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划定

2024-09-24

农田划定(共10篇)

农田划定 篇1

1 引言

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 是保护的重点对象, 因此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竭尽全力严密保护。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重要条款。同时, 国务院还发布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对基本农田的内容、划定、保护、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做了具体规定。

当前, 新一轮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已经开展。由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实施性规划, 各类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控制性指标、规模和布局都要通过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到具体地块, 因而, 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重要地位, 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合理性事关今后的土地利用的可操作性, 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规模和布局, 如何把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地块、图斑, 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是目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2 基本农田的划定

2.1 划定的基本农田必须是耕地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九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面积的80%以上。也就是说, 划定的基本农田一定是耕地, 但耕地不完全划入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只是耕地的一部分。作为后备资源复垦开发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只有通过复垦开发整理后, 才能划入基本农田。这次规划修编市政府下达给我区的基本农田指标是1 398hm2, 要求基本农田的面积必须是净面积, 也就是图斑地类面积, 而不是整个图斑面积, 因为有的图斑包含着线状地物和其他零星地类面积, 这部分面积必须扣除, 这样才能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的真实性。

2.2 划定基本农田要实现由数量保护向质量保护并重转变

在上一轮的规划修编过程中, 对基本农田划定采取了基本农田保护率的方法, 层层分解下达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注重在数量上的保护, 在质量上要求不高。而在本轮规划修编过程中既注重在数量上的保护, 同时强调在质量上有提高。我区将平整高效的耕地 (高产田) 划为基本农田, 将耕地质量较高面积较大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机制,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用途不改变, 质量有提高。也将城区周边低产田划为一般耕地, 保障城区的发展建设需要。

2.3 划定基本农田要实现由地块保护向区域转变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九条规定“县级和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我区设定了2个基本农田保护区, 23个基本农田保护片, 280个保护快。本轮基本农田划定中, 除了注重单个地块保护外, 更加重视区域的整体保护。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本农田集中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的概念, 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农田分布集中相对较高的区域保护, 对零星分散, 低效的基本农田 (中低产田) 通过实施开发整治, 形成集中连片, 优质高效的基本农田。

3 基本农田的保护措施

3.1 严格制定和实施规划, 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数量

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必须将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作为重要原则。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任何单位不得违法改变或占用。严禁违反法律规定, 擅自通过调整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基本农田的区位。不得擅自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作条件良好, 不会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范围。

3.2 加强非农建设用地审查, 严禁违法占用基本农田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 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和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外, 其他非农业建设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符合法律规定确需要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业建设项目, 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3.3 强化监督管理, 不得擅自改变基本农田用途

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 (国发明电【2004】1号) , 确保基本农田的规定用途不改变。基本农田上的农业结构调整行为应在种植范围内进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签订在基本农田上造林合同, 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 以及其他破坏耕地层的生产经营活动。拿起法律武器对有令不行, 有禁不止的, 要求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坚决制止, 责令纠正, 情节严重的要从严查处, 依法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4 加大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加大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提高耕地产出水平, 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技术, 加大对使用有机肥料的支持力度, 培肥基本农田地力, 大力推广应用配方施肥、保护耕作层、地力培肥、退化耕地修复等技术, 提升基本农田地力等级。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改造和配套水利灌溉排水设施, 增加基本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

3.5 探索新机制,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考核的内容, 签订责任书, 定期进行目标考核并兑现奖惩措施。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经济激励机制, 对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7号.基本农田保护条例[R].北京: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 1999.

农田划定 篇2

为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吉林省依法依规全面落实“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5项任务,统筹实施好管控性保护、建设性保护、激励约束性保护措施。截至目前,吉林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长春、吉林两市划定成果已通过国家审核,其他9个地级市、42个县(市、区)城镇周边划定工作也按照国家规定时限完成任务。新划永久基本农田面积50.27万亩,划定后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达到177.94万亩,平均保护比例由原来的44.53%提高到62.06%。

农田划定 篇3

【摘 要】基本农田的划定需要科学性和严谨性,要注重数量和质量并存,避免将劣质耕地、林地和原地等化为基本农田的范围之内。对于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采取“质和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耕地的级别、交通的便利程度、水利设施的完善状况和相邻土地类型的适宜性等方面入手,减少人为因素对基本农田划分的干扰,使基本农田的划定更为科学合理,实现国家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目的。

【关键词】基本农田;土地评价;划定方法;探究

作为耕地保护的重中之重,保护和划定基本农田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而目前我国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重量不重质,将林地和园地等都划为基本农田;缺乏科学的考察和详细的规划,忽视立地条件的重要性,使基本农田的调整和补划过于频繁等。由于这些基本农田划分中存在的不规范合理情况,因此探寻科学合理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切实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保护基本农田的目的,已经是相关部门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1.建立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划定基本农田之前,国家农业部门必须建立和完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为基本农田划分提供相应的参考和遵循原则。国家农业部门要科学全面的对研究区域内的耕地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估和衡量,因此要遵循如下原则:首先是要坚持科学性和全面性原则。国家农业部门要对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充分的调查和研究,使得所选取的数据、选择的指标和评价的分值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其次是要遵循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国家农业部门在划分基本农田的时候,所参考依据的指标数据要有代表性和重要性,并且要相对容易取得,便于应用处理。最后还要遵循独立性原则。国家农业部门选取的指标不但要切实反映所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而且个指标之间又要相互独立,具备单独的考虑价值。此外,国家农业部门还要充分的考虑与基本农田的划分所相关的经济因素,要对土地作出整体规划,对于城镇、村庄和交通沿线地区周边的耕地,要优先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而对需要退耕还林的耕地,以及已经存在的园林和林地等,则不在基本农田的划分之列。

2.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原则

2.1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科学合理,选取的指标要能衡量整个研究区域内的耕地质量,为此需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评价分值的确定要科学合理。

