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2024-10-24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精选9篇)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篇1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 奥运观赛旅游逐渐成为国内体育旅游市场上的重要而特殊的主题旅游产品。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特殊的组织运作规则以及奥运主办城市特殊的接待资源管理政策, 奥运观赛旅游呈现出不同于普通旅游产品的市场结构特征。本文拟从奥运观赛旅游的特殊限制条件出发, 对其市场结构特征和合理性进行分析, 进而探讨该市场的规范化措施。

关键词:体育旅游,奥运观赛,市场结构,市场规范化

2010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 提出要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休闲生活方式, 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体育旅游资源当中, 奥林匹克运动会无疑是当前最具吸引力和特殊性的赛会资源。

一、奥运观赛旅游是体育旅游的重要且独特的组成部分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渗透所产生的领域, 指旅游者为了满足各种体育需求, 借助于体育组织或其他中介机构进行的旅游活动。奥运观赛旅游, 顾名思义, 就是旅游者为观摩奥运会而前往主办城市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自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雅典举办以来, 奥运会已经举办了30届。因为独特的精神内涵、高超的竞技水平和完备的组织方式, 奥运会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最受关注的综合性体育赛会, 吸引了全球公众、商业机构和媒体的广泛参与。对于奥运会的主办方而言, 鼓励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到达赛场观看奥运比赛, 既是宣传奥林匹克精神的需要, 也能够充分展示本地风貌,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由此形成了以现场观赛及主办城市游览为目的的奥运观赛旅游及相关的经济活动。

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 奥运观赛旅游已经发展出相当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 有一批较为固定的企业周期性地从事奥运观赛旅游产品销售活动, 如美国的Jet Set Sports公司、英国Sports World公司、荷兰ATP公司等。

二、奥运观赛旅游的特殊限制条件

经过上百年的积累, 特别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成功实现商业化运作以来, 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者——国际奥委会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简称IOC) 已经探索出一套相当成熟的赛会组织和市场开发模式。其中, 针对奥运门票的销售规则以及奥运筹办期间主办城市不同于平时的特点, 给奥运观赛旅游造成了特殊的限制, 主要包括:

1、奥运门票销售的特殊方式

国家和地区奥委会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简称NOC) 是奥林匹克运动最基本的成员组织, 负责在各自的辖区 (Territory) 内开展包括组织代表团参加奥运会、推广奥运精神等在内的奥林匹克活动。IOC规定, 在NOC各自辖区内, 任何未经授权的机构都不得从事与奥林匹克相关的活动, 特别是商业活动, 这是保护奥林匹克无形资产价值, 协调各成员之间的权利关系, 确保实现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范围实现统一健康发展的必要管理方式。

奥运门票是到现场观看奥运比赛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是奥运观赛旅游最核心的资源。奥运门票通常于开幕前一年在全球范围内同时启动销售, 根据奥运票务销售规则, 除东道国NOC辖区内的奥运门票由奥运会组委会 (简称“奥组委”) 直接销售外, 其他国家和地区境内均由当地NOC或其指定的代理机构负责销售奥运门票。奥运门票的销售机构被称为Authorised Ticket Reseller (简称“ATR”) , 必须签订“门票销售代理协议 (Ticket Sales Agreement) ”并在IOC备案。ATR仅能在被授权的NOC辖区内销售奥运门票及相关旅游产品, 可以使用特定的奥林匹克无形资产进行宣传和促销, 未经授权的跨辖区销售行为都会被视为违规, 将被IOC和奥组委制裁并追究法律责任。

域外观众到主办城市观看奥运比赛必然伴随着交通、住宿、观光游玩等一系列活动, 对他们而言, 奥运观赛实际上就是一种旅游活动。为了帮助本地购票公众顺利完成观赛行程, NOC一般会授权旅游服务机构销售奥运门票, 并允许其向购票者提供配套的旅游接待服务。而出于保护奥林匹克品牌价值, 方便市场规范化管理, 防止侵权行为等目的, NOC通常仅会授权一个票务代理机构, 比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 中国奥委会就指定了北京凯撒国际旅行社作为ATR。

2、其他奥运观赛旅游接待资源的特殊限制

除了门票这一核心资源外, 在奥运期间, 主办城市当地的住宿、车辆服务、餐饮服务等旅游接待资源的市场供给状况都不同于平时。以住宿资源为例, 主办城市当地大部分酒店或公寓往往提前一年就开始销售奥运赛时的房间, 通常采取整个赛期 (超过20天) 打包销售的方式, 而且售价也相当高, 往往是平时价格的三倍还多。对于大部分外地观众而言, 很难实现整个奥运赛期都停留在主办城市, 如果直接向当地酒店订购的话, 高昂的采购价格及苛刻的销售条件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 也很可能造成接待资源的空置和浪费。

除住宿资源外, 车辆、导游等其他地接服务资源的销售方式也大致如此。

三、奥运观赛旅游的市场结构特征分析

所谓市场结构, 是指某一市场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包括市场供给者之间、需求者之间、供给和需求者之间以及市场上现有的供给者、需求者与正在进入该市场的供给者、需求者之间的关系。市场结构有四种基本类型, 即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相对于市场上仅有一家卖方企业的状况, 奥运观赛旅游产品的购买者数量众多, 主要包括奥林匹克赞助企业、有贵宾款待需求的机构、体育产业的从业者、普通的体育爱好者及采访报道奥运会的媒体工作者等。他们认同奥运观赛旅游不同于常规旅游的价值, 比如可以实现机构营销公关或客户接待目的、完成自身工作任务、现场体验赛会氛围等, 同时也具备较强的购买力, 能够接受高昂的产品价格, 从而构成了奥运观赛旅游市场的买方群体。

四、奥运观赛旅游市场结构的合理性

如上所述, 奥运观赛旅游市场的卖方垄断特征是由当前奥林匹克运动特殊的组织管理政策所决定的。从实际情况来看, 这种市场结构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持久发展

奥运门票的销售政策使各国奥运观赛旅游市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彼此相互独立的封闭市场, 这遵循了奥林匹克运动管理的重要原则, 即由各NOC负责管理本辖区内具体的奥运事务, 互不干涉, 体现了各NOC之间平等独立的关系, 有利于保持彼此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和氛围。

通过对ATR数量的限制和对其商业权益的严格管理, 再加上比较完善的票务管理系统, 奥运会的组织者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奥运门票相对公平的销售, 减少出现串票、倒票等违规行为的可能性, 确保正常的购票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保护奥林匹克无形资产不被滥用, 提升奥运的品牌价值, 有利于奥林匹克市场开发计划的长久实施。

2、有利于提高奥运观赛旅游服务的品质

NOC在选择ATR时, 一般都会倾向于具有奥运票务和接待服务经验、资金实力强、信誉度高的企业。有些NOC更是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 如美国奥委会与Jet Set Sports公司, 荷兰奥委会与ATP公司。

这些企业熟知奥运门票预订和销售规则、主办城市地接资源销售特点、奥运观赛和场馆运行规则、本地区奥运观赛需求特点以及奥林匹克无形资产的使用规范等, 与国际上知名的酒店集团或地接资源供应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往往能够最大限度的争取到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奥运门票和接待资源, 并且通过大规模和长周期的采购方式获得其他企业或个人难以实现的价格优惠。同时, ATR可以统筹安排整个赛期内的资源配置和使用方式, 有效减少了接待资源的空置和浪费。

一般认为, 卖方垄断市场上, 定价权多属于卖方, 不利于买方获得质优价廉的产品或服务。事实上, 奥运观赛旅游产品定价的确远高于常规产品, 但决定奥运观赛旅游产品价格最主要因素是接待资源高昂的采购成本, 优秀的ATR反而能够通过自己特别的议价能力和成本控制优势, 使购买者在花费较少的情况下享受到高品质的旅游服务。

此外, ATR能够根据经验预先规划观赛行程安排并提供专业现场服务, 大大减少了游客自由观赛可能遇到的麻烦和风险, 带给游客更加舒适和便捷的观赛感受。此外, ATR往往还能争取到特殊的出境游便利条件, 比如签证绿色通道。

3、有利于保护游客的正当权益

尽管赋予了ATR独特的市场地位, 但IOC和奥组委制定了严格的规范来限制和管理ATR的市场行为, 包括对门票销售定价权、销售对象、促销方式等进行限制, 还针对制售假票、倒票行为制定打击措施, 尽可能避免ATR的不当行为给奥林匹克的品牌形象产生不利影响。

有限的ATR数量及严格的市场行为规范, 能够消费者提供购买奥运观赛旅游产品最直接和可靠的渠道, 降低相关稀缺资源被违规甚至违法倒卖的可能性。同时, 也有利于授权方NOC集中精力监督本地区内奥运观赛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 在必要时联合执法机构采取措施, 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保护本国公众到现场观看奥运赛事的正当权益。

五、奥运观赛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建议

我国的体育事业目前仍实行举国体制, 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往往与国家的国际形象及地位联系在一起。公众对奥运的关注和期望自然会延伸到国内与奥运相关的市场开发活动上, 奥运观赛旅游作为大众参与奥运的重要方式, 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更加需要实现市场的规范和公平。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近年来出境旅游市场的飞速增长, 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奥运观赛旅游市场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 我国的奥运观赛旅游市场还需要加强培育, 在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国内优质的奥运观赛旅游服务企业

与发达国家业已成熟奥运观赛旅游市场相比, 我国尚未出现类似于Jet Set Sports公司、Sports World公司等比较优质的奥运观赛服务企业。对于这个具有卖方垄断特征的市场而言, ATR是唯一的产品提供者, 因此ATR运营经验、服务能力的高低就决定了本地市场上奥运观赛旅游产品的品质。

