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设计工作报告

2024-11-06

技术设计工作报告(共12篇)

技术设计工作报告 篇1

紧张、繁忙的20____年已经过去,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公司其他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设计部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是设计部一年来的设计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

通过对桩基间距适当加大、主楼筏板封边构造做法修改、排烟道洞口加强钢筋直径减小、后浇带加强钢筋取消、剪力墙竖向钢筋插入筏板的长度减小、地下室外墙暗梁取消等方面优化,至少节约工程成本____万元。通过供暖多方案对比、管线材料优化,降低建安成本。对____项目方案进行调整,减少人防面积、地上停车位调整数量,达到降低建安成本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采取多种措施,克服人员不足问题,推进设计按照计划进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沟通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1、图纸审查不精细: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不及时。方案设计中存在问题较多,给报批、报建工作带来困难。设计变更审查不细致。

2、计划执行性不足:____设计完成时间有一定的滞后。

3、设计部技术管理人员缺失:公司正致力于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开发,特别是____的开发建设,需要我们公司必须有强大的管理团队为项目的顺利进行作支撑,而目前设计咳嗽毖现夭蛔悖鄙偾康缟杓剖Α⑷醯缟杓剖Α⒕肮凵杓剖Α⒆笆紊杓剖Γ股杓撇渴迪志富芾淼哪勘昴岩允迪帧

三、明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1、图纸质量的好与坏,关系到公司开发节奏的快与慢,关系到成本能否降低,关系到工程是否顺利,关系到业主是否接受我们的产品,关系到公司品牌的建立与维护等等。因此下一年设计部将树立质量第一的信念,把握好事前控制关,在设计院出正式结果前,做好审查工作,减少差错率。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抓好计划管理,通过计划细分,多督促,多审查等措施,避免设计计划延期。

2、项目开发不是某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各个部门统一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设计部只有尽力服务于其他部门,才能有力推动公司及本部门的工作。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唯有创新,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赢得市场。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常规的产品模式,要取得突破,就必须下功夫,不怕麻烦、反复。创新力的提高有赖于不断的学习、实践及宽广的视野。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更新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设计部将在下一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力求打造成自动自发的学习型团队,加强内部交流,以求共同提高。

3、通过专家库的建立,充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使我们的开发产品更科学、合理。设计优化是设计部重要工作之一,设计优化工作做的是否到位,关系到公司的成本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开发产品是否让业主满意,关系到设计是否合理。设计优化是设计部所有管理人员的责任,因此设计优化必须贯彻设计管理工作始终,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果的重要尺度之一。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在工作中培养、提高设计优化能力。

四、合理化建议

1、部门间增加沟通平台及机会:通过沟通平台的建立,使公司内部员工彼此更加了解、更加信任,工作沟通起来将更为主动、快捷、顺畅。

2、组织沟通技巧的培训。工作过程、结果出现偏差,达不到自己希望的结果,往往归结于沟通不彻底,没有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造成对方理解有误或对方认为已经明白对方的意图和要求。沟通方式、沟通目的及如何才算沟通到位,沟通双方必须清楚。沟通非常重要,它占据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良好的沟通效果将有利于我们高效率的工作。通过沟通培训,将有助于公司整体工作能力的提升。

3、更多的专业培训、考察机会。培训、考察的目的就是拓宽视野、接受前沿产品、汲取别人的经验,为自身及整体的创新能力提升充电。

明年设计部将不遗余力的支持公司的发展,有效推动设计计划的落实,迎接东方国际广场项目,特别是华贸国际中心项目的挑战,克服困难,实现公司目标及设计部的目标。

技术设计工作报告 篇2

从工作流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工作流技术的发展必然以分布的形式出现。而且,现在企业的信息资源越来越表现出一种异构、分布、松散耦合的特点[3]。因此,工作流管理系统必然要具有分布式的特点。

1 分布式工作流的相关概念

工作流就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由计算机自动执行的业务过程,在此过程中,文档、信息或任务按照预定的规则传递,企业人员、应用软件互相之间协调工作,以实现企业业务流程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指运行在一个或多个称为工作流引擎的软件上的用于定义、实现和管理工作流运行的一套软件系统,它和工作流执行者(人、应用)交互,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并监控工作流的运行状态[1]。

传统的工作流产品多采用集中式的方式,虽然易于实现、维护和管理,却存在着系统可扩展性差、产品可靠性和可用性不高,与应用系统的集成性差,安全性能差等显著缺陷。基于这种现状,工作流学者提出了分布式工作流的概念[7]。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采用分布式策略将工作流管理系统功能离散化或模块化,这些模块既可以在同一机器上运行,也可以在通过网络连接的几台不同机器上运行,通过各个模块间的相互协调工作,实现预定的功能。根据技术复杂性和实现的先后顺序,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分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工作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分布、工作流引擎的分布、工作流模型的分布[2]。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流引擎的分布。

2 分布式工作流的设计

工作流是针对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常规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通过将工作活动分解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规则和过程来进行执行和监控,达到提高生产组织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目的,工作流技术为企业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业务流程的计算机化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效率,实现了知识管理,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工作流执行系统和工作流引擎[5]。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称为工作流执行系统,它为创建、初始化和执行过程实例提供了一个运行环境。在一个工作流执行系统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6]。工作流引擎的主要功能有:解释过程定义,控制过程实例(创建、激活、挂起、终止等),按照过程定义已确定的业务逻辑调用各项活动,为用户工作表添加工作项,维护工作流控制数据和工作流相关数据,调用应用程序,提供监督,管理和审计功能。根据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了解与分析,设计了一种分布式工作流执行系统的体系结构。分布式工作流执行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1 分布式工作流执行系统的体系结构

工作流执行系统包括5个部件:工作流元模型、分片管理器、工作流引擎、过程实例库和事件处理库。

工作流元模型:是引擎运作的基础,引擎解析通过XPDL(流程定义语言)定义的XML文件,生成工作流元模型[3]。原模型中定义了基本的对象类型集,包括流程、活动、转换、参与者和相关数据。一个XPDL文件可能包含有若干个业务流程的定义,流程用流程对象表示,流程对象中包含了该流程定义的所有活动、转换等的引用。

分片管理器:向工作流引擎发送的消息申请有很多,使用分片管理器,给每个工作流引擎分配任务,把过程定义XPDL文件按活动进行分片,每个分片包含完整的活动定义,相关数据是每个分片必须包含的转移信息按活动顺序分给相关分片的工作流引擎。

