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生物调查报告(精选9篇)
农田生物调查报告 篇1
农田重金属对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生态效应
以农田“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为对象,综述了重金属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认为重金属对“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影响土壤的生化特性,抑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及矿化过程;被农作物吸收富集,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微生物种群结构及生物活性,从而影响有机质矿化过程.
作 者:王农 樊娟 刘春光 戴礼洪 周莉 作者单位:王农,戴礼洪,周莉(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300191)樊娟,刘春光(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
刊 名:农业环境与发展 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8 25(3) 分类号:X7 关键词:重金属 “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 生态效应 农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质农田生物调查报告 篇2
在教学《农田里的生物》一课时, 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以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教师预设教学情境,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顺利将学生引入情境, 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预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科学课堂中, 促进自主学习, 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 使学生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在《农田里的生物》一课的导入教学部分, 由一个小故事, 即准备一份礼物开始:将漂亮的彩蚕、可爱的小鸡、美丽的波斯猫按顺序放进一个大箱子里, 当礼物送达时, 会发生什么状况?立刻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并由学生的已知知识经验很快就判断出:最后就剩下波斯猫了。进而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将农田里的这些生物也放进大箱子里, 又会如何呢?
通过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创设,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在导入环节中的预设, 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 能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
2.课堂情况呈现为开放式。教师提出简单要求, 由学生自主选择, 解决问题。教师的预设与生成, 在此充分体现。
预设中应留出足够的教学空间, 应包含着丰富生成的成分, 应宽容学生思考的突发性和偶然性, 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和教师共享教学的愉悦, 不但有高质量的思维交锋和智慧启迪, 而且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融的预设, 预设中蕴藏着生成、创造。
例如《农田里的生物》教学中, 给学生代表农田生物的各种彩条 (每桌用一种彩条代表同一种生物) , 由学生已知的经验去判断谁被谁吃, 并让学生完成食物链条的连接, 初步形成食物链条模型, 把抽象的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变得具体。此时, 由于教师给定的动植物是多样的, 因此可能会产生多条并不相同的食物链条, 可以使学生间相互借鉴、判断。
此时教师的预设是宽容的、预留多种可能出现的空间。为学生们的生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促成了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生成。
3.尊重学生的生成, 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所以科学探究学习中, 让学生处于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 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 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 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 敢于修正他人的意见。在生与生、师与师之间交流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如进行《农田里的生物》教学时, 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时, 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学生用的是纸环模型, 一环一环, 环环相扣;有的学生是通过白板, 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大家展示自己找到的食物联系;还有的学生是利用实验报告的形式, 用文字和箭头来表示食物联系。
4.课堂的实时检测, “白纸条”的设计。在学生初步了解建立食物链概念之后, 教师再次预设:由学生在白纸条上写出一条新的食物链, 而此时生成的结果是不可预知的。不仅仅检测了学生对食物链概念的理解程度, 同时在学生分组汇报结果时, 学会分享, 学会从别人的收获中得到新的收获。在学生的汇报中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积累, 让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使之条理化, 具有初步的系统性。描述方法的多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同样从汇报中感受食物链的含义。
通过几次的学生生成结果的汇报, 学生可以自由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观点, 也可将自己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帮助, 或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相互交流的轻松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5.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研究气氛浓郁。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经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 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 例如在《农田里的生物》教学中对食物网概念的理解认识时, 我通过连线游戏:将12种动植物用彩绳代表他们的食物联系按“谁被谁吃”的关系联结起来。使学生通过游戏认识到“动植物之间具有多种食物联系, 也就是有多条食物链, 这些食物链相互交错, 彼此联系, 交织在一起, 形成一个网, 我们称之为食物网。”
6.课堂首尾呼应, 过渡自然, 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再次解决问题。在本课即将结束时, 又重新回到导入环节的小故事中:如果这个装有农田生物的大纸箱, 它足够大、足够广阔, 它里面的物种足够多又会怎样呢?通过这简单的提问使学生意识到, 在大自然中,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平衡的、相互制约的。
就课堂教学, 我们应“着眼于整体, 立足于个体, 致力于主体”, 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将我们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我们的教学预案之中, 强调预设, 又不迷信预设, 不受预设的束缚, 在科学的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 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从而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情境的导入仍有缺憾
在本课导入部分的情境创设上, 仍有缺憾:这个故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食物链。但是如将其补充完整, 其蕴含元素过多, 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因此应在学生认识完食物链之后, 对此情境进行分析、补充完整, 完善学生的认知。
2.在“人”是不是食物链的顶端不应回避。
农田生物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农田林网;光量分布;LAI;截获光量;小麦生物量
中图分类号:S512.1;S344.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0-0040-05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张,建立多功能、低投入、高效益、高产出的农林复合系统可以更好地利用生态空间、深度挖掘生物资源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1]。农林复合系统(Agro-forestry)又称为农用林业、复合农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多功能的土地利用方式[2]。目前,农林复合系统的研究已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为农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新的领域[3]。
