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旅游综合体(共7篇)
乡镇旅游综合体 篇1
摘要:通过对新和镇现状的调研, 结合其现状特点, 探寻出乡镇旅游综合体在新和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并剖析了该综合体在新和镇发展中的溢出效应, 为新和镇提供可参考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乡镇旅游综合体,溢出效应,适应性
新和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边陲的一个小镇, 在如今愈演愈烈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 新和镇自身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 探寻一条适宜自身发展且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必然选择。通过调研及分析得到乡镇旅游综合体是一种相对契合新和镇的发展模式, 深入解析两者间的适应性条件, 再从溢出效应这一指标更进一步说明了乡镇旅游总体在新和镇的优越性, 从而为新和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方向。
1 新和镇基本现状
隶属于崇左市江州区, 地处大西南区域, 毗邻广西重要经济发展轴线 (南宁—柳州—桂林) 。新和镇地势基本平缓, 海拔1 073.7 m, 主要水源为黑水河, 土地肥沃, 泥土深, 适合种植多种作物, 全年光照充足, 且光、水同季。全年夏长冬短, 作物一年三熟, 林木四季可长, 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见表1) 。
2 乡镇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提出
2.1 相关概念
乡镇旅游综合体是以乡镇吸引物为基础, 以乡镇旅游休闲为导向, 乡镇文化创意为核心, 以土地集约化综合开发为手段, 以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 具有乡镇观光、乡镇休闲、生态度假、乡镇文化体验、乡镇休闲地产等多功能的具有高品质的乡镇旅游产业集聚区。
2.2 乡镇旅游综合体的特征
以土地为基础, 高效利用土地、提升土地价值是乡镇旅游综合体的核心意义所在。而在休闲旅游市场和传统旅游市场的主导下, 乡镇旅游综合体又有多种营销手段, 例如“前店后厂”“乡镇休闲产业”等模式。同时两大市场并驾齐驱, 既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又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的环境, 体现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下的人本思想。最后充分调动交通区位优势, 延续优秀的历史文化, 将乡镇包括自然资源和人为资源在内的乡镇吸引物的价值最大化利用。
乡镇旅游综合体能高效地将资源优势、产业力量集于一身, 促使乡镇经济高效绿色发展, 使乡镇历史文化风貌最大化保留, 创造生态宜居的幸福乡镇。
3 新和镇发展乡镇旅游综合体模式的适应性条件
3.1 区位优势显著
新和镇位于“越南—德天瀑布—南宁—珠三角”这条旅游线路上, 是沟通东西部的重要节点, 也是这条线路上的中转休息站。除此之外新和镇地处大西南区域, 毗邻广西重要经济发展轴线 (南宁—柳州—桂林) 。新和镇有大力发展经济、旅游的重要价值。
3.2 政政府府政政策策支支持持
自1999年以来, 新和镇确立了以“城镇化带工业化发展, 以工业化促城镇化发展”的思路。近年来在崇左市江州区实行的“三角一圈”战略布局计划中, 由新和镇、新和华侨农场组成的新和组团占重要地位, 重点发展工业和旅游文化产业。
3.3 乡镇吸引物基础丰厚
新和镇自然资源丰富, 城镇秀丽、蔗田飘香, 位于新和镇西侧的黑水河山清水澈, 有水上石林、吊桥曲折等景色, 是不可多得的湿地资源。除了自然景观, 新河镇还有公园等人工造景。新和镇人民常年种蔗, 越南华侨常年侨居, 形成了新和镇独特的乡镇面貌, 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见图1, 图2) 。
3.4 拥有多元历史文化
新和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 同时也是越南华侨聚居的侨乡。多元文化的融合让新河镇的文化体系充满活力, 乡镇旅游综合体模式的发展能够让新河镇的特色文化得以呈现在众人眼前。
3.5 有优良的产业基础
新和镇是江州区的一个典型的农业镇, 在农业种植上形成了“八大特色农业品牌”, 其中甘蔗种植业是全镇的经济支柱产业。新和镇种蔗历史悠久, 技术方面趋近成熟。在农业的基础上, 新河镇的工业也迅速发展, 制糖业作为新和镇工业之首, 为新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良的产业基础是发展乡镇旅游综合体模式的坚实后盾。
4 乡镇旅游综合体在新和镇发展的溢出效应研究
溢出效应, 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影响的效应。通过对乡镇旅游综合体在文化、经济、社会三个层面产生的效应研究, 把握住城镇之内涵、稳定城镇之基础、注重城镇之发展, 从这三大核心层面所预计产生的溢出效应来进一步说明乡镇综合体在新和镇的适应性。
4.1 溢出效应之文化效应
新和镇可以依托自身良好的地形地貌, 传统华侨文化与民族风情, 将自然人文资源充分结合起来, 延续和传承整个乡镇的整体意象。乡镇的整体意象, 包括乡镇的景观和乡镇的民俗风情, 在乡镇旅游综合体模式的发展中, 它们既是乡镇旅游的旅游资源, 也是乡镇的灵魂所在。这些都包含于文化效应的领域当中, 发展乡镇旅游综合体不仅能推动相关产业的结构升级, 更能促使当地人们充分地尊重乡镇的历史, 自觉地保护乡镇生态, 发现乡镇生活和文化的价值, 从而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延续和传承乡镇整体意象的目的, 具有更为深远的、强烈的影响。
4.2 溢出效应之经济效应
在乡镇旅游综合体中, 原汁原味的乡镇环境、乡镇生活、乡镇文化是其核心, 也是乡镇旅游的最大魅力所在。它对资本和专用旅游接待的设施要求较低, 这就隐喻了该综合体是一种经济效益潜力极大的可参考性选择。新和镇可以通过一些举措比如居民家庭特色招待、依托独特的甘蔗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以糖文化为主题的产业链等, 以此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生产力, 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这也直接保证了更多的乡民可以稳定地享受到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3 溢出效应之社会效应
乡镇旅游所针对的主要对象是来自城市的市民, 他们易被不同于城市高楼林立的乡镇风貌所吸引。新和镇可以保护并发展本地特色乡镇风貌, 让他们在内心度过了一段完整真实的乡镇生活体验, 也学习了一种不一样的风俗民情, 发现和认识到传统文化和生态价值的重要性。这不仅可以发展本地的风俗文化和优秀传统, 还能达到环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 乡镇旅游综合体能让旅游地居民因旅游收益而为自己所拥有的自然环境和独特文化而感到自豪, 并学到许多来自城市的知识, 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 有利于“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但更深层次的社会溢出效应还表现在其通过旅游业为依托, 整合了土地, 完善了相应的基础设施, 提高了镇民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5 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之下, 新和镇作为广西西南边陲小镇的典型镇, 选择乡镇旅游综合体这一发展模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它既契合了新和镇自身的基础条件, 也在文化、经济、社会上具有良好的溢出效应, 这不仅仅能够推进新和镇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资源集约利用, 也符合小城镇发展的根基需要。乡镇旅游综合体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虽然该模式具有良好的前景, 但我们仍需要不断摸索、学习和创新, 以希望新和镇能够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鲍洪杰.基于旅游综合体模式的广西巴马旅游开发[J].企业导报, 2015 (1) :85.
