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 教案

2024-09-12

慈母情深 教案(通用7篇)

慈母情深 教案 篇1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4.感受母爱的深沉与宽广,感受母子之间的情感。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课前准备:

VCD《烛光里的妈妈》及课件

到图书馆借出60年代出版的小说《青年近卫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展示资料,交流预习

简介作者.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三)交流预习感受:课文主要讲什么?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1质疑: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3小组内交流.4全班交流.a.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其主要为: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b.你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四)总结: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由梁晓声的母亲,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母亲,他们是那么平凡,然而是那么伟大。此时,我又想起了一位作家的文章——《母亲》。想听听吗?(多媒体出示)

(五)、语言实践,倾诉情感: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心里一定涌动着爱暖流,请你把它说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感激、感怀说出来!你可以对文中这位母亲说,可以对孟郊的母亲说,也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还可以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2、欣赏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探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六)延伸: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练习朗读汪国真的诗《母亲的爱》。

慈母情深 教案 篇2

“慈”的意思为“和善”, “慈母”一词, 往往给人一种“母亲慈眉善目, 极其和善”的模样。请看, 笔者对学生们的调查:你们读到“慈母”一词, 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纷纷说:“母亲用慈爱的手抚摸着我的头。”“母亲的脸上露出了让我感到很幸福的笑容。”……“慈”固然有内心之“温和而善良”之义, 但也多指向外表的“和蔼”。那么《慈母情深》一文中母亲“和蔼”的感觉, 在文章中能找到相应的文字吗?学生能感受到“慈”吗?93.4%的学生回答是否定的。

若作者要刻画“慈母”形象, 窃以为在文章中写“我去向母亲要钱时”, 母亲不是“大声问我来干什么”;不是“有事快说, 别耽误妈干活”;不是把钱塞给“我”后, “立刻……立刻……立刻……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应如此描写:母亲放下了手中紧张的工作, 走到“我”身边, 一脸关爱地和“我”说话, 关切地问我有什么事。倘若如此描写, 无论“慈母”之形, 还是“慈母”之神都俱出矣!可能会有读者说, “母亲”掏钱给“我”买书, 不是体现了“慈母”形象吗?但笔者认为, 这应归为“情深”更妥。

细思描写母亲的相关词句, 我们不禁惊叹作者原来写的并非是“慈母”, 而是“苦母”:从文中“母亲还从没有给过我这么多钱”起笔, 暗示“钱”之不易, 也为“苦母”埋下伏笔;工作场所“震耳欲聋”“灯光烤”是对“苦母”形象的侧面烘托;“母子见面”的场景, 连用3个“我的母亲”这样特殊的表达来强化“苦母”给我的震撼;用“母亲”极其简洁的“大声”的语言、动作来写“苦母”工作之紧张;用母亲掏钱时“皱皱的毛票”和“龟裂的手指”等反映了“苦母”长期艰辛生活的痕迹;用4个“立刻”强调了“苦母”工作之强度。作者先极尽笔墨写“母亲”之“苦”, 后写“给钱买书”, 方显得“情之更深”。所谓“苦母”描写为画龙, 而“情深”之笔为点睛。唯母亲之“越苦”, 更见其“情越深”!

再细读梁晓声小说《母亲》, 我们不难发现, 作者着力写的也正是“苦母”:

母亲“身世之苦”———兄弟姐妹众多, 一年农村闹天花, 只活下了三个……第二年又闹胡子, 你姥爷被胡子们吊在树上, 麻绳沾水抽……

母亲“养家育儿之苦”———母亲做“翻砂”工作, 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带着轻伤回家的, 母亲的衣服被迸溅的铁水烧了片片的洞;离家很远, 从不坐公交车, 为得是省五分钱;夜间“自觉节电省电费”, 付出的代价则是“眼睛熬坏了”;逢年过节, 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母亲之“苦”即使在我出名后, 仍然“苦”———“洗澡被烫伤”“失去假牙”等。

母亲之“苦”还在于“心灵之苦”。那个年代的中国社会,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家庭中、在社会上随处可见。从梁晓声的《父亲》中, 我们还可看到诸如这样的文字:“父亲对母亲的‘吼’”, “母亲, 只有默默垂泪而已。”

作者在《母亲》一文中写道:联想到我们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一切曾在贫困之中和仍在贫困之中坚忍顽强地抚养子女的母亲们。她们一无所有。她们平凡, 普通, 默默无闻。最出色的品德可能乃是坚忍。除了她们自己的坚忍, 她们无可傍靠。然而她们也许是最对得起她们儿女的母亲!

……

由我的老母亲很想到千千万万的几乎一代人的母亲中, 那些平凡的甚至可以认为是平庸的在社会最底层喘息着苍老了生命的女人们, 对于她们的儿子, 该都是些高贵的母亲吧?一个个写来, 都是些充满了苦涩的温馨和坚忍之精神的故事吧?

由此, 笔者认为, “慈母”是相对于“人的性格”而言, 具有个性意味, “慈母”与“严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即“慈母”未必就比“严母”更令人尊敬。但“苦母”则不同, “苦母”象征着“千千万万的几乎一代人的母亲”, 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 作家刻画“自己的母亲”, 也在讴歌“广大的母亲”, 也是为了纪念中国那特殊的年代里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才是作家写作之主旨。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重点认识3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阅读中品味作品语言。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母亲的慈爱。

3.人文情感:

感受母子深情,激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爱。

【教学过程】

一、补充文本,导出课题

1.生齐读: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喜悦。真是的,我想我该喜悦,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2.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啊,令作者如此潸然泪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8课《慈母情深》,看黑板,咱们恭恭敬敬地把题目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用梁晓声小说《母亲》中对母亲怀念和感激的语段,唤醒学生对母亲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母亲探究的渴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检查预习,归纳主要内容。

词语生齐读: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 龟裂 忙碌 攥着

2.下面我们用上面的词语来做一道练习。(选词填空)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 ),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知道我是来要钱买书,母亲用( )的手将钱塞在我手里,立刻又陷入了( )。我鼻子一酸,( )着钱跑了出去。

3.生齐读这段话,并结合上下文理解“震耳欲聋”“龟裂”“攥”的意思。

【设计意图】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五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寻找突破,直奔重点

1.师过渡:同学们,现在对你们来讲,买一本一元五角钱的书是很容易的事,可是,这一元五角钱,在那时对“我”家意味着什么呢?