然而,复合农林系统中的作物与林木之间存在多方面的相互竞争,包括光照、土壤养分、水分等,其中林木的竞争优势远远大于林下作物[4~8],尤其林木对林下作物的遮阴影响会造成林下作物的生长不良、产量严重下降等情况[9~11],因此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农林系统优化。目前,我国山东、河南等多省平原地区种植了大面积杨树林,涌现出许多农林复合模式,但目前仍旧面临着3年以上树龄林下作物严重减产、生产缺乏理论指导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优化复合农林系统的技术措施对生产指导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相关研究对复合农林系统内生态因子的变化缺乏长期定位观测,本试验对典型平原区杨树林网内光合有效辐射进行定位观测,并对间作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进行测定,旨在为农田林网的合理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河南省长葛市董天龙村进行。地理坐标34°11′N,114°01′E,属中原腹地,土壤肥沃,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雨量689.7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 883 h。该地区农田林网格局规整,杨树品种为107杨(P. ×euramericana cv.‘107’),2003年种植,树龄7年。试验地为林网格局中一个方格,长宽320 m×640 m,四周被林带包围。林带由三行杨树组成,杨树株行距2 m×3 m,平均高度15 m,平均胸径15 cm,平均枝下高4.5 m,东西冠幅平均约5.5 m。试验地内种植小麦,品种为矮抗58。
1.2 试验设计
在试验地东边,南北走向林带西侧设置2条平行观测线,观测线按照距离南北走向林带自东向西0.1H、0.5H、1H、2.6H、3.6H布置测试点(H为树高),分别标记为第1点到第5点,第5点为对照;2条测线相距15 m。测试点平行范围内设置取样区域,样方面积为1 m2。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光合有效辐射的测定 每个测试点设置1个光量子传感器,观测记录各测点PAR变化。传感器支架高3 m,10个传感器均由CR1000数据采集器每1 min记录数据1次。
1.3.2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采用LAI-2000冠層分析仪测定各测试点小麦叶面积指数,每个生长阶段测定1次。
1.3.3 生物量的测定 在取样区域内将1 m2 样方内的小麦全部取出,称其鲜重,后于实验室内80℃下连续烘干,至恒重,称其干重,计算含水量,求出测点单位面积生物量干重。每个生长阶段测定1次。
1.4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田林网对入射光量的影响
农田林网内小麦各生育期入射光量均呈现出离林带越远光量越高的趋势(表1),林下遮阴明显,至1倍树高范围外林带遮阴影响不再明显,生长时期不同测试点之间差异较大。
林网对小麦苗期遮阴较轻,各测试点入射光量变化差异不明显,从林下第1点到第5点入射光量呈现出升高趋势,趋势较平缓,第1点与对照比值为0.858,第2点达到0.966。开花期各点入射光量变化明显,从第1点到第3点出现明显的升高趋势,比值从第1点的0.629上升到第3点的0.968,第3点后变化平缓,平均比值达到0.988。灌浆期和成熟期变化趋势一致,灌浆期第1点到第3点入射光量迅速升高,与对照比值由0.538上升到0.974,第3点后变化平缓。小麦成熟期林带遮阴影响最大,冠下第1点和第2点入射光量与对照比值只达到0.480和0.805。
林带对作物的遮阴影响程度依次是成熟期>灌浆期>开花期>苗期,距离林带最近的第1点遮阴最明显,四个生育时期第1点入射光量与对照比值依次是0.480、0.538、0.629、0.858。同处于林冠下的第2点遮阴较明显,入射光量与对照比值从苗期的0.966降到成熟期的0.805。处于1倍树高位置的第3点遮阴效应影响很小,入射光量与对照比值差异甚微,整个生育期比值始终保持在0.96以上。
林网内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入射光量中,灌浆期入射光量最大,这与该时期的太阳辐射强度及气象条件有关,这对于小麦产量收获有利;成熟期光量仅次于灌浆期;苗期光量略高于开花期,这与两个时期林带遮阴程度关系密切。
2.2 农田林网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叶面积指数(LAI)是一个重要的植物学参数和评价指标,并在农业、林业以及生态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2~14]。图1显示,林网内小麦叶面积指数在距离林带最近的第1点始终最低,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各点LAI呈现出增大趋势,到距离林带最远的第5点处达到最大。林网内小麦各点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出随生育时期延后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开花期达到最高,后逐渐降低,成熟期降到最低。
2.3 农田林网对小麦截获光量的影响
作物所截获的光量决定于入射光量、作物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入射光方向的夹角[15,16]。林网内小麦各时期均是离林带越远截获光量越大(表2),由于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各点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从苗期开始,林下第1点截获光量就受到林带较大影响,与对照比值低于0.7,到成熟期低至0.35;第2点在灌浆期与对照比值仅达到0.782,第3点与对照比值在开花期和灌浆期低于0.9。各点截获光量与对照比值随生育时期推延基本呈现出降低趋势。在成熟期,第2点和第3点与对照比值比灌浆期略高,这可能与林带遮阴使作物延迟衰老有关。
林网内不同生育期小麦截获光量差异很明显,小麦苗期时入射光量与叶面积指数都较低,该时期截获光量最少,最大值只达到262.01 mol/m2;其次是成熟期,小麦进入成熟期后生长基本停止,叶面积指数达到最低;灌浆期小麦截获光量最大,这与该时期入射光量充足关系密切;开花期小麦因其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截获光量仅次于灌浆期。林网内各时期截获光量依次是灌浆期>开花期>成熟期>苗期。
2.4 农田林网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
作物干物重一直是农林科学研究的重点[17,18],是农田林网研究的目标之一。图2显示,林网内小麦生物量各时期均呈现出离林带越远生物量越高的趋势,苗期时各点生物量干重变化不大,该时期杨树林带遮阴不明显,并且小麦生长缓慢。从开花期开始,小麦生物量迅速增加,林网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加剧,各点呈现出随离林带距离增加而递增的趋势。开花期干物质积累各点出现明显差异,最小值出现在林下第1 点,随后一直增加。灌浆期变化趋势与开花期基本一致。成熟期小麦基本停止生长,灌浆结束,临近林带的小麦干物质积累十分缓慢,从第3点开始,干物质
积累增加明显,第4点后基本保持不变,对照点达到最大值。
2.5 小麦生物量与截获光量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作物截获光量与产量关系十分密切[5],通过分析(图3),林网内小麦生物量与截获光量相关性密切,各时期均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不同时期生物量与截获光量之间的紧密性差异较明显,其中,相关性最紧密的是灌浆期,R2达到0.9217,该时期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苗期的紧密性最差,R2只有0.6042,这与该时期林带遮阴较轻及作物生长缓慢有关;开花期和成熟期关系较紧密,R2分别达到0.8837和0.865。
3 结论
农田林网内林带的存在致使不同测试点入射光量变化明显,小麦各生育时期均呈现出离林带越远光量越大的趋势,林下第1点光量始终最低,最大值出现在距离林带最远的第5点。不同时期遮阴影响大小依次是成熟期>灌浆期>开花期>苗期。
林带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叶面积指数随着与林带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增大趋势,林冠下第1点叶面积指数最低,离林带最远的第5点最高。在不同生育时期之间,小麦叶面积指数随时期推延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开花期最高,成熟期最低。
林网内小麦各时期均是离林带越远截获光量越大,在遮阴最严重的成熟期,
林下第1点截获光量只占对照点的35%;不同时期截获光量依次是灌浆期>开花期>成熟期>苗期,截获光量受到入射光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灌浆期小麦截获光量最大,这与该时期入射光量充足关系密切;开花期小麦因其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截获光量仅次于灌浆期;苗期和成熟期截获光量较低,与其叶面积指数较低有关。
林网内小麦生物量各时期均呈现出随距林带距离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苗期因生长缓慢,各点差异不大;苗期到开花期生物量积累迅速,各点差异明显;开花期到成熟期生物量积累缓慢,这与该时期作物主要进行生殖生长有关。受到林带遮阴影响,林冠下第1点生物量积累始终很缓慢。
通过分析得知小麦生物量与截获光量相关性密切,各时期均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其中,灌浆期生物量与截获光量关系最密切,R2达到0.9217;苗期紧密性最差,开花期和成熟期R2分别达到0.8837和0.865。可以看出,林带对作物生物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入射光量和作物叶面积指数进而影响作物截获光量来实现的。参 考 文 献:
[1] 孙尚伟,夏新莉,刘晓东,等. 修枝对复合农林系统内作物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8, 28(7):3186-3192.