[2]陆军.广西东湖乡镇旅游综合体开发研究[J].特区经济, 2012 (4) :137-140.
[3]王江萍, 韩静静.乡镇旅游综合体导向下的新农镇规划探讨——以罗田县三里镇黄岗庙中心镇为例[J].建筑与文化, 2014 (4) :106-107.
[4]马勇, 岳方之.旅游新型城镇化溢出效应研究[A].第八届 (2013) 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
[5]参见背景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绿维创景[Z].
乡镇旅游综合体 篇2
随着生态文化旅游不断的发展,现如今生态文化旅游已经涉及到乡镇之中,由于乡镇城市化建设相对落后,很多乡镇生态环境相对原始,这更是人们所追求的生态旅游环境,所以,现如今国家更是大力保护各个乡镇的风土民情,开展有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但是当地政府往往为了快速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而忽略了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的品质,很多的乡镇生态文化旅游往往欲速则不达,导致了生态旅游建设只做到了表面,没有做到真正的内涵建设。而且现如今的乡镇生态旅游建设相对较晚,很多方面都表现的不够成熟,而且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当地的旅游经济效益没有达到预想的要求。
新生的乡镇生态文化建设可以借鉴一些建立相对较久、相对较为成熟的乡镇生态旅游建设。在我国有名乡镇生态文化旅游地点还是有很多的。例如“中国最美的地方”——浙江桐乡市乌镇、“人间天堂,天上人间”——九寨沟、“东方艺术之都”——河西走廊敦煌等,中国著名的乡镇生态文化旅游是非常多的。但是,这些旅游胜地由于地理位置、人均消费、旅游人数多等问题,还是有很多游客选择不去,这给新建设的乡镇生态文化旅游提供了一个好的消息,新生的乡镇生态文化旅游可以借鉴以上成功的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建设,让乡镇生态文化旅游得到更多的客源。
二、提升乡镇生态化旅游品质的策略
乡镇的生态文化旅游建设,既然已经体现到了“生态”,就不应该在建设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该做到乡镇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把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相结合的旅游方式,必须适度的保持开发、建设的速度,不要盲目开发,保证当地的环境、历史环境的特色,控制旅游的人数,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否则游客旅游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不仅破坏了旅游环境,而且切断经济的来源,更不用提乡镇生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要提高乡镇生态文化品质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保护开发、建设过程
自然中的生态系统在一般情况下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但是,一旦作为一种旅游开发,直接影响了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而且随着利益的促使,很多旅游景点建设都是盲目性的,直接破坏了生态平衡,既然作为一种生态旅游,当地政府就应该主动乡镇的生态文化,想要做到生态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就要以保护环境、文化为主题进行开发、建设,为游客建立一个真正的生态文化旅游环境。
(二)科学规划,加强监测
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建设是要对生态环境负责的,生态旅游强制管理、规划、建设、监测等各种系统环节。所以当地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生态文化旅游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规划资源管理部门、环保部门、旅游行政部分的职责,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联系,建立一个统一的协调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当地生态文化旅游的品质。
(三)景点应该保留当地特色
一个可以开发成生态文化旅游的乡镇必定会有自身的特色,绝大多数游客都是对当地的特色、特点慕名而来的,当地特色是乡镇生态文化旅游的灵魂。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时要尽量保持当地的真实性、原始性,其具体的表现不仅是当地自然环境的原生韵味,还要保护当地的特有文化,避免遭到破坏,禁忌把城市化建筑待到旅游景点之中,可以建设一些土木屋,或者当地特色的民宅,这样更是符合游客的口味,旅游接待设施要与当地自然及文化相协调,保证乡镇原滋原味的旅游模式,比如常太镇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马院村忘忧谷瀑布、爱在岭下摄影基地。
(四)阶段性稳步开发、建设
在开展生态文化旅游的活动中有关部门要保持冷静、谨慎的态度,操作过程中万不可急于求成,需要有一个层次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方案,确保当地生态文化旅游的稳步发展。在实施生态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借鉴一些成功的旅游景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真的总结过去的经验,及时吸取教训,坚持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样才能让乡镇生态文化旅游品质得到质的提升。
三、把文化融入旅游之中,提高旅游品质
首先,旅游地的文化是当地发展灵魂和动力。在开发、建设旅游资源项目,特别是供旅客游览和体验的景区景点方面,必须要重点挖掘资源所在地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把特点文化有机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宣传、经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中。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将特色文化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展示给旅游者,比如莆田的湄州岛妈祖文化、仙游的九鲤湖祈梦文化。
