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博物馆的读后感

2024-09-25

历史博物馆的读后感(共8篇)

历史博物馆的读后感 篇1

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这句话一直在我心中困惑着,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呢?为什么这是历史的选择呢?我带着疑问认真阅读了《历史的选择》一书,通过学习这本书,慢慢地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历史使命。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历经苦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多少仁人志士浴血奋战、自力更生,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通过不断的努力,最后才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有坚强的气质。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是,它并不懦弱,它用行动表明了“千磨万韧还坚劲”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选择了中国,选择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鼓舞世界,世界期待中国的发展,这就是历史的选择。

在《历史的选择》一书中,有李大钊、瞿秋白、夏明翰等共产主义先驱者,有杨靖宇、马本斋、董存瑞、刘胡兰这样的英雄,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这种爱国精神让人感动,值得我们学习。因此说,历史选择了中国,这是必然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永远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看完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跟党继续前进的决心。

历史博物馆的读后感 篇2

洪江古商城, 位于湖南省怀化市境内。洪江, 自夏朝就有建制, 现今名称是“洪黔分治”之后从洪江市改名而来。 (怀化现有一洪江市, 一洪江区, 古商城位于今现洪江区。) 其历史悠久自古就是西南重要的驿站和繁华的商埠, 明清时期已成为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资集散通道的商贸市镇, 湘西南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中心, 有“小南京”“西南大都会”之誉, 被称为“五省通衢”。

整个古商城是按“山为骨架, 水为血脉”意象而建的, 是依照“传统礼制, 八卦序列”来规划构架的, 街区形成了“七冲、八巷、九条街”的古城格局, 有断续保存约8公里青石板路和码头。其内建筑俗称“窨子屋”, 形式为四合院, 高高的封火墙内, 屋顶从四方成比例向内中心低斜呈小方形天井, 可吸纳阳光和空气。“天上取样人间造, 雕艺精湛世上绝”, 不仅具备“实用、坚固、美观”特点, 而且体现了合乎礼制, 的东方文化内涵, 堪称我国古建筑之经典。先后有15家钱庄、7家银行、17家报社、8大油号、十大会馆、44个码头、70多家青楼、烟馆、60多个寺、庙、宫殿等宗教场所, 有江西会馆、徽州会馆、福建会馆、山西会馆、四川会馆等, 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历史街区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所以历史街区有三个标准:第一, 该街区内环境风貌保存完整统一, 能反映当地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风貌特色, 有较高历史价值;第二、该街区内反映历史典型风貌的居住建筑、构筑物及环境要素基本是历史的真实遗存;第三、历史街区应具有一定的规模, 能形成视觉的完整性。按照上面历史街区的概念, 洪江古商城完全属于历史街区的范畴之内。对洪江古商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唯一性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罗哲文教授有最权威的评价:“经历500多年风雨的洪江古商城, 犹如一幅直观明清市井生活全貌的‘清明上河图’, 一座集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史料大全的活性博物馆。洪江古商城是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标本, 是我国保存下来最完整而内容最丰富的古商城之一, 堪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

二、对洪江古商城街区风貌复兴的保护与创造的探索

洪江古商城虽然虽然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商城, 但自从解放后因改成民居而被长期忽略, 通常被人挂在嘴边的是尚未开发的古商城, 长期没有相应的立法措施, 管理也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和城市更新的速度。那些反映历史和人文景观的老街区, 那些成片破败的与完好的、简陋的与美的老街区及建筑, 一直都像一副被灰尘掩盖的画卷, 被束之高阁在沅江边。如何使这座千年古城, 重新焕发生机, 以崭新的面貌而不丢失其深厚底蕴和价值、历史形态, 鲜活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是我们应着力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 总体上着力保护古商城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古迹、古

城风貌和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有计划地整治街巷环境, 建筑风貌。尊重地方文化和历史遗产, 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确保做到要存其形、贵其神、得其益。首先要全面正确认识古商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增强保护意识;其次要查清资源状况, 划定保护区, 确定保护内容、保护等级和保护重点, 设立保护标志牌, 公布其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同时选择典型的、代表性的建筑单体, 分别申报市、省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古商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要加强文物工作队伍建设, 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 添置文物保护设施。

2. 对古城街区进行整体规划保护和修复。通过人为地保护

和整治, 延续街区的历史原貌、留存真实的历史信息。旧城和街区中的传统空间既是物质形态的历史沉淀, 又是人们长期使用的集体记忆。千万不可在商业利润驱使下使旧城街区改造改变了传统空间的有序发展, 导致空间场所精神的丧失。在修复古建筑所需材料的选择上, 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 对于历史街区修复, 基本使用旧材;在修缮中, 强调风格统一, 风貌协调, 门窗及细部按原样用旧材, 立面维修用旧青砖, 墙面涂刷用纸筋灰。恢复到建筑大都为木、砖、石用料, 斗拱造型;青瓦灰墙, 飞檐翘角, 雕龙画凤;面阔门敞、采光疏风的原貌。从尊重历史、延续历史、传递历史的角度出发进行整修, 重点体现文化和内涵。历史街区是人居环境, 原汁原味的人文特色风貌才最能体现出其应有的文化价值。

3. 虽然说古商城历史街区的价值不言而明, 但是由于历史街

区内居民居住条件相对较差, 一些民居中缺乏良好的现代化生活设施, 如房间结构不符合现代生活要求、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用电有限制、消防条件差等。同时由于保护对保持原有风貌的要求, 居民不能对房屋进行重建, 这样历史街区内的居民就难以享受到城市其他地段居民所能享有的现代生活条件。所以现在只有一些老人居住, 很多的房屋都已经破败, 主人大多都搬迁到新城, 使房屋空起, 无人问津。所以在保留建筑外观的同时要对内部进行改造, 改善街区内的给水、排水、电力、电讯以及防灾等基础设施, 吸引房屋主人回居, 带动人气的回升。

三、洪江古商城的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旅游和文化为先导的历史街区的开发研究, 首先在西方的许多工业城市得到推崇。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历史街区旅游可以实现地方经济的多样化, 同时可以提升当地居民的自我认同度以及自豪感, 从环境的角度看它可以促使公共部门积极保护历史街区物质与文化环境的义务。鉴于上述等原因, 无疑对古商城的旅游开发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洪江古商城的旅游开发现状

自从2006年2月洪江古商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以来, 已经展开对古商城的建筑进行了抢救性维修, 对于商业文化步行街的建设和古商城建筑的维修和古商城标志、特色景点、沿江码头的修复和商业文化步行街的建设。于2007年举行古商城建设与营销策划专家研讨会, 2009年举行了古商城旅游发展研讨会, 并在积极的推广古商城的旅游产品形象。虽然在国内众多古城开发经验教训借鉴基础上, 局部效果尚可, 但是但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1) 周边建筑风格与古商城不协调

留存至今的古朴韵味是其旅游吸引力产生的根本, 单纯为了经济利益和没有规划的现代建筑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古商城的韵味。如今古城周边新建修高楼, 沿河大坝修建及其他一些个人搭建的景观都是现代风格, 而和仿古的窨子屋和亭台楼阁, 吊脚楼, 古时的水边码头, 意向向背, 极不协调, 使古城的整体感觉遭到了破坏, 古意丧失殆尽。

(2) 旅游经济效益较低

洪江不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与同为中国古城的凤凰、丽江等景区相差甚远。古商城旅游服务配套不全, 旅游内容单调, 仍以观光游览为主, 吸引力不足, 旅游附加产品少, 不能强势吸引并留住游客、拉动消费, 是造成旅游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2. 洪江古商城的旅游开发对策探讨

