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记录规范

2024-08-10

实验记录规范(通用12篇)

实验记录规范 篇1

实验记录规范

一、实验记录的基本原则

实验记录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实验、观察、调查或者资料分析的方法,根据真实结果直接记录或统计的各种数据、文字、图表、声像等原始资料。因此,实验记录应满足以下基本原则:

1、2、实验记录必须真实、及时、准确、完整。

当天实验当天记录,不得写“回忆性”记录。不得伪造或者编造数据,不得随意涂改或者取舍。

3、实验记录必须易于查看,能够让课题负责人、导师及其他相关人员了解实验过程及结果。

4、实验记录本或记录纸应保持完整,不得缺页或挖补;如有缺、漏页,应详细说明原因。每次实验必须按年月日顺序记录实验日期和时间。

5、实验记录需修改时,采用划线方式去掉原书写内容,但须保证仍可辨认,避免随意涂抹或完全涂黑。

二、实验记录的内容1、2、实验时间:每次实验须按年月日顺序记录实验日期和时间。实验名称:每项实验应注明名称,并且实验名称要规范,保证其他查看实验记录的人也能看懂。

3、4、实验目的:本次实验具体要研究的内容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实验材料:受试样品和对照样品的来源;首次使用的主要试剂的生产厂家、规格和生产批号。自制试剂要在首次记录中详细说明配制方法和配制时间。实验材料如有变化,必须在相应实验记录中加以说明。

5、实验环境:对环境条件敏感的实验,应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和实验的微小气候(如光照、通风、洁净度、温度及湿度等)。

6、实验步骤:应当详细记录实验步骤及操作过程,已经记录过的相同实验步骤可标明首次记录的页码。对于新接触的实验,应当详细记录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以确保实验的成功率。

7、实验过程:实验中应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观察到的现象,异常现象的处理,产生异常现象的可能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等。

8、实验结果:准确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同时注明相应原始资料存放的形式及其位置。实验结果必需精确并且准确,不得伪造任何实验数据和结果。

三、实验记录的书写要求

1、实验记录应当字迹工整,内容清楚、整洁,不得潦草。书写应当用字规范,只能使用钢笔或签字笔。

2、实验记录使用专用术语必须规范,计量单位要采取国际标准计量单位,有效数字的取舍应当根据实验的要求而定,位数必须一致,不得随意取舍。

3、实验记录不得随意删除、增加或者修改。确实因为写错必须修改者,应当注明修改内容,在需要修改处画一斜线,不得完全涂黑,保证修改前的记录能够辨认。

4、实验记录之间的空白应划线并标注“此处无记录”,不可撕去任何页面。

5、实验图片、照片应当用胶水粘贴在记录的相应位置上。不得用金属钉、胶带纸等其它材料固定图片、照片,也不得将图片、照片贴在记录纸背后。

6、7、示意图、草图、表格应当使用必要的工具绘制。

所有实验记录必须使用研究所统一印制的实验记录本,不得随意用纸。

四、实验记录的保管

1、实验记录本在使用期间由实验记录人员本人妥善保管,应当避免水浸、墨污、卷边,保持整洁、完好、无破损、不丢失。

2、每项研究课题应使用一本专用的实验记录本,不同研究课题的实验不得混合记录。

3、带有密级的课题,必须在实验记录封面左上角注明密级,按照相应的保密规定管理。

4、5、保证课题负责人/导师可随时查看审核。

每项研究课题结束后,原始实验记录本必须按归档要求整理归档,实验者个人不得带走;实验研究人员可复制实验记录供个人使用。

实验记录规范 篇2

1 促使护理记录规范化

90年代我国护理模式有功能制和整体护理, 因此有两种护理记录书写方式, 但归入病历上保存的只有体温单、特护单和主班护士转抄医生开具的医嘱单。当《条例》颁布后, 与之配套文件《规范》明确了医嘱单由医生书写, 护士使用医嘱执行单, 分清了医护的责任, 补充了手术护理记录、一般护理记录书、危重病人护理记录。

2 明确护理记录定义

护理记录是客观、真实反映护士对护理对象所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的文字记录, 是证实护理经过的记录, 是传达信息的工具, 是一个数据来源。护理记录包括体温单、长期医嘱单、临时医嘱单、整体护理病历、特护记录、一般护理记录、重危护理记录、抢救记录单、护理交班报告、翻身卡、基础护理记录单、出入量记录单等。病人能复印与护理记录有关的有体温单、长期医嘱单、临时医嘱单、特护记录、手术护理记录单、一般护理记录、重危护理记录[2]。

3 总结了指导护理记录相关的理论

一些护理学的科学思想, 如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勒姆的自理理论、罗伊的适应理论、护理程序等广泛适用于护理记录的实践活动。除此之外, 指导护理记录的理论有:①护理观察理论包括病情、准确判断、正确处理、及时评价效果。护理工作应根据疾病、特殊检查、治疗的常规观察内容执行, 把严重的情况控制在初始阶段。②焦点式护理记录是以病人目前最重要的问题作为焦点, 然后把问题发生、病情、症状、体征或事件加以说明, 并把护士为此所进行的护理活动, 病人接受护理后的反应结果用精练、严密、系统的词句表达在护理记录上。③描述病人的客观事实, 丰富护理书写内涵。如对意识障碍的判断, 既有分析、思考、判断的主观成分, 又是诊断学上的概括性、客观实在的、可以衡量的病情观察名词, 应辨证统一地视为主观表现客观存在的形式而记录之。如记录不能写成“病人有自杀倾向”应用病人的原话“我耐受不了病痛, 想跳楼”记录之。

4 重视护理记录涉及的法律责任

除《条例》外, 与护理记录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病历管理, 严禁任何人涂改、仿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1]。《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第四章第九条:未经护士注册者不得从事护士工作。按法律责任过错推断, 常见护理记录责任追究有:护理记录权的非法行使与行使不当 (无执业证护士签名、护理记录不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 伪造证据、渎职罪、举证不能 (不利) 、知情权侵害、医疗保险费用的被动承担、违反《护士管理办法》。

5 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护理记录质量的对策

5.1 存在问题

主要有:①客观性缺陷, 如生搬硬套医生的病历书写, 或用主观判断或推断;关键问题反映不详细或无记录, 重要理化数据缺失;遗漏重要的护理问题及措施。②记录不真实、不准确, 如电子病历复制、粘贴, 千篇一律, 不能反映病人的病情个性化;医生、护士记录不一致, 相符性差;前后记录不一致;随意涂改及签名不真实;量化数据失实。③护理记录的及时性缺陷, 表现在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报告, 及时处理和执行医嘱, 及时记录病人或家属的反映, 尤其是抢救结束后不能6 h内补写抢救记录。④护理记录的完整性缺陷, 即项目不全、记录流水账及不连贯, 危重病人只有生命体征变化, 无专科记录和重点记录;出现阳性体征未报告医生, 亦无相应处理或护理措施;护理记录缺页、少页;护士执行医嘱, 没有记录重要的抢救医嘱[3,4,5,6]。

5.2 主要原因

护士法律意识淡薄, 对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科学性;文化基础差、责任心不强; 护理人员缺编, 工作繁杂。

5.3 对策

5.3.1 加强护士培训, 提高护士素质

规范护理行为, 熟悉护理文件书写规范。组织护士学习护理记录的相关的理论, 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提供常用护理书写内容供护士参考, 包括临床资料、护理措施、反应或护理效果。探索护理记录规律, 提供护士记录框架, 方便护士记录, 用最短的时间写下合格的护理记录, 让更多的时间用于直接护理。如直接记录法、问题记录法、专科护理记录、特殊检查治疗记录及入院、出院、危重、抢救护理记录。

5.3.2 客观、准确、完整、及时的护理记录书写原则

客观:用科学方法评估, 如疼痛尺、肌力测定、压疮危险评估及压疮分级评估, 评估病人的现状和护士已实施的护理措施、效果或病人的反应, 可达到数字量化和可比性。准确:包括护理记录时间、病人出现问题时间、实施措施的时间准确, 文字描述准确, 可测量的内容尽量用数据记录。完整:用护理程序的完整过程思考护理记录的内容, 文字陈述完整。及时:病情不稳定及时记录, 易发生护理并发症的病人要及时记录, 谁发出的护理行为谁及时记录, 因抢救危急病人未能及时记录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 h内及时补记, 并注明抢救完成时间和补记时间。

5.3.3 加强管理, 保证病历书写质量

发挥各级护理管理职能, 及时督促检查, 实施岗位责任制, 职责明确到人,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护士, 马上修正, 保证护理病历记录质量。

5.3.4 加强医护沟通

当护士发现护理记录与医生的病情记录不一致时, 应主动找医生核实, 避免医护记录的不相符性。

5.3.5 其他

各级医院管理者要真正支持、重视护理工作, 进一步规范医疗流程, 把护士从繁杂的杂务中解放出来, 让护士回到病人身边, 给病人实实在在的服务, 通过改变工作方式, 弹性排班及解决缺编, 从人员上保证护理记录质量。

参考文献

[1]《医疗事故处理》及配套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8.

