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说课课件

2024-10-29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课件(精选12篇)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课件 篇1

苏教版科学说课课件精选

苏教版科学说课课件一:《夏》说课课件

一、新课标下新教材的特点。

苏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实验教科书》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编写的,准确反映了新标准的精神和思想。并且构建了新的科学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科学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科学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选入的课文更是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既突出高雅的进步的精品文化,又注意选入文质兼美的通俗作品。而且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本,所有编辑设计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探索学习方法,留足空间,增加弹性,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该文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该单元前三课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欣赏到了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了解了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第四课同样是美文,但语言的风格同文章描述的季节一样更加个性和张扬,更加有热烈的时代气息。

2、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大部分的学生很少读到写夏季的文章,崭新的内容、明快节奏、多彩的画面更加容易接受和领会。

3、是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的对学生阅读和欣赏美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初中学生在对苏教版新教材的学习中,已经逐步习惯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且表现欲和竞争精神很强,尤其是在朗读美文这一方面相当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以如何有感情地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挖掘。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

4.体味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朗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学以致用”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语言的魅力,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美文中畅游、领悟、快乐。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最终领悟到作者赞美夏的真正目的。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声音加画面导入,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清结构、朗读竞赛、品读美点、鉴赏美点、讨论、质疑、积累佳句、仿写句子等方式使学生在郎读中领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探讨、在朗读中积累。

六、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听一听,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声音。(播放音效文件)

(夏季)

2.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画面。(播放相应图片) (夏季)

3.你喜不喜欢夏季呢?为什么?

4.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

(二).诵读

1.范读课文。

听读要求:作者梁衡喜欢夏天吗?为什么?(从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喜欢。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

2.读准字音: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字词和不懂的、有疑问的语句,并进行认真的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与就近的同学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

芊芊(qiān qiān) 黛色(dài) 磅礴(páng bó) 匍匐(pú fú) 迸发(bèng) 澹澹(dàn dàn)

3. 读出节奏:诵读文章时,读出轻重缓急,尤其是个别长句要注意停顿适当、轻重适中。

范读1、2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范读,注意老师在朗读时对语调、语速的处理,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例句: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里的“泛泡、冒气”“终于沸腾”都应该重读,但又不能是一样的重读,而应该是由轻到重,“沸腾”一词应达到重读的顶点,以充分体现夏天的热烈。

小结:准确流畅、停顿恰当、轻重适中。

4.读出感情:诵读文章时,要在脑海中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指名读3、4、5节,评点朗读。(注意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几个方面评点。)评点学生要求示范朗读。

品味情韵、咀嚼情感,抓住“赞美”。

小结: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

5.读清结构:作者为什么要大声赞美夏季呢?夏季有什么特点呢?

在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景美、人勤)这些画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6.朗读竞赛:请男女生各选一段进行齐读,再次感受夏季的美。

(三).品读美点

1.学法指导:

(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最富有表现力?用笔圈划出来,说说它好在哪里。

(2).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哪些美点?在品味的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能针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提出疑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更重要。

2.学生分组活动:第一、二组完成第一个问题,第三、四组完成第二个问题,每个人只要讲出一点就行,可以相互交流。对美点的鉴赏最好写成优美的文字。

3.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点拨,组织学生讨论。

4.学生自由发言,或鉴赏美点,或提出疑问。

(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比的作用、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只要等谈出感受并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

(四).积累佳句:

背诵比赛:

(1).背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2).男女生轮流接力比赛。

(3).不能重复背诵,背的时候也要背出感情,5秒内接不上的一组为输家。

(五).拓展

仿写句子:仿照你最欣赏的一句,写出你最喜欢的季节和喜欢它的理由。

(六).小结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次品味夏季之美。

苏教版科学说课课件二:《鸟》说课课件

教学目标说明:

1、从内容上讲,专题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专题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它把看、听、说、读、写打通,学科间打通,课内外打通,实现综合教学。本专题意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培养其情感,学会学习。

2、从学习方式上讲,本专题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同时体验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课堂内容的设计及过程设想

本课在设计中,注重过程与方法,不是简单追求结论。根据本专题学科互通、课内外互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初读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课外广泛收集鸟的资料和信息,以供课上补充、加工和整理。

观鸟、咏鸟、读鸟、议鸟,以致到作业中的写鸟,这五个版块既是互相渗透、有机统一的,又是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

一、观鸟展示台

设计说明:意在

二、咏鸟积累库

设计说明:

三、读鸟阅览室

设计说明:

四、议鸟问题屋

设计说明: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了议鸟。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提炼、提高并形成新的认识和观点。

五、写鸟练功房

设计说明:写鸟及写倡议书,意在整理、提炼活动中的感悟,训练

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要有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从而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课件 篇2

1.应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始学习科学, 学生多有神秘感, 或认为深奥莫测, 或认为高不可攀。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入手, 使他们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 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 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往往在这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植物转基因技术”时, 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高速公路两旁发光的树,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产生兴趣, 再给学生讲解这是将某种发光基因移植到植物的基因中, 从而使植物发光, 这就是植物转基因技术, 所以我们可以不用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 种上发光植物就行了。这样, 激发学生求知欲, 给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带来极大乐趣。