补充资料:母亲每月起早摸黑工作30天,才得到27元工资,平均每天只挣9角钱。我们兄妹共五人,加上母亲共六口人,平均每人每天的生活费只有1角5分钱,一元五角相当于我10天的生活费。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2.师: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师:这一元五角钱对“我”家来说,无异于一笔巨款,对“我”一个小孩来讲简直就是天文数字。难怪我去向母亲要这一元五角钱时,旁边的女人会这样对母亲说,生齐读文中相关句子——

3.师:难怪母亲旁边的女人又会这样对我喊,生齐读文中相关句子——

【设计意图】生活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的学生,对梁晓声所讲述的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事难于形成情感的共鸣。因此,从“一元五角钱”入手,让学生知道这点钱在四十多年前可是一笔“巨款”,从而为学生体会母亲的辛劳与慈爱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巧妙运用课文中母亲给我钱,旁边女人劝阻的话,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进入文本的学习、感悟中。

四、重点探究,感悟母亲

1.师过渡:那“我”的母亲是怎么挣钱呢?“我”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

要求:用横线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边读边批注: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2.生交流,相机点拨指导。

(1)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的语句,交流你的发现。

师相机点拨:你从母亲的外貌描写中发现了什么?(瘦弱、疲惫……)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母亲?(辛劳……)

师:指导学生读出慢镜头的感觉。

生练习读,一生读。齐读。

师:透过母亲的外貌描写,一个瘦弱疲惫的母亲形象走进了我们心里。

(2)找出描写母亲动作的语句,交流你的感受。

师相机点拨:你发现了这段话有什么特点?

师:你从连续几个“立刻”中体会到了什么?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师指导朗读,抓住“立刻”体会母亲争分夺秒工作的辛劳。

师指导朗读,体会争分夺秒的感觉。

师:读着读着,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抓住“又”体会母亲的辛劳。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一直就是这样拼命工作的。一个辛劳的母亲跃然纸上,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设计意图】抓住具体描写母亲外貌、动作描写的语句,通过品读赏析体会母亲的辛劳、疲惫、瘦弱、贫苦,通过朗读感悟母亲挣钱的辛苦,感受“一元五角钱”背后所蕴藏的艰辛。

五、引读品味,体会情深

1.师过渡:家庭经济如此困难,母亲挣钱如此辛苦,可是,当母亲知道我来要钱是想买那不是正经课本的闲书时,她又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呢?勾画出相关语句批注,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呢?

生默读勾画批注。

生交流,师相机点拨指导。

找出描写母亲动作和语言的语句,谈感受。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动作)

师:母亲的哪个动作打动了你?这个“塞”可否换成“递”或“放”呢?你从这一“塞”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呢?母亲“塞”给我的还有什么?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语言)

师: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一位家境极其困难,当孩子要钱买闲书时,她却毫不犹豫地把钱一“塞”,说,生接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一位家境极其困难,挣钱又极其辛苦的母亲,当孩子要钱买闲书时,她却毅然决然地把钱一塞,说,生接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从这一“塞”一“说”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慈爱、通情达理)

师:从母亲这一“塞”一“说”中,感受到了什么?(爱、支持、鼓励……)

2.出示补充材料:

(1)母亲所说的那句话以及为我做得的一切,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后来我成了大作家。——梁晓声

(2)再读课题,体会情深:儿子的成长源自于——慈母情深(生读——课题),儿子的成就源自于——慈母情深(生读——课题)。

3.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认识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设计意图】抓住具体描写母亲给钱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通过品读感悟那一“塞”的背后是爱和希望,那一句简短的话语里是鼓励和支持,从而体会情深。了解“我”的成功之路,感知爱的力量。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内心震撼,那是母亲的爱;总有一种情,让我们泪流满面,那是慈母的情!学到这里,我们还有谁不会被这样的慈母打动呢?作者被打动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我的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2.师过渡:就这样,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此时此景,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有多少话,多少情,想对母亲说?拿起笔,可以写你的自责、你的心疼、你的懂事、你的感激……

小练笔: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

生写话后交流。

3.师:这里有一个值得母亲骄傲的儿子,更有一个值得儿子和所有读者赞美的母亲。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记住这位母亲沉甸甸的爱,记住儿子不忘报恩的情怀……下面我们恭恭敬敬坐好,把冰心奶奶的《纸船》这首诗献给作者的母亲,献给自己的母亲,也献给全天下的母亲。

【设计意图】通过转换角色的情感体验,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语言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我”对母亲的愧疚,对母亲的感激和崇敬的感情。

【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瘦弱、疲惫

母亲— 辛劳、贫苦 —我

通情达理

慈母情深教案 篇4

1、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母亲的外貌,动作,感受母亲对我的爱

3、能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对母亲的热爱,崇敬之情 一课前准备:

1、学生背古诗

2、出示汪国真的诗,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2、出示题目:慈母情深,学生一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后检查

3、得到《青年近卫军》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但当母亲把钱塞到我的手里时,我却鼻子一酸。

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作者鼻子一酸,请你仔细地再读一读课文,把这些描写线出来,并想一想在这些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的母亲?