其次,要加强文化旅游的深度和广度。有效的将当地文化和旅游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以及旅游载体作用,建立完善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
最后,要强化文化意识,以文化为主题,以发挥综合效益为目标,实现旅游文化生产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
第一,可以借助文化内容整合旅游产品,以民族品牌带动其他的景观发展,加快规划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
第二,要精心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把当地文化作品用现代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把景点内容和艺术作品相融合,让游客在饱览山水秀色的同时,还能真切感受到乡镇文化的精髓。
第三,充分利用文化古迹、历史文化乡镇、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培育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提升文化旅游的品质。
结语
生态文化旅游是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从新审视自己的旅游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发展的原则。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人类进步、保护生态、传播文化的综合体现。开展生态文化旅游,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民族文化传承。城乡生态文化旅游是生态文化旅游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乡镇生态文化品质,是当地政府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建立生态文化旅游过程中,要以当地生态、文化为旅游中心,让生态文化旅游品质有质的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愈加便利,旅游已经成为各家各户必备的休闲方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的增加,生态文化旅游已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知,生态文化旅游作为异军突起,已经成了旅游行业主力军之一。近些年,在市政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乡镇的旅游建设也不断的展开,在我国大多数的生态旅游景区都是在乡镇建设,充分的发挥乡镇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利用率。本文主要探讨现如今乡镇生态旅游的现状,及讨论如何提升乡镇生态文化旅游的品质。
关键词:生态文化旅游,乡镇建设,品质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13.
[2]赵新民.生态文化旅游的基础性研究[J].旅游学刊,2002(3):117-118.
乡镇旅游综合体 篇3
从2008年开始, 我县17个乡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纳入了中央投资项目。各文化站建立图书室、阅览室、培训室、多功能厅和站长室等, 功能齐全, 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作用。近几年来, 我县先后投入204万投入建设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并配置了电脑、投影仪、电视机、数码相机及音响和乐器等相关文化设备, 使我县乡镇综合文化站职能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为我县基层文化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一) 文化站设施利不完备
由于长期投资不足, 部分文化站的扩建、翻新工作停滞不前, 致使部分文化站的馆舍、设施比较落后。各乡镇文化站的发展很不平衡, 文化站的内部设备出现了落后、不足的状况。馆舍面积虽然已达到标准, 但因馆舍大多数为老旧、简易建筑, 非常不利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长期发展。
(二) 设施闲置挤占挪用
据调查, 乡镇文化站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的闲置或被挤占挪用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近两年, 省文化厅不断发来各项配套设施, 用于完善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设备包括电脑、服务器、投影机等数码产品, 但由于各文化站管理人员不到位或文化程度、文化专业的局限, 很多设备无法进行合理安装使用, 使得大量文化设施闲置。有些文化站还出现设备可以进行安装却苦于没有专业的管理软件, 和与设施配套的应用程序, 导致被挪作他用。更有甚者由于乡镇工作人员较多, 办公条件不足, 文化站馆舍挪为他用, 使文化站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三) 文化站人员管理模式陈旧, 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来, 随着乡镇体制改革, 乡镇文化站隶属镇政府领导, 业务接受文化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 文化站的经费、人事权下放到乡镇政府, 县文广新局、文化馆与乡镇文化站只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在这种“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 业务接受文化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下, 文化工作处于被弱化的趋向。管理体制不顺, 造成乡镇缺乏文化站人员或文化专干不专, 文化干部挪作他用, 常年承担其他行政工作任务, 难有精力组织文化活动, 严重影响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 文化站经费投入不足, 极大地限制了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 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文化活动的不断增加, 经费不足始终是制约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我县乡镇文化站的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补贴, 极少部分的社会赞助, 经费的投入不足, 严重影响了文化站的辅导、培训、文化娱乐活动, 购置设备、道具, 图书室的图书更新等正常活动。全县绝大多数乡镇文化站, 除了乡镇要求文化站配合中心工作组织开展指定性活动才给予适当经费外, 其他所需的事业经费均无从筹措。人员经费不能保证, 由于人员不够, 许多活动室不能按时对群众开放, 从而严重制约了基层文化站职能的发挥。
三、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领导重视程度, 经济保障落到实处