[2]李颖丽.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后护理记录书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1 (2) :72-73.

[3]王丽姿.浅谈护理记录的作用和客观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1) , 74-75.

[4]陈秋君.新形势下护理记录缺陷与干预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20 (1A) , 9-10.

[5]李丽芳.一般护理记录中常见的错误及防范对策[J].家庭护士, 2008, 6 (4A) :918.

过程记录规范客户拜访 篇3

只见结果,不见过程

现象一:区域主管“跳槽”,客户也随之而去,客户资料都在他脑子里,对接任者不是敷衍了事,就是提供虚假信息,搞得新业务员无法继续。

现象二:区域主管谈的客户多,到后来跟客户谈的什么合作条件,特别是有关双方利益的数据,自己也想不起来了,还没有签合同,就在客户面前闹笑话!

现象三:区域主管外出,老总担心他没做实际工作,白白花了公司的差旅费;区域主管在公司,嘻嘻哈哈地打几个电话,之后就喝茶聊天,领导也不清楚电话到底打给谁、谈的什么内容、进展怎样,客户的意见如何,狐疑就更重了:在公司都是这副样子,要是出差在外,没人看着还不反了?!

上述现象究其原因,是管理客户时没有量化和规范的工作记录。没有严谨的过程管理,怎么会有系统稳定的结果?而这样的工作记录,从开发新客户起就要开始。

新客户开发的量化和规范

一、收集信息

区域主管每周必须获取3~5名新客户信息(依行业和企业实际情况而定),并建立《新客户资料卡》,记录客户的基本情况,如公司地址、联系电话、主要业务,法人、成立时间、在当地的网络分布、代理什么同类品牌、走什么渠道、业绩如何等。

获取的客户资料,必须符合公司的代理商资质认定标准,否则无效。

二、拜访新客户

规定区域主管每天的新客户拜访数量,比如每天至少3个。

拜访情况填具《新客户洽谈过程登记表》(见表一),记录意向客户谈判内容,特别是有关双方利益的数据。公司考核以新客户的名片、洽谈记录等资料为准,便于评核和控制工作进度。量化拜访任务后,区域主管就没有多少时间去兼职或游山玩水了。

三、开发新客户

区域主管每周必须有1名“意向客户”,每月必须开发成功1名新客户,每个季度新客户货款回笼必须达到500万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

新客户发展为老客产后,也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某公司在中秋节给客户邮寄了2盒月饼,在不到半天的时间内,销售经理、区域主管以及销售助理,相继拿起同一个客户的资料夹给客户打电话,并问了相同的问题:有没有收到月饼?上月货款什么时候结?客户被迫回答了三次。这虽是细节,却暴露了客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客户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管理老客户的业务往来,必须从厂商正式合作时开始,建立完整的合作档案。

老客户的业务往来管理

一、熟悉老客户的市场基本情况

1.区域主管出差至公司既有市场,每天至少实地拜访10家当地终端零售客户(含大卖场),对老客户在当地的销售网络进行摸底;

2.详细了解每个零售客户的产品销售情况、产品建议、地址和联系电话等,并积累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建立起该地区《分销,零售客户分布联系册》,拜访完成后报送公司;

3.与业务和促销人员沟通,获取第一线的信息,以及客户近期的业务动向。

通过以上工作,掌握市场的第一手资料,与老客户沟通才有了基础。

二、规定老客户拜访内容

1.了解客户在当地的铺货和销售情况,以及与合同目标的差距;

2.了解客户近期的销售和库存,整理出客户即期的产品订购计划;

3.了解客户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推广计划,结合公司的营销策略,引导他们的投入意向。

三、建立老客户合作档案

分类简要记录合作期间的业务往来事项(见表二)。

四、建立老客户电话联系登记表

简要记录公司与老客户各个阶段的电话业务往来。无论是客户来电,还是公司去电,都要记录当事人及电话事由、内容。以便其他同事致电同一个客户前了解情况,避免笑话(见表三)。

不论新老客户,记录的信息太多就没有轻重缓急之分。可在上述表格里增加独立的一栏“关键点信息反馈”,以便决策层提纲挈领。

同时,公司要不定期抽样复核区域主管的新老客户拜访资料,以保障客户拜访的数量和质量。

临床输血病程记录规范 篇4

随着《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为深入贯彻此办法,进一步加强我院临床输血工作,促进科学合理用血,特制定南安市海都医院临床输血病程记录,规范非首次输血需对上次输血是否有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

一、每次输血治疗,均应有相关输血病程记录且必须记录完整,涵盖以下要素,输血病程记录中应有患者的血型、输血原因、目的、输血指征的描述、输血的起止时间、过程的描述、输注何种血液成分和数量以及输血治疗效果的评估。非首次输血需对上次输血是否有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

二、描述的基本格式:

(时间),患者因(原因)或(诊视发现),化验结果(血常规或出凝血时间),在(时间)给予 型RhD 性 血液成分(数量),予以(输血目的)治疗,(时间)结束,输血过程

(是否顺利),(有无)

输血不良反应,输注后(可描述症状或进行相关检测)。

医师签名:

三、其他要求:

1.输血治疗医嘱需与病程记录相符。

2.病案首页应有输血记载(包括:血液成分及数量)。3.手术记录、术后病程记录、麻醉记录、手术护理记录中失血量及输血量的描述要一致、相符。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

4.输血治疗后,经治医师应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描述。5.各种输血治疗记录齐全,主要包括输血治疗同意书、配发血报告单、输血前检查报告单、血常规报告单以及病历输血记录等,不可缺失。

7.医生待患者输血后,如有输血不良反应,应及时、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至输血科,对有输血发生不良反应者应在其病案中进行相关处理记录描述。

8.配发血报告单应及时粘贴于病历中不得丢失。

输血病程记录示范文本

首次或第一次输血病程描述

记录日期和时间

9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2×10/L,红细胞2.0412×10/L,血红蛋白66g/L,红细胞压积0.192,血小板1499×10/L。血色素低于70g/L,血小板低于20×10/L。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今日给予O型去白悬浮红细胞2U及O型单采血小板1人份静点。于今日19:00开始输血治疗,于今日23:30输完血制品。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医师签名:

再次输血输血病程描述

记录日期和时间

9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1×10/L,红细胞2.4312×10/L,血红蛋白75g/L,红细胞压积0.216,血小板24×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98.9%,单核细胞百分比:0%,中性细胞百分比:1.1%,嗜酸细胞百分比:0%,淋巴细胞计数:0.8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1×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注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有所上升,可认为输注血液有效。考虑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血小板计数还是明显偏低,避免(预防)患者随时有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的可能,为防止出血,今日继续给予O型单采血小板1人份静点。于今日17点开始输血,今日18:30输完血小板。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煤矿地质原始记录编录规范 篇5

第一章

一般要求:

1、各类原始记录必须采用正规的专业原始记录本。其中水文原始记录要有分井上、井下和不同观测内容的专用原始记录本。

2、记录本要保持齐全,不少页,每本每页都按顺序编号。

3、记录本要实行档案化管理,严禁丢失。分档按时间顺序保存,有目录、索引,便于查找。并且要建立电子或纸质的备份记录。

4、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记录时须使用铅笔或黑色水笔,严禁使用圆珠笔。

5、记录时要求字体工整、版面整洁,记录内容齐全,字迹、草图清楚。出现记录错误时严禁涂改,只允许划改,且当页划改不得超过3处。

6、每次观测记录都要有观测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7、地质原始记录的内容要符合《矿井地质规程》(第三章矿井地质观测)的要求;水文原始记录的内容要符合《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要求。

第二章

煤岩巷掘进工作面原始记录和回采工作面探煤厚原始记录格式如下:

煤岩巷原始记录格式

附图区域

记录区域

日期:2011.1.15观测:

袁凌晖记录:

地点:

1、与测点发生联系,记录迎头位置。如:下4点向里35.2m为当日迎头,迎头素描如左图。

2、主要记录迎头煤岩层的颜色、岩性、结构、空间位置、厚度、产状,断层面的位置、产状,上下盘的岩性情况。若是煤巷进行探煤时,记录两帮顶底探煤情况。控制煤岩层空间位置时,要以巷道的一些主要技术参数线或点为参照物,常用的有工字钢、木支护架棚巷道的棚梁顶面,U型钢架棚巷道的棚腿(或卡揽)顶面,岩石巷道的拱基线等。

示例如下:

1、煤巷存在顶底煤时:迎头左帮巷下沿底,右帮卡揽向下3.5m见底,巷中巷上探2.3m见顶。

2、煤巷存在打顶打底时:迎头左帮卡揽向上0.5m为煤顶,向下0.8m为煤底,右帮卡揽向下0.2m为煤顶,向下1.5m为煤底。煤底板为灰黑色砂质泥岩,产状为:。顶板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3.岩巷时:迎头左帮拱基线向上0.5m为L9灰顶,向下0.8m为L9灰底,右帮拱基线向下0.2m为L9灰顶,向下1.5m为L9灰底,L9灰垂直裂隙发育,并充填方解石脉,局部结晶程度较好。L9灰底部为一层厚0.3m的煤线,再向下为灰黑色砂质泥岩,顶部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

3、针对煤巷:记录迎头退后的顶底煤补探情况和两帮扒帮控制的煤层顶底板情况或构造发育情况,包括补探点的位置和探煤情况或扒帮点的位置和扒帮情况。针对岩巷:记录迎头退后的两帮岩层和构造发育情况。遇到构造时需在左页编录两帮素描图。

4、记录巷道的坡度资料,打坡度时要与上一回的记录保持延续,并与测点发生联系。

5、记录巷道淋涌水情况。包括淋涌水点的地点、位置、涌水方式和涌水量等。

6、记录巷道内的钻场、硐室、临时水仓、泵坑、沉淀池的位置、尺寸等。记录打钻情况或其他与地测工作相关的一些内容。

(注:当一个掘进头需要记录的内容较少时,本页可以记录其他掘进头的观测情况。)

回采工作面原始记录格式

附图区域

记录区域

地点:13151下工作面

日期:2011.1.15观测:

袁凌晖记录:

1、与测点发生联系,记录上下切口位置。以及上下切口提、落巷等情况。如:下4点向里35.2m为当日下切口,上3点向里67.3m为当日上切口。上切口落巷1.3m。

2、记录切巷内的探煤情况和扒帮控制煤墙帮打顶打底及构造发育情况。其中探煤记录包括探煤点的位置、顶煤厚度、底煤厚度和切巷高度。在左页编录切巷素描示意图。

示例如下:下切口向上15m处,巷下沿底,巷高1.7m,巷上探3.5m见顶;下切口向上45m处打底0.3m,巷高2.2m,巷上探1.3m见顶;47m处打顶1.5m,巷高1.9m,巷下探2.2m见底,该处发育一正断层,产状:,落差约2.5m。51m处巷上沿顶,巷高1.9m,巷下探1.0m见底。

3、记录切巷的坡度资料。一般10m左右打一次坡度,遇到坡度变化较大时,要进行加密。

示例如下:下切口向上0~15m段,巷道坡度+3度。15~25m段,坡度+6度。25~32m段,坡度-3度。32~45m段,坡度-5度。

4、记录切巷淋涌水情况,包括淋涌水点的地点、位置、涌水方式和涌水量等。记录工作面上下付巷原出水点涌水量变化情况(该项也可记录到水文专项记录本上)。

6、记录切巷及上下付巷内的钻探情况或其他与地测工作相关的一些内容。

第三章矿井地质观测

第一节一般要求

第11条矿井地质观测应该做到及时、完整、准确、统一。一般要求如下:

一、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并记录在专门的地质观测薄上;记录薄应统一编号,妥善保存。

二、描述地质现象,应做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字迹清晰、表达确切、图文结合、重点突出,客观地反映地质现象的真实情况。

三、每次观测必须记录观测的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四、矿井地质观测要把现场和室内,宏观和微观观测结合起来。

第二节煤系地层观测

第12条一切穿过煤系地层的井巷均应逐层观测其岩性特征和厚度。对于煤层、标志层和煤层顶底板需作重点观测。必要时,还需采取化石、煤(岩)标本和样品,进行化验和测试。为了对比和陈列,每一个矿井应保存一套完整的煤系标本。

第13条为统一岩石命名和观测描述内容,特作如下规定:

一、碎屑岩的名称及粒度分级标准(见表3)。

碎屑岩的名称及粒度分级标准表

3二、沉积岩描述的基本内容:

1、碎屑岩类应描述颜色,碎屑可见成分、分选性和滚落圆度,胶结物成分及胶结类型,同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及其分布特征,结核与包裹体成分,大小的形态,与稀盐酸的反应状况等。

2、粘土岩类应描述颜色,混入成分,固结程度,滑腻感,断口开头可塑性,吸水变软或膨胀特点,附舌性,岩石的构造,所含化石及其保存完整程度,结核与包裹体的情况等。

3、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应描述颜色,主要成分及杂质成分,硬度,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所含化石、结核或包裹体情况,岩溶裂隙的发育情况、方向性和充填物成分,与稀盐酸的反应等。

三、沉积岩层描述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层理类型和特征,层面构造和接触关系等。对于煤层对比困难的矿区或矿井,应系统收集有关相—旋回结构分析的基础资料。

第三节煤层的观测

第14条井巷所揭露的煤层,不论是否可采,都必须进行观测和描述。凡井筒、石门和其它的穿层巷道揭露煤层的地点,均应作为观测点进行观测;在沿可采煤层掘进的巷道内,煤层观测点的间距,根据煤层的稳定程度,应不小于表4的规定。遇地质构造时,可适当加密观测点,以反映煤层变化的实际情况。

煤层观测点间距表

4第15条煤层观测点心观测描述内容:

一、当巷道揭露煤层全厚时,每个观测点应观测煤层厚度、各煤分层厚度,夹石层厚度、岩性和坚硬程度;当巷道不能揭露煤层全厚时,应按表4 规定的间距探测煤层全厚。

二、在层位难以判断,煤层对比困难时,还应仔细观测各煤分层的宏观煤岩成分和类型;煤的光泽、颜色、断口、软硬程度、脆韧性、结构构造和内生裂隙的发育情况;煤层中所含结核与包裹体的成分、形状、大小、坚硬程度及其分布特征等。

三、煤层的含水性。

四、煤层的产状要素。

五、煤层的顶底板特征,其中包括:伪顶、直接顶、老顶和伪底、直接底等的岩层名称,分层厚度,岩性特征,裂隙发育情况及其与煤层的接触关系等。必要时,应采取岩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

第16条当煤层变薄、分岔、尖灭和遭受冲刷时,必须注意观测以下内容:

一、出现古河床冲刷时,必须观测冲刷标志,系统收集供判明冲刷类型,推断冲刷变薄带方向和范围的基础资料。

二、出现煤层变薄和分岔和尖灭时,应着重观测煤层结构、煤质、煤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围岩岩性特征,为分析煤厚变化原因,预测变薄带、可采边界、分合区界线积累资料。

第四节地质构造的观测

第17条观测描述断层,应围绕确定其性质、断距和断裂结构面的力学属性来进行。其观测描述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断层面的形态、擦痕和阶步特征;断层面的产状要素和擦痕的侧伏角。

二、断层带中断裂构造岩的成分和分布特征,断层带的宽度和充填、胶结情况。必要时,可采取定向标本,对断裂构造岩进行岩组分析。

三、断层两翼煤、岩层的产状要素,煤、岩层的层位和岩性特征、断层旁侧的伴生和派生小构造。

四、断层间的相互切割关系,断层、褶皱的组合特征。

五、断层与煤厚变化等的关系。

第18条观测和描述褶皱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褶皱枢纽的位置、倾伏方向和倾伏角。

二、褶皱两翼煤、岩层和褶皱轴面的产状要素。

三、褶皱与煤厚变化、顶板破碎等的关系。

第19条对构造裂隙,应观测描述主要裂隙组的发育方向、发育程度,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裂隙率的测定和统计;观测裂隙面的形态、宽度、充填成分和充填程度,为确定裂隙的力学性质,裂隙与断层、褶皱的关系积累资料。

第20条对陷落柱应观测描述其形状、大小和陷落角,充填物的岩性、层位密实程度和含水性以及陷落柱附近煤、岩层的产状要素等。

班组记录清理规范工作总结 篇6

(电建公司)

