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设计

2024-10-24

信息技术设计(共12篇)

信息技术设计 篇1

摘要:目前,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 却忽视了板书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 笔者认为, 应该通过解决板书写什么、怎么写的实际问题,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的板书设计与再设计, 不断提高板书设计能力, 让板书之美重现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板书设计,过程方法,多媒体板书

笔者曾对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网站上发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设计进行了统计, 2009~2011年共计85例, 有板书设计环节的只有2例, 仅占2.57%。在实际教学中又是什么样呢?有教师形象地把信息技术教师板书出现的现象总结为三化:①板书屏幕化。用课件代替板书, 美其名曰“板书屏幕化”。②板书随意化。想些什么就写什么, 想写哪儿就写哪儿……这种随意性致使板书失去了应有的辅助教学功能。③板书单一化。在多媒体教室中很少能见到白粉笔, 更不用说彩色粉笔了, 这样就致使板书千篇一律:白字黑板。

被誉为课堂“眼睛”、在其他学科备受重视的板书, 为什么在信息技术课堂却遭遇如此尴尬?是板书不能适应信息技术课的发展, 还是我们在认识上出现了偏颇?

板书设计之美再认识

板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板面书写、勾画、布局的设想与计划。它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 力求以尽可能简练、精当的文字、符号、线条、图形、图表等表现手法, 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丰富而复杂的教学内容。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具体化, 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板书设计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教学基本功之一, 也应是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多媒体板书即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实现板书的功能。信息技术教师大量依赖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中由于媒体表达手段的多样性, 客观上造成了对传统板书的忽视, 也就出现了课堂上鲜有板书的现象。为了把两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各取其长, 有必要对板书的概念进行扩展, 即广义的板书既包含多媒体板书, 又包含传统的黑板板书,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黑板板书;载体既可以是多媒体, 亦可以是黑板。表现方式既可以是手写的文字、图形, 亦可以是计算机等。

因此,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要重新认识板书设计的重要性, 结合课程特点, 对板书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把多媒体技术与板书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优势互补, 为传统的板书注入新的活力, 达到现代与传统手段的有机融合。

重塑信息技术板书之美——板书设计与再设计

板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确立“写什么”与“如何写”的过程。信息技术课的板书到底应该怎么设计?

1.信息技术课板书应“写什么”

板书设计首要原则是科学性原则, 不但要反映知识点, 而且要根据学科特点, 突出教材重点, 揭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关键。中学信息技术课不但有理论知识, 还有计算机操作技能, 因此知识点可以是理论知识点或技能点。一节课有多个知识点, 但不是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写成板书, 而是要进行筛选, 写重点。难点的确定一定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 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集中问题作为难点。信息技术课专业性较强, 用词要求准确, 避免歧义。一般板书量不很大, 完全可以通过关键词来进行提炼呈现, 达到内容少而精, 点明关键要点。教师通过提炼知识与技能、重点、难点关键词,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明确板书“写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

2.信息技术课板书应“怎么写”

(1) 确定组织方式。根据信息技术课知识特点, 一般会用到以下几种组织方式:①依知识体系组织。例如, 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知识, 计算机对文件的管理等理论知识的板书设计就要体现知识间的联系。②依突出操作过程组织。例如, Photoshop的作品特效实现, 学生往往做了上步不知道下步该怎么做, 所以在板书组织中就应突出操作过程, 对学生起到引导、提示作用。③依突出重难点组织。例如, 《利用图表来分析》主要通过Excel表格来制作图表, 而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图表往往采用删除重做的方式, 而不是进行修改, 所以把图表的修改作为难点要突出体现在板书中, 而不是按照操作的步骤组织板书 (如图1) 。④依培养学生学习或思维方法组织。

(2) 应用技巧突现特点。我们习惯把关键词都按顺序陈列出来, 这种称之为陈列式或罗列式。要设计出高质量的板书, 陈列式是最基本的方式, 也是“变化”的基础,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应用技巧达到“变化”。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学习和使用一些美学的知识来给板书添彩, 如:①合理布局, 留白突中心。信息技术课的板书相对简单, 一般会用到两种布局:即中心版 (以黑板中心为主, 主版两侧留出板面以供辅助版书用) 、两分版 (将版面一分为二, 左侧为主版, 右侧为辅版) 。②字体大小、颜色变化来增色。通过字体大小、版面的缩进、字颜色的变化增强层次性、提示性的作用。③线条、图形等构形美。如果说板书各部分存在内在的联系, 那么直线、曲线、括号、箭头、圆、符号等把板书内在联系以有形的形式构建成整体。

固然, 板书的美是我们所追求的, 应用技巧让板书锦上添花, 但切记目的是让重、难点更为突出, 给学生思维以启迪, 在此基础上求新求美才是真的, 一味地求新求变, 失去了实用性, 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3) 处理好“变化”与“统一”的关系。对于内容相近或联系紧密的尽可能采用统一的板书模式。如果一味地求变, 反而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4) 课后板书再设计。课前的板书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之后, 应该再次进行设计, 使之更切近学生的实际、课堂的实际。这也是快速提高板书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

改革与创新——多媒体板书

上面是《计算机被打开后》一课的板书设计的两种版本:一种是传统板书 (如图2) ——纯文字提纲式的计算机系统组成图, 第二种 (如图3) 便是多媒体板书——把组成图中的部分文字用图片代替,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便于学生记忆。在板书中如需要使用多个图形, 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板书。采用哪种形式的板书以适用与效率优先为原则,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 功能是一样的, 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廉的那种。”如果教学内容能够在黑板上完美完全的实现的话, 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把它做成多媒体板书。

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传承与创新, 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板书设计亦需要广大教师的传承与创新。只要思想上重视, 多思善用, 认真钻研, 定会让板书之美重现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瑞伟.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传统板书的功能[J].新课程研究 (下旬) , 2008 (8) .

[3]尹婷.例谈板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作用[J/OL]http://biyelunwen.yjbys.com/fanwen/jiaoyu/369578.html.