(1) 合理规划, 树立形象

在总体规划上, 邀请知名规划公司做好洪江古商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借鉴周边凤凰古城的开发模式, 围绕“中国第一古商城”主题形象定位, 挖掘其特色的商道文化, 倾力打造古商业文化城旅游品牌, 恢复洪江古商城原有的山、水、城相连的整体格局和三层厅、层楼的整体建筑风貌进行整体恢复与建设。

试论岭南建筑与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

冯卓茹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美术系广东广州510260)

摘要:岭南建筑以独特的技术、工艺特点独树一帜, 其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 又融汇中西;既有地域共性, 又各呈异彩;讲究风水, 突出亲水;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等功能。徽派建筑的美学趋向, 是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徽派建筑呈现出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新时期, 将岭南建筑与徽派建筑进行融合, 不失为空间设计值得尝试的办法。

关键词:岭南建筑;徽派建筑;艺术特点;艺术形式;艺术风格

一、岭南建筑与徽派建筑的艺术特点

1.岭南建筑的特点

岭南建筑的特点, 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气候温和, 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 因而, 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 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 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

岭南建筑的另一个优点是有防患意识和防灾意识, 房子有左门、右门, 有什么事情发生, 有多门出入。房内部有屏风、天井, 天井可以采纳阳光、杀菌、净化空气, 可以吸纳好气流, 避开恶风, 冬暖夏凉, 坐北向南的房子, 北边不开窗, 北边的寒风不会吹进来。趟拢门, 关而不闭, 不会封死, 有效地同外界交流。还有天窗的过白处理, 风水建筑, 里面有一个过白, 即在屋子里可以看到天, 而现在许多建筑里面是看不到天的, 前面高后面低, 好的风水进不来, 是不健康的住宅。

岭南建筑注重骑楼、天井、屏风的设计运用。因南方高温多雨, 骑楼可以遮阳、避雨, 有利于吸收阳光, 可以净化空气, 吸纳好的气体, 使住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还具有防震、防灾的意识。天井的作用, 一是通气, 取得一线阳光, 最关键是如果有火, 人在天井处可以逃避、逃生, 前面要有水, 水可以救火。而通过屏风则可以掩盖室内室外的区别。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 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 建筑轻巧通透, 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 气候炎热多雨, 常受台风吹袭。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洪江古商城是我国具有重要文化地位的历史性载体, 体现了东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文化积淀, 是有形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结合的典型标本。设计以体验游为特色的商道文化旅游, 营造浓厚的旅游氛围。

(2) 整合旅游资源, 打造区位旅游中心和精品路线

在本区内, 整合雄溪五泉、农家竹寨、沅江伐排、水库湖区等观光景点, 盘活现有周边资源。本市内, 配合怀化市总体旅游规划, 打造成为本市南翼旅游区上的核心。与中方荆坪古村——洪江市黔城古镇——会同高椅古村, 形成古城古镇古村古貌古色仿古路线。在湖南省内, 树立大湘西, 大旅游观念, 积极接轨湖南省旅游开发中心西移的蓝图, 打造成湖南省精品旅游线之一“长沙——常德 (桃花源) ——吉首 (德夯) ——凤凰 (苗疆长城) ——怀化 (洪江古商城) ——通道 (百里侗文化长廊) ”民族风情之旅中的旅游驿站。同时名副其实的成为湖南省拓展9条跨省通道之一“三峡——宜昌——石门——张家界——湘西猛洞河——凤凰苗疆长城——洪江——通道——桂林”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 加快古商城与丽江、平遥、凤凰结为姊妹古城的旅游联盟以及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形成大的旅游环境, 各旅游地客源互动, 延长游客旅游时间, 促进各旅游

2.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 一般坐北朝南, 倚山面水, 讲究风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 面阔三间, 中为厅堂, 两侧为室, 厅堂前方称天井, 采光通风, 院落相套, 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 高墙封闭, 马头翘角, 墙线错落有致, 黑瓦白墙, 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 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青砖门罩, 石雕漏窗, 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 使建筑精美如诗, 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 一般规模均较宏大, 由山门, 享堂, 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 梁架雄伟, “三雕”绝妙, 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 有四柱五楼式, 四柱冲天式, 八柱式, 口字形式等多种, 造型雅致, 散缀于各乡镇, 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 融古雅, 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二、岭南建筑与徽派建筑的艺术形式

1.岭南建筑的形式

岭南建筑实用与艺术结合, 结构与审美结合。通过装饰手法使之不至于单调, 而且更加坚固。南方多雨, 对于屋面结合部的屋脊, 防漏的要求很高, 屋脊做得特别粗大, 粗大的屋脊, 成为展示装饰工艺的理想底地, 尤以正脊更为突出, 饰以陶、灰塑甚至嵌瓷, 不怕日晒雨淋, 历久而鲜艳如新。修筑得特别高大的风火墙, 形如镬耳, 不仅起了防火的作用, 而且能够遮阳而使屋面减少日晒, 还大大丰富了建筑的侧立面。对于直接起承重作用的大面积的墙体, 在墙上嵌以砖雕, 墙头饰以彩画, 既避免了单调的直觉, 而透雕的砖雕通风透气, 有利于建筑的散热、排气。大中型的公共建筑物, 采用穿斗与拍梁式结合结构, 多数采用砌上明造以求建筑物空间的高大通敞, 同时, 在梁架、照壁额坊、柱头斗拱等部位精雕细刻, 使这些迎面可见、抬头可见的部位给人以美的观感, 增加了此类建筑富丽高贵的格调。

装饰题材上不仅广泛采用传统题材, 更突出了岭南地方特色。岭南建筑装饰所采用的题材, 几乎囊括了传统的民间装饰题材, 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渔耕樵读的日常图景、戏曲小说场面、吉祥如意图案、虫鱼麟甲、走兽飞禽、奇花异草、龙凤随队山水胜境、亭台楼阁, 甚至名人诗句、名家书法。岭南工匠更善于表现有地方特色的题材, 通常较多表现的有岭南佳果:洋桃、

区的资源整合。

(3) 加强宣传, 提高知名度。

有效的旅游营销不但能扩大整个古城旅游的知名度, 开拓客源市场, 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而且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 促进旅游开发。在组织了全省四十余家媒体记者采风会, 制作了专门网站, 并在《科学探险》、《旅行》、《中国自驾游》、《星库》等杂志上做了大量宣传, 在区域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的基础上, 继续结合其他广告媒体及营销渠道例如充分利用湖南卫视在全国传媒界的强势地位, 加大对古商称的宣传和推广等。

摘要:洪江古商城被称为一幅展示明、清、民国社会景观的“清明上河图”, 堪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千年古商城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本文就《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当中的一些观点, 结合洪江古商城这个案例, 对于古商城街区风貌复兴的保护与创造以及旅游开发提出一些探讨和探索。

关键词:洪江古商城,历史街区,保护,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郭湘闽.《以旅游为动力的历史街区复兴》.《新建筑》.2006.3

[2]刘嘉弘.《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湖》.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1

[3]张群.《凤凰古城的保护开发思路》.安徽农业科学, 2008.12

[4]蒋学志.《洪江古商城建筑形态与特征》.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2004.9.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篇3

