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片《居安思危》观后感

2024-05-13

历史片《居安思危》观后感(通用12篇)

历史片《居安思危》观后感 篇1

今日午时观看《居安思危》电视记录片,反映的是前苏联以及共产党解体的根源、过程与启迪。试图从共产党内部以及矛盾自身,最主要矛盾为问题核心进行全面分析、解读与阐释,说明共产党及前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以便我们共产党牢记宗旨与使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设。

我的看法可能有些与众不一样,给我启示有以下见地:

1、列宁创立的苏联能够说是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十月革命造就了那个特定年代特殊的产物,给世界为之一新震撼。很是值得敬佩,列宁所领导的苏联共产党是了不起的党,在社会特定历史背景下,特殊时代发挥了特殊巨大作用;

2、我也认同斯大林所在位29年所领导苏联进行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够说斯大林功劳大于过错,历史贡献和功绩盖莫大焉!虽然斯大林在国家治理时有些独断专行,但苏联的发展与前进是世界有目共睹的;

3、之后的赫鲁晓夫继位,直到彻底否定斯大林,在社会产生严重动荡,对共产党打击甚大。但就苏共而言,遭受灭顶之灾。但从苏联人们以及生活水平看,是否社会有所提高,社会有所发展,民众是否收益或得到更大的实惠。民众比较后自我就会选择。如果此刻把共产党的覆灭说成赫鲁晓夫是罪魁祸首,一点也不为过,但从民众社会水平和得到实惠看,苏联民众对前领导人赫鲁晓夫什么样的评价,我们不得而知。这个话题先搁下。之后在影片中说正是在那个彻底否定斯大林时代,上世纪80、90年代作为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此时出生,为前苏联的解体埋下隐患。影片试图从意识形态领域否定斯大林、否定共产党,导致那个彻底否定时代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畸形儿,最终导致那个时代出生的畸形儿葬送共产党以及前苏联。其实在深一步分析,斯大林在那个特殊年代经营了29年,为什么逝世后,一夜之间就被赫鲁晓夫彻底否定呢?斯大林在执政的29年中,究竟什么样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让赫鲁晓夫以及后代“赫鲁晓夫们”全盘、彻底否定?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之后安德罗波夫等几代领导人,进一步把苏联推向深渊,进一步毁灭共产党,使苏联解体成为必然。我先不评判这样的分析和结论,从以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最终把苏联最终解体,把苏共彻底封杀,能够说至此,这些人是绞杀共产党的刽子手。

5、先不说苏联解体后的社会动荡与共产党的彻底绝望和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还是说这样的结果造就了之后的叶利钦时代,以及之后的更强硬的铁腕政府总统普京,如果没有之前的系列过度和磨难,也就没有开赴今日普京强权政府,也就没有俄罗斯今日的瞬间强大。

以上的述说实际证明:共产党也好,什么党也罢,只要把自我正确的、科学的执政理念能落到实处,且让最广大民众感受到最最实在的实惠,民众就会拥护你,支持你,赞成你。

共产党的共产主义以及施政纲领都是最先进的,其学说也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只要共产党、共产主义沿着正确的、科学的方向前进,那也是必须能实现的,对民众也是最好的归宿。可是共产党再好,那些执政、落实共产党政策的权贵们,能很好落实吗?

前苏联解体后,我曾到过俄罗斯,询问民众对国家制度现状看法及与之前比较,其实俄罗斯民众很务实:此刻的状况就很好。其实民众真的不是都懂共产党的理论学说和发展目标、梦想等,民众感受的是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利益,不管谁执政,只要惠及民众,那民众就必须拥护他、支持他!

话已至此,之前的前苏联解体也好,共产党消失也罢(其实苏联的共产党也不必须和今日的共产党一样),不管谁执政,一党也好,多党也罢,能给民众带来巨大福祉就是好制度、就是好政府!

中国今日所进行的改革,也是到了不得已地步,不改革,共产党自身以及经济发展就会出问题,仅有改革才有出路。我们不能单纯从苏联解体、共产党灭顶之灾汲取教训,要看到民众的意愿,要从社会发展、民众需求等多方面、多视野、多方位全面、科学解读解体事件,不要就解体就说苏联、俄罗斯如何如何不好,或汲取巨大沉重教训。没有解体就没有今日普京以及俄罗斯今日的强大。

一个好的政府最根本标准就说造福人民,提高民众福祉,就是为人民服务!让广大民众住起房子,孩子有学上,有病看得起,呼吸新鲜空气,吃上放心粮食,老有保障,其实广大民众的幸福指数并不高,很是能满足,可就是为什么如此低的要求也不能让民众满意呢?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呢?反思我们的政府和执政理念,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不再广大善良民众再流无谓的血、出无谓的汉、掉无谓的泪!

不让民众失望、让广大民众有期望,这才是当代政府职责与担当!一届政府最多,此刻已经过去3年,7年时间能让广大民众实现梦想吗?

