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区的划定(精选12篇)
规划区的划定 篇1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中县城的发展机制就是“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利用县城在空间地域连接、经济要素聚集、自然资源储备和社会服务构建等方面的优势,在全面改善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和社会人文遗产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农村人口的市民化。
“城乡总体规划”作为县一级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的主要政策工具,对于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开展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而县城规划区作为规划管理部门的主要权利空间和责任空间,则成为县城开展新型城镇化工作的“主战场”。所以,划定一个合理的规划区范围,是保障新型城镇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是县城总体规划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1 县城规划区划定的发展现状
本次研究以近年来全国15省268县的总体规划资料为基础,将其中涉及规划区划定的部分按照以下6个方面进行梳理,分别是“规划基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规划区面积、规划建成区面积、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划定方法”。通过对各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及关联性分析,可以得到现状规划区划定的常规方法,结合新型城镇化的相关要求,分析得出目前县城规划区划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1.1 县城规划区的表述形式
目前在规划实践中采用的规划区表述形式主要是四种方式,分别是描述四至、围绕建成区、围绕县人民政府所在镇的镇域和全县域。
1.1.1 描述四至
描述四至是县城规划区较为常见的一种表述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通过河流、山体、建构筑物及高速公路等空间实体作为规划区的边界,在空间上往往脱离行政边界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1.1.2 建成区及其他
围绕建成区展开的规划区表述与城乡规划法中的要求最为接近,规划实践中通过“县城”“县城城区”“中心城区”“镇区”等词汇来表述,其实都是规划建成区的意思。在建成区的基础上,增加其他要素,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规划区表述,诸如各类设施、产业区、旅游区、周边乡村、周边乡镇、水源保护区等。
1.1.3 围绕县人民政府所在镇的镇域
围绕县人民政府所在镇的镇域展开的规划区表述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以整个县人民政府所在镇的镇域的行政辖区作为规划区的主体,增加其他要素,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规划区表述,诸如设施、产业区、周边乡村、周边乡镇、水源保护区等。
1.1.4 全县域
近年来,城乡统筹成为总体规划的重要任务,“城市总体规划”也演变为“城乡总体规划”,其中县域规划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全县域”作为县城规划区的做法也较为常见。
以上四种表述方式在县城规划区划定的规划实践中使用的较为普遍,并且常常结合使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规划区划定的不同标准。
1.2 县城规划区划定的常规方法
1.2.1 县城规划区划定的主要考虑因素
通过总结归纳,近年来,县城规划区定性分析的主要考虑因素包括:城市空间拓展因素、重要基础设施因素、规划实施因素、灾害防治因素、生态保护因素和城乡统筹发展因素这六个方面。
1.2.1. 1 城市空间拓展因素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决定城市发展空间的原因有很多,单从规划区划定的角度来看,考虑较多的要素主要有:城市拓展方向、产业用地选择、城市发展规模与远景发展备用地的选择等。
(1)城市拓展方向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应与城市形态演化的趋势相一致,使城市用地布局方式与城市形态演化特征相吻合。城市规划区的划定需要认真分析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现状特征和未来趋势,使规划区范围与城市用地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2)产业区
在规划区划定阶段,很多县城会充分考虑县城未来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预留发展空间,将经济开发区等纳入到县城规划区。
(3)矿区
矿区资源是重要的发展资源,对于个别资源依赖型城市来说,矿区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为避免矿区内出现非法建设活动,以及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部分县城将矿区划入到县城规划区范围内。
(4)旅游度假区
部分县城规划区将县城周边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划入规划区,对风景名胜用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的建设活动予以统一管理。
1.2.1. 2 重要基础设施因素
县城的发展需要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支撑,县城规划区划定时往往将城市未来发展中必将涉及的重要基础设施予以空间预留和管控;此外,区域内重要的交通设施往往是县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样需要划入县城规划区范围一并予以考虑。
规划实践中,考虑较多的基础设施因素包括:水库、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电厂及大型变电站、危险品仓库、殡葬设施用地、公共墓地等;机场、港口、铁路及枢纽区、高速公路及其出入口、国道及其出入口、各类区域交通场站、高速服务区等。
1.2.1. 3 规划实施因素
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说,县城规划区范围往往与城市政府事权的空间范围相衔接,规划区界线多延用行政村一级的行政界线,以便于规划的操作和实施。
从保证规划的延续性角度来说,很多县城规划区范围总体维持上轮总规的大致格局。规划区的划定,是在充分考虑上轮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划区的划定依据、背景及本轮总体规划所面临新问题,在充分论证上轮规划区范围的优缺点后,结合当前县城发展和保护的需要,在考虑规划的延续性基础上,对规划区范围予以调整。
1.2.1. 4 灾害防治因素
部分县城规划区划定时,充分考虑综合防灾的相关要求,从有利于城市防洪的协调调度角度划定规划区范围,并将煤炭采空区的控制范围及一些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和自然灾害敏感地区一并划入到规划区范围,对其建设活动予以控制和管理。
1.2.1. 5 生态保护因素
部分县城从生态保护的要求出发,将周边自然环境,尤其是较为敏感的自然区域划入县城规划区,将非建设区域与建设用地视为一体进行统一控制管理。
1.2.1. 6 城乡统筹发展因素
在县城周边保留一定城市蔬菜、副食品及苗圃生产用地,有利于近郊区蔬菜基地和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保障城市的供给,这些用地都会划入县城规划区范围内,便于规划管理。
部分县城将与县城区有趋同发展、形成组团城市可能性的乡镇地区,划入到县城区规划范围中来,实现统一管理。
部分县城将受到县城区建设影响的农村地区,也划入县城规划区统一管理。通过控制周边乡村,一方面将周边乡村建设纳入到城市建设管理中来,避免出现建设标准不统一,以及因缺乏监管而出现私搭乱建等现象;另一方面将周边乡村的非建设用地作为城市的自然基底,纳入到城市管理中来。
规划实践中,规划区范围涉及县城周边乡镇和村庄地区时,其边界往往采取现有的行政边界。
1.2.2 规划区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一般数量关系
本研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规划区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一般数量关系。根据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建设用地范围与规划区范围的面积比主要集中在50%以下区域,50%以上区域逐渐减少,90%以上区域基本没有。那么,从目前的规划实践经验可以看出,规划区的大小一般不小于建设用地范围的两倍(见图1)。
1.3 县城规划区划定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总结分析众多县城总体规划中规划区划定的相关内容,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3.1 土地财政驱使下的规划区过度扩张
本研究对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和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做相关性分析,得出二者关系为中度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5(见图2)。也就是说,规划基年的经济实力越强,其对规划期末建设用地的需求就越旺盛,所划定的规划区范围也就越大。
近年来,部分县城的土地经营为政府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刺激了规划管理部门对土地和空间的管理欲望,除城乡建设空间的管理工作外,部分县城规划管理部门还将生态保护、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地质灾害防护、水资源保护与治理等工作一并予以考虑,相关区域也划入到县城规划区范围中来,造成规划区范围的盲目扩张,规划部门与国土、环保、旅游、林业等部门的利益冲突逐渐加剧。
1.3.2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规划区概念泛化
部分县城对于城乡统筹的相关要求理解不到位,将原来局限于县城区外围的规划区迅速扩大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镇域、甚至全县域的行政区划范围,由于“大而全”的全覆盖而掩盖了同一行政单元内部的空间差异,导致城乡统筹工作失去重点、规划管理工作任务繁重等问题的出现。
1.3.3 追求行政区边界完整性所导致的规划区边界模糊
目前,以保持行政区边界的完整性为原则的规划区划定方法,实际上扩大了规划管理部门的事权范围,增加了管理负担,模糊了建设与非建设的空间范围,使规划区划定的现实意义大打折扣,往往使规划区范围流于形式,不利于规划管理工作的精准开展。
1.3.4 为规避管理责任而导致的规划区范围过小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县城为了减轻规划行政管理的责任,或为了规避规划管理,尽量缩小规划区的范围,只将建设用地所涉及的范围和部分需要保护和控制的区域划为规划区,导致出现城乡统筹与产城融合没有开展的余地,产业区发展与城市拓展出现冲突,城区周边地区私搭乱建得不到及时管控等问题。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规划区划定建议
2.1 县城规划区的发展趋势
2.1.1 多规合一与规划区的划定
我国现有规划体系涉及发改、国土、环保、林业、住建、规划、教育、旅游、水务等众多部门,主要规划类型包括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利用规划、林业保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等。由于各部门权利条块分割,且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多种规划各自为政,规划内容相互重叠,结果相互矛盾,尤其是空间管控边界和空间结构不一致的冲突较为明显。
近年来,多规合一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多规合一也成为国家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的切入点。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要求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2014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随着多规合一工作的不断推进,县城规划区的内涵将有所调整,规划区的划定方法也将随之发生改变[1]。
2.1.2 功能区经济与规划区的划定
我国现行的以行政区为基础的区域管理政策无法解决跨行政区的区域发展问题,反而会导致以行政区为边界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诉求难以得到解决。
为了加强县域经济的整体性,避免县域内各乡镇各自为战,有必要划定合理的功能区统领区域经济发展。县城周边地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通过划定县城规划区的形式来引导功能区的建设,可以很好的突破行政区的束缚,推动地方经济管理理念的转变,强化区域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以功能区为基础的功能区经济”是以功能区内部共同的发展问题为导向,可以有效突破传统行政区的约束,把大量跨乡镇的发展问题纳入统一的管理范围,引导区域间的合理分工,提高发展效率,促进区域的科学协调发展。这种“以功能区统筹行政区”的原则将成为县城规划区划定的重要发展趋势[2]。
2.1.3 定量分析与规划区划定
规划区应保障县城发展所需的“核心区域”均能受到直接、有效和动态的规划控制,而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核心区域”判定工作往往存在范围过大、边界不精确、管理效率较低、科学性较差等问题。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定量分析工具,从区域经济到空间增长边界都有较为成熟的分析方法,将成为规划区划定的重要发展趋势。
2.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城规划区的划定建议
2.2.1 回归规划区的概念内涵
《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县城规划区的划定应该始终把握城乡规划的初衷,以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为落脚点,避免盲目求大或者刻意求小等现象的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因此,县城规划区的划定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要求,处理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关系。
2.2.2“多规合一”主导下的规划区划定
以“多规合一”为平台可以有效厘清各部门的权力与责任,建立沟通与衔接机制,使规划区的划定不再只是规划管理部门的一家之言,而是在与多部门相互沟通和协调后确定的一个规划管理部门的事权范围。一般情况下,规划部门可以将“多规合一”所确定的“县城区空间增长边界”作为规划区范围。
2.2.3 重视“产业区”的规划区划定
县城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经济为基础,我国除少数东部发达地区县城外,绝大多数县城的产业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对于产业园区的建设需求较为旺盛,这一部分用地往往独立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县城未来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在规划区划定阶段,应充分考虑县城未来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预留发展空间,落实产城融合的相关要求。
2.2.4 基于“空间增长边界理论”的规划区划定
空间增长边界理论的发展已成为规划区划定的一种重要的定量分析手段。目前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的技术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规模预测—框定指标—空间布局—设定边界”模式,以城市建设用地边界的划定方法为代表;另一种是城市动态空间增长模拟的方法,以约束性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空间模型为代表[3]。这些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对县城区未来的建设用地边界有一个较为科学判定,从而提高规划区划定的科学性。
2.2.5 以“描述四至”的方式体现功能区经济的相关要求
规划区的划定不再围绕完整的行政区边界展开,而是从县城的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功能区经济的角度划定符合县城区发展实际的、较为精确的规划区边界,从而使规划区的划定更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城规划区的划定应该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所调整和反思,在国家建立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和“多规合一”的前提下,县城规划区应回归《城乡规划法》的初衷,始终坚持以建成区为核心;规划区的划定需是针对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主动为之,是确定规划管理部门的主要责任和权力空间的一种行政管理手段;规划区边界的确定可以建立在增长边界理论的基础上,以定量化的分析方法使规划区的划定更为科学,更具可操作性。
摘要:近年来,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统一部署。县城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落脚点,以县城规划区作为主要的发展空间,县城规划区成为开展新型城镇化工作的“主战场”。本文以近年来县城规划区划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为基础,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城规划区划定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县城,规划区,规划区的划定
参考文献
[1]尚嫣然,余婷,冯雨,等.欠发达地区县级多规合一规划实践与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5(6):40-42.