[2]卢 琦. 农用林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世界林业研究, 1996, 5(2):39-47.
[3]孟 平,张劲松,樊 巍,等.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25.
[4]赵兴征,卢剑波.农林系统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4,23(2):127-132.
[5]李芳东,王保平,傅大立. 桐麦间作系统內光量分布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 (3):101-107.
[6]翟进升,王明珠,张 斌,等. 低丘红壤南酸枣与花生复合系统种间水肥光竞争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82-84.
[7]Willey R W, Reddy M S. A field technique for separating above and below-ground interactions in intercropping: an experiment with pearl millet/groundnut[J]. Exper. Agric.,1981,17:257-264.
[8]李芳东,傅大立,王保平. 桐麦间作系统辐射光谱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J].生态学报, 2000,20(1):109-117.
[9]王兴祥,张 斌,王明珠,等.低丘红壤复合农林系统光能竞争与生产力[J].生态学杂志, 2002,21(4):1-5.
[10]吴正峰,刘俊华,万书波,等. 遮光持续时间对花生荚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2:30-33.
[11]裴保华,袁玉欣,王 颖. 模拟林木遮光对小麦生育和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21(1):1-5.
[12]张晓艳,王丽丽,封文杰,等.花生红边特征及其叶面积指数的高光谱估算模型[J].山东农业科学,2010,3:11-15,19.
[13]吴 彤,倪绍祥,李云梅,等.由冠层孔隙度反演植被叶面积指数的算法比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1):111-115.
[14]刘建平,陈永杰,韩京峰,等.三种肥料不同供氮水平对潍县萝卜叶面积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9:60-62.
[15]Anderson M.Stand structure and light penetration.Ⅱ.A theore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1966,3:41-54.
[16]Fisher R A. Number of kernels in wheat crops and the influence of solar radiation and temperature[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Science (Cambridge), 1985,105:447-661.
[17]樊廷安,李 顺,刘凤洲.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6:89-90.
申请修缮农田水源的报告 篇4
川硐镇政府:
川硐镇杭瑞高速旁紧挨铜仁学院之间的农田,约100亩地,隶属于川硐镇田家湾村民组;因生态移民安置地修建过程中倒渣土,覆盖了原农田灌溉沟渠及堰塘,导致该农田无法耕种。
经村民组现场勘查,预计修缮总费用需60万元左右,由于农田耕种为我组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无法进行修缮。现请求镇政府解决我村组困难,予以修缮农田灌溉渠道的沟渠及堰塘。
专此请示,请予以批准为谢。
川硐镇田家湾村民组
车排子镇农田防护林现状调查报告 篇5
本镇农作物以棉花为主打产业,只有少数农户以发展养殖业为附属产业。农户观念传统守旧,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差,依靠林业致富意识浅薄,没有开发更好的经济项目。因此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车排子镇林业站隶属林业局下属单位,主要负责本乡镇林业规划、植树造林、林木管护、病虫害防治、退耕还林、护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资源调查及其他各项林业工作。林业站现有编制人员3人,护林员5人,办公室两间。05年配置电脑、打印机、GPS定位仪等以及摩托车3辆,森防器具齐全。
农田防护林森林资源调查结果及特点。在此次农田防护林调查工作中,林业站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新疆农田防护林现状调查技术要求,对本辖区内农田防护林、农田以村为单位,逐条逐块做了详细的摸底调查。做到“条不漏块、块不漏条”。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我镇现有农田防护林面积为1045.7亩,耕地面积为41112亩,农田防护林占耕地比例为2.54%。比例较小,农田防护林林带之间相隔距离远,起不到一定的生态效益。按照林地类型划分有林地767.5亩,疏林地278.2亩,宜林地33.6亩。疏林地占到防护林的1/3以上,横向比较本镇农田防护林资源相对匮乏。按林地、林木权属划分包括集体林带1020.8亩,个人林带24.9亩。由此反映出农户承包林地意识薄弱。人工林转地方公益林的防护林面积424.4亩。全镇农田防护林均为乔木生态林。我镇农田防护林树种大都为沙枣、胡杨等,没有经济价值,防护林质量不高,导致农田林网化程度也不高,林网化程度低于45%。车排子镇农田防护林存在的问题
1、农业灌溉发生变化,使农田防护林走向瓶颈。
自2000年起,在种植结构上广泛推广应用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目前全镇所有耕地都已经完成节水滴灌设施的安装,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灌溉模式。这种改变使传统的农田防护林网的管护面临着考验,以往的路、渠林规划方式,条田外围的林带,可利用支渠、农渠灌溉。随着灌溉方式的改变,以往的防渗渠、土渠由于灌水利用率低,已基本作为林带灌溉专用。但是由于无人进行渠道清淤和修缮,已有大量的支渠,农渠无法使用。更有甚者,是林带无法引水灌溉。同时,管理人员管护水平低,农田防护林林木得不到较好的生长,造成树势衰弱,病虫害几率增加,个别地方有成片林网死亡,如不加强农田防护林的人工管护,将无法抵
御自然灾害。
2、基层领导、农户未能认识农田防护林的效益,视林业为负担。
随着经济的增长,农户对防护林破坏加重,由于农田防护林主要为公有,公管,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产出低,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为了保证棉花等经济作物产量,人为减少农田防护林带的配水,使林带无法保障用水,一些农户为了增加效益,减少林带胁地,破坏林木,致使林木死亡。
3、纯林模式的防护林无法有效抵御重大病虫害。
农田防护林营造纯林,寄主的单一性,导致这部分农田防护林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低,遇到突发重大病虫害时,甚至一个片区的农田林网全部受害。
对策与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深入宣传建设和保护防护林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宣传各种自然灾害的现状,成因和严重危害及防护林在防灾减灾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增强广大群众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感、责任感。
2、采用新技术、革新灌水方式
为适应节水灌溉方式,林带的灌溉方式也应随之而发生变化,新植林带可利用农田管网实施滴灌或涌泉灌,这样虽然增加了造林成本,但可以大幅降低林床整地费用和林木生长用水,提高成活率,对于老林带,利用农田滴灌设施的主管道进行改装,通过林带沟植进行灌溉。
3、积极推进林权改革,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农田防护林经营管护向良性循环发展。
林权改革是林业发展的保障,农田防护林带必须解决林木的权属问题,农田防护林可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办法,农田周边的防护林要林随地走,给予政策优惠,与其签订长期的管护协议。
总之,在全民增强对林业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努力调整现有防护林结构更加合理化,科学化,采用新的营造和灌水等技术,完善林权改革和管理制度,有效的经营管护措施,使防护林更好的发挥作用和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调查研究 篇6
-以费县为例
山东省费县国土资源局 273400王硕
摘要:基本农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基本农田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对费县基本农田进行实地调查,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做到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主题词:基本农田 问题建议
一、基本农田现状
费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行政隶属临沂市,所辖14个镇,4个乡,563个行政村,人口93万人。全县土地总面积1892.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量为84776.80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44.79%。本次划定基本农田面积为78043.1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41.24%,基本农田保护率为92%。基本农田面积中,耕地为65990.15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7.84%,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84.56%;园地为5163.16公顷,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6.62%;林地为6889.81公顷,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8.82%。
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费县一些地区的调查研究发现,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满意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土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由于农产品价格不乐观,农业靠天收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单纯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比较低。造成很多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或到就近的企业务工,加之农用物资如肥料、种子、农药、农膜的涨价,致使本来就收益不大的传统农业更无利可图。