历史片《居安思危》观后感 篇2

一、中学生居安思危意识淡薄的原因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下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轻视德育、能力的培养, 考试也侧重知识的考察。

2.初中历史学科是公认的“副科”, 大多数学生都不重视, 加上开卷考试学生们误以为“抄书而已”, 所以学习历史的学生越来越少, 对中国近代历史了解的学生也越来越少。

3.中学生缺乏危机感。受成就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多数新闻媒体以及教材都在做大量的正面宣传。教材对国际形势不提、少提, 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落后性、阴暗面、不足之处, 不做报道、少做反映。现在中学生全是90后, 生活在和平年代, 物质生活丰厚, 从小受到家长百般关爱, 不知道忧愁、困难、挫折与失败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因此本身就忽视、轻视忧患教育。

二、历史教学中中学生居安思危教育的内容

1.居安思危, 警惕自然匮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对人类构成的威胁,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环保意识、防灾意识, 珍惜节俭爱物, 灾难来临时能够自救。

2.居安思危, 振兴中华。当今的形式风云变幻, 中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的未来接班人, 一定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 以及我国在国防、经济、政治、外交等各方面的忧患, 明白我国与世界发达大国的差距, 提高警惕与防范藏独、台独、东突势力, 维护国家统一, 知道所肩负的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三、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居安思危教育方法初探

1.铭记历史, 警钟长鸣。铭记历史就是铭记人类历史中的经验和教训, 记住曾经的切肤之痛, 思考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 进而以一种冷静理智的眼光审视正在发生的一切, 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以一种居安思危的态度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 结合课文内容, 挖掘教材, 把培养学生的居安思危意识渗透到每一课, “警钟长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居安思危意识就培养出来了。此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历史教材的内容包罗万象, 我们应多角度诠释居安思危, 一来学生学而不厌, 二来有利于学生对居安思危教育感兴趣。例如,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九课西欧和日本的发展, 师生探究西欧和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时, 铭记历史警钟长鸣:德国战后经济迅速的发展得益于居安思危意识, 据说德国很多楼房的图纸和建筑细节都保留在地下室最保密的地方, 正是这种居安思危的做法, 使得许多著名建筑才能在战后的废墟上得以按原样迅速重建, 还省时省力。

2.引狼入室, 情景重现。“狼”是指对我国和人民构成威胁的事物、国家。“引狼入室、情景重现”就是更真实地创造危机、进行灾难教育, 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这只“狼”可以是从明治维新到甲午战争再到全面侵华到今天篡改历史参拜靖国神社贼心不死的日本, 也可以是我们浪费的习惯。以此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不让“狼”真的入室。

3.开辟第二课堂。除了课堂, 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居安思危教育。如:可以布置看新闻联播的作业, 回家准备一个简单的药箱以备急用的作业, 开展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演讲比赛, 比节俭的德育活动等。

历史片《居安思危》观后感 篇3

一、加强中学生居安思危教育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首先,强化生命意识。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多强调的是生命的价值观。从近代史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中,我们就可以汲取教训——“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从五大侵华战争中,我们也可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中国人被无辜地杀戮,从而深刻地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由此启迪21世纪的青少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们身上,使学生们深刻地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要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使他们明白什么样的东西是可以和生命等价甚至是于高于生命的,而什么样的东西是不需要用生命的毁灭做代价的。

其次,强化科学意识。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从历史中走来,19世纪中期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期间,重视发展科技;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离不开科技。历史告诫我们,必须重视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我们不能满足于“百年奥运”,不能满足于“嫦娥一号”……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大家的忧患意识、生存意识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我们这个国家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民族具有不竭的动力,要求我们中学生发扬科学精神。

第二,有助于加强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

首先,以民族英雄所处的社会背景为依托,把他们所持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爱国行为和创建的历史功勋都逐一给学生强调、讲述;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历史故事片、幻灯片、图片,让学生创办手抄报、专栏等,使他们充分地认识到在民族危亡时刻英雄人物所起的重要作用,启迪学生学习民族英雄炽热的爱国思想、光明磊落精神和为国献身的高风亮节,从而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

其次,以知识分子热爱祖国为国争光、自觉地挑起重任的生动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就是爱国主义。如爱国知识分子冯如1910年研制出了第一架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参加国际比赛获第一名轰动了世界。当时航空是新兴事业,欧美各国都不惜用重金网罗人才,而冯如毅然拒绝了美国的高薪聘请,1911年携飞机回到祖国。这些令人敬仰的人物都是自觉挑起了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从而鼓舞我们中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努力成为具有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第三,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从国家角度,近代屈辱的中国给了我们学生以深刻的警醒,血和泪的历史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讲,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我们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共同富裕仍是有待实现的一个过程。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台独”、“疆独”、“藏独”实力依然存在,南海、东海、东海岛屿资源之争日益严峻,“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不绝于耳,国际上仍然存在着颠覆社会主义以及敌视中华民族的势力。我们中学生必须认清国情,激发我们的学习积极性,以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作风,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爱我中华。

二、中学历史教学加强中学生居安思危教育的方法

1、运用史实的对比来增强学生的居安思危意识。

古往今来,历史上有多少可以借鉴的例子。比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从俭,励精图治,终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清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远远落后于世界,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局面。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居安思危。英国是最先崛起的工业国家,最先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最先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具创新精神的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不再勇往直前,很快被美国、德国赶上并超过,在国际关系中日渐下风。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居安思危教育的素材。但我们要注意 要以平淡之心讲述历史辉煌,以浓墨重彩展示昔日的耻辱,让忧患警钟长鸣!例如,讲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要指出它只与落后的当今中国农村相宜,与西方和中国未来的商业化大农业、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相对立的,以增强学生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重视社会隐患、善于发现问题并联系现实的学习品质,最终形成正确的忧患意识,塑造完善人格,适应社会发展。