[2]占思思,盛鸣,樊华.城乡统筹视角下总体规划中“规划区”划定方法探讨——以驻马店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3(6):76-83.
[3]龙瀛,沈振江,杜立群,等.生态视角下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1(12):83-86.
规划区的划定 篇2
1竞争会很激烈,分数拉开的距离很小,一分之之间,理论上讲可能是10人左右,因为今年多选择题是一个1。1分,分值太小,太分散
2今年高学历,高素质,年轻人的都较多,整体水平提高,还有加高分的人不少
3因为考试比往年正规,大多数复习人很认真,我看好几个都是从宝鸡,渭南来西安参加省图辅导班的
听一个朋友说,总分120,都排名60以后了,看来竞争非常激烈
最后: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所以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一切,祝大家心想事成!
男人赢得起,输得起,江湖再见今年省口547人,参公以上多少人呀?今年不知道还没有出来吧
培训时高主任不是说
去年好像是25%吗
难熬的8月啊去年百分之七十五都不止,营以下399人报名,录取341,你自己算算比例。娃他妈分析很透。这样的帖子子应该顶起来。
那那个25%,是什么啊我怎么听到个什么25%的比例啊
百分之25只是理论上的政策,是纯公务员,而且不含政法专项的公务员。所以加上政法专项和参公的,比例超过了八十。大家拭目以待,大多数人都会如愿以偿的据我所知25%是国家规定的军转干部进公务员的比例,是给编制的。去年85%合格有大部分是参公,是不在编的。合格了就看关系,谁神通大谁就是公务员,不行的就是参公。其实参公也可以,也是要遵照《公务员法》的,除了身份上没编制,其他和公务员一样。一家之言,欢迎指正。原来是这样好复杂啊
还以为考试过了就行了
最后还是要靠关系啊
算了,阿Q一下自己吧,
请问娃妈今年考了多少分,透露一下?明天看了成绩就知道了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一切?回复13#yingying9186规划区的划定 篇3
在这所有项目中,有我们极为熟悉的名字,奥本海默、冯·诺依曼、弗莱明、阿兰·图灵等。但在这些所有项目的背后,都由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National DefenseResearch Committee,简称NDRC)组织并控制,而N D RC的首脑则是一名麻省理工学院出身的瘦高个工程师——范内瓦尔·布什。
没错,范内瓦尔-布什这个名字很陌生很拗口,而且很容易跟美国总统布什搞混淆,甚至对于美国的普罗大众而言,这很可能只是一个保留了荷兰裔姓名特点的美国人,但请注意本文开篇的那一句话,没有这个人,会有今日的美国吗?
弯道超车
首先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美国是现在全球范围内引领科技潮流的国家,我想这一点没有几个人会否认,但美国一直都这样牛么?如果不是,那么是从哪一年开始,美国的腰板硬起来了呢?我敢让猫哥再跟大家赌五毛钱,没有几位同学可以给出正确答案。但如果你有兴趣研究“曼哈顿计划”计划,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
1945年7月16日,美国新墨西哥州让大地颤抖的闪光也让美国军方高层瑟瑟发抖,庆幸纳粹德国的种族政策将伟大的物理学家全部逼到了美国。但是,广岛与长崎上空的核爆炸甚至使得爱因斯坦喃喃自语:原子弹不应该被发明出来。
作为“曼哈顿计划”的关键先生,范内瓦尔-布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新闻报道中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此时的他就发现军方与科学家之间存在极大的鸿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还在担任麻省理工学院院长的布什被罗斯福总统聘为总统科学顾问,并于1938年被任命为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NASA的前身)的主席。布什曾向国会提议成立一个政府行政机构,以“协调、监督,进行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国防开发,并制定标准与生产相关军备”为目的,但国会的官僚气质让该提议被搁置。二战爆发后的1940年,虽然珍珠港上空还没有零式战斗机,但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还是让布什意识到美国也快要跌入战火的深渊,他决定绕过国会那群忽悠选票的政治玩家,通过朋友帮忙将方案呈现在了罗斯福总统的办公桌上。大约15分钟后,罗斯福总统在方案上这样写道:
Approve
——Roosevelt
就这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简称NDRC)被批准建立。紧接着,负责研究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在新墨西哥州建立起来。时至今日,该实验室虽然不再直接属于军方而划归美国能源部,但该实验室在超级计算机、可再生能源、医疗技术、太空探索与纳米技术等领域位居世界前列。
今天,大家只铭记了罗伯特·奥本海默,以及他领导下的,至今仍然闪耀在物理学名人堂的众多顶尖物理学家们,他们是理查德·费曼、恩里克·费米、尼尔斯-波尔、冯·诺依曼与吴健雄。但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费米原本是意大利人,冯·诺依曼是匈牙利人,吴健雄是中国人,而波尔甚至是间谍在纳粹魔爪下从丹麦用飞机给“偷”出来的……
这里,我们更不要提那些为量子物理奠基的人,泡利、爱因斯坦、普朗克、海森堡、居里夫人、狄拉克、薛定谔……他们都拥有同一个标签——欧洲人。我想,你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曼哈顿计划”其实站在了欧洲顶尖科学家的肩膀上倒腾原子弹。作为“曼哈顿计划”真正的“掌舵人”,范内瓦尔·布什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研究出来的原子弹其实只是一个“舶来品”。或许你也发现了先前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个星球的科技发展因战争的屠戮,以及纳粹德国的种族清洗政策,世界各大国的科技发展从快车道进入崎岖的弯道,而美国在汇集一大批逃难而来的顶尖欧洲科学家后在弯道上超车并跃居第一名。
辉煌、自省与引领
我又不得不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范内瓦尔-布什,在看见自己亲手缔造的,以国家意志确定一个科研项目,并集中全国力量从事某一项高精尖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诸如雷达、青霉素、声呐、磺胺类药物与计算机等影响人类进程的伟大成果时,你会怀疑自己确立的方式有错么?
