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反思(共7篇)
慈母情深反思 篇1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本文是阅读课文,以读为主: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感受和体验。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但是,由于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了孩子对课文的理解。
所以,我今后要多在课前给学生交代历史背景,让学生多查查资料,了解一些那种年代的故事或生活事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消化理解。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2
《慈母情深》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作者通过描写母亲“辛苦地挣钱,毫不犹豫地塞钱”等感人画面,通过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写出一份人间真情,让读者体会到了深沉的慈母情怀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对话,并产生深刻体验,促进对文本的统一认识呢?在研读教材,把握好单元训练目标后,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透视文字的灵魂,从字里行间体会浓浓的的慈母深情。因此我把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深沉的母爱,感受“慈母情深”。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情深”,提高阅读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句话落到实处?感悟品味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本课教学我抓住“鼻子一酸”这个词,把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几个感人画面作为情感教学的主线,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仔细品味,读出语文的味道,品位出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情感。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3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当你把学校里学的所有东西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我想听课也是如此,即听课就是当你把课堂上听的所有东西忘了之后剩下东 西。这些东西才是最珍贵的,最令人感动的,最发人深省的。
上完《慈母情深》这节课,我想留给学生、留给听课老师的是内心的跌宕起伏情感。在这节课上我的引导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对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话的引导,你看到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背?在你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转过身来,你看到的是一张怎样的脸?母亲曾经有一张怎样的脸?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看到的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这样的引导如细雨滋润般的熏陶,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学生情动而辞发,受到感染并 与作者梁晓声产生共鸣 , 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经常说语文课堂要让孩子多读课文,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要真正把握好“读”却很难。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我感觉这是以读悟情的最好范例,但怎样引导我却一直没有找到更为理想的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我设计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能流利地朗读全文。在学生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勾画出感人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和体会,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但是这样的设计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我找到了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教学实录,他的课堂给我做了很好的如何起引导孩子“读”的范例。尽管课文所描写的情节与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但王老师精心设计,抓住了一个切入点——“深”,整节课都引领着学生去寻找母亲那浓浓的深情。
王老师用读贯穿了整节课的教学,并让读成为了课堂的主旋律。他引领的“读”,不是单一空白的读,而是一种盘旋环绕,回复上升的读。王老师用富有感染力诗意般的语言,引导学生从读准句子到理解词义的读,从感受母亲工作环境恶劣到母亲工作动作、神态的读。一个“读”字里,把慈母的深情表现的一览无余。让学生忘记了这是课堂,都忘情地跟着他不断地做思维的舞蹈,享受其中。
从他的教学中,我受到启发,将这种方法引入自己的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愧为名师,总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做法。同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自己在备课时就没有这样的想法呢?究其原因,是自己对文本缺少敏锐的解读能力,是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底蕴的缺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广采博取,不断丰富、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更具艺术性。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4
在上《慈母情深》这节课时,我依然决定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小组协同合作的能力,课上我积极引导起学生去挖掘、品味文中的语言,指导其抓住文中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慈母情深,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但还是挖掘的不够深入,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对于自学提示中的问题,大家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可怎样让孩子理解作者淡描后的浓情呢?应该帮助学生搜集更多的背景资料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
其次,在处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个问题时,学生找到了相关的语句,但我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谈出他们自己独特的理解,没有适时引导,以至于像常志泽、龚宇轩等同学最后也没能够深入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提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够回答出来,而且都很准确。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组中的“肖彤”同学,她的想法总是会和大家不一样,会有个性,见解独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可以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见解,并表达出来,如果理解的有偏颇可以让同学们帮助她纠错,带不要扼杀她想要表达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
当学生的感情投入,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时。很多精彩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母爱的洗礼。表面上看,课是比较顺利地上完了,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还有很多的细节处理得太粗糙,还有许多的地方没有深入研讨下去,还有一些情感没能被激发出来,还有很多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弥补。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5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喜欢这样的课文。不唯美,不矫情,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展现出人世间最平凡而又伟大的挚情,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性,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真谛。沉醉于这份平凡,感动于这份真实。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课文挺长,因为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显得有点琐碎、凌乱。选择怎样的角度切入、如何寻找出一条主线索,是我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我哽咽,读到最后甚至是泪流满面。同时也有一种很想教学此课的冲动。
于是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定下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心目中的母亲形象。
2、抓住课文主要自然段深入咀嚼重点词句,体会母亲之“苦”。
3、研读“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话,感受母亲的自豪、高兴,结合前文的“苦”,深入领会这份“爱”的无私、伟大。
4、拓展练笔、针对“母亲”的形象带“我”的震撼,插写“我”的心理活动,进行课后延伸,升华情感。使学生更整体、全面的体会到这份母爱的深沉和博大。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并反复朗读,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
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上课的过程中,在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的环节不知不觉花了不少时间。但在仍没有足够深入的前提,如“塞”字地体会,时间已经捉襟见肘了,如果还有机会,应该调整课时,有利于学生全面吸收消化。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完美的课堂也讲究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用“你眼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统领本课教学,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
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对学生指导很充分,同时自己的感情也非常投入,很好的感染了学生。因此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朗读得到较完美的展现。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
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高年级的语文更要注重应用。
学生在体会慈母情深之后我让他们发挥想象练笔:这时候我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会跑出去干什么?学生内在的感动在笔尖尽情倾泻,再一次得到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进行《慈母情深》教学中,充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感受一个母亲的慈爱和善良爱,同时体会母亲的慈爱和善良。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我采用回顾导入诱发兴趣方法:同学们,母爱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慈母情深》,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通过这样的谈话导入,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进入了读书状态。
二、突出自主,培养能力。
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了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宜辅导的学习方式。在学生正确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本课是怎样表达慈母情深的?学生充分阅读、相互合作、找出了很多答案。例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接着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和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课文的内涵,用自己的话说出所表达的思想,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联系实际,注重训练。
在学生明白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训练。课堂上,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写出自己母亲对爱的表达方式。学生的作文感情真实,朴实的语句中透出对母亲伟大、无私的爱的赞扬。从而也完成了三维目标,教育了学生: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母亲的爱,正如唐代诗人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课堂上学生动口又动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主动性,既强化综合训练,又促进学生读、写、思的有机结合。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6
《慈母情深》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要钱———我买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课文通俗易懂、不难理解。
