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考试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共10篇)
职称考试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 篇1
中级考生容易走入的几个学习方法误区
近段时间来,有机会接触了很多中级考试的同学,其中一部分是老考生了,有的时候也和他们聊了聊学习方法。虽然学习方法各有不同,但是我还是觉得有的同学在方法上走入了以下几个误区,结果是事倍功半。
误区一:反复听课,以听课代替看书记忆。有的同学很喜欢听课件,同一个老师的一遍不行,听两遍;听这个老师的还不放心,还要找别的老师的来听。就拿基础班来说,一门课程大约30个小时,听两遍就60个小时,如果找还要听别的老师的,那就差不多100个小时。这是多么庞大的时间数目呀,难怪说时间紧张。听课件当然轻松了,跟着老师的思路(有的同学甚至还不跟思路呢,就在那里耗时间),还可以看网页,聊QQ,啥都不耽误,而且到了结束,感觉整本书都掌握了,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一做题,就出问题了,这里记不清楚那里不能确定,到头来,还是不会做题。
那么,问题出在那里呢,该如何利用课件呢。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课件也是这样的作用,起到领进门的作用,如果你能看懂教材了,也就表明你已经进门了,如果这个时候还纠缠在课件上,我觉得你永远在门口徘徊,不可能进入修行阶段,而考试难度,永远不可能停留在入门阶段。所以,我觉得课件听一遍(在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听两遍)就行,做到难点重点心中有数,做到能读懂书上内容为止。切记不要以听课件来代替看书做题、记忆理解!
误区二:重点抓讲义,以讲义为中心。有的同学很喜欢看讲义,不可否认,讲义是教材的浓缩,是教材的升华,也是老师们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提取,但是因为这就放弃教材,无异于舍本逐末。中级考试的范围是中级辅导制定教材,也就是说,教材才是考试内容,而非讲义。对于知识结构,只有教材最完善,尤其是没有基础或者基础差的同学,理解教材是复习第一步,那些简单的定义概念,对于以后的大题非常有帮助。说白了,只有教材才能让你树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其他的无一能达到此目的。那么如何利用讲义呢,讲义要和课件一起用,在明白了那些基本含义之后,和课件一起对重点难点知识吸收用!
误区三:到处找题做,做多了就理解了。现在市面上的练习很多,我的看法是买一本就行了,做100道题,掌握1道和做10道题掌握10道,那种方法更好,我想大家都知道。其实呀,最好的练习就在身边,那就是教材上的例题,我对07教材比较满意的就是有大量的例题,并且基本上都把重点难点涵盖了。很多同学在利用这个资源的时候就是“看”题,而不是“做”题,看一看答案,都会,一做题,都不会——翻看书了然,关了书茫然,实际上是完全没有掌握。我的观点是,对于书上的例题,不管大小,难易,都按照考试的要求认真的写在本子上,好好做一遍。很多考过中级的同学,也不一定能把书上的例题答对80%以上,所以大家可千万别小看这些例题。一遍不行做两遍,这样反复记忆,大有裨益的。对于其他的练习,我的建议是最少做两遍,一定要做到:做了就能掌握,掌握就能吸收,吸收就能融会贯通。那种看题式的练习方法,越少越好!
误区四:听课练习最要,书反而受冷落。书是圣经,一切练习考题都来源于书,所以怎么强调书都不为过,我考试最后一个月,就是反复看书,反复记忆。听课练习看讲义,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教材,都是一种手段而已,如果过于重视这些手段,而忽略了最主要的教材,那真是——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总结以上几点,感觉是,大家都不愿意动脑子,听课当然轻松,跟着老师走就行,讲义也很薄,翻翻就完事,练习先看答案,甚至连笔都不用动。最头疼的就是自己看书自己做题(我所说的看书做题,是关掉电脑,电视,一心看书,反对边挂QQ,边听音乐,边做题看书),那可真是费脑细胞,可是,也只有这种方法,才是通往成功的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嘛。
对于时间的分配,我感觉是教材(包括教材的练习)50%,听课25%,练习25%!用最短的时候收到最好的效果,只能下苦功夫!别无他法!
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考试中寻找价值——几点中级体会!