至少,我本人没有在辉煌成果面前质疑自己的能力,前苏联乃至当时的大多数美国人也没有这种能力,但范内瓦尔·布什有。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美国在二战后继续国家意志确定科学发展道路的方式,美国也就不能称其为美国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陷入冷战格局。前苏联采取了类似于NDRC的科研理念,集中全国力量到火箭、导弹、核动力潜艇与坦克上面,至少在军事技术上有一段时期甚至是超越美国的。但反观前苏联社会,农业、养殖业、轻工业、精密制造业与纺织工业等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则一塌糊涂,以至于到了现在的俄罗斯,其电视机、洗衣机、轻纺、汽车、数码产品甚至牛奶、饮料等还需要大量从中国进口。
范内瓦尔-布什非常值得尊敬甚至被敬仰的一点在于,他没有陷入自己一手缔造的辉煌中。在1947年关闭NDRC这一机构之前,布什在1945年就发表了《科学,无止境的边疆》这份报告,报告不仅仅影响了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促进美国科学发展的思路,更打下了美国至今的科技政策的基石。
书中提出这样要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前沿科技,但这些前沿的东西却是由大量的基础性研究作基础。虽然美国制造了原子弹,但其核心知识却来自于一群伟大的欧洲物理学家多年积累的基础研究。所以,美国政府不应该以行政指令的方式来确定科研方向,而基础研究必然为社会带来广泛而丰厚的利益,政府只要管好钱口袋并鼓励大学与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至于经费的获取,由大学与研究机构之间相互竞争,再由企业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将其产业化。
简单地说,美国政府只需要在科技发展这一过程中当一个甩手掌柜,管理好账本即可。
如果到这了,你就觉得范内瓦尔·布什已经非常了不起了,那么《科学,无止境的边疆》不是在字面上空泛而单纯地影响了美国战后的科技政策,它还对研究活动的评议制度(同行评议),研究性大学与研究教育性大学的确立原则等做出了明确的阐释。事情的结果你也是知道的,从海洋最深处的生命环境到火星上的机器人,从装饮料的宝特瓶到火箭燃料箱,美国挥舞着全球科技交响曲的指挥棒,深刻地影响并推动整个世界的科技发展。
结语
作为一个人,范内瓦尔·布什影响了美国至今的科技政策,并间接影响了科学界对于科研的态度。你可以试想一下,一个甘于寂寞,每天埋在实验室的无名小辈在国家支持下自由地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基础研究。终有一天,无名小辈也可能站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台前。
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范内瓦尔·布什自己主导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模拟信号计算机,创建了至今影响美国军事装备技术发展的“雷神公司”。此外,布什早年开发的MEME×原超文本系统,成为后来万维网,也就是今天我们这个世界互联网的基础。
最后要用一个词来描述范内瓦尔布什一生的成就,我认为“规划蓝图”将是最为合适的词语。他划定了科学的边疆,而这个边疆就是无限。
规划区的划定 篇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并不是要保护城市的全部,而是保护反映城市风貌特色的历史街区、历史格局和历史风貌等,其中,历史街区是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是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护实施的依据,有效地指导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的内涵和吸引力,充分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划定历史地段、历史建筑群等历史保护区的保护界限,提出相应的规划控制和建设要求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建立划定历史街区保护界限的综合评价评估体系,使评价体系做到对历史资源的合理分类、科学分级,并使之通过分类标准所确定的保护对象体系能够与保护规划相衔接。
2、评价原理及方法
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评价体系建立分类、分级和评价标准,应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方法,得出不同级别的保护对象。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评价指标是衡量评价对象基本尺度,对南京历史街区保护界限划定的综合评价涉及到很多因素,任何单项指标都不能体现整体状况,且指标因子彼此之间往往还存在着信息的重叠和类似。所以评价的第一步需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全体即构成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科学客观地反映主客观因素及其相关的各种信息,因此,选择具体的评价指标因子时,应遵守指标因子的客观性、可测性、可比性、简明性和灵敏度等基本原则。
(2)面状历史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面状历史资源评价体系是将南京老城内所有地块都纳入评价对象的范围,在所有地块中寻找风貌最好,价值最高的单元作为历史街区的候选对象。因此,面状资源评价体系是以确定保护价值为目标层的单目标评价体系,选择资源自身价值、完整性价值作为面状历史资源的评价准则(表1)。
(1)自身价值——面状历史资源的自身价值在于其整体的历史气氛和肌理特点,在于街区建筑风格、高度、密度等整体的空间特色,而非某栋建筑。面状资源的自身价值与其中点状资源的数量、质量有很大关系但有不完全相同。评价准则层细分为:历史价值、格局相关性、景观价值(表1)。
(2)完整性价值——南京老城内虽然历史遗存丰富,但快速的城市建设也对其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与之相关的指标层细分为:形态完整性、历史资源点富集度(表1)。
2.2评价指标因子分级和权重值的确定
在评价指标因子选定后,针对南京老城面状单元历史保护价值的各评价指标因子变化范围,对评价指标因子进行分级(表1)。所有这些指标因子在面状单元历史保护价值的综合评价中作用强度又不是等同的,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必有一些主导作用的因素。针对各评价指标因子对面状单元历史保护价值有着不同的影响,应取不同的权重值来反映这种差异,评价指标因子权重值的确定采用特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表1)。
2.3多因子综合评价
在确定各参评因子权重的基础上,将每个评价单元对各个指标因子所得到的等级指数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值,然后进行累加得到每个单元综合评价的总分,最后根据总分的高低确定南京老城每个单元历史保护价值。
3、多因子综合评价方法在南京老城划定历史街区中的应用
3.1指标因子的评价与分析
(1)历史价值计算
从所建立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数据库中提取春秋、六朝、南唐、明清、民国五个时代的城市空间要素,分别与老城空间单元要素叠合。如果评价单元地块的中心点被历史空间覆盖一次,地块积分一次,积分分数按年代久远程度(春秋5分、六朝4分、南唐3分、明清2分、民国1分)划分,多次积分综合累加,将累加结果标准化到1-5的分数区间内,最后计算出城市空间沉淀深厚度分布图(图1)。
由于历史地图时间段的限制,很难将两种历史空间统一到一个时间维度计算,因此本文尽量选取相近时间分段进行分析。用相同的方法将老城空间单元要素与叠加东吴、东晋、宋代、明代、民国时期的权力空间,计算出权力空间沉淀深厚程度图(图2),将每个单元中城市空间和权力空间指标因子所得到的等级指数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值,进行累加得到每个评价单元历史价值综合评价的总分(图3)。
(2)格局价值计算
历史廊道要素与地块单元要素叠合,提取每个单元的中心点,计算地块的中心点到最近历史廊道的距离(图4)。将所得到的距离字段标准化处理到1-5分区间内,分数越高,距离历史廊道距离越近。
(3)历史资源点富集度
提取资源点层与地块单元层叠加,统计每个地块单元资源点的数量(图5),随后提取资源点要素的自身价值字段,统计每个地块内资源点自身价值平均值(图6),将每个单元中资源点的数量和资源点自身价值平均值指标因子所得到的等级指数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值,进行累加得到每个评价单元历史资源点富集度综合评价的总分,将所得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得到地块的历史资源点富集度分值(图7)。
(4)形态完整性
研究街区的形态完整性,主要是考察地块单元建筑肌理多大程度上保持历史的特色,在参考其他学者对城市肌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南京的地块单元做分类别取样研究。经过分析,以容积率来表征地块单元肌理特征是比较合理选择。
提取现状建筑层要素与评价地块单元相叠加,计算每个地块单元的建筑总面积,再除以地块单元的面积,得到每个地块单元的建筑容积率,按容积率的大小将地块单元的肌理分类为四种类型:传统肌理(容积率0.5-1.2),开放空间肌理(容积率小于0.5),传统现代结合肌理(容积率1.2-1.8),现代肌理(容积率大于1.8-2.5)(图8)。传统肌理最适宜历史资源点的风格展示,因此可以将其赋值最高,开放空间肌理次之;以高层建筑为主的现代肌理不适合展示历史资源和历史风貌,因此其他的城市肌理类型随容积率增大分数逐渐降低(图8)。
3.2南京老城历史街区划定的多因子综合评价
将每个评价单元的历史价值综合评价值、格局价值、和景观价值等级指数的得分值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值(表1),将这三个指标因子所得值累加得到每个单元的自身价值综合评价得分(图9);将每个评价单元的历史资源点富集度综合评价值和形态完整性等级指数的得分值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值(表2),将这两个指标因子所得值累加得到每个单元的完整性价值综合评价得分(图10);再根据两个准则层的数据计算结果,按层次分析法算得的权重,计算出老城内地块单元保护重要性(图11)。需严格保护的地块单元主要集中在民国公馆集中的颐和路、明故宫周边、总统府周边、老城南及秦淮河畔。在对老城内面状空间单元评价的基础上,可将综合价值高的空间单元划定为历史街区(图12)
4、结论
(1)以南京为案例,建立的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信息数据库为基础,详细介绍基于GIS技术划定南京老城历史街区的过程。并以构建面状历史资源评价体系为主要线索,介绍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指标设计、数据处理方法和空间统计方法,建立名城历史资源评价体系,将城市的历史发展逻辑整合到评价指标之中,不但评价历史资源的现状,也评价历史资源与城市历史变迁脉络、城市历史格局的关系。
(2)GIS技术在历史街区划定中的应用简捷,直观,将空间统计计算的打分方式融入到评价方法之中,使评价精度高、速度快。
摘要:本文以南京为例,基于建立的历史名城空间数据库为基础,以构建面状历史资源评价体系为主线索,介绍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指标设计、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名城面状历史资源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基于GIS技术,应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方法划定南京老城历史街区过程。
关键词:GIS,历史街区,划定保护范围,评价体系,多因子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阮仪三,蔡晓峰,杨华文.修复机理重塑风貌-南浔镇东大街“传统商业街区”风貌整治探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5(04):53-55.w
[2].张剑涛.城市形态学理论在历史风貌保护区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汇刊,2004(06):58-65.
[3].陈佳還.保持城市历史风貌区的建筑密度-以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区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2007,37(增刊):236-238.
[4].郑炜.西安明城区城市肌理初探[D]:[硕士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5].赵勇,张捷,卢松,刘泽华.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再研究-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J].建筑学报,2008(3).64-69.
[6].胡明星,董卫.GIS技术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学报,2004(12):63-65.