信息技术设计 篇2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计算机会播放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

(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媒体显示图片)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

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2004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

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媒体网络中出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

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

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 结

多媒体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表格如下:

知识点

概念理解

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

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

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篇3

第四节《插入艺术字》。

课型:

新授。

目标:

1.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的方法,使其熟练运用艺术字工具栏对此进行编辑,学会插入艺术字,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调整,能运用艺术字设置方法设计个性作品,利用绘图工具栏设计简单图形。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从中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及积极探讨的能力。

3.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掌握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学会设计简单图形。

课时:

1课时。

准备:

课本素材。

方法:

学生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

过程:

(一)复旧

学生演示演讲稿的编排。(幻灯片的几种浏览方式,幻灯片的编辑,包括删除、添加、移动、复制)

情导:接下来请学生浏览一些信息。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电子报刊,然后提问:这些信息浏览完了,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答:主标题。

师问:为什么会记住这些标题?

生答:因为它鲜明、醒目、突出、字形独特、美观、有艺术美感等。

对了,字形独特、突出、醒目,而且美观,像这样漂亮、有个性的字体,我们把它叫做艺术字!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在演讲稿《中国四大高原》中插入艺术字,让标题更加独特而美观吧!

(二)新授

任务:插入艺术字(插入一张新幻灯片,作为第一张,插入艺术字“中国四大高原”)

师:同学们一起来阅读课本第44~45页的内容,2人一组,讨论方法,上机操作。

生上机操作(3分钟)。

师:巡视观看学生操作情况,留心学生不会操作的地方,以便学生操作完后,抓住重点演示。

生:当“小老师”给全班学生演示操作(同时总结操作步骤在黑板上板书),点评全班学生操作情况。

1.插入艺术字(板书)

步骤A:插入→图片→艺术字→选择样式→输入文字→调整大小

补充:学生操作时教师随机提问(问题:你还知道其他方法吗?)

找学生示范。(或教师演示)

步骤B:绘图工具栏→插入艺术字按钮

小结:学习了两种插入艺术字的操作方法,同学们表现都很棒!

2.调整艺术字(板书)

小组竞赛:抢答,老师用鼠标指图标按钮,学生说作用,回答好的学生演示,大多数不会的,老师演示。

小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的操作是利用工具栏来实现的,它像一个“聚宝盆”,能帮我们实现很多设计理想。

实践:本节课还有一个小设计,制作金鱼,老师给大家简单演示一下它的制作过程:参照课本第47-50页,老师相信大家会制作出一条更漂亮的金鱼。练习5分钟,学习金鱼的制作。

教师展示本节课优秀作品。

3.小结,鼓励创新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收获。

(2)想一想,漂亮的艺术字还能做什么?(宣传单、手抄报、电子报刊)

(三)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第52页第2题,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将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多媒体演讲稿。

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境设计 篇4

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曾见到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小学五年级的一节信息技术课上, 随着多媒体课件中色彩丰富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 教师和学生展开了对话, 教师兴致盎然地说:“同学们, 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学生无精打采的声音响起:“听过。”教师饶有兴致地接着说:“今天, 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演示文稿把他们赛跑时的情景表现出来。”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说着故事, 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怎么又是龟兔赛跑啊?”“唉, 这种故事都听了几十遍了, 还把我们当小孩子看。”这个案例不禁引起我的思考, 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世界中寻找幻想的吗, 为何这节课中的童话故事却没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没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我还见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小学三年级的一节信息技术课《初识Internet》中, 教师在课上没有讲为什么要上网以及什么是Internet等问题, 而是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名为《恐龙》的专题网站的内容。因为《恐龙》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课, 学生学习过此课文, 再让他们到专题网站上去自由点击、自由阅读, 学生就会在有意无意中学会打开链接、网上看影片、网上讨论等。同样是结合动物设计的教学情境, 这一节课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会了知识。

上面我说的这两个教学案例都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可见, 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是在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的情况下,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紧迫问题。在此, 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谈一谈我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创设完整连贯的主题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 我在讲画图中使用填充工具编辑颜色一课时, 创设了“为奥运添光彩”的主题情境。这节课的整体设计紧紧围绕着两条线索, 一条是情境设计的线索:奥运会的标志→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吉祥物福娃参加的体育项目;另外一条是学科知识的线索:基本颜色填充→不封闭图形颜色填充→自定义颜色填充→综合运用填充工具进行颜色填充。通过闯关的形式将这两条线索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在每一关的任务中都设置了不同类型的情境导入。第一个环节中通过奥运人物竞猜的游戏, 引出奥运会的话题进而引入奥运会的标志,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奥运五环进行基本颜色的填充。在第二个环节中, 教师设置一些知识上的障碍, 将奥运会徽的图案设置一些缺口, 学生在填充颜色的过程中出现整个屏幕都填充上颜色的效果, 这样很容易将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对封闭和不封闭的认识呈现出来。教学过程中, 我通过在水槽中对封闭和不封闭的两个水袋填充红墨水的实验, 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怎么样解决不封闭颜色填充的问题。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福娃运动项目进行颜色的填充, 多种运动项目的选择拓展了学生学习操练的空间,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操练的平台。

●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为什么听故事读小说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那就是因为它生动的情境和环环相扣的情节, 那么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可不可以创设环环相扣的故事情境呢?

基于这样的想法, 我在讲画图《精心之作》一课中的选定、移动、复制、粘贴内容时, 创设了一个“迪士尼的奇妙旅程”的故事情境。以到迪士尼乐园去游玩为故事背景, 先设计了很多的卡通人物到迪士尼乐园的经典建筑睡公主城堡前与米奇和米妮进行合影留念, 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操练选定工具的使用。但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问题, 卡通人物背景的白色去不掉, 达不到合影留念的效果。课堂上很多学生迫不及待问怎么办, 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接下来帮助米奇设计迪士尼乐园的一些场景, 有城堡、海滩、游泳池、花园、街路,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多个场景的选择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喜好, 这对于完成本课教学中移动、复制、粘贴图形的目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兴趣将尽的时候, 我又设计了帮助米奇清理垃圾的情境,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得到了巩固操练。

最后通过走迷宫离开迪士尼乐园的情境,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设计线路图, 这样将本课知识进行了综合运用, 同时本课的故事情境也具有了完整性。

在这样的故事环节中, 让学生伴着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一起完成教学内容, 在娱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技能操作。主题的选择、情境的设计顺应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特点, 选择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和故事情境,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积极思考中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可以变“单调乏味”为“多边互动”。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计算机为工具, 获取、处理、创作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相关的信息, 所以在设计任务时, 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与用之间的联系情境。

比如, 在《下载信息》一课, 讲如何保存网页以及网页中的文字、图片等时, 我就曾设计过两种不同的生活情境, 第一次讲这节课时, 正赶上学校的宣传消防安全活动周, 我就创设了“消防安全从我做起”的情境。由于学生年龄小, 对火的认识比较缺乏, 仅限于被动地接受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与约束, 但信息技术课可借助学科优势, 利用网络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 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学习资料。利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机, 更多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消防常识和有效的逃生、自救常识。

