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说课课件

2024-09-11

实验课说课课件(共12篇)

实验课说课课件 篇1

中学实验说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电磁感应及其应用,前面电生磁、电动机的教学为磁生电教学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归纳、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教材介绍了电磁感应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例如“发电机”、“话筒”,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电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对电动机的原理有了认知。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想到磁生电现象。而且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基本可以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来探究新知识。但是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抽象思维及空间想象的能力较差,而要实现这节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会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判断产生感应电流,⑴要先知道磁感线以什么形成分布(磁感线实际是不存在的),⑵观察部分导体是怎样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在脑中形成想象,通过观察再作判断,较抽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知道发电机的原理;知道什么是交流电;

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的意思;

2.过程和方法

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

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电磁感应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难点:电磁感应现象和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五、教学过程

探究过程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使导线在磁场中不断地运动呢?

通过回忆电动机引导学生提出线圈转动的概念。利用转动,就可以很方便地使导线在磁场中不断地运动。同时,为了使发电机产生更强的电流、更高的电压,用多匝线圈代替单根导线,这就是手摇发电机的模型,可取其中一匝线圈进行分析,这就是发电机的原理图,

交变电流

教师:在发电机和小灯泡的电路是串联一只电流表。慢慢转动发电机,让学生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观察电流方向、大小是否改变?

教师归纳:这种电流跟我们从电池得到的电流有所不同,从电池得到的电流的方向不变,通常叫做直流电;这种感应电流方向不断作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就是。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除想想做做自然段),认识我国使用的交流电。

回答:1.我国电网以_______供电,电流的频率是_______Hz。

2.电流在1s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是叫_______,单位是____ht___。

六、板书设计

1、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电路闭合且一部分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

3、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

4、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

七、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已学知识,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悟而获得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和学习的方法,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此获得探索科学的成功的喜悦,而乐于观察实验。

本节通过实验,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为进一步揭示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打下基础。在能力上在教学上应把演示实验下放给学生,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加强边学边实验,使学生得到创造、探索的训练。

为突破理解“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难点,制作了简单、方便、直观的模型,既能引导学生多动手解决问题,又能很好地理解难点问题,同时结合多媒体的展示辅助,克服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缺陷。

实验课说课课件 篇2

1 成为制作研究者

说课课件制作的主要工具是电脑, 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电脑水平一般, 想求助于计算机专业人士, 殊不知说课课件的主旨是体现教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设计, 如果一切假手他人, 这样的课件就好比盛装打造后的美女只能端详却不敢开口, 必然失去其光芒。只有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才能充分体现课程的内涵与教学的精华。通过制作说课课件随时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终研究出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既圆满地体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过程, 又提升了自己的信息技能。所以, 说课课件的制作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研究的扩展过程, 要力争成为一名制作研究型教师。

2 确定制作软件

目前用于说课课件制作的软件包括PPT、Flash、Authorware、Iebook、Director等, 这些软件各有优势。

PPT是目前教学中应用最多、最广的课件制作软件, 与其他软件相比, PPT简单易学、操作简便。Flash画面丰富, 制作样式千变万化, 能展示出非常精美的效果。Authorware更注重于集成制作, 支持众多格式, 以更好地表现出效果。Iebook是电子杂志制作软件, 通过Flash制作技术, 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元素融为一体, 往往可以产生独特效果。Director功能很强大, 是非常理想的创作工具, 很多多媒体产品是用Director开发的。

虽然对计算机专业或者计算机爱好者而言, 应用Flash、Authorware、Iebook甚至Director不成问题, 但是对大多数教师而言, 由于说课大赛之前的准备时间有限, 临时抱佛脚去学习上述软件的制作往往措手不及, 只有PPT才是得心应手的工具。要想让PPT这样大众化的软件在说课大赛中出彩, 就需要在制作过程中用心去设计、去探索、去创新, 就好比一套廉价的服饰如果经设计师创新的话, 一样可以打造成盛装。

3 选择背景模板

参加派对要根据派对的主题选择服饰, 如果服饰选择不当或妆容搭配不当, 整体形象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PPT背景模板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考虑说课学科、说课内容及说课场景等综合因素。不能看到别人的模板不错就照搬过来, 最好的办法是根据说课的学科内容确定模板类别, 由说课场景等确定背景色调, 在此基础上进入相关素材网站找寻合适的模板。同时, 在模板的使用过程中可根据说课流程变换背景, 这样在观看时不致于产生视觉疲劳。

说课大赛往往要经过多重选拔, 一套模板经过几轮的竞赛, 制作者由于审美疲劳, 容易失去积极性, 就像明星们会在每年的红毯上更换不同的礼服博取眼球一样, 我们可以在每一轮竞赛前变换模板, 给自己以新鲜感和继续挑战的动力。

4 避开制作误区

有了合适的模板与背景就要开始填充里面的内容了, 对于教师而言, 填充内容应该是最顺手的工作, 但是由于习惯了教学课件的制作模式, 在说课大赛课件的制作上容易走入几个误区。