我清楚地记得,去年暑假的一天,妈妈休班,带我去学溜冰。(围绕“感”点联系自身实际,从小处入手)看到溜冰场里的人身轻如燕,舒展自如,摆动着优美的身姿在人群中穿梭,我羡慕极了,催促着妈妈赶快帮我换上溜冰鞋。没想到,(说明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刚一站起来,就摔了个四脚朝天。(形象地刻画出“我”摔倒的糗态)“哎哟,痛死我了。”在场的人都闻声看过来,我頓时羞得满脸通红。在妈妈的搀扶下,我勉强站了起来。可是,由于用力过猛,我又狠狠地(言明摔得很重,同时这也是“我”想要放弃的诱因)摔在了地上。这下摔得更重,痛得我龇牙咧嘴,(通过神态来说明“我”的痛感)感觉全身像散了架似的。(夸张地说明“摔”得很疼)我生气地朝妈妈大声嚷嚷:“我不学了,永远都不学溜冰了。”(情感爆发)妈妈一边扶起我,一边劝我:“慢慢来,没事的,万事开头难嘛!别急,妈妈教你。”我没有听劝,固执地脱下溜冰鞋回了家。(宣布放弃。)

看了《历史的选择》一书,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不怕困难、执着奋斗的精神。(从自身的故事再次回归到书上,体现了“我”觉悟的提高)于是,我暗下决心:今年暑假,我一定要学会溜冰。(这种力量来自于书中的革命先辈,说明这本书对小作者影响很大。)

今后,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历史的选择》一书将时刻激励着我前进!(由“学溜冰”一事无限延伸,这种精神的影响也在扩大,将激励着“我”勇敢地面对今后的每一件事。)

总评

这篇读后感开头点明“我”读《历史的选择》一书,从中认识了许多革命先辈,并为他们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之后结合实际生活,讲述了“我”与妈妈一起去溜冰场学习溜冰的事。面对溜冰的挫折,小作者暗下决心,一定要以革命先辈的精神为动力,很好地体现了“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江剑锷)

疼痛的历史读后感 篇4

(一)严紫涵

从学中医到进入中医行业,到2016年认识朱国苗老师了解软组织理论,直到到脊近完美工作,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看到了许多病人一些莫名的疼痛不适,或者刚开始的一些轻微不适长期积累后产生无以名状的疼痛痛苦。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也对痛这个字有了特别的感觉,一听到这个字神经就会有反应,哪里痛?什么时候开始的?有多久了?刚开始是在什么情况下造成的?一连串的问题在脑海中蹦出来。我是一个究根问底的人,不会轻易选择接触一样事物,选择后就会刨根挖底,从刚开始对疼痛的理解,到给病人解除疼痛,到现在天天和不同产疼痛症状相处、找答案。在这个情况下,我看到了这本书,《疼痛的历史》!

这本书是法国历史学家罗塞林.雷伊的著作,在他完成这本书不久后就离开了人世!他用历史学家的态度和考证的眼光对西方历史中在面对疼痛和治疗、克服疼痛做了全面、客观的阐述。书中也有对东方的针刺和艾灸有客观的记录,在看完这本书后,试着对疼痛的历史贯穿进行了总结和一些摘抄。

第一章古代的疼痛:受希腊希波克拉底思想的影响,认为疼痛无法避免,不管是健康人还是病人都会把疼痛看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认为疼痛的随意性很强,认为疾病和疼痛的存在是一种合理现象,医生和患者的交流和治疗无法达到理想的结果,而理想的结果通常包含了很多接近宗教思想的陈旧思想。公元前331,亚历山大的统治,解剖临床得到了发展,希波克拉底的思想得到了医学界的承认,为解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要事件:

公元1世纪时的罗马医学:瑟尔苏—医学知识普及者,百科全书编纂者。《药学》

杰出的临床医师:卡帕多西亚的阿勒特奥斯。《论急性病和慢性病的起因和征兆》

帕加马的盖仑:疼痛,是一种感觉。一生著作颇丰,大概有500部作品,其中流传下来的只有不到100部。《发病部位的研究》

第二章中世纪与疼痛:古代末期延续到文艺复兴初期是东方和西方成为对立双方的开始,那个时代的文化复杂,那段时期的疼痛理论最显著的是盖仑,他的理论在当时盛极一时,被认为是一种完美的连贯体系,给中世纪甚至是中世纪以后的医学提供了满意的答案。

这个时代,阿拉伯医学涌现了众多名医,如阿维森纳和拉齐。

重要事件:

迪斯克里德斯的《药物学》《医学诗篇》和盖仑的《论医学》。

中世纪时期的基督教和疼痛:基督教把疼痛看作是神的惩罚形式,看起来疼痛无论何时来临,终会消失。医学和宗教似乎势不两立。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的疼痛:文艺复兴时期始于14世纪,在16世纪中叶达到鼎盛阶段,文学和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1520到1535暴发了鼠疫,1582年为高峰期,1596到1598才被人类征服。此外,每五年暴发一次饥荒更增加了鼠疫的严重性。外科医生昂布鲁瓦兹.帕雷1568年出版《瘟疫论》。

重要事件:

解剖学的复苏,安德烈亚斯.维塞利亚斯用拉丁文写作的《人体结构》发行于1543年。

昂布鲁瓦兹.帕雷:战争外科手术的创始人,《外科学教程》解剖学的发展到此时还没有加强人们对疼痛机理和疼痛治疗的理解,尽管此时人们能把骨骼和关节韧带描述得更加准确,但盖化学说在这时还占有统治地位。

止痛药疗法:从绑扎到禁药。瓦列里乌斯.科达斯生前所著《高级提炼学》在他死后于1561年由GESSNER整理出版。

蒙田《随笔集》以自传形式的体裁表达对疼痛的感受,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独特的思维。

第四章古典时代的疼痛:人类的知识在17世纪突飞猛进。归功于哈维发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他在1628年出版《关于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研究》一书中训详细描述了血液循环。这部著作算得上是医学史上的转折点,它让许多生理学家和医生逐渐摆脱了盖仑著作的束缚。他们可以自由创造一些新的调查方法,也可以大胆地宣称他们的观察和推论比古代的那些方法准确得多。这种分析态度16世纪就已经开始了,根本原因是物理学和天文学发生了大变革,用数理原则对宇宙进行了新的诠释。

重要事件:

笛卡尔的机械论和感觉论。《折光学》主要论述一些关于感觉的理论,认为人体不存在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否认神经膜和皮肤有感觉功能,也不承认神经内部物质的运动能力。1644年出版《哲学原理》他认为感觉是连接肉体和精神的桥梁。1649年出版《论灵魂的激情》强调:灵魂与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是相连的,灵魂与人体的结构、大小或特征没有任何关系,松果体公公是肯有灵魂功能的某个特定器官。笛卡尔在《谈方法》《沉思集》《形而上学原理》后果了了人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有差异这一观点。

托马斯.威利斯:疼痛和反射运动。1644年出版的《人脑解剖》一书是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基础。

希德汉姆的实用医疗方法:鸦片酊的世大作用,希德汉姆对鸦片赞不绝口,只要理解了鸦片的作用,他就会在任何一门医学中有所建树。

这个时代也是宗教和医学分野的时代,宗教更多的是祈祷,医生和病人终究要面对疼痛,他们急切的想了解一些更多的知识,以便消除疼痛,因为对个人而言,疼痛总是令人不快,也难以名状的。

第五章启蒙时代对疼痛的认识:18世纪后期,人们对疼痛的认识和定义上逐渐明朗起来。与其呼应的是,长久以来确立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与社会的非基督化、思想领域的世俗化和科学与玄学的他离有关,都是理想化的源泉。

