: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寄情山水的情趣,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声韵美、风景美和志趣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觀: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色,领会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把握课文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共同背诵古诗《山中杂诗》。这是谁的作品?(南朝梁文学家吴均)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篇描写富春江独特风光的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简介作者:(略)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例读
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
2.美读
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美读时可配乐进行,读后学生互评。)
生齐读课题《与朱元思书》。教师提问: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与……书”中“书”是“书信”的意思,朱元思是作者吴均的朋友,本文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3.自由读文,概括课文内容
作者写给朋友的信中到底讲述了什么内容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试用一句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原来此信不同于一般的书信,没有叙述日常事务,也没有客套的问候语,寥寥百余字,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奇山异水”。
4.疏通文意
同学们的概括能力非常强。请全班同学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分小组合作讨论疏通文意。每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进行补充。
课堂交流:你觉得哪些词句的解释比较重要?或者感觉太难,还没有完全理解的?(质疑解答,教师点拨。)
四、研读课文,体会意境
请同学们以朱元思的身份去说说自己从哪些语句中品味感悟到了什么。
师先示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
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下文。
④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之色——缥碧;水之深——千丈;水之清——见底;水之物——鱼石。(夸张)水的清澈透明。
⑤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比喻)水的急湍壮美。
⑥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却突出了山的遮天蔽日、横云割雾。“寒树”因为没有温暖的阳光,因为山之高。“负、竞、轩、邈、争、指”写出了树之奇,显示了山之奇。(视觉)
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声、鸟鸣、蝉叫、猿啼,汇成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听觉)
……
五、归纳主旨,品志趣美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仅仅是写景吗?那么,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读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了爱慕美好大自然、鄙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六、诵读全文,拓展延伸
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出示上联)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读此文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有着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我们学习古人的文章,接受其情感的熏陶是学习的一个目的,但学以致用也不可忽视,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本节课中的部分写作技巧,为富春江写一段导游词。
(责任编辑 冯 璐)
《与朱元思书》教师导学案 篇4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掌握课文中重点的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结构,体味作者所描写的“奇山”和“异水”。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背诵课文。
3.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祭识量挝模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皇柰ㄎ囊猓整体把握文意。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吴均,字(xiáng),南朝梁代著名、。出身寒贱,好诗文,文章风格清拔有古气,称为“”。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如实记录齐、梁历史,被焚书稿并免职。后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2.文体、背景介绍
本文为骈文。骈文,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解题:书,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信。
3.字音、字形、词语
给以下加点词语注音:
缥()碧急湍(梗┆轩邈()()泠泠()灌余樱)
鸢()戾()经纶()窥()横柯()躬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初读,读通字音障碍。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语速、重音、停顿和节拍。
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自读课文。
4、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并进行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二、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积累词句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读第一段
1)结合课下注释讨论,找出疑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3)学生口头翻译。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咕悖共:色:
(翻译:)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勾樱流:
梗ǚ译:)
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剐恚独绝:
(翻译:)
2.学生自读第二段
1)结合课下注释讨论,找出疑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3)学生口头翻译。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姜
(翻译:)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翻译:)
③急湍甚剑,猛浪若奔。湍:甚剑:奔:
(翻译:)
2、学生自读第三段
1)结合课下注释讨论,找出疑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3)学生口头翻译。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负:竞:上:轩邈:直:指:
(翻译:)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激:作:响:好鸟:韵:
(翻译:)
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千、百:转:
(翻译:)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鸢:戾:息:经纶:反:
(翻译:)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柯:疏:交:映:
(翻译:)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多媒体显示)
(1)选出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选项()
A.风烟俱净一应俱全
百废具兴面面俱到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