4.1 教学课件充当说课课件

教学课件的教授对象是学生, 时间是40~90 min, 目的是讲授专业知识。说课课件的讲授对象是同行及专家, 有效使用时间约为12 min, 目的是归纳概括设计理念及教学实践。所以, 说课课件在内容上应围绕说课稿, 按照大赛的要求安排。

4.2 将课件当成读报板

一些教师习惯在课件上加入过多的文字, 这样的课件版面向评审展示时容易给人一种宣读说课稿的感觉, 无法体现重点, 应尽可能将每个设计环节中的重点提炼成文字布置在课件版面上。

4.3 装饰背景画蛇添足

一些教师喜欢在课件版面上增加一些装饰, 如剪切画或小动画,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装饰背景的选择应和说课主题相关, 如果只是为了课件的生动添加一些无关的动画, 反而有画蛇添足的负面效果。

4.4 视频动画过多、冗长

一些教师偏爱在说课课件中展示多个教学中用到的动画或视频, 以求说课内容生动、丰富。其实这些画面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 画面制作得再精良也是他人所做, 在约12 min的有效说课时间里, 不宜占用太多版面。

4.5 课件动作设计繁琐

在PPT的教学课件制作中, 很多教师习惯利用动作设计按钮或超链接完成一些幻灯片的切换。在课堂中, 这种方法很适用, 但是在说课大赛中动作设计繁琐, 或按键过多, 会影响教师在说课现场的流畅表达。所以建议将动作设计的切换变成一张张幻灯片的递进以保证教师现场表达的连贯性。

4.6 软件兼容性差

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选择一些兼容性差的软件处理图片或视频, 结果导致软件和大赛电脑不兼容, 在大赛前大费周折, 影响选手比赛心情, 使其容易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 所以应尽量采用兼容性好的软件。

5 打磨、升华制作成果

为了舞会盛装打扮后, 总要有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 以弃糟粕, 添精华。在说课课件初步制作后, 也应有一个打磨、提炼、升华的过程。

5.1 影音文件链接失败

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需要链接一些视频或音频文件。但由于电脑版本不同及设置问题, 容易出现更换电脑后链接失败的问题。在这里笔者提供两种解决办法:将视频文件转化为Flash (格式工厂) , 通过相对路径保存;将音频文件转化为wav格式 (千千静听) , 这样可直接粘贴在课件版面中并隐藏, 保留所需的音乐。

5.2 P P T课件制作存在的问题

PPT中的图片都是方形体切入, 比较死板, 可借助Photoshop使图片切入更加生动、自然。

5.3 文字字体显示失败

为了课件的美观, 教师通常会在字库中加入更多的字体, 但是比赛用电脑内往往没有相关字库, 在大赛前夕现场安装就显得比较麻烦。解决方法是将PPT打包, 或将PPT转变成Flash, 一旦转换成功, PPT所有的文字字体将保留在Flash中, 比打包携带更加方便, 但前提是要完成视频与音频转换, 不然所有的链接将失效。

总之, 有了上述装备的课件, 就如同人完成了盛装打扮, 可以开开心心地去参加“舞会”了。蒉

摘要:说课课件的制作是一个教学研究的扩展过程。对大多数教师而言, PPT是制作课件得心应手的工具。想让PPT这样大众化的软件在说课大赛中出彩, 需要在制作过程中用心去设计、去探索、去创新, 选择合适的模板, 避开制作误区, 升华制作成果, 最终完成课件的制作。

《秋天到了》课件说课稿 篇3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向大家学习制作课件的技术与技巧。

下面我就将我今天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本次赛场上我抽取的题目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到了》。根据素材中所体现的素材精要,我通过构思、想象,制作了一套既能体现主题又具有中国风的“动感画轴”为主要模板的课件。下面我将从两方面具体介绍作品的组成。

一、作品开发工具及特点

为了实现主题突出、结构合理,又具有较强的表现风格的目标,制作时我运用绘声绘影、Mvbox、光影等软件合力编辑而成,特点是:导航清楚、界面美观、富有新意。

二、作品的开发设想及内容

这是主页面。为了使整张板式凸显生动活泼风格,我运用了一些小技巧将艺术字和动作按钮的颜色和线条设置为动感图片,进行这样的美化处理就是让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大家看到了,下面分设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儿歌入题

为了将学生带入秋风、秋景的情境之中,我将素材库中的素材整理、编辑再加上与整体风格保持一致的“画轴”为切入面,制作了一段视频请大家欣赏:(课件展示)

这一小段动画的设计,我主要是运用Mvbox软件中的Flash和Avi的特效功能联合录制合成的。这样使作品更具有鲜明的个性,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自然进入课文的朗读。

第二板块:字词入秋

1.看拼音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连词成句。

第三板块:秋景欣赏

诗人晏殊说: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古人眼中柳、花、月是清幽、至美之物,所以我在这一板块中将华美的现代之物和古画面融为一体,力求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力。大家看:

