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爷爷的散文

2024-09-28

描写爷爷的散文(共10篇)

描写爷爷的散文 篇1

百岁爷爷

今天(农历六月二十八)是我的爷爷百岁诞辰。虽然爷爷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但那些曾经的往事,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前几天家庭大聚会,每个人回忆起对爷爷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如同过电影一般在眼前闪现,永远不会忘记。

记忆中的爷爷是威严的。爷爷和奶奶一生养育了五个儿女,两个女儿孝顺体贴、三个儿子敦厚朴实、三个儿媳倾力协作。一度时间,我们一大家子,在十里八乡称得上是五好家庭了。大家都说这与爷爷的“家法”有关。父辈们说,爷爷总是那么严肃,家里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以至于影响着他们,做事都是谨小慎微,也很少和邻居发生冲突。那时候儿媳妇们都是要把饭端到餐桌上,接受爷爷的“检阅”。也许是受封建礼数的束缚,女人是不能上桌的。她们只好端着饭碗坐在各自的门槛上了,奶奶也是把饭调好了坐在灶前吃的。只有我们这些没大没小的孙辈们,与爷爷挤在一起,抢着吃下饭食。当时正在热播电影《喜盈门》,简直就是我们家的翻版。就连早上倒尿盆这样的事情,也是一个个儿媳妇接续着完成。现在想起来,那应该就是传统的家风吧。

听父亲说,生产队那会儿,爷爷在队里喂养牲畜,曾经驮着玉米前往百里之外的金华山煤矿换炭。这一去就是个把月时间,路上只能啃干馍、喝凉水将就,期间的艰辛、路途的坎坷,也只有爷爷自己知道。父辈们约摸着爷爷该返回了,就走上十几里地,在山口去迎接他,好似有心灵感应一般,父子总能在那里相遇,再一起赶着马车回家。那一刻,应该是他们父子之间最惬意的时刻吧。农忙时节,爷爷总是在三个儿子的场地里帮忙,不偏不倚,直到颗粒归仓。奶奶这时候也把饭送到田间地头,解除了儿子们的后顾之忧。至今还能记起爷爷扬场、摇耧的身影。爷爷还是种菜的一把好手,加上我们那里是水浇地,爷爷总是把新鲜的蔬菜挨个送到几个儿子的门下。有时还骑着自行车,前往十多里外给他的姐姐送些菜蔬。

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能去集市上吃一顿水盆羊肉,算是奢侈消费了。爷爷把日子经营得顺风顺水,逢集便会到街上去,享受一顿美味大餐。说是大餐,其实也就是一碗水盆羊肉而已,里面仅有五六片肉。爷爷一般都是自带昨晚上奶奶烙好的饼子,再买上一个烧饼,夹上两三片肉进去,带回家留给相濡以沫的奶奶吃。记忆中爷爷奶奶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也没说过一次过头的话。逛街实在累了,就买两毛钱一份的甄糕,自己吃上一些,其余的带回来让我们这些馋猫吃。有一年暑假从父亲单位返回,恰好逢集,父亲料定爷爷会照例来进馆子,把我搁在自行车大梁上,自己去买其他东西。没想到爷爷真的出现了,一把子将瘦小的我从车梁上抱了下来,别提有多亲切了,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还有那个悬挂在爷爷屋子半空的小笼,里面放着糕点、石榴等,过一段时间爷爷总是将它卸下来,让我们这些孙辈们解馋,一颗石榴好几个人分。在我们孙辈面前,爷爷总是那样慈祥。

那年分家,爷爷对我说,中午放学走后门“回你们家”。说是分家,其实就是在院子中间隔了一堵墙,中间留着一个小窗口,那个小窗口后来成为我们孝敬爷爷的窗口,有什么好的饭食,都是从这里送给爷爷奶奶吃;也成为传递亲情的窗口,谁家有什么大的事情,都是先从这里交流信息。我那时候才上小学五年级,傻乎乎的,还真的就从后门回了家,爷爷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责怪我说“你这娃,爷爷和你开玩笑呢,你还当真了。”其实那堵墙才刚刚砌起来,还不到一尺高,能感觉到爷爷那时候是依依不舍的,这个场景如同照片一般定格存放在心里。