通过协作组的集体备课,大家一致认为关于本节课关于情节的概述,在教学中只需一笔带过,不必耗费太多的宝贵课堂时间;对于字词,侧重于把“龟裂、攥”字重点解析一下即可,不必浓墨重彩。
但是我们发现,这篇文章事件发生的年代久远,所以有必要做一一个作者家庭情况和母亲工作及微薄工资情况的介绍,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当然也是不必过于深挖以免冲淡文章主题。
通过认真研读文本和课标,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以读促悟”四字上,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助批划,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文本中“让我鼻子一酸”的四副画面。以此为主线,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快速浏览、反复朗读、认真品读、齐读、比较读、想象读等多种方式来体会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深沉,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母亲的强烈思想感情。最后师生深情配乐朗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再加之以老师的配乐深情引导,孩子们的内心五味杂陈,想对母亲说一说心里话的欲望喷薄而发、一泻千里。
这样一堂课的设计和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主线清晰、阅读重点鲜明、写作尝试可点,整节课教学连贯、一气呵成;孩子们的感情在阅读文本中恣意荡漾,孩子们的泪水在老师的引导下潸然泪下,孩子们想对母亲说说心里话的欲望一发而不可收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学生、老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实现了无缝对接,阅读和写作训练在孩子们的情感跌宕中得到了践行。
正像钱立群老师所说:每一次上课都像是在赴生命中的最重要的一次约会!那些教学届的名师们让我们感受到每一堂课都充满了期待;也许超越他们我们真的很难,但只要我们心怀语文教育的美好梦想,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每堂课都感觉到生命在唱,学习、模仿、寻求自我突破,我们一直在路上!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7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点:一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目标达成一个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一个指向表达方式的品味。
《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崇高。
本单元的第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特殊的场景,弹指间,灰飞烟灭,是生死离别间,是震撼人心的故事。相比较,《慈母情深》显得很是平常。但常言道,父爱如山,深沉而充满力量,母爱似海,宽广而包容一切,课本的编排恰恰就体现了这个特点。研读教材之后,我越发喜欢《慈母情深》一文,它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最平淡的生活中,有母亲无怨无悔的付出;最平淡的生活中,有慈母情深深几许的温暖。母爱,平凡,而又伟大,细思量,自难忘;妈妈的爱,越是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回想起来,越是让人心酸。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8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所写小说《母亲》,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贫穷、艰辛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通过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深的母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我很喜欢这样的课文,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似乎是从最平淡的生活小事中信手拈来,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写出一份人间挚情。我因为这份平凡和真实而感动,所以选择这篇文章作为教师交流展示课。其实对于课的选择也透露出我的心境——平淡而朴实。
考虑到这节课要上出高效课堂的模式,又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我所面对的也是一群聪明的五年级学生,基于这几点,备课时,我牢牢记住这几个关键词:小组、朗读、情感。我想,教学中,我没必要做过多的讲解,只要学生在这堂课上充分地进行展示、谈出自己对文本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受到一定思想启迪,小组展示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这就足矣。
回首这一堂课,谈谈我的个人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语文的韵味,也体会到慈母的深情。
一、 以读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
课前,关注预习中的读。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放手让他们在课前进行有效地预习是必要的。学习生字,扫除障碍,读熟课文,感知大意,寻找疑虑,设法释疑,课前的预习自然能做到有效地读。读通,读顺,读熟文本,这是于永正老师说的学习课文的“保底工程”。故在课堂中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的情况时,我只需他们说说课文的大意即可。
课中,关注自学中的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请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学法提示,抓住重点语句投入到自主研读中。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慈祥,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以小组为依托。
加强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在这学期里我尤其注重小组建设。不断在人员分配上下功夫,还对孩子们进行分工汇报方面的培训。
以及后来组内展示交流,品味,个性化的见解畅所欲言,不亦悦乎。我还把大量的时间放手让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全班的汇报交流中展示,互相补充,情感便在碰击中得以升华,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
三、 以情促情。
拓展延伸中,我播放一曲深情的《妈妈的味道》渲染意境,抓住“慈母”一词,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生活中慈母的形象,此时激活了学生亲近母爱的情感,学生披情入文,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美好境界。他们流下了感恩的泪珠;为母亲献上了祝福;理解了母爱的伟大,陷入深深的反思……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自己的情感投入得还不够,对本文中写法的指导还不够。评价的语言不是很丰富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9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孩子们已经是五年级学生,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情感这一方法已有所掌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但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孩子来讲,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的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是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我在备《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我的备课过程是一个被感动的过程,我被梁晓声母子那份浓浓的深情所感动。
虽说《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我走的是一条比较细地挖掘文本的情感路线。备课时,我牢牢记住这几个关键词:方法、能力、情感。我想,教学中,我没必要做过多的讲解,只要学生在这堂课上能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独立阅读能力有进一步地提高,受到一定思想启迪,这就足矣。
本课教学设计,我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意,读出情,读出语文的韵味。
首先我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填写一段话,同时落实本课的几个重点词语,如:龟裂、攥等。
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对照大屏幕订正。完全写对的同学举手,你们真了不起。谁愿意把这些词读一读?(生读生词)有一个词很容易读错,是哪个词?对,是“龟裂”,见过龟裂的手吗?是什么样子?
生:很粗糙,有裂纹的手。
师:对。还有一个字很难写,是哪个字?
生:攥
师:是的,“攥“字,伸出右手手指,在左手心中工工整整地写一下这个字。一共23画,写对这个字的同学举手,把你的手掌紧紧地攥起来。很好。
接着我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让学生质疑后,围绕“鼻子一酸,为什么?”,让孩子们静静地走近文本,用心去思考,去感悟。
通过对连续出现的三次“我的母亲”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清母亲那疲惫瘦弱的形象,以及抓住四个“立刻”这个句子,让学生体会母亲为了挣钱养家而争分夺秒地工作。
教学片段:
师:你还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鼻子一酸?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师:对于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吃惊的眼睛望着我,体会到母亲可能从没让孩子来过这里。不想让孩子为她分担痛苦。而且这位母亲很疲惫。
师:孩子们,谁的背直起来了?
生:我的母亲
师:谁转过身来了?
生:我的母亲。
师:谁的眼睛吃惊过望着我?
生:我的母亲。
师:这句话特别在哪里?
生: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我的母亲应该在句子的前面。
师:这个句子应该是这样的。出示句子
师:看过电影吗?这就像是电影中的慢镜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师读句子。
而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疲惫瘦弱的形象以及争分夺秒的高强度劳作,正是作者“鼻子一酸”的第一个理由,而尽管母亲挣钱是如此的不容易,但当“我”向母亲要相当于一家六口人几天生活费的一元五角钱买书时,母亲竟然毫不犹豫地将钱塞给了我,这是作者“鼻子一酸”的真正理由,这也是文章的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第一层含义,那就是“深深慈母情”。
作者鼻子一酸,攥着钱跑出去,没有去买书,而是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这是文章所要表达的第二层含义,那就是“拳拳赤子心”。
我想,《慈母情深》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还应该是儿子对母亲的理解,确切地说应该是“母子情深”。
整堂课,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触摸文本,感受文字背后所隐藏着的这份母子深情!
预设和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我的课还存在许多遗憾,比如学生的朗读还不尽人意,发言的人数还不够多。此外,我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文章来源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0
《慈母情深》是部编版第六单元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梁晓声。记叙了家境贫困的“我”喜爱读书,为一本《青年近卫军》失魂落魄。当“我”下定决心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要买书的钱时,才发现母亲是在一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辛苦劳作。在我震惊、痛苦和懊悔之际,母亲却慷慨地把买书的一元五毛钱给了“我”,“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用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没想到母亲却数落“我”一顿,又给我凑够了买书的钱。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课文着力要表现的是母亲工作的辛苦,赚钱的艰难和为子女、为家庭毫无怨言地付出全部。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
名言导入,铺垫情感。
课前预习环节我布置孩子们运用四单元学到的查阅资料的方法,搜集有关母爱的名言和抒发母爱的诗句。课上交流,学生非常积极,他们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为本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让他们对书展开交流:有多少本书?怎么来的?有哪些收获?初步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感受当时环境下买一本书是多么的艰难埋下伏笔。
2、潜心阅读,感知内容。
在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接着课件出示主旨性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的场景,把你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在旁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明朗了母爱情深的语句,母亲挣钱的艰难的场景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3、品词析句,感悟深情。
课件出示细节描写:“龟裂的手”“皱皱的毛票”“疲惫的眼神”“塞”“酸”等词语和两个表达很特别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去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进而读懂作者的内心那份深情。学生在多次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感受到母亲的伟大,艰辛、宽容、无私与奉献……母亲塞给我的还是钱吗?那是母亲的胸怀,这一细节深深烙在孩子们脑海!真正体会到了母亲对我的一片深情!