作为授权方, 中国奥委会需要有意识地挑选具备潜质的旅游企业, 最好是本国企业, 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 帮助企业积累奥运观赛服务经验, 培养熟知市场需求、奥运规则并能够应对相关特殊状况的从业人员, 从而更好的满足国内公众的观赛需求。频繁的更换代理机构, 并非避免损害公众观赛权益的有效手段, 而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和监管, 来培育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促进企业的规范高效经营。

2、加强市场规范化管理机制

在国内奥运观赛旅游市场上, 始终有少数旅游服务机构通过违规渠道获得奥运门票并打包成观赛旅游产品在国内销售。在违反奥运票务销售规则的同时, 这些企业还随意使用奥林匹克无形资产进行宣传, 侵害了中国奥委会及ATR的合法权益, 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更严重的还涉嫌商业欺诈, 给购买者造成了经济损失。

奥运观赛旅游属于体育旅游的范畴, 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渗透的新领域, 而国内这两个产业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 即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由于各自行政管理权限不同, 国家体育总局无法对旅游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管理, 而国家旅游局对奥林匹克的相关规则并不熟悉, 也难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因此, 笔者建议, 针对奥运观赛旅游市场, 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可以建立联合办公机制, 在中国奥委会的配合下, 及时向国内公众公布经过授权的正规销售渠道, 同时加强对非授权企业的监管力度, 制止侵权和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另外, 还需要加强和完善涉及奥林匹克无形资产保护的法律法规, 丰富执法手段, 加大执法力度, 支持ATR和消费者通过法律手段及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促进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桂红, 刘建刚, 论体育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

[2]、闵健, 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 (6)

[3]、熊晓正, 陈剑, 《奥林匹克大全》[M],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

[4]、The London Organising Committee for the Olympicand Paralympic Games Limited, Ticket Sales Agreementfor the2012Olympic Games[Z]

[5]、杨家坤, 张晓侠, 我国奥林匹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篇2

云南旅游业发展特征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云南旅游业在国内起步较早,经过三十多年的培育,已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目前,云南旅游市场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国内外旅游客流持续稳定增长。从1996年至今,除个别年份外,云南省旅游接待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96-2005年云南接待海外游客年均增长10.8%,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长15.4%;2005-2014年,云南接待海外游客年均增长12.4%,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长16.9%。

(二)旅游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并相对完善。云南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品牌创立、旅游服务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旅游项目建设方面,A级旅游景区、国家公园等走在国内旅游发展的前沿,相应的创新延伸业态旅游小镇、旅游综合体等地产项目蓬勃发展;云南创立的国际知名旅游品牌类别不仅涵盖旅游目的地、纪念品、土特产,还推出了包括“云南印象”、“阿诗玛”、“五朵金花”在内的一系列展现云南民族特色的品牌项目。在旅游服务创新方面,云南利用沿边、高原等特色,在GMS区域旅游线路开拓、国际中转游客72小时免签等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集传统旅游服务、休闲度假旅游服务、新兴特种旅游服务等为一体的全方位旅游支撑体系。此外,旅游网络管理平台、分时旅游度假模式创新、航空+旅游模式创新在实践中成效显著。总之,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旅游业产业要素健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设施、服务和环境等综合配套优化程度在国内均居前列。

(三)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主导旅游业运营。借助云南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致力于旅游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各类型企业逐渐成立。其中,云南本土成长起来的主要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包括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世博集团)、云南城投集团、云南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云旅投资公司)、诺仕达集团。诺仕达为民营企业,其他三家为省属国有控股企业。这四家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旗下公司掌控云南众多知名景区、旅行社、酒店、客运服务、餐饮、购物店等旅游业核心要素。如世博集团主要从事旅游景区、旅游地产、会展等产业,拥有上市公司云南旅游,管理着“昆明世博园”等五大优质旅游资源;云南城投集团在连锁分时度假资源共享平台搭建、文化旅游项目设计建设、旅游休闲综合体规划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旗下控股云南城投、云南水务、莱蒙国际三家上市公司,与洲际酒店集团、新加坡悦榕集团、希尔顿、华侨城等国内外知名旅游管理运营商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云旅投资公司作为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主要代表政府对省内的核心旅游资源进行掌控和开发,肩负旅游投融资的使命,先后在曲靖麒麟生态温泉旅游小镇、版纳勐仑旅游小镇等项目的运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诺仕达集团涉足餐饮、旅游综合体、豪华酒店等领域、在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与销售独树一帜,拥有“七彩云南”、“庆沣祥”、“南亚风情园”等知名品牌,还是麦当劳的特许发展商及豪生酒店品牌的云南区合作伙伴。

(四)旅游专业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健全。云南省内业已建立起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到本科、硕士、博士学位专业教育的全方位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涉及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管理、项目管理、规划设计等旅游服务的各个层面。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机构与旅游企业通力合作,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此外,云南旅游人才培养机制长期保持对外开放性,与周边国家的交换培养已经成为旅游人才教育中的常见模式,并且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多次承担周边国家的旅游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文化教育类交流和沟通建立了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篇3

分析了大南岳周边古镇和竹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向清成[3]从旅游发展战略角度分析了构建大南岳旅游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但都未关注大南岳旅游圈的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结构特征。

长期以来, 旅游地空间结构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 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或地区内, 如Douglas分析了大城市 (巴黎) 旅游区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关联[4], Lovingood等研究了加利福利亚南部旅游资源的空间集中度和空间布局形态[5], Sophie等探讨了高铁发展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影响[6]。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①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地空间结构分析。根据研究者的视角不同, 研究尺度可分为全国[7]、区域[8]、全省[9]、城市圈 (群) [10]、环城[11]、城市[12]等6个级别。②不同资源类型的旅游空间结构分析。根据研究对象的类型差异, 可分为自然旅游景区 (如国家A级自然风景区) [13]、人文旅游景区 (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红色旅游景区) [14,15]等两大类型资源的研究。③影响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因子分析。如杨中元等以皖南旅游区为例, 分析了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16];翁瑾等通过构建一个不对称性垄断竞争的空间模型, 分析了规模经济、旅行成本以及多样性偏好和产品差异化等因素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17]。上述研究采用的方法多为邻点平均数、最近距离指数等方法, 其检验主要通过空间洛伦茨曲线和Voronoi多边形面积变异系数等。

大南岳旅游圈的构建意味着新的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 需要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空间格局进行重新塑造和再优化。本文正是在建设大南岳旅游圈的宏观背景下, 选取区域内有价值的47处旅游景区, 对其资源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和交通可达性等进行了定量分析, 为大南岳旅游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升级、精品路线合理设计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 主体由花岗岩构成, 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根据拟制定的《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本文界定大南岳旅游圈范围为衡阳市域范围内的“一区三县”, 即以南岳区为中心, 涵盖衡山县、衡阳县和衡东县等3县的地域空间范围, 总面积约5609km2。近年, 南岳衡山凭借五岳独秀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沉积, 旅游业迅速发展, 2012年全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08.48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42.17亿元。但南岳衡山面临诸多瓶颈, 旅游发展效率和质量不高, 旅游资源分布不均, 缺乏有效的空间整合。因此, 打造大南岳旅游圈, 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将是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①旅游景点数据主要以2013年《衡阳交通旅游图》为基础, 参考衡阳市旅游网等官方网站, 得到大南岳旅游圈47个旅游资源作为研究样本 (图1) 。②统计数据来源于2012年《衡阳市统计年鉴》和各区县政府门户网站。③空间图形数据和大南岳旅游圈行政区图以中国地图2009年《湖南省地图册》为基础, 在Arc GIS10.0软件中, 将47个旅游景区标注在具有地理坐标的底图上, 获得大南岳旅游圈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以南岳衡山为中心, 利用软件依次计算出各个旅游资源到中心的距离, 并建立拓扑关系进行空间分析。

2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类型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是最常用的两分法, 即根据旅游资源的属性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根据上述两分法, 对大南岳旅游圈内47个旅游景区进行分类,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 大南岳旅游圈人文旅游资源占多数, 且分布较广, 这与衡阳市自古就是湖湘文化发源地与湘军发祥地有关, 相应的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遗迹较多。大南岳旅游圈以自然景观 (南岳衡山) 为核心, 周边相对均匀地分布着若干自然旅游资源, 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这是与衡山逶迤七十二峰绵延八百余里的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3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3.1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分布类型: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可分为集聚型、随机型和均匀性。一般采用最邻近指数法定量判别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7]。最邻近距离是表示点状目标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 它反映了点状目标在空间中的分布格局类型。计算公式为:

式中, R为最邻近指数;为实际平均最邻近距离;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当R<1时, 点状目标趋于集聚分布;R=1时, 点状目标呈随机型分布;R>1时, 点状目标趋于均匀分布。理论最邻近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n为景区的数量;S为区域面积。利用Are GIS软件将47个旅游景区进行坐标定位, 计算出每个坐标点与其他点要素的距离, 取其最小值, 并计算出47个景区的平均最邻近距离:。根据式 (2) , 可计算出理论最邻近距离:。根据式 (1) , 求得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最邻近指数:R=4.46>1, 说明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属于均匀性。

平均中心距离和差变系数:平均中心距离反映的是不同旅游景区到核心区域的平均中心距离, 本文中的核心区域是南岳衡山, 计算公式为[18]:

式中, di为旅游景区到核心区域的空间距离;n为旅游景区个数。差变系数反映的是旅游景区在不同空间距离上的分布情况, 其值越小, 说明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越均匀, 计算公式为:

式中, CV为变差系数;n为样本数;Xi为样本值;为样本平均值。以南岳衡山为中心, 运用利用Arc GIS软件中的测量工具, 分别测算了47个旅游景区到南岳衡山的中心距离, 并分别计算了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平均中心距离。在此基础上, 利用差变系数求出各类型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均衡性 (表2) 。

从平均中心距离和变差系数的统计结果看, 自然旅游资源平均中心距离较小, 接近南岳衡山。从调查资料看, 该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多是山水景观, 符合我国旅游资源多山水组合的特点, 其组合使景与景之间的距离缩小;人文旅游资源布局受该区自然山水的吸引较小, 故距离中心较远。从图1可见, 人文旅游资源多分布在南岳区的西侧 (衡阳县) , 自然旅游资源在南岳区东侧 (衡东县) 分布明显, 衡山县两种旅游资源布局相对均匀。从景区对距离的响应程度来看, 自然旅游资源的变差系数较大, 积聚程度较高, 说明较集中分布在一定的中心范围内, 这可能与地质时期该地地壳活跃有关, 导致多山地丘陵地形集聚。由于自然资源在空间上具有不可移动性, 自然旅游资源或景区布局必定会就近于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变差系数小, 表明布局较均匀, 集聚程度较低, 与衡阳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关系密切。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 各地文化名人、人文景观不断涌现。

空间集聚规律:进一步运用回旋半径法分析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的空间集聚特征。从图1可见, 以南岳衡山为中心, 以2.5km为回旋半径画圈, 在不同半径内统计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的数量, 比重见表3。再根据表3中的数据, 以回旋半径为横坐标、以各尺度范围内的旅游景区数量为纵坐标, 绘制出大南岳旅游圈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曲线图 (图2) 。

从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曲线 (图2) 可见, 随着距离的增加, 旅游资源的数量先下降, 中间出现了一个波峰, 后又呈下降趋势, 整体最终呈下降趋势。靠近中心的一侧在旅游资源总数上较边缘一侧占据优势, 波峰出现在10—12.5km的距离范围内, 约占总数的1/2。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曲线与旅游资源总量空间分布曲线相似度极高, 波峰均出现在10—12.5km处, 分别占各自类型景区数量的47.05%和43.33%。不难看出, “一区三县”旅游资源的距离衰减程度不明显, 对距离的响应也不明显, 其原因主要是由该地所处的地带为衡阳市环城旅游地的一部分以及所选取的研究中心为南岳衡山而不是市中心, 所以在空间分布上受市场的影响较小, 市场约束性不大, 布局的偶然性相对较大。

3.2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交通结构特征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的空间特征还可通过旅游景区内的交通网络结构来说明, 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区域内旅游集散效率, 是区域内旅游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利用Arc GIS绘图工具和拓扑度量法, 绘制了大南岳旅游圈内各级别交通节点和连线的空间分布图 (图3) , 作为交通拓扑模型的基础信息。

β指数:β指数为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线数目, 是对网络连接性的度量[18]。一般β指数的范围处于0—3之间, 且β指数越大, 交通连接度越好, 旅游景区间交通可达性就越好, 其计算公式为:β=L/V。式中, β表示交通连结度;L表示连接旅游景区间的交通线路数量;V表示大南岳旅游圈内交通节点数。根据前述的拓扑图, 统计得到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的V=30、L=30, 经计算β=1.00。由此可见,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交通连结度处于中下水平。主要原因是, 研究区域内交通线路密度较小, 景点之间的交通线路未形成有效连接, 再加上高级别的交通道路 (如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 在研究区域内设站较少, 相应的交通连接点也就少。低级别的交通道路 (如省道和乡道) 路面整体情况不理想, 这些因素均影响了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间的可进入性。

γ指数:γ指数是度量旅游网络内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的最大限度数目比率的指标, 用来反映区域内旅游网络连通度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γ=L/3 (V-2) 。式中, L、V的含义与β指数计算公式相同。γ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γ=0时, 表示大南岳旅游圈内旅游交通网络内无连线;γ=1时, 表示大南岳旅游圈内旅游交通网络每一个节点都有连线。根据图3中的交通节点数和抽象的平面拓扑图, 依据γ指数的计算公式可求得γ指数为0.54, 表明大南岳旅游圈内旅游景区间的交通连接水平较低, 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平均径路长:平均径路长是衡量网络中节点联系难易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节点间存在连线记为1, 没有连线记为0。一对节点间的距离用沿最短路径所介入的连线数表示, 任一结点的行总数是根据距离量度得出其通达性量度。网络中的平均径路长是由行内正值结点数除行总数所得。行总数或平均径路长越小, 结点的连通性越好;反之越差。行总数或平均径路长最小的结点是网络的中心[18]。根据平均路径长的定义和大南岳旅游圈内交通网络结构图, 可算出该区域内旅游景区网络最短连接线矩阵表 (表4) 。从表4可知,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交通网络的总体平均路径长为4.63, 表明区域内旅游交通可达性较低。30个主要节点中, 平均路径长低于总体水平的节点数有14个, 占总数的47%。其中, 白果、东湖、石市、南岳、大浦、大源渡等是网络中连通性较好的节点, 其平均径路长分别为3.57、3.18、3.57、3.79、3.75、3.36, 网络中心地位突出, 区位优势明显;而胜利、樟木等地的通达性较其他地区明显偏低, 其路径长均高于总体平均路径长, 影响了大南岳旅游圈旅游交通网络综合指数的提升。

4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

4.1 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

针对大南岳旅游圈旅游资源集中度不高、联动发展较薄弱的特征, 将大南岳旅游圈旅游景区重新进行整合, 设计3条主题清晰、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线路, 作为南岳衡山景区的互补产品。首先, 以南岳衡山为核心, 联合周边的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氵米水生态漂流、衡阳现代农业示范园、锡岩仙洞等景区, 组建一个生态观光精品旅游线路;其次, 利用区域内古镇较多的特点, 组建南方传统古镇深度旅游线路, 将南岳古镇、渣江古镇、萱洲古镇、界牌古镇、石市古镇、白果古镇、吴集古镇等串联起来, 推动古镇旅游发展;第三, 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 整合区域内有特色的红色文化遗迹, 将唐群英故居、岳北农工会旧址、康王庙 (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 、毛泽建烈士纪念园、欧阳海纪念馆、罗荣桓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整体打包进行营销, 形成新的旅游增长极。此外, 对东方庄园、九观湖风景区、大源渡人工湖、武家山森林公园、水帘洞进行优化组合, 打造成为大南岳旅游圈的次级增长点。

4.2 完善景区间交通体系

通过β指数、γ指数和平均径路长等分析方法, 对大南岳旅游圈旅游交通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交通整体可达性较差, 各旅游景区间联系强度较弱, 还处于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初级阶段。因此, 应强化旅游景区间交通网络体系建设, 提高各旅游景区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具体可从区域内和区域外交通网络建设入手。首先, 充分利用铁路的区际联动作用, 尽可能增设武广高铁衡山站的停车车次, 以便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加快衡茶吉铁路、怀邵衡铁路、湘桂高铁衡柳段铁路建设, 预期将形成衡阳五县八个方向的铁路联通网络, 为大南岳旅游圈旅游交通网络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其次, 加强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 联通区域内各旅游景区的县、乡级公路, 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优先发展3条精品线路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

4.3 建设旅游区合作机制

南宁市旅游文化特征分析研究 篇4

南宁市旅游文化特征分析研究

南宁市的旅游文化特征是:在历史演进文脉方面,南宁是古人类的摇篮,卫国戍边的疆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在人类社会文脉方面,南宁市具有壮汉合璧、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在商贸文脉方面,南宁在古代是铁器、布匹、马匹的市场,在近代是“大船尾接小船头”的河滨商埠,在当代是“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现代化都市.南宁市旅游文化的总体特征是:南国风光、壮都风情、边城风貌.

作 者:李甫春 作者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22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年,卷(期):20031(12)分类号:F592.767关键词:南宁市 旅游文化 分析研究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篇5

互联网信息日益成为当代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旅游行业也不例外。在传统营销手段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要的同时, 互联网成为旅游管理者和旅游开发商发布旅游信息采取的主要手段, 同时也成为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重要来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递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成为旅游企业开拓市场和旅游消费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途径[1-3]。在一个互联网信息日益丰富并逐渐高度发达的时代, 任何一个旅游者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旅游的相关信息, 因此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潜在的旅游消费者, 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旅游目的地。因此, 互联网成为旅游者消费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沟通的平台, 并通过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访问量如实地反映了旅游者的消费偏好和旅游资源的品质与特征, 从而为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者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4-6]。当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获取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 对网络空间关于旅游资源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因为这可以从整体上反映出当下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关于其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7]。

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的《旅游规划通则》中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 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 均称为旅游资源[8]。这里沿用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的《旅游规划通则》中对旅游资源的定义, 而在网络空间, 旅游资源的优劣是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旅游景区就整体质量进行定性评估, 在网络上回答有关旅游景区的优劣顺序, 通过统计旅游景区的访问量确定一国或地区最出色的旅游资源[9]。这些旅游资源相对于一般旅游资源而言, 除了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征之外, 这些旅游资源还代表了一个区域旅游资源的品质和主要形象, 反应了一定时期内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和消费趋势。通过对网络空间旅游资源特征的分析, 可以把握现实旅游市场的“主要战场”, 以及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提供可参考的依据[10]。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通过互联网搜索并获取旅游目的地旅游信息作为出游决策的参考已经成为许多旅游者惯用的信息获取方式。旅游消费者依据自己的时间、经济和精力的实际情况, 在各大旅游网站提供的旅游景区信息当中选择理想的旅游目的地作为出游对象, 就在旅游者访问旅游网站的整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通过提取旅游者在旅游网站访问过程中对旅游景区的访问信息和数据, 研究网络空间旅游资源的优劣和分布特征, 预测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旅游者根据自己的旅游偏好和消费需求, 在旅游网站提供的旅游信息中访问可能出游的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点, 最终形成某一时间内旅游者关注的主要旅游景点。通过这一现象分析可以直接、客观地反映旅游者的兴趣和需求以及旅游市场的空间分布, 从而为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景区提供决策的依据。通过网络搜索, 获取欣欣旅游网中旅游者在访问过程中对旅游景区的关注数量, 对排名在前十位的自然景观 (名山、草原、峡谷、湖泊) 、人文景观 (古城、古镇、故居、寺庙) 、休闲度假 (温泉、海岛、乡村、疗养) 3大类12小类旅游资源的网络空间关注度进行统计和纵横向对比, 以了解网络空间旅游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 (表1) 。