2.应用多媒体课件压缩自然空间呈现全貌

《科学》这门学科涉及许多宏观世界的知识 , 许多现象受到时空的限制, 无法看清全貌,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压缩空间, 使其面貌及运动规律全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例如:教学《雾和云》这一课时, 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结成许多小水珠或小冰晶, 聚集在一起, 飘浮在空中;在低空的是雾, 在高空的是云。由于现象在空中, 学生无法看清过程, 就可用电脑设计好空气分子、冷气、小水珠、小冰晶、雾、云等, 用动画展示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重点知识。

3.应用多媒体课件揭示事物的内部运动过程

在《科学》学科中, 有些现象在内部运动, 学生无法看清, 很难理解, 可利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揭示事物的内部运动过程。例如:教学《叶的光合作用》这一课时, 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 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 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可以先用电脑设计好能发光的太阳、叶绿体“食品”加工厂 (包括输入水分、二氧化碳的管道, 输出养料、氧气的设备) 、水分、二氧化碳、养料、氧气等, 用动画展示叶的光合作用的运动过程, 让学生在好奇中理解知识的奥妙。

4.应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

在《科学》教学中, 有的实验只能展示表面现象, 学生感觉抽象。例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时, 拿一只瓶子, 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 把水倒进漏斗, 水不能流进瓶子;把瓶塞松一松, 水流进了瓶子。如果做实验, 学生可以看到现象。松瓶塞的时候, 学生并没有看见空气跑出来, 还是感觉抽象。多媒体电脑课件就能弥补这一不足, 用电脑设计空气分子, 当松瓶塞的时候, 空气分子跑出, 水流进瓶子, 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5.应用多媒体课件延长或缩短时间展现全过程或细节

在《科学》课中, 有些运动过程短暂而迅速, 无法让学生看清晰, 就可利用多媒体电脑课件延长运动时间, 拉大各动作之间的间隙。如讲到青蛙跳跃时前后腿的运动过程, 先是后腿蹬, 紧接着前腿跳起来, 最后前腿先着地, 后腿紧跟着着地。如果用录像片段, 运动过程一晃而过, 学生无法看清楚, 可用电脑设计青蛙的几个运动动作, 拉大每一跳跃动作之间的间隙, 使整个运动过程时间延长, 使学生对各细节清楚明白。

还有一些不适合课堂展示的缓慢变化现象, 可用多媒体电脑课件缩短时间以展示全过程。例如:教学《发霉》这一课时, 食物在温暖和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但需要几天时间。学生无法了解它缓慢变化的全过程, 用电脑课件缩短时间并用动画展示发霉的全过程, 让学生一目了然。

6.应用多媒体课件弥补实验中的空白

在《科学》实验中, 常因缺少一些贵重仪器及实验操作步骤很复杂而造成实验空白, 可用多媒体课件弥补实验中的这些空白。例如:教学《大气压力》这一课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时, 把两个大的空心铜半球合在一起, 抽掉球内的空气, 两个铜半球就紧紧贴在一起了, 用16匹马分向两边拉, 才把这两个铜半球拉开。铜半球和抽空气是贵重仪器, 16匹马也不好找, 无法完成这个实验。就可用电脑设计出两个大的空心铜半球、抽空气的机器、16匹马, 用动画形式将铜半球拉开, 让学生心服口服。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课件 篇3

如今的小学科学课比之前的教材更加突出“科学探究”,教材以建构主义等先进课程设计理念为支撑,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这一崭新的理念,突出表现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观察活动”和“探究活动”上。如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的规律是什么,种子萌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等。这就意味着在我们的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作为支撑,但是在繁忙的一线教学工作中,科学教师往往会担任比较忙碌的教学工作,对于科学实验的准备及操作往往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为此,我常常在想如果能制作出一套人机交互良好的科学实验配套课件,这样就能为一线科学教师解除很多烦恼,并且还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去探究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何谓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机交互:人机交互、人机互动,是一门研究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的学问。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就是指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收集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而得出一定的结果的课件,与事先预制好只需点几下鼠标就显示结果的普通课件不同,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可以由学生或者教师任意输入实验的条件(包括机器通过音频、视频等其他模式识别设备收集的信息)而计算演示出不同的结果。

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对于科学实验的辅助与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课前准备更充分

新教材使用以来我们经常在教师中听到这样的声音:“科学课真是难教,实验材料太难找了!”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渠道:一类由教师准备,主要包括实验药品、实验器械、制作实验器材,即学生不容易找到,实验课又必需的材料。另一类发动指导学生准备,是指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日常用品、自然现象等。如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我安排学生在上学的路上采一些野花带到学校,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学习解剖花的方法,认识花的结构,了解花相同与不同。而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我发动学生到大自然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学生对果实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为上课准备好了充足的实验课的材料。

而教师要准备的实验药品等往往因为部分小学设备配备不完善,无法在学校内部找到,这样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准备的难度,降低了教师教学的热情,从而产生对科学课的厌教心理。而如果有一整套配套使用的人际交互性较好的课件,教学时教师就能在无法找到必要实验材料时使用这套软件,从而避免教师根据课本空讲实验的尴尬。

二、比幻灯课件更信服

一般课件或者现在教学中所使用的配套光盘中的实验往往比较简单,例如在一些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实验中,光盘中的视频实验往往先展示一个实验开始的画面,然后镜头一转就出现结果的画面。这样简单的视频影像在学生脑海中只能留下短暂的印象,而且还会使得有些学生对影像结果产生怀疑的态度。而如果我们可以拥有能随意改变实验初始条件并能由改变后的条件演算出实验结果的课件,一定可以使得学生更加信服。例如在“像火箭一样驱动小车”的实验中,如果学生可以随意改变气球的大小,并由此计算出小车行使的速度与距离,那么学生对于这个实验就像自己实际操作一样随心所欲,信任程度也会大大提高,而且学生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三、比实验操作更准确