一、班组记录清理规范活动宣贯情况

电建公司工会认真落实公司班组管理要求,在11月4日组织所属各分工会、班组长召开班组建设专题会议对公司《变电运维班等30类班组记录规范》通知精神进行全面宣贯同时,组织各分工会、各班组通过召开分工会会议、班组会及利用班组工作提示板等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广大员工对班组记录清理实现班级记录“三统一”、减少班组记录重复性及减轻基层生产一线班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意义。并组建由各级分工会负责人在内的班组记录清理规范领导小组及设立本单位政治工作部定向负责的班组记录清理专管部门,对班组记录清理规范工作进行统筹协调、督导考核、调研分析、修订完善、总结提炼等监督、管理工作。

二、班组记录清理规范工作开展情况

电建公司工会将班组记录清理规范工作纳入各层级责任目标管理,在责任部门督导下,各分工会积极组织各班组按国网本溪供电公司变电运维班30类班组记录规范内容对送、变、配、土建及汽车运输等7个班组安全活动记录、安全工器具试验记录、安全工器具台账、岗位标准材料文件夹进行统一设置存档,并按规定对工作日志、班务会、月工作计划及总结全面变更纳入班组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录入,按月对其进行自评考核管理。针对班组记录专业部分与本单位班组实际不符部分及建筑、汽车运输班组未设定部分积极开展班组记录规范调研,广泛征集基层班组意见及建议,切实使班组记录专业部分体现生产实际。

三、班组记录清理规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因电建公司主要以电网工程建设为主的生产单位,而本次班组记录规范中专业部分的设置是按照省公司“三集五大”建设典型岗位设置参考表的班组职责为依据设置的,按本单位各专业班组职责,其班组记录专业部分与实际相差较大,大部分均无法使用。

四、班组记录清理规范活动经验做法、特色亮点等

对班组记录清理规范工作组建专责领导小组及责任部门进行督导考核、调研分析、总结提炼,以党政齐抓共管,将其纳入各层责任目标考核,并结合本单位生产工作实际对班组专业部分管理进行广泛探讨、调研,征集各专业班组意义,使班组建设切实贴近网情、工作实际及员工生活,即实现“五统一”进班组建设工作,又充分达到调动好基层班组这个关系公司科学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和基础性的最广泛力量。

五、对公司班组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希望公司结合各基层单位工作职责进一步贴近工作实际对基层班组记录进行细化规范,特别是班组记录专业部分,并形成班组记录模板及填写规范进行下发,进行管理考核,实现基层各专业班组管理规范化、专业建设标准化。

实验记录规范 篇7

1 成立品管圈并确定圈名

“同心圈”即指所有圈员同心协力, 查找限制洁净手术部发展的瓶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与对策, 共同为提高手术室护理事业的进步而不懈努力。

2 方法

2.1 确定主题

通过头脑风暴法讨论, 采用评价法确定本期活动主题为“降低手术护理记录单书写不规范发生率”。其中不规范书写指病历中不规范的书写或书写中存在缺陷及空项、漏项等。衡量指标为平均每天存在的书写不规范发生率。

2.2 活动计划拟定

制定活动计划甘特图, 明确各步骤计划时间与组员职责。

2.3 现状调查

因每日手术总例数不同, 单纯统计活动改善前后每日手术护理记录不规范书写例数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本次活动改善内容为手术护理记录不规范发生率, 内容包括代签名、滞后书写、提前书写、涂改、用语不规范、其他共6类项目的发生率。将查检数据利用柏拉图分析后, 根据二八定律, 得出代签名和滞后书写是本次活动需要改善的重点。

2.4 目标设定

现况值为84.4%, 目标值经计算为26.6%。

2.5 原因解析

使用鱼骨图和因果关联图分析导致手术护理记录单书写不规范的根本原因为工作流程不合理、培训力度不够及监督力度不够。

2.6 提出对策及实施对策

全体圈员根据5W1H原则进行对策选定, 评价方式:优5分、可3分、差1分, 可行性与圈能力各占50分, 满分100分。依80/20法则, 80分以上为实施对策, 但本圈希望有较高达标率, 全体圈员决定60分以上为实施对策, 共圈出10条对策, 依据对策共性, 合并为4条。根据这4个问题点逐步设计PDCA计划进行对策实施。重点从优化工作流程、加强法律意识培训、合理排班、互相监督等方面进行改善。

3 结果

3.1 有形成果

改善值为23.1%, 与改善前的84.4%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目标达成率=108%, 进步率=72.6%, 有明显进步。

3.2 无形成果

用本圈圈员设计的评估问卷10分量表, 从品管手法应用、责任感、沟通能力、团队精神、护理品质改善、积极性6个方面对无形成果进行评估, 取得显著的无形成果。

4 讨论

4.1 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1]。目前, 手术病人不断增加, 连台时因忙于清点、整理、检查工作, 常疏忽了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工作流程不合理, 人员分工不清, 因忙乱极易造成代签名、记录错误现象发生, 从而引起差错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品管圈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原因分析, 找出最根本原因, 针对要因制定对策、实施对策, 通过效果确认、评价,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规范了手术护理记录的工作程序, 有效规避了医疗风险。

4.2提高手术护理记录单病历质量

强化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相关的法规条例, 进行案例分析及手术护理记录单书写规范化培训。实施中通过交班、检查、考核等形式反复强化手术护理记录单书写的内容与要求, 保证护士的执行力[2]。改善前文书不规范发生率为84.4%, 改善后为23.1%, 此次品管圈活动取得明显效果。

4.3 促进标准化的建立

将手术护理记录流程列入科室质量管理体系, 纳入洁净手术部护士各班岗位职责与护士量化考核细则中, 从而形成标准化作业规则, 护士长以此为依据对全体护士进行检查、监督、评价, 通过项目标准化而达到巩固成果和持续改进。

4.4 提高护士团队精神及综合能力

开展品管圈活动, 不但提高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与安全意识, 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更能发扬团队精神并带来工作满足感[1]。同时圈员们还学会使用品管工具来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科研思维能力, 运用统计方法和图表有效地分析并解决问题。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 加强手术护理记录单的管理, 有效地降低了记录不规范的发生率, 同时提高了文书记录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保证了护理安全。品管活动激发了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和加强护理管理制度执行力, 是提高护理人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与借鉴。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手术护理记录单书写不规范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同心圈”, 运用一系列品管工具查找并解决手术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的发生。[结果]有形成果:手术护理记录不规范的发生率由对策实施前的84.4%降至23.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无形成果:圈员在品管手法应用、责任感、沟通能力、团队精神、护理品质改善、积极性6个方面得到显著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手术护理记录的规范性, 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关键词:品管圈,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手术护理记录单

参考文献

[1]李华, 赵锦仲, 陈文玉, 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病人骨质疏松防治知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9) :60-61.

实验记录规范 篇8

【关键词】科学记录 科学探究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55-02

小学科学的新课程改革给学生发展带了最大的优势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探究”。在《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成为科学课的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我们的科学老师往往把学生动手操作视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唯一方式,其实在课标中明确提到了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因此,我认为要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方式有很多。而课堂教学中的“科学记录”就是探究活动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因为它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对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科学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引导学生灵活地进行科学记录,可以使他们的探究更深入、更有效!

一、精心设计记录表格,体验形成过程

现在的科学课,要求我们精心准备探究活动,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因此,我们也要在课前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实验记录表。而我们所谓“精心”设计的记录表,有时过于繁琐、复杂,使学生索然无味;有时要求显然过于笼统,会让学生无从下手。这些看似新鲜夺目,花费很多心血设计的记录表,其实都是用处不大。

那如何设计有效、使用的记录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设计时应考虑探究活动前的安排

教师对探究记录表的设计应该从活动前的准备开始,要提前充分考虑本次活动所用的时间、填写的要求、如何有效地记录等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尽可能有效的实验和记录。

2.设计时应考虑探究活动时的记录

在科学课中,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实验活动,他们很难在中途割舍下手中的实验来填写记录表。还有的同学不喜欢记录是因为他们认为记录太枯燥。干巴巴的几个字对他们没有吸引力,特别是需要用很多文字来做记录的,更是无人问津。因此,我们就要设计一些简单的记录表,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形式,如:使用图表、画图、标本(照片)等,另外在版面的设计时,尽可能符合小学生心理。这样,学生在填写记录表时就会增加填写的兴趣。

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实验的记录表可以让学生用“↑”、“↓”来表示沉浮,这样就节省了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当场记录。再如《月相变化》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剪出各种月相,贴在记录表上,这样的记录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月相观察更加明显。