4、丰富积累,迁移运用。
为了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我设计让他们比赛背诵的环节,在背诵中内化语言,培养语感。接着,引导学生写一写生活中鼻子酸过的场景,让课堂更贴近生活!
二、成功之处
虽然年代不同了,但课前的查阅资料小环节一下子解决了时代差,小练笔更让他们在对比中成长了不少。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上有声朗读预设较少,整堂课显得冷清,语文味不浓。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朗读的形式,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1
在上《慈母情深》这节课时,我积极引导起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指导其抓住文中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慈母情深,感受到“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虽然课堂上我认为自己的引导启发做得比较到位,但是总觉得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对于作者的写作背景没有让学生充分去搜集资料,没有让学生了解当时的中国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状况,没有让学生去了解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状况,去认识那个时候一分钱都很有用处,知道一元钱可以做很多事情,让学生的心灵去走近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难。如果这样学生会更能好地了解“母亲”挣钱的不易,毅然给钱,足见慈母情深。
二、在处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个问题时,学生找到了相关的语句,但我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谈出他们自己独特的理解,没有适时引导。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慈祥,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提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够回答出来,而且都很准确,很多精彩答案很出乎我的意料。课是比较顺利地上完了,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还有很多的细节处理得太粗糙,还有很多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弥补。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小时候,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由于本课课文文字浅显易懂,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课前,关注预习中的读。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放手让他们在课前进行有效地预习是必要的。学习生字,扫除障碍,读熟课文,感知大意,寻找疑虑,设法释疑,课前的预习自然能做到有效地读。在初读课文后,我又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尽情地去读,做到朗读流利。在学生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让学生以默读的形式,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阅读课的生命就在于教师为学生与文本之间创设桥梁进行对话。在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时,我也不时地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感悟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如:当学生汇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我相机引导:哪个词语是重点,学生说出“极其瘦弱”,于是让他再读,语感一出,体会也就到位了。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了课文,从中也看出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见对一些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后,再采用交流、互相解决疑难的方法检查学习所得,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3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母亲》。文章描述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随处可见的细节描写诠释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情——慈母情深。
上研究课前,我一直心存忧虑——梁晓声写《慈母情深》的时代背景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以现在孩子的生活条件他们能理解母亲的生活艰辛吗?他们能理解母亲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良苦用心吗?如何把文中的那份情传递给学生?如何让“母亲”的质朴伟大、“我”的懂事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反复研读课文之后,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1、认识三个生字,区别多音字“龟”的读音,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谴词用句方面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围绕“课文哪些地方会让我鼻子一酸?”这一问题,引领学生一次次地亲吻文本、触摸文本、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感受慈母的善良与慈祥。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品析人物的言行,感受母亲的辛劳,进而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是以“我的鼻子一酸”为情感线索,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是创设情境,通过朗读、对话、想象等途径,让学生在品味语言、品味细节的过程中体会“情深”,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一、导入课题,聚焦“情深”
1、《游子吟》导入,为《慈母情深》蓄势。《游子吟》被喻为歌颂母爱的千古绝唱。学生齐诵《游子吟》,交流这首诗好在哪里?预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写出了慈母情深,慈母情深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揭示课题,聚焦“情深”,引出细节描写。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母爱是深沉的,我引导学生满怀深情地,恭恭敬敬地读课题。慈母的情深在何处?课文是通过哪些细节写出慈母情深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深”
1.检查预习效果,读重点词语,相机指导。(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忙碌攥)
2.自由朗读课文,尤其体现慈母情深的段落,完成填空题。
我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买书时,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又陷入了(忙碌),我的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完成填空题,其实是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什么情况下会鼻子一酸呢?母亲明明已经将钱给了我,一元五角,一分没有少,一句责怪的话也没有。按理说我应感到开心才对,但作者却“鼻子一酸”,想哭!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通过对话、交流,同学们认识到:母亲挣钱很辛苦,工作环境恶劣,省钱给我买书很感动……
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深”
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课文哪些地方令我鼻子一酸,请认认真真画下来,写上批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学生交流“工作环境恶劣”的时候,我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我把“震耳欲聋”作为突破口,“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文中震耳欲聋的噪声还藏在字里行间,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寻找依据,母亲一次又一次的大声地喊,同学们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不言自明。引导朗读不是机械地简单地重复,而是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引领学生一次次地亲吻文本、触摸文本、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我继续创设情境,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难受,想离开。我顺学而导,可是母亲能离开吗?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母亲不仅要忍受“震耳欲聋”的噪声,还有车间炙热的环境与污浊的空气。看到这样的环境,我的鼻子怎么会不酸哪?
在品读母亲神态、动作描写时我继续采取以读促讲,以读悟情,师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文字很特别,特别在哪?学生发现“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正常情况下应该把“我的母亲”放在前面。通过朗读,同学们发现“我的母亲”放在后面更能体现母亲的辛劳。于是,又一次反复朗读开始了:男生读“背直起来了”,女生读“我的母亲”。接着男女生交换角色读,老师引读、学生跟读,交换角色读……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做到了以读促讲,以读悟情,还渲染了课堂气氛。我顺学而导,继续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鲜活力。“直起来了是谁的背?母亲是怎样的背?”是瘦弱的背,瘦骨嶙峋的背。“在你的印象中母亲是怎样的背?”是坚实、挺拔的背。“母亲是怎样的脸?”苍白的脸、爬满皱纹的脸。“在你的印象中母亲是怎样的脸?”是红润的脸、光彩照人的脸。“母亲是怎样的眼睛?”是疲惫的眼睛。“在你的印象中母亲是怎样的眼睛?”是炯炯有神的眼睛。“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消失了,消失在七八十台缝纫机震耳欲聋的噪声里,消失在生活的重担下,母亲拼命地挣钱是我们了我们五个孩子啊。”在师生的对话中,母亲外貌、神态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恰当地发挥自己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体验语言文字的味道,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在这堂研究课中“创设情境,以读促讲,在品味语言、品味细节中体味真情。”的教学策略随处可见。在品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时,我让学生给立刻找近义词,通过换词朗读(母亲说完,马上又坐了下去,迅速又弯曲了背,转眼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的方式同学们都能认识到“四个立刻”更能体现母亲的忙碌,辛苦。“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些细节描写把母亲的慷慨、母亲的劳苦,母亲的通情达理、关爱子女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深”。