首先, 要提高领导对文化站的地位、作用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民日益增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早逐渐的提高。农村特色文化、广场文化, 以及文化下乡和农村各类文化节庆等不断深入开展, 领导者应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加强对文化站建设的领导, 使基层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其次, 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落实好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的经费, 是保证基层文化活动持续性开展的重要保障, 乡镇领导要把文化站建设经费纳入年初财政预决算, 从根本上解决文化经费不足的困境。
最后, 加强对文化站工作的考核。根据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目标, 结合本乡镇实际, 年初提出计划, 年终组织检查考查, 奖勤罚懒, 充分发挥文化站的作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
(二)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乡镇文化队伍建设是基层文化活动开展的另一个基础保障。文化工作人员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 直接影响到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和文化活动的质量。针对文化站人员“占岗不在位、在位不尽责”或长期缺少工作人员等现象, 乡镇领导要对文化站工作人员实行专职专用, 对缺少工作人员的进行及时的补充, 使其明确自己的责任分工, 精力充沛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 业务要培训, 素质要提高
文化主管部门要定时安排对乡镇文化站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的文化修养、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同时积极协助文化主管部门对基层文艺骨干队伍进行长期的、有计划的、有特色的培训辅导, 提高基层文艺骨干的艺术水平, 逐渐带动周边群众文化水平的提到, 增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活力。
(四) 建立文化站示范点, 带动全县文化工作的开展
在全县范围内分区域、分等级、分特色的打造出4到7个示范点, 组织乡镇分管领导、文化站站长和工作人员观摩、学习, 相互之间交流经验, 使文化工作相对落后的乡镇有学习的榜样, 带动全县乡镇文化站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国家设立、政府举办的乡、镇一级的最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机构, 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工程之一, 是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 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提高农村业余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晓宇.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 (18) :190.
乡镇旅游综合体 篇4
一、岐山县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做法
2001年以来, 岐山县曾进行过乡镇机构改革, 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乡镇机构内部设置人员构成不合理, 职责不清, 人浮于事, 效能低下的现象在乡镇没有得到彻底改观。取消农业税后, 农村工作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 乡镇工作重点转向提供公共服务、引导示范农户以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形势呼唤乡镇职能转变, 倒逼乡镇机构改革。2005年, 省上将岐山县作为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县, 岐山县及时调整改革思路, 认真组织了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的乡镇机构改革试点。
一是积极转变乡镇职能, 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在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 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和核心。经过深入调查研究, 县委、县政府对乡镇政府的职能进行了重新明确, 即:贯彻落实政策、发展农村经济、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新的职能定位解决了过去存在的重管理、轻服务;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事业进步;重上面下达任务、轻农民现实需要;习惯于行政命令、不善于发挥市场作用等种种弊端。乡镇干部的工作方式也逐步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指导转变, 由计划手段向市场引导转变, 由行政命令向管理服务转变。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角色转换, 使大家明白了在新形势下乡镇应该干什么, 应当怎样干, 怎样才算干好的道理。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由“缺位、错位、越位”向“补位、到位、本位”回归。
二是大力整合乡镇机构, 合理精简人员编制。根据乡镇职能需要, 乡镇行政机构只设立党政办公室, 其余工作设11个干事和助理员岗位, 按岗位配备人员;保留人武部、财政所和司法所。这样设置, 有利于工作的协调配合和人员力量的整合, 也兼顾了上下对口关系, 增强了乡镇工作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乡镇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为农业技术推广站、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农村财经管理服务站和社会事务所;撤消各乡镇教育组和教育专干, 相关职能由乡镇中心小学承担。通过合理设置机构, 理顺了管理体制, 推进了乡镇职能转变, 有利于服务农村经济社会管理和发展。县上给改革后的乡镇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统一制作了牌匾, 刻制了印章, 达到规范统一。在编制核定中, 综合考虑乡镇人口、面积、财政收入及撤乡并镇等因素, 按机构改革方案分别核定了行政事业编制。行政编制比改革前精简10.6%, 事业编制精简18.8%, 乡镇人员编制与农业人口比例由1﹕553下降为1﹕648。乡镇领导实行交叉任职, 职数均核定为6名, 全县乡镇领导职数比改革前精简10%。编制管理中, 严格实行“编制部门核准编制、人事部门核定人员和工资、财政部门核拨经费、银行统一发放”的管理办法, 确保乡镇行政、事业编制只减不增。