又是一年的中级会计师报名开始了,各位考友中级的复习也慢慢拉开了序幕。中级会计师考试是一项全国性的会计资格考试,一般来说,参加考试的考友们都是工作多年的朋友,对于学习已经生疏了许久;同时,大家都有了家室,工作,生活,家务这些犹如几重大山,无情的占据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仅仅对于中级考试来说,虽然并不是非常难,但是由于以上的客观因素,让很多人多中级考生倍感吃力!我今年幸运的通过了中级会计师的考试,很多同学都问我有啥经验,就我来说,经验谈不上,写几点体会和大家共勉。
我的中级考试,心理状态可以总结为三个心:“决心”、“静心”、“恒心”。学习方法可以总结为五步走:“听”“看”“做”“融”“串”。现在我详细解释一下这“三心”,“五步”吧!
决心:当我们开始准备报名的时候,说明我们已经有了考中级的决心,在没有报名之前,我们还有放弃的权利。但是一旦报上名,就意味着上了这个“贼”船,如果你想回头,就想想报名费吧:孩子小的,就想这可以给孩子买多少奶粉了;孩子大一点的,就想这可以给孩子卖一件衣服了;没有孩子的,那你请我们吃几份麻辣鱼也不错哟!我坚决反对有试试看的思想,有的考友认识,我就去看看题,能过就过,不过拉到,这样的思想首先就为失败找好了借口,是对自己不负责,因为存在这样的思想,为你以后的学习埋下了思想懒惰的根源。所以我说,这个决心就体现了非过不可,一定能过的坚定信念!
静心:静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划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感到事情太多,生活工作的事情总是不断的打乱原本的学习计划,常常出现烦心,急躁的情绪,我想这个时候就需要同学们有一颗平静的心。上班,家庭这些事情都是不能抛弃的,也不能逃避,心理上要坦然的面对,但是又不能不学习,这个时候就需要制定一个非常详尽计划,这个计划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如果一个晚上,你可以抽出三个小时来学习,那么你可以计划两个半小时的内容,这样可以利用半个小时做总结,也可以作为机动——》这绝对不是任意改变计划的借口。静心的第二个方面是复习进度上遇到的问题,有的同学复习了一遍两遍后,就感觉到书看了前面忘记了后面,做题总是漏洞百出,于是产生了我不行了,我肯定过不了的悲观心理和急躁情绪,这个时候要么在烦躁中徘徊,要么认清情况,脚踏实地的走下去,基本上书的第一遍只是一个大概,知道书里讲了些什么东西就不错了,第二遍才能理解,真正要掌握,至少得三遍以上。老实说,近年来的会计师考试确实一年比一年难,书也一年比一年要厚,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要完全吃透,如果以前没有基础,恐怕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但是咱们选择了考试就得迎难而上。
恒心:考试复习时间那么紧,考试内容又多而且难,那怎么才能通过考试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恒心,为了考试可以放弃一切可以放弃的东西。家庭工作,咱们不能放弃,这是生存的根本。那逛街、购物、旅游,朋友聚会这些呢,我想都是可以放弃的,如果你足够聪明,当然可以鱼和熊掌可以
兼得,可是我做不到,大部分同学也做不到。有人为了考注会,整整大半年没有看电视,三个月没有出单位大门,他能坚持,我觉得大家也能做到。今天周末了,我说今天晚上可以好好开始学习了,一位朋友说,今天是周末也。唉,咱们有工作的不就指望周末的两天复习吗?那可是大头哟。当我们有了这颗恒心,有了这份对考试的执着,你才能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才能体会到考试后彻底的放松!人生能有几回博,中级——》算是一次吧!
学习方法:
一“听”,即课件,现在大家基本上都报了辅导班,如果利用课件,也是一门学问哟。有的同学在听课的时候,打开网页,挂着QQ,当听到不重要的时候就看看网页,或者上QQ聊两句,结果时间也过去了,课件也听完了,第一遍over,结果呢,回过头一看,书对你倒是有些面熟,可是你对书却面生的!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我认为听课,就一心一意,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认真的听到心里(说不定老师一句话提到的地方就是一个考题哟),结合教材,在最短时间里消化吸收,争取同一课件不听第二遍,这样可以腾出时间来揣摩教材,进行强化练习!
二“看”,主要指的看书,听课的目的是让大家都读懂教材,理解教材!但是不能说懂了、理解了就万事大吉,还有一个关键的步骤是看书记忆,这一步合格与否的最好标准就是在不看任何的提示的情况下,独立的把书上的例题用一个笔记本完全的做下来,如果能做到,说明考试中计算综合是问题不大了。当然其他部分还需要强化的记忆,特别是经济法,更是需要反复的熟读精读教材!