基本农田划定方案 篇5
工作方案
黑水县国土资源局 黑水县农业水务局
二〇一一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我县耕地和基本农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8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修订技术方案的通知》(川国土资函[2011]818号)等文件,按照《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依法依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的要求,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深入开展“保护责任社会化、基础工作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执法监察网络化、动态监测信息化”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基本农田的功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基本原则
(一)依法依规,规范调整
严格按照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根据《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国土资厅发„2009‟51号)文件相关规定及《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相关技术要求,规范调整。
(二)确保数量,提升质量
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后,保护面积不得低于上一级规划下达的指标;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坡耕地的比重应有所降低,总体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别。
(三)稳定布局,明确条件
要尽量保留原有基本农田中的高等级耕地、集中连片耕地,杜绝基本农田“保远不保近,保劣不保优”等问题。新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现状必须是耕地。规划期内已经确定必须占用的耕地不得划为基本农田。应当将现状基本农田中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不可调整的、达不到耕地质量标准的农用地划出。划定后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应当有所提高。
(四)落地到户
结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把划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承包农户,记载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保护责任。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层层落实保护责任。
(五)图、数、地一致
基本农田保护图、基本农田数据库、统计表、基本农田保护台帐等规范、齐全,与实地相一致。
二、工作任务 应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结合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全面把握并衔接好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成果验收和报备等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确保我县基本农田划定面积不得少于确定目标7万公顷。将我县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健全相关图、表、册;设立统一标识;落实保护责任;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实行永久保护。
(一)落实基本农田地块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基础上,编制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将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逐图斑落实基本农田地块,明确基本农田的地块边界、地类、面积、质量等级信息以及片(块)编号。
(二)健全相关图表册及保护台帐
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析图,填写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现状登记表、保护责任一览表并形成相应统计汇总表。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编制在全要素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线划图上,以相应的图例图示,反映基本农田地块和保护片(块)的空间位臵和编号,加注界桩和保护牌设立等信息。健全保护台账,夯实基本农田电子政务管理基础。县国土资源管理等部门要健全台账,加强基本农田图、表、册管理。乡(镇)政府要根据基本农田保护专题图,对每一宗基本农田保护地块涉及的保护责任信息、土地承包经营信息和质量信息等进行收集、整理,建立基本农田保护信息表、册。县农业部门要建立基本农田质量数据库。
(三)设立统一标识
基本农田划定后,按《基本农田与土地整理标识使用和有关标志牌设立规定》(国土资发„2007‟304号)的要求,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牌和标识。
每个基本农田保护区应设立标志牌,公路等交通沿线和城镇、村庄周边的显著位臵应增设标志牌。一定规模以上及集中连片程度较高的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也应设立标志牌或界桩。
(四)落实保护责任
划定的基本农田按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文件要求,落实到村组和承包农户,逐步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责任,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层层落实保护责任。
(五)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 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和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为基础,根据划定的基本农田成果,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的内容,纳入数据库管理,逐步实现县域内数据库联网互通。
三、技术流程
结合我县实际,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与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同步实施,相互衔接。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大体分为工作准备、组织与实施、验收上报三个阶段。
(一)工作准备
1、资料收集
收集的资料应真实、合法、有效、齐全、实时,包括以下方面: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数据库、文本及说明;涉及基本农田的规划调整有关成果和审批资料。(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变更调查资料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报部备案成果;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3)基本农田划定资料
图件资料: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县级基本农田调整分析图。表册资料:基本农田面积统计表、汇总表,基本农田台账等表册。
数据库资料: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数据库。
文字资料:基本农田划定的相关文字资料。(4)其他土地管理相关资料
建设项目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用地审批资料;农用地分等资料;涉及基本农田的生态退耕及灾毁资料;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相关资料。
2、分析与核实
(1)按照“由下至上”的原则分解指标、确定指标 为确保基本农田指标下达的合理性、科学性,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报部备案成果,分别以村、乡镇为单位,逐级汇总耕地面积作为分解下达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依据;以上一级规划下达的县级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为准,逐级分解各乡镇、村基本农田保护指标。
(2)按照“由上到下”的原则形成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
以二调乡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根据各乡镇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结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确定的边界,编制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以二调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根据各村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结合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确定的边界,逐地块(图斑)落实基本农田,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作为外业调查工作底图。
(3)外业调查核实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确定拟调出、调入的地块,并到实地勘察,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核实拟调出、调入基本农田地块的空间位臵、数量、地类、质量等级等现状信息并以基本农田图斑为工作单元,开展外业调查,落实保护责任。
3、调整划定方案的编制与论证(1)调整划定方案的编制
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由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包括:
a)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
包括:调整划定方案文本及说明;拟调整划定的地块清单(含地块坐落、片(块)编号、地类、面积、质量评价信息等);涉及调整划定的相关图件;调整划定前、后的基本农田汇总表等。
b)相关附件
包括:调整划定地块的实地勘验报告;专家论证意见;相关部门意见;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数据库、文本及说明;涉及基本农田的规划调整审批资料与有关成果;跨州县补划基本农田的,应提供调出、调入双方签订的相关协议;其他必要附件等。(2)调整划定方案论证
对于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应从组织、经济、技术、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征求村民意见,取得相关权益人同意,做好与相关方面的协调。经反复协调仍有异议的,应提交县级人民政府审定。
(二)调整划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照经审批通过的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根据调整划定的技术方法与技术要求开展调整划定工作,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及时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建立、更新数据库、图件、表册等基本农田相关资料,填写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
(三)调整划定成果的验收与上报
1、验收方式
基本农田划定验收采取内业审核与实地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经批准的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对划入地块进行对比分析并实地核实。
2、验收程序
(1)县级自验、州级初验 基本农田划定验收按照县级自验、州级初验、省级验收,自下而上的程序进行。县级对划定成果进行全面自验后向州级提出验收申请。州级组织对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初验,按照每个县不低于新划入基本农田总面积50%的比例进行实地抽查核实;检查符合要求的,州级向省级提出验收申请,按照不低于新划入基本农田总面积15%的比例进行实地抽查核查。(2)省级验收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验收。(3)国土资源部复核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经省级审核后,由省统一将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成果上报国土资源部复核。复核的重点内容是:各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是否达到国家下达的规划目标;以县为单位具体核实是否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图件,划定地类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做到图数地一致等。必要时,国土资源部将会同农业部组织开展实地抽查,对复核、抽查中发现问题的,及时反馈给有关省(区、市),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负责督促整改。(4)省级确认
经国土资源部复核认定各项成果符合要求且经省审核通过的,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发验收确认函。基本农田图表册、数据库、标志牌等其他成果不规范的,要求整改完善后再核发验收确认函。在验收过程中发现划定基本农田数量未达到保护任务、质量与上一轮划定基本农田比明显降低、划定基本农田地类不符合要求的,认定基本农田划定成果验收不合格,责成有关县(市、区)整改纠正后重新申报验收。
3、成果报备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经省级验收确认后,各地应将基本农田保护信息逐级备案,实现乡、县、州、省、国家五级备案。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备案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负责。
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包括电子信息和纸质资料信息。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相关工作报告等纸质资料信息备案到省;数据库等电子信息、备案到国土资源部,同时抄送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具体报备方式和要求另行通知。各地应在乡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后四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信息逐级备案工作。报备到国土资源部的信息,由省级审核汇总后统一上报。
四、技术要求
(一)调整划定要求
1、调出要求
(1)应调出的基本农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规划期内已列入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项目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河)的基本农田。(2)可调出的基本农田
现状基本农田中的非耕地可以调出。但现状基本农田中,1999年以前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4年)、地方性法规及相关技术规定划为基本农田的优质园地、高产人工草地、精养鱼塘等,以及1999年以后,因农业结构调整原因(生态退耕除外)由耕地变为园地、林地、草地和坑塘水面,且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可调整地类可继续作为基本农田予以保护。
低等别、质量较差、田面坡度大于25度、严重沙化不宜农作以及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因自然灾害、生产建设活动造成严重损毁、污染的难以恢复、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零星破碎、区位偏僻、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
2、调入要求
新调入基本农田的土地现状应为耕地,并满足以下要求:(1)应当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
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措施的耕地,正在改造或已列入改造规划的中、低产田;蔬菜生产基地内的耕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2)优先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
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的耕地;水田、水浇地等高等别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等。(3)禁止调入基本农田的耕地
地形坡度大于25度或田面坡度大于15度的耕地、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规划期内预期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和水域、预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建设用地、预期调整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等;规划期内已列入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项目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河)的耕地。
(二)基本农田片(块)边界确定
依据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和分区布局,确定基本农田片(块)边界。其边界尽可能利用明显的线状地物或河川、山脊、林带等自然、人工地物界线,兼顾行政、权属界线。
(三)基本农田编号
基本农田按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和基本农田图斑进行编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编号为“12位行政村代码+4位保护片(块)号”组成,基本农田图斑编号为“16位保护片(块)编号+4位基本农田图斑号”组成。