3.设计时应考虑探究活动后的评价

记录表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在活动后的分析、交流上。因此,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记录表在展示与交流过程中是否简单,学生的汇报是否可能没有顺序、随意等。另外,记录表的设计也要考虑到记录后评价,如果只有学生的汇报缺乏评价会使学生的记录积极性受到打击。

例如在记录表的最后可以加上不同形式评价语,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记录表进行自我评价等。

二、人人参与记录过程,巩固科学概念

自从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以后,我们发现在很多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老师给每位学生布置了不同的任务,有的是实验员、有的是观察员、有的是材料员、有的是记录员。各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记录的任务则往往由记录员来完成,好像其它小组成员与记录没有任何关系,久而久之,其它成员将会懒于动笔,漠视记录。记录绝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每个人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由自己的记录,别人的记录我们只能作为参考。因此,我觉得在探究活动中,我们不能机械地安排一名记录员,要让每个成员有机地结合,他们都应该有自己的记录表。

我听公开课的时候,发现上课的老师都会使用记录表,而且他们也确实非常用心地设计这些记录表,但在下课了以后,很少有老师问及学生手中的记录纸。

例如,我在听《抵抗弯曲》一课中,老师对抗弯曲能力与纸的厚度、宽度的数据分析非常仔细,学生的记录表中也详细的记录了实验的数据。但是,当我下课后去询问学生纸的厚度、宽度对抗弯曲能力,哪个影响较大时,惊奇地发现有好多学生竟认为影响是一样的。

为什么呢?他们的记录表上有明显的数据啊!他们的回答告诉了我答案“记录表4人拼一张,我们没有。”是啊,记录表有利于学生的回忆和反思,面对自己的记录表,通过自己的回忆和反思,能使他们更好的巩固自己的科学概念。

在许多的公开课上,我也发现学生很少会把这些记录纸保存起来。因为,每个小组只有一张记录纸,所以学生大部分都把它扔进了垃圾筒。他们并不懂得这一张纸的价值所在,但如果我们能让他们人手一张,也许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流失了。因此,我认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记录,让他们都保存一张有价值的记录表,这样对学生的知识巩固将有很大的帮助。

三、合理分析记录数据,体现真实价值

郁波老师曾经说过:“科学课的记录表是要学生填写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际现象和收集到的数据。记录没有‘对与‘错的标准,描述的是真实性与准确度。”

虽然现在的科学教学是以探究为核心,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快乐、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但是,我们在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探究得出的结果。

现如今,很多的科学课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只是代表性的让几个小组发表他们的实验记录,更多的小组则是在倾听老师的总结。而有的则是老师讲活动过程中指导好的几个小组请上台来展示一下,对一些有问题、记录“错误”的小组根本不加理睬。甚至,有些老师在活动结束后根本没有时间来安排学生的分析、讨论、交流时间,对于学生手上的这些记录表,只是作为这些科学教师点缀课堂的装饰品。

其实,如果我们能好好利用这些记录,也许我们能指导或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例如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这课中,学生自制了洋葱表皮细胞,每个学生都画下了自己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结构细胞。在随后的讨论、汇报中,多数的学生都发现了洋葱表皮的细胞核,但有一个小组却没有观察到细胞核。我马上追问其他同学“你们觉得出现了这个结果,他们小组在做观察时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说出了很多可能,最后分析发现:因为他们使用的物镜和目镜都是低倍镜,所以需要学生在进行测观察时无法发现细胞核。根据这个有用的结果,我再次强调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显微镜时的注意事项,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观察。

因此,我们不能把这些看似没用的探究结果给丢掉了,只要加以分析这些实验结果终能体现其重要价值。

另外,我们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交流、总结出有用的东西,让他们亲历整个记录的过程,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记录表的作用。然后,让各小组展示他们的探究、记录成果,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学生慢慢地意识到科学记录的重要性,自觉养成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好习惯。

四、科学评价记录结果,发展学生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眼下我们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还不是很多,许多老师还是会用考试的方法,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科学素养。其实,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像学生的学习一样,要用事实来说话。所以,我认为可以尝试用一种新的评价方式,把学生的记录也作为期末考核的一种形式。例如,将学生记录表的积累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也可以学生现场探究、记录、分析、汇报,教师根据情况现场打分等。这样既让学生倍感新鲜,也能让学生重视平时的记录、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极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实验记录”是科学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我们的科学老师继续一起探讨实验记录在课堂上的有效使用,促进学生真正的亲历探究的全过程,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充分运用形象化的科学记录,有效促进科学概念的形成》 李伟臣

[2]《科学记录的深思考》 曹炳达

[3]《灵活地进行科学记录》 韩玉明

作者简介:

产后出血管理制度及记录规范 篇9

产后出血管理规定及记录规范

1.正确估计(计算)产后24小时出血量,设计出血记录表格。2.平产分娩,产时及产后2小时由产房助产士记录。3.剖宫产产时由手术医师记录。

4.责任护士记录剖宫产产后2小时及所有产后产妇2-24小时出血量,并累计产后24小时出血总量。

5.出院登记的医师将产后出血量登记入册,平产分娩≥500ml,剖宫产分娩≥1000ml用红笔标记。

6.科秘书每月统计一次本科该月分娩总量,剖宫产总数出血人数,计算出产后出血率,半年及一年再统计一次产后出血率,一年计算一次剖宫产率。

加油站设备管理台帐记录规范 篇10

一、加油机:

①每日检查;②每周维护保养;③每月清洗滤网,每月对加油枪与机体之间进行导通测试。

二、油罐及其附件:

①每日检查;②每周维护保养,每周对埋地油罐操作井进行清理,每周定期检查埋地管线有无渗漏;③每季度对阻火器检查保养一次。

三、卸油接地静电报警器: ①每日检查;②每周维护保养。

四、IC卡发卡系统:

①每日检查;②每周维护保养。

五、IC卡管控系统:

①每日检查;②每周维护保养。

六、发电机组、配电柜、三相防雷箱:

①每日检查;②每周维护保养,每周应空载运行一次(10—15分钟)。

七、消防器材、应急照明灯:

①每日检查;②每周维护保养,应急照明灯每周试验一次、完全冲放电一次;③干粉灭火器每2年换药一次,二氧化碳灭火器每月称重一次。

八、计量工具:

①每日检查;②每周维护保养;③及时送检临期计量工具,领用检定有效期内计量工具,并做好相关台帐记录。

九、液位仪、潜油泵:

①每日检查;②每周维护保养;③每月进行一次手工测量比对(液位高度超±2mm,水位高度超±10mm的要立即上报处理)。

十、监控、报警系统: ①每日检查;②每周维护保养。

十一、办公电脑:

①每日检查;②每周维护保养。

实验记录规范 篇11

【关键词】 记录单;设计;有效记录

【中图分类号】 G6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法国《动手做》一书中提到科学记录是孩子最好的科学书,最真实的科学书。因为它记录了孩子科学思维的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孩子的科学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科学记录也是学生科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证据,因为这上面如实记录孩子观察到的科学现象。所以对于学生在科学课中的记录应高度重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有许多直接与记录有关的内容,如“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记录)”、“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等.科学记录既是孩子们科学学习的内容,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科学记录始终伴随着孩子们整个科学探究之中。

实验记录单可以反应出教师对整个实验的把握程度,也可以看出教师对整个实验所持的态度。一份好的实验记录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更能促进学生对实验产生更多的思考,它对整个实验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记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思维逻辑,审慎记录单的必要性

是否有必要设计实验记录单,为做到课堂的有效性,这是记录单安排前需要思考的。实验记录单是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设定的。

二、尽心设计记录单的内容

科学记录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思维物化品,它再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承载着科学探究的重要证据,是学生提升科学结论的重要依据。所以,要尽可能的推敲记录内容,进行合理筛选,设计符合孩子们特点的记录。不科学的记录内容,会导致学生的手笔苦劳最后却是一场空,挫伤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我们要明确记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表达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花时间对记录内容进行设计.