《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也使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要用课外拓展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母亲工作的忙碌、艰辛与“一元五角钱”中蕴涵的慈母深情,我补充了梁晓声《母亲》中的一段文字:母亲是一个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盒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缝补衣裤。有时我醒夜,仍见灯光亮着,仍见母亲一针一针、一线一线地缝补。“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体恤自己的母亲的。我也认为,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长大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深情独白: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鼻子怎么会不酸哪?为了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我设计了教师深情说母亲的环节。“我的母亲77岁了,我很少回家,但每个周末我都会给母亲一个电话,可她每次都会重复同样一句话——孩子,只要你幸福我就放心了,别担心我。每当这时候我的眼里就噙满满了泪水,慈母情深就凝聚在这句温暖的话语里。同学们,听到这里,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母亲说,你可以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也可以写某一个感人的情节……”于是,同学们在歌曲《月光里的妈妈》的感人旋律中开始小练笔。短暂的几分钟,孩子们有的表达了对母亲的忏悔,有的表达了对母亲的体恤,有的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之情。薛瑶同学还运用了一组排比句(连用四个我的母亲)歌颂了母爱,李旻旻同学希望母亲原谅她的不懂事,庄楠同学第一句便是“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研究课后,孩子们告诉我坐在角落的李晓丹老师流泪了,一向大大咧咧的张文静说:“老师,听了你那一段话我想哭。”另一位学生说:“老师,我很想哭,但怕人笑我,忍住了。”这堂课让我真实、深切地体会到“创设情境,以读促讲,以读悟情,读悟结合、读写结合”的巨大魅力,也体验到师生情感共鸣的美妙意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品读细节体悟慈母情深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学生的情感还没有完全释放,教师把控的还是多了一些,很多细节还有待雕琢。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4
“艺术源于生活”这是我在鼓励学生改编《慈母情深》时的话。以别样的方式解读课文,这是我的又一次尝试。《慈母情深》是新编实验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梁晓声。孩提时代,家境贫困,作者渴望得到《青年近卫军》,找母亲要钱。开明达理的母亲不顾周围大婶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作者深为不安,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用这一块五毛钱给母亲买回了一瓶水果罐头,结果遭到一顿数落。尔后母亲又凑齐了一元五角,作者拥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说。文章采用了水墨写意的手法,情深意切,寥寥几句外貌、语言的描写就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这是那个困难的年代精神战胜物质的一场决战。
对于预习提示中的问题,大家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可怎样让孩子理解作者淡描后的浓情呢?一元五角,这个数目太小;失魂落魄,书的魅力这么大?何不让他们做一回导演?把课文改编成一部短片?决定班队课上尝试一下。
“假如让你执导《慈母情深》,你会从哪个镜头开始?”“将课文改编成剧本,不妨来些增添删减。你有好的创意吗?”一时间,宛如一根火柴点亮了孩子智慧的火花,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起来。有的建议从街景开始,由大环境拍到特定的人物身上,反映出时代的特点;有的认为该从作者成名后依然保存着那本《青年近卫军》开始,以倒叙的方法来讲述这个故事;有的强调作者想得到书时失魂落魄的神态:贪婪地盯着镇上那家书店里被摆在显要位置的《青年近卫军》;忘情地趴在同学家的院门口,门缝里传出收音机播放《青年近卫军》的声音;被粗暴地赶走,回到家翻箱倒柜地找旧收音机,突然想起妈妈把它卖掉换了半口袋高粱米的情景,一屁股跌坐在炕沿上。还有的同学坚持在文中作者最终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书这个地方加入特写:他将毛票一张张抚平,郑重地交给书店老板,双手接过那本《青年近卫军》,反复摩挲着。突然下起了雨,作者把书用外衣包起来,揣进怀里,紧紧地抱着跑回了家。尽管浑身湿透了,但书完好无损。作者又从旧棉絮下掏出一张叠得四四方方,压得平平整整的红纸,将书小心翼翼地包好……
临近下课,教室里的讨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大家情绪高涨,纷纷献计献策。我又引导孩子提出了质疑: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如何用镜头向大家讲述她对孩子的慈爱?“该给她一些特写。如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灯泡烤着她的脸。”“还可以补充她是怎么数落作者的。”“那瓶水果罐头她会如何处置,我认为也值得思考。”在热烈的讨论交流中,大家对课文的理解也有了提高。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5
在设计《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学习作者运用倒装句式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进行直接描写,来突出慈母情深的表达方法:二是学习作者通过对“我”的心理变化的间接描写,侧面烘托慈母情深的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重在引导学生学习母亲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我”的心理活动的间接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的这一方法。上完这堂课后,自己总觉得有很多不足。听了王华老师的点拨之后,现整理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上,本次设计的目标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始终受到合作课堂条款的约束,总想着要有两次合作学习,要有两次小组展示,所有,我把要教学的内容分成两个目标,两个大问题。结果就是,走进了自己给自己画的圈里,再也跳不出来,理不清思绪,思维混乱,一会儿讲这个,一会儿讲那个,什么都没有弄得很清楚。听了王老师的一席话,我才明白,我这分明不是两个大问题,而是三个大问题,难怪课堂上有好几组的学生花了很长时间也没弄明白。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反复的修辞方法,只是,我在教学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初次教学反复修辞的时候让学生当练习一样在18课中也找了反复,分析了反腐的作用。现在想来,17课中有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为什么没有把18课对母亲的外貌描写与17课中父亲的外貌描写结合起来一起教学呢?归根到底,还是我平时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够。除此之外,我个人任务,我在导学问题的设计上是有很大问题的,达成目标的路径不够清晰,不够合理,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二、关于自学、互学与展学方面,特别是自学与互学上,我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表现在自学问题中,有些问题设计得多此一举,学生根本不需要去深思就能得出答案。其次就是互学问题思维路径不一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其实这也是我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造成的。再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提到倒装句时,有学生说颠倒句,这时外貌没有进行及时纠正,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预设,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
三、关于学习效果,首先大多数学生由于有老师听课,听课效果是很好的,经过有效的合作学习或组长的生拉硬拽,都能知道这节课学了什么。在课后,我问过学生:既然学了倒装句,那你会用倒装句来写人物的外貌和动作吗?很多学生说不能。我不禁思考:我们让学生学到这些句式、表达方法,是让他们用方法去阅读的,还是习作的?如果是阅读的,学生在文中看到倒装句,他是能知道的,也能知道倒装句的作用,但是,对写作就真的是没什么作用了,因为他不会用倒装句式来写人物的动作和外貌。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弄清楚,学生学习的这些知识与技能是用来阅读的,还是习作的,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目标,指导学生用好学到的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以上的想法仅代表我本人对上了这次课的一些想法,也许还有些我自己没有发觉到的不足的地方。我相信,只要我想去改,认真去学,终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
慈母情深反思 篇2
“慈”的意思为“和善”, “慈母”一词, 往往给人一种“母亲慈眉善目, 极其和善”的模样。请看, 笔者对学生们的调查:你们读到“慈母”一词, 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纷纷说:“母亲用慈爱的手抚摸着我的头。”“母亲的脸上露出了让我感到很幸福的笑容。”……“慈”固然有内心之“温和而善良”之义, 但也多指向外表的“和蔼”。那么《慈母情深》一文中母亲“和蔼”的感觉, 在文章中能找到相应的文字吗?学生能感受到“慈”吗?93.4%的学生回答是否定的。
若作者要刻画“慈母”形象, 窃以为在文章中写“我去向母亲要钱时”, 母亲不是“大声问我来干什么”;不是“有事快说, 别耽误妈干活”;不是把钱塞给“我”后, “立刻……立刻……立刻……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应如此描写:母亲放下了手中紧张的工作, 走到“我”身边, 一脸关爱地和“我”说话, 关切地问我有什么事。倘若如此描写, 无论“慈母”之形, 还是“慈母”之神都俱出矣!可能会有读者说, “母亲”掏钱给“我”买书, 不是体现了“慈母”形象吗?但笔者认为, 这应归为“情深”更妥。
细思描写母亲的相关词句, 我们不禁惊叹作者原来写的并非是“慈母”, 而是“苦母”:从文中“母亲还从没有给过我这么多钱”起笔, 暗示“钱”之不易, 也为“苦母”埋下伏笔;工作场所“震耳欲聋”“灯光烤”是对“苦母”形象的侧面烘托;“母子见面”的场景, 连用3个“我的母亲”这样特殊的表达来强化“苦母”给我的震撼;用“母亲”极其简洁的“大声”的语言、动作来写“苦母”工作之紧张;用母亲掏钱时“皱皱的毛票”和“龟裂的手指”等反映了“苦母”长期艰辛生活的痕迹;用4个“立刻”强调了“苦母”工作之强度。作者先极尽笔墨写“母亲”之“苦”, 后写“给钱买书”, 方显得“情之更深”。所谓“苦母”描写为画龙, 而“情深”之笔为点睛。唯母亲之“越苦”, 更见其“情越深”!