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执行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工作流执行过程的中心。工作流经过分片管理器的处理,活动可以同步执行,增加效率。

过程实例库:在工作流引擎运行期间,可能会启动多个过程实例,这些处于运行状态的过程实例保存在过程实例库中,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了工作流引擎的执行效率。

事件处理库:负责存放工作流实例进行事件处理的方法。主要的工作有:接收所有工作流引擎发送来的事件信息;将事件传送给过程控制管理器执行活动并接收过程控制管理器所产生的事件;在活动或过程发生状态变化时将发生的新的事件传送给其它的工作流引擎。

执行过程:分布式工作流执行系统的执行过程是:通过X P D L定义的X M L文件,生成工作流元模型,采用分片管理器对这些过程进行管理,将过程按照活动进行分片,采用分布式工作流引擎,可以多个活动同时进行,缩短执行时间,提高效率;然后每个活动分别调用自己的工作流引擎执行活动,输出结果;引擎之间通过过程实例库和事件处理库进行连接。

2.2 分布式工作流引擎的体系结构

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执行系统的核心,工作流执行过程主要集中在工作流引擎部分[4]。工作流引擎包括5个部分:活动执行器、条件判定器、过程控制管理器、资源存储器和客户端应用接口。

活动执行器:过程控制管理器根据当前的过程实例的工作项的活动类型启动一个活动执行器执行相应的活动。活动执行器是一个接口,工作流元模型中定义的每种活动,都有一个活动执行器与之对应。

条件判定器:根据工作流元模型中描述的条件表达式和过程实例的上下文进行匹配,使用条件判定器进行判定,确定表达式的逻辑值。逻辑值与过程控制管理器进行交互。

过程控制管理器:是工作流引擎的中枢。它负责以下工作:初始化工作流引擎,解析XPDL文件并生成工作流元模型;启动工作流引擎,从过程实例库中读取处于运行状态的过程实例,与条件判定器交互获取条件判定结果,并且生成过程实例,存储在过程实例库中;从事件处理库中读取事件处理方法,与条件判定器交互获取条件判定结果,并且生成事件处理程序,存储在事件处理库中等。

资源存储器:当工作流引擎、过程实例库或事件处理库的状态改变时,就会激活资源存储器往应用程序数据库写入数据,并且将日志文件写入日志表中。资源存储器不仅负责向应用程序数据库写入数据、向日志表中写入日志,而且负责从数据库中读出数据。

客户端应用接口:是面向应用开发,隐藏工作流引擎的细节,对外提供统一的编程接口,是面向用户的。客户端应用接口是工作流引擎与客户端应用之间联系的桥梁,也是工作流引擎核心调用的入口。开发人员通过客户端应用接口实现对工作流引擎的控制。客户端的操作主要有启动工作流引擎、启动一个流程、获取任务列表和执行一个活动等几项操作。

执行过程:由于每个分片的工作流引擎的功能相同,这里只对分片1的功能进行描述。分片1工作流引擎的执行过程是:当分片管理器将访问引擎的工作流按照活动进行分片后,每个活动按照顺序执行;该活动先访问活动执行器,如果活动执行器空闲,该活动就开始执行,如果活动执行器处在运行状态,该活动就等待;活动执行器开始运行,之后该活动访问条件判定器,对此活动进行分析,与此同时,引擎管理器通过过程控制管理器从过程实例库中调用符合该活动的过程实例,如果没有符合前提条件的过程实例,过程控制管理器就自动生成过程实例,并且将新生成的过程实例保存在过程实例库中;活动继续执行,过程控制管理器从事件处理库中调用符合过程实例执行的事件处理方法,如果处理方法不存在,过程控制管理器就自动生成事件处理方法,并保存在事件处理库中;活动执行了事件处理方法,就可以将该活动的执行过程中的数据和日志保存到资源存储器中,方便应用程序数据库和日志文件调用;并且将活动执行结果发送到客户端应用接口处,为工作流客户端提供输出结果。

3 实例分析

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是定义、创建、执行工作流的系统。

“网上购书”实例就是采用以上所提出的分布式工作流执行系统和分片的工作流引擎的设计方式。网上购书的过程如下:首先,用户发送购书申请,可以输入所要购买的书名;活动执行器开始执行系统接受后,核查是否有该书,如果没有,就返回给用户“查无此书”的信息,如果有此书,就从订单数据库中调用订单,订单中包含用户所要查询的书的信息,将订单填写的页面发送给用户;用户填写完订单,将订单发送给系统;系统接收订单,确认后,保存订单的信息到发货单数据库中,将信息添加到发货单上,并且调用发货单给用户;用户核查无误后,发送确认信息给系统;网上购书的过程就完成了,用户可以采用很多方式付费,系统收到钱后,可以发书。

使用U M L的活动图描述网上购书,可以使购书的过程更加清晰,而且易于理解。U M L活动图描述购书的过程如图2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一种分布式工作流执行系统的体系结构,将结构划分了5个部分,分别是工作流元模型、分片管理器、工作流引擎、过程实例库和事件处理库。并且工作流引擎是核心部分,对它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分为5个部分:活动执行器、条件判定器、过程控制管理器、资源存储器和客户端应用接口。对结构中的各部分功能进行了描述,以及对执行过程进行了分析。最后将工作流引擎的设计思想应用到具体实例分析中,通过网上购书的例子,对这个工作流引擎的执行过程进行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1]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2]龚晓庆,张远军,郝克刚.分布式工作流系统实现技术分析[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3,23(1):87-94.

[3]曹军,赵刚.一种关于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3):255-257.

[4]张志君,范玉顺.一种高性能的分布式工作流系统实现框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3,9(6):431-435.

[5]谢子松,武友新,牛德雄,等.基于UML的工作流建模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2):22-25.

[6]彭财辉,程景云.基于UML的工作流引擎建模的研究[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4,13(3):64-67.

