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综合体调研报告

2024-07-02

合肥综合体调研报告(精选7篇)

合肥综合体调研报告 篇1

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综合审判楼

安装工程质量验收评估报告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内,为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技术大楼,属一类高层民用建筑,大楼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框剪结构,建筑面积约33856㎡。给排水系统:其中设有自动喷淋、消火栓系统,生活给水、排水及雨水系统;地下室设备房设喷淋泵2台、消防泵2台、生活泵3台,20m3不锈钢生活水箱一座,1层设有湿式报警装置6套,屋顶消防稳压泵房设喷淋稳压泵2套、消防稳压泵2套及20m3消防水箱一座;

层; 电气照明、动力系统:高低压配电房设置于地下室内;消防自动报警控制中心设置1通风空调系统: 地下室设备房设冷却塔补水箱加压泵2台,冷冻机房设螺杆式冷水机组3台、智能换热站1座、冷冻、冷却泵各4台,屋顶冷却塔3座、12m3冷却塔补水箱一座;

二、施工管理情况:质量管理:

该工程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施工。为确保工程质量的提高,争创“鲁班”奖,项目配

备了强有力的施工管理人员和专职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控制,对各分部分项工程中的技术指导、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把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技术、质量等问题消除于萌芽状态,为工程竣工的顺利验收奠定了基础。材料管理:

该工程中所用的材料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中的规格、型号进行采购、加工。验收由现场材料员按照材料计划和国家或地方的材料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对于不合格的材料杜绝进入工程施工中。经验收合格的材料严格按照材料保管要求进行保管,堆放在现场的材料严格按施工平面布置要求堆放在指定的位置,对于要求防雨和防潮的材料做好防雨防潮措施,对于易燃易爆品做好防火防爆措施。所有材料进场后按要求进行挂牌标识,材料的使用按照我公司材料管理制度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各种材料的使用按照材料的使用技术要求进行使用,杜绝浪费。

三、检测、检验情况:室内给、排水系统:该工程各系统均已按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要求进行测试;其中包括消火栓、喷淋、生活给水系统的水压、冲洗通水试验,饮用水冲洗,消毒检测,各类阀门的强度、严密性试验及消火栓系统测试;雨、排水系统的通水、通球及通水试验,卫生洁具满水、通水试验,地漏及地面清扫口排水试验;生活、消防水箱满水试验;水泵试运转测试记录;并经检验合格。电气系统的调试: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要求工程结束后对各系统均已进行调试,其中包括电气绝缘电阻测试、电气接地电阻测试、电气防雷测试、1KV送配电系统调试、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调试,调试结果均符合规范要求。通风空调系统调试:该工程各系统均已按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要求进行各系统调试。其中包括空调水系统的水压试验、各类阀门的严密性试验、正压送风系统的漏光检测、各排烟系统的漏光检测。在系统供热的调试过程中,打开所有空调机组和风机盘管,室内温度指数均能达到设计要求,各项指标均符合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四、质量情况:

本工程严格按规范化极强的质量体系文件(即ISO9001系列)进行操作,贯彻实施ISO9001标准,加强项目质量管理,规范管理工作程序,提高工程质量,实现“科学管理,精心施工,积极进取,顾客至上”的宗旨;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消防工程、暖通工程安装均按照设计及图纸要求施工,满足规范要求符合交验条件。

合肥综合体调研报告 篇2

本次检查共分为两个阶段, 2014年7月5~14日为自查阶段;2014年7月15~30日为抽查阶段。此次检查共抽查在建工程18个, 涉及建筑面积258.94万平方米, 其中市管项目8个, 区管项目10个, 下达《执法意见》18份, 收到整改回复18份。此次检查方式为随机抽查,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市区在建建设工程在报建、设计、审图、招投标、施工、监理、日常监管等各环节落实情况是否符合砂浆“禁现”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各方责任主体和责任人 (尤其是项目经理、总监) 履行相关政策情况等内容。

在此次综合执法大检查中, 各区、开发区、市区建设主管部门、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对此次检查均给予了高度重视, 能积极配合做好本区域内工程项目的检查工作, 认真监督项目的各方责任主体落实整改意见。

一、取得的成果

通过此次综合执法大检查可以看出, 2014年全市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各区、开发区、市区建设主管部门、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均对砂浆“禁现”工作有所布署落实。主城区内的建设项目开始大面积推广使用, 砂浆“禁现”工作成效明显,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设计、审图、招投标等环节把关情况较好。在抽查的18个项目中, 几乎全部项目在施工图设计或审图环节中均明确提出使用预拌砂浆, 招、投标环节在招标文件中也注明使用预拌砂浆的要求。

2、预拌砂浆合同签订情况。抽查的18个项目中所有项目均与预拌砂浆生产厂家签订了供货合同, 合同供应量15.50万吨, 供应厂家分别是日升、青云、坤隆、贝特、昆鹏、泰荣、快可美等企业。

3、预拌砂浆产品质量有所提高, 并得到各方主体的好评。在此次检查中, 凡是能按照政策要求规范使用预拌砂浆的项目, 普遍反映预拌砂浆的产品质量优于自拌砂浆, 现场无噪音、无粉尘污染, 工人施工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4、砂浆“禁现”政策宣传效果明显。经查, 所有工程建设参与单位对砂浆“禁现”政策相关文件精神基本知晓, 实际施工中也开始逐步使用预拌砂浆, 砂浆“禁现”意识有所提高。