(四)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的落实
将调整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村组,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填写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基本农田的范围、面积、地块、质量等级、保护措施、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奖励与处罚等。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以行政村为单位,包括下列内容:村组、四至范围、基本农田责任面积、所在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编号、质量等级、保护责任起始时间等,并加盖村公章,保护责任面积汇总数应等于该行政村基本农田面积汇总数。
(五)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的设立
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和界桩,标示出基本农田的位臵、面积、保护责任人、保护片(块)号、保护起始日期、相关政策规定、示意图和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标志牌的设臵和监督工作;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标识和标志牌的设立和维护。
基本农田发生变动的地块,应及时设立或更新标志牌。
(六)基本农田增划
基本农田的增划以县为单位进行,增划的基本农田应满足基本农田的划定要求,纳入基本农田统一管理。
(七)图件编制
1、编制内容
基本农田图件包括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
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编制是在全要素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线划图上,以相应的图例图示,反映基本农田地块和保护片(块)的空间位臵与编号,加注基本农田界桩和保护牌设立的信息。
2、编制方法和要求(1)编制方法
利用GIS技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中,逐图斑落实基本农田地块和保护片(块)的边界,加注编号,经图面整饰,直接生成基本农田保护图和分布图。(2)编制要求
a)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比例尺应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形成的基本比例尺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乡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相一致。b)基本农田图斑边界坐标串应与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坐标串一致,破图斑的情况除外。
c)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用红色实线表示,并加注保护片(块)编号。d)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编号注记形式为JA,J表示基本农田,A表示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编号。
e)基本农田图件中,基本农田、基本农田占用地块、基本农田补划地块应分别赋色。
f)图廓内外整饰要素包括:图名、图幅号、指北针、比例尺、图例、数学基础、编制时间、编制单位等。g)标准分幅基本农田分布图的图名标注“基本农田保护图”和“图幅号”(“图幅号”注在下面);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的图名标注“××乡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的图名标注:“××县基本农田分布图”。
h)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的图幅右下角注明数学基础、编制时间,图幅左下角注明编制单位;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的图幅右下角注明编制单位和编制时间。
(八)数据库建设
1、基本内容
基本农田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要素与基本农田专题要素。土地利用现状要素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的规范要求,基本农田专题要素采用《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TD/T1019-2009)的规范要求。
2、属性表结构 基本农田数据库属性表结构见《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TD/ T 1019-2009)。
(九)数据汇总与表册编制
1、统计汇总(1)面积统计
在完成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对基本农田的面积、地类等信息进行统计。(2)逐级汇总
基本农田面积按村级-乡级-县级自下而上逐级进行汇总。
2、表册编制
编制县、乡、村三级基本农田统计汇总表,并加盖各级人民政府公章。
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台账、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一览表、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汇总表等表格依规范要求编制。
(十)成果内容及要求
1、成果内容
(1)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成果 a)基本农田数据库。
b)基本农田表册:基本农田统计表、汇总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基本农田变化台账、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台账、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一览表、基本农田占用(减少)补划汇总表等。c)基本农田保护图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d)文字成果:基本农田划定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相关文字资料等。
e)其他成果: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基本农田标志等。
2、成果要求
a)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依法、合规,遵循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b)采用的资料真实、合法、实时。c)成果规范、齐全。
d)基本农田数据库中,内容完整;各类要素齐全;属性结构正确;拓扑关系正确。
e)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比例尺选取符合要求;图内外要素齐全,图面清晰可读;图外整饰完整、规范。f)各类表格、台账齐全,编制符合规范;各类表格、台账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应大于或等于上级规划下达的保护任务,规划期内增划基本农田核减数不得突破增划基本农田的总量。
g)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保护责任一览表齐全,依照规范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h)涉及调整划定、占用补划基本农田的地块均应进行实地核实。
五、工作安排
(一)准备工作阶段
2011年2月—2011年3月底。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成立领导组织机构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县级人民政府要成立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设立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2、编制实施方案
全县在3月底前编制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统一时间安排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组织领导机构和职责分工,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和保障措施。实施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按照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权限报批。
(二)划定实施阶段
2011年4月—2011年6月底。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内业上图建库
全县在二调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基础上,根据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
2、外业调查核实
按照《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要求,实地调查补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信息、基本农田土地质量信息和承包经营信息等。
3、成果整理汇总
按照相关要求和技术标准,对各种成果进行整理、汇总。
(三)落实永久保护措施阶段
2011年7月—2012年8月底。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牌和标示;
2、集中连片程度较高的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设立界桩;
3、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台帐;
4、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
(四)成果验收阶段
2011年10月—2011年11月底。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全县在10月20日前完成自验,(五)国土资源部复核、省级确认阶段
通过国土资源部复核的,由省国土资源厅核发验收确认函。
(六)成果报备阶段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经省级验收确认后,各地应将基本农田保护信息逐级备案。各地应在乡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后四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信息逐级备案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全县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黑水县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邓庆明同志任组长,苏平、兰卡同志任副组长,县国土局、县农业局、县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基本农田划定日常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区域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县农业部门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县农业部门编制《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县农业部门要提供基本农田质量数据,负责建设基本农田质量数据库;县农业部门要根据基本农田划定成果,逐步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厅,加强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管理、指导。
(三)落实工作经费 工作经费由县国土资源局、农业局共同县财政部门申请解决。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后续工作,也是各县人民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迅速落实工作经费,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四)强化技术指导和督促
县国土资源局将采取措施强化,督促工作进度,工作进度实行季报制度。自2011年2月起,各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每季度末向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提交工作进度情况报告。
(五)严格考核奖惩
我州将该项工作纳入今年各县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划定成果被国土资源厅认定为验收不合格的,责成整改纠正,进行通报,取消评优资格;未按时完成划定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不合格,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划定成果为优秀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黑水县国土资源局
黑水县农业水务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日 黑水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李 华(副县长)
副组长: 苏平(国土资源局局长)
兰 卡(农业水务局局长)
成 员: 各乡镇负责人
县国土资源局:张辉、齐满、李阳萍 县 农 业 局:李向东、任春、马玉春
办公室在县国土资源局,张辉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成员有县国土资源局:齐满、李阳萍;县农业局:任春、马玉春。
规划区的划定 篇6
小编的话:厨房墙砖与地砖均为蓝色,白色的L型橱柜与之形成了色彩的对比,营造出空间层次感,一面大窗让原本就比较宽敞的厨房更加明亮开阔。
小编的话:在原本的房型设计中,厨房为独立的空间,而设计师将餐厅与厨房打通,打造成开放式厨房,只留一个小吧台做隔断,橱柜与吧台相同的色彩与材质搭配让空间更具整体性。
小编的话:这间厨房在色彩上采用了经典的黑白两色搭配,黑色墙砖贴出空间感,白色橱柜提亮空间明度,一扇小窗户带来自然采光,避免了空间气氛的沉闷。
小编的话:厨房里有这样一扇狭长的窗户,虽然吊柜没有地方挂了,但视野更加开阔,一边做饭一边看着窗外的绿意美景也是一种享受。
小编的话:大地色的橱柜,柜门上带着浅浅的木纹,显得温润大气,室外阳光打在厨房里,更加富有自然气息。
小编的话:一间清透可爱的小厨房,橱柜采用纯原木色,墙面涂成了墨绿色,并安装三块搁板以供收纳,橱柜边的窗台上摆着几株小盆栽,描绘出一个清新而美好的生活画面。
小编的话:白色系的厨房显得简洁利落,吊柜填满了墙壁的上半部,充分开发出收纳利用空间,一字型小橱柜功能丰富,餐厨合一的开放式设计表达出家庭生活的温馨。
小编的话:不规则的厨房空间如何打造?关键在于功能区的划分。用隔断墙划出餐厨区域,光滑的地砖提升空间亮度,白色橱柜搭配出现代简约风,窗户旁边打造吧台,创造功能区。
小编的话:这间厨房选用大地色为基础色调,用白色的橱柜来搭配,呈现出温馨雅致的乡村风,一块卡通图案的地垫是提升空间活力的巧妙装饰。
划定官民之间的楚河汉界 篇7
频繁而破坏力强大的“群体性事件”令人感到紧张和痛心, 但其实, 普通公民日常活动的领域并不主要在公共领域, 而是在私人领域。居家过日子不受他人包括政府的无端骚扰、干涉和侵犯, 才是“百姓”们最关心的问题。一般说, 不“逼急了”, 谁也不会上街闹事, 或去公园示威。
现实生活中, 公权与私权经常发生冲突不是乱象, 而是一个走向公民社会的常态。法律的主旨首先是维护私权, 因为国家权力本身就已足够强大。若拿这个标准去衡量, 我国现行法律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在这样的法律架构下行使权力本应极尽小心谨慎, 但一些政府官员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 某项政策出台即招致民间的反对, 以致引发社会不稳定, 就是这种行事方式的结果。
中国市场经济也搞了快20年了, 但政府应当如何把握和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和职责, 仍然是个较为模糊的领域, 没有明确的决定事务的固定权限, 没有基于自由契约的保护公民私权的法律规范。行政机关的日常运作缺乏制约, 缺乏科学性, 效率低下。很多官员头脑中的“加强宏观调控”, 不过是“加强行政控制”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如今, 中国的“官场”实在太大, 无所不能为, 无所不在为, 肆虐的公权力在生活中频频“出手”, 占据一个个资本的制高点。当年邓小平先生倡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仿佛停在某个地方举步维艰, 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民有经济仍在受到强力挤压, 在国有经济垄断的夹缝中艰难地谋求生存。
与“官场”相对的是“市场”, 只有市场正常发展的社会, 官场才会有所顾忌, 有所限制。在我看来, 中国当今缺少的, 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划上一道楚河汉界, 企业干企业的事儿, 政府干政府的事儿, 两不相扰, 谁也别越界。缺了这道线, 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这条线20年前就该划好, 可惜, 如今许多别的事都做了, 这件最重要的事儿却被忽略了, 这才有了如今这些麻烦事。
真正的市场经济, 不是“官办”, 也不是“官督民办”, 而只能是“民间自办”。公共政策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向公民和企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公平和公正的价值观。解开那些可以解开、也必须解开的体制性绳索, 鼓励生产、鼓励创业、鼓励投资, 是制定“产业政策”、改善行政管理的题中必有之物, 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个体自由基础之上的制度。集权的国家也可以建立有效率的制度, 但这种制度的效率不会惠及到更多的大众。当年, 同样是进行大西洋贸易, 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与英国、荷兰的模式就存在很大差异。法国等国君主独裁势力强大, 贸易活动由其垄断, 不但没有使得社会更加民主, 反而使独裁者控制了更多的社会资源, 结果把整个社会锁入了更加独裁的政治框架。而荷兰、英国的贸易, 得益者是中下层资产阶级, 使他们有足够的力量与国王抗衡, 终于引发了光荣革命。显然, 自由的环境更加有利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市场经济也最需要民主制度的栽培。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中,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行动准则, 这些单个准则的集合不同于立法者所选择的准则。……如果这两个准则对立或不同, 博弈将是痛苦的, 人类社会必定始终处于极大的混乱之中。”应当说, 许多国家难以顺利完成向市场社会的转型过程, 这两个准则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是最基本的原因, 而民主, 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
