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纠风工作实施意见(通用8篇)
县纠风工作实施意见 篇1
县防汛工作实施意见
2006年县防汛工作实施意见
开发区管委会,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
防汛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做好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对于保证全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平安**、构筑和谐社会、推进经济快
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做好2006年我县防汛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县防汛形势的严峻性,彻底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我县地处全市防洪排涝的最下游,徒骇、马颊两大河贯穿全境,而与下游德州市四县的边界防洪排涝工程,多年来未进行统一治理,淤积严重且人为设障,每年汛期我县受到上压、下阻,严重影响我县积水下泄。虽然近年来我县各级在水利建设中搞了一些防汛工程,防汛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在防大汛、排大涝、保安全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近几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洪涝灾害,造成相当数量的干部群众防汛意识淡薄,水患意识较差,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对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特别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缺少抗洪抢险的考验,对防汛工作不熟悉、不重视。二是境内的徒骇河、马颊河、官氏河、四新河、七里河等干流工程,多年来未进行过统一的治理,渠道淤积十分严重,堤防残缺不全,建筑物老化失修,抗御洪水的能力严重下降,对我县安全度汛构成非常大的威胁。三是近几年由于受税费改革和地方财力的影响,排涝工程的治理欠帐较多,普遍淤积严重,排涝不畅。特别是行政区划变更后,原有的排涝流域发生变化,致使规划缺少及时的调整完善,极易形成局部的涝灾。四是由于农民的大局意识不强,随意填沟造田、扩种地头地边、侵占公共排涝地域,田间排涝工程已所剩无几,全县地不通沟、沟不通河,农田排水无出路的问题十分突出。五是防汛资金投入的不足,物料储备大多流于形式,有其名无其实,造成防汛抢险物料严重不足。据专家预测,我县已开始进入一个丰水周期,特别是去年全县的降雨量就大大超过常年,今年春季的气候又比较异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对此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我县防汛严峻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扎扎实实地做好防大汛、抗大涝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搞好防汛工程建设,清除阻水障碍
防汛工程建设是抵御洪涝灾害的基础,今年的防汛工作要继续按照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的标准做准备,确保度汛安全,努力减轻灾害损失,保证城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县级骨干排涝沟渠的清淤。
北官道沟和老唐公沟是担负城区排涝的重要沟渠,目前,由于淤积,排涝标准严重下降,已影响城区积水和污水的顺利下泄。为保证城区的排涝畅通,计划于6月上旬,全县统一对其进行清淤治理。
1、北官道沟清淤(城区结合部?唐公沟),工程长12公里,清淤土方20万立米。
2、老唐公沟段清淤(城区结合部?韩尹公路北),工程长6公里,清淤土方16万立米。
(二)县乡度汛工程的清障和修复。
经县防汛抗旱办公室组织的度汛工程普查,我县排涝工程存在较多的阻水障碍、险工险口等度汛隐患。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和行政区的划分,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县防指下达的清障修复任务,保证在6月20日前完成治理任务,由党委书记、乡镇长签字后,并以书面形式报县防指办公室备案。同时,对辖区内的乡(镇)村排涝工程进行一次详细的普查,将存在问题务必在大汛前解决。(2006年乡镇清障修复任务见责任书)
(三)突出田间排涝工程这个重点。
田间排涝工程是我县防汛排涝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造成局部农作物受灾减产的重要原因。各乡镇、街道要以村组为单位,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强有力的田间工程突击队,打通地头沟、竹节沟、枕头沟,重点解决地不通沟、沟不通河、一块地一块天、田间排水无出路的问题。
(四)搞好城市排水管道的治理维修和排水渠道的清淤治理。
根据《防洪法》城市防汛由建设主管部门负总责的规定,县建设局在搞好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和建设的同时,汛前抓紧完成城区排水管网的清淤,清除阻水障碍,对低洼积水的区域一定要搞好排水管网的普查,采取措施,保证排水畅通。要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入手,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预案,确保城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
三、组织防汛队伍,落实好防汛物料
根据防大汛、排大涝的要求,各乡镇、街道要按照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好防汛队伍。沿徒骇河、马颊河的固河、姜店、杨屯、清平、卅里铺、梁村六乡镇,每乡镇组织防汛常备队30人、抢险队1500人、后备队2000人,负责辖区内两大河的抗洪抢
险任务。支援阳谷黄河防汛抢险任务的琉寺、姜店、清平、赵寨子四乡镇,要以民兵为主体,每乡镇组织2000人的防汛预备队。按照《防洪法》“行业管、管行业”的要求,县直各部门和单位也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组织一定数量的抢险救灾队伍,做好本行业、本部门的防汛抢险工作。
各级防汛队伍要明确专人负责,登记造册,落实到人,必须做到思想、领导、组织、物料、技术五到位,并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随时准备参加执行抗洪抢险任务。
各级防指和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国家、集体、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和“备而不集、用后付款”的办法,保质保量的做好防汛物料的储备,常备物料要专人负责、定点储存、定期检查,严禁挪用。防汛号料要按部门、单位、村户登记造册,落实地点、数量、品种和运输措施,保证备得足、运得出、用得上。
四、旱涝并防,防汛抗旱两手抓
旱涝并防是我们的基本经验。各级要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做到有汛防汛、有旱抗旱、防汛抗旱两手抓。要密切注视气象信息,在保证防汛安全的前提下,适时搞好河道、坑塘的调水、蓄水工作;高亢和地下水埋深较大的区域,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拦蓄和利用降雨径流,补充地下水源,为防汛抗旱提供水安全保障。
五、明确职责,落实防汛责任制
防汛工作事关大局,各级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防汛抢险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排大涝,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统筹兼顾,切实把防汛工作落到实处。
要认真贯彻落实《防洪法》、国家防总和省市防指的规定要求,全县各级要精心准备,依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乡镇、街道办的排水工程由县防指负责指挥调度,乡镇、村的排水工程由乡镇政府、街道办负责调度。
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分级分部门责任制。县乡政府主要领导对辖区内的防汛安全负总责,实行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分管行政领导是防汛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上岗到位,切实履行职责。各级政府要把防汛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常抓不懈,定期研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组织修订完善各类防洪预案。要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领导包河、包洼、包管区、包建筑物的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防汛安全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要严明防汛纪律,严格岗位责任,服从于防汛大局,对因官僚主义、玩忽职守、处置失当等人为因素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各部门、各单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努力做好各自的工作。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认清我县的防汛形势和洪涝灾害的危害性,增强水患意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认真做好防大汛、抗大涝的准备工作,确保我县安全度汛。
县纠风工作实施意见 篇2
关键词:成效,良种,品种,质量,市场
一、瓜州县基本情况