5、预拌砂浆使用比例大幅度提高。在此次检查的18个项目中有6个项目在砌筑阶段全部使用预拌砂浆, 占检查项目的三分之一, 有2个项目施工现场未设置搅拌机。

二、存在的问题

此次综合执法大检查也暴露出当前砂浆“禁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有:

1、“禁现”政策执行过程中, 建设项目各方责任主体履责不到位, 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在此次抽查的18个项目中, 部分项目的砌体施工方案针对性不强, 监理细则中没有预拌砂浆监管内容, 有的方案中虽有预拌砂浆内容, 但描述过于笼统, 没有针对性, 缺少细化和量化。

2、质量监管不到位, 自拌和预拌同时并存现象较为普遍。检查发现部分建设工程监管人员在日常监管中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违反砂浆“禁现”政策的行为有的没有发现, 有的没有及时予以制止。少数项目在砌筑阶段能全部使用预拌砂浆, 但到抹灰阶段开始自拌砂浆。工程建设各方主体项目负责人对此重视不够, 对“禁现”的政策执行不力。

3、预拌砂浆销售合同不规范。此次抽查的部分项目, 预拌砂浆供货合同签订不规范, 合同中关于预拌砂浆的品种、等级、数量、供货时间等不明确, 这也给“禁现”工作带来了监管的难度。

4、预拌砂浆的施工效率优势不明显。由于当前机械化施工尚处探索阶段, 未能大面积推广, 导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在抹灰阶段施工效率不高, 预拌砂浆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拌砂浆的推广发展速度。

合肥综合体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水路运输 规划 建设 保税区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战略规划,是带动安徽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协调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根据规划,到2020年,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合肥、芜湖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双核”,是核心城市,而合肥作为省会城市,是承接产业转移核心中的核心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后,世界五百强、国内上市公司等大量企业将落户合肥,城市物流量大,十分适合水路运输。

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公布实施,“意见”中提出内河水运发展目标,即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2020年全国内河水运货运量将达到30亿吨以上,建成1.9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畅通的高等级航道,按照内河水运“十二五”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以及《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将加快长江干线航道及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江汉运河、湘江、沅水、赣江、信江、合裕线、柳江-黔江、淮河、松花江、闽江等航道建设工程,安徽省合裕线明列其中。

合裕线航道是安徽省会合肥市通往长江的唯一水上通道,是安徽省继长江、淮河之后的第三条重要航道,加快合裕线航道的建设是合肥水运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安徽省水运“两干三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就是合裕线航道。该航道起点为合肥市当涂路桥,终点为裕溪河入长江河口,由南淝河、巢湖、裕溪河三段组成,全长139.8公里;历史上的巢肥运河,指的就是合裕线航道。它兴于三国,衰于南北朝以后。对于巢肥运河是否与淮河沟通过,史学界争议较大。在南淝河起源处,有人工开凿的痕迹。前几年,部、省曾规划沟通长江、淮河,也就是“江淮运河”的建设方案,这两年,提法有引江济淮等方案。合裕线航道升级改造自2008年以后逐步展开。先是在裕溪船闸、巢湖船闸处建复线船闸,接着将对航道进行全面疏浚。复线船闸的标准为设计三级,兼顾二级水深。目前,合裕线航道能常年通航1000吨级船舶,这大大提升了合肥通江达海的能力。1000吨级船舶其每次载货量,如果用汽车运输计算,载货量10吨的汽车需要100辆,100辆汽车运输的能耗、污染和成本可想而知,所以说: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能耗少、成本低的优势。

为此,合肥要紧紧抓住国家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战略规划和国家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要有“立足大流域,建设大水运,发展大交通,构筑大产业”的思路,做大、做强涉水运产业。资料显示,国际、国内发展最快的城市和最发达的城市,都与港口、水运有关,如国内的上海、南京、香港等,要实现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目标,发展的重点就是港口经济。

合肥须先着手港口新规划,整合港口老旧码头,同时,利用部、省支持的资金,以及民间资本建设几个急需的、功能齐全的新兴港口码头、作业区;其次,要整合合肥现有的港区(如:合肥新港、合肥港综合码头、大兴集及肥东撮镇港等),以及巢湖区划调整后,原巢湖新港作业区(该区有1500吨级泊位5个,年港口吞吐量不足200万吨,原计划500--600万吨吞吐量)等港口资源,构建合肥港口综合枢纽,将辖区内原先分散经营的港口,按照其特点、功能划分为合肥港干散货、件杂货、化工、集装箱等作业区,或者将现今的各港区按照功能分为各作业区,如:撮镇港改为肥东作业区,大兴集港改为瑶海作业区、合肥新港改为包河作业区、派河熔安动力码头改为肥西作业区、巢湖新港改为巢湖作业区等。也可与长江开发口岸城市联手,组建合肥组合港。实施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临港工业园区、物流港建设,实现港园联动发展,形成集运输加工、仓储、信息、物流配送、商贸专业化于一体的综合区。

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发展,合肥已在新港工业区兴建了“出口加工企业”,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工程正在开工建设,我们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规划、建设临港工业园区,使其具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进出口贸易、采购分销、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殊监管区域,也就是合肥(港)综合保税区。只有获得国务院批准的综合保税区,才能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功能集于一身,使园区内企业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如:国内货物入园退税,国外货物入园保税,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等,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功能平台,满足加工贸易的各种需求等。