当再一次讲授这一课时, 恰逢长春市举办亚洲冬季运动会。结合这样一个契机, 我创设了一个“今天我做小导游”的主题情境来完成学习下载信息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以一名小导游的身份向中外的朋友介绍长春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

学生想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就会选择到网络中收集信息, 这样就很容易调动学生主动去获取下载信息的欲望, 有意识地去动手实践、操作、探索。这样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下载信息;另一方面,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创设想象丰富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我总想给学生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 展示信息技术课独有的魅力。

在讲授画图中的线条工具时, 我创设了一个“点点线线画天地”的主题情境, 结合美术教学中的点线构图, 通过对大自然、生活中的点线欣赏, 让学生扮演一名小小的设计师, 引导学生利用点与线的组合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场景进行点线组合设计,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借助计算机这个有效的工具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自己的感知与想象。

在讲授自选图形创作教学问题时, 我曾设计过“天气预报”这样一个主题情境, 先给出一系列的任务, 让学生自主完成自选图形的插入, 然后利用自选图形设计具有自己风格的天气预报, 在制作的过程中解决如何调整自选图形、如何添加文字、如何添加颜色等问题, 这样的主题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富有趣味性, 又具有挑战性,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什么),例如: ⑴初步了解„„。⑵让学生学会„„。⑶能够掌握„„。

⑷使学生熟练掌握„„。⑸能按指定要求„„。⑹能够根据指导要求„„。

2、过程与方法:(怎么学: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例如:

⑴通过直观演示,自主探究及实践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知识与技能。

⑵通过预设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法解决预设问题,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⑷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⑸在老师、同学帮助下,感受学习„„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得怎样),例如:

⑴通过„„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⑵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作作品的乐趣,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⑷通过作品展评,培养学生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⑸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本章、本节应该掌握的技能或知识点。

【教学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哪里学习有困难的技能或知识点。教学重点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情境导入、问题导入、谈话导入、激疑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谜语导入等)

(教学意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信息处理(新授):(信息处理)(讲授法、示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教学法、“兵教兵”合作法、游戏教学法)

1、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师:对„„的操作,怎么做呢?请同学根据书中××页内容进行操作,然后说说以下几个问题:

⑴„„⑵„„⑶„„

(教学意图:带着问题让学生利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法解决××问题,任务驱动、加深印象。)

2、直观演示法:

教师演示,强调步骤,学生观看。

(教学意图:⑴直观演示,明确方法;⑵老师直观演示为学生解决一些共性问题,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⑶让学生对本课学习任务进一步巩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难点。)

三、课堂活动(作品制作):

首先,教师要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

其次,要精心组织好操作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边操练边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再次,老师要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

四、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作品展示):

(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为主导原则)

(教学意图:激励学生,取长补短,培养自信,培养创新,培养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五、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完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教学体会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设计 教学效率 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其终身学习的手段,虽然我省现在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但是它能为每个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课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真正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一直是我探索的问题。我结合工作经验和教学体会,现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共享。

一、要有“武装”自己的意识

(一)要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必须先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潜心钻研,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运用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把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理念影响着教育行为,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新课改精髓,博采众长,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

(二)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的转换,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

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前沿技术、了解一些高端的电子产品,掌握一些最新软件的使用,接触一些时尚元素,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为了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从网络多查阅一些最新知识。另外,也可以参观一些高科技产品,大致了解其技术原理。总的来说就是要有自我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不能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忽视了生活和教学的联系,必须要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相同的知识内容,如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故事情节去导入,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循环程序的时候,我们用一个学生平时玩的小游戏入手,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一种有效做法,也是展示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一定要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比如,自己在家里独立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制作电子相册等,一定要学以致用。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在的高中生,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思维、爱好、品味、追求。因为他们都很有个性,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挥、想象、创造。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绝对服从教师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善于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寻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脚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过分强调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所以要实行丰富灵活的教学评价。教师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相应的学习项目,并自主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现。比如,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等。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技能、行为以及进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要有组内评价、组间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法。这样的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信息素养的养成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循序渐进结合德育渗透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动性,热情奔放,可塑性强,道德教育是塑造他们道德行为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德育教育是必要和必需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理论,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目标渗透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落实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让知识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去承担责任,如何学会谅解,如何鼓起勇气。对于要做事先做人,教师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通过课堂教学来渗透。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是为了迎战高考而学习,而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缪水娟.教师角色转变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杨伟洲.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范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叶斌.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信息技术设计 篇7

● 遵循认知规律, 合理设计上机任务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每学期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是前学后忘, 虽然上课时知识点都能掌握, 但过段时间就又不会操作了, 如果让学生做一件完整的作品, 大部分学生都很茫然, 不知从何处着手。客观地讲, 绝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还是很感兴趣的, 笔者在课堂上的讲解也算到位, 每节课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点也都掌握了, 但是为什么一学期结束, 很多的知识点都忘记了呢?为什么学生对做一件完整的作品无从下手呢?

回顾自己学习信息技术的经历, 笔者发现上课学习的知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 才不会忘记。于是, 笔者就想能不能在每学期初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 给他们制定一个较大的和任务, 并通过完成这个任务把一学期的知识点贯穿起来, 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呢?为此,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 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应掌握的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如文字的简单处理、文件和文件夹的相关知识、Word的使用、幻灯片的制作、互联网的基础知识等。因此, 在学习画图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美术知识运用其中;学习Word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手工小报变为电子小报;学习上网知识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搜索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的知识点, 在促进其他课程学习的同时, 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学习多媒体制作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帮助其他老师做课件, 制作毕业相册等, 从而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 尊重学生个性, 贴近学生实际选定目标、设计上机任务

教师在确定目标内容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特点, 给学生提供几个参考目标, 然后讲解如何制作, 如何查找素材, 如何根据学习进度来完善作品, 给他们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促使其自行探索。

例如, 笔者所在学校申报了乌鲁木齐市的绿色学校, 因此要求学校的每位学生都要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笔者利用这个机会, 让学生制作了一件有关保护环境的作品, 把本学期的知识点贯穿起来。低年级的学生通过创作保护环境的电脑画来学习电脑绘画的知识;中年级的学生通过使用Word制作一份电子简报, 或者用Power Point制作一个幻灯片, 来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 并通过这种方式把本学期所学的Word和Power Point的知识点串起来, 通过制作作品, 学生不仅学习了计算机的有关知识, 还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然而做出一件丰富多彩的作品, 学生已有的环保素材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还需要通过学习互联网的知识, 利用网络去查找资料并下载, 这又培养了信息素养。