近来中国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建立法治型、责任型、服务型的政府, 其中的关键问题是, 真正的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人有饭吃”, 更讲究“人人有话说”。而对于勇于表达权利意愿的人们也应做到, 行动中以安全为最重, 既不要伤害自己, 也不要伤害他人;凡事以理性、宽容忍耐为要, 在法律框架内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措施 篇8
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 是保护的重点对象, 因此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竭尽全力严密保护。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重要条款。同时, 国务院还发布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对基本农田的内容、划定、保护、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做了具体规定。
当前, 新一轮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已经开展。由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实施性规划, 各类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控制性指标、规模和布局都要通过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到具体地块, 因而, 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重要地位, 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合理性事关今后的土地利用的可操作性, 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规模和布局, 如何把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地块、图斑, 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是目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2 基本农田的划定
2.1 划定的基本农田必须是耕地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九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面积的80%以上。也就是说, 划定的基本农田一定是耕地, 但耕地不完全划入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只是耕地的一部分。作为后备资源复垦开发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只有通过复垦开发整理后, 才能划入基本农田。这次规划修编市政府下达给我区的基本农田指标是1 398hm2, 要求基本农田的面积必须是净面积, 也就是图斑地类面积, 而不是整个图斑面积, 因为有的图斑包含着线状地物和其他零星地类面积, 这部分面积必须扣除, 这样才能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的真实性。
2.2 划定基本农田要实现由数量保护向质量保护并重转变
在上一轮的规划修编过程中, 对基本农田划定采取了基本农田保护率的方法, 层层分解下达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注重在数量上的保护, 在质量上要求不高。而在本轮规划修编过程中既注重在数量上的保护, 同时强调在质量上有提高。我区将平整高效的耕地 (高产田) 划为基本农田, 将耕地质量较高面积较大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机制,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用途不改变, 质量有提高。也将城区周边低产田划为一般耕地, 保障城区的发展建设需要。
2.3 划定基本农田要实现由地块保护向区域转变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九条规定“县级和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我区设定了2个基本农田保护区, 23个基本农田保护片, 280个保护快。本轮基本农田划定中, 除了注重单个地块保护外, 更加重视区域的整体保护。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本农田集中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的概念, 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农田分布集中相对较高的区域保护, 对零星分散, 低效的基本农田 (中低产田) 通过实施开发整治, 形成集中连片, 优质高效的基本农田。
3 基本农田的保护措施
3.1 严格制定和实施规划, 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数量
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必须将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作为重要原则。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任何单位不得违法改变或占用。严禁违反法律规定, 擅自通过调整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基本农田的区位。不得擅自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作条件良好, 不会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范围。
3.2 加强非农建设用地审查, 严禁违法占用基本农田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 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和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外, 其他非农业建设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符合法律规定确需要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业建设项目, 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3.3 强化监督管理, 不得擅自改变基本农田用途
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 (国发明电【2004】1号) , 确保基本农田的规定用途不改变。基本农田上的农业结构调整行为应在种植范围内进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签订在基本农田上造林合同, 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 以及其他破坏耕地层的生产经营活动。拿起法律武器对有令不行, 有禁不止的, 要求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坚决制止, 责令纠正, 情节严重的要从严查处, 依法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4 加大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加大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提高耕地产出水平, 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技术, 加大对使用有机肥料的支持力度, 培肥基本农田地力, 大力推广应用配方施肥、保护耕作层、地力培肥、退化耕地修复等技术, 提升基本农田地力等级。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改造和配套水利灌溉排水设施, 增加基本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
3.5 探索新机制,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考核的内容, 签订责任书, 定期进行目标考核并兑现奖惩措施。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经济激励机制, 对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4.
规划区的划定 篇9
育龄妇女是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承担者, 育龄妇女数量、质量与生育水平高低, 直接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健康发展。针对育龄妇女人群的基础服务落实程度, 关系到未来人口规模的变动及相应设施建设、政策制定。1990年全省育龄妇女共1608.64万人, 出生人数为130.2万人;2000年分别为1898.3万人和65.42万人, 生育率由80.96‰降至34.96‰, 持续的低生育水平使得少年儿童在总人口的比重迅速减小, 随之而来的是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过高等问题, 人口问题的缓减离不开计生服务体系的支持, 基层计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根本, 动态监测全省育龄妇女生育情况, 对准确预测人口规模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一、调查资料与方法
1、调查目的。了解在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 河北省育龄妇女的真实生育情况, 从而对育龄妇女年龄界限的重新划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2、调查对象。以河北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 (以大三为主) 及研究生 (研一、研二为主) 的祖父母一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人口。
3、调查方法。通过对户籍所在地为河北省的大三及研一、研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采用间接调查的方法, 在其向亲属询问相关情况后作答, 以此了解家庭生育相关信息。
4、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66份, 回收1063份, 回收率77.8%, 其中有效问卷912份, 有效率85.8%, 覆盖河北省11个地市。
二、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 河北省育龄妇女无论生育年龄, 还是生育数量都呈现出新时期特征。特选择影响生育的一个直接因素和两个间接因素进行分析, 即生育政策和经济、文化。为方便对结果进行描述, 我们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定义为时期I,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 (20世纪七十年代-21世纪初) 定义为时期II。
(一) 政策对生育数量、生育结构的影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国处于恢复经济、战后社会稳定和医疗水平提高时期, 对于生育没有严格限制, 河北省在这段时期分别迎来了第一、二个人口高峰期, 无论从生育年龄, 还是生育数量和生育时间按跨度上来说, 都是史无前例的, 属于源发性的, 对后期人口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实施后, 河北省11个地市平均每个育龄妇女生育子女数量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 出生人口规模得到控制, 各地市平均生育数量呈不断下降趋势。邯郸市、邢台市平均生育数量排名不断上升, 到2000年位居河北省第一, 唐山市排名则不断下降, 到2000年位居省内第十。
将时期I和时期II生育的子女数分地市作图, 如图1、图2。在时期I分地市的生育情况中, 廊坊市最为突出, 其生育6个及以上子女的占到了50%, 与此次调查中廊坊市样本量较少有关, 代表性上存在偏差, 但仍具有随机抽查效果。生育1-2胎的比例最高的是秦皇岛市, 接近30%, 11个地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育6个及以上子女的情况。
对比图4、图5可知, 时期Ⅱ各地市生育独生子女的比重增长加快, 生育2个子女的比例超过一半。生育1~2个子女的比例除邢台外都达到了60%以上。其中, 邢台市为50%左右, 张家口市、承德市和秦皇岛市比例最高, 达到了94%以上;邢台市、沧州市、衡水市还存在一定比例的生育5胎及以上子女的情况。
从生育结构看, 时期I在没有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 很多育龄妇女选择生育多胎子女, 其中生育四胎及以上的占到总数的67%;时期II选择生育四胎及以上的仅有8%, 选择生育一个或两个子女的则占到了总数的71%, 两个时期生育结构出现颠倒式发展。
(二) 经济增长对生育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生育水平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收入水平提高, 直接影响生育水平的变动。笔者利用2000年河北省各地市人均GDP及各地市的总和生育率, 考察在同一个时点, 经济因素与生育水平之间的变动关系。
运用相关系数简捷算法 (见表2) , 计算出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2000年河北省各地市人均GDP与总和生育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属于中度负相关。这表明, 经济因素和生育率虽有反向变动关系, 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很紧密, 说明经济因素并非影响生育率的最重要因素。
(三) 文化程度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时期I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较低, 平均生育子女数在3个以上。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 妇女多为家庭主妇, 在外就业的机会少, 再加上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 对子女的素质要求不高, 造成多胎生育普遍出现。图3
改革开放, 育龄妇女文化程度大大提升, 进而生育时间和生育数量都较以前有了改善。笔者利用河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中的数据, 分析了妇女受教育年限和平均活产子女数之间的相关性为-0.94, 接近完全负相关, 这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 平均活产子女数越少。分析其原因如下:一是由于接受教育时间越长, 婚育年龄就越向后推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初婚初育年龄的推迟;二是文化程度的提高, 能够提高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从对子女数量的要求转移到对子女教育质量的培养。子女教育成本增加, 也促使生育子女数量减少。因此提高妇女受教育水平是降低生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育龄妇女年龄界限的调整
(一) 下限的调整 (15岁)
首先, 从2000年河北省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到, 15~19岁年龄组的生育率均低于0.4‰, 共计生育子女数量约203人, 占当年出生人数的比例不足0.31%, 对整体生育影响不大。从这个角度考虑, 早育现象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其次, 198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并使用至今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以下简称“婚姻法”) 虽没有对生育年龄的严格限定, 但明确指出了合法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 女不得早于20周岁”, 比1950年《婚姻法》规定的“男20岁, 女18岁”各上调了2岁。正常情况下, 初育年龄应晚于结婚年龄1.5岁左右, 女性应21.5岁左右进入生育期;结合调查数据可以得出, 生育年龄在违反法律的情况下, 仅仅超前2岁左右, 现代社会18岁及以下年龄生育的妇女数甚少;早婚早育现象确实存在, 但属于违法性行为, 为早育妇女的调查设置了障碍, 政府或计生部门难以掌握和管理, 如果放开这部分人群的计生检查, 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二) 上限的调整 (49岁)
计生部门组织已婚育龄妇女定期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进行孕育与节育情况检查, 这个年龄段略显宽泛。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 15~49这个年龄段中, 15~19岁、40岁以上已婚妇女参加生殖健康检查的比例是很小的。20岁以下育龄妇女结婚是违法的, 更没有理由享有免费检查这项服务。40岁及以上育龄妇女因工作时间、家务、服务站服务技术跟不上、检查项目单一等因素, 产生一些不积极的想法, 造成上站率极低。其次, 从生育健康出发, 最佳生育年龄为24~29岁, , 40岁及以上年龄段育龄妇女生育风险大、生育率较低。对比河北省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可知, 2000年年龄别生育率低于1990年各年龄段;2000年生育率起步晚、终止早, 这是第二个特点。第三, 2000年分年龄别生育率曲线呈现出双峰特征, 次高峰的出现说明河北省高龄多胎次生育较集中于27-36岁, 计生服务检查可以重点对这个年龄段已生育第一胎次子女的妇女进行检查。第四, 40岁及以上年龄组生育率低、生育数量少, 可以不列入受检范围。40岁及以上年龄别生育率由24岁的174.64‰骤降至1.48‰以下, 生育子女数量占当年总出生人口数的0.554%, 与19岁之前早育情况相近。第五, 河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在延长、升学率增加, 外出务工人口增加、流动程度加剧, 是调整受检人群不可忽略的因素。
四、问题及对策
计生服务工作是控制人口增长、确保人口性别比正常化的重要环节, 是为广大育龄妇女提供生殖健康检查的专门服务机构, 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 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面临投入经费不足的尴尬, “九五”期间, 全省省级实际投入与计划应投入累积相差5415万元;“十五”以来, 全省省级计划生育经费财政投入到位率仅在50%左右, 严重影响计生服务能力和质量, 制约计划生育事业的开展。其次, 受检人群不稳定, 造成服务资源的浪费。为提高计生服务水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优化。