三“做”即做练习题。我认为最好的练习题就是书上的例题,很多同学匆匆看完书,就开始做课下练习,结果是书没有看好,也被练习打击了信心,这样的方式就是为了做题而看书,根本没有任何的效果。我的始终是这样认为:教材是最重要的,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书上的例题也是最好的练习。当然,并不是说教材外的练习不重要,相反,如果缺少了课外练习,就相当于一个内功修炼很好的人,却没有任何招式置敌人于死地(如段誉)。我强调的是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才开始大量做题。现在市面上的轻松过关就是是很不错的辅导书。做题的时候多思考,对于错题最好能回过头看看,找出错误的原因。做题不在于你做多少,而在于你通过练习收获多少!
以上三步并不是割裂开的,基本上是同时进行,你不可能说全部听完课件才去复习教材,也不可能说全书都看完了才开始做练习题。如果非要为这三个步骤排序的话,那就是以一章为单位!
四“融”即融会贯通。这点的要求是说我们在复习的后期,有意识的把相关章节联系起来,这样做到知识的整体性和完善性,学到的知识一定要融会贯通,相对注会来说,中级在这方面的要求比较低一些,但是在历年考试中,也有这样的综合大题若隐若现,如2007年会计综合题最后一道大题,就是先让你对一些相关的业务进行处理,然后在合并会计报表。这样的大题,如果在学习中,没有把前后几章结合起来一起理解,那么在做题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对一些细节问题考虑不周到,导致全盘皆输。注会考试就特别注意这种能力的考察,往往是设置多重陷阱,考察多方面知识,一不注意,这个大题全部完蛋,这也是注会的可怕之处。
五“串”这和第四点有相识之处,不同的是,这个串指的是最后冲刺阶段把全书的内容在脑海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个阶段,重点中的重点就是老师的串讲,基本的精华都给你书越看越薄,如果到考试之前你能用三个小时以内的时间把教材复习一遍,那你完全可以胸有成竹的笑对考试。
几点体会,蜻蜓点水,水平有限,望多谅解!
祝大家都笑对考试,笑对人生。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考试中寻找价值!
职称考试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 篇2
“课眼”创设课堂教学误区文有文眼,戏有戏眼,课堂教学自然也有自己的“课眼”。能否找准用对课眼,对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只有“擦亮”了“眼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百发百中”。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文本把握不准、对课眼认知存在误差等各种原因,创设课眼时往往容易失之偏颇,出现一些误区,结果不仅未能有效构建课堂秩序,反而拖泥带水,使课堂显得更加繁杂紊乱,与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之初衷背离。
一、大而空泛,未能提纲挈领
有位老师上《六国论》时,尝试提炼课眼用以构建课堂教学,希望能冲破旧的模式,以求达新颖独特之效。他为《六国论》提炼的课眼是“千古名文”,他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千古名文,好在哪里?千古名文,有瑕疵吗?千古名文,剑指何方?乍一看,问题围绕“千古名文”展开,似乎线索明显,思路清晰。但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设计的问题完全脱离文本,上任意一篇古代名作,都可以套用这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大而空泛,不僅起不到课眼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作用,反而暴露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指向性不强的缺点。
“课眼”意在“揭全文之旨”(《艺概》),而欲知“全文之旨”,则必须认真研读文本,深入解析教材,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由此才能找出更准确的课眼来建构课堂教学。《六国论》开篇即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虽然赂秦仅为燕赵韩三国,魏齐楚并不赂秦,但最终结果六国都因为一个“赂”字而灭亡。全文是围绕“赂”字而展开严密论证的。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以“赂”为课眼设计一系列问题。作者苏洵把六国分为两组,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是否贿赂秦国)?六国最终结果如何?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赂秦)?分析赂秦的三个国家,为什么拿土地贿赂秦国?秦国拿了土地为什么还要消灭这些国家(诸侯国“赂”与秦“欲”的关系)?抓住课眼“赂”,分析不赂秦的三个国家,思考:面对强大的秦国,这些国家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最终还是灭亡了?根本原因在哪里(“赂”与“欲”的关系)?把最后一段删掉好不好(不好,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暗示了北宋朝廷对契丹、西夏的“赂”和契丹、西夏的“欲”的关系)?