数据处理:对获取的网络空间旅游景区的关注数据进行分析和筛选, 剔除重复的数据并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获得网络空间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综合关注指数, 并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制作的1:400万行政区划数据, 在Arc GIS软件中将获取的旅游景点的空间位置信息生成shape格式的点数据 (图1) , 作为旅游资源空间分析的基础数据[11]。

三、网络空间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一) 网络空间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选择偏好

依据欣欣旅游网站中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关注指数显示, 旅游消费者对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综合关注指数分别为0.306、0.316和0.378, 可见旅游者对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休闲度假旅游资源都有很大程度的关注, 相对而言, 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受到更多旅游者的关注, 具有三者较高的关注指数, 同时说明休闲度假旅游是当前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 反映了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种类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偏向性, 因此拥有休闲度假类旅游资源的地方是未来一个时期内旅游者选择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从具体的旅游资源方面来讲, 在研究的12种小类旅游资源中, 旅游者对湖泊、古镇、故居、寺庙和疗养类旅游景区具有更多的关注, 关注度分别为0.438、0.333、0.290、0.268和0.385, 关注度分别高出平均水平的0.188、0.083、0.04、0.018和0.135, 成为网络空间旅游者最为关注的旅游资源, 同时反映出湖泊旅游和疗养旅游是当下热门的旅游形式。网络空间旅游者关注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方式往往是当前或是未来一定时期内旅游的热点, 说明这类旅游资源在同类旅游资源中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和更强的竞争力, 也反映了同一时期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倾向性[12]。

(二) 网络空间旅游资源的品质与等级

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 (GB/T17775-2003) 中的相关规定, 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 对网络空间旅游者关注的旅游景区进行统计, 获得网络空间旅游者关注的旅游资源的等级与数量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 网络空间旅游者关注的旅游资源涵盖了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休闲度假旅游资源, 其中自然景观旅游资源36个,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31个, 休闲度假旅游资源33个。旅游资源的等级主要为5A级旅游景区和4A级旅游景区, 其中5A级旅游景区为37个, 4A级旅游景区为44个, 其他等级19个。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中5A级旅游景区为14个、4A级旅游景区为16个, 其他等级6个;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中5A级旅游景区为9个、4A级旅游景区为15个, 其他等级7个;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中5A级旅游景区为14个、4A级旅游景区为13个, 其他等级6个。从网络空间旅游者关注的旅游资源的等级和数量统计可以看出, 网络空间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种类的选择广泛, 同时5A级和4A级旅游景区是旅游者重点考虑的旅游目的地, 反映出高等级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同时也说明了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确实会影响旅游者的选择偏好和消费取向, 从而可以看出网络空间旅游信息的访问量和旅游资源的关注程度在不同程度上对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方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三) 网络空间旅游资源的分布态势

旅游者在网络空间获取的旅游信息间接地反映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借助Arc GIS软件将获取的旅游景点的空间位置信息生成网络空间关注的旅游资源分布图 (图1) 。通过网络空间关注的旅游资源分布图可以发现, 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并表现出空间上的集聚特征。网络空间关注的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地区主要包括浙江、福建、山东、江苏等沿海地区和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东等南部地区, 而在西北地区则表现出旅游资源的零星分布。从图1可以看出,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空间集聚性, 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表现出相对集聚分布的状态, 山东、陕西、河南、湖北、内蒙古等省 (市) 是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浙江、江苏、四川、河南等省 (市) 是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福建、山东、广东、江苏等省 (市) 是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另一方面, 考虑旅游者在选择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考虑了距离和地域的因素, 因此图1同时也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是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 这说明距离和地域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因素, 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选择了旅游距离较近、地域环境特征明显和具有典型代表特征的旅游景区作为出游对象, 从而使同一种类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表现出相对集聚的特征。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获取旅游网站中访问者对旅游景区的访问量, 基于网络空间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旅游者消费倾向及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 (1) 网络空间旅游者关注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在同类旅游资源中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和更强的竞争力, 这些旅游资源往往是当前或是未来一定时期内旅游的热点, 反映了同一时期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2) 网络空间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种类的选择广泛, 5A级和4A级旅游景区是旅游者重点考虑的旅游目的地, 网络空间旅游信息的访问量和旅游资源的关注程度在不同程度上对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方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3) 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表现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空间集聚性。受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的局限, 本研究对旅游者的消费偏好及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分布做了研究, 但对网络空间旅游信息与现实旅游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网络空间旅游信息对旅游行业各部门的影响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在实际的旅游活动中作为参考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为了能够全面地反映网络空间旅游信息对旅游业的指示作用, 对网络空间旅游信息影响下旅游者的旅游态度以及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关注度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先开, 张丽峰, 丁于思.百度指数与旅游景区游客量的关系及预测研究——以北京故宫为例[J].旅游学刊, 2013, 11:93-100.

[2]马丽君, 孙根年, 黄芸玛, 周瑞娜.城市国内客流量与游客网络关注度时空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 2011, 04:680-685.

[3]王硕, 曾克峰, 童洁, 刘超.黄金周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相关性分析——以庐山、华山、八达岭长城风景名胜区为例[J].经济地理, 2013, 11:182-186.

[4]李君轶, 杨敏.西安国内游客旅游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研究[J].经济地理, 2010, 07:1212-1216+1220.

[5]胡兴报, 苏勤, 张影莎.国内旅游者网络旅游信息搜寻动机与搜寻内容研究[J].旅游学刊, 2012, 11:105-112.

[6]李君轶, 杨敏.基于关键词选择的在线旅游信息搜寻行为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 2013, 10:15-22.

[7]李照航, 郭风华, 李仁杰, 傅学庆, 严正峰.大量网络游记文本中热度地名提取方法与实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 01:68-73.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旅游规划通则》 (GB/T18971-2003)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9]刘国炳, 黄大学.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以荆门市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1:176-180.

[10]杜莹莹, 吴小根, 张健.中国古都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发展态势分析——以北京、洛阳、南京、西安、杭州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11:64-70.

[11]欣欣旅游网.国内旅游景点排行榜[OL].http://www.cncn.com/paihang/, 2015-07-16/2015-10-26.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篇6

本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选取宁波15个主要入境客源国,包括日本、美国、韩国、英国、 德国、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新加坡、意大利、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运用亲景度和竞争态指标,探讨宁波2002 - 2011年入境国际旅游市场的年际变化、亲景度的国别差异和空间分析以及竞争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宁波入境国际旅游市场提出拓展建议。

一、数据来源与案例概况

( 一)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003 - 2012年) 、浙江旅游网的 《浙江旅游概览》 ( 2002 - 2011年) 及 《宁波统计年鉴》 ( 2002— 2011年) 中的入境游客人数统计资料。研究的时间跨度是2002 - 2011年。在分析入境旅游市场特征时,将其分成2002 - 2006年和2007—2011年前后两个时段进行研究。

( 二) 案例概况

宁波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 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就是东海之滨的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作为一个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宁波既属于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又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单位。宁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截止2010年年底,全市开放的景区( 点) 达82个,其中4A级景区15个, 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浙江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9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宁波旅游业综合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入境旅游也迅速发展,近10年的入境旅游总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一直持续增长( 见图1) 。2011年,宁波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07. 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65 472万美元。

1. 宁波入境旅游市场年际变化

由图1可知,近10年宁波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很快。2002—2011年入境旅游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旅游外汇收入也随着入境旅游人数的增加而呈现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21. 51% 。期间,尽管经历了2003年的SARS事件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宁波入境旅游市场在2003年和2007 - 2009年增长较为缓慢,但影响相对较小。由此说明,宁波入境旅游市场较为稳定,旅游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逐步增强,国际旅游市场发育也日趋成熟。

2. 宁波入境旅游市场基本格局

宁波入境旅游市场主体分为两个部分: 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由2002 - 2011年宁波入境旅游接待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近10年来宁波入境旅游中的外国人占60% 左右,港澳台同胞占40% 左右,外国游客一直都是宁波入境旅游的主力军。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外国游客所占比例有所减少,从2008年的63. 06% 的最高值下降到2010年的56. 63% ,2011年虽有所回升,但并不明显,仅增长了0. 06个百分点。

二、宁波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亲景度分析

( 一) 亲景度分析方法

亲景度是指到某地某客源国游客人数在某一旅游目的地的市场份额和该客源国游客人数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之比,反映了某一客源国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的偏好程度,有助于了解把握客源市场的结构特点、发展潜力及趋势动态,更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有效地组织和开发旅游产品,并针对客源市场的动态变化,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促销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不断开拓和巩固海外客源市场。其公式为:

其中,L表示客源国亲景度,Mi某地区旅游客源国人数,M为该地区旅游的外国人数,Ci为该客源国到华旅游人数,C为到华外国游客数。亲景度的大小与游客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亲景度高,游客数量不一定多,亲景度低,游客数量不一定少。根据L值的不同,可以将亲景度进一步细分为4种类型: 若0 ≤ L ﹤ 0. 5 ,则该客源国市场为该地的强疏景市场; 当0. 5 ≤ L ﹤ 1 ,则属于弱疏景市场; 当1 ≤ L ﹤ 2 ,则该市场为弱亲景市场; 当L ≥ 2时,则该市场为强亲景市场。

( 二) 宁波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分析

根据2002 - 2011年各客源国旅华和旅甬人数, 分别计算宁波15个主要客源国近10年亲景度,其结果如表1所示,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1. 亲景度综合分析

自2002年以来,宁波国际客源市场主要是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由表1和图2可知,在2002 - 2011年期间,意大利每年的亲景度都大于2,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3. 92后开始下降,并在2005年之后一直围绕3小幅波动且逐渐趋于稳定,是宁波入境旅游的强亲景市场。由图2还可以清晰地看出,在2003年受SARS影响期间,意大利市场的亲景度不降反升, 而到2009年却有所下降,说明意大利市场受自身经济影响较大。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印度、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的市场亲景度在1 - 2之间,属于弱亲景市场,其中法国市场亲景度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2. 24后逐年下降; 英国则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并在2011年超过法国,突破弱亲景市场和强亲景市场的分界线,到达目前的最高点2. 04; 日本作为宁波入境旅游最大的客源国,在这段期间内亲景度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宁波对日本市场的吸引力在逐渐降低; 其余弱亲景市场亲景度波动不是太大且较为稳定。韩国、 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5个国家的亲景度基本上都小于1,属于疏景客源国,其中俄罗斯的亲景度始终小于0. 5,属于强疏景客源国, 其余各国皆处于0. 5 - 1之间,波动幅度不是太大并较为稳定。由此可见,宁波国际客源市场亲景度年际变化与黄山市、南京市等地存在的高位振荡、 中位波动和低位平稳现象( 张艳等,2007[1]; 包娟等,2010[4]) 有着明显的不同。

数据来源:根据宁波统计年鉴2003-2012年,中国旅游年鉴2003-2012年的数据计算所得。

2. 亲景度国别差异

结合表1和图2可以看出,宁波入境旅游市场亲景度最高的是意大利,达到了3. 92 ( 2003年) , 而最低是俄罗斯的0. 11 ( 2003年) ,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近36倍,但跟福建省150倍[5]、苏州437倍[6]、桂林1 985倍[7]、上海2 227倍[2]的情况相比较,宁波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亲景度差异并不大,当然这也与客源国选择的多寡有关。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俄罗斯作为我国的重要客源国,入境旅游人数一直处于我国的前3位,但对于宁波来说,亲景度却相当的低,说明宁波对俄罗斯市场的吸引力较低。尽管自2009年以来俄罗斯与宁波的经济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相应地来甬亲景度有所提升,但仍只有0. 35。反观意大利,虽然来华人数比俄罗斯少,但是来甬人数却多于俄罗斯,近10年来其亲景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说明宁波对意大利市场的吸引力较大,在华的竞争力较强。

3. 亲景度空间分析

为了更好的分析国别亲景度的空间变化,本文将其分为2002 - 2006年和2007 - 2011年两个时间段,并以各时段的平均值来考察各国的亲景度空间变化,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这两个期间内,同一类亲景市场中的空间位置并没有变化,但是这两个期间内的亲景度的平均值有所变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的市场亲景度在后期均有上升现象,韩国上升不是很明显,前期和后期只相差0. 1; 而意大利、日本、德国、法国、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亲景度均呈现下降趋势。

三、宁波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分析

( 一) 竞争态分析方法

竞争态是指由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双指标组合构建成的一个综合反应旅游市场占有与发展的模型。市场占有率( αi) 是指在市场竞争中所占的地位与实力,即市场份额; 市场增长率( βi) 即当年较上年的增长率,反映了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潜力。这两个指标组合所构成的旅游市场竞争态记为 Ωi( αi,βi) ,其公式为:

其中,Xi表示某目标市场在当年的旅游统计量,Xi -1表示该目标市场上一年的旅游统计量,表示当年同类旅游市场量的总和。在给定一 个标准阈值( α,β) 后,依据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可将该区域旅游市场划分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 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四种类型,它们分别处于由占有率和增长率所圈定的4个象限内,其分类依据和发展方向如表3所示。对于 α 和 β 的确定,本文根据市场占有率的平均值和市场增长率的平均值, 再结合各客源国在竞争态坐标轴上的分布特征, 对平均值进行修正,以此来确定平均值。

( 二) 竞争态时间变化

本文以全国国际旅游市场为基础,采用SPSS17. 0软件进行统计、 分析和计算, 以 α = 0. 5% 、β = 21. 5% 对客源国市场竞争态进行划分, 并绘制宁波入境国际客源市场竞争态转移图( 图3) 。由图3可知,近10年来,宁波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基本经历了 “幼童市场( 2002) →瘦狗市场( 2003) →幼童市场( 2004 - 2006) →明星市场( 2007) →金牛市场( 2008 - 2011) ”的变化过程,符合 “瘦狗→幼童→明星→金牛”的自然转移模式。2003年受SARS的影响,在全国的市场竞争态类型从2002年的幼童市场直降到2003年的瘦狗市场,2004年又有一个大反弹,又进入幼童市场,2008年开始进入金牛市场。可见,宁波入境国际旅游市场日趋成熟,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均有提升的空间。

( 三) 竞争态空间变化

同时,笔者将近10年分成2002 - 2006年( 前期) 和2007 - 2011年( 后期) 两个时期,分别计算这两个时期内15个来甬客源国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确定前期的 α = 3. 33% 、β = 36% ,后期的 α = 3% 、β = 16% ,并据此分别绘制出这两个时期的竞争态分布图,如图4和图5所示。

( 四) 竞争态总体分析

根据图4、图5,2002 - 2011年市场竞争态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各入境旅游市场的占有率和增长率的离散度也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入境旅游市场的占有率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市场增长率却有较大的波动,这种波动最终造成了竞争态的上下波动。由表4可以看到,2002 - 2006年宁波有26. 67% 的入境旅游市场集中于瘦狗市场,幼童市场约占53. 33% ,金牛市场和明星市场分别占13. 33% 和6. 67% ; 而2007 - 2011年瘦狗市场约占33. 33% ,幼童市场占46. 67% ,金牛市场和明星市场分别占13. 33% 和6. 67% 。同时, 市场增长率由前期的36% 下降到后期的16% ,占有率基本稳定在3% 。由此可知,宁波市场总体上是呈衰退状态。

根据表4,各类型市场竞争态的具体变化情况如下:

1. 瘦狗市场由前期的4个上升到后期的5个。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始终为瘦狗市场,而英国和印度则由瘦狗市场发展成了幼童市场,后期中的法国、意大利、德国则衰退成瘦狗市场。德国和马来西亚后期离均线比较近,有望发展成为幼童市场。 其中,德国虽然衰退,但是其占有率和增长率分别为2. 25% 和15. 96% ,仍有机会反弹。因此,对于德国和马来西亚市场应好好培育发展,争取早日走出瘦狗市场。

2. 幼童市场前期有8个,后期降为7个。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加拿大始终保持在幼童市场中,英国和印度则由瘦狗市场发展成为幼童市场,其中,英国的占有率和竞争态分别为2. 22% 和18. 73% ,印度分别为1. 42% 和16. 08% , 有一定的发展势头,发展前景良好; 后期意大利、 法国、德国的增长率降低,衰退为瘦狗市场。

3. 金牛市场和明星市场的基本格局在前后两个时期并没有变化,但是其增长率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应该引起重视,适时开发新的需求,避免或者延迟市场的衰退; 美国作为唯一的明星市场,有向金牛市场转化的趋势,一旦美国转化为金牛市场,那宁波的明星市场将呈现空白状态,因此,应加强对明星市场的培育。

四、亲景度和竞争态的相关性分析

综合表1、表2和表4可以看出,在2002 - 2011年期间, 强亲景市场和弱亲景市场中只有22. 22% ( 2 /9 ) 属于金牛市场和明星市场, 77. 78% ( 7 /9) 属于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 而在弱疏景市场和强疏景市场中有83. 33% ( 5 /6) 属于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16. 67% ( 1 /6) 属于金牛市场。英国和印度在2002 - 2006年期间( 前期) 属于瘦狗市场,而在2007 - 2011年期间( 后期) 成长为幼童市场,然而在这两个期间内,英国的亲景度是上升的,印度的则呈现下降趋势。意大利一直是强亲景国,其亲景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却一直属于幼童市场或瘦狗市场。由以上分析可知,亲景度大于1的客源市场大部分为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 亲景度小于1的客源市场大部分也都是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由此可见,宁波入境旅游市场的亲景度和竞争态的关联并不显著,这和刘春济( 2007)[2]、金蓉与王雪平( 2010)[8]、甘永萍( 2010)[9]等对上海、甘肃、广西入境旅游市场的分析结论一致,但和王力峰( 2004)[7]、汪德根( 2006)[6]在分析桂林、苏州入境旅游市场时的结论 “亲景度的差异是导致客源市场竞争态差异的主要原因”不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亲景度在后期下降的同时,亦由幼童市场衰退为瘦狗市场。由此我们认为,宁波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亲景度对竞争态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关联并不显著。

此外,亲景度与竞争态这两个指标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Co - Plot分析图加以展示。本文以亲景度、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为变量,采用Visual Co - Plot Version 5. 5软件绘制了Co - Plot展示图( 图6) ,该图疏离系数( Coefficient of Aliena- tion) 为0. 067, 拟合系数( Average of Correla- tions) 为0. 93,表明该图像拟合程度高。在图6中,变量箭头之间的夹角可以反映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处于相同方向的箭头表明高的正相关,若两箭头形成180°表明两属性高的负相关,若两箭头成90°垂直表明其不相关。由图6可看出,亲景度与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基本不相关。这也是亲景度与竞争态存在联系但是二者相关性不显著的最直观的表达图式。