聪明绝顶绝代佳人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D.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虽死犹生过犹不及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蝉则千转不穷:
窥谷忘反:
(3)请说出下面译句所对应的原句。
①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
②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
③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④(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伸展。
四、布置作业
1、掌握重点点出的文言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以及用法。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感情;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检查上节课课文字词掌握情况。
2、朗读课文,有能力的背诵。
(二)教师提问,理顺文章结构。
浏览全文,课文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三段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奇山异水”的。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试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回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读《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完成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互相轩邈( )⑵窥谷忘反( )
⑶蝉吟鹤唳( )⑷岂徒语哉(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
⑵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译: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2分)
4.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五、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千丈见底
清
直视无碍
异水
急湍甚箭
急
猛浪若奔
分
写
高山寒树
视
轩邈成峰
泉水泠泠
好鸟相鸣
奇山听蝉鸣不穷
猿叫无绝
横柯上蔽
视
疏条交映
韩三其
与朱元思书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伦(lú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é)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
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
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探究拓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 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
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五、资料宝库
1、关于作者: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
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2、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3、古诗文中的“山水”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刘义庆
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南朝)王融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陶弘景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崔颢
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唐)杨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焕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
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元)郑元祜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
4、《与朱元思书》赏析(丁长河)
梁陈之际的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可是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非通常事务的叙述,亦无客套的絮语,而是奇山异水的描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开篇别开生面,新辟奇境,节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夺人。作者泛舟于浩浩江面之上,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的绮丽风光。“风烟俱净”,写其天空之高爽明净。作者从大处着眼,为下文的工笔描摹,勾勒出一幅背景。同时,它又成为“天山共色”的陪衬。“天山共色”,峻山耸入九天,挺拔秀劲。仰视之时,天山相连,万里无云,共呈一色。此乃“奇”山之隐喻。“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叶扁舟于江水之上,不得不随波逐流。这两句写水之自然奔流,舟之任意东西,已暗示此水之“异”,并隐喻了作者由此而产生的飘逸之情。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承上文扬起的文势一宕,要言不繁,交代出地点、距离,以及其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至此,文章虽是简笔淡墨,然而,山水之形貌已初步显现出来。紧接着,作者将文笔一挥,崛起描写之文字。
“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在此分两层写。一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逗人游兴;细石垒垒,怪形异状,以奇引人。鱼之动,使得山水别饶生趣;石之静,衬得鱼之娓娓可爱。两者相映成趣,逼真欲现,给人以清美秀丽之感。一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其壮美。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汩汩之势。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置身于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壮阔,感情激越!
“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削之状,而其遮天蔽日,横云割雾之形依然可见。究其实,是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寒”字体现出来的:“寒树”缘无阳光温暖而来,无阳光是因为山之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作者在此通过树的特点:适寒、竞长、繁多的描写,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真可谓惨淡经营,别出心裁。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泠泠泉声,谐婉动听。这两句是文章之枢纽,由绘形写貌,过渡到摹声录音。作者步步写来,层层墨染,境界递现。画面转换,妙造自然。“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由奇山异水,引出鸟禽的奇声异音。鸟之鸣,婉转流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之美,悦耳动听。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从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
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奇形异迹。顺理成章,过渡自然;笔墨有序,环环相扣。“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留连忘返,宁愿遁迹山林,不作凡夫俗子。如果说文章前面是正面落墨,那么这里就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然而作者又写出这样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读者仔细咀嚼,方觉其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绾接文章开头四句,总揽经纬,悠然而止。