可见,找准课眼,就可以纲举目张,删繁就简,避免教学内容庞杂空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学生通过它,可以窥探全课之精髓,进而有重点、有条理、有系统地掌握知识。
二、以偏概全,偏离作者本意
林燿德的《树》是一篇谈论树的散文,文章中谈到的树有菩提树、圣诞树、棕榈、桑、松等。作者在文章中将这些树分别与一种信仰或一种精神对应。原文共四节,课文选了其中的三节。
上这篇课文时,有位老师确立以“苦难”为课眼,并据此设计问题:作者写的前三种树有什么共同点(都涉及一种宗教信仰,都与苦难有关)?三种树对应的信仰都与“苦难”有关,它们分别是如何面对“苦难”的呢?三类树对应的三种宗教解除了现代都市人的“苦难”了吗?我们面对苦难时,该怎么办?
这样的设计就严重偏离了作者的本意。作者在文中确实是描写了几种与宗教或精神相对应、相联系的树,也确实都写到宗教与苦难的联系,因为宗教的产生与苦难密不可分,但这些其实都非作者本意。作者隐藏在文中的“真意”,是以这些为元素,通过刻画菩提树、圣诞树、棕榈、桑、松等树在过去与现在、野外与都市的不同境遇变化,表达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逐渐消逝,并由此展开了对都市文明的审视与反思。
而这位老师确立以“苦难”为课眼,仅仅是抓住了文本中的一个元素“苦难”,这个元素虽不可或缺,却并非文章本意。而且,更错误的是,这位老师以偏概全,抓住这一点后,游离文本,将其镶进另一个意义结构中,罔顾作者本意,自行创造了另一种意义结构,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创设课眼的前提,必须探寻作者隐藏之真意,把握文本主旨,然后才可凭此确立课眼并构建课堂教学。比如,《树》这篇课文,在分析作者意图、把握文章主旨后,确立以“树的境遇”为课眼,或较为妥当。具体问题可设计如下:文中写了几种树?这些树有什么共同点(都与一种宗教信仰或一种精神有关)?这些树现在的境遇如何?跟它们过去的境遇相比,有何变化(被冷落、被忽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树被冷落的境遇呢?
三、似是而非,落入传统窠臼
曾经听过一节《最后一片叶子》的公开课,上课的老师在课程设计与构思中写到:“教师以‘最后一片叶子’为课眼,贯穿课堂教学,提出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巧妙的构思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概括故事情节(明确“最后一片叶子”贯穿始终,是全文的线索)。为了画最后一片叶子,贝尔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你们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小说最后才揭示真相: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门画的,前文哪些地方有暗示?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门一生的杰作?
这些问题很具有迷惑性,以“最后一片叶子”为课眼到底准确不准确,总让人感觉似是而非。经过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其实“最后一片叶子”在教学中并没有体现出课眼的真正价值来,这些问题并没有因“最后一片叶子”而清晰地串成一个整体,没有有序地展开,而仅仅是每个问题中出现了“最后一片叶子”一词。可见执教者在课眼的理解上存在着误区,这种课堂教学无非是披上了所谓课眼外衣的传统教学而已。
一言以蔽之,要擦亮课堂的“眼睛”,找准用对课眼,避免陷入大而空泛、以偏概全、是似而非等误区,准确把握文本至关重要。课文是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有效性是一切教学的落脚点。在这个基础上,潜心钻研,多方观摩,努力实践,就一定能通过巧设课眼,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升.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的分析.教育研究,2001,(3).
[2]应慈军.阅读教学“课眼”的确定与运用.语文学习,2009,(2).
[3]祁云秋.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4]唐素辉.浅谈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教育教学论坛,2011,(14).