五、结论及建议

( 一)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 1) 有60% ( 9 /15) 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属于亲景市场,说明宁波的吸引力比较大,仍有提升的空间; ( 2) 宁波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格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在2002 - 2011年期间比较稳定, 年度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 3) 宁波的入境旅游市场大都集聚在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且幼童市场有向瘦狗市场转移的趋势,市场的增长率下降显著,表明宁波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呈现出逐渐衰退的迹象; ( 4) 宁波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亲景度和竞争态虽有关联但并不显著。

( 二) 建议

第一,尽管日本和美国、韩国分别属于弱亲景市场和弱疏景市场,但是日本有较高的占有率,美国和韩国有较高的增长率,且美国的亲景度在后期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应加强对这3个国家的宣传与促销,诱发这些国家的赴甬旅游热情,在保持其占有率的同时提高其增长率。

第二,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这6个国家整体上均属于亲景国,对宁波有较高的偏爱程度,但这6个市场仍然徘徊在瘦狗市场和幼童市场之间,增长率相对而言较高,因此对于这6个国家,应在提高增长率的同时设法提高其占有率。具体而言,针对欧美和澳大利亚游客偏爱历史古迹、人类遗址和文化圣地的特点,应打造宁波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多参加国内外大型知名旅游展览等活动,在境外树立优质的宁波整体城市形象。

第三,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这5个国家的亲景度较低,均为疏景市场,且均为幼童市场或接近幼童市场( 马来西亚) ,市场增长率较高,因而对于这些市场应重点开发。针对俄罗斯市场,可通过开展国际会展、博览会等活动来促进与俄罗斯的贸易活动,提高宁波的知名度,从而提高亲景度和竞争态。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篇7

一、游客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1. 年龄结构特征

数据显示, 来赣乡村游的国内游客主要集中在15~24岁、25~50岁两个年龄段, 占总数的78%, 而65岁以上的老年游客仅占2%。这说明来赣旅游的游客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段, 而且大多数都是城市居民。

2. 职业结构特征

被调查的游客职业构成为:企事业职工所占比例最高 (28.5%) , 公务员次之 (21.17%) , 专业/文教科技 (16.26%) 和服务销售人员 (11.56%) 也占有较大比例, 但是离退休游客仅占6%。此外, 暑假学生和老师的比例迅速增加, 比例高达46%, 这说明江西很多红色旅游资源对教师和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 文化程度特征

数据显示, 游客的文化程度构成比为:大学以上包括本科和专科在内的比例最高, 高达68.1%, 具备研究生学历的占6.48%。这个数据说明, 文化程度越高旅游需求也越高。

二、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

1. 游客需求特征分析

乡村旅游主要吸引的是城市人, 不同年龄段出游的动机不同。如少年儿童的科普教育需求, 青年人的农事体验与乡村娱乐需求, 中年人的娱乐与身心放松需求, 老年人的健身疗养和休闲度假需求等等。需求不同, 服务要求也会不同, 只有充分了解游客的出游动机和对服务的要求, 才能开发对应的乡村旅游产品, 真正满足各个层次游客的需要。

2. 游客出游方式选择分析

调查表明, 游客的出游方式主要有:自驾车出游、团队出游和散客出游 (如老年人的长途汽车出游) 三种。由于江西主要的客源是本地居民和附近省市居民, 路途比较近, 再加上交通便利, 所以自驾游的比例逐年在上升。

3. 游客消费特征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 游客消费具有如下特征:

(1) 消费水平偏低。据调查, 游客餐饮和住宿以及购物以中档消费为主。因此, 在进行乡村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时, 应主要开发中档酒店、度假村等价位适中的旅游设施, 满足大多数旅游者的需求;也要适当建设高档服务设施, 迎合高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同时还要注重乡村原生态的特点, 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和传统习俗开发家庭旅馆、野外露营基地等住宿设施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 消费结构不合理。游客的平均旅游消费额为每人975元, 其中, 交通占30%、购物占25%、住宿占18%、娱乐占14%、餐饮占10%、游览占7%。游览费用偏低说明江西省的乡村旅游产品档次偏低, 种类单一, 缺乏有吸引力的游览娱乐活动和设施, 游客大部分消费只能集中在住宿、餐饮、购物三个方面。其中, 一般游客在交通、住宿、餐饮上的刚性消费偏高, 购物和娱乐消费较低;自驾车游客在住宿、餐饮和购物的消费上明显高于其他游客。

(3) 游客滞留时间短。因为自驾游所占比重大, 而这部分游客基本上是以一日游为主, 其他游客主要是停留一天或二天。根据这一消费特征, 江西乡村游适合发展周末游和中短途乡村游。鉴于此, 旅行社应该极力打造周末乡村游特色产品, 合理安排旅游线路, 使游客获得最高满意度。

三、游客旅游偏好特征分析

1. 出行方式偏好

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 外部交通选择公共交通的占45.30%, 租车的占29.9%, 用私家车的占14.8%, 这一比例构成, 为旅游服务接待区的功能设置提供了依据。在景区的内部交通方式调查中我们发现, 有73%的被访者愿意步行游览, 部分旅游者喜欢坐花轿 (比例12.3%) 、乘电瓶车 (比例11.3%) 游览。在水上交通方式的选择中, 游客偏爱于自己摇划小木船, 其比例高达92.1%, 对电动船、快艇和其他方式的选择比例极低, 这主要是因为旅游者对乡村游的古朴与自然无限向往。

2. 乡村旅游产品偏好

江西乡村游接待的国内游客在旅游产品的偏好上主要侧重于农事体验、观光休闲、运动养生、文化体验和自然科考等方面。调查数据显示, 游客选择农事体验类旅游产品的占58.6%, 他们主要为帮助孩子增长见识和阅历。选择观光休闲类旅游产品的占49.62%, 选择运动养生、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的分别占41.33%、37.79%, 主要动机是领略乡村田园风光、放松心情, 了解当地乡村文化和风土人情、增加自身阅历见识等。游客对自然科学考察的偏好程度相对较低, 只为15.46%, 这说明当前江西乡村旅游仍然是以观光游览类为主, 但已开始向文化体验型过渡。

3. 乡村旅游项目偏好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 由于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来自于城市, 所以他们对乡村旅游项目的偏好主要侧重于主题农业活动和采摘, 偏向于乡村美食、乡村观光、乡村购物等旅游项目。另外, 调查还发现, 旅游者对乡村生态环境表现出极强的兴趣。对于文化类产品, 游客主要偏好于当地乡村的民俗文化, 主要群体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白领阶层以及老年游客, 他们对富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和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风情更感兴趣。可见, 来赣乡村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是偏好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活动, 他们注重身心的放松, 希望更加贴近自然, 追求一种平和、宁静、舒心的意境, 在自然环境中增进身心健康。

4. 其他偏好

据调查, 乡村游游客在乡村旅游餐饮、乡村旅游住宿和乡村旅游商品等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偏好。对乡村旅游餐饮最感兴趣的是农家土菜, 对农家家养的鸡鸭、自种的瓜果蔬菜表现出强烈兴趣;其次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 比如婺源的荷包红鲤鱼、鄱阳湖的银鱼、泰和的乌鸡、赣南的板鸭、弋阳的年糕、信丰的米粉、南昌的藜蒿炒腊肉等都是极其受到游客喜爱的特色菜肴。游客在乡村旅游住宿偏好上, 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富有古朴气息的农舍和乡村旅馆, 但往往由于配套设施简陋, 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 更影响了游客的滞留时间。对于旅游商品, 游客当然是偏爱那些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产品, 但调查中显示, 大部分游客对旅游商品的包装、种类等都不满意。所以加大乡村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对乡村旅游者行为特征的分析, 笔者认为江西乡村旅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旅游产品开发必须突出“乡土、乡村、乡情”;深度挖掘乡村文化;抓好“乡村游”的招商引资工作, 改善投资环境和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形成政府、民间团体、外商、个人共同投资的局面, 推进江西乡村旅游向更高、更多层次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游客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对来赣参加乡村旅游的国内游客在人口统计变量、客源市场特征、游客旅游偏好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总结出一些特点和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西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旅游行为特征,江西,乡村旅游,建议

参考文献

[1]唐代剑, 黎彦.论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特性及其发展方向[M].特区经济, 2010.

[2]钟洁, 马艳霞.基于游客调查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贵州省桃花江旅游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3) .

[3]马艳平.对进一步发展我国乡村旅游的策略探讨[J].旅游经济, 2007, (1) .

[4]薛智韵, 麻骏斌.江西旅游市场分析及对策[J].科技广场, 2009, (6) .

