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记录规范

2024-10-07

会议记录规范(精选11篇)

会议记录规范 篇1

规范一:按纲建连形势分析

支委会

时间:2016年X月X日 地点: 主持人: 出席人: 缺席人: 记录人:

会议议题:

一、X月份按纲建连形势分析;

二、本月双争评比、创先争优。内容:

第一个议题:X月份按纲建连形势分析

主持人:同志们,我们今天召开支委会,对本月的按纲建连形势进行分析,此议题共有三项议程:一是学习《基层建设纲要》和我连的本按纲建连工作规划;二是团支部、军人委员会汇报本月工作;三是对照纲要和连队按纲建连规划结合本单位月工作情况进行民主讨论、分析形势、制定改进措施;四是会议表决,形成决议。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由副书记组织学习纲要和我连规划。

第一项议程:学习基层建设纲要和本单位按纲建连规划。副书记:下面由我和同志们一起摘要学习纲要和我连规划。第二项议程:团支部、军人委员会汇报本月工作。

团支部书记:下面由我代表团支部向党支部汇报本月团支部的工作 军人委员会主任:下面由我向党支部汇报本月军人委员会的工作 第三项议程:民主讨论、分析形势、制定改进措施(1)军事训练

XXX:................................XXX:...............................(1)战备工作

XX:................................(2)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保卫工作 XX:................................(3)后勤装备保障工作

XX:.................................(4)管理工作

XX:.................................(5)计划生育工作

XX:.................................(6)安全、保密及预防犯罪形势分析 XX:................................XX:.................................(7)六型党组织建设形势分析

XX:.................................第四项议程:会议表决、形成决议

2016年X月X日,坦克九连在会议室召开支委会,与会人员应当X人,实到X人,经举手表决,一致通过上述改进工作措施。

第二个议题:本月双争评比、创先争优

主持人: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议题,本月的双争评比、创先争优。首先由副书记组织学习双争评比方案、创先争优方案,而后由组织委员汇报创先争优预案,同志们进行讨论。

一、副书记组织学习创先争优方案

副书记:下面由我组织同志们学习文件。

二、民主讨论

主持人: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相关文件,下面请组织委员汇报双争评比、创先争优预案,而后进行讨论。

组织委员(人名):同志们,下面我将本月的双争评比、创先争优预案汇报如下:......请各委员讨论。XX:同意 XX:同意

三、会议表决、形成决议

2016年X月X日,坦克九连在会议室召开支委会,与会人员应当X人,实到X人,经举手表决,一致同意推荐XX.XX.XXX.XXX.为优秀基层官兵、XX为优秀党员。

规范二:支委会向支部党员大会报告工作

支部党员大会

时间:2016年X月X日 地点: 主持人: 出席人: 缺席人: 记录人:

会议议题: 支部委员会向支部党员大会报告工作 内容:

一、副书记主持会议,宣布开会

二、由支部书记代表支部委员会报告工作

三、讨论、审议工作报告

四、进行表决、形成决议

副书记: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议题是由支部委员会向支部党员大会作阶段工作报告。共有三个议程:一是由支部书记代表支部委员会报告工作;二是讨论、审议工作报告;三是进行表决、形成决议。首先进行第一个议程。第一个议程:支部书记作工作报告

书记:同志们,下面我将本阶段连队党支部建设情况汇报如下:...............请同志们讨论、审议工作报告。第二个议程;讨论、审议工作报告。第三个议程:进行表决、形成决议。

2016年X月X日,坦克九连在会议室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与会人员应当X人,实到X人,经举手表决,一致通过了党支部工作报告。

规范三:支部委员会讨论接收入党积极分子

支委会

时间:2016年X月X日 地点: 主持人: 出席人: 缺席人: 记录人:

会议议题:研究接收入党积极分子

内容:组织委员清点到会人数并报告开会。

书记:近期发现我连同志们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共收到了XX、XX等X名战士的入党申请书,今天我们的议题就是讨论接收今的入党积极分子。共有三个议程:一是由组织委员逐个介绍入党申请人的情况;二是各委员逐个对上述人选进行讨论;三是进行表决、形成决议。首先进行第一个议程。

第一个议程;由组织委员逐个介绍入党申请人的情况。

1、XX同志:优点:..............缺点:.............2、XX同志:优点:..............缺点:.............第二个议程:各委员逐个对上述人选进行讨论

1、对XX同志的发言

陈亮:XX同志..............王亚坡:XX同志........................................2、对XXXX同志的发言

陈亮:XX同志..............王亚坡:XX同志........................................第三个议程:进行表决、形成决议

书记:经党支部研究一致同意将XX、XX等X名同志列为本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考察,同意将XX、XX等X名同志老积极分子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继续培养考察。

2016年X月X日,坦克九连在会议室召开支委会,与会人员应当X人,实到X人,经举手表决,一致同意上述决议。

规范四: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吸收预备党员

支部党员大会

时间:2016年X月X日 地点: 主持人: 出席人: 缺席人: 记录人:

会议议题:研究吸收预备党员

内容:

书记: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议题是讨论吸收预备党员,共有六项议程: 一是由入党申请人向大会汇报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以及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问题;

二是入党介绍人向大会报告申请人的思想、工作情况,表明自己的态度; 三是书记代表支委会向大会报告对申请人的审议情况; 四是到会党员对申请人是否具备党员条件进行讨论; 五是申请人对会议所提意见的看法及自己的态度后退席; 六是大会对申请人能否入党进行表决,形成决议。

决议内容如下:申请人入伍以来,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及时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达了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学习认真、勤于思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踏实肯干,训练刻苦,军事素质过硬;严于律己,能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对党忠诚坦白,乐于助人;联系群众,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支部党员大会讨论了XX的入党申请,认为XX同志基本具备了共产党员的条件。2016年X月X日,坦克九连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应到正式党员X名,实到正式党员XX名,一致同意接收XX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

规范五:支部党员大会增补委员

支部党员大会

时间:2016年X月X日 地点: 主持人: 出席人: 缺席人: 记录人:

会议议题:补选支部委员会委员 内容:

一、书记宣布开会,组织学习政治工作条例相关内容,并提要求。

二、支委会介绍候选人基本情况

三、组织选举

四、形成决议

2016年X月X日,坦克九连在会议室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与会人员应当X人,实到X人,经无记名投票,选举X人为支部委员会委员。

规范六:支委会选举书记副书记

支部委员会

时间:2016年X月X日 地点: 主持人: 出席人: 缺席人: 记录人:

会议议题:选举支部书记(副书记)内容:

一、学习文件 书记(副书记):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支委会,等额选举书记(副书记),希望同志们本着对单位和战友负责的精神认真行使好自己的民主权利。下面由我组织同志们学习党支部工作条例第二章内容。

二、民主讨论 书记(副书记):同志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党支部工作条例相关内容,下面由我介绍候选人基本情况,请各委员讨论。

三、进行表决,形成决议(候选人回避)

2016年X月X日,坦克九连在会议室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与会人员应当X人,实到X人,经无记名投票,选举X人为支部委员会委员。