记得那是九十年代初期,正值夏收时节,伯父的日子风生水起,却因病医治无效过早离开人世,时年仅四十七岁。白发人送黑发人,爷爷怎能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办完伯父的后事,我陪爷爷去赶集,依然吃水盆羊肉,明显感觉爷爷下咽是那样的艰难。回家路上我还开导让他宽心,也不要过度伤感以免伤了身子。可没过几天,爷爷就病倒了。那个暑假,一大家子人从不同的地方赶了回来,陪伴爷爷度过了人生最为痛苦的那段日子。看着爷爷茶饭不思,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皮包骨头的样子,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我们这些孙辈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可爷爷还没来得及享我们的清福,就永远地离开了。我是眼睁睁看着爷爷停止了呼吸,心里有说不出的痛苦,眼泪刷刷刷地流个不停。

爷爷去世的那天,距离他的生日还有两天,距离伯父去世恰好四十七天。他还向来看望他的邻居伸出两个手指头,表示还有两天该过生日了,而他自己却没能坚持下来,说明当时爷爷虽已不能说话但心里还是很清醒的。至今我也搞不清,也许是为了减轻奶奶的痛苦吧,在爷爷去世前,将奶奶支走安顿在村北头我们的家里,没能让两位老人见上最后一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好在奶奶身体还算硬朗。当年我和堂哥带着各自的儿女回家看望奶奶,四世同堂,重孙、重孙女双全,奶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细节依旧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奶奶八十多高寿无疾而终,不能不说是人生的造化。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这些孙辈们业已婚嫁,工作也很出色,日子还算殷实。又赶上好时节好政策,我们家的薪火传承,“任”丁兴旺。今年清明节,全家人相约,一起给您和奶奶扫墓,追忆那些过去的美好岁月,一大家子“任”,和睦相处,可以告慰您的在天之灵了。

百岁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

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篇2

我以为,《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而非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造成误读的“结”在哪里?如此改判的理由何在?

一、顾此失彼的解读缺失,形成思路死结

文本解读,首先必须理清全文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对于《故都的秋》并没有真正做到遵路阅读。赏析该文我们总是只围绕1-11段、13-14段这两大块,而占五分之一篇幅的第12段常被视之如鸡肋,甚至弃之如敝屣,教学中常常把它剔出文外。这种顾此失彼的解读缺失当然是无法摸清全文思路的。

作者究竟在第12段中具体阐述了什么?它在全文中该有怎样的地位?显然,作者是分三层阐述的:第一层,举例归纳论证了不论国别人种阶级,秋之于人总是一样的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味的普遍意义);第二层,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秋味的中国特色);第三层,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典型秋味的渊薮)。作这三层论述,至少彰显出两大信息:其一它显豁昭示,前者所谓景中之情“特清特静特悲凉”并非作者个人的心境,所谓清、静、悲凉的感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因此该文当然就不会是所谓情景交融的抒怀之作;其二论述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层层剥笋,有力揭示了中国典型秋味文化的渊薮。反观1-11段,两相比较,第12段无疑处于居高临下之位,具有警策全文之功。由此可以认定,1-11段尽管是写“饱尝秋味”,其地位也不过是为后者的议论作层层铺垫。前者为宾,后者是主,主宾关系分明了,行文思路之结也便解开了,对该文题材及主题的认定也便有“洞穿复杂是简单”的轻松之感。

局部与局部的关系理顺了,整体思路也清了,主旨自然就明了。归并该文段落可知:1-2段对比反衬突出故都秋味的总体特征(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非“清、静、悲凉”);3-11段作者选取寻常巷陌中的平凡小景进行描绘(赏玩秋味),旨在突显故都秋味的特点;12段层层揭示中国之秋的文化渊薮;13-14段表达赞美眷恋故都的秋之情。由此观之,主题便可初定为描写文化之秋,揭示文化渊薮,饱含眷恋之情。其中暗含着解读的指向——文化。