这个时代对疼痛的理念有了不同的理解、分野和细化:

1、疼痛的价值和形式:疼痛的症状学。疼痛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

2、疼痛的类型。

3、疼痛的定位和疾病的所在:从器官到组织。

4、了解如何衡量疼痛:以病人的询问。

5、不同医学学派的问题。

6、机械主义与疼痛。

7、万物有灵论和疼痛的心理学解释。

8、疼痛的心理条件:关于敏感度的讨论。

9、高勒和应激性与敏感度的界定。

10、活力论者的敏感度理论,卡巴内斯:向疼痛的心理——生理学概念发展。

11、从有机敏感到肉体敏感度以及门槛概念。

12、感应学说或疼痛的游移。

13、启蒙时代的疼痛治疗学。

第六章19世纪大发现:19世纪,人们对疼痛原因的认识有了越来越多的突破,各种各样的临床原理和医疗方法上的革新也层也不穷,这一时期真正成为整个大发现的世纪。1885年《德尚布尔辞典》对疼痛的历史分成三个时期进行了总结,他兴致十足的模仿安古期特.孔德。认为玄学时期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在于肉体和精神之间的纷乱混淆;接下来是生理学时期,这一队段重点是那些与感觉能力相关的主要器官进行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实验研究;最后一个阶段的特征描述的是,最终,在病人床边或尸体解剖室待了40年之久的医生们----无论是从临床角度还是从解剖学角度-----都开始对疼痛的症状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的临床观点和治疗方法层出不穷:

1、无力反抗的时期:拉雷和19世纪初战争中的外科手术。《军事外科学和战争回忆录》

2、艾,一种疗法,它的名字对患者来说意味着恐怖。当时用艾进行治疗时是把一些植物扎起来成一小捧或一小束,然后放置在离患外尽可能近的皮肤上,点燃这束植物,直到患者感觉到疼痛。

3、1840年韦尔波用动物磁力理论让病人在手术时尽量减少疼痛。

4、19世纪初人类对气体的化学实验和分析方面的进步,开始进行以治疗为目的的呼吸方面的研究。

5、1847年是医学专用辩论重大变革的一年。《医学专用教程》对医学专用药物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综合全面的说明。

6、高尔和施普尔茨海姆对大脑不同区域的进行分工。

7、19世纪,关于医学专用的辩论,以及更普遍的越来越多减轻疼痛的方法出现,向人们提出了在有关疼痛部题上教会地位的问题。

19世纪由于对肉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可以更准确地对疾病加以区分,并更准确地进行诊断、预诊以及发现病因,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在这个时代也有许多研究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疼痛进行不断地完善和发现。对于创伤痛、富人的痛风、穷人的风湿、电疗法、催眠法都进行学科的完善和进步。

第七章交流策略20世纪前半叶的疼痛研究:一个世纪过渡到另一个世纪,并不一定就表明在整体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方法上有了什么转变,与世纪之交相符的任何变革都十分可能出自人为。如果我们在可能的变更来源中去检查我们的研究方法、哲学概念、或者是那些哲学家们研究的与疼痛有关的问题门类,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早在1880年到1890年之间人们就已经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

德热里纳,研究神经系统的经典方法和最新方法,关于丘脑综合征功能以及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关系的新型研究扫清了道路。

戴维.费里尔画出脑脊髓神经中枢的详细图,并将术语:传入、传出、代替、感觉、运动,推广普及。

黑德1903年4月25日切断自己的桡神经的皮肤分支,然后将其缝合,并观察其康复的速度。而研究精细感觉和原发感觉的来源。

神经生理学家谢灵顿将进化理论转换至神经元和突触的水平,1908年出版《神经系统的综合作用》。

赫伯特.斯宾塞的《心理学原理》及约翰.杰林斯.杰克逊在生理心理学领域的贡献。在这里,两条途径汇合了,都把疼痛看作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情绪反应方式,认为痛觉来自于最基本的大脑结构,甚至自原始人类形成时就被保留下来。

沃尔特.B.加农出版于1915年的著作《人体在疼痛、饥饿、恐惧及愤怒时的变化》说明了疼痛被合理、适合地个体安全保护的反应。

1928年埃德加.道格拉斯.亚德里安在他重要的著作《感觉的基础》中通达针刺手指描述神经冲动的速率和传导。

来自圣路易斯的赫伯特.S加塞和约瑟夫.厄兰格在1927年确立了神经冲动传播的速度方面纤维的实际直径起了重要作用,并且在《美国生理学杂志》发表了这一结果。

1844年达斯特和莫拉特进行的研究中得到交感神经系统以及它在营养和其他本能功能方面的统一概念。他们论证了需要揭示血管舒张和血管收缩,或者活化作用抑制作用这些在所有中枢中的基本现象的综合概念。

1941年,德斯克雷.德.布鲁威在《查利特科学》报发表了题为《什么是疼痛》的关于疼痛的引起争论的文章。

现代观点的疼痛:当这段从人类产生就开始了的关于疼痛的研究让位于现代的研究时,这段关于疼痛的历史也就划上了句号。

现代对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受,我们最初将其同身体的损伤联系在一起,或是根据组织的损伤来描述它,或者是两者同时使用。

我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不可避免都会遭遇到疼痛,而我们天生的本能也一直在挑战、克服、逃避疼痛。现在的工作也要经常面对病人许多无法言说的疼痛,最近因为一些病人的病痛持续存在,我一直在想,病,到底是什么?又是怎么来的?记得老师说过,你要改变疾病的形式,就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去给到它足够的的干预和耐心,还有医者的慈悲。我想,总总的病痛,也是大自然给人类的一部分,让我们去克服,去不断地进化,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走向更优质的生命形式!

在阅读和整理这本书的时候,似乎看到了整个人类奋进的过程,也为生在这个时代的优越而感恩,在这个信息丰富的时代,享受着一切的便利,突然觉得,许许多多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也没有做,只是活着过完了这一生。我想,人最大的幸运应当是在此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而为之前行、奋斗吧!

疼痛的历史读后感

(二)我疼痛,故我在刘垒

在我们的日常理解中,疼痛,到底是一个生理问题,还是一个心理问题?法国历史学家罗塞林?雷伊则告诉你,纵观疼痛的历史,它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文化问题。在《疼痛的历史》这本书中,雷伊开宗明义的指出:疼痛被发现和承认的历史,就是现代医学知识体系的边界和内容不断厘清的历史,科学和玄学分野的历史,个体的自由意志得到彰显的历史。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视野中,疼痛所具有的含义也不相同。譬如在远古时代,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中,即使在这些文化中,关于疼痛的理解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荷马史诗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战争而遭受的疼痛,这种疼痛的特征是快速的、尖锐的,然而史诗中的英雄们个个气势如虹,在他们眼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疼痛概念,如《伊利亚特》中的阿喀琉斯所说:“我并不害怕这样的疼痛,我每天都可能在战斗中失去生命。”这也就意味着:当史诗中的英雄谈到疼痛时,指的是别人的疼痛,自己并不感觉疼痛。

而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里,剧中人物对疼痛的感受明显比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们丰富。个体开始对疼痛有感知,当赫拉克勒斯遭受凶猛剧烈的疼痛时,他“躺在地上翻滚、跳跃,大喊大叫,声音都变了。”而菲洛克忒忒斯被疼痛折磨得神志不清,他只能疯狂的吼叫。但是人们无法解释疼痛的本质,只能认为这是神的旨意。