2、用真实的历史素材去感悟学生。

真实的历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真实的历史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老师要把最能体现某个历史阶段、历史事件的鲜活素材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历史而不是用空泛的语言去说教、去灌输。如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可向学生展示一些战争中保存下来的珍贵的图片,像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等,这些原始的再现会带给学生比说教更大的震撼。有条件的还可以给学生放映有关的影视资料,或者带学生去有关的纪念馆参观、展览,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历史。

3、结合教学内容深入分析社会问题,正确对待社会。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在幸福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生活,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好像已经遥远,八国联军的战火好像已经殆尽,“九一八”似乎逐渐地在我们的脑海中逝去。今天的年轻一代追求得更多的是安逸、娱乐,关注得更多的是某某明星在哪里开演唱会,最近又推出了什么新游戏、新软件等等。可是,现在天下并不太平,战争像幽灵一样一直寄生在人类社会里,今天的以巴局势依然令人担忧,恐怖袭击如影随形。国内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台独”、“藏独”、“疆独”势力日益猖獗,国际关系也变得比较微妙。我们要居安思危,思考一下我们的民族命运。“弱肉强食”依旧根植于今天的人类社会。我国虽然现阶段处于和平安定的环境中,但都是用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的,而且,今天的中国在许多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正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要使我国不走过去遭受苦难的覆辙,我们就必须自强起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我们过去的苦难,思考我们民族的未来。归根结底,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落后,才不会挨打。

4、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做些假设。

我们要像日本和西方一些国家一样敢于对未来作假设。比如日本,20世纪80年代,有部电影《日本沉没》,整体构思是海水上涨,日本各岛即将沉入海底,日本向世界各国求援移民。单单这一构思就需要有非凡的胆略。今天的日本社会忧患意识依然很明显。又如:讲述有关环保问题、可持续发展,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如果白色垃圾的泛滥、过度的滥垦滥伐使绿地沙漠化、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将来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对学生有着强烈的警醒作用。

5、利用社会现实进行居安思危教育。

奥运会在中国召开,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神七”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等,振国威,聚民心。然而,H1N1甲型流感的爆发,南北方先后遭受雪灾,新疆“7·5”打砸抢烧事件等自然和人为事件频发,我们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社会现实的存在。自然灾害的发生警示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自然灾害是不能避免的,但自然灾害发生后,怎样使受灾程度减到最小,怎样使人们在灾后都能够展开自救、互救,这就需要我们平时从中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居安思危教育。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忧患意识的增强,从而达到进行居安思危教育的目的。

历史片《居安思危》观后感 篇4

1211210006病理系张唯早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全部八集的电视政论片《居安思危》虽然只看了六集但已振聋发聩。它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镜头画面,借助电视艺术手段,全景式地展示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过程,对其演变的本质原因进行了剖析,生动、形象、深刻。每一集都浓缩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慎明副院长主持的《苏共兴衰与苏联兴亡》课题组的思想结晶,从而让我们更直接的了解到我们应该从苏共亡党的历史事件中吸取的教训。

开篇编者按中有这样一段话:“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横跨欧亚两洲、面积达2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强国,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变故的情况下,顷刻之间解体覆亡。”从1898年3月到1991年12月25日短短74年,一个由列宁亲手创建的党;一个曾经领导俄国工人阶级推翻沙俄反动政治,成功地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党;一个抵御了14个国家武装干涉,胜利地捍卫了革命成果的党;一个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并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党;一个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并率先把人造卫星送上天的党,竟落得如此虎头蛇尾草草收场,于历史的洪流中昙花一现。究其原因,我觉得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对党的理解与信念的误解与背离。从列宁、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再到最后的戈尔巴乔夫。苏联在这大半个世纪中经历了五个领袖集团,几乎可谓说是一代不如一代,而对其危害最大的应该是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彻底否定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人物,这就使得他们自身在沦落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大叛徒的同时,导致了党员理想信念的坍塌和党的形象的损毁,由此动摇了党和国家的根基,由此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最后的苏共已不是列宁理想中的苏共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思潮,逐渐转变为对十月革命对列宁主义和列宁本人的批判与否定。数典忘祖,根基又怎么能稳固呢?