二、景观内蕴的错误判读,形成赏景死结

对于故都之景,我们总是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思维联系方式,对“清静悲凉”作平面肤浅的解读,于是该文不可避免地被归于那种文人学士或悲秋或颂秋的旧式题材之列,把本是浸润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判读成情语景观。

“遵路阅读之,入境始相亲。”纵观全文,作者写故都之景,目的不在于传达拘于个人小天地之中的所谓景中情语,而是以景显秋之故都的风物人情,以独特的视角展现故都文化之深厚。如写“小院秋景”,在点数了故都秋景名胜之后,随之退步假设“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向小院一坐,你(而非‘我)……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非七八分)的秋意。”这一退步假设不仅突显了故都秋意之“十分”,之“特别”,而且带有较强的招引意味,招引着一个个“你”。请注意,这一个“你”字,意味深长,它让赏景之“我”转瞬之间不觉变身为故都出色的文化导游,带着大伙体验小院秋景,体验传统文化中宁静淡泊的境界(“天色”、“飞声”、“日光”、“蓝朵”)。段末的“我以为”几句,透出“赏玩十足”的心态。作者在此重点赏玩秋草衬花的“悲凉”艺术,这秋草衬花的悲凉意境,其实就是一种托物喻人的隐喻,他暗含的就是那种中国秋士的品格: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因此,此景之悲凉,绝非个人心境,作者借赏玩“悲凉”,艺术地传达出中国秋士文化的内核(悲凉的文化内涵)。

此后四景,虽不著一“你”字,但无一处不是领你同行感受。

“秋槐图”中,那种脚踏落蕊的触觉,那种落叶清扫的细腻,突出了细微之处见清静之意。同时,段末收尾一句“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用“大约”推测:正是这深沉的北方之秋不知启发了多少古人智慧,催生了多少中华文化。

“秋蝉啼唱”一节,可分两个层面解读。其一,故都的秋蝉无处不在,蝉声无处不闻,较之于南方,秋蝉所营造的悲凉氛围要浓重得多,以此突显“特别之悲凉”。“秋蝉啼唱”为故都笼上一层浓重的苍凉色彩。其二,秋蝉意象的文化内涵,古诗词中虽早作定论,但其意象文化之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与第12段相照应。

“闲话秋凉图”中,那些都市闲人着符号之衣,吟京腔京韵。行动是清闲的(“咬着烟管”,“上桥头树底去一立”),语调是平静的,感叹是悲凉的。作者抓拍这些细节,定格都市闲人的典型瞬间,让读者从一个侧面体会到那些历经风雨变幻的皇城子民,在“人生几度新凉”时淡定达观的处世态度。这个精彩的片段,从世态人情的角度着笔,丰富了故都胡同文化的内涵。

由于此文是应急之章,“秋果奇景”较之于前四景,选材下笔都似显仓促,个中情味稍逊前者,本人不再赘述。

该文景观内蕴的判读指向,作者不光在第12段中作了暗示,典雅的四字文题——故都的秋,更强调了这种判读指向:故都,不称北平只言故都,不仅饱含眷恋之情,而且潜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再与“秋”结合,暗含着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而文题的这种秋之文化的浓浓气息又真真切切地弥漫在故都的每一幅秋景里。沿着这些判读指向,跟随作者来赏秋景,读文化,那种长达七十余年的“颂秋”与“悲秋”之惑的死结也便迎刃而解了。

至此可以作结:《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三、先入为主的“背景情结”,形成“套解”死结

第三册人教社《参考》第80页编者云:“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心灵,但由于

写作年代久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在30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尝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整个的人生感受。”更有甚者有些同仁唯恐背景之不详不周,补充其“两岁丧父,少小离家,异地求学,二十几岁得肺结核,日本侵华等等导致性格抑郁,感情脆弱”,以此印证“悲秋”之说。这是典型的先入为主的“背景情结”。