会议记录规范 篇2

1 促使护理记录规范化

90年代我国护理模式有功能制和整体护理, 因此有两种护理记录书写方式, 但归入病历上保存的只有体温单、特护单和主班护士转抄医生开具的医嘱单。当《条例》颁布后, 与之配套文件《规范》明确了医嘱单由医生书写, 护士使用医嘱执行单, 分清了医护的责任, 补充了手术护理记录、一般护理记录书、危重病人护理记录。

2 明确护理记录定义

护理记录是客观、真实反映护士对护理对象所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的文字记录, 是证实护理经过的记录, 是传达信息的工具, 是一个数据来源。护理记录包括体温单、长期医嘱单、临时医嘱单、整体护理病历、特护记录、一般护理记录、重危护理记录、抢救记录单、护理交班报告、翻身卡、基础护理记录单、出入量记录单等。病人能复印与护理记录有关的有体温单、长期医嘱单、临时医嘱单、特护记录、手术护理记录单、一般护理记录、重危护理记录[2]。

3 总结了指导护理记录相关的理论

一些护理学的科学思想, 如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勒姆的自理理论、罗伊的适应理论、护理程序等广泛适用于护理记录的实践活动。除此之外, 指导护理记录的理论有:①护理观察理论包括病情、准确判断、正确处理、及时评价效果。护理工作应根据疾病、特殊检查、治疗的常规观察内容执行, 把严重的情况控制在初始阶段。②焦点式护理记录是以病人目前最重要的问题作为焦点, 然后把问题发生、病情、症状、体征或事件加以说明, 并把护士为此所进行的护理活动, 病人接受护理后的反应结果用精练、严密、系统的词句表达在护理记录上。③描述病人的客观事实, 丰富护理书写内涵。如对意识障碍的判断, 既有分析、思考、判断的主观成分, 又是诊断学上的概括性、客观实在的、可以衡量的病情观察名词, 应辨证统一地视为主观表现客观存在的形式而记录之。如记录不能写成“病人有自杀倾向”应用病人的原话“我耐受不了病痛, 想跳楼”记录之。

4 重视护理记录涉及的法律责任

除《条例》外, 与护理记录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病历管理, 严禁任何人涂改、仿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1]。《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第四章第九条:未经护士注册者不得从事护士工作。按法律责任过错推断, 常见护理记录责任追究有:护理记录权的非法行使与行使不当 (无执业证护士签名、护理记录不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 伪造证据、渎职罪、举证不能 (不利) 、知情权侵害、医疗保险费用的被动承担、违反《护士管理办法》。

5 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护理记录质量的对策

5.1 存在问题

主要有:①客观性缺陷, 如生搬硬套医生的病历书写, 或用主观判断或推断;关键问题反映不详细或无记录, 重要理化数据缺失;遗漏重要的护理问题及措施。②记录不真实、不准确, 如电子病历复制、粘贴, 千篇一律, 不能反映病人的病情个性化;医生、护士记录不一致, 相符性差;前后记录不一致;随意涂改及签名不真实;量化数据失实。③护理记录的及时性缺陷, 表现在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报告, 及时处理和执行医嘱, 及时记录病人或家属的反映, 尤其是抢救结束后不能6 h内补写抢救记录。④护理记录的完整性缺陷, 即项目不全、记录流水账及不连贯, 危重病人只有生命体征变化, 无专科记录和重点记录;出现阳性体征未报告医生, 亦无相应处理或护理措施;护理记录缺页、少页;护士执行医嘱, 没有记录重要的抢救医嘱[3,4,5,6]。

5.2 主要原因

护士法律意识淡薄, 对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科学性;文化基础差、责任心不强; 护理人员缺编, 工作繁杂。

5.3 对策

5.3.1 加强护士培训, 提高护士素质

规范护理行为, 熟悉护理文件书写规范。组织护士学习护理记录的相关的理论, 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提供常用护理书写内容供护士参考, 包括临床资料、护理措施、反应或护理效果。探索护理记录规律, 提供护士记录框架, 方便护士记录, 用最短的时间写下合格的护理记录, 让更多的时间用于直接护理。如直接记录法、问题记录法、专科护理记录、特殊检查治疗记录及入院、出院、危重、抢救护理记录。

5.3.2 客观、准确、完整、及时的护理记录书写原则

客观:用科学方法评估, 如疼痛尺、肌力测定、压疮危险评估及压疮分级评估, 评估病人的现状和护士已实施的护理措施、效果或病人的反应, 可达到数字量化和可比性。准确:包括护理记录时间、病人出现问题时间、实施措施的时间准确, 文字描述准确, 可测量的内容尽量用数据记录。完整:用护理程序的完整过程思考护理记录的内容, 文字陈述完整。及时:病情不稳定及时记录, 易发生护理并发症的病人要及时记录, 谁发出的护理行为谁及时记录, 因抢救危急病人未能及时记录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 h内及时补记, 并注明抢救完成时间和补记时间。

5.3.3 加强管理, 保证病历书写质量

发挥各级护理管理职能, 及时督促检查, 实施岗位责任制, 职责明确到人,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护士, 马上修正, 保证护理病历记录质量。

5.3.4 加强医护沟通

当护士发现护理记录与医生的病情记录不一致时, 应主动找医生核实, 避免医护记录的不相符性。

5.3.5 其他

各级医院管理者要真正支持、重视护理工作, 进一步规范医疗流程, 把护士从繁杂的杂务中解放出来, 让护士回到病人身边, 给病人实实在在的服务, 通过改变工作方式, 弹性排班及解决缺编, 从人员上保证护理记录质量。

参考文献

[1]《医疗事故处理》及配套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8.

[2]李颖丽.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后护理记录书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1 (2) :72-73.

[3]王丽姿.浅谈护理记录的作用和客观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1) , 74-75.

[4]陈秋君.新形势下护理记录缺陷与干预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20 (1A) , 9-10.

[5]李丽芳.一般护理记录中常见的错误及防范对策[J].家庭护士, 2008, 6 (4A) :918.

过程记录规范客户拜访 篇3

只见结果,不见过程

现象一:区域主管“跳槽”,客户也随之而去,客户资料都在他脑子里,对接任者不是敷衍了事,就是提供虚假信息,搞得新业务员无法继续。

现象二:区域主管谈的客户多,到后来跟客户谈的什么合作条件,特别是有关双方利益的数据,自己也想不起来了,还没有签合同,就在客户面前闹笑话!

现象三:区域主管外出,老总担心他没做实际工作,白白花了公司的差旅费;区域主管在公司,嘻嘻哈哈地打几个电话,之后就喝茶聊天,领导也不清楚电话到底打给谁、谈的什么内容、进展怎样,客户的意见如何,狐疑就更重了:在公司都是这副样子,要是出差在外,没人看着还不反了?!