《与朱元思书》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别具一格的构思。文章没有出现人物,但又字字不离人物。它给读者设计的环境和气氛是: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作者于船上饱赏着满目风光。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给人以秀拔劲峭之感;漾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显得清丽隽洁,令人读后如入诗画。
浑然一体的结构。这可分为三方面来说。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疏畅谐婉。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与朱元思书 篇6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水平;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性课文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能力,并学习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认真体味文章的字词句。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法、自读法。
一、导入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骄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骄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库,吴兴故都(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 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第一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⑤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省略了主语。
2、第二段:①缥碧:青白色 。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3、第三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选:轩,高;逸,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相向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音。⑥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画、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⑾犹:好像,如同。⑿交映:互相掩映。⒀见:同“现”,显现,显露。
四、学生对照文中注释试着翻译全文,有疑难举手示意,教师巡视释疑
五、研讨课文:
1、本文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着概括出来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第二段分写异水之“异”。
第三段分写奇山之“奇”。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请同学们从这两方面入手圈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
⑴ 从视觉来写:
①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③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④ “负势竞上,互相轩追,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⑵ 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持持作响;好乌相鸣,樱樱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持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六、小结
本文虽是骄体文,但却写得清新秀丽,淡雅自然,仅一百四十余字,却描绘出了一幅祖国南方秀丽的山水图,既写了山川的秀丽,又写了山水的奇异,既写了静中之景,又写了动中之情,全幅画面洋溢着诗情,读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与朱元思书》活动体验教学设计 篇7
从文本出发,设计三个有梯度的语文活动:“画一画”“填一填”和“背一背”。这种教学形态,让学生在活动中读懂课文,掌握知汉,形成能力。
学生对文言文普遍觉得陌生和艰涩,“画一画”可以把枯燥的课文内容的教学,变成一个有意思的画画活动,因为学生要画出来就必须看懂课文的每一句话。“填一填”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明晰作者鄙弃功名利禄,厌倦官场政务的高洁志趣。“背一背”是为了达成当堂背诵课文的教学目标,以竞赛的形式背诵课文的活动。教师在背诵之前要介绍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完成任务。要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体验成功感。
在三个活动中,朗读贯穿始终,将活动体验建立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
[设计步骤]
一、画一画,感受意境美
1.由题设疑:文题“与朱元思书”是什么意思?
明确: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
2.整体感知:全文已经散佚,我们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所剩下的部分重写在什么呢?为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文题。
明确:写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更像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可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山水”“富春江的山水”“山光水色”等。
3.画“奇山异水”。这封作者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见闻的信,用丹青妙笔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明朗绚丽的百里山水画卷。试以《与朱元思书》为脚本,来画一幅富春江的山水图,把作者描述的景物——画出来。
4.互相交流展示画作,用课文原句阐明自己的画面内容。推举优秀的画作,贴在黑板上展示,由创作学生说明画面构图、内容、意蕴等。
明确: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可不入画。第二自然段写“异水”。可画水,画水中游鱼以显水的清澈明净,画江水奔流、猛浪翻滚,画江上小舟顺流而下,画舟上作者等。第三自然段写“奇山”。可画山、树、泉水、乌、蝉、猿等。
5.吴均笔下的山水,不仅有形有色,还有声。凝神想象画外之音,交流感受。
明确:①有泠泠作响水声,有嘤嘤成韵鸟鸣声,有千转不穷蝉叫,有百叫无绝猿啼。②泉水声、鸟鸣声、蝉声、猿声混杂在一起,似是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却是一种幽静美妙、和谐悦耳的天籁。③山间自然音响,既反衬山间的静寂,又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生命的欢乐律动。
二、填一填,感受志趣美
1.面对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作者的心情如何呢?有什么感慨呢?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来填一填、说一说:“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__了!”
明确:
①“惬意”“从容”等。(“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作者纵情游赏、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和怡然自得。
②“陶醉”“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既烘托山水的“独绝”,又蕴涵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表现超出尘世追求的宠辱皆忘的精神境界。以暗写方式申明自己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③“欢快”“自在”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以我观物,景中寓情。
教师总结:六朝时画家宋炳说,观山水的目的在于“澄怀观道”,澄怀方能观道,观道适以澄怀。作者以澄澈空明的心境来看待山水世事,内心便映照出自然的情韵,自己也就有了悠然自足之人生态度。
2.以声传情。通过朗读传达这种心情和感受,并交流评析。
明确:注意语意舒缓,深情赞美和向往,在朗读中把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想象作者独立舟头,重读“从”“任”二字,以缓慢的语速、舒放的语气吟哦出顺流而下的自由陶醉之感。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二句,语速渐快,语气渐强,延长重读“望峰”“窥谷”,接着舒缓语速语气读“息心”“忘反”以表达惊羡忘俗之情。
3.富春江山水的灵性感召了作者,作者接受了自然的洗礼,他抒写幽雅情怀,自明本志,但当他把自己的这些所见所闻所感写信告诉好友朱元思,信的用意可能会是什么呢?