职称考试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 篇3
(2012-10-16 11:05:30)
转载
标签:财经 ▼
企业最容易发生法律风险的几个环节
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伴随着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主要发生在如下几个环节:
(一)企业设立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在设立企业的过程中,企业的发起人是否对拟设立的企业进行充分的法律设计,是否完全履行了设立企业的义务,以及发起人本身是否具有相应的法律资格等。
(二)合订履行合同的法律风险:指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利益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合同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
(三)企业并购、收购、重组过程的法律风险:企业并购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兼并中。企业兼并涉及公司法、竞争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且操作复杂,潜在的法律风险较高。
(四)知识产权申报、管理过程的法律风险:自有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防范管理,知识产权侵权索赔与应诉管理等;
(五)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开始,面试、录用、使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的福利待遇问题直至员工离职这一系列流程中,员工培训、竞业限制等过程都会产生法律风险。
(六)触犯行政法律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还会因为自身的不规范行为及外界的行为,可能受到工商、税务、环保等行政管制风险。
(七)触犯侵权法律风险:企业员工履行职务过程中的侵权纠纷,企业财产保管不善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或财产损失等。
销售人员的几个理解误区 篇4
2、关系型认为销售就是拉关系,搞定人,要能吃、酒量要大,会玩、知道哪里小姐好,学会送礼,而且把这些看作是成功销售人员的标志。
3、专家型认为销售就是要精通产品,以及市场情况,与客户见面就是谈自己的产品,只要把产品说精了,客户自然会买。
一、分析:吃苦耐劳和自信是优秀的销售人员重要条件之一,但由于太过于直接,很容易让客户感觉到强烈的被推销的感觉,往往是联系的客户越多,潜在客户流失越大。销售中有句名言,就是帮助别人买东西比卖东西给别人更容易,世界上没有人愿意接受别人的推销。由于他们不会分析客户的需求,与客户沟通时仅限于谈产品的好处,就算是成交,利润也非常的少。而且这样的销售人员职业周期会很短,经过无数次的被拒绝,自信心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很容易选择放弃。
二、分析:关系固然在销售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销售的关系是建立在客户对产品充分的需求上,特别针对集团购买,销售人员一味地搞定经办人,但没有建立起经办人对产品的充分认识,即使经办上答应销售人员提供帮忙,但由于缺乏说服力,很容易失败。
班组长竞聘的几个误区 篇5
刘艾田
去年以来,参加过多场班组长竞聘会,亲历其中,感到不少人在竞聘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人员的成长和竞聘的成功,在竞聘中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现场演讲答辨好就以为一定能成功。
竞聘目的是为岗位配备合格人员,除了考察人的语言表达、工作思路外还要考察人的敬业精神、管理能力、示范带动效应,竞聘成功的基础是日常工作表现。假如一个人演讲很成功,但不敬业,在各项工作中不能起到带头作用,班员不信服,这样的人选是不合适的,这样的人是带不出好队伍的。因而演讲好而没有日常工作表现作为基础的竞聘者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二、盲目成为民意代表。
竞聘管理岗位,个人角色是双重的,对上要代表员工向上反映基层真实情况,为基层说话,对下要代表公司向下传达会议精神、带好队伍,完成工作任务,这二者缺一不可,不少人没有理解二者辨证关系,一味强调民主听取职工意见而忽视工作任务完成,在具体工作中不敢管、不会管、不愿管。其实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使命首先是完成工作任务,设置管理岗位首先是为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盲目成为民意代表而忽视任务完成、工作中不敢管、不会管、不愿管的人注定不会成功,也成为不了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
三、能力强就一定能竞聘成功。
能力强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能力强与竞聘成功没有必然关系。很多人自恃能力强,不注重与人相处,往往没有人愿意为其提供工作平台,试想在能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作为上级的你谁又愿意找一个有能力的刺头来自找难受呢。其实,能力强是相对的,试分析一下我们身边的管理人员,能力强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是凭借任劳任怨、勤恳敬业、无私奉献得到领导高度信任而走上管理岗位的。因而,当面对一个有能力但不敬业不忠诚而另一个能力稍弱但肯上进的人时,好多管理者在选择下属时、同等条件下更喜欢后者,后者更是企业可以依赖而值得培养的。因而个别个人能力强的人在竞聘时落败也就不足为奇。当然有好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的人当然是好上加好,这种人注定会成功,而仅有能力强不足以支撑起成功。
四、业务知识好,工作敬业就能竞聘成功。
管理岗位,除了业务知识技能,敬业、奉献等优秀品质外,还要考虑带队伍,考虑能不能带好队伍。一枝独秀不是春,一个人业务再好,仅仅是一个好,要想整体好、整体越来越好,就必须是一好带出百好才行,也就是通过一个好带出一批好。如果要实现一批好,那必然会涉及管理,怎么管、管什么不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管什么时候不管都是有讲究的,管好管不好差别很大。因而当一个人业务知识好、工作敬业但不具备相应管理能力、而且上级对你管理潜力不看好时,竞聘失败是正常的,因为你实现不了一个好转化为一批好。
阅读教学必须纠正的几个误区 篇6
阅读教学必须纠正的几个误区