目前在家直接从事传统农业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和妇女,从事较为原始的传统农业生产,没有机会和能力应用新技术、采用良种良育良法。有的家庭劳动力不足,耕种难度大的地块就放弃了,从而造成了部分耕地被闲置。虽然国家实施了免征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等措施,仍不能调动部分群众种田的积极性,有耕地撂荒现象,浪费了宝贵的耕地资源。
2、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意识不强
当前,各级政府都在抓经济建设,都有招商引资任务。少数村组为了引进企业,落实招商引资指标,对于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行为,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纵容了非法占地行为。部分村居委干部,行政事务比较多,由于害怕在以后选举中失利,工作中思想顾虑多,不愿做得罪人的事,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不强。
3、基本农田保护标志不全
在调研走访中,我们发现有的镇、乡基本农田保护牌已破损,没有埋设界桩,基本农田实际界线不明显。
4、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等占用了大量农田
农业结构调整比较频繁,以方城镇、薛庄镇、芍药山、大田庄乡、朱田镇等为重点,建设果品、板栗、核桃等种植业基地,占用基本农田面积为5524.26公顷;建设北部山区丘陵生态区和绿色通道工程,包括费城、探沂、新桥、汪沟、大田庄、南张庄等乡镇,建设多种林、多效益的防护林体系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占用,基本农田面积为7805.48公顷。另外尚有部分群众自发开展的挖塘养鱼、农村畜禽饲养、取土建坟和农村道路等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
5、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意识不强
当前我县各级政府谋发展、绘蓝图的执政思路十分清晰,都在盯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都在伸手向上要指标、要计划,都在想着占用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思路没有转变到内部挖潜和节约集约利用上。
6、土地执法比较软弱,违法占用基本农田依然存在土地违法主体有的涉及地方领导干部,而土地执法部门又没有直接处置权,致使违法批地占地案件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近几年随着城镇的不断发展扩大,城镇周边的土地征用数量也大大增加,城乡建设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一些单位和个人以招商引资为名,未批先建、突击抢建、擅自占用,浪费和侵占了部分基本农田。
7、基本农田质量不高
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又要为县域经济发展留足发展空间,在划定基本农田时,偏重数量,不重质量,将一些质量不高的耕地、园地和林地划为基本农田。同时对农业设施投入不足,只注重产出,不注重投入,造成基本农田质量下降。
三、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建议
为了更好的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采取以下对策。
1、做好土地流转工作,防止耕地撂荒现象发生
农村土地流转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产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土地的流转能使那些无力或无时间耕种的农户的土地被充分地利用起来。稳定和增加了农户从土地上取得的收益,农民能够安心于外出经商务工而不受耕种土地的牵挂,同时还降低了往返的费用成本,使经商务工收入得到了增
加;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民还可以在规模经营的业主那里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而获得一份务工的收益;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在土地流转之前,农户从土地上取得的收益时好时坏,而土地流转以后,农户从业主处所得到的约定租金不会因为灾害的发生而减少,从而使农户得到了较好的收益。同时流转出去的耕地也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利用,新的耕作者采取更加精细化的耕种模式,提高了耕地质量,实现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动态平衡,不仅实现保有量的不减少,更能实现质量的稳步提高,让保护耕地工作落到了实处。
2、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增强保护基本农田责任意识
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不仅要注意宣传对象,还要注意宣传内容。让干部群众都知道:耕地是我们的生命线,耕地是母亲,没有了耕地,就没有了衣食父母。还应该大力积极宣传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同时加大对违法用地反面典型案件的报道力度,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树起全民保护基本农田的意识。要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考核的内容,签订责任书,明确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质量负责,定期进行目标考核并兑现奖惩措施。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及有关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责,认真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的有关工作,并注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行政村为单位与乡级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通过在土地证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标注的形式落实到承包农户,确认基本农田面积、位置和质量,明确承包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3、加大投入,设立保护牌,埋设界桩
针对我区的界牌和界桩不全的现状,建议上级拨出专款用于界牌和界桩的添置和埋设,确保每一块基本农田的拐角都有界桩,每一片基本农田都有保护牌,做到“表上数据准,图上界线清,实际标牌明”
4、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一是总量不能减。千方百计保住我县现有的近78043.12公顷公顷基本农田。这是保障我县粮食安全的“底线”。不折不扣地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不得随意调整和占用。符合法定条件确需调整和占用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二是用途不能变。基本农田必须用于农作物生产。严格禁止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树,以及其他毁坏耕作层的活动。
5、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能
目前土地利用效率低,节约用地的潜力很大。因此,要解决土地供求矛盾节约和保护好耕地,要着重在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上下功夫。一要严格控制增量建设用地,努力盘活存量土地。新上项目首先要考虑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二是加快闲置土地的利用转化。对闲置土地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增加土地保有成本,不能让囤积土地者发横财。三是大力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积极
引导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企业利用现有土地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在供地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利用荒地、废地等搞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6、严格依法查处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
当前要着重解决在耕地保护,特别是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行政权力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地、占地等违法案件。建立国土资源与监察等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典型案件,要公开处理。对非法批准占用土地、征收土地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照《监察部国土部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7、科学划定、加大投入,保证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