三、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心智特点,对照课程标准进行记录单的设计

3—6年级都开设有《科学》这门课,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其心智特点不同,掌握的知识也不一样,教师要针对这样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孩子喜欢的形式,绝对不要千篇一律,不要让孩子们过多的使用文字。特别是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对书写抱有厌恶、抵制情绪,如果我们在记录中,要求他们用过多的文字,反而会弄巧成拙,影响我们的科学探究时间。我想:在记录设计中可以使用图表、画图、标本(照片)等,另外在版面的设计时,尽可能符合小学生心理。又如,在对《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进行教学时,我们有时会设计这样的一些记录,“记录观察到的小动物身体有什么特征,你们发现了哪些小动物身体的秘密,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这样的要求显然过于笼统,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我们可以改变记录形式,让学生们把观察到的小动物的某一身体构造用简图画下来,在旁边注上文字,也可以把课前准备的图片贴到记录本里去,在旁边注上文字加以说明,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既清晰明了又方便快捷。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一堂科学实验课只有四十分钟的时间,如果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到记录的写字上,那么我们的课堂将变得非常低效,再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交流、探讨和质疑了。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显然是不完整的,也是偏离主旨的。⒉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科学语言。“语言”并不是语文课的专利,科学实验课同样需要注重语言。交流、探讨、质疑、反思无不需要严谨的语言。如果所有的学生连自己的意思都表达不清,科学实验课将变得混亂无比。反之,科学实验课将变得生机盎然。如果我们一直要求学生用严谨、精练的语言来说话来记录,那么便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⒊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让学生把所有的想法都一字不漏地写在记录单上,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更是大大浪费了我们的思维。做事要抓住“关键”和“核心”,这本来就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抓住了要点之后,便可以在头脑中浮现出许许多多的相关知识。我们一次次地翻阅自己的记录表,便可以一次次地锻炼自己的思维。

四、结合实验内容,简洁明了

根据实验的内容,用最直观和简洁的形式呈现记录单。做到能让学生提笔就记,避免过多的指导性的内容呈现,尽量把对学生实验中应怎样记录放在学生实验中,用言传身教来指导,而非文字的形式打印在表格上,这样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降低课堂效率。

五、尽可能对记录进行评价

现在我们在教学中不是舍不得时间来设计记录单,不是在课堂中舍不得花时间让孩子们进行记录。现在我们缺少的正是对孩子们记录单的评价,我们在课后总是把记录单不当回事,随便学生怎么对记录单进行处理,长期以往,孩子们对记录的兴趣、主动性会荡然无存。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对研究记录的兴趣,通过对记录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记录的同时获得激励,都有记录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记录的自信心,都可以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新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注重孩子们实践活动的结果,也要重视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成果,研究记录就是其中的一类。

有人说,“科学记录是孩子们最好的科学书”,科学实验课记录不仅是学生学科学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因此,让我们重视科学记录,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利用各种策略让科学实验课记录更有效,充分发挥科学实验课记录对科学探究及在课外延伸等活动的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具备更高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⒈郝京华主编《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⒉韦钰:“关于对法国"动手做"小学、学生园科学教育项目的考察报告”。

实验记录规范 篇12

硬盘磁记录是当代信息存储的主要技术之一, 目前仍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近年硬盘磁记录介质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致力于最大限度降低磁矩热涨落效应对己记录信息的影响。

高密度磁记录材料的热稳定性问题主要就是超顺磁性问题。一直以来记录密度的提高, 都是通过减少记录单元的体积来实现。随着磁记录密度的提高, 记录磁畴的尺寸越来越小。当尺寸小到一定程度时, 磁畴的热运动将使得磁矩不规则地随机转动, 从而失去记录信息, 即表现出超顺磁性 (superparamagnetism) , 它将导致信息的丢失。磁有序的弛豫时间由Arrhenius-Neel定律[1]描述, 是衡量磁畴热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参数, 它的表达式为

undefined

式中, MR为记录介质剩磁, t为测量时间, τ为弛豫时间, 上式表示磁场取消后剩余磁化强度随时间减弱。下面考虑热作用的磁矩翻转, 热作用能为kBT。设热作用下磁矩翻转需要克服的势垒高度为Eb (称为热势垒thermal barrier) 。这时

undefined

f0为频率因子 (约109s-1) , kB为玻尔兹曼常数, T为测量温度。弛豫时间τ决定了磁化状态的稳定性。当τ与t相当时, 就能观测到明显的剩磁变化;只有当τ≫t时, 才观测不到热起伏的效应,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稳定状态。

由超顺磁性理论知道铁磁体的行为与粒子大小有关。实际上, 各粒子的热势垒是不同的, 对于第i个粒子, 热势垒为Ebi, Ebi应满足某种分布, 比如高斯分布。这是由于粒子体积和各向异性常数分布造成的。这样由同一材料制成的不同样品的行为可能大不相同。并且如果不是在同样的时间间隔内测量, 同一样品的测量结果可能每次不同。所以必须考虑实验观察时间tm, 当从一个能量极小态到另外一个能量极小态的弛豫时间与实验观察时间tm相同时的那个温度, 就称为截止温度Tb (blocking temperature) 。即截止温度由tm=τ决定[2]

undefined

截止温度Tb是记录位得以保持的最高温度, 当温度高于Tb时, 颗粒表现出超顺磁性, 热运动将使记录信息丢失。

对于点阵结构, 每个磁单元的体积、翻转势垒等均有所不同。这时 (3) 式变为

undefined

即每个单元的截止温度是不同的。

考虑最简单的情形, 即磁单元间无相互作用, 则Eb只由各向异性能KV决定, 其中K为磁各向异性常数, V为微粒体积。当测量所需要时间tm大于颗粒磁矩弛豫时间时, 测量所得磁矩的时间平均值为零, 系统表现出超顺磁性。对于直流磁测量, tm约为100s, 由tm=τ得发生超顺磁性的条件为[3,4]

KV/kBTb=25 (5)

Tb即截止温度。对于穆斯堡尔谱测量tm约为10-8s, 相应的截止温度由下式决定

KV/kBTb=2.3 (6)

在没有外场的情况下, 从易磁化轴的一个方向到另外一个方向的转变需要克服势垒Eb=KV。在两个势阱中跃迁的弛豫时间τ满足式 (l) 。弛豫时间与势垒的高度密切相关。例如对于球状的Co粒子, 在室温下直径为6.8nm时弛豫时间τ约为0.1s。而直径τ为9.0nm时弛豫时间τ为100yr。所以假如系统中的颗粒存在一定的体积分布, 那么对于某一观察时间来说, 某些颗粒处于截止状态, 而有些颗粒则表现出顺磁性。

由上式可见, 克服超顺磁性有2种途径:提高记录位体积、使用高磁异向能K值的材料。反铁磁耦合 (antiferromagnetically coupled, AFC) 方法[5]以及垂直磁记录 (perpendicular recording) 方法[6,7]都是变相提高记录位体积。AFC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变相增加磁层厚度的办法, 每一个磁层的厚度虽然比较小, 但总的磁层厚度却增加了。垂直记录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与AFC相似, 它在提高磁记录密度的同时, 通过增加磁性材料的厚度来维持磁记录单元的体积。所以垂直记录技术是以厚度对抗超顺磁效应。还可以利用衬底与磁层之间的间接交换作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Pierce等人[8]在Cu (111) 衬底上生长Fe纳米粒子。当减小纳米粒子的间距时, 金属基板与Cu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可导致系统的居里温度大幅上升。其原理与AFC虽然不同, 但效果异曲同工。

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倾斜垂直记录 (tilted perpendicular recording) 的记录方法[9]。和传统的垂直记录介质不同的是, 倾斜垂直记录介质的磁性各向易轴和薄膜法线方向呈一定的角度 (45度左右最佳) 。这就使得介质的磁化反转更容易发生, 而介质的热稳定性不受影响。这种介质最显而易见的优点就是大大降低了对写磁头的要求。2004 年, Victora 和Wang 分别在微磁学模拟和实验两个方面就这种介质在第49届MMM国际会议上做了邀请报告。当时他们称之为“composite media/dynamic tilted media”。后来为了和一般的复合介质区别开来, 这种介质最终被命名为“exchange coupled composite (ECC) media”[10,11]。

根据Stoner-Wohifarth理论[12], 各向异性常数的增加必然引起矫顽力Hc的增大。所以, 使用高磁异向能K值的材料会带来写入困难, 须借助其它手段, 比如热辅助方法 (heat 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 HAMR) 。HAMR方法允许我们使用矫顽力更高的材料作为存储介质, 而在激光辅助下写入或读出信息。这种方法可以简单以“高温读写, 常温保持”来描述。利用聚焦激光束加热介质, 使其温度升高到居里温度 (补偿温度) 附近, 此时矫顽力降低, 介质被磁化写入信息;当激光束离开记录点, 温度下降, 矫顽力又提高, 可形成稳定的磁畴。