(2)全面性和独立性原则。即选取的指标能综合反映研究区的实际,同时,各指标间又要相对独立。

(3)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也就是说指标数据的获取相对容易且应用方便。

(4)比较性原则。在选定的研究区域内,需要对影响耕地质量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和适当的调整,才能使得评价结果更趋近于客观实际,尽量避免偏差和失真现象的出现。

2.2评价指标的选取

基本农田有着长期、稳定的农业用途和高产能的特性,而产能的高低是由自然质量条件的好坏决定的,农业用途的长期、稳定性是由立地条件的好坏决定的,因此对基本农田划定的评价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两个方面来确定。从自然条件的角度来考虑,气候、土壤、地形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上,可以从农用地等别、水利基础设施、和坡度等来进行衡量;从立地条件的角度来考虑,外界压力条件和限制农耕的环境条件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具体到相关的评价指标,这两个方面可以选取耕地到城镇的距离、耕地到居民点的距离、耕地到道路主干线的距离和与相邻土地类型的适宜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3.评价指标获取及其分值确定

3.1农用地等别

国家农业部门对不同的评价指标有不同的选取依据。如对于农用地等别,采取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以自然质量等指标衡量耕地的好坏,并将其划为6个等别,最高级别为100分,最低为25分,采用等间隔赋值的方法,以15分为一间隔。

3.2水利基础设施

对于水利基础设施,从灌溉条件和排水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和考量。以《农用地分等规程》中设计的相关规定,确定这两个条件在不同标准下对应的分值。

3.3坡度

对于坡度指标的选择依据,是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将坡度分为≤2°、2°~6°、6°~15°、15°~25°、>25°等五个坡度级,坡度≤2°的为平地,其余第四个级别也采取等间隔赋值法,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25分,以25分为一个间隔。国家农业部门可以利用ARCGIS软件,将以上相关评价指标确定的分值,绘制成相关研究区域的分值分布图,从而为基本农田的最终划定范围提供分析和参考的依据。

4.分析相关的评价结果,划定基本农田的具体区域范围

国家农业部门利用ARCGIS软件将所选取评价指标的分值图进行叠加分析,然后再得出耕地评价单元的平均评价分值,并根据不同分值下耕地面积所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将研究区域内的耕地分布情况依次划为≥90分、≥80分、≥70分、≥60分四个分值区间,然后根据相关的评价结果,并参考国家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结合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市级行政单位开始,按照县、乡、镇等各级行政区域的顺序,逐级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以便保证最终取得基本农田数量的数据准确翔实与需要保护的基本农田区域范围科学合理。

5.结论

基本农田的划定涉及的因素和需要选取的评价指标众多,为了消除现有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中存在的重量不重质和农田划定缺乏稳定性的弊端,因此国家农业部门在基本农田划定前要对研究区域的耕地进行科学、客观和准确的地评价,并建立相关的评价标准体系,充分的将研究区域内耕地的自然质量和立地条件相结合,确保将优质、高产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从而实现国家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飞,濮励杰,许艳,朱明.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与决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9(12).

[2]闫宁,郑宏刚,余建新,刘锡勉.农用地分等在基本农田划分中的应用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03).

[3]刘宇.建立成都平原耕地保护区问题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1,2(2):15-17.

论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与划定 篇4

关键词: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划定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2011年初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 到2011年年底, 我国将完成第三次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 虽然只在基本农田前加了“永久”二字, 但是彰显了其刚性、权威性、约束性和不可变更性。因为正是这些永久性基本农田和其它一些一般耕地构成了我国的18亿亩耕地红线。

1 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定义

永久性基本农田的概念为: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划定出农业配套设施完善、土壤肥沃、地力上等、抗灾能力强的一部分作为永久性基本农田, 用于保障一定时期商品粮供应和辖区内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对永久性基本农田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 实行农田用途管制 (生产粮食) ,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对土壤地力实施综合保护。一经划定, 长期 (至少50年) 不变。

2 划定和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的方法

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前提是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把永久性基本农田从基本农田中分离出来。因此, 划定并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应分为:评定等级、划分片块、建立资料、健全制度等环节。

2.1 评定基本农田等级

指对一定区域或片块内基本农田的耕地地力、生态环境、交通环境、水利环境、产出效益等进行综合性评价, 并划分等级。

基本农田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2.1.1 一级基本农田:

指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地力上等, 有完善的排灌设施、旱涝保收, 田块规整、集中连片、复种指数达到200%以上, 产量水平较高, 单季粮食亩产达500kg以上, 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基本农田。

2.1.2 二级基本农田:

指土层较厚、质地适中、地力较好, 有基本的排灌设施、能基本保证灌排, 集中连片、复种指数达到100%以上, 单季粮食亩产达400kg以上, 没有生态环境污染的基本农田。

2.1.3 三级基本农田:

指土质一般, 地力较差, 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存在一定程度环境污染, 易受到非农业建设占用影响, 粮食作物产量较低的基本农田。

2.2 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片块

指依据基本农田等级评价结果,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的影响, 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原则上以原有保护片块为基本单位,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等级标准适当拆并片块, 突破村组界线。划定的标准及范围可定为:

对片块面积大于100hm2的一级基本农田、片块面积大于200hm2的二级基本农田, 且非农业建设用地规划期内基本不会占用, 适宜于种植粮食作物, 经营权相对集中的划定为永久性基本农田。实施过高产农田建设、农业土地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等, 应当优先划定为永久性基本农田。

2.3 对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的措施

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要发挥规划的控制作用, 加强社会的监督管理, 探索保护制度和政策创新。

2.3.1 以规划目标确立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方向。

以苏州市为例, 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 该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为:耕地保有量2010年保持在23.39万hm2以上, 2020年保持在23.18万hm2以上。基本农田保持在20.75万hm2以上, 保护率为95%。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要创新理念, 可以考虑“藏粮于地”的思路, 即保持一定面积的耕地作为永久性基本农田, 提高耕地持续生产能力, 同时对基本农田保护内涵加以扩大, 使之既包括现有耕地, 又包括具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随市场变化调整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 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也由原来单一的面积要求, 相应调整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重点加强对优质耕地的保护, 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由单纯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2.3.2 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政府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行政责任主体。对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及后续建设和保护, 市、镇两级政府要承担起行政责任, 要将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纳入年度耕地责任目标考核, 由市政府对镇政府实施考核。在划定工作完成以后, 还要将永久性基本农田后续保护工作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市政府与镇政府、镇政府与村、村组与农户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 明确管理措施、工作目标、奖惩办法以及量化标准, 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3.3 以全社会共同监管形成良好监督体系。