上述现象究其原因,是管理客户时没有量化和规范的工作记录。没有严谨的过程管理,怎么会有系统稳定的结果?而这样的工作记录,从开发新客户起就要开始。

新客户开发的量化和规范

一、收集信息

区域主管每周必须获取3~5名新客户信息(依行业和企业实际情况而定),并建立《新客户资料卡》,记录客户的基本情况,如公司地址、联系电话、主要业务,法人、成立时间、在当地的网络分布、代理什么同类品牌、走什么渠道、业绩如何等。

获取的客户资料,必须符合公司的代理商资质认定标准,否则无效。

二、拜访新客户

规定区域主管每天的新客户拜访数量,比如每天至少3个。

拜访情况填具《新客户洽谈过程登记表》(见表一),记录意向客户谈判内容,特别是有关双方利益的数据。公司考核以新客户的名片、洽谈记录等资料为准,便于评核和控制工作进度。量化拜访任务后,区域主管就没有多少时间去兼职或游山玩水了。

三、开发新客户

区域主管每周必须有1名“意向客户”,每月必须开发成功1名新客户,每个季度新客户货款回笼必须达到500万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

新客户发展为老客产后,也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某公司在中秋节给客户邮寄了2盒月饼,在不到半天的时间内,销售经理、区域主管以及销售助理,相继拿起同一个客户的资料夹给客户打电话,并问了相同的问题:有没有收到月饼?上月货款什么时候结?客户被迫回答了三次。这虽是细节,却暴露了客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客户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管理老客户的业务往来,必须从厂商正式合作时开始,建立完整的合作档案。

老客户的业务往来管理

一、熟悉老客户的市场基本情况

1.区域主管出差至公司既有市场,每天至少实地拜访10家当地终端零售客户(含大卖场),对老客户在当地的销售网络进行摸底;

2.详细了解每个零售客户的产品销售情况、产品建议、地址和联系电话等,并积累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建立起该地区《分销,零售客户分布联系册》,拜访完成后报送公司;

3.与业务和促销人员沟通,获取第一线的信息,以及客户近期的业务动向。

通过以上工作,掌握市场的第一手资料,与老客户沟通才有了基础。

二、规定老客户拜访内容

1.了解客户在当地的铺货和销售情况,以及与合同目标的差距;

2.了解客户近期的销售和库存,整理出客户即期的产品订购计划;

3.了解客户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推广计划,结合公司的营销策略,引导他们的投入意向。

三、建立老客户合作档案

分类简要记录合作期间的业务往来事项(见表二)。

四、建立老客户电话联系登记表

简要记录公司与老客户各个阶段的电话业务往来。无论是客户来电,还是公司去电,都要记录当事人及电话事由、内容。以便其他同事致电同一个客户前了解情况,避免笑话(见表三)。

不论新老客户,记录的信息太多就没有轻重缓急之分。可在上述表格里增加独立的一栏“关键点信息反馈”,以便决策层提纲挈领。

同时,公司要不定期抽样复核区域主管的新老客户拜访资料,以保障客户拜访的数量和质量。

会议记录规范 篇4

会议记录是记载会议基本情况的文字材料,是由会议直接形成的重要原始档案,是日后可供查考的唯一凭据。会议记录是否规范、质量如何,关系工作的正常进行,关系其转化为档案之后的完整性、真实性,既影响当前,也影响长远。在省集团最近进行的“三重一大”管理和集团机关部务会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中发现,少数个别单位的会议记录不规范。有些记录未记载会议日期、地点、主持人、记录人;有些记录只记了参加人、发言人的姓而没有记名;有些记录过于潦草,辨认十分困难;有些记录过于简略,不能反映与会者的发言主旨和会议原貌;有些记录对与会者有关重要决策的表态发言没有记录,会议结论缺失,还有会议记录本不固定等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规范会议记录,提高记录质量。

一、进一步明确会议记录的规范要求

会议记录的基本要求是:要素齐全,要点清晰,要旨不漏,保持原意,反映原貌。具体要求:

(一)结构要完整。会议记录的结构由会议标题、会议组织、会议内容、记录结尾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是会 议记录的有机整体,应全面完整记载清楚,不能随意取舍(祥见附件)

(二)内容要翔实。会议记录应尽可能完整、客观、实事求是地记载会议情况,反映会议全部内容和全过程。对会议讨论中与会者各种不同意见和表态情况,对议题结论要真实、完整记录。

(三)表达要准确。会议记录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发言口语照录不误,可以择要而记,但应忠实于发言者、讲话者的原意,准确记录。没有听清楚的不能凭主观想象推断,应当场或会后核实。

(四)祥略要得当。记录应突出重点,有祥有略,主旨清楚。发言的基本观点、主要论据要记全,论证过程可以不记。会议主持人的长篇讲话记录,必要时录音辅助,记录本预留空白,会后补正,尽量保持原貌。

(五)书面要整洁。会议记录的书写格式应规范、统一,不同的会议、不同的议题、不同与会者的发言、不同的发言内容,其分页、段落、起行要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书写尽可能工整、清晰。

除上述基本要求,合资公司的会议记录,应执行公司章程或其它有关规定;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的会议记录,应执行《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关于规范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会议记录的通知》(赣组字 [2003]50号,见附件2)要求。

二、进一步提高文字秘书的业务能力

(一)加强学习培训。会议记录是一项涉及的情况复杂,专业性和综合性都很强,要求也很高的工作,记录者必须了解相关知识和情况。为此除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学习、积累,应当有计划地安排、输送文秘人员参加相关的学习和培训。

(二)做好会前准备。负责会议记录的秘书,应在会前通过阅读议题材料、向相关部门咨询等途径,了解和熟悉议题内容及背景情况,尽量做到准备充分、心中有数。

(三)加强检查督促。各级办公室应当对会议记录情况特别是领导班子会议、办公会会议记录进行检查,检查情况及时通报、交流。

三、进一步严格会议记录本的规范管理

(一)统一规格。会议记录本的选用应符合结实耐用、庄重大方的要求,并力求规格、式样相对统一和固定。一般情况下,不同种类的会议,记录本应当分开,并在封面标明会议类别。

(三)妥善保管。未用完的记录本应专人保管,入柜上 锁;用完后须编号、归档。对发生记录本丢失、损毁、泄密情况的,应追究责任。文秘人员工作变动时,正在使用的记录本应及时办理交接手续。

(四)严格保密。查询记录应履行相应手续。会议记录 一旦形成不得涂改。

请你们接此通知后,立即对本级和下一级办公室会的议记录情况进行一次认真检查,同时抓好以上要求的贯彻落实。附件:

会议记录结构与格式

会议名称(同一类会议专用记录本中可以省略)

时间:二0××年×月×日上午(下午)

地点:公司办公楼五楼大会议室

主持:×××

出席:××× ××× ××× ××× ××× ……

列席:××× ××× ××× ××× ××× ……

缺席:×××(外差)×××(下矿)……

记录:×××

议题:

一、…………………………………

二、…………………………………

三、…………………………………

……………………………

×××:

(主持人讲话记录)

第一议题:…………………………………

×××:

(与会议者发言记录)……………………………

×××:

(主持人结论记录)

第二议题:…………………………………

×××:

(与会议者发言记录)……………………………

×××:

(主持人结论记录)

第三议题:…………………………………

………………………………………………

休会(散会)

实验记录规范 篇5

一、实验记录的基本原则

实验记录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实验、观察、调查或者资料分析的方法,根据真实结果直接记录或统计的各种数据、文字、图表、声像等原始资料。因此,实验记录应满足以下基本原则:

1、2、实验记录必须真实、及时、准确、完整。

当天实验当天记录,不得写“回忆性”记录。不得伪造或者编造数据,不得随意涂改或者取舍。

3、实验记录必须易于查看,能够让课题负责人、导师及其他相关人员了解实验过程及结果。

4、实验记录本或记录纸应保持完整,不得缺页或挖补;如有缺、漏页,应详细说明原因。每次实验必须按年月日顺序记录实验日期和时间。

5、实验记录需修改时,采用划线方式去掉原书写内容,但须保证仍可辨认,避免随意涂抹或完全涂黑。

二、实验记录的内容1、2、实验时间:每次实验须按年月日顺序记录实验日期和时间。实验名称:每项实验应注明名称,并且实验名称要规范,保证其他查看实验记录的人也能看懂。

3、4、实验目的:本次实验具体要研究的内容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实验材料:受试样品和对照样品的来源;首次使用的主要试剂的生产厂家、规格和生产批号。自制试剂要在首次记录中详细说明配制方法和配制时间。实验材料如有变化,必须在相应实验记录中加以说明。

5、实验环境:对环境条件敏感的实验,应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和实验的微小气候(如光照、通风、洁净度、温度及湿度等)。

6、实验步骤:应当详细记录实验步骤及操作过程,已经记录过的相同实验步骤可标明首次记录的页码。对于新接触的实验,应当详细记录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以确保实验的成功率。

7、实验过程:实验中应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观察到的现象,异常现象的处理,产生异常现象的可能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等。

8、实验结果:准确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同时注明相应原始资料存放的形式及其位置。实验结果必需精确并且准确,不得伪造任何实验数据和结果。

三、实验记录的书写要求

1、实验记录应当字迹工整,内容清楚、整洁,不得潦草。书写应当用字规范,只能使用钢笔或签字笔。

2、实验记录使用专用术语必须规范,计量单位要采取国际标准计量单位,有效数字的取舍应当根据实验的要求而定,位数必须一致,不得随意取舍。

3、实验记录不得随意删除、增加或者修改。确实因为写错必须修改者,应当注明修改内容,在需要修改处画一斜线,不得完全涂黑,保证修改前的记录能够辨认。

4、实验记录之间的空白应划线并标注“此处无记录”,不可撕去任何页面。

5、实验图片、照片应当用胶水粘贴在记录的相应位置上。不得用金属钉、胶带纸等其它材料固定图片、照片,也不得将图片、照片贴在记录纸背后。

6、7、示意图、草图、表格应当使用必要的工具绘制。

所有实验记录必须使用研究所统一印制的实验记录本,不得随意用纸。

四、实验记录的保管

1、实验记录本在使用期间由实验记录人员本人妥善保管,应当避免水浸、墨污、卷边,保持整洁、完好、无破损、不丢失。

2、每项研究课题应使用一本专用的实验记录本,不同研究课题的实验不得混合记录。

3、带有密级的课题,必须在实验记录封面左上角注明密级,按照相应的保密规定管理。

4、5、保证课题负责人/导师可随时查看审核。

班组建设记录填写规范 篇6

一.班组月考核记录

1.班组要推行精细化考核管理,要完善到个人 2.当月工作总结及下个月工作计划 二.班组日志(原有的工作点评)1.每日一次

2.包含生产任务、三确认、沟通等 三.五清楚、六必访、七必谈记录 1.每月至少一次

2.针对五清楚、六必访、七必谈要求 四.隐患排查登记 1.隐患排查每日一次

2.要写出处理结果(如机电人员处理,已解决)五.班组成员登记记录

1.成员基本信息(个人情况、佳通状况基本档案、个人通讯信息、工作表现、爱好专长)

2.班组和职工安全愿景(班组整体一个,职工每人一个)3.劳动组织资料

4.班组兼职安全员、群监员名单 5.结对子明细(每两人或三人)6.职工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统计明细 六.培训学习记录 1.学习内容 2.要有学习人员名单 七.换位思考记录

1.每月至少一次,注明由谁时间、发言人 2.假如我是一名干部(班组长)3.假如我是一名职工 4.要有发言人名字

八.班组双述工作开展记录 1.每月一次

2.汇报当月双述抽查情况(不少于15人)3.汇报总结 九.班组活动记录

1.班组每月必须开展一次谈心会

2.班组五小发明、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等

3.班组开展应急救援、自救器使用、避灾路线等培训和模拟演练 4.组织安全案例教育

班组长要知道的内容:

1.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内容 2.班组安全三大流程内容 3.三确认制度内容 4.班组安全员、群监员是谁 5.班组成员基本情况

队部记录

一.班组建设会议记录

会议记录规范 篇7

会议指出, 发展散装水泥, 是促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作为政府性基金, 是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重要经济杠杆。目前, 市区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工作还存在程序和方式不规范、没有做到应收尽收等问题。各级有关部门要从依法行政、规范秩序、促进发展的高度, 进一步提高认识, 严格执行有关政策, 明确征收范围和标准, 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会议议定:

一、市区水泥生产企业, 道路、桥梁、水利、市政等工程, 以及水泥制品企业应缴纳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由市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征收。

二、城市建筑工程项目应缴纳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属市直范围的, 由市财政局在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时代征。属工业新区范围的, 由新区财政部门在收取配套费时代征。属环翠区、高区和经区范围的, 要纳入当地审批中心服务厅, 由相关部门在收取配套费时代征;对代征有困难的, 可在大厅设立收费窗口, 由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派驻人员征收。

三、对部门代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 市散装水泥办公室要按规定支付代征手续费。

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 形成合力。市规划、建设等部门要严格把关, 市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检查, 环翠区政府和高区、经区、工业新区管委要全力支持配合, 共同做好专项资金征收工作。

规范定名,要规范使用 篇8

上海市的徐汇区岳阳路,一场突如其来的小雨把道路两边的树木冲洗得愈加碧绿。笔者一行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拜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委员会主任祁国荣先生。在绿树掩映的院内,一座颇有年头的实验楼里,笔者见到了年近八十、身体硬朗的祁先生,他听到我们上楼的声音,走出办公室,笑着迎接我们。并不宽敞的小屋内,一壶刚刚泡好的茶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冰箱里还有可乐,随便喝。”祁先生长辈般的话语,使我们瞬间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没想到采访居然是在如此温馨的家庭般气氛中徐徐展开。

我低头看着手中的资料,长长的列表背后,都是祁先生数十年的辛勤工作成果。从1986年起,祁国荣先生就受聘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始了与科技名词审定工作长达30年的不解之缘。当时,祁先生担任生物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负责名词审定的具体工作。祁先生与委员会的同人一起收集词条、逐条筛选、严谨审定,于1991年出版《生物化学名词/生物物理学名词》,这也是我们国家重启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以来较早的一批成果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91年公布的那些生物化学名词已显得远远不够,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2000年祁先生又主动请缨,向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提出申请,成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由此可见祁先生对科技名词审定事业的热爱与执着。2001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祁先生担任主任,继续把自己的学识和精力奉献给名词事业。2008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正式出版。 1995—2005年期间,祁先生连任三届全国科技名词委委员,并于2005年在换届大会上介绍工作经验。随着时光流逝,虽然年事已高,但祁先生未曾停下名词事业的脚步,作为大陆方面的学科负责人,年已七十有余的他热情参与海峡两岸的名词对照讨论,《海峡两岸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于2010年出版。在30年悠长岁月中,祁先生为我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名词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规范定名,要规范使用

