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语文课堂教学

2024-09-22

摭谈语文课堂教学(共12篇)

摭谈语文课堂教学 篇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法摭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法摭谈

一、语文能力的理解,要感性,要有情意味

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是我们课程知识以及阅读的最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的是语文课程学习的规律。从古至今,语文教学都是文学性非常强的科目,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了浓厚与丰富的感情色彩。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却忽略了学生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那么阅读的功能就会减小,学生们阅读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学生们就不会对文章中所描摹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动作等等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学生们的作文以及作文的点评

小学作文,是学生们语言文字的表达、课堂中知识累积水平的`体现,然而却不是衡量学生们反应快与慢的标准。作文是要经过细致的思维观察以及思想表达密切综合的,它需要真实的情感,有结构中心,有重点与条理的。学生们能否写好作文,与今后各学科知识的学习,有着很大的联系。传统作文的教学,老师们只重视让学生们对范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忽略了范文中作者所想表达的真实情境。笔者认为,老师们应该为学生们的作文课不断创造情境,或者将作文课延伸到课堂外,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整个作文课堂的气氛,还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与激情,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发挥让人意想不到的创作水平。这不仅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激发学生们写作的兴趣与欲望。

三、加强学生们的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让学生们正确地运用与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们在无形之中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发挥其智慧与思维能力,也为培养他们今后良好的学习风气与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依然还存在着只重视写,却忽略了综合的多元化训练,特别是学生朗读的训练。笔者认为,要将朗读监督的工作和监考一样做到位,杜绝个别学生的懒惰行为,影响到更多优秀的学生,从而导致坏风气的悄然上升。所以只有加强将朗读训练的监督工作,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知识积累。不仅如此,长期又反复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们增强语言的感觉,读得通顺与流畅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了学生们组词与造句的训练,久而久之,就可以增加学生们朗读的兴趣。

摭谈语文课堂教学 篇2

一、立足学情,敢于拓展

关于语文拓展教学,一直存在着一种疑虑,就是害怕拓展大而无当。应当说,这的确是语文拓展教学容易跨入的一个误区。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语文课堂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势必如一潭死水,非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反而会成为催眠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拓展得法,不但能够加大课堂知识容量,更重要的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首先要敢于拓展。

其实,只要我们立足学情,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教学目标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就能做到拓展得当,发挥拓展教学的积极作用,避免拓展的失误。

二、讲究方法,善于拓展

(一)拓展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

拓展决不是教师的兴致所至、随意而发,更不是为了炫耀教师的博识多闻,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的拓展要时刻不忘教学的重难点,只有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偏离教学目标。例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把握本文“官逼民反,不得不反”的主题思想。这就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感受林冲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挣扎历程。为此,我不但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节选部分,还向学生详细介绍了《水浒传》第六至第九回的相关内容,并鼓励学生课下自读《水浒传》,使学生对林冲的一忍再忍有了比较深的感性认识,对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很多学生不需老师讲解,就能够自己总结出来。

(二)激发兴趣是拓展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自主自发学习,就可以大大增加无意识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还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作为一篇小说,把握林冲这一形象的典型性是本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把握林冲形象的典型意义,而不是流于概念化的理解呢?经过思考,我决定从“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这两个概念的对比入手。所谓“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反之,“扁平人物”指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优秀的小说大都塑造出了一个或数个令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相比较而言,由于真实生活中的人本向就是复杂和矛盾的,因而圆形人物更能打动读者。而林冲就是一个圆形人物。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首先引导学生把林冲和鲁智深进行对比,然后又进一步拓展开去,将林冲和其他三部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中的众多人物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对林冲的认识由表及里,不断深入。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三)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是拓展教学的又一重要目的

拓展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增加课堂信息容量,使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所增长;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水浒传》在众多的古典小说作品中,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呢?你能否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加以说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大多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此时都凝神思索。随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归纳总结,达成共识:《水浒传》之所以能够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源于它卓越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即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来看,它以艺术的手法深刻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提示了人民被迫奋起反抗的社会原因,这在当时同类题材的小说中是首屈一指的。从艺术技巧看,除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使人过目难忘,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出神入化的环境描写,环环相扣的细节描写,活灵活现的人物对话,共同构成了《水浒传》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少同学还把这些方面与《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进行对比,大大加深了对课文和《水浒传》的认识。