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及保护不仅是一项政府行为。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监管、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 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多关口、网络化的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而社会监管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信息公开, 在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中, 及时将相关信息向社会通报, 在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结束后, 将成果公开, 让社会知道要保护什么, 该怎么保护, 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在具体操作上一是建立健全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联动和协作监管机制, 积极争取农业、财政、监察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 完善联动监管机制, 增强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的行政执法监管能力;二是建立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村组监督网络。聘请村民担任监督员, 畅通问题直报渠道;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监管作用。形成永久性基本农田全社会监管的良好局面。

2.3.4 以先进技术手段保障系统顺利运行。

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从技术层面来看, 它涉及规划、建库、使用、维护、更新。要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 实现“以图管地”。要在实地确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地块, 并落实到土地利用最新现状图上。还要对地块的属性进行调查, 评定其利用现状和等级、承包人权利义务内容、保护责任人等, 并将属性信息录入数据库, 在土地调查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系统。实现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 做到人机“无缝衔接”。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信息更新机制。基层国土分局要充分利用基本农田动态巡查, 对发生变化区域进行逐图斑实地调查和核对, 将更新信息审核后录入系统, 保证数据的生命力。

2.3.5 以市场杠杆激励权利人积极性。

目前, 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侧重于行政管理, 即重视对违法破坏耕地和基本农田行为的查处, 重视要求农民履行保护耕地义务, 而忽视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经济诉求, 忽略了调动他们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积极性, 因此, 建立起一个长效的耕地保护激励机制, 更有助于提高耕地保护水平, 而这一激励机制的重心应该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基本农田保护补贴制度, 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的部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生态补偿费等专项资金集中起来, 建立一个耕地保护基金, 补贴给承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农民。

以市镇为单位统一制定耕地保护补贴标准, 将耕地保护补贴直接补助到农民手中。政府和农户签合同, 农户要得到保护基金, 就必须承担起保护耕地的义务, 如不得弃耕抛荒, 不得随意退耕还林, 不得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养殖畜禽, 或者进行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土地流转集中以粮食经济作物为主的, 以及在耕种中采用多种措施有效提高地力的, 可以考虑对经营者在补贴之外予以奖励。对于农民撂荒和耕种强度达不到相关要求的, 停止当年耕地保护补贴, 并可以考虑扣除今后一定年限的补贴, 同时要求进行整改。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江苏省人民政府

县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 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我区耕地和基本农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8号)以及省国土资源厅、农牧厅(国土资发„2011‟ 号)和市国土资源局、农牧局(市国土资发„2011‟48号)等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依法依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的要求,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深入开展“保护责任社会化、基础工作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执法监察网络化、动态监测信息化”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基本农田的功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

永久性基本农田是指为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不得占用,具有较高或潜在生产能力的农用地。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永久性原则。永久性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在保护时效内,即不能占用,不得通过规划修改将永久性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田,除对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重点交通、水利、能源、军事项目外,不得占用作为非农业建设用地。

(二)统筹兼顾原则。划定工作中,既要保证高质量耕地划入永久性基本农田,又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规划划定时要综合考虑、留有余地。

(三)质量保证原则。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要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相结合,与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相联系,确保划定的永久性基本农田数量充足、土壤肥沃、地力上等、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良好。

(四)科学协调原则。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次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为基础,并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相协调。要充分利用先进测绘和信息化技术,努力提高成果质量。

(五)实事求是原则。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工作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划定工作中,要充分征求民意,并实行严格的考核验收制度,防止盲目追求保护指标和以次充好。

三、工作任务

(一)落实基本农田地块。

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所形成的土地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现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将永久基本农田逐一落实到以上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单位的地块,明确基本农田的地块边界、地类、面积、质量等级信息、以及片(块)编号。

(二)健全相关图表册。

落实到地块的基本农田,应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为基础,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析图,填写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现状登记表、保护责任一览表,并形成相应统计汇总表。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编制应在全要素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线划图上,以相应的图例图示,反映基本农田地块和保护片(块)的空间位置和编号,加注界桩和保护牌设立等信息。

(三)设立统一标识。

基本农田划定后,应按《基本农田与土地整理标识使用和有关标志牌设立规定》(国土资发[2007]304号)的要求,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牌和标识。

(四)落实保护责任。

划定的基本农田应按国土资发[2009]167号文件要求,落实到村组和承包农户,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逐步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保护责任,要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层层落实保护责任,明确基本农田的范围、地类、面积、地块、质量等级、保护措施、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奖励与处罚等内容。

(五)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

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和区、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为基础,根据划定的基本农田成果,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的内容,纳入数据库管理。

四、工作方法和步骤

(一)宣传发动(2011年4月)

召开动员会,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广泛的政策宣传和群众动员工作,营造各级政府重视、部门紧密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环境。同时,收集整理现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次土地调查、农业土壤、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方面资料。组建工作队伍,进行业务培训。

(二)永久性基本农田区域的确定(2011年5月)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资料以及土壤肥力、生产条件等资料,确定本乡镇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区域和范围。

(三)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2011年6月)

1.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将永久性基本农田逐一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上。

2.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确定的基本农田逐一落实到具体地块。

3.将被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地块逐一落实到农户,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责任人,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账。

4.依据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按照永久性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地块为基本单元绘制基本农田保护图。

5.在永久性基本农田区域设立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标志,标示出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保护责任人、相关政策规定、示意图和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

(四)检查验收(2011年7月)