谈起最初与名词工作的结缘,祁先生说:“我1955年大学毕业就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工作。年轻时曾先后在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讲授课程,也很喜欢在讲台上的生涯。在授课过程中,逐渐感到名词的规范使用不可忽视。那时对名词就有了一些兴趣,但还没有开始做具体的工作。”

在正式接触名词工作后,祁先生更是深深觉得:“名词规范工作,审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推广使用审定公布的名词。”2008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公布出版后,祁先生开始投入大量精力来进行这些规范名词的推广使用。除了名词审定工作,祁先生还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辞海》(第六版)、《大辞海——生命科学卷》《英汉生物学大词典》《生物学大词典》等诸多词典的编纂工作。祁先生跟我们谈道:“在编写这些词典的过程中,我都坚持使用审定公布过的规范名词。如果其他工作伙伴有不同见解,我会跟他们讨论,向他们解释使用规范名词的重要性,往往最终都能达成一致意见。”2009年,他发表《规范和统一使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一文,介绍审定工作概况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的特点,呼吁生物化学及相关学科在科研与写作过程中,使用已公布的专业名词。祁先生曾担任《生命的化学》期刊主编十余年之久,在担任主编期间,祁先生建议编辑部及相关学科编辑购买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和《细胞生物学名词》,帮助他们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形成使用规范专业名词的习惯。现在祁先生由于年龄原因,不再担任主编职务,改为顾问一职,但仍然受聘在为期刊审读文章,为其中的专业名词把关。

名词审定是艰难的工作

谈起自己付诸辛苦数十年的名词工作,祁先生颇有感触:“名词审定工作做起来确实非常艰难,专家的意见几乎不可能完全相同,有时还相差甚远,要综合多方意见,定出一个规范的名称来,是很不容易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prion的审定过程,几经波折。prion被发现以后,中文名一度使用混乱,曾出现过朊病毒、朊蛋白、朊毒体、普里昂等十余种定名,全国科技名词委曾两度组织专家讨论,为之定名。我也于2007年和2008年两次撰文,提出自己的意见。”在第一次撰稿中,祁先生对prion的中文定名做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朊病毒比其他定名要合适。看到第一次讨论后并未形成定论,学界仍在为此定名困扰,祁先生再次撰文,建议在定名以外,可以选用较合适的定名为又称。祁先生说:“我在第二篇文章中提出,在没有大的分歧的情况下,可以求同存异,尽快结束使用混乱的局面。最终我们把它定为朊病毒,又称普里昂。”

名词审定是个综合性的工作,在名词审定过程中,除了首先要遵照单义性和科学性等原则外,也要考虑到约定俗成等原则。祁先生说:“比如核糖体ribosome这个词,在我们对其审定时,有专家提出‘核糖核蛋白体或‘核蛋白体更符合其含义,但截至定名时,‘核糖体这个名称已经使用了很多年,学界意见也比较统一,这样就没有更改的必要了。”

现在很多学科都公布了带释义的规范名词,2008年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也有释义。对于名词定名与释义的关系,祁先生这么认为:“定名是重要的工作,释义是需要的工作。释义是对名词的解释,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名词。我们的首要任务还是要做好名词的定名,然后尽量准确地给出名词的释义。”

新词工作是细水长流

对于各个学科源源不断出现的新词,祁先生有着自己的见解:“新词正在不断地大量涌现,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例,还有那么多的基因没有发现,如果有几万个基因,就会有相应数量蛋白质,这些蛋白质都需要命名。因此,新词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但如果等10年哪怕是5年以后,再来集中收集、审定,就太晚了。到时候会出现很多‘约定俗成的词,这种‘约定俗成的结果往往并不能产生符合规范的名称,在使用中会造成混乱,修改起来也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新词,把工作时间节点提前,在新词出现的早期就对其进行定名。”endprint

凭借着多年名词工作中的敏感性,祁先生对新词工作有先见之明,早于2005年就曾撰文建议成立专门机构,进行新词的收集和定名工作。祁先生说:“新词工作必须有专人来做。首先,要找到相关学科的负责人,请他们帮助收集平时科研工作中出现的新词。学科的科普出版机构和期刊编辑部也是很好的新词来源,他们平时在编辑工作中会接触到一些学科中新出现的名词,可以请他们帮助收集。收集后,由专人整理、分类(可以按学科分,也可以按有无中文名来分),然后定期刊登在期刊上,以征求定名。”“新词工作是一个细水长流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坚持,时间长了,成效就能显现出来了,这对每个学科自身的发展也很有利。”

名词工作需要好的身体

写文章、审稿、出书、编词典,祁先生在名词工作上的很多贡献都是在2001年退休后做出的,退休后祁先生停止了科研方面的工作,时间相对充足,对名词工作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六十岁以后开始做名词工作,还做出了那么多成就,除了对祁先生学术建树的深深钦佩,我也很羡慕祁先生能有如此充沛的精力。祁先生爽朗地笑道:“我年轻时最爱游泳和长跑,都是锻炼身体耐力的。所以我耐力很好,在审稿时,几千条词,每一条都带有释义,得一条条过目,然后还要在不同学科之间协调,最后才能统稿。没有好的体力是吃不消的。现在我也注意锻炼身体,平时我都是从家骑自行车到所里,单程要30~40分钟。今天虽然下了点小雨,我也坚持骑车过来了。” 听到这里,我们不禁赞叹祁先生的体力,向他请教起如何养生,祁先生说:“我从来不吃什么保健品,也没有严格的饮食禁忌,随遇而安,在国内吃中餐,在国外吃西餐,都能吃得惯。我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但是爱喝可乐,爱看足球。现在我快八十岁了,遇到欧洲杯的时候还是会熬夜,边喝可乐边看球,人生一大乐事也。”祁先生的朗朗笑声让我们所在的这间小屋充满了欢乐,在开怀的笑声里,仿佛跳动着先生未泯的童心。

(修改)会议行为规范 篇9

1.严格遵守集会时间、议程。本局开会必须提前3~5分钟到达会场;外出开会必须提前5~10分钟到达会场,不得早退或无故缺席;开会过程中,没有极特殊情况不应中途擅自进出会场;

2.开会入场顺序应按照先内宾,后外宾;先职工,后领导;退场顺序应按照:先外宾,后内宾;先领导,后职工。

3.上级领导或外单位领导进入会场时,应鼓掌欢迎,必要时应起立迎接。

4.与会人员要在会议指定位置就座,若没有指定位置,应主动向前、向中心座位靠拢;

5.所有与会人员在开会之前要关闭手机,或将其设置为静音状态;

6.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会议纪律,保持良好的会场秩序,不得闭目,不得吸烟,不得传阅与会议无关的读物,不准交头接耳,不准随意走动,不准在会场内接打电话;

7.所有与会人员在开会期间必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坐姿文雅,不准歪坐、斜靠在椅子上,不准趴在桌子上;

8.与会人员要尊重讲话人,专心听讲,如需鼓掌,掌声要热烈;要做好会议记录,记录时应在桌面记录。

9.对于会议规定需要保密的内容,必须保密;