四、理解重点句

A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请同学说说读了这句,有什么感受

2出示补充资料,读一读从哪儿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3再读此句,读出环境的恶劣

4从这句话从感受到母亲的怎么样?(辛苦)

5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心里的感受怎么样?一齐带着这种心情再读一读

B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这句话很特别,你觉得特别在哪儿

2理解这句话的特别之处,比较二种不同写法的区别:

3电影中有慢镜头,你觉得哪几个镜头给你慢镜头的感觉?慢镜头是为了让我看得更清楚,让我们仔细地来看一看。

4带着困惑,带着疑虑,我们一齐再读一读这句话

5读一读,说一说从这句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C母亲说完,立刻„„立刻„„立刻„„立刻„„

1给“立刻”找一找同义词,替换后对比读一读,思考能不能换,为什么? 2师读“立刻”,学生读其他 学生一齐读读这句话

母亲你是这样的辛苦,不能停下来喘一口气吗?(指名学生说)母亲你是这样的疲劳,不能停下来伸个懒腰吗?(指名学生说)母亲你是这样的瘦弱,不能照顾好自己吗?(指名学生说)

3从这句中,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母亲? 4母亲是怎么挣钱的?孩子们,母亲就是这样挣钱的呀!作为自己的儿子,当他第一次发现母亲干活是如此的劳累,如此的疲惫,又如此地拼命,他的心能不为之一酸吗?来,我们再读。

5母亲是如此的憔悴,母亲是如此的瘦弱,母亲又是如此的疲惫不堪。然而,当她的儿子要钱当她的儿子告诉她要买一本书的时候,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6还有找到其他句子的吗 D理解“塞”

出示: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确良”

1读这一句,当我们在读这一句的时候,哪个字一下跳入你的眼中? 2圈出这个字,自己再读一读,母亲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是怎么样做的?(有力,迅速)

3再读这一句

4母亲塞到我手里的不仅是一叠揉得皱皱的毛票,但我们分明还看到母亲还把什么塞到了我的手中?

5是的,是爱,是普通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纯真的爱。这一切的一切汇成了四个字,读(题目)

慈母的情,深在那震耳欲聋的噪声里;慈母的情,深在那疲惫不堪的眼神里;慈母的情,更深在这坚定地、毫不犹豫地一塞里。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学生读题目)

多年以后,作者这样写道,出示资料:(配乐)此情,此景,我有多少话要对母亲说,我有多少情要对母亲诉啊。孩子们,拿出笔,请把你的内心独白写到练习纸上,可以写你的悔恨、可以写你的自责、可以写你的激动、可以写你的幸福,可以写你的决心,可以写你的懂事„„但是,不管你写什么,在你的话中,“母亲”这个词语不得少于三次。

《慈母情深》教案、反思 篇5

敬冬梅

一、揭题导入

1、请恭恭敬敬地读题目。

2、大家有没有发现“深”字下面有个大大的着重号“”?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3、再读题目,对这个“深”字你有什么问题吗?

在学生质疑中提炼出一个重点问题:母亲的感情到底有多深?深在哪儿?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做练习: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噪声(),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钱买书,母亲用()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我鼻子一酸,()着钱跑了出去。

2、看大屏幕订正。对的请举手。请一生读练习题。

3、教学重点字词

⑴括号里有一个字很难读:龟jun裂

谁看到过龟裂的什么?请具体描述一下。

生:妈妈洗衣服时,手、、、读词,想像一下龟裂情形。

⑵括号里有一个生字特别难写,哪一个?攥,我数过了整整23划,伸出左手,再伸出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写一遍。写完的请举手,牢牢记住的请把左手紧紧攥起来。

4、齐读练习题

三、感悟“慈母情深”

1、铺垫:

孩子们,“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母亲明明把一元五角给了我,一分不少,一句话没说我,按理我应该——高兴才对。但是此刻的我没有丝毫的高兴、丝毫的喜悦、丝毫的欢欣,只有眼泪擦洗过的四个字——鼻子一酸。读,再读,再读。

2、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呢?默读课文,找找句子,哪些地方令我鼻子一酸?请用波浪线恭恭敬敬地划下来。

3、交流感悟

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呢?找到一处以上的请举手,找到三处能上的请举手。

(1)我巡视时发现有一处非常特别,请一生读句子,并出示: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①请生说说理解。

②看来这一句没有白写。大家一齐读读。“震耳欲聋”什么意思?“欲”呢?

多么可怕的嗓声!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这个句子!③耳朵都要震聋了!这样的声音,迎面扑来,你身在此环境中,会有什么感觉?

但是我的母亲呢?她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呀,读——

④同学们,这样的声音停止过吗?浏览全文,去找找哪些地方说明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一刻也没停止过呢?

生1:“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生2:“母亲大声问” 生3:“向母亲探身,喊” 为什么?

这样的地方比比皆是

这已是第三次提醒了,还有吗? 生4:“接着又对我喊”

生5:“大声对那个女人说”

⑤这七八十台缝纫机一刻也没停止过,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齐读——从我进入工厂,到我离开工厂,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一刻也没停过。

想象一下,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想象一下,明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想象一下,去年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想象一下,明年,后年,又一个后年,母亲将来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⑥小结:当你第一次发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有什么感受?这些感受交杂在一起,怎能不让我交杂在一起,怎能不让我鼻子一酸呢?

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一句话能少吗?这一次又一次的“大声说”能少吗?这就是“语文意识”(板书)

(2)还有哪些地方令你鼻子一酸?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疲竭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理解:

●“我的母亲”出现三次,很特别,来,读一读。

●谁的背直起来了?谁转过身来了?谁的眼睛望过来了?

哎,对呀,按理,我的母亲应该放在句子前面呀,这是第二个特别的地方。读句子。

●按理来说,三句话可以合成一句话,按理来说“我的母亲”只用一个放在前面就行了。

比较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疲竭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读读比较二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②看过电影吗?看过慢镜头吗?哪一句话给你慢镜头的感觉?

慢镜头是希望每一个观众能看得仔细,看得生动,看得清楚,我们一起看一看。

●闭上眼睛,师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你看到了什么?还看到了怎样的背?你还看到了母亲的背吗?你看到母亲的肩甲骨吗?这是我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中我的母亲的背是怎样的?(坚直,坚挺,笔直)

●闭上眼睛,继续看!师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你看到了怎样的脸?这是我母亲的脸吗?在我的记忆中,我的母亲拥有一张怎样的脸?

这是我的母亲的脸吗?

●闭上眼睛继续看!师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疲竭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③你看到一双怎样的眼睛?这是我的母亲的眼睛吗?不是的,在我的记忆中,我的母亲的眼睛是——

●带着你们的想象,你们的记忆,你们的疑虑,你们的困惑,来读读这个句子;

●我读“我的母亲”你们读前面——再读; ●你们读“我的母亲”,我读其它——

④作为儿子的我,不禁要问:母亲,我的母亲,你那坚挺的背到哪儿去了?红润的脸到哪儿去了?清澈明亮的眼睛到哪里去了?到哪里去了?到哪里去了?到哪里去了?