画面1——秋意浓浓 一叶知秋

画面2——绵绵秋光 满眼希冀

画面3——阵阵秋涛 无尽遐想

画面4——秋高气爽 风轻云淡

画面5——高唱秋歌 满载而归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富有创意的秋景制作让學生找到自己眼中的秋天,加强对秋天的认识,从而将自己对秋天的感觉写于笔下,达到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目的。

插花课件说课 篇4

插花课件说课

《插花》主要介绍了插花的制作方法,它能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缤纷多彩,进行美的熏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现美,创造美。过本课例的学习,学生既能学习简单的插花方法,又掌握初步的插花技能,对增强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动手能力,丰富其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鉴赏创新能力的好教材。重点准确把握插花的艺术性。难点是熟练把握插花的技巧。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堂动开放、扎实而有效的劳技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精神实施在课堂的每个角落。

一、教什么?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要通过某一具体项目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态度与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达到的审美能力,特制定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插花的一些知识:花名、花语、插花需要的工具、插花方法等。2、能力目标:掌握制作插花的操作方法及要领,会设计并制作插花。3、德育目标:增强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卫生保护的教育。

二、怎样教?

(一)、做好学前准备:插花虽然很常见但学生可能未曾注意。为了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我精心挑选好工艺精美的插花图片制成课件,借助多媒体课件音、形、色、动的优势,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以形象材料进行形象活动。当然也准备了本节课所需的器具。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用精彩的活动吸引学生。

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们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原本枯燥的制作方法的训练生动活泼起来。为了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意义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天地!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大约2分钟)我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城市、居室、婚礼中的鲜花课件,目的是使他们感受那绚丽多彩的鲜花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然后让学生谈一谈当时的感受调动学生学习插花的动机,引出课题并板书“插花”。

2、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大约30分钟)

(1)、让学生了解插花就是将花朵、叶片、果实、枝条等植物材料经过构思,巧妙的组合在一起,使之形成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2)、了解世界上有两种插花形式,一是以中日为代表的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优美的线条,使用的鲜花不多,但插几枝就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另一种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式插花,注重色彩的渲染、装饰丰茂,形式多为几何体,多数讲究对称的插法,有容荣华贵之态。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欣赏几种插花作品。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了解东西方更多形式的插花作品,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态度与兴趣。

(3)、生生间进行花语知识交流。在创作中,只有了解了花语,才能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所以我要求同学们课前都搜集了一些花语,让他们交流搜集来的信息,为插花时立意构思做好铺垫。如:百合花象征着百年好合、大团圆;又如玫瑰花象征着热情、友情等。

(4)、教师演示插花创作。

①让学生认识插花的工具和花材。然后教师进行插花制作。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插花的第一步应先立意构思,并告诉同学们我插花的意图是把作品献给在四川地震中生还的同胞们,希望他们的身体早日康复,重建家园。

②根据意图及个人的喜好确定造型,作品的造型有很多种,此时大屏幕展示插花造型。③根据造型,用叶子打底,确定作品的大小。(把花泥浸湿,起到保湿作用,根据容器的形状对花泥进行适当的修剪。)

④插入焦点花,也就是确定视点中心,因此,要选择鲜艳,富有神采形状的花材。(进行安全和环境卫生教育)

⑤插入配花,根据作品的造型高低错落的插入配花。

⑥最后添入一些满天星等配草对作品进行整理,再为作品起个名字—奋起。名字和开始的立意构思相对应。

(5)、请同学们一起回忆刚才插花的步骤。(学生回忆,老师贴出板书)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插花的方法步骤,突出了重点,更为后面学生独立创作打好基础。

(6)、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小组合作动手制作插花,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①为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派代表介绍作品的立意构思和寓意。②还要在创作中注意安全、卫生问题。(小组合作前,为了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发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创作的造型。这样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作品展评:在插完作品后,让学生把自己组的作品摆放在展示台上,展示介绍。同时鼓励表扬,给他们鼓励增加信心。同学们听了介绍一定会对这些作品有个评价。然后,让他们把手中代表羡慕的红星送给喜欢的作品,给认真用心的同学以鼓励。

3、课外延伸,实际应用。(大约5分钟左右)

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感到无比幸福,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我趁势让大家议一议怎样更加丰富插花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插花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升华,更具有创新精神。

4、教师小结,升华情感。(1分钟左右)“之所以插花能丰富我们的生活,这与我们和平的祖国分不开,就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感谢祖国给我们提供的和平环境。我相信大家通过这花与草的构筑,一定会将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这样的小结旨在升华情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教育。

附板书设计: 插花

1、立意构思 2、确定花型 3、确定大小,用叶打底

4、插入焦点花5、插入配花 6、整理命名

(教学中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板书的内容是插花的步骤,调理清楚,重点突出,目的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自主动手插花创作。)

三、为何这样教?

1、激发学生学习劳技的兴趣。

整个教学设计我们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采用媒体直观展示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多种行之有效又契合劳技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本堂课生动、扎实、有效而又亮点不断闪现!