江苏 新沂 ●伏香玲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阅读课堂逐渐热闹起来。但这一表象的背后,也存在着学生语感的积淀、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情感的熏陶走过场等华而不实的现象。本人认为,要想真正提高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实效,必须纠正以下几个误区。
一、重阅读感悟轻语言训练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若在阅读教学流程中为了追求学生的自主实践之表象而一味地训练朗读感悟,不渗透语言训练,不结合词句理解,那情况会如何?我们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感受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自由读读、找找、画画、想想。
生:自由准备后提出并朗读了“理直气壮”那句话。
师:从他刚才的朗读中,你们感受到蔺相如的勇敢与不畏强暴了吗?我们该如何读?请再自由地读读、揣摩揣摩。
生:朗读时要强调“理直气壮”“撞碎”“柱子”等词,语气要激昂,有气势。
师:正确,谁再来试试。
生:被指名朗读。
师:读得很到位。来,大家一起来理直气壮地读一遍。
终于,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朗读、揣摩、品析、比较,读出了老师所期望的那种感觉。也遵循了学生的自我原则:自我选择、自我理解、自我读悟、自我感受。有人说,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说明学懂了,对字词句理解了。我看未必如此。关于朗读,叶圣陶先生曾讲:“把文章读得烂熟,结果毫无所得,甚至把头脑读糊涂了,这样的人古今都有……所以,认为一味地读具有魔法似的作用,未见得妥当。”强化朗读感悟固然重要,但在情感熏陶中,在朗读感悟中不渗入巧妙的语言训练,大半学生对于文本内容所蕴涵的语言规律则可能是一知半解的。所以,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思考,重朗读感悟、轻语言训练有失偏颇,属华而不实之举。
二、缺乏适度的课堂延伸和拓展
阅读教学的内容,远非课本上一篇篇课文可以限定。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自然是在课堂,部分教师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单纯理解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学习,造成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延伸的现象。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不能只在课堂,课堂学习的时间毕竟很短,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靠课外的练习或实践去巩固和提高。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来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应注重向学生的生活实践延伸。上过阅读课后,我们可放手让学生拓展,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巩固课堂学习的成果。(教学论文 )如学了《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后,有的教师带学生参观校园,指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秋天的景物,并尝试运用“先概括再具体”的构段方式去写一写校园里的某一处景物。学过《航天飞机》,我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阅读课外书,向家长和教师咨询等,去搜集整理有关航天飞机的资料,再抽时间组织大家一起交流。这样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搜集资料以及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勿纵容个性轻文本
文本作为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在我们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位置。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语文教学中文本的价值取向和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观摩《落花生》一课上,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你喜欢做花生还是喜欢做桃子、石榴这样的人?
生:我喜欢做花生这样的人,因为它实在……
生:我喜欢做桃子、石榴这样的人,不但好看,也有用……
结果“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整堂课虽然学生积极参与,情绪高涨,但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创造。但是尊重并不等于纵容。在强调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不要忘了文本是语文教学根本。使学生相应地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我们要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坦然地面对学生,平等与学生交流,给他们以正确的感染和熏陶。
四、一些学习方式的运用流于形式
要正确看待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材在编写中很注重学习方式的运用,注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语文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但是在一些课堂上可以看到“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只流于形式,实质上没有得到扎实的训练,体现不出教学的价值,徒然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对这些学习方式的利用,要保证切实可行,不是教材的关键处,不在教学的难点、要点上,不是为解决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探究”“合作”“实践”等方式就没有必要盲目套用。
五、否定传统语文教学的合理思想和精辟见解