● 巧妙布置上机练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引导学生去掌握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 努力改善他们的思维品质。因此, 在开学伊始, 笔者会告诉学生根据目标要制作什么样的作品, 可以自己单独制作, 也可以几个同学协同合作, 在学期末展示完成的作品。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有关的知识, 去搜集相关的信息, 这不仅有助于掌握信息技术课中的知识点, 而且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所帮助。因为一份好的作品不仅要有艺术性, 而且还要有思想性, 这对丰富学生的文学、艺术知识, 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力, 提高信息素养都很有帮助。

笔者每学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大目标供其选择, 如2007年、2008年, 笔者提出了以“迎奥运”为主题的目标, 2009年提出了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目标, 2010年提出了以“世博会”为主题的目标, 2011年提出了以乌鲁木齐市举办的“亚欧博览会”为主题的目标等。

● 充分利用课堂知识点完成任务, 及时点评学生作品

合理的上机练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为了完成作品, 学生们都行动了起来。他们认真预习、听讲, 做练习;为了做出好的作品, 甚至老师还没有讲的内容, 他们也提前看书学习。学生有疑问来问笔者, 笔者也尽量不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引导他们从书中去寻找答案, 在实践中寻找答案。由于课堂时间紧, 多数学生都是在家里做作品, 因此课堂上笔者就尽量少讲, 且只讲重点, 以便多留时间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课堂知识点, 提高了自身的制作能力, 也使作品能够不断得到完善。

同时, 对已提交的学生作品进行演示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激励其他学生, 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或差距, 笔者将已提交的学生作品在全班演示, 并讲出这些作品的优点与不足, 也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发表意见和建议, 学生们做作品的兴致更浓了, 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设计 篇8

一、“微课”要具有情境性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往往是以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的,学生对这些内容往往不是很感兴趣。“微课”的一大特点是融图片、音乐、视频于一体,具有整合性的特点,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因此,教师设计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知识内容要具有情境性,把静态的知识内容动态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高效化的自主学习。

例如,《网络技术应用》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往往只是单纯地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微课”,利用“微课”创设这样的情境:“语文老师的办公电脑出现了问题,于是他自己把这台电脑系统进行重装。重装系统之后,他发现电脑上不了网。于是,他就打电话给信息技术老师。信息技术老师报了几组很长的数字,让这位语文老师自己去添加IP地址,不过语文老师记不住,也不知道在哪里设置。你能够帮帮语文老师吗?”学生都积极思考,希望能给语文老师提供帮助。

以上案例中,我设计的“微课”内容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具有情境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微课”要具有先学性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借助“微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翻转课堂”特别强调学生课前先学,课前先学和预习具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课前先学是一种自主化的学习行为,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点,教师要设计成“微课”,“微课”应和课件、视频等其他教学资源不同,要能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自主化的学习中去。

例如,我在教学《图像处理的综合运用》一课时,针对“Photoshop”软件中的“羽化”工具,给学生制作了这样一个“微课”:首先,选择文件,打开一张明星照片;接着,使用移动工具,将其移动到模板;然后,编辑自由变换命令,调整大小;最后,通过右键菜单选择“羽化”或者选择“选择—修改—羽化”命令,演示不同羽化程度对图片效果的影响。这样,学生在课前观看这个“微课”的过程中,就对“羽化”工具进行了有效的自主学习。

可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点,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微课”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课前先学。这样就能够节省更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促成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三、“微课”要具有拓展性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一定能完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微课”要具有拓展性。在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有一些难点或重点,教师要善于针对这些难点或重点设计“微课”,引导学生在“微课”的辅助下进行课后拓展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FLASH动画》一课的内容比较零散,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一次性讲清楚Flash的具体操作步骤,即使讲清楚,学生也掌握得不牢固。因此,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制作成五分钟的“微课”,让学生在家或课后继续学习,这样就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以上案例中正是借助“微课”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化学习,体现了“微课”的拓展性。可见,“微课”能够有效地打破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微课”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的有效载体。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的设计要具有情境性、先学性和拓展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课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要善于借助“微课”辅助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的设计要具有情境性、先学性和拓展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功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的信息技术学习。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微课,自主学习

注释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篇9

●信息技术教学中板书设计案例

板书设计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 也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整体把握与细节展开的精华版本。一个好的板书, 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只有把握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才能有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板书设计。我们以吉林市永吉八中的崔海波老师的板书为例, 来看看信息技术教学中板书设计的作用以及设计策略与方法。崔海波老师的原设计是很用心的 (如图1) , 本节课基本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都已经建构完成, 不足之处在于, 板书上的两部分内容各自独立, 缺乏信息技术过程的描述和两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表述。修改后 (如图2) , 括号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几个箭头增加了信息技术过程表述中的重要环节, 体现了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透彻分析。对比两个设计, 教师的设计思想发生了改变, 这是最为重要的, 也是修改原设计的内动力。教师需要多看、多听、多琢磨, 关键是自己动手、动脑。

崔海波老师修改后的板书概括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和作品要求以及评价的标准, 采用顺序结构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表达出来。信息技术过程从插入基本元素入手, 重点强调了其属性的设置, 再根据这些知识来制作作品;同时提出了作品要求, 在评价的时候, 除了以作品要求为依据外, 还添加了两点个性要求。整个板书融合了本节课的精髓, 环节连接紧密, 布局合理美观, 既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 又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初步体会从局部到整体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板书清晰地描述了信息技术操作过程,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使他们接受起来更容易, 学生不但学习了技术, 还接受了信息技术的表达方式, 符合学生“吃鱼—打渔—经营打渔”的学习规律, 突破了传统的“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束缚, 也就是说, 学生在潜意识中接受了过程描述这样的思维, 这是传统教学中没有的, 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会大大增强。因此, 一个好的板书给学生的启迪, 可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会延续很长时间, 甚至就此改变学生的某种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教学中板书的作用

从上面崔海波老师的案例我们就可以看出,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其实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利用板书的优势有效地控制教学节奏, 特别是一旦自己跑题或者学生发散后难于收回时, 板书的提示作用会很明显, 对于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自我调控和课堂教学监控都非常有效。