目前,合裕线大通道的建设,十分适合合肥港综合枢纽及合肥组合港的规划、建设,一旦合肥(港)综合保税区获批准,合肥港将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运输功能向港口综合物流功能的转变,而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将带来港口增值服务的扩大,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地跨国企业入园,加入省会经济圈建设,必将为带动安徽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新贡献。

合肥酒店调研报告 篇4

时间:2011年8月29号——9月9日

地点:威斯汀大酒店、希尔顿酒店、天鹅湖大酒店 调研者:xxx

学号:09202010204

摘要:为了提高大三学年的宾馆设计能力,我们以小组的形式在合肥市多家星级宾馆展开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实地参观调研活动,着重了解了宾馆设计方面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学习功能组织和流线安排,掌握空间的处理和空间气氛的营造,从而为以后的宾馆设计工作储备足够的认知。

关键词:基本概况、酒店分析、发展趋势 正文:

合肥市酒店类建筑基本概况

随着合肥市的城市化进程在中部崛起战略中不断显著增强,旅游业日益发达,加之会展经济带动,合肥市的星级酒店扩张已成为大势所趋,同时星级酒店的大量兴起,也拉动了物业品质、提升了物业价值,带动着周边地产升值。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酒店作为综合性的公共建筑物,它向顾客提供着一定时间的住宿,同时提供饮食、娱乐、健身、会议、购物等服务,还承担着城市的部分社会功能。截止我们调研开始,合肥市挂牌的五星级酒店已达到了10家之多,还有一大批星级酒店正在整修和建设中。在这里我为大家选取了合肥市内相对有特色的酒店类建筑——合肥万达威斯汀酒店、合肥元一希尔顿酒店和天鹅湖大酒店。

合肥市内十家五星级酒店

1、合肥万达威斯汀酒店

区位分析:

地处芜湖路与马鞍山路的交叉路口,位于合肥市一环内紧邻环城河,毗邻高端商业中心万达广场,属于万达SHOPPING MAIL的建筑群之一;坐落于合肥市区投资力度最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的中心区域,为这个第三代城市综合体提供着全方位的入住服务。人们可以通过紧邻的马鞍山路高架快捷的到达合肥的主要商务和旅游区域。这里距离合肥汽车站1.9公里,乘坐出租车约5分钟; 距离合肥火车站6公里,乘坐出租车约15-20分钟;距离合肥骆岗机场11.1公里,乘坐出租车约30分钟。

万达城市综合体中的区位图 城市中的区位图 形体外观分析: 威斯汀酒店由紧邻芜湖路的25层主体建筑与后方的服务功能房组成,建筑主体外立面大量运用的玻璃材质,远处看去犹如一块玻璃体块矗立在高架旁,客房内的透明材质的落地窗也赋予了建筑以简单明快的风格,表现出一股现代时尚的风范。

酒店效果图

门前喷泉

入口处分析:

由于酒店紧邻芜湖路主干道,入口区域没有足够大空间去设置较大缓冲广场,但门前一个小型喷泉,保证了足够的观赏效果,同时还在喷泉的后方提供了临时停车位。

缺陷:

周边环境暂时阶段不是很好,紧邻它的是正在施工中的万达公馆,对酒店的影响还是不小,另外威斯汀酒店的背面就是南淝河的支段,而由于治理没有到位已成为一片的死水,同时隔河是一片尚未规划的老旧建筑,严重影响着酒店的内部空间环境。

2、合肥元一希尔顿酒店

区位分析:

合肥元一希尔顿酒店座落于合肥新火车站开发区中心,地处合肥市内环地带,距市中心商业繁华地段仅3分钟车程。酒店邻近合肥最大的购物场所——元一时代广场。周围就是曾经的休闲广场胜利广场(现正在整修中),相隔一环路就是沃尔玛大型连锁超市。

区位图

酒店外观

形体外观分析:

建筑主体外立面主要采用网格式分割了每个客房,同时客房的采光面运用了较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同时大量使用的面砖也使建筑立面显得更为严谨朴实,周边由各种独立的建筑物构成,它们大小不一,功能各异,建筑文脉也不尽相同,在建立都市中心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成长中的本地社区。这座建筑也是联系周边环境而建的大厦,由于是高层建筑则必须设法去解决尺度的问题,城市的规划方向上形成了土地的周边情况,以此为灵感设计建筑外形:这是一种扁形的规则长方体与前三层的附属功能建筑层组合而成轮廓鲜明而风格化,外形简洁,色调稳重,既显示出与室内各种特色商务活动功能呼应的动态体量,又与周围错落的建筑物相互协调。建筑从外观设计上与城市形象及远处的风景遥相呼应,而室内又与各种功能及近景相得益彰。

入口处分析:

虽然入口设计比较简单,但由于尺度上的大体量关系,给来客以恢弘般的气势的直观感受,无形中提升了酒店的档次;酒店的设计中有一处主要的公共空间,将建筑内部与城市的车水马龙连接起来,公共空间位于一楼,4层大厅由长方形强化玻璃包围而成,配以时尚鲜艳的色彩,令人倍感温馨舒适;而大理石地面和结晶竖状灯的完美搭配,更让室内整体装饰尽显端庄华丽。

缺陷:

最大的缺陷个人感觉就是酒店设计之初虽然考虑并且适应了矩形地块的要素,但由于基地朝向南偏东六十度左右,从而导致酒店客房采光不是很充足,不太符合客人居住要求。

3、天鹅湖大酒店

区位分析:

天鹅湖大酒店坐落于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核心地段,而该区域经过完整详尽的前期规划,区域内采用轴线布局的方式,以合肥市政务双子大楼为核心由北向南向天鹅湖延伸,形成一条中轴线。同时天鹅湖大酒店则与合肥市大剧院分别坐落于区位中轴线两侧,遥相呼应,与合肥市政府双子大楼一起构成该区域内的三座标志性建筑。另外风景秀丽的天鹅湖赋予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在酒店的高层天鹅湖畔的美景尽收眼底。天鹅湖大酒店距离合肥骆岗机场约16公里,仅需30分钟车程;距离合肥市西客站约为5分钟车程,距离安徽国际会展中心12公里,六分钟车程。

酒店的局部区位图 酒店外观

形体外观分析:

酒店主体造型为弧形,宏伟俊秀,其设计主题蕴意为中国人吉祥喜庆的“鲤鱼跳龙门”之意。南侧26层主楼为天鹅湖大酒店,北侧5层的裙楼为功能完备的安徽国际新闻中心。其优美的流线型设计,不仅呼应了天鹅湖,更使得与合肥大剧院、政务双子楼形成了完美的融合,进而成为政务新区的标志性休闲文化建筑。入口处分析:

从主入口进入,穿过门厅,进入大堂,空间由低矮变得高大,但是却感觉戛然而止,大堂进深略显小比例有点失控,转手左走便是走向精品店的过道,由于大堂占三层层高,故过道显得略狭窄,室内装饰采用暖色,根据结构布置装饰很有豪华高雅的感觉。

宾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为期两周的实习调研中,我们小组成员实地走访调研了合肥市几大类型酒店,对于酒店的各项细节都有所见闻,也充分感受了到了未来的宾馆的发展趋势。

首先一点就是宾馆个性化设计必定是主要的趋势。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全人类的生活模式都在全方位受到改善,其中宾馆设计中的各种豪华装修也掩盖不了他们对消费者个体的关注与呵护,毕竟星级酒店服务的对象主体是人,而客体宾馆就需要满足主体人的各项需求,为此努力使宾馆的使用功能合理与完美的同时满足客人的精神追求,营造宾至如归的环境氛围。而这就需要宾馆设计伊始就要全方位的考虑到各种人群的需求,例如残疾人士,设计的时候就要专门考虑到无障碍设计等要素。对于每个个体人来说,我们都有求新、求异求变的本性,这个时候宾馆有些时候就会摈弃传统的繁琐奢华彰显财富的设计手法,转而去提炼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以一种更亲近自然的设计思路来体现设计的个性化,并彰显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而这些在建筑的形体与内部装修上都会有所体现。

其次就是酒店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他必定会融合着现代社会的各种先进技术,从而更好地为客人提供各种方便快捷的服务,因此智能化必定会是未来建筑动态化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

调研心得:

这次合肥市宾馆的调查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建筑内部纯粹装饰性的构建很多,而建筑的外立面反而更多的是朴素的亦或是简单明快的风格。

联想到曾几何时我们自己设计建筑立面时候的是那些铺天盖地的构架,那些没多少实际用处的遮阳板,不禁有些汗颜。对于合肥市多家五星级酒店的调研不仅仅是用眼睛在看,更多的是进入其中,去体验,去感受。对于我们接下来的宾馆设计来说有很大的益处。对比这几家五星级酒店的设计,可以总结出以下酒店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做好好入口处(含大堂)的空间处理,作为整个酒店服务部分与外部空间的过渡空间,同时事关酒店的形象标志,这部分至关重要;

2、合理的组织交通流线,使人车分流,减少相互间的干扰,而这就需要做好周边道路交通环境与基地的关系的前期分析;

合肥综合体调研报告 篇5

发布时间: 2010-10-19

来源: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 2008 〕 17 号),结合合肥实际,特制定我市实施方案。

一、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合肥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总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目标,以优化创新环境为保障,大力实施“六大创新工程”,深入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着力破除制约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探索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主要目标

到 2012 年,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培育新兴产业上取得突破,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资介紧密结合、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基地。到 2017 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驱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后 5 年要达到以下目标:

——创新型产业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 900 亿元,年均增长 3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8%。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五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3 ~ 5 个、千亿级支柱产业 3 个。

——创新投入大幅增长。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实际支出的增幅,全社会研发(R&D)经费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 112 亿元,年均增长 3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5%。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 3 %。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人员数、专利授权数、中国名牌产品数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000 家,科技活动人员达到 6 万人,年专利授权数达到 2200 件,其中年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 420 件,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数分别达到 20 个和 16 个。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基本建立起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融资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

二、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培育战略性创新产业

(一)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

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重点培育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显著增强装备制造、汽车、家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构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使合肥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上具有领先优势。

1.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1)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件(TFT-LCD)为龙头的相关产业。

培育目标: 用 3 年左右时间,建成比较完整的高端平板显示产业链;用 5 ~ 10 年的时间,把合肥建成国内重要的 TFT-LCD 研发和生产基地。到 2012 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500 亿元。