2.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课让学生着重掌握的“插花”的制作方法,都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才能掌握。把枝、叶、花、果从植株上剪下来,任何人都会将它插到容器里,但是插花这种劳作活动和表现形式并不是无目的、无要求和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意图和情趣进行插作,组合成一个优美的造型,并借此表达一种主题思想,传递出一种精神和情感。面对一群只有只有十岁或者十一岁的想象力不太丰富的五年级学生,所以本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掌握插花的方法步骤。真正做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把教学落到实处。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劳技,在生活中享用劳动与技术!

说课教学课件 篇5

“写喜欢的小动物”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这一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专题编排了《白鹅》《白公鹅》《猫》《母鸡》四篇文章。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在他们的笔下,高傲的白鹅,古怪的猫,慈爱的母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每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在四篇课文之后,“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真情实感。

从课文到口语交际再到习作指导,整个单元清晰地展现了“读动物,说动物,写动物”的设计思路。“跟大作家学写小动物”,“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本次习作指导的总体思路。

二、说学情分析

我工作的学校是一所比较特殊的农村小学,孩子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部分孩子搬进了高楼林立的城乡“示范镇”,一部分孩子仍生活在布满平房、小巷的自然村落。农村人喜欢小动物,也喜欢养小动物,孩子们自小就有许多和小动物亲密接触的机会。课前,我要求学生观察小动物,给小动物拍照,和小动物玩耍。让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此外,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不仅乐于观察,乐于书面表达,而且在二年级下学期有过一次“写小动物片段”的经历。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和习作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在深入解读教材,认真分析学情之后,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为本次习作教学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选材,自主拟题。

2.学习本组课文写小动物的基本方法,适度运用于习作实践。

3.指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写出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习本组课文写小动物的基本方法,写出小动物的特点是习作指导的重点。选择恰当事例,具体记述,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观察处在第一位,它不仅是写作教学中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习作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课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小动物,不但要认认真真地瞧,还可以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听听动静,和小动物玩玩……

读写结合,说写结合,也是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大作家笔下的动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中蕴含着写作的奥秘。小作家们要去读,去思,去悟,再去用,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说写结合一般是先说后写,这样可以降低难度,促进交流,而且便于教师学生动笔前前进行指导。

五、说教学过程

为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读——说——写——评——改的思路,设计了:施展魔术,激发兴趣;抓住灵感,拟定题目;边读边悟,学习绝招;范文引路,起草成文;展示交流,修改提升。五个教学环节。

1施展魔术,激发兴趣

幽默是男老师上课的法宝,兴趣是学生爱上习作的关键。上课伊始请同学们说说他们都喜欢什么动物。

接着,老师说,于老师会变魔术,能把你们喜欢的小动物变出来,信不信?

孩子们在质疑和期待中,将目光投向教师。欢快的音乐响起,孩子们和他们喜欢的小动物一个个闪过屏幕。孩子们带着惊喜和期待走进习作课堂。

2抓住灵感,拟定题目

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着眼前闪过的小动物,孩子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迅速捕捉住这份灵感,拟定作文题目。可以是动物的名称,也可以是家人给动物起的名字……

孩子们在作文纸第一行写下鲜活生动的题目:

大白鹅、小黑狗、我家的小兔子、乌龟赛跑、 淘气的皮皮……这些题目唤起了孩子们的习作欲望。

3边读边悟,学习绝招

1.学习绝招一——确定角色

老师继续引领他们“跟大作家学写小动物”,去发现大作家们写好小动物的绝招。

出示图片,唤起学生回忆。(白鹅图、白公鹅图、猫图、小猫图、母鸡图):

在课文中,丰子恺先生称呼白鹅——鹅老爷;

在叶·诺索夫的眼中白公鹅就是海军上将;

老舍先生把大猫当成了朋友,把刚满月的小猫当孩子一样看待;

他笔下的母鸡俨然就是一位母亲。

学生发现大作家把小动物当成了他们的伙伴,朋友,甚至亲人。写好小动物,就不能单单把它们当作动物来写,而要确定好它在自己心中的角色。(此时板书第一招:确定角色)

接着请孩子们谈谈,在他们心中,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应该是什么角色?——可以是小伙伴、小弟弟、小宝宝甚至是小淘气。

2.学习绝招二——捕捉特点

“要具体地写出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习作的核心要求,是这次习作的一个提升点,也是本次习作的重点所在。

接着跟大作家学,看看大作家们抓住了动物的哪些特点。

(课件出示: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白鹅》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猫》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母鸡》)

在读中,孩子们不难发现,大作家都能用生动的句子,突出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情感。(此时板书第二招:捕捉特点)

学是为了运用,运用能够巩固学到的方法。接下来老师激励学生:“大作家都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能准确地抓住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小作家们,你们行吗?如果让你,用一句话介绍小动物,你会说什么?”在学生动笔前,教师进行指导,这样的句子一般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结尾。孩子们写的有模有样……