无庸讳言,现在的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大大滞后于当前的学术研究水平,很多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没有体现在教学参考书中。相反,教参中的许多结论已经陈旧不堪了。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引进当前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思维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四)适当联系相关影视作品是拓展的一个好方法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拍成了影视剧,这是我们进行拓展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如果利用得当,将对我们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依然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这篇小说拍成了电影《英雄本色》,不少同学都看过,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将电影和原著进行对比,大家发现结尾处的改动比较大,电影中陆谦成了一个武林高手,虽然林冲最后得了手刃仇人,但很费了一番功夫。那么与原著比,孰优孰劣?经过认真思索,同学们认识到,电影的改动主要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追求一种视觉效果。但是,这么一改,林冲手刃仇人的痛快淋漓,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的高强是就都体现不出来了。相比之下,还是原著更佳。

语文教学摭谈 篇3

素质教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要求面向全体同学,注重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它将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不一定问津那些高层建瓴的教学模式,只要把语文置于真正的“生活”中,从最基础的东西抓起,语文就会生机盎然,充盈活力,焕发勃勃生机。

一、多识汉字,规范书写

为学之旨,用字为上。不少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没有实现知识的真正落实。此种局面,不可能集中力量去突破,唯有经常性要求学生利用可利用时间有意识进行积累。强调不要求短时间内速带求数量,而要留心自己和学习生活,追求一个“有心”,做到“持之以恒”。另外,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理解。还要提倡课后多练笔,把识字与写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汉字书写原本就是一种语文能力的体现。面对汉字书写不规范的同学,教师应一方面正确指导、严格要求,一方面强调汉字书写的重要性、实用性,以引起同学们对汉字书写的重视,同时简介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知识,用同学们求美心理来达到热爱汉字的目的。有了一定的识字量,规范了书写,语文的天地就有了我们驰骋的空间。

二、想说汉语,会说汉语

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说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现代生活中口头交流越来越多,说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且说又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主要体现。为此,说不好汉语,那是一种悲哀,而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令人无限自豪。可我们的学生,在多人场合不敢说话,让其回答问题表述常欠连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心理、在于基础、在于缺乏训练。为此,应从两个方面着手:1.明确说的重要性,激发说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可以训练人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知识结构及其他有关因素。语言的发展对思维的发展特别有利,可训练我们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灵活性、开阔性以及表达的流畅性和逻辑性。善于说话、勇于展示自我风采之人才能抓住更多的机会,一展自己的抱负;2.营造说的环境,搭建说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寻找一些话题材料进行说话训练。可以从自我介绍入手,接着要求学生登台演说,甚至允许拿材料读,进而加上一定要求,如说话接力赛、围绕一个中心说,依此类推循序渐进。同时要求学生要留心生活,积累语言。课堂上教师身先士卒,规范语言,同时力争少说,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话。学生有了说的兴趣,有了说的机会,说话能力自然会提高,这也必将促进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三、加强背诵,拥有材料

新课标明确要求加大学生背诵量。诵读教学又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语感是天性也是修养,“熟读唐诗三百首”造就了多少文学巨匠。当语文课堂上常响起琅琅读书声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学生们已经开始触摸到“文心”了,那是语文的一派天籁。背诵蔚然成风,接下来自然是引用成风。背诵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思维,这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吻合。背诵内容又都是名家名作,这不仅积累了材料,而且由于思想性高、人文性强、文学性浓,对学生的健康修身和艺术熏陶效果也非常好。为此,不仅要求学生背诵课本要求的篇幅,而且应选择一定量的课外诗歌作为补充,用来拓展视野,另外应选择一定量的课外诗歌作为补充,用来拓展视野。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学生乐意参与且兴趣盎然。在作文中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被动局面将大有改观。

四、激发兴趣,挖掘潜力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在教学中激趣的重要。老师在讲课时语言应力争新颖别致、情趣洋溢。如设计好一个开场白,抓准一个兴趣话题,语言渗透幽默感等。借用学生好奇、好胜、好新鲜的心理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肯定学生的特长,特别是对差生特长的肯定。另外,不妨借助环境进行熏陶,激趣效果也很好。总之,潜力无限,激趣是手段,只要两者相得益彰,语文教学的前景必定可观。

五、不拘标准,灵活自由

素质教育要求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开放性,才有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的长处,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应看问题过于一致,无须追求标准。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地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所谓的“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而应充分地肯定诸如“弯弯的月亮像豆角,像镰刀,像妈妈的眉毛……”多向学生提一些多元性问题,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多维认识、创新认识。

以上措施,在教学第一线存在一定困难,短时间内可能造成学生分数下降现象,会引来人们的非议,但这只是暂时的。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这样,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坚持做下去,定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