●(消没了)(沉没了)(吞没了)

●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工作的,就是这样赚钱的,读这三句话。●闭上眼睛,再仔细、真真切切地看看。

⑤小结:我看到母亲瘦成这样,憔悴成这样,我能不鼻子一酸吗?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一句话能少吗?这三个“我的母亲”能少吗?这就叫——语文意识。

(3)还有哪一处说明我的鼻子一酸?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①如果刚才这一句是电影中的慢镜头,那么这句无疑是电影中的快镜头,读——

快镜头呀,读得快呀,指读——这就是快镜头呀

②其中哪个词语给你快镜头的感觉?——立刻。一个不够,再来一个,二个不够,又来一个,整整四个呀,找同义词。

太多了,那么“立刻”可以换成其它词,使句子富有变化呀。

③出示句子读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赶紧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马上又陷入了忙碌„„”

变化之后,意思不变,表达富有变化不是更好吗?读上两个句子,比较,能改吗?

“四个立刻”带给你们这样的气势,这样的感觉!老师读四个立刻,你们读其它——

④引读:

母亲能停吗?能歇吗?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母亲你已经这么憔悴了,不能停下来吗?为什么?谁来读这个句子!—— 母亲你已经这么疲惫了,你就不能伸一下懒腰吗?为什么?谁来读这个句子——

母亲你已经那样瘦弱,那样瘦骨嶙峋,你就不能歇歇吗?谁来读这个句子——

⑤作为儿子,第一次发现母亲赚钱是如此劳累,疲惫,如此拼命,能不鼻子一酸吗?读——

所以,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句话能少吗?四个“立刻”能少吗?这就叫——语文意识。

(4)母亲就这样工作,如此赚钱,可当儿子向他要钱,说要买一本书时,母亲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①自己读读课文句子。母亲还是怎么做的? 母亲竟然是这样做的,这样说的,齐读—— ②孩子们,如果这是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你的目光会牢牢地停留在哪个细节上?

哪个字?哪个字?哪个字?——“塞”圈出来!

③母亲塞钱将会是怎样地塞呢?仔细地读句子,你一定有感觉!生:用力!

师:把用力放进这个句子中去读。师:这是用力地塞,还会是怎样地塞?生:迅速

师:迅速这两个字不能小看,说明母亲给钱时是——毫不犹豫地塞,读—— 生:坚定地塞。师:你坚定地读,坚定地塞!

师:是的,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坚定地,有力地,毫不犹豫地把钱塞到我的手心里,齐读——

四、拓展伸华

1、我手里的哪里是钱呢?是什么?(爱,心血)这是怎样的爱?

这无私,伟大,纯真的爱汇成四个字,那就是——读题

这慈母情深就在这“震耳欲聋的噪声”里,这慈母情深就在这“疲惫不堪的身体”里,这慈母情深就在这“毫不犹豫的一塞”里,读题——

2、配乐,师激情引导:我鼻子一酸,攥着这充满血汗的钱,攥着这毫不犹豫塞到手心的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母亲说„„

出示: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母亲说: 师:拿起笔,可以写你的决心,写你的悔恨,写你的懂事,写你的幸福,等等,不管写什么,但是“我的母亲”这个词不能少写三次。

生写。

请生读读写的内容。

师评:我爱你,有这三个字,母亲怎样疲惫也心甘情愿!

师:孩子,你长大了,孩子,我们一起长大吧!那是因为有了那么春风化雨的四个字——读题,那是因为有了那么平凡伟大的四个字——读题。

3、师:有一种爱,让人泪流满面,有一种爱,让人心灵震颤,孩子们挺起背,坐直了,让我们献上一曲《懂你》的心声吧!

在《懂你》的歌声中,欣赏“母亲”图片,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结束本课。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在上《慈母情深》这节课时,我积极引导起学生去挖掘、品味文中的语言,指导其抓住文中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慈母情深,感受到“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从课后学生的“心灵絮语”中我看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与作者 产生的共鸣,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虽然课堂上我认为自己的引导启发做得比较到位,但是总觉得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对于作者的写作背景没有让学生充分去搜集资料,没有让学生了解当时的中国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状况,没有让学生去了解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状况,去认识那个时候一分钱都很有用处,知道一元钱可以做很多事情,让学生的心灵去走近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难。如果这样学生会更能好地了解“母亲”挣钱的不易,毅然给钱,足见慈母情深。

二、在处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个问题时,学生找到了相关的语句,但我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谈出他们自己独特的理解,没有适时引导,做到台下台上互动,凸显’生本教育”这一理念。

慈母情深教案[范文] 篇6

课件出示诗句(背景音乐中,老师深情诵读:)世界上有一种人 和你在一起的时候

总是千万次地叮嘱你要多穿件衣服 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你觉得很烦 却也觉得很窝心 缺钱的时候

她总会说些赚钱不易之类的话来训你 边教训 边塞钱给你 这种人叫作——

过渡:这种人叫作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去感受一位普通母亲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资料铺垫:)

大家齐读课题:慈母情深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陷、碌、攥,龟裂”,学生认读。

师:有一个字写起来特别繁,我数过整整23笔。对是“攥”字。请大家拿起手,用食指书写。记住左右等高。记住的同学请把手攥紧。

龟裂,在字典中有两种读音,你选哪一种?为什么?根据什么来选择读音。说话训练:我见过龟裂的--------。

2、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说说课文讲了作者少年时代的一件什么事?

学生填空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于是,„„”

师: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生:慈母情深„„

3、同学们,著名小说家梁晓声在他15岁时,为了买《青年近卫军》这本小说,向他的母亲要了一元五角钱。现在我们向家长要一元五角钱,大多数家长马上就会给你,因为一元五角钱,对许多家庭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对于家庭的日常开销来说,根本派不了大用场。但是,作者15岁的时候,处于我们国家的60年代,当时国家资源贫乏,经济萧条,普通劳动者辛辛苦苦从早干到晚,一天的工资只有4角,5角。因此,你别小看这一元五角,在当时能买10多斤大米或者5斤最大的带鱼,已经够一个家庭一个月的伙食开销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给了梁晓声一元五角钱买《青年近卫军》这本书。作者在长大后,仍然难以忘怀向母亲要一元五角钱的这件事,写下了一篇文章。

你觉得这一元五角钱对我家来说重要吗?