三是妥善清退临时人员, 减轻乡镇运转压力。乡镇机构改革前, 各乡镇有480名临聘人员。这些人曾为农村工作做出过贡献。农村税费改革后, 他们的工作对象减少了, 失去了工资来源, 成为乡镇运转中的“老大难”问题。为了稳妥做好此项工作, 岐山县认真摸清临聘人员的人数、工作年限等, 制定了公开、公平、公正制定清退方案, 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县上充分考虑临聘人员的实际困难, 根据他们的工作年限核定了经济补偿金和生活医疗补助。全县共发放清退补偿金和生活医疗补助345.6万元、拖欠工资247.2万元。做到走的愉快, 乡镇稳定, 工作不受影响。
四是因地制宜撤并村组, 适度扩大村级规模。结合乡镇机构改革, 对全县建制村合理调整和撤并, 使乡镇机构改革和村级组织改革相衔接, 做到上下互动提高效能。1 500人以下的行政村不再保留, 条件成熟的1 500人以上的行政村也予以撤并。村组干部职数根据本村人口、经济情况确定4-5人, 推行村干部交叉任职, 提倡和鼓励村干部兼任村民小组长。按照德、能、勤、绩、廉的要求, 选拔政治素质好、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的人担任村干部。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了两次公开选拔村级主要干部活动, 共有90人被选拔任用。撤村并组后, 全县行政村由183个减少到144个, 精简21.3%;村干部由763名减少到630名, 精简17.43%;村民小组和组干部均由原来的1 341个减少到984个, 精简26.6%。
二、乡镇机构改革成效
2006年的乡镇机构改革已过去5个年头, 改革的成效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化日益显现。
一是转变了政府职能, 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改革, 乡镇机构设置得到规范, 领导职数得到精简, 干部素质明显提高。乡镇机构改革后的第一年, 全县14个乡镇全部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其中10个乡镇超额完成任务。当年岐山县曾遭受多年不遇的暴雨、雪灾, 乡镇能带领群众克服困难, 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乡镇机构改革带来的活力。改革更重要的是把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到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上来, 工作模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工作重心真正转到为农民群众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管理方式由以行政手段为主, 转变为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民主和教育的手段。祝家庄镇在乡镇机构改革后, 积极探索为民服务的新路子, 通过组织群众外出学习、聘请专家培训、争取信贷支持、提供营销信息, 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目前已建成精品果园2 000亩, 年产值1 200万元。还引导农民成立苹果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业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促进了全镇“一村一品”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深受群众好评。
二是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 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乡镇机构改革使乡镇干部经受了一次大洗礼, 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竞争, 使素质高、能干事、民意好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和重要岗位, 优化了乡镇干部整体素质。上岗后的乡镇干部十分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 增强了改进工作方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提高了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意识, 工作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以强烈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 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为群众谋利益、办好事上, 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服务, 群众来信来访明显减少, 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大营乡机关干部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和发展资金, 努力改善全乡的基础设施条件, 近年来带领群众兴修、整修水泥路29.7公里, 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赞扬。
三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乡镇机构改革使乡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工作上。在国家政策支持下, 通过实施各项惠农补贴政策, 减轻了农民负担, 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减一加使农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 激活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2007年, 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全县粮食总产达到31.8万吨, 创岐山县粮食生产历史新高。通过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 理顺了县乡分配关系, 调动了乡镇培植财源、抓收入的积极性。
乡镇旅游综合体 篇5
本人有幸在2012年开始接触一个乡镇综合卫生院建筑的设计项目, 主体医疗楼为5层建筑, 包括门诊、急诊、牙科、检验、手术、病房及办公等;公共卫生楼为4层建筑, 包括儿保接种、体检、公共卫生办、妇保、妇产科及多功能厅等;后勤及辅助楼为3层建筑, 包括X光机房、药库、食堂及职工休息室等。康复楼为3层建筑, 包括康复病房和康复大厅等。各个功能楼有单独出入口, 且在各个出入口处均设置宽1.5米、坡度为1/12的无障碍坡道, 电梯采用无障碍电梯, 卫生间设置无障碍专用洁具, 电梯间、卫生间等设置国际通用无障碍标识等, 以充分体现现代医疗建筑现代化、标准化、人性化的主导思想。同时, 应最大限度考虑节能措施, 并在使用过程中着重于内部用能的使用和管理, 使其能耗得到合理利用且不浪费。使其既满足使用要求, 又能得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2 节能技术措施
在设计工程中, 要做到上述这些, 针对医院建筑的特点, 在节能技术措施方面做以下几点考虑:
2.1 保温和隔热