技术设计工作报告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学习情境;汽车涂装技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已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是在一个全新的架构(学习情境)中获得对课程“知识点”的认知,是对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方案解构的过程,并依据职业情境对“知识点”实施重新排列、组合,也就是重构,由此产生了全新的知识——工作过程知识,这使得新的课程方案具有更鲜活的魅力。同时,在实施教学中,教师也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换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和评估者,最终将学习的压力传达到学生身上,实现教学过程向学生自觉的学习过程转化,其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不再追求学科结构的体系,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因此,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对转变高职教育观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笔者把这个方法运用到《汽车涂装技术》的教学改革中,对内容体系重构,使得课程内容体系中的每一个教学单元都成为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综合信息载体,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整个课程的教学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情境设计。学生通过教学情境的学习,实现课程的学习目标。这种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开发方法及学习情境设计思路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是“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课程)转换—学习情境设计(主题学习单元)”,即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汽车涂装技术》的工作过程和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如图1:

在此基础上,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进一步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再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最后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主题学习单元可以以项目、任务、案例等为载体,也可以以设备、现象、产品等为载体。“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学习领域导向的课程是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实用性回答,“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不是学科体系,而是行动体系,是职业过程。“学习领域”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的能力,内容是工作过程知识,内容核心是典型工作任务,实施原则是行动导向。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设计三个步骤,见图2。

2.学习情境设计思路

知识、技能、态度、素质是构成一个人职业成功的四个要素。本课程采用递进与并列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对工作项目的实践操作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汽车涂装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学生能就业(职业岗位需求)和自主创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与行业企业紧密配合,共同确定教学模块和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科学制定课程教学方案。

二、《汽车涂装技术》学习情境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择

《汽车涂装技术》课程是在工作岗位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所开发的学习领域。为了构建《汽车涂装技术》课程,按照“任务驱动”选择其内容,即按照“岗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课程内容。

通过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以及电话采访等形式对多家企业进行调研。调研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与企业负责人座谈,调查企业的生产规模、运行模式和人员情况,特别是企业现在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二是与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负责人交流,调研企业内部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和各工作岗位,特别是对汽车涂装技师和钣喷主管的岗位要求等;三是实地考察汽车涂装技师和钣喷主管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以及对工作的态度与认识等内容。

在内容选择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充分考虑汽车涂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并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基本规律,以汽车涂装真实工作过程要求和步骤为依据,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按照理实一体化设计学习情境。

2.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便于教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学习情境应被设计成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为完成“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设计”的转换,汽车涂装技术的学习情境设计分别以涂装工艺(图3)、涂装方式(图4)、涂装对象(图5)为载体进行设计,每一项目中包括若干任务。

三、结束语

通过课程的教学实践,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让学生体验到了职业成长的快乐,逐渐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所培养的学生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相信通过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将更能适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2]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一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 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41—43.

接触网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篇4

1.1 题目

高速电气化铁道电分相设计; 1.2 题目分析

在单相交流牵引供电系统中,电力机车是由单相供电的,为了平衡电力系统的A、B、C各相负荷,一般要实行A、B相轮流供电。所以A、B相之间要进行分开,这称为电分相。电分相通常由分相绝缘器实现。

根据要求,在变电所出口处及两牵引变电所之间(供电臂末端),必须设电分相装置。两个牵引变电所之间的接触网,可以实现单边供电,也可以实现双边供电。在单边供电的情况下,在牵引变电所之间的适当位置设电分相装置,把接触网分为两段,每段有一个牵引变电所供电。在双边供电情况下,由两个牵引变电所同时向此区段供电。在实现双边供电时,两牵引变电所的负荷能均匀分配,接触网的网压可以得到相应改善。

电分相装置分为四种类型,即常规电分相装置、地面自动转换电分相装置、柱上断载自动转换电分相装置及车载断电自动转换电分相装置。

2.题目:高速电气化铁道电分相设计

2.1常规电分相及电分相装置

实现电分相,当前采用的又两种方法,其一是利用锚段关节进行电分相,另一种是利用专门的电分相装置进行电分相,后者成为电分相绝缘器。

接触网中相邻两个锚段的衔接区段(重叠部分)称为锚段关节。锚段关节的设置,使接触网不间断地贯通于全线。锚段关节中,带有中性嵌入段,既起机械分段的作用,又有电分相功能的,称为电分相锚段关节。一般包括六跨、七跨、九跨电分相锚段关节。

对于高速电气化铁路,其电分相已不能用常规带有绝缘滑条式的电分相装置,因为常规式电分相装置动态特性差,在实际应用中会在电分相处形成一连串的硬点,不仅会造成接触线磨耗加剧,而且严重时,会形成火花甚至拉弧,烧损接触线。当然,对于高速运行的受电弓也会造成危害或烧伤。因而,对于160km/h以上的准高速及高速电气化铁路,电分相都采用锚段关节的过渡形式。以锚段关节的形式实现过电分相使在高速运行时,受电弓平稳,保证设备良好运行及受流质量。七跨电分相锚段关节的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七跨锚段关节加入一个七跨长的中性嵌入线,中性嵌入线保证在中间5个跨距内是绝缘的。该中性嵌入线从左侧的

处变为工作支,到右侧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接触网技术课程设计

处开始抬升,变为非工作支,又三个跨距长度处于工作状态,可保证约有100~150m长度的中性区。

ZJ1800 ZJ2200 ZJ3 ZJ1 ZJ2 ZJ3800300300800中性区

图1 七跨电分相锚段关节

高速接触网电分相,有时需要更长的中性嵌入线,这时,就要采用九跨锚段关节形式实现电分相。九跨电分相锚段关节相当于两个四跨绝缘锚段关节连接起来,具有两个跨距长度的中性区(约100 m)。同时,电力机车在通过锚段关节时,是在第五跨距内的软性区过渡的,这样可以保证过渡平稳。在绝缘距离的要求上与绝缘锚段关节相同。九跨锚段关节与七跨锚段关节在功用上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九跨电分相锚段关节可以相应加大中性区的长度,有利于双弓运行及多弓运行。

电分相绝缘器与绝缘锚段关节不同,它只能用于电气上的绝缘,而导线在机械上则是通过电分相绝缘器连接在一起,不能作为机械分段。而绝缘锚段关节则既可实现电气分开,也可以实现机械方面的分开。

在电分相装置处,为防止相间短路,各相间用空气间隙或绝缘元件分割成为电分相。从而使接触网上每隔20~30km就有一个长度约为30m的无电区,电力机车通过无电区时是靠惯性通过点的。为防止机车带电通过而烧坏接触网悬挂部件,导致相间短路、牵引变电所跳闸等不良后果,电力机车在通过电分相是,必须严格遵守断电、降弓等一系列的操作规程。

常规电分相绝缘器的构造如图3所示,其中图(a)是一种由三组分段绝缘元件串联组成的分相设备,串联在接触线中,绝缘元件为环氧树脂玻璃布层压板,每件绝缘元件长度为1.8m,宽带为25mm,高度为60mm,在底部开有斜沟槽;图(b)是一种由四组分段绝缘元件串联组成的分相绝缘器,绝缘元件的材质和性能是相同的,增加一种绝缘元件是为了增加可靠性,同时可相应增加中性区的有效长度,以适应高速及新型电力机车运行的需要。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接触网技术课程设计