依托载体: 以新站区、高新区、经开区为项目载体,以合肥京东方、芯硕半导体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围绕 TFT-LCD 及相关产业,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进三星电子、夏普、美国康宁等一批配套企业,引进更多集成电路产业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第六代 TFT-LCD 项目建设,支持企业研发和储备更高级别的 TFT-LED 核心技术,适时启动第八代 TFT-LCD 建设项目。支持企业开发亚微米级直写式光刻机、高性能 DSP 芯片等重点产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技术。

(2)新材料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塑料为基础的新型材料产业。

培育目标: 到 2012 年,全市新材料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500 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型塑料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

依托载体: 以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为项目载体,以杰事杰、合肥乐凯、国风集团、开尔纳米、鎟 尼科技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支持企业进一步扩大在高强度工程塑料、超宽超薄塑料薄膜等细分领域的产品技术和规模优势,重点突破耐高温尼龙工程塑料技术、光学级聚酯薄膜在线涂布技术、纳米材料分散技术、特种薄膜拉伸技术等核心制造技术。鼓励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向下游产品延伸,通过引进战略伙伴、技术入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在更多的新材料领域争得主导地位。

(3)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光伏和生物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相关产业。

培育目标: 到 2012 年,全市环保节能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500 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依托载体: 以高新区、经开区为项目载体,以易能生物、阳光电源、国轩高科、国祯环保、康拜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支持太阳能光伏和生物能源领域的骨干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重点在低成本多晶硅提纯、太阳能电池制造及封装、生物质原料、催化热解和热解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利用大功率并网逆变器、风力发电机组、光伏电池控制系统及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技术优势,加快建设新能源产业化项目。围绕秸秆利用技术,重点攻克建筑用节能材料产业化的核心技术,着力解决秸秆收购、运输和成本控制等关键环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引进实施黑色和有色金属材料加工、精细化工等重大环保节能项目。

(4)软件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中文语音和应用软件为龙头的软件产业。

培育目标: 用 3 年时间,把合肥建成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到 2012 年,全市软件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100 亿元。

依托载体: 以高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区、蜀山产业园为项目载体,以科大讯飞、科大恒星、继远电网、皖通科技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微软、思科、联发科技等研究机构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推进“合肥荣事达、海尔、长虹荣事达、欧力、尊贵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合肥通用所、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依托美菱、荣事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在冰洗产品嫁接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上实现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家电核心制造技术,保持家电主导产品的技术领先优势,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集成生产能力,逐步建立“大家电、大流通、大市场”的产业发展新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配套企业,加快家电压缩机制造技术等关键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创新。

3.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产业链规划、功能区选资、重大核心项目优先、关键配套项目跟进的高新产业导入模式。完善产业发展促进政策,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以政府投入帮助企业收购优质资源的方式,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引进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辐射力强的主机项目;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延伸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引进关键集成部件项目;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显著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量,迅速扩大重点骨干企业规模,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实施创新源泉整合行动孵化初创型企业,实施创新优势提升行动培育成长型企业,实施创新产业聚集行动加速成熟型企业成为产业集聚核心。完善创新型企业扶持政策,实行科技型企业创业零收费,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阶段给予经费资助。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促进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引导机制,探索技术创新要素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促进更多社会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到 2012 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 1000 家,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 200 家。

2.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在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骨干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实体性产学研战略联盟,新建一批市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中电集团 38 所、合工大联合江汽集团申报国家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支持科大讯飞、中科大、合肥微软技术中心申报国家语音及语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支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国家级研究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在肥建设区域性研发机构。到 2012 年,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200 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 80 %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3.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在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软件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和科研所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2012 年,专利授权数达到 2200 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 420 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 20 个、中国驰名商标 16 个。

(三)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工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显著提高创新型企业家数量和综合素质,培育形成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领军人才队伍、应用型技能人才队伍、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1.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围绕产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技术问题,组织科技人才进行攻关,组建产业和技术创新团队。探索创新型教育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引进优质职教资源,组建合肥职业教育集团,打造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基地。引导在肥高校调整办学思路,围绕产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实用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到 2012 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达到 6 万人。

2.着力引进创新型人才。结合重大科技、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来肥创新创业。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5 年内引进 500 名左右的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5 年内吸纳 1000 名左右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来肥创业服务。启动“ 121 ”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推进“ 511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消除人才引进特别是境外人才引进的制度障碍。

3.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以市场化、职业化和专业化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在国有企业中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全面实行聘任制、任期制、经营目标责任制和年薪制。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设立企业家服务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创新能力培训。

(四)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环境,增强创新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提高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承载能力。

1.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服务水平。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到高新区发展,争取国家、地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在高新区实施,进一步提高研发机构密集度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聚度,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全面完成创新示范核心区 6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建成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中心,构建覆盖全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网络、技术交易网络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网络,培育形成服务外包、动漫、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中小型科技企业等特色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到 2012 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达到 1000 亿元,区内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 5% 以上。

2.增强开发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各开发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创新服务功能,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环境。支持各开发园区突出产业特色,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建设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新站综合开发实验区集聚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强化县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接大产业、大项目和高新技术的能力,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促进配套产业集聚,形成特色园区。各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到 2012 年,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值所占比重达到 60%,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高新技术产值所占比重达到 80%。

(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多元投入,建立完善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支撑和服务创新活动。

1.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园、大学科技园、海外学者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进一步扩大孵化器规模,完善孵化器功能。加强各级各类孵化器建设,建立特色孵化器,增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提高本地区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到 2012 年,市级以上孵化器和加速器总面积达 100 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企业超过 1000 家。