居安思危观后感 篇5

篇一:《居安思危》观后感

《居安思危》观后感

这些日子钓鱼岛话题很是火热,在国内的一些报道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忘战必危”,看过《居安思危》这部纪录片,我对这句话的感受更深了。

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共和国的政党,一个催生世界无产主义革命浪潮的政党在执政99年后却落了个亡党亡国的命运。这其中的原因必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同时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第一大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我们所面对的国际形势和当初苏联共产党所面对的必然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的国际敌人没有变,我们的敌人时时刻刻都在盯着我们酝酿着诡计。虽然近几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并没有遭遇大规模的战争从而迎来了短暂的发展机遇期,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上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同时我们应当勇于承认我们所遭遇的国内和国外的困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庞大和复杂。

看过《居安思危》,我认为我们的国家要想在国外资本实力恶意破坏下保持持续的发展,这要求我们的执政党-共产党要保持其思想的先进性,同时我们每个公民在面对国内国外的困境时都应当保持足够的警惕和保持充分的理智。毫无疑问,执政党在和平繁荣的时期是很容易走向腐化和堕落的,要保证我们党的先进性就要保证每个党员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坚持党内批评-团结-再批评-再团结的思路。苏联共产党在拥有20万党员时候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旧政府,但在它拥有八千万党员的时候却被平静地夺取了领导权。中国共产党 作为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要保持其先进性和党员的坚定信仰,只有这样才能做出足够正确的决策,也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执行这些决策。第二个方面就是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必须实施保持警惕和保持理智。我们所生活的年代只是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我们在实现复兴的道路上必然遭遇一系列的困难,我们作为个人就是要保持警惕,防范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防范国内外分裂势力的妄图颠覆。在面对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时,谨慎思考,取其精华。面对西方自我标榜的所谓“民主”和“自由”,不能被表面粉饰的假像所迷惑,作为个人保持独立的头脑审慎对待。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党员还是非党员都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保持绝大多数人思想路线的统一,因为作为一个拥有几千万党员的执政党,崩溃最有可能从内部开始,作为一个拥有亿万人民和辽阔国土的国家,能彻底摧毁它的也最有可能是它自己。这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在平常的学习中不断去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去坚定自己的思想认识,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行动上都要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学习,坚定信仰,居安思危,我们的国家一定会繁荣昌盛。

41104026 代朝刚

篇二:居安思危观后感

<<居安思危>>观后感

众所周知。世纪之交,在资本主义的故乡,接连爆出三则震惊世界的新闻: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为第一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紧随其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第四频道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三万多名听众,结果是: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得票率仅为12.6%,远远落在其后。西方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进入前20名。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心态更加平和,进取心更加坚定,党员意识进一步增强,在思想和工作上都取得新的成绩,使自己成为思想上的先锋,业务上的尖子,努力把党赋予的工作和自己的人生追求融为一体

《居安思危》通过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历史回放,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世和今生画出一道沉郁悲慨的平行线,中共、中国、乃至中华的来世半隐在那引申出的虚线之中。——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让我们感到,苏共之所以垮台,并导致苏联解体,是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发展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总之,是各种

因素相互交织和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是苏共自身出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共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及其领导人。苏共不能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和过去的领导人,是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对苏共的打击最大,既否定了斯大林个人,也否定了党的历史,否定了列宁主义,其消极影响存在了几十年。

二、苏共在思想理论建设上没有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丧失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三、苏共改革的路子没有走对,出了问题。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正是由于那个时期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才有力量打败希特勒。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经济上真正出问题是后来。首先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

四、苏共没有始终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苏共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组织建设薄弱,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质量下降,不能发挥先锋作用。片中谈到,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到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其中的教训十分沉痛。高中时对自己振动最大的一件事莫过于苏联的解

体,可能那会还幻想过有一天能对着红旗宣誓,而它就是红旗的发源地,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度,一个曾经的社会主义基石,自然心往矣。可是衰也忽焉,轰然一刻,恍如烟梦。虽然80年代末已经知道它已经病入膏肓,可还是满心希望回光返照的一天,祝福它重现红旗插上总理府的那一刻辉煌,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气数将近,又遇到一个崇祯一样心浮气躁的末世君主,没几下子,真的折腾完了。虽然后来上学又看了一些苏联历史回顾,可是对这个国家内在的因素还是不甚了了,所以怀着浓厚的兴趣看了几集关于苏联的历史回顾专题,才知道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有道理。如果说斯大林开创了个人崇拜和一言堂,赫鲁晓夫则是对理论断章取义,混淆了矛盾,勃列日涅夫就是一个败家子。头位还只是粘了尘土的好人,老赫则象千创百空的奶酪,剩下的就没法提了。可是不明白了,后两位也是经历了战火考验的军人出身,可是到了和平年代,功成身就了却丧失了思考能力,也许俄国文化底蕴还是不足,少了诸葛亮这另类的相面大师,要不怎么会把老赫之流纳入军中。不过也许这就是欧洲特色,贝当和戈林,也都是一战的知命人士,可是历经一个和平年代后,就成了狗熊的代名词。(戈林表现还好一点,至少德国空军开始还是横扫西欧)。看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怎么理解都对。

五、苏共没有把党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使领导权落入反苏亲美分子手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已经十五年了。真正总结好苏联垮台的教训,对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必须始终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一、强学习,提高理论功底。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努力做到:学理论,要抓住实质,在提高理论素养上下工夫,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学经济,要在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发展趋势方面下工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自己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强世界观的改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作为一名统计战线上的青年党员,在各种考验面前必须自重、自警、自励、自律,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抵御各种消极腐败的侵蚀。不断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名利、权力和地位,正确对待顺利与困难、成功与挫折、赞扬与批评,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开拓创新,自觉奉献。