古希腊最著名的医生当属希波克拉底,他创造出了类似于中国古代医学的望、闻、问、切的诊断疾病的疗法,他的医学体系就是要在诊断过程、医生以及病人之间建立一种关系,叫做“希波克拉底三角”。在这个关系中,病人要主动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描述疼痛的症状。从病人的主观感受中,希波克拉底发现疼痛不是一种孤立的症状,它往往对应着身体某个部位的病变。尽管希波克拉底想出了一些减轻疼痛的办法,但是仍然受医学条件所限,认为疼痛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无法避免。

古罗马时期的医学知识开始变得普及起来,著名的医生瑟尔苏认为疼痛就意味着疾病本身,并且能够预示病情的走向;而随着解剖学的发展,开始有医生从脑的感觉神经传输来研究疼痛,并且会分析疼痛的起因。

这个时期,人们对疼痛的探究不仅仅是从生理学或医学的角度展开的,哲学流派中,伊壁鸠鲁主义主张人们应当享受欢乐,抵制痛苦。伊壁鸠鲁主义的信条被人们严重曲解了,他们认为伊壁鸠鲁主义只为了追求穷奢极欲的放纵和无节制的寻欢作乐。而真实情况是,伊壁鸠鲁主义实际上强调的是要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尽量避免遭受更多的痛苦。古罗马时期,禁欲主义在与基督教结盟之后,一起反对伊壁鸠鲁主义,他们信奉“只有精神上的罪恶,没有肉体上的罪恶”。因此对待肉体上的疼痛,禁欲主义的态度就是:咬紧牙关,无动于衷。

中世纪作为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代”,教会基本上统治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各主要方面,科学受到宗教的迫害。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把疼痛看作是上帝惩罚人类罪恶的一种方式,或者是赐予人类的一种礼物。在基督徒和修行者中间盛行“炼狱”,他们往往用折磨肉体的方式希望得到上帝的宽恕,考察那时的绘画艺术就可以发现,圣徒们在遭受巨大的痛苦时流露出的却是自我满足的状态,对他们而言,面对疼痛,不仅仅要学会忍耐,更要学会享受它。

从文艺复兴之后,个体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人们在面对疼痛时,不必做任何掩饰或伪装,可以直接地表达出疼痛的感受。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文艺复兴后期的社会战乱带给人们巨大的疼痛,那时虽然已经发明了禁药,不过在外科手术中并没有大范围的应用,仍然使用传统的“绑扎”进行止痛。

在剧烈疼痛的折磨下,人们认为死亡是解脱的最好方式,譬如西塞罗在他的《论神之本性》中就谈到过这一点,大思想家蒙田由于被石头所伤,不得不忍受由此带来的长期疼痛,他在《随笔集》中表达了对疼痛的看法:“疼痛是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最大不幸,如果不能治愈,我们至少要缓解,但是如果想尽诸种办法都无能为力,死亡就是最好的解脱方式。”蒙田虽然信奉禁欲主义的某些教条,但是在对待疼痛的观点上,蒙田与其南辕北辙,他认为当人们遭受疼痛的折磨时,大声地表达出来并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情,应当想办法缓解疼痛,而不是咬紧牙关苦撑。

进入17世纪后的理性主义,一方面,医学知识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意识开始张扬。笛卡尔在他的《哲学原理》中断言:大脑才有疼痛感觉,人的肉体和精神都会产生疼痛。但是我们知道,笛卡尔解释自我意识的由来,把它归结为万能的上帝,同样他把这种思路套用在解释人的疼痛问题上,于是模棱两可地指出:疼痛是由人的灵魂决定的。这说明那个时代人们对疼痛的认知仍旧未能摆脱基督教的影响,不过那时在医学上出现了一个可喜现象,人们研制出了一种叫做“鸦片酊”的止疼药,医生们在实验中开始发现鸦片是一种非常好的缓解疼痛的药物。

人们对疼痛的认知真正明晰起来始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这个时代的哲学革命开始把客观观察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并由此催生了医学上“精细解剖”的概念,可以说,这是一种科学与神学开始分离的表现。人们逐渐建立了一种关于疼痛的症状学,来分析疼痛的价值和功用是什么。关于对疼痛的分类、定位、测量的研究开始变得系统化。同样在疼痛的治疗学上,医生们的手段逐渐多样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症下药”。人们不再“谈疼色变”,而是认识到疼痛能够给予生命以新的力量。

毫无疑问,19世纪的神经学大发现为疼痛研究提供了更多学理上的支持。这时期的各种殖民战争频繁,也促使医生们开始考虑如何减轻士兵们的痛苦,1828年在英国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医学专用手术。医学专用剂是这个时期医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从艾草、氧化亚氮、禁药到氯仿,一直处在不断研究和实验中,由此难免会造成医疗事故,即由于对医学专用剂的使用不当发生病人死亡的情况。一度引起了伦理学的批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由于人们对疼痛的恐惧和厌恶,因此患者宁愿承担手术中的风险,也要极力避免手术中的疼痛。这说明人们当时认同这样一种观念:医学是一种可能性的艺术。

到了20世纪,受达尔文和斯宾塞进化论的影响,人们开始把疼痛作为一个危险的信号。也就是说,痛觉是生物自我保护以及生存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如此才能预知迫在近前的威胁。人们对疼痛的理解就不仅限于它是一种感觉,而是和人的情感因素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人们开始逐渐获得一种关于疼痛的意识,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作家兼记者的朱利安?泰普反对“疼痛的暴政”,“疼痛有益主义”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种观点认为,疼痛是一种自我发现的方式,当疼痛发作时,它能主宰一个人的自我。当然,这个时期的缓解疼痛的药物被大量研制出来,特别是吗啡的大规模使用。

然而疼痛毕竟总是令人不快的感受,现代社会的医生们在面对患者的剧烈疼痛时,出于人道主义,不能把这种“疼痛有益主义”作为某种哲学术语加以把玩,医生们的职责应当是采取紧急措施,让患者尽量避免遭受痛苦——这是作者雷伊在本书结尾处的观点。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篇5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二实验小学503班林鸿英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

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鸡。中国共产党员领导着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倒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宣官撩主义三座大三,建立了新中国。雄鸡一唱天下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然而,为了新中国成立,许多爱国志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刘胡兰就是这样的一位爱国志士。1947年冬天,叛徒石五则投降了敌人,把他所知道的一切供给了敌人。国民党军队密谋对云周四村展开了一场残酷的大屠杀。

1月12日,几个勾子军拿着枪来到了胡兰面前,说:“你就是刘胡兰吧,我们特派军有请。”刘胡兰被带到了大胡子匪军官面前。大胡子匪军官说:“你是共产党?”“是的。”刘胡兰回应道。大胡子又问:

“除了你,还有谁是共产党?”“我们村就只有我一个人是共产党。”刘胡兰平静地说。接着大胡子就来气了:“你知不知道,当共产党是要掉脑袋的!小小年纪,就这么不怕死?”“怕死当不了共产党!”刘胡兰坚决地说。大胡子军官说:“这样吧,你把你所知道的一切一一讲给我听,我还可以考虑放了你。”

“你就是给我100个金娃娃,我也不自首!”大胡子军官气极了,命令人拿来铡刀,砍下了刘胡兰的头。鲜血直喷,染红了白雪覆盖的黄土地。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篇6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读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初中生读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书中介绍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21至1949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挽救中国”(1949至1978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以来)”这些内容。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坚韧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中国经历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这辉煌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人民英模。有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有誓死追求真理的革命志士夏明翰,有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有英勇不屈的地下党员江竹筠,舍身炸碉堡的英雄董存瑞等等。