艺,电气绝缘性能好,并且具有耐磨性好、整体质量轻、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根据所使用的导线类型不同,它可分为T型和GL型两种类型,整体长度:T型≥2200m,GL≥2300mm。绝缘元件为1800mm,且两端设有引弧件,形成消弧角,具有良好的消弧能力。

图4 XTK电分相绝缘器

在安装XTK电分相绝缘器时应注意技术要求,在调整好后,能避免其产生硬点,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T型用于TCG-100及TCG-110等导线类型,GL型用于钢铝电车线。

电分相绝缘器在线路上的平面布置如图5所示。在电分相绝缘区段的相关位置设立了明显断(电)标D、合(闸)标H和禁止双弓标J。

图5 电分相绝缘器及其安装示意图

由图可知,在机车到达断电预告标D处,电力机车操作规程规定,这时需退级,关闭辅助机组,断开主断路器,惰性通过电分相装置,在机车到达合闸预告标H时,要进行一系列上述的反相操作。这种常规电分相装置不仅影响到重载、高速和行车安全,而且对司机是个沉重的思想负担,如果遇到大坡道或高速区段,给司机的操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如稍有疏忽,操作不当就会造成拉弧、烧伤分相绝缘器等事故。在列车运行速度较低时,尚可实行这种操作。随着电气化铁路的提速,以及准高速和高速铁路的建设,这种常规电分相装置远不能满足运行的要求。瑞士AF公司研制开发了由两组分段绝缘器组成的电分相绝缘器,它们的长度都很短,绝对禁止升双弓。两种电分相绝缘器都具有消弧角,它具有轻度的消弧功能,借以防止机车通过时,没有及时断开主断路器或因电位差形成的电弧。因此,机车必须停电通过,其结构如图6和图7所示。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要求 篇5

1.统一采用“洛阳理工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专用纸书写(手写),电路图和表格进行打印,粘贴到正文所需的位置。

2.封面页

(1)课程名称: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2)设计课题:自己的选题

(3)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班级:B100505

(5)日期:写完成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如2012年1月3日

3.课程设计任务书页

(1)系的前面填写:计算机与信息工程,专业前面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号后面:B10050501,注意红色部分的区别。

(2)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大概格式如下:

使用…器件设计一个…电路。电路设计要求如下(或电路功能):…..(3)设计(论文)开始日期填写:2011年12月26第二行填写李京秀

(4)设计(论文)完成日期填写:2011年12月30日,指导教师填写赵国增

(5)本页下面的日期填写完成日期:2011年12月30日

4.课程设计评语页

(1)与上页重复部分,按照前页的书写要求。

(2)课程设计篇幅。实际打印的图纸张数,说明书页数为正文的页数,既目录以后内容的页数。

5.目录页

(1)标题:目录,居中。

(2)内容排版:可以写到两级目录,页码用阿拉伯数字。

如:设计任务及要求……………………………..1设计方案……………………………………..2电路设计…………………………………….3

3.1 方波信号发生器设计…………………..3

3.2 分频电路设计………………………….4

………………..电路仿真测试……………………………….X结论………………………………………….X心得体会…………………………………….X

7参考文献……………………………………..X

(3)目录页页码:如一页不写页码,多页用I、II、III、IV…..6.注意:图名应在图的下方,表名称在表的上面。

7.装订顺序

技术设计工作报告 篇6

如果竞赛题中有对报告的要求,按竞赛题执行,以下仅供参考。

摘要:简述本题目的概况,完成的任务,达到的技术水平,有何特色和创新点。中文300字以内。如果竞赛题中有对报告的要求,按竞赛题执行,以下仅供参考

关键词:2~3个

一、设计任务:即题目的要求

二、方案论证:最少要论证2~3个可行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其中的一个,说明原因。给出选定方案的方框图。

三、理论分析与计算:对选定的方案,按照组成单元进行理论分析,必要的部分需要进行计算,或选择合适的集成电路芯片。需要有软件配合的部分,应该给出流程图,并对流程所涉及的原理进行必要的说明。

四、测试结果与误差分析:对题目的技术指标和功能进行测试,需要提出测试方法、电路、测试仪器。对常规技术指标的测试无需说明原理,对特殊的技术指标需要简要说明原理。记录实测数据,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列出表格或绘出曲线。需要注意数据的规范性、单位书写正确。也可以提供示波器曲线的照片。

技术设计工作报告 篇7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www.nstrs.cn/xiangxi BG.aspx?id=64560&flag=1

摘要:该文对所研制的海底60 m多用途钻机系统技术设计方案进行了描述。总体技术系统分为海底60 m钻机本体、移动式重型海底钻机甲板收放系统、基于钻机的海底原位测试系统三大部分。海底60 m钻机本体采用了最新的绳索取芯技术,在钻进动力头、多泵液压系统、多层钻杆钻具库、专用绳索取芯钻具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甲板收放系统设计了独特的V形滑槽,便于钻机收放;海底原位测量采用了国际最新的钻杆声学数据传输技术。该文最后对系统海试方案进行了规划和描述。

关键词:设计报告,海底钻机,绳索取芯

技术设计工作报告 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学习领域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各高等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在职业教育中要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则是指按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较为流行的是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學习领域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基准学时所构成的课题单元。

该文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机械制图与CAD”学习领域课程为例,从课程定位、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教学内容、载体选定、学习情境设计、课时安排、教学进程表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考核方案设计及教材选用等方面来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方案,该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定位

“PLC应用技术”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培养学生PLC控制系统集成、维护、设计等综合能力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支撑的作用。课程通过源自企业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掌握PLC的基本构成、PLC的工作原理、PLC的指令系统、PLC的程序编写方法、PLC控制系统施工规范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分析工程需求、I/O分配、梯形图的编写以及系统安装、调试、故障排查的能力。在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安全施工常识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以岗位和工作任务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是本课程的根本设计理念。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创造出最适合学生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

2.课程设计思路

(1)学校、企业、行业、毕业生四方联合进行课程开发。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PLC控制系统外部电路设计与安装、PLC程序设计与调试及PLC系统运行与调试能力的人才。针对课程的开发,深入企业行业进行调研、准确的解读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毕业校友返校座谈,在专业内部进行分析,形成初步方案。之后,将初步方案交予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专家论证,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最终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2)打破传统“章节”教学概念、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课程设计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的“章节”体系的束缚,将传统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构,以企业的真实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 按照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设计出教学情境。