这一元五角钱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可母亲却舍得给我买书。你能体会到什么?

三、再读课文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去细细品味,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小组讨论交流感受。

出示题目:按顺序,找出最能体现慈母情深的句子划下来。可以是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及神态的句子。

出示重点句子: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讲发现(板书),这段话描写(讲描写)板书,描写了母亲的————(外貌、动作),我从

————这个词,短句感受到(谈感受)板书——瘦弱。

说说你的疑问,“为什么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环境描写,环境恶劣。

指导朗读。

课文中还有哪一句是描写母亲工作环境恶劣的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读。

2、哪个词重点?

3、什么意思?“欲”什么意思?

4、想想应该怎么读?

师:“震耳欲聋”你会怎么想?(难受;烦躁;一刻读停不下来„„)把你们的感受送到字里行间去。读„„

师:你们一刻都停不下来,而母亲停止过吗?(生答:没有)找出依据?

生:大声的说话;大声的喊母亲;„„

师:“大声喊”告诉我们,噪音消失了吗?

师引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继续找。

生回答:争分夺秒;多的感叹号;母亲大声的问;旁边的喊;塞在,大声的说。工6个地方提醒我们这噪音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师:我进去了,噪声没有停止过,再次读:七八十台缝纫„„

而这只是今天这一刻,昨天母亲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明天母亲又将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呢?读:七八十台缝纫„„

去年母亲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工作的读:七八十台缝纫„„

师:孩子们,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你回有什么滋味?

生:难受;心酸;感动„„

师:这是一份难受、酸楚的感受,继续读课文。你还找到了最能体现慈母情深的句子吗?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及神态的句子。分小组学习:

1、师: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式分小组讨论,先找句子,读句子(板书);你发现了什么?讲发现(板书);这段话描写(讲描写)板书,描写了母亲的————(外貌、动作);最后,我从

————这个词,短句感受到(谈感受)板书——。

说说你的发现和疑问。

生答(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你发现了什么?讲发现(板书);这段话描写(讲描写)板书,描写了母亲的————(神态、动作);最后,我从眼神疲惫————这个词,短句感受到(谈感受)板书——疲惫。

指导朗读,读出母亲的疲惫。

说说你的发现和疑问,这里出现了三次“我的母亲”。这样连续多次出现使用的修辞手法:反复。

这段话我可以请一位同学用动作来表演一下吗?要多久? 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么多字来描述?作者这么慢是让你们仔仔细细的看看母亲的脸。

好像一切在作者眼中都变慢了,成了慢动作,在电影中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叫做“慢镜头”,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读?我们一起来朗读。

让学生闭上眼睛,师感情朗读(背的部分),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瘦弱的背,疲惫的背,一个饱经风霜的母亲的背。

2、还有同学找到了句子吗?

生出示: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jūn)裂的手指数着。

你发现了什么?讲发现(板书);这段话描写(讲描写)板书,描写了母亲的————(动作);最后,我从揉得皱皱的毛票————这个词,短句感受到(谈感受)板书——贫穷、节俭。

指导朗读,读出母亲的贫穷、节俭。

3、还有同学找到了句子吗?

生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你发现了什么?讲发现(板书);这段话描写(讲描写)板书,描写了母亲的————(动作);最后,我从四次“立刻”————这个词,短句感受到(谈感受)板书——忙碌。

指导朗读,读出母亲的忙碌。师:谈谈你的发现。

生:出现了四次“立刻”,师:你来表演一下有多快?

刚才我们用的是慢镜头,那现在我们应该是来用——快镜头。请一位同学来读。

师:好,很好,一口气读完了,为什么呀?

生:因为母亲工作很忙碌。

师:所以我们要用快镜头来读,齐读——再请一生读。

师:这里用了四个“立刻”,是什么意思?给它找个近义词。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四个“立刻”。

生:母亲工作节奏快。

师:再读,体会一种什么感觉?什么气势?

生1:抓住一切时间工作,挣钱!

生2:一个比一个重复,一个比一个感情更深!

师:着是叠加,是快速、加倍的工作,来挣钱!为什么不伸懒腰?不喘气?不休息?

生:为了我们兄弟姐妹的生活、读书!

师:母亲,你已经干不动了,为什么还要拼着老命工作?请大家带着感情齐读!

汇总:读,师生配合读,学生读刚才的三句话,教师读这是一位——瘦弱、贫穷、节俭、辛劳的母亲。

师:母亲是那样的环境下,那样辛苦的挣钱,而当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时,母亲是怎么说?怎么做?

出示: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哪个字最重要?对是“塞”。母亲是怎么样的“塞”?

生1:迫不及待的塞,师:用上去读“迫不及待的塞”,生2:毫不犹豫的塞。

师:用上去读“毫不犹豫的塞”,生3:不假思索的塞。

师:用上去读“不假思索的塞”,师:是啊,母亲是想让我多看书。

师:带上刚才的感觉在来读这个句子。

师:这哪里是钱呀,是„„

生:是爱

生:是希望

生:是心血

生:是汗水

生:是劳累

生:是生命

生:是情

„„

师:这一切的一切,汇成了四个字——“慈母情深”,孩子们,这就是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伟大,这真是一位通情达理、深明大义(板书)的母亲。

我的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哪里是攥着钱,分明是攥着母亲的(爱、希望、心血、汗水、生命、情)。攥者母亲的博大情深。

我会在心里一遍一遍对母亲说:„„(请大家把想说的写下来,可以是懂事、决心、自责、忏悔„„)

要求:至少用到四个“母亲”这个词。

学生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写。品读交流。

《慈母情深》主题阅读教学及评析 篇7

本次主题整合阅读学习着力于“同一主题不同文体整合教学的实践”,选文包括文本三个(涉及诗歌、小说、散文),漫画一组,歌曲一首,具体如下:

诗歌:《诗经·小雅·蓼莪》节选

蓼莪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小雅》

小说:《慈母情深》,选自作家梁晓声的《母亲》

散文:钱国丹《地震中的母亲》节选

人物群像:地震中的母亲

平日里,这些年轻的母亲们,也许柔弱,也许娇媚,也许还比较任性。但是在巨大的灾难来临之际,在幼小的生命亟待保护的时刻,她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在一瞬间就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我感念震灾中的母亲!