解读文本,“披文入情、披文入理”之法首当其要。若要辅之以背景,其前提条件是,那个背景是否是作文之时的境况。即便是那时那刻的境况,还得看两者之间联系的多寡、深浅,尤其是境况之真伪。《故都的秋》之真实背景又是怎样的呢?在郁达夫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1934年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故都的秋》这一经典之作,还是编者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一篇意欲解脱坐索叨扰的急就之章怎会有那些繁复的背景呢?

自鸣得意的“背景情结”套住了一篇又一篇精美诗文,严重阻碍着文本的解读,其惯性之大,流毒之广,令人摇头叹息。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解读文本甚是关键。我们要善待文本,走进文本,聆听文本,披文入情,披情入理,而非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甚至人云亦云。实施新课程,首先要狠练文本解读的基本功,一名语文教师如果缺少整体把握之能、细节品味之功,又何谈让自己走进新课程?又何能让学生走近真语文?这也是重读《故都的秋》带给我的真切体会。

描写爷爷的作文 篇3

爷爷总有讲不完的故事。那一字一句间无不流露出爷爷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而这些鲜活的故事都是他自己小时侯的亲身经历。记得一次,他说:“我们小时侯,那谁都没我们疯。每天一放学,扔了书包就往外跑。那时侯,同学们家互相都住得很近,所以那一大帮小孩儿配合的那叫一个默契,出去疯跑,疯玩。一次,一个同学往大土坡上爬,没想到滑了下来,把腿都擦破了。还有一次,有个同学跳到了自己家的房顶上,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只听得‘轰’的一声,房顶露了一个大洞,他从房顶上摔到了屋里。怕家长回来看见了,要挨揍,所以让大家先用点儿破纸壳糊上,看不出来再说。上学时,他们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一吃饭,就看见一大帮人蜂拥直上。一会儿工夫,盆儿干,碗儿净。还有甚者,只顾打饭,互相拥挤,居然把一个同学挤进了粥锅……”

爷爷讲的时候,总是笑者,好象昨天才发生一样。他说:“六十多年过去了,但每当想起它时,仿佛回到了自己那美好的童年。”

每当我踏着暮色,走进家门的时候,总会看到爷爷无奈地摇着头,总会听到他的叹息声。

爷爷,我的一天是充实的。清晨,我伴着鸟鸣走在上学的路上;暮色中,我在运动场上刻苦训练;夜晚,我还在认真地伏案写作业……

描写爷爷的人物作文 篇4

爷爷的个子不高,也许是因为那整日架在肩头的锄头压的吧。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印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从而那原本炯炯有神的眼睛也黯然失色了。

爷爷退休后,便回农村老家种地。爷爷的汗水滋润着每一块儿庄稼地。每当那海蓝色的天幕刚泛起一层淡粉色,深深的静谧还笼罩着村子的时候,爷爷便扛着锄头下地了,他的身影在空荡的田野中显的那么渺小,但他那挥动起锄头的每一下,都是那样有力。

在小麦成熟的那一段日子,是爷爷最忙的时候,往往是还没有吃完奶奶做的饭,便拿起镰刀直奔麦田,最终消失在金色麦海的滚滚波浪中去了。虽说有割麦机的援助,但那豆大的汗珠还是源源不断地滚落下来,掉在土地上,然后慢慢地渗入地下。爷爷的表情很庄重,没有一丝疲乏。事后,每当爷爷吃到自家麦子磨出的面粉时,脸上总带着一种令人难以琢磨的笑容,长大后我才想出,那是满含欣慰的笑容。

爷爷不喜欢懒人,但他从不直接批评,而是引导教育——比如我。小时的我极不愿劳动,以至于吃完饭都懒的送碗。暑假,我去奶奶家,第一天还老老实实地送碗,可是,第二天就原形毕露,爷爷摇了摇头,苦笑。有摸着我的头说:“喜欢虫子,爷爷多给你捉几只!”我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虫子?”爷爷道:“你把碗放在桌子上,虫子就住进去啦!”我这才恍然大悟,羞愧难当,立刻去送了碗,还洗了洗。从那时以后,吃完饭不送碗的习惯再也不是我的“小尾巴”了。

勤劳质朴四字上闪烁着爷爷的精神光芒!