三、端正思想态度,增强党员意识。端正思想态度,把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贯穿始终,并从中找到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方向,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心态更加平和,进取心更加坚定,党员意识进一步增强,在思想和工作上都取得新的成绩,使自己成为思想上的先锋,业务上的尖子,努力把党赋予的工作和自己的人生追求融为一体。篇三:《居安思危》观后感

《居

危》

学生:李威

学号:20080304015 班级:行政管理08-1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为中国百姓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地提升不断巩固,已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伟大祖国的接班人,面对繁荣的现状,我们不能忽视国家内部存在的矛盾,不能忽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渗,不能忘记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我们要做到“以史为鉴”,深刻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来指导我们正视我国的现状,正视我国存在的矛盾,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存在的危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专题历史片《居安思危》就变得如此及时,如此的重要。专题历史片《居安思危》从八个方面深刻阐释了苏联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特别是如何走向溃亡的过程,对苏共的垮台与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观看八集专题历史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后,我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从《居安思危》这部专题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曾经和人民血脉相连的政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人民群众,不再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特权阶层的出现逐渐拉开了党和人民的距离,政治上的争权夺利,党内高层的严重腐败,渐渐脱离了曾经是其执政基础的人民群众,苏共垮台前夕,已不再代表广大苏联人民,它只代表它自己,只代表仅由极少数人构成的党内特权阶层的利益。面对这样一个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党,人民当然没有理由为了阻止它的消亡而去抗争,这样,人民的冷漠与无动于衷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们应从苏共的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吸取教训,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不渝的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使群众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力量之源。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共是一个有着70年执政史和2000多万党员,曾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领导其人民创造过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的大党,正是因此它的灭亡让世界为之震惊。从《居安思危》中我们不难看出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是其灭亡的关键原因之一。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再到勃列日涅夫,在他们的带领下苏联的发展之路是那么的坎坷和曲折。他们都是针对计划经济小修小补,都是照搬西方列强的发展之路,盲目的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致使国力不断消耗,人民生存环境恶化。不能根据国情的变化而转变发展之路,致使他们走向了灭亡。

改革开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是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正是这三十年使中国由贫穷走向了富强,又落后走向了中兴之路。事实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阳光大道。历史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之义道路会越走越好。

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不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首先,苏共在思想理论建设上没有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丧失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列主义,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失去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造成党内外思想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赫鲁晓夫上台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科技革命迅速兴起,苏共领导人却视而不见,党的理论没有新的发展,理

论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也难应对。另一方面,虽然公开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但实际上制定了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实行错误的对外政策,加上党的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搞特殊、搞腐败,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怀疑马克思主义和对党不信任,而这种情绪又总是被敌对势力所利用,造成了严重后果。

再次,戈尔巴乔夫的修正主义,主张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重申并坚持对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行重大的修正与改革。本质上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的性质,意识形态上主张彻底抛弃马克思主义,政治上要求实行资本主义的多党制,戈尔巴乔夫时代在进行所谓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在所谓的揭批大量苏联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历史罪恶,并掀起了整个社会上丑化、诋毁苏共思潮泛起的基础上,把苏共逐渐被当作了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大“阻碍机制”、产生一切罪恶的源泉来对待,并及时打出和推行”一切权力重归苏维埃“的旗帜和路线,迫使苏共自己交出交出原来执掌和指挥国家正常运转的各种权力,强调并强制推行交由所谓的直接“选举”出来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苏维埃”行使。

《居安思危》观后感 篇6

专业:控制工程学号:2111103178姓名:罗威强

“亲爱的朋友,我们都爱列宁山,让我们迎接黎明的曙光,从高高山上我们遥望四方,莫斯科的风光多明亮,工厂的烟囱高高插入云霄,克里姆林宫顶红星照耀,世界的希望,俄罗斯的心脏,我们的首都,莫斯科„„”凡是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都会熟悉这首令人怀想而又憧憬的旋律,也会熟悉这座曾经深刻影响过中俄两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标志性建筑。这里,是列宁和十月革命的故乡,也曾经是我们无数革命先辈浴血奋斗建立新社会的榜样。

翻开咱们的历史教科书,关于共产主义的课本上都写着:“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在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也给半殖民地半封建、处于苦难中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成长过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共产党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苏联却解体了,苏共这个拥有近2000万党员、独掌苏联政权70余年的政治庞然大物,如同被拆除了地基的大厦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在《居安思危》中,有一幕让我感触颇深,就是在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苏共下台后,没有任何党组织和党员公开对此表示反对或进行抗争,而且在各种误导中,当时民众也都以为,采取西方民主制度就能够使国家更加富强,他们的生计会更好。

因此,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变故的情况下,1991年11月5日,就在十月革命节的前夕,随着叶利钦发布命令,完全禁止苏共和俄共在俄联邦境内的所有活动,至此,经历了93年曲折历程、号称有2000万的苏联共产党最终垮台。也随着克里姆林宫上的红旗黯然落下,一个超级大国在悲叹中分崩离析了。这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一个悲剧性事件,也无疑是国际共产运动史上一个悲剧性事件。

从表面上看,这一现象似乎令人难以理解,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有着70年执政史和2000多万党员,曾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领导其人民创造过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的大党。然而,只要我们深入到其内部,看一看它的指导思想、组织路线、作风等等,就会发现,这个曾经生气勃勃、与人民血肉相