明确:含蓄地流露出对友人的规劝之意,劝他不要汲汲为“世务”。
三、背一背,感受音乐美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看看文章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骈体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全文多为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后半部分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既突出了语言本身的形式美,又加强了所写声响的天然韵律美。
教师重点辅导三个句子的读法:①天/山/共色。②水/皆缥碧。③鸢飞戾天/者。
2.放声背诵。
教师引导背诵方法:熟读,分解,组合。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根据文意分解背诵,然后将全文组合起来背。《与朱元思书》可分解为总写“天下独绝”,分写“异水”“奇山”。“异水”又可再分解为水色、水清、水急,“奇山”可分为所见(山之高峻和林木之茂盛)和所闻。背出各部分后再组合,背出全文。
3.分小组竞赛背诵,教师对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成效进行综合评价。
在前3分钟背出任一片段的小组加5分,将全文背出的小组再加5分。在后3分钟,教师随机抽查,背出的给所在小组加5分,背不出的给该小组扣5分,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8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多层次的景物描写。
3.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想象,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2.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3.感受骈体文的声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
1.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2.疏解生字词。
3.熟读课文。
4.学生自主疏通文意。
第二课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体文名作《与朱元思书》进行了初步的阅读。让我们重温一遍那“奇山异水”的美景。
学生齐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
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提出朗读要求:①语速舒缓。②注意停顿。③注意重音。
三.品析美文(分四个环节进行)
1.似曾相识何处来?
师:读完本文,你发现文中的一些句子与以前所学的那些课文有相似之处?
生:《三峡》、《答谢中书书》二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意思和本文相同。
师:请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意思或意境相同的句子。
生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和“自三峡七百里中”句式相同,都在说地理环境。
生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写水之清。
生3.:“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写了水之急。
生4:“猿则百叫无绝”和“猿鸟乱鸣”“高猿长啸”三句都写猿啼之声。
生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写山峦重叠,树林茂密,遮天蔽日。
…………
2.且品且看游一回
师:文章的开头别具一格,让人仿佛即将开始一次旅行。这次的旅行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开始的?用诗化的语音说出来。
生:在一片高爽明净的天空下,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诗人站在船头,饱览满目风光。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生:奇山异水
师:水之异体现在那里?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明水清见底,水急甚箭。
师:前文“风烟俱净“说明没有风浪,后文又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什么?
生:山高岭连,水的落差极大,故成滔滔之势。
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奇山”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怎样理解“寒”的意思?
生:因为山高,林密,无阳光照射,所以树显得很阴暗,使人看了有寒意。
师:山给水增加了气势,水给山增添了灵气,而声音则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生机。闭上眼,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师:游览江山,重岩叠嶂,奇壁陡峭,眼看水石相击,耳闻泠泠之声,谐婉动听。鸟之鸣,晶莹润畅,蝉猿之声,空谷传响,袅袅不绝。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真情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生1:表达了诗人“遁迹山林,不做凡夫俗子”的感情。
生2: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生3:还表达了诗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不拘一格评一句
请用“我喜欢______句,因为这句写出了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读文后的感受:喜则赞之,美则赏之。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派代表回报。(此环节可训练学生对句子的品析能力)
生1:我喜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和无拘无束的洒脱。
生2:我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水的清和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生3: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因为它写出了波浪翻滚的壮观情景,描慕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极有气势。
生4: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即写了鸟禽的声音,又反衬了山林的寂静,达到了以静写动的目的。
生5:我喜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一句,因为它给人无限的启示和想象空间。
4.文言一隅“酸”一回
让我们当一回古代的书生,也来“酸”一回。试用文言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说一句话。(学生兴趣很高)
生1: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美哉!乐哉!
生2:急湍猛浪,不亦险乎?
生3:此山此水,天下独绝!
生4:返璞归真,不慕名利,真君子者也!
生5:此文此情,亦天下独绝!