(3)以真实生产过程为标准,进行“工序”化的教学。按照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每个学习情境都按照真实的“工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学生通过不断的重复标准“工序”,牢固掌握PLC控制系统的一般实现方法。

(4)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完成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由学生、企业、学校共同完成。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技能的锻炼,使自身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养成;学校:提供教师,进行企业调研,组织专业、课程建设研讨会,汇总毕业生反馈意见,联合企业专进行课程开发;完成课程的实施过程。提供实训场地,学校建设了多个课程相关实训室,满足学生的技能需求;企业:提供行业骨干及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完成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提供真实生产环境,与校内实训基地相互补充。

三、课程教学内容

1.内容选取。本课程在内容选取上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目标,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通过企业、行业专家、校内教师、毕业学生共同参与、归纳岗位群,按职业能力递进进行序化、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最终得出《PLC应用技术》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方案:如表1:

按照认知的基本规律,根据工作的复杂程度设置教学情境;3个学习情境在知识上和技能上前后包容,前一个学习情境是后一个学习情境的实施基础,后一个在前一个学习情境的基础上,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综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企业真实工作过程,我们将每个综合性较强的学习情境分解成为多个独立的相对简单的工作项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情境所包含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还能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学习领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按照一个实际工作完整的“六步法”来进行,即获取资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检查(控制)、评估。

五、考核方案设计

在考试方法上改变传统的重视期末鉴定性考试,轻视平时形成性考试的思想,加大了平时形成性考试占的比重。各项学习情境评价占40%,平时考勤占10%,期末考核占50%。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机会,组织学生考取可编程系统设计师(中级)证书。

六、教学资源

(1)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的需求,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出编制出校本教材《PLC应用技术》。教材设置了3个学习情境及9个由浅入深的工作项目,并且对应每个项目编排了拓展项目,不但能够满足学生能力的纵向提高,也满足了学生能力的横向拓展。

(2)自主开发的真实情境动画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我们自主开发了课程教学情境动画,将复杂难懂的工作过程变得更加直观,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3)项目任务工作单

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合理的设计出9个项目对应的项目任务工作单,学在生完成任务工单的过程中自主获取项目相关资讯。如表2:

(4)课程学习网站。建设了《PLC应用技术》课程学习网站,网站内资源丰富,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材料以及学习指导,使学生可以在课外继续课程的学习,拓展知识。

(5)校内实训基地。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能力需求,学院设置了价值600多万元的14个实训室。实训室的设备都是采用生产型设备,真实再现企业环境。其中有:PLC综合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电气控制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电机维修实训室、PLC仿真实训室、电气制图实训室等。

(6)校外实训基地。校外与陕西东风车桥传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铜川铝业有限公司、铜川旺旺集团和陕西铜变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有四个实训基地,完全可以满足课程的现场教学需要,目前大多承担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等教学任务,进一步加强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七、总结

技术设计工作报告 篇9

题目: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设计 系部:机械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5年1月4日 数控编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1.绪论(1 2.设计目的(1 3.设计任务(1 4.车床加工零件编程设计步骤(2 4.1 工件基准的分析(2 4.2 工件的加工方案(3 4.3选择机床设备(3 4.4选择刀具(3 4.5确定切削用量(3 4.6数控加工工序卡片(3 4.7 程序编制的步骤(4 4.7.1 依据图样要求,确定加工工艺方案,即加工路线(4 4.7.2 选择刀具并画出刀具布置图(4 4.7.3 合理选择切削用量(5 4.8 编写零件加工程序(5 5.车床加工程序仿真图形(6 6.铣床加工零件编程设计步骤(8 6.1 零件结构工艺分析、毛坯及加工定位基准的确定(8 6.1.1零件图的分析(8

6.1.2毛胚的确定(9 6.1.3 工件基准的分析(9 6.2 铣床工件加工方案(9 6.3 选择机床设备(10 6.4 选择刀具(10 6.5 确定切削用量(10 6.7 数控加工工序卡片(10 6.8 确定工件坐标系、对刀点(11 6.9 编写零件加工程序(11 7.铣床加工程序仿真图形(12 8.心得体会(13 9.主要参考文献(14 1.绪论

制造技术和装备就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数控技术又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最核心的技术。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传统的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产品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给传统的机械,机电专业的人才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加强和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并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我国企业广泛应用现代化数控技术参与国际竞争。数控技术是制造实现自动化,集成化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可少的物资手段。

此业设计让我们毕业生更好的熟悉数控车床,确定加工工艺,学会分析零件,学会简单的程序编程,以及数控仿真,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本次数控课程设计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怎样确定零件的加工方案,对零件进行编程,并在仿真软件上进行模拟加工。这样的课程设计对我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是对我们说学知识的一次检验和提高。

2.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学完数控技术之后,进行的下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它一方面要求学生能根据零件图,用ISO码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熟悉加工程序输入、检查、编辑及执行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今后的毕业设计、今后从事数控加工进行一次综合训练。

3.设计任务

车床和铣床加工零件各一个,要求为下面两个零件写出完整的从图纸到零件的工艺流程,并用仿真软件作出模型。

4.车床加工零件编程设计步骤

4.1 工件基准的分析

此工件的径向尺寸设计基准为中心线,轴向尺寸设计基准为右端面。采用三爪自定位卡盘装夹,定位基面为外圆,可认为定位基准为中心线,满足基准重合原则。用三爪自定心卡盘夹持φ60外圆,使工件伸出卡盘100㎜,一次装夹完成粗精加工。

车削零件图样坐标点的计算: A(0,130 B(48,120 C(48,70 D(60,50 E(80,30 F(10,120 S(130,200

H(100,70 4.2 工件的加工方案

因为工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低。先粗车端面及φ40㎜外圆,φ45㎜外圆,φ54㎜外圆,留1㎜半精车余量;再半精车φ40㎜外圆,φ45㎜外圆,φ54㎜外圆至尺寸。

4.3选择机床设备

根据零件图样要求,零件外形不是特别复杂,选用经济数控车床即可达到要求。可选用FANUC_0iT型数控车床。

4.4选择刀具

根据加工要求,要粗车和精车,所以选用两把刀具,T01为1号90°偏刀,作为粗车车刀;T02为2号90°偏刀,作为半精车车刀。同时把两把刀在自动换刀刀架上安装好,且都对好刀,把它们的刀偏值输入相应的刀具参数中。