第一, 加大资金投入、规范受检人群, 提高经费人均占有额。15~49岁育龄妇女中, 受政策、教育、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 造成实际婚育年龄推迟, 19岁以下生育率仅为2.64‰, 可以暂不纳入计生服务范围内;40岁及以上育龄妇女按时上站率也处于下滑状态。河北省科学缩减受检人群规模, 以达到服务资源的从分利用。“九五”以来, 河北省计生经费投入水平呈上升趋势, 但与其他人口大省相比, 无论投入总量还是人均投入水平均明显偏低。2001年, 我省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的育龄夫妻每年人均“孕情、环情监测”经费为2.6元, 由乡级财政负担;人均四项避孕节育技术服务经费为0.95元, 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揭分摊。乡级税费改革后, 更难保证“孕情、环情监测”经费, 造成一些地区工作质量降低或工作内容缩水。2000~2003年省级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54%、0.52%、0.46%、0.43%, 资金到位率仅在50%左右。“十一五”期间, 河北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将以每年25万的速度递增, “十二五”期间将迎来育龄妇女最高峰, 由此带来的全省避孕节育手术任务以及免费手术经费势必逐年猛增, 河北省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第二, 充分利用现有检查资源, 规范药具管理, 提升计生服务技术水平。依据河北省目前经济状况, 计生服务条件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善, 基层服务站需要合理利用现有设备资源, 逐步过渡到良好服务条件中。各地区计生服务站应强化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机制, 激发群众生殖健康意识和需求;构建药具不良反应监测机制, 营造促进生殖健康的社会氛围;建立经费投入和项目管理机制, 开展避孕节育与生殖健康深入研究;创建新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引导药具管理生殖健康新目标;开展药具社会营销, 满足多元化需求, 引导生殖健康行为。
第三, 各地市区别对待, 稳定出生性别比。根据各地市经济发展、生育检查力度, 分别采取不同措施, 保障计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展开。计生服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 难点在基层, 受检人员难组织是时常遇到的情况各地计生委针对各地特殊情况, 通过多途径提高育龄妇女上站率。赞皇县龙门乡通对领导班子任务落实、责任到位、奖罚得当要求, 达到督促村民上站的目的。石家庄市桥东区则是依靠增加资金投入, 完善信息网、改善站点服务水平吸引群众自觉上站。沧州市新华区实行“限时制”来约束受检群众, 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省会还将育龄妇女普查暨免费服务列为“民心工程”, 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和免费为群众提供生殖健康服务, 以达到摸清底数, 全面清查计划外生育, 杜绝非法胎儿鉴定, 以求在稳定生育的同时稳定出生性别比。
五、结论与不足
通过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育龄妇女的生育情况回顾性调查, 发现自然状态下, 河北省分地市的生育差异较小;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 生育差异明显, 说明各地市对政策执行程度不同, 有待计生服务系统辅助, 完成对育龄妇女的健康检查和孕育监察。为克服当前省计生服务经费紧张问题, 适度调整受检妇女年龄范围, 规范受检人群, 以达到服务更多育龄妇女的目的。本调查涉及范围大、时间短, 数据略显粗略, 但经过科学分析, 相信结论可以对河北省计生服务部门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冯玉荣, 关世平, 张秀英, 吴花林, 元新娥, 出生缺陷与生育年龄关系调查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 2001, 9 (4) :92.
[2]、蔡闽, 刘先明, 最优指标灰关联聚类法在探讨初育妇女理想生育年龄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1999, 12 (1) :63.
[3]、女性生育自有生律.http://www.fumu.com/html/fumu2009/fm02/fm0109/1009201/a_788.html.
[4]、河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2006:561.
[5]、孙燕丽, 张肖敏, 何晓鹏.2009年江苏人口发展研究报告[M].河海大学出版社, 2010, 6:396-400.
[6]、计生办四项措施做好已婚育龄妇女上站普查工作.2011, 2.http://www.hebei.com.cn.
规划区的划定 篇10
永久性基本农田有别于基本农田, 从功用上看, 突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从质量上看, 突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从保护上看, 突出措施的严格性和时效的长期性。永久性基本农田既然突出了“永久”二字, 就应该在长时间内绝对不可以减少、不可以调整, 面积只能增加, 质量只能提高[1]。
常规的基本农田划定保护规划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方法:定性研究。由于这种方法本身所具有的静态性特点, 使得规划判断与现实之间的误差较大。而且在实际操作中, 规划都是由长期从事土地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调查, 结合经验分析的方法进行, 不仅调查工作量大, 标准难统一, 而且空间定位精度差, 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不容易进行定量研究, 所以规划成果的可靠性较差, 其科学性受到质疑。
1 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的信息化处理
1.1 资料的搜集、整理
矢量数据、图件及文档资料要求:确保基础数据现势性、合法性和逻辑性。统一数据格式、数学基础;数据格式、数学基础不一致时, 须进行技术转换和处理。
1.2 调查核实
形成调查底图:将新一轮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中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图层与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成果、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套合, 形成调查底图1。并进行三项成果对比:重叠部分属于保留;不再纳入新一轮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属于调出;新纳入新一轮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属于调入, 如图2。
图2中保留部分为三者的重合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地类为园地、林地等农用地;调入部分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图层, 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必须为耕地 (可调整) ;补划部分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图层, 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必须为耕地 (可调整) 。
实地核实:打印调查底图, 实地核实基本农田的空间位置、数量、质量等级、地类、调入调出情况等信息, 并在图上标识基本农田调入、调出地块。
1.3 基本农田划定
1) 基本农田保护片 (块) 。图3是基本农田保护片 (块) 提取的流程图, 综合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片 (块) 边界, 对其进行编号、记录;提取基本农田保护片 (块) 内对应的地类图斑作为基本农田图斑数据, 获取地类等现状信息;依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1032-2011) 要求录入基本农田保护片 (块) 与图斑属性;编制基本农田划定成果。
2) 基本农田图斑。由基本农田保护片 (块) 层与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层叠加提取获得。将基本农田保护片 (块) 层与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层叠加。当界线重合时, 直接提取地类图斑数据作为基本农田图斑层中数据。当基本农田保护片 (块) 界线分割地类图斑时, 提取并计算分割后落在基本农田保护片 (块) 界线范围内的地类图斑中相关数据 (扣除零物、线物、田坎等面积) , 作为基本农田图斑层中的属性数据。
3) 基本农田保护界桩。界桩的设立起到分界与警示作用。视实地情况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域与建设留用地分界线上、建设用地拐点处等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界桩。对界桩进行定位, 统一进行编号, 并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中基本农田保护界桩属性结构表要求录入基本农田界桩的属性信息 (界桩点号、界桩类型代码、界桩点类型代码) 。
4) 基本农田补充划入与更新。包括基本农田补充划入和更新。补充划入两种方式:一是就近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规划用途为一般农田且二调成果数据库中土地利用现状为耕地 (含可调整) 的地块补划为基本农田, 即Ah (实地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补足) 与Ag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Ag含预留指标面积Ay) 相一致;二是使用乡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农田预留指标进行充抵, 同时在规划预留基本农田指标台账上扣减相应的数量, 即Ay应与Ah减去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差相一致。这两种方法可视情况混合使用。
5)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的更新。以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为基础, 将依法批准建设占用、修改及补划的地块范围展绘在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上, 确定占用、修改及补划基本农田地块的位置、数量、质量等级、地类等信息。规划修改或建设占用的批准文件采用的数据格式、数学基础与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不一致时, 应进行相应的转换、纠正。
1.4 基本农田地类和面积认定
基本农田划定和基本农田补划面积应与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地类面积相一致;基本农田图斑地类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认定的地类相一致;基本农田现状登记表和基本农田现状汇总表中的地类面积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认定的地类进行汇总;补划的情况在基本农田工作报告中进行说明;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相比属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划入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的, 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必须为耕地 (含可调整) , 其余地类的基本农田图斑面积均不可认定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1.5 质量等级信息确定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基本农田保护图和基本农田保护图斑数据的基础上, 按照《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NY/T1634-2008) 、《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等要求填写基本农田图斑属性结构表的耕地质量等级 (地力) (GDZLDJ) , 建立统一的基本农田质量信息。
在划定过程中, 应综合评价调出、调入基本农田的质量等级信息, 确保调入基本农田的平均质量等级不低于调出基本农田的平均质量等级, 填写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的质量等级信息。
1.6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订制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签写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卡;根据gis处理好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保护责任人、保护片 (块) 号、保护起始日期、相关政策规定、示意图和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 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识。
1.7 汇总成果
根据《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1032-2011) 整合数据库、表格、图件、报告后便得到了基本农田划定的成果。成果中纸质表格、图件和报告均须加盖国土部门和农业部门公章。其中图件资料上报一份, 其余各项成果一式两份。电子数据按县级上报成果组织结构图表进行数据组织后刻录光盘上报, 各文件不得压缩。采取内业审核与实地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2 关于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思考
近几年来,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开发区、大学城在全国各地蜂拥而上, 乱占农田, 滥用土地的现象死灰复燃, 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农民失地失业触目惊心, 以致有些官员和学者对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心存怀疑, 认为在一些地方已形同虚设。至今基本农田保护概念没有完全澄清, 划定上强调行政任务, 缺乏科学论证, 存在“划远不划近, 划劣不划优”现象。并且保护存在偏重数量指标, 忽视质量指标, “占补平衡”中的补充耕地质量低, 基本农田“占优补劣”现象较为普遍等。
1) 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的管理落后。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上一轮基本农田划定结果结合当地土地利用现状而划定的。虽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经过多方求证、调查, 本着科学合理原则修编而得, 但是难免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如自然因素导致农田的灾毁, 导致基本农田面积不足又得不到补充;或者一些较为优质的耕地不能及时划入基本农田, 得到有效保护等。
2) 基本农田分级制度不完善, 保护区农田利用规划管理滞后, 整体性差。目前, 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耕地评价体系和地力分等定级标准, 这使得基本农田分级保护没有硬性依据。
3) 基本农田监测手段满足不了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地质量变化的要求。
4) 基本农田保护存在资金缺口。各类征收的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补偿费等, 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补充耕地的资金问题, 但不能解决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
5) 规划方法滞后, 满足不了新时期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要求。常规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采用的方法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方法, 即定性研究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本身所具有的静态性特点, 使得规划判断与现实之间的误差较大。
6)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适应土地管理工作的业务要求, 逐步开发了专门用于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信息系统。但从系统实用性的角度来讲, 其专业模型设计及系统的整合方法都不是很理想。
7) 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存在缺陷, 基本农田保护手段不丰富, 保护机制不完善。
8) 异地补充、异地代保制度不完善。在少数地区实行的基本农田的异地补充、异地代保政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为重点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用地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土地利用规划的活力, 减缓了经济建设对耕地的压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没有建立相应的审查制度, 随意性较强;二是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的程序性制度规定;三是没有建立统一的交易制度和统一市场。[6]
3 结语
做好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后, 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具体情况, 针对不同地区基本农田保护的实际, 在符合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前提下, 细化保护细则, 体现保护的刚性和实施的可行性;并且采用高新科技, 扩展监测内容, 做好其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建平, 柳建军.彰显保护的刚性——划定与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的思考[J].中国土地, 2009 (3)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1032-2011) [S].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NY/T1634-2008) [S].2008.