联的党,在它自身的演变过程中,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

《居安思危》对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解体的原因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值得深省的地方很多,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改革有问题,脱离群众,腐败变质。

苏共是依靠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才建立起新政权,不断发展壮大,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工业强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封锁中独立成社会主义。然而,在得到政权后的长期独裁中,苏共的体制改革迟缓,权利也开始变质了。列宁逝世后苏联政治体制没向民主化方向转变,反而形成高度集权政治体制,使本应是人民根本利益代表的苏共代表性和合法性受到严重损害,使普通劳动群众无法感受到这些人是在代表他们掌权,加深群众的被欺骗感和失望感。

随着权贵阶层形成,苏共开始走上腐败变质道路,切断同人民血肉的联系。加上苏共不重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党内形成安于现状、脱离现实、空谈盛行、盲目乐观的风气,很多党员干部思想守旧,严重脱离实际。同时由于权利得不到制约,官场中充斥着卖官鬻爵的现象。

普通民众与特权阶层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苏联社会中,一般大众自称“我们”,而把特权者称为“他们”。苏共垮台前不久,有关机构曾在人民中作过“苏共究竟代表谁”的调查,调查结果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占7%,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却占了8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苏联人民并不认为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人民乃至普通党员自然不会再有当年保卫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祖国那种政治热情和奋不顾身的精神了,对苏共的垮台冷眼旁观,甚至出现在他的对立营垒中,都是不奇怪的。

二、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及其领导人,尤其是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

纵观苏共整个历史,我们可惜很清晰地看到,列宁是坚定、清醒而又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时期党的理论虽然出现过问题,但所出的问题仍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而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就开始逐渐脱离、背弃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背离。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报告中,全盘否定斯大林,他将斯大林的错误

无限扩大化,开展了对斯大林的尖锐批判,甚至将其扩展到全国。当时对苏共最大的打击不仅是否定了斯大林个人,也否定了党的历史,否定了列宁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这就必然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正如当时毛泽东所说,从此苏共丢掉了斯大林这把刀子。

三、党的领导权落入反苏亲美分子手中,并受到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

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在苏共内部进行收买活动,以致入党不是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事业奋斗,而是为了自己在仕途上的发展和捞取个人好处。也由于党的领导层中一些人逐步发生蜕变,他们有的在党内政治生活中阳奉阴违、拉帮结派,有的不顾国家利益利用特权追求并攫取了个人利益,有的是被西方敌对势力收买,这是很严重的。同时,看上去美国对苏共提供了很多帮助,可是,在他们善意的表面下必然隐藏了掠夺之心,他们只会消弱自己的对手,并不断试图摧毁甚至消灭当时对他们有最大威胁的苏共政权。

另外,在“毫无限制的公开性”的鼓噪中,苏共实际上失去了对知识界、理论界和新闻界的控制权,对新出现的3万个“非正式组织”不能控制,对反苏反社会主义的浪潮不能控制。在当时的情况下,照搬西方多党轮流执政的道路,显然是自杀的开始。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居安思危就出自其中,苏联的悲剧已成事实,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不让这样的历史悲剧再次重演。如今的前苏联人在现实面前终于明白了苏共下台和苏联解体是他们的灾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目的不是通过所谓的民主制度使前苏联变的更加强大,而只是把苏联分化,使之衰败而已。苏共的亡党亡国对于我党我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那些仍死抱所谓西方民主会给中国人带来幸福幻想者无异于当头棒喝。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以苏共亡党做警示,并且在总结和分析中,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的最后部分,谆谆告诫全党:“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面对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自觉按照报告的要求,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四个一定要”集中概括了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具有鲜明针对性和现实性。而强调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清形势和任务,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信念,从而走在时代和群众的前列。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有忧患意识,党员领导干部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体现在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牢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无论是从加快发展、解决民生问题角度看,还是从党的作风建设看,都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只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才能辩证地看待形势,辩证地看待成绩,勇于直面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不走错路,不走弯路,不走回头路。我国古代就有“天下稍安,尤须谨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之说。时刻忧国、忧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共产党人对事业发展必须保持的一种强烈意识。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很严重的问题,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造成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东西部省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加大,一些地方人均早已达到小康水平,或超过小康水平,这是件好事。但同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西南山区和广大的西部地区依然很贫困,社会收入分化严重,这就更要求我们应该从深层次解决内部矛盾。

目前,金融危机给经济的影响还没有消除,虽然“经济增长明显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但是,“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唯有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奋进意识,才能更加务实地采取各种措施、提出各种对策,才能确保各项政策的科学、有效、快速落实,保证经济继续沿着企稳向好的方向发展,保证经济早日复苏。

中国要实现长治久安,实现国家强大,人民生活富裕,必须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而共产党的领导,既不能全盘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不能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特有的国情,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的出发点,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能实现民富国强。

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功底。努力做到:学理论,要抓住实质,在提高理论素养上下工夫,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学经济,要在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发展趋势方面下工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自己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在各种考验面前必须自重、自警、自励、自律,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抵御各种消极腐败的侵蚀。不断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名利、权力和地位,正确对待顺利与困难、成功与挫折、赞扬与批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切实维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居安思危观后感 篇7