再细读梁晓声小说《母亲》, 我们不难发现, 作者着力写的也正是“苦母”:
母亲“身世之苦”———兄弟姐妹众多, 一年农村闹天花, 只活下了三个……第二年又闹胡子, 你姥爷被胡子们吊在树上, 麻绳沾水抽……
母亲“养家育儿之苦”———母亲做“翻砂”工作, 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带着轻伤回家的, 母亲的衣服被迸溅的铁水烧了片片的洞;离家很远, 从不坐公交车, 为得是省五分钱;夜间“自觉节电省电费”, 付出的代价则是“眼睛熬坏了”;逢年过节, 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母亲之“苦”即使在我出名后, 仍然“苦”———“洗澡被烫伤”“失去假牙”等。
母亲之“苦”还在于“心灵之苦”。那个年代的中国社会,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家庭中、在社会上随处可见。从梁晓声的《父亲》中, 我们还可看到诸如这样的文字:“父亲对母亲的‘吼’”, “母亲, 只有默默垂泪而已。”
作者在《母亲》一文中写道:联想到我们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一切曾在贫困之中和仍在贫困之中坚忍顽强地抚养子女的母亲们。她们一无所有。她们平凡, 普通, 默默无闻。最出色的品德可能乃是坚忍。除了她们自己的坚忍, 她们无可傍靠。然而她们也许是最对得起她们儿女的母亲!
……
由我的老母亲很想到千千万万的几乎一代人的母亲中, 那些平凡的甚至可以认为是平庸的在社会最底层喘息着苍老了生命的女人们, 对于她们的儿子, 该都是些高贵的母亲吧?一个个写来, 都是些充满了苦涩的温馨和坚忍之精神的故事吧?
由此, 笔者认为, “慈母”是相对于“人的性格”而言, 具有个性意味, “慈母”与“严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即“慈母”未必就比“严母”更令人尊敬。但“苦母”则不同, “苦母”象征着“千千万万的几乎一代人的母亲”, 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 作家刻画“自己的母亲”, 也在讴歌“广大的母亲”, 也是为了纪念中国那特殊的年代里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才是作家写作之主旨。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重点认识3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阅读中品味作品语言。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母亲的慈爱。
3.人文情感:
感受母子深情,激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爱。
【教学过程】
一、补充文本,导出课题
1.生齐读: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喜悦。真是的,我想我该喜悦,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2.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啊,令作者如此潸然泪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8课《慈母情深》,看黑板,咱们恭恭敬敬地把题目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用梁晓声小说《母亲》中对母亲怀念和感激的语段,唤醒学生对母亲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母亲探究的渴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检查预习,归纳主要内容。
词语生齐读: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 龟裂 忙碌 攥着
2.下面我们用上面的词语来做一道练习。(选词填空)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 ),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知道我是来要钱买书,母亲用( )的手将钱塞在我手里,立刻又陷入了( )。我鼻子一酸,( )着钱跑了出去。
3.生齐读这段话,并结合上下文理解“震耳欲聋”“龟裂”“攥”的意思。
【设计意图】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五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寻找突破,直奔重点
1.师过渡:同学们,现在对你们来讲,买一本一元五角钱的书是很容易的事,可是,这一元五角钱,在那时对“我”家意味着什么呢?
补充资料:母亲每月起早摸黑工作30天,才得到27元工资,平均每天只挣9角钱。我们兄妹共五人,加上母亲共六口人,平均每人每天的生活费只有1角5分钱,一元五角相当于我10天的生活费。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2.师: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师:这一元五角钱对“我”家来说,无异于一笔巨款,对“我”一个小孩来讲简直就是天文数字。难怪我去向母亲要这一元五角钱时,旁边的女人会这样对母亲说,生齐读文中相关句子——
3.师:难怪母亲旁边的女人又会这样对我喊,生齐读文中相关句子——
【设计意图】生活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的学生,对梁晓声所讲述的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事难于形成情感的共鸣。因此,从“一元五角钱”入手,让学生知道这点钱在四十多年前可是一笔“巨款”,从而为学生体会母亲的辛劳与慈爱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巧妙运用课文中母亲给我钱,旁边女人劝阻的话,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进入文本的学习、感悟中。
四、重点探究,感悟母亲
1.师过渡:那“我”的母亲是怎么挣钱呢?“我”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
要求:用横线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边读边批注: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2.生交流,相机点拨指导。
(1)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的语句,交流你的发现。
师相机点拨:你从母亲的外貌描写中发现了什么?(瘦弱、疲惫……)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母亲?(辛劳……)
师:指导学生读出慢镜头的感觉。
生练习读,一生读。齐读。
师:透过母亲的外貌描写,一个瘦弱疲惫的母亲形象走进了我们心里。
(2)找出描写母亲动作的语句,交流你的感受。
师相机点拨:你发现了这段话有什么特点?
师:你从连续几个“立刻”中体会到了什么?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师指导朗读,抓住“立刻”体会母亲争分夺秒工作的辛劳。
师指导朗读,体会争分夺秒的感觉。
师:读着读着,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抓住“又”体会母亲的辛劳。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一直就是这样拼命工作的。一个辛劳的母亲跃然纸上,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设计意图】抓住具体描写母亲外貌、动作描写的语句,通过品读赏析体会母亲的辛劳、疲惫、瘦弱、贫苦,通过朗读感悟母亲挣钱的辛苦,感受“一元五角钱”背后所蕴藏的艰辛。
五、引读品味,体会情深
1.师过渡:家庭经济如此困难,母亲挣钱如此辛苦,可是,当母亲知道我来要钱是想买那不是正经课本的闲书时,她又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呢?勾画出相关语句批注,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呢?