会议记录规范 篇10

参会人签名: 会议内容: ****副院长:

11月16日组织临床专家对肿瘤科“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进行了自查,在检查中发现,肿瘤科对之前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和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1、创建组织机构不完善。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不仅仅是肿瘤科单个科室就可以单独完成的,它还需要医务科、麻醉科、药剂科等多个部门参与,这就需要从医院的层面来统筹安排。

2、制度不完善

有部分制度如精神类药物或麻醉类药物使用的考核制度,但缺乏质量管理监督体系,未能定期进行评估。

3、癌痛相关知识普及率较低

新入科的医师或护士癌痛知识普及率低,部分医师或护士仍不能正确评估癌痛程度,准确记录癌痛诊疗情况。

4、错误的服药方式

患者及其家属常常按需服用阿片类 药物,认为疼痛时才需要服用,而疼痛缓解时则不需要服用镇痛药物或自行减少镇痛药物剂量,有的患者甚至仅在癌痛不能耐受的情况下才服用镇痛药物。

充分理解《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评审标准(2012年版)》和检查细则的精神,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之前开展“无痛病房”的基础,通过综合分析,从“沟通、培训、规范”三个方面制定相应措施,并加以落实。****主任:

全球治理的规范缺失与规范建构 篇11

关键词全球治理规范缺失规范建构

规范缺失与治理困境

全球治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而新近出现的一个概念,它的提出,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和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诸多全球性问题。不过,正如“全球化既不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现象,也不主要是一个现代社会现象”一样,对全球治理的探索也并非新近出现的人类实践。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主张人类一体、种族平等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思潮。自此以降,对人类共同政治架构的探索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治理不仅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应时之需,更是人类对未来世界秩序和政治架构进行探索的新阶段。

“规范”原本主要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具有给定身份的行为体之适当行为的准则。随着国际关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规范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建构主义认为,规范一旦生成就会独立地对国家行为产生影响。规范通过“规定性作用”(regulative effects)和“构成性作用”(constitutive effects),不仅规定和指导行为,也界定和构成认同。保罗·科维特(Paul Kowert)和杰弗里·勒格罗(Jeffrey Legro)将规范的作用分为三类:一是塑造行为体的利益和偏好,这些利益和偏好有可能与权力均衡理论或功能合作理论下的利益不同,甚至可能相反;二是影响行为体采取的行为手段,即决定了国家将会认为哪些手段或者途径是可用的、合适的;三是可能鼓励特定的国家认同。

规范通过构成性和规定性两种作用逻辑影响行为体的具体行为,重新界定国家利益,并且重新建构行为体认同。它通过适当性逻辑(logic of appropriateness)而非理性主义的后果逻辑(logic of consequentialism),建构着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有利于增强社会的整体性和加大社会网络的密度。当前的全球治理实践,无疑比较缺乏各行为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对恐怖主义是坚决予以军事打击还是展开文明对话?对金融系统是加强行为监管还是仍然放任自由?对气候治理是算“经济账”还是算“历史账”?等等。这些不同的政策立场所揭示的,正是全球治理规范的缺失。规范的缺失使得各行为体更少地按适当性逻辑而更多地按结果性逻辑行事,导致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霍布斯的无政府状态。这一背景下,各行为体难以超越对自身权益的考量,彼此博弈也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解,而只能维持纳什均衡解。因此,冲突难以避免,集体行动的逻辑依然有效,全球治理也因而陷于困境。

规范的缺失除了带来现实的治理困境之外,还使人类在未来政治架构和世界将向何处去的问题上陷入困惑。因此,“在维护本国核心利益和文化特性的同时,与‘全球治理的观念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追求找到更多相同之处”,超越权益考量,建构具有较强“适宜性”和“导向性”的全球治理规范便成为一种必要的尝试。

规范缺失的原因之一:世界社会的“社会性”依然稀薄

建构主义称之为“规范”的概念与社会学中称之为“制度”的概念实际上是同样的行为准则,只是社会学中的“制度”更为强调行为准则的组合和相互联系。换句话说,在社会学的概念中,规范是指单一的行为准则,而制度指一组实践活动和准则。无论是规范还是制度,在社会学理论中都是社会的产物,是内生于社会的。因此,社会建构主义定义中的规范也是内生于社会的,换言之,没有社会为基础,规范无从产生。

反观我们所处的时代,尽管全球化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全球化仍然是一种局部的或日不均衡的全球化。在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同时,政治和社会的一体化步伐却非常的缓慢。具体来说,全球化的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大部分国家仍然以威斯特伐利亚秩序所确定的主权至上原则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指导性原则;二是尽管各功能领域的治理已经启动,但功能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却非常薄弱;三是尽管全球公民社会已经兴起,但仍然不够强大。

1、主权至上原则仍然为民众所广泛接受

30年战争后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作为近代国际关系的起源,确立了主权至上原则。该原则作为全球性规范,影响国际关系已有近四个世纪之久。这近四个世纪,既是一段主权至上原则大行其道的历史,也是其不断遭受批判和解构的历史。西方深厚的自由主义传统使得其他们具有强烈的对个人关注的意识。正是以自由主义作为价值取向和理论工具,西方不断地解构着主权至上原则。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人道主义干涉在西方甚至全世界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而欧洲的地区一体化实践也正是以自由主义为依据,解构和重构国家概念,并建构对地区和国家双重认同的过程。

然而,尽管对主权至上理念超越的趋势已经出现,并且在个别领域和个别地区也有了较为成功的实践,但是,总体评估当前国际社会的观念来说,主权至上原则仍然拥有广泛的市场。当今世界仍然处于威斯特伐利亚秩序时代,各国在互动过程中首要的考量仍然是自身权益的得失,国家之间博弈的成分多于建构的成分。主权至上理念的深入人心,阻碍了人们对超国家层次之认同的产生。在这一观念背景下,各国之间在全球治理上的合作,仍然是权益考量的因素多于合作偏好的因素。以理性计算为主流的全球治理合作,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共同的认知和共同行为规范的产生。

2、各功能领域间依然缺乏协调和整合

按照地区一体化理论中新功能主义的逻辑,一个领域的问题会“外溢”(spiuover)至其他领域,带来另外一个领域的问题,或者会要求用另外一个领域的办法来解决。随着中心协调机构的成长,“外溢”将会扩展到政治领域,并最终推动共同体建设。新功能主义的理论是可以被借鉴到全球治理领域来的。另外,在建构主义看来,从理性主义出发的新功能主义,只强调了权益层面的合作,而没有认识到功能领域内部及领域间的合作能够衍生出共有观念这一规律。实际上,各功能领域的行为规范是不一样的,它们聚焦于不同的关切点,甚至有

可能基于不同的正义观。因此,只有各功能领域加强合作和整合,才有利于衍生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治理规范。

反观现实,全球化是一个不均衡的过程。换句话说,各功能领域的一体化程度是差别巨大的。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较为显著,其他领域的一体化进程则极为缓慢,在文化领域甚至出现了文明间的冲突。问题的关键倒不在于各领域一体化步伐的不一致,而在于各领域之间的协调与整合非常匮乏,致使各领域间的价值取向差别明显。当前的全球治理仍然分散为各个领域,各个领域“各自为战”,尚未形成综合性的治理框架。因此,当今世界功能领域间的整合仍然是困难的,领域之间的治理规范之差别也是明显的。领域内的规范本就稀缺,领域间的整合又匮乏,共有规范的缺失也就理所当然了。更何况,领域间整合的匮乏,对于新的共有观念和规范的产生也十分不利。