实际的实验操作往往会因为一些非人为因素导致实验失败,例如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小魔术:用水淀粉在纸张上写字,晾干后在用碘酒擦拭写字部分即刻显现出来。这个实验课本的设计意图很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做了后才发现结果往往不是这样的,涂了碘酒的区域都会变成蓝黑色,而不是只有水淀粉的地方才是蓝黑色,原因就是纸一般由植物纤维为原料(含淀粉等),碘和淀粉反应会生成蓝色的络合物,这样就跟设计这个实验的初衷所违背。如果我们设计的课件可以由学生在指定区域写上任意字,并用电脑提供的“碘酒”去涂抹让字显现出黑紫色,这样就能完成这个实验的初衷了。

四、更易引起实验冲突

如在“滴水计时”这一课中为引起学生发现泄水型水钟滴水速度先快后慢的特点,特意设计了10ml、50ml、100ml三个实验,并通过计算让学生去发现泄水型水钟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会使得教学内容重复且拖沓,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注意泄水型水钟滴水速度先快后慢这一点,教师往往会感觉这样的引导会比较生硬。假如我们使用课件制作一个能让水滴匀速的泄水型水钟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出来后学生就会发现这与他自己所做的实验时间不相符合,就会让学生去思考整个实验过程,从而发现泄水型水钟滴水速度先快后慢的这一特点。

五、可实现大难度实验

如在“我们的小车”这一单元中,我们在做实验时往往会因为现实中有摩擦力而使得所得的结果与预设的结果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而使用交互性比较强的课件,我们可以假设实验在一个没有摩擦力的世界,这样在“像火箭一样驱动小车”的实验中即使气球鼓起的大小只有一点点变化,也会使得结果有所改变,这样除了可以使得实验的结果能如预设一样成功外,也可以扩大学生的思考方式,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课件 篇4

一)教案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生长过程和外形特征;

2、启发幼儿对小动物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教案准备:

1、盛有小蝌蚪的鱼缸;

2、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3、PPT。

三)教案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引入活动主题

1、老师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提醒幼儿边听故事边观察“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鱼缸中的小蝌蚪,讨论并讲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头、有眼睛、没腿、象鱼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四个不同的过程,并在活动中适当穿插各种提问。

参考资料:

1、卵子:一个青蛙妈妈在春天时会在池塘或小河里产下许多的`卵子。每个卵子都是圆圆的,软软的,许多许多连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动着。

2、刚出生的小蝌蚪:过2——3天以后,小蝌蚪便从卵子里钻出来,大大的头,长长的尾巴,特别象鱼,并用头上的鳃从水中吸进空气,开始生活。

3、长大的小蝌蚪:大约需要50天的时间。慢慢地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变成了小青蛙的样子,嘴巴变大了,头上的鳃没有了,但尾巴还没有脱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脱落。这时,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陆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青蛙。

三、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1、小结:以上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过程,从卵子到变成小青蛙大约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将近3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它爸爸和妈妈的样子,世界上还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进行变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进行变化,直到长成小青蛙才跳出来。

2、提问:

(1)为什么把小青蛙叫两栖动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虫、蚯蚓、蜘蛛、蜗牛……)老师提示:青蛙不停地脱皮,旧皮对它们来说也是最好的食物。

(3)为什么要爱护小青蛙?(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附件(儿歌):小蝌蚪找妈妈

1、一个卵子圆又圆,动一动,动一动,真好玩;(动作缓慢)

2、一只蝌蚪一条尾游来游去找妈妈;(动作轻快)

3、两条后腿长出来,妈妈妈妈在哪里?(欢快)

小学科学齿轮课件 篇5

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齿轮模型、泡沫板、刀子、萝卜、塑料棒,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活动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空白记录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记录“我们的发现”。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合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观点: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研究的主要专题是“探究如何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知识与事物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手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的观点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落实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并在活动过程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着力引导学生“从问题引入到问题结束”,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探究自行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对事物有了一定的结论之后,再通过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或是对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产生新问题,并能够持续进行新问题的探究,将探究活动不断进行下去。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通过谈生活中的齿轮引入课题,让学生先猜测齿轮的作用,带着“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动手做齿轮,发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该具备的特点,通过实验发现齿轮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认识联系生活中对齿轮的应用。最后,通过“设想一个正常工作的机械钟表中至少要有几个齿轮?” 让学生产生新问题,在充满探究欲望之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以及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持久性。

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细致归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体会到齿轮的特点,发现齿轮的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我国在齿轮制造和应用方面的背景资料,以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对齿轮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模型,知道是什么吗?

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哪里用到了齿轮?