控制综合医院的保温隔热性能、热惰性指标, 采用气密性和保温性好的外门窗等。本工程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 外墙粉刷采用无机轻集料保温砂浆, 砖采用烧结页岩多孔砖, 外门窗采用 (6L0W-E+12A+6) 中空低辐射玻璃钢塑复合节能门窗, 并设置内遮阳系统, 地面和屋面做泡沫玻璃保温隔热层等措施, 且应做好外保温工程的密封与防水构造设计, 确保水不会渗入保温层和基层。水平或倾斜的出挑部分以及延伸至地面以下的部位应做防水层, 在外墙外保温系统上安装的设备或管道应固定于基层上, 并应做密封盒防水设计。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 (屋顶女儿墙内侧、阳台、雨篷、靠外墙阳台栏板、空调室外机搁板、附壁柱、凸窗的非透明构件、装饰线和靠外墙阳台分户隔墙等) 采取隔断热桥措施等以符合节能建筑的设计要求;
2.2 主体建筑布置方向
在设计过程中, 应地制宜, 主体建筑采用南北向布置, 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朝向, 减少东西向开窗面积 (增加阳台等遮阳措施) , 使其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等得到有利的控制, 设置遮阳措施, 避免大面积玻璃幕墙的使用 (如采用双层玻璃幕墙, 夹层内应设置空调循环装置) 。
2.3 建筑总平面布局
总平面布局合理简洁, 建筑形体较规整, 立面设计力求简约大气并具有时代特征。建筑布局合理, 功能分区明确, 人、物分流, 交通顺畅, 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 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 主要控制以下几点:
(1) 在节能范围内, 可以增加窗户的开启面积, 通过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来改善内部的环境。尽量减少内区, 降低内部照明和通风空调设备的能耗;
(2) 散发大量余热的设备 (如中心供应、厨房、洗衣房、大型医疗设备等) 靠外墙布置, 以便利用自然通风快速消除余热, 减少机械通风量。且厨房、洗衣房等布置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从而改善院区内部环境;
(3) 各类机房尽量靠近负荷中心布置, 以减少输送的能耗。设计中, 将用电配备布置在后勤及辅助楼地下一层;电梯布置在医疗楼的门厅部位;每层采用小型中央空调, 每层在合理的位置布置空调机房;医用气体 (供养) 布置在主体建筑的靠外墙一侧;医院手术室设计洁净空调系统;牙科用水采用直接饮用水标准;院区内另设一单独的附房 (包括设备房及污洗间, 地下设污水处理池) 等等, 以满足医院日常正常的高能源消耗。
2.4 医院绿化
医院院区的绿地面积应确有保证, 符合地区相关标准。设计中采用多样化的手法及材料, 出入口处为医院前区广场及对外停车场地, 选用适宜的树种点缀院区, 停车位采用植草砖铺装, 并在出入口机动车车位处设置中心绿地, 以利改善环境, 创造亲切自然的氛围。又增加了局部屋顶花园, 利用植物的错落配置为医疗人员和就医人员带来了更多的绿色视野, 营造了舒适宜人的优雅环境。在内部环境设计上, 院内部停车场地采用植草砖铺装, 并设置了树阵, 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和平静。
2.5 其它
(1) 选用节能电机产品, 配套的国内装备及公用设施, 全部采用新型或改型节能型产品, 以降低能耗。
(2) 在变电站配置功率因素补偿器, 采用低压侧电容集中补偿方式, 提高功率因素, 降低无功损耗。
(3) 照明采用节能混光灯以节约用电。
(4) 节水:1选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及配水件。公共卫生间采用感应式水嘴和感应式小便冲洗阀;2建筑物给水进户管设水表计量, 以节约用水, 对水资源尽量循环使用, 尽量少排放;3水池和水箱溢流水位均设报警装置, 防止进水阀门故障时, 水池和水箱长时间溢流排水;4给水泵、消防泵、喷淋泵均采用先进节能设备, 耗电量比一般产品相对节能;5绿化、道路清洗及其他冲洗用水均采用二级处理后的污水, 以节约用水。
(5) 智能化系统:综合楼病房、康复楼病房及卫生间采用自能化呼救系统。
3 结束语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基层卫生机构, 而节能技术是当今能源资源耗损巨大的背景下非常需要的, 因此, 对乡镇卫生院建筑进行研究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某乡镇综合卫生院建筑的设计项目的分析, 总结出了一些具体节能措施, 希望能为乡镇综合卫生院建筑节能设计做出一些贡献。
摘要:现代综合医院建筑设计, 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建筑学。相对于一般的公共建筑来讲, 是公共建筑设计中一项内部功能相当复杂、专业性极强又高能耗的建筑, 首先要注重医院建筑功能的重要性, 满足复杂的医疗工艺要求, 做到洁污分区分明, 以最简洁的人流、物流的流线, 使医院的医疗功能发挥迅速有效的作用, 使医疗资源、内部空间与设备的使用达到最佳使用率, 营造一个舒适有效的工作空间。
关键词:建筑设计,综合医院,节能设计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GB50016-2006.
[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S].JGJ49-88.
[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S].GB50333-20028.
[4]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S].JGJ40-87.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GB50352-2005.
湖泊型旅游综合体开发 篇6
关键词:湖泊,旅游综合体,开发策略
0 引言
旅游综合体是组成旅游区的重要元素, 越来越成为旅游区良好发展的必要元素和核心组成要件以及推动旅游产业升级的主力引擎, 成为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的战略抓手。旅游综合体可以存在于旅游区以外的资源优越区位, 它以旅游吸引物取代了传统旅游资源观, 同样起着聚集游客的作用;旅游综合体是旅游要素的高效聚集与整合, 它围绕旅游服务这一核心功能在某个区域内形成产业链。
1 旅游综合体的基础研究
1.1 综合体
以建筑群为基础, 一定空间内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的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 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 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经济聚集体。
1.2 旅游综合体
旅游综合体[1]是由有相互联系的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村寨组成的, 以旅游产业集聚、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业态创新为核心功能构架的泛旅游产业聚集区, 也是一个旅游经济系统和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综合体的出现是“旅游消费模式升级 (从单一观光旅游到综合休闲度假) 、景区发展模式升级 (从单一开发到综合开发) 、地产开发模式升级 (从传统住宅地产到综合休闲地产) ”三大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
1.3 旅游综合体分类
2 湖泊型旅游综合体的基础研究
2.1 湖泊型旅游综合体内涵
以湖泊水体资源为基础, 以外围空间为条件, 以休闲度假为导向建成的, 集合高端度假、旅游教育、旅游商业等功能的旅游目的地系统。
2.2 湖泊型旅游综合体开发策略
当前, 旅游开发实践中, 湖泊资源内涵未被完全挖掘, 开发层次低。如何突破传统湖泊型景区开发模式, 充分发挥湖泊资源的特色和优势, 构建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趋势的具有复合功能的湖泊旅游综合体呼之欲出。