师生围绕抓住了小动物的什么特点进行交流。

3.学习绝招三——描述趣事

仅仅是一句话还不是好文章,大作家们还写了一些具体的事。

(课件出示老舍先生描写小猫的段落)

这些事使小猫可爱,淘气的形象跃然纸上。明确:描述趣事也是写好小动物的一个绝招。(此时板书第三招:描述趣事)

明确后,请孩子说说自己的小动物的趣事。

整个第三环节,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读大作家的文章,发现大作家写作的方法,学习大作家写作的方法,运用大作家写作的方法,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交替运用。在读、思、议,说、写、评中学习写作。

4范文引路,起草成文

“确定角色”“捕捉特点”“描述趣事”这三招帮助学生打开了习作思路,明确了基本的习作方法。但是第二学段的学生仍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范文引路,适度模仿对于大多数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教材中的名家作品语言风格各具特色,但不适合作为小学生的习作范文。老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可借鉴的伙伴式语言的例文。

(课件出示《小乌龟》片段)

这个片段来自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是学生优秀习作的片段,很容易引发情感和语言的共鸣。

由这个片段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具体的写作策略——描写细致些,感受真实些。

从精选材料到确定题目,从选取事例到指导方法。经历这样的指导过程,学生自然能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孩子们继续完成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修改提升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这一环节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改;第二步自读习作,自评自改。

最后,伴着优美的音乐朗读习作。

六、说板书设计

音乐说课课件 篇6

一、设计理念

音乐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教学理念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弘扬民族音乐,提倡学科综合。”在《吹起羌笛跳锅庄》这一课中,我以音乐为主线,将歌曲、舞蹈、与乐器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与表现音乐,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材分析

《吹起羌笛跳锅庄》是一首四二拍的羌族民歌,旋律进行以四度上扬为其特色,表现了开朗、活泼的情绪:节奏是前密后疏,形成了一定的对比。易学易唱易记,并具有舞蹈性,适合边唱边跳。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能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等各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3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对羌族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歌曲的学唱作为本课的重点,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作为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设想

这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歌曲相配合的情境,采用了歌曲、乐器与舞蹈相结合进行直观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六、情景导入

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都称为少数民族,他们中有很多能歌善舞,其音乐舞蹈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在学生进入课堂后,首先我会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们简单的了解羌族的地域特点、风俗习惯、民族乐器和民族舞蹈。由此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再由民族乐器舞蹈和名族舞蹈锅庄引出所要学习的新歌《吹起羌笛跳锅庄》。

学唱新歌

首先完整的欣赏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初步体验和感受歌曲的情绪。

再提出问题“音乐旋律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聆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感受歌曲。引导到他们发现前面八个小节和后六个小节基本相同。

在教师弹琴范唱,学生轻声跟唱之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放声歌唱。在学唱的过程中若出现问题,我将采用对比的教学法,让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并能及时改正

自主探究 拓展延伸

把学生分为两组,引导他们试着用打击乐编配伴奏型为歌曲伴奏进行比赛,比赛时当一组用课堂打击乐伴奏时,另一组的学生演唱歌曲。比赛结束让学生们进行自评,在进行客观的互评,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之中,有利于养成整体评价的习惯。不仅如此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良性竞争与展示。教授简单的锅庄舞蹈动作,引导学生边唱边跳。对于学生们的表现我都给予鼓励,以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也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

实验课说课课件 篇7

●实验及所需元件分析

普通的溶液反应实验通常用到的实验仪器有:试剂瓶、滴管、试管。这三种是要创建的基本元件。

试剂瓶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普通的无色透明的试剂瓶, 一种是避免光照的棕色试剂瓶。

为了便于观察滴管吸取溶液时的变化, 一般选择大肚子滴管。而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 大肚子滴管会出现几个不同的状态:空滴管、吸取溶液的滴管、吸取之后处于保持状态的滴管、处于试剂滴入状态的滴管。

试管在试验中, 同样会处于多种状态, 分别为:空试管、处于第一次液面上升状态的试管、保持第一次上升后液面状态的试管、液面第二次上升同时伴有反应现象的试管。

除了上面分析的基本实验元件之外, 还需要设计一个液滴下落的影片剪辑元件和一个气泡上升的影片剪辑元件。

●元件设计分析处理

基本元件的设计通过绘制工具进行绘制即可。需要说明的是, 创建的这些元件, 最好都在边缘使用有色的线条, 使元件看起来比较清晰。另外, 元件中间的填充部分, 最好使用渐变颜色, 并利用透明度的改变, 实现一定的立体效果。

对于溶液部分, 要作为一个图层单独存在, 而且溶液的高度, 最好使用遮罩效果来实现。这样的好处是, 在设计溶液颜色变化效果的时候, 只需修改溶液图层即可。

大肚子滴管的设计, 对于含有溶液的部分, 将其设计为一个单独的影片剪辑元件“大肚子滴管芯”, 并在设计动画时, 设计其实例名称为“ddz”。同样, 大肚子滴管的四个状态:空、吸、停、放, 也使用遮罩和运动动画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