当救护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以这样的姿势定格了:双膝跪地,双手坚定地撑着。她的上身向前匍匐着,模样就像行跪拜礼,她的身体被压得变形了,让人不忍卒睹。但是在废墟中,拱起了一座母爱的桥。

我不知道她从哪里得到的力量,在大厦即将倾倒的瞬间,在水泥板和砖块狂暴地砸向她的那一时刻,她没有趴下,而是用这种独特的姿势支撑着,直到永恒。她背负着的是千万斤的废墟啊,她仍然没有倒下。因为有一种爱的力量在支撑!

也许她还活着?救援人员冲她喊叫,用撬棍敲击着水泥框梁。她没有听见,也没有任何反应。队长从砖石的缝隙中伸进手,触摸到的却是冰凉的躯体。于是人们暂时放下了她,走向下一个废墟,去救一息尚存的人。

或许是得到神灵的启示,救援队长忽然想到什么,他迅速地往回跑,竭尽全力地把手伸进那女人身子弯成的苍穹中,他探到了一个软乎乎、暖融融的小生命!那是一个孩子!救护队员们把断壁残砖搬开,在她弯曲的身体下面,抱出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在母亲的呵护下,她还酣然熟睡着,因为有母亲的庇护,山崩地裂,并不意味着什么。

队长紧紧地把婴儿护在怀里,泪眼莹莹,满脸慈蔼。

橄榄绿和红色的襁褓互相辉映,成为人间最美丽的风景。

孩子毫发未损,她一直安详地睡着,红扑扑的小脸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

随行的医生准备给她做体检时,襁褓中却滑出一台手机,上面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

这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短信,同时也是一条特殊的遗嘱,一个伟大的祝福!

手机从这一双手传到另一双手,就这么一直传下去,泪水滴在手机屏上,模糊了那两行字。

都说是父爱如山,母爱似水。但谁敢说,这位母亲的脊梁不是一座大山?

漫画:焦波《咱爹咱娘》

歌曲:阎维文《母亲》

【选文缘由与教学构想】

驻足文庙大成殿,环顾四周高耸的教学楼和在操场上奔跑跳跃的学生,我常常陷入沉思:强调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球教育人共同关注、研究的话题,这与我们学校“大德大爱,大智大行,大美大成”的“大成教育”理念可谓不谋而合。语文怎样既立足课程,又突破学科限制,以全人发展为目标,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的素养本位,让“大成教育”落地生根?“主题整合”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抓手,该项目的实践研究已经成为江苏省前瞻性研究项目。《慈母情深》就是进行主题整合阅读教学探索的案例。

母爱乃人间第一情,正因为此,它横越中西,纵贯古今,成为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与此相关的作品数不胜数。着眼课程三维目标的交融性,着眼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我拓宽思路,开阔视野,运用系统思维和协调理论,以经典为选材标准,以语言文学为主体,以绘画音乐为两翼,编写了本次主题整合学习的微课程教材,内容之间互为资源,彼此支撑,相辅相成,可以发挥团体作战的系统优势。为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进行,本次选文还注意了文体的相异性与主题的归一性,便于学生整合、比较、研读。

《蓼莪》是中国第一首赞美父母之爱的诗篇,情深意切,尤其是它的构词造句(动词+我)具有显著特征,那些动词各不相同,但字字有爱。“我”字多次重复,表现的是“满眼都是我”“心里全是我”的浓情爱意,读来易于理解母亲的养育之恩。全诗妙用重章叠句手法,读起来一唱三叹,将父母之爱,将儿女对父母之爱的感激之情、思念之情、怀念之情,将“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悲情书写得淋漓尽致,是学生学语文、悟真情的极好材料。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自传体小说《母亲》。他的母亲如何挑战极限,用男人般的劳作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工作以换回他学习成长的可能。其中一些细节感人至深,环境的无比恶劣与母亲的争分夺秒形成的对比使人心酸,母亲龟裂的手指与支持儿子读“闲书”形成的对比令人敬仰,一个贤明的母亲用忘我的劳动对子女的培育之恩跃然纸上,流淌在字里行间。

《地震中的母亲》则是一篇散文,钱国丹描写四川地震中的一组可歌可泣的母亲群像,在灾难来临之时,她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子女护航,那份护卫之恩让人永远难忘。在内容上,文字描述的现场让人揪心,在呈现形式上,地震中的母亲雕塑、手机信息的留存,以及音乐的渲染,将那份穿越生死之爱成为可能,成为永恒。

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这些文本中的细节其实在《蓼莪》中的动词中都能找到影子,如此用细节回扣诗经《蓼莪》中的动词来现场创作小诗,使得不同文体中的母亲得到主题的归一与升华(如图1)。

而回到《蓼莪》后的主题整合学习(如图2),在“焦波漫画《咱爹咱娘》”欣赏中、在“阎维文的《母亲》”聆听中,越发可以感受到“子欲孝而亲不待”,我们不仅要感恩,还应回报,不是长大后,就是现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整个学习过程由对“大德大爱”的品读、感悟,启发“大智大行”,指向“大美大成”,这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提升,更是人性本质的敲击、回归与播种、生长。

五年前执教本课时,次序推进。现在反思回顾,那只是进行了资源的简单叠加,而非真正的主题整合、融通创生。反思两次不同的构想(如图3),主要是前者教学目标定位于主题教材内容的完成,同时指向生成学生的情感,属于线性思维;而后者则明显致力于学生的人性核心素养的催醒与培植、学科素养的点拨与运用,属于复杂性思维。

【课例呈现】

执教年级:六年级

活动一:初读《蓼莪》,读出韵律,感受平凡的爱

师:(播放歌曲《游子吟》)同学们,母亲的恩情到底有多深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母亲”这个话题。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三千年前的《诗经》中的一个篇章,齐读《蓼莪》。

生(齐):《蓼莪》。

师:先来看第一个学习活动,请你来读。(出示,生读。)

活动一:初读《蓼莪》,读出韵律,感受平凡的爱

1. 读准字句,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不明白的字做上记号。

2. 你能发现本诗在构词造句上有什么规律吗?小组讨论。

师:好,围绕这个要求开始学习。

(生自读后小组交流)

师:好,哪个小组先来给我们读读。

(生读全诗)

师:不错,读得很准,而且很有感情。哪个字注意一下,会读得更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把“兮”字读得长一点儿,这样有韵味。

师:哦,“兮”是什么意思呢?