描写爷爷奶奶的作文 篇5

我的爷爷已经67岁了,身体胖胖的,一条条皱纹像虫子一样在往他的脸上爬。他一笑就露出一排整整齐齐的牙齿,可惜呀,可惜,那是他补的假牙。当他用那粗糙的手摸我的脸时,就像要割破我的脸一样。

他有个外号叫“鸟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听我慢慢道来:那天,我放学了,正在路上走着,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急忙躲在屋檐下,这时,我想爷爷一定会来接我的。一等就是半小时,爷爷迟迟不来,我只好淋着雨回家,一到家我就气冲冲地对爷爷说:“外面下了雨,你怎么不去接我?”“什么,外面下雨?”说着,便大步流星地去院子里把笼子拎到了家里,对鸟说:“对不起,小宝贝,让你淋雨了。”我气呼呼地走到了房间里。

这就是我的爷爷。一个名副其实的“鸟王”

描写爷爷奶奶的段落 篇6

【灯下老人】

许多人进入梦乡的时候,院子里有一盏台灯,显得格外明亮。灯下坐着一位老人,他时而沉思,时而拿起笔在纸上挥写。老人年近七旬,两鬓斑白,但瘦削的脸上两只眼睛却炯炯有神。

【修鞋的爷爷】

爷爷是一位年过六旬的白发老人,在他那高高的颧骨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堆满皱纹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爷爷从十几岁起,就开始修鞋。他长年累月地干活,左手的大拇指已经弯曲变形了。

【慈爱的姥爷】

这时,姥爷又来到我的身旁,慈爱地说:“唉,不知者不怪,别像个小皮球似的,吃饭去吧!”我听着他温和而又风趣的话,深深感到自己错了,就说:“姥爷,我知道错了。”

【封建的奶奶】

我的奶奶是村里有名的“老封建”。她60多岁,瘦小的`个头,满脸皱纹,一双凹陷的眼睛闪出慈爱的目光,瘪瘪的嘴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头发,长长的头发被一个簪子别成了一髻,看起来既封建又俗气。

【硬朗的奶奶】

我的奶奶,高高的颧骨,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古铜色的脸上已刻下了岁月留下的皱纹,一双手布满了老茧,两鬓也都斑白了。奶奶虽然已过了花甲之年,但身体硬朗,眼不花,耳不聋。

【硬朗】

老汉今年虽说70多岁,却眼不花、耳不聋,矮小的个子,硬朗的腰板,黑里透红的脸清癯瘦削,宽额深纹显得饱经风霜,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脸上总带微笑,说话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

【勤劳】

爷爷与泥土打了40多年的交道,他赶着牛,在田里来来回回走了大半辈子,犁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田沟,也在爷爷的额头上犁下了那深深的皱纹,那几亩田里洒下了爷爷的滴滴汗水。

【英姿】

一个年过七旬的老爷爷正在舞剑。他须发皆白,秃头顶,眼角和嘴的两边均匀伸展地出几条深深的皱纹,但却满面红光。他背不驼,眼不花,看上去真有一副武当剑手的架式。

【乐观】

描写我的爷爷作文 篇7

爷爷平时爱跟我讲道理,讲他的故事教导我,从不舍得打我。尤其吃饭时比平常说的都要多,我想是因为爷爷在东营住,平时见不到的我的原因吧。

爷爷的爱好有好多,有打篮球、下象棋、练武术、钓鱼、看军事。尤其是钓鱼,爷爷可是一个高手,有一次爷爷来我们仙河镇看我们时,在神仙沟一天钓了59条大梭鱼,我觉得我的爷爷好厉害呀!