3、全球公民社会依然不够发育

“全球公民社会即是全球性的民间社会,它主要由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全球公民网络和公民运动等组成”。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性问题的凸显以及冷战的终结,全球公民社会获得了生发的肥沃土壤。如果说公民社会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国家和社会二分法,开创了国家、公民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三分法的话,全球公民社会的兴起则打破了国际国内政治的界限,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整体性的方向发展。它冲击着国际主权至上理念,推动世界政治由“国家中心”的政治向多中心的政治发展;削弱了传统的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特征,推动国际政治朝着法治化和有序化的轨道发展;超越阶级、阶层乃至国家的利益考量,引领伦理价值重新回归世界政治。

但是,全球公民社会仍然是一种新近兴起的力量。无论从对全球公民身份的认同、公民社会的自身建设还是对全球政治发展的影响来看,其作用仍然非常有限。首先,全球公民意识和全球共同体意识尚未成为人们的普遍意识。其次,全球公民社会组织内部存在民主与合法性的挑战。第三,全球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不平衡性。总之,全球公民社会具有较强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特征,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

主权至上理念的固执、功能领域的各自为战以及全球公民社会的尚不发育,导致了当今的“全球社会”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社会”。人们对全球公民身份的认同依然薄弱,国际社会的建构性作用仍然有限。“国际社会唯一共同接受的规范就是主权的‘反规范性(anfinorm of sovereignty):这一原则意味着,任何国家的统治者在国内都是至高无上的,独立于外来权威”。换句话说,当前的国际社会顶多也就处于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的那种“格劳修斯主义”的状态。用一位中国学者的话说,当今世界“还没有被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性,而没有整体意义的状态也就不是一个真正一体的世界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谓的‘世界现在还是一个非世界(non-world)”。既然当今世界还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的世界社会,那么作为社会之内生产物的规范,其缺失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规范缺失的原因之二:理念和逻辑的持久分歧

如果说作为整体的当今世界仍然还是一个“非世界”的话,那么世界的某一功能领域却可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作为人类智慧传承之载体的学术界,其理论思想交流的程度较之社会整合肯定要更先一步。但是,即便是在学术界,甚至即便在西方学术界,关于世界的未来走向却也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1、人们对世界之“应然”并无统一界定

我们生活在“实然”的世界里,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应然”的世界。对“实然”世界的认识和对“应然”世界的向往便构成了人类的一个永恒主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基于不同的逻辑出发点,人们心中的“应然”世界也是千差万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个体的“我”所认为的“应然”世界也并非真正的“应然”。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思想家们对世界未来秩序和“应然”世界的界定各不相同。

对未来世界政治架构的探索古已有之。如果以古希腊开始出现的“世界主义”概念和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算起,至今已有约2300年的历史。不少伟大的思想先驱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政治思想遗产,但是这些探索是间歇性的和不连贯的。由于缺乏国际活动的具体实践,他们没有为我们提供关于世界秩序和政治架构的成熟具体的设计方案。

作为一对理论分类标签,西方思想界存在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和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正义观。它们反映到政治哲学思想上便是自由主义(1iberalism)和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之争。自由主义将个人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目的,强调社会制度的设计应该以个人为基本出发点;而社群主义认为个人因社群而才有意义,强调制度设计应该以社群(家庭、社区、国家)为基本出发点。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持久争论延展到国际关系领域中便是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与社群主义之争。世界主义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平等,主张世界是一个单一的共同体,因而表现出对人权的普遍性、分配的正义以及民主价值观的强烈诉求。社群主义强调国家的道德地位,主张国际文化多元化,因而表现出对人道主义干预和全球分配正义等问题的强烈的戒心。由于逻辑出发点不同,两种国际正义观分庭抗礼,它们间的争论旷日持久,却又难有定论。范式间的不可通约性在二者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社群主义强调国家的道德地位,因此国家在它这里具有天生的正义性。如前所述,当今世界总体来说仍然处于威斯特伐利亚秩序阶段,主权至上原则仍然拥有广泛的市场。这一耦合导致了从“现实”出发的政治现实主义将国家作为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因此就与生俱来地带有了强烈的社群主义的色彩。而西方自由主义所做的工作,正是努力探索从现实主义(社群主义)走向世界主义的道路。

2、自由主义在路径设计上陷入纷争

自由主义坚持普遍主义的原则,将个体(individual)作为其世界政治假设的核心,重视社会性因素的作用,反对将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严格区分开来。由于自由主义以个体为桥接点,连接起了国家与社会,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因而便在现实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架起了桥梁。换句话说,自由主义的意图便是引导世界从“社群主义”的现实走向“世界主义”的未来。但是,自由主义世界政治哲学是一个理论群,其内部存在分野,并无通达和一致的理论体系,从而严重影响了其逻辑完整性和理论说服力。

麦克格鲁(Anthony MeGrew)通过考察自由主义世界政治哲学的发展史探讨了它的哲学起源、核心假设、内部分野以及外部挑战。古典自由主义(麦克格鲁称之为liberal internationalism)强调通过国内结构的改变寻求国际和平,反对建立国际性的或世界性的政府来增进和平,即使是提出了宪制联盟的康德在这个问题上也显示出非常显著的谨慎。这一现象反映了自由主义对政府和独裁国

家权力的怀疑。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古典放任自由主义受到严重质疑,以威尔逊著名的“十四点计划”为标志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麦克格鲁称之为neoliberal internationalism)开始兴起并挑战古典自由主义的地位。这种新自由主义的实践政治哲学倡导建立强有力的世界政府来保障世界和平和维持自由主义的世界秩序。威尔逊的新自由主义世界政治哲学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重大挫折,之后的约40年里现实主义占据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加强,新自由主义世界政治哲学又迎来了重生的历史机遇。新自由主义世界政治哲学内部存在着诸多的分野,比如国家主权是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的基石还是绊脚石?制度是为了何者的利益和何种目标?我们需要的是有限的政府还是积极的政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自由主义在这些问题上分歧颇多,给出的答案或模棱两可,或自相矛盾,导致其理论的连贯性受到极大的削弱。

3、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路径设计之现实说服力不足

中国先哲们也不缺少对世界秩序的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政治理念与西方传统有所不同。总体来说,“无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基因,而“天下”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世界观。“无外”之思维模式和“天下”之世界观造就了中国古代社会注重由上而下的秩序,这绝然不同于西方自近代以来所注重的由下而上的自由。

按照赵汀阳的分析,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最具特色而且在今天最富意义的是“世界制度优先于国家制度”这一原则。换言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将“世界”作为逻辑起点,将整个政治体系由上向下划分为“天下、国、家”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寻求政治制度的普遍性和传递性,通过建立一种结构性的映射关系,保证各个层次的一致性,并将治理有效地从最高层次向最低层次传递。另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也注意到了策略性与伦理合法性的结合。不过,不同于政治体系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伦理合法性是以家庭性为伦理本质的,并且其传递方向是由下而上进行的,即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通过这一双向互动,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中,“政治为伦理提供效率,而伦理决定政治的合法性”。