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标志着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和组织这场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政权的重任。党的各级组织和人民军队,在建立新国家的工作中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令人耳目一新。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们应该向孔繁森、雷锋、沈浩、钱学森等一些伟人学习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乐于助人、身先士卒等高尚的品质。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漫长的文化历史中,许许多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

历史博物馆的读后感 篇7

欧洲的多声部音乐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声(harmon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本意指“和谐”、“协调”等含义。传统和声是从对位写法(1600年前后)发展起来的,它贯穿着协和悦耳的美学观。到了18世纪,在主调写法蓬勃发展以及多声部和声现象成为主导性音乐思维的情况下,法国音乐理论家拉莫(1683-1764)于1722年写出《和声的基本原理》一书,作为和声学理论的第一本著作,它为近代和声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欧洲多声音乐的发展史上,历代作曲家无不以和声作为表达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对和声的理论与应用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探索与创新。经过历史的演进,各种技术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和声风格体系,而通过对历史上存在的各种和声技法做深入的研究,才能对各个不同时期的的音乐作品了解的更加透彻。

我国真正开始对和声学的研究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成果。但相对和声技法理论研究的丰富多彩,我国和声史学方面的研究则仍比较单薄。最近,笔者拜读了吴式锴先生的《和声艺术发展史》,受益匪浅。该著站在艺术的高度,用扩展的眼光看和声的发展、看不同风格的和声、对和声的发展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是国内相关环境中重要的成果,填补了一项空白。该著用400多个页码、436个谱例对和声的发展做出了清晰、精辟、殷实的研究,是一部体系独特、角度新颖、前后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和声史学教科书,也是我国自近代以来第一部系统地介绍、研究欧洲和声艺术发展史的历史性著作。可以说此书的出版,拓展了我国和声学的领域,促进了和声史学的发展。

二、《和声艺术发展史》的特色

正如《和声艺术发展史》“前言”中提到那样:“和声的发展演变是逐步的,但有时又是神速的,每一细微的变革几乎总是伴随着对过去确认的某种成果的摒弃。”该著系统地论述了从公元9世纪的多声音乐到19是世纪末斯克里亚宾等人的和声技法,并细致的对各个时期的和声风格演变的轨迹进行了梳理,为我们清晰而条理分明的揭示了和声史的重要现象与演进过程。该著的重要观点与特色如下:

(一)对称性的篇章布局

《和声艺术发展史》的目录可谓是作者精心设计之举:该著目录的各篇章之间承对称性关系。首先,“前言”与“后语”对称,“序篇”与“收束篇”对称;再次,“篇一”与“篇七”对称,“篇二”与“篇六”对称。“篇四”与“篇五”主要介绍浪漫主义和声以及它与古典主义和声技法的融合,可把这两章看作为一个整体。因此,“篇三”与“篇四”、“篇五”相对称。整个体例安排可以说是既新颖别致又重点突出。作者在“后语”中提到,要提高音乐本身,而不是理论的完善。以前很多书籍都是从风格上来划分学习的,随之也带来了很多的限制。《和声艺术发展史》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进行了缜密的目录编排。

(二)从和声思维的角度深入历史

欧洲的和声起源于多声音乐的开始,该著也由此开始探讨和声在发展过程中的观念及形态的演进。作者根据和声思维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把书分为九个篇章,而非普通的史学书那样按照历史时期划分,从篇二开始正式进入和声思维发展时期。该著用一半篇章从六个角度来介绍巴赫和声艺术的历史丰碑,使读者能深刻地认识到巴赫伟大的艺术成就。国内的和声学著作中大多很少把巴赫的艺术成就单独分章。在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时期的和声探讨中,插入了有关“古典与浪漫合流涌进”方面的内容,既是一种过渡也是视野的全面。作者这种精心的安排使读者感觉整个和声思维的发展变得更加丰满,更加符合和声发展的逻辑性。自然调式是贯穿在整个和声发展中的,著中专门用一个篇章介绍自然调式的回归,并引用了柴科夫斯基、格里格、德沃夏克等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人物的作品,从作品中总结个别作曲家和声手法运用上的特点,让读者深刻地领会到19世纪和声语言在自然调式影响下所带来的风格变化。著中还把自然调式风格和声的交替与融会跟大小调体系风格作品中的和声做比较,让读者清晰的把握住两个时期之间和声技法的异同。该著不仅注重对历史上主流和声现象的解析,而且对其支流方面也有较详细的介绍。如篇四中的“和声语言的个性化发展”一节,就是站在和声共性写作的原则下进行的,体现了突出主流、注重支流的特色。

(三)历史演进与技法逻辑对应的坐标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音乐创作的发展,和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层出不穷。该著在探讨另一种新的和声思维之前总要回顾前面的观点与和声技法的发展——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读者对每一时期的和声思维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形成历史演进与和声技法发展横向与纵向对应的坐标,使和声技法在历史的演进中更加清晰可见。作者还通过对19世纪中下叶和声语言在自然调式影响下所带来的风格演变的论述,详细地归纳了300年前与19世纪中后期和声在作品中各方面的表现。对不同时期的论述紧紧抓住前后的对比,显示出历史与技法的交融点,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便捷。

(四)不同时期和声谱例的选择和甄别

该著中运用了大量典型的谱例来论证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和声现象,把欧洲多声音乐作品中那些有价值的成果纳入到书中,使得书中所提到的和声观念更具说服力。从附录中可以看出,作者是结合不同时期所出现的和声现象来选定人物及作品的。

为了使和声史学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实践,该著还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曲家作品中的和声处理等方面做了细致人入微的谱例分析。对需要进一步解析的例子,著中还列有和声缩写图示。为了让读者理解不同的和弦进行所体现的和声风格的不同,作者在原作品和声分析的下方,依据不同配置所带来的风格的各异做有别与原和声配置的和弦进行(如书中408页例346所示)。让读者在拜读此书的同时对当时的作品风格有所把握,对比不同的配置所带来的不同音响效果,了解作曲家采用和弦的意图。这种多角度性的研究是我们每一个学习者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五)作者独到的学术见解

作者除了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去论述和声史发展外,还在书中对某些重要的和声技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观点。如17世纪主调音乐发展时期,四、五度和弦关系的进行,作者提出必须依靠两个支撑点方能使一个中心得到巩固的观点。还有终止式、和弦外音的应用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斯波索宾和声学》所涉观点有所不同。如在《斯波索宾和声学》中强调和弦外音的运用对节奏旋律的作用。而该著中则从歌剧艺术角度出发,更注重和弦外音带来的丰富和声音响及它对和声表现力的要求。终止四六和弦一般被认为只有在乐曲的终止处才可以使用,但该著中指出“它完全可能以纯和声终止结构的面貌用在非曲式终止的任何部位”。如巴赫的前奏曲中,终止四六和弦就扮演着乐曲开始第二个和弦的角色。著中还以16世纪作曲家布尔热瓦的《圣诗》和莫拉莱斯的《经文歌》为例为读者介绍当时回避平行八、五度的有趣处理手法。