描写我的爷爷作文 篇8

在家乡的时候,夏天的天气很热,冬天的温度又很冷,不过没有下雪。我的衣服总是乱乱的,在夏天的时候衣服总是穿得很厚,在冬天的时候衣服总是穿得很薄,爷爷奶奶也总是叫我看天气预报,应该穿什么衣服。但是,我不喜欢看天气预报,我总是喜欢到处玩耍,因为我很活泼,那时还小,什么也不懂,只是喜欢这里玩玩那里玩玩,也喜欢去和别的同学玩,不喜欢憋在家里,总觉得闷闷的。

有一天,爷爷奶奶起来的很早,奶奶起来做早餐,爷爷已经习惯了早起。我睡到八点才会起床,我有个习惯:只要晚上睡得早,第二天就会很晚才起床,但是如果睡得很晚,第二天就会起来得很早。所以,我总是不一定的起床。那一天我起床的时候,听见爷爷一直在咳嗽,也觉得今天有一点凉凉的,所以我就多穿了一点衣服。但爷爷还是咳得很厉害,我就给爷爷捶了捶背,爷爷好了一点。以前小时候,不知道爷爷为什么一直咳嗽,怎么也不好,现在才知道爷爷是得了哮喘病,哎,我真的好心疼爷爷,想让爷爷快点好起来。

有一天,我起来的时候有点热热的,爷爷咳得也不是很厉害,所以,我穿得就比较薄,那天穿了一天,温度刚好合适。我又观察了几天,原来,爷爷的哮喘病只有天气冷的时候,才咳得很厉害,不是很冷的时候,爷爷咳得也没有那么厉害了。

描写我的爷爷作文 篇9

“你又在玩电脑了,真是的。”奶奶向爷爷发牢骚了。原来,自从姑姑送来电脑之后,爷爷就一直在玩“空当接龙”,一直没歇过,玩到了三千多局,连打豆浆这个小小的工作也不做了。现在,我就给你讲讲爷爷的贪玩吧。

今天,我本来想把电脑上敲出来的文章继续打完,可爷爷却不肯了,说:“我还要玩呢,别打扰我了。”“唉,我还要干正经事呢。”“干什么正经事?”“打文章。”“打什么?”“文章!”我有些恼怒。“哦。”爷爷装作没听见。“给我打呀。”“等我玩完。”爷爷还在聚精会神的玩着。“玩几关?”“怎么也得三四关吧。”我一把抢过鼠标,很愤怒:不行。一局。爷爷只好同意了。但他说:“那你把作文打完再给我玩。”说着,便要离开。“还要玩?!”我连头发都要竖起来了。爷爷一声不吭了。但一会儿,他又说:“我还能玩吗?”你说,爷爷是不是很贪玩?

关于描写爷爷外公的句子 篇10

2.我的爷爷快70岁了,可他会各种“功夫”,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下面我就给大家说几种吧!

3.我的爷爷是个退休体育教师,今年67岁。他年纪挺大,精力却很旺盛,只要别人有难处,哪怕他自己吃点儿亏也要把别人的事“搁平”(方言,意思是办好)。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搁得平大爷”,我总管他叫“搁得平爷爷”。

4.我的爷爷60多岁了,两鬓斑白,头顶中间光秃秃的,像个小球场,周围是稀稀的几根头发,脸庞圆圆的,整天笑眯眯的,肚子挺得高高的,像个弥勒佛。

5.我的外公是60多岁的人了,两鬓早已斑白,岁月在他的额头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印记,但外公“人老心不老”,脸上依然流露这年轻的笑容,谁也看不出他已是年近古稀的人了。

6.我有一个老顽童外公,他爱唱流行歌曲,爱玩电脑,爱扭秧歌,爱赶时髦,还爱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是个十足的新一代酷老头。

上一篇:初中退学申请书如何写下一篇:护理学生自我介绍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