4.5确定切削用量

查阅《切削用量简明手册

真的准备了此次设计任务,使我感受到了,仅仅只会编程这样一个还是不行,还要系统 的学习其他方面的很多知识,比如一些常用的软件 CAD,PROE,数控仿真软件等,在本 行业中还要学习材料科学,加工基础多门课程。可见,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真的想做 好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出色还是不那么容易的,很多时候看到别人总是那么容易的 就设计出来了,其实里面包含了以前的许多汗水。所以,不管学什么都要认真的去学。本次设计最头疼的就是数控加工软件的学习了,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是在大二,觉 得相当新奇,有学习的欲望,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样使用它,感到非常的郁闷。而自己 也没有那样的耐心去学习,总认为以后的时间还多的是,以后再学习吧。到了现在真正 要用的时候,再去仓促的学习,才知道自己的应用能力是如此的匮乏。在使用该软件时,刚开始就自己摸索,怎么样开机,怎么样装夹工件,没取得一小部分成功就对自己笑一 下,可是后来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样去做了,就下载了视频教程,跟着视频操作步骤一步 一步的来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了很久才有一点点起色。很多时候将现有书本上的 程序输入到仿真软件中都出现错误,或者运行后根本就不是所要的结果。由此可见,理 论和现实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在使用仿真软件中,我们感受到了操作数控车的体验,现代的数控加工仿真软件还 能实现加工模拟演示功能和程序自诊断功能,不仅具有对我们的编制的数控程序进行自 动检测、具体指出错误原因的功能,还具有在真实设备上无法实现的三维测量功能。这 样可以让我们能比较完整地学到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胆量,培养我们以后在实际工作 中操作车床的自信心。总之,在本次的数控程序编程课程设计中,由于谭华老师对我们兴趣的启发与引 导,精心设计安排此次课程设计的内容,还特意给我们更多的课程设计时间按,使我 们能更好地达到课程设计目的,为以后做毕业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9.主要参考文献: [1] [2]李恩林主编.数控技术原理及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王侃夫主编.机床数控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技术设计工作报告 篇10

一、报告总体内容的框架要求

实习报告应用汉语撰写,内容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内容一般应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依次为:封面,目录,报告正文,参考文献。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1.封面:采用学院的统一封面,在第五部分已提供范例。

2.目录:目录应将报告内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

3.报告正文:报告正文是主体,字数为8000字以上,要求做到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一般由标题、文字叙述、图、表格和公式等五个部分构成。

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不少于5篇,每一篇参考文献应按在实习报告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二、报告撰写规范及格式

1.全文除封面无页眉外,均采用页眉“浙江传媒学院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实习报告”,宋体五号字,居中,距边界2厘米;

页边距:上3厘米,下2厘米,左3厘米,右2厘米;装订线1厘米;页角距边界1厘米。

封面无需页码,实习报告中采用阿拉伯数字页码,靠右。

“目录”、各章标题、“参考文献”等为黑体三号字,居中,2倍行距,段前2行,段后1行。

各节标题为黑体四号字,各小节标题为黑体小四号字,均靠左。2.封面:采用我院的统一封面。

3.目录:目录内容中文为宋体、英文为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依次排列各章、节、参考文献等。

4.正文:正文内容中文为宋体、英文为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行距20磅。

5.图:图应有图名、图号,为宋体五号字,居中,列在图的下方;图按章顺序编号,如“图3.2”为第三章第二图。

6.表格:表格应有表名、表号,为宋体五号字,居中,列在表的上方;表格按章顺序编号。

7.公式:公式书写应起一行,公式内容居中,公式后应注明序号,按章顺序编号,靠右。如:

E(C≤f)=E —E(f

在正文中引用此公式时,应写为“式(2.3)”。

8.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将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报告的组成部分。如“李文[1] 对此作了研究,这方面更全面的内容可参看文献[3]。”。

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专著名称为斜体;各项目之间用英文句号分开;最后一个项目后用句号(最后一字是中文用中文句号,其余用英文句号)结束。如:

(1)期刊

序号.作者(发表年份).论文题目.《期刊名》.卷号(或期号).起止页码.(2)专著

序号.作者(出版年份).专著名称.出版社。

(3)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发表年份).论文题目.作者所在院校硕(博)士学位论文。

(4)论文集

序号.作者(出版年份).论文名称.论文集名称.起止页码.三、打印装订及其它要求

1.实习报告内容一律采用计算机编辑,用A4纸输出。

2.上交报告时要同时上交纸质版本和电子版本。纸质版本由各班学习委员统一收齐后在指定日期前上交;电子工艺实习报告的电子版本由学生本人在《电子工艺实习》网络课程(http://nl.zjicm.edu.cn/webapps/login)中“作业”一栏上交。

3.杜绝抄袭、拷贝现象,一经发现即取消本报告成绩。

4、如有疑问,请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

四、实习报告内容详细要求

在撰写实习报告内容时,应根据实习要求,以组装的电子产品为主线,详细叙述在各个环节的实践情况,以及通过查课外资料主动进行知识拓展所获得的相关知识。必须涵盖的内容有:

(1)课题名称;

(2)设计任务和要求;

(3)方案选择与论证;

(4)方案的原理框图,总体电路图、布线图以及它们的说明;单元电路设计与计算说明;元器件选择和电路参数计算的说明等;

(5)电路调试。对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说明解决的措施;测试、记录、整理与结果分析;

(6)收获体会、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改进意见等。

(7)电路仿真技术及仿真分析(可选)

(8)附录(设计流程图、程序、表格、数据等)

五、封面范例

浙江传媒学院

课程设计(实训)报告

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专业广电工程班级08电科2班学号0807070602105姓名孙悟空课题电子技术综合设计指导教师刘金华报告成绩 ______________

技术设计工作报告 篇11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核心是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以行动为导向开展一体化教学。本文探讨了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方案,意在探索目前中职电工(电气)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教学设计 职业能力

近年来,中职院校都在积极进行课程开发的探索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已逐步被接受。同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的实施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外条件,如实训场地配置、师资条件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结合校情进行课程开发,探索出适合本校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近几年来,笔者学校对电工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以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方案为例,试图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在中职院校课程开发中的可操作性。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内涵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过程),通过工作(过程)实现学习”。这里的“工作”是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体现的工作对象、内容及要求;“学习”的课程内容是该专业典型岗位对应的重要“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性职业能力要求。主要设计思路如下。