瓜州县现辖5镇10乡、73个行政村,总人口14.88万,其中:农业乡镇13个,6个移民乡,移民已占到全县人口的58%。全县可耕种面积70万亩(包括小宛农场、华隆开发区及各种小农场),全县以枸杞、棉花、小麦、玉米、蜜瓜、甘草、食葵种植为主,甘草、红花、孜然、茴香、蔬菜等作物为辅。
二、取得的成效
(一)种子队伍体系不断完善
首先,瓜州县种子管理站与瓜州县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所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属财政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瓜州县农牧局管理的委托执法单位。1997年县种子管理站重新成立,并与县种子公司机构分设,分设后的县种子管理站从体制上与经营完全脱钩,管理体制上实现了“政、事、企分开”,政策上打破了垄断经营,逐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种子市场体系,种子行政执法主体地位日益显现;其次,瓜州县种子管理站2013年定编定岗8人,领导职数1名,目前现有工作人员8名,其中:种子执法人员7名,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2名,初级职称4名,持有证种子检验员6名,配备种子执法车1辆。站内设2个机构:综合办公室、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室;现有办公用房122平方米、标准化种子检验室80平方米,检验仪器38台件。
(二)依法治种的意识增强
一是制定新修订《种子法》宣贯实施计划;二是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通过采取自学、集中学、外出培训、查阅资料等新式,并积极参加市种子管理站,2月在酒泉市举办的新《种子法》培训班1期5人(次)、摘抄新《种子法》笔记1.2万字,撰写心得体会3篇,发布信息20篇,撰写专业论文2篇,交流发言2次;三是面向种子企业、经销门店和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采取授课、案例分析、现场答疑等形式的培训活动。分别组织辖区内18家生产经营种子企业、蜜瓜专业合作社22家2次38人次,种子经营门店负责人1期共220人,基层村级农技人员1期72人的新《种子法》专项培训、邀请市种子管理站执法人员讲授新《种子法》及向日葵栽培技术1期、分别对南岔镇、瓜州乡、河东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户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17个村300人次培训;四是利用集镇赶场、科技大集、打假护农保春耕、“3.15”消费者权益日、流动宣传车等形式的媒介普及法律到乡村农户。电视媒体播放滚动播放字幕和图文台《种子法》法律责任章节5版,共播出时间30天、印发“致全县农民一封信、新《种子法》解读、向日葵审(认)定目录、种子经营从业人员手册等宣传资料3.5万份、制做悬挂“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横幅35条、向社会张贴喷绘100张向日葵、蜜瓜种子经营资质公示,接受群众现场咨询800多人次。
(三)良种储备存足,品种布局合理
一是全县可供各类农作物良种2 052吨。其中:小麦1355吨、玉米87吨、棉花480吨、蔬菜5吨、蜜瓜10吨、甘草17吨、食用葵72吨,其他作物26吨;二是西片乡镇以种植向日葵、棉花和哈密瓜为主。其中:棉花以新陆早24、45、47号为主栽品种,新棉2号、新陆早61号、金垦108为搭配品种;哈密瓜以宝丰蜜、金蜜8号、伽师一号、银帝2号为主栽品种,蜜甜17号、优蜜22号、瓜州王子6号、银露为搭配品种;向日葵以亚盛3号、X3939、GK601、先瑞10号为主栽品种;LD5009、新起源10号、SH363为搭配品种;东片乡镇以种植小麦、玉米、孜然、红花、向日葵、甘草、枸杞为主。其中:小麦以酒春3号为主栽品种,新春35号为搭配品种;玉米以郑单958、先玉335、五谷704、吉祥1号为主栽品种,32D22、敦玉12为搭配品种;孜然以新康18-2、新疆孜然为主栽品种;红花以宁优1号为主栽品种;甘草以乌拉尔红为主栽品种。向日葵以LD5009、GK601、QL7799为主栽品种;先瑞10号、新起源5号为搭配品种;南片乡镇以种植小麦、玉米、食葵、枸杞、牧草为主。小麦以酒春3号为主栽品种,新春35号为搭配品种;玉米以先玉335、郑单958、五谷704为主栽品种,32D22、敦玉12、敦玉15为搭配品种;食用葵黎来福1号、LD5009为主栽品种,GK601、SH363为搭配品种;三是按照瓜州县种植结构布局和市场需求,今年种植棉花面积79 495亩,比往年减少4万亩;玉米面积34 533亩,比往年减少3万亩;向日葵面积95925亩,比往年增加5万亩;蜜瓜面积96 402亩,比往年增加3万亩;枸杞新植面积49 442亩,留床面积81 773亩;其他作物面积与往年相持平。
(四)种子质量监控明显提高
一是要求种子经销商严格执行品种实物备案制和劣质品种强制淘汰制,所调购的种子必须到种子管理站登记备案,做到不准入不调入,不备案不上市,杜绝未审(认)定,假劣等种子。实物备案玉米、棉花、向日葵、蜜瓜等作物品种52份,实现了种子流通可追溯;二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对各种子企业及经营门店的种子仓库进行检查。严格按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按照调入的生产厂家、不同批次、品种进行全面质量抽检,对所有样品均进行净度、水分和发芽率等3项质量指标检测。检验6类农作物种子144份,合格率100%;配合市站抽检3类农作物种子5份,并对抽检不合格的瓜州县农哈哈农资有限公司调进的20公斤金蕊蜜13号的蜜瓜种子及时下发了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收回已销售的种子并监督返回了原种子生产企业。
(五)种子市场正常有序
一是延伸管理体系,确保监管全覆盖。向县农牧局汇报协调,县政府将种子市场监管纳入了乡镇和村组农技员的目标责任书考核。在13个农村乡镇设立26名专职和兼职的种子管理人员,同时将招聘的68名村组农技员兼职为种子市场监管信息员,明确工作职责,掌握本乡镇村组种子生产经营运行情况,及时配合县级种子管理部门查处种子生产经营违法行为,进一步延伸完善了种子管理体系;二是成立了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小组,严格按照“一岗双责”,责任追究制。采取执法人员包乡镇和抓企业的方式,细化工作任务,确定具体的工作标准,靠实责任,形成自下而上层层负责的工作落实体系,做到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压力、项项工作有着落的责任氛围;三是落实了具体种子执法人员,配备宣传检查专用车1辆,从资金、车辆、人员、设备上保证四到位;四是专门召开会议与各种子企业及蜜瓜专业合作社签订了《2016年度种子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种子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五是详实制定了2016年种子执法专项检查行动实施方案,确定合理抽查比例和频次,明确了任务和细化责任,确保了此项行动的顺利开展;六是对全县18家种子企业,150家经营登记备案的门店及种子市场全面检查,不留隐患。对重点区域的种子市场检查的同时,对周边交界的三道沟镇东湖村、西湖乡西湖村等也纳入了重点检查范围,尽量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档,不留死角;七是专项检查共出动执法车辆72辆次,执法人员320人次,检查种子经营企业18家,种子经营门店150个410余次,深入摸排种子生产经营重点乡镇村组30个,入户倒查农户426户,查处标签不规范蔬菜种子5大类,1 526袋(每袋10~20克),限期退回原种子生产企业并在期限内向我站提交退种凭证;查处未经认定的向日葵种子3家,125袋(每袋1.2万粒),以责令返回种子生产企业;查处三无向日葵种子一起,待进一步调查处理。
(六)种子生产秩序良好
瓜州县种子管理站以整顿生产基地和规范种子生产主体,及时对基地进行排查,摸排无证(未备案)生产种子的违法行为。整个生产过程实施技术监控,对生产条件,生产品种组合实行登记备案。全县种子生产登记备案6家,落实各类农作物繁制种面积4 210亩,其中:花卉制种760亩、蔬菜制种2 600亩、向日葵制种750亩、西瓜制种100亩。
三、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深入
《种子法》作为一部颁布实施的农业专门法,尽管瓜州县对该法的宣传贯彻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该法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仍有待进一步深入。部分农民对该法的知晓度重了解不多,选用和使用良种上很难把好种子质量关,也就不能从根本上防止损害农民利益的违法案件发生。
(二)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对贯彻执行《种子法》认识不足
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摆正依法经营与发展企业的关系,错误地认为贯彻执行《种子法》会增加企业的竞争压力,绑住企业的手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是自己找亏吃。因此,在贯彻执行种子法时消极应付,缺乏主动性。
(三)种子生产经营者自身素质与《种子法》的要求不相适应
国家对种子企业在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管理将采取好进严管,由于个别种子企业对种子法律法规知识学习不够,再加上部分个体种子经营者不懂种子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种子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致使经营品种鱼目混珠、参差不齐,且对使用者不能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既损害了使用者的经济利益,又影响到了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
四、意见建议
首先,加快《种子法》相关配套法规修订颁布,避免在执行法规中出现冲突和误区。
县纠风工作实施意见 篇3
关键词 水稻; 产业提升; 园区建设