对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进行验收,规范和完善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图、表、册、数据等档案资料,建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监察局、国土分局、农牧局局长任副组长,区财政局、统计局、农技推广中心、水务局及各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分局,由国土分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组建工作组,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各村要配备耕地保护督查员,负责本辖区内耕地保护及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监督、监测、信息报告、宣传等工作。

(二)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思想统一到国土资源部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上来,要充分认识保护耕地是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工作,把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作为耕地保护的重点来抓,抽调专人负责。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工作将纳入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和综合目标考核体系。

(三)明确工作职责。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工作。各乡镇要切实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确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

域和地块,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帐,负责与农户签订基本农田管护责任书,按照统一要求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设立保护碑。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基本农田质量的监测和保护,切实做好基本农田培肥地力的指导,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积极推广耕作新技术,保护土壤结构;国土部门负责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指导,负责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图、表、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四)完善工作措施。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网络,做到区有领导小组,乡镇有保护专人,村有协管员,组有信息员,户有明白卡。对永久性基本农田实行重点巡查保护,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行政首长问责制。加大对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建设力度。在永久性基本农田相对集中的地区,大力推进高产农田建设,优先安排土地整理项目,力求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益。

农田划定 篇6

关键词:基本农田,立地条件,划定

耕地是土地之精华, 基本农田是精华中的精华, 是以一定时期为期限, 按照人类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农产品的需求, 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1]。本研究以耕地质量为基础, 从耕地的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出发, 建立了 “按质定量”为依据的诏安县基本农田划定方法。采用分级赋分方法对各个评价指标做量化处理, 最终确定得到待选耕地的评价结果;同时, 结合所规定的基本农田的数量需求, 以GIS技术为支撑, 对诏安县基本农田进行空间定位。采用等间隔赋值法及GIS缓冲区技术手段来确定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研究结果可以为新一轮诏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所涉及到的基本农田指标分解, 划定及其保护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诏安县地处闽粤交界, 位于福建省最南部的县份, 有“福建南大门”“漳南第一关”之称。地处东经116°55′~117°22′, 北纬23°35′~24°10′。地势总体西北向东南倾斜。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冬暖夏凉, 无霜期达348 d以上, 年均降雨量1 442.3 mm。全县土地总面积129 364.01 hm2, 人口61.3万, 农业人口占80%以上。

2 评价指标选取

本研究以基本农田的内涵为依据, 同时根据其特征要求, 对于质量和区位条件等综合情况最优的耕地优先考虑将其划定为基本农田。以耕地自身条件为准则层, 耕地的自然质量条件方面, 主要考虑耕地的坡度、农用地等别这两个因素;而耕地的立地条件以耕地的分布、所处位置、适宜性、时间性和区域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及税收政策来衡量。考虑到发展压力及土地流转的因素, 本研究将耕地到道路距离、耕地到农村居民点距离这两个指标因素作为耕地的立地条件进行衡量[2,3]。

3 评价指标分值确定

3.1 耕地坡度

应用GIS提取研究区域的坡度, 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加载所需要的研究区行政界线及耕地图斑。借助ARCGIS的空间叠加法, 得出研究区域每块耕地的坡度等级。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为依据, 将耕地的坡度分为5个坡度级, 分别为:0~2°、2~6°、6~15°、15~25°、25°以上, 将坡度≤2°的视为平地, 本文采用等间隔赋值方法, 分值分别为: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

3.2 农用地等别

在本研究中, 耕地自身质量主要以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成果来衡量。对于耕地质量好坏的衡量标准, 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来进行。按照福建省国土厅标准, 以利用等指数来划分利用等别。在本研究区域内, 利用等别有6个等别, 分别是:VI等、V等、IV等、III等、II等、I等。将质量最好的VI等地赋值为100分, 采用等间隔赋值法, 分别赋值为80分、60分、40分、20分。

3.3 耕地到道路距离

采用GIS软件, 在已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将所需要的道路位置及每个耕地图斑的位置、数量分别提取出来。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 认为耕地到道路的距离要是小于600 m则表示交通条件优越。而距离大于3 000 m时, 则表示耕地的交通条件非常不方便。采用等间隔赋值方法, 当耕地到所处的道路距离小于600 m时, 分值设置为100分, 距离在600~1 200 m时, 设置为80分, 距离处于1200~1 800 m时, 设置为60分, 距离处于1 800~2 400 m时, 赋值为40分, 距离在2 400~3 000 m时, 赋值为20分。

3.4 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

研究区应用GIS的缓冲区技术手段来确定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对于缓冲区半径 (耕作半径) 的确定需要重要考虑。根据研究区域情况, 当最佳耕作半径为200 m, 可以认为是农民到达农作区最适宜耕作的距离, 将其赋值为100分。而随着耕地与农村居民点距离的不断增加, 所赋分值也应随之变小, 将其分别设置为80、60、40、20。

4 结果与分析

通过GIS将以上各个分值的图层叠加分析, 得出耕地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研究区域内耕地面积为21 037.41hm2。不同分值下耕地所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见表1。

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 “必须保证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占行政区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根据诏安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基本农田的指标, 诏安县基本农田保护率为90.30%。依据综合评价结果, 并结合《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情况, 将区域内各等级的耕地的面积, 由综合分值高向综合分值低逐步累加, 当累加的面积超过诏安县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82%的时候, 就可以将其划定为基本农田, 即将综合分值大于60分的耕地区域确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域。

5 结论

根据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划定的指标要求, 最终划定面积确定为20 556.98 hm2。同时, 为保证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要求的诏安县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应达20 259.63 hm2, 增划297.35 hm2优质耕地作为基本农田。研究结果可以为新一轮诏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所涉及到的基本农田指标分解, 划定及其保护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运用科学的方法划定基本农田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划定基本农田工作具有复杂性。本研究由于所需数据来源的限制, 在考虑指标时还不够全面, 对基本农田指标体系的构建仍存在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基本农田保护:历史与反思[J].中国土地, 2009 (6) .