[4]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S].2005.
山东划定四大经济区 篇1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首个海洋经济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山东省在1年多时间内获国务院批准的第二个国家层面发展规划。
该发展规划以山东省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和沿海7市51个县(市、区)所属的6.4万平方公里陆域为主体规划区,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核心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区两个增长极。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培育青岛一潍坊一日照、烟台一威海、东营一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级、三带、三组团”的整体开发框架。省内其他10市为联动区,共同构筑陆海统筹、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十二百”期间,山东省将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力量。发挥全省优质资源富集地带的优势,放大青岛龙头带动效应,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金融密集、服务密集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
国务院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发展规划包括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公里,依托东营、滨州、潍坊港和烟台港莱州港区,加快建设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形成西起乐陵、东至莱州的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紧紧围绕高效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这条主线,突出港口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和产业集群,打造若干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等服务业。探索建立与周边功能地区和内陆腹地之间的联动机制,搞好与天津滨海新嚣、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沿海地区等周边功能区的联系对接,尽快完成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募集工作。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重要的增长区域。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提高省会辐射带动能力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加快省会建设发展为龙头,带动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
该经济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7市,构建完善以济南城区为中心,以70公里为半径周边区域为节点的紧密圈层,以150公里为半径六市为节点的协作圈层,以济南为核心,提升德济泰高铁产业带和淄济聊交通走廊产业带“十”字形主轴,构建北翼德滨、东翼滨淄莱、西南翼聊泰莱3条环形发展轴线。形成“一核两轴三环”增长格局。它将强化济南核心地位,加快城市扩容,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省会经济、总部经济和服务经济等综合优势。
鲁南经济带:全国能源基地
鲁南经济带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打造山东新的经济增长极。
鲁南经济带包括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5市,面积5.05万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加快建设鲁南经济带。以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为龙头,充分发挥港口资源、自然资源、区位等优势,把鲁南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和精细化工、优质建材、机械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规划区的划定 篇12
关键词:基本农田,立地条件,划定
耕地是土地之精华, 基本农田是精华中的精华, 是以一定时期为期限, 按照人类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农产品的需求, 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1]。本研究以耕地质量为基础, 从耕地的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出发, 建立了 “按质定量”为依据的诏安县基本农田划定方法。采用分级赋分方法对各个评价指标做量化处理, 最终确定得到待选耕地的评价结果;同时, 结合所规定的基本农田的数量需求, 以GIS技术为支撑, 对诏安县基本农田进行空间定位。采用等间隔赋值法及GIS缓冲区技术手段来确定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研究结果可以为新一轮诏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所涉及到的基本农田指标分解, 划定及其保护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诏安县地处闽粤交界, 位于福建省最南部的县份, 有“福建南大门”“漳南第一关”之称。地处东经116°55′~117°22′, 北纬23°35′~24°10′。地势总体西北向东南倾斜。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冬暖夏凉, 无霜期达348 d以上, 年均降雨量1 442.3 mm。全县土地总面积129 364.01 hm2, 人口61.3万, 农业人口占80%以上。
2 评价指标选取
本研究以基本农田的内涵为依据, 同时根据其特征要求, 对于质量和区位条件等综合情况最优的耕地优先考虑将其划定为基本农田。以耕地自身条件为准则层, 耕地的自然质量条件方面, 主要考虑耕地的坡度、农用地等别这两个因素;而耕地的立地条件以耕地的分布、所处位置、适宜性、时间性和区域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及税收政策来衡量。考虑到发展压力及土地流转的因素, 本研究将耕地到道路距离、耕地到农村居民点距离这两个指标因素作为耕地的立地条件进行衡量[2,3]。
3 评价指标分值确定
3.1 耕地坡度
应用GIS提取研究区域的坡度, 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加载所需要的研究区行政界线及耕地图斑。借助ARCGIS的空间叠加法, 得出研究区域每块耕地的坡度等级。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为依据, 将耕地的坡度分为5个坡度级, 分别为:0~2°、2~6°、6~15°、15~25°、25°以上, 将坡度≤2°的视为平地, 本文采用等间隔赋值方法, 分值分别为: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
3.2 农用地等别
在本研究中, 耕地自身质量主要以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成果来衡量。对于耕地质量好坏的衡量标准, 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来进行。按照福建省国土厅标准, 以利用等指数来划分利用等别。在本研究区域内, 利用等别有6个等别, 分别是:VI等、V等、IV等、III等、II等、I等。将质量最好的VI等地赋值为100分, 采用等间隔赋值法, 分别赋值为80分、60分、40分、20分。
3.3 耕地到道路距离
采用GIS软件, 在已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将所需要的道路位置及每个耕地图斑的位置、数量分别提取出来。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 认为耕地到道路的距离要是小于600 m则表示交通条件优越。而距离大于3 000 m时, 则表示耕地的交通条件非常不方便。采用等间隔赋值方法, 当耕地到所处的道路距离小于600 m时, 分值设置为100分, 距离在600~1 200 m时, 设置为80分, 距离处于1200~1 800 m时, 设置为60分, 距离处于1 800~2 400 m时, 赋值为40分, 距离在2 400~3 000 m时, 赋值为20分。
3.4 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
研究区应用GIS的缓冲区技术手段来确定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对于缓冲区半径 (耕作半径) 的确定需要重要考虑。根据研究区域情况, 当最佳耕作半径为200 m, 可以认为是农民到达农作区最适宜耕作的距离, 将其赋值为100分。而随着耕地与农村居民点距离的不断增加, 所赋分值也应随之变小, 将其分别设置为80、60、40、20。
4 结果与分析
通过GIS将以上各个分值的图层叠加分析, 得出耕地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研究区域内耕地面积为21 037.41hm2。不同分值下耕地所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见表1。
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 “必须保证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占行政区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根据诏安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基本农田的指标, 诏安县基本农田保护率为90.30%。依据综合评价结果, 并结合《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情况, 将区域内各等级的耕地的面积, 由综合分值高向综合分值低逐步累加, 当累加的面积超过诏安县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82%的时候, 就可以将其划定为基本农田, 即将综合分值大于60分的耕地区域确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域。
5 结论
根据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划定的指标要求, 最终划定面积确定为20 556.98 hm2。同时, 为保证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要求的诏安县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应达20 259.63 hm2, 增划297.35 hm2优质耕地作为基本农田。研究结果可以为新一轮诏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所涉及到的基本农田指标分解, 划定及其保护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运用科学的方法划定基本农田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划定基本农田工作具有复杂性。本研究由于所需数据来源的限制, 在考虑指标时还不够全面, 对基本农田指标体系的构建仍存在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基本农田保护:历史与反思[J].中国土地, 2009 (6) .
[2]蔡海生, 林建平, 朱德海.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都阳湖区耕地整理规划[J].农业工程学报.2007, 23 (5) :75-80.
【规划区的划定】推荐阅读:
《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规划修编(2017-2035)》的简介10-28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12-17
我的大学规划——规划航线,扬帆未来10-21
规划的启示08-01
时间的规划08-09
长远的规划10-05
长远的规划07-20
基地的规划分析09-05
展览空间的规划10-02
规划自己的人生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