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物资,水稻生产是粮食生产的大头,常年水稻生产约占中国谷物种植面积30%,约占粮食总产的40%,在粮食生产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抓住水稻生产, 在一定程度上就抓住了粮食生产主动权[1]。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 就浙江而言是典型的山区县之一, 境内山多地少, 耕地资源较为贫乏, 全县仅有耕地面积6 849 hm2 , 人均耕地仅0.055 hm2 , 明显低于全国人均耕地0.093 hm2的水平, 在20世纪的60-80年代,在低海拔地区曾有连作稻栽培,而至90年代起己渲变为纯单季稻地区,全县17万人口,常年种植单季稻4 000-4 666.7 hm2。加之地处山区, 缘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 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食生产单位产量较之生产条件优异的先进发达地区明显偏低, 常年粮食生产不足以自给, 有赖于外地调入以补缺口。针对景宁县的粮食生产现实,为了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科学种田水平及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食自给能力,自2012年以来,本项目组借力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了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项目建设,经于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有效实现水稻产业提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为了快速推进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步伐,将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并发挥长期效益,笔者试就景宁县的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实践
作一表述,以期供以借鉴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
1 工作措施
1.1 建立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组领导工作,项目开展讫始成立了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财政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为成员单位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县农业局以农作站、植保站、土肥站、产业科、农经科干骨力量组织建立了技术实施小组,项目实施所在乡镇、街道也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分别组织开展组织协调、资金落实、资金管理、计划方案拟订、技术指导、责任落实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1.2 制定项目计划方案
为使项目建设各项工作、技术措施稳妥有序地落到实处,在继项目立项、建立组织后,根据项目建设目标要求,各项目建设区的现实情况,所需破解的重点、难点问题。根据因地制宜,量财而出的原则,组织相关专业技术骨干力量,在经实地调研,掌握基础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制定出工作措施、技术措施、工作方法、资金安排、管理使用、工作进展、目标预期、标示牌设置为内容较为详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方案,以保项目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
1.3 开展宣传培训
水稻产业提升,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较多前期投入,惠及长远利益的投资性项目,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部门支持和惠及主体积极参与。为使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并达到项目建设目标要求,在项目建设实践中项目组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当地媒体、会议宣传发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水稻产业提升重要意义的宣传工作,有效提高了政府部门、社会民众、参与主体对水稻产业提升重要意义的认识,为项目的有效实施营造了社会氛围,奠定了群众基础。同时水稻产业提升,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于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开展了水稻种植技术培训。据统计自2012年开展项目建设以来累计授课培训56期、受训2 250余人次,开展送科下乡活动21次,召开现场会5次、与会320多人次,现场技术指导23次、接受指导130余人,印发技术资料6 000余份,提供专业技术信息21期,发送手机短信90余条。通过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有效提高项目实施主体的科学种植水平和技术到位率。
1.4 提供资金支持
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是基础保障,为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通过积极争取,取得上级政府的鼎力支持,尽其所能自筹资金,4年来共计筹措项目资金673.9万元,其中:省以上补助资金62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6.0万元,生产主体自筹资金27.9万元。为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1.5 规范项目管理
为了规范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县农业局项目管理办法》和省农业厅、财政厅联合发出的浙农计发【2013】61号文件规定实施,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分工负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个乡镇、街道,每一个项目实施单位均有专人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技术措施的落实工作,项目资金实行专账核算,按照建设内容和财务管理制度实行县报账制,财政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灌沟渠、田间作业道路建设及“三新”技术推广,其他建设内容所需资金原则上应由实施主体即农户和村级集体经济补充。实施小组及农业部门积极做好技术措施的落实与应用工作。
1.6 建立技术探索研究示范基地
为了切合当地生产实际,充实完善水稻产业提升技术体系,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开展进行技术探索研究工作,选择在原有生产条件尚可、易于改良,当地乡镇政府、农民积极性高,科技基础较好,乐于接受农业先进技术的澄照乡金丘村建立了16.3 hm2探索研究示范基地,在基地内,在改良生产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新品种、优质高效栽培[2]、沃土工程建设、测土配方施肥[3]、病虫害绿色防控[4]、合理灌溉、立体种养、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措施的落实和技术内容的探索应用取得明显的效果,形成一套较为适合当地生产实际、实用可行的技术体系。为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幅射带动作用。
nlc202309030043
1.7 改良生产条件
由于地处山区,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传统自然耕作习惯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如果生产条件不予改良,将严重制约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实现。因此,本项目组充分发挥政府项目资金的“拉引”作用,积极自筹资金,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自2012-2015年4年来共计建筑了拦水堰坝5座,新建灌溉渠道13 259.6 m,修复灌溉渠道5 625 m,新建U型槽水渠3 017 m,修建田间作业道路26 083.8 m,硬化机耕路990 m,埋设PE排水管1 374 m, 通过深耕加厚耕作层、添加客土、开设出排水沟、埋设PE排水管等措施改造低产15.2 hm2,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不利自然因素的制约,改善了生产条件,为水稻产业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1.8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水稻产业提升,无疑是在改良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将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于生产实践,几年来,为了丰富水稻产业提升的技术内容,发挥先进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积极作用,项目组积极组织开展新品种的引进试种和推广工作,4年来先后引进了中浙优8号、甬优15、双南帖红米等5个水稻品种在当地试种成功并推广种植,使得中浙优1号等在景宁县连续多年种植抗性退化的品种及时得以更换,发挥优良品种在生产上的增产、增效、提质作用。扶持添置了弥雾机等新型高效植保器械25台,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提高了防治质量,减少了农药量,减轻了农药残留污染。 实施“沃土工程”, 在园区内实行稻草还田, 除部分田块种植冬季作物外推广种植冬季绿肥作物紫云英, 以增加有机肥投入, 培肥土壤基础肥力。 在园区内开展进行土样检测, 依据土样检测结果、基础肥力状况和水稻生长需肥规律,进行配方施肥,结合穗期病虫防治混施硼肥、磷酸二氢钾等微肥、叶面肥,以供养分所需、平衡养分供应。