摭谈语文课堂教学 篇4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 朱财 张怀书 李白——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在这其中,夸张手法运用尤为娴熟。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诗人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在《蜀道难》诗中,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气死,然后天梯玉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山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啸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将进酒》亦是诗人的代表作。此诗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互翕互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镡刻 到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读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为什么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才气呢?我们从诗人的诗中能找到理解诗人的钥匙——“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滓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滓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综观李白的诸多诗篇,大多都饱含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激情,而这种激情通过李白的独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学习李白诗歌的时候要充分体会这一点。联系电话:0539:6212792 ***邮政编码:276700想象•夸张•激情——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摭谈(网友来稿)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 篇5

一、创设情趣氛围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兴趣是学生的导航仪,对文言文有兴趣,才能投身到这种与实际生活脱钩的旧文字中来,尤其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接触与古诗不同的另外一种古老文字,如何将其完全沉浸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兴趣就是很好的助推剂。如何提升学生的兴趣呢?教师可以从文言文中衍生出一些比较现实的故事来平铺直叙地进行阐述,特别是将一些现在还在使用的文言文词汇拿来与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文言文的实用性,也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文言文,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比如在讲解《陋室铭》时,学生能够理解“往来无白丁”中“白丁”一词是作为名词存在,代指某类人,但关于“白丁”的具体含义,学生理解不到位。那么“白丁”到底代指哪类人,是身无分文的乞丐,还是没有文化的粗人呢?教师可以将“往来无白丁”与“目不识丁”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白丁”的具体含义,还可以将“白丁”与现代的“丁一”做对比,给学生解释“白丁”其实就是简单的字,那“往来无白丁”的意思是“来往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这样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与现在通用词汇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品味出文言文中的乐趣来。

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解剖文言文的能力

升入初二后,新课标对于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已经从抽象认知上升到了具象的理解上,学生在掌握了如何阅读文言文及文言文基本词汇的用法后,开始具象思索一篇文言文中的技巧及特殊语句的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塑造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的技巧,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很好地阅读文言文,就容易在内心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动力继续学习,才能提升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去品味文言文的魅力。

在讲述苏教版初二课文《口技》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做好课前预习,并将课文反复读上三遍,遇到不理解的词汇,可结合课文注释或者借助工具书。在读第三遍的时候,可以将文中描述口技动作的句子标出,并提前做好背诵。在背诵结束后,可以全面搜索关于这篇课文的信息,包括作者的完整简介、课文出处等,尽可能地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环境。通过做好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讲课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会根据预习情况,找准自己的阅读障碍或分析难点,重点学习重点弥补。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因汉语博大精深,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句子中会呈现不同的意思。即便经过前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初三学生对于文言文同类词汇的掌握还是不全面,容易造成误读或理解偏差。教师可以通过综合比较法来创设教学情境,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触类旁通,掌握分析词汇语境及含义的方法。“之”字是文言文中“出镜率”最高的词,既可以作为代词,又可以作为助词,还可以作为动词。教师在分析课文或者课后延伸阅读时,只要碰到这类多义词,就应该进行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将平时遇到的多义词总结出来。在前十分钟,可以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进行讲述,这种方法既可以做到信息内容的共享,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小老师”的责任,从而提升了文言文学习的课堂趣味。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言文虽然是一种比较呆板的古老文字,但其实文中蕴含着很多丰富的内容,既有古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古人对人情世故的无奈。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文字来幻想各自的画面,通过画面来感受古人作词作曲时的心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文言文仿写成记叙文,在改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信息的正确、语境时态的无误,教师选出优秀的记叙文,还可以进一步将其改成课堂小剧本,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快感。

摭谈语文课堂教学 篇6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研究性 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改背景下,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更大程度上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品质,促进教学改革。

2.能够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基本要素,因此作为普通高中来说,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研究性学习直接服务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

1.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夯实基础。计算机网络教室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的主要场所。计算机网络教室里的计算机用局域网连接起来,学生计算机入网后能共享网络服务器中的信息资源,并联入因特网。为有利于课堂教学,在网络教室中配有多媒体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主要教学功能有广播、查看、监控、答疑辅导、键盘控制、课件管理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讲解与实践的教学环境。教师可通过“广播教学”功能边讲授、边操作,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学生也可以电子举手的形式请求帮助,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能监控每个学生的屏幕,了解学生的研究学习情况及进度。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大纲编写教学程序,或制作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事先安装在计算机上。通过人机交互,学生可按自己的需要选择课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校园网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资源共享,通过校园网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资源和包含有图书、多媒体课件、电子课程等电子与非电子的信息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点播、阅览来实现自主学习。

2.针对差异性,采取有效措施。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大都比较差,就是同班同

异也很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信息技术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探究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在课堂上提出的探究性问题难度大时,很多同学都不能融入进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在降低难度同时,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互相帮助,分享学习成果,从而提高探究水平。如有一次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学生会竞选,笔者在课堂上提出假如你来竞选,在传统的演讲方式之外,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争取同学支持,会用到哪些软件。有的同学表示会在网上发帖子、制作个人主页,运用多媒体广播站宣传等等。无论用什么软件制作,都应该先构思,于是各探究小组展开积极的讨论,水平高的同学对水平低的同学进行帮助,大家在探究过程中提出很多方式的同时,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中,我们要明确学习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就可以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收到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