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

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见过齿轮,对齿轮的作用也有一定的了解,尽管不全面,也不够准确,但这样的导入能唤起学生对齿轮这一事物的思考,为下一步活动做准备

二 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

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体验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研究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

孩子们最喜欢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自体验做齿轮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发现齿轮的特点,为齿轮作用的探究过程提供最直按的经验

2.学生动手做齿轮。

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教师在结束前1 分利用课件上的小闹钟加以提示,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

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学生制作的小齿轮普遍存在不够圆、齿不均匀,齿轮组合在一起时,相邻的两个齿轮不能互相咬合,个别同学还会存在固定齿轮时轴没有插在圆心上的问题,同时呈现用于做齿轮的材料也不够坚硬与结实等一系列问题。目的是通过此交流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意识到制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会影响齿轮的正常工作。同时体会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 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想

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

3.汇报研究发现。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

(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

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

四 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

(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这一问题,学生的意见可能各不相同,教师不给予肯定与否定,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回答中互相启发,碰撞思维的火花。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将学生探究出的齿轮的作用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加深学生对齿轮的作用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培养学生善于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服务于生活

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

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木才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所学知识,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构造,知道了从地表到地心,可将地球分为三层,谁能说一下,着三层分别是什么?(画图揭示地球的三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主要由什么构成?(解释:岩石不是一层,而是很多层,因此构成了地层)

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火山的成因,并且知道在火山喷发时常伴随有地震,地震和火山一样,也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2、探究过程

活动一:谈话增强对地震的认识。

师:建国以来,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发生过两次比较强烈的地震,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是 7.6级,共造成了24.2万人死亡。还有一次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它就是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高达里氏8.0级,造成了6922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前一段时间,同学们肯定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了许多关于地震的消息,能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和画面吗?

师:从刚才的数据和同学们的描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地震巨大的破坏力,那么关于地震,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师:关于地震的成因,同学们来大胆的猜一猜,地震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到底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毛巾,这些毛巾漂亮吗?用毛巾可以来干什么?动手玩一玩。

师:好玩吗?下面我们用我们手中的毛巾来做一个实验如何?

师:把毛巾叠起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按住毛巾两头,用力向中间挤压,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叠了一层,有的同学叠了很多层,你认为怎样叠更合适?(交流)

师:对呀!正像这位同学说的,地壳中的岩层有很多层,所以应该多叠几层,再来玩玩试试,看你观察到了什么?

师:交流,(毛巾有的地方凹下去,有的地方凸起来)那么为什么毛巾会变形呢?在这个实验中,叠起来的毛巾相当与地壳中的什么?

讲解:实际地壳中的岩层像毛巾一样,也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当岩层受到压力时,它也会发生变形。

讲解:当岩层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会发生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来做一个实验,让我们从毛巾中抽出一层地壳,(教师故意从毛巾中抽出一根木棍),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木棍,要注意安全,用力,木棍有什么变化?松手后,你发现了什么?再继续用力,你听到了什么?你的手又感觉到了什么?在这个实验中,木棍相当于什么?木棍是一开始就会断裂吗?什么时候才会断裂呢?

讲解:对,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迅速的断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形成了地震。谁能根据刚才我们做过的实验,来说一下,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学生交流。

讲解: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了地震的成因,课本也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了地震的成因,下面让我们来一个记忆大比拼,看谁能够记住它。

检查交流

活动三:如何防震。

讲解:地震发生的突然又迅速,破坏力很大,加之地震发生的频率很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频率高达500万次,但这些地震有些因为震级不高,有些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在今年10月5日和6日就在新疆乌恰县和西藏当雄发生了里氏6.5级的地震,因此掌握一定的避震常识就显得犹为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地点:野外、家里、学校,同位两人任选一个地点,假如你就在这个地点,又恰巧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商量出避震小策略。

学生商量交流

教师小结:野外:①躲到开阔的地方(沟底)。

②避开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高大的危险物。

家里:①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

②躲到炕沿下、家具下;墙角等形成三角的地方。

③时间来得及要关闭电源、气源。

上课时:抱头,躲在课桌下或及时有序的撤出。

操场上:原地不动,蹲下,抱头并避开危险物。

以学生为中心, 科学设计课件 篇7

●明确课件制作目的

设计课件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究竟要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什么问题,这是创作课件时首先要明确的。课件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情境开始,无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所以,在课件设计之初就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当教师不易讲清、学生不易理解时,尤其是讲授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时,由于教师确定的思维启发或学生被启发而出现的求知兴奋时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此,课件制作一定要明确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注意学习环境的创设

在现代学习环境下,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在传统课件设计中,对媒体的呈现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进行精心设计。现在,由于把媒体的选择、使用与控制的权力交给了学生,这种设计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反之,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则成为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所以,在课件设计中要加大师生交互和学生与课件交互的比例,让学生亲自参与,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认识,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现代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自主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而不是板书、讲授和满堂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这样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注意课件中知识的扩展

一个好的课件,先要有好的素材(信息资源)、好的创意。好的创意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备课。首先,教师应在相关实际情况中确定一个真实事件或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组织学生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通过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来实现学生的自我反馈,引起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主动监测、引发思考、积极参与研究活动、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内容时,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经过旋转变换而组成一个平角。“是不是所有的三角都具有这样的特性?”教师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做新的探索。教师把握时机,在学生渴望知道问题结论的氛围中,适时展开教学,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明确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方法之间的关系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挖掘一切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我认为,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多少代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过分夸大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是不恰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有用在“不可替代”的情况下,才更具有使用价值。过多、过滥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甚至会给教学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有一个辅助教学软件演示椭圆的画法及定义,软件利用计算机绘图的特性动态地把椭圆画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椭圆定义:虽然生动有效,但实际上老师在数学课上只需带一根绳两个图钉,就可以非常直观地画出椭圆,并由此很方便地导出椭圆定义。因此,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教学效益来说,一般情况下,传统教具所能发挥的作用绝不逊色于计算机。另一个例子从其他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个立体几何的辅助教学课件,讲解的是立方体中有关异面直线的关系,做得很直观、形象,把这个立方体绕不同的轴旋转,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各线之间的关系。从技术的角度讲该课件的确做得很好,但是如果学生由此产生想象力的依赖性,效果则适得其反。因为立体几何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这样直观的课件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利用VB制作中学物理实验课件 篇8