建立排灌渠系,实行“三沟配套”,尽可能做到排灌分设, 对部分冷浸田实行垄畦栽培, 根据水稻需水规律合理灌溉, 及时搁田。 推广普及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通过引进推广抗性品种,增进自身免疫功能;播前晒种,种子消毒处理; 培育多蘖壮秧,带药下田;合理肥水管理,打捞浪头渣; 推行坎壁刀割除草[5]、田埂种植田埂豆[6]、芝麻等显花作物,为天敌提供更为适宜的栖养场所;在水稻插秧后1个月内原则上不用药防治水稻害虫,以增加天敌食源、加速繁殖,更好地发挥自然控害作用[7];扩大稻田养鸭生态种养面积,以其在稻田取食活动控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在田畈内装置杀虫灯,以引诱灭杀稻田害虫;在稻田禁止使用禁限农药,推广使用植物源、矿物源、微生物、低毒有效、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并尽可能地实行混药兼治,交替轮换用药,以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增设病虫监测点,力争实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有效指导生产主体开展精准防治;创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根据自愿互利原则,为水稻种植户提供多种形式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以实现快速有效防病虫的目的等一系列综合措施的协调应用,不仅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生为害,并有效减轻了因过多使用农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一系列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应用,为水稻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1.9 创建社会化服务组织
针对当地自农村承包生产经营以来, 农村呈现出分散、孤独生产经营状态;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普遍明显偏低,严重制约农村社会事业、产业提升与发展的现实;借鉴其他产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紧密把握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引导,扶持组织创建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到目前为在园区内组建了社会化服务组织18个,并配备一定的先进实用农耕、植保机具为农户提供代耕,病虫害防治,劳动力、农用器械调剂等社会化服务,提高了组织化程度,破解了季节性劳动力紧缺,农机具配备不足,科技素质偏低瓶颈制约,解决了单家独户生产经营难以把握、实现的现实难题,实现了服务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有效地提高了科技到位率。
2 工作成效
经过项目建设,使园区内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基本实现项目预期目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景宁县的水稻产业提升树立了典范,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2.1 经济效益
4年来共建立了示范园区19个、累计实施面积846 hm2,据资料统计平均增产稻谷产量384.00 kg/hm2,增加产值1 152.00元/hm2,共增产稻谷324.864 t,增加产值97.46万元;园区内平均减少病虫害防治1.4次、减少化肥使用5.6 kg/hm2,节省成本投入717.90 元/hm2,平均节本增效1869.9元/hm2、共计节本增效158.19万元,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减轻了粮食生产归属于弱势产业的不良影响。
2.2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改良生产条件,提高了产业科技含量和农业组织化、社会服务化水平,起到了积极有效的辐射作用,加快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提升步伐,对提高景宁县粮食自给能力,减少粮食缺口调入,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人类心身健康水平,推动当地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2.3 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改良了生产条件,发挥了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提高了抗御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优化了农作措施,通过扩种绿肥、秸杆还田增加了有机肥投入,提高了土壤基础肥力,实行稻养鸭,保护利用天敌,优化了稻田生境,有效发挥自然控害作用,稳定了稻生境自我调节功能,减小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的负荷,有效地推动了景宁县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迎合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发展要求。
3 存在不足
尽管本项目组在水稻产业提升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取得了较为可喜的业绩,但分析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的现实,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1)是:就整体而言,因受地理位置,立地、交通条件,资金筹备,劳动力外出等因素影响,生产条件改良进展缓慢,有待加大投入,加快改进生产条件进程。(2)是:虽然在示范园区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辐射面欠广,推广应用步伐缓慢。(3)是:技术内容有待深化、组装配套,普及应用步伐仍需加快。(4)是:科技落户率偏低,科技培训、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5)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先进高效率机械装备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6)是:农业组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偏低,有待创新思维进一步加快推进。(7)是:生态环保、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明晰。诸上的问题与不足,将不同程度影响着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水平,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nlc202309030043
4 今后工作
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应遵循“因地制宜、切合实际、负重拼搏、稳妥推进” 的原则,立足于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取得新的进展。(1)是:充分利用国家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支持,以促使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的快速推进。(2)是:动员社会名人、企业、大学生回乡创业者投身农业产业发展,注入资金,助推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发展。(3)是:鼓励发动生产主体增强自我发展意识,自筹资金,投注于水稻产业提升这一长期性惠农事业。(4)是: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5)是:拓宽思维,深化探索研究,充实完善技术内容,持之以恒地做好科技培训、指导,信息化服务工作,全面有效地提高科技到位率[8]。(6)是:根据水稻品种抗性退化进程,及时引进推广抗性优良品种,以发挥良种在生产上的积极作用。(7)是:加强农业组织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有效提高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领域和水平[9]。(8)是:根据自愿互利原则,鼓励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以便生产经营管理,发挥规模效应。(9)是:探索建立生产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维护检修工作,以发挥其永久性利用功能。(10)是:加大工作力度,加快面上生产的推广应用步伐。真实有效地将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这一利国惠民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
[1] 虞国平. 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分析[J]. 新 西部(理论版),2009(11):31-33.
[2] 胡华伟,杜一新,何伟明. 对单季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集成的思考[J]. 中国稻米,2007(增):39-40.
[3] 郑世炎,杜一新,陈海丽,等. 对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 术的思考[J]. 农技服务,2012,29(2):258,260.
[4] 彭瑞庭,杜一新. 景宁县山区单季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及其推广应用[J]. 上海农业科技,2014(1)
[5] 杜一新,雷沈英,梁碧元. 稻田周边杂草的防除方法和 作物布局对捕食性天敌发生的影响[J]. 中国植保导刊, 2004,24(3):27-28.