摭谈语文课堂的“有木有” 篇7

有模仿, “木有”思想。当下, 教学视频、案例设计、名师课例泛滥成灾, 随便打开一个主题网页, 一课多例数不胜数。信息的爆炸也无形中增强了从业者的惰性, 教坛不乏其人。教者信手拈来一篇, 也不管原创作者设计意图何在, 也不管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学生, 结果生搬硬套的只是对方的皮毛而已, 教学行为的实质无从谈起。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老师模仿了名师案例:先利用将近半节课的时间从扩字、扩词、扩句入手, 读通读熟了王熙凤的“行头”, 而后在来不及读进去甚至品词析句的情况下生吞活剥了剩下的行文, 结果一节课下来, 问其教学目标是否落实时, 两手一摊两眼茫茫:名师就是这样讲的。

试想, 一个名著片段作为小学教材呈现出来, 编者的意图何在? 仅从题目入手, 为什么不是《林黛玉初见“凤辣子”》呢?“辣”到底何解 ? 她的“行头”辣吗 ? 那作者为什么又不惜重墨地写她的行头呢? 细读文本, 还是一个“辣”字了得:从后文对王熙凤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爱炫耀自己身份, 爱使权弄势的”性格泼辣辣的、说话酸辣辣的、做事麻辣辣的“泼皮破落户儿”, 而她却无时无刻不在显示自己的不一般身份, 包括出场的行头, 可见节选的两段之间有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所以, 一节缺失了自我解读及灵魂思想的课只能算是一文不值的赝品。

有局部, “木有”整体。课堂教学不论如何改革, 始终要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 可是, 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则是突兀地呈现一棵树, 却不见森林的蔚然之貌。有老师执教《钓鱼的启示》, 开篇即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钓鱼的启示》,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关键词‘依依不舍’。”听者赶紧翻书, 难道“依依不舍”是全息阅读的关键? 它辐射全文, 提携文意?它也会给我们以启示? 再看看学生, 更是手忙脚乱地在全文中找寻“依依不舍”, 然后一脸茫然状跟随老师谱写“课堂进行曲”。试想, 这样迷迷糊糊地跟着老师瞎转, 到底理解几多“钓鱼的启示”?

有设计, “木有”血肉。当下的许多课堂教学, 我们不难看出老师的设计意识, 或独具匠心, 或花样翻新, 但是将其教学设计呈现在课堂上时, 却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空洞无物。《葡萄沟》一文中, “凉棚”一词被老师捕捉到, 可是, “什么是凉棚? 凉棚有什么用? 这样的凉棚美不美? ”等问题大煞风景, 试想, “凉棚”的背后是新疆这片“热土”背景下难得的舒惬之地, 是特定环境下的一道风景:静坐在凉棚下, 捧一本好书, 啜一杯香茗, 那又如何? 漫步在凉棚下, 品一串甜津津的葡萄, 那又是何等感受……如此情趣盎然地走进“葡萄沟”, 有情趣有意境, 所以, 词语是有温度的, 文章是温润的, 课堂也是有内涵的。这一点, 罗才军老师在《蝙蝠和雷达》的课例中, 抓住说明性文章简洁准确、平实清晰的语言特质, 引领学生反复品味、体会, 并在说话写话中学习运用语言做了很好的范例, 慢慢品, 细细读, 会有心灵顿悟的畅快。

有合作, “木有”组织。说实话,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综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讨论、合作的几率并非堂堂课都有, 如此一来, “合作”更应珍视落实与否。有位老师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时, 当老师问孩子们是否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时, 教室里顿时安静了许多, 这时, 老师冷不丁一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一下课文中的孩子们为什么会沉默下来呢? ”且不说教学此刻应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单就“讨论”而言, 这个问题需要讨论吗? 再看小学生的神情, 个个挤眉弄眼, 眉飞色舞, 全无对比思考、切身体验之意, 倒显出一副忘乎所以的样子。再听听讨论结果:“因为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而父母却知道孩子的生日。”“因为同学们在静静地想父母的生日在哪一天呢? ”我真想当场问问教者:这是你所期待的讨论结果吗? 所以, 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 不妨严肃地对待“讨论”。首先要抛好“话题”这个绣球, 要让人人期望得到它, 解决它;二是组织好过程, 即发言顺序、纪要、小组交流总结都要在平日的教学中训练有素, 达成一致; 三是重视讨论结果的汇报、反馈与评价。如此规范语文课堂的“合作”, 应该不会出现太多的尴尬吧。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摭谈 篇8