[2]蔡海生, 林建平, 朱德海.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都阳湖区耕地整理规划[J].农业工程学报.2007, 23 (5) :75-80.

农田划定 篇7

关键词:基本农田划定,GIS,影响因子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经济发展的空间储备, 同时也是人民生活稳定的保障和社会生态安全的条件, 因此, 耕地保护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随着工业化, 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进, 保证划定的基本农田的数量与质量, 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1 数据处理与技术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采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 并结合变更调查数据, 按照规划分类还原成2005年现状图,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与上一轮规划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成果、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耕地坡度级别数据实现空间叠加分析。各类数据采用高斯投影和西安80大地标系。提取各类图层需统一数据格式、统一数学基础、做到图、数、实地一致, 从而保证基本农田划定的核心资料的真实性。

1.2 技术路线

为保证划定的基本农田耕地的质量, 对全区的耕地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结合基本农田划定的要求, 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选择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 制定切实的技术路线, 确保基本农田划定的科学性、可靠性。

以土地利用耕地图斑为基本单元格, 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针对重点建设发展区域及生态因素等的行政调整对耕地的进行综合评分, 核查基本农田现状, 按照相关政策及技术要求对基本农田进行调整分析, 保留耕地综合评分较高的优质耕地, 调出非耕地及质量较差的耕地, 调入单元分值较高的优质耕地。 (图1)

2 研究区概况

长海县又称长山群岛, 位于辽东半岛东侧的黄海北部海域, 东经122°17′至123°13′, 北纬38°55′至39°35′之间。东与朝鲜半岛相望, 西南与山东庙岛群岛相对, 西部和北部海域毗邻长海县城区及普兰店市和庄河市, 是东北地区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地区。全县辖2个镇、3个乡。陆域面积119 km2, 海域面积7720 km2, 海岸线长358.9 km。本区由海岛组成, 土地面积小, 地貌为丘陵状岛屿, 坡度大, 地下水极端贫乏,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3 长海县耕地耕地综合评分

3.1 耕地资源构成及其分布

长海县耕地面积为1378.50公顷, 其中旱地为1355.58公顷。从空间分布来看, 长海县整体属于低山丘陵区, 长海县质量较好、等别相对较高的农用地主要分布在有小部分地势较为平坦的广鹿乡和大长山岛镇。长海县属海岛县, 域内多为山地, 土壤条件较差, 耕地坡度较高, 广鹿乡较其它乡镇地势较平坦, 相对土壤条件较好。

3.2 耕地综合评分

长海县耕地综合评分采用加权因素法, 结合GIS中叠加分析功能, 以耕地图斑做为评分基本单位格, 选取农用地分综合等别、耕地坡度分级、集中连片程度、行政调整作为评价因素, 根据影响程度赋予权重, 得出耕地综合得分。

3.2.1 农用地分综合等别。

按大连市综合等的空间分布看, 长海县分为2等地和3等地两个综合等, 耕地质量呈现中下等水平, 自然质量好、耕地面积且相对集中的区域, 其利用集约度较高, 级别较高的农用地主要分布在广鹿乡、小长山乡、大长山岛镇。

3.2.2 耕地坡度分级。

根据二次调查成果, 耕地坡度分为5个级别, 从表1中可以看出, 长海县耕地主要为2级和3级。

3.2.3 耕地优质连片度。

采用空间相连性计算法, 首先要将地块根据其是否高于所需等级的阈值赋1或0, 从而将全区栅格化;然后对全区的各栅格进行相连性分析, 得出大于所需等级连片地块的大小及其分布图。按照其连片程度划分等级并评分。

3.2.4 行政调整因素。

对于重点发展区域和重大项目工程应少占不占耕地, 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应加以保护, 对于涉及耕地区域按照其影响程度划分等级并评分。

3.3 耕地质量综合评分

把各个农用地分综合等别、耕地坡度分级、集中连片程度、行政调整分别与土地利用图层叠加, 按照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分别赋予权重, 讲算出各单元格的综合分值。 (表2)

4 长海县基本农田划定

4.1 上轮规划基本农田分布

上轮规划实施期间, 大连市下达长海县2010年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为668.00公顷。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块、保护片的划定, 明确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及保护目标, 截至2005年, 全县实际划定基本农田668.00公顷。

4.2 二调基本农田分布构成

长海县二调基本农田面积为670.05公顷, 其中耕地567.87公顷, 园地12.39公顷, 林地67.34公顷, 草地22.45公顷。主要分布在大长山岛镇、小长山乡和广鹿乡。 (表3)

4.3 规划基本农田划定结果

按照新一轮规划市级下达长海县基本农田指标把其他地类和部分耕地全县共609.34公顷调出基本农田, 大长山岛镇、小长山乡基本农田全部调出, 广鹿乡调出基本农田483.38公顷, 并选取单元格分值较高的耕地7.10公顷作为调入基本农田。实际划定基本农田68.26公顷, 预留1.26公顷作为机动指标。 (表4、表5)

5 结论

通过本技术路线划定的基本农田, 调整后的基本农田耕地占基本农田比重为100%, 耕地比重有所提高, 调整前后基本农田质量等别不降低, 调整后基本农田布局得到优化, 集中连片程度也有所提高。因此, 本技术路线划定的基本农田科学合理, 对于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具有一定的可鉴性。

参考文献

[1]郭姿含, 杨永侠.基于GIS的耕地连片性分析方法与系统实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59-62.

[2]耿志阔, 张俊梅, 许皞, 等.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定量方法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 .

[3]程锋, 石英, 朱德举.耕地入选基本农田决策模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3) .

[4]程锋, 石英, 朱德举.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计算机辅助系统设计[J].计算机与农业, 2002 (5) , 1.