[5]徐玉萍.江西国内旅游市场产品开发策略[J].商业时代, 2007, (11) .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篇8

本文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区域研究单元, 并分解为北疆、东疆、南疆三个区域进行分析, 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1年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2000~2011年新疆入境旅游发展迅速, 但总体差异依然很大。入境旅游地州际差异逐渐缩小, 变化速度趋缓, 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 地州际差异主要由地带内差异构成, 特别是北疆地带内差异是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最后提出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为保证指标的可比性和延续性, 减少因数据问题而带来的误差, 本文选择旅游外汇收入作为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衡量指标。各地州 (市) 国际旅游收入和人口数数据来源于2001~2012年《新疆统计年鉴》。因2005年巴州的国际旅游收入数据残缺, 文中利用均值插值法加以补充。本文以新疆15个地、州、市区域为研究对象, 沿用普遍采用的大区域划分, 把新疆分为北疆、东疆和南疆三大区域。北疆包括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昌吉州、伊犁地区 (包括伊犁州直属县、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 、博州;东疆包括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南疆包括巴州、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等方法综合对新疆15个地州市区域的旅游区域差异总体特征及变化进行研究分析。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反映新疆各区域入境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总体变化情况;泰尔 (Theil) 系数是衡量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 泰尔系数T越大, 说明区域经济差异越大。将新疆分为北疆、东疆、及南疆三个区域作对比, 并对三个区域内部的地、州区域之间的旅游差异进行分析。各指数公式如下:

1.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式中Yti为第t年第i个地域单元的旅游外汇收入, Yt为第t年n个地域单元旅游外汇收入的均值, n为地域单元的个数。

2.区域内地州间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程度泰尔指数Tpi

3.区域间入境旅游差异程度泰尔指数TBR

4.以地州为单元的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程度泰尔指数TP

根据 (3) 和 (4) , 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可分解为地带内 (TWR) 和地带间 (TBR) 差异之和:

式中Yij和Nij分别为i区域j地州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 iY和Ni分别为i区域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 Y和N分别代表新疆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

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

(一) 新疆入境旅游差异总体水平的动态变化特征

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对新疆入境旅游差异总体特征作了分析 (见图1) 。从各地州市绝对差异来看, 标准差整体波动大且呈上升趋势。在2002年、2007年与2011年达到标准差峰值, 2002~2003年呈下降趋势, 其后转入上升态势, 标准差由1005.11增长到2007年峰值2899.35。2007~2009年标准差相对略有下降, 在2009~2011年标准差急剧上升到6198.67, 达到12年间的最高点。标准差的明显波动说明, 新疆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不稳定。从相对差异来看, 变异系数呈现出“M”形, 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60上升到2002年的2.90, 又从2003年的2.69下降到2004年的1.95。其后由2004年的1.95上升到2006年的2.41。2007~2011年相对差异先以较缓慢的速度下降后转为快速下降。从2006年的2.41降至2011年的1.73。综上, 新疆入境旅游经济相对差异2000-2011年间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变异系数均大于1, 说明新疆入境旅游发展不均衡。

(二) 新疆入境旅游的地州际、地带间以及地带内差异演变

本文通过泰尔指数折线图来表示新疆入境旅游发展的动态过程 (图2) 。总体上看, 2000-2011年新疆入境旅游地州际差异TP逐渐缩小, 但下降趋势是一个波动过程;地带内差异TWR大于地带间差异TBR, 地州际差异主要由地带内差异构成。由于北疆地带入境旅游收入占全疆入境旅游总收入70%以上, 所以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主要是由北疆地带内差异构成的。以2011年为例, 乌鲁木齐市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国际旅游收入占北疆地区总的国际收入的97.1%, 而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国际旅游收入仅占0.6%, 北疆地带内差异是非常显著的。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2000~2002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居高不下。这段时期地带内部差异变化不大, 地带间差异上升, 带来总体内部差异结构的稳定上升。2000年,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新疆作为重点省区迎来了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加入WTO, 对新疆入境旅游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仅有利于引进国外客源, 而且有利于更大规模地吸引国外资本的进入, 为新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 首届新疆国际旅游节在乌鲁木齐举办, 扩大了乌鲁木齐国际旅游的影响力。此时, 一些有接待能力的地州市优先发展了入境旅游业, 如乌鲁木齐市, 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州没有接待能力。

(2) 2003~2004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持续下降。这段时期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持续下降, 且下降速度较快。2003年初爆发的“SARS”危机, 对新疆入境旅游产生的影响较大。此段时间不存在所谓的接待能力优势, 新疆各地州市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都有所下降。因此, 这段时期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呈下降趋势。

(3) 2005~2007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呈上升趋势。随着2003年“SARS”疫情的消失, 新疆的国际旅游业以较快的速度恢复。这一时期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呈上升趋势, 地带间的差异下降后又上升, 地带内的差异上升。具体表现为2个方面: (1) 地带间差异扩大, 2005、2006年分别在伊犁和吐鲁番举办了新疆国际旅游节, 让北疆旅游板块以自然风光为代表的喀纳斯、那拉提等路线为人熟知。相对而言, 以丝绸之路文化、民俗文化为主的南疆旅游板块还有待开发。 (2) 北疆地带内差异上升, 2007年, 天山天池、葡萄沟、喀纳斯成为新疆首批进入国家5A级景区行列的景区。景区是当地旅游形象的重要体现, 直接关系到旅游业在国际的竞争力。

(4) 2008~2011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小幅波动, 持续下降。2008~2010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平稳缓慢下降, 地带内的差异平稳缓慢上升, 地带间的差异下降。2011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快速下降, 地带内的差异快速下降, 地带间的差异上升, 并且地带间的差异TBR首次在地带内的差异TWR之上, 说明2011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主要由地带间的差异构成。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 对新疆国际旅游业有较大影响。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 严重影响了新疆国际旅游事业的发展, 是新疆的旅游业受到很大的冲击。新疆各地州市的入境旅游收入都下降, 因此新疆入境旅游经济呈下降趋势。2010年新疆继续举办新疆国际旅游节、冰雪旅游节、胡杨摄影节等覆盖全疆范围的系列旅游节庆活动, 努力打造“新疆是个好地方”旅游整体品牌形象, 缩小了地带间的差异。2011年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旅游合作与发展论坛在乌鲁木齐举行, 增强了乌鲁木齐的国际影响力, 带动北疆入境旅游业的发展。

(三) 新疆入境旅游地带间以及地带内差异对新疆入境旅游地州际差异的贡献率比较

2000~2011年地带间及地带内差异对新疆入境旅游省际差异的贡献率有以下两个特征 (图2) 。 (1) 地带内差异是新疆入境旅游地州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以地带内差异为主, 平均占74.94%。同时由于北疆地带内入境旅游收入占新疆入境旅游收入70%以上, 所以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主要由北疆地带内差异构成。2004年地带内差异达到最大值是由于“SARS”事件周期较短, 新疆的国际旅游业以较快的速度得到恢复。而且由于受“SARS”事件影响, 人们更热衷于以自然风光为代表的喀纳斯、那拉提等北疆旅游区域。 (2) 地带间差异贡献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地带内差异贡献呈波动下降趋势。地带间差异贡献率在2011年达到峰值55.01%, 地带内差异贡献率在2011年下降到44.99%, 降到12年间的最低谷。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北疆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人们生活不断改善, 南疆、北疆、东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不小的差距。基于北疆的优势和发展基础及条件, 使得北疆地带入境旅游获得优先发展, 是新疆入境旅游地带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北疆各地政府与各级领导把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抓手产业和引擎产业, 在旅游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措施的落实以及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使旅游业地位逐步提升, 北疆各地州入境旅游发展差距缩小。

(四) 新疆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变化特征

各区域旅游外汇收入与全疆平均水平的比率见表1。通过对比各地州旅游外汇收入与全疆平均旅游外汇的比率, 分析得出2000-2011年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表1显示, 2000年新疆各地州市旅游外汇收入高于全疆平均水平的有乌鲁木齐市和喀什地区, 旅游外汇收入分别是全疆平均水平的9倍多和2倍多, 到2011年乌鲁木齐市旅游外汇收入虽有下降, 但仍是全疆平均水平的4倍多, 喀什地区下降至不及全疆的平均水平;而伊犁州和吐鲁番地区分别从2000年的0.249和0.939倍增至2011年的5倍多和1倍多, 均高出全疆平均水平;昌吉州、巴州除了2010年高出全疆平均水平的1倍多和2倍多, 其余年份均低于全疆平均水平;博州、克州和哈密地区的旅游外汇比率呈波动上升趋势, 但相对于乌鲁木齐市、伊犁州和吐鲁番地区其旅游经济规模仍不能相比。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阿克苏地区和和田地区的旅游外汇比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乌鲁木齐市、伊犁州和吐鲁番地区三个地州市2011年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疆平均水平的10倍多, 说明新疆入境游客的分布非常集中。

图4显示, 2000年新疆入境旅游经济不发达的地州市较多, 而且三个地带均有分布, 达到发达水平的只有乌鲁木齐市和喀什地区。图5显示, 2011年新疆入境旅游经济达到发达水平的为乌鲁木齐市、伊犁州和吐鲁番地区。其中旅游资源丰富的伊犁州和吐鲁番地区在政府投入和宣传力度加大之后, 入境旅游经济达到发达水平;喀什地区降至较发达水平, 博州和昌吉州分别于2010年达到发达水平后又降至欠发达水平。12年间入境旅游经济一直处在较低水平的有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巴州、克州七个地州市, 说明新疆入境旅游经济规模处于欠发达水平的地州主要集中在南疆旅游区。综上分析, 新疆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仍较大, 且差异变化不稳定, 旅游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比较集中。

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旅游资源禀赋

高级别的旅游资源是吸引国际游客、发展入境旅游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在数量上的多少、等级上的高低及其在区域上的分布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战略。目前全疆国家5 A级旅游景区共5处, 分别分布于昌吉州、伊犁州和吐鲁番地区;国家4 A级景区29处, 多集中分布于北疆地区。国家3 A级景区共75处, 仅伊犁州便占21处。总体上, 北疆地区旅游资源数量丰富, 且多集中于伊犁州、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比较明显, 空间分布不均匀, 造成了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