如上所述, 为了提高存储密度, 惯常的思路是不断缩小磁颗粒的尺寸, 这也是造成超顺磁效应的主要原因。为减小超顺磁效应, 显然应该增大磁颗粒的尺寸。但磁颗粒增大对存储密度是否有影响呢?答案是否定的。过去, 每个存储单元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小颗粒组成 (例如CoCrPt颗粒膜1比特包含约100颗粒, 图1为其高分辨TEM图像) , 如果用一个大颗粒替代成千上万的小颗粒, 既不会有热搅动, 也不会有磁转变噪音, 非常有利于提高磁记录信息的稳定性, 也不会对存储密度构成影响。这种大颗粒被称作“单畴磁岛” (single domain magnetic island) , 或者简称“磁岛”, 而将这种利用纳米工艺制作的磁记录层称作图案化 (晶格化) 磁介质 (patterned magnetic media) 。

过去的硬盘磁层是采用溅射工艺制作的, 而独立磁岛的制作有可能需要借助于纳米压印法制作出一个纳米尺度的框架模型, 然后往模型中浇注磁粉。这种工艺相对复杂, 制作成本也会提高。不过, 基于独域磁岛的思想, 希捷公司还公布了一项名为“自组织磁阵列” (self-organized magnetic array, 简称SOMA) 的磁层制造工艺。这种工艺可以让3~4纳米直径的铁铂合金颗粒在记录层表面形成规则的密排分布, 如果一个晶粒代表1bit的二进制信号, 那么硬盘的存储密度突破每平方英寸50Tb就成为可能。

所谓图案化介质, 是由多个独立的有序图案化磁单元排列而成。每个单元都有单轴各向异性, 其各向异性易轴可以平行或者垂直于基片, 每个单元可以存储lbit的信息位, 磁化的方向代表二进制O和1状态。一般是将磁性颗粒 (如Ni) 排列在非磁性的材料表面上, 形成周期性排列的量子阵列。由于非磁表面有效地减小了磁颗粒间的交换相互作用, 极大地减小了噪声, 因此这种介质又称为量子磁存储介质 (quantized magnetic media) , 或量子磁盘 (quantized magnetic disk) (见图2) 。理想状态下, 存储密度等于表面单元的密度。在图案化介质中, 每个磁单元彼此隔离, 但是磁单元内部多晶颗粒间则相互强烈耦合, 形成一个大的磁粒, 其磁化行为类似单畴, 因而图案化介质中单个比特体积和转变能量都要比单个磁晶颗粒大得多。

采用图案化记录介质有两大好处:一是由于记录位是由单元的物理位置决定而不像在薄膜记录介质中是由磁化相反的两个区域决定, 这样消除了过渡区噪声;二是由于超顺磁极限是针对整个单元的体积和各向异性, 而不是像薄膜记录介质那样针对每个晶粒的体积和各向异性, 所以在图案化介质中每个比特的尺寸可以小到几个纳米, 存储密度可以达到Tb级。

2 高密度磁记录硬盘介质的稳定性研究

对于磁单元间无相互作用的系统, 磁化强度满足下面简单的方程[13]

undefined

其中Me=M (t=∞) 是平衡时的磁化强度, τ是弛豫时间。一般情况下, 颗粒尺度存在涨落, 因而磁矩翻转势垒高度也各不相同。设y=△E/△Em, △Em是势垒高度的平均值, τ-1 (y) =f0exp (-αy) , α=△Em/kT, 则 (7) 的解可以写为

M (t) =B+A∫∞0e-t/τ (y) f (y) dy (8)

如果考虑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则磁矩满足LLG方程。LLG方程是目前微磁学模拟的基础。

2.1 截止温度的实验和蒙特卡洛模拟

实验上常通过测试ZFC-FC (zero field cooling零场冷-field cooling场冷) 磁化曲线[14,15]来研究系统的超顺磁性。一般都是在在低外场 (100e或200e) 下测量其FC和ZFC曲线, 曲线分岔点以下表现为磁的不可逆行为。对于足够小的磁性颗粒, 存在一特征温度Tb, 当温度T

实验中为了测得ZFC磁化曲线, 首先使系统在极低的温度下对进行退磁;然后在微弱的外场下, 缓慢升高温度至室温以上, 升温速率通常为1~2K每分钟。理想情况下, FC磁化曲线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测得, 只是在外场作用下使系统降温。从这点上看, 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初始状态的不同, 在ZFC曲线中的初始状态颗粒等概率分布在两个能量极小值位置;而在FC曲线中颗粒完全束缚在能量的最低值位置。然而实验中要达到FC磁化的理想初始状态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温度很低的情况下, 弛豫时间是非常大的。实际上, 实验中测得的FC磁化曲线是把ZFC磁化曲线的结束状态作为它的初始态, 然后用相同的速率冷却系统[9]。

从ZFC-FC曲线可以得到两个重要参数, 即Tb和系统的居里温度, Tb定义为ZFC曲线的最大值对应的温度。Tcsystem则只能根据曲线斜率外推。这两个重要物理量也可以通过测量磁导率得到。图3和图4是NdFeAl的ZFC-FC的温度曲线、磁导率倒数的温度曲线, 温度范围是0~300K。

一般地, 磁导率的峰值温度并不是严格的截止温度, 而是与平均截止温度成正比[4]

Tg=β (9)

β为依赖颗粒尺寸分布的常数, 对单一的颗粒分布β=1, Tg=Tb。

Tb是反映磁颗粒热稳定性的重要参数。调整实验条件和材料参数可以获得磁颗粒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通过数值方法可以克服实验上的不足, 对实验中无法确定的各个参数进行细致研究。Monte Carlo方法就是常用的一种数值模拟方法。

在纳米颗粒系统中, 假设颗粒具有单畴结构和单轴各向异性, 系统在恒定外场中的总能量为

undefined

其中N为颗粒数目, Kj为第j个颗粒的单轴各向异性常数, z为易磁化方向。满足式 (10) 的颗粒具有2个能量势阱, 分别对应了易磁化轴的2个方向。磁颗粒间的静磁能用偶极相互作用近似。可以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ZFC-FC磁化曲线, 从而研究图案化介质中的偶极作用对系统热稳定性的影响。

为了准确地计算ZFC-FC磁化曲线, Monte Carlo算法中采取了与实验相同的步骤:高温零场下使系统达到热平衡, 保证静磁化强度为零, 然后将温度降至极低温度并施加恒定弱场, 方向指向+z。对于ZFC曲线, 设定初始温度为T0, 外场H, 然后随机地选择某一磁性颗粒改变其状态, 根据某一概率判断是否接受这一状态;按每Nc (MCS) 升高△T的速率使温度升至T (截止温度之上) 。最后温度以相同的速率返回T0, 得到FC曲线。相同的步骤以不同的初始状态重复加200遍, 最后求取平均值。显然这样算得的磁化曲线依赖于温度每升高△T的时间即Nc[16]。Monte Carlo计算的时间单位为MCS (Monte Carlo step) 。文[16]的计算中取Nc=1000-8000 MCS。

研究偶极作用能对Tb的影响在图案化存储系统中非常重要。在模型中假设了磁性颗粒具有相同的体积, 所以可以认为系统的截止温度Tb等于ZFC曲线最大值对应的温度。图5约化磁导率x= (M/MS) / (H/HA) 随温度变化 (a) 稀释极限 (c/c0=0, 没有偶极相互作用) (b) c/c0=0.128 (偶极作用强度用c/c0=0.128描述) ;箭头指向截止温度[16]。从图5可以看到, 磁化率曲线受着偶极作用的强烈影响。截止温度随着偶极作用能的增强而增加, 这一结果与实验的结果相一致。另外, 注意到当偶极作用增强时曲线变宽, 峰值降低。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偶极作用能导致有效能量势垒分布加宽[9], 并且强的偶极作用使得磁矩成反铁磁耦合, 从而系统静磁化强度降低。

(a) 稀释极限; (b) c/c0=0.128箭头指向截止温度[16]

(a) dilution limit; (b) c/c0=0.128 , arrow points to the blocking temperature[16]

2.2 磁点阵中的静磁相互作用

早期的模拟一般采用宏自旋模型 (macro-spin model) , 即把磁颗粒整体看成一个自旋, 忽略了颗粒的具体结构。量子磁盘系统可以看成是纳米线的一个阵列也可以是颗粒膜。纳米线形状一般为圆柱状。也可以用扁圆柱型纳米线近似颗粒膜上的纳米颗粒。注意颗粒膜和纳米线阵列是有区别的, 例如在CoCrPt合金颗粒膜中, 一个比特位中往往包含了数个颗粒, 而且颗粒中存在着孪晶结构。所以这种近似忽略了颗粒膜的详细结构。假设磁颗粒为柱状纳米线, 第i个纳米线的长度、直径、饱和磁化强度分别li、di 、M0i, 颗粒i、j间距为Di'j。图6是单个纳米线 (实线) 以及六角形阵列中心的纳米线 (虚线) 的磁滞回线[17]。阵列纳米线数目为7, D是纳米线间的距离。可见纳米线间的静磁作用对磁滞回线有重要影响。