[6] 雷沈英,杜一新,刘少华. 田埂豆栽培技术[J]. 大豆科 技,2010(1):57-58.
[7] 陈关成,杜一新,李永青. 山区单季稻捕食性天敌发生 情况及保护利用技术措施初探[J]. 福建农业科技,2012 (增):49-52.
[8] 刘少华,杜一新,李永青. 农技培训是农技部门永恒的 主题[J]. 中国农业杂志(学术版),2012,5(1072-73.
[9] 闻 英.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探析[J]. 郑州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9-32.
县纠风工作实施意见 篇4
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为深入省、市纪委关于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框架构建年的部署,深化部门权力内控机制建设,构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体系,推动人社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关于开展部门权力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盱纪发【2009】17号)精神,经局党委会研究,就人社部门内控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机制创新入手,以部门权力运行要素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和全程监控为手段;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以责任追究为保障,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公开透明、制约有效的部门内控机制,促进工作人员为民、务实、清廉、高效,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二、主要任务
各科室、各单位在人社部门内控机制工作中,要紧密结合本科室、本单位业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围绕业务管理和内部管理的权力事项,抓住权力设定、行使、监督、评价、问责等关键环节,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制约机制,着手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配置权力。对业务管理及内部管理(人、财、物)等方面的职权,从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进行适度分解;对互不相容岗位职权分别由不同部门或工作人员相对独立行使,注意区分权力使用界限,用制度规范权力使用。
(二)优化权力流程。进一步压缩管理层级,精简办事程序,固化业务流程,对权力运行过程做到全程可查可控、相互牵制,从而形成流程明晰、运转高效的部门内部权力运行程序。
(三)实行风险防控。健全完善防控措施和制度规范,使权力运行关键环节得到重点关注和防范。建立经常性的风险排查制度,对权力运行中各环节、各岗位可能构成的风险点等进行定期排查,实行动态防控。
(四)深化信息公开。认真落实政府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等各项信息公开的规定,涉及干部任用、资金使用、政府采购等事项,均按规定进行公开,接受监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公开的质量和时效,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做到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互联系、相互配合。
(五)严格责任追究。进一步明确对权力行使内容、程序和相关制度规范的考核评价,对权力行使过程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等情况,确定相应的责任和追究形式。
三、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原则。以系统建设的思路统筹规划内控机制建设,既重制度的建立,更重制度的执行;既重一般项目的实施,更重难点工作的突破;既重形
清理审核确定保留的权力事项,逐项确认行使依据、程序、时限、责任。
(二)流程优化、机制建设阶段。2011年第二季度,各科室、各单位紧密结合各自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配置权力结构、优化固化权力运行流程、建立健全部门内控制度。
1、优化固化流程。分析权力分布、结构、重点、运行规律,明晰工作流程。删除工作流程中冗余部分,对以往权力运行过于简化或过于集中部分要适当增设环节、分解权力。
2、排查风险源点。对照优化后的流程,排查权力设定、运行过程中曾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并对风险点进行风险程度的评估、风险可能的认定、风险级别的排序。易出现违法行为的风险点定为高级,易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的风险点定中级,一般性风险点定低级。
3、建立内控机制。抓住权力监督、评价、问责等关键环节,加强思想教育,健全相关制度,着力构建流程制约、分权制衡、风险监控、有效预警、持续改进的内控机制。各科室、各单位对高中级风险点管理情况每半年自查一次,局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抽查分析。
县纠风工作实施意见 篇5
为响应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鼓励、扶持和引导企业上市,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助推XX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若干措施的通知》(XX府厅字〔2018〕X号)、《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培育和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XX厅发〔2018〕X号)等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力争到2021年,实现1家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省证监局辅导备案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总量达到5家;全县直接融资总量突破15亿元。到2023年全县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总量达到8家。
二、主要举措
(一)夯实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
按照“培育一批、股改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模式,建立XX县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库内企业达到50家。由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工信局、农业农村局、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等部门聚焦重点行业,在企业自愿申报的基础上,选取一批有上市意愿、利润水平较高、竞争能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纳入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报送至县上市办。围绕八大重点产业链,重点选取航运物流、精细化工、绿色食品、医疗制品的优质企业纳入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资源库实行分层分类指导,对于上市意愿强烈、综合实力较强、上市挂牌条件成熟的优质企业,列为优先层级,优先享受有关优惠政策。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半年调整一次。(责任单位:县金融办、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二)拓宽企业上市渠道。
根据县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情况和境内外资本市场的要求,适当选择上市路径。支持具备一定规模、效益良好、有较强竞争力、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大型企业首选国内主板市场上市;支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选择境内中小板或创业板市场上市;鼓励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空间大的企业借助科创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及XX省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上市;鼓励自身上市条件不够成熟,但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借壳、买壳等方式上市;鼓励农业、旅游企业到香港等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实现多渠道、多形式上市融资。(责任单位:县金融办、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新旅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按照各自职责进行推荐)(三)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
按照企业上市资源后备库,形成分层次、分行业、分梯队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清单,有序开展相关工作。要强化企业主体意识,鼓励县内企业积极引进各类战略投资者参与股份制改造。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及时兑现政策;对拟上市企业实施并购重组的,依法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且挂牌省股交中心的,县财政要及时发放奖励资金。(县金融办、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四)强化企业上市培训。
加大对资本市场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激发企业上市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要整合金融系统、工信系统、科技系统等培训资源,提高企业上市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与省股权交易中心、证券公司等知名中介机构合作,开展培训活动,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党政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具体经办人员资本市场意识。每年组织开展1-2次上市知识培训,组织证券公司开展券商、推荐商辅导活动,普及企业上市融资知识,提升务实操作能力。(责任单位:县金融办、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科技局)(五)发挥证券中介机构助推作用。
加强与证券等中介机构的合作,与1-2家优质证券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其为我县资本市场发展顾问。为我县企业提供证券保荐、财务、法务等上市服务的中介机构,与企业签订正式服务协议后,需到县上市办进行备案,纳入全县中介机构服务库。建立中介机构服务库以及中介机构奖惩机制,对推动企业上市成效较好的中介机构,向后备资源库企业进行推荐;对执业水平较差、企业反响强烈的,报市上市办进行黑名单通报。(责任单位:县金融办、XX银保监组)(六)建立健全挂点帮扶机制。
建立领导挂点推进制度,对后备资源库中的优先层级企业,实行“一个挂点县领导、一个帮扶部门、一个帮扶特派员、一个工作目标、一张路线图”的“五个一”推进机制。拟上市企业申报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的,经县上市办调查后,由县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挂点。完善重点拟上市企业全程服务协调机制,将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纳入县长办公会和挂点领导专项调度会的内容,按月调度,提升企业上市信心,为企业上市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结合双帮双促工作机制,将企业帮扶部门明确为企业上市帮扶部门,帮扶特派员明确为拟上市企业定点联系人,负责拟上市企业日常工作,定期向县上市办反馈企业上市工作情况;对于完成股改递交新三板挂牌申请阶段、主板申报期间的企业,由县上市办安排专人对接跟进,及时收集问题,提交县政府会议解决;需要市级层面解决的,由县上市办及时提交市上市办。(责任单位:县金融办、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农业农村局)(七)强化部门协同推进机制。
畅通绿色通道,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企业因股份制改造、上市挂牌、并购重组、拟募投项目落地等需要办理审批、许可、登记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因证券监管部门、证券交易部门规定需要出具相关证明的,要主动服务、加强配合,加快办理速度,提高办事效率。对具体经办人员实施容错免责机制。县上市办全程跟踪,限时办结。加大支持力度,将企业上市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中,在土地、税收、资金、立项、融资等方面予以支持;在申报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评定、政策性扶持资金等工作中向拟上市企业倾斜。县内银行、担保机构要加大对后备资源库企业的融资增信支持力度,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要大力支持;要加大财园信贷通等金融产品对后备资源库企业支持力度。优化上市服务,各执法部门要彻底更新观念,变管理、监督和处罚为服务、指导和帮扶,进一步减少和规范对拟上市重点企业的检查;对于拟上市重点企业申请的技改项目,要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支持;要加强沟通,对企业涉嫌违规问题,应先采取发函提示、约谈负责人的方式协调解决,对于确需予以处罚的,应提前与县上市办沟通;同时,各执法部门要加强与企业对接,主动上门提供指导和服务,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责任单位:县发展资本市场和上市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加大人才和机构引进力度。
细化完善金融人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一批紧缺型的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等专业人才,组建一个精通资本市场业务、擅长资本运作的专业团队;加强与信誉好的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对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出台政策鼓励其落户XX、在XX开办分支机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对拟上市重点企业副总经理以上高管、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经企业申请,由县上市办报县人才办审定后,其配偶、子女可随调随迁,一般按照对口安置原则,妥善给予安排;其子女接受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的,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配偶、子女的随调随迁安置和入学需要市级层面协调解决的,由县上市办协助向市上市办报告。(责任单位:县金融办、县人才办)(九)加大财税奖励支持
1.后备资源库企业实施以上市挂牌为目的的股份制改造,受益地财政要予以政策优惠。以企业因改制而比改制前三年平均数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为参照数,由受益财政给予企业补助(此补助政策从股改完成当年起享受至企业成功上市挂牌,单个企业最长不超过五年;已股改后备资源库企业可自文件正式施行起享受五年)。
2.新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申报上市挂牌重核前两企业利润、在会计处理中形成新增企业所得税,企业进行自查补缴,以实际入库数的地方留成部分为参照数,在股份公司注册登记当由受益财政给予企业补助。