农田划定 篇8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层层落实责任, 坚决守住亿耕地红线, 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 建立保护补偿机制,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2]本文根据我国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基于GIS技术对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成果、县乡 (镇) 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为科学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研究打下基础。

1 研究区域概况

防城港市港口区位于中国大陆西南陆域边界和海岸交汇处, 全区总面积378平方公里, 由企沙半岛、渔万半岛两个半岛构成, 下辖企沙、光坡、公车三个镇和白沙万、渔洲坪两个街道办事处。

港口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 冬季偏北风, 风力一般3~4级。年平均气温22℃, 日照充足, 年均光照1500小时, 雨量充沛, 平均降雨量为2822.9mm。

全区依山傍海, 境内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和沿海滩涂山地, 丘陵面积占80%以上, 平原面积较小, 地势西北边高, 向东南倾斜, 低山、丘陵和滨海平原、台地, 海拔多在50~500m之间。

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砖红壤、赤红壤、冲积土、风沙土和沼泽土等, 土壤性状良好, 土体深厚, 质地适中, 土壤多呈酸性反应, 土壤适宜性广。

区域内盛产稻谷、玉米、花生、红薯、水果、蔬菜等作物, 号称防城港市“菜篮子工程”基地。为了该区域的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如何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港口区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2 研究思路和方法

首先收集研究区基本农田有关资料, 把相关资料叠加套合, 初步调查和分析, 确认基本农田边界, 再通过获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和获取质量等级信息, 确认实地核实的图斑, 最后通过实地核实,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图标是否符合要求。

2.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数据来源包括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成果、县乡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遥感影像、不稳定耕地库以及相关资料。以MAPGIS为平台, 将各调查地图成果转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数学基础。

2.2 调查核实

2.2.1 制作外业调查底图

利用MapGis平台, 先将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预留区套合到2011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图, 将已经变更为建设用地的基本农田标志出来;其次对照2011年度遥感影像图, 逐图斑落实基本农田, 将疑似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坡度大于25度、可调整地类标志为可疑图斑;然后量算基本农田面积, 与下达保护任务相比较, 确定需要划入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最后将分布在基本农田保护块内、与基本农田连成一片的一般耕地标注为补充基本农田地块。通过上述图层套合, 并通过遥感影像判读, 判断和标注可疑图斑。

2.2.2 实地调查

根据乡镇调查底图, 核实拟调出地块的坐落、权属、地类情况等内容, 注明调出原因, 填写调查登记表, 拍摄拟调出地块实地核查照片。

逐一核实调出地块和调入地块的基本内容。对调出地块空间位置、面积、地类、质量等级等现状信息及调出原因及调入地块空间位置、面积、地类、质量等级等现状信息, 权属、保护责任人的相关信息以及调入原因等作详细注明;对未调整基本农田地块即继续保留为基本农田进行保护的地块, 其调查内容除了没有“调整原因”之外, 其余调查内容与调入地块调查的基本相同。

2.3 基本农田划定情况分析

港口区通过内业判图核查, 共核查出可疑图斑67个, 并结合外业实地核查工作, 最终确立划出基本农田图斑117个, 共536558.11平方米;划入基本农田图斑100个, 共402837.13平方米。划出基本农田图斑原因主要是不可调整的农用地、撂荒地和含有村庄、砖厂、洗矿场、厂房、公路等用地;划入基本农田主要是连片水田, 旱地和部分梯田。

2.3.1 基本农田划出情况

本次划出基本农田53.81公顷, 详细情况见表1。

2.3.2 基本农田划入情况Á

(1) 划入基本农田面积的确定

全区将不符合要求的基本农田53.81公顷划出后, 基本农田面积减少到1077.64公顷,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112.19公顷, 因此, 需要补划至少34.55公顷的耕地作为基本农田。

(2) 划入的基本农田数量及分布情况

拟将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中新增的优质耕地和地形坡度小于25度, 集中、连片, 质量较好的耕地补划为基本农田, 全区拟补划基本农田40.28公顷。详细情况见下表。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 经过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比上级规划下达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多5.73公顷。从基本农田中地类构成变化情况来看划定后基本农田全部是耕地, 同时耕地中水田比例从原来的68.38%提升到69.08%, 比原来多4.73公顷;耕地中旱地比例从原来的31.20%下降到30.92%, 比原来少4.45公顷。从基本农田地形坡度情况来看, Ⅰ级坡度的耕地比例从规划数据的33.62%下降到33.61%, Ⅱ级坡度的耕地比例从40.99%下降到40.67%, Ⅲ级坡度的耕地比例从23.32%上升到23.65%, Ⅳ级坡度的耕地比例都保持在2.07%, Ⅴ级坡度耕地全部调出, 因此, 调整后基本农田坡度等级质量基本变化不大。从基本农田的质量等级情况来看, 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全部是耕地, 特优等耕地 (1-4等) 占耕地面积的1.48%上升到1.54%;高等耕地 (5-8等) 占耕地面积的70.62%上升到70.73%;高等耕地 (9-12等) 占耕地面积的27.90%下降到27.73%, 调整后基本农田的耕地质量等级有所提高。

4 结束语

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本文以防城港市港口区为例, 根据我国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结合耕地的自然地力、水利条件和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基于GIS技术对基本农田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为科学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基本农田保护条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农田划定 篇9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1]。以往我国基本农田依据土地规划而定,随着规划调整也就出现了基本农田重新划定调整的现象,基本农田完全沦为“政策田”。同时,各类建设项目选址落位也经常占用基本农田,地方政府为了当前的发展利益而对基本农田频繁进行使用调整,使得基本农田保护失去其应有的严肃性和长久性[2]。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2亿hm2耕地红线,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3]。永久性基本农田虽然只在基本农田前加了“永久”二字,但是彰显了其刚性、权威性、约束性和不可变更性。所谓永久性基本农田,是指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划定出农业配套设施完善、土地肥沃、地力上等和抗灾能力强的一部分耕地,用于保障一定时期内商品粮供应和辖区内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一经划定长期不变,并实行农田用途管制[4]。永久性基本农田与一般基本农田同属于“基本农田的范畴”,永久性基本农田是建立在基本农田之上,基本功用与基本农田一致。但是从功用上看,更加突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是真正的保命田和吃饭田;从质量上看,突出在旱涝保收和稳产高产,是只要生产粮食作物的耕地;从保护上看,突出措施的严格性和时效性的长期性。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面积指标有选择地将基本农田确定为永久性基本农田的过程,科学合理地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对于保护耕地、稳定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基本农田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研究如何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的问题。虽说永久性基本农田一经划定长期不变,但是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永久性基本农田也有会局部调整和补充。因此,为了保证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实现,本文还划定了永久性基本农田整备区。