农田生物调查报告 篇7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肥料和塑料薄膜以及污水灌溉、污泥农用、冶炼产生的工业三废所包含的重金属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土壤结构破坏、农作物品质下降、病虫害增加。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会导致某些成分在粮食等作物中的积累, 影响粮食的品质, 并通过食物链, 危害人类健康。我国受镉、铅、砷等重金属污染的农用耕地面积达2.0×107hm2, 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0%,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超过1.0×107t, 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达到1.2×107t[1], 其结果是进一步加剧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目前, 关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主要是气提取、土壤淋洗、固定化等具有二次污染化学修复方法, 或者是成本高且不便使用的物理方法。我国农用土壤环境污染复杂严峻, 需要利用广泛适用、安全、低成本的生物修复技术, 有效安全地去除微量有毒重金属污染, 同时又不能破坏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 微生物修复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已成为受到关注的经济环保的技术。
2 微生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对重金属离子具有抗性的高效微生物降解活性改变和转换离子形态净化污染土壤[2], 各国对土壤污染指标的规定或标准多以作物的正常生长和食用部分的污染物含量或残留量不影响人类健康为前提而制定的, 没有关于土壤中对污染物更为敏感的土壤微生物及其参与的生化过程所受到影响和作用的明确指标。研究表明, 由于重金属污染而产生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变化比其它土壤化学、生化指标更为灵敏, 是微生物方法检测、预警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基础。
土壤微生物对污染物胁迫响应比较灵敏, 农田土壤重金属负荷下, 微生物可以改变土壤中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 促进有毒有害物质降低毒性。利用真菌与根系形成的菌根吸收和固定重金属 (Fe, Mn, Zn, Cu) 取得良好的效果, Macaskie[3]等分离的柠檬酸细菌属, 具有一种抗Cd的酸性磷酸酯酶, 能促进Cd2+形成沉淀, Bargagli[4]在Hg矿附近土壤中分离得到的高级真菌的菌根种和所有腐殖质分解菌能累积Hg达100mg/kg (干重) 。一些微生物如动胶菌、蓝细菌、硫酸还原菌及某些藻类, 能够产生具有大量阴离子基团的胞外聚合物 (如多糖、糖蛋白等) , 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 从而将其从土壤中有效去除。在我国已构建农药高效降解菌筛选技术、微生物修复剂制备技术和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田间应用技术, 建立了菌根真菌强化紫花苜蓿根际修复污染农田土壤的固氮植物—根瘤菌—菌根真菌联合生物修复技术。
3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1 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
当土壤中有害重金属累积到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毒害的程度, 会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酶的活性, 而且对土壤氨化和硝化作用会有抑制作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生物指标发生变化, 如土壤微生物总量、重金属敏感细菌与耐性细菌比、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之比、微生物代谢熵、土壤的生物固氮作用等。因为微生物的生物量的影响因素很多, 其不能作为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理想指标。重金属的敏感细菌与耐性细菌比可以作为评价农田土壤质量的指标。
3.2 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容易对土壤的土著微生物造成毒性。研究表明, 铜、锌、铅、镉、汞等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发生改变, 导致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强度减低或显著增加, 土壤酶活性严重损害。但某些土壤微生物在高浓度的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能够生长且活性依然存在。重金属的生态毒理环境效应与其总含量并无显著相关性, 存在于土壤中的不同重金属形态各异, 处于不同的生物有效性。在污染土壤中, 重金属吸附于矿物质和有机质表面, 水溶态所占比例少。因此, 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其对微生物的毒性和抑制机理都会影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农田施用畜禽粪肥等有机肥含有高浓度的各种重金属之间的交互作用, 各种重金属的比例如何影响微生物生态功能方面的研究将是未来环境方面的研究重点。
4 微生物修复技术机理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天然存在的或培养的功能微生物群, 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促进或强化微生物的代谢功能, 达到降低有毒污染物活性或降解毒物的目的, 主要利用微生物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具有特殊富集、吸收、降解能力, 通过溶解和沉淀作用、生物吸附和富集作用、氧化还原作用以及菌根真菌对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影响产生的对土壤重金属活性的影响。李志超[5]发现有些微生物可以降解剧毒的甲基汞;许多高级真菌如菌根种和所有腐殖质分解菌都能积累汞达100μg/g;利用菌根可以吸收和固定重金属FeMnZnCu[6]。微生物表面结构中的负电荷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有促进作用。有报道指出, 包括细菌、真菌和藻类通过不同配位体结合部位选择对重金属的吸附和积累。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生物积累主要通过胞外络合作用、胞外沉淀作用以及胞内积累途径能够产生胞外聚合物如多糖、糖蛋白等具有大量的阴离子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戴欣[7]等利用烟草头孢酶对HgCl2进行生物转化, 可以氧化还原成汞元素。
5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
只能针对一种或几种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复合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 有必要搭配种植具有吸附重金属的植物以增强其修复效果。有研究指出真菌浸染植物根系后形成共生体菌根, 能促进植物对营养的吸收并促进对重金属的富集, 还可以提高宿主植物抗逆性, 而微生物通过吸附积累土壤中的重金属, 改善植物根际微环境, 协助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8]。存在于植物根际的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通过分泌的有机酸、氨基酸及其他代谢产物溶解重金属物质而改变重金属的存在状态[9], 微生物通过刺激植物根系的发育影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如菌根植物可以向宿主植物传递营养, 使宿主植物抗逆性增强、生长加快, 间接地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修复作用[10]。根据不同植物和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特性去有效配合修复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还需要进一步筛选超富集植物和耐性、抗性强的微生物超级工程菌, 但是转基因植物与微生物的应用必须考虑到其对生态系统存在的风险问题。微生物 (细菌、真菌) —植物、动物 (蚯蚓) —植物联合修复是农田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的新内容, 关键点是要筛选强降解能力的菌根真菌和适宜的共生植物, 根据细菌或真菌及发展植物—降解菌群协同修复促进重金属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和降解将是微生物联合植物修复技术发展的研究方向。
6 展望
有研究者通过人为添加外源重金属来模拟污染土壤, 此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出土壤长期逐步积累的重金属胁迫而导致的微生物种群规模、活性及适应性的变化, 即使是从野外采集的长期重金属污染下的土壤, 由于重金属污染种类与程度的不同, 以及采样点多集中于某一地区, 所得到的结论也并不能代表基本性质差异较大的不同土壤类型。对于多种重金属的复合效应包括协作、拮抗等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技术。微生物作为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新的研究方向, 更优越于传统的治理方法。随着基因工程、现代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利用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体的修复技术筛选出超累积基因导入到生物量大、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的植物中, 提高微生物—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实用性, 将会呈现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顾继光, 周启星, 王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途径及其研究进展[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3, 11 (2) :144~151.
[2]蔺昕, 李培军, 台培东, 等.石油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 2006, 25 (1) :93~100.
[3]Macaskie LE, Dean ACR, Cheethan AK, Jakeman RJB, Skamulis AJ.Cadmium accumulation by a citrobacter sp.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accumulated metal precipitate and its location on the bacterial cells[J].J Gen.Microbiol, 1987, 133:539~544.
[4]Bargagli R, Baldi F, Mercury and methyl mercury in higher fungi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the substrata in a cinnabar mining area[J].Chemosphere, 1984, 13 (9) :1059~1071.