二十一世纪初,列宁领导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的民主理论从理论变为了实践。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大多人的统治,提出并实行了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列宁是带头执行和遵守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典范。但是到了斯大林时期,特别是他的晚期,苏共领导人背离了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原则。斯大林从高度集权发展到个人专断,破坏法制,对党内与自己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大规模的清洗,严重虚弱了苏共党的领导权威。造成执政能力衰退,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是朝气蓬勃的苏共党走向了衰落的道路。道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加严重,完全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削弱了苏联共党的领导,导致苏共党垮台,苏联解体。

苏共党内民主的破坏导致苏联解体,说明了党内民主的重要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要想领导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必须从苏联亡党中吸取教训,高度重视民主建设的重要性及加强自身的民主建设。

一、加强党内民主的重要性

党的某某大特别强调,在党内“要进一步发扬民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充分发挥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的某某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某某大进一步明确“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由此可见加强党内民主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新时期,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不仅仅直接关系到党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也关系到社会民主的实现。

(一)从党自身来说,加强党内民主是加强党的进步性重要保证。一方面,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能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从而促进党的进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只有保持党内民主,广大党员之间才会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才不会出现党员干部成为家长式人物,才不会出现斯大林式的个人专断,才不会出现党内的小团体主义,只有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党员才能更好的参与党内事务,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也有这样才能加强党内的团结,从而促进党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党内民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而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提高是党进步的重要表现。党的先进性是党的本质,要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不变,离不开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建设的程度决定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效和进度,只有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才会更好的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样,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党自身的民主建设。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而党的执政能力要通过党的执政方式体现出来。如果党自身不民主就不可真正实行我国的执政方式,就会出现党内干部的专权和独裁,违背党的宪章,这样党内会出抱怨,不利于党的团结,同样不会使党进步,只能削弱党的领导,加速党的退步,甚至重蹈苏共党的辙,一步步走向灭亡。

(二)加强党的民主建设不仅关系党自身的进步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民主的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社会民主就是人民民主。要实现人民民主,必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核心,在各方面都起到领导和带头作用,同样,党对社会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领导力。党内民主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民主建设,正如上面提到的一样,党内民主是党健康发展的保证,直接决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只有党内民主了,党才能真正执行民主执政的方式,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避免无政府状态。若果党内不民主,广大党员都无法行使民主权利,更何况人民群众。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能有效的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我们的社会才算是一真正的民主社会。因此,可以说党的民主建设是人民民主建设的核心,是人民民主的关键,只有党内民主建设好了,才能建设好人民民主。

总之,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党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样,党的民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完善党内民主建设,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二、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措施

(一)增强党员民主意识

党员的民主意识是影响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观因素。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员本身的民主意识直接影响其在党内民主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并最终影响党内民主的水平和质量。在现实的党内民主政治生活中,一些党员民主意识单薄已经制约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提高党员的民主意识。首先,必须加强党员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责任意识。党员之间|、党员与干部之间都是一种平的关系,没有谁高人一等,党员要积极平等地参与党内事务,为党内事务建言献策。再则,党员要树立强烈的民主权利意识,要求平等的实行民主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及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权。其次党员干部自身要比党员具有更强的民主意识,党员干部要做好带头作用,自觉遵守党章,维护党章的权威,不滥用权力,杜绝官本位思想。树立平等意识,保持和每个党员的平等地位,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党员,积极接受每一位党员的监督。

(二)完善的民主集中制及集体领导制

民主集中制就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它有利于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执行。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关键是坚持集体领导,这是党内民主建设的精髓。某某提出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方针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进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方针。其中,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领导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就是在党的领导工作中,凡是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部署,重要干部的任务,调动和处理,有关群众利益方面的重大问题都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坚决杜绝个人专断。只有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及集体领导制才能跟好地促进党内民主建设。

(三)坚强党自身的监督。

增强居安思危意识(观后感) 篇8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观后感

为进一步深化廉政教育月活动效果,持续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居安思危,根据局党委的要求博乐市财政局全体干部于7月11日下午利用半天的时间观看了党内教育参考片《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

通过观看此片我对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都有了清晰的认识,也从中得出了沉痛的教训。提醒我们每个共产党人,要增强居安思危意识,牢记宗旨,不负使命,要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观看,使我深受启发和教育,认识到如今的中华民族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会象苏联那样,出现国家四分五裂、内乱外患,就没有今天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局面,更没有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要倍加珍惜,更加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首党中央周围,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扎实做好民政工作,为构建和谐云梦、建设幸福云梦作自己应有贡献,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认为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极为严酷、沉痛,我们必须引以为戒。片中所做的深刻剖析与揭示,有助于党员领导干部居安思危,强化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保持领导干部思想纯洁,对于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抵御风险能力,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居安思危备战人防的观后感 篇9

(一)内容分析

1、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

列宁执政时间为7年,从19-1924年;斯大林执政时间为29年,从1924年-1953年;赫鲁晓夫执政时间为,从1953年-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时间为,从1964年-1982年;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执政时间为3年,从1982年-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时间止于1991年。

这些苏共最高领导人由于身居高位,对苏联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有好的,积极的因素,当然也包括不好的,消极的因素。尤其到了苏联共产党执政后期,苏共最高领导人的决策思想等方面的错误,更是对苏联解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苏共的基本理论及指导方针