关键词:VB;物理实验;摩擦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52-02

一、课件的功能需求和设计分析

1.课件的功能需求分析

以中学物理的摩擦力实验为例,从实际的教学需要出发,以简单实用为课件的设计思想,利用VB语言开发一个物理实验课件。该课件的基本内容和实现流程如下:

桌面上放着一个重物,重物通过绳子和定滑轮与砝码连在一起。由于桌面与物体的静摩擦力作用,整套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减小桌面与重物的静摩擦力系数,或者减轻重物的质量,加重砝码的质量,那么砝码的重力将大于桌面与物体的静摩擦力,砝码向下运动,重物向右运动。由于砝码的重力作用,重物和砝码作匀加速度运动。[1]

用户在使用时,输入各个影响实验效果的数值。课件根据这些数值判断该重物受摩擦力的情况,并将效果显示出来。课件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公式计算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将用户输入的值代入物理公式,并通过数学计算判断重物与砝码是否运动;二是图形绘制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在画布上绘制重物、砝码等各种实验设备,组成物理实验环境。[2] 课件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2.课件的界面设计

为了达到简单实用的标准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要求,课件的设计不需要复杂的操作和花哨的界面。图2为课件的用户界面:

二、课件实现的技术要点和关键代码

课件的完整程序由工程文件“摩擦.vbp”、窗体文件“摩擦.frm”、模块文件“摩擦.bas”组成,窗体文件用于实现和用户的交互,而模块文件则用于图形的绘制。

1.VB中的开始按钮

在界面上设置开始按钮,单击“开始”按钮后,如果重物与桌面的摩擦力小于砝码的重力,则timer1.enabled= true,激活定时器;如果重物与桌面的摩擦力大于砝码的重力,程序没有动作,该按钮的代码如下:

2.VB工具箱中的定时器控件

定时器的两个重要属性是”Enabled”和”Interval”。当“Enabled”的属性为“True”时,定时器开始工作;属性为“False”时,定时器停止工作。“Interval”属性决定了定时器对象中程序的时间间隔。[3]

在该课件中,所有的动作都在名称为Timer1的定时器中完成。当Timer1.Enabled=true时,计算重物与砝码的当时速度v=v+a以及它们的位置,该部分的实现代码如下:

三、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Visual Basic开发的中学物理实验课件,实现了物理实验的数据化和智能化。实际的课件应用结果证明:在VB平台下开发的中学物理实验课件,具有界面简洁友好、课件体积小、可移植性强的优点。有效克服了物理实验中抽象、难以操作的不足,输入数据方便,显示结果准确,可以满足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物理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周灵.基于VB的多媒体物理教学软件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1.

[3]杨忠宝,康顺哲.VB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林世鑫.基于VB的函数图象描绘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8):72-73.

[5]谢步瀛,龚沛曾.Visual Basic计算机绘图实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鄂教版小学科学课件 篇9

教学目的:

1、指导什么是电磁铁,能够做一个电磁铁,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2、能够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有关。

3、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的变化。

4、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电磁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教学难点与重点:

1、重点: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2、难点:制作电磁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磁极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演示磁铁吸大头针

2、提问:铁钉能吸铁么?

3、演示电磁铁装置,并做吸大头针实验。

二、制作电磁铁

1、指导制作电磁铁。

2、学生制作并玩电磁铁。

3、给装置起名(板书:电磁铁)

4、提问:你能够比较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么?

三、分辨电磁铁的两极

1、谈话:你对电磁铁有感兴趣的问题要研究么?(学生提出研究问题)

2、指导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制订实验方案)

3、引导学生用指南针检验。

4、学生验证假设(教师指导实验)

5、学生讨论汇报,对不同的答案进行分析。

四、归纳小结

谈话:在本课的学习中,你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么?

五、扩展探究:

如果电磁铁针帽是北极,那么,改变缠绕方向和电池的正负极以后,电磁铁的针帽是什么极?(学生假设,学生实验,学生汇报)

★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 《美丽的家园》教案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

★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小学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0

余干县古埠初中

王诚文

本人参加教师招聘后,心中感触颇深,为了应对教师招聘,节省大量时间,结合工作实践,设计了一套说课模板,供有关人员参考。

》说课稿

引言: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的说课内容是

年级

册,第单元第课的《

》。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

之后,进而发展为对

(观察、学习、研究)的课。《

》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让学生通过

认识的慨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

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学习了解,知道

,掌握的方法,培养

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

的过程,观察和描述

的现象,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的乐趣,激发的兴趣,意识到,培养

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共性、重要价值的内容)难点:(不易理解抽象复杂的内容)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1、小组器材

2、演示器材

五、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对于

有的认识,在学习本课之前经历了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敢于

,乐于

学生的困难在于

。本课期望学生通过学习

发展对的理解与认识。

2、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

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a、探究研讨法

b、分组讨论实验法 c、观察实验法 d、多媒体辅助法

3、学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思想,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计、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六、说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我指导,以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部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师生互动,新课传授

3、课堂练习,巩固新课

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5、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 给学生,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课件 篇11

关键词:仿真;实验课件;ActionScript;关联对象

中图分类号:G 40-0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1-0073-02

ActionScript脚本命令是Flash行为动画的精髓,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若能利用ActionScript给运动对象设置适当的命令,则可以实现非常复杂、生动的交互式动态效果,与实际实验现象相同。