[5]李志超.微生物对甲基汞的降解作用[J].环境科学, 1984, 5 (3) :61~64.
[6]耿春女.菌根生物修复技术在沈抚污水灌溉区的应用前景[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2, 3 (7) :51~55.
[7]戴欣, 王保军, 黄燕, 等.普通和吸收培养基研究太湖沉积物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J].微生物学报, 2005, 45 (2) :161~165.
[8]王建林.水稻根际中的形态转化[J].土壤学报, 1992, 29 (4) :358~363.
[9]王新, 周启星.重金属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污染土壤修复[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4, 5 (11) :1~5.
农田生物调查报告 篇8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土资源保持能力,保障粮食稳定增产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基地,农田水利建设的完备与否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对辖区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开展调查,结果显示:龙江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已对粮食稳定增产造成严重威胁,需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以某市为例)
(一)农田水利设施设备基本情况
某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辖内面积16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11万公顷,现有28处高效节水工程,总设计灌溉面积为10.4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为5.5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总量的8%。采用喷灌、微灌技术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控制的灌溉面积为2.4万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3%,旱涝保收面积为2.3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6%。
(二)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和管理情况
2009年初,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保障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务部门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开展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并积极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于2003年6月,启动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几年来陆续完成了多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任务。组建了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管理的试点工作,通过发挥其中介作用,理顺了灌区的管理单位与用水户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灌区管理单位的管理能力,节水能力和经营效益。
(三)农田水利工程发挥作用情况
黑龙江省春季受困于低气压影响,“十年九旱”,春旱状况十分显著,是影响龙江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每年因干旱而减产的粮食幅度在都在20%以上,严重时能达到近四成,农田水利工程作用仍不够显著。
2005-2009年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情况表
二、存在问题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存水利工程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工程普设计普遍存在标准低、设施少、质量差、不配套等问题。灌溉输水基本是土渠,没有防渗措施,存在渠道坍塌、渗漏、跑冒等现象,直接导致水资源的损失,存在较多病险隐患。各渠系建筑物不配套,渠系水利用系数低,配套率仅45%,服务功能退化,节水效益不明显,控制面积少,只能勉强维持现有灌溉水平。因此,急需对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进行配套改造,新建一批水利工程设施,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投资,地方政府和乡镇政府财力有限,拿不出更多资金来维修加固小水库和堤防。虽然每年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必要的维修和加固,但只能解燃眉之急,而且投入资金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之农田灌溉面积逐年加大,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满足不了农业发展需求。另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贷款额度大、周期长、见效慢,不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资金回收慢,不符合银行信贷资金投放条件,因此农田水利建设贷款缺乏可行性。由于投资项目公益性强,对社会其他投资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管理体制不够理顺,配套政策滞后。首先是管理责任难落实。其次是配套政策滞后。需要各级财政解决的范围不明确,致使跨乡跨村的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主体不清,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主要资金来源被切断。第三,资金分级投入机制未建立。国家和省级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到位后,还应配套市、县资金,但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很低,使农田水利T程建设一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三、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切实增加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加大资金匹配力度,形成稳定的农田水利投入形式;二是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小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是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按照“需要、自愿、量力”原则,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投劳数量。发动群众以集体股份的形式投资,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使其得实惠。
(二)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完善相关政策,创新管理机制,明确管理主体及相应责任,逐步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管理。通过转变灌区管理单位职能,理顺管理体制。通过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把灌区和农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灌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积极主动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良好氛围,保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稳步推进。
小型农田水利调研报告01011 篇9
“民办公助”投入机制调研报告
一、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的基本内涵
㈠、小型农田水利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农村的小水库、塘坝、机电井、蓄水池、抽水站等小型水利工程,爱辉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是灌溉和除涝水利工程,以及节水灌溉项目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采用“民办公助”方式,对农民用水户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组集体、农户等自愿开展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财政给予补助。㈡、提出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机制的背景和目的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村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取消“两工”使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针对上述情况和问题,2005年,中央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当年安排3亿元,启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民办公助”试点,2006年中央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增加到6亿元。从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建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深受地方和农民的欢迎,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政策效应已开始显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民办公助”机制的认识还有待深化,政策措施尚不完善,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