1.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企业实践专家及专业学科专家共同提炼专业的核心岗位及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2.确定学习课程领域

整合典型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能力目标转换成学习课程领域。

3.构建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

开发并编制课程标准、教学指导书、工作手册及教材。

4.课程实施及验证

按照工作和教学规律进行相应的课程实施,并针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设计

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是电工(电气)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室讲授知识点,再到实训室做实操训练,因电类理论知识点抽象,学习效果较差。笔者学校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将专业课程转变到实训室来讲授,老师讲完知识点,学生即操作,学习效果有了改善。但试行后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实操技能掌握不好。通过深入研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及教学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1.整合教学内容

在课程开发改革过程中,关键环节是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化的传统教学内容便于开展系统性的课程式教学,但对于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并无优势。针对这一情况,对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为:安全用电、认识电路、照明电路、电动机及其控制线路、稳压电源、放大电路和数字电子技术。

2.学习任务的设计

(1)任务编写。编写的任务要经过精心设计,要包含具体的内容、明确的目标和完备的知识链接;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任务的难度,做到层层递进,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2)工作页编写。工作页是源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通过系统化的引导问题,指导学生在完整的行动中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学习工作过程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及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的应用

授课中应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合作学习模式,交叉使用多媒体演示法、实物投影法、阅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4.教學设计

为突出职业教育“实践性”特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过程设计包含七个环节:教学组织(工作准备);情境设计(做什么?);方案制定(怎么做?);方案验证(试一试,效果怎么样?);效果评价(方案能否再完善?完成如何?);拓展学习(能力再提高);结束总结(工位整理)。

以安装白炽灯照明电路为例,建议5学时。

(1)教学准备。包括:元器件准备、仪器仪表检查;学生分组;复习回顾,复习相关电路图及控制电路。

(2)情境设计,任务驱动。首先,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家居照明的视频,要求仔细观察其运行控制情况。提出任务:家用电器接在哪里?如何设计带有插座的“一开关控制一盏灯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其次,任务分析。利用课件,讲解家居照明电路的控制原理、电路图设计的规范、电路安装步骤。

(3)制定方案,实施方案。首先,制定方案。小组讨论学习,以工作页为指导方向,初步制订实施方案。其次,方案检查修改。各组确定方案后,交由教师检查,根据反馈的建议及意见,修改完善方案。

(4)方案实施验证。首先,电路的安装。依据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安装工艺及步骤,进行照明电路的安装。其次,检测电路,通电试验。如电路不能实现任务所提出的功能,小组组织讨论,修改方案,再次实施,同时完成工作页的填写。再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照明电路安装及故障的排除方法,提高专业能力。

(5)任务完成,效果评价。包括以下方面:教师对各组的电路通电试验,并给予评价;各组展示本组的最佳方案,其他组提出点评意见;由师生共同评出本次任务实施较好的几个小组,给予表扬鼓励;教师提出优化方案供学生参考,指出小组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注意照明电路典型控制方法及安装工艺规范,同时引申出多控制电路的家居照明电路设计;各组对方案进行再完善,填写考核评价表。

(6)拓展学习及作业布置。包括:其他家居照明控制电路的设计思路及方法;照明电路安装的行业规范及要求;作业布置,布置任务4“安装荧光灯照明电路”的相关准备工作。

(7)结束总结。组织学生整理工位、清扫教学场地。

5。实施效果分析

实施发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使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快速适应企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求。

三、小结

技术设计工作报告 篇12

本文的实践基础是某大型国有企业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该企业是一家员工人数众多,结构体制完善,有深厚的企业文化以及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是国内优秀大型国有企业的代表。该企业是国内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先驱之一,信息化、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对该企业的企业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对研究大中型企业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系统是采用Microsoft.NET平台开发的B/S模式企业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大型企业对办公系统信息化的需求,完成了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体现了基于.NET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强大优势和优越性能。

1 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分析

1.1 OA系统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电子以及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超宽网络、个人电脑以及商用电脑的普及,已经正式进入了信息时代。现在国内的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企业信息化运作,并且随着应用与需求不断增长和变化,企业也不断对其信息化系统进行完善和升级。

在企业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 办公自动化(OA)一直都是其建设的核心。办公自动化和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在概念上相异,也并非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实际上,实现办公的自动化是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早期的企业信息系统基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以结构化数据为主要处理和存储对象,只限于企业内部数据的计算和统计;随后由于网络的发展,建立起了以网络(Internet/Intranet)为中心,以非结构化数据的信息流或工作流为存储和处理对象的信息系统;而今的企业信息系统现在仍以网络为中心,以数据、信息所提炼的知识为主要处理内容,融入了现代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信息共享理念,基于统一的管理集成平台,涵盖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1]。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办公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也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大型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各种工作流程,以适应大型企业对各部门、各项目、各模块进行管理的要求。

1.2 工作流技术

OA系统采用了工作流技术作为系统的主要实现手段,工作流系统是其中的核心功能。

工作流的概念起源于生产制造业与办公自动化领域。1993年国际上成立了工作流管理联盟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WFMC) ,并给出了工作流定义:“工作流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执行的经营过程,它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者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工作流的目的是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达到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实现现代企业经营过程重组、经营过程自动化[2]。

为了实现对业务过程的工作流管理,需要相应的软件系统的支撑,这种软件系统为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WFMS)。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种在工作流形式化表示的驱动下,通过软件的执行而完成工作流定义、管理及执行的系统。其主要目标是对业务过程中各活动发生的先后次序及同活动相关的人力或信息资源的调用,进行管理而实现业务过程的自动化。

2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需求分析

对于大型企业,除了兼有一般企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下面以本系统所立足的企业分析其需求情况。

该企业组织架构庞大,员工人数众多。总公司下属驻各地市的分公司以及专业子公司共二十余个。分公司由不同的职能部门组成,某些部门还下设一些中心或办公室。全公司的员工人数超过2万人,每个员工有各自的职位、岗位。

公司各个行政事务处理、项目管理等有较为统一的管理和审批流程,同时各个分公司有各自规章制度以及办公习惯。该企业的日常审批主要包括公文审批、项目审批、合同审批、考勤休假审批等模块,需要对这些审批流程实现审批和流转。

根据这些特点,设计时需要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同时又要考虑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满足企业复杂及多变的需求。在系统角色上,应包含系统管理员、普通管理员及一般用户等角色,每种角色有各自不同的权限。各类流程的建模使用统一的方法,但具体实施时相互独立,各个分公司的模块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开发配置。