三、结语

吴式锴先生是我国公认的和声学研究的权威学者,几十年来他写了许多真知灼见的和声学术论述。《和声艺术发展史》一书早在1997年就已经以学术论文连载的形式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上,于2004年10月第一次出版。它的出版为和声史学建设增添了历史性的一笔,代表我国和声学发展的水平,使和声史学建设走向了新的发展道路。这几年里,和声史学建设一直在稳步前进,为此做出贡献的还有桑桐先生和戴定澄博士,他们所著的《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与《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两本书在和声学界也影响颇大。以及日本音乐理论家属启成在1992年出版的《作曲技法的演进》。以上几本书都是从和声技法演进的各个不同方面进行研究,而吴先生的《和声艺术发展史》从系统的角度对整个20世纪前和声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和弦的演进、功能组的序进、调式交替等和声现象都有所涉及,范围较广且内容殷实明确。

无论何种学科的著作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该著虽然内容缜密、分类阐述、条理清晰,但对20世纪现代和声技法的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提及略少。如勋伯格的序列音乐,该著中只用一个谱例一带而过,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当然,作者也可能考虑到现在对20世纪和声方面的研究已有相关现代和声研究的著作,所以不再做深入的探讨。吴先生自己在书中也提到:“20世纪的多声技法是一个浩瀚的海洋”。(4)我们要从中去提炼精华、搜集史料,是一项艰巨且漫长的历史任务。

和声作为音乐理论的基础学科,具有培养作曲人才和帮助学习者理解多声音乐作品结构的任务。传统是基础,现代是目的,只有不断完善知识的完整性,才能为我们分析和理解现代作品打下更坚固的基础。《和声艺术发展史》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让我们不断注重知识更新,也引发和声学界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深思。由此可见,该著的出版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相当重的份量和独特的代表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0.

[2]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

[3]戴定澄.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

香港围村活的历史博物馆 篇8

才令历史文物建筑甚至法定古迹变得有意义有活力

香港大部分仍有人居住生活的围村

就正正是“活”的历史博物馆

这些围村的历史

往往可上溯至明清甚至宋元年间

历尽数百年改朝换代斗转星移

这里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

都存留着岁月的痕迹和味道

位于香港粉岭的粉岭围,立村至今已近八百年历史,其彭姓家族是香港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现有海内外人口近万,其宗亲会遍布英国、荷兰、比利时、德国等地。

可是分散到世界不同角落的他们,却会在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期间回到围村古旧的建筑群中聚首一堂,比庆祝任何节庆都热烈。

“要知道举办这么大型的活动需要很多义工,但村民们都很合作帮忙,甚至乐意工作至夜深。”在粉岭围出生长大的醮务委员彭宋杰指出,相较围村以外的香港小区,村内居民关系的紧密程度要强得多,“我们的大前提是团结,大家的心都会为围村福祉着想。”拥有同一个姓氏同一个祖先且居住在同一个村落,这里的确有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人情味。

香港长洲太平清醮的抢包山和飘色闻名遐迩,每年皆吸引众多中外游客到访,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香港各围村也有属于自己的太平清醮活动,每年各类拜祭神祇和传统村落习俗的节诞活动有近百个,是重要的传统围村文化。

太平清醮期间,粉岭围的各个角落皆贴满“醮会期间,全村斋戒”的告示,且围村传统美食盆菜宴除接待贵重外宾外,皆以素食款客。其实斋法与醮仪皆为道教祭祀仪式,唐代著名道士张万福在其所撰的《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中写到:“醮者,所以荐诚于天地,祈福于冥灵。”而“清”字有洁净身心慎守斋戒之义,因为”道法清虚,特忌肮脏污秽”。综合而言,太平清醮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消灾度厄,祈恩求福,对于前求灵验酬谢神恩,且有赠衣施食、超幽度亡的功用。由于太平清醮始终是农业社会时代的历史性产物,所以放到科技发达、医学昌明的现代社会,传统仪式其实衍生出了更多元的含意。

没有永远的敌人

年届84岁的村民彭连达说,参加打醮让他很高兴,因为可以让所有远近亲朋好友乐聚一堂,他又认为传统习俗可以增强家族的团结性,“我邀请了所有亲朋戚友来参加呢!”他开怀地说。这个外貌看似平凡不过的老人家,多年前曾远渡重洋,在欧洲各国辛劳工作以养活一家大小。“那时香港没工可做,所以便去英国打工。之后我边洗碗边学厨,在伦敦工作了三年后又、德国、比利时等国工作,一去就是26年。在外国生活,其实只要你愿意做就没问题。”彭连达就这样靠自己一双手养活了留在香港的妻子和四名儿女。虽然他不太懂英语,但他说自己在外工作时仍驾车四处逛。“不懂甚么ABC,只要一架车注满油就可以四处去。”彭连达乐观地说。在外闯荡多年后,他很开心能回到自己的家,问他会不会以彭氏原居民的身份为荣,他答道:“肯定喜欢这身份,但不是自豪,而是心安理得。”

这样的团聚除了让各本地与海外宗亲聚首一堂,还有消弭族内矛盾、联系外村人的含意。醮务委员会会长彭蓥堂先生说,南宋年间先祖彭桂父子在香港粉岭立村,其子孙后代主要聚居于粉岭围及粉岭楼两村,而根据粉岭彭族的历史记载,近上水的扫管埔村、蕉径村及大埔汀角等彭姓村民均属同一宗族,但粉岭围及粉岭楼曾有祖辈之间的争执及至人命伤亡,所以有一段时间两村不相往来,但太平清醮让他们重新团结起来,“发生这些事时我还没出生,以前祖辈一代究竟谁是谁非,我们现已无从知晓,作为同姓宗族,我们不能永远是敌人。”彭蓥堂先生说,“其实各村的打醮活动,别的村落都会派代表参加,送花牌、派舞龙舞狮助阵等,要知道打醮总好过打交。”而围村盆菜宴免费招待任何到访人士,亦起了团结联谊之效。

人鬼神同庆共欢

太平清醮中“祭大幽”及“超幽”属于最重要的打醮仪式,其目的是对无主孤魂进行超度和分衣施食,在这仪式中喃呒先生会首先打开地府之门,将亡魂集中在坛前,点化亡魂不要再眷恋凡尘俗世,并将其超度,让他们可以早日轮回。超度之后就到赠衣施食的环节,由于游魂众多,易生骚乱,所以村民把巨大的鬼王抬出,对无主孤魂起镇压之效。村民接着在地上铺上二行长长的金银衣纸,好让男女亡魂获得施舍,其中还火化幽衣三百六十条,男衣女衣各半。及后所有幡竿要同时拔起,并拿到鬼王前火化。这是赠衣施食后,有主归主,无主归庙的安抚方法。仪式结束后,被认为会带来疾病、不幸的鬼魂就会离开乡村,而鬼王亦会被火化送走。最有趣的是,从化衣完毕开始,村民不能与他人打招呼,听见有人叫自己名字也不可答应,要一直无声地回家向祖先上香拜祭,个人的醮务才完结。

另一醮务委员会会长彭庆连说,太平清醮的另一重要的环节是祭先烈。“一般围村都会在围墙四角设置碉楼,用以观察敌人、警示守军。”彭庆年一边在笔记簿上画出围村的结构图一边解释着,“以前碉楼附近都放满了枪械火药,而围墙上亦开凿了枪孔和瞭望孔。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围村的正门可以直接看到主要的通道,可后门却不会一通到底吗?这完全是为了防止敌人看见我们进出。”彭庆年说,每次太平清醮都会设置“英雄帐”,用以纪念曾为护村而牺牲的先祖,“帐是布幕的意思,意即将为村牺牲的先祖名字记在册上。其实你想想,围村能屹立至今贡献最多的是谁?当然是这些为护村为救自己妻子儿女牺牲了性命的人,他们死了,什么都失去,却只留下了名字让我们纪念。”