师小结:《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画,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游了一番,评了一句,酸了一回。收获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诗人高洁飘逸的志趣熏陶。
与朱元思书定稿 篇9
1.陕西榆林定边县砖井中学∕南方(邮编:718600)
笔者对《与朱元思书》中文末“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一句的语序提出质疑,假想将“横柯”一句置于“千百成峰”之后,“泉水激石”之前组成新的语序。这样无论在文意上,内容结构上,还是音韵上皆更为合理。
对原文第三段语序的质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是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文章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第二段写“异水”,第三段叙“奇山”,属典型的总—分式逻辑结构,第三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峰、山谷的感叹之情,应是典型的抒怀语句。但最后一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置于文末,读来却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横柯”一句是在写树。就文章本身而言,笔者以为本文第三段存在语序颠倒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个大胆的假想:将“横柯”一句置于“千百成峰”后,“泉水激石”之前,才是更为合理的语序。通篇来看,文章先写水,再写山,然后得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抒怀语句,而在结尾却又来写树,感觉在文意上无法贯通,使得结构不够完整,音韵上也不够和谐,很有蛇足之嫌。
假想提出的可能
吴均所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之久,对于其文,《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其“文集二十卷” [1],《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 [2],《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中皆记载其为二十卷,但《宋史·艺文志》中著录“《吴均诗集》三卷” [3],可见其文集在宋时已大部分散失;再者,《与朱元思书》的题目也有不同版本,《与宋元思书》[4]就是其另一种称法;同时,吴均曾作过《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5]皆已散失。所以“横柯”一句语序误置应是《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在流传中,因某种原因缺失原版本参照,在重辑再版时,便被误置于文末。之后以讹传讹,真实地原版本却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之中。
假想在文章语义结构上合理
文章第一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第二段写“异水”,第三段写“奇山”是写作中典型的总—分结构,可谓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第三段写山,从“夹岸高山”至“千百成峰”刻画山峰之奇;从“泉水激石”至“猿则百叫无绝”来描绘山中声音之奇,接着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来发出对奇山的感怀。可知吴均写作思维遵循了先分写景物,后抒感怀的分—总结构模式。
然而,文末以“横柯”一句作结全文,有人说是补写,有人说是随性而为,笔者以为此句虽不可说是蛇足,但大伤全文结构严谨性、完整性,使其艺术性大打折扣。
从文章语义方面来看第三段,“横柯”是横斜的树枝,人们要能够看到“上蔽”的景象,而且还要达到“在昼犹昏”的程度,即在白天也像是在黄昏时一样昏暗;同时,“疏条”可以“交映”,“有时”才可“见日”,可以说明作者的视角 绝不是在河上,而是置身于山中。因为富春江很宽阔,两岸的树枝不可能长到一起,互相参差,遮蔽天日。这说明本文的游踪不能仅局限于第一段中的“从流飘荡”去理解;所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则不仅指山中的可耳闻之奇声,如“泉水”“好鸟”“蝉”“猿”所发出的奇音;更在感叹指山谷中的眼见之奇景,如“高山”“寒树”“横柯”“疏条”。见有奇景,闻有奇声方能使“经纶世务者”——“忘反”,而只有奇声就使那样入世之深的人“忘反”似不足以取信看客之心。
另外,将“横柯”一句置于“千百成峰”之后,是因为奇峰写尽之后,自然过渡到对山中奇树的描写,才合乎思维常理;同时也符合文章结构要求。无论是奇峰,还是奇树都是可见之景,将可见之景写尽后,便自然进入耳闻奇声的写作中。所以此句后接“泉水激石”从而展开奇声的描述,最后因奇景奇声皆备,水到渠成的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慨叹才更让人信服。这样,我们会发现语序调整后的文章要比原文逻辑更严密,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充实,艺术境界也自然更上一层楼了。
假想符合骈文要求
众所周知,《与朱元思书》是一篇著名的骈文作品。这在许多评论家笔下都有淋漓尽致的分析。所以提出的假想必需使原文在改变语序后,不仅要增加原文章骈文色彩,而且还能使原文更进一步地体现骈文的艺术特征。