2.2 系统设计分析

2.2.1 基于B/S模式的Web系统

本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三层结构,即用户的Web浏览器、系统的Web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器。用户通过客户端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Web服务器通过ADO.NET与数据库服务器进行连接,获取到数据库服务器的处理结果后提交给客户端浏览器供用户查看[3]。

比起传统的C/S模式,采用B/S模式既方便用户使用,也利于系统开发以及升级维护。用户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台可以连接到Web服务器的电脑就可以访问办公系统,无需安装客户端。系统开发时也免去了客户端的开发和升级,缩短开发周期。

2.2.2 工作流模块

由于各种审批需要根据公司制度进行流程化的管理和审批,因此系统主要采用工作流技术,对各个审批流程进行系统实现。工作流保证了各种审批必须经过预先设定的环节,体现了企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根据各个分公司的自身特点和管理规范,各个审批的工作流在各个分公司使用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可以分别开发和配置,不会相互制约。

2.2.3 帐号和角色

系统应涵盖全公司2万多员工,每个员工都有独立的OA账号,使用本系统必须通过帐号登录。

系统角色:用于区分修改、配置系统,查看、管控流程的权限。如系统管理员可以对系统做修改和配置,普通管理员可以对流程进行查看和管控,一般用户只能使用系统的功能以及权限内的内容查看。

流程角色:用于确定工作流中各个环节的处理人。应包括公司经理、部门经理、办公室或中心主任等职务角色,以及对应流程的专职角色(如合同管理员、部门公务等)。 理论上每个员工只有一个OA帐号,但每个帐号可以有多个角色。

3 系统实现方案

3.1 系统开发平台

为了实现整个庞大的系统的开发,专门开发了工作流服务平台(Workflow Service Platform)。系统的所有模块及功能的开发都将基于这个平台。

Workflow Service Platform是一个基于.NET Framework开发框架的流程应用平台。以打造高效、稳定的企业级的流程信息化平台为定位,为流程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流程服务,实现流程需求、建模、执行与监控、日志分析、流程优化五个步骤的滚动优化建设模式。

Workflow Service Platform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3.1.1 ASP.NET动态页面技术

流程的运行环境采用ASP.NET。ASP.NET是建立在公共语言运行库上的编程框架,可用于在服务器上生成功能强大的Web应用程序。

区别于以往的ASP即时解释程序,ASP.NET将程序在服务器端首次运行时便进行了编译,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性能。同时因为ASP.NET是基于通用语言的编译运行的程序,因此它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来编写(如C#, VB,JVscript等),并且可以运行在不同的平台上[4]。

3.1.2 ADO.NET数据访问技术

传统的数据访问基础结构,如 ODBC、OLEDB和ADO等采用的都是连接数据访问模型,很容易耗尽服务器资源,导致系统性能低下。本系统采用ADO. NET数据访问模型,它引入了面向对象结构,采用与数据库断开连接的思想,具有很高的执行效率。

ADO.NET扩展丰富,支持结构松散的数据访问需求、多层Web应用程序及Web服务。它利用许多扩展丰富的对象模型,提供了采用多种方法用于解决一个特定问题的策略。通过支持对数据的松耦合访问,ADO.NET减少了与数据库的活动连接数目(即减少了多个用户争用数据库服务器上有限资源的可能性),从而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数据共享[5]。

3.2 设计实例

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就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流程设计了。步骤主要包括:设计工作流程图以及流程流转中的办理人规则;流程节点中的可执行操作;业务表单页面以及页面上的业务逻辑等。

3.2.1 流程模型的建立

公文发文管理流程是最有代表性的工作流程,下面以一个简化的发文流程为例。首先在建模工具中建立如图2所示的流程图。

建立好流程图之后,需要为流程的路由和节点配置各种规则。

路由规则主要包括:①单路由,如拟稿人提交给部门经理时,只有一个路由可以选择;②多路由,如部门经理提交时可以选择到其他部门审核或提交公司总经理审批(可以根据公司具体业务规则设置互斥路由、必选路由或者缺省路由等);③自循环(转他人处理),将办理件提交给其他人处理而不进行节点跳转;④退回,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将办理件退回拟稿节点。

节点规则包括:①单人节点,如拟稿人、部门经理、公司经理等环节,每个节点只能有一个办理人;②多人节点,如其他部门审核节点,可以多个人同时处理,相互之间的处理不影响其他处理人。

3.2.2 用户界面

用户登录OA系统后,可在“待办事件”中打开提交到本人所处环节的待办页面。办理过后,输入必须的表单数据及办理意见即可提交到下一环节或者提交办结。对于发起角色,可在“新建文档”的菜单中选择所需的业务流程进行发起,处理方法同处理待办页面。流程处理的网页设计力求简洁美观、操作方便。根据客户对流程的要求设置各个数据项,各个项的内容在流程的各个环节中是否可见、是否可编辑都可以灵活配置。

理论上,公文处理单各个栏目仅在拟稿环节可编辑,在其他环节为只读。而审批意见则在对应的环节可编辑,其他环节为只读。而由页面可知,拟稿人对会签部门的选择会影响实际流程的行走路线,这些功能将通过首选项控件实现。

系统还提供如页面表单打印、附件上传和下载、WORD/PDF处理功能等。这些功能都嵌入到用户界面中,方便用户使用。

4 结束语

系统最终的开发完成能圆满地满足该企业对管理规范化、企业信息化的要求。本系统最多能允许10000个用户同时登陆,并能容纳5000个并发工作流事件,有着非常良好的性能。

基于.NET的信息系统开发在中小型企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次在大型的企业中的成功应用,证明了.NET技术的成熟与功能强大。工作流技术也在系统的开发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与发挥。同时,这套系统的开发方法不仅仅实现了该企业对办公自动化的建设,也为其他大型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摘要:采用.NET平台技术为大型企业开发了一个B/S模式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根据大型企业的办公特点以及企业信息化要求,采用了工作流技术对办公中的所涉及的各种工作审批流程作为实现。系统的完成提高了该企业的工作效率,是大型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的一个典范。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系统,.NET,工作流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双业,刘波,张晶姝.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研究与企业应用现状分析[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9:156-160.

[2]杨杰,刘丹.基于工作流和B/S结构的OA系统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5:56-59.

[3]杨蓓虹,朱巧明,李培峰,等.基于.NET的B/S模式企业协作网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44.

[4]史建江,李世银,黄兴,等.基于ASP.NET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8:32-33.

上一篇:美术校考大全资料下一篇:大学春季运动会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