生默读勾画批注。
生交流,师相机点拨指导。
找出描写母亲动作和语言的语句,谈感受。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动作)
师:母亲的哪个动作打动了你?这个“塞”可否换成“递”或“放”呢?你从这一“塞”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呢?母亲“塞”给我的还有什么?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语言)
师: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一位家境极其困难,当孩子要钱买闲书时,她却毫不犹豫地把钱一“塞”,说,生接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一位家境极其困难,挣钱又极其辛苦的母亲,当孩子要钱买闲书时,她却毅然决然地把钱一塞,说,生接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从这一“塞”一“说”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慈爱、通情达理)
师:从母亲这一“塞”一“说”中,感受到了什么?(爱、支持、鼓励……)
2.出示补充材料:
(1)母亲所说的那句话以及为我做得的一切,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后来我成了大作家。——梁晓声
(2)再读课题,体会情深:儿子的成长源自于——慈母情深(生读——课题),儿子的成就源自于——慈母情深(生读——课题)。
3.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认识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设计意图】抓住具体描写母亲给钱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通过品读感悟那一“塞”的背后是爱和希望,那一句简短的话语里是鼓励和支持,从而体会情深。了解“我”的成功之路,感知爱的力量。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内心震撼,那是母亲的爱;总有一种情,让我们泪流满面,那是慈母的情!学到这里,我们还有谁不会被这样的慈母打动呢?作者被打动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我的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2.师过渡:就这样,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此时此景,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有多少话,多少情,想对母亲说?拿起笔,可以写你的自责、你的心疼、你的懂事、你的感激……
小练笔: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
生写话后交流。
3.师:这里有一个值得母亲骄傲的儿子,更有一个值得儿子和所有读者赞美的母亲。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记住这位母亲沉甸甸的爱,记住儿子不忘报恩的情怀……下面我们恭恭敬敬坐好,把冰心奶奶的《纸船》这首诗献给作者的母亲,献给自己的母亲,也献给全天下的母亲。
【设计意图】通过转换角色的情感体验,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语言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我”对母亲的愧疚,对母亲的感激和崇敬的感情。
【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爱
瘦弱、疲惫
母亲— 辛劳、贫苦 —我
通情达理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篇4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作家梁晓声的名作。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说,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我”买课外书的故事,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在本篇课文的处理当中,我打算从题目中的“深”字入手,由“深”提出问题:文中哪里表现了慈母情深,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品悟结合,多重朗读,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写法。以达到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的学习目标。
本次教学设计,我努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意,读出情,读出语文的韵味。整堂课,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触摸文本,感受文字背后所隐藏着的这份母子深情!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篇5
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爱,如大灾大难突如其来时,有洛杉矶那边一个满身血迹、困顿不堪几近疯狂的救子英雄,在废墟瓦砾中徒手连续挖掘6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有在“5。12”这个冰冷的数字背后,一个母亲以给自己的孩子喂奶的姿势保住了孩子的生命,致死如此;有感动中国的、母爱齐天的陈玉蓉,为给儿子移植自己的肝脏,7个月忍饥斗饿,不惜自己的血肉。这些感天动地的真人轶事真的不胜枚举。然,却离我们学生身边相较甚远,可怕的是这些“伟大”无形当中把孩子们身边近在咫尺的爱给掩饰的“渺小”了。
这个世上并不缺少爱,缺少的是用心去领悟。教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是一次诠释“平淡”“质实”的最好讲义机会。把这个寻常故事中看似平淡无奇的几个侧面所折射出来的爱的光芒给挖掘出来,让孩子们好好零距离的去触觉爱其实正从前方扑鼻而来呢!环顾左右,兴许我们里只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僻壤山村,兴许在地图上也找不到个点儿,又兴许这里扎实普通得只剩下平凡。兴许吧!但今天我要说,如果还有春天,我们的脚跟后面,爱一定如影随形的。
梁晓声先生笔下的母亲就是个鲜活丰满的例子,母亲那直白无饰的话,因辛苦而掬偻的辈,拳拳爱子之心让爱昭然若揭。是时如果鼓励孩子们留心生活。我们会想起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是谁立马放下手中的活陪我们看医生。当自己过生日时,是谁第一个记起并为之庆贺。当我们因失败而伤心哭泣时,又是谁在一旁不厌其烦的劝导、安慰、鼓励。
慈母情深课文反思 篇6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明显的牵的痕迹,这也是我思想一直斗争的地方。怎样的切入才是从学生的实际切入?才能让学生由表及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呢?阅读与阅读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阅读时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做的事情,而阅读教学却是教师该做的事情。如果教师只是阅读,那对学生就缺乏阅读指导层面的东西。我的思想还在斗争着,我也还在斗争着……
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抓住“龟裂的手”,“皱皱的毛票”,“疲惫的眼神”,“塞”,“酸”等词语和两个表达很特别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体会慈母的憔悴,慈母的瘦弱,慈母的疲惫不堪,慈母的辛苦劳累.母亲挣钱竟是如此的不易,然而当儿子要钱时,母亲却毫不犹豫地一塞,“这塞的仅仅是钱吗 ”学生们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中这位母亲的崇敬纷纷表达出来——这塞的是母亲的汗水,母亲的辛劳,母亲的宽容,母亲的疼爱,母亲的生命.使慈母的深情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脑海.
《慈母情深》主题阅读教学及评析 篇7
本次主题整合阅读学习着力于“同一主题不同文体整合教学的实践”,选文包括文本三个(涉及诗歌、小说、散文),漫画一组,歌曲一首,具体如下:
诗歌:《诗经·小雅·蓼莪》节选
蓼莪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小雅》
小说:《慈母情深》,选自作家梁晓声的《母亲》
散文:钱国丹《地震中的母亲》节选
人物群像:地震中的母亲
一
平日里,这些年轻的母亲们,也许柔弱,也许娇媚,也许还比较任性。但是在巨大的灾难来临之际,在幼小的生命亟待保护的时刻,她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在一瞬间就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我感念震灾中的母亲!
二
当救护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以这样的姿势定格了:双膝跪地,双手坚定地撑着。她的上身向前匍匐着,模样就像行跪拜礼,她的身体被压得变形了,让人不忍卒睹。但是在废墟中,拱起了一座母爱的桥。
我不知道她从哪里得到的力量,在大厦即将倾倒的瞬间,在水泥板和砖块狂暴地砸向她的那一时刻,她没有趴下,而是用这种独特的姿势支撑着,直到永恒。她背负着的是千万斤的废墟啊,她仍然没有倒下。因为有一种爱的力量在支撑!
也许她还活着?救援人员冲她喊叫,用撬棍敲击着水泥框梁。她没有听见,也没有任何反应。队长从砖石的缝隙中伸进手,触摸到的却是冰凉的躯体。于是人们暂时放下了她,走向下一个废墟,去救一息尚存的人。
或许是得到神灵的启示,救援队长忽然想到什么,他迅速地往回跑,竭尽全力地把手伸进那女人身子弯成的苍穹中,他探到了一个软乎乎、暖融融的小生命!那是一个孩子!救护队员们把断壁残砖搬开,在她弯曲的身体下面,抱出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在母亲的呵护下,她还酣然熟睡着,因为有母亲的庇护,山崩地裂,并不意味着什么。
队长紧紧地把婴儿护在怀里,泪眼莹莹,满脸慈蔼。
橄榄绿和红色的襁褓互相辉映,成为人间最美丽的风景。
孩子毫发未损,她一直安详地睡着,红扑扑的小脸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
随行的医生准备给她做体检时,襁褓中却滑出一台手机,上面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
这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短信,同时也是一条特殊的遗嘱,一个伟大的祝福!
手机从这一双手传到另一双手,就这么一直传下去,泪水滴在手机屏上,模糊了那两行字。
都说是父爱如山,母爱似水。但谁敢说,这位母亲的脊梁不是一座大山?