下面,就以Flash8中文版为制作工具,以初中物理《变阻器》为内容,利用ActionScript脚本命令来控制关联对象的运动。本课件要达到的要求是:开关闭合后,通过鼠标拖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相关联的电流表指针、灯泡的亮度、连入电路中的线圈动态指示图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图1)。

一、创建组件

新建640x480规格大小影片,在第1帧中分别制作如下组件:

1.图形组件

滑片、开关刀、指针、灯光、连入的线圈分别绘制创建成图形组件,其余的静态部分共同绘制组成一个图形组件“背景”。剪除“灯光”、“滑片”、“连入的线圈”组件(后面备用),调整场景1中第1帧中其它组件的位置和层次,使“指针”指在电流表零刻度、“开关刀”呈断开状态。

2.按钮组件

本例按钮有两个,一是滑片按钮,二是隐形按钮。“滑片按钮”(组件名)的制作是将“滑片”图形组件放到“向上”帧,在“执行”帧插入帧,制成一个无动态效果的按钮;“隐形按钮”(组件名)制作方法是在绘制按钮时只在“执行”帧画一个矩形就可。将“隐形按钮”拖入场景1第1帧框住“开关刀”,并单击按钮后打开左下方的“动作”窗口,给按钮写ActionScript脚本命令:

on (release) {

play ( );

}

3.基本影片剪辑组件

本例共需4个基本影片剪辑组件: 命名为“针”、“光”的组件只需在各自第1帧分别插入“指针”、“灯光”图形组件; 命名为的“线圈” 影片剪辑组件是在第1帧插入“连入的线圈”图形组件,在第3帧上插入帧,在第4帧上插入空白关键帧,这样就可做成一个闪动的效果; “滑片1” 影片剪辑组件是在第1帧插入“滑片按钮”组件,并给按钮写ActionScript脚本命令(//后为说明,不需输入):

on (press) {

startDrag ("", false, 238, 259, 382, 259);

}

//点按钮时能在固定的水平线上限定的范围内左右拖动

on (release) {

stopDrag ();

}

//释放按钮时拖动停止

将“滑片1”放在场景1第1帧变阻器上金属棒右端的适当位置,测试一下影片,看滑片是否可在正确的范围内拖动,否则要调整上面脚本命令中的范围数据(由于与作者创建的各组件的大小位置及中心点位置可能不同,所以具体数据要调整)。

二、命名实体(实例)

将图库中的组件拖到场景1中就成为了一个实体,Flash 可用setProperty 语句设置实体的属性来控制实体的变化从而实现其行为动画玄目的动态效果的,所以要命名实体。

在场景1中单击第1帧后打开“动作”窗口,写入脚本语句:stop ( ); ,然后在第2帧插入关键帧,同样写入语句:stop ( ); 。将“针”、“光”、“线圈” 影片剪辑组件从图库中拖入场景1第2帧。先选定“针”编辑它的中心点到针的下端(即旋转中心),再移动其位置,使旋转中心与本帧中的“指针”图形组件下端重合,再删除“指针”图形组件,选定“针”影片剪辑,打开“属性”窗口(如图2),将其命名为“zen”;同理将“光”选定后移动到灯泡上,把中心点编辑到“光”的中心,打开“属性”窗口,命名为“guang”;选定“线圈”将其调整到滑动变阻器上使其覆盖黑色线圈,把中心点编辑到线圈的最左端,打开“属性”窗口,命名为“xian”。

以上3个实体是子实体,本例中的父实体“tou”的制作命名过程如下:先制作“滑片2”影片剪辑组件,制作方法同“滑片1”,只是限定拖动范围为(-239, -5, -95, -5)。将“滑片2”拖入场景1第2帧,移动到与“滑片1”重合,删除“滑片1”,再选定“滑片2”,打开“属性”窗口,命名为“tou”。

三、创建“联动滑片”影片剪辑

“联动滑片” 影片剪辑组件的制作是本例的关键。在场景1第2帧中选定“滑片2”执行“插入”菜单第一条“转换成元素”命令,创建成名为“联动滑片” 的影片剪辑组件,然后在场景1中双击此组件打开编辑,将第1层改名为 “滑片”并在第2帧插入帧,在“滑片”层上增加“动作” 层,并在此层上创建两个空白关键帧(如图3)。

双击第1个空白关键帧打开“动作”窗口写出如下ActionScript脚本命令:

setProperty("/guang",_xscale,0.3*(49-(Number(getProperty(tou, _x))+14)));

//设置实体"guang"在X轴上的缩放比例,getProperty用于获取实体"tou"的X轴坐标。

setProperty("/guang",_yscale,0.3*(49-(Number(getProperty(tou, _x))+14)));

//设置实体"guang"在Y轴上的缩放比例。本行与上行的配合使用可以使灯光随滑片位置的改变而放大或缩小。

setProperty("/xian",_xscale,(Number(getProperty(tou, _x))+239));

//设置实体"xian"在X轴上的缩放比例,本行的作用是使线圈的伸缩随滑片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setProperty("/zen",_rotation,-(Number(0.3*(getProperty(tou, _x)+120))));

//设置实体"zen"的旋转角度大小,本行的作用是使指针的旋转角度随滑片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双击第2个空白关键帧打开“动作”窗口写出如下ActionScript脚本命令:

gotoAndPlay (1);