村民的独特权利

除了太平清醮外,围村也有很多不同的节庆活动以消灾祈福及团结村民,现年16岁就读中五的村民彭康雪,就说每年春节正月十五和十六日举行的太平洪朝庆典让她感到很有趣。“那时候人们会捉一只生鸡,然后拔掉鸡毛,带到城楼上抛下,围在城楼下的人们争着去抢鸡毛,抢到的当然吉利。另外还有撑船的仪式,那船不在水里,而是由村民们抬着到各家各户去收集鸡毛、麻豆等代表不洁的物品,之后这船会送去火化,以示送走各种灾害。”彭康雪说,她以身为围村居民而自豪,“因为香港的楼宇都很贵,但围村居民却有丁权,可以自己建屋,生活压力没那么大。”

丁权是香港殖民时代的历史产物,1970年殖民政府想发展新界,为了得到新界原居民的支持,规定年满18岁,父系源自1890年代新界认可乡村居民的男性香港原居民,每人一生可申请一次于认可范围内建造一座共三层高,每层面积不超过700平方呎的丁屋,而无需向政府缴付地价。彭康雪指自己一家住在父亲的丁屋,生活空间宽敞舒适,可是因为丁权是父权社会中重男轻女的产物,所以身为围村女性的她,将不会获得这个特权,“我家中有三姐妹,父母没生儿子,所以父亲因此感到气愤,没儿子即代表下一代没有丁权。”不过彭康雪并不介意自己是女儿之身,因为能住在父亲的丁屋她已十分满意。

除了注重下一代的福利,围村亦十分注重敬老活动,年届74岁的彭庆连说,围村每年都会为敬老而设下寿宴,“这是乡村习俗,为了让大家高兴,每年村里都会在酒楼为长者设寿宴,自60岁开始,每名村民就能得到200港币的利是钱,年年皆有,直至仙游。到70岁,会有额外一次过的500港币利是,80岁是1000,90岁则有一两重的金牌一个,100岁会有一两半重的金牌一个,和一条金链。”彭庆连说,村里真曾为100岁的长寿长者颁过金牌和金链呢!

粉岭围的彭氏宗祠内有一对联写道:“系本商贤祖德昭垂万古彭城开骏业,支派宋史宗功勿替千秋璧岭绍鸿图。”彭氏始祖据说源于彭祖,公元前二千多年的尧舜时代,彭祖受封于彭城,后人遂以彭之地为姓,至今四千余年。香港新界的彭氏源于北宋年间彭延年受封为潮州知事,其后代彭桂迁居于粉岭楼一带而来。一个家族的其中一个支派世代繁衍,至今族人增至如此庞大的数目,当中经历过多少风雨,我们可以细细品味。

从一砖一瓦看粉岭围历史

围墙

顾名思义,围村就是一片被城墙包围的村落。由于香港古时流寇甚多,多数同族居民都会建立防御能力较强的围村,以保卫家园。

现在的粉岭围可分三部份,由原来的围心村扩展开去,形成了正围、南围和北围。粉岭围呈方形,由高约二丈的围墙围绕,以花岗石作为墙基,覆以坚硬的青砖,原来的围墙及壕沟已不存在,只剩下围门、门楼、两个碉堡及门前的风水鱼塘。

围门上“前环鳯水,后拥龙山”形容祖祠堂前面被鳯溪之水环绕着,是四水归池之局;后有龙山拥来之气脉,到此结穴。广东人说“水为财”,被人前呼后拥者,自然官高势大。所以有粉岭围的格局“财雄势大”之说。

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建于清咸丰四年,建筑有异于一般传统的格式,属于两进式建筑,两旁为厢房和走廊,中间为天阶。祠内供奉粉岭乡始祖彭桂以下的十六世八十八位祖先神位。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村民会在宗祠内举行春祭盛典,向各历代祖先一尽追报之孝。彭氏宗祠其建筑艺术精美,有斗拱木刻、花岗石梁柱、陶塑人物、精致壁画等,是香港新界传统艺术遗留的精采作品。彭氏宗祠已被列入为受保护古迹。

战前古炮

清康熙初年(公元1669年),广东巡抚到任,由于当时粉岭及沿海一带常为寇匪所扰,因而购备此炮,置围堡作护村抗敌之用。及至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新界,村民恐惹祸上身,故曾将此炮埋围堡地基之下。1986年村民将围堡拆卸重建,才把古炮重新挖掘出来。

思德书室

思德书室坐落于粉岭围的南边,是一所两进式家祠兼学塾,除了祭祀祖先外,也供彭族内的子弟研究进修之用。思德书室以前只让彭姓村民入读,规模不大,只有几个课室,修读的都是“上大人,孔乙己”等传统教材。书室后获殖民政府津贴,1953年迁往毗邻新校址,变身成为粉岭公立学校。现在的思德书室只供族人作祭祀及举行宴会之用,且亦已被列为受保护古迹。

北帝古庙(三圣宫)

坐落于粉岭围马会道旁的粉岭北帝古庙已有六百余年历史,香火鼎盛,每年正月,村民都会接北帝爷回村中拜祭及进行太平洪朝祭祀活动,祈求保佑全年顺境,平安大吉。据说北帝在三千年前是王子,聪明正直,惩恶劝善,所以被奉之为神,原意是导人向善,使不至心无主宰而狂妄胡为。

围村,不一样的香港印象

香港给旅客的主要印象是高厦林立的繁忙大都会,是购物与美食天堂,但其实只要愿意离开市中心,在不同的围村郊野之间,却可找到不一样的香港印象。

香港较有名的围村除粉岭围外,还包括新界两大文物径——屏山文物径和龙跃头文物径的上璋围、麻笏围和老围,以及元朗锦田的吉庆围、沙田的山下围、上水的上水围、荃湾的三栋屋,和九龙新蒲岗的衙前围村等。观赏围村,可从几方面进行考究欣赏:围墙、望楼、枪孔记载了守城的壮烈;浮雕、壁画、 脊饰刻划了传统的传说;牌匾、对联、祠堂凝聚了宗族的感情。

上璋围

上璋围是屏山文物径的景点之一,建于200多年前,不但拥有极坚固的围墙,并设有枪孔、望楼等设施,设计恍如一座戒备森严的古堡,可见当年盗匪祸害之严重。屏山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聚居地之一,早在12世纪时,邓氏族人便已定居此地。整条文物径以聚星楼为起点,该塔是香港唯一仅存的古塔,在风水上有为全村挡煞的作用。而邓氏宗祠是香港最大型的祠堂之一,现仍作祭祖、过节及举行各种仪式聚会之用。

麻笏围、老围

麻笏围、老围属龙跃头文物径的推介景点,整条文物径共有五围六村之多,并有大量祠堂、古庙等建筑,由元朝发展至今,仍保持着当时风貌,流露香港古代民风。老围是该区最早的围村,极为狭窄的围门有利村民防守抗敌,而麻笏围则设有连环铁门,是古时先民为对抗流星锤等攻城武器而设。

山下围

山下围又称山厦围,较广为人知的名称是曾大屋,乃于19世纪中叶由一位经营石矿场的曾姓石匠所建。这位石匠是客家人,故其氏族建筑亦展现了客家风格,外观与其它香港围村迥然不同。曾大屋虽只有百多年历史,但却用了接近二十年时间才建成,是香港仅存最大客家式大宅。

三栋屋

上一篇:团章团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3分钟故事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