2.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创业孵化服务、科技信息咨询、技术经纪服务、科技成果交易服务、科技评估、融资担保、风险投资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发展和完善资本、技术、人才、产权、土地等各类要素市场,显著提升区域要素市场能级,增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尽快扩大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和产业基金规模,初步形成具有区域中心城市特点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到 2012 年,融资担保、风险投资、产业投资总规模达到 400 亿元以上。

3.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以 6平方公里科技创新示范区为依托,规划建设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启动安徽省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中心及展览展示中心、创新研发孵化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一批项目建设,到 2012 年,基本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建成科技成果转化、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投融资、科技创业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七大平台。到 2012 年,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入库科技成果 5000 项、专家 3000 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总额达到 5 亿元以上。继续办好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使之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自主创新会展品牌之一。

(六)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基层的创新实践,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 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1.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把创新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城市文化。深入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大力开展科技人员学术交流、青少年发明创造、职工技能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深入推进大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营造促进创新创业的政务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保持合肥信息化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领先水平。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肥围绕自主创新举办理论和学术研讨活动,积极申办各类国家级科技论坛、区域经济论坛等,继续办好庐州讲坛。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工具,加大对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合肥和试验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试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实行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提升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资源的能力 , 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和名牌。探索专利技术产业化新机制,重点扶持发明专利申请和国外专利申请 , 促进专利技术成果产业化 , 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专利技术支撑。加强专利执法 , 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保护机制,规范知识产权交易秩序,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开展相关重点领域配套改革,突破自主创新体制机制障碍

在巩固和完善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消除制约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1.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组织架构,构建精简、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大部门体制,创新公务员管理方式,建立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轮岗的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在合肥实行机构设置和人事配置扩大自主权试点。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省下放部分经济管理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市级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完善审批管理监督机制和网上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行政审批行为效能评估,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全面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服务收费项目。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试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

3.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要求,完善“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的财税体制。推进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力度,规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采取贴息、适当补助、税费减免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建立政府向市场购买服务的公共财政支出机制,完善公共财政管理组织体系。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自主创新产业发展。

(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1.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市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为目标,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形成统一协调的创新激励政策,解决各领域科技项目多头管理等问题。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体制,建立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每年集中支持一批以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项目和以扩大产业规模为目标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2.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围绕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创新资源的集成与整合。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研发需求相结合,通过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组织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我市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面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和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共性技术和信息资源高效利用。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1.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合肥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快市场化改革,完善徽商银行、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支持安徽村镇银行试点和科技中小企业信用互助组织试点。加快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担保体系,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担保市场,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投入的有效机制和信保贷联动机制,支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服务。

2.加快金融资源集聚。大力实施“金融资源集聚”工程,完善政策优惠措施,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肥开设分支机构,不断增强金融集聚能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3.建立风险投资促进机制。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落实融资、税收、股权交易等配套政策,引进境内外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产业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引导各类投资机构开展创投业务;鼓励企业和个人组建创业投资机构。以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形式,集中更多的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和海内外资本,转化为科技创业资本。积极争取资产证券化试点,推进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利证券化,利用产权市场、证券市场等,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机制。

4.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创新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短期融资券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发行方式,拓宽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内、国际主要创业板交易所、有影响的投资银行战略协作关系,实施创新型企业上市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海内外上市融资,在资本市场打造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合肥板块。开展企业债券发行制度改革试点,支持高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支持高新区申报非上市公司代办股权转让试点。

5.强化政府创新投入。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建立合肥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项资金,本届政府任期内,市、县、区财政安排支持自主创新资金 60 亿元以上,集中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创业投资引导、担保体系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创新人才资助和奖励,优先解决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问题。

6.建立推进金融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市政府牵头,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和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金融创新协调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合肥金融改革开放方面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路和发展规划。

(四)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经营管理类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条件具备的同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监督管理类和公益类事业单位创新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制,加强政府监管。同时,配套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共事业财政投入和监管体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推动省部属科研院所改制,整合科技资源,加快产业化步伐。

2.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实施办法,完善技术作价入股、科技成果参与分配等产权激励制度,建立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奖励为主的人才奖励机制,建立重要人才和特殊人才的补充保险和政府投保制度,探索对创新人才以薪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试点。

3.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健全“弹性编制”制度,推动科技人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建立“科技绿卡”制度,完善创新型人才入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优惠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完善人才考核和职称评定制度,将科技成果和产业化等指标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格局

1.创新土地管理模式。改革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和手段,加强对土地的统一管理,增强政府调控土地供应能力,优先保障创新型企业重点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重大研发服务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通过挂钩试点取得的用地指标允许在合肥市范围内跨县区使用。探索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利用和土地利益统筹分配的新办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集体决策机制、项目规划优选机制、用地指标项目管理制度、“双向约束”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及格网地价管理机制。探索开发园区建设、城中村改造、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及滨湖新区建设新模式、新机制,逐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土地管理制度及其他配套政策,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技术支撑新手段,建设全国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区。

3.建立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安置新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试行“先落实社保,后实施征地”,完善征地区片地价体系,建立征地补偿安置协调仲裁机构。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