漫画:焦波《咱爹咱娘》
歌曲:阎维文《母亲》
【选文缘由与教学构想】
驻足文庙大成殿,环顾四周高耸的教学楼和在操场上奔跑跳跃的学生,我常常陷入沉思:强调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球教育人共同关注、研究的话题,这与我们学校“大德大爱,大智大行,大美大成”的“大成教育”理念可谓不谋而合。语文怎样既立足课程,又突破学科限制,以全人发展为目标,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的素养本位,让“大成教育”落地生根?“主题整合”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抓手,该项目的实践研究已经成为江苏省前瞻性研究项目。《慈母情深》就是进行主题整合阅读教学探索的案例。
母爱乃人间第一情,正因为此,它横越中西,纵贯古今,成为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与此相关的作品数不胜数。着眼课程三维目标的交融性,着眼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我拓宽思路,开阔视野,运用系统思维和协调理论,以经典为选材标准,以语言文学为主体,以绘画音乐为两翼,编写了本次主题整合学习的微课程教材,内容之间互为资源,彼此支撑,相辅相成,可以发挥团体作战的系统优势。为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进行,本次选文还注意了文体的相异性与主题的归一性,便于学生整合、比较、研读。
《蓼莪》是中国第一首赞美父母之爱的诗篇,情深意切,尤其是它的构词造句(动词+我)具有显著特征,那些动词各不相同,但字字有爱。“我”字多次重复,表现的是“满眼都是我”“心里全是我”的浓情爱意,读来易于理解母亲的养育之恩。全诗妙用重章叠句手法,读起来一唱三叹,将父母之爱,将儿女对父母之爱的感激之情、思念之情、怀念之情,将“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悲情书写得淋漓尽致,是学生学语文、悟真情的极好材料。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自传体小说《母亲》。他的母亲如何挑战极限,用男人般的劳作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工作以换回他学习成长的可能。其中一些细节感人至深,环境的无比恶劣与母亲的争分夺秒形成的对比使人心酸,母亲龟裂的手指与支持儿子读“闲书”形成的对比令人敬仰,一个贤明的母亲用忘我的劳动对子女的培育之恩跃然纸上,流淌在字里行间。
《地震中的母亲》则是一篇散文,钱国丹描写四川地震中的一组可歌可泣的母亲群像,在灾难来临之时,她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子女护航,那份护卫之恩让人永远难忘。在内容上,文字描述的现场让人揪心,在呈现形式上,地震中的母亲雕塑、手机信息的留存,以及音乐的渲染,将那份穿越生死之爱成为可能,成为永恒。
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这些文本中的细节其实在《蓼莪》中的动词中都能找到影子,如此用细节回扣诗经《蓼莪》中的动词来现场创作小诗,使得不同文体中的母亲得到主题的归一与升华(如图1)。
而回到《蓼莪》后的主题整合学习(如图2),在“焦波漫画《咱爹咱娘》”欣赏中、在“阎维文的《母亲》”聆听中,越发可以感受到“子欲孝而亲不待”,我们不仅要感恩,还应回报,不是长大后,就是现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整个学习过程由对“大德大爱”的品读、感悟,启发“大智大行”,指向“大美大成”,这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提升,更是人性本质的敲击、回归与播种、生长。
五年前执教本课时,次序推进。现在反思回顾,那只是进行了资源的简单叠加,而非真正的主题整合、融通创生。反思两次不同的构想(如图3),主要是前者教学目标定位于主题教材内容的完成,同时指向生成学生的情感,属于线性思维;而后者则明显致力于学生的人性核心素养的催醒与培植、学科素养的点拨与运用,属于复杂性思维。
【课例呈现】
执教年级:六年级
活动一:初读《蓼莪》,读出韵律,感受平凡的爱
师:(播放歌曲《游子吟》)同学们,母亲的恩情到底有多深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母亲”这个话题。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三千年前的《诗经》中的一个篇章,齐读《蓼莪》。
生(齐):《蓼莪》。
师:先来看第一个学习活动,请你来读。(出示,生读。)
活动一:初读《蓼莪》,读出韵律,感受平凡的爱
1. 读准字句,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不明白的字做上记号。
2. 你能发现本诗在构词造句上有什么规律吗?小组讨论。
师:好,围绕这个要求开始学习。
(生自读后小组交流)
师:好,哪个小组先来给我们读读。
(生读全诗)
师:不错,读得很准,而且很有感情。哪个字注意一下,会读得更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把“兮”字读得长一点儿,这样有韵味。
师:哦,“兮”是什么意思呢?
生:“啊”的意思。
师:它是一个语气助词,我们可以读得稍微长一点儿。接下来,我们请一组同学当小老师,看看能不能结合注释来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师:这一组同学请到黑板这儿来,你们是先讲还是先问?
生:先讲。“蓼”是高大的意思。
生:“莪”是一种植物,是莪蒿。它生长在水边,嫩的茎叶可以食用,又叫抱娘蒿。有人知道“蓼莪”是什么意思吗?
生:“蓼莪”是高大的抱娘蒿。
生:抱娘蒿就是成才而又孝顺的孝子,而“蓼莪”就是形容孝子的。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个意思的?
生:我是在网上查得的。
师:非常好,善于利用网络学习。有没有其他含义呢?我在这儿先打一个问号,我们回头再交流。
生:大家来看这个“拊”,它的意思是抚摸,也是抚慰。
生:这个“畜”是喜爱,连起来是父母抚慰我,喜爱我。
生:“顾”是照顾,“复”是庇护,连起来是照顾我,庇护我。
生:大家知道这个“腹”是什么意思吗?
生:“腹”是指抱在怀里的意思。
师:正确,可你长这么大了,母亲还能抱得动吗?(师打问号)
生:“昊”是元气博大,“昊天”就是苍天,连起来就是父母的爱就像苍天一样无边无际。
师:你们这一小组很棒,基本把意思说出来了,那你们有什么问题请教我们的小老师吗?
生:我想问,为什么要以“蓼莪”为题?
生:我想问一下“长”的意思。
生:我觉得“长我”就是使我成长。
师:使我成长,母亲哺育我,培育我,使我成长,这是一个使动用法。这种用法,到中学我们就能学到。
师: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诗意,再来谈谈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发现。
生:这是一首四言诗,诗里用了许多“我”,是一种反复重叠的手法。
师:古人用字、作诗非常吝啬,绝不轻易重复,那这里又是为什么呢?
(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我”,这与古人写诗的原则完全相悖,为什么?)
生:我认为这样有一种韵律美。
师:是,从修辞手法上来说,能让我们感觉到韵律美。好,读出韵律美。把这个“我”读得重一些,饱满一些。
(生齐读)
生:我认为这个“我”字前面都有一个动词,父母教育我、养育我,说明父母关心我,所以说“昊天罔极”。
师:掌声送给他。他不仅研究了“我”,还研究了“我”前面这些动词。我们研究了这些“我”的存在,是否可以理解为母亲心里只有我,眼里全是我,正因为此,所以作者才有如此的情感,那就是“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师:再来看这些动词,虽然意思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父母为“我”做的事。
生:有抚养的意思。
师:它只是母亲为“我”做的那些事吗?它还有母亲对“我”不同形式的爱,让我们把这些爱读出来。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上课之前,我曾听有人将这首诗的节奏读得相当快,你知道为什么吗?来体验一下。
(师打节奏,生快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感受?
生:我感觉到要报答母亲的强烈愿望。
生:我感觉到心里充满了一种气。
师:那个“气”是什么呀?
生:是一种无法报答、孝顺父母的惋惜。
师:惋惜,有没有人读出那是父母应接不暇的爱、厚厚的爱、重重的爱,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了的感受,有没有?
生:有。在读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充满了热烈的感情,这就是“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师:除了这样一种快读,我也曾听人采用另外一种慢读,字字饱满。
(生齐慢读)
师:这样的读,你又读出了什么呢?
生:我读出了父母的爱对我是很饱满的。
师:深沉的、饱满的而又浓烈的,说得真好。《蓼莪》这首诗古往今来,吟诵者众多,咱们一起来欣赏那吟诵的滋味。
(师播放视频,生欣赏。)
活动二:联系时文,读懂内涵,体会非凡的爱
师:不同的朗读,相同的爱。诗歌虽短,但字字含情,每个字里都好像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传奇、有一些怀念。我们能不能从教材其他阅读材料中也能觅得像“鞠、拊、畜”这些字的影子?(出示活动二,生读。)
活动二:联系时文,读懂内涵,体会非凡的爱
1.诵读文中细节,交流批注。
2.联系《蓼莪》中相对应的文字,小组合作,创作一组诗行。
师:那我们先来交流文中值得品读的细节。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从这个“疲竭”可以看出母亲为了那一点点工资而日夜操劳,由此我想起白居易的诗,“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师:不错,还引用了古诗。
生:这句话中连用了三句“我的母亲”,实际上是作者意在表现对母亲在如此恶劣环境中生活的心酸。
师:看起来是母亲吃惊地望着“我”,实际上是“我”吃惊地望着母亲,让我们读出儿子对母亲的心疼。
(生读文)
师:这是一个慢镜头。
生:母亲一定是工作了十几个小时,所以眼神“疲竭”。
生:从文中“龟裂”看出,母亲非常累、非常苦,“裂”说明口子深。
生:文中连用四个“立刻”,说明母亲工作争分夺秒。
生:我从“立刻”读出母亲不愿浪费时间,那样就会少挣钱。
生:为了让我读书,哪怕一分钱都是珍贵的。
师:从“立刻”后面的省略号中,你读出什么?