此外,目前还有多种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如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组织实施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实施的国土整治项目(有一定的资金用于项目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安排部分资金用于灌溉排水设施建设),以工代赈、烟水配套、扶贫等资金用于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资金补助比例、管理方式和实施效果,与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项目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开展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机制调研,旨在总结实施“民办公助”项目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深化对“民办公助”机制有关问题的认识,改进操作方式,完善政策措施,为争取扩大小型农田水利投资规模,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就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将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项目与其他财政支农项目进行比较,在完善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 1
助”项目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的同时,分析该项目对其他小型农村公益设施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借鉴意义。
㈢、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的基本内涵
小型农田水利 “民办公助” 建设是对农民用水户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组集体、农户等自愿开展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财政给予补助。中央财政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补助标准,中央补助资金原则上与各地安排的补助资金一并补助给工程或实施项目的农民用水户协会或其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组集体和农户,具体方式视当地实际情况而定。资金管理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
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补助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小型水源、小型渠道、小型机电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复、新建、续建与改造,包括对建设项目的材料费、设备费和施工机械作业费等给予补助。
实行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投入机制,有利于扩大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进一步完善“民办公助”机制,建议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管理,激发农民自愿意识,提高农民自主投资的积极性,增加对技术进步的需求,有利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投入机制的投入主体是农民,中央补助比例为项目总投资的30%,地方补助比例为项目总投资的15%,其余55%由农民自筹,前提条件是农民自愿投入。然而目前农民的投资意识不强,经济实力不够,农民的等、靠、要的思想都直接阻碍了工程建设的发展。截止2007年爱辉区只完成了一个“民办公助”项目,即爱辉区四嘉子乡的节水灌溉工程项目。
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管理与使用方式的原则是合理的分配资金,做到专款专用,项目资金设专门账户管理,在整个资金运用上,厉行节约,遵循预算程序,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工程进度统一调拔资金。
二、爱辉区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的成效与经验
㈠、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的主要做法
⒈小型农田水利的地位与作用: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指农村的小水库、塘坝、机电井、蓄水池、抽水站等小型水利工程。爱辉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是灌溉和除涝水利工程,以及节水灌溉项目工程。
爱辉区地处寒带,由于受历史和环境的原因以及生产者的意识意愿的影响,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传统的粗放运营状态。近几年,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和抗逆作物品种的适应性逐步提高以及地方主要部门的大力推进,农业灌溉开始参与局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别是城郊和沿江地带,农业灌溉相对发展较快,效果也好,收益显著,起到了预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今后为了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质的要求与需求,更深层次更广泛地提高地域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发展。产业的效益转变,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产业链的循环,夯实了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稳定当前日新月异的农业生产,鼓励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农业灌溉都将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小型除涝工程的建设将使农田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耕地将变成高产稳产农田,对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种植高效特色农作物提供了基础保障,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情况下粮食总产得到提高,对农民增加收入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粮食总产量也得到了提高,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
⒉工程现状
⑴幸福灌区状况:幸福灌区位于红旗水库下游,红旗水库位于下二公村、河南屯村南部,灌区位于两村之间,是以红旗水库为水源的灌区,红旗水库总库容502万m3,兴利库容335×104立方米。水库建筑物主要由大坝、输水洞和溢洪道组成。
幸福区内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也能为水田提供灌区水量。但开采地下水需打机电井,从节省投资、节省能源,提高灌水工程的可靠性等方面看,引地表水自流灌溉,优于打井抽地下水方案,另外,爱辉区地处我省北部,作物生长期温度较低,水温的高低对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应该优先利用水温度高的地表水。因此,灌区设计灌溉水源选用红旗水库。根据区内地形,该灌区内阶地宽阔、平坦,宜于发展水田;本坝设计水田灌区选择在红旗水库东侧,西起红旗水库,东至林场苗圃,设计灌溉面积为3000亩。分为三块:第一块1319亩,干渠长800米,分干渠长1100米,一支渠长670米,二支渠长800米,一支沟长670米,二支沟长800米,一干沟长1100米;第二、三块,二干渠长3000米;第二块742亩,三支渠长450米,四支渠长650米,三支沟长450米,四支沟长450米,二干沟长1100米;第三块939亩,五支渠长400米,六支渠长700米,五支沟569米,六支沟569米,三干沟长1100米。
⑵水井工程情况:爱辉区现有各类水井6146眼,其中大口井有82眼,大机电井有342眼(饮水井有88眼,灌溉井有254眼),小机电井及人工压井有5722眼,其中有290
2眼有于饮水,其余2820眼全部用灌溉蔬菜、旱田和水田以及发展节水灌溉。
⑶除涝工程情况:爱辉区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对受涝严重地区进行治理,主要包括爱岗涝区、四嘉子涝区、张地营子涝区、幸福涝区。其中爱岗涝区和四嘉子涝区上级部门给予设计批复,而张地营子涝区和幸福涝区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其他乡镇的除涝工程都是根据实际需要,农民自己开挖的小型除涝工程,很难形成规模,只适临时解决农田排水问题。
⒊小型农田水利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环境作用下的区域响应效应的影响的日益显现,爱辉区近几年来,旱情范围逐年扩大,程度加深,旱情的发展造成浅层地下水位下降,更是使旱灾雪上加霜。因此,借助政策的支持,自2000年开始,在九十年代的实验成果的基础上,旱田灌溉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灌溉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也由观望提升到主动需求。截止到2007年7月,爱辉区发展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97万亩,打灌溉井3074眼。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工业需求会逐步增长,同时农业发展的有机化和生态的需求,都为灌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遇,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质量要求有了质的变化。另外,加入WTO以后的国内国外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都对农业生产的模式和生产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粮食的绿色要求、有机化生产、营养、口感、品质、感观等要求,对传统农业都是致命的冲击,因此生产方式必须转变,灌溉技术措施的发展应顺应市场需求和全球农业生产的新方式,向着能够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和农业生产科学化的路线发展。