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步骤

按照全省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创出品牌”的总体要求,合肥开展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点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强力推进阶段(2008 年~ 2010 年)。今年内完成建立领导协调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行动计划,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进行动员部署等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较为浓厚的创新氛围。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部分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新兴产业培育,并取得明显的成效和进展。

2.全面突破阶段(2011 年~ 2012 年)。各项改革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合肥自主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资源能力显著提升,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主导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和支柱产业。

3.完善提升阶段(2013 年~ 2017 年)。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形成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制度比较完备、运行比较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基地,合肥成为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

五、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合肥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全面负责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与市创新办合署办公,并从市发改委、财政局、经委、科技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负责日常工作。

2.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在省领导下,省市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顺利有序推进。加强与芜湖、蚌埠等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直有关部门支持。

3.分解细化任务。市各有关部门根据实施方案确立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滚动编制工作计划,确定目标、具体任务、工作进度和责任主体,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对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涉及面大的重点改革事项,要组织力量展开调研,充分论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合肥花木城心得报告 篇6

花木城的这次实习,我见到了许多花木,并和企业家交流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探讨了花苗木的发展方向。

合肥市正大果树研究所是集试验研究、示范开发、推广于一体的专业经济实体机构。创办以来,已兴建试验示范基地、种质资源圃两处,占地200多亩,果树新品种种植基地、育苗圃等多处,总占地面积2000多亩,引进选育新品种300多个。

同时,为了实行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高信誉管理与经营,该所聘请了知名经济林专家肖正东副研究员、省农大张良富教授、资深病虫专家杨春材教授、著名林业科技推广专家王克祥高级工程师(省林业厅)、省林业厅经济林博士肖斌等6人担任技术顾问,为经济林朋友做好售后服务,解决果农生产上的技术难题。

2004年起与安徽省林科院合作,先后承担市科技局3项重点科研项目。通过引种试验与示范研究,初步选育出芒果冬枣、千年红油桃、舒尔大姆李、金太阳杏等10多个适宜发展的新品种,同时总结出配套的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推动了合肥地区乃至全省经济林生产的健康发展。本所在经济林新品种引种选育研究、试验示范开发、配套丰产栽培及病虫无害化防治等技术方面达到了省内领先水平。

几年来,果树所已向省内外数百个单位和专业户提供了大量的高纯度、高质量的果树新品种苗木,先后接待数万人前来参观交流与研讨。为果农提供上门售后技术服务,举办经果林栽培技术培训班百余期,发放技术数据达1万多份。为了能快速低成本繁殖高纯度种苗,最近又引进了一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苗木智能化快繁系统。

果树所这几年先后被评为肥西县青年星火科技示范园、肥西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合肥第三届苗交会组织奖、优秀奖;被安徽农业大学、合肥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列为教学实习基地。2006年又被评为肥西县县长科技工程示范基地。肖大军所长还被授予合肥市优秀农村青年“四个带头人”、合肥市农村致富带头人。

其代表果木有以下几种:

一. 枣:1.李府贡枣——8月2号成熟期,近圆形,褐色,酥脆嫩甜,水分足,口感极

佳,有百吃不腻的感觉,管理简单,丰产稳产,适应性广,适合在南方多雨地区规模化栽植。

2.中枣16号——正圆形,深红色,果粒均匀整齐,成熟早,口感远超过沾化冬枣,注意控制新稍,积极排水。

3.庐州冬枣——正圆形,褐红色,酸甜可口,果粒整齐,肉质硬,水分足,口感极佳,易管理,如能控制新稍,产量更高。此新品种可能是枣品种更替的转折点。

二.观赏鲜食枣:1.葫芦枣——口感酥甜可口,风味极佳,果型似一个小葫芦,极诱人。

2.胎里红——口感浓甜,幼果为紫红色,再由赤红色就为成熟时的乳白色。

3.龙枣——易丰产,其枝干扭曲生长,秋尝果实,冬春赏枝干。

4.茶壶枣——肉质硬,果型奇特,形似小巧玲珑的盛水茶壶。

5.磨盘枣——肉质硬,耐贮运,果实像两个石磨叠加在一起。

三.白肉有毛桃:1.早美——正圆形,艳红,溶质性,成熟性,果个对比同期成熟的桃果占有绝对优势,易管理,配寿仙桃做授粉树。

2.加州早甜——硬溶质性,果型大,易管理,早期丰产性好,抗病虫害。

3.春仙桃——早期丰产性强,抗病虫性强,花粉多,观赏价值高,是观光采摘园必配品种。

四.油桃:1.丹红——早果丰产,无裂果,果面美观。

2.南方金蜜——短低温甜油桃新品种,早果性强,无裂果,硬溶质,耐贮运。

3.金硕——果个大,硬溶质,耐贮运,粘核,坐果率高,是一个较有发展前景的新品种。

4.紫光——硬溶质,离核,抗裂果,丰产稳产,上市时油桃很少。

五.李:1.蛇李——优良的中熟红皮李,果个大,果性强,坐果率高,货架期长,丰产性极强,自花授粉,可大面积种植。

2.大石大玉——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全国各地均有栽植,早果性强,适应性广,生产中注意控制树势。