生:读出母亲还做了许多事。
生:而且是立刻做。
师:这些细节让我想到“鞠”字在古代还有一个意思,是弯曲、弯腰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是很难很难的,此情怎一个“鞠”字了得!如果我们将这一段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是否可以这样呢?母亲,您坐下,曲背,缝纫,立刻又立刻,忙碌复忙碌,这分明是您为了我们过度劳累的见证,此情怎一个“鞠”字了得!同学们,就用这种写诗的方法,试着给这些母亲献上我们想说的话。
(生交流写作,展示作品。)
作品1:母亲,您愿意用龟裂的手指赚来的血汗钱给我们买书,自己却省吃俭用,这分明是母爱的伟大,此情怎一个“鞠”字了得!
师:这些小诗虽不像诗人的那样精致,但表现了我们的情感。
师:下面边看视频《地震中的母亲》,边看小组作品。
作品2:母亲,您撑地的双手,跪着的双膝,匍匐的上身,弯成了生命的苍穹,为孩子牢牢地撑住了生命之门,这分明是母爱最好的诠释。大爱无言,母爱无疆,此情怎一个“腹”字了得!
师:母亲在最后一刻,用手机写下了“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留下了穿越生死、永恒的温暖。现在你能理解“腹”字了吗?岂止是怀抱,虽然你已长大,母亲已抱不动你,但是她无时无刻牵挂的那颗心永远都会存在,“出入腹我”,即使出入到另外一个世界,也还在牵挂着,这就是我们伟大平凡的母亲。
活动三:吟唱《蓼莪》,读出深情,回报永恒的爱
师: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的,不同的母亲相同的爱。让我们再来读读《蓼莪》,用心用情读。(出示活动三。生深情读《蓼莪》。)
活动三:吟唱《蓼莪》,读出深情,回报永恒的爱
师:不错,发自肺腑。古往今来,“母亲”这个主题一直是大家反复吟唱,用不同形式表现的共同主题,可以用诗歌、歌曲、绘画等。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漫画家焦波的作品《咱爹咱娘》。
(生看、读漫画。配乐阎维文的歌曲《母亲》。)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到《蓼莪》,“莪”是一种草本植物,“蓼”是高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高大”来形容一种草?
生:抱娘蒿,我想是说母爱这种精神伟大。
师:同学们,故事也许是这样的,在古代,征战频繁,往往将士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有一个将士幸得返乡,路上,他想起父母往日的点点滴滴恩情,就不觉吟诵起了这首诗———
(生齐读)
师:然而当他回到故里时,家已不复存在,亲已杳无踪影,迎接他的是一抔黄土,黄土坡上的那蒿草呢,也因多年无人清理长得高大了呀!实际上是这么一个故事,所以就有了千古一叹,“子欲孝而亲不待”,读得懂吗?
生:读得懂。
师:那我们该怎么办?我想要放在心里,用行动表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围绕“母亲”这个主题,品诗歌、读小说,研究散文、创作诗歌,欣赏漫画、音乐,把母亲对我们的情感浓浓地纳入到了心间。以后用这种方法开展自己的阅读,让我们的阅读之树、人生之树枝繁叶茂,好吗?下课。
【教学评析】
目前学校里的课程基本上是学科课程,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分科知识,彼此独立且界限明显。为适应对现代社会人才核心素养的要求,弥补现代课程分科的不足,克服语文教育局限于课本、教师,割断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学科之间壁垒森严,教学方式单一僵化等弊病,特级教师朱爱华提出了大语文的教学主张,并以主题整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探索。《慈母情深》主题阅读就是充分彰显这一教学追求与个性特色的成功案例。这里的主题不是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而是从人的培养目标出发,聚焦作为人成长的核心素养,以语文学科为立足点,涉及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学习问题、生活经验等话题及命题,具有研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整合的本质定义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因此,整合就是整理调整并重新构建组合,整合是思想、是目的、是方法、是过程。
一、整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疆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何凸显“综合”、落实“实践”?朱老师首先从课程内容入手。她以“母亲”这个主题为抓手,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大胆整合各种材料,精心建构教学内容。千年绝唱《蓼莪》,当代散文《母亲》《地震中的母亲》,经典歌曲《母亲》,漫画佳作《咱爹咱娘》,以及学生收集的各种有关母亲的叙述……穿越先秦与现今等不同时代,超越文学与艺术等不同学科,跨越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等不同类型的各种阅读材料,将它们相互补充、支撑、交融,让学生的阅读内容更丰富了,阅读形式更多了,阅读时间更长了(课前预读、课上共读、课后延读),言语实践力度更大了。主题整合,扩大了语文学科的领域,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疆界,开阔了语文教学的视野,让语言文字运用真正置身于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
二、整合,活化了语文教学的手段
朱老师认为,主题阅读,不是各种材料的简单叠加,并非视角越多越好、内容越杂越好,因为大语文不是碎片化的语文,而是结构化的语文。结构化的语文需要围绕核心,精心整合,有机融合。主题阅读《慈母情深》的核心材料是《蓼莪》,立足儿童立场,链接当下生活,打通与经验世界、社会生活的通道,是朱老师整合本节课内容的出发点,也是她活化语文教学策略的生长点。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古诗学习经验的支撑作用,发挥了线上与线下学习的共通作用,发挥了耳熟能详的歌曲和漫画的渲染、烘托作用,发挥了视频材料的启发、示范作用,发挥了感人肺腑的梁晓声《慈母情深》等时文的互文、共鸣作用,发挥了听说读写的联通效应,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兴致盎然、激情澎湃,不但读懂了《蓼莪》这首诗歌深刻丰富的内涵,也发现了同一主题不同作品共通的精彩、研究性学习的奥秘。比较起5年前的线性思维和简单叠加的推进方式,朱老师现在呈现给我们的教学案例,无论是对主题整合、语文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深度,还是实践探索的力度,进步都是非常明显的,真正让看起来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一个整体,获得了超值的效果。
三、整合,探索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
中华优秀传统经典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一直是国人的精神底色,文化血脉。如今,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进入语文课程,既是国家行为(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又是广大教师的共同心声,更是莘莘学子的迫切需要。但是,传统经典作品内容艰深,产生年代久远,距现代学生的经验世界比较遥远,因此,传承有一定难度。朱老师巧妙地让经典与当下链接,在两者之间铺路架桥。为了引领学生读懂《蓼莪》这首几千年前的诗歌佳作,朱老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采用小组共读助学的合作方式,跨越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她用现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等人的小说、散文,用当代画家焦波的漫画,用流行歌曲,以它们来映衬、丰厚、活化、深化学习主题和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解读《蓼莪》,受到精神的濡染、情感的熏陶。主题整合,轻松实现了对传统作品的转化性创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探索了一条新路。
四、整合,升华了儿童未来发展的境界
【慈母情深反思】推荐阅读:
慈母情深 教案09-12
读慈母情深有感10-23
慈母情深优质课堂实录08-30
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实录10-04
《慈母情深》读后感领悟11-26
慈母情深的教案有哪些07-20
《慈母情深》读后感500字12-11
《慈母情深》的读书笔记800字左右10-26
市级公开课:《慈母情深》教学设计11-11
慈母情深读后感300字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