1.板书是培养教师能力的途径

板书设计利用得好, 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甚至, 一个好的板书, 会在学生的记忆中驻留相当长的时间。一个好的板书设计, 应让每个看到的人都能清晰地了解教师对于本节课的基本意图。教师要做到这些非一日之功, 必须在教学理念、过程与方法、学生认知心理等各方面下苦心去钻研提升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

2.板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的巧妙设计, 在学生已有体验的世界里, 给他们一个不同的视野。学生注意板书是积极学习的标志, 教师应该及时引导、鼓励、暗示,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70%的课堂教学时间是给学生动手实践的, 所以, 教师的亲自辅导、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等形式都可以利用。此时, 板书的积极作用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 而教师则可以掌控全局, 及时纠正典型错误, 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一个照顾到几个学生层次的板书设计, 平时可能不被关注, 但是, 经过挖掘, 精心设计的板书和随意而行的几笔, 差别很大。学生只需要抬头, 心中的疑问就可以迎刃而解。

●板书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板书这个似乎被忽略的部分, 其实, 正在慢慢发生变异, 板书的内涵与外延早已经拓展到我们意料之外的地方。比如, 常见的小卡片, 实际上是传统副板书的变种。有的教师用卡片做操作指导, 有的教师用来做评价表, 还有的提供一组已有信息供学生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还有PPT演示文稿, 有人叫电子教案, 通常首页上的菜单部分也是板书设计的动态和立体表现, 因为超级链接使得这种板书极大地超越了传统板书的信息容量。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板书设计不是萎缩了, 更没有被取代。

板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是一种视觉语言符号, 是运用文字、符号、线条、图形等构成的图文并茂的语言信息。好的板书, 字体端正、图形规范、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这是板书的基本要求。板书设计的高层次要求是有机地把三维目标融合展示, 成为教学内容的加工场所和展示园地, 成为教学方法的体现和补充。利用板书易于形成视觉刺激、便于保留、方便修改的特点, 编排适当的板书, 使之系统完整、简明扼要, 又生动形象、突出醒目, 特别是信息技术过程清晰完整, 评价体系建构合理。总之, 板书要追求精、巧、美。精是指精心设计、精选内容、精炼文字;巧是指构思奇巧、内容精巧、出示巧妙;美是指文字美、结构美、色彩美、图画美等。

(1) 板书设计与讲解的关系。最常用的策略是边讲边写, 高水平的教师嘴到手到。板书不是教学内容的实录, 而是画龙点睛的启示;不是教材的翻版, 而是经过提炼、升华;也不是教案的重复, 而应是主旨、精华、结论。

(2) 板书设计与时间的关系。时间多则多写少讲, 时间少则多讲少写。板书与上课时间的关系, 体现着一个教师的运筹思想策略, 体现着整体把握、细节入手的基本方法, 也就是说时间是重要的板书设计评价标准。

(3) 板书与可视的关系。凝练的板书, 都比口述要少, 文字表达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教学内容。

(4) 板书设计的时间和空间。在有限的时间内, 在黑板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展开设计。在固定大小的空间里精炼表述, 这个技能是随着教师教学资历而增长的。

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篇10

对话教育技术专家

刘姝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当今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每天都在享受着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祝教授,请您介绍一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哪些课程开发取向?

祝智庭:国际上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教育,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以及人们对技术与社会关系认识的深入,它逐渐演变为一个目标多元、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的现代教育领域,并成为许多国家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课程。综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特点,可概括为“面向学科知识”“面向学科工具”和“面向学科思维” 的三种课程设计取向。

面向学科知识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依据,围绕学科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开发的课程。受上世纪80年代“程序设计文化”观念影响,早期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主要是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展开的。例如,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起始阶段就是将“发展学生程序设计技能”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BASIC语言,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等程序设计知识。从教育发展来看,面向学科知识的计算机课程为青少年创造了接触和了解计算机的机会,推动了中小学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但是从学生心理发展和实践效果来看,它脱离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忽视了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并在抽象地向学生灌输程序设计知识的计算机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知识学不懂、语言学不会、计算机课程流于形式”的问题。

面向学科工具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技术工具的应用特征。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日趋成熟,一些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报表系统、文字处理系统开始安装到微型计算机上,越来越多非专业的人员开始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现实需求促使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从 “程序设计”转向“工具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也从前期的“程序设计”发展为“计算机基本组成、计算机基本操作与使用、计算机常用软件介绍、计算机对现代社会的应用” 等实用性技能。这种“学以致用”工具性课程开发取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对即将毕业寻找工作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有助于他们掌握一些在社会生存中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从教育发展来看, 基础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社会职业教育,其最主要的任务还应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科思维发展的结合,其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全面理解现代信息世界。多元智能专家霍化德·加德纳教授在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研究中指出,“只限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虽然可以暂时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但过于强调知识记忆也会导致学生丧失解释新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教育设计方式,即面向学科思维的课程”。面向学科思维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摆脱了“纯技术” 教育的狭隘观念,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来理解信息环境中各要素的关系,引导青少年在“学技术”“用技术”的基础上,从现实情境中批判性地认识技术变革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整体影响,应用学科思维解决信息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刘姝弘:随着信息技术“傻瓜化”和“日常化”应用的不断增多,引发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究竟应该“学什么”的争论与困惑,甚至对中学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正当大家困惑彷徨之际,您提出了面向学科思维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路,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祝教授,请您谈谈面向学科思维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路、框架与结构。

祝智庭:面向学科思维的课程设计是知识技能学习与应用情境的结合,它不仅关注学生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同样也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怎样学习这些内容”,以及“如何用这些内容进行专业交流”。因此,面向学科思维的课程设计既不能脱离“知识”孤立地谈“学科思维”,也不能忽视“学科方法”讲普遍性的“思维方式”,而是要在综合分析学科结构、学生特点、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对学科课程的学习缘由、知识内容、探究方法和交流方式进行一体化的架构。

首先,要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三元课程观。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了生产工具的变革,同样也使得整个“科学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在此过程中,如果人们缺少了对人、 科学技术、社会一致性的思考,忽视技术生态“范式”的重新建构,就很有可能会引发人类生存环境的潜在危机。STS课程观以学科综合、生活应用等多样化的方式描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将学生的个人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一体化的教育。在实施方式上,STS课程观强调应为学习者学习科学技术提供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其中既包含了技术原理上的知识,也融入了生活应用等其他方面的因素,这种课程理念本身就具备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特点。因此,承担着培养数字化公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就需要树立STS的科学课程观,实现知识学习、技能掌握、思维发展的统一。