1.师本对话。师本对话是指教师课堂教学前钻研教学资源、设计课堂对话的准备过程。而“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学生身心特点、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基本情况。简而言之,师本对话其实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教师备课的过程。这是教师熟悉教材、确定目标、了解学情、选择教法的过程,对课堂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2.生本对话。所谓生本对话,就是学生与文本(即教学内容)的对话。它包括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的过程和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默读、朗读等形式感知、理解课文的过程以及课后消化、吸收书本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生本对话的本质,就是通过学生与文本的接触、体验,实现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意义,提升素质。

3.师生对话。师生对话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对话形式。它是指师生之间进行的、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是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获得精神交流和价值分享的过程。师生对话的形式,既有较为常见的提问与回答,也有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等多种形式。

在《拉萨的天空》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笔者与学生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师:在这个比喻句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作者是把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

师:这位同学讲得比较具体。为什么要这样比呢?

生:这样一比,形象、具体地描写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通过形象的比喻,作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学生通过对这一比喻句的理解,一下子就把握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4.生生对话。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所谓生生对话,就是指学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进行的对话。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改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形式。需要指出的是,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因一味追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成为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应适时成为这一对话的关注者、倾听者、指导者和评价者——通过关注和倾听,教师可以发现对话的精华,纠正对话的偏差;通过指导和评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了《梦圆飞天》后,根据课后练习四的安排,笔者布置学生在自主搜集“神舟号”飞船信息的基础上,开展一次交流活动。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孩子们在活动中都表现得非常踊跃:

生: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都是无人飞船。

生: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的“神舟五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我国第一位成功飞天的航天员是杨利伟叔叔。

生:我国发射的第二艘载人航天飞船是“神舟六号”。

生:2008年9月25日晚,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栽人航天飞船。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神七”成功飞天。

孩子们的积极交流,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交流中,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大家都为祖国日益强大而感到无比骄傲,无比自豪。教师的适时点拨,恰到好处地把孩子们的思路调整到“‘神舟号’飞船”这一中心话题上,从而有效避免了交流活动的偏题、跑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上述四种对话形式绝不是机械地割裂开来的,它们总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也只有实现多种对话形式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对话教学更加生动,也更为有效。

有效的对话教学,应以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认真钻研和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为基础,应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熟悉和理解为基础,应以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基础,应以学生良好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基础。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大力开展对话教学,以建构全新的、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开发区实验小学)

复合宾语结构摭谈 篇9

英语中,有些动词接了宾语之后,还需在其后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来补充说明其状态、特征、身份、动作等,使得句子意思完整。这种“宾语+宾语补足语”结构叫作复合宾语,其特点在于宾语与宾补具有逻辑上的主谓或主表关系。归纳起来,复合宾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宾语+名词(或代词)

该结构常用到的动词有:name, find, call, make, elect, find, choose, think, leave, keep, consider等。如:

We call this kind of flower rose. 我们管这种花叫玫瑰。

They made/ elected him monitor. 他们选他当班长。

We found him a suitable man for the job. 我们发现他就是这工作的合适人选。

You must keep it a secret. 你(们)得保密。

His mother died, leaving him an orphan. 他母亲死了,使他成了孤儿。

二、 宾语+形容词

常用于该结构的动词有:think, believe, find, leave, drive, make, keep, leave, turn, wish, get, 等。例如:

Who left/ kept the door open/closed? 谁让门开(关)着?

Let’s get everything ready in time. 我们按时把一切都准备好吧。

I found him dead the next morning. 次日早晨我发现他死了。

三、 宾语+副词

副词用作宾补常表示宾语的状态,与宾语有逻辑上的表语关系,即宾语的表语。常用于该结构的副词有:up, down, here, there, out, in, home, upstairs等。例如:

Show/Let him in/ out. 带(让)他进来(出去)。

Kate drove us home after dinner. 饭后凯特驱车送我们回家。

四、 宾语+介词短语

介词短语用作宾补常表示宾语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亦具有逻辑主表关系。如:

Make yourself at home. 请随便点(别拘束)。

They found everything in good order. 他们发现一切井然有序。

五、 宾语+不定式

充当宾语的不定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1. 动词不定式必须带to。这类动词有tell, ask, order, like, wish, want, expect, invite等等。如:

Jim asked/ told/ ordered me to keep the room clean and orderly. 吉姆请(叫/命令)我将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We invited him to visit our school. 我们邀请他访问了我校。

2. 动词不定式不得带to。这类动词集中在look at, see, listen to, hear, feel, watch, notice, observe等感官动词和let, make, have等部分使役动词两方面。例如:

I often hear him sing in the next room. 我经常听见他在隔壁唱歌。

I’ll let you know as soon as I hear from her. 我一收到她的信就通知你。

The story made us laugh. 故事逗得我们笑了。

3. 动词help后的不定式符号to可以省略。例如:

Could you help me (to) carry this box? 您能帮我扛一下这箱子吗?