一般的磁性材料中交换相互作用远大于静磁相互作用。对于量子磁盘系统, 由于忽略了交换相互作用, 静磁相互作用变得非常重要。换句话说, 静磁相互作用能对热稳定有很大影响。假定磁性颗粒的体积相等。一般而言, 形状各向异性、磁晶各向异性、以及磁单元间的静磁相互作用对纳米线阵列的影响是很难区分的。非晶材料的纳米线阵列不存在磁晶各向异性, 因此材料的磁性主要由形状各向异性和磁单元间的静磁相互作用。过去, 人们常用偶极相互作用近似磁单元间的静磁相互作用。后来发现, 偶极相互作用低估了磁单元间的静磁相互作用 (图7, W为阶梯磁滞回线中零磁化强度处的台阶宽度, S为纳米线间距) 。磁单元间不仅具有偶极相互作用, 多极相互作用都起作用。

偶极相互作用对于纳米线或纳米点间距非常敏感, 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阵列密度来调制纳米线 (点) 的易轴方向[19]。既然纳米结构中的偶极相互作用如此重要, 我们必须能够对其精确测量。常规磁谱仪很难精确测量纳米结构中的偶极场。为此人们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比如利用穆斯堡尔谱仪、核磁共振、布里渊光散射等[19]。

2.3 损伤扩散方法[20,21,22,23,24]

高密度磁记录介质的稳定性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超顺磁性之外, 还包括缺陷、损伤的扩散问题。实际的纳米尺寸的低维系统总是有缺陷的。在外部电磁场、温度的条件影响下, 缺陷可能扩散;然后处于另一稳定态。一个小的缺陷或干扰会不会造成整个存储系统的崩溃或信息的混乱?作为信息存储器件来说, 信息写入必须是稳定的, 即它必须能够抗噪声, 它的局部改变 (损伤) 不能放大。但实际上, 阵列中各磁单元之间具有磁相互作用。一个磁单元上的磁动量改变可导致其它磁单元磁取向的相应改变。这种效应就是损伤扩散, 因而可以用损伤扩散技术 (damage spreading technique, DS) 模拟。

DS方法通过比较处于相同热噪声的两系统 (A、B, 开始时存在微小差别) 的时间演化的差别来研究影响系统演化的关键因素。DS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两个系统上节点或单元 (cell) 的差别 (或节点或单元上自旋的差别) 来定义损伤, 它的主要测度是系统的损伤密度, 即Hamming距离 (一般为平均值) 。

考虑相同的阵列A和B, 它们处于相同的外部干扰中。翻转一个阵列中某个单元的磁矩, 然后观察A和B磁状态的差异, 并在组态空间把这种差异用Hamming距离表示出来。这里Hamming距离表示的是A和B中具有相反磁矩的单元的数目。如果Hamming距离随时间增大就说明系统是不稳定的, 一个磁矩的翻转就可以毁掉整个阵列的磁状态。

Kaczanowski等人[20,21]使用的是Pardavi-Horvath算法。在 (σ, Ha) 平面上考虑稳定性问题, 得到损伤扩散的相图。他们计算了正方形和三角形上损伤扩散的相图 (图8) , 发现这些相图的结构是相同的。在 (σ, Ha) 平面上, 损伤扩散的区域是一个三角形。另外, 存在一条饱和线, 当施加的外场强度足够大时, 样品的磁化出现饱和。在此线上, 存储的信息不能持久。由图8可见, 损伤扩散的区域较小。在大部分区域, 损伤扩散受到限制。原因是存在无序钉扎现象。

下面介绍量子磁盘上的损伤扩散问题。如前所述, 量子磁盘是将磁单元嵌入在非磁性介质中, 这些磁单元间只有长程的静磁相互作用, 而短程交换作用可以忽略。每个磁单元可以存储一个比特的信息。量子磁盘主要有两种构成形式。一是纳米线阵列, 例如采用阳极氧化铝模板法生长的纳米线阵列。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忽略忽视纳米线内部的畴结构而将其视为单磁粒子。由于纳米线的磁矩只能向上或向下, 我们可以使用伊辛模型来描述纳米线阵列系统。实际的纳米线体系都是圆柱形的纳米线, 它们的半径一般是很均匀的 (由模板决定) , 但长度存在涨落。可以用具有长度涨落的规则纳米线阵列来描述。

另一种量子磁盘结构是颗粒膜。大多数的颗粒薄膜媒体使用CoCrPt合金。这种颗粒膜由于边界处富含铬而成为非磁性。研究表明, 如果磁单元被非磁性介质分开, 它们之间的磁交换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因而噪声可以大大减少。为了保证磁颗粒的“量子化”, CoCrPt往往是生长在非磁性二氧化硅衬底上。颗粒膜介质往往是半球形颗粒的非规则阵列。它们的半径存在涨落, 间距也各有差异。在一定条件下, 利用颗粒膜也可以制造垂直磁记录介质。如果颗粒较小, 这些粒子可以看成是单畴的。因而也可以用伊辛模型处理。

文[23]计算了三角点阵纳米线阵列上的损伤扩散问题。纳米线间的静磁相互作用, 用Lennard-Jones势近似

undefined

这里, 同常用的蒙特卡洛方法相似, 采用了局域场近似 (local field approximation) , 即第i个单元翻转时, 其余单元处于冻结状态, 不发生状态的改变。图9是不同密度下平均Hamming距离随约化温度undefined的变化。图9显示颗粒密度对DS有重要影响。约化晶格长度α=a/σ越小, DS的转变温度越大, 说明扩散越难。这意味着颗粒间的作用越强损伤越难扩散, 系统稳定性增强[25]。

图9中Hamming距离发生跳变的温度叫做损伤扩散温度Td。前面我们看到, 磁记录介质的稳定性可以用Tb来衡量, 也可以用Td来衡量。下面对这两种办法进行一下比较。Tb反映的是对于某一观察时间来说, 某些颗粒处于截止状态, 而有些颗粒则表现出顺磁性。所以系统中的颗粒存在一定的体积分布, 比如高斯分布undefined。对于量子线阵列, 体积分布表现为量子线长度的分布undefined。而研究表明, Tb和Td对体积分布不敏感。而Tb和Td都随颗粒间静磁相互作用强度增大而增大。但是Td的获得是在平衡态下得到, 值是唯一的;而Tb的计算对应非平衡态, Tb依赖于温度升高的频率即Nc。从这一点看, 损伤扩散方法是具有一定优势的。但是Td≈Tc (居里温度) , 居里温度反映体系的集体效应。所以Td要比部分颗粒发生超顺磁效应的温度要高, 换句话说, DS反映的是系统的稳态性质, 而不是个别颗粒超顺磁性发生时的暂态性质。

2.4 局域退磁

热稳定性出了超顺磁性之外, 还包括磁头与磁盘的摩擦造成的热退磁。现在的热辅助磁记录技术, 除了激光加热外, 还可以通过基于探针的技术 (比如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来实现区域加热。除了热稳定性之外, 磁晶微粒在外力导致的应变场作用下发生变形造成的应力退磁以及外磁场的涨落引起的磁矩翻转也是重要的稳定性问题[26]。

局域热退磁研究的主要困难在于热退磁产生的热场是非均匀的。在非均匀温度场下。每个单元对应的宏观磁矩大小

μi=MS () △V (12)

是各不相同的, 这里MS (T) 为温度相关的饱和磁化强度, 为单元i的平均温度。

对于FePt材料的温度相关参数MS (T) , K (T) 可以用单离子模型进行计算, 即有

undefined

其中K (T) 分别为温度相关的垂直各向异性常数用数值方法求解式 (13) 可得x的值, 从而可以求出相应温度下m (T) 和K (T) 的值。

理想情况下加热过程中平面的温度服从高斯分布, 并假设在翻转过程发生的时间段内温度分布不随时间而变化, 为稳定温度场, 那么温度场分布函数可以表示为[9]

undefined

其中 (x, y) 为点坐标, Tm为中心处最高温度。其余为常数, 它们共同决定了分布曲线的性质。

对于非均匀分布温度场的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 大部分的计算采取了稳定温度场的模型, 实际加热过程中温度随着时间而变化, 这种时间相关性将使得温度对磁化翻转过程的影响更为复杂。

4 小结

上一篇:关于中老年人保健品的推广营销方案下一篇:简历自我评价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