//转到第1帧并播放,使实体“tou”始终处于激活状态。

四、完善与调试

回到场景1中,选择第2帧,将本帧中的“开关刀”图形组件以刀的左端为中心点旋转成水平与开关座连通成闭合状态,同样也把“隐形按钮”组件旋转使它框住开关,更改“动作”中的命令为:

gotoAndStop (1);

以上的目的是使使用者能通过单击开关在第1帧与第2帧(电路断开与闭合)之间任意跳转。

完成后,请测试一下影片,本例可能出现问题、要调整的部分有以下两处:

1.滑片的位置,特别是开关断开与闭合时,1帧与2帧中的滑片要重合,都要在金属棒限定的范围内滑动,拖动与不拖动时起点要在同一位置。如果出现以上问题,可调整“滑片1”和“滑片2”中“滑片按钮”的“动作”语句中的数据。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课件 篇12

一、“饮水鸟”实验简介

“饮水鸟”是中国古代出现的一种神秘玩具。不用电池, 不用发条[1], 只要在“饮水鸟”头部滴上几滴水, 或者把鸟的头部轻轻按在前面的水槽里半分钟后放开, 它就会开始左右摇摆, 摇摆几下后便开始低头喝水, 然后再抬头、摇摆、喝水……放满一水槽的水能让它一直这样地“喝”上好几天, 直到水全部蒸发完它才会停下。据说曾有人将饮水鸟外层涂黑后送给爱因斯坦, 对他说, 您不是说永动机不存在吗, 看, 这就是一个永动机!当爱因斯坦了解了饮水鸟的内部结构后, 十分赞叹它的设计之精密巧妙。因此, 饮水鸟也被人称为“让爱因斯坦也吃惊的玩具”。[2]

二、“饮水鸟”课件的制作

由于实物“饮水鸟”运动得比较快, 而涉及的物理知识也比较多, 所以只靠单纯的实验, 教师往往很难讲清楚其结构与运动原理。因此, 教师可以用Flash软件制作“饮水鸟”课件, 然后向学生展示“饮水鸟”的内部结构, 并可以一边控制“饮水鸟”的运动一边讲解相关知识, 这样学生就可以透彻地理解“饮水鸟”的原理。

(一) 制作“饮水鸟”的组成部分

1.支架的制作

首先, 制作支架底座。在主场景界面中, 选取“椭圆工具”, 颜色类型设为“放射状”, 由白到灰, 画一个椭圆, 然后调整形状;复制已画好的椭圆, 选择“编辑”菜单中的“粘贴到当前位置”复制椭圆, 再把复制的椭圆向上拖动一点就可得到支架底座的形状。

接着制作底座上的支杆。选择“矩形工具”, 选取适当的颜色, 在底座上画出支杆。在支杆的上端, 选择“椭圆工具”, 颜色类型为“放射状”, 由白到灰, 画出螺丝的样子, 然后用“线条工具”在椭圆的正中画一条横线, 这样螺丝的形状就更逼真了。

最后选择画好的支架, 按F8把它转化为“支架”图形元件。

2.制作饮水鸟

饮水鸟主要包括:鸟头、鸟眼、鸟嘴、鸟脖子、鸟肚子五部分。

按Ctrl+F8建立“鸟头”图形元件, 用红色的“椭圆工具”画出鸟头, 然后用蓝色的“矩形工具”与“椭圆工具”画出鸟的“帽子”, 并移至鸟头上。在“鸟眼”元件中, 把“椭圆工具”的填充色设为无, 笔触设为黑色, 画出眼睛的形状, 接着在已画的椭圆里面画一小的椭圆作为眼球, 此时把椭圆的填充色改为黑色, 最后在小椭圆里再画一个更小的椭圆, 把填充色设为白色, 这样鸟眼就更逼真了。在“鸟嘴”元件中, 用“多角星形”工具, 并把其属性面板中的“选项”的边数设为3, 颜色为红色, 绘制一个三角形, 然后做相应的调整就可做出鸟嘴的样子了。在“鸟脖子”元件中, 用白填充色的“矩形工具”画一矩形, 用“橡皮擦工具”擦除矩形的上下线条。建立“鸟肚”元件, 画一填充色为白色的椭圆。

最后在“鸟”元件中, 把制作好的鸟头、鸟眼、鸟嘴、鸟脖子、鸟肚子元件拖放到合适位置组成饮水鸟。

3.制作桌子

先建立“桌子”图形元件, 用“矩形工具”画好一桌腿, 然后复制、粘贴三次, 调整桌腿位置;再画一个方形桌面, 把桌面移至桌腿上方合适位置。

4.制作水杯

在“水杯”图形元件中, 用“矩形”与“椭圆”工具画出杯子, 选取“线性”颜色填充。

5.制作水滴

在“水滴”图形元件中, 用填充色为“渐变色”的“椭圆工具”画一个小的椭圆, 再用“选择工具”把椭圆变成水滴形状。

再建立“变形后的水滴”, 用以上的方法制作出水滴落到鸟头上的形状, 如图:

最后回到场景1中, 并为支架、鸟、杯子元件各建立一层, 把支架元件拖放到“支架图层”的第一帧处, 把鸟元件拖放到“鸟图层”的第一帧与第27帧处, 把桌子与杯子元件拖放到“杯子图层”第一帧处, 并分别把他们调整好位置。但注意把“杯子图层”放在最下面, “支架图层”放在“鸟图层”上面, 这样就更有立体的感觉, 最后在各层的145帧处“插入帧” (如图1) 。