试管以及试管状态的设计, 为了实现溶液颜色的合理和有效, 需要在每次使用时, 统一修改每一个状态的具体色调。同样, 液面上升和停止的状态, 也使用遮罩和运动动画的结合来实现。

气泡上升和液滴下落, 使用影片剪辑和运动动画相结合来实现。

上面基本元件的设计, 具体请参见源文件, 在此仅是一个简单的说明。设计完成的基本元件及效果如图1所示。

●模拟实验过程及技巧

模拟实验动画的制作, 首先创建四个图层, 分别为:

基本元件层:放置试剂瓶。

试管层:放置试管。

大肚子滴管1和大肚子滴管2两个图层:放置两个大肚子滴管, 位于试剂瓶之下的图层。

整个动画的过程, 主要使用简单的运动动画进行制作, 不再详细叙述。下面主要介绍两个技巧。

1.使用“交换”按钮, 实现元件交换

此过程的实现步骤为:选择要交换的元件→打开属性面板→点击“交换”按钮→打开“交换元件”对话框→选择将要被交换的元件→单击“确定”按钮, 实现交换。

此技巧主要用于大肚子滴管动画和试管动画。比如, 动画开始时, 大肚子滴管的状态是“空”, 在大肚子滴管1的第二帧, 插入关键帧, 然后选择大肚子滴管, 并单击属性面板的“交换”按钮, 在“交换元件”对话框中选择“大肚子滴管→吸”, 实现第一个动画过程。注意:在实现元件交换后, 一定要为元件动画留够足够的帧数, 使元件动画能够播放完成。

2.使用动画脚本控制影片剪辑的颜色, 实现大肚子滴管和液滴的颜色

有些化学试剂是有颜色的, 而使用的大肚子滴管和液滴设计的都是无色的。要实现颜色的变化, 在每一个要改变颜色的元件上添加如下的代码即可:

这里的this.ddz, 指的是要改变颜色的元件的实例名称, 如果是当前元件, 只需要使用this即可;0xff0000是元件将要改变成的颜色的RGB颜色值,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设计成一个动画模拟过程之后, 以后再进行同类课件的制作时, 只需要修改相对应的元件就可以实现不同的动画效果了。

实验课说课课件 篇8

化学课堂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有的化学教师怕麻烦,不愿意做实验,在课堂上直接讲述实验;还有的化学教师一个人在讲桌演示实验,大多数学生不能够观看清楚,无法描述实验现象。简单的实验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对于一些操作起来困难、有危险的实验,不但学生完成不了,教师操作起来也非常困难。多媒体技术走进化学课堂——化学实验课件的问世(flash动画),解决了化学教师实验课教学所遇到的困惑。

一、化学实验课件在化学课堂的地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能够接受知识约65%。现代多媒体正以其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快速的信息处理等独特的方式进入中学化学教学领域,给学生展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学生感官并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它在化学教学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求知欲望。如《蛋白质》一节,通过查阅SARS病毒,告诉学生病毒、酶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的。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然后让学生观看由于劣质奶粉导致营养严重不良的“大头娃娃”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首先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黄龙洞的精美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然后一句“是哪位能工巧匠给我们雕砌成如此多姿多彩的世界呢?它就是二氧化碳”——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课题十分精彩,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二、化学实验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实验是有目的地使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简单化、明晰化,突出重要因素重现出来,以便于进行观察、研究,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实验中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通过声、光、色、态的改变,生动、鲜明的表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新意刺激,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面、清晰、准确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有位教师在讲《氢气的性质》时,首先在课堂上做了不纯氢气爆炸的实验,巨大的爆炸声引起学生的兴趣,都想知道为什么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而不纯的氢气却发生了爆炸。接着,老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从微观方面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爆炸发生的原因,学生心中的谜团终于解开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课件时,不是简单的动画设计,不是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简单课堂板书设计和实验操作,也不能是教师课堂语言的动画描述,更不能为了动画而动画;而是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最佳发挥,让学生更好地施展其创造才能。化学课堂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化学实验,各种各样的实验现象能够满足中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铁丝与硫酸铜反应,铁丝表面能够形成美丽的铜树;氢氧化钠五色溶液与酚酞五色溶液混合在一起有红色物质生成;学生为之振奋,惊叹不已。

三、化学实验课件能使化学实验现象更加清晰

无论对于简单的化学实验还是复杂的化学实验,操作起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的时候忙活了很长时间,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得不到准确的实验结论,一节课45分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化学实验课件能够弥补具体操作所带来的不足。例如:铁丝能够在氧气中燃烧,教师在操作此实验时成功的几率非常小,展示化学实验课件,实验现象比较明显,清晰可见火星四射的情景。