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是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冷静地看待今日的课改。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继承并发展优秀的教学传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多读书精读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表明温习的重要性、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密切联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懂得引导的艺术;其他的诸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边读边思并养成随时批注的好习惯……这些举不胜举的优秀的教学传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注重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引导,保证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大家要合理借鉴,实实在在地把它们落实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去。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是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期待着更多的同行参与探讨。
走出信息化建设的几个误区 篇7
第一,购置设备要先进。作为检察机关主要是从事检察业务工作,在购置设备上并不需要最先进的。只要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即可,不可盲目追求先进。信息化建设所使用的设备种类多,更新换代较快,淘汰的周期加快,因此,在购置设备上应以达标为主,不能贪图先进,购买大众化的设备即可。再从另一个角度讲,先进的设备大多是昂贵的,这就要求高投入,这对于贫困地区的基层院来说,显然是资金的高度浪费,而且在落实上也存在相当大困难。故而购置设备上,各基层院应结合实际,量力而行。
第二,高投入。有人认为信息化建设的好坏取决于投入的多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信息化建设应以实用为原则,讲究利用的高效率。一般来说,投入多,可购置大量、先进的设备,使配备达到一流的水平,但是,大多数基层院对先进设备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这就未能达到高投入的目的。因此,检察机关在信息化建设上应节省资金,以满足工作需求为切入点,以最小的投入带来最大的便利。特别是基层院,在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更应该以实用为根本点,适度的投入,以达到上级院规定的要求。贪图绩效,高投入搞信息化建设是不可取的。在信息化建设的考评上,上级院应结合基层院实际制定合理标准,不能不考虑地方经济的承受能力。
第三,盲目性建设,缺乏针对性。信息化建设内容很多,并不是每个方面都建设,而要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搞信息化建设。有的地方治安环境好,犯罪率底,这就没有必要对信息化设备进行扩建。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对本地区犯罪情况进行一下统计分析,案子少,犯罪的科技含量底,这就没有必要去购买先进的检测仪器,即使购买了,一年也用不了几次,显然是资源的浪费。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上级院的协助或兄弟院的协助。在政策允许和适当的情况下,几个基层院可以联合搞信息化建设,对有些少用的仪器设备可以联合购买,集体使用,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利用率。
第四,重复建设。检察院内部各部门之间应相互协调,不要各自为阵,避免重复性建设,使信息化建设成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例如:通讯这方面,多种手段固然好,但各种设备的利用率低。有的单位配备多台传真机,其实每天也就是收几份而已,有时几天也收不到一份传真,同时又有远程通信、三级网、三级机要通道等,这实际上是一种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这只是信息化建设一个方面所反映的问题,其他方面建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检察机关在信息化建设时,应和其他部门协调,对资源进行重组,提高建设水平。
购买旅游意外保险的几个误区 篇8
慧择保险专家说,游客在旅行途中出现意外情况,旅行社只负部分责任,因为旅游责任险是规定旅行社一定要承保的保险,它只为旅行社因疏忽或过失所需承担的经济责任埋单,而游客本人发生的意外事故则不在承保范围内。因此,外出旅游一定要给自己和家人买一份旅游意外保险来增加保障。
2误区二:境外旅游意外保险的保额越高越好
考虑到国外的消费水平,一些游客在购买医疗保险时往往选择高保额保险产品,认为“保额高保障就好”。但是,慧择保险专家说,到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医药费较高的国家旅游,医疗险的保额最好不要低于20万元;而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旅游,如果行程较短,医疗险的保额在10万元左右即可。
3误区三:旅游意外保险的投保期限与出行时间可以错开
“旅游意外保险的投保期限应与出行时间相匹配。”慧择保险专家说,如果旅游行程发生变更,游客应调整所选保险的保障期限;如果出现旅程延误、旅程取消等情况,游客应向机场或航空公司等部门索取航班更改的书面证明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以便日后向保险公司索赔。
4误区四:出险后能得到全额赔偿
慧择保险专家说,人身意外保险所约定的保险金额只是保险公司承担给付的最高保险金限额,而非实际给付金额,除航空事故能得到最高赔付金额外,其他人身意外保险都是按比例赔付。此外,很多旅游意外险对于赛马、攀岩、探险性漂流、潜水、高山滑雪、滑板、蹦极、冲浪等高风险活动“免责”。因此,旅游者在选择旅游险时,要留意保险公司推出的旅游险在分项责任的赔付方面是否有限制。
注意事项
由于按照旅游局的有关规定各家旅行社都要投保旅行社责任险,有些游客就认为跟团旅游就不必购买旅游意外保险了。这是一个误区。出行中可能遇到各种风险,责任并非都在旅行社,如果游客抱着错误的想法,一旦发生损失有些就得不到保障。
推广普通话认识中的几个误区 篇9
洲仔镇中心小学