3.大紫李——刚着色即无酸无涩,直接食用爽甜可口,货架期一个多月,是新品种李中最成功的一个,栽植须配授粉树。

六.苹果:1.红富士——老品种,非常稳定,极耐贮藏,贮藏后香气更浓,风味极佳。生理落果和采前落果很轻,成熟前无裂果现象。

2.金帅——丰产性强,果实大,顶部稍有棱突,充分成熟后也不落果。

3.嘎拉——果型端正,光泽美观,果顶有五棱,果皮轻薄。

七.蟠桃:1.房山蟠桃——适应性强,丰产稳产,早果性好,管理简单。

2.巨蟠——坐果率高,树势较旺,生产中要加以控制。

八.杏:1.金太阳——早产,丰产,稳产,品质极优。

2.金梅杏——易成花,坐果高,果实透明诱人,注意树势旺导致落果。

九.柿:1.坚丰——管理简单,刚着色就无一点涩味,且不软,不落,耐贮运。

2.巨王——完熟后软食无涩味,是柿子中果个最大的一个品种。

3.无核方柿——硬食经脱落后味甘甜多汁,极丰产,抗病虫害。

合肥综合体调研报告 篇7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的加速发展,数据中心产业也进入了大规模的规划建设阶段。2011年到2013年上半年全国共规划建设数据中心255个,已投入使用173个,总用地约713.2万平方米,总机房面积约400万平方米。我国数据中心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单个数据中心的规模也从最初的数百平方米发展到目前的数千甚至数万平方米。2013年,我国新建成的数据中心中, 大型(3000平方米以上) 数据中心面积占比已超过60%。在这一大形势的影响下,数据中心也开始承载更多的内涵,项目定位趋向综合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数据中心可以同时承载数据灾备及运维、客服呼叫中心、企业总部、生活休闲乃至城市服务等多种功能。

项目概述

新华人寿保险合肥后援中心项目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南部,徽州大道以西、贵阳路以北,总用地面积73766.83平方米。本项目规模庞大, 是一个包含信息数据系统存储、管理、研发和保险金融研究、培训教育等职能的大型综合项目,总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是新华保险成立以来最大的投资建设项目。

整个园区的规划以景观庭院为核心,各功能区共享,规划空间结构脉络清晰,布局合理。 基地东侧面临徽州大道,拥有较长的形象展示面,对于超高层主办公楼及酒店式公寓的布局非常适宜。基地中部南侧拥有较长的形象展示面及较好的交通便捷性,能较好的满足综合运维办公的需求;北侧背临相对安静的规划道路,交通便捷安全私密,是园区最适宜布置数据机房的区域。园区西侧用地西临西藏路,靠近滨湖居住区,商业潜力最大, 西侧布局3栋独立的公寓/ 写字楼,作为园区业态的丰富和重要补充。

设计策略

对于这一大规模、综合化的后台服务园区,规划设计在全过程中遵循了“3S”策略: 即“生态、生长、生活”,三位一体打造高品质的全国主后台基地。

生长——理性开发的扩展模式

规划设计从主要道路徽州大道出发,在东西方向上延伸,以标准模块化生长的手法, 布局了三段式的功能区划,西侧的弹性预留区,采取灵活的模块化设计,为园区远期规划提供多种可能。

扩展性:园区规划采取模数化手段,将几大功能区进行化整为零的分割。标准化、 小体量的建筑模块,更便于分期建设及未来扩展。

灵活性:对于一个建筑规模30万平方米的重要项目,总体规划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容忽视,模数化开发的理念,便于在开发过程中随市场政策等因素,及时作出调整,更符合理性开发的原则。

经济性:模块化的开发模式,产权清晰, 便于经营。可以在自持、出租、销售间灵活切换。西侧的弹性预留区拥有更好的商业价值,在满足园区自用的基础上,可打造公寓、 SOHO、出租办公、底层商业等产品形式, 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生态——从绿色园区到绿色技术

一方面,园区设计以人为本,以中央景观公园为核心、结合各自组团绿化及垂直绿化相互渗透,打造在风景中办公的宜人环境。 规划设计将园区中央设计为核心景观公园, 1万平方米规模的超大中央公园,将周边的四大功能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舒适的内部空间,提升后台基地的办公品质,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园中之园。园区景观摆脱整齐划一的城市绿化风格,用自然曲线和亲切宜人的景观元素,打造了充满野趣的天然景致,而被绿色包围的建筑、半空中的步行走廊、以及穿行其间或坐或卧的人们,也成为了风景中的风景。

另一方面,园区设计贯彻生态理念,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力求打造一个低碳节能的绿色园区。为实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建设目标,本项目采用多种主动式及被动式技术手段,重点控制能源效率系数。在雨水收集、 余热回收、光伏发电、呼吸式幕墙等多种环保节能措施下,本项目中的节能标准定位在国标绿建二星,LEED黄金级认证,力求实现绿色生态、低碳节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生活——24小时活跃的生活圈

园区集数据中心、办公、培训、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构建了一个24小时持续动力的生活圈。设计中结合中心绿化区, 设置了贯通全园的绿色步道体系,贯通各大功能区,为园区带来无限活力。

生活圈中典型的一天,在培训中心健身房的早晨开始;从高层办公区休闲区的简餐, 到高端办公区上午的日常例会;园区职工在地下景观餐厅用过午餐后,进入运维中心和客服中心大厦开始了下午的工作;傍晚后,弹性预留区的底层商业人流熙攘,而上层的SOHO办公楼里,小型创业公司还在灯火通明;午夜后园区逐渐安静,只有核心区的数据机房还在运转,守护着来自全球的数据安全。

结语:

上一篇:秋望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感慨自己失败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