3.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符合相关规定的,可在不超过5个公历内分期缴纳;居民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所得,可依法在不超过5年期限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按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以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和除股票溢价发行外的其他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金的,可依法给予奖励。股份制改造企业实施资产重组的,可依法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股改涉及个人所得税的,按实际入库数的地方留成部分为参数,由受益财政当全部给予奖励。
4.为推动企业挂牌和上市,拟挂牌或上市公司注册成立的员工持股平台等合伙制投资类企业迁回县内的,员工及合伙人股份分红后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60%的奖励。
5.为鼓励引进和留住人才,对拟挂牌或上市企业完成股改后,企业高管(主要指股东、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企业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主要指专利所有人、核心技术负责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每年给予40%的奖励,并在次年的5月31日之前奖励到位”。
6.后备资源库企业因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规范要求,需通过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对资产进行并购重组的,其存量资产转让过户中涉及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如房地产及水、电、通讯等设施过户、资产转让等有关行政事业收费事项,按最低标准收费。
仍在享受招商引资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低于本条奖励标准的执行本条标准;高于本条标准的执行招商引资税收优惠政策标准。企业从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后5年内未能实现上市的,全额退回县财政给予的所有扶持资金本息。同时,企业上市后10年内不得将公司注册地迁到XX境外,否则取消一切优惠并追回已兑现的所有扶持资金本息。(责任单位:县金融办、县财政局、县税务局)
(十)优化财政奖补政策。
在省、市级财政奖励的基础上,县财政设立企业上市挂牌奖补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上市挂牌前期奖补力度,减轻企业上市挂牌负担。1.对在境内主板上市的企业,按照省、市上市相关奖励政策予以奖励即给予上市挂牌专项奖补资金750万元。按“完成股改、向省证监局报辅导备案并验收、向中国证监会申报材料并受理、完成股票发行上市”四个阶段,由县财政分别奖补100万元、50万元、100万元、250万元;在“向省证监局报辅导备案并验收、向中国证监会申报材料并受理”两个阶段,由县上市办协助企业向市财政分别申请奖补资金50万元、成功上市后再申请奖补资金150万元。
2.对境外上市、“借壳上市”、上市公司注册地迁入XX县的,由县财政奖补500万元,由县上市办协助企业向市财政分别申请奖补资金250万元。异地“借壳”上市的,必须将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XX方能享受,且十年内不得迁离。
3.“新三板”挂牌:给予上市挂牌专项奖补资金150万元。按“完成股改、向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申报材料并受理、完成挂牌”三个阶段,由县财政分别奖补50万元、20万元、30万元,成功挂牌后由县上市办协助企业向市财政申请奖补资金50万元。企业在“新三板”转板实现首发上市的,按上市奖励政策补足差额。
4.直接融资。对已挂牌新三板、XX省联合股权交易中心的企业,自挂牌之日起,以股权融资方式进行融资的,按募集资金投资我县总额的1%给予奖励,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拟上市或挂牌新三板、XX省联合股权交易中心企业引进创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的,按实际融资额投资我县总额的1%给予奖励,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不含县政府出资的投资基金)。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直接融资产品,按实际募资金额投资我县总额的1%给予奖励,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5.按成功上市的时间顺序,对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的前三名企业,在享受省市奖补政策外由县财政再分别追加2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奖补。
6.对迁入我县影响较大、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上市(挂牌)企业,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奖励和扶持。
企业提出奖补资金申请报县上市帮扶领导小组审定后,县财政局需在一个月内办理到位。对于企业申请省、市奖补资金的,县上市办、县财政局要主动协助企业办理。(责任单位:县金融办、县财政局)
三、推进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调整县发展资本市场和上市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县企业上市工作。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分管工业、园区、金融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金融办、工业园区管委会、发改委、财政局、工信局、人社局、公安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农业农村局、税务局、科技局、人行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各成员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和联络员。(二)加强督查调度。
县发展资本市场和上市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成员会议,听取企业上市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企业上市工作的重大问题。受县发展资本市场和上市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委托,由县上市办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加强企业上市工作宣传,协调解决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上市过程中具体困难和问题,并形成具体协调意见,报县政府同意后,由相关职能部门给予办理,县上市办负责督办落实。由县上市办每季度对各地、各部门开展企业上市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并将督查结果报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促进工作有效落实。(三)加强考核激励。
将企业上市工作纳入到对各乡镇、县直部门工作考核中,作为重要加分项,提高上市工作在科学发展考核中的分值权重。对于服务企业上市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相应物质和荣誉奖励;对于服务企业上市成效显著的个人,给予2000-5000元奖励(每新增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奖励不超过5人,每新增1家主板上市企业奖励不超过10人),并给予相应荣誉,在全县经济工作会上予以表彰。四、其他事项
(一)本办法由县上市办负责解释。
县纠风工作实施意见 篇6
一、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一)指导思想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开发就业岗位,着力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主要任务是:巩固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果,增强就业稳定性;突出帮扶困难群体就业,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失业调控,将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加快就业法制建设,逐步建立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
(三)主要目标是:2006年至2008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0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00人,引导和帮助2万名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市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4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四)围绕经济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发挥我县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城镇就地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推进“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大力开展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建立省外劳务基地,更好地解决部分企业部分工种“招工难”问题。积极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快完善和实施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险等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
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一)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列人员免费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城镇其他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即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失业6个月以上的有抚养义务的单亲家庭、夫妻双失业的失业人员。其中税收扶持政策的对象范围按国发〔2005〕36号文件规定执行。
1.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在规定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并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5年底前核准减免税费但未到期的人员,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筹解决好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的生产经营场地问题。在城市规划和整顿市容时要合理安排下岗失业人员生产经营场地,并可安排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场所建设孵化基地。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对利用上述两类贷款从事服务业项目(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的,由县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对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上述经营项目的,由县财政给予50%的贴息。同时要不断完善担保制度。
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良性贷款联动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各类创业人员在户籍所在地的信用社区内从事创业活动,经基层相关部门进行资信评估,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可以免除反担保手续;对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创业项目经县区以上开业指导专家论证通过的,申请小额贷款的,可免除反担保手续。
2.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城镇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5年底前核准减免税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
同时,对上述企业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企业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个人应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仍由本人负担。对2005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新增加的岗位,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财政贴息、经办银行的手续费补助、呆坏账损失补助等按照已经明确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指城镇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是就业援助的重点,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1.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定,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上述就业困难人员中“4050”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相应延长3年。对2005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按此政策执行。
2.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利用勤杂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和勤杂岗位就业的单位给予岗位补贴,补贴标准每人每月200元。
3.就业困难人员到农村租赁承包荒山、荒滩、土地50亩以上从事农业开发的,给予每人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再就业补助费。
4.对企业新增岗位新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定,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5.鼓励灵活就业,提高从事灵活就业人员的稳定性。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委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代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个人申请,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审核同意,从再就业资金中给予本人缴纳的养老、医疗保险费之和的50%的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此类人员补贴期满,距离退休年龄不足2年(含2年)的,可继续享受养老、医疗保险补贴。
(三)中央和省属企业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纳入当地的再就业工作规划,统筹安排落实。