1 永久性基本农田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50条规定,基本农田由县级国土和农业部门划定。实行“永久性保护”的基本农田包括“粮、棉、油、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与教学实验田”、“具有改造潜力的中低产田、水利土壤条件较好的耕地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耕地”[5]。永久性基本农田是在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划定的,划定的永久性基本农田的耕地必须是排灌设施完善、土壤肥沃、水土保持良好且具有一定面积规模、坡度小、旱涝保收以及高产稳产的耕地[6],它的划定必将为地区的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结合上述规定以及研究区的具体情况,本文选定下列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7]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建立基本农田入选永久性基本农田的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其中,利用等指数反映耕地地力水平;由于耕地是一个面,每一块耕地的坡度数据并不唯一,随着坡面的起伏,坡度也随着变化,为了使每一块耕地的坡度值唯一,本文采用该块耕地的坡度平均值来定义耕地坡度[8,9];连片性反映土地经营规模程度;灌溉保证率反映利用农用地和水资源的集约化程度;排水条件健全度则反映的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耕地到交通干线的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距离以及至城镇的距离反映土地交通环境。

2 评价指标体系获取方法

利用MAPGIS软件的属性库管理模块对秀山县耕地分等定级,数据直接导出秀山县耕地利用等指数、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以及连片性(耕地地块面积)的数据,从而可以得到秀山县每一块耕地的利用等指数、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及连片性等数据。利用Arc GIS9.3软件在秀山县梅江镇DEM数据上直接提取坡度信息,得到坡度分布图。2009年,秀山县梅江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中通过Arc GIS9.3软件的属性选择可以获得梅江镇耕地数据,并将其栅格化,与坡度数据进行叠加分析,采用分区统计可以直接获得每一块耕地的坡度平均值。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ArcGIS9.3软件分别提取交通干线和农村居民点,并进行缓冲区分析;最后,与耕地地块叠加和分区统计,得到交通环境数据。

3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由于实际问题中各指标值的量纲不一致,难以直接进行比较分析,因此需要把各指标值统一变化到某一个度量范围,以消去量纲,通常限制在[0,1]内。本文对指标进行规范化[10]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为

式中,Cimax表示各方案第1项因素指标中的最大指标值;而Cimin则相反。当指标为“成本型”指标时,即属性值越小越好的属性,Ci0=Cimax;当指标为“效益型”时,即属性值越大越好的属性,Ci0=Cimin。

4 TOPSIS法

TOPSIS法[11,12]是根据有限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化目标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是在现有的对象中进行相对优劣的评价,是一种逼近于理想点的排序法。该方法只要求各效用函数具有单调递增(或递减)性就行,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检测评价对象与最优点或最劣点的距离来进行排序。若评价对象最靠近最优点同时又最远离最劣点,则为最好;否则为最差。利用该方法对耕地进行排序,首先计算每个单元距最优地块的距离以及最差地块的距离,然后计算各地块的相对贴近度,最优单元指各指标评价值达到最大时的评价单元,相应的最差单元指各指标评价值最小时的评价单元。

式中di+—第i个评价单元距最优单元的距离;

di-—为第i个评价单元距最差单元的距离;

wj—第j个衡量指标的权重;

kj max—第j个衡量指标最大标准化后分值;

kj min—第j个衡量指标最小标准化后分值。

决策点对理想点的相对贴切度可用Ci表示,即

Ci值越大的耕地越优先入选永久性基本农田。

5 永久性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

梅江镇地处梅江河上游,位于秀山县城东南部,南与贵州省松桃县接壤,东与湖南省花垣县龙山镇和保靖县毗邻,距县城30km,全镇幅员面积142.2km2,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典型的山区型农村,地形地貌复杂,山岭重叠,河流与沟箐纵横交错,地势两边高,中间低,以深丘地貌为主,海拔高度220~1 295m,全镇总人口38 222人。2009年GDP为11 000万元,土地总面积142.2km2,耕地为4 652.02hm2,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 862.47hm2,占全镇耕地的83%。根据该镇的粮食需求和实际的情况,本文确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的保护率为基本农田的90%,即为3 476.22hm2,剩下的386.25hm2划作永久性基本农田整备区。在Arc GIS9.3软件中,在面积指标保护的约束下,利用属性字段区分功能,即可得到梅江镇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永久性基本农田整备区的分布图,如图1所示。

6 结论

本文综合考虑耕地的自然地力、水利条件和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利用GIS技术手段对永久性基本农田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供了对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的智能支持,从而实现永久性基本农田规划的成图的数字化,提高了编制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工作效率,使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规划最终成果更具实用性和操作性,为秀山县梅江镇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决策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将剩余的质量较差的基本农田划作永久性基本农田整备区,作为永久性基本农田的调整和补充,为保证永久性基本农田的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涉及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确定了保护目标后,还应须从行政、法律与经济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基本农田保护条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0-11.

[2]王兴,杜新波,曹端海.永久基本农田应服务于未来[J].中国土地,2009(7):51-53.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8-10-20(01).

[4]黄建平,柳建军.彰显保护的刚性—划定与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的思考[J].中国土地,2009(3):54-56.

[5]国土资源部.TD/T1025-2010,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10.

[6]林依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路径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3):4-6.

[7]尚天成,高彬彬.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6-9.

[8]李赓,吴次芳,曹顺爱.划定基本农田指标体系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8):46-48.

[9]李轶平.基于GIS技术的济南历城区基本农田的确定与空间定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10]刘树林,邱菀华.多属性决策基础理论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38-43.