(二) 区位因素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 拥有17个国家一类口岸, 是中国连接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重要陆路通道。新疆与邻国的旅游业合作首先可能集中于边境线上一些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口岸区域, 总体上形成多个典型的边境口岸跨国旅游合作区。对比各地州旅游外汇收入与全疆平均旅游外汇的比率, 分析得出入境旅游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有乌鲁木齐市、伊犁州、吐鲁番地区以及喀什地区。从地理空间分析,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首府, 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航空口岸交通便捷, 是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因此一直是国际游客来疆的首选地。伊犁州和喀什地区是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接壤的边境地区, 口岸为境外居民“一日游”和旅游购物创造条件。

(三) 经济发展水平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新疆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已初具规模, 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与此同时, 新疆内部各地区间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区域经济呈现北疆—东疆—南疆发展梯度渐次发展格局。南疆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降水稀少, 沙漠广布, 加上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支柱型产业, 这就造成了南疆区域整体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北疆及东疆, 甚至低于平均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南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没有形成对旅游业强有力的支撑。

(四) 基础设施

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 旅游地吸引游客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旅游服务设施是旅游者在旅游地参加一切活动的基础, 因此成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影响因素之一, 全疆旅游服务设施高度集中于乌鲁木齐、伊犁州两地, 北疆、东疆和南疆三大地带的旅游服务设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区域交通设施是衡量旅游地可进入性的基本指标, 也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新疆各地州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差悬殊, 目前, 新疆仅乌鲁木齐、喀什两地拥有国际机场, 方便入境游客旅游观光;铁路方面, 新疆已建成了兰新铁路 (兰州—乌鲁木齐) 、南疆铁路 (吐鲁番—库尔勒—喀什) 、兰新铁路西段 (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 特别是兰新铁路西段连通了我国与欧洲大陆的铁路, 促进了新疆与独联体、东欧、西欧、中东等国家经济贸易来往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南疆的铁路旅游交通密度低, 还未形成广阔的交通网络, 难以适应目前新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势头。

本文运用了标准差、变异系数及泰尔指数等指标, 从时间动态演变和空间的角度入手, 定量评价了2000~2011年期间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新疆入境旅游发展迅速, 但总体差异仍然很大, 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很显著, 绝对差异基本呈上升趋势, 相对差异呈下降趋势。 (1) 新疆入境旅游地州际差异逐渐缩小, 变化速度趋缓, 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与全国一样, 国际旅游事业迅速发展。随着旅游设施和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外开放的发展,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得到极大改善, 星级宾馆林立, 饮食文化多样, 民族地域色彩浓郁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 为入境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 地州际差异主要由地带内差异构成, 特别是北疆地带内差异是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 主要与以乌鲁木齐为首的北疆各地州市发展较早密切相关, 从而奠定了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发展格局。 (3) 新疆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逐渐缩小, 而旅游经济又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新疆入境旅游业起到了调整区域经济差异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篇9

自1949年11月第1家旅行社诞生起, 新中国旅游业已走过60年的历程。改革开放之前, 中国旅游业承担着重要的对外宣传中国建设成就、加强国际友好往来的政治任务, 当时的旅游服务贸易规模较小, 结构相对单一, 但对扩大我国政治影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人民生活仍处于温饱阶段, 国内旅游在该时期并未得到有效开展。总体看来, 从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后期, 我国旅游业主要以外事接待即入境旅游服务贸易为主, 是一种“事业型”运营机制。旅游作为我国外交事业的一条重要渠道, 主要开展民间对外交往工作, 还不具备“产业化运营”的条件。

改革开放后, 旅游业逐渐从外事接待工作中分离出来, 加快了产业化进程。邓小平多次提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 要突出地搞, 加快地搞”, “搞旅游要把旅馆盖起来。下决心要快, 第一批可以找侨资、外资, 然后自己发展”。1984年, 中共中央提出了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 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发展和建设指导方针, 拉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业的序幕。我国国际旅游也在1981-1985年期间得到了全面发展, 进入高速成长期。

1986年, 国务院将旅游业正式写入“七五”计划, 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支柱产业, 确立了旅游业的国民经济地位, 在国家层面上实现了旅游业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实质性转变。1992年, 中央更是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随后,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中将旅游业列为第三产业中需要积极发展的新兴产业序列的首要位置。1998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旅游业要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党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为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

世纪之交,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历史性机遇。第一, 旅游业被确立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 为中国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 各级地方政府普遍重视旅游业对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纷纷出台旅游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措施;第三, 参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的城市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为旅游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第四, 香港、澳门回归, 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 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良好国家形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产业形象日益鲜明, 产业规模日渐壮大,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同时也是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 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国际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取得进展, 国际形象得到了巨大提升, 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 在WTO的进一步推动下,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规模与结构正经历着由粗放型、数量型增长、贸易模式单一向集约型、质量追求型、贸易模式多样化的转型。

二、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路径的时间演变特点

众所周知, 旅游目标客源市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国际入境客源市场, 二是国内客源市场。一般情况下, 国内、国际两个旅游客源市场都会分别经历从萧条到繁荣的各个状态, 因而, 从客源市场角度出发分析中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路径就可以在二维坐标系中进行。分别以2个市场为坐标轴, 市场发展状态由差变好为坐标轴指向, 这样, 在常态情况下, 2个市场的组合将会有4种 (如图) , 即状态Ⅰ (国际市场繁荣、国内市场繁荣) 、状态Ⅱ (国际市场萧条、国内市场繁荣) 、状态Ⅲ (国际市场萧条、国内市场萧条) 和状态Ⅳ (国际市场繁荣、国内市场萧条) 。状态Ⅲ一般为一国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而状态Ⅰ则是多数国家所追求的旅游市场运营状态, 即国内、国际市场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旅游业整体市场欣欣向荣。而要达到这种市场发展状态, 一般来说有3条途径:第1条是通过国际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来引导整个旅游市场的整体繁荣;第2条是通过先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继而发展国际旅游来繁荣振兴旅游业;第3条是两个市场并重均衡发展从而达到同时繁荣。如果将第3条路径看作是一条通往旅游业发展目标的“最短路径”或“成长大道”的话, 那么, 旅游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往往是偏离“成长大道”的“弯曲大道”, 即“路径一”和“路径二”。

从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看, 20世纪80年代以前, 国人外出“旅游”的意识很模糊, 甚至没有“旅游”的概念, 经历过自然灾害和国外封锁的国人正为解决温饱问题而拼搏, 为生活必需品的缺失而努力探索发展之路。相对而言, “旅游”作为一种奢侈品, 并没有进入多数人的视线, 国内旅游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 出境游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由于国家没有开放, 国外资金不能进入, 因而也谈不上旅游投资或旅游商业。旅游服务贸易的形式基本只有入境旅游1种, 而且还带有强烈的政治交往色彩。因此,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乃至整个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路径一”开展, 旅游业只是“单轮驱动”, 即由入境旅游驱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这一奢侈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国民旅游意识逐渐增强。国际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以及旅游内向投资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国内旅游异军突起, 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业绩。中国旅游业发展曾一度出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双轮驱动”的良好增长形势。但随着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国际入境旅游市场出现疲软现象, 良好的发展态势遭到重挫。“双轮驱动”的理想模式不断经历着波折, 路径三的“成长大道”在现实的世界经济背景下很难取得可持续的旅游经济增长 (见上图) 。

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深度和覆盖范围前所未有, 对入境旅游市场及旅游投资的冲击尤为严重。为应对全球范围的金融风暴, 2008年11月, 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司长祝善忠在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透露, 由于受金融风暴的影响, 2008年前9个月, 中国入境旅游出现明显下滑, 为拉动国内旅游市场、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 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国民休闲计划”将在2009年出台。该项计划采取具体措施倡导针对优秀员工的奖励旅游、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旅游、针对学生群体的修学旅游以及针对离退休人员的银发旅游等, 以拉动内需消费。在经历了2次路径转移之后,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又转移至“路径二”, 即通过国内旅游市场的繁荣渐次达到整体旅游业的大发展 (图1) 。□/毛

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进程来看, 1980年以前, 我国旅游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期间 (1981-1985年) , 入境旅游有了较大提高, 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期间 (1986-1990年) , 入境旅游不断发展, 国内旅游则有了较大发展;“八五”期间 (1991-1995年) , 入境旅游取得长足的发展, 国内旅游则异军突起, 这一时期是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期间 (1996-2000年) , 旅游产业基础逐渐夯实, 旅游经济取得稳步进展;“十五”以来, 在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形势的影响下, 中国旅游业逆风前行, 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而在整个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路径转移:第一次是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初期, 国际入境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国内旅游正在起步之时, 入境旅游担负政治宣传重任, 而这段时间的中国旅游业大致沿着“路径一”在发展;第二次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期左右, 这段时期中国国内、国际旅游市场都出现了高速增长态势, 以“路径一”为基础的“弯曲大道”正在逼近“成长大道”, 即“路径三”, 但这个时期非常短暂;随着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第三次旅游发展路径的转移, 即“路径三”向“路径二”的转移, 再次进入“弯曲大道”模式, 但与第一次不同的是,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偏重于对内需旅游市场的拉动上, 而不是仅仅倚重于国际市场。

三、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重心的空间演变特征

从空间角度看, 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重心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南迁”、“东进”、“北上”三次比较明显的运动过程。第一次是“南迁”的过程, 大致发生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这一阶段, 此段时期旅游服务贸易由北方南移至珠三角一带;第二次是“东进”的过程, 主要发生于20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期阶段, 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重心由珠三角逐渐东迁至以江浙沪为代表的长三角区域, 并在东南沿海一带形成了一个较长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连绵带, 这条连绵带由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组成;第三次是“北上”过程, 主要发生于最近几年, 尤其是环渤海发展战略提出以后, 主要路径表现为经由长三角沿海地带向北发展。

上一篇:网站信息系统下一篇:信息技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