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天下诸国之间关系只有远近亲疏之分,而无不共戴天的“异己”,加之其政治体制和伦理体制的设计使得有效性与合法性相互支撑,因而对未来世界秩序和政治框架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但是,中国古代的智慧也有其局限所在。中国传统文化重综合而轻分析、重理念而轻逻辑的思维习惯,使得政治体制只考虑了由上而下映射传递的便宜,而没有考虑机械地映射是否可行。机械的映射容易导致为政者忽视对个体权利的保护和敬重,而将“天下”理念作为其政治合法性来源,将由上而下的秩序观滥用为压制手段,将由下而上的道德建转化为愚民的口号。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中国古代政治实践并不算成功,治乱循环的历史一直难以避免。这一理论上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理论品质和现实说服力。

综上所述,在预测未来世界秩序和设计政治架构上存在着持久的争论。其实,这些争论的原因并不在于国际社会的“社会性”不高,而在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但是,在“社会性”不高的国际社会,这种分歧却显得十分突出,影响了世界的整合和规范的生成与发展。总之,在国际社会的“社会性”不够发育的情况下,人们对世界未来情景的不同期盼以及对路径的不同设计(或者说尚未设计),导致了共识难以形成,规范难以建构,并最终造成了全球治理规范缺失的现实。

建构全球治理规范的原则初探

当今世界的“社会性”尚显薄弱,国际社会的规范性因素相对缺失,人们在世界未来情景及路径选择上各持己见,难有定论。这些因素导致了建构全球治理规范的困难。但是,“国家之间有价值的互动越复杂、相互依赖程度越深,则采取长期合作、避免打破这些纽带的动机就越强烈”。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必然导致人类对全球性制度和规范的需求更为迫切。规范的缺失与需求的迫切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彰显出规范建构的必要性。

尽管全球治理是以解决问题为契机而兴起的,但是构成全球治理的各个要素,包括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原则、治理框架等等又都体现着较明显的人为设计和选择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治理也是一种人们的主动建构。既然主动建构,肯定就涉及对“实然”的认识和对“应然”的向往,理论者和实践者需要做的,也正是架起从“实然”走向“应然”的桥梁。

1、全球治理规范的建构必须是一个整合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过程

全球治理需要什么样的规范?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经验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何为“应然”尚未达成共识。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社会的建构性特征,我们很难明确界定全球治理规范的具体内容。尽管如此,解决基本逻辑依据仍然是规范建构的必要前提。到底是选择普遍主义为理论根据还是选择特殊主义为逻辑起点便成为摆在学者和实践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都有其合理性和理论贡献,但是也都存在致命的缺陷。以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为例,二者以不同的理论假设得出不同的正义观念,但是都有各自的弊端。世界主义以共同的人性和利益和谐为暗含的前提建设,忽略了即使在相互认同程度很高的社群内部也存在利益的冲突,因而反对文化多元主义,具有较强的乌托邦主义色彩。在现实中,世界主义也有可能在政治博弈中被强权实体所利用,成为制造世界分裂的“普遍主义的特殊主义”。社群主义以共同体为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认为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因此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国家间的包容共处。但是,社群主义难以消除坚守“群我”认同可能带来的对群外他者的排斥,也会导致群内和群外的道德相对主义。在现实中可能为狭隘民主主义或专制暴政所利用,成为影响人类整合的障碍。此外,既往的历史和当今的趋势也在告诉我们,“‘普遍同质国家不会出现,而‘文明的冲突也不可能成为未来世界政治的主题”。

2、全球治理规范的建构必须兼顾“适宜性”和“导向性”

规范建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社会的自发行为,也是一种行为者的自觉行为。规范能否广泛传播和普及,既取决于规范倡导者,又取决于规范本身。换句话说,新生规范所倡导理念与国际社会权益结构与观念结构的互动情景(intemcting comext)所表现的偏好是否契合,对规范的传播和内化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总之,为避免夭折的危险,新倡导的规范必须对国际社会具有较强的“适宜性”。

但是,规范倡导者在倡导某一新规范时可能需要打破常规,采取“不适当”(inappropriate)行动。这些“不适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必须的,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新规范,就是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否定或超越原有的规范。换句话说,规范建构的过程必须体现必要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不是凭空臆想的理念,而是需要既考虑原有规范的偏好,又对世界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有准确把握

的战略性社会建构(strategic social constmcting)。

总之,新规范倡导者必须寻找原有规范与新兴规范的可类比性,在二者之间建构一种令人信服的联系。同时,新规范倡导者也需要时刻不忘自身的目标是建构全球治理的规范,探索未来的世界政治架构,因此,新规范也必须体现一定的导向性。

3、全球治理规范的建构需要整合“地区”和“功能领域”两条路径

地区整合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现象,各地区内部的人们已经开始或多或少地建构起一定程度的地区认同。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地区一体化理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联邦主义、新功能主义还是自由政府间主义,均从特定角度或探讨地区一体化的“应然”状态或揭示地区一体化的现实动力。社会建构主义更是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影响地区一体化的社会性因素,并考察了地区一体化所产生的规范性影响。学者和政治家都在地区一体化的问题上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力图超越民族国家,建构地区规范和地区认同,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关于地区一体化是全球化的铺路石还是绊脚石的争论开始出现,新地区主义开始强调“地区性”(regionness)和“地区间性”(interregionness),关注由世界到个人的多层治理形式,力图在国家与全球化之间架起桥梁。新地区主义的出现,反映了仅以地区为分析单位来认识当今世界,建构世界规范和世界认同的局限性。

实际上,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致使人类的整合在当代是沿“地区”和“功能领域”两个方向前进的。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带来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世界各国因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纵向联系的加深而不可避免地与地区外国家进行功能性互动。地区秩序的多孔化反应了功能主义的持久生命力。尽管功能主义经常被归为地区一体化理论的一个分支,但是,作为分析方法的功能主义具有很强的普适性。换言之,功能主义同样能够用到全球治理的理论解释之中。但是我们又需要用社会建构主义来功能主义进行升级,因为功能领域内的互动和合作能够建构起规范和认同,功能间的互动又可以建构起“跨功能领域的”全球性规范。放大了说,这是建构世界规范和世界认同的另一条路径。

如前所述,在当今世界,主权至上理念仍然拥有广泛的市场,各功能领域间的协调和整合依然非常匮乏。由于地区认同对主权意识的解构作用明显,而功能认同具有更强的纵向通达性,因此我们必须沿着超越国家的“地区”和“功能领域”两条路径来应对全球性问题,建构全球治理的规范。

4、全球治理规范的建构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进程

观念的变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新规范的建构无疑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现实条件来说,威斯特伐利亚秩序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权益博弈仍然难以超越。即使新兴规范具备了较强的适宜性和导向性,能够与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与观念结构的互动情景较好地契合,也仍然面临一个谁来倡导和通过什么倡导的问题。因此,全球治理规范的建构必定是一个曲折和漫长的过程,甚至说,它根本就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进程。

上一篇:协议离婚应注意哪些问题下一篇:部队学训词个人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