⑴可持续发展战略
⑵旱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前沿性发展
⑶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建后管理,逐步在农村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中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大力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经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用水户的民主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乡(镇)村抗旱服务队和农民抗旱协会建设,建立和完善抗旱社会化服务网络。完善基层农村水利服务体系,为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民主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㈡、爱辉区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取得的成效
爱辉区四嘉子乡节水灌溉项目,属于民办公助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节水
灌溉面积4000亩,喷灌水源井25眼,配套喷灌设备25台,项目计划投资134.5万元。
工程自2005年8月24日开工建设,于2006年8月20日竣工,总工期为12个月,项目区共完成喷灌水源井25眼,配套喷灌设备25套;完成总投资134.72万元,其中国投资金40万元;地方自筹94.72万元,建设节水灌溉面积4000亩。与传统灌溉相比,每年可节水41.3万m3,节能4.35kwh,新增产值106.67万元,预计项目还年限2.6G。效益费用比R=3.08。
工程建设管理由黑河市爱辉区水务局组织实施,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工程的施工、管理和运行的统一指挥。办公室具体实施及日常工作。
项目管理按照水利部和财政部共同制定的,于1999年5月颁布实施的《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管理行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1)组织管理:工程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技术把关,定期检查、验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项目监理制,强化项目管理。项目法人代表负责资金使用计划,设备采购计划及项目组织管理。
(2)技术管理:根据国家《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喷灌工程技术规范》、《机井技术规范》、《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等标准及有关规定,并与相关行业科技队伍协同操作,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指导项目的建设、生产和运行。
加大培训力度,利用一切有效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各级各类的节水灌溉技术培训班,通过典型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节水灌溉的认识。
(3)资金管理:基础上资金专项帐户管理。在整体资金运用上,励行节约,专款专用,遵循预算程序,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投资额度统一调拔资金,并定期邀请职能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爱辉区四嘉子乡节水灌溉工程“民办公助”项目的产权归农民所有,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根据爱辉区水务局制定的灌溉井及设备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使用。
㈢、爱辉区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经验与启示
爱辉区四嘉子乡节水灌溉项目的开发建设是爱辉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及抵抗干旱的基础性工程,从政府到水务部门,从乡村到生产农户都十分重视,农民的积极性也相当高。前期准备工作细致而有序,制定了详实的建设方案,同时深入农户宣传技术知识,展开动员工作,使工作的开展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科学的准备,整个项目在建设中无论是
前期准备、项目管理、设备购置,还是建设管理、调遣运行、工程管理都建立了层层责任制,严格要求,严格把关。
该项目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带动周围村屯及其他地方发展节水灌溉,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并可促进爱辉区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建设步伐。
项目区的建设对于区域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在运行管理过程中,由于经验缺乏和可借鉴成功范例很少,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如怎样平衡减轻农民负担和运行管理费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单井控制面积内,缩短灌水时间;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科学、合理、有序、高效地运用节灌技术的手段和理念等问题上,存在困难。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体制和技术两个方面做深入地研究探讨,寻找可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体制上建立政府对生产进行调整轮灌制度及干支工作方式;同时开办培训班,结合农业技术,实地适时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措施、生产技术、运营理念等知识经验的传讲,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抓好了这项工作,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建设管理就会上一个新台阶,示范区的效益和影响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总之,在项目区建设中值得总结的经验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选择定址是前提。好的示范区建设,要产生技术推进、经验推广、吸引投资、带动生产的影响,选择定址非常重要。应当通盘考虑交通条件、经济基础较好、投入水平高及农业技术水平较高,技术支撑强的村屯,会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地域条件优越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的地方,进行项目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是巨大的。
2、抓住市场是灵魂。项目区建设的目的是体现经济效益,抓住地缘优势发展市场,就抓住了项目成长壮大的机遇。把握市场机制与内在规律,适时调整种植,巩固市场空间,扼守市场的主动权,这样生产的产品就会有市场,农民见到效益,增加了收入,节水灌溉技术作为技术支撑的农业生产项目才能体现本身的价值与优势,才有发展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前景。节水灌溉技术是高新农业技术,实现技术的完美融合,服务现代农业生产,才能显现其技术的市场价值。
3、建设管理质量是基础。高新项目区要体现经济效益,发挥项目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必须以项目区高、精、可靠的建设质量和务实、高效、可行的管理为生命与基础。项目建设的质量高,作为项目核心的节水灌溉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技术效能;管理的行之有效,各种技术的融合才能协调,这样就能形成技术生产力的强大推力,从而实现项目建
设的初衷和市场价值。
三、爱辉区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项目与其他小型农村公益设施项目相比较,国家补助少,农民责任心不高,自愿能力和意识不强,认识不够都直接影响了项目建设。而其他公益项目属国家重点项目,产权归国家所有,但管理上的缺陷,使工程没有发挥更好的作用。“民办公助”项目产权归农民所有,而农民自筹资金困难,自筹能力低,更加抑制了工程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补助资金规模小,补助比例偏低。
2、资金管理与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够。
3、项目区基层组织的能力难以适应自我管理的要求。
4、用水户协会正在组建中,由于农民意识淡薄,组建困难。
四、完善“民办公助”投入机制,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政府投资规模,增加“民办公助”项目覆盖面;建议从县一级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基金,从粮补中给农民加大补助资金,作为农民自筹建设的专项资金。
2、合理分摊政府与农民、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保证地方和农民投入落实到位,县(市)政府给予相应的补助,相关部门给与技术指导和监督。
3.因地制宜地确定资金管理和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项目管理与规模管理结合,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结合)。
4.充分发挥县级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为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5.加强基层组织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民办公助”的层次和管理水平。
【农田生物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竣工质量评估报告08-03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7-19
农田生态06-07
景观农田06-07
农田节水06-29
农田监测08-04
农田林网08-04
灌溉农田09-20
农田规划09-22
农田划定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