(二) 制作饮水鸟摆动的动画

1.制作水滴落到鸟头的动画

在场景1中新建“水滴”层以制作水滴下落的动画。在第2帧处按F6键插入关键帧, 把“水滴”元件拖放到鸟头的上方;在第7帧处插入关键帧, 把水滴往下移至鸟头处, 然后在2-7帧中创建“动画补间”即可;然后在第10帧处插入关键帧, 把“变形后的水滴”拖放到界面, 然后在7-10帧之间创建“形状补间”动画, 从而制作出水滴滴到鸟头后的变形情况;最后在第11帧处插入关键帧, 把2-10帧复制到第11帧处, 从而形成多滴水滴到鸟头的效果。

2.制作“鸟头湿了”的动画

新建“鸟头湿了”层, 在第8帧处插入关键帧, 在鸟头上画一个椭圆, 用“选择工具”对其变形, 并将其alpha值设为56%, 在第16帧处插入关键帧, 并将椭圆拖放大一点, 但不要超出鸟头的范围, 然后在8-16帧之间创建“形状补间”动画, 以制作鸟头渐渐湿了的形状。在第26帧处插入关键帧, 把椭圆的alpha值设为5%, 这样鸟头就从“湿”到“更湿”了 (如图2) 。

3.饮水鸟摆动的动画

选择“鸟”层, 在第35帧处插入关键帧, 并设置“变形”面板中的“旋转”为-10°, 在27-35帧之间创建“动画补间”。用相同的方法每隔一定的帧数就把“旋转”设为15°, -20°, 25°, -30°等依次交替, 并在区间创建“动画补间”, 做成鸟儿摆动的样子。当饮水鸟摆动到鸟嘴进入杯子时, 此时由于“杯子”层在最底层, 所以从视觉上看, 鸟的嘴并没有进入杯子, 因此需要在“鸟”层上创建“最后杯口”层, 把杯子的前半部分复制到放杯子的地方, 这样鸟嘴就进入了杯子 (如图3) 。

4.制作饮水鸟中液体的变化过程

在“鸟”层上新建“鸟2”层, 把“鸟”层的所有帧复制到“鸟2”层, 然后在“鸟2”层下再新建“圆里的水”层, 在第27帧处插入关键帧, 在“鸟肚子”的地方画一个红色的矩形, 并在与“鸟2”层的关键帧对齐处“插入关键帧”, 然后把矩形根据鸟摆动的位置向上或向下移动, 最后在区间创建“动画补间”。最后在“鸟2”层上右击, 选择“遮罩层”, 并选择“显示遮罩”从而显现出鸟肚中液体的变化 (如图4) 。

新建“鸟3”层, 在第27帧处插入关键帧, 把“鸟脖子”元件拖放到窗口中, 然后把它与“鸟”层的鸟脖子相重合, 并设置其摆动角度与“鸟”层的鸟一致。在“鸟3”下方新建“上升的水柱”一图层, 在第27帧处插入关键帧, 在脖子下方画一个红色的矩形, 然后在与“鸟3”关键帧对齐处插入关键帧, 并把矩形慢慢向上移动, 最后在区间创建“动画补间”。在此过程中注意矩形要覆盖住脖子的底部。最后右击“鸟3”图层选择“遮罩层”, 再选择“显示遮罩”就可见鸟脖子中的水变化了。

在“上升的水柱”中, 注意鸟喝完水抬头时, 鸟脖子里的液体回流的现象。在课件107帧处制作水回流现象, 此时在脖子底部画一个白色的椭圆, 并把椭圆变变形, 在第131帧处插入关键帧, 把变形后的椭圆移到脖子顶部, 然后在帧间创建“形状补间”动画。

同时为了让液体回流引起注意, 笔者新建了“闪动”层, 在107帧处插入关键帧, 画了一个蓝色的虚线的圆, 在108、109帧处插入空白关键帧, 然后把这3帧复制粘贴多次至回流结束, 这样就创建了闪动的效果 (如图5) 。

5.编写语言

选择“鸟”层第1帧并打开“动作”面板, 输入“stop () ;”, 以控制鸟的摆动。新建“按钮”图层, 画一个“播放”按钮, 选择“播放”按钮并在其动作面板中输入:

on (release)

邀play () ;妖

复制“播放”按钮, 拷贝后改为“暂停”两字, 在其动作面板中输入:

on (release)

邀stop () ;妖

这样在鸟儿播放过程中教师可随时停止或继续播放动画, 进而控制鸟儿的运动。

(三) 保存文件

最后把已制作好的作品以.fla或.swf格式保存, 或选择“发布”从而把作品以网页形式保存。

三、“饮水鸟”实验课件的应用

教师在演示完实物“饮水鸟”后, 接着用“饮水鸟”课件讲解其内部结构及运动原理。在讲解的过程中, 由于饮水鸟实验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有许多, 主要有物态变化、气体压强、重心、力矩、能量守恒、毛细现象、热力学定律等,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课件中“饮水鸟”的摆动并讲解相应知识, 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饮水鸟的“奥秘”。

四、总结

像“饮水鸟”这种趣味性玩具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物理知识, 是一种优良的非课程资源, 教师应努力发掘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并通过课件的形式应用到物理课堂教学中, 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而且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燕, 吴伟.不倦的饮水鸟.中学生数理化 (初中版) , 2005, (01) :60-61.

上一篇:乡镇环卫一体化办公室工作总结下一篇:链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