2.2.1 空间拓展
湖泊型旅游综合体的自然形态结构决定了在开发结构上的空间层次设计, 分为纵向圈层 (水心、水面、水中、水下、水空) 和横向扩展圈层 (湖面水体、滨湖浅水带、湖岸滩、近湖地带) 。
1) 纵向层次设计 (见图1) 。
2) 横向外围扩展。 (1) 湖面水体是湖泊型旅游综合体开发重点, 是支撑湖泊众多层次开发设计的基础层面。湖泊水面的开发必须保持整体美感, 依山傍水打造“大水面景观”。 (2) 滨湖浅水带具有水陆交错的优势, 要充分运用浅水滩涂等优越地理位置配置相应的休憩项目。 (3) 湖岸滩兼具亲水和戏水的双重优势。对于湖岸滩应首先做好功能分区, 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用地调整, 在保护湖泊环境和风景特色的基础上, 利用土地开发近水主题项目。 (4) 近水地带需要考虑湖泊旅游综合体开发周边环境的整体关系, 如湖山关系、湖城关系。近水地带开发要注重视觉景观控制、绿色廊道建设以及城景协调。
2.2.2 产业集聚
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是空间上不断集中的过程, 先有旅游集中, 再有旅游集聚, 逐渐形成旅游集群[3]。在湖泊型旅游区内, 以旅游景点资源的集中分布为基础, 以旅游要素产业为支撑, 以湖泊旅游开发企业为龙头, 通过相互关联的企业或机构在一定地域内集中, 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为旅游者提供更优质更完善的服务。
2.2.3 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融合是指旅游产业内部或者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要按照“融合发展, 延伸链条”的思路, 拓宽旅游产业广度和维度, 着力带动渔业、农业、康体疗养产业、会议会展产业融合发展。将更多体验互动性项目融入产业发展中。结合旅游综合体理念将农业资源、渔业资源等转化为可视化产品或商品, 在旅游活动中引导游客变为客户。
3 案例研究———南充升钟湖旅游综合体
3.1 升钟湖概况
升钟湖旅游区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西北部, 距县城93 km, 距南充100 km;是西南地区蓄水量最大的人工湖泊。面积56 km2。
3.2 旅游开发现现状
3.2.1 开发及经营现状
(1) 升钟湖开发取得的成果:升钟湖连续举办了全国钓鱼锦标赛、升钟湖国际钓鱼精英赛等重大赛事, 目前升钟湖已经获得4A景区标准认可, 正打造5A级景区。 (2) 交通现状:打通了通往盐亭、阆中、梓潼等地的7条出境公路, 修建了高速公路, 兰渝铁路也将于2015年建成通车。
3.2.2 存在问题
1) 旅游资源总体特色不鲜明。升钟湖景区的标志性资源较少, 大多数旅游者仍是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 停留时间短;同质资源很多, 景区建设易产生雷同现象。
2) 品牌不够响亮。升钟湖在2011年创建4A景区, 目前的名气只是限于垂钓爱好者。在国内的知名度尚未打开, 总的来说升钟湖的旅游品牌仍未获得大众关注。
3) 产品不够创新。从旅游者参与度来说, 升钟湖景区的产品仍以被动饱眼福的参观型旅游产品, 游客大多是对升钟湖自然景观作走马观花的旅游。
4) 设施不够完善。 (1) 住宿设施:升钟湖的星级宾馆级别较低, 难以满足高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2) 餐饮设施:餐馆形式单一, 主题餐厅、野味餐厅少。 (3) 康体娱乐设施:体育竞技类、保健类、户外运动类、水上游乐项目配套设施不完善。
3.3 开发措施
根据对旅游综合体的理论研究和对湖泊旅游开发问题和策略的分析, 可以从主题定位、空间拓展、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等方面开发升钟湖旅游。
3.3.1 主题定位
升钟湖可将开发主题定位于渔文化, 借助升钟湖这个旅游载体, 使优势资源得以发挥, 又可将鱼和渔夫、鱼文化意象、渔文化产业相结合, 利用升钟湖的自身条件开发与主题相关的产品。
3.3.2 空间拓展
拓宽升钟湖湖泊的旅游空间维度, 改变过去单纯以水面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平台的模式。
1) 湖心旅游空间:修建高端主题会所, 鼓励滨湖度假设施建设, 开发游艇商务会所、岛上高尔夫运动会所、SPA休闲会所、健康养生会所和渔业俱乐部。
2) 湖面旅游空间:开展水幕伞翼、造浪池、喷射滑道、透明球、水上帆板、水上滑梯、水上蹦极、水上皮划艇、五环滚木、脚踏船等活动;开发水上观光农业等特色项目。
3) 滨湖浅水地带:以近水游憩类项目为主打产品, 鼓励有实力的旅游企业集团, 引进高科技新材料对浅水地带进行改造开发。打造养老养生、商务会议、休闲度假、游艇俱乐部、度假别墅、主题公园等多元业态。
4) 湖岸滩:对于滨水型旅游综合体而言, 可发展水岸物业如开放式商业、度假房产。
5) 近湖地带:利用有利地形修建野外探险基地, 野外真人cs基地;修建一批集疗养、修养、锻炼和娱乐的综合性场所。
3.3.3 产业集聚措施
1) 核心产业———旅游业:按“龙头旅游企业引领、重大项目拉动、增长极核带动”的方针, 加快精品旅游区域的打造, 提升精品旅游线路, 积极发展周边城镇, 推动旅游业要素向升钟湖旅游景区、旅游通道、旅游城镇聚集, 加快集聚带的建设, 全面提升升钟湖旅游产业竞争力。
2) 衍生产业———现代服务业:打造公共医疗、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业;发展文化娱乐设施、餐饮美食等个人需求服务业。
3) 其他相关产业: (1) 以“体验有机生活, 享受健康美食”为主题, 开发“有机鱼鲜汇”“有机果蔬宴”等产品, 推动升钟湖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 (2) 开发休闲、登山、滑水、潜水、探险、露营、高尔夫等户外用品, 推动旅游房车、游艇、数字导览设施等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3.3.4 产业融合措施
1) 旅游产业内各行业融合。在发展湖泊型旅游产业的过程中, 逐步发展旅行社行业、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中介行业等, 加强各内部行业融合。
2) 旅游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 (1) 旅游与休闲农业:利用本地农业资源, 发展“产地采果”的观光农业。打造湖泊型农业科技公园、湖泊农林旅游区、民俗观光村。 (2) 旅游与科技文化产业:在升钟湖旅游综合体构建过程中, 要积极探寻本地历史文化的特色, 通过科技手段发展共融共生的湖泊型文化旅游业, (如《印象刘三姐》和《烟雨西湖》) , 立足于将升钟湖旅游产业走向人文科技旅游之路。
4 结语
“旅游综合体”是推动中国旅游产业再次升级的主力引擎。本文通过对旅游综合体概念的研究, 在分析了升钟湖资源条件和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 得出以下结论:湖泊型景区拥有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和浓厚的人文资源优势, 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延长湖泊型景区产业链, 将旅游综合体的概念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将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应用于湖泊型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1]翟建伟.旅游综合体的形成与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15) .