生:“啊”的意思。

师:它是一个语气助词,我们可以读得稍微长一点儿。接下来,我们请一组同学当小老师,看看能不能结合注释来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师:这一组同学请到黑板这儿来,你们是先讲还是先问?

生:先讲。“蓼”是高大的意思。

生:“莪”是一种植物,是莪蒿。它生长在水边,嫩的茎叶可以食用,又叫抱娘蒿。有人知道“蓼莪”是什么意思吗?

生:“蓼莪”是高大的抱娘蒿。

生:抱娘蒿就是成才而又孝顺的孝子,而“蓼莪”就是形容孝子的。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个意思的?

生:我是在网上查得的。

师:非常好,善于利用网络学习。有没有其他含义呢?我在这儿先打一个问号,我们回头再交流。

生:大家来看这个“拊”,它的意思是抚摸,也是抚慰。

生:这个“畜”是喜爱,连起来是父母抚慰我,喜爱我。

生:“顾”是照顾,“复”是庇护,连起来是照顾我,庇护我。

生:大家知道这个“腹”是什么意思吗?

生:“腹”是指抱在怀里的意思。

师:正确,可你长这么大了,母亲还能抱得动吗?(师打问号)

生:“昊”是元气博大,“昊天”就是苍天,连起来就是父母的爱就像苍天一样无边无际。

师:你们这一小组很棒,基本把意思说出来了,那你们有什么问题请教我们的小老师吗?

生:我想问,为什么要以“蓼莪”为题?

生:我想问一下“长”的意思。

生:我觉得“长我”就是使我成长。

师:使我成长,母亲哺育我,培育我,使我成长,这是一个使动用法。这种用法,到中学我们就能学到。

师: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诗意,再来谈谈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发现。

生:这是一首四言诗,诗里用了许多“我”,是一种反复重叠的手法。

师:古人用字、作诗非常吝啬,绝不轻易重复,那这里又是为什么呢?

(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我”,这与古人写诗的原则完全相悖,为什么?)

生:我认为这样有一种韵律美。

师:是,从修辞手法上来说,能让我们感觉到韵律美。好,读出韵律美。把这个“我”读得重一些,饱满一些。

(生齐读)

生:我认为这个“我”字前面都有一个动词,父母教育我、养育我,说明父母关心我,所以说“昊天罔极”。

师:掌声送给他。他不仅研究了“我”,还研究了“我”前面这些动词。我们研究了这些“我”的存在,是否可以理解为母亲心里只有我,眼里全是我,正因为此,所以作者才有如此的情感,那就是“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师:再来看这些动词,虽然意思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父母为“我”做的事。

生:有抚养的意思。

师:它只是母亲为“我”做的那些事吗?它还有母亲对“我”不同形式的爱,让我们把这些爱读出来。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上课之前,我曾听有人将这首诗的节奏读得相当快,你知道为什么吗?来体验一下。

(师打节奏,生快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感受?

生:我感觉到要报答母亲的强烈愿望。

生:我感觉到心里充满了一种气。

师:那个“气”是什么呀?

生:是一种无法报答、孝顺父母的惋惜。

师:惋惜,有没有人读出那是父母应接不暇的爱、厚厚的爱、重重的爱,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了的感受,有没有?

生:有。在读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充满了热烈的感情,这就是“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师:除了这样一种快读,我也曾听人采用另外一种慢读,字字饱满。

(生齐慢读)

师:这样的读,你又读出了什么呢?

生:我读出了父母的爱对我是很饱满的。

师:深沉的、饱满的而又浓烈的,说得真好。《蓼莪》这首诗古往今来,吟诵者众多,咱们一起来欣赏那吟诵的滋味。

(师播放视频,生欣赏。)

活动二:联系时文,读懂内涵,体会非凡的爱

师:不同的朗读,相同的爱。诗歌虽短,但字字含情,每个字里都好像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传奇、有一些怀念。我们能不能从教材其他阅读材料中也能觅得像“鞠、拊、畜”这些字的影子?(出示活动二,生读。)

活动二:联系时文,读懂内涵,体会非凡的爱

1.诵读文中细节,交流批注。

2.联系《蓼莪》中相对应的文字,小组合作,创作一组诗行。

师:那我们先来交流文中值得品读的细节。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从这个“疲竭”可以看出母亲为了那一点点工资而日夜操劳,由此我想起白居易的诗,“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师:不错,还引用了古诗。

生:这句话中连用了三句“我的母亲”,实际上是作者意在表现对母亲在如此恶劣环境中生活的心酸。

师:看起来是母亲吃惊地望着“我”,实际上是“我”吃惊地望着母亲,让我们读出儿子对母亲的心疼。

(生读文)

师:这是一个慢镜头。

生:母亲一定是工作了十几个小时,所以眼神“疲竭”。

生:从文中“龟裂”看出,母亲非常累、非常苦,“裂”说明口子深。

生:文中连用四个“立刻”,说明母亲工作争分夺秒。

生:我从“立刻”读出母亲不愿浪费时间,那样就会少挣钱。

生:为了让我读书,哪怕一分钱都是珍贵的。

师:从“立刻”后面的省略号中,你读出什么?

生:读出母亲还做了许多事。

生:而且是立刻做。

师:这些细节让我想到“鞠”字在古代还有一个意思,是弯曲、弯腰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是很难很难的,此情怎一个“鞠”字了得!如果我们将这一段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是否可以这样呢?母亲,您坐下,曲背,缝纫,立刻又立刻,忙碌复忙碌,这分明是您为了我们过度劳累的见证,此情怎一个“鞠”字了得!同学们,就用这种写诗的方法,试着给这些母亲献上我们想说的话。

(生交流写作,展示作品。)

作品1:母亲,您愿意用龟裂的手指赚来的血汗钱给我们买书,自己却省吃俭用,这分明是母爱的伟大,此情怎一个“鞠”字了得!