六、 宾语+现在分词

可跟现在分词作宾补的动词多为感官动词和某些使役动词。感官动词后接不带to的不定式作宾补,表示宾语和宾补的动作全过程,即不定式这一动作发生过或发生了; 而现在分词作宾补则表示宾语和宾补的动作正在进行。试比较:

She noticed/found him getting on the tractor. 她注意到(发现)他正爬上拖拉机。(=She noticed/found that he was getting on it.)

She noticed him get on the tractor and drive it off. 她注意到他爬上拖拉机并将它开走。(=She noticed that he got on it and drove it off.)

另举几例:

He felt his heart beating fast. 他感到心跳得厉害。

Do you smell anything burning? 你闻到什么烧糊的味道了吗?

Please get the clock going. 请让钟走起来吧。

注意:find后的宾补不用动词原形。

七、 宾语+过去分词

如果说感官动词和部分使役动词后作宾补的现在分词与宾语之间表达主动关系的话,作宾补的过去分词与宾语之间则为被动关系。试比较:

I won’t have anyone saying so. 我不允许任何人这样说。

I won’t have anything said against him. 我不允许任何人对他说三道四。

Please get the light burning and don’t get your hands burnt. 请让灯燃着,别把手烫着了。

还有部分使役动词(如make, have)后的复合宾语若为主动关系,需用动词原形,若为被动关系,仍用过去分词。如:

I’ll have him repair my bike. 我要让他给我修一下自行车。

I’ll have /get my bike repaired. 我要让我的自行车给修一下。

Speak louder so that you can make yourself heard.大声点讲,好让别人听见你说的。

另外, get, wish, want等动词后的宾补,动词不定式表达主动关系,被动关系则用过去分词。如:

Do you want/need the song sung? 你想要这歌给唱一下吗?

注意:let后的宾补,其被动语态必须用be+过去分词来表达。如:

Let him be taken there. 让他给带到那儿去吧。

八、 形式宾语it+名词(形容词)+实际宾语

实际宾语可以由to do结构或that等引导的从句所构成。如:

He made it a rule never to get up late.他定了个规矩,那就是从不晚起。

Do you think it necessary to keep an English diary every day? 你觉得有必要每天写一篇英语日记吗?

He felt it strange that she should/would be late for class. 她上课也迟到,他倒觉得奇怪。

顺便提到的是,with后也可接复合宾语,但大体上只有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如果宾补涉及到的是动词,单从语态入手即可解决问题,即:复合宾语之间呈主动语态关系,宾补的动词用现在分词,反之则用过去分词; 表达未来的动作,宾补的动词用不定式; 此外,宾语后面直接跟逻辑表语。限于篇幅,恕不一一赘述。

对联基础知识摭谈(网友来稿) 篇10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以后的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于归宋前之岁除日,题桃符于寝门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为传世第一联。到了宋代,春联还是叫桃符;直到明朝开国之初,人们才开始用红纸写春联,称之为春联。

二、对联的特点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根据对联特点分析对联一则:

万里山河添异彩

千年历史写新篇

这副对联,上下联都是七字;上下联的词性排列都是数词、名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上联的平仄分布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上联末字仄声,下联末字平声;上下联讲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内容紧密相关;上下联的结构都是“定--主--谓--宾”式;其节奏都是前四(字)后三(字)。

三、对联的种类和形式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我们仅谈常用的正对、反对和串对。

1、正对。上下联内容相似或者相关(即只有一面性)的对联。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上下联内容相似)

爆竹声声喜庆丰收岁

梅花朵朵笑迎跃进年(上下联内容相关)

2、反对。所谓反对,顾名思义,就是上下联意思相反。因为内容相反,就形成了上

下联的鲜明对比,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如:

破千年旧俗

立一代新风

红日消残雪,反动派同悲末路

曙光照征途,无产者共向未来

3、串对。串对又叫流水对。它的特点是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说,其实两句是一个整体

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串对的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如: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因果关系)

除夕刚饮祝捷酒

新年又看报春花(连贯关系)

正对、反对和串对,什么时候该用哪一种,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与可能去选择。

三、练习

1、海内存知己, 。

2、,领异标新二月花。

3、桃李满天下;。

4、英雄肝胆男儿血, 。

5、春夏秋冬,四季服装皆溢彩; , 。

答案:1、天涯若比邻

2、删繁就简三秋树

3、教化遍中华

4、祖国疆土母亲心

5、东南西北,八方顾客尽开颜。

肖韬华:广东乐昌市一中

邮编:512200

电话:0751-5502569

邮箱:xiaotaohua889@21cn.com

语文活动教学策略设计摭谈 篇11

什么是语文活动教学?