[11]程峰,石英,朱德举.耕地入选基本农田决策模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5):50-53.

农田划定 篇10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势指数,土地整治

根据《辽宁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和《辽宁省新增4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的要求, 辽宁省将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措施, 以现有36个国家级粮食产能大县 (市) 为重点, 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于此, 本文利用优势指数分析方法, 应用2011~2013年上述作物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等统计数据, 尝试对辽宁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进行划定。

一、优势指数方法

(一)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 (1965) 提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简称RCA指数) 之初, 是用来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指标。一般而言, RCA值接近1表示中性的相对比较利益, 无所谓相对优势或劣势可言;RCA值大于1, 表示该国的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 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RCA值小于1则相反。此种方法已被后来许多经济学者广泛应用于进出口、资源利用、工业发展等领域。

(二) 农产品比较优势指数

本文测度省内三种主要农作物品种 (玉米、水稻和油料作物) 的比较优势, 以玉米为例, 其模型表述如下:

综合优势指数 (AAI) = (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 1/2

效率优势指数 (EAI) = (同时期某县玉米的平均单产/同时期该县粮食作物平均单产) / (同时期全省玉米的平均单产/同时期全省粮食作物平均单产)

规模优势指数 (SAI) = (同时期某县玉米的平均播种面积/同时期该县粮食作物平均播种面积) / (同时期全省玉米的平均播种面积/同时期全身粮食作物平均播种面积)

当AAI大于1, 说明这一时期该地区玉米生产的综合优势高于全省玉米同期平均水平, 数值越大, 优势越强。EAI与SAI亦是同理。EAI与SAI的综合使用, 能够从生产效率和规模两方面, 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一种作物的比较优势。

二、基于优势指数法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划定的最终目的是为指导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实施, 以保证有效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因此, 本文在重点区确定上选择了玉米、水稻和油料这三大省内主要农作物进行分区确认, 作用面主要是77个农业生产县 (市、区) , 力争做到作物主产区土地整治工程的空间布局尽量合理化。对于少数列入重点区的市辖区, 如苏家屯区和连山区等, 主要因其位置多属城市郊区且地域面积大, 传统农业功能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故将其列入。

数据处理。玉米、水稻和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等基础数据选自2012~2014年《辽宁统计年鉴》, 为减少误差, 播种面积和产量指标取三年均值, 单产指标取三年加权均值, 通过优势指数法计算, 综合得出各重点区如下。

(一) 玉米重点产区

辽宁省是全国玉米最优产区之一, 具备发展玉米生产极为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作为省内第一大粮食作物, 玉米种植面积常年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0%以上。

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筛选后, 结合具体情况得出优势玉米重点发展类型区, 具体包括:康平、法库、普兰店、瓦房店市、岫岩县, 抚顺、清原县, 本溪县, 宽甸县、凤城市, 黑山县、北镇、义县、盖州市、阜新、彰武县、铁岭县、西丰县、昌图县、朝阳县、喀左县、北票、凌源市、建昌县和兴城市, 共34个县 (市、区) 。2014年, 重点类型区内玉米总播种面积137.94万公顷, 占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1.5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9.89%, 占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59.50%。

(二) 水稻重点产区

辽宁处于粳稻生产区, 水稻生产是仅次于玉米生产的第二大作物, 水稻综合优势指数1.45, 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优势。

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际结合, 确定辽宁省优势水稻重点发展类型区的县 (市、区) , 具体包括:沈阳市的苏家屯、于洪区和辽中县、新民市, 丹东市的东港市, 营口市的老边区和大石桥市, 辽阳市的辽阳县、灯塔市, 盘锦市的兴隆台区和大洼、盘山县, 铁岭市的开原市, 共13个县 (市、区) 。2014年, 重点类型区内的水稻种植总面积为36.71万公顷, 占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8.69%, 占全省水稻总播种面积的62.64%;水稻总产量300.17万吨, 占其粮食总产量的63.84%, 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66.91%。

(三) 油料重点产区

由于辽宁省油料作物重点以花生为主, 因此本文选取花生进行油料作物优势指数的甄别。辽宁具有悠久的花生栽培历史, 作为我国花生主要产区, 花生品质优越, 花生产业在经济效益和生产潜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确定辽宁省优势油料 (花生) 重点发展类型区的县 (市、区) 共13个, 包括新民、法库、康平、北镇、黑山、凌海、义县、阜新、彰武、昌图、兴城、连山区 (葫芦岛市) 和绥中, 适宜发展类型区包括北票、朝阳两个县, 主要位于土壤和热量条件较适宜的辽西北低山丘陵区。2014年, 重点发展类型区的15个县 (市、区) 内, 油料种植面积约为29万公顷, 油料产量约86万吨, 占全省的86.8%。

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的理论验证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均给出了确定区域, 本文基于优势指数方法确定的玉米、水稻和油料三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共32个县 (市、区) 中, 包含了国家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全部21个重点县 (市、区) , 具体空间分布见图1。

由此可见, 国家确定的重点区符合辽宁省农业发展实际, 规划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优势指数在确定辽宁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的理论可行性。因此, 利用该方法确定辽宁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的相关研究内容已全部应用于《辽宁省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实践中, 也充分验证了优势指数法的现实可用性。

四、结论

(一) 优势指数法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的科学性

优势指数方法综合运用EAI和SAI, 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出全省主要作物的比较优势, 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 优势指数法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简单易行

优势指数方法在模型阐述和指标选取上相对明了, 再辅以图, 可以更好的展示理论分析过程, 运用方便、快捷。

(三) 优势指数法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的可借鉴性

利用优势指数方法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 符合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要求和标准, 且比较科学准确, 值得编制未来土地整治规划借鉴。

参考文献

[1]何树全.中国服务出口比较优势与出口结构的变化——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12) .

[2]尹婷婷, 彭艳, 姚建.基于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中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利用比较优势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7 (07) .

[3]田刚元.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山东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J].商业经济, 2010 (08) .

上一篇:农村墙体广告下一篇:克难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