四、化学实验课件能显示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

化学实验课件进入化学课堂,把师生带入一个更精彩的天地,一个绘声绘色的世界,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物质的宏观和微观方面更具体、更形象,更能说明其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对于宏观物质学生比较清楚并一目了然,可是对于分子、原子、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只有通过化学实验课件才能感知分子、原子在发生变化,从而解决了肉眼看不见微观粒子的困惑。例如:物質的量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针对问题的难度和教学重点,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最为有效的教学办法就是——引进多媒体教学,例如利用化学课件展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flash动画,学生非常感兴趣同时感知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进一步加深理解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

五、结束语

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除了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必备的教育教学理论外,还应该懂得如何设计化学实验课件、在课堂上如何运用化学实验课件,为化学课堂添光彩、增活力。

氧气说课课件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课题2《氧气》。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氧气,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认识规律。学习氧气的性质能更好的了解氧气的用途,同时做氧气的性质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氧气的制取做好准备,也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经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氧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知识不够系统;学生会进行一些简单实验操作,但操作不够规范;对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有所了解,但不会运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两个重要概念 :①化合反应 ;②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设计思路】

本课题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本课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自主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科学探究、归纳总结、合作学习等

【课前准备】

1、课件

2、实验仪器:玻璃片、烧杯、燃烧匙、镊子、酒精灯等。

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篇10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 创设情境,实验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 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三) 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 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 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 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 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 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 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 D. 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实验课说课课件 篇11

【关键词】模拟型课件 虚拟试验室 构建 运用

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动手能力,各种演示实验搞好了,物理教学的过程就会生动活泼。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尽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本文试图对模拟型课件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运用谈一些看法。

一、模拟型课件的获取

(一)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自制课件。例如,利用“几何画板”,它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可适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力学课程的简单课件制作,还可以利用《Macromedia Flash》《中学计算物理工具软件》等平台制作一些动态效果,来研究“弹簧振子”“点电荷在磁场中运动轨迹”等的运动规律。自制课件不宜太复杂,只要能反映演示效果即可。

(二)利用网络资源库。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做进一步的组织和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来。

(三)建立课件库,建立虚拟实验室。把学习情境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网页组织成一个系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资源库,通过网络教室控制平台,向所有学生发布。这一学习系统包含了同一知识内容的多个课件、视频、网页,它们来自于不同的制作者。按原来的方式,应该是老师从中选择自己感觉最合适上课展示用的一两个课件,带到多媒体教室,供大家观看。现在学生接触到的经过整理的老师资源库,可以找到最合适的,可以把最优秀的教师请过来,可以“到重点学校”学习;除了课堂学习内容外,学生还可以按自己需求和兴趣,自由自在地在网上资料库中选择资料,以扩充学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理解的程度。

二、模拟型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模拟模型概念的课件,加深概念实质理解。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等。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时,很难把握其实质,而利用模拟模型概念的课件,建立概念模型则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

(二)可以认清条件,突出主要矛盾。例如,我们在研究两个物体碰撞时,因作用时间很短,忽略了摩擦等阻力,认为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可以利用模拟课件,为学生建立条件模型,能使研究的问题得到很大的简化。

(三)利用模拟型课件,建立物理图景。将物理过程模拟化,将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经过分解、简化、抽象为简单的和易于理解的物理过程。例如,为了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我们先将问题简化为下列两个过程:第一,质点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质点在竖直方向仅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然后通过模拟型课件,如频闪照片的视频控制,逐一分析其过程和规律,不但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对那些学生很容易忘记或记忆模糊的实验,对于那些不适合重复进行的实验,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室,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模拟型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作为辅助实验的现象、过程演示。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时所用的“牛顿管”,由于管太短,运动时间快,肉眼很难分辨羽毛跟铁块的下落快慢,若能配合模拟课件,教学演示效果将更佳。再例如,利用课件模拟演示汤姆生的“枣糕式”原子模型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让学生目睹了a粒子散射的“真实情景”后,便于理解和掌握原子核式结构理论,这是实物实验很难做到的。

(二)建立虚拟实验室,让学生自己控制鼠标。以“机械波的产生”为课例,通过课前建立的虚拟实验室,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了解机械波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并通过波的模型的建立、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逐步渗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世界杯足球赛场进球”的录像。因进球而引起人海涌动,此起彼伏,似波浪滚滚而来的场面。亲身体验,交流研讨:把鼠标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在电脑室上课,把课件、鼠标完全交给学生,注意模拟型课件不宜过多,关键是有用,能吸引学生,控制学生。让学生按照教师发来的学习要求进行鼠标点击观察,讨论,记录)。

通过网络虚拟实验的探究及课件的辅助,能很好地完成本节的数学目标,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也培养了探究创新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功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 。物理模拟型课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很好素材,充分科学地用足用活物理模型,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正确适时的使用物理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解题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把复杂隐含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海浪. 把鼠标交给学生. 建构自主学习方式.