其次,要融合原理、方法与工具三类知识。一门充分发展的学科课程应有其独特的核心概念、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以此反映学科课程的本体价值。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同样需要明晰知识结构,辨清逻辑关系,融合课程本身所固有的原理、方法、工具三类知识。2013年英国教育部重新修订完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从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关键过程、技术工具等方面构建内容体系,从“程序与计算”“数据与表征”“抽象与设计”“交流与合作”等维度出发形成结构框架,突出“计算(Computing)”在本学科的核心地位。可见,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也要对学科原理、方法与工具三类知识进行融合,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明确核心概念,理顺要素关系,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本体价值,发展学生独特的信息技术思维方式。

最后,课程还应渗透信息技术学科方法与探究过程。学科课程的本质特征既取决于它特有的学科逻辑体系,也表现在它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话语体系。科学的学科课程既要包括重要的学科事实、概念、法则、理论,也要反映出探究方法、认知活动的逻辑操作和思维方式。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还应帮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话语体系和探究方法,鼓励学生用信息技术的学科方法和研究过程去理解信息现象,思考信息问题。梳理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学科思维发展的关键过程,强调学生通过‘交流’与 ‘合作’的方式,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判断、加工、综合、创新、发布信息的过程,激励学生尝试使用‘结构分析’‘模型设计’‘程序开发’和‘调试完善’的学科方法进行信息交流” 已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

信息技术课程需关注学生计算思维、设计思维、批判思维。

刘姝弘:信息技术课程在合理安排信息知识与技能、强调学生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应用行为时,更需要关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内在思维发展,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认识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请祝教授谈一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思维方式?

祝智庭:你说得没错,信息技术课程更着重于帮助学生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认识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主要包括计算思维、设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需关注学生计算思维。算法是应用于计算机中产生特定结果的一种精确、系统的方法。从技术实现来看,它直接体现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从人机互动的角度来看,渗透了算法的计算思维是人与机器(计算机)一种重要的可以共通的思维方式。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工具的普及与推广,算法思想已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之中。发展学生计算思维就是要“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去思考信息化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绝不只是应用于计算机科学领域,它适合信息技术所渗透的每一个角落。当前,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思维方式已超越了传统计算机环境中“为计算而思维”的学术观念,将其放在了信息化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形成“用计算而思维”数字化生存的普适理念,以算法为核心的关注人机互动的计算思维已成为信息化社会中处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需关注学生设计思维。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规划活动,其目的是为事件、过程、服务以及在整个活动周期中所构成的系统建立一个高效组织方式。设计思维正是设计者经过相应的设计活动或学习相应的设计知识后,所具备的擅长于设计的专业技巧,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表现在处理问题上包括“现象分析”“问题识别”“事实表征”“概念产生”“方案形成”“方案评价”的过程。从表现形式来看,设计思维更强调通过形象化、结构性的方式来表示设计进程中模糊的属性,以此来明确所需设计的作品和研究过程的方案。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人们的生存空间,怎样区分复杂的信息现象,如何基于现实需要合理选择技术工具,怎样制定与验证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都是对信息化社会成员设计思维的考查。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学生的设计思维也有益于学生将所学习的信息知识与技能迁移于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之中。

信息技术课程需关注学生批判思维。所谓批判思维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并根据特有的思维逻辑作出的理性思考。它指向了“价值判断”这一核心要点。 近年来,青少年接触信息技术和媒体信息的频度和时间迅速增长,也引发了“迷恋电视”“沉迷网络”等严峻的社会问题。因此,青少年如果缺少了对信息及信息工具的批判意识与分析能力,将个人陷于信息技术固有的程序控制之中,也就很有可能成为信息技术的“奴隶”,并被技术所“异化”。2008年,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分析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中的现实问题,重新修订了“面向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NETS·S)”,并将批判思维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的技能,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并作出信息选择与判断,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提高学生对信息应用的自控能力和价值判断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在价值之一。

刘姝弘:计算机的无处不在,网络的日臻发达,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智能家电的迅速崛起,无不映射出人类与信息技术日益紧密的融合。青少年是这些新技术的最大用户群和追随者,因此当前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也面临着重重困惑。祝教授,请您分析一下应该如何重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才能实现知识技能与方法过程的统一,发展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思维能力?

祝智庭:其一,建立信息技术学科思维的表现性标准。表现性标准解释了在一定学习水平层次上学生应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是一种可操作性的、具有等级特征的标准体系。从应用效能来看,它既可以把抽象的学习目标细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要点,也可以表述这些具体要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保持学习目标的整体特征。在面向学科思维的课程设计中,为了能明确学科思维的具体学习结果,知道学习结束后所应具备的信息技术的学科能力,就有必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表现性标准。建立一套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技术学科思维表现性标准,既有利于师生对学科思维的理解,也便于组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其二,设计与表现性标准一致的学科知识结构框架。学科思维之所以能够对学科规律作出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一定程度上它是以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学科思维也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构也需要按照信息技术科学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科思维的表现性标准建构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框架。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和国内经验,可以通过分析信息技术自身的原理、方法和工具特征,梳理其中的核心概念和内在关系,从计算、通信、控制三个维度建构促进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思维发展的知识结构框架,将此融合于学科活动情境之中,为学生提供解决信息问题的知识与技能支撑。

其三,组织信息技术学科思维迁移的教学活动。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是期望学生将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合理地迁移至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将信息技术的学科方法渗透到解决信息问题之中,成为信息化社会的问题解决者、 革新者和创造者。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来看,思维的发展是一种富情境化的过程,脱离了真实情境的说教式教育很难真正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迁移。国外一些学者在发展学生思维研究中开发了面向问题的学科思维发展模式,通过“学科情境问题、专业思考与探究、情境问题表述与解决、深入交流与反思”的方式将学生学科知识的建构与学科思维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因此,为了促进学科思维的学习迁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就不应停留于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操练上,同样还需要创设隐含计算方法的、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相类似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其中发现计算问题,并应用信息技术学科方法设计与解决问题,将学科思维迁移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逐步完善和发展这种思维方式。

刘姝弘:据了解,目前国家正在修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我想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教材也将随之变化。您认为在未来的新教材中应该如何体现信息技术的学科思维?