(四)切实加强《再就业优惠证》发放、使用和管理。严格《再就业优惠证》审核发放程序,防止发生弄虚作假、欺骗冒领等行为。对出租、转让和伪造《再就业优惠证》和签订虚假合同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劳动保障、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每半年进行一次信息交换。利用县劳动就业信息网服务功能,在网上开通《再就业优惠证》信息查询系统。在提供政策扶持后,要及时在《再就业优惠证》上进行标注,对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应及时收回《再就业优惠证》。
三、统筹城乡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一)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要认真贯彻实施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湖政发〔2005〕64号),结合城市化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要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日常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各方面实行城乡统筹。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和服务,把进城就业农民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
(二)高度重视做好被征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加大扶持力度,把省、市、县政府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被征地农民,可到所在乡镇(社区)办理失业登记手续,并享受与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同等的优惠和援助政策。被征地农民中“4050”人员,经培训后未就业的,可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最长不超过24个月。凡用人单位安排被征地农民,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其月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20%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可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办法和标准由县财政局、县劳动保障局、县国土资源局另行确定。以上扶持政策所需资金从土地出让金或征地调节资金中列支。
(三)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6个月内未就业的,可申请失业登记。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参加见习训练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按现有规定给予必要的扶持。
(四)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县就业管理服务机构根据现有职能,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浙政发〔2001〕68号)的分类规定,确定其机构性质,根据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范围的扩大、任务加重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和经费,进一步发挥就业服务作用。对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举办劳动力交流大会等,财政部门应落实必要的经费。
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劳动保障的基础作用。各地要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切实加快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基础管理。同时,逐步建立覆盖社区(村)的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
(五)强化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广泛收集岗位信息,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职业介绍补贴政策,建立与服务成效挂钩的机制,城镇失业人员获得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提供服务的职业介绍机构职业介绍补贴。补贴标准按原规定执行。
(六)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按照“金保工程”建设总体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2006年底前,县就业服务机构与市实现信息联网,并向乡镇和社区延伸。2008年底前,网络延伸到村级,建成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围绕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优化业务流程,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定期分析和发布职业供求和工资水平信息,完善网上职业介绍功能,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效率。
(七)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活动,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劳动力市场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用和职业中介行为。
充实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人员,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镇)设立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或者兼职人员,保证监察执法需要。整顿和规范企业用工秩序,严格禁止和坚决纠正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压低和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随意裁员等行为。建立健全建筑业等易发拖欠工资的行业、租用厂房经营企业和已发生拖欠工资企业的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完善各级政府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八)规范劳务派遣行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建立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制度,通过规范和引导,发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劳务派遣和就业基地等组织形式,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服务。以灵活形式实现再就业的人员,无单位依托的,可委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其提供劳动保障事务代理。
(九)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要把建立失业预测预警机制同完善就业统计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同步考虑和部署实施。加强失业登记统计工作,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定期开展城镇劳动力调查和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准确掌握全县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引导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十)加快推进就业工作法制建设。认真总结就业再就业的工作经验,建立和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四、强化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
(一)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围绕促进就业,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培训网络和基地建设,继续发挥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社会培训机构在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骨干作用。要通过资质认定,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定点机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每人500元—800元的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
积极推行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为创业培训结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扶持,努力做好后续服务。
把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形成“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培训转移机制。充分利用电视远程培训等手段,将技能知识和就业信息送到农户,提升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二)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工作。技能培训要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在再就业培训中的比重。逐步建设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选择部分培训项目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考核试点工作,逐步开展下岗失业人员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提供公共服务。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生活确有困难的,可申领100元以内的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所需资金由再就业资金中解决。
五、开展失业调控,有效控制失业
(一)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各地要制定调控预案,对因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就业的行业和企业,以及失业率接近或突破警戒线的困难地区和行业,要及时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失业调控,努力减少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二)继续鼓励国有企业进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对于产权明晰并逐步实现产权多元化、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30%以上,并与其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的法人经济实体(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部门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其开展的转岗培训予以补贴,所需资金可由失业保险基金列支。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三)规范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国有企业实施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职工安置方案须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凡职工安置方案和社会保障办法不明确、资金不落实的企业,不得进入重组改制和破产程序。关闭破产终结后,要及时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切实保障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国有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确需成规模裁减人员的,裁员方案要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凡不能依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妥善解决拖欠职工债务的,不得裁减人员。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职工总人数10%(10人以上)或一次性裁员50人以上的,必须提前30日向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六、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一)进一步推进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就业与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衔接,切实保障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基本生活。要结合其求职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申领办法和条件,健全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二)建立劳动保障、民政部门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制度。充分发挥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与社会救助工作平台的职能作用,及时掌握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服务。