关于居安思危备战人防观后感精选 篇10

为切实搞好人民防空科学知识普及,9月18日下午,根据区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我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在财富中心17.5影城集中观看了人防教育电影科教片《居安思危 备战人防》,影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画面,介绍了现代人民防空特点、人防工程重要性、核化生武器防护、紧急救护等知识,内容全面、条理清晰,是增强国防观念、普及人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科普教材。

该系列电影科教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防法》为依据,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由国家人防办总监制的我国首部人民防空系列电影科教片,共分八部,分别是《人民防空坚强的盾牌》、《探寻地下长城人防工程》、《应对空袭的警报、掩蔽、疏散》、《核与辐射的危害》、《阻击生化危机》、《为了生存危机时刻的自救与互救》、《构筑信息安全防线》、《保卫重要经济目标》,每个部分20分钟。涵盖现代空袭的特点、人民防空的任务、防空建设的标准等多个方面,分门别类,对人防知识、人防技能、“三防”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讲述。

人民防空教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开展人民防空教育,能大大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居安思危作文 篇11

比如说上次去松花江上玩,大家都在冰面上玩,就仅有我愣在那里担心冰面会不会突然裂开?裂开了人掉进去怎样办?之后,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才勇敢地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来到冰封的江面上,我看见有许多人在玩狗拉犁,我又担心狗会不会咬人呢?被咬了怎样办?我迟迟不敢移动半步,生怕狗将我定为它的美味中餐,万一得了“狂犬病”得及时治疗,可这可是在旅游途中啊,我临时上哪儿找医院去?

到了雪乡,我们爬山一座呈七十五度斜坡的无名山上,虽然我一向走在前头,却一向担心山上会不会有狼?这座山又会不会发生雪崩?再说那里的雪忽软忽硬,时而深又时而浅,真说不准我会不会整个人被陷进去了呢?

还有到冰雕展览会的时候,我又怕冰座没卡住,一下子整个冰雕便倒了下来,那我怎样办?玩滑梯时,我又担心速度太快撞到人了怎办?但这次的担心显然没有剩余,正当前面那个人要离开滑梯时,我一不细心冲了下来,想停也停不住便撞上去了。

居安思危的名言 篇12

1、居高思危,盛满戒溢。——魏徵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满则虑椋平则虑脸,安则虑危。——荀况

4、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班固

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徵

6、心无备虑,不能够应卒。——墨翟

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丘明

8、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

9、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冯梦龙

10、思因此危刚安矣,思因此乱则冶矣,思因此亡刚存矣。——欧阳修《新唐书·魏征传》

11、治不忘乱,安不忘危。——扬雄《冀州箴》

12、思危因此求安,虑退因此能进。——房玄龄

13、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周易》

14、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简文帝

15、图匮于丰,防俭于逸。——潘岳《藉口赋》

16、知足常乐本是人间常态,富贵荣华有如过眼烟云,真正达观的态度应以安贫乐道,居安思危。

17、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冯梦龙

18、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徵

更多说:

图匮于丰,防俭于逸。

晋·潘岳《藉口赋》。图:思考,谋划。匮(kui溃):缺乏,不足。俭:贫乏,穷困。逸(yi易):安乐。这两句大意是:在丰年富裕之时,就要思考、图谋可能出现的匿乏不足;在安闲逸乐之时,就要提防以后的穷困贫乏。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们不应满足于一时的富足与安乐,而应居安思危,作长远的打算,才能防备“乐极生悲”。这两句就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可用于论述节俭、积蓄的重要作用,也可用以说明人在顺境时,要思考以后可能遇到的困难。

西晋文学家潘岳《藉口赋》

治不忘乱,安不忘危。

汉·扬雄《冀州箴》。这两句大意是:安定时不忘记**,平安时不忘记危险。处在平安稳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危险。不忘记,才能有所准备;有所准备,才能够防止阻难和危险的出现。这两句用于表示要居安思危,提高警惕,预防祸患。

西汉学者扬雄《冀州箴》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周易·既济》。患:祸害。豫:通“预”,预先。本句大意是:君子总是想着可能发生的祸害,预先作出防范。对于祸害,如果预先能够想到,能够作出防备,就能加以杜绝,或在祸害发生时采取应变措施比较顺利地克服它。否则,祸害突然降临,仓促应付,后果便不可设想。因此明智的人都能居安思危,顺时忧逆。本句可用以说明平安时就要预防祸患的道理。

《周易》《周易·既济》

居高思危,盛满戒溢。唐代政治家魏徵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代政治家魏徵

心无备虑,不能够应卒。

战国·墨子《墨子·七患》。虑:计谋。卒:同“猝”,指突然事变。这两句大意是:心中没有预先思考应对事变的方法,就不能应付突然变故。无事之时备有事,平素就要对可能突发的变故准备应对的策略和方法。这样,在事变发生时才不至于慌张,才能避免忙中出错。这两句多用于说明居安思危的`道理。

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子《墨子·七患》

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晋代简文帝

思危因此求安,虑退因此能进。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

满则虑椋平则虑脸,安则虑危。

上一篇:特岗教师培训心得感言下一篇:教案: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