全文以四字句为主,其间夹极少五字句和六字句,对偶工整,语音清脆,音律和谐,节奏明快。原文第三段前半部分若按假想将“横柯”一句置于“千百成峰”之后,“泉水激石”之前。从对偶角度分析,“横柯”一句与“泉水”一句符合对偶要求。“横柯”对“泉水”、“疏条”对“好鸟”、“上蔽”对“激石”、“交映”对“相鸣”、“犹昏”对“作响”、“见日”对“成韵”。
再从音律上理解,“争高直指”的“指”、“有时见日”的“日”、“泉水激石”的“石”皆押支韵(韵母都是“i”);“在昼犹昏”的“昏”、“嘤嘤成韵”的“韵”皆押春韵(韵母都是“un”);“疏条交映”的“映”与“好鸟相鸣”的“鸣”皆押青韵(韵母都是“ing”)。语序调整后的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音韵和谐,使原文在骈文色彩方面增色很多,意境也更为深远。
假想在其它游记中得到的证据
山水游记自古以来盛行不衰,其原因之一在于游记形式灵活,易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含蓄隐晦的表达作者的情思。《与朱元思书》亦是其中佳作之一。而古来诸多游记未见有如《与朱元思书》以写景句结尾的文章。
首先我们来看吴均现存的另外两篇游记。在《与施从事书》一文中,吴均先点出要描写的景物地点“故障县东三十五里”,然后进入景物描写。除第一句“有青山绝壁千尺”外全运用四字句式,对偶工整,节奏明快,词藻华丽。最后以“信足荡累顾物,悟衷散赏”作结,是作者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有良多感悟。同样,在《与顾章书》中作者运用以四字句为主的写景句式,最后以“仁者所乐,岂图语哉”的感悟句作结全文。而两篇文章皆没有以写景作结。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文人的作品。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河水·龙门》[6]是以“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可追也”的感慨之语结束全文;在《江水·三峡》[7]中则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结;南朝梁时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同样是以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慨叹作结文章;在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虽非以感悟作结全文,但在其写景结束后仍有一句表达其复杂情感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 久居,乃记之而去”作以小结,后用一段介绍同游之人,同样也不是以写景句作结全文的。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更不用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可以说,在这么多写景文章中暂未发现有与《与朱元思书》一样,单纯以写景句作结的的文章。难道《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想在文章的结构形式上大做创新不成?可是这样做似乎只能弄巧成拙,却看不出其半点高明之处。
其实,无论游记的作者是谁,都会遵循不以写景句作结文章的规律,因为这只能给人一种文章未写完的感觉。这种规律是潜在地存在于每个有着正常思维的作者脑中的,是人的基本思维模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笔者以为,吴均亦不会逃出这个规律,所以《与朱元思书》中以写景作结乃是千古误传。
这里,笔者不揣谫陋,将心中疑惑大胆提出并作出假想,加以论证,同时也想将这一问题摆出,就教于海内方家,以期得到指教,进而能释疑解惑求真。
参考文献:
[1]唐·姚思廉《二十四史简体字本·梁书·列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84页。
[2]唐·魏征《二十四史简体字本·隋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19页。[3]元·脱脱《二十四史简体字本·宋史·艺文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71页。[4]宋元思,原作“朱元思”,黎经诰《六朝文挈笺注》云:“宋,一作朱,非。案宋元思,字玉山。刘峻有《与宋元思书》”。关于这里的注释页码,我现在无法查到原书,这是我从网上查得,但网上很难找到,如果你方便的话,恳请你帮我查阅一下,可否? [5]唐·姚思廉《二十四史简体字本·梁书·列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84页。[6][7]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版,第461页、第463页。马军峰:
【《与朱元思书》教师导学案】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07-29
《与朱元思书》教案09-04
与朱元思书教案09-07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1-24
初中语文评课稿:《与朱元思书》07-22
与朱元思书练习题及答案09-10
《与朱元思书》基础知识练习题09-21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市一等奖06-02
寄朱元晦提举,寄朱元晦提举陆游,寄朱元晦提举的意思,寄朱元晦提举赏析07-03
朱元璋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