师:这些小诗虽不像诗人的那样精致,但表现了我们的情感。

师:下面边看视频《地震中的母亲》,边看小组作品。

作品2:母亲,您撑地的双手,跪着的双膝,匍匐的上身,弯成了生命的苍穹,为孩子牢牢地撑住了生命之门,这分明是母爱最好的诠释。大爱无言,母爱无疆,此情怎一个“腹”字了得!

师:母亲在最后一刻,用手机写下了“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留下了穿越生死、永恒的温暖。现在你能理解“腹”字了吗?岂止是怀抱,虽然你已长大,母亲已抱不动你,但是她无时无刻牵挂的那颗心永远都会存在,“出入腹我”,即使出入到另外一个世界,也还在牵挂着,这就是我们伟大平凡的母亲。

活动三:吟唱《蓼莪》,读出深情,回报永恒的爱

师: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的,不同的母亲相同的爱。让我们再来读读《蓼莪》,用心用情读。(出示活动三。生深情读《蓼莪》。)

活动三:吟唱《蓼莪》,读出深情,回报永恒的爱

师:不错,发自肺腑。古往今来,“母亲”这个主题一直是大家反复吟唱,用不同形式表现的共同主题,可以用诗歌、歌曲、绘画等。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漫画家焦波的作品《咱爹咱娘》。

(生看、读漫画。配乐阎维文的歌曲《母亲》。)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到《蓼莪》,“莪”是一种草本植物,“蓼”是高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高大”来形容一种草?

生:抱娘蒿,我想是说母爱这种精神伟大。

师:同学们,故事也许是这样的,在古代,征战频繁,往往将士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有一个将士幸得返乡,路上,他想起父母往日的点点滴滴恩情,就不觉吟诵起了这首诗———

(生齐读)

师:然而当他回到故里时,家已不复存在,亲已杳无踪影,迎接他的是一抔黄土,黄土坡上的那蒿草呢,也因多年无人清理长得高大了呀!实际上是这么一个故事,所以就有了千古一叹,“子欲孝而亲不待”,读得懂吗?

生:读得懂。

师:那我们该怎么办?我想要放在心里,用行动表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围绕“母亲”这个主题,品诗歌、读小说,研究散文、创作诗歌,欣赏漫画、音乐,把母亲对我们的情感浓浓地纳入到了心间。以后用这种方法开展自己的阅读,让我们的阅读之树、人生之树枝繁叶茂,好吗?下课。

【教学评析】

目前学校里的课程基本上是学科课程,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分科知识,彼此独立且界限明显。为适应对现代社会人才核心素养的要求,弥补现代课程分科的不足,克服语文教育局限于课本、教师,割断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学科之间壁垒森严,教学方式单一僵化等弊病,特级教师朱爱华提出了大语文的教学主张,并以主题整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探索。《慈母情深》主题阅读就是充分彰显这一教学追求与个性特色的成功案例。这里的主题不是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而是从人的培养目标出发,聚焦作为人成长的核心素养,以语文学科为立足点,涉及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学习问题、生活经验等话题及命题,具有研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整合的本质定义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因此,整合就是整理调整并重新构建组合,整合是思想、是目的、是方法、是过程。

一、整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疆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何凸显“综合”、落实“实践”?朱老师首先从课程内容入手。她以“母亲”这个主题为抓手,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大胆整合各种材料,精心建构教学内容。千年绝唱《蓼莪》,当代散文《母亲》《地震中的母亲》,经典歌曲《母亲》,漫画佳作《咱爹咱娘》,以及学生收集的各种有关母亲的叙述……穿越先秦与现今等不同时代,超越文学与艺术等不同学科,跨越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等不同类型的各种阅读材料,将它们相互补充、支撑、交融,让学生的阅读内容更丰富了,阅读形式更多了,阅读时间更长了(课前预读、课上共读、课后延读),言语实践力度更大了。主题整合,扩大了语文学科的领域,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疆界,开阔了语文教学的视野,让语言文字运用真正置身于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

二、整合,活化了语文教学的手段

朱老师认为,主题阅读,不是各种材料的简单叠加,并非视角越多越好、内容越杂越好,因为大语文不是碎片化的语文,而是结构化的语文。结构化的语文需要围绕核心,精心整合,有机融合。主题阅读《慈母情深》的核心材料是《蓼莪》,立足儿童立场,链接当下生活,打通与经验世界、社会生活的通道,是朱老师整合本节课内容的出发点,也是她活化语文教学策略的生长点。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古诗学习经验的支撑作用,发挥了线上与线下学习的共通作用,发挥了耳熟能详的歌曲和漫画的渲染、烘托作用,发挥了视频材料的启发、示范作用,发挥了感人肺腑的梁晓声《慈母情深》等时文的互文、共鸣作用,发挥了听说读写的联通效应,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兴致盎然、激情澎湃,不但读懂了《蓼莪》这首诗歌深刻丰富的内涵,也发现了同一主题不同作品共通的精彩、研究性学习的奥秘。比较起5年前的线性思维和简单叠加的推进方式,朱老师现在呈现给我们的教学案例,无论是对主题整合、语文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深度,还是实践探索的力度,进步都是非常明显的,真正让看起来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一个整体,获得了超值的效果。

三、整合,探索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

中华优秀传统经典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一直是国人的精神底色,文化血脉。如今,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进入语文课程,既是国家行为(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又是广大教师的共同心声,更是莘莘学子的迫切需要。但是,传统经典作品内容艰深,产生年代久远,距现代学生的经验世界比较遥远,因此,传承有一定难度。朱老师巧妙地让经典与当下链接,在两者之间铺路架桥。为了引领学生读懂《蓼莪》这首几千年前的诗歌佳作,朱老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采用小组共读助学的合作方式,跨越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她用现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等人的小说、散文,用当代画家焦波的漫画,用流行歌曲,以它们来映衬、丰厚、活化、深化学习主题和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解读《蓼莪》,受到精神的濡染、情感的熏陶。主题整合,轻松实现了对传统作品的转化性创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探索了一条新路。

四、整合,升华了儿童未来发展的境界

上一篇:说说短语心情随笔下一篇:如何正确认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