(三)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功能。根据上级的政策,积极稳妥地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试点工作。在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用支出的前提下,重点用于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补贴。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继续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要完善创新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政策,形成促进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良性互动。积极创造条件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七、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继续巩固和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继续把新增就业人员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定目标。县政府对各乡镇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考核的重点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城乡统筹就业、再就业培训、就业资金投入、失业调控和实现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联动机制等,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政府和部门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各乡镇要认真落实县下达的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县政府将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调整为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三)县政府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将促进就业再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县财政每年安排的促进再就业资金在原有基础上要适当增加,主要用于就业再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补助。县财政还要合理安排用于劳动力市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等经费。要切实加强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监督检查,专款专用。要简化拨付使用手续,完善支付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协助政府制定政策,以及宣传动员、社会监督,帮助群众创业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局面。
(五)县新闻宣传单位要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就业再就业形势宣传,就业先进典型宣传,落实扶持政策经验宣传,引导广大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帮助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气氛。
(六)上述有关扶持政策自2006年起开始执行,政策审批的截止时间暂定到2008年底。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如果国家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则按新的税收政策执行。
县纠风工作实施意见 篇7
近日, 为深入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长治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长治市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 出台了《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强化推进标准化工作组织领导, 并从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4个方面就进一步深化全市标准化工作改革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
《意见》指出, 今后一段时期标准化工作总体目标是:发挥市场在标准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统筹谋划全市标准化改革和发展, 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为推动“五五战略”实施、促进富民强市提供有力的标准引领和服务支撑。《意见》还明确了优化完善地方标准体系结构、完善地方标准制 (修) 订工作机制、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加强标准实施监督、大力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加大标准“走出去”步伐、大力推进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深入做好标准化人才培养工作等9项主要任务, 长治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强化监督考核, 保障标准化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县纠风工作实施意见 篇8
为积极推进我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3]16号),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以“总体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规范服务”为工作思路,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管理形式,加快我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步伐,逐步使企业退休人员由单位管理向社会化管理过渡,实现退休人员由“企业人”向“社会人”转变,以减轻企业社会性事务,为我省经济发展和深化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总体目标
我省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从2003年起用两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到2004年底,争取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同时做好规范和完善工作。
三、工作内容和组织机构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街道和社区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主要包括: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跟踪了解企业退休人员生存状况,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帮助死亡企业退休人员的家属申请丧葬补助金和遗属津贴;组织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党员经常开展组织活动,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健康档案,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工作,提供方便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组织企业退休人员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指导和帮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开展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
(一)县(市、区)以上成立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的职能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承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其工作职责为: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负责本地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制定;负责本地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协调推进;为本地区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二)街道办事处(乡镇)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职责为:负责本地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组织和领导;负责企业退休人员党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指导社区开展企业退休人员文化教育健身活动;做好有特殊生活困难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帮扶工作;协助社保经办机构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档案移交工作。
(三)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职责为:对辖区内企业退休人员进行登记,建立退休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工作;建立统计报表报告制度,按照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定期反馈工作信息;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跟踪了解企业退休人员生存状况,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帮助死亡退休人员的家属申请丧葬补助金和遗属津贴。
(四)社区(或居委会)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职责为:协助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做好辖区内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组织企业退休人员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和开展自我管理和互助活动,做好鳏、寡、孤、高龄、伤病等有特殊生活困难的退休人员的帮扶工作,及时向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报告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申领资格认定信息。
四、管理服务形式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本形式是将企业退休人员直接纳入街道和社区进行管理与服务。大中城市和其他经济比较发达、社区建设比较规范的地区,应主要采取这种形式。中央、省属企业的退休人员,原则上应纳入其常年居住地或户口所在地的街道、社区实行属地管理。原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其养老保险关系和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仍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管理。
由于各地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一些现实可行的管理服务形式。在远离城市的独立工矿区和企业退休人员居住比较集中的企业生活区,可以委托企业主管单位或企业,确定或设立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对退休人员实行管理服务。在社区组织不够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居住比较分散的县,可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对企业退休人员进行管理服务。部分地区经当地政府确定,由有关部门、单位建立的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组织、人员及活动场所,继续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随着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逐步移交和当地社区建设的发展,这几种管理服务形式应逐步过渡到由街道和社区进行管理服务的基本形式。
五、实施方法
根据“总体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服务规范”的工作思路,从2003年起,我省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构筑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帮助街道社区建立工作平台,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场所人员等资源建立和完善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管理服务机构,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创造条件。
(二)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各设区市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实施方案。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
(三)突出重点分类实施。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本形式是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街道和社区管理与服务,各地应将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放在街道和社区管理服务的基本形式上。同时,各地要根据本地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各种类型的管理服务形式。
(四)逐步落实工作内容。目前难以全部落实到位的,先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二是向企业退休人员发放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三是指导企业退休人员建立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组织;四是开展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扩展工作内容,并逐步加以规范和完善。
(五)巩固提高规范服务。至2004年底,在全省各地基本建立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和管理网络,在多种形式管理基本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办事程序,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实现全社会各类型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
六、工作人员和经费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根据社会化管理服务职能和工作情况合理调配工作人员,负责本地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业务工作。
街道劳动保障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以及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经费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按规定安排。企业向社区移交退休人员时,应根据上一年相关企业用于退休人员实际开支的人均管理服务费用,将应承担的金额一次性或按年度划拨给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办法由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确定。
七、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和协调配合。(二)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三)继续落实企业在一定时期应承担的责任。(四)保障有力,设施到位。各地要统筹安排解决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场所和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满足退休人员档案管理、政策咨询、工作人员办公和组织文体健康活动等方面的需要。
【县纠风工作实施意见】推荐阅读:
地区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10-24
纠风网络建设实施意见12-28
县平安创建基层基础工作实施意见10-26
县银行业金融法制建设工作实施意见06-28
县纠风办关于纠风工作调研汇报10-11
纠风工作意见07-01
纠风工作安排意见11-10
县人民医院纠风工作整改方案07-23
学校纠风工作安排意见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