[2]何正权.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

实验课说课课件 篇12

1 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医学高职机能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多媒体课件, 是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 以计算机为中心, 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 将文字、语音、图像、动画和电影等多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 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1]。课件中图、文、声、像并俱,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教学效果形象生动, 运用于医学教学过程中, 是一种可以使抽象理论具体化、模糊概念形象化的理想教学手段。

我校是一所为首都农村基层社区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 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 而机能实验课又是一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论基础知识, 强调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综合课程。在医学机能实验课教学过程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灵活多样的表现方法, 能够很好的弥补学生的能力缺陷, 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孕育科学的创新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此外, 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短, 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多,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 机能实验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基本思路

2.1 搜集制作合适的多媒体素材

录制清晰实用的实验示范录像。由于各学校机能实验室相关硬件设施不同, 实验内容有所差别, 所以在多媒体课件的准备过程中, 应该根据各学校的不同情况录制适合自己学校使用的示范录像。示范录像主要展示完整规范的操作过程, 对于一些操作手法要求比较高的实验项目, 如:家兔颈部神经血管的分离、动脉插管术、膀胱插管术等关系实验成败关键的手术, 应适当近距离摄制, 并注意画面的清晰度。通过观看示范录像, 使学生在实验前对本次实验所要进行的基本操作有初步的认识, 更好的指导他们的实践。

搜集制作适用的图片和视频。机能实验相关的实验原理通常是理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内容抽象复杂, 知识点分散不易理解。搜集和制作合适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应用于这部分内容,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这部分知识, 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需要, 在网络或书籍中寻找合适的素材为我所用;也可以利用图像处理工具 (Photoshop) 、动画编辑和制作工具 (Flash、Authorware) 自己制作可用于课件的图片或动画。

2.2 设计制作完善的多媒体课件

课件结构的设计要突出机能实验的特点。医学机能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应该具有完善的结构体系。一般来说,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录像、观察项目及注意事项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 选择课堂讨论、相关原理的临床应用等内容, 放在实验课堂总结的环节进行演示, 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课件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服务机能实验的原则。在机能实验多媒体课件内容的选择上, 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①图片动画数量适度。图片和动画以其直观清晰的表现方式, 在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兴趣的提高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是过多的图片和动画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顾“看热闹”, 而忽视了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反而“事与愿违”, 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 对于多媒体课件中图片和动画内容的选择, 应该在能说明问题的前提下做到“少而精”。②理论内容简单扼要。机能实验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为实验操作和学生的创新思维服务的, 应尽量避免出现太多的概念和理论, 取而代之的应是重点操作步骤的图片、视频和注意事项。③避免出现结果信息。多媒体课件应该提供给学生一种开放的思维环境, 不能传递出定量的结论信息。机体功能有一定的变动范围, 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 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 不同的功能状态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2]。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结果, 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是机能实验教学的目的所在。

3 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机能实验课的探索

3.1 充分挖掘和发挥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机能实验教学的优势

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大教学容量。医学高职院校学制短, 教学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播更多的知识, 解决更多的问题是机能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多媒体课件把教师从大量的讲解、板书和示教中解脱出来, 借助多媒体的优势, 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 有效利用时间, 明显的充实了课堂信息, 扩大了教学容量。

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机能实验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概念抽象、机理复杂难懂, 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对这些内容理解和掌握起来困难较大, 更谈不上在实验中灵活运用、解释实验现象了。如果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动态模拟功能, 生动地动画效果, 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且进一步应用于实验过程, 提高实验效果。

妥善运用多媒体课件改善教学方法。传统的机能实验教学, 多采用教师讲解辅助板书等比较呆板的方式。多媒体技术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 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 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

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能够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教学方式讲解生动透彻, 操作形象具体, 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应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利用图象、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 加深学生的认识,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多媒体课件, 预先将实验内容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介绍给学生, 使他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路清晰, 手法熟练, 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判断, 遇到问题有准备, 能够采取合理的解决办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的成功率。

3.2 避免步入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机能实验教学的误区

多媒体课件不能忽视机能实验的实践特点。机能实验在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应用多媒体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为学生的具体操作服务, 不能用多媒体虚拟技术来代替学生的实验操作, 否则就无法体现机能实验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内容不要过于繁杂花哨。机能实验是以学生操作和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讲述的时间最好控制在30分钟以内。课件的内容要简单扼要, 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避免走入“图片、动画、幻灯片越多越好”的误区, 大量文字和重复的图片堆积使教学内容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学生眼花缭乱却不知重点何在, 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完全背离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和初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 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机能实验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的革新, 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 更不能取代教师的讲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对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依赖。要在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避免出现对着电脑机械的点击鼠标的现象。另外, 在应用多媒体授课时, 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 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 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严谨思维方式的培养。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又不单纯依赖多媒体技术, 摒弃过多或完全依赖多媒体的做法, 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总之,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机能实验教学,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是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改革措施。广大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扬长避短”, 使多媒体技术更加有效的服务于机能实验课教学。

参考文献

[1]黄秋生.谈谈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7:45-46.

上一篇:《康平县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补助规定》下一篇:长安大学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