一般的说,它是指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主体的高级活动为基本方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为辅助的教学形态,即语文领域内的活动教学。

语文活动教学并非仅仅适用于语文活动课,相反,它更多时候应体现在常规的语文学科知识课堂教学中。它既可以以独立的形态实施,也可以与其他教学方式实现优势互补。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活动教学不是追求课堂表象的繁荣,搞些花架子。它更为关注的是,学习者本身的思维与情感应该高度融入课堂,在活动“场”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不仅要有活动的形式,更要有活动的内涵;外在的活动固然需要,内在的活动才是关键;既要有显性的低级活动,更要有隐性的高级活动。

成功的教学,很重要的一条在于成功的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策略的设计。所谓教学策略,应指在教学观念的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方法、手段的总和。依据这种教学策略观,笔者想就语文活动教学策略设计中的方式选择、情景创设、练习编制,提出一些自己的构想,以资参考。

一、方式选择

由于活动具有双重转换性,外在的客观对象(学习材料)可以经由主体的活动‘内化为主观经验,主体的主观经验(包括情感体验、心理机能等)也可同时‘外化为活动态度、动作方式、技能等影响和改变活动对象,进而影响和改变自己。因此,课程工作者可以通过活动了解儿童,也可以通过控制活动对象(学习材料)、影响活动方式等策略,影响他们的学习经验。语文活动教学正是试图通过控制活动对象,影响活动方式,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经验的。方式的选择具体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1.听说读写演类:讲故事、讨论、辩论、演讲、配乐朗诵、影视评论、名著沙龙、观察日记、课余创作、课本剧等。

例如,《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首清新自然、不事雕饰的佳作。这首诗语言灵动,意境优美,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在反复的“恬咏密吟”中,充分地进入那梦一般的意境,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与文本实现真诚坦然的对话,从而享受到脱凡入境的乐趣。又如,在教学《鸿门宴》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在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课时,可让学生观看潘虹主演的电影《杜十娘》,随后组织电影评论。

2.竞赛游戏类:故事接力、学习技能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背诵比赛、手工制作、广告设计、形象素描等。

例如,在高一年级,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争当“演讲之星”、“背诵之星”、“写作之星”、“阅读之星”的竞赛系列活动,让学生投身到各种益智活动中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他们进一步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主题活动类:读书报告会、剪报评析、主题板报、主题班会、社会调查等。

比如,每周的周记随笔、读书笔记,每学期的手抄报展等活动都要定期开展。再比如,可以让学生组织辩论赛,由学生搜集资料,归纳整理,组员之间协作,小组之间辩论。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做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关于网络的调查等。

这类方式的选择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要综合训练、协调发展,思维能力的训练应得到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得到提高。语文活动教学方式的设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尤其要关注社会上的“即时信息”,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创设语文实践的优良环境,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二、情境创设

所谓情境,就是指对学习新知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内、外部情况。活动教学与情境教学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要结合“各种内外部情况”,巧妙地设定特殊的对话情境,并在情境中展开教学。活动情境伴随着活动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活动推进的必要保障。教师设计活动情境的时候,一定要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要综合考察教学内容、学习特点和学习环境等因素。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音乐式、问题式、图画式、游戏式、表演式、实物式、场景式、多媒体式等等。

例如,在高中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图画营造氛围,再现课文情境,从而使课文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学生通过读图,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更为真切地感知课文中的形象,领会课文蕴涵的思想内容。在教读过程中,可以借助课件出示几幅“李白登山图”,让学生在读图的同时,联系课文相关片段,合理地进行想象与“再造”,帮助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情境创设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进行刺激与强化,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提到的,教学必须遵循自然适应原则和三个原理,即“直观,活动,兴趣与自发”。当然,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教师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灵活机智地运用,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练习编制

练习编制在语文活动教学策略设计中是补充和巩固的环节,它有助于学生所学的新知在运用中转化为能力,实现强化和迁移,同时也给教师提供诊断性反馈以便改进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练习编制的安排与否,应视活动教学内容的难易而定,若活动的内容明白易懂,该环节少做安排或不做安排也未尝不可。