[2]吴晋峰, 包浩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 2002, 22 (1) :95-101.
[3]何海群.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浅谈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和发展 篇7
因此,综合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最贴近基层的载体,是先进文化的前沿,综合文化站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过程,不断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所以,综合文化站只有把根深扎在基层和群众之中,才能使文化站这颗大树越来越盛。但在当前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文化站脱离群众、脱离生活。
1.文化站干部将精力主要放在具有轰动效应的各种文艺比赛上,而对农村中自发性的自娱自乐的文化的活动几乎不屑一顾;
2.在文化活动上,只重视上规模、上档次、有影响的大型集镇文化活动,而轻视、甚至不组织分散的群众性的村级文化活动;
3.热衷于所谓的文化活动热点,却轻视农村文艺队伍建设,即使在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中,也往往只重视艺术水平较高的尖子,而忽视对主要从事大众化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扶植。
上述这种脱离基层和群众的倾向,悖离了群众文化工作性质和规律。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村文化是整个文化工作的薄弱环节。这些年来,经过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先进文化县创建工程、蒲公英创建工程的推动,我国农村文化有很大的飞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仍存在比较严重的文化空白和盲区,特别是老区、山区、贫区的农村地带,尚未富起来的农民文化素质仍然比较低,低素质的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构成潜在的巨大的威胁。面对这样情况,农村文化站当务之急就是通过大量的普及性活动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站要扎根在群众之中,为群众服务!
那么,文化站如何扎根在基层,切切实实为乡镇群众服务呢?
一、要解决好为群众服务的意识问题。
群众文化为群众服务,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群众文化的神奇之处,先进文化的巨大作用,在于深深扎根于农民群众受到教育、提升素质。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是文化站的根本任务和着眼点,既然文化站服务的对象是群众,那么,只有把根扎在群众之中,才能真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才能真正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
二、文化站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
农村文化站要面向社区、村落和企业、学校等基层,要广泛地开展中小型为主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其内容包括:抓好经济文化基础好的重点社区、村,树立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广泛宣传、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要抓好文明社区(村)文化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在文化活动中的实际困难;要重点抓好经济文化基础比较差的社区和村落,对他们要实行“特区”政策,给予特别服务。只有抓好上述三个层面,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三、文化站要强化辅导职能。
要建立一个由多种艺术门类组成的、有权威性的业务骨干队伍,这是群众文化的根本。没有队伍就没有群众文化。哪里的文化队伍建设得好,哪里的文化工作就一定红红火火、长盛不衰。文化站一定要把业余队伍建设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来抓,要通过多种渠道指导业务骨干队伍。
四、文化站要建立起广泛的文化网络。
这个文化网络就是以街道乡镇文化站为中心,以社区村落文化宫和学校为重点,文化个体户为补充的三级文化网络。只有全面建立起这条经纬有序的文化网络,才能在农村文化中形成广泛的文化战线,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热情,才能造就一大批艺术社团,培养艺术骨干,为城乡群众文化的全面普及夯实基础,才能有效地将城市文化、乡镇文化辐射到城乡每角落。
五、文化站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社区、村落文化上。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社区文化、村落文化应是文化工作的重点,也是文化站工作的重点。在社区、村落文化工作上要实行分类指导原则。同时还要强调指出,对农村文化站来说,对经济文化不是很发达的村落,特别是老、少、边地区,更应作为重中之重,要立足于文化普及和文化扶贫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培训辅导,使之得到全面发展。
【乡镇旅游综合体】推荐阅读:
乡镇旅游创新工作思路08-24
乡镇乡村旅游工作总结08-24
乡镇旅游开发调研报告07-01
乡镇上半年旅游工作总结08-10
乡镇综合医院12-09
乡镇综合治理调研10-15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11-03
乡镇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意见01-11
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简报11-04
旅游综合体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