祝智庭:教材是制约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教材受知识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技术环境要求高等因素的影响,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教材建设本身就具有了特殊性。

从教材结构来看,信息技术教材要突出项目活动的设计。 思维教育强调的是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结合,其目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利用原有知识和当前信息生成新的知识,理解生活中的世界。项目活动是以自主探究为基础,强调应用学科知识、方法或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寻求信息、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突出了“用中学”。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是活动性较强的课程,其教材在组织结构上就需要设计出一些与学生认知能力相符合的项目活动,这种活动要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 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通过真实的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知识, 发展思维,形成创新能力。

从教材内容来看,信息技术教材要科学渗透学科概念逻辑结构,反映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特有的“话语体系”。前面讲过, 一门充分发展的学科课程要有其特有的核心概念、逻辑结构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以此反映其本体价值。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小学的基础性课程,其教材内容的组织也要体现出该学科的核心概念,梳理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地呈现知识内容结构,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话语体系”,通过学科 “话语体系”与他人交流,理解并解决问题,发展学科思维。

从教材呈现方式来看,信息技术课程要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朝着“智慧课程”方向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技术环境要求高等因素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字化课程的“富媒体性、交互性、关联性和开放性”的技术优势不仅可以随时拓展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也有益于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去学习信息技术。而且信息技术课程最适合于嵌入创客教育内容,因此要注意“创材”(创客教育器材)的开发。最近我提出智慧课程的学习资源生态观,认为课程资源应该包括学材(面向知识学习)、习材(面向技能发展与综合应用)、创材(面向创造潜力发展)。我热切希望修订后的信息技术课程能够真正突破传统的课程框架,为智慧教育发展开辟道路。

鸣谢祝智庭教授团队的李锋副教授为本文所做的重要贡献。

对话印象

和蔼的祝智庭教授

初识祝智庭教授是在12年前,当时我有幸参与到新课程的教材建设中,参加了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编写工作。更幸运的是,我们请到了在国内外声誉卓著的祝智庭教授做教材主编,这使我有机会与全国教育信息化领域最著名的教育专家、学者共事。

本以为像祝教授这样泰斗级的人物、大牌专家可能不好接近,没想到第一次见面就感到祝教授是那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我们面前他从不摆架子,非常乐于倾听我们这些来自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我们的想法是最接近事实的。 从祝教授那里,我也了解到了许多国际上的前沿知识和理念,明白了什么是做研究,什么是教育上的创新。

睿智的祝智庭教授

祝教授是亲切和蔼的,更是睿智机敏的。这一点在编写教科书的过程中,我感受颇深,印象深刻。记得在上海和天津研讨时,祝教授无论多忙都会亲自和我们一起商讨教科书的设计,如案例选取、内容编排等。他对新课程标准和理念的深刻理解及分析,对新教科书方向和基调的准确把握及定位,让我们所有编者无不钦佩折服,他的理念与思想使我们明确了方向, 增强了信心。

祝教授说:“课程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和课程改革是共同成长的。”正是祝教授在学术和专业上的引领点拨,使我迅速实现了专业化成长,成为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亲身实践者和受益者。

高效的祝智庭教授

祝教授身兼数职,工作无比繁忙,却极为高效。这从祝教授承担了国家与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70多篇,出版著作40多部的丰硕成果中可略见一斑。

这次应《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的邀请与祝智庭教授对话,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的。因为我知道祝教授有多么忙碌!没想到祝教授接到我的电话后欣然应允了,让我着实感动。暑假本是休息时间,我却不得不总是打扰祝教授,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但是祝教授每次的回复都非常迅速,这让我看到了什么是高效率的工作,汗颜之余更暗下决心要好好地向祝教授学习!这就是我熟悉的祝智庭教授,从他的身上我受益无穷!

论信息技术下的课件设计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设计;概念

多媒体技术通过信息网络的渠道,为实现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基于网络环境,我们在课件设计与开发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一、网络环境中学习的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能使学生自己知道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发挥出来。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或探索式学习,要求学习者自己管理学习任务。另外,个别化学习也是网络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决定该学习什么,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可以决定学习的进度和选择。因为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而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无暇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往往按照“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很难“让胃口小的吃饱,胃口大的吃好”,效果肯定是不尽人意。校园网络的起用,网络学习的提倡、计算机的交互性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

网络学习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基于信息的、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建立在网络环境的学习。网络学习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网络本身的过程。它还是利用和开发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的过程,意味着把网络作为学习的一种环境。所以,网络学习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离不开网络上的一切信息资源。

二、网络课件设计步骤

(一)制定教学内容

1.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文字描述,教学内容选择结果的体现。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练习册是选定教学内容后,诊断与巩固教学内容的测验试题的集合,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份。

2.实验、实验环境与实验手册:对于一些含有技能培养目标的课程来说,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是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实践认证,技能知识的具体体现。实验手册是对实验的说明,一般有实验目标、实验环境、预备知识、实验步骤、实验报告、思考与练习等几大部分。

(二)总体设计

1.内容组织。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模块的划分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基本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

2.内容表现。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这几点:①描述性文字要精炼、准确。②在画质上,应要求构图合理、美观,画面清晰、稳定,色彩分明、色调悦目,动画、影像播放流畅、具有真实感。③色彩的选择应清晰、明快、简洁,颜色搭配合理,主题与背景在色彩上要有鲜明的对比。④构图是指画面的结构布局。⑤动画是课件的主要表现形式。⑥影像的目的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增加可信度。⑦在声音质量上,应要求解说准确无误,通俗生动,流畅清晰;音响时机恰当,效果逼真,配乐紧扣主题,有利于激发感情,增强记忆。⑧在内容结构上,同一网页中不宜同时出现过多动态区域。网页长度不宜太长,一般不要超过三屏。每门课程的网页应保持统一的风格和操作界面。控制功能、操作方法符合常规习惯。

3.导航设计。①横向导航。②纵向导航。③树状导航。④网状导航。⑤导航图。⑥导航条。

4.页面设计。①页面设计原则。本着以下几个原则进行:1)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新颖性。2)协调美观,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3)富有动感及变化。4)突出主体。5)类似原则。6)简洁明快、清新亮丽。②素材设计。③布局设计。几种常见的页面布局形式:1)口型布局。2)对称对比布局。3)T型布局。4)P0P布局。④色彩搭配。常见的色彩搭配方法有:1)选用两个对比色作为页面的主色调,使页面色彩丰富但不花哨;2)首先选择一种色彩作为页面的背景,然后改变该色彩的饱和度或透明度,将产生的新色彩用于页面的前景,使页面色彩和谐,富有层次感;3)用黑色作为页面背景,另一种色彩(如大红色)作前景,这种色彩搭配给人的感觉是“跳”;4)选用饱和度相近的色彩(如深黄、深绿)作为页面的主色调,这种色彩搭配给人的感觉是统一。