新课标一反传统,以“研讨与练习”代替原来的单纯的“练习”,赋予练习编制以新的意义,其意图就是淡化重复低效的训练,让学生增强能力,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研讨与练习主要在课堂上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讨论来完成,同时,课后也应安排适量的研讨,布置适量的分层活动作业或其它个性化作业。语文活动教学的练习设计与新课改精神是高度一致的,即在进行练习设计时,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难点的训练,摈弃机械烦琐的训练;要有独特性,题目要新颖,题型要多变,要多设置变异性练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多设置拓展性练习,从课内出发,向课外延伸,加强与课文的联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重口语交际的训练,实现听说读写的全面整合。

比如,学了《近体诗八首》后,课后可布置学生根据诗的意境或画出诗词的景色,或给作品挑选配音,或写一篇描写诗词景色的文章,并让学生回家后请家长边欣赏作品边听朗读。这样的作业设计融绘画、朗读、习作为一体,将学生从单一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不但激发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等能力,作业也就不再成为负担了。

设计练习的本意不是让学生为做题而做题,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发展文本,巩固新知,加深印象,并使他们根据课内所学触类旁通,加强课外的语文自主实践,发展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过程结构和方法的灵魂,教学策略的选择集中地反映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教师在进行语文活动教学策略设计时,应该体现活动教学思想,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同时要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及其基本理念,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观念要开放,设计要有利于操作。

实施语文活动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具有“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丰富的知识储备、优化教学资源的能力,及时洞察学生心理,“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投入到语文活动教学实践中去。

摭谈“减负高质”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12

一、对教材的把握与拓展

1. 把握教材

教师必须明确编者意图, 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小学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及来龙去脉, 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 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 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教材的体系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而言多少存在某些不合时宜或不合学情教情的问题, 教师须积极主动参与到教材的重新设计中去, 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即结合教学实际批判性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包括教学顺序的调整、教材内容的加工及教材资源的整合等, 融入个性化的备课元素和教学元素, 使教学与学情相匹配, 促使课堂教学效果更趋灵动有效。

2. 拓展教材

教师要注意延伸和拓展教材, 启发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如在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引导学生设计导游解说词, 开展小记者采访、辩论会活动等。当然, 首先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动脑,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采用各种方法, 如设计导游词可以用具体的数字说明, 比喻、夸张等修饰, 风趣恢谐的语言, 优美的景物描写, 历史小故事等等方式, 对不同的景观, 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这就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比如记者采访, 关于保护环境方面的, 不论是记者还是观众, 他们在交流中, 都有会有创造性的问话, 创造性的答语, 这无疑是启发了学生创造力,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也轻松愉快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对知识的体验与消化

1. 在自然中获得知识

一次偶然, 我发现学校的树发了芽, 动了让学生体验的念头。下午第三节课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学生, 孩子们都雀跃欢呼起来。我在教室给孩子们讲了观察顺序之后, 就让他们到操场去观察。孩子们观察得很仔细, 还不时的用笔做记录。当天, 很多孩子把观察的内容写入日记, 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三五句连贯的描写柳树的话。其中有一位女孩写了这样一句话:“芽静静地从枝上钻出来……”好一个“静静地”, 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太妙了!还有一个学生把芽比喻成了小块小块的绿奶油也让我很感到意外, 觉得孩子们的想象力真是不可估量。从这次写日记, 让我体会到要想让学生有写作的灵感, 还得让他们走出教室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探索。

2.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 又是手段, 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 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 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 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 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 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 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 这才是识字的宗旨。教师应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生活资源, 使教学生活化, 使学生能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引导学生为商家、产品设计多广告、标示语, 在春节时自创春联等等、都巧妙地把学习融入实际生活。知识发展为能力, 是学习的质的飞跃, 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 是不成功的教学, 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 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三、对课堂的激趣与演示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 总会有着一些“死板”的知识。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化枯燥为趣味;要创设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 化死理为活物。

1. 善于激趣

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 一切有效的活动, 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才能激起学习的欲望, 才有探索的动力。教师以自己的才情, 富有情趣地组织教学, 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状态转到兴奋状态, 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自主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体裁丰富, 有童话、寓言、诗歌、故事等, 这些都含有丰富的趣味元素, 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开展讲故事、朗诵、猜谜语、办小报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使学生在最佳的状态中学习知识。

2. 实物演示

就像科学课堂的实验一样, 实物演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能力。例如, 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 老师可事先捉了只蟋蟀把它带到教室, 放在讲台桌上, 学生一见到这只上蹿下跳的小昆虫, 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 对着它纷纷议论。这时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同学们, 这只小昆虫叫蟋蟀, 它不但会唱歌, 而且它的住宅也很出名, 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这样导入新课,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达到了“课伊始, 趣亦生”的效果。

上一篇:生产与运作管理实验报告格式要求下一篇:就业班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