黄智军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语言政策。近几年来,随着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工作的推进,全国已掀起了学习普通话的热潮。但是,在学习、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人们还存在许多误区,引起了认识上的分歧,影响了推广普通话的进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一、关于普通话的概念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因为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因此很多人认为北京话就是普通话。其实不然,北京话当中也存在不少的方言土语。北京话当中有一种“吃字”现象,如“我告诉你”念成“我告你”,中间的那个字给省略掉了。还有一种是舌头打滚现象。比如北京的一些公交车的售票员报站名,嘴里像含着什么东西,口齿含混不清,外地人是难以听懂的。又如北京话中有些字音的声调与普通话是不相同的,如“质量(zhì liàng)”北京人念“zhǐ liàng”办公室(bàn gōng shì)念成“bàn gōng shǐ”“一会儿(yí huìr)”念成“yì huǐr”。声母有的也不一样,如把“乒乓球(pīng pāng qiú)“念成“bīng bāng qiú”还有很
在一次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谈话节目中,有位嘉宾说到这样一种现象:在方言区,他到菜场买菜,如果使用方言要比使用普通话价格便宜。他问专家,是否买菜的时候也必须使用普通话。专家明确告诉他:使用哪种语言能买到价格便宜的菜你就使用哪种语言。
在有些场合,使用普通话会产生歧义的时候,就可以使用方言。有一次笔者到杭州某高校的食堂里买一个粽子。我叫服务员给我剥一下,服务员便将粽子用塑料袋包了起来。这正好跟我要把粽箬剥掉的意思相反。闹了个大笑话。其实误会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剥(bāo)”与“包”是同音字,在语境上很容易认为是后者的意思。但问题是,“剥”当动词用的时候必须念“bāo”而不能念成“bō”(在合成词“剥削、剥落”中念“bō”)。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坚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反而影响了正常的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法》第16规定: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批准的可使用方言播音用语。可见,在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并没有排斥方言节目。相反,好的方言节目可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给媒体注入新鲜的血液。如珠江频道台的节目,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该节目充分挖掘了方言语汇活泼多样的元素,进行艺术加工。加之每个事件之间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加以过渡,使其更加活泼、生动。从全国来看,已涌现出了许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方言节目。她将成为电
的榜样。但是从目前的电视节目来看,读音错误的现象比比皆是。
比如把“角色(jué sè)”念成“jiǎo sè”,把“琴弦(qín xián)”念成“qín xuán”,把“发球违例(fā qiú wéi lì)念成“fā qiú wěi lì”,“混合双打(hùn hé shuāng dǎ)”念成“hǔn hé shuāng dǎ”。某国家级出版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生眼保健操磁带,将第四节“按(àn)太阳穴(xué)轮刮眼眶(kuàng)”中三个字分别念成“ān”、“xuè”、“kuāng”。一节眼保健操中有三个字念错,而且这还不是个别现象。2000年《咬文嚼字》杂志上列了一张表格,列举了一些容易念错的字、词,题《为播音员请朗读》。旨在让播音员对一些容易念错的字引起重视,以对媒体负责。
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几个误区 篇10
误区一:小微企业就是小型微利企业
2012年至2015年期间,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可以享受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之后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这里需要厘清小微企业和小型微利企业的不同。
媒体报道的小微企业,属于广义上的小微企业,是指所有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还包括了星罗棋布的个体工商户,其认定标准符合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比如工业企业是指从业人员300人以下、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而税法上的小型微利企业,只是狭义上的小微企业,特指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92条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包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的工业企业和其他企业,而且工业企业的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的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也就是说,并非所有广义上的小微企业都能享受上述税收优惠。
误区二:小微企业可以享受起征点优惠
自2012年1月1日起,我省个体工商户销售货物和应税劳务的,增值税起征点提高至月销售额2万元;按次纳税的提高至每次(日)销售额500元。这里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按照现行税法的规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限于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不适用于一般企业性质的经营实体,即使月营业额未达到2万元的企业也应缴纳增值税或营业税,调高起征点政策的优惠面远远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大。也就是说,并非所有广义上的小微企业都能享受起征点税收优惠政策。
误区三:小型微利企业都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职称考试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推荐阅读:
高考中得高分必看的几个考试技巧07-03
“考试”,想说爱你不容易10-16
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材料的几个问题07-12
托福和雅思口语考试哪个比较容易好过08-29
提升听力分数托福和雅思考试哪个更容易11-07
职称考试06-07
雅思口语考试临场误区10-10
通信职称考试09-08
教师职称考试必备05-30