(三)素材准备

(1)素材准备。根据脚本的要求,准备所需要的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案例等。

(2)素材采集。通过扫描仪扫描图形,把准备好的音频和视频素材,通过声卡和视频采集卡,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文件。

(3)素材开发。①图形图像制作。②动画制作。

(4)素材整理。制作好素材后,分类编目,放入课件素材库中,供课件集成时调用。

(四)课件集成

根据制作脚本的设计要求,利用课件集成工具,集成課件素材,形成网络课件。课件集成工具: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Flash、Dreamweaver和Microsoft公司的Frontpage。

(五)课件测试

信息技术设计 篇12

一、媒体介入, 启动感知引擎

(一) 激发兴趣

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系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要想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借助游戏、竞赛, 让学习内容更具趣味性, 学习形式更具多元性, 确保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更高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必须结合教材, 创新设计, 采取多种激趣导入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对知识的掌握也才会更牢固。

(二) 厘清思路

要想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感知课程内容, 教师首先要厘清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只有教师厘清了教学设计思路, 才能让学生清楚整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开展教学。在小学信息教学中, 知识之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一节课的内容一般会与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种方法既可以夯实所学知识, 又可以让学生对现学知识产生兴趣。也可以围绕关键问题进行引导, 通过问题将整节课串联起来, 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在学习《画圆》时, 教师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图的有关知识, 掌握了一些画图工具的使用技巧, 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我们的国宝熊猫。”学生通过旧知识进入新课的学习。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大熊猫的外形, 同时思考画大熊猫可能会用到哪些工具, 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问:“我们应该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画?”教师演示, 并让学生思考:“计算机绘画与手工绘画有哪些区别?”教师重点演示熊猫头部的画法, 总结画图方法, 并向学生提出要求。学生在教师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中明确了画圆的方法。

二、任务驱动, 实现自主学习

(一) 明确问题

将教学目标设计成一系列“学习实践”任务, 利用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学习, 从而达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是任务驱动型教法最重要的环节,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必须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只有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了解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学习效率才会提升。

(二) 主动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 信息技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探究, 主动获得知识。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更能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在学习《“我的电脑”窗口》时,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打开计算机, 并双击“我的电脑”图标, 导入新课:“点击后, 桌面出现了一个长方形区域, 这就是所谓的窗口, 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窗口组成和基本操作。”接着教师演示、讲解窗口各部分名称:“窗口的第一行被称为标题栏, 它会显示窗口名称, 第二行是菜单栏, 菜单栏有对各种操作的菜单命令, 窗口的右上角有几个按钮, 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猜测讨论, 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最右边有一个叉号, 这应该是关闭的意思吧。”还有的学生说:“靠左的那个键那么小, 而旁边的那个键显示的是一个大框, 应该有一个是缩小键, 一个是最大键, 变小的肯定就是最小化键, 大框则是还原成最大状态的键。”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内容。

三、合作互动, 构筑交流平台

(一) 示范展演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为了能让学生直观、有序地学习知识, 充分感知教材, 教师的示范展演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示范展演的过程中, 要善于运用言语描述、具体操作激活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 达到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在具体展演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优势, 对计算机实行人为控制, 模拟某些现象,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 指导学生观察方法, 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技能。教师的示范展演必须规范、科学、简便, 这样学生才能看懂、理解, 也才能确保学生实践操作的高效性。

(二) 实践操作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 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 教师的教学就能达到“不教”的目的。实践操作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过程中学习, 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操作方法, 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具备了多实践、多操作的理论基础, 教师只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尽情发挥就可以了。遇到较难的问题时, 学生可以合作交流, 实在难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再进行适当指导。

在学习《初识画图》时, 教师激趣导入新课:“大家喜欢画画吗?平时都是在纸上画, 大家想知道在计算机上画出来的画是什么样的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随后出示优秀绘画作品课件。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启动记事本方法, 让学生展演。教师接着引导:“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启动‘图画’工具?”教师请学生在电脑上试一试, 学生认真操作。教师在介绍完“画图”界面后, 为学生演示画图方法、调整画布方法, 最后退出“画图”。教师布置画图任务, 学生利用“画图”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四、评价小结, 提升思维能力

(一) 教师评价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要正确对待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存在的差异, 不能统一标准, 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用多元化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2]可以设置三级评价目标, 让不同阶段学生都能得到公正的评价, 实现弹性评价。此外, 教师评价要贯穿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始终, 尤其是课堂小结部分。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 部分学生仍然理不清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通过小结评价, 再次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整节课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二) 学生总结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知识点的简要归纳, 是对学习过程进行的归纳反思、回顾提升。学生在总结过程中, 要明确知识要点、重点难点、易错点, 掌握学习方向, 从整体上把握课堂学习。学生总结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思, 能够帮助学生厘清所学知识结构层次, 掌握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一定知识体系。

在学习《调整图形》时, 教师激情引趣, 导入新课:“一群辛勤的小蜜蜂在花园中采蜜, 多光荣啊!把它们画出来吧!”接着教师为学生讲解重点知识, 点拨学习难点。在拓展延伸、课堂总结环节, 教师利用任务进行训练:“用‘拉伸’或‘扭曲’变换出大小不同的蜜蜂, 并总结这两种方式的不同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完成任务后, 教师选取不同效果的作品, 让学生进行评价总结。有的学生说:“‘拉伸’的这只蜜蜂, 它与原来的图形比例是100%, 现在垂直和水平框中的数值都小于100%, 说明图形缩小了。调整图形还可以用到旋转和翻转, 在进行操作时, 必须首先选取图形再进行操作。这样其他图形不会发生变化, 如果不选取图形, 整幅图都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调整图形时该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法丰富多样, 教学手段日益灵活, 教师不能固守成规, 要根据教学实际需求适时改变教学观念,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法等具体方法, 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此基础上, 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包含的内容丰富, 实用性极强, 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它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拓展学生思维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必须精选教学方法, 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科学性。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法

参考文献

[1]何秋华.优化“任务”设计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10) .

上一篇: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下一篇:小型灌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